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技术教学总结

2024-08-28

移动通信技术教学总结(精选6篇)

移动通信技术教学总结 第1篇

通信的基本形式:在信源和信宿之间建立一个信息传输的通道。移动通信:通信双方至少有一方处在运动状态中所进行的信息交换。大区制:把一个通信服务区域仅规划为一个或少数几个无线覆盖区。网络结构简单、设备少、成本低,不能满足用户数目日益增加的需要。小区制:把一个通信服务区域分为若干个小无线覆盖区。提高频率利用率,停产缩短,发射机功率降低,互调干扰减小。缺点:需要相关技术来配合。

正六边形:既避免了相信覆盖区间的重叠,又不会产生空隙,区域衔接更紧密,产生的相互干扰更小。

陆地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小区制移动通信系统。

移动通信主要由移动台MS、基地站BS、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以及传输线四个部分组成。穿透损耗:电磁波在穿透障碍物后会产生能量损耗。路径损耗:信号从发射天线经无线路径传播到接收天线时的功率损耗。

一个主要原因:电波会随着距离而扩散,从而使接收机的接收功率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慢衰落:接收信号强度随机变化缓慢。快衰落:接收信号强度随机变化较快。自由空间:相对介电常数和导磁率为1的均匀介质所存在的空间。

自由空间路径损耗Lbs=32.44+20lgd+20lgf Okumura-Hata:Lb=69.55+26.16lgf-13.82lghb-a(hm)+(44.9-6.55lghb)lgd

Lb(dB);hb基站天线有效高度;hm移动台天线有效高度;a(hm)移动台天线高度因子 编码:在发送商,把经过采样和量化后的模拟信号转变成数字脉冲信号的过程。解码:把数字信号还原为原始模拟信号的过程。

信源编码:将信号源中多余的信息除去,从而形成一个适合用来传输的信号的过程。目的:扬州市系统传输效率,去除冗余度。

信道编码:为了减小衰落和抑制噪声对信号的干扰,把信号编码进行重新排列或是给信号编码增加冗余的纠、检错码的过程。多路复用技术:在同一条通信线路上同时传送多路不同信号而互不干扰的技术。

干扰的分类:同频道干扰、互调干扰、邻道干扰。交织技术:将已编码的信号比特按一定规则重新排列。

目的:使误码率离散化,使突发差错变为信道编码可以处理的随机差错。分集技术:利用多径信号来改善系统性能的技术。

空间、频率、时间、极化、角度等分集。合并技术:最佳选择式、等增益相加式、最大比值合并。切换:一个正在通信的移动台因某种原因而被迫从当前使用的无线信道上转换到另一个无线信道上的过程。

GSM系统的组成:网络交换子系统、基站、移动台。

GSM相邻频道间隔200KHZ,上行905~915MHZ,下行950~960MHZ。

GSM与原有的模拟移动通信系统的区别:在GSM移动通信系统中,为了实现快速准确的切换,移动台会主动参与切换过程。即在发生切换之前,MS会主动为MSC和BS提供大量的实时参考数据,这就大大缩短了切换前期的准备时间,能够达到快速切换的目的。

三参数组:密钥(KC)、响应数(SRES)和相应的伪随机数(RAND)。

GSM体制的优点:具有开放的接口和通用的接口标准、能够保护用户权利和加密传输信息、支持多种业务、实现跨国漫游、更大的系统容量、频谱效率提高、搞干扰能力强,通信质量好。

缺陷:系统容量有限、编码质量不够高、终端接入速率有限、切换功能较差、漫游能力有限。

TDMA帧结构:

典型的时隙结构(或称时隙结构)通常包括五种组成序列:信息、同步、控制、训练和保护。

第三张: 扩频通信:是一种把信息的频谱展宽之后再进行传输的技术。

扩频通信包含的含义; 1)信号的频谱被展宽了

2)采用扩频码序列调制的方式来展宽信

号频谱

3)在接收端用相关解调来解扩 扩频技术必须满足的基本要求:

1)所传信号的带宽必须大于原有信息所

需的最小带宽

2)所产生的射频信号的带宽与原有信息

无关。

扩频通信的特点: 1)隐蔽性好,对各种窄带通信系统的干扰

很小;

2)频谱利用率高,易于重复使用频率; 3)抗干扰性强,误码率低; 4)可以实现码分多址;

5)易于数字化,能够开展多种通信业务。信息容量的仙农公式:C=Wlb(1+P/N)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 BSS:基站子系统

NSS:网络交换子系统 SC:短信息业务中心 OMC:操作维护中心 MSC:移动业务交换中心 VLR:来访位置寄存器 HLR:归属位置寄存器 AUC:鉴权中心

EIR:移动设备识别寄存器 BSC:基站控制器 BTS:基站收发信台

PSPDN:分组交换公用数据网 PSTN:公用电话网 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 SM:人机接口

IMT-2000含义:2000年左右投入商用,核心工作频段为2000MHz,以及多媒体业务最高运行速率第一阶段为2000kb/s 简述IMT-2000系统结构:UIM用户智能卡----MT移动台-----RAM无线网-----CN核心网

C为信道容量(bit/s)W为信道带宽(Hz)P为信号平均功率(W)N为噪声平均功率(W)

信息传输差错概率的柯捷尔尼可夫公式:Powj≈f(E/No)=F(P/N * W/ΔF)

Powj为差错概率 E为信号能量(J)No为噪声功率谱密度(W/Hz)扩频通信的性能指标:

1)处理增益Gp:指频带扩展后的信号带

宽W与频谱扩展前的信息宽ΔF之比 2)抗干扰容限Mj:指扩频通信系统在正

常工作条件下可以收到的最小信噪比。Mj=Gp-【(S/N)out+Ls】(S/N)out为信息数据被正确解调而要求的最小输出信噪比;Ls为接收系统的工作损耗

CDMA主要包括直接序列扩频(DS)、调频扩频(FH)和跳时扩频(TH)

IMSI:国际移动用户识别 IMEI:国际移动台设备识别码 MSISDN:移动台ISDN号码 MSRN:移动台漫游号 TMSI:临时移动台标识

IMSI:国际移动台设备识别码 LAI:位置区识别 TCH:业务信道 CCH:控制信道

DCCH:专用控制信道

移动用户号码薄号码(DN)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电子序列号(ESN)系统识别码(SID)网络识别码(NID)

切换控制方式:MC控制切换、网络控制切换、MS辅助切换 硬切换:(不同频率载波)是移动台先断开与原信道所属基站的链接,再与新基站取得联系的过程。软切换:(相同载波频率的信道)指当移动台需要跟一个新的基站通信时,并不先中断

与原来基站业务,而是在于新基站有了稳定的连接后才中断与原来基站的联系,它在两个基站覆盖区的交界处祈祷了业务信道的分集作用,这样可大大减少由于切换造成的掉话。更软切换:指当一个移动台在同一个蜂窝的两个不同扇区之间运动时出现的切换,属于更软切换的一种特殊形式。

接力切换:由BSC判定和发起,通过一个信令交换过程,终端就像接力棒一样由一个小区切换到另一个小区。时分多址

一个TDMA帧含有8个时隙,持续时间为4.615ms、1时隙=156.25比特周期≈0.577ms TDMA帧中的一个时隙成为一个突发,一个时隙中的物理内容,即在此隙内被发送的无线载波所携带的信息比特串,称为一个突发脉冲序列。

CDPD简称蜂窝式数字分组数据,是以数字分组数据技术为基础,以蜂窝移动通信为组网方式的移动无线数据通信技术。他可以看成是在现有模拟跟我电话网及其频谱上再叠加的一个分组交换的网络。功率控制:是CDMA系统的一项核心技术。所谓功率控制就是要根据具体情况,动态调整发射机的功率。功率切换的目的是克服“远近效应”。

系统进行切换的判断准则

按接收信号载波电平的测量值进行、按MS的载干比进行、按MS到BS的距离进行。处理增益是如何定义:指的是频带扩展的信号信带宽W与频谱扩展前的信息带宽ΔF之比。

为什么处理增益放映了扩频通信系统信噪比的改善程度?

答:在扩频通信系统中,接收端要进行扩频调节,其实质只是提取被伪随机编码相关处理后的带宽为ΔF的原始信息,而排除掉了宽频带W中的外部干扰、噪音和其他用户的通信影响。

简述UIM卡和SIM卡的区别:电气结构相同,面向用户群不同。

为什么称CDMA手机为绿色手机:发射功

率小。

对比说明数据交换方式中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各自优缺点:电路交换优点:1,、信息传输延迟小。

2、信息编码方法、信息格式以及传输控制程序等都不受限制,即可向用户提供透明的通路。缺点:

1、电路接续时间长。

2、线路利用率低。

3、兼容性要求高。

4、系统可靠性差。分组交换优点:

1、可是多个用户共享同一信道,因而大大提高了心道利用率,尤其是传输小数据量业务时,心道利用率高。

2、分组在各个节点之间存储转发非常灵活。

3、缩减了节点所需的存储容量。

4、采用前向纠错和反馈重传的检错和纠错协议,使发错降低,提高传输可靠性。

5、差错引起的重传不会增加用户费用。缺点:

1、时延较大,实时性相对较差。

2、对网络中交换节点的要求高,在每一交换节点上还要完成分组存储与转发、路由选择、流量控制、拥塞控制、用户入网连接以及关网维护、管理等工作。3通信协议复杂度增加。简述CDPD中使用的DSMA/ CD协议的原则:发送装置首先进行信道侦听,判断是否有空闲信道,如果有,则立刻发送数据;否则,等待,直至系统空闲。而且,在数据发送过程中,始终侦听线路信息,一旦发现接收到的数据与自己发送的数据部同,则认为是数据在信道中发生了冲突,放弃该数据,伺机重新发送。功率控制分类:开环功率控制和闭环功率控制。

多用户检测:称联合检测,或干扰消除。多用户检查的目的:充分利用分址干扰信号的结构特征和其他包含的用户间的相关信息,通过各种算法来估计干扰,最终达到降低或消除干扰的目的。柯捷尔尼科夫公式说明:在信噪比一定的情况下,信息的传输带宽比实际信息带宽越宽,信息传输差错概率就越低。所以,可以通过对信息传输带宽的扩展来提高通信的抗干扰能力,保证强干扰条件下通信安全可靠。

移动通信技术教学总结 第2篇

为期一个星期的移动通信技术实训已经结束了,在这个星期里,我们做了关于DS/FH(直扩加跳频)多址移动通信、TD/FH(时分加跳频)混合多址移动通信、TD/DS(时分加直扩)混合多址移动通信以及关于室内覆盖系统的知识和光纤熔接技术的原理。

在DS/FH(直扩加跳频)多址移动通信中,DS/FH混合多址综合了DS-CDMA及FH-CDMA的特点,具有极强的抗干扰及抗多径衰落能力,所付出的代价是同步电路较复杂。这个实验要求我们测量DS/FH混合多址移动通信实验系统各点信号波形及数据,分析、了解DS/FH混合多址通信工作原理。当收发两端按同一PN序列同步跳频时,收端就能收到两路直扩数据中的某一路D1或D2;当收发两端按不同PN序列跳频时收端收不到发端数据。我们根据给出的子工作方式在示波器上显示各波形,反复按K4键。在做实验之前要把所有的设置好,例如,K6置ON,K7置BS等。得出的波形是D1=10101100,D2=01010011。第三路显示出来的是直线的,并没看得到什么。第一天的实训,因为很多东西都还没弄清楚,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但是在最后的调解先,还是把实验做成功了。

第二天的实验TD/FH(时分加跳频)混合多址移动通信,在有了第一次的实验的经验,这次的实验没什么问题了,但是要注意的一点是因为是TD/FH(时分加跳频)混合多址移动通信基本原理是TDMA系统收发信机按FH-CDMA方式随机跳频就构成TD/TH方式混合多址通信系统,所以和之前的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反复按K3键得出波形,其中波形d1=1100,d2=1100,D1=10101100。第三个实验TD/DS(时分加直扩)混合多址移动通信和上述两个做法无太大的区别,但是原理还是有所差别的,因为我们还是要注意细节问题,这个实验,我们要反复按K2键来显示波形。在这次的实验中,因示波器出现了问题,因为我们还是无法用最快的速度完成,但是也是成功的把实验做完了。这次的实训中,我也了解到了更多关于室内覆盖技术,室内覆盖设计技术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技术,室内覆盖设计依据、室内覆盖工程勘测、室内覆盖系统设计这些都我们这次实验所讲到的,现在随着城市建筑的日益增多以及建筑材料的复杂化,手机在密集的建筑间,建筑物内、地下室、隧道、高速公路等地会出现接通率低、漫游不畅甚至掉话现象,给移动用户带来不便,这就需要移动运营部门不断地对网络进行优化。因此我们需要研究室内覆盖技术,从而保证室内区域拥有理想的信号覆盖。室内覆盖技术中,工程勘测是比较重要的,了解勘测点周围基站分布情况、位置情况了解勘测点的覆盖要求,如覆盖范围及覆盖等级等很多工作。以及如何做一个好的室内覆盖系统,通过这次老师讲解,我对室内覆盖设计技术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移动通信技术教学总结 第3篇

关键词:频率复用技术,移动通信,比较

移动通信交流是无线通信的一种形式。无线通讯是通过无线电波来传达, 在传播过程中通常会遇到地形及气候等外界因素影响, 可能会有由于环境影响而出现信号中断的效果。当前出现的一种蜂窝通信技术, 对于频率复用要求较高。频率资源有限性制约了移动通信行业的发展速度, 目前的研究难以提高更高的频率资源。目前通信及邮电部门正在改善我国的通信频率问题, 但通信频率利用不高, 导致我国大部分地区用户量限制在6000-8000的数量范围内, 这种情况直接影响到我国通信质量及通信能量的改善。目前出现的一些频率复用技术可弥补传统频率复用技术的不足, 在以下的篇幅讲逐个介绍其原理及性能比较。主要包括同心圆技术和智能多层网技术。

1 频率复用的原理

我们主要来探讨两种频率复用的原理:同心圆和智能双层网频率复用技术。同心圆频率复用原理是将传统的基站点区分开成两个可用的有效区即内层和外层。这两层有共同的基站站址, BCCH天线和信道系统, 然而外同心圆的覆盖是传统模式的基站部分, 但是内部的同心圆发射设备采用的发射功率相对较低, 其覆盖的区域主要在基站附近。同心圆频率复用技术和智能双层网技术工作的原理几乎相同, 其网络结构和普通同心圆结构相仿。小区在使用的时候可以分成两层。一层是置顶, 与常见的宏小区相类似, 可以连续的覆盖到小区各个地方, 主要服务处于小区边界处的移动台。另一层在其底部, 间接性覆盖, 覆盖的区域处于靠近基站的位置, 在建筑物的内部和其它的干扰的移动台起屏蔽环境作用。所有的载频可以被分为对应的两组:一组为常规组, 采用4×3的频率复用模式, 用在顶层;另一组为加强组, 采用较为紧凑的复用模式, 用于底层, 通常控制信道处于顶层。

2 常用频率复用技术的性能比较

主要比较同心圆频率复用技术和智能双层网频率复用技术的特点和应用, 以及他们的容量问题。

2.1 两种频率复用技术特点及应用

同心圆技术在使用过程中不需对现有网络结构进行改变, 须增设一些切换的算法, 这些算法平时较少使用, 这些要求实现起来方法相对简单, 对手机的质量要求较低;提高容量的幅度有限, 通常为10%~30%左右, 并且其大小和话务量的分布有一定关联, 发射内层的功率范围较小而且不适合吸收室内的话务, 常见的适用情况要求话务量必须比较集中, 且基站旁边话务量要求在室外分布。同心圆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常见的问题:首先必须能够做好网络规划的过程。第一注意应用较多的在话务量集中的地方, 第二要规划好内层部分的辐射到区域, 即说不能出现因为复用过于频繁而产生的干扰而引起通信质量受影响的问题, 又须能够吸收到充足的话务部分。倘若设计的规划不够好, 不但回影响容量的提高, 且会降低通信网络运行的效果。应该采用相结合的模式来降低并控制干扰的进行, 常用的方法有控制功率、间歇性发射DTX的方法等。

智能双层网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智能双层网作为同心圆频率复用技术的一种特殊方式, 可以留出空间频率用来形成微蜂窝的模式, 该种频率复用的技术适用于话务量密度相对高的地区, 且该地区要集中在基站附近, 但是在应用智能双层网频率复用技术的时候也应注意到以下的问题:首先要能够做相应的规划, 通信地区的规划应能够根据话务量分布情况而进行, 且应该尽量减少干扰的发生。同时也须得注意在分配通信地区的信道的时候, 应考虑常规组和超级组频率的配置分配问题。从理论上讲, 常规层通常要有充分的信道来保证该通信地区外层的容量及不同区之间能够任意切换的要求, 同时应该避免出现通信信道堵塞的不良情况, 并要求底层有充分的容量来吸收尽可能多的话务量。最后要使底层能够吸收足够多的话务量, 避免通信掉线现象, 也应该设置好区域通信规划的一些参数。

2.2 容量比较

同心圆频率复用理论上讲是由内层采用的较为紧密的频率复用的模式, 因此每个通信的区域可以划分成相对多的载频, 从而可以扩充了移动网络通信的容量。但是由于同心圆内层覆盖的范围与其他通信小区比相对较小, 因此其吸收话务量的要受到话务量分布特这及其范围的限制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在不同覆盖范围的情况下, 比较同心圆频率复用技术与传统4×3频率复用技术的容量, 内径的覆盖范围还是稍稍偏小, 而外径的覆盖范围则是较大的。

智能双层网频率复用技术是通过提高部分频率的重复使用率, 进而来增加每个小区的载频数, 从而提高频率利用率。研究中我们列出6MHz和7.2MHz条件下, 采用智能双层网频率复用与传统频率复用模式的容量进行比较。比较中我们发现智能双层网频率复用技术, 实际对通信网络容量的提高, 与传统的频率复用技术相比, 通常容量可提高20%到40%。

新型的频率复用技术, 如同心圆频率复用技术, 智能双层网频率复用技术等, 在提高移动通信通信效果上作用明显, 与传统的1×4, 3×4频率复用相比, 它们具有通信频率利用率更高, 通信效果更好, 容量更大等优点。

参考文献

[1]李世鹤.m一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标准.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1]李世鹤.m一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标准.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

[2]杨大成, 等.CDMA20001x移动通信系统.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2]杨大成, 等.CDMA20001x移动通信系统.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3]常永宇, 等.TD一HSPA移动通信技术.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8.[3]常永宇, 等.TD一HSPA移动通信技术.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8.

[4]沈嘉, 索士强, 全海洋.3GPP长期演进 (LT日技术原理与系统设计.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8.[4]沈嘉, 索士强, 全海洋.3GPP长期演进 (LT日技术原理与系统设计.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8.

移动模架简支箱梁施工技术总结 第4篇

关键词:移动模架施工;简支箱梁;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U44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10)08-0001-03

1 工程概况

中铁三局在武广客运专线移动造桥法施工箱梁的桥梁有:何家村大桥(5 m~32 m)、金子岭大桥(8 m~32m)、伍家大桥(14 m~

32 m)、松树坳特大桥(9 m~32 m)和榨木冲大桥(4 m~32 m)共计40孔32 m简支箱梁,此以5家大桥为例进行总结,伍家大桥位于湖南省衡阳市耒阳市公平镇,桥梁中心里程DK1805+681.02,本桥共计15个墩台,14孔32 m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最高墩身16 m,混凝土箱梁高3.05 m,桥面宽13.4 m,该桥位处半径11 000 m曲线上,设计坡度6.87‰,线间距为5 m。

2 设备选型及特点

伍家大桥墩身较高,位于浅覆盖型溶岩区,溶岩较发育,梁体若采用支架法施工基础施工困难,支架较高容易失稳,拟采用了DXZ32 m/900型下行自行式移动模架模筑施工,且移动模架具有以下特点:

(1)结构简单,利用桥墩安装支撑托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主支腿直接支撑在承台上,受力体系明确,采用精扎高强螺纹钢钢筋对拉连接,安装和施工都非常方便。

(2)移动模架就位调整、横向开合、纵移过孔均采用液压控制,动作平稳安全可靠,整体过孔,无需多次拼装模板及预压,施工周期短且所需人员少,极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同时提高了施工效率。

(3)各主支腿能够自行过孔就位安装,不仅施工方便,也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施工效率。

(4)结构受力明确,上部作业空间大,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际发生情况极为吻合,结构安全可靠,而且有利于箱梁的施工控制,保证良好的线形。

(5)移动模架制梁时跨中无需支撑,以便于跨越公路、铁路、沟河施工时不影响正常交通。

3 移动模架简介

DXZ32 m/900型下行自行式移动模架主要由主框架、外模系统、内模系统、主支腿及立柱、前辅助支腿、中辅助支腿、后辅助支腿、电气液压系统及辅助设施等部分组成。整台设备全长68.25 m,总重约520 t,设计挠度小于L/700,能适应最小曲线半径1 500 m,最大纵坡3%,最低墩高3.5 m。施工方法为逐跨整孔原位现浇,适用跨度小于32.7 m,梁体重量小于900 t的混凝土箱梁。经在武广客运专线实际使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及社会效益,最快10天一个施工循环,加快施工进度,保证了工程质量,节约了工程成本。

4 工艺原理

箱梁混凝土荷载通过可调支撑系及支撑横梁传递到主梁,主梁安放于墩旁支撑托架上,并通过支撑托架将荷载传递到承台。一跨混凝土浇注完成预应力张拉后将支撑托架自行过孔至下一跨安装,移动模架由桥轴线分离横移,避开墩身前行至下一跨施工位置合拢,同时完成上一跨箱梁孔道压浆,完成一个循环周期。移动模架的高度调整、横移及纵移均依靠液压系统控制,操作迅速方便。

移动模架标准作业步骤:

步骤1:移动模架拼装就位,施工标准跨混凝土梁,此时移动模架支承在前、后主支腿上;绑扎底板、腹板钢筋、立内模、绑扎顶板钢筋、浇注混凝土。混凝土达到强度后,解除内模撑杆,张拉完毕。

步骤2:桥面铺设后辅助支腿的走行钢轨;点动前主支腿、后主支腿的承重油缸,解除机械锁紧螺母,前主支腿、后主支腿的承重油缸少量回收,依靠设备自重脱模;后辅助支腿在桥面支撑,中辅助支腿、前辅助支腿在墩顶支撑;前主支腿、后主支腿承重油缸完全回收;解除前主支腿、后主支腿的对拉高强精轧螺纹钢筋;吊挂油缸回收,将主支腿提高,安装吊挂机构;解除吊挂油缸的连接,主支腿吊挂在走道上。

步骤3:利用纵移油缸顶推前主支腿、后主支腿前进至下一桥墩就位;安装吊挂油缸,吊挂油缸回收,吊挂机构平移开;吊挂油缸伸出,主支腿支承在承台上;张拉主支腿的对拉高强精轧螺纹钢筋。

步骤4:解除中辅助支腿、前辅助支腿支撑;后辅助支腿、后主支腿、前主支腿的油缸回收使移动模架主梁底部的轨道落放在支撑滑道上。

步骤5:解除底模桁架、底模、前、中辅助支腿中部的连接螺栓;后辅助支腿、后主支腿、前主支腿的横移油缸循环伸缩使两侧移动,模架向外横移开启至底模让开桥墩。

步骤6:同时启动后主支腿上的纵移油缸,循环伸缩使模架前移一跨。

步骤7:模架横移合拢就位,底模桁架、底模、前辅助支腿连接;主支腿承重油缸顶升就位并机械锁定;模板调整;绑扎底腹板钢筋;内模就位;绑扎顶板钢筋;混凝土浇注。

5 施工要点

5.1 预压试验

移动模架预压的目的是消除移动模架拼装的非弹性变形,测算出施工荷载时的弹性变形,根据箱梁张拉后的上拱度再计算出移动模架底模的预拱度,同时检验各部位联结的强度和稳定性。

5.2 线形控制

(1)预拱度设置原则。根据预压移动模架承重主梁实测跨中弹性变形值与梁体设计反拱值之差,为预拱度的最高值,应设置在预应力箱梁的跨中,其他各点的预拱度设值以跨中为最高,以支座中点为零按二次抛物线过渡。

(2)预拱度考虑的因素:①由于支撑托架变形引起的移动模架承重主梁的下沉值;②移动模架承重主梁弹性变形值;③梁体设计反拱值。

(3)预拱度的计算。模架的变形应按照弹性变形及非弹性变形来进行分析,根据堆载预压试验数据,可以得出主梁各测点的弹性变形量及非弹性变形量,根据移动模架主梁的弹性变形值及箱梁设计图纸要求的箱梁反拱值,计算出模架底模需要设置的预拱度。同时还需考虑支撑托架在加载后变形而引起的主梁支点的沉降量。

(4)预拱度曲线方程。预应力箱梁预拱度沿跨度方向变化的曲线,按二次抛物线处理,取一端制作中心为坐标原点,跨度为L,预应力箱梁跨中矢高为f拱,则抛物线曲线方程为

y=4f拱x(L-x)/L2

(5)反拱和预留压缩量的设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工艺要求。

5.3 混凝土浇注及养生

5.3.1 混凝土浇注

箱梁混凝土方量较大,要有科学的布料方法才能保证混凝土强度及结合面的质量。需考虑混凝土初凝、终凝时间,混凝土拌和楼拌和能力,混凝土振捣时间以及人员情况,合理配置施工机具和人员。箱梁灌注时先灌注梁腹板倒角、底板,然后腹板,最后灌注顶板,其原则为“先倒角、底板、再腹板、最后顶板、由两端向中间进行”(见图1的混凝土灌注顺序横断面示意图)。两侧腹板的混凝土高度应保持一致,混凝土的灌注采用连续灌注一次成型,水平分层其分层厚度不得大于30 cm,先后两层混凝土的间隔不得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其混凝土灌注顺序:①梁体倒角混凝土灌注:通过布料机从腹板空隙灌注倒角混凝土,用插入式振捣器进行振捣。②底板灌注:在内模顶板每隔2 m开一个30×30 cm小孔,从顶部将混凝土送下,直至将整个底板全部灌注完成,用插入式振捣棒振捣密,底板灌注完成后封闭天窗。③腹板灌注:腹板混凝土采用水平分层灌注,分层厚度为30 cm,并利用插入式振捣棒和附着式振捣器充分振捣。④顶板灌注:腹板灌注完成后,灌注顶板混凝土。顶板混凝土灌注时由梁体两端向中间进行。梁体混凝土灌注完毕后,对顶板、底板混凝土表面进行二次赶压抹光,保证防水层基面平整及桥面流水坡度。⑤收浆、抹面及标高控制在箱梁顶板及翼板的浇注过程中,为确保箱梁顶面的平整度符合规范要求,可在箱梁顶面纵向每隔5 m布置一个高程点,全断面共5排,并在标高点上焊接水平钢筋,利用铝合金水平尺和木抹将混凝土面收平。

5.3.2 混凝土测温控制及养生

混凝土灌注时埋设测温片作为温度控制依据。测温片布置共28个:①在梁跨1/2,1/4,3/4截面及梁端的箱梁支座中心线位置共10点;②梁体两端波纹管内3 m的位置,每端2点,共4点;③腹板通风孔处外侧,梁体两侧1/4,1/2处各1点,共4点;④腹板通风孔内侧,梁体两侧1/4,1/2处,各1点,共4点;⑤梁体腹板中部内预埋,两侧1/4,1/2,3/4处各2点,共6点。混凝土温度采用混凝土智能测温仪测量“测温点布置图见图2。

箱梁测温点布置:①#点——表面温度;②#点——孔道内温度;③④#点——腹板内外侧温度;⑤#点——芯部温度。

测温方案:安排测温专职人员,混凝土达到最高温度前3 d~5 d,每天每隔6 h测试1次,每日4次。达到最大温度后,可减少为每日2次。

混凝土的养生直接关系到混凝土质量和强度增长的速度。在顶板混凝土浇注完成后,立即在其表面进行覆盖,并由专人洒水养生,保持24 h箱梁混凝土湿润,不能形成干湿循环,造成收缩裂纹。在冬季施工时除保证混凝土入模温度外,养生也需采取特殊措施:可用彩条布设置棚罩,使外侧模与翼缘底模下形成相对封闭的空间,在棚罩内以火炉加温,保证浇完混凝土后72 h内可以进行张拉作业。

5.4 移动模架过孔

(1)移动模架横向开启及合拢过程左右两侧模架要基本保持同步,同侧移动模架前后端必须保持同步,不得使主梁弯曲,前后最大不同步偏差不得大于10 cm。

(2)移动模架纵移过程左右两侧移动模架要同步前行,不同步偏差不得大于20 cm。

(3)过孔过程中要主要观察接头通过支撑托架位置,防止因错台而出现的卡滞现象。

(4)过孔快结束时,最后1 m一定要按点动按钮前进,并且在主梁后侧设置安全限位装置,坚决防止纵移越位。

6 质量控制

(1)选定梁体混凝土配合比时,除混凝土强度必须达到设计强度外,其弹性模量及最大水泥用量必须满足现行客运专线规范及验收标准要求。

(2)钢筋、水泥、地材、钢绞线、锚具等原材料的检验与试验均按现行规范有关规定执行。

(3)千斤顶的标定应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标定的频率按现行规范及设计图纸有关规定执行。

(4)梁体预应力工程如预应力材料的保护、预应力材料的下料、预应力管道定位、预应力筋张拉、预应力孔道压浆等质量检查和质量标准按《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补充标准》中预应力混凝土工程有关规定执行。

(5)梁体钢筋工程如钢筋加工、钢筋连接、钢筋网绑扎等质量检查和质量标准按《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补充标准》中钢筋工程有关规定执行。

(6)梁体线形及断面尺寸标准按《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预应力混凝土梁质量标准执行。其控制方法是:在翼缘端头模板立模时每2 m设置一个标准点,按此标准点立模,确保梁体线形,同时在混凝土浇注前,梁面纵向设置5排标高点,混凝土浇注时以此钢筋顶面标高为标准收浆抹平,确保梁体表面平整度及标高符合要求。

Move Simpl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Propping Up Case Roof Beam of the Mould Shelf to Summarize

Yu Longsheng

Abstract: The survey WuGuang passenger traffic special line railway 900t grade of article moves mould's shelf case roof beam construction method , have explained that moves the mould shelf that constructs technology and method,guide and construct actually.

通信职称技术总结 第5篇

自参加工作以来,本人一直本着勤奋、敬业、务实的职业精神,团结进取,认真履行自己应尽的职责。在工作中,虚心向老员工请教,坚持学习通信工程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及时进行知识更新,并在实际工作加以应用,积累了一定量的实践经验,业务技能有了显著提高。现将本人主要工作经历总结如下:

2001年7月至2005年6月在XX广播电视事业局任技术员,从事广电光缆线路的维护及整修工作。参与福清全区一千多公里的日常维护及整治工作,及村村通广电线路布放工程等。

2005年7月至2010年8月在XX公司任项目经理,负责对整个工程全面管理,与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的沟通协调、安排计划、组织施工、监督质量,控制整个工程按施工组织设计、保质保量、有序的实施。曾负责C网三期二阶段福清各站点光缆线路工程、传输本地网一期福清一环二环扩容线路工程、福清市龙田福芦山至安民山段与港头至东瀚段通信管道工程、福清大真线高山路段通信管道工程、福清江阴电站建设火电机组运输光缆线路拆装工程、本地网四期福清各站点接入工程(一)光缆线路施工、本地网二期福清新厝新江公路建设联通光缆扩容工程等项目的项目管理工作。上述工程均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工程已经验收合格,投入运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010年9月至今在XX公司担任项目经理,负责对整个工程全面

管理,与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的沟通协调、安排计划、组织施工、监督质量,控制整个工程按施工组织设计、保质保量、有序的实施。期间,负责华林花园路整改光缆及设备工程、闽澳小区线路整改区光缆及设备工程、天榕花园小区整改布线工程、万安小区整改布线及光缆工程、永辉花园整改综合布线工程、华京花园线路整改光缆及设备工程、下藤小区整改光缆工程等施工管理工作。上述工程均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工程已经验收合格,投入运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在工作中,本人严格执行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在工作实践中及时总结经验,虚心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技能知识。在技术上精益求精提高工作效率,在工作中发挥了主力的作用。

本人尽心尽责,积极进取,取得了一定成绩。更重要的是从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工作成绩及态度受到了公司领导的肯定,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绵力。

通信技术学习总结 第6篇

通信1031储江平

中国移动通信业的发展始于80年代。1987年11月,中国首个TACS制式模拟移动电话系统建成,并在广州投入商用,爱立信为供应商,在网用户150人。网络总投资为3730万元,其中引进设备900万美元。这就是我国的第一代移动电话。

随着移动通信业的发展,引入竞争、促进发展也成为放在电信改革面前刻不容缓的问题。1993年12月,国务院下发(1993)178号文件,同意组建中国联通公司。从此,电信业进入了引进竞争、打破垄断的全新阶段。1994年7月19日中国第二家经营电信基本业务和增值业务的全国性国有大型电信企业---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联通)成立。1994年12月底广东首先开通了GSM数字移动电话网。

1995年4月中国移动在全国15个省市也相继建网,GSM数字移动电话网正式开通。1995年7月中国联通GSM 130数字移动电话网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建成开。1996年 移动电话实现全国漫游,并开始提供国际漫游服务。

1997年10 月22日、23日 广东移动通信和浙江移动通信资产分别注入中国电信(香港)有限公司(后更名为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分别在纽约和香港挂牌上市。

1997年底北京、上海、西安、广州4个CDMA商用实验网先后建成开通,并实现了网间的漫游。

1999年4月底 根据国务院批复的《中国电信重组方案》,移动通信分营工作启动。1999年7月22日0时 “全球通”移动电话号码升11位。

2000年2月16日中国联通以运营商的身份与美国高通公司签署了CDMA知识产权框架协议,为中国联通CDMA的建设打清了道路。

2000年4月20日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正式成立。它是在分离原中国电信移动通信网络和业务的基础上新组建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2000年5月16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揭牌。

2000年6月21、22日中国联通分别在香港、纽约成功上市,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运营,并于一年之内成为香港恒升指数股。

2000年10月中国联通宣布启动CDMA网络建设,并且于该年年底正式开始了筹备工作。

2001年1月原部队所有133CDMA网在经过资产清算后,正式移交中国联通。

2001年2月联通公司成立了全资子公司——联通新时空移动通信有限公司,负责整个联通CDMA网络的建设和经营。与此同时,联通CDMA网络建设的具体筹划工作正式展开。

2001年3月28日联通CDMA建设一期工程系统设备的采购开始发标。

2001年7月9日中国移动通信GPRS(2.5G)系统投入试商用。

2001年10月13日中国联通上海分公司率先在浦江两岸的中心城区,构筑了cdma-1X高速移动通信试验网,并在召开的技术推介会上展示了初步的应用。

2001年11月14日中国联通公司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签订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与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电信网间互联及结算协议》。

2001年11月26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的第一亿客户代表在北京产生,标志着中国移动通信已成为全球客户规模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

2001年12月22日联通新时空CDMA网络建成。

2001年12月31日中国移动通信关闭TACS模拟移动电话网,停止经营模拟移动电话业务。

2002年1月8日“中国联通CDMA网开通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2002年1月8日中国网通集团北京通信控股的北京正通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宣告成立,成为继中国移动、电信、网通、联通、铁通和卫通6大运营商外,国内第7家获信息产业部发牌的基础电信业务运营商。

2002年3月5日 中国移动通信与韩国KTF公司在京正式签署了GSM-CDMA自动漫游双边协议。中国移动通信率先实现了GSM-CDMA两种制式之间的自动漫游。

2002年3月7日中国联通A股上市计划顺利获得国务院审批,旨在为CDMA项目筹集资金。

2002年4月8日联通新时空CDMA网络正式运行。

2002年5月15日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与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重组,中国电信、中国网通正式挂牌。

新组建的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是由原中国电信南方21省区市的电信公司组成;新组建的中国网通集团公司是由原中国电信北方10省区市电信公司和原中国网通公司、中国吉通公司组成。

2002年5月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实现短信互通互发。

2002年5月17日 中国移动通信GPRS业务正式投入商用。

2002年10月1日 中国移动通信彩信(MMS)业务正式商用。

2009年1月7日,工信部正式发放了三张3G牌照,标志着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全面进入3G时代。因此,2009年也被海内外业界人士普遍称为我国真正的“3G元年”。其实,作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G标准,由中国移动运营的3G(TD-SCDMA)早在2008年4月1日便开始了试商用。

对于中国3G的发展来说,2008年3月28日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日子。在这一天,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对外宣布,为进一步推动3G(TD-SCDMA)技术和产业的成熟,将于4月1日起面向北京,上海,天津,沈阳,广州,深圳,厦门和秦皇岛8个城市,正式启动3G(TD-SCDMA)社会化业务测试和试商用。从4月1日开始,中国移动首批邀请了2万名不同行业和部门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客户参与3G(TD-SCDMA)终端,网络,业务等全方位测试。中国移动还委托社会权威调研机构,及时,准确地收集客户在测试使用过程中的反馈意见,通过第一手市场反馈信息促进3G(TD-SCD-MA)各项技术和业务的改进和完善,以加快推动产业发展。6月5日开始,中国移动通过其官方网站再次招募6万名3G(TD-SCDMA)社会化业务测试友好客户,这些用户的行业分布,参与面更加广泛。与首批客户的最大不同是,本次测试采取客户通过网站报名参加申请的方式。通过扩大测试规模,中国移动进一步调动了用户积极参与3G(TD-SCDMA)测试,充分收集客户意见和建议,在对3G(TD-SCDMA)网络,终端和业务平台进行综合测评的基础上,继续优化网络质量,保证了之后在北京奥运期间提供更加优质的3G(TD-SCDMA)网络服务。今年1月7日,工信部正式发布3G牌照,中国移动同步发布了中国移动3G标识———移动G3,这意味着中国移动支持国家自主科技创新,架起全新沟通平台,为客户提供精彩,高效的数字化信息生活。同时,中国移动还推出了专属188号段,广东和上海两地作为试点省市率先放号,目前扩大至已运营3G(TD-SCDMA)网络的8省10市。2009年2月,移动G3正式商用。

虽然ITU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确定了理想的目标,但是由于在3G的概念形成和技术标准的产生及演变的过程中,移动通信经历了从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过渡到以TDMA(主要是GSM)和CDMA(即IS95、cdmaOne或称窄带CDMA)为主的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过程;从少数人使用的奢侈品向普通大众普及的全球超过10亿用户的个人消费品;由固定通信的补充演变为主导的、而且将很快成为最重要的通信手段;从单一的话音业务向多种业务发展的过程。

相对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和第二代GSM、TDMA等数字手机(2G),第三代手机一般地讲,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为了提供这种服务,无线网络必须能够支持不同的数据传输速度,也就是说在室内、室外和行车的环境中能够分别支持至少2Mbps(兆比特/每秒)、384kbps(千比特/每秒)以及144kbps(千比特/每秒)的传输速度。

3G和2G从技术层面来讲,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无线空中数据速率的提高,我们现在TD-SCDMA所能提供的空中速率应该达到1兆以上,在近期的产品最高可以达到2.8兆,这个跟2G是一个巨大的差别。相应而来的就是应用的多样化,比如说以前在2G上不能实施的一些应用,比如视频电话,比如高速数据上载、下载,比如电话会议,这些将来都可能在3G的手机上得到体现和应用。所以这样也为我们用户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体验,所以这就是3G和2G最主要的区别之一,就是速率的提高造成应用的广泛。

从目前的趋势看,中国发放3G牌照的时间为时不远。3G技术标准也将随着商用化逐步走进大众的视野,因此有必要对这些技术标准的概念和特点进行客观的分析和比较。

2000年5月,国际电联(ITU)在土耳其召开全会,经对IMT-2000无线接口技术标准的10个候选方案的频谱效率、网络接口、QoS、技术复杂性、覆盖率、灵活性和设备体积等诸多方面的全面评估,正式确认了五种标准,分别是MS-CDMA、DS-CDMA、TD-CDMA、SC-TDMA和MC-TDMA,这是一个以CDMA技术为主体,兼顾TDMA技术,包含FDD和TDD两种双工方式的多元化体系标准家族。

IMT-2000标准家族的目标为:

全球统一频段统一标准全球无缝覆盖

高效的频谱效率

高服务质量高保密性能

易于2G系统演进过渡

提供多媒体业务

车速环境144kbps

步行环境384kbps

室内环境2048kbps

从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趋势和可实现业务功能分析,基于CDMA制式的3种标准被普遍看好,分别对应cdma2000、WCDMA和TD-SCDMA三种技术,它们被认为是3G的三大主流应用技术标准。

CDMA2000网络特点:继承2G CDMA的网络引入以WIN(无线智能网)为基本架构的业务平台;在IWF(网管互联接口)的基础上扩展为宽带分组网络;无线接入网以ATM交换机为平台提供丰富的适配层接口;空中接口兼容IS95;

WCDMA、TD-SCDMA网络特点:核心网络基于GSM/GPRS网络的演进并保持与GSM/GPRS网络的兼容性;核心网络可基于TDM、ATM和IP技术并向全I P 的网络结构演;核心网络逻辑上分为电路域和分组域两部分分别完成电路型业务和分组型业务; 4 UTRAN基于ATM技术统一处理语音和分组业务并向IP方向发展;MAP技术和GPRS隧道技术是WCDMA体制的移动性管理机制的核心;

此外,在对CDMA技术的利用方面,TD-SCDMA因要与GSM的小区兼容,小区复用系数为3,降低了频谱利用率。又因为TD-SCDMA频带宽度窄,不能充分利用多径,降低了系统效率,实现软切换和软容量能力较困难。另外,TD-SCDMA系统要精确定时,小区间保持同步,对定时系统要求高。而WCDMA则不需要小区间同步,可适应室内、室外,甚至地铁等不同的环境的应用。另外,WCDMA对移动性的支持更加优质,适合宏蜂窝、蜂窝、微蜂窝组网,而TD-SCDMA只适合微蜂窝,对高速移动的支持也较差。尤其是在从GSM网向3G的过渡过程中,WCDMA的优势更加明显。

三种主流的3G技术标准WCDMA、cdma2000和TD-SCDMA,在技术上各有千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不会出现哪种标准“一统江湖”的局面,而至于谁能在3G时代占据更

大的市场份额,关键是看哪个技术标准更符合市场需求和竞争的需要。对于这个问题的分析,除了要从前文所述的各项技术特点以及厂家供货环境、全球范围内广泛采用的程度等入手外,还要结合各国国情、各运营商的具体情况以及市场竞争等因素进行考虑。

以下给出了全球主要移动运营商的3G标准选择,可以看出三种主流的3G标准都有采纳,例如China Mobile(中国移动)选择WCDMA,而China Unicom(中国联通)选择cdma2000。

工信部电信管理局市场处副处长许谦在“2009中国互联网大会”上表示,未来3年,中国3G业务将会带动1万亿元需求,主要以建网和用户更换手机为主。

许谦称,中国3G业务将会拉到1万亿元内需,其中电信运营商用于建网的资金在4000亿元左右,用户更换手机将产生4000亿元的市场,宽带、手机视频等3G业务有望达到2000亿元。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日前透露,截至9月底,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了1.92亿,较去年增长62.7%。去年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了117亿元,同比增长了54.5%。2009年被业界称为我国的3G元年,从今年1月发放三张3G牌照至今,由于终端的制约、3G业务缺乏多元化应用,以及网络的相关因素,我国3G用户数量一直没有得到快速增长。这在TD产业联盟秘书长杨骅看来,主要是因为国内三大运营商今年的重点主要是放在网络的覆盖当中。由于网络建设周期和用户增长速度的缓慢,以及3G业务应用量的不足,目前我国3G网络应用并不充分,而2G与3G共存的局面将会持续一段时间。TD技术论坛秘书长王静表示,中国现在3G补充2G的格局估计会维持5年,而且在未来LTE到来以及更远大的4G到来还会共存。

专家认为,我国通信业未来一段时期内的业务增长仍将以语音业务为主,语音的收入仍将是决定运营商竞争地位最基本的要素。从今年的1月7日发放三张3G牌照以后,目前我国主要还在建网阶段,而这个阶段估计还要延续到明年年底,需要两年的时间完成建网,不管这个技术成熟与否,这跟3G建网有很大的关系。“因为需要长时间建基站、覆盖、搞优化,这还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这两年左右的时间就是应用开发、市场培育的时间,这两年我们不希望有很多的3G用户加入到其中,估计建网完成会在明年年底。”

虽然我国3G业务到目前为止,用户数量、业务种类、终端产品、以及资费等方面仍没有较大突破,但是由于我国移动电话和网民数量正在不断地快速增长,这为未来的3G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市场基础。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中国的通信市场成为全球通信业最为宝贵的资源。据了解,截至2009年6月,全球已有75%的国家和地区实现了3G网络覆盖,在中国拥有3G大旗的三大运营商,在进行基础网络建设的同时在3G业务创新和市场开拓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各通信设备商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更为重视中国市场,充分满足各运营商的实际需求,中国3G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

工业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刘利华在2009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开幕式上表示,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通信市场的快速成长和发展潜力为世人瞩目。截至目前,全国电话用户总数超过10亿户,互联网网民达到3.38亿,今年1-8月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完成销售产值3.07万亿元。中国信息通信业的发展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据了解,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有专业人士研究,我国固定电话的普及率每提高10%对当地GDP的贡献为2.8%。到21世纪由于电话普及迅猛提高,对GDP的贡献率比例有所下降,目前是固定电话的普及率每增加10%,对GDP的贡献大概是0.78%,移动电话业务每提高10%对当地GDP贡献是0.83%,互联网的贡献率大概增长到1.12%,而宽带贡献率增加到1.38%。4个业务比较起来,宽带对GDP的拉动则更加明显。

上一篇:人力资源部岗位描述下一篇:初三家长会通讯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