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带新”新教师学期总结

2024-07-08

“老带新”新教师学期总结(精选5篇)

“老带新”新教师学期总结 第1篇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 “以老带新”青年教师工作心得

人的成长需要一个环境,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最大的优点是富有激情,而最大的缺点则是教育教学经验的不足。学校举行的这项“以老带新”活动给了我们年轻教师一次非常珍贵的学习与锻炼的机会。

我的指导老师是张梅。在张老师的带领下,我很快适应了本校的工作环境。张老师教会我该如何针对这帮孩子上课,让我把心态摆平,这让我很快适应了新环境。

最重要的是教育教学研究。在张老师的指导下,我不断探索针对本校学生的教学方法,不断积累教育教学心得。以前我认为,孩子们基础薄弱,我的教学任务肯定会很轻松;然而工作之后我才发现,原来一切并不是想象得那么简单。孩子们基础越差,越需要我刻苦钻研,绞尽脑汁、想尽一切办法,思考如何才能在课堂上把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带上去。如何把坏孩子培养成为高分生,成了我们新教师的一项重任。

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我经常去听张老师的课,积极汲取老教师的教学方法;同时,张老师也会经常进我的班级里面去指导我讲课,课后,我们积极交流心得,对于我不明白的事情,张老师积极给我答疑解难,教会我如何上好一堂课,甚至于里面的一个小细节,她都会反复与我交流。对于张老师的指导,我也都虚心接受了张老师的建议,在此我十分感谢张老师对我的帮助。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老教师通过他们丰富的教学经历,让我觉得我们这些年轻教师应该不断努力,让自己从实践型教师转换成科研型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应该注意多写教学反思,深思如何改进,今后应该在这方面下功夫。

今后,我还会一如既往地相互学习,并制定下一个目标,争取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为我校的成长贡献一份自己 的力量!

一个体育教师的学期末总结 第2篇

新新媒体 新新闻人 第3篇

这实际上说到了一个关键词“媒体触合”。怎样去认识媒体融合?这个跟传统媒体有什么关系?

当“无冕之王”风光不再

新闻类学科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在我国高校招生目录里已经存在多年。“无冕之王”的称号和理想主义的光环,让新闻学类专业备受考生和家长的追捧。从1998年开始,新闻学类专业的录取分数线逐年飙升,有时甚至超出一本线40-70分。报考人数多,录取分数高,这也从一个侧面凸显出传媒业的入行门槛高和传媒人才所应体现的价值。

在很多人印象中,新闻学类专业应该好就业,实际上,新闻学类专业的就业率并不高。这点可以从教育部有关部门公布的2004年至2007年连续四年的本科专业就业状况来证实(见文后附表):

据相关数据表明,不少知名高校新闻学院新闻学类毕业生对口就业率,都已经大幅下降。包括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知名新闻院系分布较为集中的城市,新闻学类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也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一方面,毕业生挤破头想进媒体,却越来越难。而另一方面,许多媒体还抱怨找不到理想的毕业生。究其因,传统的新闻教育出了问题,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普遍存在知识面狭窄,综合、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随着我国传媒业逐步接轨国际,各个传媒集团不断整合,推陈出新,市场的竞争加剧,越来越需要适应新的传媒业态、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新闻类毕业生。

传媒市场需求是人才培养导向

二是既懂新闻,又懂经济的媒体经营管理人才;三是精通新媒体业务技能的复合型传媒人才。

2008年11月,中国首届媒体融合高峰论坛在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召开,诸多传媒业精英云集,体现出对媒体融合人才的急迫需求。许多媒体老总当场提出用人需求、“预订”该院毕业生的就超过百名,有些新媒体甚至表示“有多少要多少”,而该院培养的首届学生只有86名。

据专家保守估计,未来3到5年内,新媒体人才和媒体融合人才的缺口在60万到80万人之多。新媒体人才急缺的岗位。不仅包括各传统媒体纷纷自建的网站。也包括发展快速的新闻门户网站、专业网站,还包括极具潜力的掌上媒体、金融机构电子信息服务平台等未来“新新媒体”。这些单位,几乎都是盈利能力强、收入水平高、具备国际化视野、态势良好的优质企业。

中国人民大学高钢教授指出,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传统的专业知识界限和专业技能界限都将被更大程度地突破。因此,学科的组织架构需要适应媒介融合的趋势,以保证各个专业都具有更强的开放性与兼容性。新闻院校应尝试进步打破课堂教学平台与实验教学平台的界限,让更多的新闻实务课程的日常教学,在仿真的媒体环境中进行,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

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虽被很多高校重视,但说易行难,学校难以给学生提供真实的买践环境,缺少真正基于未来媒体形态的技术环境。说到实践环境,举个例,金陵学院的媒体融合实验室里,大三学生小张的学习内容包括参与报纸、网站、广播电视、掌媒的采编、制作甚至经营等工作。这里,“主编”“记者”实际都是学生。“记者”们平时在学校里发现有意思的新闻线索。跟踪采访后完成稿件写作。通过实验室的采编系统将稿件传给编辑小张。小张进行简要的校对和修改后,再发给“主编”和“总编辑”(由老师担当),“总编辑”再帮助学生分析、指导在采访和新闻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这样的全真环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可以到实验室里写稿,开统筹会议。跟老师一起探讨问题。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全真环境,学生真正提前得到了实践锻炼,也实现了他们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日后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

媒体融合需要全能记者

对于刚刚过去的奥运会,人们在记住体育明星那闪耀瞬间的同时,也会留意到一旁那些手持麦克风和“长枪大炮”(专业新闻摄影、录影器材)的记者们。印第安纳星报派出了一名“背囊记者”MattDetrich全程报道奥运。

所谓“背囊记者”,就是掌握了全面的多媒体技能,能够同时承担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报道任务的全能型记者。这些记者背一个包,里面有笔、摄像机、笔记本电脑、录音笔等,记者随时随地记录下突发的事情。MSNBC网站的普勒斯顿·门登霍尔就是“背囊记者”的典型,他历时半个月,穿越阿富汗,发回了大量的文字稿件、静态照片、录音和录像等,在广播台和网站播出。

可以设想,你在路上看到一位突发疾病的老人倒地,好心路人现场施救。作为记者,你的职责就是记录下事件本身,并告知公众发生了什么。于是你迅速拿出摄像机,将事情经过录制成短片,在笔记本电脑上简单剪辑,通过系统发到主编那里,以视频新闻即时播出,同时你撰写的消息稿发布到了网站上,并且还配有你用数码相机拍摄下的清晰的画面……这个时候的你,就是全能记者。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许多好新闻往往都是“抢”出来的。培养专业全能记者,也是目前媒体融合形势下的必然需求。

资深的媒体专家陆小华曾经表示:每一个时代都会发生一些规则性变化。就以新闻观为例,在报纸时代,“昨日”发生的就是新闻;在广播时代,“今天”发生的才是新闻;在电视时代,“现在”正在发生的才是最符合要求的新闻;而在网络时代,与全球各地正在发生的新闻同步报道才叫新闻。人们曾经很长时间不承认网站是媒体,现在终于承认了。承认了网站是媒体后,就要研究网络媒体会产生什么影响,会产生什么新问题。更值得我们注意的规则性变化是媒体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新闻信息业与其他行业互相进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如何培养媒体融合形势下的新型人才——全能记者?这无疑需要技术平台的有利保障。一些高校依托自身的优势学科,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突出自身的教学特色。如以理工见长的华中科技大学开设传播学网络传播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突出文理交叉的宗旨,强调应用训练的重要性,以多媒体技术、网站策划设计和网络信息管理为办学特点,探索出一种人文社科与信息学科大跨度交叉的教学模式;如中国农业大学的传播学专业立足农业信息传播,特别是科教影视传播和农村传播领域…

除此之外,高校还在尝试新专业及方向的开设,如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在国内高校首次开设媒体融合专业(方向),已于2007年秋季开始招生。2009年,该院又将招收国内首批掌上媒体专业方向学生。掌上媒体9很新鲜吧。在手机全面迈入3G时代的今天,掌握手机媒体特性并熟悉其信息发布流程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掌上媒体专业的开设,为新时代的传媒人才培养提供契机。要知道,新时代的传媒人。就是要掌握传媒业最前沿的发展情况。

如何锻造成新闻人

作为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应当怎样学好专业。需要达到怎样的能力才算理想的新闻传播人才呢?

首先,学生不能坐着等待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而是以改革的理念指导自己的学习,改变惯用的高中时期的思维方式,不要坐等老师来。要善于从改革的大趋势中找准方向,为自己的学习定位。在完成基本学业的同时,围绕自己的定位,寻找知识、学习知识、积累知识。要紧跟时代步伐提升自身能力,如:媒体集团化对懂管理、会经营的人才需求增大,学生就要有意培养自己管理和营销方面的能力。

再次,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新闻从业人员面临着更大的职业压力,如果没有一定的抗压能力是很难胜任的,对于缺乏锻炼的‘80、90后’一代尤为突出。所以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有敢想敢干的精神,那种闷在办公室写新闻、靠文件资料写新闻已经不太适用了,只有从第一线及时发回的有价值新闻才是受众所欢迎的新闻。

老带孙,念好隔代教育经 第4篇

包办孩子一切事宜

?誅建议:让孩子做能做的事

佟女士的孩子今年2岁,主要由奶奶照看。佟女士发现,老人照看孩子最大的问题就是溺爱和包办。

“孩子不爱吃饭时,奶奶就满屋子追着孩子喂饭,而我和老公则觉得孩子爱吃不吃,饿了自然会吃,追着喂饭反而让孩子的食欲越来越差。”佟女士说。

“溺爱孩子,对孩子的事情包办、代替,不放手让孩子做能做的事情确实是老人看护孩子的一个大问题。”原北京市海淀区幼教研究室主任马苓指出,孩子在一岁半以后就具备一些自理能力了,比如拿勺子吃饭、穿鞋穿袜、洗脸洗手等,这时应有意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这也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如果怕孩子自己吃饭弄得到处都是,索性就喂他吃,这对孩子的成长不好。

问题2:

教育理念分歧

?誅建议:尽量维护父母形象

5岁的甜甜聪明活泼,是爷爷奶奶的掌上明珠,尤其在爷爷眼中,甜甜几乎是完美的,不允许别人说甜甜一点儿不好。

被娇惯了的甜甜在家中经常会提出一些在妈妈看来无理的要求,当遭到妈妈拒绝时,甜甜最常用的招数是“哭”。妈妈一般会给她耐心讲道理或训斥她,可妈妈还没说几句,爷爷就会冲出来护着甜甜,说:“她还小,算了吧,别管她了。”有了爷爷的助威,甜甜哭得越发委屈了。这使妈妈每次都败下阵来。

“隔代教育最严重的一个问题是老人和孩子父母的教育不一致。”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国家心理咨询师岳文昊说,在父母和祖辈教育观念不同的情况下,孩子很容易钻空子,谁对我有利就听谁的,长此以往就造成了性格的双面性。

岳文昊建议,老人带孩子时要经常和孩子的父母交流,在教育上达成一致。当双方的观念发生分歧时,比较聪明的老人肯定会维护孩子爸爸妈妈的形象。

问题3:

家庭争执传达负面情绪

?誅建议:在孩子面前注意言行

由于最近在工作上不太顺心,冯先生的心情很低落,爱与人争执。有时候回到家也会因为一些琐事与孩子的爷爷奶奶争论。3岁的儿子经常看到大人们在激烈地争执,有时候甚至会说出一些不太文明的话。

渐渐地,冯先生发现儿子随着语言能力的提高,也经常在与自己交流时流露出不耐烦的情绪,甚至对于爸爸干涉他看电视会发出粗暴的大嚷大叫,这让冯先生感到很心寒。

“家长之间吵架或传递一些负面信息时要回避孩子,这是基本常识,但许多家长却不注意。”马苓解释,0到3岁的孩子会从环境中学习,看到的、感觉到的,重复多次,就可能在他们脑子里形成意象,进而模仿。所以无论是祖辈还是父辈,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时刻警惕,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尤其当老人与自己的观念不符合时,不要马上反驳,这样矛盾容易激化。可以在事后心平气和地进行沟通。”

“老带新”新教师学期总结 第5篇

【关键词】以老带新  军训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013-01

大学生国防教育是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开展军训又是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一种既特殊又切实可行的方式。“以老带新”模式是目前缓解军队教官不足、提高高校自身军事能力的一种创新范式,但是,必须在健全机制、完善机构的前提下规范化运作,保障真正达到军事训练的效果的时候,才能够真正使“以老带新”自训这项双向育人的工作持续运转。

一、当前高校军训概况

《国防教育法》的“第二条”中明确提出,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第三条”又明确指出:国家通过开展国防教育,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必要的军事技能,激发爱国激情,自觉履行国防义务。而对普通高校中刚进入大学的大一新生进行国防教育,目前已经成为全民国防教育的一个重要而且必要的组成部分,而军训便是这种国防教育的一种特别的方式。自1985年我国恢复学生军事训练的试点工作以来,我国的普通高校便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或制度来对这项工作进行规范。当前,参加军事训练已经成为大学的本专科新生的一个必需环节,也是青年学生应尽的责任与义务。近30年的实践表明,通过对大学新生的军事训练,不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思想政治觉悟,还能够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增进了学生国防观念的深入,这些积极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方式都无法替代的。

二、“以老带新”模式的利弊探讨

(一)“以老带新”模式的“利”

1.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军训教官人员的不足

由于部队军官自身的工作量较大,战备任务较重,经常是确定了某位教官之后,在军训的中途,该教官又会接到其他突然的紧急军事任务或者安排,不得不中途离军训的学生。因此,经常出现中途调换教官甚至无教官可调换的情况。而通过“以老带新”的模式的推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军训教官人员不足的问题,从而保证整个军事训练过程的流畅和完整,确保能够较好的实现既定的军事训练的目标。

2.能够充分发挥学校的自身优势

无论是实施基地化集训的方式或者请部队军官到校开展军训的方式,在进行军训过方案的制定或者管理组织等重大事项上,高校一定是处于配合的角色,没有一定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不能充分培养学校本身的管理力量,也不能提高学校面对军事训练时的应对能力。而采取了“以老带新”的军事训练模式之后,学校则能够很好的掌握训练的主动性,具体地说:首先,过去请外面部队的教官来校进行军训时,日常性任务无非是走正步、排队列、整理内务、唱军哥等等,而采取“以老带新”的模式之后,由于教官本身就是学校的老生,对学校本身的历史和底蕴有着一定的了解或认识,因此这些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新入学的学生,此外这些教官与新入学的学生年龄更加接近,共同语言更多,因此,学生教官也更能够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做好军事训练的思想政治和管理工作;其次,“以老带新”的模式开展之后,学校的武装部门能够结合学校实际,自主制定落实军训方案,划分军训场地、安排军训课程,从而得到很好的管理锻炼;最后,“以老带新”模式对于学生教官本身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提高自身军事素质的机会,从而使其能够以更加积极的状态投入到新的学习生活当中。

3.一定程度上为学校节省了开支

对于很多公办高等学校或者学院来说,政府拨款经费的紧张,向来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另一方面,近年来,外请军事教官到高校进行军训的培训费用也不断上涨,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学校自身选拔优秀的、军事素质过硬的学生组成学生军官团队,对本学校的新入学的学生开展军事训练活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为学校节省开支。同时,还能够给予优秀学生一个勤工俭学的机会,可谓一举两得。

(二)“以老带新”模式的“弊”

1.“学生教官”无法承担某些军事任务

《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明确,军事技能训练的内容包括解放军条令条例教育与训练、轻武器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和综合训练等内容。而这些项目都是正规的部队军官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或知识,同时也是部队训练的基本项目。而作为对一名在校学生来说,这些训练项目对于他们显然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而且有些项目确实靠学校自身的力量,很难实现,比如到打靶场打靶。尽管这些“学生教官”接受过一定时期的军事训练,军事训练的成绩也较突出,但是由于接受训练的时间毕竟较短,而且可能间隔时间较长,所以,他们很难达到真正的部队教官的水平,他们的军事素养和作风也是部队教官有很大差距的。

2.“学生教官”不具备国防教育载体的内涵与特质

“学生教官”,顾名思义,首先他们是一群学生。因此,他们不可能具备军人特定的军人气质和军人精神。首先,“学生军官”长时间在军营历练的背景,缺少对部队的亲身体会与深刻理解,所以很难在他们身上找到十足的军人味,也不能形成军人特定的气场,对于高等学校新入学的学生而言,也缺乏对部队军人的神秘感和崇拜感。此外,“学生军官”也不具备形象教育的作用。这里的形象教育,也就是一种所谓的“领袖魅力”、“榜样力量”。真正的部队军官,由于长期受到部队军营的熏陶,使得他们无论是言行举止、还是参加文体活动、休息之时,都能够保持着良好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良好形象,给学生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正面形象,充分发挥着形象教育的作用。

三、“以老带新”模式的具体措施

1.做好学生教官的选拔与培训工作

可以说,军训的教官是高等学校新生入学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素质的高低对于学生成为大学生之后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如果采取“以老带新”的军训模式,那么,做好学生教官的选拔与培训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的,可以在学校内部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综合素质高的、具有一定军事素养的学生纠察队,并加强纠察队的培训,使其具有半军事化的特点,在这支纠察队中,通过综合测评,选拔出优秀的学生,并对他们进行一定的培训,最终让他们组成“学生教官”团队。

2.建立完善的学生军训领导机构

如果高等学校的军训工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以及领导保障,那么只能是空谈。因此,应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学校领导负责组织一支军训管理组织,学校团委、学工、财务、教务、宣传以及后勤等部门都应该予以充分的配合与支持。此外。为更好地做好军训期间的安全以及事故预防工作,军训的领导机构可在每个院系设置军训联络点,每个军训小组还可以设置若干军训联络办,对整个军训过程进行动态跟踪管理,有任何情况迅速及时的反映到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实施必要的解决措施。

四、总结

近年来,有些高等院校采取的“以老带新”的军训模式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这种方式确实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普通高校如果要推行“以老带新”的军训模式时,要完善组织机构,健全管理机制,其次要切实提高“学生军官”的军事素养和综合素质,从而最终实现新生军训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勇刚.在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J]国防教育,2002.

[2]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l]48号[z].)

[3]王成海.军训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1.

[4]国防大学军训办公室.国防教育学[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读中国古典名著之《红楼梦》有感2000字下一篇:校本课程专题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