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用

2024-07-2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用(精选9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用 第1篇

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的作用及意义

贾丙辉 20095761 09级02班 摘要:土地资源是人类得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载体,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然而,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土地具有不可再生性,地理位置固定性,数量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利用长久性等自然属性。特别是进入工业时代以来,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人类由于自身的发展需要消耗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多,但是由于人类经过前几个世纪的开发利用,现在可供人类支配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这种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正日益加剧。同时由于人类不当的开发利用,土地污染与生态破坏日趋严重,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人居环境。因此,做好土地资源的规划利用意义重大。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必要性作用意义

1.土地规划利用的含义

土地规划利用是按照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规定的用途和条件对土地加以利用。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协调组织的综合措施。

2.土地资源短缺的原因

中国土地市场一直以来呈现一个不能自圆其说的扭曲状态:一方面人均占有土地在世界上排在倒数,土地稀缺的程度不亚于任何国家,18亿亩的农地生命线就是明证;另一方面,对于稀缺的土地如何使用却没有一个合理的制度安排,高价拍得的土地荒废,农民的土地难以入市,别墅、大户型住宅到处都是,土地的人为浪费极为严重。

2.1 18亿亩耕地的生命线和城镇化进程,城镇化被认为会进一步加剧中国土地短缺的现状,这其实是一个天大的谎言。

从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中国农村人口减少了7千多万,但是农村的宅基地却从1978年的7572万亩剧增到27200万亩,而同阶段,城市人口增加了4亿多,但城市占有的面积只扩大了5000多万亩,只是村庄建设用地的四分之

一。这样算来,城镇化不但不会加剧土地的紧张,反而会节约大量的土地。[1]

2.2.政府断了一级土地市场的供应

在70年的土地使用期限下,为了追求土地价值的最大化,不但采用了可能产生高价的土地“招拍卖”制度,而且人为控制卖地的时间,控制土地供应的规模,土地的供应并没有随着建设用地而相应增加,反而为了拍出高价而肆意调

控拍卖土地的时间,开发商为了降低开发成本,只能囤地来和政府的“囤地”行为博弈,更加加剧了土地的短缺。[2]

2.3土地浪费现象极为严重

目前土地的使用模式和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完全违背。开发商为了收益最大化,尽可能的开发别墅或者大户型的高档住宅。以别墅用地为例,2004年到2007年,别墅用地4795亩,只能解决不到3万人的居住需求,而这些土地如果用来盖高层普通建筑,按照90平米计算,则可以解决32万人的居住问题。[3]也就是说,高档别墅,大户型的住宅在土地稀缺的情况下更加加剧了土地的短缺,如果按照目前的住房结构,大户型和高档住宅用地依然占一半以上,则到2040年,则会多用2亿亩的土地,很显然,这是中国的土地供应无法满足的。

3.编制土里利用规划的意义。

3.1.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与土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土地利用长远规划,因此它是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和依据。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土地利用处在无规划的盲目利用状态,以致造成森林植被破坏,草原退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和盐碱化面积扩大,耕地质量下降,非农业建设用地乱占滥用,浪费土地现象严重,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土地资源未能充分利用等种种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防止土地利用的短期行为继续发生,使土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迫切需要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方向、结构、布局作出符合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宏观规划,借以指导各个局部的土地开发、利用、整治、改良和保护,为改善土地利用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创造良好的条件

3.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土地是一切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和人均耕地面积仅及世界人均面积的1/3左右,而且农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在人口持续增长、经济迅速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乡建设用地势必进一步扩大的形势下,对数量有限的土地资源如不做出统筹兼顾的长远安排,不加控制,任其自由占用和随意扩展,必将制约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4]过去我国土地利用无宏观长远规划,导致土地利用宏观失控的后果,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因此,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地的通知》和1991年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都提出了尽快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

3.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家实行用途管制的基础

国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每一块土地的用途,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土地管理法》在总则中明确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使用土地”。可见,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必须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基础和依据。

参考文献

[1]王立彬.我国正着手启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3-09-16.[2] <中国人民日报>2008年4月6日第七版

[3]<土地经济学>毕宝德,第六版,58页

[4]关于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的若干认识[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4,(8)32-35.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用 第2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简称“两规”

现实中存在问题:

1、两个规划的协调情况

从实践中可以看出规划管理和土地管理部门以及两个规划之间不协调的比例很大 ,管理部门之间的不协调更造成了规划编制的不衔接。

2对两个规划地位及关系的争论

3两个规划的用地分类标准不一致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的差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行政区域内全部土地的利用结构及其布局所做的安排,对各项用地规划具有指导和制约作用;而城市总体规划则具有局部性,它着重于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内的建设用地的分类及其布局的安排,从土地利用的角度来看仅是一个部门用地的规划。由于城市用地只是土地利用中的一种类型,因此两个规划存在有“点与“面”“, 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如果忽视两者的差异和关系,将导致两者在规划思路和规划结果上的矛盾,突出表现为:城市总体规划仅从城市本身的建设出发,城市的建设不考虑区域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即不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限制,从而造成了城市建设用地过分扩张,不断侵占耕地。

“两规”不协调对规划实施的影响

1编制不同步“, 两规”城镇用地规模的规划结论缺乏可比性。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水平影响用地规模的控制效果

3地方政府对“两规”的偏好和认识水平不同,影响“两规”协调实施

两规协调的途径:(具体自己展开)

1实行规划的同步编制

2人口规模预测的协调

3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目标统一

4用地布局上的宏微观协调

5两规”实施一致有效

6城市发展方向协调统一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存在的矛盾

从目前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看,二者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相互不一致,脱节甚至冲突的情况给规划的审批管理和实施工作带来诸多不便,更为严重的是土地资源没有依照规划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 两项规划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负责两种规划编制的行政主管部门不同

当前,我国许多城市的土地利用管理由两个不同的部门负责 国土资源部门管理土地利

用总体规划,建设规划部门负责城市规划 虽然国务院对两个部门的职责作了明确分工,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方面又存在着职能交叉 两个部门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在用地功能布局 用地规模等。重大原则问题上缺乏交流 信任和支持,使两种规划出现相互不一致 脱节甚至冲突的情况,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也存在 两张皮 现象,给实际工作带来很大影响。

1.2 两大规划的目的 内容不同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土规、划的组成部分,是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土地本身的适宜性,对土地资源的开发 利用 整理 复垦 保护等在时间空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

1.3 编制规程和工作路线不一致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一般采取从总体到局部 从上到下逐级进行的方法,而城市规划采用、的是从上到下与从下到上相结合的工作路线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强调土地尤其是耕地的保护,耕地占用和保护指标的分配采取自上而下层层下达的方式,不得突破,带有很强的计划性 城市规划侧重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一般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分配计划指标要比城市规划的需求预测指标偏小。

1.4 规划期限不一致

明确两个规划的衔接的重点内容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用 第3篇

1支撑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估的理论基础

1.1生态学理论

生态学主要来源于人们能够对土地的利用进行理性的思考, 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中就包括有对土地的规划与评价,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生态学在土地利用规划等领域被运用的越加广泛, 包括区域的规划、资源的开发、对大自然的保护等等, 如果改变了利用土地的方式, 那么土地的功能也会随之改变, 从这一方面来说, 对土地利用的规划过程呈现出一种动态化的状态。

1.2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

这项理论是由美国农业部和土地规划研究中心以及印度农业研讨会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 它的主要内容是在不会低于后代利益造成损害的情况下, 通过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和保护, 从而更好地提升环境的承载能力, 满足现代人们对土地资源的越来越多的需求。作为一种重要的指导思想, 这项理论能够有效促进规划环境影响在进行相关的评估时能够更加正确与公正。

1.3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性发展不仅对发展的主题做了突出, 但是它并不是单纯地追求经济的增长, 发展的可持续性与协调性是可持续发展的两大特征, 人们对土地进行利用的过程其实就是人类从生态环境中获取物质和养分从而保证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式, 从这个方面来看, 这个理论不仅适应于我国的发展需求, 而且考虑到了环境保护的问题, 通过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进行控制与研究, 策划出相关的合理使用土地资源的方案。

2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估的主要内容

首先是对土壤的影响, 在对土地进行利用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的会对土地形成一定的影响, 造成水土的流失或者是土地沙漠化的情况出现;再者是对周围水环境的影响, 水资源与土地利用规划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首先是对水量、水质以及水资源的分布情况会有影响;再者在土地利用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垃圾, 这些垃圾如果处理不好很容会对水资源造成污染, 而随着对水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多, 很可能会出现水资源短缺的情况, 最后对土地进行规划和利用, 可能会改变河流以及琥珀的结构;生态系统在土地上的分布较为广泛, 包括有农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以及草地生态系统等等, 对土地进行规划与利用会造成某个生态系统的破坏, 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稳定, 基于此, 在对土地规划利用的过程中, 加强对生态系统要想的评估是非常有必要的, 最后是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由于自然界本身的因素会造成自然灾害的出现, 同时人类的日常的生产活动也会造成自然灾害的产生。在某些地区, 不当的土地规划与利用会造成当地环境的改变, 比如如果将一些非农业的建设工作在湿地的环境下进行, 就会使得那个区域的土壤的储水能力上有所下降, 从而更容易出现洪涝灾害, 有相关研究证实, 如果破坏了湿地生态系统的水资源, 则会大大提升洪峰出现的概率。

3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估在环境保护与国家政策实施中的作用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估影响着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 就目前看来, 我国对于土地利用规划环境方面的研究仍然处于较为基础的阶段, 现在我们所说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估针对的主要是环境污染的问题, 具体说来,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估的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使得土地的利用规划更具科学性

土地利用规划的过程主要是合理的对土地的布局进行规划, 进而将社会发展中的问题进行解决。现阶段生态环境的因素使得土地的合理利用受到很大的局限性, 针对此种情况, 要想做好土地的规划与利用, 首先就是要对生态环境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 对土地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与探讨, 对利用土地可能会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因素进行归纳与整理、 分析与预测, 在实际的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 将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估充分的运用其中, 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对土地进行利用, 同时也提高了对土地进行规划利用的科学性。

3.2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的综合协调能力

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一种资源, 土地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最基本的载体, 社会生产生活的绝大部分活动都离不开它, 从这个角度来看, 土地的综合协调能力是非常强大的, 首先它提供了用地安全保障以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再者它调节配置了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资源, 土地利用规划需要考虑到土地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估就是将环境与土地进行了一个有机的结合, 使得土地利用规划的协调能力能够得以充分的发挥。

3.3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出现

土地利用的过程中离不开人类的各种活动,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估能够从源头上对工程项目因为土地的利用因素所造成的不利之处进行认识与分析, 并对相关的环境问题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与改善, 从根本上对影响生态环境的因素进行了有效的控制。

4结束语

我国的国情较为复杂与特殊, 如果在经济的发展上不明确、不清晰, 将会产生不合理占用土地资源的状况, 这一定会给社会环境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因此, 为了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建设一个良好的人类生存环境, 我们必须严格遵守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 在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估的基础上建立起相关的空间体系, 并对其进行不断的改进与完善, 选择出更多的有利的土地利用方案, 更好的实现保护环境的目标以及社会的效益、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龙花楼, 刘永强, 李婷婷, 等.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土地利用规划与环境保护规划的空间衔接研究[J].经济地理, 2014, (5) .

[2]乌都.经济调控政策指标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相关性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4.

[3]姚巧红, 王海容.土地规划中的环境影响评估探析[J].环境与生活, 2014, (8) .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用 第4篇

关键词:土地利用 城市规划 控制

在我国城市化建设推进过程中,对土地的需求量逐渐扩大,然而在此不可不正视的一个问题就是,土地资源本身具有不可再生的特征,是有限的可利用资源,而对于我国来说,土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少、土地资源短缺更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所以在此背景下土地资源不加节制的开发利用,就会导致“人地”矛盾逐渐严重,最后以无法想象的情形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所以说在城市规划工作环节中,对土地资源的利用进行严格的控制,使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扩散到最大化,是我们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1土地利用的基本概念

所谓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土地利用,就是指在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以城市规划内容为核心,以当地土地的性质以及土地的利用情况为基础,从农业生产耕地以及城市化建设用地的使用方向综合出发,将有限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在满足城市化发展、市场经济发展、城市人文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下,使土地资源得到最高效的利用。

2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的不协调问题

(1)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占用耕地,损害农民利益的问题。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建设逐渐加快脚步,到现在我国城市化建设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是在其过程中出现了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那就是退耕城建,耕地减少,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因为工业发展需求、经济发展需求需要大量的土地作为发展的基本物质基础,而在此城市却供应不出大量的土地资源,只能够通过占领农民耕地来解决土地资源的问题,则出现了退耕城建的现象,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地方为了自己的利益大量的强占农民的土地,只是给农民一些微薄的补偿,严重的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使得“人地”矛盾越演越烈。

(2)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的问题。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一些决策者盲目追求城市化建设的形象化,不按照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城市规划,导致土地利用方面出现了严重的不合理现象,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

(3)土地资源被严重污染的问题。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工业与民用方面的废水、垃圾由于技术限制不能够进行良好的回收处理,最后还是返回到了土地中。在这个过程中,土地资源得到了严重的污染,使得土地资源无法再次得到正常的利用。

3城市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有效控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也日趋完善,而在这种背景下进行城市化建设,更能够加强资源的优化利用与配置,而在城市土地利用规划设计环节中,也具有促进土地市场形成的作用,能够积极的推动城市的经济建设、经济发展。但是在此不可以忽略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进行城市建设,由于市场经济的运营特点核心因素就是“利益”,所以在此就会出现各种逐利的投机活动,这样就会导致土地资源价值的无计划上涨,关键是市场本身对这些问题也无法解决,这是一个严重的弊端。所以在此,城市规划环节就需要强有力的控制作用,对其进行引导规范,针对性的解决这些问题,为城市的市场环境营造一个稳定的发展空间。

针对于我国城市建设的基本状况,所谓城市规划就是指以我国国家以及各级政府对城市规划颁发的各种规定为工作基础,以“公共干预”手段为工作方法,使用先进的、合理的、经济的具有法治、行政性质的管理手段进行市场土地的管理工作,在管理过程中,一定要从本城市实际情况出发,用公共干涉的手段统一的控制以及安排城市化建设的各个工作环节,并且以城市规划已经设计好的范围来对城市建设的活动进行限制,使得城市建设能够合理稳定的进行,能够保证城市能够往好的方向长期稳定的发展。针对于土地利用这一方面,加强城市规划的控制力度,可以针对性的使我国土地资源能够在满足城市建设的基本需求下达到实事求是的资源利用,使土地资源能够达到最大效率的建设利用。

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对土地利用做到有力的控制,首先要根据本城市的实际情况以及发展需求严谨的编制本城市土地的利用规划。其次在土地开发利用工程项目中,要严格的考察审核各土地的使用情况,按照已经编制的规范标准对其进行控制管理,并且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也不能够放松对其土地利用的管理力度,在此要注意,在土地利用的管理过程中,一定要对土地开发利用的用地面积以及开发强度做到严谨的控制管理等。

4城市规划下土地利用的控制框架

在当前社会,城市规划对于土地利用的控制最基本要实现以下几点目标。首先要从本城市综合发展信息出发,将城市建设中各类土地的利用关系统筹梳理,在此一定要注意在城市建设用地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城市发展的影响,然后按照城市规划中土地的用途要求以及相关控制信息,对其城市建设的用地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在此要注意,一定要对非城市建设用地进行保护,即使是利用也要对其进行保护利用,真正的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从土地的利用效率出发,尽可能的做到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利用。

根据以往城市规划对用地利用的控制实例,要想使上述几点目标能够在土地利用控制中真正实现,则需要进行以下分层次的控制:

第一层次,土地综合利用的总体控制层次。这个层次的控制工作是为了实现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应用而设定的。首先要综合的分析城市的用地规模以及宏观的用地结构,不同的用地类型就要采用针对性的控制方对其进行控制。比如对于城市规划中的城建用地,在此就要对该土地的开发工作、供应工作、改造工作、新建工作进行一系列规划设计,比如对于城市规划中的农业用地,就要对其用地的规模、用地的地理位置、用地的宏观结构等信息进行规划设计,比如对于城市规划中的环境用地,就要对其环境用地的地理位置、用地范围进行规划设计等。

第二层次,城市建设用地控制管理层次。这个层次的控制工作就是为了实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而设定的。首先要统筹该城市的建设发展信息,通过管理上述各个控制环节来进行土地利用的控制。根据以往的控制实例,在此一般要规划该城市建设的征地计划、开发计划、工艺计划、土地收益计划等计划内容等。

5结束语

在成熟化建设过程中,土地的利用情况是否合理,城市规划起着不可缺少的控制作用。而在当前土地资源紧缺的社会背景下,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更是当前城市化建设面临着的主要问题,所以在此笔者希望相关机构能够正视这个问题,总结以往的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控制经验,不断的规范城市规划设计,为城市化建、规划提供良好的指导经验。

参考文献

[1]朱介鸣.发展规划:重视土地利用的利益关系.《城市规划学刊》.2011年1期

[2]古远萍.关于土地利用规划与规划控制的一些分析探讨.《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年10期

易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第5篇

一 实施评价意义

1.土地规划指一国或一定地区范围内,按照经济发展的前景和需要,对土地的合理使用所作出的长期安排。旨在保证土地的利用能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按比例发展的要求。规划的依据是现有自然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分布和配置状况,务使土地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而不因人为的原因造成浪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做的总体安排和布局。

2.土地规划利用是按照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规定的用途和条件对土地加以利用。规划完成率在80%,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协调组织的综合措施。

二 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概述

(一)规划的目的、任务:

目的:

1、检查现行规划实施情况规划重在实施,通过调查分析规划目标和措施的落实情况,检查规划实施的进展、效果,分析存在问题,评价规划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程度。

2、促进规划的有效实施通过对规划目标、任务和措施及重点项目落实的监督检查,督促有关部门落实规划的有关政策,促进规划目标、任务和措施更有效的实施。评价目的(续)

3、为规划修编和规划调整提供决策依据规划是一项复杂性、综合性强的决策,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初规划决策的条件与背景、甚至决策目标都可能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检查规划对于经济社会、制度的发展的适应性,明确规划是否需要修编以及修编的理由。

4、改进规划编制和规划实施管理规划实施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改进规划。规划实施评价以实践为平台,总结规划改革的经验与教训,不断提高规划管理的决策水平,创新规划实施的保障手段,促进规划制度环境的良性发展。

任务:

县级规划。它属于管理型规划,是土地利用管理的重要依据。县级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市(地)级规划的控制和指导下,研究确定各类用地的规模和布局;重点确定耕地、土地开发整理和城镇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和布局,划定各类土地用途区,为利用土地和审批各类土地利用项目提供依据。县级规划要体现定性、定量、定位、定序的要求,其总量控制指标应落到实处,尤其对于城镇用地,不仅要有全县(市)的城镇用地总规模控制,而且要有每一个城镇的控制指标。在土地的开发、整治、保护等方面,县级规划要具体确定重点项目的类型、时序、规模和范围。

(二).规划方针与原则:

1、尊循土地基本国策原则

2、因地制宜原则

3、综合效益原则

4、逐级控制原则

5、动态平衡原则

(三).规划目标

1、检查现行规划实施情况:规划重在实施,通过调查分析规划目标和措施的落实情况,检查规划实施的进展、效果,分析存在问题,评价规划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程度。

2、促进规划的有效实施:通过对规划目标、任务和措施及重点项目落实的监督检查,督促有关部门落实规划的有关政策,促进规划目标、任务和措施更有效的实施。评价目的(续)。

3、为规划修编和规划调整提供决策依据:规划是一项复杂性、综合性强的决策,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初规划决策的条件与背景、甚至决策目标都可能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检查规划对于经济社会、制度的发展的适应性,明确规划是否需要修编以及修编的理由。

4、改进规划编制和规划实施管理:规划实施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改进规划。规划实施评价以实践为平台,总结规划改革的经验与教训,不断提高规划管理的决策水平,创新规划实施的保障手段,促进规划制度环境的良性发展。

(四).规划实施措施

1、完善土地管理体制,提高组织保证能力。

2、强化规划的龙头作用,严格土地审批管理。

3、抓好城中村改造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加大土地储备力度,加强土地宏观调控作用。

5、做好征地拆迁安置工作,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

6、加快土地市场建设,全面推行建设用地有偿使用。

三 实施评价的内容

(一)、规划实施评价的主要内容

1、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①围绕“四查清、四对照”,做好规划实施期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的调查评价规划实施期间各类土地利用数据的准确、现势状况是评价工作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四查清、四对照”工作,是规划实施评价的重点任务,是严格核定土地利用基期数据的基础。在评价工作中,各地要结合实际,根据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获取依法、合规的第一手评价资料。

②收集与土地利用相关的社会经济发展基础资料,对土地利用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由于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具有极为重要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因此,在分析土地利用规模、结构和布局变化时,要充分考虑区域内人口发展、国家发展战略、产业与区域政策等对土地利用活动的作用,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变化趋势对规划实施已经产生的和即将产生的影响,通过分析来明确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的要求。

(二)围绕规划目标,评价规划指标的实现程度,深入分析主要规划

1、指标实现差异的原因,并分析集约和节约用地状况

回顾现行规划的规划目标和任务

2、对各项规划控制指标在数量规模的实现程度以及布局结构上的变化进行分析

3、主要规划控制指标实现与目标差异原因分析以及下位规划对上位规划的落实情况

4、合理利用地区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

5、从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方面综合评价规划目标的实 现状况,分析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情况。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对有关新增建设用地情况进行重点区域的空间分析得出的结论——重点区域新怎增建设用地规划实现程度有待提高。存在规划新增建设用地控制目标提前实现的可能。主要交通廊道新增建设用地规划未落实比例超过规划落实比例。

6、做好规划期内新增建设用地总量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的对照检查通过对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定的国内生产总值(或二三产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总人口等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的执行情况,分析评价建设用地总量扩大是否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相衔接,是否控制在合理增长幅度以内;对比人口城镇化水平、部门和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产业结构等的变化与城镇、农村居民点、工矿、交通、水利等各类建设用地规模增长的情况,分析评价各类建设用地扩大是否合理。要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整改的目标和措施。

7、要做好闲置土地和低效用地数量和规划确定的节约用地挖潜目标的对照检查

8、查清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有量与规划保护目标对照检查

要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和基本农田保护大检查等基础上,查清行政辖区内1996—2010年耕地和基本农田面积增减变化,现有耕地和基本农田的面积、构成、分布和质量状况,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保护目标和措施进行对比,检查分析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和各项保扩措施是否严格落实,影响耕地和基本农田数量与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以及耕地和基本农田数量与质量变化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对违反有关规定、政策和规划造成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数量减少、质量降低的,要进一步分析原因。

(三)围绕规划措施,评价各项措施执行效果,分析执行中的主要问题、原因和经验

1、回顾现行规划的主要措施

2、规划措施实施情况分析

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①规划实施措施制定和规划目标的对应关系;

②规划实施措施履行主体的职责范围;

③各项规划措施的实施效果,可行性和存在问题;

④相关的建设性意见。

(四)现行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实现程度

评价方法:1.定性和定量分析 2.规划实施后实际性指标对比 3.09年规划期目标值 ①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0934.86公顷。其中城镇用地1253.41 农村居民点用地 7409.98工矿用地 1198.17 特殊用地1073.30。②交通用地1786.43 ③ 总计13479.65

四 土地线性规划实施效益评价

1.人均城镇用地0.02公顷

2.GDP亿元 11.17忆

3.单位建设用地0.05公顷

4.产业增加值 ①农业生产总值7959.73万元②第二产业产值15129.43万元 ③第三产业产值 12290.67万元④单位产值1.34万元

五 规划实施评价结论

1.实施效果评价:实施效果良好,完成了规划率的80%,是一个

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规划,该规划不仅利于当地发展而且符合当地的地理情况,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调整第一,第二产业结构,达到产业最优配置,实现全县经济全面发展。

2.现行规划中期存在的问题:①人多耕地少,后备资源利用难度大 :易县地形为西高东低,多山地丘陵,山区面积大,平原面积少,人口密度大,可以用耕地少,故而造成人多地少的情况。②土地生产率低,限制因素地:中低产田占总耕地面积的一半左右,产量低而不稳定,由于水土流失,光照,热量及耕地面积的限制,该地区低产田多,稳产田少。③土地资源利用不充分;该地区多山地丘陵,应大力发展山地丘陵资源,发展立体农业。

六 规划修编的建议

全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通知 第6篇

各管区、村、各有关单位、企业:

接县政府通知,自今年开始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将覆盖我县全境,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将对覆盖区域内各类新增建设用地实行全程监管,一旦出现土地违法违规案件,将追究当事人和有关镇村责任,并按照《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第15号令)实施问责。

我镇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已经完成,今后将按照用途管制原则区分农用地、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地,合理安排建设项目用地,切实保护耕地。通过春季土地巡查,发现个别地方土地违法现象有所抬头,土地管理形势十分严峻。为此,各村、各单位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确保不出现大的问题。

一、坚决贯彻国家关于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保护“红线”。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基本农田,或者擅自改变用途进行非农建设,严格禁止在基本农田挖鱼塘、种树、养殖,以及其他毁坏耕作层的活动,这是不可逾越的`高压线。

二、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依法合理安排镇村基础设施以及建设项目用地。坚持以规划统领项目,项目服从规划,层层报批。坚决杜绝随意用地、乱占滥建和“以租代征”等违法违规用地现象的发生。

三、抓好农村宅基地管理,确保“一户一宅,符合规划、不超面积”。今年2月1日,《市农村宅基地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实施,县级国土部门和镇政府是宅基地管理的主体,国土所要认真做好农村宅基地及其他建设用地各项条件审查、报批、发证工作,镇建委要严格按村镇建设规划进行打点放线,对村庄规划范围内符合申请条件需要使用建设用地建住房的,各村要给予从速办理,对不符合条件的,要明确告知。做到合法的坚决维护,违法的坚决追究。

申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 第7篇

申请单位应提供下列材料:

1、乡(镇)人民政府的请示报告

2、经有关部门和专家论证后的规划修改方案。包括(1)文件说明,包括规划修改的原因、涉及的村、总面积、各地类面积,规划修改后规划主要控制指标的分解落实情况。(2)修改前、后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局部图件(标明规划名称、图幅号、调整地块范围、面积),并加盖乡(镇)人民政府印章

3、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及规划选址红线图(包括数码资料)

4、规划修改听证会议纪要

5、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方案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用 第8篇

1 土地集约利用概念的来源

土地集约利用是针对粗放式土地利用而言的。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最早来自于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在地租理论中对农业用地的研究。他认为农地集约利用是指在一定面积土地上, 集中投人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 以求在较小面积土地上获取高额收人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其基本涵义是指增加土地投人, 获得土地最高报酬。

2 落实科学发展观, 正确认识土地宏观调控

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国家事业的全局发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是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的本质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 必须正确认识土地宏观调控, 把土地作为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 是由我国土地国情、土地供需矛盾和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的,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土地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必须引导各业用地, 优化结构, 合理布局, 节约和集约土地资源, 达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利用土地的目标。

3 规划的空间布局上的节约与集约

由于我国规划编制的自上而下指标控制,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实际上就是落实上级下达的规划指标, 很少研究各业发展布局问题。从本质上说,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空间规划, 因此布局十分重要, 否则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第一, 农用地布局。根据我国的国情, 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我们还要把保护耕地作为规划的重点和主线, 因此首先就要考虑农用地布局尤其是耕地布局, 这里主要是基本农田布局问题。

第二, 建设用地布局。建设用地布局主要是城镇体系布局, 在规划中, 从统筹区域、统筹城乡的空间均衡理念出发, 使人口、经济、城镇的分布与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相协调, 要考虑那些地方适合扩大城市规模, 适合进一步聚集人口, 那些地方不适合进行大规模开发和建设, 而是需要进行保护和恢复, 甚至疏散人口, 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加强发展规划的空间引导和约束功能来予以解决。

4 完善指标控制方法, 确保土地集约利用

为了增加规划的可操作性, 按照“弹性”与“刚性”相结合的原则, 把指标分成强制性指标和指导性指标。我国土地国情, 决定了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建设占用耕地面积、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应是强制性指标, 这些指标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 这部分指标需要无条件地实施, 如规划应明确规定在空间上需要进行严格保护和管制、严格禁止开发建设的区域和地段。所谓指导性指标, 主要包括农业结构调整指标 (设施农业、畜禽饲养和养殖水面等农业用地占用耕地指标、生态退耕) 、土地资源生态保护、林木覆盖率等指标等, 这些指标主要是为农业结构调整、生态保护需要, 具体实施是由相关部门实施。这部分指标体现规划的弹性和适应性。这些指标的规模和时序应是指导行动。

5 合理设置土地用途分区, 引导土地集约利用

作为土地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在用途分区和管制方面应进行合理引导,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和土地置换、土地周转等政策, 建议划中设立村镇建设控制区、城乡建设土地置换区、城镇建设土地周转区, 并相应制定用途管制细则, 深化土地置换、土地周转政策和可操作性。这些土地用途区, 主要作用是鼓励农民居住向中心村、集镇、城镇集中, 引导土地集约利用。

6 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集约利用评价体系

随着经济建设快速发展,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 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多, 给土地供应带来了较大压力。同时, 中央对各级政府提出了积极运用土地资源进行宏观调控的新任务, 也使经济加快发展的强劲需求和土地资源硬约束的矛盾显得突出。为此必须创新思路, 探索土地管理的长效机制, 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约束用地关键是合理用地、集约用地。为此要建立一个土地利用可操作的量化标准指标, 主要包括土地的投入强度、单位面积土地产出强度等方面规定。

7 调整规划编制主体, 适应土地集约利用的要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 各级人民政府编制规划, 但由于地方政府既是土地利益的主体, 又是规划的主体, 地方利益和中央政府利益取向并不完全一致, 有时存在“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的现象, 这也是规划受地方领导人为影响的主要原因。

8 研究规划实施机制, 优化规划的实施环境

现行规划实施机制研究不够, 规划编制与管理实施脱节。三分编制, 七分实施。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应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技术和管理的统一。规划的编制本身不是目的, 关键是发挥规划的调控和引导作用。要采取法律和行政手段, 合理运用各项经济政策, 确保各类规划的实施。

8.1 强化耕地保护的经济机制

调整建设用地占用耕地与利用原有建设用地的成本比例, 形成“优惠挖潜”和“高价外延”的两个政策价格, 提高耕地占用成本, 引导城镇建设利用非耕地资源和挖掘现有用地潜力。

8.2 调整土地收益分配办法

土地既是宝贵的资源又是有很大价值的资产。为了解决一些市、县为获取高额土地收益不惜大量处置耕地问题, 必须改进目前实行的不加区别地把占用耕地和利用原有建设用地的土地收益全额留给地方政府的做法。

9 建立政策性土地金融体系来合理引导土地集约利用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 第9篇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方法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4-04-1

0 引言

土地管理工作中核心的环节是如何规划土地的利用,而在全国五级以上的土地利用规划的总体体系当中,核心是县级土地的规划,它不仅是编制地市级、省级土地的利用总体的规划基础,还是如何编制乡镇土地的利用总体的规划依据。由此可知,研究县级土地如何利用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县级如何利用土地的总体规划是微观层面的规划,它是一种确定型和管理型的,如何编制县级土地的利用水平不但直接地反映了总体规划的编制质量,而且是我国怎样实现建设用地和耕地保护相平衡的关键。最近几年,随着科学发展观对怎样科学决策对土地的利用,科学制订对土地的总体规划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来探讨目前我国县级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的具体情况就显得尤为重要与紧迫。许多学者对如何合理地利用和规划土地的研究日益深入。本文对我国县级土地如何利用和规划的深入研究及建立和完善具有我国特色的土地利用规划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

1 对我国的县级土地如何利用的总体规划的研究

1.1 总体规划的理论及方法的研究

土地如何利用规划的方法和理论是对土地合理利用的指导,土地规划方法和理论的完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土地规划的质量,因此,坚决地贯彻执行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合理地提出县级的土地利用规划都应当以人地协调理论、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合理的理论基础,编制了县级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方法:包括合理利用土地规划体系、修编思路、内容、修编程序、修编模式、手段和编制方法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法等一系列的基本问题。通过对常用人口预测的方法、规划方案多目标、决策方法技术的路线、土地分区的定量、图件编制方法等的探讨,建立了土地合理利用的规划技术方法体系。一些对县级土地如何合理利用的规划与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进展协调性进行了初步探讨性的研究。同时,一些研究者根据土地合理利用的系统思想,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与规划技术,提出了一套结合县级可行的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的方法与系统的技术体系。

关于如何合理规划和利用县级土地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的成果中,不仅从大体上对县级土地的合理规划的研究,还从某一方面作为切入点展开了合理的理论探讨,并取得了卓越的可行性方案,为地级市及县级的土地合理利用及规划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2 研究GIS 系统在土地规划中的应用

隨着县级土地规划信息软件系统在县级土地规划中的广泛应用,较多的研究者对GIS在土地规划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常小燕等人基于GIS技术设计了面向对象规划的模块方法在县级的土地合理利用总体规划管理系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邵晖等研究人员探讨了以GIS 为实验平台,以理论数据库作为基础,把土地的规划模型体系作为支撑修编系统,并探讨了将现有土地的规划模型的决策和支持功能与GIS 的数据处理能力及可视功能集成为一体。一些人同时探讨了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功能在县级土地开发整理并在规划中对数据如何处理、专题性的研究、成果图件编绘及规划过程等阶段的应用。总之,GIS合理应用在县级土地利用及总体规划建设目标、任务、思路和总体构建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2 对我国县级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应做到以下几点

2.1 对土地“生态与经济”系统规律的充分认识

人类的生产生活不但可以使土地逐步退化,也可促进土地的进化,如荒地变良田,沙漠变绿洲。

2.2 合理改善生态环境

(1)通过恢复物种的植被、逐步建设梯田等合理利用土地,把生物治理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以防止水土的流失。(2)通过种草、种树和工程等措施相结合,调整不切合实际的土地利用方向。

2.3 控制大城市规模和城镇占地

应该坚决地执行我国城市建设的基本方针,严格限制并控制大城市的发展规模,适当发展中等化城市,大幅度减缓乡镇发展,尽量不占或少占用农村耕地,合理有效地利用县级的土地资源,为保证生态稳定、经济的持续性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上一篇:老人与海四年级读书笔记500字下一篇:一年级雷阵雨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