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堂论文范文

2024-09-01

科学课堂论文范文(精选6篇)

科学课堂论文 第1篇

一、主体自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探究性活动的显著特点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创新,它往往以小组形式展开,通过小组成员的协同合作,共同完成小课题,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主人公意识,为将来参与激烈的社会竞争打好扎实的心理基础。

在教学时,笔者注意转换教师角色,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如在教学《测量》时,笔者要求学生测量太阳的高度。

可是,有的学生测量的太阳高度是70度,有的学生测量的太阳高度是65度。

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答案呢?笔者趁机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进行自主探究:“请各小组成员共同找出导致太阳高度测量结果不同的原因。”

是太阳光通过十字形孔后的阴影没有重合吗?是地势不平引起的吗?还是没有调节好太阳高度测量仪的底部微调旋钮?……学生们在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究,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无形中掌握了测量的技巧。

一些复杂的实验需要小组成员承担不同的角色,如操作员、观察员、记录员等。

这样的分工,不仅使学生更加顺利地完成实验,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使他们明白在担任某一角色的时候,必须认真完成任务。

如在用温度计测量热水降温过程中各级时间点的水温实验中,笔者给每一位学生发了一份实验记录,让他们明确实验要求,在实验小组内分工合作,以完成实验记录的质量和速度来记分。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获得了丰富的感性知识,形成了科学的概念,得出了科学的结论,还培养了探究兴趣、科学态度、合作精神、动手操作能力等综合素质。

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空气的性质》的实验时,笔者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首先,笔者举起一个干净的空烧杯,杯口向下竖直按入装有适量水的水槽中,让学生猜想:“水会进入杯子内吗?”然后,笔者竖直拿出杯子,请一名学生亲自来检测杯子内是湿的还是干的。

学生检测后,说:“杯内是干的。”接下来,笔者把倒立的杯竖直按到水里后慢慢倾斜,让学生观察会产生的现象。

学生观察到有气泡从杯子内冒出来,水槽内的水进入杯子里。

此时,笔者问学生:“有气泡跑出杯子,水就能进入杯子内;没有气泡跑出杯子,水就不能进入杯子内,证明杯子里面装满了一种东西,它是什么呢?”学生很容易得出“是空气”的结论,笔者趁机总结:“杯里装满的东西是空气,即证明了空气的存在。”最后,笔者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自主探求、验证这个结论的正误。

通过小组成员的努力,实验探索成功了。

这时,笔者又说:“需要杯子、水槽等几种仪器,再加上水,这个实验才算成功。

如果缺少其中一种仪器或者水,这个实验能成功吗?”学生经过讨论,总结出:“要互相配合,才容易成功。”当学生意识到“只能合作,才能成功”,就为以后的积极探究、加强合作与交流奠定了基础。

二、形式不拘——注重活动的实效性

探究活动的过程是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突破常规思维,寻求更新、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求实的科学态度。

科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信息技术知识可以延伸、综合、重组科学知识,科学知识反过来又可以拓展信息技术。

在教学“怎样搭配食物”时,笔者尝试让学生在玩中学习。

笔者把学生分成三个组:第一组学生查找食品,如蔬菜、水果等知识;第二组学生了解食物的来源,第三组学生了解食品的营养。

在自由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去学校图书馆查阅资料,有些学生到学校网络教室上网查资料,有些学生向教师询问……学生们的劲头十足,“玩”得不亦乐乎。

一节课过去了,学生们都收获了累累硕果。

“老师,我们是上网查到的资料,知道了水果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多吃水果身体有益。但是,有些水果多吃了,却对身体有害,如荔枝,吃多了会上火……我想把这些资料做成网页的形式,这样能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些知识。”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展示他们的收获,笔者适时地表扬了他们:“你们发扬了团结协作的精神,共同完成了这次活动,搜集到许多有用的资料。学到这些知识以后,我们可以把它们运用到生活中,改善自己的饮食,让自己长得更壮实。下面,就请你们汇总资料,然后想想用什么方式展示自己的成果。”

顿时,课堂上又热闹起来了,有的学生把收集到的资料装订成册,有些学生把资料做成图册,有些学生把它做成网页形式……学生们忙得不亦乐乎,两节课很快就过去了,可是他们好像有点意犹未尽。

在玩中,学生积极参与,兴趣盎然,既体验了学习的喜悦,又获得了成功的满足感。

三、时空开放——强调科学教学的生活性

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把科学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讲来源、讲用途,可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启发他们思考,并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生活实际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空气也是生命之源》时,笔者组织学生观察附近的工厂污染空气的情况,使学生更多地接触、了解社会和大自然,获得了更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培养和激发了学生对自然课的浓厚兴趣。

四、总结

探究导学是今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它能使学生亲身体验科学学习的探究手段、使用证据的规则、形成问题的方式、提出解答的方法等,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

作者:陆芳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南沙小学

科学课堂论文 第2篇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文/朱晓丹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学质量的要求也有明显的提高,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初中科学作为一门综合类的学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学习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初中科学的课堂教学效果也备受学校和教师的关注。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使学生既要能够深入地掌握科学知识,又能增强实践能力呢?这是教师一直追求的课堂教学目标。就如何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科学论文阅读策略研究 第3篇

一.文体特点

科技类文章: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与我们平时所学的科技说明文有所不同, 其主要特点:内容知识含量大, 信息密集, 新词语、新概念较多, 科学术语较晦涩, 不仅提出新的概念, 而且还在文章中对这些相关概念和研究结论进行解说、分析和阐释。文章思路清晰, 大都先提出话题, 然后介绍原委, 主体部分有四五段, 多是一段一个侧重点, 段意明确。但往往是多角度、全方位的进行阐释。写法较单一, 表达方式以说明或议论为主, 行文准确, 术语较多, 表达直白, 不讲含蓄。

社科类文章:有别于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其主要特点:理论性较强, 它既是探讨社会科学问题、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手段, 也是概括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文字载体。内容涉及面广, 包括社会科学基础学科的政治、教育、艺术、考古、语言等。写法灵活多样, 以议论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 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 讲求科学性、严谨性, 语言准确严密。

二.阅读策略

(一) 粗读全文———圈画重点、疑点

首先标出自然段数, 以自然段为单位, 思维积极灵活, 高度集中, 采用逐句阅读的方法, 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 也就是抓关键词和关键句。常见关键词有:文章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文章要解说的“主概念”及为“主概念”解释清楚而出现的“次概念”。重要“问题”或“概念”前后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 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语。表示“问题”之间, “概念”之间, 事物之间发展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语。关键句有:中心句、要点句。是用来表明文章或文段主要意思的, 一般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记叙中的议论句、描写中的抒情议论句、在阅读中都是体现作者情感态度的句子。首句、尾句、过度句。科学论文的观点非常鲜明, 作者往往把其放在最显眼的位置, 使读者一目了然。

然后进行圈画, 了解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如果该段没有关键词、关键句, 可以找出该段的写作对象, 并通过划分层次指出其特征。也可采用提要式概括、总合式概括、理解式概括能方法来概括该段内容。对文章粗读一遍以后主要了解文章主要说了什么事, 什么新发现, 观点是什么, 通过段落理解而达到把握全文内容, 领悟全文主旨的水平。明确了每节的中心内容后, 能在头脑中大体复述各段内容。只有把每一段的小论点、小中心提炼出来, 才能对原文的轮廓形成大致的印象, 才能分清作者主要说的是什么, 分哪几个方面, 每个方面又有哪些具体内容。粗读全文, 是带有全局性质的大略理解和把握, 是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 让文章的内容很快的呈现在读者的脑海中。当然在读的过程中, 如果有各别语句读不懂, 也可暂时圈画出来。二次三次阅读时可着重处理解决。

(二) 研读全文———把握结构、观点

在圈画出文章的重要信息以后, 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大层次即文章结构, 注意理清文章内部的相互关系, 从宏观上驾御文章, 包举万象, 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 领会文章的主旨意图。理清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 文章的结果层次, 从结构分析入手, 把握全文的内容, 进而把握全文的中心意思。其次还要着眼于文章的小层次即段内结构, 注意理清段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从微观上探究文章, 以小见大, 局部感知文章的内容。有了对文章的总体把握, 我们在理解个别语句时不至于犯“一叶障目”的错误了。

分析研究文章的结构布局, 是把握文章观点的前提。科学类文章组织结构的方法, 是为表达中心而设计的, 阅读时要领会文章是怎样有序合理的安排层次、组合结构, 在圈画的重点语句的基础上, 重点分析文章的一般结构 (诸如总分、并列、对照、层进) 。文章的观点往往是有层次的, 一个总论点下往往由若干个分论点来支撑, 或是几个不同层面的分说整合为一个辨证的总观点。至于入题、过度、推进、呼应、收合等结构因素的分析, 阅读时也要注意, 要在动态分析中把握作者的思路。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即思想倾向、主张。包括:提出一个意见供学术研究或思考;明确表示反对、赞同、补充某一个观点, 赞成什么, 反对什么, 歌颂什么, 商榷什么, 否定什么, 批评什么, 一篇好的科学论文总会旗帜鲜明的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 要牢牢抓住一些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词、句。

(三) 细读全文———体味词语、句子

科学类文章是人们表达观点、宣传主张、阐明思想的信息载体, 这类文章在范围的限制、程度的强调、数量的表述、肯定和否定的语气、事物的可能性和模糊性上, 在语言上都有精准的要求。所以阅读文章要特别强调体味语言、领会语意。领悟的如何将直接影响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词语:理解词语的含义, 一般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概念, 二是根据上下文推断多义词在文中的含义, 三是根据上下文把握词语的语境义, 四是代词或非代词的指代义。如何理解呢?

对概念的理解要以准确判断概念的本质属性为基础, 具体辨别、严格筛选出文中有关重要信息, 选出揭示概念的有关信息, 把握关键。不可主观臆断, 不可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来判别, 必须忠实于文本。

对于其他词语, 可联系上下文选择恰当义项;仔细比较辨别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同义词、近义词在语言运用中的差异。根据语境揣摩词语的语境义、比喻义、借代义、分析词语源生或隐含的内容。总之, 对词语的理解必须放在大的语境中读, 而不能脱离了对文章整体的把握。

句子:一是结构较为复杂的句子, 二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 三是与文章中心和结构密切相关的句子 (文眼句、中心句、首句、尾句、情感句、矛盾句、过度句、深化句、总结句等) , 四是含有修辞的句子。

对结构复杂的句子, 对单句可用“抽取主干法”, 先找到句子的主干语, 明确陈述的对象, 清理掉修饰、限制的修饰附加语;对复句要明确区分分句间的关系, 还要善于借助句群关系来理解句子表达的重点。从而理解整个句子的含义。对内涵丰富的句子, 应先分息这句话的字面意, 再根据上下文语境, 仔细分析领会在文中的意思, 整体解析。与文章中心和结构密切相关的句子, 它们要么体现了文章的思路, 要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要么承上启下, 要么阐明主旨, 它们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这类句子也是较容易理解的。对含有修辞的句子, 先判别运用了何种修辞, 将修辞还原, 比如对词语比喻义的理解与确认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 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理解的关键。明确运用此种修辞达到什么效果, 效果也就是作者要着力表现的意思。

体育科学论文 第4篇

一、体质下降的原因分析

(一)教育体制的影响

目前的教育体制决定了学校偏重于害怕学生发生意外伤害也是影响学校体育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许多学校因为怕发生安全事故,而取消了跳箱、单双杠等“高危”体育项目教学,并撤掉了相应的体育器械。同时,我们也发现,体育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与实效性之间也存在问题,部分学校存在体育教学模式僵硬、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现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也有待提高。如很多学校强迫孩子参加跑圈等枯燥的体育活动,学生不感兴趣,被动参加,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和逆反心理,对体育失去兴趣;有些学校放弃了篮球、体操和武术等教学项目,体育课上只设置达标项目,走进了体育教学的误区,严重挫伤了孩子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出现。

(二)追求高分数

现在都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衡量学生的主要标准还是分数,而分数背后是读书,是大量的作业和训练记忆的东西。而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想让学校把孩子教育成为一个好学生,那到底什么样的学生才算一个好学生呢?又是分数,学生在校是天天拖堂,课后辅导,回家除了做作业,家长还给学生开“小灶”,唯恐自己的小孩在校学得不够,学得比别人少。分数一向还是学校办得成功与否的标准,学校与学校进行比较,哪所学校平均分高,优秀率高,哪所学校办学就成功,为了考到好成绩,学校压老师,老师压学生,一层压一层,非得把学生困在“学习”上不可。加上体育是非考试学科,学不学无所谓,学校关心的是这班考得好不好,家长重点是学生考几分,在班里排第几名,很少认真考虑学生的体质如何。学生在学校、家长的“特殊关心”下,根本无暇顾及“身外之物”的体育锻炼,其体质的明显下降终是必然,归根结底还是由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引发出来的。

(三)学校的课外活动有名无实

“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已经全面启动,但有些学校根本没落实每天1小时的体育课外活动,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根本是有名无实,全部都被用来上课辅导等等,或者说学校课程表上标有体育课,但被主科老师拿来上课,上级领导来检查验收时也是象征性地开展一两个星期,等检查组离开后又恢复旧貌,这样的“走过场”怎么能起到锻炼学生身体的作用呢?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是“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阳光体育运动”的阳光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照到学生的身上?每天1小时的体育课外活动才能落到实处?

(四)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不足或使用不当

学校运动场地面积与学生人数比重严重失调,体育活动场地和器材明显不足,根本没有足球场,莫大的一所学校,也就只有那一两个篮球场,尤其是实施新课程以来,部分体育器材(如体操类)使用率不高,学生运动集中在跑步、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尤显得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匮乏,学校安排4个班同时上体育課,运动大多集中在以上几项,学校篮球场和乒乓球台等数量已显得捉襟见肘,如遇雷雨天气学生根本无法锻炼,只能呆在教室,教育部提倡的运动由于受制于场地和器材的不足根本没能好好开展。

(五)学生体育锻炼和健康意识的淡薄

有的学生受“学习好则一切都好”观念的影响,只注重文化成绩,忽视体育锻炼,把课余甚至体育课的时间大多花在文化课的学习上;有的学生怕苦怕累或怕出汗后的麻烦,不愿从事耐力性或剧烈的体育运动;另外,学生自身的不良生活习惯,如不认真做课间操;每天的体育活动时间,仍然呆在教室里。有较多的学生在双休日及节假日热衷于把有限的一点空闲时间用来玩电脑游戏、看电视或上网聊天等,没有安排体育锻炼时间,像跳绳、丢沙包等传统体育项目逐渐在消失。

二、学生体质下降应采取的措施

(一)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人只要有了健康的体魄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学生成才首先要成人,离开良好的道德品质,离开健康的体魄,学业成绩再好又有什么用?基础教育的责任,说白了就是要打好学生做人成才的基础。而这个基础的基础,就是要“健康第一”,要尽到这一责任,学校及教育者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关心下一代的成长,要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

(二)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益

部分农村中学,由于为了节省师资力量,不少老师都是主科杂科兼任,既担任一个班的主科,同时也担任另外几个班的体育、美术等术科,有些学校里没有一个专职的体育老师,既要会教主科,也能在体育这一项目上大放异彩,所以教育部门应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努力使每个老师都专于自己的强项,师资分配应该恰当。而有些专职的体育老师对于开设的体育课程也不是每一项都擅长,但是做为一名体育老师,应该要做到一专多能,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和锻炼,提高自身运动能力和人格魅力,用教师的感染力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三)贯彻落实体育法律法规,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

学校不应挤占体育课时和压缩体育锻炼时间,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

(四)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和爱好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和爱好本来就是个性化的东西,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对于小学生来说,喜欢上体育课最重要的就是可以玩,不用把思维局限在学习文化知识,做作业等方面,体育老师能否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把体育课和“玩”很好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要玩的过程形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同时也让学生真正爱上运动。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更重要的是从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入手,使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形成运动的积极情感,体验成功的乐趣,这样才能真正养成自觉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五)以身作则,共同锻炼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调查表明,如果家长喜欢运动、锻炼的,他们的孩子90%都是喜欢运动的,在不影响孩子学习的基础上,周末家长不妨和你的孩子一起踏青、登山、打打羽毛球、篮球等,寒暑假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份合适的锻炼计划,让你的孩子真正地参与到运动中来,鼓励和监督他锻炼身体。这样不仅能使你的孩子身强力壮,而且还可以锻炼他们的意志和自控能力。其实这也没有什么难的,孩子一般都认“死理”,他喜欢的事情,不用家长催促,自己就会做得特别好;而孩子不喜欢的事情,即使在家长拳头的权威下,他也会怀着应付的心态去做。所以,家长不妨选择他喜欢的运动项目,或者想办法调起他们的“胃口”,引导他们去锻炼身体。世界上没有懒惰的孩子,只有不会引导孩子的父母。只要父母积极地开动脑筋,用心地去思考,即使有点懒的孩子,也会心甘情愿地参加运动。

科学课堂教学的论文 第5篇

一、制订科学的课堂常规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科学的课堂常规是课堂教学管理的有效措施。学生从进入学校开始,就应当共同制定为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行为准则,即课堂常规,它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违纪行为也能起到预防的作用。在制订课堂常规时,务必使全班每一位学生都认识到规则的意义,它是为了维护同学们自己的学习利益;同时,还应考虑到学生执行起来是否有困难,比如可以采取民主的方式由师生共同来制订,这样的课堂常规才不致流于形式。特别是刚刚升入初一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作业习惯上都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生性好动,坐不住,管不住自己的嘴;二是上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面对初中数学课堂知识容量的改变,一部分同学无法适应,选择逃避,容易开小差;三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学科增多,知识变难,作业量变大,容易形成学生抄作业的现象。一个科学合理的课堂常规,可以有效预防学生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和作业习惯。

二、做好深入的学情调查

一个科学的课堂常规可以保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确保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的教学步骤得以顺利实施,但还不能说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才是决定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营造出一种积极的课堂学习气氛,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和学的双边活动中来,努力追求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尽力克服各种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只有学生具备了主人翁意识,教师的课堂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谓课堂气氛,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的心理状态。课堂气氛按照师生之间所表现出来的表现特征,大体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要建立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积极的课堂气氛,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了解学生的需求。教师一定要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地位,设身处地去体会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学业基础;平时应主动和学生交流、谈心,听取他们的各种想法和意见,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机、态度和对学习的期望值。特别是在刚刚进入初中学习阶段,收集学生对老师的要求和对自我的学习目标,半期或期末考试后,可以布置学生写试卷分析和自我总结,从这些信息中可以客观的分析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态度,为教学设计提供有效的参考。在与学生有较多接触以后,还可以就“我心目中的数学老师”这个话题让学生写一个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你会了解到学生普遍喜欢那些知识渊博,讲课生动形象,富有激情和幽默感,平易近人,能和学生交朋友的老师;而不喜欢那些衣着不整、无精打采,处事不公正,体罚学生的老师。不同层次的学生还会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对于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会可能会提出多讲学习方法,经典题型以及解题技巧等;而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可能会提出放慢讲课速度,多讲基础题目等。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信息,制定出适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学业基础的教学目标,分层设计每堂课的教学内容,达到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把他们融一个整体,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为有效的课堂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构建初中科学生态课堂论文 第6篇

生态课堂即由教师、学生和教学生态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从生态学的视角看,课堂就是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作为生态因子的教师、学生和环境三者之间形成的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生态课堂就是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课堂,重构课程理念、师生关系、实践范式等,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的一种新型课堂。传统课堂的本质是技术,它运用的方法是控制,追求的结果是知识与技能。从20世纪后期到21世纪初,生态学的基本原理被运用于教育领域,其独到的观点对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初中科学课堂,目前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依据生态学原理,视为严重的生态失衡。如师生关系异化;科学教师自身主体动力不足;学生学习方法欠缺。针对现状,以生态学、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融合现代教育理论,以全新的生态理念构建初中生态课堂。在教学实践中探讨研究构建初中科学生态课堂,尝试改善初中科学生态课堂系统的结构。下面就从师生关系角度如何构建初中科学生态课堂。

一、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首先,应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传统的初中科学教学,存在着教师过多地讲解、分析和说明问题,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容易养成思维惰性,从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生态课堂下要求科学教师应当实现由重“教”向重“学”的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从探究问题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主动、深入探讨地理问题的机会,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探究性的学习中获得知识、能力和方法,培养学习兴趣。因此,首先要改变学习方式,变灌输式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其次,探究式学习的设计不仅着眼于知识、能力、过程,而且要具有人文性。

其次,应从教师权威的传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常常缺乏对学生应有的尊重和关爱,更缺乏双方的互动与合作,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

二、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角色的转变

学生是一个现实完整的生命体,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学生是一个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自由的个体,是不依教师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学习的过程决不是那种教师想让学生怎样学习就怎样学习,教师想怎样灌输就怎样灌输的过程。

教师不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且也不能把知识强加给学生,不但加不进去,而且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主动性,从而妨碍教学的效果和产生不良的师生关系。教师需树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观念,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生态课堂下教学策略应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是动态的信息交流过程,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享、共识、共进。在教学中,这种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构建。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是自身的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在教学互动中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促进学生能动地发展,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劳动构建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而学生在课堂上决不是无可奈何的观众,更不是配合老师上课的配角,而是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兴致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真正的师生互动、并由此生成新的知识的过程。

三、在课堂上体现生态课堂的师生互动

1.课堂提问中体现师生互动。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怎样设问、怎样回答、由谁回答、由谁提问,不仅是课堂组织和教学控制的手段,还更多体现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参与状况、交流状况和互动状况。

2.课堂讲解中体现师生互动。课堂讲解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学任务的完成最终依赖于课堂讲解。在课堂讲解中,师生互动的内容很丰富,有针对教学内容的知识性互动,也有为促进双方交流进行的表情动作姿势的互动。

3.课堂讨论中体现师生互动。在生态课堂中,小组讨论与合作成为课堂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讨论中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有了新知识的生成,课堂也因此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4.课堂师生情感体现互动。在和谐的课堂气氛里,课堂情境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发展特点,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正常和谐,学生会产生满意、愉快、羡慕、互谅、互让的态度和体验。

上一篇:小学四年级作文,香喷喷的轮子下一篇:湖广会馆讲解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