社区残疾人工作总结

2024-06-22

社区残疾人工作总结(精选9篇)

社区残疾人工作总结 第1篇

2010年,我社区残疾人工作在市残联、街道民政部门的领导下,认真履行“代表、服务、管理”的职能,恪守“人道、廉洁、服务、奉献”的职业道德;积极地开展工作,尽力为社区残疾人办好事、做实事;基本完成了2010的工作任务。

以下是2010我社区残协所做的几项具体工作。

(1)定期对社区残疾人进行了走访服务,共计走访服务185人次,电话问询服务54人次。

(2)4月28日至4月29日,我社区邀请了张玉、周立新、刘淑芬、张备良等4名残疾人参加了由市残联和市就业局共同开办的“创办你的企业”残疾人创业培训班。在这次培训班中参加的学员都学到了不少的知识,为他们今后的自主创业提供了必要的知识。

(3)5月13日,在市人民广场举办了第一届“城区残疾人轮椅比赛”。我社区由王虹和洪宝林代表参赛。在比赛时有许多路人驻足观看比赛,他们对残疾人这种“自立、自强、自尊”和对生活乐观的精神表示非常钦佩。

(4)5月15日,“助残日”前夕,市残联和市红十字会走访了我社区的周立新及刘玉芬两户贫困残疾人家庭;为他们送去了助残金、白面和豆油。

(5)4月5日至6月30日期间,我社区残协共为22名贫困残疾人办理了医保申请。

(6)向社区残疾人提供转介服务4次,提供用品用具服务1次。

(7)为社区两名考入高校的低保户残疾人子女办理贫困残疾人子女助残奖学金申请。

以上是我社区2010的残疾人工作总结,请领导检查,有缺点和不足之处请给予批评指正,我们将继续努力工作,为社区残疾人更好的服务。

与本篇 社区残疾人工作总结 内容有关的:

2010年培训学校工作总结

助残社2010年工作总结

公路交通部门工作总结

2010年博物馆文物部工作总结

2010房地产公司工作总结

2010企业综合部工作总结

2010年集团有限公司工作总结

2010年计划生育协会工作总结

【返回 部门工作总结 栏目列表】

社区残疾人工作总结 第2篇

12年上半年已经过去,我社区残疾人工作在上级部门的帮助和社区工作者的努力下,基本完成上半年的工作任务。按照我社区年初工作计划和上级残联制定的工作要点,结合我社区的实际情况,我社区09上半年做了以下工作:

一、入户走访、调查、通知和办证工作。

09年上半年走访残疾户50余户60人左右,电话问讯62人次,白内障手术通知3人,办理第二代残疾证入户通知34人,电话通知30人,填写二代残疾人证申请表100份,基本完成第二代换证任务。

二、节日期间的活动。

09年上半年我社区协助残联及各专门协会,组织开展了各个节日期间的活动,带领我社区残疾人参加了如“元旦联欢”、“庆三八联欢”等活动,使他们感受到了残联和协会大家庭的温暖。“爱耳日”、“助残日”期间,我社区出设咨询台,走上街头发放宣传单、康复手册等,宣传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康复及残疾预防知识,使广大社区居民及全社会更进一步了解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节日期间还走访了残疾人张帅、耿福贵、葛眩东、侯晓龙、张延旭等。

三、学习、培训。

09年上半年,为了能让更多的残疾人自主创业,带动更多的残

疾人就业,了解如何创业。市残联、市就业局培训中心3月10日联合举办了“一传十带百”即“创办你的企业”培训班。我社区的徐文君、张海波、孙少军、张慧娟参加了培训。通过两天的培训使他们学到了很多知识,了解了如何去创业,创业会遇到那些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为他们今后自主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提高自身素质09上半年参加了“全市残疾人工作者培训”等多个培训班,提高了自身的工作能力。

保山残疾人社区康复现状探析 第3篇

一、保山市残疾人概况

截至2006年, 保山市有残疾人数15.7万, 涉及50万家庭人口, 占全市总人口的6.46%。其中听力残疾人3.46万人, 占全市残疾人总数的22.03%;言语残疾人0.32万人, 占全市残疾人总数的2.01%;视力残疾人2.98万人, 占全市残疾人总数的18.97%;肢体残疾人3.95万人, 占全市残疾人总数的25.18%;智力残疾人0.6万人, 占全市残疾人总数的3.83%;精神残疾人1.16万人, 占全市残疾人总数的7.39%;多重残疾人3.32万人, 占全市残疾人总数的20.6%。

二、残疾人社区康复的现状

残疾人是个庞大的群体, 但在分布上具有分散性的特点, 尤其是偏远山村, 居民分散居中。残疾人群由于自身存在的状况, 收入本来就很少, 甚至有的完全依赖于家人, 在满足自身基本需求以外已没有多余的钱投入到康复训练中。笔者对水寨乡、木城乡、由旺镇以及镇安镇共51名残疾人进行了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其中11.8% (6/51) 为文盲, 由于保山市基础条件较薄弱, 残疾人群普遍受教育程度低。调查显示, 不同文化程度人群对康复需求不同, 文化程度可能是残疾人对康复愿望、康复需求及对治疗技术满意程度的影响因素。

不同类型的残疾人对康复知识普及需求不同。综合残疾者对康复医疗的需求较高, 肢体残疾者对康复医疗的需求较低。调查显示, 不同类别残疾人对康复服务的普遍需求存在差异, 应根据不同类别残疾对康复服务的不同需求, 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康复服务, 注意康复服务的个体化, 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在是否选择医疗机构进行康复训练的调查中90.2% (46/51) 的人选择愿意到医疗机构进行康复训练, 但同时他们也表示, 由于受到经济的限制, 更愿意接受专业医师以家庭为场地的康复训练。这可能与残疾人群收入较低, 医疗康复项目没能切实提高他们生存质量和社会融入度有关。

三、残疾人社区康复采取的措施

社区康复 (CBR) 由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提出。社区康复, 是以城乡社区为基础, 以解决广大残疾人的康复需求为前提, 以政府支持和社会各界为保障, 以实用康复技术为训练手段, 以实现残疾人全面康复为目标, 积极动员残疾人及其家属参与, 形成国际化发展的趋势。社区康复由专业康复人员对残疾人群的康复治疗进行指导, 康复效果不亚于专业医疗康复机构。由于其可在残疾人群熟悉的环境中进行, 对残疾人群的心理辅导则优于医疗康复机构。保山市残联通过公益广告、专栏与栏目等各种途径加大对康复知识、信息的宣传。其次, 针对残疾人群收入水平较低, 到医疗机构进行康复训练存在困难的问题, 保山市进行了相关改革, 例如残疾人群就医, 免挂号费、门槛费、优惠检查费与手术费等, 降低残疾人群的经济负担, 使残疾人群获得更多的医疗帮助。

社区康复提倡赋予残疾人以自主权力, 让他们有能力为自己做出决策, 有能力积极掌控自己的生活。第一, 培养残疾人群的自我认同感, 让他们能接受自己, 正视自己, 并向他们传递积极的信念。以保山市为例, 在地方电视台播出以残疾人群奋发图强、自强不息的公益广告, 以电视为媒介, 向残疾人群传递正能量, 让他们正视自己的同时, 心存信念。第二, 赋予他们掌控和选择自己生活环境的能力, 这就要求残疾人群具有一定的行动能力、交流能力、思维能力和自主生活能力等。保山市通过报纸上“残疾人”专栏及遍布保山市各乡镇的“残疾人各项知识”宣传栏让残疾人群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了与残疾人相关的知识和信息, 2015年, 保山市完成假肢装配110例, 发放辅助器具2 738件, 矫形器装配37例, 为182名0-6岁自理残疾儿童提供了机构康复训练。以康复知识为例, 通过邀请康复专业医师在电视上为广大残疾人群进行康复训练指导, 普及残疾人群以及社区居民的康复意识, 使广大残疾人认识到康复的重要性, 以便他们能及时得到康复治疗。同时, 充分发挥医疗行业助残志愿者指导、协助康复的作用, 为行动不便的残疾人群提供上门康复指导。第三, 鼓励残疾人群参与社区生活, 积极与周边的人和环境互动。通过电视台的“关爱残疾人”栏目, “残疾人就在身边”专栏, 及时向残疾人群展示残疾人融入社会后的多彩生活, 激励残疾人群像正常人一样参与到社会活动中。

为了把残疾人康复工作进一步落实到位, 达到“人人享受康复服务的目标”, 除增加相应的康复器材, 扩充康复专业技术人员, 还应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把社区康复的理念普及到残疾人群中, 使社区康复理念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刘鲲.残疾人社区康复的理念和策略[J].社会福利, 2010 (12) :30-31.

社区残疾人工作总结 第4篇

关键词:社区;残疾人党建;和谐社会;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5-0176-02

随着我国社会及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残疾人党员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党组织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残疾人党员有自己特殊的需求并能在改革开放及党的建设事业中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在城市社区中建设专门的残疾人党组织,有利于残疾人党员更好地开展工作,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由于残疾人党员的特殊性,城市社区残疾人党建工作的开展也有着与一般社区党建不同的特殊意义。

第一,开展城市社区残疾人党建工作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践和发展,是对我党基层组织建设理论的进一步丰富。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所说的人其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的人。在城市社区中建立残疾人党支部,把残疾人党员组织起来,开展残疾人党建活动,让这个组织服务于残疾人群体,发挥残疾人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得到党的关怀,体会到社会的力量,使残疾人这个通常意义上的社会弱势群体也能够得到发展的机会,在推动社会发展以至全人类的共同发展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开展残疾人党建工作是充分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的实践活动。党的基层组织是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保证,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是党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党的基层建设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直接关系到党的肌体的健康运转。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提出了不同的基层党建理论,基层党建理论的性质始终是与时俱进,理论的终极目的是为人民谋利益。社区残疾人党组织的建设正是随着基层党建理论的发展应运而生,又因其组织工作自身的发展进一步推动党建理论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社区残疾人党建工作是属于基层党建的一部分,社区残疾人党组织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为残疾人群体服务,为他们提供生活上、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把党和政府的政策法规送到残疾人的家门口,为那些希望参加组织生活的残疾人党员建立起了一个温馨的家园。服务型党组织从根本上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反映了广大党员和群众的要求,更具有凝聚性、向心性。残疾人党建工作体现的正是这种服务型政党的精神实质,它顺应了我们党当今基层党建理论的要求,同时又在实际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使理论得到进一步丰富。

第二,开展残疾人党建工作有利于推动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提高残疾人群的政治影响力。广大残疾人生活在基层,城市中的残疾人生活在社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重在基层,基层残疾人党组织建设,是残疾人事业的基础所在,是发展残疾人事业的重要保证。不断加强残疾人基层党组织建设,逐步规范各机构、健全组织建设,有利于推动社区基层残疾人工作的顺利开展,为社区内的广大残疾人提供直接便利的服务,对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社区中的残疾人党员,他们以对生活独特的理解发挥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向社区中的残疾人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法规,社区残疾人党支部为那些希望参加组织生活的残疾人党员建立起了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

不仅如此,通常情况下,残疾人党员比普通党员更容易接近残疾人群众,可以很快地融入到他们中间,因为他们都有着相似的经历和感受,同时残疾人党员也能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残疾人群众的需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可以依靠社区残疾人党组织团结和带领残疾人群众去贯彻落实,同时,残疾人群众的各种意愿和要求,也可以通过社区残疾人党组织及时反映到党的各级领导机关中来。社区中有能力的残疾人党员可以经常走访社区中的残疾人群众,为他们宣传党的政策以及和残疾人相关的惠民政策,帮助他们理解党和政府的政策从而更好地凭借这些政策为残疾人群众解决实际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开展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以丰富残疾人的精神生活。残疾人群众也可以通过残疾人党组织表达自己的意愿,为我们党制定更加符合残疾人实际的政策方针提供真实的资料,同时可以提高残疾人的政治影响力,进一步推动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第三,开展社区残疾人党建工作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实现“中国梦”的需要,有利于幸福社区的建设,继而有利于实现幸福中国的目标。“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十八大报告中的论述,体现了党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重视。残疾人是社会最底层、最困难、最脆弱的群体,关注和发展弱势事业,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残疾人事业是崇高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认识与对待残疾人和残疾人问题,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成立社区残疾人党支部,开展社区残疾人党建工作,是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有效举措。党的十八大着眼于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提升幸福指数从根本上讲,就是要进一步提升社会和谐的水平。通过残疾人党组织的各种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建设发展和谐社会,有利于幸福中国的建设,只有提高残疾人的幸福指数,进而提升全社会的幸福指数,幸福中国的设想才有可能实现。开展社区残疾人党建工作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因素,也为“中国梦”增添了更加美丽的幸福光环。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残疾人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为建设和谐、美丽、幸福的生活贡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共同创造美好家园,共同走向美好未来。

第四,在社区中建立残疾人党支部,有利于我党吸收考察残疾人新成员,便于加强对社区残疾人党员的科学化管理,有利于我党的不断壮大,并推动基层党建工作的实践创新。党员是党的肌体细胞和党的活动的具体执行者、承担者和体现者。因此,发展党员和管理工作非常重要,是党的队伍新的基础工程,是党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十八大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提高发展党员质量。社区中不乏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残疾人,但以前很少真正能够成为中共党员。社区残疾人党支部的设立为那些有意愿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残疾人提供了机会,社区残疾人党支部开展的各项活动和其中残疾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感染和吸引党外残疾人积极靠拢党组织,并对他们进行严格慎重考察,通过相应的程序把优秀的残疾人吸收入中国共产党,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发挥先进作用,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更好地为社区残疾人群服务。社区残疾人党支部不断吸收新鲜血液,壮大残疾人党员队伍,有利于我们党保持活力,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社区残疾人党支部的成立丰富了基层组织建设,开创了基层党建工作的新局面。残疾人党组织从残疾人群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出发,探索出了富有特色的组织建设工作模式。不但保障了残疾人的生活无障碍,关怀温暖无障碍,同时做到了精神和政治生活上的无障碍。在社区设立残疾人党支部是残疾人党建工作中的一次有益尝试,它在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同时,有力推进了残疾人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

第五,开展社区残疾人党建工作有助于凝聚人心。“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有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才能拥有强大的力量。基层党组织,是我们党的一个赖以执政的强大而巩固的基础。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心和重点应当而且正在向社区转移,社区显然是党的建设更为巩固、更为稳定的载体。新的实践表明,加强社区党建工作,对于加强社会稳定,增强社会的向心力,显示出了越来越重要的意义。社区活动的中心是人,是人的生活。社区管理应是围绕人的生活开展的。因此,社区党组织的工作也应落在人这个中心上。在社区成立残疾人党组织,让残疾人党员找到了家,他们不遗余力地发挥自己的力量,这个特殊的群体在为基层党组织注入新活力的同时,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残疾人排忧解难,帮助和鼓励更多的残疾人自强自立,尽到了一名党员应尽的义务,把社区中的残疾人凝聚在一起,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让残疾人感受到党组织对他们的关心和温暖,拥护党的领导。社区残疾人党组织不仅是残疾人群众认识、了解党的窗口,而且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了解残疾人民情、民意的主要渠道。不仅如此,通过社区残疾人党建工作的深入开展,让更多的人了解残疾人、关心残疾人,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凝聚民心,使群众与党组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社区残疾人党建对于如何的凝聚党心、凝聚民心,增强党自身凝聚力和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凝聚力,提供了好的措施和方法。

总之,在社区中建立残疾人党组织并开展残疾人党建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它是马克思基本原理在残疾人事业中的实践运用,丰富了基层党建理论研究,同时也有利于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幸福中国的建立。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刘辉.基层党建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其当代价值[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

[4]王长江.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重点的思考[J].理论前沿,2000,(5).

[5]刘迎雪.残疾人党员的家[EB/OL].北京朝阳新闻网(2001-

06-30).

社区残疾人工作总结 第5篇

——东天池社区残疾人协会工作总结

残疾人是社区内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生活在社区,需要社区的关心和爱护。2009年东天池社区残疾人协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着眼于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改善残疾人状况,扶残助残,促进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弱势群体的关心扶持,我社区居委会在县残联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加强和改进对残疾人的工作作风,发挥残疾人的组织桥梁作用,把残疾人工作落到实处。在残联工作上做了以下内容:

1、成立残疾人协会,摸清残疾人详细情况,有利于服务管理。东天池残疾人协会在县残联和社区办的支持下于去年11月份成立,目前辖区共有残疾人85人,在这些弱势群体中,社区工作人员首先摸清了社区残疾人的基本现状并造册登记,及时为他们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实际困难。把韩家巷崔玉海、薛玉英、宁娜明、王春荣、高小平,还有蔡家巷郭明才,府君巷李靖平、郭战胜,南城墙的杨才,乔连喜等50余户家庭都纳入了低保,在纳入低保的过程中,韩家巷残疾人崔玉海一家四口人,妻子经常头晕眼花,没有劳动能力,儿子也是肢体残疾人,女儿离异尚在家中,其中只有崔玉海一人为城市户口,其余三人为农村户口,在评议小组讨论纳入低保的过程中,根据城市低保“十不纳”只有一人符合低保条件,考虑到其家庭的特殊性,社区积极与有关领导说明情况,并写-1-

成汇报材料上报有关部门,最终解决了一家四口人都纳入低保的问题。韩家巷残疾人朱印生(脑瘫),由于没有自主生活的能力,现寄居在哥哥家,由哥哥、嫂嫂照顾他的生活,哥哥家中有楼房四间两层,家庭生活条件还算可以,按照城市低保“十不纳”不应纳入低保,但社区考虑到朱印生是残疾人,特纳入低保;蔡家巷杨香园夫妇都是残疾人,但有人举报杨香园本人有养老保险,后经社区调查核实,其养老保险系向他人借钱的事实后特招回全体评审组重新审定予以纳入低保,使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2、开展社区“一帮一”活动,结对帮助残疾人,发挥社区党员、居民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经社区残疾人协会研究决定开展社区“一帮一”活动,由党员、居民组长与残疾人进行“一帮一”,切实让残疾人感受到社区残疾人协会的关怀,“一帮一”的活动也受到了社区居民的好评。

3、不定期的到居民家中进行走访慰问,了解他们的疾苦,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在今年的60周年国庆前期,社区组织了“访贫问寒”活动,专门走访了社区内特困残疾人,在走访住在文庙路的王刚生同志,现年已50多岁,家中还有一个患有脑瘫的女儿王燕,生活不能自理,对于社区残疾人协会的慰问,他本人表示非常的感谢。

4.心系残疾人,社区工作者组织辖区居民及残疾人还开展了小型多样的活动。今年11月份,自社区开展第三批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社区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积极分子及残联的有关工作人员做了深入的学习和探讨,为践行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全民参保、老有所依、预防为主”的理念,在社区党支部高书记的建议和组

织协调下,我们积极与县残联、社区驻地单位——县糖尿病医院取得了联系,经讨论和商议后决定为东天池社区40周岁以上的城镇居民开展公益性、惠民性的免费、全面的体检活动。为避免体检活动流于形式,经研究决定每天限10人参加体检,最后有中医高级专家免费号脉会诊。体检人员按照社区残疾人优先的原则,对残疾人不论年龄大小,没有条件约束均予以全部免费体检。后由社区居民逐组进行,最后由全体党员、居民组长和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体检。体检活动的第一天,社区领导,县残联负责人还亲自到医院了解体检的流程,女党员卫桂兰带着自己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儿媳妇见到社区高书记的到来,激动地说;“社区领导就是好,总是先为残疾人服务,能为民办实事,大家都说这是好事呀!”

5、鼓励参加社区组织的文艺活动,丰富残疾人的业余生活。在社区组织的“庆七·一”和六十周年国庆文艺活动中,在社区党支部高书记的指导下,积极组织居民组长到能参加活动的残疾人家中鼓励他们走出家门,同社区居民共同参加活动,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在社区一班人的积极工作下,南城墙的乔连喜、府君巷的赵海深等都积极参加到活动中来。

6、今年下半年的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工作中,社区党支部一班人首先为残疾人着想,优先由残疾人进行登记,行动不便的残疾人由社区组织专门人员到残疾人家中进行上门登记,为残疾人服务到家。

社区残疾人工作总结 第6篇

现总结如下:

1、完善组织机构,健全完善服务网络,提高服务能力。

(1)完善组织机构和卫生服务站。按照社区组织建设的要求,依托社区居委会,在已建立社区残疾人协会组织机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协会的各项制度,明确协会工作任务,并将残疾人工作组织结构,服务网络、职责制度上墙,接受上级残联的指导。运用黑板报、宣传窗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宣传残疾人中间的先进典型,弘扬了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营造了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2)健全和完善社区残疾人康复服务组,由社区居委会主管干部、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生、教师、志愿者等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组成,自从残协成立以来,针对社区残疾人开展康复训练5人次、各类咨询服务28人次,以及残疾病预防宣传等多项服务工作。

(3)社区组建了精神卫生工作协调小组和监护协调小组。由社区干部、医生、志愿者等人组成。监护小组由社区干部、医生、残疾人家属组成,开展防治康复工作。监护小组成员对重度精神病患者进行定期上门送药服务,和咨询服务,使他们的病情得以稳定,从而促进社区的和谐和稳定。

2、密切联系,为他们提供切实的服务。

社区残协坚持把服务残疾人、活跃残疾人、造福残疾人作为根本宗旨,并始终围绕这一宗旨开展工作。通过全面开展“三大爱心助残”工程,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努力为我社区残疾人提供最实在的服务。

一是针对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开展扶贫助残工程。

二是针对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开展就业助残工程。

三是针对残疾人生活圈子狭窄的现状,开展温馨助残工程。

社区动员残疾人参加社区开展的群众性文化、教育、科普、娱乐和创建文明社区活动,丰富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使他们走出家门,真正融入社会。

3、社区为残疾人办理的各项惠民方面

社区共有残疾人低保户36人共发入低保金每月20966元全年共计251592元、办理精神残疾的人员办理服药卡4人、为残疾人进行面点、剪纸和插花培训,办理阳光家园2人共计1200元、辅具发放20人次、无障碍改造情况2人、办理残疾证4人、残疾人需求调查120人其中4人迁出,1人死亡、残疾人子女上大学生救助2人,并在各节日到残疾人家进行走访和给残疾人送慰问品。

社区残疾人工作半年总结 第7篇

一、社区残协残疾人概况:

社区残疾人协会由、、三个社区组合成立,辖区现有残疾人96人,其中三岁内和办证中6人,实际现有已办残疾证90人。已办残疾证人员按类别分:肢体残疾人员37名,约占总人数的41%;精神残疾人员23名,约占总人数的26%;智力残疾人员13名,约占总人数的14%;听力残疾人员12名,约占总人数的13%;视力残疾人员3名,约占总人数的3%;综合残疾人员2人,约占总人数的2%。按级别分:一级残疾人员27名,约占总人数的30%;二级残疾人员21名,约占总人数的23%;三级残疾人员20名,约占总人数的22%;四级残疾人员22名,约占总人数的25%.按性别分:男的59人,约占总人数的66%;女的31人,约占总人数的34%。

二、不可懈怠的康复工作:

康复工作是我们残疾人工作的重要部分,根源性、持久性的重要课题之一。对于残疾人极其重要,通过康复使残疾人在生理和心理得以改善乃至恢复,增强他们活动能力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从而真正融入社会。

1、半年来,社区残协扎扎实实地开展康复工作。积极地展开着每月的巡诊工作,为残疾人做好了基本检查,掌握好辖区残疾人的身体状况,为有需要的残疾人做好及时的转介工作,成为残疾人健康生活的重要保障。

2、积极配合我区“康复训练营计划”,组织残疾儿童参加了“脑瘫训练营”,组织残疾人参加了“偏瘫截瘫训练营”。安排残疾人到街道职康做职业康复,并协助街道职康做好协调工作,解决好残疾人朋友之间的矛盾冲突。定时发放每月精神残疾人的免费服药卡,做好精神服药家访工作。

3、“公益金扶残服务项目”给残疾儿童康复起到突出作用。残疾人的康复需从小抓起,才能收获更好的康复效果,半年来,社区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积极为残疾儿童申请各项康复训练,辖区已有10名儿童通过市残联康复训练审核,并及时办理了康复转介手续。

4、积极配合中心康复部工作,深入了解残疾朋友需求,实实在在解决残疾人朋友生活、出行的方便,为残疾人朋友做好辅具申领及配送工作。为残疾人朋友配送液拐3副、手杖1副,轮椅3张,座便器2张,矫形鞋2双,新办“深圳通免费乘车卡”8张……。做好了辅具使用调查工作,及时反应残疾人朋友使用辅具的情况,积极配合辅具站做好上门维修工作,让残疾人的辅具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三、重要的就业保障:

解决就业是残疾人基本生活的重要保障,也是残疾人实现自身价值和自食其力的有效途径。在市、区残联和街道的重视下,社区残协积极组织辖区残疾人朋友参加“招聘会”。对劳动能力不能达到企业要求的残疾人则采取弹性、灵活的就业方式,如:为小沈、小叶办理了灵活就业,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让残疾人获得稳定的经济来源和生活保障,让残疾人朋友在社会进步、发展中得到共享。

四、及时的解困工作:

帮助残疾人朋友解困救急,也是我们的根本工作之一。20xx年上半年,社区残协为3名残疾人申请了低保定补;为1名残疾人申请了重残补助;

为22名残疾人申请了临时困难补助;为3名残疾人申请了住院补助;为2名残疾人大学生申请了学费补助……。

五、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为不断丰富残疾人文体生活,社区残协大量组织残疾人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让辖区残疾人走出家门,从而促使残疾人朋友身心健康,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如:5月27日的东部华侨城一日游活动、6月10日的“齐参与,大运有我更精彩”文艺演出活动、参加职康技艺比赛、参加门球赛、观看我区“同仁乐队”演出、参加书画培训、参加书画比赛等。为残疾朋友提供了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增进了残疾朋友间的友谊;同时为残疾朋友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是残疾人朋友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对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殷行社区肢体残疾人居家状况调查 第8篇

1 对象和方法

1.1 社区残疾人资料

杨浦区殷行社区位于上海市东北角,占地7.8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万,外来人口4.5万,总户数57984。2005年持证残疾人总数2035人,其中肢体残疾889人,占残疾人总数的43.7%,有康复需求654人,占肢体残疾人73.6%。2006年持证残疾人总数2216人,其中肢体残疾931人,占残疾人总数42.0%,有康复需求686人,占肢体残疾人73.7%。2007年持证残疾人总数2453人,其中肢体残疾1044人,占残疾人总数42.6%。

1.2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2007年2月本社区持有残疾证,并自愿接受居家状况及康复需求调查的肢体残疾人,共975例。排除拒绝接受调查及外出不在家69例。

1.3 调查方法及内容

对自愿接受居家状况及康复需求调查的肢体残疾人,采用逐个入户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975份。调查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年龄、性别、民族、文化程度、职业、致残原因、身体健康现况、享受医疗保障制度的种类、生活自理能力、残疾等级、个人康复愿望、康复需求的内容等。

1.4 调查现场

由“送康复上门”服务的社区医务人员经统一培训后,进行入户询问调查并填写问卷。调查前先介绍调查目的,要求被调查者如实回答问题,确保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

2 结果

2.1 被调查者一般状况

在975例被调查者中,男性502例,女性473例;平均年龄6 3.2岁。文化程度:文盲1 9 7例,小学2 8 6例,初中3 1 1例,高中105例,中专49例,大专及以上27例。残疾等级:一级201例,二级1 7 6例,三级3 2 5例,四级2 7 3例。

2.2 致残原因

在975例被调查者致残原因中疾病485例,占49.7%,其中脑卒中患者297例;创伤或意外损伤324例,占33.2%;围生期及先天因素1 1 3例,占1 1.6%,其他5 3例,占5.4%。

2.3 生活自理能力

被调查者中生活完全自理163例,占16.7%;部分自理需他人部分帮助518例,占53.1%;完全依赖他人帮助294例,占30.2%。

2.4 个人最大康复愿望

被调查者最希望得到经济资助358例,占36.7%;受到护理照料320例,占32.8%;能够生活自理172例,占17.6%;能够获得工作8 4例,占8.6%,其他4 1例,占4.2%。

2.5 康复需求内容

被调查者中有康复需求817例,占83.8%,按需求量大小依次为康复医疗299例,占30.7%;功能训练指导237例,占24.3%;辅助器具配发207例,占21.2%;教育及职业康复98例,占10.1%;康复知识宣传70例,占7.2%;心理辅导52例,占5.3%;其他12例,占1.2%。

3 讨论

近3年殷行社区残疾人资料显示,本社区持证残疾人总数、肢体残疾人数及康复需求人数逐年递增。为此,在社区残疾人康复队伍建设时应考虑到合理配备人员,最大限度地满足残疾人日益增长的康复需求。

本调查资料表明,肢体残疾人生活部分自理和丧失自理能力占83.3%,多数残疾人未进行ADL能力康复训练或家庭设施未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改造。而在个人最大康复愿望调查中,最希望能够生活自理仅占17.6%,大多数肢体残疾人最希望得到经济资助和受到护理照料。在致残原因调查中,疾病占据首位。而残疾人对康复知识宣传需求的比例却不高。肢体残疾人部分由于疾病或突发意外致残,心理受到较大创伤,需要心理疏导,但调查显示对心理辅导需求仅占5.3%,这些说明残疾人对康复服务的认知程度不够,自身康复意识不强。故应加强康复服务方面的健康教育,对残疾人及其家属进行康复知识的普及服务,如举办康复基础知识讲座,开展康复咨询活动,发放普及读物,传授残疾预防知识和康复训练方法,增强残疾预防和康复的自我意识和群体意识,转变其康复观念。

近3年来,我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为残疾人“送康复上门服务”,对签约残疾人确保每月有社区医师上门提供基本保健服务,对有特殊需求的少部分行动不便、身患重病、年老体弱、无人照料、重残无业等残疾人提供个性化的康复服务,如为残疾人开处方、代配药、上门抽血、做心电图等,这些举措受到残疾人的欢迎。但对于肢体残疾人,调查显示他们更需要专业的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训练,需要辅助活动或辅助生活自理的器具。为此,应大力加强康复人才培养,提高康复服务质量和水平。

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既要满足广大残疾人共性的康复需求,又要兼顾部分残疾人个性化的康复意愿;既要注重扩大康复服务的受益面,又要逐步提高康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随着我国残疾人事业和康复医学的发展,社区康复将作为全面康复的一种重要形式和途径,并越来越显示出其可行性、有效性和经济适应性[2]。本文通过对肢体残疾人居家状况和康复需求的调查,了解本社区肢体残疾人的康复需求,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始终把他们居家状况的改善作为工作的重点,为广大残疾人提供就近就地、经济实用的康复服务,消除残疾人参与社会活动的障碍,使在同一蓝天下的残疾人士享受正常的公益服务和机会,为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目标的实现不断奋斗!

参考文献

[1]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领导小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12):1013.

合村并居社区残疾人社区参与探析 第9篇

关键词 残疾人;社区参与路径;合村并居

中图分类号:D669.69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33.032

1 研究背景

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还很低,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差距较大,大多数残疾人还处于保障基本生活层面。第二次全国残疾人口抽样调查后,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研究逐渐成为热门。10 a后的今天,在精准扶贫政策推动下,由农村贫困问题连带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尤其是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仍受到广泛关注。根据2006年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推算,我国有8296万残疾人,其中农村残疾人6225万,占农村总人口的6.95%,占残疾人口的75.04%。由此可见,我国残疾人口的大多数都生活在农村,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才是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薄弱环节。

社区是残疾人的基本生活空间,社区发展在为残疾人群体提供发展空间和资源平台的同时,其有待改进之处也较为突出。残疾人事业发展主要是残疾人自身的发展,但残疾人在社区发展中却处于被动地位,当前多数社区在提供资源的过程中有喧宾夺主之嫌,有意或无意地剥夺了残疾人的话语权与参与权并忽视了残疾人自身能力的建设。在此情境下,残疾人的需求难以得到真正满足。因此,残疾人的参与是社区提升残疾人服务的关键所在[1]。

本文研究的主体是合村并居后的残疾居民,其实是原来生活在农村,由于城市化和自然灾害的推动,被动地集中居住在现在的城镇小区,告别了散居临盘,入住单元楼的社区居民。其中大多数人保留着原有的生活习惯,如种菜、养畜,他们在思想和习惯上有农村残疾人的特征,在社区参与和社会生活上也有城镇社区的特征。这类残疾人如何融入社区、如何通过社区参与改善境况,实现个人价值,社会保障在社区层面针对具有农民背景的残疾人如何发挥作用,这是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学界关于残疾人社区康复的研究最多,其次是残疾人社区文化和社区服务等。张甜甜 等认为,残疾人社区参与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四个基本领域。郭春宁认为,残疾人社区工作主要包括社区康复、社会救助、社区就业、社区教育、社区无障碍建设和社区维权等。事实上,残疾人的社區参与内容丰富多样,如社区政治活动、社区环境建设、社区文化教育、社区人际交往、社区治安、社区救助和残疾人及其家庭能力提升等。黄荣贵 等提出社区参与分为三种类型:抗议型、体制化与公共型[2]。本文所指的社区参与属于公共型参与。

社区参与是一种公众参与,意味着社区居民对社区责任的分担和成果的共享,使每一个居民都有机会为社区共同利益施展和贡献自己的才能。社区参与是对各种决策及其贯彻执行的参与,是对社区的民主管理,使每一个居民都有机会向地方政府表达意见,以维护自己的利益。本文认为,残疾人的社区参与是残疾人及家庭与其亲属以外的社区人群发生互动,互动过程和结果都对残疾人及其家庭带来有形或无形的益处,宏观上也促进了社区建设和社区融合。

2 合村并居残疾人社区参与现状

本文选取的合村并居案例是成都市FT社区,通过30 d的实地调研和观察,了解到该社区是因地震灾害的推动而形成的全国首批农民集中居住区,2008年地震以来,陆续搬迁入住3118户居民,截至2015年底,总人口数为9547人。灾后重建搬迁入住的是第一批,随后几年陆续入住的原因有工业园区占地、道路机场修建、4·20芦山地震安置等。目前,社区仍然在扩建,也有一批失地农民等待入住。

FT社区现有残疾人105人,其中,肢体残疾人数最多,有65人(65.71%)。残疾人年龄普遍偏大,50岁以上的有73人(69.52%),残疾等级分布见表1。残疾等级是指对残废轻重和失去劳动能力的程度而确定的等级。一级残疾是指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是极重度残疾;二级是重度残疾,饮食起居需人扶助。一级和二级残疾人对照顾者的依赖程度非常高,30人(28.57%);三级和四级属于中度残疾和轻度残疾,饮食起居偶尔需要人协助,大多时候可以自理,甚至可以从事适当工作或轻便工作,这类人有75人(71.43%)。其中,三级和四级残疾人是残疾人社区参与的主要力量,参与程度高,需求最大,而一级和二级残疾人只能参与有限的社区服务,社区残疾人服务需要视不同情况,服务内容要多样化,照顾到不同类型和等级的残疾人。

FT社区针对残疾人的福利保障仅有残疾人个人补助和困难家庭春节前慰问,也有来自个别企业的慰问,慰问通常以米、油等食物为主,残疾人补助依据残疾等级的不同,金额不等,按月发放。微薄的补助和慰问对于大多数残疾人及其家庭来说是杯水车薪,难以满足其现实需求。

3 残疾人社区参与的问题及路径探析

社会化是一个人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个人的社会化依赖自然基础、社会基础(包括社会生产方式、政治和法律制度、社会规范、价值体系、信仰体系、风俗、种族和民族、家庭、学校、友伴、群众、宗教、职业、其他社会团体或组织等)和社会实践活动。FT社区的残疾人主要以家庭为基本的生活依靠,社会化学习的角色技能也是以维持基本生存的技能为主,对于社会基础的接触非常有限,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极少,社会化基本停留在家庭层面,缺乏学校和社会层面。这不仅严重影响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健康,也难以满足个人不同成长阶段的社会化要求。

人的社会化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二是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残疾人需要来自社会的知识和技能,也需要与家庭以外的人实现互动,扮演社会人的角色。社区是残疾人从家庭走向社会的桥梁和纽带,残疾人的社区参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残疾人的社区参与内容和范围非常广泛,本文着重讨论残疾人在社区政治、社区康复、社区教育、社区交往四个方面的社区参与。

3.1 社区政治参与

残疾人政治参与包括政治参与机会和政治参与质量两个方面。残疾人政治参与机会主要指政治宣传学习活动、选举活动、社区有关管理工作、社团组织的活动等;残疾人政治参与质量主要指投票是自己划还是别人代划、是否有成为选举候选人、社区治理工作中的角色、社会团体或组织中的角色。残疾人在政治生活中长期处于被动地位,上述政治权利难以得到保障。残疾人的政治权利被尊重和保障能够体现政治生活中的平等性,有利于实现残疾人被他人和社会尊重的需求。

3.2 社区康复参与

中国残联在第三次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会议上,提出到2015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残疾人社区康复是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动员社会力量,使残疾人在家庭和基层康复机构得到康复训练和服务的一种康复形式。其目的是使所有残疾人享有康复服务、实现机会均等、充分参与的目标,具有就近就地、经济适用、简便易行等特点,是残疾人康复最为有效的形式,也是对医疗康复服务的有效补充。合村并居中的残疾人并未享受到这一服务,残疾人及家庭因长期贫困,只能勉强保证基本的生活,维持现状。残疾人社区康复需要社会的支持,基层治理主体相互联动、共同发力,社区需要提供康复设施,并制定相应的机制来吸引、使用、维护、管理康复设施。这残疾人参与社区康复不仅能够满足其生理需求,也能增强残疾人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因而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同时得到满足,也为其他需求的满足打好基础。

3.3 社区教育参与

残疾人的社区教育可以将职业技能培训纳入其中,为残疾人就业和拓展职业兴趣做准备。残疾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处于弱势地位,贫困是残疾人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残疾人不仅难以为家庭增加收入,反而需要家人的照顾。单纯的物质救济只能缓解一时之需,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所以提升残疾人参与经济活动能力尤为重要。同时,也可通过社区教育传递科普知识、卫生保健知识和地方民间文化等,为残疾人打开生活以外的世界,使其切身感受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潮流。这些都有助于残疾人丰富见识,保持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社区教育参与是残疾人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对个人教化的最佳体现,为残疾人的自我实现需求打基础。

3.4 社区交往参与

社区交往是基于一定的社区亚文化而产生的人际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通常在社区建设和社区融合方面产生较好的效果。社区建设是现代社区的重要内容,主要指依靠社区力量,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建设和谐的新型社区。残疾人能参与的社区建设内容宽泛,包括社区的社会环境建设(如无障碍设施的广泛使用)、和谐的人际关系建设(如融洽的邻里关系)、社区文化的建设(如适合残疾人参与的文化活动)等。残疾人参与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发挥各自的力量,促进社区各方面的改善,同时促进残疾人之间、残疾人与普通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促进社区融合,形成更加紧密的社区亚文化圈。残疾人通过社区交往参与,一方面可以满足其社交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参与社区建设,通过自己的力量为他人和社区作出贡献,能增加残疾人的自我效能感,是残疾人自我价值的体现,满足自我实现需求,有助于残疾人更加自信、自主、自觉地融入社区生活。

4 残疾人社区参与的保障

残疾人的社区参与是在残疾人的立场上思考如何走出家庭,更多地参与社区,满足残疾人的需求,增加残疾人的效能感。残疾人的社区参与需要管理者和组织者、经费、运行机制及社会力量的支持,更需要制度保障。本文将残疾人的社区参与保障分为组织体系保障和社会支持两个方面。

4.1 组织体系保障

组织体系保障分为组织机构保障和政策法规保障。政府主导、社区组织和社区残疾人协会参与并直接推动是我国社区残疾人工作管理运行机制的突出特点和优势,残疾人社区工作需要政府的重视和牵头,并提供政策保障和财政资金的支持,同时对社区组织和残疾人协会的残疾人社区工作进行监督。社区组织是残疾人社区参与的主要推动者、组织者、责任人,它可以连接多方资源,为残疾人社区参与提供最为便捷有效的服务。社区组织包括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民间组织(如社区社会组织、兴趣协会和社团等)。社区业主委员会是社区居民利益的代言人,其成员应包括残疾人代表,协助社区居委会和民间组织开展活动,鼓励居民参与社区活动,业主委员会对提高残疾人及其家庭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社区残疾人协会是由社区中热衷于残疾人事业的人牵头,由残疾人和社区志愿者共同组成的社区居民团体。政策法规保障是政府、社区组织和残疾人协会三个层面制定多维制度框架,制度在横向上强调残疾人工作和残疾人保障的严密性和完善性,在纵向上要强调部门之间、组织机构直接工作的协调性和分工的明确性。既有总揽全局的统一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制度,又有针对某类残疾人或残疾人工作者的专项规章制度。残疾人组织和政策法规共同构成残疾人组织体系,为残疾人的社区参与提供硬件保障。

4.2 社会支持

社区服务组织和机构提供的社会支持集生活服务、健康服务和精神卫生服务于一体,以有偿、低偿和无偿等方式提供义务抚养、托收照顾、康复医疗、咨询培训、心理安慰和文化娱乐等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服务;基层法律服务机构和司法所为残疾人提供的免费法律咨询,代其写法律文书时根据情况给予减免收费的照顾;基层医院在接待残疾人就医时,给予减免挂号费、减半收取治疗费的照顾;卫生院、社区卫生医疗机构在接待残疾人就医时,给予减免挂号费、减半收取治疗费的照顾;集镇市场对残疾人租赁的摊位给予优先安排;企业、个体经营者为残疾人提供适宜的工作岗位,促进残疾人融入职业生活,设置困难残疾人生活补助;社区发动青年学生、党员团员、社区热心人士、社区外来打工者,以及学校的老师等组成志愿者队伍,对残疾人及其家庭给予各种帮助,协助社区民间组织和社区组织举办各种残疾人活动[3];社区民间组织、残疾人协会接受社会各界对于残疾人事业的捐赠。

5 结语

作为残疾人的基本生活空间,社区既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位,也是残疾人参与社会活动、获得社会资本、建立社会网络的基本平台,还是残疾人连接社会的纽带,所以残疾人在社区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本文从合村并居的残疾人的立场提出適应FT社区当前情况的四个方面的参与内容,并指出组织体系和社会支持作为残疾人社区参与的保障。此外,残疾人及其家庭的思想观念的转变非常重要,应积极参与和配合社区服务,走出家庭,实现社区参与。社区居民应给予包容和接纳。社区建设要重视残疾人基础设施建设,最大限度地照顾到不同类型的残疾人,鼓励他们走出家门,融入社区大家庭。

社区服务能够促进残疾人及其家庭基本生活改善,进而增强残疾人及其家庭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融洽社区关系,增强残疾人的社会参与度,总体上促进了社区的和谐发展[4]。残疾人的社区参与是以服务施与方为本位,以残疾人的现实需求为导向,更加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残疾人社会保障研究不是新的课题,针对合村并居后的残疾人的社区参与的研究是本文的独特视角。本文的不足之处是没有对残疾人进行分类研究和讨论,残疾儿童和残疾老年人是残疾人中更为弱势的人群,FT社区50岁以上的残疾老人将近70%,更需要专项措施和服务加以对待,今后的研究中,笔者会继续关注。

参考文献

[1]张甜甜,汤祖传.参与式发展视角下的残疾人社区参与问题论析[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4,6(5):17-20.

[2]黄荣贵,桂勇.集体性社会资本对社区参与的影响—基于多层次数据的分析[J].社会,2011,31(6):1-21.

[3]李宗华,龚晓洁,丛晓峰.关于残疾人社区康复与社会支持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社会调查,2003(1):149-152.

[4]俞贺楠,沈毅.我国残疾人社区福利文献综述[J].消费导刊,2008(17):55-56.

上一篇:军训开幕式的主持词下一篇:淮安市环境保护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