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现在、未来——名人名言

2024-05-31

过去、现在、未来——名人名言(精选18篇)

过去、现在、未来——名人名言 第1篇

●如果你希望现在与过去不同,请研究过去(斯宾诺沙)

●如今逗乐我们的一切都曾是某种危急关头----(弗吉妮亚·伍尔夫)

●不要等到日子过去了才找出它们的可爱之点(法国)

●不要埋首于远昔的过去,把握现在吧(德国)

●不要让昨天占用今天的时间(美洲)

●好汉不夸当年勇

●毋为已消逝之年华叹息,须正视匆匆溜走的时光(欧洲)

●一切过去了的都会变成亲切的怀念(普希金)

●观往知来

●最可怕的是看见你过去憎恶的一切披着未来的外衣又回到你面前(让·罗斯唐)

●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英国)

●“过去”是我们临终的母亲,并不是已经死亡的事物。我们的未来不断使她出现在我们的心灵中(梅瑞狄斯)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应展望将来,莫留恋过去(拉丁美洲)

●记住昨天,如果不是为了激励明天的进取,那就莫如忘却

●将来现在将来,于现在有意义,才于将来会有意义(鲁迅)

●未来走到我们中间,为了能在它发生之前很久就先行改变我们---(里尔克)

●对于未来的真正慷慨在于向现在献出一切(法国)

●为着后来的回忆,小心着意地描绘你现在的图画

●追上未来,抓住它的本质,把未来转变为现在(苏联)

●创造明天的是今天,创造将来是眼前,当你痴痴地坐等将来的时候,将来就从你的懒惰的双手中畸形丑陋地走出来---(克劳塞维茨)

●把每时每刻都用在自己的事业上的人,对他来说都是足够的原因(塞涅卡)

●时间的步伐有三种:未来姗姗来迟,现在像箭一般飞逝,过去永远静立不动(席勒)

●在无论何时,现在只是一个交点,为过去与未来相遇之处,我们对于二者都不能有什么架打。不能有世界而无传统,亦不能有生命而无活动(蔼理斯)

过去、现在、未来——名人名言 第2篇

过去,我是一个淘气顽皮的小孩,要么偷偷地吃薯片,要么长时间看电视。记得有一天,本该写作业的时间我却用来看闲书,现在想想真是可笑。我正看着闲书呢,突然妈妈走进房间,发现了我没有做作业,妈妈把书没收,我还和妈妈顶嘴,过了一会儿又接着看别的闲书,还偷偷得意地笑……这就是过去的我。

现在

现在,我在慢慢长大,从淘气顽皮的小孩变成了懂得关心父母的孩子。有一次,妈妈吃坏了肚子,特难受。我倒了杯温水,来到妈妈床前:“您喝点温水吧,这样肚子会好受些。”我把水杯轻轻递到妈妈手里,转身还把暖宝插上电源。一会儿暖宝就热了,我轻轻把暖宝放在妈妈肚子上。妈妈温柔地看着我说:“孩子,谢谢你,你越来越会关心体贴父母了!”这就是现在的我。

未来

未来,我已经当了一名医生,是一位治病救人的好医生。20xx年爆发了丁型w1t2流行性病毒感染,感染者肺脏功能衰竭只能切除。我身为一名医生,理所应当地冲向医疗前线。每天要为几十个病人做手术,没有时间回家,连水都很少喝,节省上厕所的时间为了能救治更多的病人。在这段日子里,我的很多同事感染了可恶的病毒都病倒了,我和其余的同事们一直奋战在医院,过了一个多月,病毒终于被控制住了,我也赢得了“优秀医疗战士”的光荣称号。这就是将来的我……

过去、现在、未来——名人名言 第3篇

在接下来的音乐教学中, 我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刻苦钻研音乐课程标准, 积极认真地参与远程研修学习, 抓住每一次能够向优秀教师学习教学经验的机会, 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让我从当初对音乐教学的不知所措转变为得心应手。从学习中理解了音乐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以音乐为本, 以人为本, 开拓思路, 创新方法, 全面实现课程价值和课程目标。在音乐教学中不断提高音乐教学技能, 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 让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 做到以美感人, 以美育人。

音乐教学应从感性入手, 以情动人, 以美感人, 重视教育的潜效应。在课堂教学中, 营造一种民主平等、自由宽松、相互信任的课堂氛围, 创设师生共同参与、生生合作探究的情景, 有利于学生在一种自由、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学习和探究, 敢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欣赏中发现, 活动中学习, 在主动中发展, 在合作中增智, 在探究中创新, 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成功的体验和乐趣中探究知识、创新思维、拓展能力。

新课标下的课堂要求我们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开放的心态、平等的原则、合作的方式、发现的方法来开展活动, 应该把音乐课堂作为开发自我潜能、培养音乐人才的平台。寓教于乐, 不断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 才能调动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在课堂上全身心投入, 主动感受音乐, 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使音乐教学在和谐、有趣、生动活泼的气氛中有序地进行。

过去、现在和未来 第4篇

这里的“现在”是什么意思?我们知道,地球与太阳的距离约1.5亿千米,光速为30万千米/秒,太阳发出的光需要约8分钟才能到达地球。这就是说,我们看到的第一束太阳光,是太阳在8分钟前发出的。我们的“现在”,已成为太阳的过去。如果还有人在金星和火星上与我们一样观日出,由于金星和火星距太阳分别约1.1亿和2.3亿千米,太阳光到达金星需6分钟,到达火星约12.7分钟,当地球人说“太阳现在出来了”时的“现在”,对金星上的观测者来说已是“过去”,而对火星上的观测者来说则还是“未来”。

人类正酝酿火星旅行。在火星上与地球通信,目前只能采用无线电波。无线电波与光波一样是一种电磁波,以30万千米/秒的速度传播,如果在火星与地球处在最近距离(7800万千米)时用无线电工具通信,电波在地球和火星之间的单程传播约需要260秒。如果火星上的航天员报告说:他“现在发现了……”我们必须理解,他所说的“现在”是4分多钟以前的事。如果将来能在土卫六上考察,由于土卫六与地球的最近距离达12.79亿千米,那里的航天员报告说他“现在要如何如何”,他那个“现在”其实已是1个多小时以前的事。

这里,我们看到了相对论的有限光速对时间观念造成了极大的“混乱”,把似乎铁定的“现在”、“过去”和“未来”的概念打得粉碎。但我们不能不接受这个事实,以往人类只粗略地把眼前看到的事叫“现在”,已看到但已过去的事叫“过去”,将要发生还未看到的事叫“未来”。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既要研究微观粒子,还要研究宏观宇宙,在这些方面,“现在”的概念有着巨大的时间间隔差距。在观察某些粒子衰变时所说的“现在”,指的可能是百万分之一秒的时刻,而在观测质子衰变和一些宇宙现象时所说的“现在”,可能是几年、几十年、几十亿年和更长的时间间隔,所以我们必须树立相对的时间观念。

一些基本粒子的寿命只有百万分之一秒,一秒钟时间是这些基本粒子寿命的百万倍。如果人的寿命以100年计算,1秒钟对于这些基本粒子,相当于把人的寿命扩大到1亿年。因此,对这些基本粒子来说,无论如何不能把1秒钟说成是现在,正如对人来说,不能把1亿年说成现在一样。百万分之一秒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对基本粒子来说,就在这百万分之一秒的寿命内,有着曲折的变化过程,最惊天动地的故事也是从基本粒子的分分合合中诞生的,如原子弹、氢弹爆炸,新星、超新星爆发,宇宙爆涨和物质形成等等。

但是,我们还可看到另一个极端,如我们观测距地球26.3光年的织女星,“现在”看到的,还是她26.3年前的情形。如果她也以人那样的速度衰老,我们“现在”看到的她若是花容月貌的30岁,而实际上的她已是近60岁的老妇了。如果宇宙中确有外星人的话,他们的“现在”就与我们的完全不同。我们看到某颗恒星现在是一颗主序星,在一些外星人看来可能还是一颗婴儿星,而在另一些外星人看来可能已是一颗白矮星或中子星和黑洞了。

对什么叫“现在”,只有每个人自己才知道它的准确概念,因为每个人都把自己感觉到的时刻叫做“现在”。对不同运动状态的人来说,有不同的现在。过去和未来是相对现在来说的,因而,对不同的人来说,必然会有不同的过去和未来。但实际上,宇宙的整个过去和未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切事物都在四维时空中,不会有什么“未来”发生和展开。

相对论有限光速带给时间的魔幻,正是它道出了时间的一个重要本质。时间和空间是不可分离的,没有没有时间的空间,也没有没有空间的时间。

过去现在未来作文 第5篇

雨是我的灵感,坐在下雨的窗前,看着淅淅沥沥的细雨,听着淅淅沥沥的雨声,我心中的竖琴开始拨弦,灵感也如泉水般涌来。我是一个令人捉摸不透的女孩,平时的我,开朗又爱笑,会与大家融在一起。但在身边没有人的时候,我就会变成另外一个人,不说话,不爱笑,没有任何表情。我自己似乎把平时那个爱笑的我投进了另一个世界,不见了踪影。我也不知道我到底想干什么,我只是按照生活的节奏去干需要干的事。

未来是任何一个人都不能预测的,但我知道未来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通向理想的未来之路,需要自己去铺设,没有人可以帮助我。通向未来的路是漫长而又艰辛的,但同样也是神秘的,或许在某一天,会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迷失方向,所以,我要掌控我的未来,我要把握好我的命运之轮。我的命运之轮在旋转,我在这个转盘上不停地奔跑。我是个追求自由的女孩,不断追求理想,让我笑到最后。毕竟,强者未必是胜者,但胜者一定是强者。

美文《过去现在未来》 第6篇

我还在原地等着你的时候,那你究竟在哪里呢?望不尽的前方,我挪向你应该去的地方,却反而离你的地方越来越远。也许到了最后,我需要寻找的已不是爱情,而是追寻着习惯,习惯那种在茫茫人海中寻找的感觉,明明名义上是在寻找,而我只是在这种没有尽头的反复中舔舐着自己的伤口。

(引“董贞《雕花笼》”)雕花笼,青丝重,故人依偎柳梦中。长歌狂,风云幻,红尘滚滚人聚散。

我不是虞姬,没有自刎的勇气;我不是贵妃,没有倾国倾城之容貌;我亦不是昭君,不会舍身只为保家。

在你转身的那一刻,不觉中,两人曾经的拥有转瞬成了别离。烟消云散后,漠然留下的,试问,那终究还有多少?彼此的爱恋固然重要,而我此时,却连拥有都没有。还谈得上什么爱和恋呢。

回首,一切都变得清晰,终其一切,到最后仍是落了空,一丝都已不在。我向星空仰望,仰望我的曾经,我的现在,还有我的未来。

过去,现在,未来 第7篇

过去,是难忘的。

过去,也是致命的疤痕。

美好:在我无忧无虑地奔跑时,既是眼前将是一座悬崖,我也不会返航,当时我不知道什么是危险……

难忘:在我发现已经再也没有可以任由我无忧无虑地奔跑的道路的时候,我开始意识到什么是危险……

疤痕:在我从悬崖在不知情的状况下掉入悬崖,被好心的山中人救醒的时候,我看见我身上那遍体鳞伤的疤痕……

过去,它告诉我:应该小心翼翼,踏踏实实地走好将来的每一步。

现在,也是美好的。

现在,还是现实的。

美好:在我无家可归的某天,我饥饿不堪的时候,一位过路的善人施舍给我一块面包,我会感到万分欣慰和感动。

现实:在我再一次饥饿的时候,发现那位善人已经远去,不能再次给我施舍的时候,我会感到无依无靠和悲哀。

现在,它告诉我:要考虑的更多,应该站在长远利益的角度看问题。

未来,也许是幸福的。

未来,也许是痛苦的。

未来,是多种多样的,是不可预料的,是不能放弃的,是…………

舍与得,只在过去、现在、未来间 第8篇

人就是这样, 什么都想要, 样样都想强, 就好比熊瞎子掰玉米, 永远也掰不到它认为最好的那一个。人本身就是有局限性的, 无论是时代的局限, 是社会的局限, 还是自身的局限, 都会限制我们不可能件件好事都占全。从某种意义上说, 舍与得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得到太阳的温暖, 就要舍去月亮的光辉;得到成熟, 就要舍去幼稚;得到繁华, 就要舍弃宁静, “上帝”公平地赐予我们一样东西, 肯定会从我们身边拿走另一样, 只有真正领悟舍与得的真谛, 生活才会更加快乐和幸福。其实, 大可不必为过去或现在没有“得”的“舍”而失望, 因为艰难困苦所带来“得”, 已经渗透在人生中的每个日子里, 会时不时的为我们带来好运。

面对纷繁的世界, 懂得舍得的人, 会用乐观、豁达的心态去对待没有得到和已经失去, 每天都会有快乐和愉悦的心情;不懂得舍得的人, 只会焦头烂额, 总是拿自己没有的比较他人拥有的, 烦恼自然时刻伴其左右。

在很多时候, 得亦是失, 舍亦是得, 得中有失, 舍中有得。在得与失中, 停止徘徊和挣扎, 平心静气看待舍与得。问问自己什么是最重要的, 主动舍弃可有可无、不触及生命意义的东西, 求得生命中最有价值、最纯粹的东西。

过去未来连同现在 第9篇

我喜欢回忆,因为走过的路是那样美丽。

我更喜欢展望,因为未知的旅途充满迷人的诱惑。

走在树林里的时候,我喜欢回头,一直觉得风景在来的路上特别迷人;坐在车里的时候,我喜欢看后望镜。一直觉得镜子里的景色有一种特别的苍茫。当窗外的景色飞速地倒退,我知道我也随着时光在不断地前进。哪里都没有终点,只有沿途偶尔的小憩。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转折,每一次变换,都会令我无限地留恋,频频回顾。我喜欢回顾,是因为不喜欢忘记。

每个人都曾经有过那么多美丽的时刻。它们小心翼翼地停留在记忆中某个最温暖的角落。每当回想起来,笑容总会在不经意间爬上面容,如同冬日冉冉升起的暖阳,顷刻间静静照亮每一个美好的瞬间。那么多美丽的时刻,我实在舍不得将它们忘记。

走在温柔的阳光下,我喜欢抬头仰望淡蓝的天空。

天空的期待,云知道。

抬头仰望辽阔的天空,瞬间有种想飞的冲动。那是独属于未来的天空,我不可抑制地沉迷,憧憬——种叫展望的情感。

想飞是任性的,像骑在树桠上的孩童。或者展开双手游戏的孩子。它是我们遥远的天性,曾经赤脚奔跑在田野上,捕捉风的影子。我想爬到高高的群山之顶,对着踩在脚下的世界,对着一望无际的苍穹,大声喊出心中积蓄已久的渴盼。

一天又一天数着接近未来的日子,总是希望有愿望实现的那一天。

对未来的憧憬之心总是出现在雨过天晴之后。当看到第一缕阳光,呼吸着第一口雨后的清新空气时,我情不自禁地想伸出双手,拥抱整个美好的未来。

我们在时光的森林里一路飞翔,在梦想的枝头纵情歌唱,在青春的花丛间流连忘返。光阴流转,时间让颜色一点点沉淀,让鲜艳一丝丝褪却,转眼间落樱缤纷,然而看不尽芬芳万千。

一路走到夏季的尾声。不知不觉中秋季的凉爽覆盖了夏天的炎热。这便是现在,安静而平淡。

现在的我们无法改变过去,而遥远的未来也无法改变现在。

现在是珍贵,你拥有了这一秒,便不再拥有上一秒。那些过去的,永远不会再来;未来,永远都是未知而充满挑战;只有现在,踏踏实实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如同青春,当你发现你哭过了笑过了幸福过了,青春也就没有了。珍贵的东西最容易流失。牢牢握紧现在,才会让未来变得更加芳醇,让过去变得更加甜美。这就是现在。

现在就是未来。曾经自己热忱期盼过渴望过的东西,最终也会成为回忆中或忧伤或美好的一部分。

过去,未来,连同现在,我在不停地寻觅美好。你也是这样,对吗。

在天空与高楼交接的尽头,

谁追寻空旷的自由。

阳光覆满这一刻宁静的我。

川流不息的人游荡在街头。

一天一天一天推翻一天,

坚持的信仰,

我会记住自己今天的模样。

我要握住一个最美的梦,

给未来的自己。

浙江省新昌中学越新文学社

过去现在未来作文 第10篇

那个时候总觉得只有班上才是最温暖的地方,只有同学朋友才真正是我的兄弟姐妹。如果哪一天,我来得特别早,那一定是我在家里受了委屈,想赶紧到班上这个避风港。但是现在,放学铃声一响,我就是第一个冲出教室的。教室不再成了我的留恋之处,和同学似乎也有隔阂,总觉得相处不来。就算在家里受了委屈,也不愿早点到学校来,只想早点出门,在路上磨蹭磨蹭,直到时间差不多了才到班上。

以前课后,同学们聚在一起,交谈声,欢笑声,不绝如缕,不时迸出一两句至理名言或是可爱的绰号。现在,课后只剩这么几种人:做作业的,睡觉的,两两小声交谈的,上厕所的,听mp3的,去办公室找老师问问题的。总之就是下课后的教室竟比上课时的教室还安静。

过去现在未来作文 第11篇

山间清晨的空气十分清新,让我情不自禁地总想多闻几次。微风轻轻拂动着李子树叶,飒飒作响。

“哗哗哗……”庭院水池中溢满的清水正流一出,我走过去,伸手任水肆意穿过指缝,顺着手指,一阵阵清凉之意涌上心头,那是一种我最喜欢的舒畅感觉。外公说,水池里的水是从山上接下来的山泉,一年四季源源不断。更确切地说,这些山泉只是拐了一个弯,经过我外公家而已,最后都是流向山下的小溪里。

纯白无暇的小小李花,它逃离枝干,躲开绿叶的陪衬,只为追随风的脚步,飘落而下,晃荡旋转之后安静地栖息在潺一潺的流水之中。难道它也和我一样在享受这份惬意吗?

那一刻,这一切,在这个山间清晨,显得如此融洽。

现在,午后,陽光正好。

水龙头被放肆的打开,流水顿时像被解开了束缚,源源不断的从那看似小小的口中肆虐地喷流。顷刻间,便满到了池口,接着,它沿着池壁,悄悄地溜了出来。

山泉永远是那么的清澈,站在池边的我,满心欢喜的从池中舀起一杯清水,挥动着双臂,水从杯中逃离,落在铺满花一瓣的李子树下,一柱清水缓缓径流,带走了几片白色。见此情景,我仿佛被什么刺中心间。

可我仍旧继续舀着池中的清水,扑向空中,水从半空中倾泻而下,坠落在地,盛开出一朵朵水之花,溅起的水珠滴落在身上,清凉入身,似也冰凉入心。

很快,地面就湿淋淋的一片,那独有的清泉之味,在暖一陽一的照耀下,渐渐的隐于空气,散布在周围的每一处地方,慢慢的渗入灵魂。

那水龙头中的清水仍在肆意地流下,可是总觉得没有之前那样急迫逃离,它愈来愈慢,好似要钻回那漆黑的口中。

终于,水流渐渐小了。随之,我便看见外公拿起家中的水桶,提着竿子往田间走去,我知道,那里有一口水井。

淘气的我为了逞一时之快的欢乐,将山上流下本已不多的泉水一浪一费玩尽。盯着那清澈的泉水,又看看外公远去的背影,我不知为何陷入深思。

未来,傍晚,夕陽西下。

我小心翼翼的打开水龙头,水至今仍是那么的清凉,和记忆中的那股清泉相交合,它顺着手指,滴落在菜叶上,洗去一切尘埃,也洗去我心中的陰影。

水柱很小,水池中用小小的水盆接着,水仍旧是那么清澈,倒映出我的脸庞,那上面带着浅浅的微笑。

过去现在未来作文 第12篇

20xx年7月1日,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日。将近一个世纪的奋斗与探索,一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在风雨的洗礼下,蜕变成了空前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中国。

回首过去,那一幕幕挥之不去。炮火连天,浓烟滚滚的战场,一个个满身鲜血,奋力拼搏的八路军们。他们为了新中国的开辟,为了人民的安定幸福,为了千千代代的子孙们,他们付出了什么?不是金钱,不是名利,更不是自己的利益。他们付出的是心——一颗炽热的心;他们付出的是生命——一条披荆斩棘的命;他们用鲜血为人民铺就了一条安居乐业的路,他们用鲜血誓死扞卫人民和家园。

“大丈夫生于世间,宁可粗布以御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就是断头流血,也要保持民族气节;绝不能为了锦衣玉食,就去向卖国军阀讨残羹剩饭,做无耻的帮凶和奴才。这是李大钊曾经说过的话。他在高官厚禄面前,依然从容淡定;他在死亡面前,依然慷慨激昂;他在敌人面前,依然高歌颂扬祖国。

历史的天空,残阳似血;历史的大地,血似残阳。当斑斑血迹构成满上的鲜花时,大地伤痕累累,人们的心灵永远拥有不了一丝花香。当无情的枪口对准无辜的人们,沉寂着面目苦楚的尸体,鲜血似乎也忍不住仰天长啸。当硝烟换来一片唏嘘时,冲天的烈焰里面夹杂着烈士的鲜血和人们的惨叫,夕阳逝去,天空满是星星的泪水;一轮明月。亮彻了整片黑暗。

俯首今望,和平的钟声带走哭声;和平的掌声送走枪声;和平的焰火拜别炮火。,我们迎来期待已久的北京奥运会。北京的鸟巢,水立方,无不震撼着那些国际友人,没想到吧,曾经被你们踩在脚底下的中国,今天又重新站了起来;奥运会上,我国健儿不懈努力,获得了累累硕果;没想到吧,曾经被你们喊成东亚病夫的中国人,今天又站起来了。

20xx年.广州亚运会,上海世博会,无不吸引着那些国际友人。没想到吧,曾经被践踏的山河,今天有迎来春回大地;没想到吧,曾经被夺去的辉煌,今天又物归原主。

民营美术馆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第13篇

资料显示, 虽然目前民营美术馆已占中国美术馆数量的三分之一, 然而, 大多数民营美术馆处境尴尬, 展厅里当代艺术作品雷同, 展厅外门可罗雀。然而, 问题也并不仅限于民营美术馆的当下, 更存在于民营美术馆能否更好地为公众提供多样的文化服务。

民营美术馆之兴起

上世纪80年代末, 画家黄胄在发扬民族艺术的理想中为创办炎黄艺术馆殚精竭虑, 从1991年建成开馆到债务累累, 再到2007年与中国民生银行达成捐助托管合作协议, 炎黄艺术馆在中国民营美术馆领域的率先发声却经历了多重磨难。上世纪90年代, 民营美术馆作为新鲜事物, 出现在中国大地上, 成都上河美术馆、天津泰达美术馆、沈阳东宇美术馆的相继开馆, 揭开民营美术馆的新篇章, 但作为“吃螃蟹的勇士”, 部分早期民营美术馆面临种种资金和政策上的艰难发展, 几年后纷纷倒闭。

2002年前后, 第二波民营美术馆的建设浪潮由北京今日美术馆等带领起来。2003年之后, 上海多伦美术馆、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南京广厦美术馆在中国东部“大张旗鼓”开门迎宾。2007年, 民营美术馆迎来第三波圈地建设风潮, 年初破土, 基本都在年底落成投入使用, 其中包括天津泰达当代艺术博物馆、鄂尔多斯美术馆、四川青城山美术馆群等。近几年,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民营美术馆建设更是如火如荼, 上海上世纪30年代的博物馆改造成了上海外滩美术馆, 首展颇为吸引眼球——“蔡国强:农民达芬奇”;与此同时, 上海诞生了国内首家夜间开放的美术馆——民生现代美术馆……有人说, 本土民营资本在四处游荡, 海外艺术基金在汹涌建仓, 艺术市场在泡沫的警告声中持续走高, 一批早年间的艺术批评家和策展人开始抢占自己的阵地和展览平台。这也许就是近年来中国民营美术馆大量涌现的重要原因。

从最初的纷纷落成, 到相继倒下, 再到卷土重来, 带着一股锐气的民营美术馆已然成长为艺术圈里不容忽视的新生力量。“从90年代初开始, 中国各地先后涌现大量民营美术馆, 但这些美术馆最大的共同特点是外在的场馆建设豪华气派, 但内里的软件建设存在缺陷, 比如策划的展览层次质量不均衡、专业人员队伍不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说。在一座座外观足够艺术的美术馆建成之后, 民营美术馆面对的生存与发展难题始终没有破解。

现状有想法没办法, 撑不起美术馆

谈及这些场馆, 其实很多美术界的人士都有点“二乎”——民营美术馆?私立美术馆?民办美术馆?

“其实, 真正意义上的民营美术馆在中国没有几家。”今日美术馆馆长张子康认为, 民营美术馆在投资主体上必须是个人或民营企业;更重要的是, 必须要以美术馆的名义去民政局进行法律注册才能称其为民营美术馆, 但当前国内真正以美术馆名义进行注册的只有四五家, 其他实际上只是以美术馆的名义或美术馆的概念进行运作而已。

“应该说民营美术馆也是美术馆的重要组成形式, 在我们国家民营美术馆还比较少;现在我知道在国子监街又要成立一个油画博物馆, 是一个日本设计师设计的。而中国的民营美术馆只是刚刚起步, 还需要发展。”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协名誉主席靳尚谊说。

尽管民营美术馆的资质尚有许多分歧, 但张子康谈及美术馆建设, 几次都表示“中国的美术馆不是太多, 而是太少了”。“瑞士有700万人口, 却有600座美术馆。而仅仅北京的人口就是瑞士的两倍, 美术馆的数量却远远少于瑞士, 更不必说整个中国仅仅200多家美术馆的数目了。”他说。

“现在培养一个画家不容易, 但作品动辄卖到几十万元、几百万元, 无疑疏远了与大众的距离。所以民营美术馆的收藏与展示在艺术普及方面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它让更多民众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来欣赏艺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三峡画院院长周森说。全国政协委员吴为山关注到的, 则是民营美术馆灵活设计主题的优势:“民营美术馆有特别的专长, 一方面它能够涵盖不少国家级美术馆顾全不到的作品, 另一方面可以灵活设计许多主题在里面, 比如专门收藏瓷器、木版版画、民间木刻……民营美术馆很大的好处是鼓励民间的收藏为当代的社会文化建设服务, 为老百姓审美提供很好的资源;另外, 民营美术馆做好了, 也能进入文化产业, 也可以有很好的经济收益, 这样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而全国人大代表、北京画院画家王为政的感受更为切身:“画院里一些老先生和同事过世后, 家属想办个展览, 但作品都散落在民间, 家属很难收集, 无从整理, 而一些民营美术馆的收藏、研究和展示, 能够对此有所纠正。”他认为, 民营美术馆的出现是对公立美术馆有益的补充。

“如此看来, 民营美术馆就不仅仅是文化产业的问题, 它对推动当今文艺创作和地方文艺创作尽快为人民共享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也是当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基点。”吴为山说。

虽说如此, 但王为政也承认, 很多画家自主建设的美术馆, 存在着开始很好但后续大都比较困难的窘境。“这里面有资金问题, 更有管理问题。美术馆的管理是很专业的, 不是有钱、有兴趣就可以做的。还有就是投资批地时得到了政府支持, 但这任官员任期满后, 继任者对此毫无兴趣, 有些馆就难以为继了, 甚至造成藏品的流失和损坏。”周森亦指出, 不少民营美术馆是家族式的, 规模较小, 投入不足, 因此经营也比较不容易。

“美术馆馆长的首要工作就是找钱。”虽然各级政府对文化建设的投入逐步加大, 但在许多美术馆馆长眼中, 资金不足仍是最为迫切的问题——不管是公立的, 还是民营的。对于美术馆这个“烧钱”的美术事业, 公立美术馆尚且可以由国家“养活”, 而民营美术馆的资金都来自投资人, 必然会存在相当大的风险。——投资人的母公司经营状况好, 美术馆的功能就发挥正常;母公司经营失误, 它极有可能面临“断奶”。

与母体联系过于紧密, 造成了目前部分以美术馆面貌出现的机构, 本质上不具有美术馆的公益性, 经营作品成为其最大收入来源;在管理归属上十分尴尬, 资金来源单一导致无力发展也是让目前众多民营美术馆馆长挠头的问题。同时, 民营美术馆自身在资金使用、展览操作等方面是否符合专业规范, 也缺乏有效监管。

“在美国, 美术馆大多都是民营的, 如惠特尼美术馆、纽约现代美术馆等, 它们采取的是执行馆长负责制。但这种制度是建立在西方国家对公众艺术事业的鼓励体制之上的——企业家如果将财产留给后代, 必须支付超过50%的税款, 而支持公共艺术事业是可以免税或减税的, 所以大量的资金流入艺术品领域。然而, 在中国却并不存在这样的‘土壤’。”张子康认为, 目前中国没有政策规定企业赞助支持美术馆可以得到相关税费减免, 而且还需要缴纳税款,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赞助美术馆事业的积极性。之所以今日美术馆在第二次浪潮中站稳了脚跟、成为业界翘楚并且表现活跃, 张子康表示, 其经营模式也部分参照国外民营美术馆的经验——设立理事会、发展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

“今日美术馆的资金都是我们自筹。随着大量新生民营美术馆的成立, 美术馆之间都在争夺圈内的大腕艺术家。然而, 顶级艺术家数量有限。抢大腕的结果, 是美术馆办展成本越来越高。如今, 一个重要艺术家的个人展花费500万以上, 美术馆开幕大展花费1000万以上都成为常态。这样的烧钱, 正在给民营美术馆的运营造成沉重压力。”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说。

一年光水电、人工费就要花掉六七百万元的“烧钱”的今日美术馆, 采用的是与企业进行软合作的模式。“美术馆40%的资金来自今典集团用作基建资金, 其他的60%甚至更多, 需要向社会征集, 用作美术馆日常的展览资金和收藏资金。所以民营美术馆办出学术性强的展览, 对于吸引企业外部资金非常有必要, 从而也会减少母公司的经济压力。”张子康笃信, 学术性强的展览, 会吸引钱“自己跑过来”。

张子康认为, 作为美术馆, 尤其是民营美术馆, 首先在体制上要是非营利的机构, 因为只有美术馆的收藏成为社会文化资源, 才能得到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资助;其次, 要按照国际美术馆标准要求自身的展览品质以及运作机制;“建立良性循环的文化产业链条也十分必要——今日美术馆按照西方成功美术馆的经验, 增加了图书出版发行, 书店、咖啡厅、艺术衍生品中心的经营, 这些项目的收益一部分会用来补助美术馆的资金来源。此外, 民营美术馆还应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公益美术观念资金机制, 坚持美术馆的公益性。”

日前莫奈艺术大展、龙美术馆正在主办的“宋元书画私藏特展”都令观众排起长龙。不过, 并非所有民营美术馆都如此幸运。大多数民营美术馆的日常状态是:观众稀少、门庭冷落。

在中央美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的观察之中, 国内不少民营美术馆都缺乏学术性, 甚至缺失个性。展览没有辨识度, 展厅中的艺术品大同小异、面目雷同, 难以吸引观众。高鹏发现, 民营美术馆的挑战在于吸引新的观众、艺术圈之外的观众。“很多年轻观众不愿意进美术馆。或者即使走进来了, 在里面看个20分钟, 拍拍照片就离开了。这是美术馆最大的尴尬。”

未来还需要持续不断地“造血”

“美术馆时代”, 公共美术馆的发展方兴未艾, 而民营美术馆也因在政策保障、属性确认、资金管理、营销策略、学术研究、国际对话、公共教育等诸多方面的探索与策略, 引来美术界的众多“支招”。

范迪安建议, 民营美术馆可以从中国社会发展的大局来看待自身的发展机遇, 从国家关于文化建设的精神和政策中体察到新的方向。“美术馆资源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供求关系正在呈现出一种非常活跃的态势, 民营美术馆可以用自己特有的活力和创造力与相关政策精神形成互动, 促进自身的发展壮大。”他认为, 目前的关键在于建立更好的关于民营美术馆的注册、评估、登记。“比如, 每年开放多少天、有没有在开放中提供相关的导览服务、有没有一些公共教育和面向社会公益性的讲座……当然, 我们更要看到民营美术馆没有政府的资金扶持, 它们怎么运营才能达到多方受益?所以政府要更多地在政策上给予扶持、指导, 比如在接收捐赠、赞助等方面, 要给予民营美术馆更好的条件。”

“从某种程度上说, 民营美术馆也是文化产业中的一员, 需要社会资金和企业赞助来支持、补贴, 更需要国家给予政策上的扶持, 尽快出台一些管理细节和条例, 令民间美术馆与官方美术馆能够有相互协调的关系和渠道, 使公共美术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有效。”范迪安的说法得到周森的认同。

资金问题这个关系到民营美术馆生存与发展的最根本问题, 馆长们更有发言权。张子康建议, 个人与企业向诸如民营美术馆等非营利社会文化机构进行捐赠或赞助, 是否可以向发达国家的做法看齐, 享受“同额免税”的政策, 这个政策所提供的“造血机制”可以保证美术馆生存的持续性。制定和放宽针对美术馆实行的一系列相关免税政策, 以建立健康的美术馆运营机制, 真正让中国的美术馆形成一种文化时尚, 成为靳尚谊等美术业界人士的呼声。

相对于公立美术馆, 民营美术馆的视野更为“发散”——它正视中国绘画与多媒体等当代艺术多元进发的态势, 赋予自己所在的城市以创造力和文化气息;同时, 民营美术馆也应该对年轻艺术家的创作进行必要的甄别和引导, 注重对有潜力的当代年轻艺术家的发现与培养的同时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在张子康等人看来, 民营美术馆开展与国际间的文化艺术交流, 通过展览、学术沟通等多种形式建立共同发展的机制, 推动国内与国外艺术家、艺术机构、艺术活动的良性互动的做法, 其核心, 在于致力于全球化语境中谋求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最大可能。——不仅仅是公还是私, 不仅仅是资本所有制的问题, 不仅仅是美术馆体系的补充角色, 相对于公立美术馆, 民营美术馆十年探索之路, 在于它能否展现它在广阔的历史和国际视野中呈现出中国先进文化力量的可能性, 而这也使它在国家未来的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支招民营美术馆何去何从

“在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今天, 民营美术馆已经成为城市生活和艺术文化交流的重要阵地。作为中国美术馆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营美术馆在坚持务实与创新原则的前提下, 不断挑战着以往的标准和价值观, 为我国的美术馆体系注入新鲜的血液。”中国民营美术馆发展论坛发起人杨凯如此评价当下的民营美术馆。

以教育和研究为基础。中国民营美术馆发展至今已近20年, 作为推动中国艺术与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民营美术馆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 在学术研究和公共教育方面取得了众多新成果, 对提升社会整体创造力和促进文化发展起到了长效而持久的作用。因此, 学术研究与公共教育一直是业界人士讨论民营美术馆的一个热门议题。

银川当代美术馆艺术总监谢素珍将民营美术馆的教育概括为对外教育和对内教育两个方面, “对外教育针对的是观众, 展览和活动是开展对外教育的主要形式;对内教育针对的是赞助人和美术馆的员工, 良好的对内教育不仅可以为美术馆赢得更丰富的投资和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也有助于美术馆形成属于自己的特色文化。”

“美术馆的职能不仅仅局限于文物收藏, 它同时也承担着为社会提供公共教育的职责。为了促进美术馆的发展, 我们一直强调建立透明化、自由化的运营机制, 而这种优质、高效的运营机制有助于推动美术馆朝着多元化发展。”法国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发展部负责人Kathryne Weir说。

对此, 余德耀美术馆副总监Justine Alexandria表示:“美术馆的运营机制很重要, 我们希望建立一种机制将美术馆与藏家联合起来, 而这种机制建立的关键来自于学术研究。如果美术馆的活动都有深厚的学术研究作为支持, 都能真正体现美术馆的公益性, 藏品就能在更多、更广的层面上发挥社会效应, 从而推动整个文化行业的健康发展。”

从艺术家到观众。纵观民营美术馆的发展历程, 在发展的起步阶段, 美术馆关注的重点主要在于资源的开发、积累与整合。因此, 多产、优质的艺术家就成了美术馆争抢的对象。随着美术馆的不断成长和艺术家资源的成熟, 美术馆研究和关注的重心开始向观众倾斜。

“如何让公众自愿地走进美术馆是民营美术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结合自身的发展经验说, “今日美术馆的展览可以分实体展览、虚拟展览和观众互动3个部分, 为了吸引更多年轻观众, 我们在布置展览的过程中采用了很多先进的科学技术, 以此来帮助艺术家更充分地实现他们的艺术理想。”

“观众对美术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萨奇美术馆希望在把学术做得有深度的基础上, 将美术馆的定位由艺术家视角转向观众视角。在过去的几年中, 我们积极地学习和研究艺术的发展潮流与态势, 不断推陈出新, 希望在新技术的支持下, 美术馆的展览可以更加宏大, 给观众更好的感官体验, 也可以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英国萨奇美术馆的Nigel Hurst如是说。

“无论是古代艺术还是当代艺术, 都需要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唤醒过去、启迪未来是我们对观众的承诺, 而我们博物馆的学术定位也正是以这个承诺为基础的。”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徐杰表示, 深入研究和阐述亚洲的多种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探索亚洲艺术的学术地位是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一直以来的工作方向和工作重点, 也正是因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才使得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出新问题、拓展新视野、取得新成就。

“无论是民营美术馆还是公立美术馆, 都面临着如何多元化和差异化的问题, 这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认为, 美术馆要想朝着多元化和差异化的方向发展需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是建立规范的经营体系, 二是培养独特的文化价值体系。

除了令人称叹的成果, 如何克服困难, 抓住转瞬即逝的机遇, 将是未来每一个民营美术馆不得不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中国制造:过去、现在与未来 第14篇

当地政府管理不力,工厂管理者贪婪成性……种种指责之外,蒙在“中国制造”身上的光鲜外衣也在不期然中被扯下——早在1987年,黑龙江哈尔滨亚麻厂就发生了一起造成58死、170多人受伤的粉尘爆炸事故。事隔近30年后,一幕幕惨剧依旧在各地上演。仅仅今年,类似的粉尘爆炸事故就有五起之多——令人骄傲的“中国制造”背后,部分产业工人数十年来置身于恶劣的环境中。工人的工资低、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劳动保障极度缺乏,甚至连最基本的人身安全都无法保证,竟然长期以来就是“合理”的存在。

当然,昆山,只是中国制造现状的黯淡一角,并非全部。

然而,无法回避的事实是,从低成本时代成长起来的中国制造业,进入高成本时代之后,大多无法收取品牌和技术溢价,企业利润越来越薄。为了维持再生产,为了能够盈利,部分企业选择牺牲生产安全,牺牲职工和社会的利益。所以,企业高负荷运转,设备带病生产,污染越排越多……

这样的中国制造,怎么体现以人为本?这样的中国制造,如何支撑中国巨大体量的经济?这样的中国制造,如何与国际高端制造企业竞争?

如果让目光回溯到120年前的那场甲午海战,经此一役后的中华民族国力衰退、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命运,会让我们对制造业的意义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甲午之耻,一定程度上源于中国制造业的薄弱。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历经三十载,初见成效,中国制造业一时欣欣向荣,被认为是掌控亚洲的三大强国之一。

然而,亚洲第一的北洋海军,没有中国制造业作为坚强后盾。孱弱的中国制造业过于依赖进口,没有自主发展的重工业作为支撑战争的基础,使得中国连年流失大量白银。同时,武器装备的提供不时断层。曾经的清政府拿着图纸,去法国地中海的船厂,让对方把船板等部件加工好,然后运回船政局组合起来,造价高,时间久。无奈的北洋海军只好以外购装备为主。以致战争后期,中国战舰上的枪炮弹药耗尽,不得不向他国寻求进口,贻误了战机。

制造业,关乎一国国本,也承载着一个强国梦想。

时隔两个甲子,中国制造业的命运竟似在广袤时空中交汇。120年来,中国制造业收获了诸多荣耀,许多装备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产值比重超全球三分之一,当仁不让地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制造大国。

然而,在大而不强的困境下,“制造强国”的梦想仿佛还在山那边。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1月,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国资委等部门经过一年多的酝酿与筹备,开始联合编制“中国制造2025规划”。3月,习近平出访德国时特别撰文提及德国工业4.0战略,被认为吹响了中国制造业大发展的号角。在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中国向“工业强国转型”的浪潮澎湃而至。

蓝图将定,号角已响,位于变革前沿的中国制造业,当如何应对?

过去现在未来作文 第15篇

过去

小B喜欢谈她的过去。她小学时是班中“三剑客”之一,成绩是没的说的。但她经常不交作业,上课也不够认真,现在回想起来还令她十分后悔。后来,她参加了我们数学老师的奥数班,遇到了许多高手,才转变过来。我们上一个奥数班,却不曾相识。那时,老师总是把考在前20名的同学写在黑板右边,以鼓励同学。我因多次上榜,于是我们虽没见过面,但她却记住了我的名字。6月盛夏,当一个女孩借着窗外明媚而温暖的阳光看自己黑板上的名字暗自窃喜时,另一个角落里另一个女孩也看着同一个名字,并暗下超越的决心。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啊!这也是我们的缘分。

我的过去如同粗心画家几秒中挥笔而就的简单线条,极为平凡。我转学后因为同学的冷淡而变得极为孤僻,这就是我的全部。

小A的过去是极深,极隐晦的。她只说与现在完全不同,便不再多说了,或许那些不愉快也在岁月中淡化了吧。对过去的回忆由此戛然而止了。

现在

小A是好学生。上次考试的第一及从前的优异成绩让她成为老师心中完美的化身、同学心中神圣的代表。但谁能明白她内心的苦痛呢?她曾说想像我一样无拘无束,可以在开心时放声大笑。然而,她背负的过于沉重,连笑也是压抑了。她就像笼中之鸟衔来树枝搭建自己的牢笼,虽温暖舒适却始终没有广阔的空间供她翱翔,这就是好学生的悲哀。

我只能算中上等,但活的快乐。我可以与同学打篮球,可以在好朋友那里舒适地蜷着,我总是拥有阳光。

小B是中等,不被老师重视,但她有自己的精彩。

未来

我无法改变过去,只能寄希望于未来。我梦想可以考上三中,却面临着一个障碍―中考。看着哥哥姐姐们忙碌的身影,模拟考后一张张懊丧的脸,我真的有些茫然了,但我不会放弃。“还有一年,你一定要加油,我们考一个高中。”小A的声音时常回响再我耳边。

小A的理想也是三中,她并没有过多压力,只有做到无悔。我许诺过和她一起学习,也要无悔。

小B想上师大附中―与三中不相上下的高中,只是她要更加勤奋,希望她的梦想会实现。

我们的过去、现在、未来氤氲在那个午后的阳光中,被镀上一层金色。没有人记起第二天的月考,彼此分享并沉浸在阳光之中。

过去现在未来作文 第16篇

一枝墨梅树梢挂,一股暗香入心尖。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的热播,人们再次感受到了中华诗词的魅力。过去与现在,差距不只是一点,过去的书香墨宝虽已被手机电脑代替,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点便是,正是手机电脑电视等媒体为现代的书香墨宝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渠道。时代的进步必然会使一些事物发生改变甚至消亡,但我们若能摒弃糟粕,、发扬精华,便是时代改变带给我们最大的礼物。李泓瀚正是将过去与现在结合的产物《墨梅》搬上舞台,赢得阵阵掌声,将墨梅的暗香吹入人们的心尖。不忘过去,又紧紧把握现在。

二者相合广流传,二人同台成佳话。《经典咏流传》中各位演唱者的表现赢得了一致好评。他们将古代诗词与现代音乐相结合,无疑助力了古诗词的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为一首诗或词谱一新曲,赋予它们新的灵魂。而著名女歌唱家黄丽泽与洛天依同台演唱的经典戏曲也令观众们大饱眼福。跟着时代走,是传统事物的最佳选择,而我们更应把握好过去与现在,二者皆不可随意抛弃,正是他们的精华之处,让我们能够不断发现、创造新的辉煌。时代在前进的路途中,自然会做出它应有的选择,而我们要做的便是在回首中前进。

三年只为迎新作,宝藏犹从笑中来。《国家宝藏》的制片人用了3年的时间策划了这个节目,然而这个节目却影响了很多人。《国家宝藏》吊足了观众的胃口,请现在当红的演员来演绎一段又一段的故事,从而引出一个又一个的文物或一种生活习惯、在不知不觉中让我们感受到古代的生活之乐趣与特点。这些文化工作者正是把握了过去与现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时代的文化辉煌。无论时代怎样变化,有些东西我们始终都不能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我们对待过去应有的态度。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在这个重要的转折点上,更要正确地把握过去与现在,在未来的路上,闯出一片天地,助力中国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

过去,现在,未来作文 第17篇

过去,过去是什么样子的,过去是我们曾经经历过的并且影响到我们现在的行为。我想,过去就像是开在春天里的花朵。你看那小小的一朵,却还是在努力的吐着芬芳,像极了我们当初稚嫩的样子。过去发生了很多,如今回忆,只剩下这样一句话笼统概括。没有人可以改变过去,但是他可以改变现在。

现在呢?现在又是什么?现在,是我们正在经历的,是离我们最近的。现在的我们可以看到过去自己的不足,可以构思自己的未来,现在是最好的。不仅是因为是我们最好的时光,而且是最好的时光里最好的我们。你是否对过去不满?是否想改变自己?曾经的我抱着的念头想,反正过去都这么糟糕了还有什么好改变的。遂放纵。

于是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我一天一天的放纵自我,看着镜子里越来越糟糕的自己,一瞬间的怔愣。可是,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吗?大多数都珍惜他的生命,却很少有人珍惜他的时间。于是常咨嗟,我在浪费时间啊。生活总是自己的,何必跟自己过不去呢?后退,转身,弯腰,鞠躬,告别过去的自己。我要做更好的自己了,再见。

做人难,难在难以摆脱过去的自己。你自己永远是你最大的对手。就像是下一盘围棋,你是要做求胜者?还是求道者?前者志在战胜他人,后者志在战胜自己。过去我想做求胜者,现在我想做求道者。海明威说,真正的高贵,不是优于他人,而是优于过去的自己。如是而已。

本来是很虚无缥缈的`东西,他只有几抹虚幻的影子,看不见摸不着,充满神秘。私以为,现在是过去的铺垫,未来是现在的延伸。对未来来说,现在是过去,至于过去那是过去的过去,就像英语里的过去完成时。这也就是说,未来值得期待,但真正需要,只有现在,而且,就在当下。龙应台说,因为缘起缘灭,人走,茶凉,生命从不等候。

我们生活在这个平凡寥落的时代,万事万物都在变化,唯一不变的只有我们。我们应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来主动改变现在,而不是被动等待。

过去、现在、未来——名人名言 第18篇

城市的发展模式,一直都存在集中发展和分散发展两种方向。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1898)到赖特的“广亩城市”理论(1932)再到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1934)等都是城市规划哲学与思想史上关于城市分散发展的的重大指导性理论。作为与之相反的一种思路,城市集中发展思想也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规划理论及实践,最著名的代表性理论就是著名建筑师柯布西耶提出的“明日城市”(1922)以及“光辉城市”(1933)。

雅典宪章(1933)提出城市最基本的四大功能分别是居住、工作、交通以及游憩,从18世纪末开始的工业革命到20世纪末兴起的信息革命,全球生产力的空前繁荣与发展。伴随着大工业对劳动力资源集中要求的提高,以及高科技技术对智力资源集中要求的增加,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一方面促进了城市的发展,而另一方面无节制的发展也导致城市用地紧张、地价飞涨,城市的居住压力、就业压力、交通压力等越来越大(1),如何在同样多的用地上尽可能解决更多人的居住问题,已成为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尽管城市存在集中发展还是分散发展的争论,但土地的有限和理论上人口发展的无限,注定住宅的集约化是未来住宅发展的必然方向,而高层住宅就是住宅集约化发展的必然性产物,住宅高层化无疑是解决人多地少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2)。从这个意义上讲,住宅的高层化不可避免。

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目前中国43.9%的城市化率已经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与改革初相比,提高了20个百分点。相应的城镇人口则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亿增加到目前的6亿,人口的大量聚集加速了城市居民对住宅需求量的扩大。然而,我国实际可利用的土地资源稀少,人均耕地不足世界水平的1/3,这一国情决定了中国的住宅建筑只能走“节能省地型”道路,因此节约土地、高容积率的高层住宅必将是未来中国城镇居住模式的主流。

然而,正如法国哲学家萨特所指出的“‘异化’现象在社会中是普遍存在的。”就像科学技术把人们带入原子时代,使人们激动于物质奥秘的揭示和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同时,也出现了原子弹一样。作为“新的居住模式”代表的高层住宅一方面满足了人类在城市中高度聚居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伴随产生了社会心理、安全等异化现象。

二、目前高层住宅存在的问题

1. 重“标准化居住”而轻“个性化居住”

现代意义的高层住宅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受工业化大生产时代对标准化追求的影响,目前我国的高层住宅设计仍停留在将居住行为简单抽象为睡眠、交往、学习、工作、厨卫等功能的阶段,具体表现为追求标准化空间——强调户型概念,要求各个房间功能和相互之间的组合关系明确且肯定。从而形成了客厅须靠近入口且与饭厅结合、主卧室必须大而且要朝南、厨卫集中宜朝向北等雷同的组合模式,居住的个性和多样性在建筑师标准化地理解生活中被抹杀了。然而,令人怀疑的是信息时代人们的居住行为真如机器一般精确和整齐划一吗;二室一厅、三室一厅……是否正在强制性地将人的居住活动压缩到分户墙内,而把我们都变成了简单的东西;我们是否正通过住进一个没有可能性的空间而实际取消了自己的生活。

2. 重“私密空间”而轻“公共空间”

中国传统的居住空间,通常包含城市公共空间、街巷空间、院落空间、居住空间等多个层次,这种从室外空间到室内空间,经历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的连续空间层次是与人的心理情感和认知习惯相适应的。然而,在当前高层住宅设计中,内部空间层次较为单一,多数是以楼梯间为核心的竖向交通空间加上必要水平走道联系私密居住空间。这种空间模式过于注重居民的私密性空间不受侵犯而忽视了高层居民对邻里交往半公共空间的渴望。而这种介于公共和私密空间的半公共空间在塑造社区归属感和家园感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的缺失从环境方面加剧了社区的冷漠和城市居民间的隔阂。

3. 重“建筑”而轻“自然”

院落住宅是中国传统的居住空间模式,代表着一种与大地不隔的水平居住理想。在这种模式中,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通过院落相联系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然而,当前的高层住宅尽管在外观上花枝招展、丰富多彩,但本质上仍然只是多种户型住宅在垂直方向的简单叠加。随着高度的延伸,“院”消失了,“自然”也被阻断了。没有“自然”的高层住宅只是冰冷的“居住机器”,虽然高效但缺乏人性、生机和活力。

4. 重“纯粹居住”而轻“城市生活”

工业文明以物质世界为社会实践的主要对象,并在工具理性和泛逻辑主义思维方式的指导下,取得了改造和征服自然的巨大胜利,因此工具理性的方法被自然地奉为圭臬以统辖一切学科。在对待人的问题上,工具理性主张从精确科学的角度规定人的本质和特性,进而对人生和价值问题做出规范化和实证化的说明。它从根本上忽略了人类的丰富性、复杂性和整体性,忽略了人的价值和存在意义。反映在规划中就是把不可分割的复杂城市生活简化为居住、工作、交通和游憩四大功能,进而将城市划分为居住、工作、交通和游憩四种空间。反映在建筑中,就是把高层建筑看成为纯粹的“居住机器”,除了居住,功能很少容纳其他城市功能。

上述问题的产生源于我们用工业文明时代的工具理性思维来看待高层建筑,将高层建筑独立于居住主体以及居住环境之外,导致高层建筑设计既没有深入了解居住主体的需求,也没有深入探索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因此,针对目前高层住宅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垂直城市化作为未来高层住宅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三、垂直城市化

1. 垂直城市化的概念

树是叶,叶是树;家是城市,城市是家,

一棵树是一棵树,但它也是大树叶,

一片叶是一片叶,但它也是小树,

一座城不是一座城,除非它也是一个家,

而一个家之所以是一个家只是因为它也是一座小城。

阿尔多·凡·艾克

在荷兰著名建筑师阿尔多·凡·艾克看来,建筑与城市是一种同构的关系。建筑是缩小的城市,而城市是放大的建筑。因此,高层住宅从本质上说就是一个小城市,一个垂直发展的城市。同构不仅反映在城市功能上,也反映在空间模式上。

2. 垂直城市化的空间图示

从空间角度讲,城市是由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等共同组成的空间体系。由于高层住宅与城市的同构关系,我们大体可把高层住宅空间分为如下四个大类。

公共空间——高层住宅与高层住宅之间的空间。这类空间规模大、数量少,设于人流交汇处,是居民体育锻炼、社会交往、休闲漫步的场所。一般包括广场、绿地、运动场所等。

半公共空间——高层住宅与外部环境相邻的空间,这类空间一般包括高层住宅底层、入口大厅、底层架空庭院等。

半私密性空间——高层建筑中户与户之间的公共空间。一般包括入户花园、户与户之间的公共交往空间。

私密性空间——仅供高层住户使用的空间。一般包括居住、客厅、餐厅、厨房、卫生间、户内花园等。

上述4种空间在高层住宅中或高或低、或前或后、或上或下、或左或右的排列组合,灵活布置,使整个高层住宅呈现多层次的共生形象。在形态上形成有主有次的多样统一秩序,其具体空间分布模式如图。对上述空间模式进行多样组合,即产生多姿多彩、变化丰富的高层住宅群。

3. 垂直城市化高层住宅的主要特征

(1)功能复杂化

海德格尔认为人在世存在的关键就是“定居”,就是要有“家”这个住所。由于“居”是天、地、人、神四位一体的存在,所以“居”不仅要解决人“住”的生理需要更要解决人的心理需要——归属感、认同感、安全感。托夫勒认为在信息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普遍使用,人们可以在家中完成工作、交往、购物、娱乐等生活内容,家庭将重新成为社会的中心。那时住宅对于一个人来说几乎是生活的全部,因此信息时代的高层住宅设计不仅要满足基本居住功能要求,而且还要通过增加城市功能来还原生活本质,通过功能的复杂化使高层建筑成为容纳完整城市生活的场所。

勒·柯布西耶的马赛公寓正是完美体现这一思想的先驱,被柯布西耶称为“竖向布置的花园城市”(cité-jardin verticale)。该建筑底层架空,顶层设幼儿园;屋顶为公共活动平台,设有儿童游戏场、小型游泳池以及成人健身房等;7,8层为公共服务区,设商店、餐馆、洗衣房及旅店等服务设施;其余层为居住空间,户型多为跃层,起居室通高以最大限度接纳阳光,马赛公寓无论从功能上还是空间上都堪称一座微小的垂直城市(图1~图4)。

(2)空间多样化

由于知识传播的几何级增长,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和要求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在满足了基本的居住功能基础上,更希望能够随心所欲的生活。然而按标准化思想塑造的确定性空间,基本上是对人自由生活形式的一种约束,“就本质而言,与其说人在使用住宅,不如说是住宅在使用人”(2),这必然导致住宅设计中存在自由和束缚间的矛盾。因此,通过设计使空间具有可变性和随机性来解决这种矛盾就成为信息时代高层住宅设计的基本特征,其具体手法包括:在高层住宅与高层住宅之间融入公共空间(如广场、绿地、运动场所等);在高层住宅与外部环境之间融入半公共空间(高层住宅底层入口大厅、底层架空庭院等);在高层建筑中户与户之间融入半私密性空间。(入户花园、户与户之间的公共交往空间等);在高层住户空间中融入私密性的户内花园等。

高层住宅空间的多样化设计,使传统的高层住宅功能及性格偏离我们所熟悉的分类法,各种类型、层次空间,使其与城市融为一体。因为没有严格界定,相互连接的空间具有容纳不确定行为发生的能力,所以它能够适应信息时代流动的和随时变化的生活特性。例如,成都的曼哈顿花园公寓设计就体现了空间多样化的设计思想(图5~图7)。

(3)环境生态化

中国古代阴阳哲学的代表作《周易》称“一阴一阳谓之道”,而道有三,即天道、地道、人道,这种整体思维,反映了事务的时空关系、变化特点与运动规律。其视宇宙运行为大周天,自然环境为中周天,人体生理为小周天。他们相互间具有一定的感应,称之为“天人感应”。天与人之间关系密切的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而自然环境的物化就是建筑,它犹如中周天,恰把天、地、人三者契合为一个整体。

这种源于阴阳,强调自然的生态设计意识,始终体现在中国传统建筑之中,具体表现为院落精神,(明堂制度)院成为沟通建筑内外,联系人与自然的中介所在,并使中国的传统建筑产生了同构现象。

西方现代的全息论、混沌学、系统论都认为宇宙是一个整体,在这个统一体中,各子系与子系、子系与系统、系统与宇宙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着泛对称性,宇宙间的信息具有统一的规律,认为天、地、人具有相关性,也就是强调自然与人具有相关性,人离不开自然,建筑作为自然环境的物化以及容纳人的容器自然也不能离开自然(图8)。

王澍的垂直院宅“钱江时代”为我们很好展现了高层住宅是如何实现与自然的隔合。垂直院宅是6幢近100m高的住宅,可容纳800住户,用200多个两层楼高的院子叠砌起来。它涉及到一个大的社会群体,具有极强的参与性。每一户无论住在什么高度,都享有前院后院,每个院子都有茂盛的植物。“住在里面的人,可以站在地面上清楚地指出,‘在第几层的第几个院落种着一棵桂花树的就是我家’。”王澍认为,人对自己的确认是从家庭开始的,而现在的住宅模式则把这个认知给摧毁了,完全是另一套体系,他试图让住在100m高空的人也可以有住在地面的感觉。同时王澍指出垂直院宅并不是仅仅停留在空中挖个窟窿种棵树的所谓空中花园层次,他更关注的是其中社会性、社会学的问题,而这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居住的问题(图9)。

王澍说垂直院宅已经不是普通的住宅设计,而是在召唤一种业已逝去的居住方式,显示一种对土地的眷恋,验证一种理想。“实验性的核心,不是艺术性而是对当下生活的一种积极的介入。这种介入可能是一种相对‘消极’的介入”——有批评者说王澍的态度是中国文人式的“退耕”“回避”“没有正面解决现代中国都市建筑面临的问题”——“但却是很坚定的介入,我试图恢复对普通人来说有意义的生活,而不是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有意义的生活。”

“住宅的整个立面看上去,相当于把传统的宅院平贴后立起来——城市的平面结构被转化成了立面。”这也是王澍想通过建筑来解决的。“从日常生活出发,从每个人的个人心境出发,自然、自由地建造……”

四、形态个性化

形态是空间的物质化反映,受空间复杂化、空间多样化、环境生态化的影响,高层住宅其形态也表现出不同于传统高层住宅的形态特征。

1. 屋顶复合化

垂直城市化的高层住宅屋顶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遮蔽物,其含义已扩展为第二次地面以及对抗阳光暴晒、狂风暴雨的缓冲中介,其复合化常采用的方法就是屋顶设置可调式遮阳格片或移动屋顶,其角度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时段的太阳运行轨迹而变化,以达到控制适宜阳光量进入的效果,再结合屋顶花园、游泳池,既改善了高层建筑热工性能,又使高层建筑的使用者不用下到地面就可以享受地表自然的交流氛围,从而使屋面空间成为很好的活动空间,例如由杨经文设计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布扎比海湾生态综合体。

2. 表面立体化

自然介入垂直城市化的高层住宅需要容纳自然的载体存在,于是其外表由平面向自然化、立体化方向发展就成为必然。

可采用的具体手法包括:高层住宅表面绿化或在中部引入绿化开敝空间,既可减轻阳光直接辐射,又可产生氧气和吸收二氧化碳及一氧化碳,同时使建筑表面发生有趣的色彩与肌理变化,不断变化的绿化色植物使高层住宅显得生气勃勃;沿高层住宅外表面设置不同凹入深度的过渡空间和缝隙来塑造阴影空间(灰空间),并使遮阳与绿化相结合,这既可创造通风条件,加强室内空气对流,降低由日晒引起的升温,又有利于高层立面虚实节奏韵律的塑造;双层皮(double-skin)的外墙,形成复合空间或空气间层,其烟囱效应可形成自然通风系统,既适合热带隔热也适合寒带保温,有利于表面质感、色彩的设计;外墙可调式遮阳设施,由于光与影的存在与作用,它使建筑始终处于变化的态势,令人回味无穷,例如由杨经文设计的英国伦敦象堡生态塔楼楼群(图10)。

3. 服务空间周边化

服务空间主要指由电梯、卫生间、设备用房组成的交通核心,其周边化布置,既可利用交通核心的外移让电梯厅、楼梯间和卫生间具备自然采光通风的通风条件,同时其由中心向周边发展也使被服务空间完整、独立,因此服务空间其形式受功能限制相对较少,也有利于自由造型。这种方法使形式不再仅仅是功能的附属物,而上升为与功能并重的独立元素。这样形式因摆脱了功能束缚而为高层建筑形式多样化创造提供了极大的可能。例如由杨经文设计的马来西亚吉隆坡滨水公寓(图11)。

五、高层住宅垂直城市化的未来

高层住宅建筑实践只是城市化的初步探索,尚须进一步分析研究。

但是通过对高层住宅建筑向垂直城市化发展前后的比较,可以看到:高层住宅乃至整个城市都以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空中庭园,地面庭园,地下庭园为中心和谐有机地共存。每幢建筑、每个城市因为庭园处理的方法不同而使城市面貌千姿百态,地域性、场所性得到加强。立体网络式交通的发达,减轻地面交通压力,使道路通畅,提高使用效率;自然的广泛存在,保证了人们无论在空中、地面、地下都拥有适宜优美的交流场所,人际关系加强,社会心态积极向上,社会环境改善,犯罪率明显下降。由于自然在城市布置的立体化网络化,使城市中的空气得到全面净化,热岛效应改善,同时因植物有效吸收和阻挡城市噪音,使人们生产生活环境质量大大提高。

综上所述,高层住宅向垂直城市化发展,标志着人、社会、建筑、自然、技术、信息的有机统一,是对住宅建筑现实问题的合理解答。展望未来,高层建筑的垂直城市化必将是未来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垂直城市化的思想不仅适于高层建筑,同样可拓展到银行、学校、医皖、工厂、住宅……它们通过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功能要求而或远或近,或松或紧地保持联系,达到多样统一的目的。可以设想,当这些城市的细胞在绿色的拥抱中融为一体时,当她们在自然的吸引下互联为网络时,一个在信息与生态时代人类共有的“绿色的家”,就真实存在了(图12,图13)。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外高层住宅发展历程的回顾与研究,指出在以信息和生态为主题的21世纪,高层住宅将日益呈现出功能复杂化、空间多样化、环境生态化、形态个性化等四个特征,进而总结出垂直城市化将是未来高层住宅的主要发展方向。

上一篇:十一五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分析下一篇:网络设计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