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丽丝漫游奇境》读后感

2024-05-18

《爱丽丝漫游奇境》读后感(精选18篇)

《爱丽丝漫游奇境》读后感 第1篇

《爱丽丝漫游奇境》读后感

《爱丽丝漫游奇境》中的主人公是爱丽丝,爱丽丝的梦稀奇古怪,荒诞有趣。读完这本书,我感到受益匪浅,虽然谁都认为这个小女孩的梦太离谱了,而我认为这个叫爱丽丝的小女孩,天真活泼,充满好奇心,并且明辨是非,富有同情心。

爱丽丝的故事充满了各种奇特的幻想,能变大变小的身子,组成王国的扑克牌,能穿入的镜子世界,一到就使人忘了名字的小树林……

爱丽丝有很多朋友,小猪、老鼠、三月兔、扑克王后……爱丽丝和她的朋友相处的非常好,遇到困难她们互相帮助,快乐时大家一起分享。这本书告诉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让自己成为大家最受欢迎的人,我喜欢爱丽丝,喜欢她的善良、喜欢她的可爱、喜欢她的勇敢,喜欢所有帮助她的朋友们。

这本书太精彩了,如果有一天我也能有爱丽丝那样的梦境,感受那种奇特、感受那种新鲜该多好啊!我爱看这本书,相信你也会喜欢!

《爱丽丝漫游奇境》读后感 第2篇

爱丽丝漫游奇境读后感

今年暑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爱丽丝漫游奇境》,里面的主人公——爱丽丝,她是一个充满勇敢、善良、可爱的小姑娘。在一个春天的下午,爱丽丝和姐姐正在看书,忽然一只小兔子跑过来,边跑还边说“快点、快点,要迟到了”,爱丽丝好奇地跟着小免子跑了,掉进深井里,进入了一个大厅。在里面喝了一种药水,变小了,然后她不停地哭,就掉进了泪水池塘里。她使劲地游,最终被池塘里的水冲上了岸,遇见了毛毛虫,毛毛虫告诉她大蘑菇的两边一边管变大一边管变小。爱丽丝凭着这个大蘑菇的魔力,开始了一段神秘又刺激的冒险。在路上,她遇见了疯狂的三月免和帽江,遇见了喜欢砍掉别人头的红桃王后,在冬天里,她神秘般地进入了镜子中的世界,遇见了红棋王后和白棋王后,红棋王后告诉她怎样能成为一个王后„„最后,她当上了王后,去参加宴会,宴会上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红棋王后变成了一只小黑猫,白棋王后在汤碗里突然就消失了,爱丽丝看着这些不可思议的事情,突然就惊醒了。读了这个故事,我发现爱丽丝是个十分可爱的小女孩。她天真活泼,充满好奇心;他还有一颗同情心,懂得明辨是非。我也希望我能做一个这样美丽的、奇怪的梦。

三年级:范怡茗

从会话含义看《爱丽丝漫游奇境》 第3篇

美国语言哲学家Grice认为谈话者在谈话过程中遵循一定的原则, 即“合作原则”。合作原则包括四个具体的准则: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方式准则。Grice认为这四个准则是交际成功的必要前提。如果一方违背了合作原则, 可能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 或者使交际终止, 或者是说话人有意要表达一定的会话含义。

Grice (1975) 用会话含义来描述说话人的言外之意。一旦交际一方有意说出一些违反“合作原则”的话语时, 听话人就要考虑说话人的意图, 正确理解其真正含义, 以便使交际继续进行下去。会话含义理论被广泛的用来分析日常会话。本文根据这一理论分析儿童文学作品《爱丽丝漫游奇境》中的对话。

2 分析《爱丽丝漫游奇境》的会话含义

2.1《爱丽丝漫游奇境》简介

刘易斯·卡罗尔以其小说《爱丽丝漫游奇境》而闻名。书中精彩的语言是人们称赞这本书的一个重要原因。书中奇幻的世界中, 动物不仅能说话, 而且谈话内容怪异。本文这一部分依据Grice会话含义理论分析了小说中的部分对话。所选场景主要来自爱丽丝与毛毛虫, 柴郡猫的对话, 还有爱丽丝在癫狂茶会的对话。

2.2 违反数量原则

爱丽丝漫游奇境一开始, 她遇到的是泪水池塘里游泳的老鼠。因为爱丽丝提到了猫, 惹恼了老鼠, 她匆忙转换了话题:

“那你……你喜欢……喜欢狗吗?老鼠没有回答。她就热烈的说:“我家附近有只漂亮的小狗, 我愿意带你去看看!一只亮眼睛的小狗。哦, 它棕色的毛又长又鬈。若你把东西扔出去, 它都能捡回来;还会坐好了等饭吃。样样把戏都会……我连一半都还数不上。要知道, 它的主人是个农夫, 他说这只狗有用极了, 值一百磅呢!他还说, 这狗能咬死一切大耗子……哦, 天!” (p13~14)

爱丽丝问老鼠关于狗的问题, 老鼠并没有回答, 这就违反了数量原则, 由此产生的会话含义为它并不喜欢狗。然而, 爱丽丝并没有明白这一会话含义, 还兴致勃勃的继续她的话。结果老鼠生气的走了。作者设计了这一对话, 塑造了敏感的老鼠这个鲜明的动物形象。

在小说的第五章中, 毛毛虫问爱丽丝是谁, 但是爱丽丝并没有给出满意的答复。

你是谁?

谈话这么开头可不让人乐观。爱丽丝羞答答地回答:“我……我也不知道。先生, 眼下不知道……今早起床还知道的。可打那时起我一定发生了好几次大变化。” (p26)

回答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 爱丽丝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并且给了一个令人困惑的答案, 所以她违反了数量原则, 由此得出会话含义为爱丽丝进入了一个奇境, 身体大小不断变化让她感到迷惑, 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是谁。

2.3 违反质量准则

小说的第七章中, 爱丽丝参加了癫狂茶会。爱丽丝与癫狂茶会成员的会话让人摸不着头脑。

桌子挺大, 可三个人都挤在一个角上。一见爱丽丝走过来就叫:“没地方!没地方!”爱丽丝不平的说:“地方多的是!”径自走到桌子一头坐进一把大扶手椅。

“来点儿酒!”三月兔劝她。

爱丽丝打量一下桌子, 只见茶不见酒, 就说:“没看到酒啊!”

“根本就没有酒!”三月兔又说。 (p39)

上述短短几行对话, 质量准则就违反了两次。很明显还有地方, 但是三月兔、帽商和睡鼠却喊没地方。因此, 会话含义为他们三人并不希望爱丽丝加入癫狂茶会。另外, 三月兔很清楚没有酒, 却让爱丽丝喝点儿酒。三月兔再一次公然违反质量准则, 这表明三月兔在生爱丽丝的气, 因为爱丽丝不请自来。上述对话塑造了三个生动的形象。

2.4 违反相关准则

还是在癫狂茶会上, 一句奇怪的话传来, 帽商出场了。

“你该剪剪头发了。”帽商已好奇地打量爱丽丝好半天, 这才发话。

“你该学学别进行人身攻击!”爱丽丝有些严厉, “这很粗鲁。”

帽商一听瞪大了眼睛:“乌鸦为什么像写字台?” (p39)

帽商和爱丽丝的上述对话违反了相关原则。帽商说爱丽丝的头发该剪了, 但是爱丽丝既没有表示同意也没有表示不同意, 她说帽商说话粗鲁作为回答。爱丽丝违反了相关原则, 这表明爱丽丝仍然非常生气。但是帽商根本就不理爱丽丝, 并说了一句乌鸦为什么像写字台这句与对话风马牛不相及的话。但是, 这也正表明了帽商对爱丽丝大为不敬的态度。这是一场癫狂茶会, 参加癫狂茶会的自然也是癫狂的, 正如柴郡猫所言“我们都疯了, 我疯了, 你也疯了”。因此, 他们的话也不能按常理理解。然而, 这些话也正凸显的小说的主题, 即, 语言不合逻辑。

2.5 违反方式准则

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一个概念就是身体大小发生变化。身体大小经常发生戏剧性的变化让小说的主人公爱丽丝感到困惑。第五章中, 毛毛虫给爱丽丝一些身体大小变化的建议。因此, 爱丽丝在幻境中可以控制自己的身体大小。但是毛毛虫的话却让人费解。例如:

一两分钟后, 毛毛虫取下水烟筒, 打个哈欠, 摇摇头, 然后爬下蘑菇, 钻进草丛, 边爬边说一句“一边能使你变矮, 另一边能使你长高”。

“什么东西的一边另一边?”爱丽丝自问。

刚问出声, 毛毛虫就回答“蘑菇”, 接着很快爬得无影无踪。 (p29)

在上述对话中, 假如对话的双方都遵循方式原则, 他们应该避免模糊不清。而在上述对话中, 毛毛虫违背了这一原则。在一开始, 它就没有说明是什么东西的一边使爱丽丝变高, 另一边使爱丽丝变矮。然后它才告诉爱丽丝是蘑菇。但是我们都知道蘑菇是圆的, 对爱丽丝来说, 很难找出到底是蘑菇的哪边能使她变高哪边能使她变矮。毛毛虫的话模糊不清, 这正表明爱丽丝身处于一个奇怪的幻境中, 因此, 发生像身体变化和毛毛虫满嘴怪话等奇怪的事情也就不足为奇了。

3 结语

本文从会话含义的角度分析儿童文学作品《爱丽丝漫游奇境》中的对话, 作者有意在小说中安排了这些违反了合作原则的对话以取得其特殊会话含义。通过不断的违反会话原则, 刘易斯·卡罗尔创造了一个混乱无序的幻境, 并创造了幽默的效果;这些对话帮助作者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 比如癫狂茶会中的三月兔和帽商, 还有助于作者凸显文章的主题。

摘要:会话含义是语用学一项非常重要的概念。它被广泛应用于分析日常会话。本文应用这一理论来解读儿童文学大师刘易斯·卡罗尔最著名的作品《爱丽丝漫游奇境》。通过分析, 认为作者通过在小说会话的设计上不断的违反合作原则产生会话含义以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突出作品的主题, 进而将一个神奇而又幽默的世界呈现在读者眼前。

关键词:会话含义理论,爱丽丝漫游奇境,语用学

参考文献

[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姜望琪.语用学—理论与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爱丽漫游奇境 第4篇

【作者名片】

刘易斯·卡罗尔,1832年出生,幼年家境贫寒,但是他从小博览各类文学书籍,1850年考取牛津大学基督堂学院,后来被任命为该学院的数学讲师。《爱丽丝漫游奇境》是他给友人罗宾逊的女儿爱丽丝所讲的故事,后来正式出版。

【内容简介】

“爱丽丝和姐姐坐在河堤上,姐姐在看书,但是她没事可做,开始觉得不耐烦了,不时地探头瞧瞧姐姐看的书,可里面既没有图画又没有对话……”《爱丽丝漫游奇境》就是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下午诞生了。故事讲述了一个叫爱丽丝的小女孩,在梦中追逐一只兔子而掉进了兔子洞,开始了漫长而惊险的旅行,直到最后与扑克牌王后、国王发生顶撞,急得大叫一声,才大梦醒来。在这本书里,有很多精彩的人物语言描写,比如:“我敢说,我不是爱达,因为她是长长的卷发,而我的头发根本不卷。我也肯定不是玛贝尔,因为我知道各种各样的事情,而她,哼!她什么也不知道。……让我试试地理知识看,伦敦是巴黎的首都,巴黎是罗马的首都,罗马是……”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活生生的小女孩,她有着好强、不服输的性格。虽然她学习不是很优秀,却十分可爱,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爱丽丝漫游奇境》读后感 第5篇

爱丽丝抱起婴儿,担心她会无人照看而被杀死。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善良体贴的小女孩。

因为她就是这样的人,我很喜欢她。爱丽丝喜欢假装两个人。起来,哭也没用!爱丽丝严厉地对自己说。你有一分钟时间停止哭泣!她经常给自己下命令(虽然她很少听),有时甚至自己哭。从爱丽丝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一个乐观坚强的人。

《爱丽丝漫游奇境》读后感 第6篇

一个多么有意思的梦呀!一会儿大,一会儿小,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事。可是,在小爱丽丝的梦境中却可以发生。虽然这个梦中有的故事让她非常讨厌,但是,她一定不会忘记这个有趣的梦的。

我喜欢看《爱丽丝漫游奇境》这本书。

★ 爱丽丝漫游奇境读后感

★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读后感

★ 爱丽丝漫游奇境读后感600字

★ 爱丽丝漫游奇境读后感作文400字

★ 《爱丽丝漫游奇境》读后感作文500字左右

★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读后感作文

★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读后感500字六年级

★ 初二暑假读后感优秀作文:《爱丽丝漫游奇境》读后感

★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读后感作文300字

爱丽丝漫游奇境读后感 第7篇

我非常喜欢爱丽丝,因为她很勇敢,当他因为没办法进入美丽的小花园而流了泪,但她很想进入美丽的小花园,就要求自己不要再哭了,然后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进入了那座美丽的小花园。这对一个五六岁的小孩是很可贵,很直的人去学习的。有一次,体育老师教我们玩沙包,有一个同学一下就被打到了,然后就哭了。结果,直到下课一直被别人砸到。老师说﹕“会不会这个游戏并不重要,但从中可以看出他在面对困难时缺乏战胜他的勇气,这才是让他感到担忧的。

以后,不管我们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勇敢的战胜它。爱丽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要好好向他学习。

《爱丽丝漫游奇境》读后感 第8篇

幽默是人类社会交流的普遍社会现象, 它不仅给人们带来笑声, 而且丰富了两种不同语言和文化内涵。不同的著作和专家学者对幽默有着不同的定义, 比如《朗文当代高级词典》 (2004年版, 第796页) 对幽默定义为:让人发笑的东西或是人的一种情绪状态。《牛津高阶英语词典》 (1988年版, 第558页) 则这样定义:幽默是一种引发娱乐和笑声的能力。中国《现代汉语词典》 (2002年版, 第1395页) 认为幽默是指一个人的说话方式和行为举止很有趣。虽然对幽默的定义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但有一个共同之处:幽默的本质是通过诙谐的言语和行为举止在一定语境和时空中产生“笑”果的情绪状态。

2 幽默的主要表达方式

2.1 反讽 (Irony)

反讽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往往是指在一定语言背景下和语境中言语者陈述或强调的事实和实际内容与表面含义相反。比如,

Barbara, my ex-best friend, came to my house to look after mychildren.She helped things out and took my things out.She did help!此句中的“She did help!”用的就是反讽的修辞手法, 其隐含的真实意义是“她根本没帮到我”。

2.2 双关 (Pun)

Chris Baldick在其编撰的《牛津文学用语词典》中对双关的定义为: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 通过相同的词或两个发音类似的词使语意表达或具有两种含义, 起强调和幽默效果 (2000:181)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 双关分为同音异形 (homophones) 和同形异义 (homographs) 。

例如:school.Asked how she got on, she replied, “Every morning, we allhave to sit at our desks and when the teacher calls our names, we have to answer‘prisoner’”.

通常情况下, 老师点名时, 学生一般会回答“到” (present) , 但上句中学生Linda, 并没有说“present”, 而是回答“prisoner” (囚犯) 。Present与prisoner发音相似, 但含义各异, 言外之意是在学校生活像囚犯一样, 表达其对学校生活的强烈不满。

2.3 借代 (Metonymy)

借代, 简而言之, 就是我们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表达出所要陈述和描绘人或事物, 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Chris Baldick, 2000:135) 。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用“椭圆形办公室”代指“美国总统办公室”, “五角大楼”借代“美国国防部”, 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中“先生, 给现钱, 袁世凯, 不行么?”中“袁世凯”代指“银元”等等。

例如:I saw him out with a skirt。句中“skirt”词义上指裙子, 但作者此处用“裙子”代指“女人”, 整句话实际含义为“I saw him out with a woman”。

3《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幽默翻译的中文译本比较分析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是一本深受中国读者喜爱的世界名著, 并多次被翻译成中文。目前最有代表性的为赵元任1988年版、贾文渊2000年版以及王永年2002年版。在此文中, 笔者以三个中文版本为分析文本, 主要选取双关这一典型修辞手法作为探讨幽默翻译处理的策略。

案例一:“Ahem!”said the Mouse with an important air.“Areyou all ready?This is the driest thing I know...”

As wet as ever, ”said Alice in a melancholy tone:“it doesn’tseem to dry me at all.”

译文1:“呃哼!”老鼠神气活现地清了清嗓子, “你们都准备好了没有?我有一个最干燥的办法……”

“还像先前那么湿, ”爱丽丝声调悲伤地说, “根本没有把我弄干。”

(王永年译, 2002:33)

译文2:“咳!”老鼠神气的咳嗽了一声, “大家都准备好了吗?这可是我知道的最干巴巴的事情了。”

“跟刚才一样湿, ”爱丽斯忧愁地说, “看来一点也没把我弄干。”

(贾文渊译, 2000:17)

此段中, “the driest thing”表达的修辞手法就是双关语, 其一是指陈述的事情枯燥无趣, 另外一层含义是指老鼠相信这是帮助大家弄干最有效的办法。王永年译文中用“最干燥”来表达幽默效果, 而贾文渊则译成“最干巴巴的”。从词义上看, “最干燥”只表达出物体表面的性质状态, 没有弄湿, 对上下文语境中“无聊”的含义并没较好地传达出来;反之, 贾文渊的译文“最干巴巴的”可指物体干燥, 又兼指事情无聊, 既忠实于原文, 又翻译出了读者受众体会到的神韵, 更能体现出幽默的效果。

案例二:“Very true, ”said the Duchess, “flamingoes and mus-tard both bite.And the moral of that is—‘birds of a feather flocktogether, ”

“Only mustard isn’t a bird.”Alice remarked.

译文1:那公爵夫人道, “这很不错:红鹭鹚和芥末一样, 都会咬得人麻辣辣的。于此可见——‘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爱丽思道:“可是芥末不是个动物, 怎么同鹭鹚比呢?”

(赵元任译, 1988:119)

译文2:“非常正确。”公爵夫人说, “火烈鸟和芥末都是火辣辣的, 这件的寓意是……‘鸟以类聚’。”

“芥末可不是鸟。“爱丽丝评论说。

(王永年译, 2002:127)

在原文中, “bite”一词为同形异义, 包含“咬”和“辣”两种含义, 译文2中“火辣辣”只表达了其中一种含义;译文1则教好地体现了红鹭鹚和芥末的特质效果, 一个是红鹭鹚咬得人手痛, 二是芥末辣得人痛。在处理“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译法上, 译文1用“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朗朗上口, 通俗易懂, 更符合中国读者口味。

案例三:“We went to school in the sea.The master was an oldTurtle—we used to call him Tortoise—”

“Why did you call him Tortoise, if he wasn’t one?”Alice asked.

“We called him Tortoise because he taught us, ”said theMock Turtle angrily.

译文1:“我们小的时候到海里去进学堂。我们的先生是一个老甲鱼——我们总叫它‘老忘’。”

爱丽思问道, “他是个什么王, 你们怎么会叫他老王呢?”

那素甲鱼怒道, “我们管这老甲鱼叫‘老忘’, 因为他忘记了教我们的功课。”

(赵元任译, 1988:127)

译文2:“我们小时候在大海里的学校上学, 校长是一位老乌龟——可是我们管它叫‘鳖’……”

“既然它不是鳖, 你们为什么叫它鳖?”爱丽丝问道。

“我们给他起这个外号, 因为他逼我们上学嘛, ”仿龟生气地说。

(贾文渊译, 2000:65)

在这个译本案例中, “Tortoise”和“taught us”是一对同音异形词,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差异, 要找到与原文“形”和“意”兼具的同音异形词是很难的。为保持原文双关语中的幽默效果, 译文1采用“意译”, 并没有与原文保持一致, “老忘”与“Tortoise”词义相去甚远, 但在汉语发音中“老忘”与“老王”发音基本相似, 且中国人俗语称“Tortoise”为“王八”, 即使没有完全忠实原文, 但幽默效果展现的淋漓尽致, 读来诙谐幽默。同样, 在译文2中, 另一位译者采用发音相似的“鳖”和“逼”两字来表达双关中的幽默效果, 生动形象, 易于被中国读者接受。

4 结束语

幽默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这个国家的文化和语言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笔者认为,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的幽默翻译成功的标准就是能否原汁原味把幽默效果表达出来。通过几个案例分析不难看出, 不同的译者采用不同方法来翻译文学作品的幽默, 有些译本很好地呈现了原文表达的幽默效果, 但却造成部分原文语义的缺失, 但如果过于忠实原文, 在幽默的效果转译上又会逊色不少。文学作品的幽默翻译与一般幽默翻译不同, 受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可译度偏小, 而此时只能根据幽默的表现手法和语境, 甚至有时得利用类比、换位等翻译补偿机制尽量再现原文幽默。

摘要:人们普遍认为幽默是不可翻译的, 或者至少是很难翻译的, 特别是对于英汉两种不同的语言来说, 两种语言里所包含的幽默在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多少都会发生缺失。该文将从幽默的定义入手, 探讨幽默的表达方式, 重点对《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的幽默的不同中文版本进行了比较分析, 由此得出结论:成功的幽默翻译在很大程度上要看能不能生动地表现其幽默效果。

关键词:幽默,幽默翻译,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参考文献

[1]Chris B.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2]Guo Jie.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Humorous Utterances--A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J].All-round Southeast Asia, 2006 (3) :72.

[3]Xu Qingli.The Interpretative Force of Relevance Theory onHumorous Utterances and Their Translation[J].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2002 (5) :21.

[4]贾文渊.艾丽丝漫游奇境记[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0.

[5]王永年.爱丽丝漫游奇境记[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2.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理论解读 第9篇

关键词:《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荒诞美 传播 接受

引言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以下简称《爱丽丝》)是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创作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故事原形基于1862年卡罗尔为小朋友即兴口述的故事《爱丽丝地下历险记》,后经重新扩充、改写、整理出来,由英国著名画家约翰·坦尼尔插图,1865年由麦克米伦公司出版。作品一经出版就赢得了英美广大少年儿童和成年读者的喜爱,其流传之广仅次于《圣经》和莎士比亚作品。百余年来,不断有人探讨这部儿童文学作品的奇特魅力所在,甚至《大英百科全书》“儿童文学”条目都认为卡罗尔“把儿童文学的艺术提到了最高水平”。据说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也被这部作品所吸引,对其爱不释手。

正如学者赵元任先生在《爱丽丝》序言中所说的那样,“这是一部纯艺术的妙在‘不通’的‘笑话书’,是一部‘哲学的和伦理的参考书’”。书中的艾丽丝经历了一系列荒唐的事件,文中人物的对白又多双关、幽默等元素,因此读起来颇费周折,但是细细品味,却可以发现《艾丽丝》的荒诞艺术正是儿童本位视角下极度的想象力和生命力的释放,是作者从成人视角出发对现实世界的反讽和颠覆,让这部儿童文学作品以无尽的魅力征服了成人世界。

一、作者卡罗尔与《爱丽丝》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因其内容和语言的荒诞滑稽而被看作是“19世纪英国荒诞文学的一个高峰”,《大英百科全书》说它“把荒诞文学提到了最高的水平”。的确,和西欧传统儿童文学刻板的道德说教相比,它充满了奇妙的幻想、幽默风趣的语言,更加注重娱乐性而非说教。它将儿童文学幻想性和想象性的特点展示得淋漓尽致:爱丽丝追赶着一只穿着背心、揣着怀表并且自言自语的兔子,跟着它奋不顾身地跳下了兔子洞,在那里她不仅经历了身体上的变化,一会儿变大一会儿缩小;还遇见了各种千奇百怪的人和动物:永远微笑着、行踪不定的柴郡猫;吸大烟袋、说话充满哲理的毛毛虫;疯疯癫癫的三月兔和疯帽子;野蛮的红桃皇后和老实的白桃皇后等等。读起来不禁让人感叹作者想象力的丰富。

尽管《爱丽丝》享有如此盛誉,但是它的作者却不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童话作家。刘易斯·卡罗尔是查尔斯·勒特威奇·道奇森的笔名,是《爱丽丝》的作者,他不仅是一位数学家,还是一位逻辑学家;他不仅擅长数学推理,还热爱文学艺术,尤其喜欢绘画和摄影。卡罗尔天资聪颖,幽默风趣,在孩提时代就经常和兄弟姐妹一起写诗和故事,还发明了很多游戏。成年后,卡罗尔依然童心不改,常和孩子猜谜、玩魔术,对孩子有种特殊的感情。

二、《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的荒诞之美

《爱丽丝》被看作是“19世纪英国荒诞文学的一个高峰”,其荒诞的美学特征最直接的体现是在语言上。卡罗尔是位数学家,可是在语言上也颇有天赋。在《爱丽丝》中,卡罗尔和读者玩起了文字游戏,双关语、生造词、胡话诗、典故等的应用,让故事趣味性大增。其荒诞的美学特征表现在故事情节和叙事方式的荒诞性上。深邃的兔子洞,可以改变身形大小的蛋糕、药水,眼泪汇聚成的泪水池,使唤人的兔子先生,吸大烟袋的毛毛虫,把猪当成宠物的公爵夫人,动不动就要砍掉别人脑袋的红桃王后等,故事情节完全是随着爱丽丝的所想所见发展。这些奇思妙想出来的人物和故事情节,深深吸引了儿童和成人,满足了孩童天生的好奇心,满足了他们的新奇感。

在《爱丽丝》中,天马行空的情节与棋子的移动巧妙相连。在第2章中,红棋王后对爱丽丝说:“你可以充当白棋王后前面的卒子。卒子第一步走两格。然后,你要用火车一样的高速度经过第三排格子。到了第四排格,你会碰见特威达、特威迪孪生兄弟。第五排格子大部分是水,第六格则是矮胖子的地盘,第七格全是森林——不过一匹马会给你带路的。到了第八排格子,我们就都成了王后……”而在第4章,即是象棋的第四格中,爱丽丝和双胞胎特威达和特威迪兄弟一起碰到了红棋国王。国王睡着了,双胞胎兄弟告诉爱丽丝,国王正梦见她,她只是国王睡梦中的人,实际是不存在的。“要是国王睡醒了,你就消失啦。噗!就像一枝蜡烛!”

这种“寄情以梦”的梦幻叙事方式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化也产生了推动作用,因此有人称刘易斯·卡罗尔为“无意识流动的大师”。《爱丽丝》也被看做是“19世纪英国荒诞文学的一个高峰”,“把荒诞文学提到了最高的水平”。《爱丽丝》奠定了怪诞、奇幻的现代童话基调。从写作方法上看,它有力地推动英国幻想儿童文学的发展;从内容上看,更是对传统儿童文学的颠覆。

三、荒诞中的童趣

无数的孩子和成人都为艾丽丝荒唐的境遇和奇妙的经历所痴迷,《爱丽丝》的荒诞性还体现在其语言的捉摸不定。赵元任也在自己的序言中写得:“……这部书里的笑话另是特别的一门,它的意思在于没有意思。……可以算‘不通’笑话文学的代表。”这表明了原著中大量双关、笑话、荒诞诗(赵称之为“胡话诗”)在整个作品中的重要地位。

卡罗尔在原文中有一首打油诗,而考虑到打油诗的特点,赵元任的中在尊重源语作品的基础上,注重用词和韵律,不仅选用孩子们熟悉的语言,如“片片”和“笑眯眯”等叠词,还使用了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儿话音”如“洒点儿”和“小鱼儿”,读起来非常亲切自然:

小鳄鱼,尼罗河上晒尾巴。

片片金光鳞,洒点儿清水罢。

笑眯眯,爪子摆得开又开。

一口温和气,欢迎小鱼儿来。

《爱丽丝》中张大嘴巴等着鱼儿入口的快乐小鳄鱼代替了忙忙碌碌的小蜜蜂,描绘出大自然中怡然自得的快乐捕食者的画面,轻松而自然,充满童趣,完全没有了瓦茨诗中勤勉自律、服从训诫的说教与劝导。

《爱丽丝》第五章中艾丽丝为毛毛虫背的另一首荒诞诗《威廉师傅,你老了》则是对浪漫派诗人罗伯特·骚塞的说教诗的戏仿。在赵元任翻译的中文版本中,我们可以看到卡罗尔笔下的威廉师傅变成了一个荒唐滑稽但富有生活情趣的老头儿,他满嘴胡话,行为怪异,还倒立、拿大顶,可以连骨带肉地吃掉一只鹅,在鼻尖上竖起一条鳝鱼。这种戏仿之举在当时宗教说教之风盛行的社会大背景之下是颇为大胆的,卡罗尔的数学家身份使他对宗教持犹疑的态度,这也是他敢于戏仿宗教作品的潜在原因。而正是这个荒诞滑稽的老头儿张扬了童心世界中最大胆、最疯狂的精神,使得这些“胡话诗”呈现出极富吸引力的荒诞之美。

结语

卡罗尔的《爱丽丝》用梦幻般的笔调将读者带入到一个离奇的想象世界,变化莫测的情节,违背常规的思维,荒唐奇妙的故事,难以捉摸的语言,种种荒诞透露着严密的逻辑和深刻的内涵,童趣与反讽的水乳交织让孩子与成人都为之着迷。作品在中国的旅程中继续其荒诞艺术的同时又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异,在现实状况与作家生存的双重影响下,少了些浪漫的狂想,多了些与中国社会的融入,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英]刘易斯·卡洛尔.赵元任译.艾丽丝漫游奇境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爱丽丝漫游奇境读后感 第10篇

这个电影的主人公有:机智勇敢的爱丽丝,宁死不屈的傻帽子,残忍的大头红皇后,善良美丽的白皇后,还有许多帮助爱丽丝的小动物……

这篇故事的主要原因是:爱丽丝在结婚大典时掉进了一个无底黑洞。小动物在语言卷中知道在法斯比约日,爱丽丝拿着宝剑把炸脖龙的脑袋砍了下来。可是宝剑在红皇后那里,小动物们就想尽办法拿到了宝剑。法斯比约日当天,爱丽丝在惊险中战胜了炸脖龙。

《爱丽丝漫游奇境》读后感 第11篇

《爱丽丝漫游奇境》读后感

《爱丽丝漫游奇境》是我看过的书中最好看的一本书,这个生动有趣、美丽神奇的故事在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爱丽丝漫游奇境》讲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小姑娘爱丽丝在追逐一只会说话的白兔时,坠入了一个奇妙的世界,在这里她吃的每一样东西都有神奇的作用:她拿起水喝了起来,喝完之后,她忽然小了起来,变得只有毛毛虫那么小,她又拿起点心,吃了下去,忽然高了起来,像一座高楼那么高。她还遇到了一群稀奇古怪的人和动物:会笑的柴郡猫、一直在喝茶的三月兔和鞋匠、整天在沉睡的睡鼠、长着老鹰头的.鹰头狮、整天悲伤的素甲鱼等等。 在审判红心武士的法庭上,爱丽丝和红心国王、红心王后吵架了,扑克兵们纷纷扑向爱丽丝,在和扑克兵们打斗的时候,爱丽丝猛然苏醒,原来一切不过是一场惊险又有趣的梦。 虽然故事讲得其实是爱丽丝做的梦,她在梦中经历了许多困难,也经历了许多有趣的事情;但是爱丽丝用勇敢克服了困难,最后取得了成功。我要向爱丽丝一样勇敢、坚强;另外看过这本书之后,我发现学习只要肯动脑筋、勤于思考,所有的问题都能解决。 我喜欢看《爱丽丝漫游奇境》,你喜欢看这本书吗?

 

爱丽丝漫游奇境读后感 第12篇

一次,爱丽丝和姐姐在一棵树下看书。爱丽丝忽然看见一只穿着衣服的兔子,爱丽丝很好奇,就跟过去,结果掉进一个兔子洞里,爱丽丝开始很害怕,慢慢地便不害怕了。爱丽丝变大又变小,来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爱丽丝认识了很多人,比如:三月兔、小老鼠、柴郡猫、帽匠、渡渡鸟、毛毛虫、小猪婴儿、鱼仆人、公爵夫人、红心杰克和红心王后等。红心王后总喜欢喊:“砍掉他的头。”或者“砍掉她的头。”一直到爱丽丝和红心王后发生冲突时,爱丽丝才醒过来,原来爱丽丝在做梦啊!爱丽丝在醒来的时候,她的姐姐还在做同样的梦。

《爱丽丝漫游奇境》读后感 第13篇

很难想象,写出如此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道奇森竟然是牛津大学的数学教师。在一般人的眼里,逻辑严密的数学很难和天真浪漫的童话相提并论,但是,两者却在道奇森这里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据说,维多利亚女王非常喜欢《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以至于她派人取来这个作家的所有其它著作,结果却发现,这些著述讲的都是关于对数和更深奥的微积分问题。

道奇森非常喜欢小孩儿,常常编故事讲给孩子们听,《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就是在1862年夏日的一个下午道奇森讲给一个名叫爱丽丝的小女孩的故事,后来,应女孩儿的要求,道奇森将故事整理成文字。《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成书过程和童话故事本身一样趣味盎然,令人着迷。

早在童年时代,道奇森就开始构想他的“奇境”,他常将一般的日常事件幻化成动人心弦的故事。在家里的11个孩子中,他排行老三,是长子,父亲是一个偏远地区的牧师,他们住所的周围是大片的旷野,对于孩子们来说,看见一辆过往的农场拉货车都是一件稀罕的事,在这里,道奇森常常编些故事给兄弟姐妹们取乐,力所能及地帮助操劳过度的母亲。

1851年,道奇森到牛津大学的基督学院读本科,之后,除了外出度假,他都是在牛津度过的,他在那里教授数学,就是在那里,他开始为学院院长的三个小女儿写童话故事。

与孩子们在一起,是道奇森最快乐、最放松的时刻,据说,他的房子就像一个玩具商店,却收拾得异常整洁、有条理,他从不把计算尺和音乐盒混放在一起。一个本科生曾满腹狐疑地问他:“难道孩子们不会让你心烦吗?”“小孩子是我生命的大部分,我为什么要感觉烦呢?”道奇森发自内心地回答。

爱丽丝·里戴尔于1852年出生于威斯敏斯特学校,她的父亲是那里的校长。在爱丽丝四岁的时候,父亲到牛津大学的基督学院做院长,举家迁往那里。不久,道奇森得到许可,可以从院长的花园里拍摄教堂的照片,爱丽丝和她的两个姐妹迅即围到他身边,要他给她们拍照。在日记中,道奇森以“自石头”这样的字来标记这一天。“白石头”是他用于标记生活中重要时刻时使用的,这个特殊的词条将永远改变他的生活。

道奇森与爱丽丝姐妹的友谊发展迅速,保姆常把小姐妹们带到他的屋子,孩子们喜欢坐在沙发上,给“道奇森先生”讲述自己做的事隋,这样,她们的故事就可以被他编成奇境中的历险故事了。

尽管他得把与孩子们的玩耍和数学分开,但是,作为数学老师的道奇森和编写童话故事的道奇森之间并无人格的分裂,喜欢编故事看似与他富有逻辑性的头脑格格不入,但是,道奇森的想象却具有建立在逻辑基础上的独特的荒谬和奇异,这种蕴含着严密逻辑性的荒谬立刻对孩子们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对爱丽丝这样敏感、好奇的孩子尤其如此。

故事中很多稚气的语言都是爱丽丝本人说过的话,道奇森也记录了在火车上、公园里和海边所听到的其他孩子的各式各样的语言。他知道,要想让孩子全神贯注地听故事,必须使她本人成为故事的中心。《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就是以爱丽丝的名字开始的,在每一页中,爱丽丝都毋庸置疑地是小主人公,形象逼真而又自然。道奇森讲给其他孩子的故事,尽管没有写出来,也都成了每个孩子心中最宝贵的财产,在维多利亚式的大家庭中,当孩子们一切都得与别人共享时,这样的财产显得弥足珍贵。尽管道奇森的故事将孩子们带人幻想的国度,但是,故事却总是从她们周围熟悉的环境和身边发生的事情开始的。这样,他能轻松地随着孩子们想象力的展开而使她们沉迷于奇特、刺激的历险故事中。

爱丽丝姐妹对于牛津院内发生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新建成的博物馆及里面摆放的展品对她们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已经绝种了的渡渡乌的遗骸令她们着迷,渡渡鸟在《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重获新生。爱丽丝经常提出关于昆虫的分类这样难以解答的问题,当然,她只是想知道这种昆虫是否蜇人。

爱丽丝的许多朋友都是牛津大学教授们的孩子,所以,她认识这里的大多数教授。她对那些老学究非常熟悉,故事中书呆子气十足的矮胖教授和动辄给人以哲学忠告的叼着水烟袋的毛毛虫就是以他们为原型的。巴塞罗谬·普莱斯教授曾经是道奇森的老师兼好友,他在牛津非常有名,通常被称为牛津的“蝙蝠”,因为他讲课时总是好似在大家的头脑中飞行,道奇森信手拈来地将他对天文学的兴趣运用到爱丽丝的奇境中:

闪闪的小蝙蝠,

我感到你是多么奇怪!

你飞在地面上多高,

就像茶盘在天空上

牛津大学基督学院的嵌板上雕刻着撒克逊公主的生平,其中一块嵌板描绘的是宾塞的一口圣井。据说,基督学院的建造者圣弗莱丝史怀德曾被阿尔加国王追赶到宾塞,阿尔加国王想娶她为妻,却因为冒失而被击瞎,圣弗莱丝史怀德向圣玛格丽特祷告,奇迹发生了,一口井出现了,井水使求婚者的眼睛复明,阿尔加国王满怀感激地离开了,圣弗莱丝史怀德得以回到牛津去建修道院,这个修道院就是现在基督学院的前身。这口圣井成为宾塞的“糖浆井”,“糖浆”一词在中世纪有“治愈疾病的液体”的含义。在《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发疯的茶会”上,睡鼠讲道:“从前有三个小姐妹,她们的名字是:埃尔西、莱斯、蒂尔莉,她们住在一个井底下……”埃尔西、莱斯、蒂尔莉是爱丽丝和她的姐妹们的小名,爱丽丝理所当然地问道:“她们为什么住在井下?”睡鼠告诉她那是一口糖浆井,一开始,爱丽丝认真地说:“没有这样的井。”后来又说:“也许有那样一个井吧。”她记起了传说中宾塞的那口井。

1851年,业余摄影盛行。道奇森在1856年拥有了自己的相机,他经常给爱丽丝姐妹拍照,这于他是极大的乐趣,因为他认为,孩子们一眨眼就长大了,他的照片却能够将天真、可爱、烂漫的小女孩作为他“梦中的小精灵”永远封存在记忆中。他还在橱柜中为孩子们准备了各式服装,在小姐妹们穿上中国的服装之前,他给她们讲中国的地理和风俗。他在图书馆里借到麦卡尼写的《中国大使》一书,书中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觐见皇帝的情形,皇帝坐在被人高高抬起的金轿中,每个人都向他叩头,麦卡尼这样写道:“朝廷里的人立刻匍匐在地。”在《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专横霸道的红心王后手持皇冠,命令所有的纸牌跪地向她参拜。故事中的爱丽丝说的话肯定是现实生活中的爱丽丝评价皇帝的语言:“要是人们都脸朝地趴着,根本看不到皇上的队伍的话,那游行还有什么意义呢?”

1862年7月4日,道奇森带着爱丽丝姐妹进行了一次难以忘怀的远足,他们的船从牛津教堂的对岸出发,逆流而上,沿着泰晤士河一直到了歌德斯托,途中经过了宾塞。道奇森又一次讲起了他那永远讲不完的爱丽丝历险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爱丽丝,爱丽丝的姐妹也充当了其中的角色,与他们同游的达克沃斯成为故事中的鸭子,道奇森是渡渡乌。故事从爱丽丝掉进老鼠洞讲起,展现了一个充满新奇、幻想的奇妙的世界。

他们在歌德斯托河段的农场野餐,这里毗邻泰晤士河的回水处,有一些捕捉鳗鱼的装置,这激发了道奇森关于“威廉爸爸”诗歌的灵感,鳗鱼稳稳地立在威廉爸爸的鼻子上,站在他头上翻筋斗。孩子们对翻筋斗的表演印象非常深刻,几天前,她们曾看过法国著名的杂技演员布朗丁在牛津的一条绳子上做他曾在尼亚加拉大瀑布表演过的杂技动作。

划船回去的路上,孩子们期待着更多的故事,但是,道奇森有些累了,告诉她们:“下次再讲吧!”孩子们吵嚷道:“这已经是下次了!”在孩子们的再三要求下,道奇森接着讲起了爱丽丝的故事。通常,道奇森讲的故事都非常短小,但是,这次可不同了。当爱丽丝站在进屋的台阶上与朋友互道晚安的时候,她说:“道奇森先生,我希望你把爱丽丝的故事写出来送给我。”

据达克沃斯回忆,道奇森几乎彻夜奋笔疾书,写下他能记起的故事。道奇森不管什么事情都竭尽全力地做得完美,直到两年后,1864年底,爱丽丝才收到《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上面有道奇森的题字:“送给亲爱的小朋友的圣诞礼物,作为对那个夏日的回忆。”

查尔斯·道奇森写下他那些荒谬怪诞的故事,“不是为钱,也不是为名,而是希望为我所喜爱的孩子提供一些适合她们纯真年龄的快乐嬉戏的素材,这种嬉戏恰恰是孩子们应该享受的,也希望故事提供给她们及其他一些想法,我希望这些想法与生活的节拍并不完全脱节”。

爱丽丝漫游奇境读后感 第14篇

刚上学的是后妈妈吗就买了这本书给我,但那时候还看不懂,假期没事的是后翻着看了看,觉得非常好看。

爱丽丝漫游奇境太神奇了,我很佩服作者的想象力,你看看爱丽丝的奇遇记你就知道了。她本来坐在岸边,却看到一只举动像人的兔子,我想:不可能,兔子不可能会说话,结果她因为好奇跟了过去,掉下了一个井里。掉到井里很快的,但它Wie什么下落得很慢呢,还有时间看清楚井壁,这个问题让我觉得是一场梦吧。它有从一个地方调掉了地里面,而且很多东西都会说话,比如纸牌、动物什么的都会说话,很神奇…… …… 看到最后,原来是一场梦。在梦里爱丽丝还会变大变小呢!正真的奇思妙想呀!

虽然书上说的事都不可能发生,但是我想这些事情在不久的将来也许会发生吧。如果有一天我也能有这样的奇遇就太好了!我也希望做这样的梦!

《爱丽丝漫游奇境》读后感 第15篇

妈妈告诉我,《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也是她小时候爱看的童话故事。好奇的小姑娘爱丽丝做了一个非常古怪又荒诞的梦,在梦里她一会儿变成了巨人,一会儿又变成了小不点,还遇到了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们一起跟着爱丽丝去她的奇怪梦乡看看吧!

爱丽丝在梦里看见了一只穿着背心的白兔跳来蹦去,弄得她脚下的草沙沙作响;受惊的老鼠在邻近的洞穴间穿来穿去,不时扬起一股尘土。她参加了三月兔同他的朋友们一点也没兴趣而漫长的茶话会;逃离了茶话会又碰到了动不动就砍人头的王后;还有孤独的素甲鱼在悲哀的哭泣……这一切是她从未遇到过的,实在是太奇妙了。我也经常做一些稀奇古怪的梦,我梦见我变成了一颗小水珠,融入了大海妈妈的怀抱,和鱼儿一起游泳,一起嬉戏;还梦见我登上了宇宙飞船,在太空中自由自在的遨游;又梦见我成为了一颗种子,经过大自然妈妈的哺育,长成了一颗苍天大树,为人类带来了清新的空气……

在我们成长的.岁月里,每个人都经历过童年,都有过单纯的烦恼、快乐和忧愁。我也要把我的梦都一一记录下来,在以后的某一天,我会借着这些故事,回忆起童年那快乐而美好的时光!

《爱丽丝漫游奇境》读后感 第16篇

在这里,爱丽丝一会儿变的比房子还高,一会儿又会变的和毛毛虫一样大。她还遇到了一群稀奇古怪的人和动物――会咧着嘴笑的柴郡猫、一直在喝茶的三月兔、帽匠、整天酣睡的睡鼠、长着鹰头的狮子、多愁善感的素甲鱼还有动不动就要砍人脑袋的红心王后……,等等。

在审判红心武士的法庭上,爱丽丝和红心国王以及红心王后发生了争执,扑克兵们纷纷扑向爱丽丝……在和扑克兵们打斗时,爱丽丝猛然苏醒,原来这一切奇遇只不过是一场梦。

《爱丽丝漫游奇境》读后感 第17篇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刘易斯·卡罗尔;翻译策略

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的儿童文学作品《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大量描写了一些非常生动有趣的儿歌,这也为整篇小说的趣昧性增色不少。小说《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主要讲述主人公爱丽丝在自己的一场梦境中,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误打误撞跌进到一个兔子的洞中,然后进入到一个非常神秘的环境中。在这里她遇见很多奇怪的生物,它们会说话、会玩一些正常人的娱乐活动。在这部童话小说中充满了很多稀奇古怪的天真想法,其中运用的儿歌更为整部作品添加了更多的欢乐,同时也带给读者不同于以往童话小说中的感觉,给读者带去快乐、回忆和满足。这部小说具有很大的文学价值,受到各国学者的研究和讨论,其中就我国文学者们来说,他们自20世纪以来就把《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翻译成很多中文译本。随着中文翻译本的增加,翻译界对这些翻译本的研究越来越有兴趣,研究的也越来越多,但是,大部分翻译本都忽视了翻译的标准以及翻译的目的,只是很片面地对小说进行翻译。

一、目的论与儿童文学翻译

翻译者在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其他语言的时候应该尽可能把原著中的文本形式以及文化归于到本国语言和文化的体系中,但是外国文本和文化以原本的形式引进的时候,在不影响原有作者的思想和价值观点的情况下需要添加一些新的要素。

1.翻译目的论阐述

翻译目的论的提出是由德国的翻译家Han Vermeer首次提出的,并且将一些理论模式结合、发展在一起,相比以前,它是一种比较新的翻译模式。它完全摆脱了以往以语言翻译价值论为中心的束缚,他认为语言上的平等是不能够解决翻译的主要问题。他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观点:翻译者在翻译的时候采取的翻译策略和选取的翻译方法都必须依靠作者在翻译时提出的翻译目的或者想要达到的功能所决定的。因此我们可以说翻译就是在以翻译目的为基础的情况下满足读者的需求所产生的语篇。我们知道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和自己独有的价值观,因此翻译并不是一种语言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的行为。我们在翻译的时候,翻译者需要根据一些具体的要求,结合已经确定下来的翻译目的和一些读者的阅读习惯等特殊的要求进行一些翻译。

2.儿童文学翻译

儿童文学作品是专门为儿童的阅读所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是具有特殊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语言习惯等的文学作品的总称。儿童文学作品主要是为了培养儿童在童年时期的语言发展和个人思维的形成和发展能力所创作出来的,具有提升儿童对艺术的审美和创作的能力。我国引进了很多外国优秀的儿童文学著作,旨为满足我国儿童对外国的好奇心和精神世界的填充的需求。同时,面对这样的需求,对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也成为翻译者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由于读者的特殊,我们在翻译的时候不应该只按照字面的意思生硬地去进行翻译,这样读者很难理解作品的真正含义。而翻译目的论的提出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它为儿童文学的翻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翻译目的论对翻译目的的要求比较严格,在对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中,我们知道它本身就是为了儿童的阅读所创作出来的,因此翻译者在翻译的时候需要充分地考虑到自己面对的读者儿童的心理、思想和文字的认识程度,从而创作出儿童读者们可以阅读的翻译作品。

二、在目的论视角下对《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翻译策略分析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现代的儿童对西方国家的文化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在翻译外国文学著作的时候,翻译本不应该丢弃原著中的西方文化的独特性,而是应该尽一切可能去满足读者的求知欲。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文化含义,当一种语言被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的时候,两种语言之间是很难达到语言意思上的对等。小说《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就包含了很多这种意象的描写,因为他们大部分都是存在英语当中的不被中国读者所认识,这就增加了翻译者翻译的难度,因此翻译者在翻译时,必须考虑两者之间的差距。

1.原文介绍

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叫做爱丽丝的小女孩和自己的姐姐在河边看书,但是却不小心睡着了。在她的睡梦中,她正在追逐一个很奇怪的兔子,这个兔子穿着背心衣服,拿着怀表而且还会说话,在追逐的过程中,爱丽丝不小心掉进了一个洞里面,这是一个神秘世界的入口。在这个神秘的世界里,爱丽丝好奇是什么原因,使他一会变大一会变小,甚至有一次她掉进了一个池塘里,但是这个池塘是她自己无助时流下的眼泪。在这个世界里,还有奇怪的东西,比如很多随便喝一口水就变得很小,随便吃一块蛋糕就变得很大,同时她还遇见了一群人和动物,这些人都具有自己的特点,而动物又是非常珍贵和稀少的品种。她还参加了一场茶花会,一场比赛和一场审判的活动,但是最后却因为和女王殿下发生冲突而醒,这时她发现自己是在池塘边,而自己的姐姐正在非常溫柔地拂去她脸上的树叶。小说《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这本书中主要突出作者想象力丰富的特点,书中充满了各种稀奇古怪的情节,但是读者在阅读时却没有感觉到他的荒诞,相反会被书中的情节所吸引和关注,这也是他的作品可以一直被读者所接受和喜欢的主要原因。

2.译本分析

(1)原文中一处描写“It is a Cheshire cat,”said the Duchess,“and that is why,pig”,翻译成中文就是:这是个柴郡猫,公爵夫人说,这也是为什么他这个样子是非常可笑的,猪。在这里我们知道单词“Cheshire”是英国的一个郡的名称,但是翻译者在翻译“Cheshire cat”没有按照字面的意思翻译成柴郡猫,而是通过利用备注的方式将它进行解释,标注为:英国西部的一个专门生产干奶酪的地方,在很早的时候奶酪是被制作成一个微笑的猫的形象而被人们所认知的。同时词语“grin likea Cheshire cat”在英国也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谚语,表示一个露着牙齿微笑的就像只柴郡猫。这样的翻译虽然看似是按照字面的意思去翻译,但是却保留了西方文化的文化意象,为儿童提供了一个非常生动形象的动物描写,也增加了小说中描述故事的神秘性,使儿童在阅读的时候有兴趣继续阅读下去,同时成年人在阅读的时候也会觉得生动有了趣。

(2)在原文中还有一处描写“They very soon came upon“Gryphon,lying fast asleep in the sun”,翻译者将它翻译为‘他们很快就遇见了格里芬,这时它正在阳光下睡觉”。作者在小说中为了能够引起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于是在文章中塑造了很多奇怪而且可爱的动物的形象,他们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很难看到的比如:大白兔、假海龟和蜥蜴壁儿等等。在这句话的翻译中,翻译者将单词“Gryphon”翻译为汉语“格里芬”仅仅是因为根据英语的发音而翻译为汉语,在读音上他们是相似的。为了帮助读者很好地理解翻译文,作者在备注中解释为是虚构的不真实的动物,但是却有着力量的美好的含义。在这里除非读者阅读了文章的脚注,否则他们将不知道这代表的真实含义,而这里脚注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译本,而且还可以增加读者的课外知识,使读者在开心的阅读完以后可以获得知识上的收获。

(3)原文中一处描写“There is a large mustard-mine nearhere.And the moral of that is the more there is of mine,lessthere is of yours.”有的翻译者将它翻译为:“这儿附近有一个很大的芥末矿。其中的教训是——我的东西越多,你的东西越少”,他在处理单词”mine”这个多种含义的词语的时候,作者是将它翻译为普通的词语“东西”,但是却没有完全明白原有作者在此处运用到的文字技巧,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也没有感觉到作品的意思,我们也没能体会到翻译者在翻译的时候良苦用心。这样的翻译看似是按照原文进行直白的翻译,但是没有任何韵味可以体会,但是如果在备注中标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感受到小说语言的幽默和诙谐。

传统翻译观点认为,翻译本与把原本之间是对等的关系,这既完整描述出翻译人员在翻译时的基本途径又是人们衡量翻译本的最直接途径。翻译人员在翻译的时候大都希望可以保持翻译本与原本之间互相的平等,翻译本与原本的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就认为这个翻译本是“好”的。本文通过对小说《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翻译策略的分析和研究,笔者私自认为,在翻译的时候,翻译者需要将读者的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阅读习惯和审美标准等等都作为影响翻译的主要原因,这样才可以完成翻译者在翻译的时候的愿望。因此,我们在翻译活动的时候,翻译者首先应该站在读者的立场上,用普通人的观点和眼光去分析和翻译,并且要考虑到翻译者的意见。

[参考文献]

[1]封虹虹.目的论视角下的双关语翻译——析《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两个中译本[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0).

[2]赵晓萌.顺应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探析——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为个案[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2,4(3).

[3]代丽春.从目的论角度评析吴钧陶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译本[J].考试周刊,2012(30).

[4]闫敏敏,朱益慧,《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的儿歌翻译[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4(4).

[5]卡洛尔著,贾文浩,贾文渊译.爱丽丝漫游奇境记[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

[6]张美芳,王克非.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7]陈伯吹.儿童文学简论[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59.

(收稿日期:2015-12-29)

[基金項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英国文学在晚清中国的传播和影响》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3BZW106

《爱丽丝漫游奇境》读后感 第18篇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这本书我非常喜欢,故事讲的是一个无聊的午后,一只揣着怀表的兔子带着可爱小女孩爱丽丝开始了她奇异的梦幻之旅,我读得特别入迷,仿佛陷入了故事中和可爱的爱丽丝一起来到了她离奇的梦中,和她一起认识了三月兔,认识了皇后,认识了胖蛋、认识了老甲鱼等等……他们有的人聪明,有的人狡诈,有的人愚笨,还有的人闹出了许多笑话,他们代表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有着自己的个性。梦中的我和爱丽丝一起变大变小,一起来到眼泪的池塘,一起和皇后玩水球,一起作证人,一起争夺王冠,我们一起经历了许多事情,又一起回到了现实生活中。

爱丽丝天真活波,是一个富有同情心和爱心的小女孩,她有一颗纯净的心,对一只小鹅都彬彬有礼,我非常喜欢她。

上一篇: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1周年主持词下一篇:以al为形容词后缀的单词10个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