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利用现状分析

2024-06-17

耕地利用现状分析(精选8篇)

耕地利用现状分析 第1篇

农村耕地的利用现状与处理

设计者姓名:孙志瑞、马靖佳、林东升、刘颖、赵胜迪

所在学校:首都师范大学大兴附属中学

所在班级:高二

(七)班

研究学科:地理

指导老师:裴翠丽

一、发展思路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结合我村实际,确立今后五年发展思路为“三个牵动”,即:以特色农业资源牵动农业生产规模化;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牵动村民收入增长的快速化;以旅游业牵动我村特色农业资源产业化。

二、奋斗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08年末,全村建成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基础设施配套、人居环境优美、村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生产发展:主导产业干鲜果种植面积达到 亩,年销售收入实现 万元,种植干鲜果农户占全村农户总数的100%,户均 亩。全村工业总收入 万元,人均实现收入 万元,年均增长 %。村集体收入达到 万元。

2、生活宽裕: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 元以上,到2008年达到 元,外出务工人数 人,人均工资性收入超过 元。基本消灭特困人口。人均居住面积达到平方米。

3、村风文明:计划生育率100%,义务教育普及率100%,参加合作医疗农户100%。村有活动中心、书报阅览室、文化广场、体育健身等公共设施。创建和谐家庭,培训新型农民。全村无偷盗行为、无犯罪案件,村民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到100%。

4、村容整洁:全村主干道全部铺上油面,架设太阳能路灯。村路绿化率达到100%。建成垃圾处理中转站,保持全村清洁卫生。初步建成村民集中居住、住宅样式统一、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的定居点。

5、管理民主:村两委班子团结,战斗力强。实行村务公开制、财务公开制、一事一议制、重大事项实行村民代表会议表决制,村民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满意率达到100%,对两委班子满意率达到98%以上。

(二)主要建设内容

1、发展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干鲜果种植产业,到2008年面积增加到 亩。引导农户发展“五味子”生产,使玉米等低效农作物逐步退出耕地,到2008年“五味子”生产面积达到200亩。

2、基础设施建设。新修柏油路6公里,实现组组通油路目标;新修自来水井3眼,自来水入户率100%;治理河道7.6公里;修建桥梁6座;建设蔬菜气调库1000平方米,调节干鲜果及蔬菜供应峰谷;老厂房翻建2000平方米,修渔池3个,增加村集体收入;完成爱河提水工程及蓄水池、管网建设,做到水系畅通。

3、亮化、美化人居环境。架设太阳能路灯,完善亮化工程;搞好村路及庭院的绿化美化;主干道旁设垃圾箱26个,购买垃圾清运车一辆,实现垃圾日产日清;完成居民定居点的选址,初步建成住宅样式统一、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的新村落。

4、完善公共设施。建设一个党员(村民)活动中心,建设一个书报阅览室,建设一个文化活动广场、建设一个标准的卫生医疗室,增添一批体育健身器材。

通过三年努力,全村100%的农户都有一个5000元以上的增收骨干项目,都能用上清洁干净的自来水,全村实现“八个联”:交通道路联成网、公共汽车联村组、水利灌溉联到山、绿化美化联庭院、技术培训联市场、骨干产业联成片、文化医疗联农户、文化阵地联民心。

三、实施措施

(一)坚持村民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群众在新村建设中的积极性。村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新村的建设者、管理者和维护者,是建设活动的力量源泉。村两委要始终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自主权,发挥其主体作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把群众愿不愿意、满不满意作为检验新农村建设成功与否的标准;规划、建设的过程置于村民的监督中,让村民参与规划,参与建设,让他们真正把新农村建设当成家业来办、产业来兴、事业来管,把村民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二)加强领导,形成建设新农村的整体氛围。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村两委班子认真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引导和服务,明确建设目标、措施和远景规划,责任到人,确保工作循序、持续推进,按制定的规划一抓到底。用舆论发动、用典型带动、用服务触动、用政策激动全体村民自发参与新农村建设,形成全村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把握重点,循序渐进。一是产业建设。增加村民收入是关键,只有村民口袋充实,才有投资建设的能力。干鲜果产业是我村农民增收的核心基础,进一步加大各种果树的发展力度和速度,做大做强干鲜果产业。大力培训村民务工技能,加大转移输出力度,把务工经济建成村民增收新的增长点。二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路通、水畅的问题,实现道路联成网、户户饮用卫生洁净的自来水,提高农户的生活质量和人居环境。三是努力做好公共、公益事业。争取上级支持,加大公共设施建设力度,逐步缩小城市、农村在公共设施方面的差距。四是办好户办工程,将规划内容进行分解,逐户规划建设内容,做到户户有项目,年年有事干。

(四)开展新型农民培训活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转变村民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培育新型农民。依托各种载体,深入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大力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新风貌。深入开展具有浓郁农村特色的文化活动、体育健身活动,促进家庭、邻里和谐

耕地利用现状分析 第2篇

远安县耕地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耕地红线必须严防死守。随着我县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工业化建设占用耕地日益增多,耕地数量逐渐减少,用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如何加强全县耕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严守耕地红线,成为我们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远安县土地与耕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根据远安县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分析得出,截止2015年底,全县土地总面积173959.15公顷。其中耕地21544.24公顷(水田13141.7公顷,水浇地1046.13公顷,旱地7356.41公顷),占总面积12.38%.园地3767.06公顷(果园1214.44公顷,茶园584.58公顷,其他园地1968.04公顷),占总面积2.17%.林地134151.5公顷(有林地131236.31公顷,灌木林934.64公顷,其他林地1980.55公顷),占总面积77.12%.草地353.35公顷(天然牧草地0.72公顷,其他草地352.63公顷),占总面积0.2%.城镇村及工矿用地5426.68公顷(建制镇951.62公顷,村庄3330.5公顷,采矿用地352.08公顷,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792.48公顷),占总面积3.12%.交通运输用地1414.89公顷(公路用地446.18公顷,农村道路968.71公顷),占总面积0.81%.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5155.65公顷(河流水面1937.1公顷,水库水面656.91公顷,坑塘水面916.3公顷,内陆滩涂373.86公顷,沟渠1221.12公顷,水工建筑用地50.36公顷),占总面积2.96%.其他土地1748.76公顷(设施农用地3.22公顷,田坎1589.6公顷,裸地155.94公顷),占总面积1.01%.2、耕地利用现状。根据远安县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分析得出,截止2015年底,远安县耕地总量达21544.24公顷,占二次调查面积的12.38%.其中,水田13141.7公顷,占耕地总量的61%;水浇地1046.13公顷,占耕地总量的4.86%;旱地7356.41公顷,占耕地总量的34.15%.3、耕地保护现状。全县现有耕地面积21544.24公顷,2015年重新调整划定基本农田保护片块4246块,基本农田保护块区总面积15365.41公顷,比原保护面积15328公顷多37.41公顷。

二、耕地保护存在问题

(一)撂荒现象严重。通过高清图发现,许多土地片块面积小、分散,部分片块交通也不便,大型机械耕作困难。加上农产品价格不乐观,农业靠天收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种地效益比较低,很多青壮年外出经商务工,或到就近的企业务工,农用物资如肥料、种子、农药、农膜的涨价,致使本来就收益不大的传统农业更无利可图,目前在家直接从事传统农业的多数人都是一些中老年人和妇女,没有机会和能力应用新技术、采用良种良育良法。有的家庭劳动力不足,耕种难度大的地块就放弃了,从而造成了部分耕地荒芜。虽然国家实施了免征农业税、发放种粮补贴等措施,仍不能调动部分群众种田的积极性,仍然存在耕地撂荒现象。

(二)法律意识淡薄。近年来,国家和省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关于耕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定了最为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是,在具体的耕地保护工作中,部分群众法律意识淡薄,认为土地是自己的,想搭就搭,想建就建,造成违法用地多发;少数地方为引进招商引资企业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存在非法占用基本农田的行为。我国一直以来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已深入人心。但是在以往的耕地保护工作中,只是看重耕地数量的保护,对质量的认识还不够,直接导致了“占优补次”、用养失调等诸多耕地质量问题的出现。

(三)职能未能发挥。我县信息员制度虽已建立,但功效不明显。()目前,绝大部分信息员都是由村两委或社区居委干部兼职,行政事务比较多,不愿得罪人,导致基本农田保护工作责任心、主动性不强。

(四)保护标志不全。在调查走访中发现,部分乡镇基本农田保护牌成了随意张贴小广告的宣传牌,保护标志不全,界桩遭人为破坏,导致基本农田实际界线不明显。

(五)管理手段滞后。现有的耕地保护管理手段还不够健全,影响了保护工作的效果,由于经济实力有限,远安县在耕地保护管理中尚未引入科技含量比较高的现代化管理手段,工作效率比较低下,这使得耕地保护违法现象难以及时发现,执法工作比较难开展。

三、对策及建议

(一)开展深入持久的宣传,提高广大干部群众保护耕地的意识。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我国国情国策、国土资源部关于基本农田“五不准”等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开展立体的、全方位的政策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确实增强人民群众保护基本农田的自觉性、主动性。重点做好“6.25”土地日宣传工作,增强全县广大人民群众保护耕地法律意识。

(二)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完善机制,严防耕地流失。一是建立严格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落实责任,根据土地变更调查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结果,对达不到规定耕地保有量的地方,追究主要领导的责任,使各级领导增强对耕地保护的责任感。二是加大巡查力度,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五不准”的规定。对于圈占、破坏优质良田的行为,要从严从快查处,进行曝光,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切实起到震慑警示的作用。建立土地违法违纪案件的快速发现机制和分级查处机制,进一步落实执法监察责任制度,并结合卫片执法对各乡镇基本农田及时调整,积极化解矛盾纠纷,拓展空间,为增加有条件建设区奠定基础。三是加强耕地质量的检测和管理。依托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充分利用国土资源“一张图”综合电子信息监管功能,实行互通互联、信息综合、实时监控,建立耕地质量检测站进行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建立耕地预警制度,严格加强耕地质量的管理。使占用耕地始终处于严密的监控之下,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和乡村建设要本着保护耕地的原则,尽量占用荒地、劣地,少占或不占耕地。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规划。四是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奖励激励机制。对在改善基本农田生产条件,提高基本农田质量,促进基本农田保护方面做出贡献的单位或个人,给予必要的表彰奖励,形成基本农田保护奖励激励机制,以引导和促进基本农田保护。五是稳步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和高产农田建设,不断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六是合理布局基本农田。适当调整基本农田布局,保证基本农田的稳定性。调出城镇规划发展区域内,以及城镇周边未来建设发展范围内的现有基本农田,为城镇发展预留空间;将生产条件较好、集中连片的现有一般农田划为基本农田,保证基本农田的保护面积不减少。七是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建设发展应积极挖掘存量用地潜力,非农业建设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八是适度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引导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协调各行业发展供给与需求。通过经济补偿机制、市场手段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向有利于保护耕地的方向进行

耕地利用现状分析 第3篇

1 新疆耕地资源利用现状

1.1 耕地资源结构现状

新疆南疆以棉花、设施农业、瓜果和特色园艺等为主, 北疆以棉花、西红柿、设施农业、牧业等为主;东疆以葡萄、哈密瓜、设施蔬菜等为主。乌鲁木齐等一二线城市实施“菜篮子”工程, 加快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优质无公害等农产品基地建设, 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原产地认证和农产品市场开发。1997~2010年棉花种植面积增加160多万hm2, 增加了3倍, 蔬菜总面积增加了21.001多万hm2, 粮食种植面积55万hm2, 减少了46.3%, 2008~2010年种植面积不仅得到恢复, 而且有所增加。

1.2 耕地资源占补现状

1997~2011年新疆耕地面积变动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1997~2001年, 耕地面积从398.57万hm2增长到416.4万hm2;第二阶段2002~2004年, 新疆耕地面积从2001年416.4万hm2减少到2004年402.55万hm2;第三阶段2005~2011年, 耕地面积得到了恢复, 与2001年相比略有增加。从耕地补充角度看, 耕地补充总面积61.09万hm2, 农业结构调整补充耕地面积89393hm2, 土地整理402903.67hm2, 土地复垦为9975.38hm2。土地整理占耕地补充总面积80.22%, 荒草地和盐碱地占54.81%, 天然草地占44.9%, 苇地、滩涂占0.50%。从耕地侵占角度看, 1997~2011年新疆耕地减少了40.64万hm2, 建设用地侵占2.92万hm2, 占耕地减少面积的8.1%, 退耕还林还草侵占面积14.01万hm2, 占耕地减少面积38.42%, 灾毁耕地面积1.49万hm2, 占耕地减少面积4%, 农业结构调整减少面积19.6万hm2, 占耕地减少面积50.07%。

1.3 耕地资源开发现状

新疆耕地后备资源包括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苇地和滩涂五类, 面积分别为1021.34万hm2、401.35万hm2、32.32万hm2、15.88万hm2、24.96万hm2, 分别占后备资源的68.28%、26.83%、2.16%、1.06%、1.67%。2030年在水资源保障下, 新疆可开发耕地后备资源331.91万hm2, 荒草地为175.2万hm2, 占52.82%;盐碱地为23.4万hm2, 占7.06%, 沼泽为1.86万hm2, 占0.56%, 苇地为2.34万hm2, 占0.71%;滩涂可开垦2.37万hm2, 占0.72%;其他占38.13%。

1.4 耕地资源保护现状

2008年中央和新疆投入财政资金1000万元, 带动农民投入2500余万元, 推广保护性耕作示范技术, 建立三个耕地保护示范区。2000~2010年新疆地方政府累计投入50亿元, 引导全区投入财政资金81亿元, 综合整治基本农田、水资源、道路、农林、农村等, 新增耕地面积7.13万hm2 (高产田占28%, 中产田占44%) , 建设全区高效节水面积191.33万hm2, 建设土壤监测点260个, 形成了国家、省、地、县四级监测网络。2000~2011年, 中央财政投资新疆小农水设施建设专项补助资金7.2亿元, 在新疆建设22个高效节水灌溉试点县, 在9个牧区建设灌溉饲草料地试点县, 建设3个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示范县, 投资1.8亿元建设高效节水专项工程, 推进农业高效节水发展。

2 新疆耕地资源利用存在主要问题

2.1 耕地侵占面积与日俱增

2011年新疆建成安居富民工程30万户, 定居兴牧工程1.59万户, 保障性住房开工35.6万套。2010年区党委高推新型城镇化建设, 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 修编了《新疆城镇体系规划 (2012~2030) 》和制定《自治区推进新型城镇化 (2011~2020) 行动计划》。图1显示了新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耕地损失态势, 调查面积不变, 农用地面积微量增加, 牧草地面积微量下降, 园地面积增加量大, 但基数微小, 建设面积大增, 尤其是居民点工矿用地面积和交通用地面积。

2.2 人地供需矛盾日趋紧张

1996年新疆总人口为1689.29万人, 到2010年增加到2200万人, 增加了30.23%。同期, 新疆耕地面积从398.77万hm2增加到406.34万hm2, 增长幅度为1.95%。人均耕地面积从1996年的0.2359hm2减少到2010年的0.2021hm2, 减少了0.0338hm2。人口增长幅度远大于耕地面积增长幅度, 由此导致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

2.3 耕地质量等级逐年下降

复种指数是耕地全年内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张丹、罗格平等 (2012) 对新疆耕地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研究中, 发现耕地土壤有机质均值由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13.06g/kg提高到15.03g/kg, 土壤全氮均值由0.83g/kg下降到0.81g/kg, 土壤碱解氮含量由4.45mg/kg上升到52.57mg/kg, 土壤速效磷从80年代初5.54mg/kg显著增加到17.96mg/kg, 速效钾含量从80年代初的196.85mg/kg下降为170.56mg/kg。新疆耕地开发已近极限, 按照现有趋势继续发展, 将会产生更严重的生态灾难。

2.4 耕地农业环境逐渐恶化

1996年新疆全区草原退化面积占80%, 其中严重退化面积2880万hm2, 占可利用草场60%。与1980年相比, 单位面积产草量减少了30%~50%, 载畜量由3200万标准畜 (羊单位) 下降到2400万标准畜 (羊单位) , 载畜量减少了800万标准畜。2011年新疆全区春、夏、秋、冬不同草场产草量减少了30%~70%, 退化最严重的春秋草场减少产草量均在60%以上, 且毒草越来越泛滥, 优质牧草大量减少。据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检测, 新疆沙漠化面积从原来37万km2增加到目前42.2万km2。1998年耕地不同程度盐碱化面积71.61万hm2, 占耕地而积33.26%;2011年新疆盐碱化面积400万hm2, 占耕地67.7%, 其中, 强盐化耕地占18%, 中等盐化耕地占33%, 轻度盐化耕地占49%。

2.5 耕地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新疆废水排放量增长率7.0%, 其中工业废水排放增长率4.0%, 城镇生活废水排放增长率8.4%。城镇生活废水中COD排放量占COD排放总量40%, 城镇生活氨氮排放占氨氮排放总量81.5%。新疆工业废气年均增长率15.8%, SO2排放总量年均增长率15.7%, 烟尘排放总量年均增长率9.7%。新疆固体废物产生量年均增长率8.5%, 排放量年均增长率15.7%。新疆地处中亚, 耕地还会遭受周边国家化学污染、生物污染、核污染等。哈萨克斯坦铝、铅、锌、铜, 吉尔吉斯斯坦锑、汞, 乌兹别克斯坦黄金、多金属, 塔吉克斯坦铝等生产产生的大量有害物质, 严重污染土壤和水源。2010年在乌鲁木齐7个大型超市的蔬菜抽样检测中发现, 菠菜、莴苣、芹菜、南瓜、黄瓜、辣椒、西红柿都有不同程度的重金属含量超标。报告还认为, 新疆多数河段水质劣V类, 地下水的硝态氮、重金属超标, 土壤污染严重, 未来10年仍然不会改变, 污染问题已经与东部发达地区同等重要。

3 新疆耕地资源利用经济因素实证分析

主成分分析法是对数据降维的一种分析方法。根据公式计算相关系数矩阵然后根据公式计算R特征值和λ特征向量, 各主成分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及各主成分综合分值与排序。

根据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思路和原理, 文章选取人口总量 (x1) 、城镇化率 (x2) 、农村环境治理 (x3) 、GDP (x4) 、城乡固定资产投资 (x5) 、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x6)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 (x7) 、粮食总产量 (x8) 、农林牧渔总产值 (x9) 、农业科技推广 (x10) 、农业科研投入 (x11) 、农业财政投入 (x12) 、农业生态保护指标, 采用公式X=xx-x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因素主成分分析。

从表1看, 部分因素之间存在较强关联度, 如GDP与城镇化水平、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农林牧渔总产值等, 这说明所选指标之间的信息存在一定程度重叠, 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进行重整、转化、降维, 合并同类性质因素。根据spss15.0进行主成分分析, 特征值和累计贡献率见表2。

从特征根、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看, 第一个主成分特征根为9.0321, 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为79.124%, 第一个主成分代表新疆“十一五”期间耕地利用的79.124%由社会经济发展因素所致。第二个主成分特征根为3.7791, 占方差贡献率为18.085%, 累计贡献率为97.209%, 第一组成分和第二组成分代表近97%的经济社会因素来解释新疆“十一五”期间耕地利用的变化。第三主成分特征根为1.4032, 方差贡献率为2.701%, 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9.91%, 第一二三主成分能够代表99%的经济社会发展因素解释新疆“十一五”期间耕地利用的变化。

从因子载荷矩阵看, GDP、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粮食总产量、农业财政投入、居民消费水平、农林牧业总产值与第一主成分的关联系数较大, 说明第一主成分代表了经济发展。农业化肥使用量、农业生产机械总动力、农业科技投入、农业科技推广与第二主成分关联系数较大, 说明第二主成分代表了农业科技。农业生态、人口总量、农村环境治理与第三主成分的关联系数较大, 说明第三组成分代表了农业生态环境与人口社会发展。用因子载荷系数除以组成分相对应的特征值开平方根, 得到三个主成分中每个指标对应的系数。将标准化后的数据代入三个主成分方程, 得到“十一五”期间新疆耕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综合排序。

从表4看, 在第一主成分中, 经济发展分值逐年提高, 提高幅度逐年增大。“十一五”期间, 新疆加快工业兴市战略, 多个国家级和地区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拔地而起, 工业兴市战略实施带动人口大转移, 提高人口就业率, 居民及矿工用地、交通建设用地、公共建设用地等引致城市规模扩展, 耕地利用效率加剧。第二主成分农业科技分值逐年增大。新疆是我国传统农业生产区, 是我国西部大粮仓。工业兴市挤占耕地, 粮食安全威胁生存, 创新、引进和推广各种农业生产技术, 改变农业生产效率, 提高耕地产出率, 利用化学肥料改变耕地质量, 尽最大可能提高耕地复种指数。第三主成分农业生态和人口分值分为两阶段, 第一段2005~2008年逐年下降, 第二阶段是2008~2010年逐年增大。第一阶段受工业战略影响, 忽视第一产业发展水平和质量, 以致工业生产的“三废”污染水土, 使得农业生态环境逐渐恶化。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严重影响了全球经济发展, 中央政府以此为契机, 加快推动我国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有注重发展水平转变到注重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上来。受全球经济及国内生产环境影响, 新疆调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多措并举, 加快建设生态环境, 使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 局部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恢复。

4 对策建议

国家耕地保护政策和新疆耕地可持续利用效益评价及预测结论看, 耕地可持续利用效益提高有如下五方面对策:

一积极完善耕地储备制度, 实现耕地占补动态平衡。在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中将新增耕地纳入土地储备库, 实现耕地区内占补平衡, 构建用地报批与耕地、基本农田数量挂钩机制。做好用地规划, 完善耕地计划指标、用地指标和调剂追加。实行计划指标预下达、用地指标预留和调剂追加的制度, 按照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要求, 建立土地等级动态调整机制。

二加大耕地设施建设力度, 提高高产耕地面积比例。建立耕地治理激励制度, 将耕地质量纳入农业生态质量范畴和城镇化规划范畴, 要求新疆各地区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 考虑城镇化占用耕地质量问题, 设置耕地环境监测警戒线, 掌握耕地质量变化规律。

三完善耕地生态保护机制, 提高耕地资源生态效益。建立耕地生态技术创新基金, 聘请专家针对新疆耕地生态现状, 设置针对项目进行专项科研。在全区各乡镇建立耕地生态环境监测点, 监测耕地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 建立新疆耕地生态数据库, 研究耕地生态变动趋势和掌握耕地生态变化的规律。

四提高耕地科技转化水平, 推广普及现代耕地技术。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 以政府财政支农资金为主导, 构建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模式。明确耕地科技财政投入, 强化项目验收管理, 注重耕地科技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 提高耕地科技应用创新的投入比重, 完善和健全科技创新奖励机制, 科研奖励机制逐渐与市场并轨, 由市场判断科技成功与否。

五运用先进科学管理手段, 提高耕地资源管理绩效。建立和完善对耕地资源的综合利用等技术体系, 开展新技术、新方法的试验示范。积极实施数字国土过程, 构建国土资源主干网络和多级数据交换中心, 全面建设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建立耕地资源等各种信息服务网络, 实现国土资源信息社会共享。

参考文献

[1]申云, 朱述斌, 邓莹, 等, 农地使用权流转价格的影响因素分析——来自于农户和区域水平的经验[J].中国农村观察, 2012, (03) .

[2]庞英, 张全景, 叶依广, 中国耕地资源利用效益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4, (05) .

[3]牛海鹏, 张安录, 整治后耕地质量标准建立及其应用——以河南省为例[J].资源科学[J].2009, (01) .

[4]韩菡, 钟甫宁, 劳动力流出后“剩余土地”流向对于当地农民收入分配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 2011, (04) .

[5]朱建军, 郭霞, 农地流转对土地生产率影响的对比分析响[J].农业技术经济, 2011, (04) .

[6]黄延信, 张海阳, 李伟毅, 刘强, 农村土地流转状况调查与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 2011, (05) .

耕地利用现状分析 第4篇

关键词:巴里坤县;土壤改良;对策

本文充分利用了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资料和国土部门的第二次土地调查资料,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RS)、计算机技术(IT)、数据库(DB)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进行了耕地质量调查及地力评价。

1 耕地利用现状

根据第二次土地调查统计,巴里坤县总面积367 103.33 hm 2,其中耕地23 826.67hm 2,占土地总面积的6.47%;林地面积54 459.17hm 2,占土地总面积的1.48%;草地面积1923 540.98hm 2 ,占土地总面积的52.13%,园地面积较小仅为5.73hm 2,占土地总面积不到0.1%。

在收集资料、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基础上,根据评价因素有机质、有效氮、有效磷、速效钾、耕层含盐量、有效土层厚度、有效锌及地形部位,灌溉条件、轮作、质地、质地构型、灌溉保证率等进行综合评价,将巴里坤县耕地土壤评为五个级别,全县耕地一级地面积2 578.42hm 2,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0.82%;二级地面积5 441.22hm 2,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2.84%;三级地面积7 160.83hm 2,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0.05%;四级地面积5 723.58hm 2,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4.02%;五级地面积2 922.63hm 2,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2.27%。其中一级地主要分布在辖区中部,沿哈巴公路两側呈串珠状分布,自东向西分布于奎苏镇、石人子乡和花园乡部分耕地,另外在三塘湖等乡镇也有部分分布。

本次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巴里坤县耕地土壤养分含量处于中等水平,各养分和有机质含量以“平”为主。全县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值为23.4g/kg,三级、四级级别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82.47%,少量达到一级二级水平(15.91%),极少数属于缺乏水平,占耕地总面积的1.63%。土壤有效氮平均值为96.0mg/kg,以“平”为主,占全县耕地面积的86.39%,少量达到“丰富”级别,占总面积的7.36%,少数达到“缺”的级别,面积占耕地面积的6.25%。有效磷含量平均值为16.5mg/kg,总体来说相对丰富,绝大多数耕地处于“平”级,占耕地总面积的90.42%,少量达到“丰”的水平(9.12%),极少数属于缺乏水平,占耕地总面积的046%;巴里坤县土壤速效钾含量总体水平较高,平均值为207.8mg/kg,大部分处于“丰”的级别中,占耕地总面积的81.67%,少数属于“平”的水平,占耕地总面积的18.33%。

巴里坤县土壤微量营养元素丰缺状况基本可概括为铜“丰”,铁和锰“平”,锌“缺”,具体表现为土壤有效铜含量平均值为1.38mg/kg,全部处于“丰”级别。土壤有效铁含量平均为9.43mg/kg,大部分为“平”级别,占耕地总面积的67.84% ,有32.16%的耕地为“丰”级别。土壤有效锰含量平均为8.32mg/kg,其丰缺状况类似于有效铁,大部分为“平”级别,占耕地总面积的86.23%,有13.14%的耕地为“丰”级别。有效锌较为缺乏,平均含量为0.71mg/kg,大部分为“缺”级别,全县总面积的89.13%耕地缺锌,少数达到“丰”的水平,占耕地面积的10.87%。

2 耕地改良利用对策及措施

2.1 调整种植业结构。

巴里坤县长期以来一直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部分地区连年种植马铃薯和小麦使得耕地养分长期耗竭,入不敷出,地力每况愈下,得不到休闲恢复。而且粮食作物的经济效益低下,无法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因此,应该在巴里坤县调整种植结构,减少小麦种植面积,增加经济作物和饲草玉米的播种面积,大力发展畜牧业,实施粮草轮作和粮经间作,这样不仅能够促进粮区畜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还能使全县耕地地力得到休闲恢复,达到用养结合的目的。

2.2 休闲倒茬。

在种植周期中,通过安排一定的年份种植豆类作物或不同茬口的作物,既可土壤氮素,又不至于引起土壤养分的片面消耗,同时又为下茬作物创造了适宜的土壤条件,这也是正确利用土地和恢复地力的有效办法。因此可以结合巴里坤的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轮作倒茬方式。

2.3 实施保护性耕作。

由于巴里坤县为盆地类型,坡度大,易造成水土流失,而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翻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有利于保水保土。在全县采取增加生物覆盖、少耕、免耕、深松及宽窄行留茬轮换种植等一系列保护性耕作措施,取代传统的地表裸露的耕作方式,除播种之外不进行任何耕作,疏松深层土壤,基本上不破坏土壤结构和地面植被,同时利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在培肥地力的同时,还能利用秸秆根茬固土,保护土壤。

2.4 培肥地力。根据不同地力等级有针对性地进行土壤培肥。主要措施为:一是增施有机肥,包括:增施厩肥、堆肥、沤肥等方式积造的农肥。二是秸秆(根茬)还田,包括:机械粉碎灭茬、留高茬、积制秸秆肥等方式。三是种植绿肥,包括复种、套种草木樨、紫花苜蓿等绿肥作物以培肥土壤。四是提倡平衡施肥,纠正不合理施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改善土壤养分状况。通过采取以上措施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物理、化学、生物性状,进而达到提高土壤肥力的目的。五是在部分地区注重微肥的施用,微量元素缺乏常常是作物产量的限制因子,此次评价结果显示部分微量元素的缺乏在巴里坤县耕地土壤中分布十分广泛,因此,应该参考此次评价结果,有针对性地注重土壤微肥的施用。

2.5 建立长期的地力监测体系。

耕地利用现状分析 第5篇

耕地现状调查与潜力分析技术研究-以深圳市宝安区为例

耕地现状调查与潜力分析的重要性毋庸讳言,笔者以参与宝安区耕地现状调查与潜力分析项目为契机,从流程标准化的角度探讨了这一问题,这些方法经过笔者的理论提炼,可以应用到全国的.其他地区,尤其是文章第四部分的耕地潜力评价分析方法.全文以项目经验为线索,希望建立的是一整套技术流程和方法,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或可操作性,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 者:王玉兰 作者单位:深圳市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518026刊 名:科技资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10)分类号:P2关键词:耕地现状 调查 耕地潜力 评价

占用耕地再利用方案 第6篇

一、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工作的指导思想

各类建设占用耕地的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工作遵循的指导思想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规划、综合利用、依法管理和“谁占用谁负责”的原则,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切实保护和利用好耕地资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

二、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的基本原则

(一)谁占用谁剥离再利用原则。耕地占用单位或个人负责其所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的剥离再利用,所需费用由耕地占用单位或个人自行解决。

(二)“先补后占、占一补一”原则。耕地占用单位或个人在其提交的占用耕地申请通过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预审后,立即向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交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计划和耕地质量等级鉴定书面申请,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对耕地占用单位或个人提交的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计划进行审核,并做出是否同意的结论。对审核后不同意其计划的,应通知耕地占用单位或个人重新提交计划。对已通过审核同意其计划的,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组织专家对拟占耕地进行质量等级鉴定,并出具耕地质量等级鉴定报告。耕地占用单位或个人必须按照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的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计划和耕地质量等级鉴定报告并在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认真实施,按照“先补后占、占一补一”的原则开垦出质量和数量相当的耕地,并经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对通过验收实在达不到质量要求的,应按照等级折算办法增加补充耕地面积后,耕地占用单位或个人方可持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计划和耕地质量验收报告,向县国土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有关正式用地手续。

(三)就近利用原则。对涉及耕地质量建设的项目和无法补充耕地的非农建设所占用的耕地耕作层土壤,一般采用就近利用的原则,在项目或工程竣工验收前,将所剥离的耕作层土壤就近恢复或就近利用以改良劣质耕地,并报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验收。

(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原则。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工作应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利用、用养结合、综合治理。

三、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的范围

县域内所有非农建设占用的耕地(包括城乡住宅、公共设施、工矿、交通设施等)和涉及耕地质量建设的项目(包括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农业综合开发等)有可能被破坏的耕地耕作层土壤均应按要求剥离再利用。

对遭到污染不能再利用的耕地经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鉴定核准后,耕作层土壤可以不剥离再利用。

四、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的要求

耕地耕作层土壤的剥离,应在项目或建设动工之前进行,采取正面分层剥离方法,剥离深度应为20厘米以上,一般分两层剥离并分开堆放,在剥离过程中不能造成土壤和环境污染。

五、耕地耕作层土壤再利用的要求

(一)耕地耕作层土壤再利用地块的确定。耕作层剥离土壤的接受地块应由耕地占用单位或个人自行确定,但必须征得地块所属农户、村、组的同意,坚持农户自愿和平等协商。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有关技术指导,一般按照“先补后占、占补平衡”的原则,将所剥离的耕地耕作层土壤用于新开垦的耕地地力提升,以补充与所占用耕地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对已交纳土地开垦费的非农建设占用的耕地耕作层土壤,应按照就近利用原则,用于改良所属组、村、乡镇、管理区范围内新开垦的耕地或劣质地。一般应先在本组范围内再利用,本组范围内无法利用的,应在村委会的指导下在本村范围内选址利用,以提高效益,降低成本,减少耕作层土壤的损坏和耕作层养分的流失。

(二)对已有耕地补充计划但暂未开垦好耕地的,应选择合适的堆土场地,将剥离的耕作层土壤正面分层堆积,但在项目竣工验收前,必须将所剥离的耕地耕作层土壤用于补充与其质量相当的耕地。

(三)对涉及耕地质量建设的项目所占用的耕地,建设单位应在项目竣工验收前将所剥离的耕作层土壤就地恢复利用。

六、耕作层剥离再利用的管理措施

(一)对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的管理。占用耕地的单位或个人剥离所占用的耕地耕作层土壤时,应接受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并按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落实,对剥离土壤中直径大于5厘米的石砾应全部清理出土壤。

(二)对剥离的耕作层土壤再利用的管理。耕地占用单位或个人在耕作层土壤再利用时,应在新开垦的耕地平整后将所剥离的土壤用作新开垦耕地的耕作层,并保持新开垦耕地耕作层土壤的均匀和平整,耕作层厚度不得低于20厘米。在竣工时,应当建设好相关的农业基础配套设施,并及时向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耕地质量验收申请。对未向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耕地质量验收申请的,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不出具相关报告,并按相关规定处理。

(三)凡对耕地耕作层土壤不按要求剥离再利用的,根据《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第十九条、第二十三条第一款之规定,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按被占用耕地每平方米10-30元处以罚款。

(四)县农业部门应加强对耕地耕作层剥离与再利用工作的指导与管理,并与县国土资源、监察、建设、公安、法院等部门加强沟通与协作,各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县农业部门依法行政的支持力度。

七、本工作方案由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并会同国土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八、本工作方案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耕地保护 第7篇

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是关系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耕地保护始终是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核心问题.

作 者:原国家土地管理局耕地保护调研小组  作者单位: 刊 名:学会 英文刊名:XUEHUI 年,卷(期): “”(5) 分类号:F3 关键词: 

湖南省耕地利用现状与需求量预测 第8篇

1 研究区概况

1.1 自然条件

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南,地处北纬24°39'-30°08',东经108°47'-114°15。全省土地总面积约为2118.29万hm2,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其中山地为51.2%,盆地为13.9%,平原为13.1%,丘陵为15.4%,水域占6.4%。湖南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光热充足,雨量丰沛。

1.2 社会经济条件

全省辖13个市、1个自治州、122个县(市、区)。2007年末,全省总人口为6805.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752.91万人,城镇化水平为40.45%;乡村人口4052.79万人,占总人口的59.55%[14]。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914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11.4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901.1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632.3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7.6∶42.7∶39.7。按常住人口计算,全省人均生产总值1440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93.5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904.26元[14]。

2 耕地利用现状

自建国以来,湖南省耕地总量变化经历了一个由短期增长到持续减少的动态变化过程,人均耕地则呈明显递减态势。1949-1957年是建国后的经济恢复时期,湖南省耕地面积由340.23万hm2增加到386.85万hm2,为耕地面积最大的时期;1958-1965年,耕地面积虽有几次小幅度的上升,但总体发展趋势是减少的。从1966年开始,耕地面积一直呈下降趋势,到1997年耕地面积减少为323.01万hm2。1997-2000年,由于改园地、牧地、林地和鱼塘为耕地,整个湖南省的耕地面积从1997年的323.01万hm2上升到2000年的392.16万hm2,达到一个峰值;之后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对耕地的需求较大,耕地面积便逐年下降,到2007年,耕地面积下降到378.90万hm2。又由于近60年来人口的增加,全省人均耕地一直呈减少之势,由1949年的0.114 hm2减少为2007年的0.056 hm2,成为全国人均耕地较少的省份之一[15]。

2.1 耕地利用结构

根据2007年湖南省土地详查变更数据及新旧土地分类转换表,湖南省土地总面积为2118.29万hm2,耕地总面积为378.90万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7.89%。在耕地中,水田291.61万hm2,占耕地面积的(下同)76.96%;水浇地4.92万hm2,占1.3%;旱地82.36万hm2,占21.74%。

2.2 耕地质量状况及生产力水平

耕地质量既包括土壤、气候、水等与耕地相关的自然要素的质量存在状况,又包括耕地劳力、技术、资金、管理及维护等经济要素投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获得程度以及耕地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状况[16]。影响耕地质量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耕地地力,而地势与地貌因素[17](表1)会影响耕地分布和区域机耕面积、有效灌溉面积的大小,它们是决定区域耕地地力大小的基础。耕地地力的大小又制约着区域耕地平均产量水平的高低。由表1可以看出,湖南省山地面积广(1084.7万hm2),所占比例大(51.2%)。但耕地大部分在海拔300-500m之间,地势较平坦,机耕面积比例较大,90%以上的地区都在60%-75%之间;有效灌溉面积比例也较大,在60%-71%之间;2007年湖南省粮食总产量为2901.18万t,单产为7657 kg/hm2[14]。

2.3 耕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湖南省耕地生产力水平较高,但在耕地利用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1)坡耕地及低产田比重大。全省25°以上坡耕地8.0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04%;15°-25°坡耕地37.5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9.5%。这些坡耕地由于坡度较大,土层较薄,不利于耕地生态系统的稳定。目前,湖南省的低产田面积14.13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7.3%[18]。由于低产田面积的比例大,直接制约了湖南省耕地的单产水平。

(2)人均耕地数量减少,人地矛盾突出。建国初,湖南省人均耕地为0.114hm2,到2007年减少到0.056hm2[14]。人均耕地数量减少的原因:(1)人口数量增加;(2)城市化的发展及非农建设占用;(3)农业结构调整;(4)生态退耕。由于人均耕地数量的减少,人地矛盾日趋突出。

(3)耕地质量下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虽然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湖南省非常重视土地整理及中低产田的改造,但耕地质量仍有不断下降之势,主要原因:(1)减少的耕地(主要是非农建设占用的)大部分为城市郊区的优质良田(地),而增加的耕地(主要是开垦的后备耕地资源)多为边远山区的低产田(地),所以耕地的整体质量下降。(2)耕地污染严重。由于农药、化肥、农用薄膜的大量使用及工业“三废”的严重污染,使得遭受污染的耕地近67万hm2[19],占耕地总面积的17.68%。(3)水土流失严重。湖南省水土流失面积4.72万km2,占湖南省土地总面积的22.3%。(4)自然灾害频繁,灾损面积较广。湖南省自然灾害(主要是洪涝和旱灾)频繁,据统计,湖南省每年分别会发生洪涝和旱灾0.75次和0.89次,平均每年受灾面积为91.73万hm2,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4.21%[18]。

3 耕地需求量预测的原则和思路

3.1 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在分析湖南省历年耕地数量和质量变化的时空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湖南省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来判断未来耕地的变化趋势。

(2)协调性原则。在耕地需求量预测过程中,要考虑到粮食安全、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等问题,所以必须与农业部门、城市建设行政主管理部门、规划部门、环保部门、林业部门等相协调。

(3)可操作性原则。在耕地需求量的预测中,所选用的方法与指标要简单明确,易于收集,统计口径一致,以保证预测过程中的可操作性。

3.2 基本思路

以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为目标,预测湖南省的耕地需求量。

(1)以粮食安全为目标,预测湖南省的耕地需求量。(1)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单位提出的食物结构和营养成分标准,结合湖南省经济发展情况及发展趋势预测出规划年的人均粮食需求量;(2)根据湖南省人口增长率及经济发展情况对规划年的人口进行预测;(3)根据规划年的人均粮食需求量和人口数量即可得出规划年自给情况下的粮食需求量;(4)根据湖南省粮食贡献率及耕地的数量质量变化情况,预测出湖南省粮食外调量;(5)根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国际粮食储备做法及湖南省自然灾害发生情况预测出粮食储备的需求量;(6)自给情况下的粮食需求量、粮食外调量及需储备的粮食数量之和即为湖南省粮食需求总量;(7)根据预测的单产水平及复种指数即可求得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需求总量。

(2)以经济发展为目标,预测湖南省的耕地需求量。(1)根据湖南省经济发展的要求及规划,预测出规划年经济作物和其他农作物对耕地的需求量;(2)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对土地的需求量及规划年城市存量土地的供给量,可以求得规划年非农建设需要占用的耕地数量;(3)经济作物对耕地的需求量、其它农作物对耕地的需求量与非农建设需要占用的耕地数量之和就是基于经济发展的耕地需求量。

(3)预测出基于生态保护的耕地需求量。

最后将三大目标情况下的耕地需求量求和即为规划年的耕地需求总量。

4 耕地需求量预测

以粮食安全、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为目标,分别预测各目标情况下的耕地需求量。

4.1 基于粮食安全目标的耕地需求量预测

4.1.1 人口预测

根据湖南省统计局人口社科处的统计数据显示,湖南省2007年末总人口数为6805.7万人,最近10年的年均增长率为5.26‰;其中城镇人口2752.91万人,城市化率为40.45%,年均增长率为1.87%。到规划年2015年和2020年人口规模分别会达到7097.41万人和7286.05万人。计算过程如下:

P2015=6805.7×(1+5.26‰)8=7097.41(万人)

P2015=7097.41×(1+5.26‰)5=7286.05(万人)

4.1.2 人均生活水平预测

根据湖南省经济发展现状,确定在未来较长的时间里,居民食物结构仍以粮食为主,本研究以人均粮食需求量为标准进行预测,来反映人均实际生活水平。虽然我国政府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及城乡人们生活水平的差异仍不可否认。为真实地反映出人们的生活水平,本研究分别对城市和乡村的人均粮食需求量进行预测,并结合城、乡人口数比重加权求和得出人均生活水平。根据湖南省粮食生产情况,参考国家粮食局的意见及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研究结论以及中国农科院粮食和经济作物发展研究组对2000年我国人民的膳食结构及每生产1 kg动物性产品所需要的饮料粮,预测2015年和2020年城市和乡村人均粮食需求量分别为430 kg、410 kg和450 kg、430 kg。根据规划年的城乡人口之比,可以得出2015年、2020年湖南省人均粮食需求量分别为:420 kg和440 kg。

4.1.3 湖南粮食自给、外调、储备需求总量预测

(1)自给条件下粮食需求总量。根据前面的人口及人均生活水平预测结果,由粮食需求量=人口数量×人均粮食需求量,可以求得规划年2015年、2020年湖南省的粮食需求量分别为:2980.91万t和3205.86万t。

(2)粮食外调总量预测。湖南省作为一个产粮大省,其粮食生产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1985-2007年,湖南省共外调粮食12000万t,年均外调粮食550万t[14]。根据湖南省粮食生产的实际情况,并按国家有关要求,净调出地区其调出量应保证有增无减,湖南省外调粮将按照年1.5%的速度增加。预计到2015年和2020年湖南省的粮食外调总量分别为620万t和667万t。

(3)粮食储备需求量预测。为满足重大自然灾害、突发性事件以及粮食明显供不应求时居民对粮食的应急需求,我们必须储备一定数量的粮食。我国实行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相结合的粮食储备调控体系。根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各省(区、市)储备数量按“产区保持3个月销量、销区保持6个月销量”的要求,湖南省的储备粮食应达到745.23万t。根据1980-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20]、《湖南省统计年鉴》[14]的数据计算得知,湖南省洪涝、干旱灾害频繁,为1.64次/年(洪涝0.75次/年,干旱0.89次/年),每年受灾面积达91.73万hm2,因灾减产317.25万t,所以湖南省的储备粮食745.23万t只能储藏2.35年。考虑到国际粮食储备“储藏时间3年即进行轮换”的做法确定湖南省粮食实际储备时间为3年。所以湖南省预计2015年和2020年分别需储备粮食248.4万t和267.16万t。计算过程如下:

(4)湖南省粮食需求总量预测。湖南省粮食需求总量即为自给条件下粮食需求总量、湖南省粮食外调总量以及粮食储备需求量之和。所以2015年和2020年湖南省的粮食需求预测总量分别为3849.32万t和4140.02万t。

4.1.4 粮食单产、复种指数、作物耕地需求量预测

(1)粮食单产预测。195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747.95万t,平均单产2198kg/hm2;2007年粮食总产量2901.18万t[14],平均单产7658kg/hm2,年平均增产95 kg/hm2,年平均增速4.36%。根据湖南省粮食生产及农业科技发展情况,预计到2015年湖南省粮食单产增速仍可达4.36%,从2015到2020年单产增速预计为2.18%。所以预计到2015年和2020年粮食单产分别为10774.04 kg/hm2和12000.74 kg/hm2。计算过程如下:

(2)耕地复种指数预测。1949年湖南省耕地的复种指数为125%,其中粮食作物的复种指数为106%;2007年耕地的复种指数为225%,其中粮食作物的复种指数为171.56%[14];粮食作物复种指数的年递增率为1.13%。随着湖南省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对中低产田将逐步进行改造,农田水利设施将进一步完善,农田的有效灌溉面积将逐步得到提高,规划期内粮食作物的复种指数将逐步提高。按年递增率为1.13%计算,到2015年和2020年粮食作物的复种指数将分别达到187.70%和198.54%。计算过程如下:

(3)粮食作物耕地需求量预测。根据预测的2015年和2020年湖南省的粮食需求总量、规划期末的粮食单产及复种指数,可以预测出湖南省2015年和2020年的粮食作物耕地需求量,分别为190.42万hm2和173.80万hm2。计算过程如下:

D2015=3849.32万t÷(10774.04kg/hm2×187.70%)=190.42万hm2

D2020=4140.02万t÷(12000.74 kg/hm2×198.54%)=173.80万hm2

4.2 基于经济发展目标的耕地需求量预测

湖南省的耕地资源不仅对该省粮食生产及需求具有一定的保障作用,而且还对该省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4.2.1 经济作物与其他作物耕地需求量预测

(1)经济作物耕地需求量。湖南省的主要经济作物有棉花、苎麻、茶叶等,部分经济作物产量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也为湖南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根据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库的数据计算,自1950年以来湖南省作物播种面积略有增加,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以年均0.25%的速度减少,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以年均0.51%的速度增加,其它作物的播种面积以年均0.36%的速度减少。2007年,湖南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其它作物的播种面积比为63:22:15,粮经作物播种面积比为74:26。今后,湖南省仍将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的经济作物生产,使经济作物的生产向区域化、专业化、商品化转化。所以到2015年粮经作物播种面积比仍维持在74:26,到2020年将调整为70:30。则2015年、2020年经济作物对耕地的需求量分别为80.16万hm2和74.47万hm2。计算过程如下:

Q2015P=190.42×26/74=66.90(万hm2)

Q2020P=173.80×30/70=74.49(万hm2)

(2)其它作物耕地需求量预测。根据湖南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其它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结构及变化趋势,确定规划年2015年、2020年其它作物播种面积与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结构分别为40:60、35:65。则规划年2015年、2020年其它作物对耕地的需求量分别为44.6万hm2和40.11万hm2。计算过程如下:

66.90×40/60=44.6(万hm2)

74.49×35/65=40.11(万hm2)

4.2.2 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量预测

(1)城市发展规划对土地需求量的预测。湖南省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还不完善,为加快全省经济的发展,今后还将进行大量的工程建设项目,这必然要占用一定数量的耕地。根据《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纲要》,到2015年将需要土地14.25万hm2,到2020年预计需要土地21.375万hm2。

(2)城市存量土地供给量预测。2006年湖南省城市存量土地的供给量为6500 hm2,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土地供应计划,在今后的近10年内,湖南省城市存量土地供应量将以10%的年速率递增,之后约以5%的年速率递增。所以预测规划年2015年、2020年城市存量土地的供给量分别为1.53万hm2和1.95万hm2。计算过程如下:

(3)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量预测。非农建设对土地的需求满足来源于存量供给和增量供给,增量供给多数情况下即为农用地(主要是耕地)的转用。所以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量=城市发展规划对土地的需求量-城市存量土地供给量。所以规划年2015年、2020年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量的预测值分别为12.72万hm2和19.43万hm2。

4.2.3 基于经济目标下的耕地需求量预测

经济目标下的耕地需求量=经济作物耕地需求量+其它作物耕地需求量+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量。所以规划年2015年、2020年经济目标下的耕地需求量的预测值分别为124.22万hm2和134.03万hm2。

4.3 基于生态保护目标的耕地需求量预测

根据湖南省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对于大于25°的坡耕地8万hm2,将实施退耕还林;另外还规划将洞庭湖区15万hm2的耕地退耕还湖。所以到规划年2015年、2020年预计生态保护目标下的耕地需求量分别为14.16万hm2和8.84万hm2。

4.4 全省耕地需求总量预测

湖南省耕地需求总量为粮食安全目标下的耕地需求量、经济发展目标下的耕地需求量与生态保护目标下的耕地需求量之和。所以规划年2015年、2020年湖南省的耕地需求总量分别为328.8万hm2和316.67万hm2。

5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从耕地利用结构、耕地质量及生产力水平,分析了湖南省耕地利用现状,指出耕地利用中存在的坡耕地及低产田比重大、耕地数量不断减少、人地矛盾突出、耕地质量下降等主要问题。在考虑粮食安全目标(考虑了粮食自给、粮食外调、粮食储备需求)、经济发展目标及生态保护目标的情况下,预测出2015年、2020年湖南省对耕地的需求量分别为328.8万hm2和316.67万hm2。

在运用本研究方法对耕地需求量进行预测的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讨论:

(1)在人口预测中,应根据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机械增长率及经济发展对规划年从业人口的需求来进行预测。但对于流动人口(包括常年外出人口和常住湘内人口)资料很难准确统计和获取,而湖南省每年的常年外出人口远远多于常住湘内人口,所以本研究中预测出来的自给情况下粮食需求总量要稍大于真实需求量。

(2)在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量的预测中,是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对土地的需求及规划年城市存量土地的供给量来预测的。实际上如果我们严格执行“以供定需”的土地利用计划模式,充分挖掘城市存量土地内涵,则非农建设实际占用耕地量会略小于本研究中的预测值。

摘要:本文从耕地利用结构、耕地质量及生产力水平,分析了湖南省耕地利用现状,指出耕地利用中存在的坡耕地及低产田比重大、耕地数量不断减少、人地矛盾突出、耕地质量下降等主要问题。基于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根据湖南省未来人口、人均生活水平、粮食总量的需求,采用数学模型,对2015年和2020年的粮食和经济作物、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对耕地的需求量进行了预测。

上一篇:世界经典童话故事下一篇:热水瓶的自述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