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和道德的关系

2024-06-02

市场经济和道德的关系(精选9篇)

市场经济和道德的关系 第1篇

试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建设的关系

行政学院行政管理3班23100322王群

社会主义道德是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思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结合的产物,是对中国古代优良道德传统的传承与升华,是对中国革命道德传统的直接继承与发展。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大学生应当正确认识弘扬中国革命道德传统对推进我们今天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确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升华自己的道德境界,为健康成才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为时代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

我国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市场为发展生产力和发展经济提供了发展空间和平台。与自然经济相比,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内在的具有道德性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指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作为市场经济,他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在运行规则上有相同或相通之处。现代市场经济的共同属性和一般属性,是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必须遵循的。另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的,它要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要把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离不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

道德体系。加快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有助于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轨道有序健康的发展。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很多人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发展经济会与道德建设发生冲突,实则不然。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也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是市场主体必须通过向社会和他人提供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产品,建立满足社会和他人所接受以实现自己的利益。所以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不是对立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意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的道德进步。但也要看到,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如趋利性,自发性等也会反映到道德生活中来,反映到人与人的关系上,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现象,这些因素都会干扰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确立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已成为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从唯物论的本原来看,物质决定意识,道德作为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不可能与人类经济生活的实践相对立,无论多么高尚的道德,都是基于人们的是实际生活需要所产生的,是人类社会生活实践的产物。

了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有助于正确发挥社会主义道德对市场经济的价值导向作用,形成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发挥市场经济的积极效应,避免市场经济的消极效应,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康发展。

市场经济和道德的关系 第2篇

——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

【摘要】 经济伦理学关注的是宏观层面上对市场经济过程及其相关机构的基本论证,它探讨是理应普遍适用的游戏规则。市场经济也是道德经济,并不是认定市场经济天然就具备道德的良心只要搞市场经济,道德便自然而然的到来,一切不道德的问题会自动得到解决;而只是强调,市场经济并非是不要道德的经济,市场经济并非可以不挥手段、见利忘义,而是要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强调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体系。

【关键字】市场经济道德建设经济伦理学

经济伦理学是从伦理方面对经济制度、经济组织和经济关系的一种系统研究。从经济伦理学角度而言,市场经济不仅是经济的,更是伦理的:它是以人为本的经济,是公平的经济。我国经济伦理学的发展则适应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从我国当代经济伦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经济伦理学之所以在我国蓬勃兴起,既是我国经济生活中道德缺损现象的一种反弹,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伦理道德的内在要求,是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

经济和道德从表面上看是两个互不相关的领域,但实际上,经济和道德始终是互为依存的。道德从本质上说是经济的产物,而经济也并非是没有价值目标的自然现象,任何经济发展的目标中,都或明或暗地内涵着相应的道德发展目标。市场经济“应当”是道德经济,这里的“应当”不是指天生的“当然”,甚至不

是指目前的“实然”,而是指后天的“应然”,指需要争取的目标。在复杂商品经济条件下,也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对经济秩序的调节作用则日益撩开隐性的面纱,从后台走向前台,从隐性走向显性。亚当•斯密之所以既成为伟大的经济学家又成为伟大的伦理学家,既写出了《国民财富论》,又写出了《道德情操论》,这决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深刻反映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和道德紧密相连的关系的本质。亚当•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的命题,既是一个经济学的命题,也是一个伦理学的命题,他其实是在力图将人们的经济行为和道德行为统一起来,克服经济和道德的二律背反现象。在经济学的意义上,“看不见的手”是指市场对经营者的引导作用,即经营者不是出于本意,而是被“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所引导去开展经营活动,从而生产出适合人们需要的商品;在伦理学的意义上,“看不见的手”是指个人利益对人们的行为的引导作用,即人们的行为也不是出于本意,而是被“个人利益”这只无形的手所引导去行动,在追求个人利益的过程中促成了社会的福利。

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价值目标是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目标的实现要体现在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之所以能够对市场经济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基本的利益前提,是社会成员有根本一致的共同利益,能够在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指导下,协调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使由这些关系派生出来的其他利益关系,能够做到统筹兼顾、相得益彰。作为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形态的有机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道德的思想和理论,不赞成任何先验的人性论,而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出发,认为一切人性都是后天现实社会关系的产物,因此,人既不是天生就是利己的,也不是天生就是利他的,人利己的道德行为和利他的道德行为一样,都是后天社会关系、包括后天的道德关系的反映。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大多数成员共同拥有的利益基础,使得人们可以通过充分发挥道德的特殊调节作用,来辅佐经济的健康发展,这种辅佐作用既不是替代或排斥法律的辅佐作用,也不是法律的作用所能包办的。道德和法律相辅相成,二者的作用缺一不可,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健康、有序的发展的重要条件。主动地、有目的的发挥道德和法律的共同作用,特别是注意发挥道德的作用,这正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的优势之一。这也是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的最深刻的内涵。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0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经济学的伦理问题 厉以宁 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

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 第3篇

经济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众多学者热议的话题,在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导的社会意识下,有部分学者认为道德没有经济价值,并且一味地追求最大利益;另有部分学者认为,人的德性在经济活动中是一种特别的资源,在经济发展中,人类的思维模式具备整合效应和创新效应,在无形中生产关系会促进生产力的进步。事实上,道德在经济发展中主要发挥规范和约束的作用,道德的发展变化是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的。

一、经济与道德的关系

(一)经济对道德的决定作用

对于经济与道德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为基础,来分析经济发展与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明确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结构,既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恩格斯也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因此,道德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道德的产生、发展和作用范围由社会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决定。马克思对经济与道德关系的认识,反映了经济在道德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依赖于经济,社会道德规范和主流价值观也受到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但是,经济发展对伦理道德不是单向的、机械的决定,而是能动的、双向的反映。经济为道德的进步提供重要保障,道德在经济活动中起着价值导向的作用。用辩证的思维看问题,经济发展决定道德的发展水平和变革;良好的道德观念对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而腐朽的、落后的社会道德观念使经济发展受阻,经济、道德相互依赖,共同发展。事实上,马克思既强调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同时也高度重视道德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认为道德发展的先进性对经济发展起积极作用,并且推动经济的正向发展。然而,落后的道德观念会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

(二)道德对经济的反作用

迄今为止,人类在历史进程中有五种道德类型,即原始社会道德、奴隶社会道德、封建社会道德、资本主义社会道德、社会主义社会道德。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因此,一种经济体系都会内生出一定的道德要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体现出道德是内在于经济当中,并表现在各个经济生产过程之中,道德能够使经济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然而,道德对经济本质和结构的认识取决于个人或社会的伦理意识,而个人或社会的意识往往直接关系到道德的存在或不存在的经济领域。这种在场或不在场的特性是道德以自在状态或自为状态存在于经济当中的条件。在经济活动上,道德的客观性体现在经济行为中和对经济存在着的依附性上。

降低生产和发展的社会资源是需要良好的环境与社会前提的,而这些都可以由道德所创造出来。当今时代的社会大生产是一种全盘的社会生产,而不仅仅只是单纯的物质生产。道德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因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独特的作用,但长期以来一直被忽视。在创造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中,一方面,道德作为一个生产者的人性化设计理念,添加原始的产品功能,最终产生优质的产品满足合理的需求;另一方面,道德作为一种标准,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它是由善恶评价的,取决于人们的内在信仰、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调解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高尚的道德水平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不可或缺的精神要素。道德不仅可以带来经济价值,还是一种能够带来具有经济价值的精神生产力。在社会化大生产的环境中,发展经济、获得经济效益是人们主要追求的,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但是,参与经济活动也需要有法律约束、政府监督和个体自律等。其中,人的自律要依靠自身的道德修养。社会劳动、生产商品等都需要人的参加,道德在人自身上体现了监督与约束的价值,因此,这也体现了道德对经济的反作用。道德作为规范人民行为的约束力,形成一定的社会经济秩序,它是经济活动和经济实力的独特方式,对经济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二、如何处理经济与道德的关系

道德德性体现在人与人的共同生活之中,形成了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德性伦理关系在价值观念中的凝聚;在道德意义上,我们应该通过认识和实践引导人们实现理性的生活方式。同时,我们应该揭示人的理性发展的方向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作为生产力第一要素的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并遵循合德性的道德规范,有利于顺应社会的发展。以劳动者品格和修养为主要内容的内在德性,是决定其劳动态度的稳定器。没有基本的道德素养,劳动者的劳动就会成为纯粹工具性的、没有创造性的生产活动。因此,在经济生产的每个环节中,都会有劳动者个体的参与,人类能够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其中人的品德已经内化成劳动者自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道德规范。

我认为在处理经济与道德的关系中,应该抓住经济发展新机遇。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大力发展经济,提升人们物质基础和精神需求;在经济活动中,需要人们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更要对客观规律保持应有的尊重,持敬畏的态度发展经济,追求长远利益,这些需要人的德性引导。处理好人类的德性修养,对经济发展的内部和外部都有积极作用。外部条件下,提升国家地位,发展全球经济,弘扬优秀的中国文化。内部作用于社会意识的增强,和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道德的进步是以经济发展状况为基础的,我们要保持道德与经济共同进步,互为依托,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摘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分析了经济与道德的关系,提出经济对道德起决定作用,道德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道德的形成、发展和功能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所决定的。在经济活动中,道德的客观性体现在经济行为中,道德是依赖于经济的发展,但同时道德也可以为生产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为生产发展提供必要的社会条件,不但能够带来经济价值,还能为参与生产活动的劳动者在精神生活中充实自身。

关键词:唯物史观,经济,道德,劳动

参考文献

[1]宋一.道德资本:经济发展的新视野[J].长白学刊,2008(1).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王露璐.经济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5]陈世清.中国经济解读与重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论市场经济与会计道德的关系 第4篇

一、市场经济对会计道德的影响

1.市场经济对会计道德的积极影响

首先,市场经济提高会计人员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会计人员奋发向上的工作作风。市场经济不仅要求经营单位的财权工作人员和财经主管部门会计工作人员完成本职工作,而且还要求他们行为的结果取得好的社会效益,特别对企业单位会计人员的要求更是如此。社会的激烈竞争,必然要求会计人员增强竞争意识、拼搏精神和创造能力。其次,市场经济促进会计人员自由平等发展,消除行业不正之风;再次,市场经济打破会计行业任人唯亲观念,形成举贤尚能新风尚;最后,市场经济发展引起会计工作生活发生变化:会计工作由单一格局向多样格局发展,选择会计职业的目标由重名向重实转化。

2.市场经济对会计道德的消极影响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上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都在发生变化。在会计领域也同样遇到了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相的困惑。人们在分析会计信息失真原因时所讲的“利益驱动”就是这种价值观念变化的一种负面效应。会计道德问题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然而,如何处理好市场经济与会计道德的关系对避免会计道德问题的出现是非常重要的,怎样避免市场经济对会计道德的冲击,使会计道德适应市场经济是待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市场经济中会计道德的现状

1.一部分会计人员道德败坏,违反了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

一部分会计人员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表现形式,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敬业不够,职业态度不端。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金钱观”,较过去在含义和内容上有了明显的不同,人们对生活追求也出现了层次多样化,赚钱的手段和方式也灵活多样,使部分会计人员不安心本职工作,心浮气躁,对会计职业的敬业精神明显受到削弱。

其次是贪污受贿,职业良心不正。贪污,主要是指会计人员和相关人员及领导干部,通过收入不入账,虚报冒领等手段,将国家和集体的财务转移到个人手中侵害集体的利益。

第三是挪用公款,职业纪律不强。挪用公款有两类,一类是会计人员个人挪用公款,为个人谋取私利,一类是会计人员参与或具体操办,为单位或小集团谋取利益。不论是会计个人挪用公款,还是单位集体挪用公款,都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有密切联系。

2.会计法制不健全,执法不严,监管不力

随着我国《企业法》等有关法规的进一步实施,国家将许多权利下放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责任制,这本是深化企业改革的重大举措。然而,对如何有效而合理地指导企业用好各种权力,监督或约束经营者的不正当行为,尚缺乏相应的制约措施,使得经营者无所顾忌。

3.会计道德的教育体系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的会计教育存在弊端,这使得会计学生在走上岗位前道德意识薄弱。目前我国的会计教育体制不完善,学校的教育只注重学生的智育及会计专业技能的培养,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和人格培养不够重视,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宣传教育以及违背职业道德造成的严重后果教育不足,许多高等院校对学生会计道德的教育很不重视,一些学校甚至没有开设会计道德规范教育课程,学生走上社会后职业道德缺陷越来越严重。

4.缺乏良好的会计道德环境

我国许多单位的财务活动缺乏透明度,有些政府管理部门搞特权、强权主义,会计人员独立客观性受到很大的影响。会计人员不是坚持原则而被淘汰,就是不坚持原则而违背道德。再者社会舆论以及法律规范对会计人员的支持不够,因此导致会计成为弱势群体,会计从业环境不利于会计人员形成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

三、重塑我国会计道德的对策与构想

针对我国会计道德问题,提出了以下五个解决方案:

1.建立会计道德规范体系.

目前我国的会计道德规范体系还在初步建设中,还没有完善会计道德规范体系。《会计法》把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高度概括地写进了法律条款,我们应借此建立完善有效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应包括以下三个层次的内容:

其一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它是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核心和主导,是规范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对规范体系其他层次的内容具有指导作用。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就是在会计职业活动的范围内,调整和处理会计职业关系的根本原则和总体要求,它对于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指南具有根本指导意义。

其二是会计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它是规范体系的中心和主要部分,是对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的行为规范,是基本原则的具体体现,并对会计职业道德行为指南具有指导行为。

其三是会计职业道德行为指南。它是依据基本规范的要求,针对具体的会计职业行为所提出的具体做法和具体要求,行为指南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2.建立和完善会计道德管理的自律机制和他律机制

(1)建立和完善会计道德管理的自律机制。所谓会计道德自律机制就是指会计职业道德自律的一种结构和活动原理。它是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标准和内容转化为职业会计组织和会计人员在内的目标、标准和需要,并且是会计人员自觉承担起职业行为选择的结果。

(2)建立和完善会计道德管理的他律机制。他律是相对于自律而言,是指服从自身以外的权威与规则的约束而行事的道德原则。会计职业道德他律机制是外在于会计人员的规范系统和评价系统。

建立和完善会计道德管理的他律机制:建立行业自律组织机制,广泛开展会计职业道德评议讨论制度;大力发挥社会舆论监督机制的作用;完善法律制度机制,财经审计监督机制,内部会计控制机制,会计监督机制和教育机制。

3.完善会计道德教育体系

会计道德教育,是为了促使专业人员在执业活动中正确履行职业义务和责任,而对之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道德影响活动。其内容包括观念教育、规范教育、警示教育。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可分为两个阶段:

(1)在校期间的专业教育。学校在对会计及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普遍的社会公德教育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树立起职业道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在职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在职人员接触社会,接受的道德考验要比在校学生复杂得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人员处于多元利益主体的中心,肩负着客观公正处理好各方利益的职责,需要按照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这一阶段的教育对会计人员来讲应是终身教育,而且更为及时和重要。

4.会计德治和会计法制相协调发展

对于会计人员来说,如果有着完善的会计法律规范、会计技术规范和会计道德规范,并严格予以遵行和监督实施,必然会最大限度地避免会计信息的失真和会计诚信的缺失等道德问题的产生。只有加强我国法律法规等制度环境的建设,会计道德的构建才有深厚的根基与保障。

道德约束是根本,是目的,法律约束是手段。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中,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道德观念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化,道德意识在减弱,出现来了一些违法乱纪和非职业道德行为。因此,必须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但是,杜绝和根治经济活动中的非职业道德行为,仅靠道德约束是不夠的,更重要的还是靠法律约束,要“法治”和“德治”并重。即,既要抓法制建设,又要抓道德建设既要抓会计法制建设,又要抓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不仅要使会计人员树立不做假账的职业意识,还要使会计人员树立敬岗爱业、忠于职守、廉洁奉公、遵纪守法、不断学习会计技能的职业道德风尚。重视法制建设而不重视道德建设,或重视道德建设而不重视法制建设,都会影响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只有两者并举,才能维护和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和不断发展。

5.营造良好的会计道德环境

会计道德环境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产物,同时又是建立其基础上的会计道德得以确立和巩固的支持或保证。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会计道德必然要求与之相配比的会计道德环境,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一方面物质环境是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物质基础决定着人们的道德状况。充裕的物质、经济的发达、基础的完备、科技的先进和高等教育的普及等都是建立和发展会计道德的基础。因而,我国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综台国力,丰富人民物质生活,为我国建立良好的会计道德提供物质基础。

论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 第5篇

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市场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的发展。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赋予了人们新的道德观,为道德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并利于人与人之间结成平等友爱的关系。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现代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起源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快速过渡到市场经济,其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几种思潮。一是道德出现了严重“滑坡”,主要表现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二是道德的本质和主流正在“爬坡”之中,主要表现为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观念正在形成;三是抓道德建设会干扰市场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把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对立起来。我以为这几种观点都是不够全面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道德建设有双重影响。其积极的影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仅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打下了深厚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增强了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意识和开拓意识,对转变人们的观念、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利地推动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其消极影响是:市场经济是利益驱动经济,对物质利益的过度追求,或把市场经济原则扩大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会导致道德领域评价标准的迷失,表现为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伦理观的盛行,以及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的出现。这些无疑增大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难度。

对上述一些道德失范现象的存在,有些人将其归咎于市场经济本身,认为这是经济发展初期的必然代价。但多数认为,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同时也是道德经济。市场经济与道德并不冲突。主要表现在: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具有道德的合理性。普遍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就是道德经济。市场经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规律。因此,市场经济并非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经济现象,而是纵跨了几种社会形态的经济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原则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

体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是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并最终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联系在一起,决定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必然是在坚持等价交换。尊重物质利益原则的同时,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统一起来,社会主义道德性质必然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与社会进步要求的集体主义精神的统一,从而真正实现社会的经济发展和道德进步、经济尺度和道德尺度的真正统一。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作具有道德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市场经济是利益驱动型经济,是主体多元型经济,因而很难完全避免商业投机行为。但是,规范的市场经济同时也是公平竞争型经济、质量效益型经济和法制纪律型经济,是文化含量越来越高的经济形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经济模式,其运行秩序要求在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道德价值之中实现,所以道德必须介人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成和运作过程,并在其中发挥充分的调控作用。与此同时,人们选择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在人们选择市场经济的目的中,就已经包含了道德上的根本要求。市场经济不是目的,而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在当代社会,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性、广泛性和频繁性越来越显示出道德对社会的深刻影响。因而规范经济行为不仅成为法律频频涉及的热点,也成为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市场经济需要道德的支撑,道德规范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定。

第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相互促进、共同生长。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决定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引起道德观念的变化和发展。从人类道德发展的大趋势看,道德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趋于进步的。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断得到完善,社会主义道德必然日臻高尚。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将日益成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的新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弘扬这种社会主义的价值精神又成为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的框架要有最高的理想;规范上要有层次性;实践上要有可操作性。

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这是我们在道德建设中应该始终坚持的政治方向和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做到“三个结合:第一,坚持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既要在全社会认真宣传和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崇高道德,要求一切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身体力行。同时,又要区分道德的层次性,要有最低要求。道德规范体系包含着由低到高的若干阶梯。我们既不能只强调最高层次,也不能只强调最低层次,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不违反法律就可以了,这种思想是不符合道德实然与道德应然的关系的。第二,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与道德评价标准的结合。我们在评价一种道德现象的善恶时,不但要看它“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要看它所产生的道德影响,必须在道德评价中坚持历史合理性与道德合理性的统一。第三,坚持继承和发扬民族优良传统与积极吸收外来优秀道德文化成果相结合。总的原则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为我所用”。

浅论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 第6篇

浅论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已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文章分析、归纳了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对其内在的逻辑线索做了详细论述,从经济、道德、评价体系等多方面来考察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问题,有助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最终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作 者:田建尔 作者单位: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法系,山西省晋中市,030600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英文刊名: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 ECONOMY年,卷(期):200313(7)分类号:B82-053关键词:市场经济 道德建设 公民道德

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 第7篇

在此基础上,我们就能从各个方面探究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

同样,从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依赖性出发,也能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道德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1.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决定了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经济结构即社会生产关系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消费资料的分配方式。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经济结构的核心和基础。

因此,在研究社会经济结构对道德体系的决定作用时,应着重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社会经济结构有两种基本的类型:一种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和核心,另一种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和核心。

这两种类型的社会经济结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历史形态。

与此相适应,社会道德体系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历史类型。

首先,原始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以家庭、胞族、氏族、部落等公共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人们在物质生活过程中的关系十分简单和狭隘。

与原始经济结构相适应的道德,便是同风俗习惯混为一体的淳朴道德。

其次,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形成了不同阶级的道德。

同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和核心的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社会不再存在统一的道德体系,而是形成了各自不同阶级的阶级道德。

而且,随着私有制的历史形式的改变,阶级道德也不断更换着它的社会内容和阶级实质。

例如:与奴隶主私人占有为基础的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形成了互相对立的奴隶主和奴隶阶级道德。

同封建地主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形成了互相对立的地主阶级的道德和农民阶级的道德。

同以资本家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相适应,形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两个根本对立的阶级道德。

最后,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将最终形成作为全人类道德的共产主义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基础上,是由无产阶级道德发展而来的新型道德。

由于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建立时间较短,经济结构中多种所有制并存,以及旧道德体系的影响,因此,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正处于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阶段。

2.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了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恩格斯说:“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

[1]这种作为经济关系表现出来的利益,对于各种社会或阶级的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都有着直接的决定作用。

首先,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都是从一定社会利益或阶级利益中引申出来的,或者说都是从一定社会或阶级的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中引申出来的。

如何看待和处理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是区别各种道德体系最显著的标志之一。

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可表现为多个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在于追求整体利益、以及个人利益从属于整体利益呢?还是追逐个人利益、以及整体利益从属于个人利益?各种社会或阶级的道德体系,都是根据这样一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来确定它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在原始社会里,氏族、部落在调整内部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关系时,所遵循的道德基本原则,都是自发地追求氏族、部落的整体利益,将个人利益溶于氏族、部落的整体利益之中。

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统治阶级的道德虽然也会强调社会整体利益,但实际奉行的道德原则,总是追逐个人或者阶级的狭隘私利,公开或隐蔽地使社会整体利益屈从于他们的狭隘私利。

公有制社会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在各个发展阶段上,都要求人们自觉地追求社会整体利益。

其次,利益决定了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适用范围。

各种阶级或社会的道德体系,其原则和规范,究竟能不能真正成为社会统一的道德行为准则,发挥作用的程度如何,取决于它是不是真正反映社会的整体利益,或者在多大程度上反映社会的整体利益。

在原始社会,氏族、部落内部由于有着不可分割的共同利益,即个人利益和氏族部落的整体利益完全一致,所以才有了氏族部落统一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

在各个阶级社会中,从根本上不存在共同的社会利益,因此,各种道德体系的原则和规范,都是从各自阶级的利益中引申出来。

所以,除了某些人类公共生活最起码的行为准则以外,任何一个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都不能真正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统一的行为准则。

社会主义和严格意义上的共产主义社会,是社会经济关系在成熟度上不同的两个阶段,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一致性,同样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异。

总的来看,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发挥作用的范围和程度,是由作为经济关系表现出的利益和利益关系所决定的。

如果社会不存在共同的根本利益,就不可能有全社会成员共同的道德原则和主要规范。

3.生产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决定了道德领域的对立和斗争。

在阶级社会中,各种不同道德体系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是经常的,有时甚至是非常激烈的。

这种对立和斗争的发生,从根本上来说,都是由当时社会生产关系内的矛盾和冲突所决定的。

首先,道德领域内的对立和斗争,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展开的。

在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体系中,由于人们对于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不同,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不同,由此决定了人们获取社会财富的方式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甚至是根本对立的特殊利益。

社会各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或者为了争得自己的应有利益,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也形成了自己相应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以至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道德体系。

阶级社会的全部历史表明,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都源于各自的经济利益,这也决定了一切阶级社会不同的道德体系,都具有强烈的阶级性。

其次,各个阶级在生产关系中的不同地位,也决定了它们道德体系的社会地位。

在阶级社会里,不同阶级的道德体系,有的居于支配地位,有的则居于被压抑的地位。

从历史来看,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里,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道德体系,总是先后居于社会的统治地位,而奴隶、农民和无产者等劳动者阶级的道德体系,则总是处于被压抑的地位。

剥削阶级的道德体系,之所以能够居于社会的统治地位,并不是因为他们的道德多么“高尚”,而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当时的生产关系中居于统治的地位,占有物质生产资料。

因此,被剥削阶级只有改变了自己的经济地位,才能使自己的道德居于社会的统治地位。

4.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引起了道德的变化。

在人类历史上,一切道德体系的兴衰和起落,进步与消长,归根到底,也都是源于社会经济结构状况的。

首先,经济结构的根本变革,迟早要引发社会或阶级的道德体系的新旧更替。

历史的进程反复表明,随着旧的社会经济结构日益成为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新的社会经济关系逐渐产生之时,相应的旧的道德体系,便日益走向衰落,新型道德体系的某些因素,便逐渐形成并发挥作用,新旧道德体系之间便有了越来越尖锐的冲突和斗争。

当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完全被新的经济结构所取代,那么,新的道德体系则会迟早取代旧的道德体系。

人类道德的这种新旧更替,一方面继承了前辈的某些道德传统,另一方面又表达了人们生活于新经济结构中的利益和要求。

因此,从总体上看,新道德总是具有根本不同于旧道德体系的性质,也必然程度不同地显现出人类道德的历史进步。

其次,同一经济结构内部的某些重大变化,也会引起相应道德体系的变化。

道德和幸福的关系 第8篇

一、道德和幸福的关系

在西方第一个对幸福问题作出较为系统回答的是古希腊七贤之一的梭伦, 他认为幸福应具备五个要素:一是有中等财富;二是身体不残疾、没有疾病;三是一生顺利, 总是心情舒畅;四是有好儿孙;五是能善终, 光彩而安乐地死去。在中国春秋时代萁子在《尚书·洪范》中谈到幸福的五要素———长寿、富足、康宁平安、爱好美德、善终正寝, 这是中国最早系统论述幸福问题的记载。中西方对幸福的看法虽有差异, 但都是以上面五种要素的综合来衡量一个人是否幸福。可以看出, 中西方都注重德行, 把德行看作幸福的最根本的要素。

中国古人在其所在的历史条件下也认识到了这一点, 如“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 有人此有土, 有土此有财, 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 财者末也” (《大学·第十章》) 。这里已经认识到了德与人、土、财、用之间的关系, 认识到了德可以作为获得人、土、财、用的手段而存在的价值, 实际上也就是劝导人们通过“德”来获得人、土、财、用这些可以作为幸福内容或幸福的保障的东西。此外, 还意识到了德与福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存在着极大的必然的一致性。

德性与幸福的一致还在于, 德性本身就可以是幸福或幸福的构成部分并不以外在环境为转移。与德性给人提供的幸福相比, 其他途径虽然也可以使人获得某种幸福, 如财富、权势、美人等身外之物为内容的幸福, 但两种幸福却有着本质的不同。道德是不会因为享受而变得乏味, 也是任何人不能夺走的。

二、目前社会中存在的错误的金钱幸福观

如今,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和两种价值观念的碰撞, 在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这样一些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下, 道德领域却出现了空前的危机,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的个人主义与道德虚无主义滋长蔓延, 人被物化、机械化的现象日益严重, 人们越来越感到缺乏幸福感, 这样就使正确认识和处理金钱与幸福的关系问题显得非常必要。金钱和幸福的关系表现为:

(一) 通过劳动和正当手段获得的一定数量的金钱是个人幸福生活所不可缺少的。

正如恩格斯在批判费尔巴哈建立在抽象的人性论基础上的唯心主义的幸福论时所指出的那样, “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极微小的一部分可以靠理想的权利来满足, 绝大部分却要靠物质的手段来实现”, “他需要和外部世界来往, 需要满足这种欲望的手段:食物、异性、书籍、谈话、辩论、活动、消费品和操作对象”。 (1) 既然人们追求幸福的主体需要由客观对象来满足, 而货币又充当了客观对象中财富的一般代表物, 因而, 对于人们的幸福, 必要数量的, 通过劳动和正当手段获取的金钱就是不可缺少的。

(二) 追求金钱并拥有金钱并非个人幸福的全部内容。

人的社会需要是多方面的, 因而个人幸福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多层次的。个人幸福不仅是指物质生活的幸福, 还包括精神生活幸福、道德生活幸福。

(三) 道德比金钱更重要。

拜金主义幸福观把拥有金钱的数量作为幸福的程度和标准, 认为幸福就在于获得大量的金钱和财富。仅有金钱并不能决定幸福, 还必须要有道德。道德与金钱相比较, 道德更重要。金钱并不等于道德, 有富而可鄙的人, 也有穷而有德的人。

总之, 在目前这个历史转变时期, 我们只有明确金钱与幸福的关系, 才能端正生活的目的, 明确生活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 只有摒弃消极的金钱幸福观, 弘扬积极的道德幸福观, 才能实现金钱和幸福的和谐共长。和谐社会的实现不仅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 更加重要的是人的德性的提高。

三、道德在幸福中的地位和作用

道德是幸福的必要条件和最根本的要素, 人的精神本质使道德自身成为幸福的固有内容。

(一) 道德在幸福中的地位。

道德是幸福的必要条件和最根本的要素, 人的精神本质使道德自身成为幸福的固有内容。道德对幸福的意义在于“通过对人的尊严和人的理性本质的确认, 为幸福获得合乎人性的发展方向提供担保”。 (2)

首先, 道德是幸福的必要条件, 是人类社会成员获得幸福的前提。幸福的追求受制于复杂的社会价值观的导引, 道德为幸福提供正确的价值指针。

其次, 道德是获得幸福的重要手段和条件。当一个人以不合道德的方式行事时, 就会深刻地体验到来自外部的强大阻力。没有他人的帮助, 可能就无法得到幸福。

(二) 道德在幸福中的作用。

道德在幸福中的作用在于道德为幸福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它通过协调人际关系, 避免人际冲突, 促进人际和谐。因此, 道德对幸福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道德作为社会的价值取向, 总是体现为某种一般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原则。道德协调人际关系, 因为人们在追求幸福过程中不发生相互冲突的情形实在是微乎其微的, 人类幸福的相互关联性决定了人们追求幸福活动之间发生冲突的不可避免性。道德不仅可以调节人们幸福的内容, 而且可以规范人们追求幸福的手段和方法, 使他们在现实的活动中不发生有意或无意的冲突。

总之,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 道德在个人发展和幸福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 它的地位会越来越凸显。道德的提高有助于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 有助于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 这不仅事关个人的幸福, 而且事关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现代幸福的内涵日益丰富, 人们的需要不断地被开发, 满足需要的条件和方式不断地被更新。因此, 一部分人认为道德在幸福中的地位和分量下降, 而金钱在幸福中的地位和分量逐渐上升。社会上对金钱产生了一些不正常的心态:拜金主义盛行。针对这样一系列的问题, 我们有必要对道德与幸福的关系进行重新审视, 以正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道德,幸福,关系

参考文献

[1]刘志山.道德及其生活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3) .

[2]徐宗良.幸福问题的伦理思考.道德与文明, 2008, (4) .

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 第9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 经济伦理 道德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它除了具备市场经济的普遍特点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公有制占主体地位、以实现共同富裕为奋斗目标、国家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等。而道德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总和,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直接反映,与社会结构尤其是經济结构关系密切,它包括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等。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们的社会生活各领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经济与道德的关系

经济对道德有决定作用。马克思认为道德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决定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和发展。其哲学依据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一种上层建筑归根结底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社会存在决定的。 纵观社会历史发展,道德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趋于进步的,是随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发展的。当今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赋予道德体系以新的内容,并为道德体系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其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种道德经济,具有道德的合理性,例如商品竞争强化人们的平等观念和民主意识。从全球范围来看,市场经济普及全球,这说明市场经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规律,是不可逾越的经济阶段。而在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与原则决定了中国的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是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将日益成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道德对经济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与社会存在相适应的社会意识能对社会存在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与社会存在不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产生阻碍作用。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社会存在有重大反作用。契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道德体系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能对经济效益的增长产生巨大促进作用。然而,一旦道德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或单纯由市场经济建立起来的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道德体系,它不仅不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而会使整个社会环境恶化,出现诚信缺失、坑蒙拐骗盛行的现象。表面上经济仍然呈现增长的趋势,而实际上整个经济已经开始衰败,等问题已经在表面呈现出来的时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已经面临全盘崩溃的危险了。

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GDP保持高速增长,人们的价值观和发展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道德的影响是推动作用还是抑制作用摆在人们面前。市场经济在发展的同时又有经济和道德的矛盾,形成了矛盾的统一体。具体来说,市场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以利益为基础的社会发展,在市场的调解下,形成不同的组合方式,选择最佳的组合方式,最终到达资源的优化配置。从此以后,人们不惜一切手段和代价追求利益,致使出现见利忘义的社会现象的弊端。在很多现实经济生活中,许多不讲道德的譬如企业等市场主体在竞争中经常获得大量的非法利益,但诚实守信往往成为被欺诈、受损失、被骗的对象,在这样的情形下,引发了对公平正义的问题的争论。

二、经济伦理在市场经济中的缺失

第一,市场经济中的道德缺失。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运作模式,是人们以利益为根本出发点来追求利益的,市场经济的内在动力和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是市场经济主体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因此,市场经济的发展引导了社会的进步,但市场本身的缺陷性又导致了市场本身无法克制的弊端,导致了种种道德全方位的缺失,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阻碍了整个社会的全方位可持续协调的发展。

第二,市场经济秩序中各种道德缺失的具体表现及分析。微观领域中,道德缺失的现象普遍而严重。在生产过程中,企业和商人为了减少市场风险,追求更大程度的经济利益,不惜违背道德和法律,使用低劣的生产原料减少生产环节,用增加工人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来增加收益,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使工人的身体和人格遭到践踏。在交换的过程中企业和商人为了卖出更多的产品,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不惜危及消费者生命财产的安全,大搞特搞虚假宣传,采取欺诈性合同等不正当竞争手段谋取高额的经济利益。在宏观领域中,商人和企业与主管行政部门搞权钱交易,双方获得非法利益,再加之受地方保护主义,小团体主义和地方本位主义观念的影响,严重影响了产品质量,导致豆腐渣工程连连出现,使得政府企业形象遭到严重滑坡。

三、经济伦理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一)伦理与经济的结合。市场经济活动中有伦理因素,伦理活动中有市场因素。其一,人的经济生活和经济行为中的道德观念。经济主体在实现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不能为了自身利益发展而发展,要不断改革和调解行为方式,提升生产效率等使之符合伦理化的要求。最后,人们选择的经济行为的伦理意义。依靠伦理道德关系力量调解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冲突,把矛盾化为最小,通过多种方式把对社会的认识转化为个体的道德认识,由个体的道德实践,上升对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

(二)经济伦理的社会作用。市场经济的发展所引导出来的各种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组织、个人来协调,但是核心离不开经济和道德的相互制约。下面从几个方面说明了加强相应的经济伦理的必要性。其一,规范市场经济运行的新秩序。如何规范市场运行秩序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市场经济的高效率是在一定的经济规则中实现的,以价值规范为核心为市场经济的运行提供相应的伦理道德秩序。其二,通过影响人的精神取向,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信念支持,解决经济主体在经济生活中的理想信念问题,人们应有条件的追求利益,这种条件就是道德责任,是建立和优化经济秩序所必须的。

总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统一于社会的发展中,道德与经济统一在社会的发展中。国家投入资金到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中,加大社会主义道德价值体系的宣传力度,教育国民学习和建立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同时市场经济的活动主体主动学习和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并且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道德价值观。凭借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在全民意识中力量,纠正市场经济中的不良之风,为市场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契合的道德,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合作规模来提高经济效益,推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又通过影响人们的精神取向、人个个素质和工作态度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3 卷[ M] . 人民出版社,1962: 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5]章海山. 经济伦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研究[M].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教师公开招聘考试网下一篇:三好学生评选打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