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数学课堂练习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2024-07-09

精心设计数学课堂练习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精选9篇)

精心设计数学课堂练习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第1篇

精心设计数学课堂练习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摘 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重要目标。作者以一线数学教师的视角分析和思考问题,并在课改精神的指引与启发下,积极探索在数学课堂练习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文章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一是创设问题情境练习,二是设置操作性练习,三是设计开放性练习,四是编选阶梯式练习,五是巧用条件隐蔽性练习。

关键词:创新意识 课堂练习问题情境 操作性 开放性 阶梯式 隐蔽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124-02

作为数学老师,肩负着开启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任务。在教学中,如何依据教学内容恰当设计各种新颖的练习,有效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直是教师们思考的问题。下面是笔者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在练习设计上的做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练习,用猜想激发创新意识

“好奇、好动、好想”是初中生共同具备的心理特征。作为一名中学数学老师在教学时应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努力创设能使学生积极思考、引发猜想的q情境练习,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跟与系数》的教学中,笔者这样设计以下的问题环境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并最终作出结论:

1、请同学们分别求出下列三个方程①、②

③ 的两根、,并计算、、、的值。

2、请同学们观察在不同的方程中、、、这四个值之间的关系

3、猜想:不求方程 的根,猜想、的值?

4、你能用文字表示你发现的规律,并用等式表示出来吗?

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可以大胆作出猜想,并在未知领域得到突破,掌握新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创造性的思维。

二、设置操作性练习,通过动手激发创新意识

所谓操作性练习,就是根据知识的本质特征,设计出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并由此发现规律的练习。这种练习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它常常运用于几何教学之中。

如在《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教学时,课前让学生每人准备一张扇形白纸,让学生猜想如何将这张纸站起来?老师演示,试着让它横站、竖站都不行,学生感到很有趣,都试着把自己手里的纸想办法站立更长的时间,绝大多数学生尝试都失败了。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实验,发现有学生把纸弯一下再站立在桌子上,可是不多久它还是倒下了,小组成员感到非常惋惜;还有小组讨论说:“先把白纸沿圆心角的角平分线对折,然后半展开,使纸与桌子的接触面呈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就可成功地站立在桌面上了。”教师请这位学生到讲台上给其他学生进行演示,果然,白纸站起来了。教室里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时,又有一位学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老师,还有一种方法,把这张纸卷成圆锥形粘好,它也能立起来,站立的时间更长,更不容易倒下。”教师让其他学生按照他的做法试试看。教室里立刻忙碌起来,连平时最不爱数学的学生也动起来了,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同学们认为哪种方法更好些?”“卷成圆锥再站起来更好。”“那圆锥有什么特征?如何计算它的侧面积和全面积?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接着教师再让学生们展开一个完整圆锥,在操作中学生很快发现圆锥的表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和一个圆形,同时也理解了圆锥的侧面积就是一个扇形面积,扇形的弧长就是圆锥的底面周长,扇形半径就是圆锥的母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使他们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增强创新意识。比从头到尾的死记硬背要强上千倍甚至万倍。

三、设计开放性练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中的开放性练习,一般是指那些条件不完备或结论不确定的数学问题,能引起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练习,或条件不充分,或答案不唯一,或解题策略多样化。开放性练习极具挑战性,它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发挥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又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因而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如在学《等腰三角形》后设计这样一道练习:一列长度为200米的火车在一条平直的铁轨上行驶,一个人站在道旁的C点观察火车,若记火车的尾部位A,头部位B,请问火车行驶过程中有几个时刻可以使点A、B、C构成等腰三角形,并画出相应的图形。此题是一道不错的开放性题目,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都有非常大的好处。

四、编选阶梯式练习,诱发学生创新意识

著名物理学家、数学家牛顿说过:例子有时比定理还重要。可见,学生对定理、方法、技能的学习,一般都需要接触到相应的题目,在解决具体题目的过程中才能充分理解、自觉地掌握。因此在教学时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精选不同层次的题目,由易到难有意设计阶梯式的练习,让学生由一个基本问题出发,运用类比、联想、特殊化和一般化的思维方法,能探索出问题的发展变化,发现问题本质,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拓展,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并孕育着巨大的创新潜能。

如在复习近平方差公式时,让学生练习这样一组题:

1.,2.,3.4.在前三个小题解法的启发下,学生很快就能将第4个小题变出如下的两种方法:

变形1: 原式=

变形2: 原式=

显然,变形2要将隐含“1”变为“2-1”,过去常常是老师和盘托出教给学生,没有背景、没有过程,学生很快就会淡忘。而这里是在一定情景的启发下,学生思维活动的结果,往往能内化成学生自己的东西。同时,也可以看到,变形1跳出了常规思维模式,具有一定的独创性。

五、巧用条件隐蔽型练习,挖掘学生创新意识

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各种隐含条件的挖掘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对隐含条件挖掘越多,学生对隐蔽条件的洞察能力就越强,从而选择、判断、创新等能力也就越强。挖掘问题的隐含条件,可以从条件、结论、图象及解题过程中入手,通过教师适时的点拨,巧妙应用,就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快速找到解题思路。

如在学分式方程后,出这样一道解方程:

。学生按?惯把方程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去分母之后,学生发现出现四次方程,不会解,没学过。这时引导学生反复观察方程,展开联想,用心去挖掘被掩盖的隐蔽特征,便能找到简捷的解法:

原方程变形为

解得

该解法新颖、独特,是创造性思维的具体体现。在学生练习时,要找到隐含条件,一定要多多审题。只有把题审清楚了,才能找到更多的隐含条件。对隐含条件的寻找,有利于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随时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创新思维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1]黎桂群 初中数学有效练习设计"三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06)

[2]段雪凌 浅谈数学课堂巩固练习设计之策略[J].《成才之路》,2009(20)

[3]张健 浅谈创新意识教育与个性培养[J].《数学教学通讯》,2004.

精心设计数学课堂练习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第2篇

一、精心设计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必须依据既定的教学目标展开, 但以往的课堂教学目标只是要求学生能掌握相关知识, 并运用这些知识完成相关作业, 缺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因此, 教师必须结合数学教学的具体内容, 把具有创新能力的内容充分融入教学目标中.

例如, 本人教学指数函数第二课时的内容时, 把其教学目标设计为:1.进一步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2.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与底数a的关系, 并能应用指数函数的单调性解决一些问题.3.培养学生化归、转化的意识和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题的能力.而指数函数单调性的主要应用是比较函数值的大小.因为“熟才能生巧”, 因此先详细讲解课本例题, 让学生掌握:当底数相同指数不同和当底数不同指数也不同时, 两个幂的大小.进而让学生思考:底数不同, 指数相同的两个幂的大小又如何比较?当底数不同, 指数相同的三个幂的大小呢?四个幂呢?进而指出数形结合的思想.再提出问题:比较图1中a、b、c、d与0, 1的大小.

然后让学生找答案, 归纳总结:当底数是字母时, 或比较三个以上的幂的大小时, 需要数形结合, 根据图象的单调性解决.如问题:设12 (12) b (12) a1, 那么 ( ) .

A.aa<ab<baB.aa<ba<ab

C.ab<aa<baD.ab<ba<aa

分析:由12 (12) b (12) a1, 结合图2-1得, 0<a<b<1, 由图象2-2可比较出ab<aa<ba, 选C.

这个教学过程, 由于本人在设计教学目标时, 融入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因素, 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既锻炼了学生融会贯通知识的能力, 又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二、善于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善于开展创造性的活动.那么, 如何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

1.让学生参与教学安排

教师可在课前利用几分钟时间, 让学生自学教材, 制定学习提纲, 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有利于稳定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还可以避免学生只重视课上学习, 而忽视课前预习,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自学过程中, 思维不受限制, 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

例如, 本人在教学总体分布的估计这个内容时, 之前一天让全班女同学登记各自的身高, 并阅读课本第10页至13页, 然后我把各个身高数据写到黑板上, 要求学生列出频率分布表并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让学生做几分钟后, 安排三个不同分组法的学生到黑板上做, 让学生讨论哪种做法更好.最后让学生总结解题步骤.通过动手、动脑, 学生对这个内容掌握较好.

2.让学生参与教具 (学具) 制作

学生若能参与教具 (学具) 的制作和使用, 将有利于提高参与兴趣, 提高创造能力, 体验到思考的兴致、创新的喜悦、成功的愉快.

例如, 本人在教学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时, 让学生准备好一根细绳, 按课本介绍的方法, 把它的两端固定在桌上的两点, 当绳长大于两点的距离时, 用笔尖把绳子拉紧, 使笔尖在桌面上慢慢移动, 就可以画出一个椭圆.

又如在教学立体几何中有关翻折问题时, 举例:将正方形ABCD沿对角线AC折起, 当以A、B、C、D四点为顶点的三棱锥体积最大时, 求异面直线AD与BC所成的角.此题的难点是画出图形, 学生常常因为想象能力差而影响作图, 我要求学生找正方形纸, 折出一条对角线, 并按要求翻折, 观察D点在什么位置时, 锥体体积最大?直线AD与BC中, 平移哪条线更好?然后找好角度观察实物图, 由此画出直观图.在制作教具的过程中, 学生真切地感知各直线的位置关系和各直线的长度.

3.让学生参与练习题的变题设计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就要使学生的训练到位.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 自己设计一些练习.例如让学生练习高中《数学》第一册 (下) P101第13题后, 让学生自行设计跟函数y=2 (2x+π4) +4有关的函数性质问题.学生马上联系函数的性质, 给出问题:①求函数的值域; (2) 求函数图象的对称中心和对称轴; (3) 求函数的单调减区间; (4) 定义域为x∈[0, ]时, 求函数的值域, 等等.若能掌握这些问题, 三角函数的性质问题也都解决了.

4.让学生发现问题并寻找结论

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总结规律, 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加快解题速度.例如, 高中《数学第二册 (上) 》P132第6题:在椭圆=1上求一点P, 使它与两焦点F1、F2的连线互相垂直.对此题作进一步分析知, PF1⊥PF2实际上是P点在以F1F2为直径的圆上, 求P点的坐标即为求以F1F2为直径的圆与椭圆的交点坐标.那么, 是否任意椭圆上都存在点P, 使PF1⊥PF2呢?

设P是椭圆=1上任意一点, F1、F2、A1、A2、B1、B2分别是椭圆的左焦点、右焦点、左顶点、右顶点、上顶点、下顶点, 问当P点从A2逆时针移动到B2时, ∠F1PF2的大小如何变化?

当P与A2重合时, ∠F1PF2=0;当P与B2重合时, ∠F1PF2最大.由此可断定椭圆上存在几个点P, 使PF1⊥PF2.如果c=b, 则有2个点;如果c>b, 则有4个点;如果c<b, 则有0个点.这样随着猜想的不断深入, 学生的创造性动机被有效地激发出来,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完成上题后紧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椭圆=1的焦点为F1、F2, 点P为其上的动点, 当∠F1PF2为钝角时, 求点P横坐标的取值范围.

总之,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要精心设计数学课堂教学目标, 善于开展创造性的活动,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必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胡中双.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1 (7) .

[2]竺仕芳.激发兴趣, 走出误区———综合高中数学教学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3 (4) .

精心设计数学课堂练习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练习设计;应用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3-084-1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许多知识如果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和应用,那么一定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练习是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形成一定的技能和技巧,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之一。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铺垫性练习——渗透实用性

铺垫作为新课教学的一个环节,不但可以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知识基础,而且可以为学生学习新知“铺路架桥”,有效分散学习难点。为了加强铺垫性练习的实用性,教师对铺垫性练习的设计和组织,要根据数学知识演进的脉络,在准确把握新旧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围绕新知识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固定点”或“生长点”,选择恰当的方法,巧妙地把学生带进新知情境,为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提供一个良好的认知起点。

比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时,教师在铺垫环节可以安排一些有关整数、小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口算题,使学生在复习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基本算理,从而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提供强有力的经验支撑。这里的铺垫目的明确,摒弃了华而不实的成分,实实在在引导学生寻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了知识的同化和迁移。

二、巩固性练习——加强应用性

一方面,巩固性练习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本堂课知识点的理解、接受的基本情况,对本堂课教学目标完成的基本面有大致了解。教师可以及时吸取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有利于教师本人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以尽可能合理的方式方法去适应自己所面对的全班学生。另一方面,课堂练习对于学生来说,也可以帮助他们及时地了解自己有没有达到学习要求,有些问题在听课时还不容易暴露,通过课堂练习,学习的效果如何,马上就能暴露出来,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提高课堂传授效果,容易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还可以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特别强化训练,有效地巩固了教学效果。设计时应根据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以及学生掌握知识的特点,设计有针对性、应用性的练习。

如,六年级学生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我就设计了以下练习:小明家新房要装修,出示示意图(图略),比例尺为1∶100。

(1)要求量出必要数据算出墙面的粉刷面积(门窗除外)。

(2)粉刷墙面每平方米是15元,粉刷整套房子需要多少钱?

(3)如果每桶墙面漆350元,能刷50平方米,则刷完整套房子,大约要花多少元?共付多少元装修费?

(4)如果小明爸爸每天的工资是100元,大约要做多少天才能付清这笔装修费?

这样一系列问题的设计,可以达到以下效果:(1)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2)使学生感到父母挣钱实在是不容易,从小养成节约的习惯。(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到学有所用,从而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这样的练习,不仅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现实,学生感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能应用于生活;不仅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而且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发展性练习——增强实践性

学生通过学习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最终目标就在于学以致用。在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内容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作业设计,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记忆,形成技能技巧,还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的魅力,从而激发学习热情,强化学习动机。这类作业可结合某一教学单元或某个研究专题进行,根据具体内容,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采取多人合作的形式。

例如:在“统计初步知识”的教学中,让学生搜集自己班男、女生的身高、体重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男、女生的性别差异,遗传因素和营养结构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自己班学生的成长情况,并制订出适合自己的一套健身计划与合理的营养计划,这样既渗透了保健知识的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又如:组织学生观看一个经常交通堵塞路口的车流量的录像,要求学生对通过的机动车辆、行人数量作一个统计,并让学生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制成统计图表,然后列出路口中出现的问题:(1)此路口经过的汽车较多;(2)路口经过的摩托车、自行车载客多;(3)有的行人与机动车混杂在一起,有安全隐患。根据调查的情况,学生们制订出了许多的改进措施。这时,我就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联想到我们学校大门向南约50米处的十字路口来往车辆多,人口密集,我们小学生应该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然后再播放整治以后的路口情况,这时同学们的热情更高涨了,有的甚至喊出来“我的建议被采纳了。”这一节课结束时,同学们还兴致勃勃,他们都兴奋地说:“数学知识可真的有用。”由此看来,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应用数学的甜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用到了统计知识,体验到问题的出现需要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做出决策。学生在经历统计的过程中,充分体验了学习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用数学的意识。”

精心设计数学课堂练习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第4篇

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培养发展观察能力

大诗人杜甫正是由于对事物的观察入微,才能写出“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这种写景状物的名句;达尔文得力于他的高超的观察能力,终成为伟大的生物学家;十岁的高斯之所以能很快算出2+2+3+…+200的和,首先在于他观察出这道题的特征.因此,观察力的培养是发展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教科书中的每一章节内容都可以作为培养观察力的素材,然而这些素材的组织与取舍则决定了观察力培养的广度和深度,值得教师深思熟虑.七年级时我设计了如下一节“一元一次方程”的练习题,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解下列一元一次方程:

以上题着重引导学生悉心观察去括号与去分母的技巧与注意事项.

这两题启发学生细心观察运用整体思想灵活变形,正确迅速解题.

本题强调思维性的观察的重要性.若按常规解法势必繁冗,联想到方程根的概念,可获得精彩的巧解.做完题组还需要师生共同小结:观察时需要思维,会联想,善对比,找特点,挖掘隐含条件,能透过表面现象抓住本质.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培养感知能力

在平面几何中识图(形象思维)是论证(抽象思维)的先导.平面几何入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发现其性质.这是学好几何论证的前提.八年级时,我设计了一节平面几何练习题.给出的题目是:

如图1,在△ABC中,∠C=90°,D,E在AB上,且AE=AC,BD=BC.求证:∠DCE=45°.

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然后通过做一些填空题,找出图中各角的关系.学生比较快地发现图形的性质,并正确地给出好几种正确证明.其中之一是:

证明:∠DCE=180°-(∠CDE+∠CED)=180°-(∠ACD+∠DCE+∠BCE+∠DCE)=

180°-(90°+∠DCE)

∴2∠DCE=90°∴∠DCE=45°.

小结要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图形,既会分解又会组合图形,发现图形的性质.这是学好平面几何的基本功;对已发现的图形性质进行适当的组合,是一题多解的诀窍;要注意数形结合,也就是感知与思维的结合,这有利于深刻理解数学知识.最后让学生思考下面一道题:

上述练习题,若取消∠C=90°条件(其余不变).

求证:∠DAE=90°-21∠BAC.

学生们运用了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很顺当地给出了证明.

三、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培养理解能力

几何证题如何添加辅助线不少学生视为畏途.本人认为抓住这个难点,对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增强学好几何的信心至关重要.现以证明比例式(或等积式)为例,谈谈我的想法.

在△ABC中,AD为角平分线.求证:.

研究这道题,非常有助于理解掌握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解力和想象力.要告诉学生,添加辅助线的目的在于呈现隐含的基本图形.

分析1考虑添平行线,因为三角形中有平行线就有比例线段.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要想得到BD:DC,不是可以过点D作AB(或AC)的平行线吗?也可以过点B或点C作平行线.如此就可至少得出六种证法(略去不书).

分析2如能观察到BD:DC与△ABD和△ADC的面积比之间的联系,可以得到几种面积证法.(证法略去)

分析3对于角平分线,还有几种常用的添辅助线的方法:过C作CE⊥AD于E,过B作BF⊥AD于F,从而呈现基本图形△ACE∽△ABF,△CED∽△BFD.(图略)

四、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培养联想能力

哲学家康德说过:“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相似思考往往能指导我们前进.”数学家总是富于联想的,欧拉凭借他丰富的联想类比的本领,解决了不少世界难题,成为一代数学巨匠.可见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多么重要.教师要有意识地精心设计每一节课,首先要大量收集有利于学生联想的题材,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飞翔!

进入初中,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学生的思维开拓由具体往抽象转化,这是一种质的飞跃.

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培养直觉思维能力

精心设计数学课堂练习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第5篇

关键词:创新意识 巧妙置疑 动手操作

21世纪人类社会已悄然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时代呼唤教育创新,呼唤创新型学习,创新需要创造型人才,创造型人才必须具有创新能力,素质教育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正是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改革教学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素质教育,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一、巧妙置疑,激发兴趣,点燃创新的火花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教学导入方法在一节课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现代心理学家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有疑才能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所以新授课导入时,力求标新立异,使学生在惊奇之余,急欲探索知识的奥秘,学习进入良好状态,思维进入最佳境界,创新思维得到充分发挥,新知识的获取就会水到渠成。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小狗、小兔等4只小动物在起跑线上准备赛车。赛车各式各样,有轴心在车轮边上的圆形车轮,有轴心在车轮中心的圆形车轮,有椭圆形的车轮,还有正方形的车轮。“砰!”发令声响了。小动物们滑稽的表演把大家的注意力全吸引住了。激发学生想提问题的积极性。有的学生问:“谁能最快到达终点?有的车为什么不稳?”再如,在“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新授教学中,可让学生任意给老师出相同加数的连加试题,考考老师。以往都是老师考学生,而今天是学生考老师,学生兴趣极大,都想试一试自己出题难住老师。当然老师极顺利地脱口而出,说出结果。学生没有难住老师。这段表演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呢?学生急欲揭开谜底,这时老师提出新的学习任务:只要你认真上完这节课,你就能掌握这一秘密武器。这就把教学推向了高潮,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创造性学习创设了探索新知识的最佳情境。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体会成功的快乐

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于他的手指尖上。”动手操作的过程,也是学生用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同活动的过程。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是依靠老师的“教”,而是依靠学生自己的“做”和“想”,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不能把数学知识当作现成理论来教,而是要以“做”为载体,帮助学生架起思维的平台,使之在获取知识,拓展认知结构的同时更多地获取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这节课时,我先引导学生回顾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然后让学生用提前准备好的不同类型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进行摆、剪、拼,看能拼摆成什么图形,此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思考、操作的积极性。通过摆、剪、拼,有的拼成了平行四边形;有的拼成了正方形;有的拼成了长方形;有的拼成了梯形或三角形。学生通过拼和剪,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不讲自明。通过动手实践、比较和思索,学生对所学知识真正领悟、理解和掌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做”不是盲目的、机械的,而是渗透了数学思维方法及创新精神的自主探索,这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大有益处的。

三、强化训练,学以致用,感悟知识延展性

练习是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练习,更要认真设计、精心组织、耐心地指导学生进行练习。

(一)突出重点,在“精”字上下工夫

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把精力集中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练在关键处,练在点子上。如在教学“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时,利用“妈妈购物98元,付款100元,找回2元”的生活实例,诱导学生探索、掌握“138-98=138-100+2”的简便算理,让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探索,从中获得自己不曾有的思维方式。

(二)紧扣难点,在“巧 ”字上动脑筋

不能单纯的多、重复地练,使学生处于机械、模仿的被动状态,形成消极的思维定势。练习设计巧妙,学生愿做、乐学、肯探索,从而激发起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新知识的特点和规律,使他们的能力和创造意识得到更好的开发。如:在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解法之后,设计这样的练习:1.长方形长是8厘米,宽是6厘米,求长方形的周长?2.长是7厘米,宽是5厘米,求长方形的周长?3.长是5厘米,宽是5厘米,求长方形的周长?学生观察第3题,会发现长和宽相等,那么这个图形就变成了正方形,如果再应用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就麻烦了,于是通过讨论得出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这样的练习,不仅强化了求长方形周长的算法,而且很顺利地导出求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三)抓住关键,在“趣”字上做文章

为了使学生对数学练习不厌其烦,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带有诱导性,又带有趣味性的练习题目,迎合学生的“好奇”“好胜”的心理,激起探索的欲望。如在进行10以内加法的整理与复习时,可以设计邮递员分信的小游戏。把10以内的加法算式写在一些信封上,在黑板上画好0-10号信箱,请全班小朋友送信,看谁能又对又快。这个小游戏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娱乐中学到了知识,整理了知识,并使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提高。

(四)设计练习,在“活”字上找突破

练习应着眼于学生的能力和实际,要注意思考性、灵活性。既要注意同一思维训练,又要注意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以达到“既长知识,又长智慧”的目的。

如平面图形的复习课,设计这样的问题:有一块长方形空地,长8米,宽6米,现要在这块空地上建造一个花圃,使种植花草部分的面积占整块空地面积的一半。该如何设计花圃的建造方案?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各抒己见,每个学生都想提出与别人不同的看法,形成一个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良好环境氛围,克服那种老师牵着学生走的现象,学生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激起更强的探索创新的积极性。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时刻把学生放在首位,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努力为学生创设直观形象、生动有趣、愉悦和谐的学习情境,从而促进学生想学、乐学、善学、会学。教学设计实实在在、精益求精、大胆创新,才会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提高四十分钟教学效率,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精心设计数学课堂练习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第6篇

一、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一位教师在倾听完学生的不同意见后,说“我真荣幸,我和XX的意见相同。”话虽然简单,但足以说明教师已经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另外,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需要和学生全心全意地交朋友、使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

2.重视情感的感染与激励

教师的感染力就是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时所表现出的情绪力量。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去影响学生,同时又要以自己的感染力去影响学生,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的水平、态度、情感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哪怕是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说一句“你说得真不错”,都是对学生的莫大鼓励,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教具、学具以及多媒体等电教手段; 开展数学游戏或竞赛; 让学生走出课堂,联系学校、家庭和社会进行学习; 低年级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编插童话故事等来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二、激发动机,培养兴趣

1.利用教材中的新奇因素,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长方形的面积”教学时,先安排了一个抢答,展开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竞赛。

如果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l平方厘米,那么下面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

回答前三个小题,学生争先恐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到第4小题时, 大部分同学闭而不答、只有少数同学说是1平方厘米,此时教室里很安静, 课堂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老师紧紧抓住这个机会,迅速出击,说道: “你们想知道这个图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平方厘米吗?”孩子们异口同声说: “想! ”,老师继续说: “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发现这个规律。”在老师创设的这种情境下,孩子们进入了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促使他们保持继续探索的愿望和兴致。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

2.让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功感

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 对于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来回答; 对子一般性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来回答; 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 可以请暂时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同学来回答。这样所回答的问题与他们的实际情况相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就高一些、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就多一些,他们的成就感就强一些,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浓一些,他们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可能性就大一些。

此外,还可以通过教师给学生及时的支持与鼓励; 教学内容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 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如鼓励学生自己出题、改题,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相互考查和评议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策略

1.鼓励质疑问难、敢于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

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问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尽管有些问题已经超出本节课的内容,但这些学生比起不提任何问题的学生更具有潜力。

例如,在一次素质教育的研讨会上,一位教师在进行“十几减9、8”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在课将要结束时,一位学生问: “老师12 - 9,2减9不够减, 我是倒着减的。先用9减2得7,再用10减7得3,因此12 - 9 = 3,这样做可以吗?”开始会场非常安静,片刻之后,这个问题就像一颗“炸弹”抛了出来,在场的老师们议论纷纷,显然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不仅是授课老师设有想到的,就连听课老师们也为之一震。授课老师不但没有批评这位同学,而且高度评价他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采取了非常灵活的教学方法,及时组织同学们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 这种做法不但是合理的。而且是有很强的独创性。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教学的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积极地动手、动脑, 使学生具有足够的创造空间。

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梯形面积的计算”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在对学习方法( 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和情感( 鼓励学生对旧知识掌握的情况) 两方面准备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旧知识找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用10分左右的时间在小组中经过充分的讨论和研究、达成一致后,把小组的研究成果写在黑板条上贴在黑板上,进行展示。

3.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形式

发散思维是指一种沿着各种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的思考从各个不同方面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在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成分。

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复习课的教学时,结合本班人数出示了这样一个题目: 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25% ,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

教师启发学生利用多种方法来解答这道题,学生最后得到了三种不同的方法。

从这三种不同的解法来看,学生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解题策略也就不同。

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而不是知识容器,让他们能在教师和他们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中,通过逐步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将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所在。只有教师有创造力,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之果。

摘要:数学课堂的创新,就是要打破传统教学束缚学生手脚的陈旧做法;要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给学生发展以最大的空间;三是能根据教材提供的基本知识,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重点。

精心设计数学课堂练习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第7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堂提问;学生;思维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学生思考的起点和动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疑问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提问。课堂提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学情等设计问题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课堂提问贯穿于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师高质量的提问,能够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十分讲究课堂提问的设计,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确保学生收获大,课堂效率高。

一、明确提问目的

课堂提问的内容应当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的、教学的重难点而进行。所提问题应该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每一次提问都应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对旧知识的回顾,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在设计问题之前,教师不仅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目的是什么,使每个问题都成为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组成部分,使提问为教学目的服务。通过这一问题要解决什么,达到什么,是为了启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还是引导他们获得新的知识,教师必须心中有数。

二、把握提问时机

在不同时刻的提问所取得的效果是不尽相同的,也就是说,提问存在着一个最佳时机的选择问题。教师必须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学生的表情和反馈信息,及时抓住提问的最佳时机。如在上课的开始部分,学生的思维处在由平静趋向活跃的状态,这时多提一些回忆性问题,有助于唤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当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时,多提一些说明性、分析性和评价性的问题,有助于分析和理解所学内容,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当学生出现疲劳状态时,多提一些强调性、巩固性和非教学性问题,这时,可以重新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根据对象设问

不同的问题问不同的学生,让问题问到点子上,发挥课堂提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的老师提问,喜欢提问成绩好的学生,学生对答如流,省时省心。但总叫那几个人,“圈子”画得太小,时间长了,其他学生(中等生、学困生)知道应答无份,成了听众与观众,就处于消极的状态。这样不利于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很难使全体学生共同提高。也有的老师提问学困生,为了提起他们的注意,但往往占去很多的课堂时间,使教学节奏松弛,教学效果大受影响。我在教学实践中,对叫“学困生”回答问题,是很慎重的。提问时,一般情况下先叫中等生,同时要求全班学生注意听,准备补充。有一定难度的非常问题或者提问“卡壳”时,就让优等生来回答。

四、启发学生思维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因此,教师所设计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

五、拓展课堂时空

一堂数学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的终结。“学贵存疑”,有疑是对知识“学而不厌”的需要。在一节课结束时,教师如能设计出“新颖别致”的疑问,可使课堂内学习延伸到课外,拓展课堂教学的时空,从而实现课内、课外有机统一。例如: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后,可以设计:如果你家的地面要进行重新装修,请完成以下问题:①算出每个房间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每个房间的面积分别是多少。②根据提供的材料规格与价目表,算出所需材料的量及所需的费用。③如果在客厅四周墙壁底端贴上大理石条,共需要多少米?然后为爸妈提供一份装修建议表。使学生的思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六、注意提问语言

心理学认为:严谨的语言使人可信,幽默的语言使人愉快,激昂的语言使人振奋,形象的语言使人清晰。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不断锤炼提问语言,达到准确、精炼、生动、亲切、感人、幽默。用精湛的语言变无趣为有趣,变无声为有声,变无形为有形。提问时教师要走下讲台,面带微笑,用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用期盼、鼓励的目光引导学生,这样才能使课堂提问发挥应有的作用。

精心设计数学课堂练习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第8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先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 树立正确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识, 不要把创新意识作为高不可攀的东西, 或是与生俱来的东西, 否则必然会在教学活动中有意无意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其实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就体现在新思路、新方法、提出新的问题等方面。教师应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 多想“怎么办”, 多动手“试一试”。给创新意识以低的定位, 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其中。例如:教学周长相等的长方形与正方形, 正方形的面积更大时, 我设计如下题目:用一条25厘米长的铁丝, 能围成几种不同的长方形或正方形? (边长为整数) 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哪种图形的面积最大?这时学生会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有的操作学具、有的用直尺画……学生通过讨论、探究, 最终自己发现了结论。

其次, 还要求老师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老师对教材的准确把握, 所谓“没有创造性的教, 就没有创造性的学”,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也在学习老师创新的方法, 接受老师创新意识潜移默化的熏陶, 因此老师要以学生为中心, 改进教学思路, 优化教学过程, 使我们的教学贴近学生的学。

二、教师对学生个体的态度

1. 对学生要有宽容的态度, 让学生创新。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探索、一种试误、一种发现, 既然学习是这样一种过程, 有这样那样的错误, 问题发生是正常的事情, 遇到这种情形, 我对学生不是一不有、二不准、三禁止, 而是允许学生争议、讨论, 先弄清问题所在, 然后对症下药, 进行矫治。如果不问青红皂白, 轻易否定, 甚至给予嘲笑、呵斥, 就不利于诱发学生创新潜能的萌动, 以及自信心的培养, 这样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 哪还有创新可言?因此, 在教学中, 我总是鼓励学生大胆探索, 畅所欲言, 及时表扬敢于创新的学生, 给学生创造一个创新的思维环境。

2. 采取激励机制, 欢迎学生质疑问难, 鼓励创新。

学生敢于创新是一种自发行为, 仅仅如此还不够, 由于学生的某些思维过程具有“一过性”, 过后很难再现, 因此, 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这是培养创新意识最基本的条件。教师要培养学生从教学的角度提出问题, 理解问题, 并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时, 我这样提问:“梯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 为什么转化成平行等四边形进行计算?”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动手拼一拼, 在实际操作中思考、摸索、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学生就能较好解决以上两个问题。这时我再通过提问题的形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诸如“为什么要除以2”之类的难点问题, 既促使学生多思考、多提问, 又有针对性地强调了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

3. 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 乐于创新。

一个人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便会激起无穷的追求意念, 教师应注意从成功的喜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从成功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增强学习的信心, 进一步激发起创新的意识。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 我先出示一具铁丝圆:我们学怎么样求圆的周长, 但你能知道它的周长吗?学生立刻想出方法, 剪开再量, 初步品尝成功的喜悦, 调动积极性。再出示一个纸圆:这个纸圆的周长你知道吗?不能再剪开量了, 必须再想个办法, 学生经过短时间思考, 想出先绕再量的办法, 进一步活跃思维, 接着在黑板上画一个圆, 不能剪, 也难绕, 虽然一时想不出好办法。

三、教师在具体教学工作中培养创新意识的方法

1. 营造民主、自由讨论、的学习氛围、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保证。

营造这一氛围, 就是把学生真正推到主体位置, 让学生当家作主。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 在活动中学习, 在现实中学习。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 我设计如下题目:有三块同样大小的饼, 小华吃第一块的二份之一, 小东吃第二块的四份之二, 小明吃第三块的六份之三, 问他们谁吃得多?学生立即展开了积极的讨论, 发表不同的意见, 这时我就请学生回答“为什么会一样多”、“三个分数怎么会是一样大呢?”等问题。

2. 教给学生一些数学的方法和思想。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认识, 是解决问题的灵魂和根本策略, 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 实现数学思想的手段和工具, 小学数学中常见的数学思想有集合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化归的思想等, 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化归为学过的长方形的面积教学, 这样既降低了难度, 又不使学生感到陌生。

3. 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 开展多种创造性的活动。

“眼观百遍, 不如动手做一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多给学生一些自由的时间, 多让学生开动脑筋, 多做一些创造性的工作, 从而拓宽思路, 并发现自己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的不足。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时, 课前师生都准备好如下三种不同的长方形, 一个长4厘米, 宽3厘米;一个长5厘米, 宽3厘米;一个长6厘米, 宽5厘米;让学生分组活动, 用面积是一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来度量这三种图形, 让学生观察、比较, 寻找规律, 然后师生交流, 找出长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关系, 最后探究出长方形的计算公式。在教学正方形面积时, 我利用学生学过长方形面积以及正方形是一种特殊的长方形的特性, 让学生通过合作, 自主探究与交流, 这样学生不用太费力就能自己得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活动, 参与合作, 这样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而言之, 教师如果能在以上几个方面多注意, 做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心人, 一定能使学生活泼、健康发展。

摘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方法、途径多种多样, 但至为关键的是从老师那里学到什么知识, 掌握哪些方法, 得到什么思维训练, 培养哪些能力、个性等。因此,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便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那么, 教师应注意哪些方面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呢?结合本人的实际, 从小学数学教师的角度分析, 我觉得下面几点特别重要。

如何精心设计数学课堂练习 第9篇

如何让数学课堂练习散发出新课程的气息,进一步优化练习,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理念下教师们所应该思考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和层次性。

练习设计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提出的教学目标,准确地把握住各部分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其次,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变式,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去安排,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经过刻苦学习之后获得成功的快乐的、愉快的体验,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如,教学“接近整百整千数的加减速算法”时,学生对于把某一个加数(或减数)看作整百、整千数后,为什么还要加上或减去一个数不甚理解。为突破这一难点,可设计如下填空练习,以帮助学生总结规律,即在加法中多加的数要减去,少加的数要加上;在减法中,多减的数要加上,少减的数要减去。

①3376+198=376+200○□

②1295+602=1295+600○□

③1375-397=1375-400○□

④854-501=854-□○□

这样,所有学生都能量力而行,尝到成功的欢乐,对数学学习更有信心了,使他们学习更加主动与积极。其次,练习设计要做到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例如,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可设计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1)口算:1/3+1/3、5/7-2/7、5/11+4/11、3/4-1/4、5/9+2/9、3/8+7/8、b+a/+c/a、a/b-c/b(a、b>0,a>c)。(2)笔算:7/18+13/18、13/20-7/20。

2.综合练习:(1)填空:5+7/()/()=1、()/()-2/5=2/5、3/11+()/()=7/11、()/()-1/6=5/6。(2)解方程:1/5+x=4/5、x-7/13=5/13。

3.发展练习:仿照7/11=()+()、7/11=()-(),分别编出5道加法和减法计算题。

通过上述几个层次的练习,学生在简单运用、综合运用、扩展创新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同时也照顾到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使他们都有收益。

二、练习设计的内容应灵活多样题型丰富,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兴趣盎然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能稳定学生的注意力,深化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设计时,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挖掘习题本身的内在力量,设计游戏、猜谜语、走数学迷宫等活动,开展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践练习等。可以补充、匹配、补缺、画图等,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思维”飞起来,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才能产生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这时学生即使遇到困难,也会去克服困难,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使练习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找质数》一课,是比较抽象枯燥的概念教学,为了避免学生的厌学情绪,我精心设计了如下练习。在1-20中,奇数有___,偶数有___,合数有___,质数有___。这一练习让学生个体独立完成。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发现了什么?”同学们得出了很多结论,如:质数不一定全是奇数;合数不一定全是偶数等。通过这样习题的设计,学生既辨清了奇数和偶数的概念,也辨清了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对自然数有更深的认识;在辨析与趣味中学习,既掌握知识技能,又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了不失趣味性,又设计了一道猜电话号码的题目:⑴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的数;⑵最小的奇质数;⑶6的最大约数;⑷9的最小倍数;⑸最小的奇数;⑹最小质数与最小合数的积;⑺只有一个约数的数;⑻最小的自然数;⑼能整除25的质数;⑽最小的能被2、3同时整除的数;⑾最小的偶数。接下来还设计了用学过的知识介绍自己的学号这一活动。这样的设计使知识性与趣味性得到了统一。

三、练习设计要有典型性和生活化。

一节课只有40分钟,时间有限,因此我们课堂练习的设计要少而精,这就要求我们设计的练习具备典型性,既能集中体现课堂教学内容的精华,做到题量适当,恰到好处,又能通过设计的练习达到巩固知识、举一反三、拓展思维、培养基本技能的目的。如在教学《求组合图形面积》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学生通过交流和已有的知识体系相联系,让四块阴影动起来,利用移动后产生的变化,不仅求出了阴影部分的面积,而且总结出了中间空白部分处于图形中任何位置时,求阴影部分面积的方法。设计一道题得出了多道题的解法,可谓一举多得。数学本身来源于生活,数学学习又可以反过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小学数学教学应努力创设生活情境,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生动活泼”的数学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的共识。所以练习设计还要生活化。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道生活情境练习题:“超市购物”。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扮演顾客和营业员,看哪位营业员收钱、找钱既对又快,哪位顾客最会计划用钱,买到自己最需要的物品(事先准备好各种商品及标价)。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在熟悉人民币面值的基础上认识商品标价,这与学生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它源于生活。因此创设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自觉地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而且,可以巩固人民币的认识、了解人民币的单位换算等,亦是一举数得。

四、练习设计要开放性。

设计开放性练习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和成功的机会,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直觉思维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从模仿走向创新。当然,开放性是相对封闭性练习来讲的,一般是指条件不完备、问题不完备、答案不唯一、解题方法不统一的练习,具有发散性、探究性、发展性和创新性,能从不同方向去寻求最佳解题策略。如在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我给学生创设了一道开放题:“计算装修自己家的房子要用多少钱?看谁家的装修既漂亮又省钱?”不要以为这样的题目很简单,其实不然。大家想想要用到多少知识:长度的测量、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商品价格的调查、装修材料的选择……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的开放化和个性化,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有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巩固。

(此文下转到第60页)

(此文上接第21页)

五、练习设计要有趣味性。

小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以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新的兴趣,推动数学学习不断取得成功。但数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往往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会到数学是那么生动、有趣、富有魅力,强化数学练习的趣味性十分重要。

例如,教学三角形分类时,可设计一个猜是什么三角形的练习:第一个只露出一个直角,学生猜出是直角三角形;第二个只露出一个钝角,学生又猜出是钝角三角形;第三个只露出一个锐角,学生也随口说是锐角三角形。这时教师抽出这个三角形,一看是钝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学生感到好奇,这是为什么呢?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课堂练习设计得好,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基础知识就快,更重要的是他们能从中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能从练习的针对性与层次性中学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懂得学数学当遇到困难时应从易入手;能从丰富的题型中感觉到数学的美,从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还能从开放性的习题中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而且课堂练习设计得好,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很大帮助。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练习不能局限于巩固知识、操作技能和对常规问题的解决,应有注重预感实验、尝试、归纳、猜想、类比等非形式推理的问题,有条件不完备、解题策略多样或结论不确定的开放性问题,有在求解时无现成步骤可循的非常规问题等。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理解编排意图,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对教材里的习题作适当调整、组合、补充,组织行之有效的练习,使之能有层次性、针对性、多样性、开放性、实践性,能从质、量两方面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总之,有效的提高数学课堂练习的质量,需要很多策略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使用,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下需要教师智慧的、合理的采用相应的策略。有效的提高数学课堂练习的质量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上一篇:工程施工承包合作协议书下一篇:辅导员岗前培训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