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理性消费

2024-05-26

什么是理性消费(精选9篇)

什么是理性消费 第1篇

什么是理性思维

理性思维说起来其实是一个西方的话语模式,既然大家都这么用了,我也不必免俗而不用它。但是理性思维的内涵究竟是什么,我觉得还是用地道的中国话语模式更能一目了然,更能一语中的一些。

理性思维如果用我们中国固有的话语来说就是利害思维。

何为利害呢?《易传·系辞下》说“情伪相感而利害生”。韩康伯注曰:“情以感物则得利,伪以感物则致害也”。

墨家认为“利,所得而喜也。为穷知而悬于欲也。害,所得而恶也”(《墨子·经上》)。人生天地之间“以生为甚欲,死为甚憎”(《墨子·尚贤下》),“天欲其生而恶其死”(《墨子·天志上》)。

人的本性决定了人生天地之间是避不开“利害”这两个字的。

如何对处这利害二字呢?

墨家认为只有“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墨子·大取》)才是最为合理的行为方式。

何以知之?因为对人来说,生存是最大的利益,不可能还有比生存更大的利益了,这也正是自然的法则。

同样,人的最大损害莫过于人死身灭这一状况。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乃是基于自然法则的一种人的本能。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正是合于自然这个理,故被称为理性的。

何以说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就是合于理性的呢?我们不妨来看两个具体的事例。

英国王室曾在民主革命的风暴中面临过生死存亡的选择:继续独裁则必然要被彻底推翻而君主立宪却能永保尊荣。英国王室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的结果是英国王室到现在还是世界上最尊贵的王室之一。

相反,法国波旁王朝的国王路易十六在面临同样的选择时,利之中取小,害之中取大的结果是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断头台。波旁王朝的权势也只能到历史的烟云中去找寻它的一点踪影了。

因此,我们要说英国王室比法国王室是一个要有理性得多得多的王室,因为英国王室懂得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的道理而法国王室不但不懂这个道理反而反其道而行之的缘故。

同样,我们也会说米洛舍维其比齐奥塞斯库要有理性得多得多,因为米洛舍维其也懂得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的道理而齐奥塞斯库不但不懂这个道理反而反其道而行之,落得个夫妻双双人死身灭的结局的缘故。

墨家认为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的具体体现就是“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兼爱中》)。

何为兼相爱,交相利?

其实就是互惠互利。什么是互惠互利?其实就是讨价还价。什么是讨价还价?其实就是妥协。因此,兼相爱,交相利的精神其实就是一种商人精神。而真正的商人其实正是最具理性精神的人。而具有商人精神的政治家方才是一个具有理性精神的政治家,也方才具备了成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的素质。

而互惠互利或共赢的思维体现的恰是一种追求公平的价值观。

墨家正是基于这种理性的利害思维因而主张政治的功用与目的就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尚同中》),而要能做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除了“尚贤”之外别无他法,即“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墨子·尚同上》)。看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这两句我不禁想起了美国宪法的序言:“我们合众国人民,为建立更完善的联盟,树立正义,保障国内安宁,提供共同防务,促进公共福利,并使我们自己和后代得享自由的幸福,特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定本宪法。”二者的意思有什么区别吗?而我们的先贤表达的是多么凝练啊!

以上所述的墨家的这个思路多么清晰,多么理性。谁能说我们中国人缺乏理性的思维精神呢?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中国人从一个时期以来到如今确实彻底丧失殆尽了这种明辨利害的理性思维精神。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另外一个思想体系从一个时期以来到如今完全排斥了其它所有讲理性的思想体系而统治着我们中国人的头脑的缘故。

这个思想体系就是儒家。

孔丘主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开始颠倒了利害的价值判断。

孟轲主张“舍生而取义”(《孟子·告子上》)则公然树起了反理性的大旗,要人们舍利而取害。

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则中国反理性的黑暗时代就正式揭开了它的帷幕直到如今。

其间,孟轲的反理性大旗经过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朱子语类》)即存害灭利的接力,中国反理性的黑暗时代就越发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了。

因此,中国人并不是一开始就缺乏理性的思维精神的,而是充满了理性的思维精神的。现在我们要想复兴这种伟大的理性思维精神并且无愧于我们的富于理性思维精神的先贤先哲,就必须从我们的灵魂深处彻底打破儒家思想的思维定式,舍此是别无他途的。

什么是理性消费 第2篇

理性思维的基础是是人类以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为特征的改造世界的物质实践活动。因为唯有通过这种活动,人类才能把对象世界分解为各个要素,并重新组合这些要素,重造新物。分析、综合等理性思维方法,正是以物质实践活动中的分解、重组为源头的。正所谓:只有改造世界的本来面目,才能认识世界的本来面目。

什么是理性消费 第3篇

1 非理性消费的种种现象

由于对新时期经济发展的规律认识不到位, 受传统的思维模式的束缚, 非理性消费的现象还比较多, 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住房消费隐患多。全国房地产业遍地开花, 多数建筑属于高能耗类型, 在能源形势日益紧张的今天, 中国建筑能耗的总量在逐年上升, 全国城乡430多亿平方米的建筑中, 达到节能标准的只有5%左右。有些地方, 限制高层建筑使用太阳能。德国的实践证明, 太阳能至少可满足居民七成的供暖和对热水的需求。

二是饮食消费弊病多。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 许多人盲目地跟着西方人跑, 饮食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食肉和动物油的多了, 吃蔬菜的少了;吃垃圾食品的多了, 用健康食品的少了;吃煎炸烤熏食物的多了, 用炒炖煮焖的少了。其结果是提前肥胖, 提前得病, 已成为当前社会的普遍现象。一些老年病, 逐步年轻化, 小学生得高血压, 中学生开始动脉硬化。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 2002年, 有2557万人的死亡与肉食有关, 仅美国每年支出的医疗费用达到300亿至600亿美元, 2005年全球动物宰杀总数4242亿头, 全球每年有180万人因喝酒而死亡, 500万人死于烟毒。与烟酒有关的疾病那就更多了。

三是城市发展盲点多。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 2007年, 全国城市化水平达到44.94%, 比2006年提高1.04个百分点, 与2000年相比, 提高了8.72个百分点, 平均每年提高1.25个百分点, 城镇每年增加1925万人。每年这么多的人涌入城市, 拉动消费畸形发展, 环境压力不堪重负。城市应该是人们宜于生活、生存的地方, 城市化应该有一个过程, 不是几十年就能完成的事, 城市化有其内在规律, 不能人为地设定指标, 城市建设要有长远规划, 顺其自然, 全面协调发展才是硬道理。

四是政府消费支出多。近几年, 舆论广为关注、批评的“公车”、“公招”和“公出”等支出高达数千亿元。随着税收收入的高速增长, 政府的财政支出、政府消费和政府消费率也持续上升, 居民消费率则持续下降, 居民消费增速逐年减缓, 居民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不断降低, 政府消费增速则逐年加快, 占总消费的比重不断提高。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即消费、投资和出口的比例关系, 长期处于不协调状态, 过分依赖出口, 在投资和消费结构中, 教育和科研的经费投入不足, 楼堂管所、广场等面子工程却豪华气派, 主要是政绩评价标准不科学造成的。

2 理性消费需要大力倡导

理性消费, 不仅仅是为了用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求, 而是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强盛。因此, 在经济活动中, 要坚持内需为主的方针, 发扬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精神,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求得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转变, 以实现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在日常生活中, 引导居民追求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 科学消费, 理性消费, 不为错误的舆论导向所左右, 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要心存大局。消费, 特别是理性消费, 能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单位和居民的每一次有益的消费, 就有可能对企业形成良好的资金周转, 企业正常运转, 经济就能正常发展。

二是要端正心态。理性消费就是要求消费者, 根据自己的支付能力来消费, 不与别人进行盲目的攀比, 鼓励节约型、无害型和文明型消费, 避免炫耀型、跟风型和奢侈型消费, 不比吃喝穿戴用, 不比消费档次, 做一个成熟的消费者, 为社会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3 对理性消费的几点建议

要让广大干部和群众理解和支持理性消费, 参与理性消费, 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实际, 适时制定出科学的消费政策, 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为此, 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打牢理性消费的基础。我国现在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 既有历史性的机遇, 又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 启动内需是我国现阶段的重要任务。由于种种原因, 我国的最终消费率一直不高, 发达国家的消费率在80%以上, 而我国的消费率不到50%, 根本原因是居民不富裕, 消费顾虑比较多, 因此, 要在现有基础上, 逐步实现全民医保、社保, 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为理性消费打牢基础。

二是及时调整分配政策。分配是消费的基础, 消费是增长的动力。长期以来, 经济增长过度信赖出口和投资拉动, 形成了供大于求的局面, 导致国内经济发展和国际收支不平衡。启动国内消费市场, 是实现经济平衡发展的关键。控制“三公”消费, 减少政府消费比例, 提高居民在国民经济分配中的比例, 很好地实现均衡发展。现阶段, 尤其是要提高基层群众和农民的收入水平, 提高农产品的价格, 拉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 促进基层和农村的消费, 使两个市场的消费同时增长。

三是引导居民合理投资。现阶段, 由于我国对房地产市场尚没有完善的政策导向, 房地产投资的收益比较稳定, 所以, 居民投资房地产的比较多, 导致市场资金流动缓慢, 这样长期下去, 必将刺激房地产市场盲目发展, 开发商盲目涨价, 房地产泡沫越来越大, 一旦破灭, 产业链就要断裂。要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住房政策, 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 住房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 既要使开发商有利可图, 更要使全体居民买得起房。将居民住房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引导民间资本投向第三产业, 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自主创新, 全面优化投资环境, 降低中小企业税收比例, 提高个税起征点, 使社会实现充分就业, 藏富于民, 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四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是协调发展。如果经济发展不协调, 人们的生活就难以和谐, 生活质量就难以提高。在城市化的过程中, 农民工在往返城市打工的过程中, 常常是交通拥挤, 每年交通事故要夺去那么多人的生命, 说明交通设施不完善, 不能满足人们的现实需求;如果将现行的农业补贴政策改为价格补贴, 提高粮食价格, 农民种田也能赚钱了, 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农民工来回奔命了, 三农问题也就好解决了。由于保健知识普及不够, 大量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正在侵蚀人们的健康, 吸烟、吸毒年轻化现象严重, 酒肉消费量大, 肥胖呈快速增加趋势, 高血压、高血旨、心脏病和糖尿病等富贵病患者越来越多;这些不协调现象的存在, 严重影响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增加了社会运行负担, 影响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所以,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要纵观全局, 平衡发展, 高度重视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坚决落实科学发展观, 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放在首位,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理顺消费、投资和出口三者之间的关系, 使我国经济在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上, 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摘要: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精神面貌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这是值得我们引以自豪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们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尤其是在消费观念上缺少理性, 盲目跟风, 依赖外需, 对理性消费认识不足, 从而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历程, 无论是经济专家还是学者, 得出一个共同结论:理性消费才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关键词:理性消费,感性消费,整体经济,大力倡导

参考文献

[1]城市化进程中应推行可持续发展理念[EB/OL].新华网, 2008-09-09.

[2]2007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达44.94%.国家统计局人口司, 2008-06-11.

理性消费 每笔支出都是品位 第4篇

充实头脑

在西方的价值观中,有教养通常是指一个人具有普通的常识,或者说见过世面,宠辱不惊,而中国对教养的定义则更看重礼节的部分,而礼节其实也是常识的一种。

知识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充实自己的大脑是最好的消费。中国一直有一个观念,“腹有诗书气自华”,说得是一个人雍容华贵的气质并不是财富赋予的,而是文化。譬如收藏,其真正的意义不仅仅是财富的保值与升值,而是对藏品的文化符号有着深刻的理解,继而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要求收藏者具备理性的经济头脑的同时,还要有很好的艺术修养。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就是这样在收藏中不断累积知识,除了增长了身价,更增长了金钱买不到的专业领域公信力与影响力。因此我们说收藏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是有道理的。在收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自己培养成理性和感性结合得相当和谐的现代人。

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有相同的功效。旅行可以丰富人的阅历,行者在走走停停之间增长见闻,并且对百态人生进行感悟与思考,只有这样多彩的人生才会富有悲天悯人的情怀。知名音乐人高晓松曾经表示自己和家人不买房子,而是热衷于到全世界旅行。当然,除了自身的幸运之外,他选择了一种轻盈的人生。我想,喜欢经常行走的人是选择勇于沉淀自我的人生,财富不是约束人生,而是让心灵更加自由。

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金钱是为人服务的,而不是人为金钱卖命。我们购买游艇并不是为了炫富,而是为了去征服海洋,增长气魄。我们去欧洲旅行不是为了购买奢侈品,而是为了欣赏美景、建筑,感受那里的人文气息,并向那些为人类历史作出卓越贡献的文化科学领域的巨匠致敬。

消费感觉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觉,花同样的钱,买一件衣服和听一场音乐会,两者的感觉是不同的。有行为科学家研究表明,有形的物质常常无法带来持久的幸福感,怎样让自己花了钱可以获得更令人满足的快乐?

人们用金钱购买经历与体验要比购买有形物质获得的幸福感更多。购买的经历如何,比一场触及心灵的好电影、一次特别的用餐经历……与我们的自我感联系更为深刻,是这些经历铸就了现在的我们。

很多时候,把钱花在别人身上,哪怕就几元,带来的幸福感也会比用这些钱来犒劳自己更深刻。所以我们相信,如果世界上真的有圣诞老人,那么他一定最幸福、最快乐。经常为身边的人准备一些小礼物,给他人时时带来感动与惊喜远比给自己买礼物更充实。有些人喜欢去关怀流浪小动物,热衷于去福利院探望老人,这都是因为人在付出爱的时候感觉最快乐。

品位无价

每一笔支出势必令我们感觉快乐,有所得,选择适合自己的而非迎合他人,就是最有品位的消费。

我们知道即使是顶级服装设计师的作品,也未见得适合每一个人。在服饰的选择上,款式、工艺、材质远比品牌更重要。某知名主持人身着大牌服装,每每成为大家的笑谈,我想或许是节目幕后人员的失误,也或许是他不够自信,尚不肯寻找属于自己的style。而聪明的品牌也曾经给某国内三线女歌手发出封杀令,禁止其身着本品牌服装出现在公众场所。让人不由感叹到底是人在穿衣,还是衣服穿人?其实,品位与价格无关。同样是国际巨星的成龙,无论何时何地,永远是一袭唐装,唐装就是成龙的国际符号。他曾经说自己的唐装不贵,但舒适,更可以体现自己的中国背景。他用最聪明的方式找到自己的style,而这背后体现的是对自我的肯定,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自信。

总之:我们如何花钱可能与我们如何赚钱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四条逻辑规律定义什么是理性思维 第5篇

我说逻辑学是对于理性精神的培养和训练,那什么叫理性精神?什么叫理性思维?这里有四条基本的逻辑规律,某种意义上就定义了什么叫理性思维。

1、同一律

必须满足这样一些规律要求,要遵守同一律,同一律就是你在思考论证过程中,你所使用的概念、命题、思想等等,都要与自身保持同一,事物要保持确定性。概念保持统一,一个概念什么意思就是什么意思,指称什么对象就是指称什么对象,不能混淆概念。

比如人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张三是人,所以张三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这不对,张三是由他妈生的,不是猿猴进化而来的,他只活几十年时间,他一个人不可能完成从猿猴到人的进化过程。那么这个结论不对了,就是前提有问题,什么前提?就是人,人是由猿猴进化过来的,完成这个过程的是人类,张三是人,张三是一个人,不是人类,所以我们日常语言里面,有一词多意,造成了好像推理有共同项。

从论辩的角度说,同一律还要求,在一个论辩过程中,讨论什么论题,就讨论什么论题,不能偏题、离题、跑题。我们偏题、离题、跑题是经常发生的,同一律还要求我们,在反驳和批评别人观点的时候,不能歪曲别人的观点,故意将其荒谬化,你批评别人的时候,要持科学的态度去批判。

2、矛盾律

另外是矛盾律,矛盾律就是思维不能自相矛盾,思维应该前后一致,不能自己跟自己打架,不能自我否定。矛盾有深浅之分,有些矛盾就是因为考虑不周,用词不当造成的。张三不小心谋杀了李四,这肯定有问题。谋杀就是蓄意的,不会不小心。

还有一种特殊的矛盾,叫悖论,悖论是什么?悖论就是这样的句子,如果你假定他是真的,你可以逻辑推出是假的,如果假定是假的,你可以逻辑推出他是真的。

一位老师在周末对学生说,下一周我将对你们做一次出其不意的考试,什么叫出其不意。就是在你们考试的前一天晚上,甚至考试当天早晨都不知道那天要考试,这样的考试叫出其不意。学生晚上回去了,躺在床上,说闲着也是闲着,我们开个会讨论讨论,老师说了下周要对我们考试,我们猜不到哪一天,那下周就五天上课,我们想一想,老师能把考试放在星期五吗?如果考试放在星期五的话,那就意味着前四天都没考试,到星期四晚上,学生就不干了,你说了这周要给我们考试,到现在都没考试,傻瓜都知道明天要考试了。而且你又说我们猜不到那天要考试,所以老师绝对不可能把考试放在星期五。学生又想,老师能把考试放在星期四吗?如果老师把考试放在星期四,那就意味着前三天没考试,到第三天晚上我们会想,只剩两天了,这两天肯定有一天考试,那是哪一天呢?不能放在星期五,放在星期五,我们星期四晚上就知道了,所以是放在星期四,放在星期四那星期三晚上我们就知道了,这不符合条件,所以也不能在星期四。于是按照这样去推,不能在星期三、不能在星期二,甚至不能在星期一。下周老师来了,学生对老师说,老师你说这一周要对我们做一次出其不意的考试,我们反复思考,左右推理,发现你这样考试根本无法进行,满足你所说条件的考试不存在。老师一听急了,什么满足我条件的考试不存在,那我宣布,现在考试,确实出其不意,满足老师所说的所有条件。

学生说今天不应该考啊,怎么就考了呢?这是意外考试推论,顺便说一下,我在北大出版社出了两本悖论的书,一本叫《悖论研究》,一本叫《思维魔方》,《思维魔方》就是从《悖论研究》里面把一些好懂的,浅的知识扒拉出来编成的,这是出版社编辑的主意,不是我的主意,是为了区分不同的读者群。

所以我说悖论是我们思维中深层次的矛盾,并且是难解的矛盾。

3、排中律

还有一个规律叫排中律,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当中不可能都是假的,必然有一是真的,这就是排中律。基于矛盾律、排中律,我们可以发展两种论证方法。一个叫归谬法,一个叫反证法。如果P则Q,如果P则非Q,从P生出来一个矛盾,逻辑规律矛盾,所以非P,这是归谬法。反证法,如果非P则Q,如果非P则非Q,非Q就是假证出发,催生一个矛盾,矛盾不成立。

有甲乙丙丁戊五个人,每人头上戴一顶白帽子或者黑帽子,每个人显然只能看见别人头上帽子的颜色,看不见自己头上帽子的颜色,并且一个人戴的帽子当且仅当他说真话,戴黑帽子当且仅当他说假话。已知:甲说,我看见三顶白帽子一顶黑帽子,乙说,我看见四顶黑帽子,丙说,我看见一顶白帽子,三顶黑帽子,戊说我看见四顶白帽子。要你从这四个人所说的四句话推出谁说真话,谁说假话,这五个人各戴什么颜色帽子。

怎么推?信息都在这里,不要别的信息。假设甲说真话,他自己戴白帽子,他看见一顶黑帽子,这五个人里面那就是四顶黑帽子,一顶白帽子。乙说他看见四顶黑帽子,甲说真话的时候,不可能有四顶黑帽子,所以乙说假话,他戴黑帽子。丙说他看见三顶黑帽子,不可能有三顶黑帽子,丙说假话,他戴黑帽子。假如乙说真话,这里面应该有一顶黑帽子,现在逻辑推出,乙戴黑帽子,丙戴黑帽子,有两顶黑帽子,矛盾,所以甲不可能说真话,只可能说假话,他戴黑帽子。我们再来看,乙说了他看见四顶黑帽子,假设他说真话,那他自己戴白帽子,其他人都戴黑帽子,丙看部件他自己,还能看见乙和另外三个人,丙说看见一顶白的,三顶黑的,这是真的。丙就戴白帽子,如果丙戴白帽子,乙就看不见四顶黑帽子,所以乙不可能说真话,只能说假话。甲乙都戴黑帽子,戊说看见四顶黑帽子,所以一定是假的,所以戊也是戴黑帽子。丙说我看见一顶白帽子,三顶黑帽子,三顶黑帽子是真的。

那他说的一定真的吗?还有一个丁,如果丁戴白帽子,他说的就是真的,如果丁戴黑帽子,他说的就是假的。我们再来论证,丙不可能说假话,只能说真话,假如丙说假话,那就是因为三顶黑帽子都是假话,甲就是一顶白帽子,没有说话的丁戴黑帽子,他把他说成戴白帽子,于是他应该看见四顶黑帽子,自己说假话,他也戴黑帽子,因此五个人都戴黑帽子。如果五个人都戴黑帽子,乙说他看见四顶黑帽子,就是真的了。但是乙不可能说真话,所以丙不可能说假话,一定说是真的。因此,甲乙戊说假话,戴黑帽子,丙说真话,戴白帽子,没有说话的丁戴白帽子,这就是逻辑推理。

4、充足理由律

还有一个规律,充足理由律,我们要讲理,什么样的叫讲理呢?你对你所论证的观点要给出理由,并且给出的理由要真实,给出的理由必须推出所要论证的论点。

我有的时候把逻辑学这么说,逻辑学是要求人们讲道理,然后告诉人们怎么去讲道理,再告诉人们去识别有的时候人们甚至包括你自己是不讲道理,然后反驳这种道理。

比如公共说理是公共文明的成就,也是形成良好社会关系、民主政治秩序的根本条件,只有说理的社会才是正派宽容的社会,公共话语和逻辑不只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习惯和德性,而习惯和德性是需要从小培养的。我们在这个社会上很多利益肯定都有分歧,那我们怎么在这个社会相处?就是讲道理,通过讲道理,去说服对方,甚至有的时候说服自己。但是,道理有的时候不是那么容易说通的,说不通怎么办?宽容。在这个社会上,你有的时候不是几句道理,几句话就能把人说服的。我们只能讲道理,不然怎么办,不听我的,我就把他砍死,我就揍你,你这样对别人,别人也可以这样对你,社会不乱套了吗,社会没法运行下去。

有些道理讲不通怎么办?宽容,我们在这个社会,一个理性的社会里,我们要学会与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利益主张的人,持有不同见解的人和平共处,共存于这个世界上,我们都是人,我们都是中国国民。尽管我们有很多不同的,但是我们还是有很多相同的,我们还是要相处下去。所以两个要求,一个是说理,第二是宽容,这是一个健全的社会,民主的社会,理性的社会,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我们要学会与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背景,不同利益诉求的人,和平共处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在这个意义上,回到我的主题,逻辑学有什么作用?逻辑学在整个科学体系里是基础学科,工具性学科,它的基础坍塌了,整个基础学科都会坍塌,它是非常关键的。

对个人而言,学习逻辑,能够帮助你清楚的,有条理的思考、说话、写作甚至办事,话与话之间有逻辑关系,事与事之间也有逻辑关系。

什么是理性消费 第6篇

发布:柴佳丽 时间:2014-6-19 16:32:56 来源:银川市第二十一中学 林万青 点击:78 什么是逻辑思维方式科学方法和理性思辨能力

银川二十一中 林万青

逻辑思维是建立在逻辑学理论之上的思维方式。逻辑学是指研究确定思维形式的规律、方法、规则、定理的理论体系。是人类论证思想,正确表达思想,防止思维、语言混乱,准确认知世界必须的基本的认识论工具和方法、手段、技能,是人类运用语言符号,使用概念、判断、推理、归纳、论证和数字符号等形式对语言和思维进行规范,使语言和思维的形式系统化、公理化,以提高人类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推动促进人类进行有效思维,避免产生思维混乱,语言失范,从而保证人们做出正确行动,逻辑学理论是人类进行认知活动所必须的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学问,是现代科学技术产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逻辑思维也就是理性思维的认知方式方法,它借助语言思考,使用概念、判断、推理、归纳、论证和数学符号进行思维活动,从而认知世界获得知识,逻辑思维不同于形象思维,不能仅仅凭借灵感见而知之,只靠感觉、知觉、表象、经验、信仰等感性认识,形象思维来认知世界,获得知识。

逻辑思维这种人类认知世界获得知识的思维方式是人类思维活动、认知世界的方式、方法中具有系统理论体系的,高级精确的认知方式、方法,是科学产生、发展的基础、前提条件,现代科学技术是建立在逻辑思维基础之上的,我们进行科学技术研究,搞创新、发现、发明、创造是在思想自由的前提条件下运用逻辑思维方式、方法做支撑来进行的,逻辑思维是科学产生、存在、发展壮大的母体,任何创新都需要思想自由,逻辑思维,掌握运用科学方法,否则,不可能实现。

科学方法具体来讲就是用逻辑推理,数学描述,实验验证的方法进行认知活动,使其面对问题进行思维活动所得到的认知结果必须具有客观性,精确性、可重复性、可验证性的特点。

科学方法是一个寻求真实,探求真相,追求真理的求真过程,也就是批判性思维的理性思辨、证明或证伪的过程和方法。它要求对问题、观点、假设进行认真严谨地分析、研究、论证、证明,能经得起推敲、质疑,具有专业精神、较真意识,所分析研究问题形成的结论、观点,认知世界获得的知识应该是客观的精确的,可重复的,可验证的。不允许仅凭感觉、经验、信仰、情感、大概、差不多、“中庸”调和地得出结论,观点,或者不了了之,信口开河,不负责任。

科学方法的第一步是提出问题和假设,第二步是根据提出的问题去找数据、证据、材料,第三步是做分析、检验、验证、假设的真伪,用逻辑推理,数学描述,实验验证的方法,使其面对问题所得到的认知结果具有客观性、精确性,可重复性,可验证性的特点。第四步是根据分析检验、验证的结果做出解释,如果结论是证伪了当初的假设,那么,为什么错了?如果是验证证实了当初的假设,又是为什么?这一步最重要的是证明过程的因果关系要清晰明确,逻辑关系要通顺。第五步就是对问题解释写出报告或文章,说明所形成观点、结果的由来和理由,用文字图表等形式形成科研报告,论文。

这样一个过程让人学会思辨,使人形成理性思维头脑,避免自己被别人愚弄。能够使自己自立、自强、自尊和自信。

科学理性思辨方法是要靠自己思考,靠自己找问题,然后运用符合逻辑的方法去用数据,事实材料去验证、检验、证伪,在实证的基础上形成真理性结论。

有了这种科学理性思辨能力,当我们遇到任何问题,面对主客观世界、社会现实生活中的诸多问题时,就会去思考、质疑、审视,然后就看能否找到证据来证明这个问题逻辑上或者事实上、数据上站住站不住脚,然后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把自己的思想、想法和要实现的目的清楚明白的表达出来,能够给人们以足够的说服力,使别人信服,使自己能够自信、自立、自强、自尊。这是一个现代人应有的素质,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教师应该培养教育学生应具备素质中最重要的,最具核心价值的培养目标和素质要求!

现代世界已由哲学信仰时代进入到了科学时代,我们必须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运用科学方法去解决我们面对的诸多问题,这是最根本的核心的“正能量”和价值追求,也是创新的前提条件,因为创新如果没有建立在思想自由基础上掌握和运用科学方法,具备理性思辨能力,是不可能实现的。

什么是理性消费 第7篇

胡塞尔是西方传统哲学的最后一个大家,也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山鼻祖。一般认为,他是一个理性主义者,但是他又是现代非理性哲学的有力影响者。这种双重定位使人们难于理解胡塞尔到底在做什么样的哲学。许多人以胡塞尔早期现象学及其影响为据,把他与海德格尔等人划入同一行列,但是,无论从他们自己的声称还是从他们的宗旨来看,两人的哲学有着基本的差异。最能标明这种差异的是胡塞尔坚称他是一个理性主义者,并维护西方理性传统,而海德格尔却极力解构这种传统。因此,我们对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区别的理解就不能仅仅根据他们共有的现象学,而必须根据他们现象学之外的观点或对现象学的不同解释来作出。同一现象学被用于不同的追求,因此关键是要看他们追求什么。

胡塞尔从1894年反叛并反对心理主义开始,就走上了一条企图复兴理性主义的不归之路。不理解他对理性主义的追求,就不可能理解胡塞尔。

理性主义是在多种意义上而言。首先,它可以指要求聪明地、智慧地选择达到目的的手段,并坚定地贯彻自己的理性选择,不为情感、道德和其他价值所动;其次,它可以指要求思想、观点有充足的理由,得到充分的论证,使之站得住脚,而不是胡说八道;再次,它可以指要求思想、行为遵循事情的必然规律和普遍本质,而不受感性偶然性的干扰甚至控制,在此意义上的理性即普遍必然性,也称客观必然性。

胡塞尔的理性主义是上述第三种意义上的理性主义,也是西方主流哲学自古希腊以来追求的理性主义,它标志着西方文明的特征。我们知道,这种理性主义与西方文明一道被许多东方传统主义者和整个后现代主义者所拒斥,而开此先河者,有叔本华、尼采、柏格森、克尔凯郭尔、弗洛伊德等人,但是,没有海德格尔和维持根斯坦的加盟,对这种理性主义的拒斥肯定是不深刻的。在海德格尔和维持根斯坦之前,可以说,只有非理性主义、反理性主义,要求生命冲动和个体欲求冲破理性必然性的控制和压制,获得解放和张扬。这些人表达了一种对西方理性文明传统的强烈反抗,破坏性极强而建设性极弱。而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却不是这种意义上的反理性主义者,倒不如说他们是感性主义者。他们所维护的与其说是生命冲动,不如说是生活素朴性。

胡塞尔阴错阳差地为后现代主义或后理性主义提供了一种现象学方法,可是,胡塞尔先验现象学的宗旨却是典型西方理性传统的,与西方理性传统所追求的目标完全一致:为人们的生活,进而为生活之上的科学和形而上学,奠定基础。何为基础?胡塞尔坚定不移地认为,普遍必然性的真理和本质是我们生活世界、科学世界和形而上学世界的根基,我们在生活中、科学中、哲学中遵循它们,适用它们,却从来没有反过来寻问它们,而他的工作就是“回到事情本身”,也即回到我们生活及其科学世界的基础。但是,这仅仅是宗旨,现象学的关键是创立了一种朝向这一宗旨的方法,以及运用此方法所作的意识分析工作。理解胡塞尔的困难是理解他的宗旨与他的方法之间的关系,也即追求普遍必然性基础与现象学的关系。他为什么会转向创立现象学,走向意识活动和构造的分析?这与他追求的科学之科学或为所有科学奠基的目标有何关系?

理解胡塞尔现象学的关键,是理解他对内在性的限定。他把自己的研究范围严格限定在绝对内在(Immanenz, immannent)的领域,而排除一切超越(Transzendenz,transzendent)设定。这是因为,他认为只有在意识内在性中直接被给予的东西才具有明证性,而超越于意识内在性之外的间接被给予物皆只是假设、推论,不具有明证性,所谓现象学还原,即是返回内在领域,排除超越设定。所谓内在领域即意识领域,它是我们直接面对的事情,而外部事物,虽然我们每天要与之打交道,但却与我们隔了一层,它们根本不能把自身给予我们。因此,胡塞尔认为,只有内在之物才具有不可怀疑的绝对必然性,外部超越之物的存在是令人可疑的,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们搁置起来,中止判断。

胡塞尔认为,回到内在意识领域是把握普遍必然性本质的前提,因此,在他那里,先验(意识)还原是本质还原的前提,尽管他首先提出本质还原,然后才提出先验还原。先验还原的意旨是防止超越,回到内在。因此,他首先把面向外部世界的自然科学搁置起来,其次,他把面向生活世界的人自我或经验自我搁置起来,最后,他把整个世界的存在设定搁置起来,这样,我们就获得一个纯粹的先验(transzendental)意识领域。在此基础上,我们再进行本质还原,就可以获得普遍必然性的本质。

胡塞尔为什么要排除超越设定?他认为这关系到欧洲理性传统的存亡,关系到人类是否会陷入相对主义、怀疑主义、人类主义从而走向全面危机的大事。胡塞尔把我们这个时代的危机,即理性主义的危机或科学(他所说的科学不是自然科学,而是对普遍必然性或严格确定性的探索)的危机,归结于一种客观主义或自然主义的盛行,而这与另外一方面,即主观主义、心理主义、人类主义是相通的,它们皆是对绝对确定性真理的怀疑。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即是对偶然性因素、相对性因素的清除,归根到底,是对非理性因素的清除,他把非理性也即非确定的、相对的、主观任意的因素置入括号,以便寻求对所有人、所有时代都绝对有效的东西,无怪乎胡塞尔总是维护西方传统而贬低东方传统,这与黑格尔的行为具有相似性,而与海德格尔正相反。

胡塞尔清楚地意识到他所追求的目标的理想性,因此意识到当人的理性疲惫时危机的不可避免性。对绝对理性的高扬,在20世纪被证明是人们所不堪重负的。但是,绝对理性主义最遭人们批评的是它被指责的虚幻性,即它所高扬的普遍必然真理其实仍然是某种特殊价值,如西方的价值,把普遍必然性强加给人们实际上是把一套特殊价值强加给人们。这样一种对理性主义的解构恰恰根据于同出一门现象学的海德格尔。为什么胡塞尔现象学所呼唤来的并不是理性主义的再生,而恰恰是理性主义的`进一步衰弱?

胡塞尔所追求的目标始终如一,这就是为任何一门科学奠定基础,为一切实践规范寻求根据。但是,他为此目标所创立的现象学却不断变化。在他前期,现象学仅仅是一种方法,通过它,我们实现眼光的倒转,态度的转变,向事情本身的返回。后期,先验现象学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而且首先是本体论(存在论),或一门始基科学,它不仅是要向意识领域还回,而且要为其他科学提供一个绝对存在的源始领域。当胡塞尔转向后期的先验现象学时,几乎没有一个他的学生跟随而去,无论是舍勒还是海德格尔,皆停留于他的早期现象学上,把现象学作为方法用于自己的目标追求。胡塞尔虽然维护真理的绝对必然性,但这种绝对必然性又是源于内在中的直观(看),具有浓烈的直觉主义色彩。他从布伦塔诺继承来的意象性学说启发了后人,用以标明人或意识所具有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与非反思或前反思性密切相关,它对理性具有潜在的颠覆性。而他对内在意识时间流的描述本是用于说明变中之不变的本质的存在,可是它完全可以用于摒除绝对本质的存在而仅仅保留纯粹流变本身,因为,本质直观毕竟与体验流本身在直接性上尚有程度上的差别。这一切都为胡塞尔哲学自身的被颠覆制造了可能。

当海德格尔把现象学内在之“看”转向超越之“问”时,现象学所蕴含的颠覆性便实现出来,它所达到的恰恰是绝对理性的死亡。海德格尔哲学的要义是:我们并不是首先面对现象(事情本身),然后超越,而是我们始终已经在现象(事情本身)之中,现象即是超越本身,而非超越之前的内在意识主体。我们已经、并始终、且不得不处于超越之中,根本不存在超越之前的一个内在领域,一个孤立的自我,一个最初无世界的主体。这样,海德格尔就根本否定了还原的向内方向,他自己的还原法不是要还原到超越前的意识始源上,而是还原到超越本身,也即“此在”的生存结构上。所要朝向的事情本身(现象)就不是意识领域,而是生活领域,确切地说,是此在”在世界中存在”的领域。胡塞尔把意识自身作为“反思”考察的对象,其目光不是向外朝向对象,而是向内朝向自我,尽管这个自我总是向外关于某对象的。反思,不发生在生活中,而是发生于哲学中,或者说,发生于生活之后或之上的理论过程中。与之对立,海德格尔现象学却是非反思甚至反反思的,他反对把“此在”之生存作为反思的对象,“此在”之生存根本不是对象,我们对其分析也根本不是理论的反思。那么,我们如何进入“此在”之在中呢?海德格尔认为,我们对“此在”之在的把握不是反思而是领悟、解释或logos,领悟、解释或logos本身也是生活过程,是发生在生存层次上的活动,而非发生在理论层次上的活动,它不同于反思,任何对生存(生活)的理论反思都破坏了其原本性,使其成为另一物而非事情本身。海德格尔否认“此在”之在具有某种确定性本质,我们所要把握的不是它的“什么”,而是它的超越结构、超越过程。现象不是对象,存在本身并不存在,显现者本身并不显现,因为存在总不是自身,总是超出自身,我们越是把握它,它就越是远离我们,归隐而去。因此,所需要的不是反思的直观描述,而是以前反思理解为基础的解释。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对立的实质是,在胡塞尔看来,经过先验还原,我们可以获得一个纯化了的,超然于一切立场、角度或偏见的先验主体,这一主体不以肉身为基础,也不以任何具体历史、社会和文化为基础,不受它们的任何干扰和影响,自身给自身设定本质,构造规律,发出理性命令。这与康德关于“知性为自然立法”,理性向人发出行为命令的观点完全一致。这样极端理想的理性主义不被海德格尔接受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在他看来,“此在”不可能摆脱它所处于其中的世界性,“此在”注定与它的世间存在纠缠不清,这是“此在”的“被抛”命运。“此在”在世界中存在,它沉沦于其中,但又本真而在;它烦他人之所烦,却归根到底为自身而烦;它逃避于世中,却又被迫回到自身,去自己作出生活谋划。在海德格尔那里,“此在”和世界构成既不可分离又紧张对峙的状态。海德格尔的“此在”与胡塞尔的“先验主体”相比,缺少欢乐和真正的自由,“此在”总是处于烦心于人、烦忙于世中,但又被迫自己独自承担生活责任,在世界中本真自我地向死而在。诸如此类的近乎矛盾的描述使“此在”在自我与世界的紧张状态中疲惫不堪。“此在”力图摆脱世界回到本真自己,而又无力摆脱世界因而沉沦于世,这就是“此在在世”的生活写照。海德格尔哲学的基点是“此在”与世界同为一体,主客不分,而胡塞尔哲学的基点却是内在性与超越性的对立,主与客的首先区分。胡塞尔所追求的是一个先验领域,而非先于主客之分的或非主非客的领域,这个先验领域在他看来就是纯粹意识领域,它与超越性或世界相对立,通过对后者的意向性构造而达到它们的同一。他恰恰是要在主客对立的基点上来讨论它们的同一关系,这样的同一是主体对客体构造的同一,而非海德格尔那样主体与客体沾沾乎乎而又紧张对峙的同一。

显然,海德格尔的描述更符合现实,它们真实地反映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状况。但是,在胡塞尔看来,生活世界仅仅是理想世界的一些相对的、偶然的实例,并不具有普遍必然性,它们应在先验还原中被搁置起来,不发生作用,失去效力。这样,才能廓出一个绝对的、超时空的、普遍必然的可能性领域,而现实生活领域发生的事情只有以此领域为理想、为追求,才具有合理性。胡塞尔哲学与20世纪盛行的人文关怀、文化关怀截然有别,他并没有参与到为大写的人而伸张的行列中,他关心的始终是理性的盛衰而非人类生活的状况。但是,这并不等于他不关心人的命运,他恰恰是要为人类生活提供非相对主义、非主观有效、非偶然性的依据,以便使人们可能过上一种合乎理性的生活,即一种可以得到合理辩护的生活。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胡塞尔是一个理性主义者。

理性消费 第8篇

节日前夕, 各大商场都会组织搞一些商品促销活动, 比如“满100送50礼券”, 但实际上, 当消费者拿到赠送的50元礼券想消费的时候就会发现, 满商场里根本就找不到价格在50元以内的商品, 赠券只能变成再次消费的“诱饵”。因此顾客在选购商品的时候首先应着重考虑自己实际需要, 不要仅仅因为有优惠而去购买实际并不需要的物品。

而在食品消费时市民更应注意, 不买过于便宜的粮、油、饮料及其他食品, 以防上当受害。来源可疑的反季节瓜果蔬菜;无生产厂家名称、无厂家地址、无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食品;以及未在产品包装上标注“QS”质量安全标志的小麦粉、大米、食用植物油、酱油、食醋、肉制品、乳制品、饮料、调味品 (糖、味精) 、方便面、饼干、罐头、冷冻饮品、速冻面米食品、膨化食品等15类食品都不要购买。

什么是理性消费 第9篇

——查理斯·法墨

查理斯·法墨(Charles Farmer)是一名业余收藏家,日常工作在英国MGM公司旗下的SVP国际电视节目许可部门工作,为电影颁发在电视台播放的许可证书。至今,法墨已经收藏了70余件艺术品,除了个别几件外国艺术家的油画之外,其余的均为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

2005-2006年间,由于公司调动的原因,让他有机会开始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间隔年”,他决定独自前往上海交大攻读中文专业的研究生。在他第一次来中国之前,就已经对中国文化充满兴趣,而当他踏上这片土地,便彻底地迷上了这里的一切,从艺术到历史,从食物到各地的风土人情。在上海的莫干山路M50艺术区,他开始了他的艺术品收藏生涯。

在一次偶然的画廊探访中,法墨结识了艺术空间的总监吴孟桦。在与她的交流中,法墨开始对艺术收藏逐渐了更加完善的了解。他第一次购买艺术品是在上海的艺术景画廊于2005年举办的一次中国新锐艺术家群展上,法墨一出手就买下了8件艺术品,其中包括郝世明、李曦等艺术家的创作。法墨说他的首次购藏完全是源于对作品单纯的喜爱,“喜欢一件东西,想要拥有它,并希望这件喜欢的东西能时刻存在于自己的生活里,就是这么简单。”法墨笑称自己并非什么百万富翁,仅仅是一个热爱艺术并恰好有一定积蓄可以来支持自己爱好的普通人,就像有人会把零花钱花在奢侈品或投资房产上一样,他则希望能够拥有自己喜爱的艺术品。

法墨从未购买过任何天价作品,他的藏品绝大多数都出自较为年轻的艺术家之手,价格一般都是在几千美金左右,最高也从未超过2万美金。他说在他做决定时,这些作品的升值空间也不是他最为在意的,更重要的则是被喜爱的作品触动时的心境,他也希望能够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支持这些打动他的艺术家,让他们能够在艺术道路上走得更远一些。

法墨的收藏以当代油画为主,他最为欣赏的艺术家包括曾梵志、王音、陈可、季大纯、江山春、李瑞(云谷然)、秦凤玲、王音、石至莹、曲巍巍、贾蔼力等等,除了油画以外,法墨也收藏少量摄影以及雕塑作品,譬如摄影家韩磊和崔岫闻都是法墨的心头好。去年法墨刚刚在北京的空白空间购入了两件年轻艺术家何翔宇的“可乐计划”木椅雕塑,目前正在准备寄回他的小仓库里。

目前最让法墨发愁的就是存储空间。由于他在伦敦的居室空间并不是很大,所以一直都不敢购买画幅过大的作品,目前只有少部分藏品存放在家中。今年新购入的7件作品目前都还在北京等待被邮寄回伦敦,其中就包括他在佩斯北京购入的谢墨凛作品。

出于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情结,法墨基本上每年都会争取来几趟中国。每次一到北京或者上海,法墨都会直奔艺术区几家自己最常光顾的画廊,像是艺术空间、空白空间、亦安画廊、北京公社等。与此同时,他每次也都会关注一些新兴画廊,尽可能去发现有天赋的年轻艺术家。对法墨来说,收藏艺术品带给他的不仅仅是能够拥有作品本身,更多的是能够有机会与喜爱的艺术家沟通,进一步地去了解他们的想法。艺术家江山春和法墨之间就因此建立了深厚友谊,他曾经根据法墨年轻时的照片为他画了一幅肖像,这让法墨的母亲都为之感动不已。

现在,法墨购买作品的态度相对理性了许多,不再像最初那样一口气就拿下好几件。在对新目标下手之前,他一般会先调查一下该艺术家的背景资料,除了参展以及获奖经历,也会在网上搜集些相关报道,尽可能全面地了解这位艺术家。他会与常去的几家画廊保持良好的关系,以便随时获得最新的展览资料。通常,法墨会把购买艺术品的投入限制在年收入的5-10%的范围以内,也会为自己每次的消费额有所限制。不过,法墨也坦言,收藏艺术品真的是一件容易令人上瘾的事情。前两年来中国,他并没有购买过多的艺术品的打算,然而在遇到自己满意的作品时,一切原则通通失效。然而,尽管有很多次“冲动消费”的经历,7年来,法墨却从未舍弃过一件自己的收藏品,也从未有后悔买下的作品。可是随着可支配的空间越来越小,法墨近日已经准备着手规划自己的收藏体系。毕竟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的审美观也会随之改变,例如,现在他更倾向于购买写实派作品,而近几年购入的大部分作品都更为抽象。

法墨计划在10月份的新疆之行后再弄一个面积更大的库房,再收藏几件谢墨凛、梁远苇和陈可的作品。谈到为入门级的工薪族收藏家提供建议,法墨说:“在遇到一件令人心动的艺术品时,要先抑制住自己购买的欲望,等过几天冲动淡去之后再去看;也要先做前期的资料搜寻,并尽可能地和画廊、艺术家进行沟通之后再购买。这一点非常重要。”

昇艺术空间 吴孟桦

Q:?如今在昇艺术空间的客户中,工薪族收藏家所占的比例有多少?

A:占大概画廊藏家的20%。

Q:?对首次有意购买艺术品的工薪族收藏家,画廊会提供怎样的服务?是否会介绍适合其兴趣和资金量的艺术家与艺术品,还有适合他/她的付款方式?

A:画廊提供给所有藏家的顾问和咨询服务都是一样的,只要对我们画廊的艺术家或作品有兴趣,我们总会尽最大可能满足藏家。除非藏家是因为特定原因需要特定性的收藏,我们一向都是建议他们只收藏他们非常喜欢以至于看了不能不拥有的作品,毕竟作品跟他们回家之后,是要共同生活的,所以对每张藏品的热情都非常重要。

另外,我们画廊推出的艺术家大多是年轻艺术家,价格方面也比较容易被工薪族收藏家接受。而且,我们针对每个藏家都会有量身定做的咨询服务,所以没有一定的服务规格。如果藏家非常喜欢一位价位稍高的艺术家作品,我们会建议他/她等待下一次展览,我们也会和艺术家沟通,可能創作尺幅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作品提供给某位特定的工薪族藏家。我们画廊非常注重人性化的定制服务,透过沟通,我们大致上都能为藏家提供他们满意的方案。

目前还没有藏家询问非常规的付款方式,所以我们无法对付款问题做出评论。

Q:?昇艺术空间一般会通过哪些服务来维系新客户?

A:我们对每位藏家都是一样的维系方式:如果藏家有特别中意的艺术家,我们会在艺术家有新作时通知藏家;如果有新的展览或者我们觉得会特别适合此藏家的作品或者艺术家,我们也会特别通知藏家。经过我们和藏家前期的沟通和了解,对以后的推荐有很大的帮助。

Q:?有没有给您留下深刻印象的工薪族收藏家?

A:有一位英国的藏家特别喜欢中国当代作品,对收藏非常有热忱,但他常常很感性也很冲动,看到喜欢的作品没被带回家就非常不舒服,每天每天盯着作品图片看。大部分时候他会为了作品价格挣扎一些时间,但最终还是会忍不住买回家。

Q:?昇艺术空间中目前有没有值得推荐给工薪族收藏家的艺术品?价位大约是多少?

A:我们推荐吴笛笛和刘玉洁的作品给工薪族收藏家,价位都在10万元左右或者以下。吴笛笛的作品能让每天忙碌的人回家看到画就能感受到她画中的清新之感和对生活的喜悦;刘玉洁的作品则是截然不同的意境,往往能吸引观赏者进入她为每张创作所设计的梦境。

Q:?如果请您对喜爱艺术的工薪族或想要成为工薪族收藏家的读者提一个建议,您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

A:最重要的是对自己的了解。工薪族往往都有购买艺术品的预算金额,万万不可因为赶流行而购买所谓“投资型”的作品。自己喜爱是最重要的购买理由。

上一篇:跳蚤市场活动计划下一篇:幼儿园六一儿童节活动优秀的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