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音乐作文500字

2024-08-21

听音乐作文500字(精选14篇)

听音乐作文500字 第1篇

喜欢在晴朗的午后聆听喜爱的乐曲,或舒缓,或激情。它们就像一个个神奇的小精灵,把我带到另一片宽阔的天地,欣赏一幅幅灵动的画面……

戴上纯蓝的耳机,端坐在窗前,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细心地捕捉每一个音符,组成一幅幅美妙的画面,一幅接着一幅地在我脑海中浮现——

轻柔的乐声,忧伤的情调,令我看到了月亮背后那缕淡淡的光束;复古的风格,鲜明的节奏,将我带至古老的城堡与层层包围的迷宫;绝望的情感,柔和的声线,令我置身于耶路撒冷那惨不忍睹的废墟……

不知从何时起,我爱上了音乐,学会了聆听和欣赏,学会了感受。那些激情的音乐令我心潮难已,它们鲜明的节奏,时常让我随着旋律微微点头或用手指敲击桌面;那些柔情的音乐令我为之动情,它们所散发出的淡淡忧伤,时常让我不禁低头缅怀。每首乐曲有着它自己独特的魅力。

我喜爱音乐,喜爱它们神奇而又独特的魅力,更敬仰创作者的付出。每一首歌曲都包含着创作者的心血。从作词、作曲、再到演唱、合声,哪一步不需要创作者的投入?哪一步不是呕心沥血的付出?而我们这些欣赏者的喜爱,正是创作者创作的动力和原因。

我很高兴我能拥有这个爱好,因为每次品味音乐,一种快感油然而生,一种乐趣涌上心头。

听音乐作文500字 第2篇

初入森林,周围一片宁静。起初,只有幽静的月光从叶片的缝隙中漏出来,映得那些奇异的植物斑斑驳驳。月光照下来的地方,能看到灰尘在浮动,就像一束手电筒的光,照亮了白天怎么也不可能看到的生命。这或许也是睡着的地方,唯一活动着的东西了。

随着音乐变得明快,好像萤火虫也飞了出来。起初是一只两只,闪烁着微弱的光亮,渐渐地,越来越多的荧火虫漫天飞舞,天空甚至燃烧起了金黄色的萤光。它们相互挑逗,踩着音乐的古典之韵上下翻飞,森林霎时间变得热闹,黑色的天幕上挂起了万千小灯。萤火降落之处,金光吞吐,甚至盖过了那些清幽的,无比圣洁的月光。

漫步森林,我竟发现了我的好友。选一块空地坐下,我们,却不敢大声说话,怕打破夜的宁静,萤火虫的低声细语。月光照在我们的脸上,伴着萤火虫的吟唱,我们小声谈心。没有人打搅,这是多么美好的感觉!

随着乐曲进入高潮,忽然,一束烟花破空而出,紧接着两束,三束……无数的烟花霎时间照亮黎明,铿锵的爆鸣声在林间回响,却不显突兀。我紧紧地抱着大腿,眼前只剩下五光十色,和这夜晚的森林却惊人的相得益彰。我的心中百感交集,有感动,有思索,有甜蜜……

而萤火虫,也还有空中的灰尘,落叶,羽毛……仍翩翩地飞舞依旧。

听音乐作文500字 第3篇

音乐的欣赏和创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审美艺术活动。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认为:“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 它通过乐曲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 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 用直感的方式, 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听音乐作文”就是在高中作文教学课堂中, 充分利用电教资源, 集音乐欣赏、创新教育和作文教学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教学过程。

文学与音乐自古结缘, 很多诗文名家常常在音乐中捕捉灵感, 抒写自我的感受和体味, 留下了听乐而诗的名篇。诸如唐代诗人郎元士《听邻家吹笙》、钱起《湘灵鼓瑟》、刘禹锡《杨柳枝词》、杜甫《赠花卿》等等, 都是听音乐而抒发感慨的极致表达。李白也有一首《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斯特说:“通过与诗的内在联系, 音乐获得了新生。”这首诗中所写的古乐名曲《折柳》, 就因李白的诗文而备受后人关注。诗中描写春夜洛阳, 李白悄然独立, 突闻一曲《折柳》, 随风而来, 声声入耳, 丝丝入扣, 勾起一腔故园之情。诗人思乡心切, 却不直接道明, 而是以玉笛之声起句, 以春风散入紧承, 以《折柳》之曲陡转, 以反问之语收结, 将一心思乡惆怅转寄于一管笛声, 似乎自己本不思亲, 倒是这《折柳》曲引得内心伤悲了。这首诗就是典型的诗乐合一了。

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 不只要给学生传授知识, 更应该从多方面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由探究乐趣, 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柏拉图说:“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外, 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求, 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听音乐作文”, 就是借助音乐引导学生由听觉的感受转入视觉的形象, 激发内心萌动, 唤起写作冲动。实践活动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善于用充沛丰富的情感语言导入, 循循善诱, 营造听音乐作文的良好氛围, 细心捕捉学生的灵感, 适时唤醒他们的创作欲望, 以达到语言难以企及的境界。同学们会不自觉沉浸到音乐的旋律中, 有的闭目聆听, 有的若有所思, 有的眼含热泪, 有的沉入往事, 有的不时记下瞬间感受……

音乐结束之后, 余音绕梁, 教师不要急于发问, 要有意留出一段声、色、情、味的空白, 让学生沉浸在对音乐的回味中。稍后, 教师组织小组自由讨论, 每组委托一位学生发言, 谈谈自己听音乐时的独特感受以及联想到的画面、场景。学生畅所欲言之后, 教师要求他们将自己的体悟整理成篇, 当堂上交。

在此, 精选几则学生“听音乐作文”选段, 以作明证。

一、学生A习作———听班得瑞《追梦人》

清亮的琴音, 如珠, 落入玉盘, 或如山间泉, 滴答在清空的山谷;接着, 略带伤感而悠长的管弦乐, 如掠过山峦的风, 拂过草丛, 吻过花儿的额和小鸟的眼, 渐渐近, 渐渐远。山谷在宁静之后热闹繁盛, 在热闹繁盛之后又恢复过往的宁静。可是, 你听, 风在寻梦的途中无端迷失, 茫茫四野, 空荡荡的, 只有自己寥落而抓不住的影子, 缥缈着、散落着、虚无着, 无从着落。于是, 风又随着四季吹拂, 山峦静默, 草丛安宁, 花儿和小鸟张望着风的影子, 把它们回拢, 凝聚, 风便又有了如初的模样。

这样的行程, 必是追梦人的幸福与疼痛吧?追梦人, 握在手心里的, 不只是寻梦之旅的音符。

二、学生B习作———听班得瑞《初雪》选段

罗杰·诺斯说:“音乐之目的有二, 一是以纯净之和声愉悦人的感官, 二是令人感动或激发人的热情。”班得瑞新世纪音乐, 以来自瑞士一尘不染的音符, 带我们走进空灵缥缈的音乐世界, 既愉悦人的感官, 也激发人的热情。《初雪》, 空灵缥缈的音乐将我带入朦胧飘逸的世界, 白雪皑皑, 天地素宁。一种淡淡喜悦, 一丝轻轻的惆怅, 似乎期待着什么, 又挽留着什么。这音乐的风世界, 旷远广袤, 又淡疏清凉, 让人情不自禁陷于舒缓而略带忧郁的曲风中。浓浓的古典韵味, 优雅抒情, 像随风而飘的木叶, 不经意间, 轻轻飘落肩头。

窗外, 雪正飘。

三、学生C习作——听龚琳娜《忐忑》选段

龚琳娜演唱的《忐忑》被誉为“神曲”。我想, 它之所以红, 是因为哼哈出了人们最初的、原始的、本能的呼声, 是原生态的, 似乎只为了寻找一个出口。《五音集韵·感韵》:忐忑, 心虚也, 怯也, 惧也。如今, 物质生活似乎已经很文明很现代了, 但随之而来的是尔虞我诈、谄媚讨好。太多难言的尴尬和拘囿, 使人心无时无刻不能安。《忐忑》正唱出了当下人心的焦虑和社会的躁动不安。这首神曲, 虽无具体歌词, 却为听者创造了一个巨大的驰骋空间, 足以使生命完全迸发。

《忐忑》, 便是那个堵塞已久, 突然洞开的出口。

四、学生D习作———听理查德《秋日私语》选段

乐起, 清脆明亮的鸟鸣声, 将你带入幽静安宁的自然;接着, 钢琴的节奏一点点加快, 由低而高, 大幅度地起伏, 将曲子推向高潮;之后, 渐渐舒缓, 像一片秋日的枫叶, 静静地飘落在水面。这首曲子柔婉恬淡, 如一篇静美的抒情散文, 描述了一个秋天的童话, 辽阔明净, 秋水长天, 让人远离尘嚣, 陶醉在清逸自在的意境中。

法国作曲家弗德雷里克·柏辽兹说:“音乐是心灵的迸发。它不像化学那样能进行实验分析。对伟大的音乐来说只有一种真正的特性, 那就是感情。”不同学科的知识都给予了我们成长的养分, 物理课上, 我明白了丁达尔效应的神秘;化学课上, 我看到了化学反应的奇幻;听音乐作文课上, 我欣赏到音乐的极致, 唤醒了对美的追求。

五、学生E习作———听古筝曲《春江花月夜》

临清风, 听细雨, 便有了抚筝的心情。爱筝, 爱到极致。暗红棕的沉静的颜色, 极具古韵的木质的光滑熨帖, 二十一根粗细相间音律一脉的弦, 无一不让人心怀古典。据记, 古人抚琴, 必择静室清斋, 或是山之巅, 或是水之湄, 在天地清和之间, 焚香静坐, 心无旁逸, 琴音荡漾, 天人合一。而今, 虽沧海桑田, 时尚风靡, 但只要筝音一起, 依然是瑟瑟琴音, 印合缱绻情意。

倾听古筝曲《春江花月夜》, 云深处, 草木葱茏, 山涧泉, 淙淙而流。那里, 深藏一个故事, 一江春水、一轮明月、半支花开。江岸花儿正开, 清香朦胧, 水气月色, 江天一色, 一色江天。你听, 有谁在清唱: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六、学生F习作———听埙曲《追梦》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不爱音乐不配做人。虽然爱音乐, 也只能称半个人。只有对音乐倾倒的人, 才可完全称做人。”我想做一个完整的人。埙, 是我喜欢的一种乐器。它低沉忧伤的曲调, 迂回绵长, 清而不冷, 容纳着一份幽寂深婉的情愫。听埙曲《追梦》, 似乎眼前开了一扇窗, 看到千年前的苍苍蒹葭, 凤仪的男子, 正在水中央, 守候着晚归的伊人。可惜, 正若隔岸追梦, 可望而不可即, 只以一只石埙的孔, 吹出一种声音, 把相思拉长, 拉出刻骨的疼。

或者, 那应该是管弦乐与打击乐烘托渲染出的序曲, 如一缕秋风, 掠过长空;一只鸿雁翔入晴空, 点透了背景的空旷, 多了份荒凉。这样的音韵, 便是埙, 如一个人的呼吸, 自然、圆润、绵长, 一吐一纳间, 包容了生命中的温暖和苍凉。

七、学生G习作———听班得瑞《水印》选段

班得瑞《水印》, 轻柔、舒缓、清透, 如一脉细水。乐的水面, 薄如蝉翼, 一触即疼, 细数出几缕水丝, 若隐若现。“水印”, 原指用木刻印刷绘画作品的方法。纸张中的水印效果, 是在造纸过程中用改变纸浆纤维密度的方法而制成, 夹在纸中而不是浮在纸的表面, 迎光透视时可以清晰地看到有明暗纹理的图形、人像或文字。所以, 必须以非常心去倾听《水印》, 方可看得见水流清透、宁静、有致的音波, 层层叠加、铺展、漾开、远去。

古希腊思想家、教育家柏拉图说:“体操和音乐两个方面并重, 才能够成为完全的人格。因为体操能锻炼身体, 音乐可以陶冶精神。”我热爱体操, 也热爱音乐, 它们如两翼, 助我飞翔。

……

无须再做列举, 这样的学生作文很多, 也很美。音乐是一种心境, 一种比语言更明净的表达方式。门德尔松说:“在真正的音乐中, 充满了一千种心灵的感受, 比言辞更好得多。”有限的课堂时间之内, 即使播放同一首曲子, 不同的学生也会听出不同的旋律, 悟出不同的人生哲理。这样的作文课, 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新课标明确强调:“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 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 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听音乐作文”新课堂, 用具有创新教育的方法和知识, 以音乐欣赏优化作文教学, 在作文教学中渗透音乐, 充分利用音乐的独特魅力, 唤起学生的精神感官, 以意境渲染来调动情绪, 使学生的情感通过音乐而产生共鸣, 在享受美妙音乐的同时, 把音乐和语言有机融合, 借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内涵。这样的课堂, 开拓了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 调动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再创造思维能力, 提高了写作能力。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给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 就是帮助学生成长的过程。如何去激发学生潜意识里隐藏着的写作欲望?听音乐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整个写作实践活动中, 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 以音乐为媒介, 引导学生体味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尊重自然的丰富感情。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 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语文课堂上, 教师引导学生在感受音乐艺术的纯净美好之时, 通过欣赏音乐、走入情境、漫谈抒写等环节, 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陶冶了个人情性, 提高了道德修养, 提升了审美境界, 提高了写作能力, 以达到净化学生的灵魂、提高人文素养的目标, 真正做到“人的教育”。

听音乐作文500字 第4篇

关键词:音乐;想象;作文;情境

苏教版小语教材第十册《二泉映月》一课在课后练习中,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要求学生写一段话,描绘月夜的美景,并提供了相关供选用的词语。在教学这一环节时,为了渲染情境,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我播放了与月夜相关的民族音乐《秋湖月夜》。在这次拓展练习中,我共设计了三个步骤:欣赏音乐;交流自己想象的内容;把想象到的情景写下来。整个活动,自始至终,学生表现出极高的参与热情,真可谓兴趣盎然。

一、创设情境

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以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的享受。音乐与文学有许多相通之处:二者都具有广阔的情感空间、想象空间,在审美与表达上易产生共鸣。在特定的情境中,音乐更能启发人的联想和想象,更能触发人的心灵。

在播放乐曲前,我将“秋湖月夜”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读一读,猜想一下,由字面猜想乐曲描绘了怎样的美景。学生说,“秋湖月夜”,让我想到了秋天夜晚的湖面和天空中的一轮明亮的月亮。这是学生由乐曲名联想到的景物。学生又将两个景物关联,描绘出这样一个画面:秋天夜晚,一轮明月挂在天空,湖面波光粼粼。这种意境的描绘激发了学生了解乐曲、欣赏音乐的兴趣。

在欣赏音乐过程中,我提示学生在听不明白的时候,要联系乐曲的眼睛——乐曲名体会体会,这样有助于学生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音乐响起时,学生很快进入乐曲描绘的情境中:有的闭目倾听,有的在乐曲舒缓的旋律中情不自禁地加入了肢体语言……可见,他们被音乐感染了。

在倾听过程中,老师根据三个乐段给予学生一定的提示:除了从乐曲名由字面上推测出景物,从音乐中我们还会“看到”哪些美景。此时,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月夜什么景物?这样的月夜带给你什么感觉?学生说,第一乐段里我感觉到月亮出来了,湖面的风轻轻的;第二乐段里我感到月夜很静,听到远处传来的钟声;第三乐段里我感觉到乐曲变缓,我感觉到月亮慢慢西沉。

二、以情促说

说话既是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交流学习的方式。

音乐广阔的想象空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在音乐的感染下,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由于学生的个体知识经验不同,欣赏能力和欣赏水平存在差异,所以学生对乐曲描绘的“秋湖夜景”也有不同感受和理解。因此,同一个乐段,同一首乐曲在不同学生的头脑里产生的画面各不相同,学生的语言表述也丰富多样。此时,想象不断改造学生头脑中原有的关于月夜的景象,组合创造出新的月夜景象。这种独特的个人体验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倾吐欲望。正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在小组交流时,学生各抒己见,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有的同学说:“我感觉到湖面上有秋风轻轻的,天空还有些淡淡的云,月亮一会儿出来,一会儿又被遮住了。湖面上还有小渔船了。”有的说:“从乐曲开头,我好像看见月亮在慢慢从东山升起,然后在薄云中穿行。”有的说:“秋天的夜晚真静呀!我能感觉到湖面平静,风轻轻地吹来,远处传来了钟声。”

通过交流,学生间互相借鉴、互相启迪。一些学生在同学表述的启发下,头脑里产生了他原来没有“看到”的“月夜”景象,他们对“秋湖月夜”有了更丰富的认识。学生正是在同伴间互相帮助中共同成长。

三、以情促写

当前,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为应试而作文,被束缚了个性,写作兴趣全无。作文变成了与个性、心灵毫不相干的东西,因而也失去了生命。

乐曲《秋湖月夜》渲染了情境,在情感的不断激发下,在同伴不同的表述启发下,学生头脑里的“秋湖月夜”画面不断丰满起来,学生的口头表述已难以承载以片段形式呈现的内部言语。此时,学生急于运用准确规范的书面语言来表达、描摹。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论述的那样“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正是学生对音乐的不同理解,产生各不相同的联想和想象,

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借鉴,重新整合。因而,学生的作文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述说了极具个性的体验,表达了不同的心声:虽然没有湖,但家乡有山,有描写自己家乡山中月夜美景的;有写自己所在小区的月夜的;有通过抒写月夜美景表达自己忘却忧愁、烦恼之意的……从内容上看,作文内容丰富,有鲜明的个性色彩。语言表达上,也较为吸引人。有的同学写道:“月亮渐渐地收敛了光,像一只白白的灯球。我喜欢晚上的月亮。”有的同学写道:“月光照水,水波映月。湖面像涂了一层蜡似的,光滑、发亮。只有在月光下,才这样妙趣横生。”有的同学写道:“月亮从东山慢慢地升起,偷偷地看着我们。我进屋拿了个大盆,里面盛满了水。我把盆放在地上,月亮倒映在水里。我突然看见盆里的月亮在跳舞,一会儿跳到盆这边,一会儿跳到盆那边。”还有的学生直接描绘出“秋湖月夜”的

美景。

音乐与作文的共通之处在于,它们给欣赏者、阅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音乐作文,将作文与音乐美妙结合起来,创设了有效的写作情境,变被动写作为积极表达。在学生写作中,将语言表达训练、想象联想关联、情感陶冶等有机结合起来,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与文献:

听音乐感想500字作文 第5篇

今天我听了一首很美妙的乐曲,这首乐曲不仅是旋律上的优美,更重要的是它能让人忘记疲劳和烦恼。

今天我正为老师留的作文而烦恼。突然,我想到了一个好主意。为什们不听一段录音,然后再写哪?怎样想我就怎样做,这时我已把我的Mp3打开了。

你别说这招还真管用。我的思维清晰了,眼前出现了学校的操场。这时正是下课的时间,孩子们几乎都在操场上。他们围成一个大圆,正在玩飘雪花的.游戏。一个女生在旁边,其余的所有人,拉成一个圆在旁边来回的转。

那个女生,指向了一个男生和另一个女生的中间,她得表演节目了。

那个女生唱了一首《让我们荡起双脚》。她的歌声是那样动人,引来了两只蝴蝶。它们在女孩的身边飞来飞去,可能是在给她伴舞吧。那个女生唱完了歌,“观众”们给与了他热烈的掌声。

听音乐想象作文500字 第6篇

有一次我跟他一起睡觉,刚躺到床上,他就开始了自我陶醉模式,他两眼闭着,头不停摇动,手也不听使唤的动了起来,到最后身体都动起来了,我没办法只能一个人去睡了。

第二天一大早起来,我推开哥哥的门,发现他已经打开了电脑,我说:“你这么早打开电脑干什么?”哥哥说:“当然是收藏好听的歌啦!我听一个小时就会关电脑。”

吃完早饭后,我就去写作业了,过了一个小时后,我又去看他有没有写作业,一打开门,他竟然还没关电脑,嘴里哼着歌曲,他一见是我,赶紧说:“好了,我马上就关,别告诉爸爸。”

还有一次他考试没考好,晚上吃完饭就一个人悄悄地去房里了,过了半天也没见他出来喝口水,我于是好奇地打开了房门,看见他边写作业边听歌,看了一下也就没管了,去写我自己的作业了,晚上我们睡觉时,哥哥没有再像以前那样摇动了,而是出了奇的安静,我把哥哥的一只耳机拿下来,放到我耳朵上,耳朵里传来一阵愉快的歌声,我问哥哥为什么你没考好还有心情听歌呀!他说:“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多听听欢快的歌曲,这样你心情再怎么不好,也都会变得高兴起来!”说完他就睡了。

听音乐想象作文500字 第7篇

在漆黑的大海上,月亮探出了头。瞬间海面上铺了一层碎金子。月亮的出现似乎惊动了水,像谁往海里掷了一粒石子,涟漪随波荡漾,扑通扑通的声音,萦绕在白鹭的耳畔。它像刚收到一份来自月主持人的邀请,率先来了一支优美的开场舞——用脚掌划过水面,惊起一滩鸥鹭。

月亮,渐渐升高,主角与配角慢慢出场,乌云也给月儿让了路。乌纱帘如幕布般自动拨开,海面上也开足了聚光灯。好戏真正开始。是哪一朵牡丹的开花声,让一群百灵鸟听见?百灵鸟们清清嗓子,婉转动听的歌曲张口而出。“此曲只因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众鸟也加入了合唱的队伍,看上去就像一只衣着缤纷的合唱团,时而尖细娇小,时而高昂舒情。这时在一旁的听众“浪“也闲不住了,开始了伴奏。海浪翻滚着,”咆哮“着,不断地拍打着沙滩的脊背。那泛着泡沫如雪花般的浪花雪亮雪亮。成为了全场的焦点,闪“瞎”了众鸟的卡姿兰大眼睛。海浪那摇滚式的音乐似乎不那么和谐,那是多了一种向前的冲劲儿,饱含着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海浪也觉察到了这一点,于是把时尚大卷毛头改成了慵懒小蛋卷头,波浪一卷一卷地轻抚水面“啪、啪、啪"地为它们鼓掌。与此同时,乌云棉袄也正在向月亮方向前进……

刍议从听音乐到学音乐 第8篇

关键词:听音乐,学音乐,习练有术,音乐有成

音乐是人类生活中的“听觉艺术”, 音乐滋润着人类生活, 音乐集人类万千情感于一身, 以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 音质音色的细微区别构成旋律, 创造出或高亢嘹亮, 或低回婉转, 或欢快激动, 或如泣如诉等意境, 牵引倾听者的神经随之颤动, 获得审美享受和人生酸甜苦辣的无尽品味。所以, 音乐是人类生活在人的听觉神经作用下的艺术再现, 没有听的媒介, 音乐就不会被人类所知晓, 所学习、所演练, 所传承。

一、音乐是听来的艺术, 音乐听力需要有意识的、持久的、科学的听觉训练

(一) 音乐是用声音来传递信息、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

音乐是听来的艺术。据考证, 音乐的起源早于人类语言的出现, 在古老的洪荒时代, 人类如同现在的某些动物一样, 通过声音的高低、强弱等变化来相互沟通。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 在劳动的合作中, 合作者彼此间的表情达意成为必需, 以形成凝心聚力的统一行动, 于是, 劳动号子随之产生。人们的劳动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喜悦激动之情需要抒发和表达, 需要庆贺和分享, 需要彼此鼓励和赞赏, 适应这种需要, 人们本能地运用随手可及的石器或木器敲打出不同的声音来助兴, 乐器从这时有了雏形。再随后, 人们在生活中逐渐对声音的美妙、声音的变幻、声音通过不同的物体会产生不同的音响, 不同的音响可以利用来为人们所视听、所动情、所演绎、所感悟有了越来越清楚的认知。人类在漫长的文明进化史中, 不断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不断地发挥想自己的想象力、感悟力、创造力, 不断地提炼生活中的经验, 提炼对声音的体验, 发明了民族的特色音乐, 发展了世界各民族共享音乐, 各种音乐流派、各种乐器交响、各种演绎风格交相辉映成今天的辉煌璀璨的音乐艺术成就。

(二) 无论演奏者还是听众都需要通过听觉的训练来欣赏音乐, 鉴别音乐艺术效果的优劣

事实可鉴, 古往今来凡是优秀的音乐家都具有十分敏锐的听觉, 他们在有意或无意聆听的状态下, 其听觉器官总是保持着高度的艺术敏感性, 能够分辨出细微声音的变化在具体的音乐意境中的表现, 而这种敏感的听觉并不完全是天生的, 很大程度上是后天长期训练的结果, 正如现在的音乐专业中所强调的必须“视唱练耳”, 让音乐家的听力保持在适应从事音乐职业需要的水准。如欣赏和鉴识钢琴演奏:钢琴是乐器之王的定论为世人共识, 钢琴乐曲美妙的声音在演奏者的指尖下跳动, 流淌进倾听者的耳畔, 流淌进倾听者的心灵, 是那样的细腻婉转, 又是那样的咆哮奔腾;它舒缓人的心情, 丰富人的感情, 赠送人一幅美妙的画卷, 激荡起人一腔美妙的憧憬。但是对于钢琴演奏者说来, 对于演奏钢琴的听觉需要在学习中历练, 绝非是一日之功。即便是非音乐专业者的大众人群, 喜欢听音乐者多多, 这里也有“外行看热闹, 内行看门道”的道理, 喜欢听音乐者在听音乐时, 一定是引起了情感的共鸣, 被音乐的品质和内涵所感动了, 听的效果是在“听懂了”的基础上产生的, 这里的“懂”表现为“会听”, 其“会听”也需要来自多次听的训练的积累, 才能够听出门道和被听到的音乐所感染和打动。

二、进行音乐听觉训练需要把握其中的特点与规律

音乐听觉即对音乐的感知、记忆和理解能力, 也可以说音乐听觉是指领会、思考、辨识、塑型音乐形象的能力。学习音乐必须从会听音乐打基础, 就是要通过专业的科学训练来提高听音乐的能力, 由会听音乐到会欣赏音乐再到会演奏好乐曲。那么进行音乐听觉训练应该把握哪些特点和规律呢?可从钢琴曲听力培养, 看音乐听觉训练的听音、节奏和感情培养。

钢琴是键盘乐器, 诞生于1709年的意大利, 扬名于匈牙利、波兰、德国、奥地利、英国、法国、美国, 并传播于世界, 在李斯特、肖邦莫、扎特和克莱门蒂等著名钢琴大师出神入化的演技下, 钢琴以其特有的音质和影响能量独霸世界各民族乐器的鳌头, 成为音乐界不可厚非的乐器之王。但是, 钢琴演奏的初学者的听力培养是需要下功夫的, 正如马克思曾说过的:“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 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一) 听音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在听音乐训练中, 无论是听基本音级还是听变化音级, 都固定用C大调的唱名, 即唱名和音名是一致的, 也就是所谓的固定音高。此种听辨方法适合训练儿童和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在听音过程中, 应按照先单音、后音程、再和弦这一由浅入深的顺序进行, 每项练习都先用“啊”或“啦”模唱, 练好后再听辨具体的音高, 练习时由慢逐渐加快, 锻炼学生灵敏的反应。

(二) 节奏把握的训练和培养

节奏是按一定规律组织起来的长短关系。音乐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节奏被称为节奏型, 在音乐表现中具有重大意义。节奏虽千变万化, 但经过总结后的基本节奏也就那么几种, 节奏训练的目的就在于, 使我们熟练这些常用的基本节奏型, 通过多读、多听、多记, 做到会念、会听、会写、会用。开始训练时, 可先一个、二个、三个、四个节奏型听记, 然后逐渐增加其长度和难度。在训练的过程中可采用填充 (前后节奏都写下来, 只留下一部分让学生写) 、改错 (教师写出的节奏与弹奏有差异, 让学生改正错误部分) 。

(三) 听觉需要从感情的投入和理解上训练和培养

学习钢琴的听觉训练和培养亦需要感情的投入和融汇, 如果对于一首钢琴曲目不了解其所要表达的意蕴, 也就是故事或道理, 仅仅能够听懂音高和节奏, 对于演奏好这首曲目是苍白乏力的。也就是说, 仅仅满足于对音乐技巧的倾听和理解是不够的, 还要会听乐曲音高和节奏的变幻中所表达出的意境, 不是就听到的音乐来演奏音乐, 而是要听到音乐中的故事和情感, 通过自己的演奏, 再现这样的故事和情感, 自己的感情要被打动, 才能演奏出打动倾听者的感情的音乐。首先, 演奏钢琴是一门需要长期学习和演练才能掌握的技术, 在整个学习和演练过程中, 富有情感的听觉能力必须伴随其中。其次, 演奏得好与不好不仅仅是“技巧”问题, 还与演奏者二次创作的能力分不开, 其中, 很大的成分取决于演奏者究竟在这首曲目中听到了什么, 通过倾听歌曲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的东西是否表现出来了。

参考文献

[1]胡慧.走进音乐——探索音乐课堂“听”的有效教学[J].画刊 (学校艺术教育) , 2012 (04) :45-46.

[2]万莉琪.理解音乐从“听"开始[J].音乐天地, 2014 (01) :17-18.

[3]周耀群.从“音乐听赏”到“音乐与听众关系”的音乐社会学类型论[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06 (03) :10-14.

[4]赵云泽, 涂凌波.音乐在新闻类媒介融合产品中的作用探析——以电子杂志的阅听过程为研究对象[J].国际新闻界, 2012 (07) :65-71.

[5]王樱朴.对音乐与非音乐专业大学生音乐听知觉能力差异的研究——与二声部分辨有关的“听觉格式塔”组织能力和注意分配能力的实验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10 (01) :117-127.

[6]孙月.“悲情肖邦”何以悲情·——对肖邦音乐之悲情内涵的听辨、分析与读解[J].音乐艺术 (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 2010 (03) :44-48+4.

听音乐想象作文课堂实录及分析 第9篇

听音乐作文800字 第10篇

耳边那首《秋日私语》,伴我悄悄的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片金色的原野,一方碧蓝的天空,几缕泥土的芬芳,几声欢快的鸟鸣,构成了我眼前的景色,忽然眼前掠过一抹轻快的橘黄色。哦,那是一片橘林,累累的硕果压得枝头直不起腰,像是一位仁慈的爷爷背上的一群调皮的孩子,时不时的摆动着,跳跃着;又像被染成的五线谱上的一个个音符,点缀了这萧瑟的秋天,也点缀了果农的张张笑脸。听,那欢快的节奏是鸟儿在欢唱,是风儿在低吟,也是我欢快的脚步跳过弯曲的田间小路。

穿过这片橘林,眼前出现了一片片密密的树林,高大的树木肩并肩的依偎在一起,仿佛是一群要好的朋友在一起谈论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微凉的秋风轻轻吹过,几片落叶在风展现着优美的舞姿,时而翩飞,时而转圈,时而疾,时而缓。再秀过一番高超的舞蹈技巧后轻轻落地,成为满地落叶中的一名“新会员”。轻踏上一条仿佛金色地毯一样的“叶毯”,听着踩在叶子上发出清脆的“啪啪”的脚步声,顿时周围一片寂静,没有鸟儿的欢歌,没有其它的声音,有的只是脚步声,一步一步。没有目的,没有尽头,只是静静的走着。这时渐渐听到一些“叮叮咚咚”的声音,若有若无。随着声源寻去,啊!到了——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在几块巨石上轻柔的流动,在撞击中留下一串动人的音符和几个转瞬即逝的水泡,水中难道有个八音盒或是一个演奏家吗?为何能走出如此美妙轻快的音乐?

天色渐晚,鸟儿都归巢了,但昆虫全体出动,仿佛要开个露天音乐会。没有指挥,没有乐器但他们那抑扬顿挫的歌声和此起彼伏的节奏却不得不让你叹服大自然的伟大。

这时的我,只想打着灯笼,跟萤火虫,在梦里找梦,亦或是我此时正在某人的梦境中,点缀着那人的梦……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听音乐说话作文800字 第11篇

如春天惊蛰般,毫无预兆,却轰然而至;如夏日阵雨般,无所顾忌,尽搞突然袭击;如秋天丰收盛景般,如期而至,却总有意外的惊喜;如冬日腊梅般,傲然盛开,零星几枝,却是香气宜人。1234567,几个世纪前欧美人发明了简谱并一直沿用至今。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音乐是从古代走来的轻纱裹身的神秘女子。听!那是王昭君的怨恨,夏盈盈的柔情,苏小小的无奈。听!中国古曲《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叙不尽的历史,道不尽的情感,全融合在音乐中,流传至今。

音乐是在近代欢舞的精灵。听!《命运交响曲》激昂的曲调,振聋发聩;《月光曲》柔美的旋律,醉人心弦;《献给爱丽丝》深情的音韵,感人至深;《天鹅湖》静静地述说着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音乐之声》流淌着一个修女深深的.爱。这些名曲,至今仍被不同国度的音乐家深情演奏,倾情诠释。

如果说乐曲表现的是纯音乐的美丽,那么文字的融入则使得音乐丰富多彩,更加充实,更易传唱。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一曲道尽三国历史,曹操、孙权、诸葛亮……英雄早已成为历史的尘埃。“怒发冲冠凭栏处,萧萧雨歇……”顿显岳飞精忠报国的豪情壮志。“人世间有百媚千红,我独爱,爱你那一种。”“我心中,你最重,悲欢同,生死共,你用柔情刻骨,换我豪情天纵……”激昂、轻柔完美融合,再现一个深情的项羽,再述一段艰辛的爱情。“相逢是首歌,同行是你和我,心儿是年轻的太阳,真诚也活泼。”美丽的相逢,多姿的青春,唱不尽的朦胧。“人生是首无畏的歌,是高是低我都和。”用音乐表现对人生的理解,又用音乐比喻人生,唱响一首《生命如歌》。

我听音乐我快乐作文700字 第12篇

音乐,是这个世界上最动听的语言。它能在繁忙时给人带来安闲,能在失意时给人带来慰藉,能在孤独时给人带来畅然。我喜欢听音乐,所以我是快乐的。

清晨,早已习惯起床后父母不在家的日子,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打扫家务,一个人做饭吃,但在休息片刻当中,听一曲《东风破》,那意境就完全改变了:清脆的鸟鸣声伴随着一阵轻快婉转的音乐声荡入耳际,眼前的一切仿佛都被这美妙的音乐声净化了,白的纯净的天花板,不带一丝尘痕的玻璃窗,乐声在这并不宽敞的空间徘徊,此时的我仿佛与词曲者融为一体。乐毕,睁开眼,感到生活是如此安闲,如此快乐。

午后,炽热的阳光烘烤着大地,热浪一波接一波地撞击着房屋,我的心此时也在接受炎热的洗礼。看着那满是红叉的试卷,不知如何是好,忽然一个耳机从抽屉中垂下,我没多想,戴上耳机听起了音乐来:“天黑了,黎明不再遥远,我拿沸腾的热血换明天……”一瞬间,仿佛有几滴清凉的水滴滴在热腾腾的心上,所有的.烦恼,带着热量化成水汽飞走了。我的身体不由得随着音符的律动而摇晃着,嘴角不经意间扬起了微笑。心里想的,就如同歌名一样《我不认输》,再望望那试卷,心中顿时充满斗志,快乐地埋下头学习!

傍晚,独自一人坐在窗前,脑海里不断重复着今天和同学闹矛盾的片段,窗外没有繁华的街市,转过头陪伴我的只有一盏明亮的白炽灯,我百无聊赖地按着遥控器。“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忽然电视上传出一阵深情的旋律,我默默放下了手中的遥控器,略带忧伤的小调将我萦绕,眼眶不知不觉间湿润了,我知道了自己该怎样做了,擦干眼泪给自己一个大大的笑容,进入梦乡……

听,社交化的正版音乐 第13篇

从传统意义上讲, 著作权方掌握着内容输出甚至文化输出的权利, 坚持把自身的观点和意识当作决定性的听众价值, 通过传媒载体将这些东西融合在文化内容中灌输给听众, 而处于接受地位的听众只能被动地“认可”和收听。毫无疑问, 是互联网开创了内容分享、共享和交流的全新篇章, 但同时也使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如何为广大的听众找到正确的分享策略, 同时也使那些凝聚着著作权人心血的音乐内容不被贬值, 是互联网界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阿伦特在《极权主义起源》一书中说, “为了抵制对罪恶屈服的可行性诱惑, 就不仅需要有抵抗威胁的性格力量, 而且也需要相信同伴的存在”。百度在面对出版界对百度文库的攻击中所表现出来的气度和实际行动令人敬佩, 而在Ting平台上, 百度则表现出了对版权方、音乐机构和音乐人等等合作伙伴的充分尊重。几乎整个互联网界, 各个细分领域, 都纷纷被收费模式所困扰, 而点击付费本来就是百度业已成熟的收费方式, 将这一模式应用在Ting平台之后, “完全正版化, 所有歌曲点击都买单”的合作模式, 充分地维护了版权方的权益, 也对包括图书、视频等等在内的互联网内容收费树立了一个良好的范例。

音乐是一个纯粹的艺术世界, 而社交则是一个多元化的文化行为。所以通常的情况是, 做音乐的做音乐, 做社交的做社交。只有具备前瞻眼光的企业会去打通这两个世界之间的联系。FaceBook用互联网承载社交网络, 以远远高于传统的人与人生活关系的效率联系起了近5亿人, 它让世界变得更加开放。但无论是人的情感需要, 还是生活需要, 都不仅仅是开放这么简单, 我们更多时候需要的是专注, 尤其是在志趣相投的人与人之间。正所谓“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 只有建立在志趣相似或相投者之间的社交网络, 才是更有价值的社交网络。与著名和非著名的音乐人互动, 这是中枢发散状的社交需求;结识与自己钟爱如一的音乐同好, 这是并行网络状的社交需求……百度Ting为上述以音乐为纽带的社交需求创造了绝佳的条件。所以, 在百度Ting上面, 用户不仅仅是聆听音乐本身, 还可以聆听朋友的声音、偶像的声音, 或者让别人听到你的声音。关于音乐的一切, 听众都可以获得, 这大概就是社交网络之于音乐的魅力。

百度在用搜索引擎的核心凝聚力不断地进行着全新的尝试:“有啊”之于电子商务、文库之于电子出版, 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背后, 其潜台词是再接再厉、不断提高和更加成熟。所以这一次, 在Ting的身上, 我们不难看到百度前瞻能力的提高和知识产权意识的成熟。

让我们想象一下:假设同一首曲子在三个完全不同的场景中出现。注意, 它们出自同一作曲者, 曲谱内容也完全相同。第一个场景是信息闭塞的年代, 这个作曲者没有宫廷乐师的身份, 也没有富裕而慷慨的资助者, 那么作曲家的命运可能会非常凄惨, 而曲谱要么成为一张废纸, 要么只能是作曲者自娱自乐、自弹自唱;第二个场景是在互联网产生之前, 只有当作曲者寻找到了一位慧眼的伯乐时, 他的作品才有可能登上大雅之堂, 才有可能广为流传, 但几率始终是很低的, 如果找不到伯乐, 那么作曲者最大的可能就是酒吧歌手或者街头艺人;第三个场景, 借助互联网和音乐社交网络, 曲子在很短的时间被广大用户聆听, 因为听众的选择而走红、而流传。三个场景, 显而易见只有一种环境能够让作曲者的智慧结晶迅速成为艺术品, 也让听众以最短的等待得到收获。古希腊人关于艺术品 (包括音乐) 的公式是:“挑选一个美丽的实物, 用最大限度的保真再现它”。在社交化的正版音乐当中, 这个公式演变为:挑选一个美丽的作品, 在最大限度的范围内保真并共享它。

从社交角度来评估一切, 是当前互联网的一个明显特征。一旦社交与网络在本质上联系起来, 那么在互联网的任何领域都融入社交元素就只是时间的问题了。互联网的内容特点是取消了标准化的审美评判, 对高雅和通俗文化充分融合。所以, 基于互联网的音乐和社交平台能够指向一种新的文化复兴动力。它的社会基础是成千上万的音乐听众, 它的核心成员包括各个音乐流派和阶层的创作者和著作权人, 而这个平台则有能力包容他们并创造他们之间的同等权利。这些群体也好、个人也罢, 他们所追求的不是一种虚无飘渺的控制力, 而是作为社会成员所需要被尊重的习俗和文化生产的合法性, 并在尊重得到满足之后融合成一种不断向上发展的动力, 只要这个动力足够大, 这个为音乐而建立的社交网络就能够像Facebook一样沸腾起来。

音乐课要“听”音乐 第14篇

众所周知,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不论是声乐还是器乐的学习,都应该建立在良好的音乐听觉基础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该是音乐教学最根本的任务之一。而在我们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中,有时候恰恰是忽略了“听”对于音乐学习的重要性。课堂中“唱”(演唱)、“跳”(律动)、“游”(游戏)、“演”(表演)等活动占去了太多的时间,学生很少有时间专注地倾听音乐,可想而知他们对于音乐的感受一定是浮浅的、浮躁的,课堂上刚刚学过的作品,下课后在头脑中已然所剩无几,或者就是过眼烟云,不着痕迹。长此以往,学生总是无法形成听音乐的好习惯,不想听,不会听,自然也就无法从音乐作品中汲取营养来滋养心境,陶冶性情,从而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了。

如果说过去我们曾经过分强调音乐教学内容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对形式和手段的研究的话,那么在新课改后涌现出的大量倚重形式淡化内容的做法似乎又有了些“过火”的味道。“音乐”作为音乐课的根本属性在某种程度上似乎已有被众多华丽的形式与手段所掩盖甚至淹没的趋势了。如今在课堂的某种繁荣表象背后潜藏着这样的疑惑:学生爱上音乐课了,但他们真的开始喜欢“音乐”了吗?作为音乐教师,我们有否通过音乐课堂在学生和众多美好的音乐之间架起桥梁,结起纽带,我们的音乐课是否已真正成为学生爱音乐、学音乐的有效途径和平台呢?过分依赖形式手段的华丽和新奇来开展教学的做法导致在音乐课的教学设计和操作过程中产生了重“活动”轻“倾听”、 重视觉冲击轻听觉感受、重肢体表现轻情感体验的问题。很多教师主观地认为“听音乐”必然是一种沉闷、枯燥、缺乏趣味的活动,故此采取回避的态度。音乐是一种声音,一种有着特殊结构形态的乐音体系,一种以声音为载体的人类精神产物。音乐对于人的影响一定要通过音响的刺激加以實现,听音乐的过程其实就是音响信号直接作用于人的听觉系统从而产生各种不同心理反应的过程。如果没有获得对音响真切的直观感受,仅仅凭借语言或其他诸如表情、肢体动作等来传达和感悟音乐一定是简单肤浅甚至是荒唐可笑的。新课程强调“审美体验”,某种意义上就是强调“听”音乐的重要性,只有“听”了,才会有所感受、有所触动、有所领悟、有所发现;只有“听”了,才会形成自身对于音乐美的判断力、甄别力。

也许有人会质疑了:音乐课上总在听音乐,在那种沉闷的气氛里学生能坐得住吗?是的,这种说法的确能够得到很多音乐教师的认同,特别是在当今某些功利化的教学观摩或比赛评优活动中,教师更不愿把一节只许成功不准失败的音乐课设计成那种沉闷的欣赏课,而是一味绞尽脑汁思考课堂怎么“活”起来,“火”起来,做哪些游戏,搞几项活动,总之就是想办法让学生动起来,最好四十分钟别闲着。可事实上呢?“无穷动”的肢体愉悦终究无法掩饰情感的苍白、思维的麻木,无法掩饰心灵与音乐之魂的疏离。

难道课堂中的“互动”就是简单的身体之“动”吗?身体“动”了就是积极参与了?那思维的投入算不算参与呢?答案是肯定的。是不是只要一提“听音乐”就一定要用“沉闷”这样的词汇来描述呢?答案是否定的。之所以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音乐欣赏即听音乐的重要性,是很好地体现音乐课固有属性的合理选择。在新课标倡导的新型音乐课中,感受、表现、创造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不同以往的音乐课特色,而在这三个内容中尤以“感受”居首,足以看出“听音乐”的重要性。在课标中“听”被具体表述为“聆听”。何谓“聆听”?我认为它至少包含了安静地听、专注地听、投入地听,有时候甚至要严肃地听、庄重地听等涵义。如此看来,要保证音乐课上“听”这个环节的质量和效果,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就必须想办法营造、创设、提供有利于学生“听”音乐的各种条件,这其中既要依靠教室环境、音响设备、音响资料等硬件设施,也有赖于课堂纪律、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学生兴趣和注意力等人为因素,更为重要的就是音乐教师对教材的合理安排,精巧布局,但凡此种种都最终归结为教师音乐艺术的深厚底蕴和教学艺术的游刃有余。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来设计教学,结果会大相径庭(照搬教学参考书者除外)。而让我们常常叹服的就是那些名师,他们怎么就能匠心独运、妙笔生花、点石成金呢?在他们的教学中,智慧的珠玑俯拾皆是,心灵的蓓蕾吐露芬芳——这就是问题的答案,名师告诉我们,不要用“沉闷”来描述听音乐的过程!“听”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听,它涵盖了很丰富的内容,充满智慧,充满学问。

作为一名一线的小学音乐教师,我常常边教学边这样思考着,一方面和大多数音乐老师一样为自己的音乐课找不到很好的听音乐方式而感到苦恼和焦虑,同时也被名师们高超的课堂艺术感召着、激励着,坚定了“音乐课要多听音乐”的理念和方向,并在工作中坚持不懈地探索着。在教学实践中,我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如在教学舒伯特《摇篮曲》一课时,我课前搜集了多种版本、不同形式和风格的《摇篮曲》音响资料,有原文演唱的,有通俗唱法演唱的,有合唱,有重唱,还有器乐演奏的,整节课始终贯穿各种不同风格样式的《摇篮曲》音乐,配合多媒体课件演示,把音乐故事、音乐家介绍、“摇篮曲”体裁特点等教学内容“悬挂”于这棵“音乐之树”上,使这节课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学生大饱耳福,既牢固记忆了《摇篮曲》的主题旋律,又感受了作品温馨、安逸的氛围,熟知了“摇篮曲”的体裁特点,还了解了与音乐作品相关的人文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效果很好。这一方法也被我用在相同类型的《欢乐颂》、《惊愕交响曲》、《渴望春天》等欣赏课中,都取得了预期效果。在《小小鼓号手》的教学中,设计一个老师小学时代参加鼓号队经历的虚拟故事情境,从观看少先队大队会出旗、升旗、退旗的整个过程到萌生加入鼓号队想法、参加入队考试遇到挫折、刻苦练习最终如愿以偿,故事情节缓缓展开,鼓号音乐渐次想起,音乐与情境完美结合,实物与画面交相辉映,鼓号节奏练习、歌曲学唱、思想教育融入其间,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相信从课堂走出的孩子们,会有很多像故事情境中的少年一样喜欢鼓号队,喜欢鼓号音乐,憧憬加入鼓号队员的行列。

上一篇:针对高中生英语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下一篇:管仲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