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陕西文化创意产业的九大构想

2024-07-21

发展陕西文化创意产业的九大构想(精选4篇)

发展陕西文化创意产业的九大构想 第1篇

发展陕西文化创意产业的九大构想作者:黄孟芳 卢山冰 白大陆 朱茂

摘要 本文依据制度创新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提出了政策制定、风险投资机制建立,文化产业集群打造,创意_产业园区设立等九大构想,以促进陕西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本文特别提出以广告产业撬动文化动漫产业发展的构思。

关键词 文化产业 投资体制 产业集群 创新研究

陕西省的历史悠久,文化资源遗存丰富、积淀深厚,这些都为陕西省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根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为1000-3000美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50%以下时,用于文化消费的可支配收入会大大增加,进而刺激和带动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的增长。2007年陕西省人均GDP为12843元人民币,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4.6%和39.3%,由此可见,陕西省的文化产业较快发展已经具备了必要条件。但是,由于陕西省的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农业社会留下的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具有现代意识的文化创意产业规模、效益还相对低下,造成陕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滞后。因此,本文试图对陕西文化产业体制创新发展做一些探讨与研究。

一、做好政策创新,制定优惠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

积极优惠的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不仅可以促进市场机制和市场结构的完善和优化,还可以提高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综合文化竞争能力。

近年来陕西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纲要》、《陕西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若干决定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05]35号)、《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省委宣传部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意见的通知》(陕政办发[2006]72号)、《关于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规范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文件,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但是,陕西省的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很不充分。从总量上来说,陕西文化产业总产值只是北京的1/15,山东的1/6,广东的1/4,人均产值则更低,而且还存在宏观管理政出多门、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组织形式规模小分散化状态,文化企业普遍缺乏活力等问题。因此,还应该进一步加大对优惠的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力度,发挥政策的引导促进作用,加快陕西文化产业体制的改革创新。主要有以下两个个方面:第一,制订积极优惠的文化项目引进政策。我们建议在省政府的权限内免除与文化创意项目有关的收费,完善相关的财政优惠政策。国家的法定税种我们不能动,但是地方性的各类收费地方政府有权力进行调整。同时,允许和鼓励各类组织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进入文化创意产业领域。要尽快完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的相关政策,对进入文化产业区域的项目进行专项资金的扶持,以增强对相关文化项目的吸引力。第二,制定完善的高端人才引进的相关政策。人才是现代社会中的重要资源。纵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好的国家和地区,人才都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化是文化人的事业”,但是“文化产业更主要是企业家和商人的事业”,即把文化做成自己的事业这是“文化人的追求、情结”,把文化做成产业是“独具慧眼的投资人、企业家和商人对利润的追求所致”。在文化产业人才问题上,我们建议一定要制订引进高端人才的相关政策。同时,一定要重视人才成长环境的优化,制定在高端人才的引进方面特殊政策,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的相关政策法规,在分配体制上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相结合,并进一步完善社保体系,使人才的流动无后顾之忧。

二、强化风险投资主体,组建陕西省文化创意产业风险投资公司

各地成功的经验是,文化创意产业初期发展一定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在后续发展中投资主体多元化会有助于产业的健康、有序和持续发展。文化产业是一个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的产业,同时由于其特殊的文化意识形态属性,对进入文化产业的资金有着较高的门槛。例如,据调研,成功的动漫公司流动资金要求基本在1000万元以上,而且要求后续资金的支持。

我们建议,“由陕西政府财政厅、国资委等部门牵头,联合省内有实力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共同参股成立陕西省文化创意产业风险投资公司”。

为保证陕西省文化创意产业风险投资公司的经营效率,建议部分高管人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不拘一格选用优秀人才。目前,陕西省的文化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以及存在较高的准入门槛,文化产业项目和风险资本的结合还和薄弱,对于风险资本还不具备较大的吸引力,这就需要政府发挥其“看得见的手”作用,对文化产业进行宏观调控,加大对文化产业风险投资公司的引导和扶持力度,对风险投资公司的设立、批准,以及设立风险资本的准入门槛等方面制订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保证风险投资和文化产业实现真正的结合。

三、建立西安影视产业园,打造影视文化产业集群

以西影集团为中心,联合陕西民营影视公司,打造影视文化产业链,把创意、技术、营销等环节紧紧联系在一起,对陕西影视文化加大发掘力度,使其原创价值,逐步转变为有广阔市场的商业价值,同时实现传承文化遗产和推介陕西文化的社会功效。具体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内容选材方面,依托陕西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系列文化历史剧。陕西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主要是汉唐文化),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意义深远的革命文化等,这些独特的文化资源为电影电视剧本的创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利用文化资源开发汉唐文化系列影视剧,关中文化系列影视剧,红色文化系列影视剧等,形成具有鲜明“陕派”风味的电视作品。第二,在生产运营方面,建立影视产业园、构建产业集群,寻求规模效益。大力扶持民营影视制作机构的发展,不断壮大影视生产队伍。第三,在市场发行方面,联合陕西民营影视公司,开捃多种营销渠道,实现影视产品的风险分散化和市场价值的最大化。通过陕西卫视、西部电影频道、陕西四套影视娱乐频道作为播出的第一层窗口,通过版权授予,将其他省市台作为第二层窗口,网络为第三层窗口,最后通过衍生产品如光盘、图书等实现发行效益最大化。

四、以优势媒体以及出版机构为龙头分别组建陕西各类传媒集团,努力争取传媒公司上市

新闻传媒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竞争日益激烈且灵活的传媒市场。如何突破资源发展瓶颈,扩大传播范围和影响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的问题。早

在2001年,陕西省成功剥离原分属省、市、县三级的广电网络,组建了全国首家陕西省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将陕西省传媒业纳入到了一个正规的发展渠道,展现出了强劲的发挥势头。在做大做强陕西省的传媒业,加快陕西传媒公司的组建和上市速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应当将组建以《陕西日报》、《西安日报》、《陕西日报》、《西安日报》、《华商报》和陕西广播电视、西安广播电视等优势媒体为龙头分别组建混业经营的各类传媒集团,并努力争取传媒公司上市。其次,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有条件的公司可以借助政府对文化传媒资源的倾斜政策,整合目前处于市场化发展初期的广电资产和媒体业务。如果集团公司能联合上市,无疑可以在打破报业与广电行业的竞争壁垒,产生规模效益,降低外部交易费用。在提高传媒产品的竞争力的同时,从而带动我省整体文化产业迈入发展的新时期。

根据戴维尼提出的“超级竞争”(hyper competition)观点,持续优势是不存在的,只有通过打破现状才能获得一系列短暂优势,长期的成功需要动态战略,不断地去再造短期优势。因此,传媒业应当将目光放在多元化的媒体间组建上市公司的投资战略上,试图通过组建传媒上市公司来降低传媒产品成本,提高运营绩效,以期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组建陕西传播上市公司也正是基于“跨媒体的运营服务商”的发展战略,突出传媒重点,兼顾多元化的综合传媒已经成为媒体经营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这样的战略调整可能使集团面临高转换成本的风险,以及来自政府管制方面的风险,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大趋势下,组建陕西传媒上市公司对于今后企业融资以及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传媒产品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五、培育文化产品品牌,延伸陕西传统文化产品价值链

陕西是中国的文化大省,是中华传统文化积淀最深厚、最丰赡的地方。西安与意大利的罗马、希腊的雅典、埃及的开罗并称“四大世界古都”;咸阳是中国封建中央集权制社会的第一个国都;汉中,是中国汉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延安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韩城有“文史之乡”的美誉,是“史圣”司马迁的故乡;宝鸡以“炎帝故里”、“陈仓古道”闻名天下。关中平原更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从悠悠远古到近世当今,三秦大地一直都是产生时代英雄、文化名人的风水宝地。秦皇陵,兵马俑,秦直道,明城墙,大小雁塔,乾陵,汉阳陵建筑和装潢的宏大壮观,尊贵威严。陕西的历史文化名城名址。分布在三秦大地的黄土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自古秦文化、楚文化、巴文化、蜀文化、羌文化、鬼文化及后来的西域文化的熏陶,留下了丰富的遗存,使陕西获得了“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称。

在市场经济发展日益深入的今天,如何能够延伸陕西传统文化的产品价值链便成为陕西文化创意产业创新的重要一环。单一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无论如何丰富。如果不能被充分开发和发展,使之规模化、产业化,陕西的传统文化就会因为缺乏了市场动力,面临文化传承和增殖的困境。

我们建议,将陕西著名的传统文化资源,按照相关的模式,以创新性表现方式,通过“品牌经营”、“特许经营”、“品牌扩展”等战略延伸产品链,提升传统文化的市场竞争力,实现文化产品的不断增殖。

六、突出陕西高校数量众多的优势,建立首家“中国(陕西)大学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陕西各类高校百余所,教育事业和科技产业发达。建议陕西省政府以高校集中区建立“中国(陕西)大学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依托这种人才资源,就近大学城,建立大学生文化创

意产业园区,各个院校设立文化创意公司,为大学生创意、大学生创业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周围省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5万元的贷款资金支持,这些经验可以借鉴。在陕西,在校大学生、研究生接近100万人,这一强大的人力资源必须开发,也一定应该开发。如果政府为他们提供一个创意和创业环境,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潜能,并将这种创造力转化为生产力。这将是陕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大特色。具体工作有:第一,鼓励大学生在电影、音乐、广告各个方面的尝试原创工作。第二、按照市场机制进行产业园的文化创意成果的执行与推介工作。第三、定期举办大学生创意文化节,开展各种创意比赛。如DV摄影、剧本征集、flash设计、彩铃设计、广告设计等,同时举行各种文艺汇演,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创造力,推陈出新,将这些创意成果进行拍卖。定期开展大学生文化创意博览会,展示大学生的创意成果,吸引国内外投资方,推动产业园的健康长远发展。

七、借鉴国际成功经验,以广告业撬动陕西动漫产业发展

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动漫制作和输出国,在80年代流行一时的《聪明的一修》、《铁臂阿童木》等著名的动画片,都是由日本电通广告公司的创意、设计人员完成的,也就是说萌发和激活动漫产业的杠杆产业之一就是广告业。

以日本的动漫产业运作方式为鉴,我们建议,可以引导陕西的广告公司从制作动画和周边产品开发营销两个方面促进陕西的动漫产业发展。根据统计陕西的广告业三项指标“经营额”、“专业公司”和“从业人员”在国内均居15位以内,也就是说陕西的广告业态在国内居于中等偏上的位置。首先。培养广告设计人员的动画制作技术,促使部分广告公司向动画制作公司发展。其次,开发动画周边产品的设计营销。在制作成功动画的基础上,广告公司负责进行周边产品的设计开发以及宣传活动。比如《铁臂阿童木》就有阿童木造型的玩具、文具、服装、模型等等。广告公司在转型为动画制作公司之后,可以与玩具制造商合作,开发动画周边衍生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八、做大做强陕西会展产业和演艺产业,打造会展和演艺时尚之都

现代会展业是通过举办各种集会和展览展销会,能够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经济现象和行为的产业。以展览会、交易会、洽谈会等多种形式进行,成为交流文化、商品和展示品牌的平台。会展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是现代经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发展会展业必须依托城市的现实基础。首先,陕西具备独特的地理优势,这一优势不仅包括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还包括便捷的交通。其次,陕西具备现代会展业要拥有优势产业,市场条件好,开放度高,并且具备良好的开放度和国际知名度。第三,陕西具有完备的展览场馆,优良的配套设施。西安是我国五大会展城市之一,每年举办100多个有规模的展会,目前已经拥有了陕西国际会展中心、曲江国际会展中心、绿地笔克国际会展中心等一批具备举行大型会展的场馆。这些产业优势应该得到进一步发挥。

在发展演艺产业方面。作为陕西省省会的西安,根据西安本地的特色和发展演艺产业的需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着手:地方节庆活动、地方文化艺术节、引进外来演艺团体来活跃、繁荣西安演艺市场。由于西安本地的高校较为集中,高校中的艺术团体和艺术专业不断地向社会输送艺术人才。在演艺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西安大唐美蓉园将自然风光与人文元素有机结合就是成功的例子。

九、打出申请开办“迪斯尼乐园”等现代化的国际级别的主题公园的旗帜,将现代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元素融入陕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中

文化产业发展必须与国际现代化相结合。主题公园作为一种后现代的旅游资源,是专门为旅游者、休闲者所设计的文化娱乐、购物、休闲场所,具备功能的多元化和综合性。而国际性的主题公园在文化的兼容性和功能的多样性上则有更高的要求。

系统地理解和分析国际主题公园对所依赖的城市的各种条件要求,陕西具有以下的一些主要优势:首先,陕西具有引进国际性主题公园的地理条件和文化上的优势。陕西的文化和历史就是做好的吸引国际主体公园进人的名片。其二,我国中西部省会城市缺乏国际级主题公园。西安作为西部经济发展中心城市,在国际主题公园建设突破性发展优势明显。其三,中国大陆完全可以建设第二个迪斯尼乐园。上海迪斯尼乐园正在加快建设步伐,但是国内还没有第二个申请建设迪斯尼乐园的省份,陕西完全可以进行考察并提出完备的申请建立的要求。一旦成功,将增大陕西文化旅游业现代色彩,并每年创造不低于200亿左右的产业收入。陕西省发展文化产业是新的历史时期陕西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快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突出风险投资主体,建立文化产业集群,延伸文化产业价值链,创新广告产业,就一定能够在突破体制制约瓶颈,激活文化产业市场,提高文化产业效率上产生积极的效果,从而推动陕西省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

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意构想研究 第2篇

创意,是当今全球化时代的科技、文化、经济等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是发展的驱动力,是发展中关键的决定因素。当今社会不缺乏劳动力,也不缺乏资本。创新的关键是知识的巧妙应用。经济学家罗默认为,只有创新才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是财富、新市场和新的机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美国学者凯夫斯认为,创意产业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具有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及娱乐价值。他所界定的创意产业包括书籍、杂志印刷业、视觉艺术(油画与雕塑),表演艺术(戏剧、歌剧、演唱会、舞蹈)有声唱片、电影和电视节目,以及时装、玩具和游戏等。

英国学者霍金斯在四大类创意产业中列出15种作为核心创意产业,即广告、建筑、艺术、工艺品、设计、时尚、电影、音乐、表演艺术(戏剧、歌剧、舞蹈、芭蕾)、出版、研发、软件、玩具和游乐器、电视广播、电子游戏。武术文化产业的创意元素能否很好地结合上述15种核心创意来发展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并付出实践,取得经济效益。

2 武术文化产业概念

要了解武术文化产业,必须先知道产业的概念,即对国民经济各种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泛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即是指以企业组织方式从事文化商品生产和文化服务经营活动的行业,本质上属于第三产业即服务业。

文化产业即把文化的内容给予产业化的消费、发展、生产和交换。我国2005年从统计学意义上界定的“文化产业”概念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这是目前官方对文化产业最为权威的定义。

文化产业的范围包括提供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和文化休闲娱乐的活动,它构成文化产业的主体。同时,还包括与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活动直接相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它构成文化产业的补充。

武术文化产业具备文化产业的属性特征。武术文化产业就是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武术文化不断需求的武术文化产品进入生产、消费、交换和服务等领域的产业,是具备文化产业发展形势和经济发展特征的双重属性,从工业化和商业化的角度对武术文化资源进行创意的开发以形成武术文化产品及相关的服务活动为中心的产业集群,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武术文化产业所衍生出的武术文化产品包括:武术竞技、武术表演、武术健身、武术影视、武术动漫、武术搏击、武术游戏、武术图书、武术音像出版物和武术教育培训机构等都是构成武术文化产业的主体。同时也创造了武术文化产业中下游产业链的的产业发展,即:武术器材、武术服饰、武术纪念品、武术旅游等,武术文化产业是可以作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

从经济学角度看“武术文化产业”是一个概念,武术文化产业不仅包括进入市场实行商业化经营的武术活动,还包括与武术有关的一切经营和生产活动。按照经济学的解释,产业是生产和经营同类产品,(或服务)及其可代替品(或服务)的企业群在同一市场上的相互关系的集合。作为一种经济形态,是经济、文化、资本和技术等相互融合的产物,武术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有利于进行技术产业加工。

武术文化产业具备商业化经营的行为,必须面向市场的需求,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其长久生存和持续发展应当不断的创新,结合市场的需求,融合新型产物元素,直至达到满足市场需求为目的的的发展方向,不应当满足现状原封不动的照抄照搬,这样会影响武术文化的发展。武术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武术文化的产业化、社会化也是未来武术发展的趋势。

3 中国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

由于国民经济和居民收入的持续高速增长。人们的消费水平、消费方式、消费结构和消费观念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人们在追求高档次物质消费的同时,会开始注重多样化的高品质的精神消费。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经济水平的发展到达一定水平后,人们可用于休闲娱乐的时间大大增加,而武术作为休闲娱乐的形式具备多样化的特征,武术表演,武术题材的电视电影,武术比赛,武术技击娱乐等,向消费者提供很多关于了解武术的条件,使消费者休闲娱乐可选择面也更加丰富多彩。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的工作节奏快,压力大,心理负担沉重。工作之余迫切需要某种刺激来舒缓压力或者释放。人们喜欢观看具有刺激性质的武术题材比赛和武术题材电影;对未知比赛结果充满好奇而转移注意力来释放种种压力,积极地参加和体会武术运动。在缓解压力的同时,也在锻炼身体,追求形体的美丽。对高要求、高品质、高内涵的文化产业也有着执着的追求和可观的消费现象,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非常符合现代年轻人的这种追求。目前许多针对青少年的武术培训教育机构也同雨后春笋一般纷纷涌现出来。公园、广场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习练太极拳,他们在追求身体健康的同时也把武术文化的特征带到日常生活当中,武术服饰、武术文化、武术传承都通过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再加上武术自身除了强身健体之外,还有自我保护、防御的功能。武术的搏击功能也使很多腰缠万贯的富豪在寻求自身保护的同时体现武术产业的特性。武术产业的发展满足社会对休闲娱乐性需要、刺激性需要、健身和健美需要、安全需要等。

但目前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关键的原因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不适应,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低。中国加入WTO之后对世界开放,市场充满竞争。全面的导入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是充分利用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吸引其他行业和组织对武术文化产业的投入。武术文化产业内部也应当引进竞争机制使其内部充满活力。武术文化产业应当从一种公益事业转化成为一种独立的经济产业。在市场机制的调解下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对未来的创新,不断的满足和挖掘,迅速满足市场的发展和需求,积极参与对资源的占有和消费者购买力的争夺。武术文化产业集团更多的承办赛事,直接策划和拉动资金,参与管理和推广,不能只依托政府部门,做好长期规划、规范秩序、宏观调控、监督管理等工作,才能刚好的发展武术文化产业。武术文化产业的主体企业化才能为武术的发展和生存创造更多的空间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武术文化产业应当建立现代市场的营销观念,满足市场的需要,维护自身的利益。武术文化产业要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针对需求而合理的改良武术的发展模式同样也是更好的发展武术运动,也可以开发新的武术文化产业产业模式及商品模式,满足消费者对同一需要的多种需求,消费者产生强烈的需求欲望时,会对其产生购买行为。武术文化产业需要创新才能持续的发展。多样化的个性消费也是今后市场需求的特征。发展武术文化产业需要认真研究市场的差异性,凸显个性和品牌,建立品牌营销是竞争的有利标志。品牌营销定位清晰合理、具备文化内涵、彰显个性,同时建立信誉和口碑,逐步形成名牌效应,就会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并且长期持续的增加。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必须要要强化这一概念,挖掘其品牌文化资源,提升价值增强影响力。通过网络设计一个分销平台,可以与消费者进行沟通,努力得到大众传媒的支持,在确保信誉的同时塑造良好的形象。对各方面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或许会收获奇效。依靠影视传媒的传播和带动,广告营销带动武术文化产业的产业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例如武术服饰、书籍、纪念品、器材等。

4 武术文化产业的创意构想

创意元素离不开传统文化,创意也是一种文化的底蕴,是人类文明的积累而产生的新的事物,存在于文明创造的过程当中,是文化、理念、想象、情感等非物质要素所构成的一种生产力,如同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建筑师的奇思妙想。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和创作空间。创意元素结合武术文化产业,可以形成一个独特的产业体系。武术文化产业是以传统武术所蕴含的丰富独特的武术文化元素为核心,结合当代科技和时尚元素,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下形成一个巨大的经济互惠共荣体系。武术文化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体系,他的创新是否可以结合创意产业、网络游戏产业、影视动漫产业等,结合特定的地域武术产业的发展,更好的结合各种元素,阐述对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的影响和利弊。创意是一种创新理念,与传统武术的结合或多或少会产生矛盾,但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我们可以结合科技手段,进行试验和总结,然后再应用。将创意元素结合武术传统文化并不是改变武术的传统文化,而是将创意元素作为对武术的一种与时代结合的推动动力,是武术复兴和再生的一种发展模式,但并不是唯一。武术文化产业的创意元素也不是胡编乱造,不结合实际。创意元素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是结合武术产业的发展,整合传统武术的资源、创造新的武术产品、武术概念、武术思想、武术道德观念,逐步形成一个新的武术文化产业集群。武术文化产业包括武术文化创意和武术的科技创新。武术文化创意要有新的科技,新颖的思维,现代化的商业模式,抽象的武术文化内涵以及服务功能的体现,体现文化内涵,有象征性的武术元素特色。武术的科技创新是一种时尚和视觉的享受,高科技多媒体、数字影音技术,新元素,新时尚等社会存在并且取得成功残生经济效益的科技手段与武术自身结合,大胆的尝试改变武术产品及服务的功能与结构,展现传统武术的竞技同时,更多的凸显个性和时尚,会使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热爱喜欢武术项目。武术文化自身的内涵会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也会有更多的学者和社会集体挖掘武术文化资源潜力,大胆畅想武术文化会引领一个消费的潮流和文化时尚潮流。

武术文化产业结合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添加新的创意元素是现时代武术发展的需要,传统武术文化作为基础,创意元素作为源泉,才能更好地做好做大武术文化产业,而做大做强武术文化产业也可视为是一种艺术创作形式。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非物质化的精神特质。可以更加清晰,醒目的展示传统武术的娱乐价值,推动武术的发展。武术文化产业在慢慢的渗透居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武术文化产业的娱乐价值也在迅猛的发展,把一种无形的文化资源正在逐步转化为有形物质资源,武术项目的创意武术表演形式增添武术的艺术表现魅力。如《功夫诗九卷》、《风中少林》、《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就是创意元素与武术表现形式结合下创造的武术文化产业的代表产品及相关产业链。在注重休闲娱乐的同时,也鲜明的展示了中国武术的功夫美、结构美、造型美。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生动的表演形式,震撼的舞台效果、抒情的感染力都是通过武术文化结合艺术创造、新科技等完美的结合让更多人重新的认识武术文化的博大精深,吸引更多对其感兴趣的人们去体会和挖掘武术的魅力。在这里不得不介绍《武林传奇》大型山水实景武侠剧,他是武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结合发展的一个典型,以武侠故事为主题,依托自然山水很大程度的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和娱乐需求,同时也实现了武术文化产业链的武术文化传播、武术培训机构、武术为主题的休闲娱乐度假旅游。

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现代传媒的推动,传统武术娱乐项目的创意设计及展示,广告的宣传构想与传播方式的选择,还是通过武术的文化内涵和新时尚新元素,不断提高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武林风》、《少林雄风》、《风中少林》等武术文化产业的创意产品是通过现代传媒手段别具匠心的制作包装,以武化舞、以文化为核心打造的武术文化产业的精品,是在创建一个武术文化产业的品牌。

武术文化产业的创意发展是对传统武术原有的产品进行改进更具现代消费者的需求,结合创意元素对武术赋予更多时尚的现代化的新娱乐价值和趣味性,使武术运动更加普及,符合大众健身运动的要求,并且体现更多的武术元素和武术文化内涵。木兰拳就是继承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将太极拳基本功、气功要领、武术基本功、体操基本功与舞台艺术造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创编出一套崭新的武术拳种,是融传统武术之刚健和现代健美操之柔和为一体的健拳术,现已被国家武术研究院正式认可为传统武术的第130种新拳种。其群众性、普及性、娱乐性、趣味性,更具有武术独特的技击性。因为它的每一个动作都有它的使用实战价值。

武术动作电影已经成为收视率的一个主流。武打片,这一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题材电影,通过武术的表现形式,以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塑造很多个英雄的代表人物形象,培养和激励青少年的价值观,道德观念。也成功地走出国内,走向世界,让更多的外国人通过武术题材的电影了解东方神秘文化国度。现代高科技的3D技术越来越成熟,也被运用到武术影视制作的过程当中,梦幻般的打斗场景通过现代化的荧幕科技带给消费者真实的动作感受,达到视觉和听觉的欣赏盛宴。《一代宗师》、《苏乞儿》、《卧虎藏龙》、《少林足球》等一系列武打动作电影,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到了武术,感受到了武术的文化同时也享受到了一场视觉享受。

武术文化产业离不开学校教育,是发展的基础,也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渠道,也是保留传统文化的措施。而对于武术文化产业渗透到学校中去,需要发挥武术文化产业的娱乐功能,教育功能,让中小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认识到娱乐休闲对自身的影响,增加更多的兴趣爱好,减缓课业压力,增加活力提高学习、生活的兴趣。也是学生们一个交流的平台,武术文化博大精深,最重要的就是礼仪,让人们懂得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武术教学内容必须得到创新,是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源动力,必须要有特色、有个性、有活力。这样就可以符合青少年积极向上,时尚阳光的一面,会使很多中小学生摆脱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危害。但目前我国武术中小学教育还存在许多的问题,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氛围不够浓厚,学生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体育教学,体育游戏中很多可以加入武术元素的游戏方式,如“三个字”抓捕游戏,当被抓的人即将被抓到时,必须喊出武术动作的名称并摆出相应的武术动作。武术文化产业不单纯只是武术项目,也有许多民族传统游戏,例如:珍珠球、踢毽子、太极球等。武术教学形式多样,教学空间广泛,经济条件允许的学校可以建立武术馆,学生们上课时可以穿着具有武术文化元素的服饰等,武术教学的发展还是需要广大学者,老师和从事武术运动的人们更多的去发挥想象,大胆实践,为武术产业的创建奠定基础,这样武术产业的发展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武术文化产业的另一个发展模式是俱乐部形式,可以从学校中开启,也增加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以某一拳种为主题特色,开设武术俱乐部,相应的场馆设施中有很浓厚的武术文化气息,学生学习武术时的特定服饰,以及学习武术的文化,道德、礼仪等都是很好的武术办学和武术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同时满足教育的育教娱乐的特色办学方针。再逐步建立完善的比赛竞争机制,可以使青少年有一个提升自我的平台,同时通过网络传媒宣传武术文化,武术运动,是武术文化产业的基础牢固,对今后发展武术文化产业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以武术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它的影响力至今对70后、80后、90后有着深厚的影响,金庸老先生笔下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是金庸先生除《越女剑》以外的14部小说的首字合称。好的文学作品对人们的影响极为深远。武侠小说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传播作用,是武术文化元素与文学的完美契合。今后需要鼓励更多文学爱好者,结合武术文化创造出更多的武术为题材的好的文学作品,个人不仅可以得到可观的经济效益,最重要的是通过文学方式弘扬了武术文化,实现共赢。

武术文化旅游,是武术、旅游和文化,这里的文化有中国传统文化,也有武术自身文化和旅游文化。武术文化旅游不仅仅局限在武术文化这一范畴内的旅游,应当更多地结合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自然资源、宗教等综合类的大模式下的旅游主题概念。中国武术门拳种众多,拳种各异,少林拳的嵩山,峨眉派的峨眉山,武当山的武当派都是武术文化与自然资源的一种结合,形成旅游资源。在观光自然风光的同时,也感悟中国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武术文化等。这些旅游景区不仅仅风光秀美,更重要的是还有许多闻名遐迩的人文景观,最著名的少林寺坐落于嵩山脚下,现在已经是世界文化遗产。少林寺的旅游就是武术文化旅游的一个代表,具备登山,风景观光,宗教文化,武术表演等多层次,多方位的武术文化旅游资源,是中外游客,体验中国文化,感受自然人文景观,休闲娱乐,养生度假的旅游胜地,更是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集聚地,武术教育培训、武术表演、武术舞台剧、武术器材、武术礼物等都展现着武术文化产业的生机勃勃。旅游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媒介是营销策略的一种载体。消费者在体验享受旅游的过程中也是在学习和感悟人生,武术文化的特色可以作为一个地区旅游的核心,其经济效益显著。武术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也是促进多元素,多文化的交流,更是产业发展可持续的内在条件。保护武术文化,发展武术文化旅游主题,即保护旅游特色也保护了文化特色,更加重要的事为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渠道和平台。武术文化是特色,旅游是基础,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其灵魂。

武术文化结合动漫设计,有许多网络游戏以及影视作品,最具代表的《功夫熊猫》很好的传播武术文化和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谦逊、礼仪等都是中国文化思想的代表,也感受武术文化自强不息,尚武崇德的文化信仰。

动漫形式下的武术文化产业发展,作为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新的创意发展模式,是可以达到针对不同年龄段消费者,也是让全世界达到一个普遍认识与认同武术文化的一个传播武术文化内涵的途径。作为一种视觉文化,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和艺术表现力。夸张又不缺乏传统,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动漫形式的艺术元素会融合不同类型、语言、文化及相关的内容,结合武术自身的深厚文化气息,会使武术人物、场景、故事内容上展现得更加饱满,新颖时尚的武术文化元素也会增进消费者对武术的认识与认知。《风云决》、《功夫熊猫》等国内外著名的以武术形式为题材的动漫电影,在取得优异票房的同时,最重要的是体现了武术的动作、风貌、内涵、故事内容彰显侠义情怀。而《功夫熊猫》更是综合中国元素,以国宝大熊猫为代表人物,憨态可掬的人物形象,会吸引很多人去观看这部电影,影片中不时会出现许多的中国文化元素,如竹林、山水、筷子、皮影戏等等,但是最主要的是将功夫和动画人物结合,同武术题材电影一样带来很多绚丽夺目的的视觉效果。武术文化与动漫科技相辅相成,其最终给消费者带来享受和认识文化的一种轻松欢快的体验。动漫形式的传播文化是针对青少年量身定做的一种传播形式,“一切从娃娃抓起”针对青少年对文化在意识形态上建立一种基础,成长过程中越早的接触越容易产生兴趣,其影响也会加深。动漫形式生动有趣、艺术表现力强、视觉效果夸张、故事情节幽默诙谐等特点极易使青少年对动漫人物以及故事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而动漫形式与武术文化的结合就是利用动漫科技将武术文化包装起来,更好地为武术产业的发展形成一个基础,培养一个青少年阶段的消费群体和未来的潜在的消费群体。动漫形式多样,适合不同年龄段,不同工作人群,也是工作之余消遣娱乐的一种生活方式,基本上可以达到雅俗共赏,与武术文化的结合也是使武术文化更好的全球性传播的一种途径。

目前多数网络游戏都以武术文化为主题,贯穿游戏始末,从最早的单机游戏,到现在的网络版游戏,很多游戏依托中国传统文化,武术文化元素,传说,历史等背景构建商业游戏模式,介绍与武术文化相关的电子游戏不得不提及《仙剑奇侠传》这款游戏,他的成功和对现代人的影响以及市场效益都对游戏界以及市场和文化产业等诸多领域产生蝴蝶效应。武侠游戏不管在单机游戏还是在网络游戏中占领着大半江山,其中所体现的文化元素以及武术元素在游戏剧情任务等诸多环节上均有体现,在玩家体验游戏的同时也在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汲取武术文化的内涵。武术产业的发展与创新也要与时俱进,有一个开阔的胸怀,海纳百川,将更多的武术文化元素与电子游戏与网络游戏相结合,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5 结语

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的基奠,包括武术文化自身的内涵。据统计我国目前武术人口7000万,武术馆校院12000多所,100多家武术器材制造工厂和武术服装公司。如此庞大的资源是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未来武术文化产业发展蓬勃的希望,武术的健身修身功能已经成为老百姓业余生活的首选,武术技能的培训,辅导、咨询等,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但是武术文化产业发展起步晚,对于资源利用与开发、市场的培养产品技术加工等协调问题最好是借鉴其他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的经验,和营销模式。是武术文化产业所参照的模式,样板。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政策性的保障及约束,武术表演,武术比赛,武术培训等资源的保护及管理方面的法律条款也相对滞后。相应的问题对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有不利的影响,我们应当找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武术赛事的组建,运行机制都不够完善,这样对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制约,政府部门监管,运行,经营缺乏重视,武术文化产业自身又缺乏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基础,品牌的创建也在起步过程中,武术文化产品研发,技术的推广,赛事活动的组织等都与整个武术赛事秩序与运行有着密切联系,武术赛事的匮乏与机制运行不妥,必将影响武术文化产业的相关发展。政府应当重视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保护这一民族传统运动的同时,不久的将来必将出现更广阔的经济效益。

摘要:文章在了解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以创建品牌为核心,多思路、多角度地发展与武术文化相关的产业集群的设想。武术文化产业要达到规模化、市场化、多样化的要求,体现其文化的渗透性,包容性和辐射性的特征。顺应市场规律,以推动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核心,结合创意元素,达到武术文化产业发展各个层面发展的的创新。实现传播与发展,经济效益当先的发展模式。

陕西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对策 第3篇

区域之间的竞争,最终是文化的竞争。陕西文化要具有综合竞争力,必须要凸现陕西文化的特色和个性,而特色和个性的形成,就需要充分挖掘陕西资源中的相对优势和绝对优势。陕西省以“周、秦、汉、唐”为核心的历史传统文化资源,却构成全国乃至世界的一种绝对优势。它的经济意义在于,将这一绝对文化优势资源融入我省第一、第二产业和其它相关的服务业中,如以秦兵马俑和法门寺文化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业,以唐宫庭菜系列为主的文化饮食等,形成带有陕西文化特点的特色经济,塑造陕西独特的陕西特点和陕西形象,就能形成陕西最大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我省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这将成为文化强省的核心和路径。当前及今后相当一个时期的战略任务是把我省的文化资源优势变为文化产业优势。

二、陕西文化产业发展对我省建成西部经济强省的影响

1、文化产业构成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能增加第三产业总量,优化产业结构。从结构转换、升级角度拉动我省经济总量的跨越式发展。

发展文化产业,能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提高我省第三产业的综合水平。首先,文化产业中的相当部分属于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它的发展能提高我省第三产业的“质”。其次,从总量和结构上分析,国际经验表明,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在恩格尔系数下降到50%以下时,对文化产业的需求迅速增长。陕西省2003年人均GDP达784美元(按1∶8.27汇率计算),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达39.4%。据省统计局城调队调查,我省2003年恩格尔系数城市已下降至34.6%,农村降至39.3%,居民生活消费进入“发展型”和“享受型”,文化消费比重逐年上升,2002年全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文化娱乐用品消费支出219.86元,较1995年增长2.5倍。综上,我省文化产业已开始进入一个快速增长时期,成为推动我省跨越式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2、发展具有陕西特色的企业文化、机关文化和事业文化。能提高微观效率。

首先,从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看,文化已日益成为一种崭新的生产要素。亚洲“四小龙”的起飞,与东亚文化圈内传统儒家文化中强烈的人文伦理色彩的强大生命力和渗透力息息相关,儒家精神与东亚企业精神一脉相承,核心是强调共同参与的非个人主义倾向的价值观,它给东亚地区注入了经济发展的新要素及一种资本形成的崭新方式。陕西特色的企业、机关和事业文化的形成能从微观角度推动经济增长。其次,文化又日益成为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粘合剂,在日本经济“起飞”的经验中,文化教育的作用还不仅仅在于文化科技的普及和提高,关键在于通过文化教育强化了一种民族精神和共同的价值观。这种文化精神大到一个民族,小到一个企业,能避免内耗,增强凝聚力,整合各种要素和资源,提高我省各个主体的微观效率。

3、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能给我省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有利于社会稳定。

陕西过去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之一,由于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9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是全国失业下岗的“重灾区”之一,2002年全省失业下岗人数达40万人左右。一般来说,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是第二产业的4—5倍,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社区文化,有利于解决我省的失业下岗问题。上海设立的上千个书报亭,不仅活跃文化生活,还解决部分就业问题,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4、发展文化产业能形成具有陕西特色的城市品牌,提高陕西城市形象和魅力,有利于经营城市,加快我省城市化进程。

经营城市,推进城市化进程是陕西省委、省政府的新思路之一,陕西省在制订区域规划、扩大市场规划、完善城市设施、发展城市经济的同时,文化产业在城市经营中具有重大作用。“大都市竞争以文化论输赢”,只有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在丰富城市内涵、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文化品位的独特功能,才能增强城市的集聚效应,提升陕西省的综合竞争力。

5、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发展制度文化和提高市民文化素质,有利于优化陕西省投资软环境。

当前,西部大开发中各省、区的竞争已经集中浓缩到投资软环境的竞争上。一般来说,影响投资软环境的最大主体有:①政府:政府形象,尤其是政府执法部门形象和执法水平对投资软环境至关重要。而改善政府形象的方式之一是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形成廉政、勤政和公开、公平的氛围;②市民:不遵守公共场所规则(如几次球场骚乱),举止言谈不文明等已经构成陕西省优化投资软环境的“死角”和“软胁”。现代社会文化发展趋势已由少数政治精英掌握的文化权利转变为公民普遍享有的文化权利,从“人人都是投资环境”角度出发,提高市民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本身就构成良好的投资环境,有利于吸引国内外生产要素参与陕西大发展。

三、发展陕西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

1、省政府要将文化产业提升为战略产业的高度加以扶持,尽快制订我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有重点、有倾斜的文化产业政策。首先,制订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必须纳入全省经济社会中长期规划的总盘子。规划包括: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纲要、行业规划和文化企业集团规划,明确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重点和方向,确定鼓励和限制发展的文化行业导向目录,定期或不定期向社会公布,增加规划的透明度和公开性,为文化企业提供宏观信息导向。其次,制订和实施区别性的文化产业政策,主要包括:文化产业结构政策、文化产业组织政策、文化产业技术政策、文化产业布局政策、文化产业贸易政策和文化产业所有制结构政策。

2、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实施陕西省文化产业的名牌战略,走出“洋、阔、奢”的误区,从文化产品的商标创新、包装设计、广告策划、市场营销等环节入手,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名牌产品。政府要特别扶持和提升原产地域文化产品的品牌,如秦腔、仿唐乐舞、法门寺旅游文化等,以自然历史文化景观服务为中心,打造带动饮食、旅馆、交通、购物、娱乐等配套成龙的重要文化名牌群,打造响亮的陕西文化品牌。

3、在对文化企业、事业单位重新定位的基础上,转变政府职能。本着“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原则,将政府计划体制下对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管制方式转变为市场体制下的服务方式,打破政府对文化的垄断,变审批制为备案制。对必要的审批,必须强调时效,提高其审批效率;同时实行政事分离、政企分离,让文化企业成为自立经营的文化主体,政府按经济规律对文化产业进行调控。

4、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社会化中介服务体系。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政府调节市场,一般是通过社会中介组织实现的。具体到文化领域,政府要把部分管理权限让渡给行业和社区的中介机构,如文化经纪机构、文化咨询评估机构、艺术委员会、作家艺术家权益保护机构、演出公司等。只有我省文化中介组织发育壮大起来,才能建立和健全文化市场体系,文化产业也才能实行市场化运作。

5、根据WT0的国民待遇原则,应尽快取消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文化产业的壁垒,降低文化市场准入门槛,凡是允许外国资本进入的领域都应允许本国不同所有制经济形式进入。①鼓励社会力量以参股、购股、合伙经营以至控股的方式投资创办文化企业;②鼓励建立为中小文化企业服务的民间金融机构,拓宽社会投资渠道;③发行文化基金彩票,吸纳民间和私人资本;④引进外资,改善文化企业的资本结构,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化程度。

6、现代科技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陕西省应将文化资源的相对和绝对优势与科技、装备制造业的优势结合起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科技投入,加快对文化企业的技改,提升文化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从而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以增强陕西省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广播影视业、报刊出版业、广告展览业、信息服务业、音像业等均属于科技含量大、高投入、精设备的部门,科技开发、技术装备具有主导作用。

7、组建文化企业集团,走规模经济之路。文化企业只有上规模,才能形成产业化。陕西省要遵循“清理资源存量,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实现文化的集约化规模经营。文化企业集团的组建,应是市场竞争和互利互惠基础上的结合,而不应是政府安排。以政府权力取代市场的基础性调节,要杜绝以市场为借口,形成比计划经济规模更大的产业和行业垄断。许多境外资本和文化企业集团有强烈的投资愿望,陕西省应与境外资本实行跨国合作,有利于改善陕西省文化实体的资本结构,做到文化产业的跨国经营。

8、理顺条块分割、部门所有的管理体制,重新整合文化资源,统一规划,提高文化产业的效率。建议陕西省在文化领域制订类似“反垄断法”,成立有关统一管理和协调的机构,打破地区、部门、所有制界限,通过资产重组,组建跨地区、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的大型文化企业实体,陕西和西安有线电视并网就是一个成功改革的范例。

发展陕西文化创意产业的九大构想 第4篇

1、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能够将文化和创意成果直接转化为具有高度经济和市场价值的、具有市场现实需求的“产品”的各种企业或组织。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相关规定主要包括:文化艺术, 新闻出版, 广播、电视、电影, 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 广告会展, 艺术品交易, 设计服务, 旅游、休闲娱乐及其他辅助服务等行业。从这些行业的具体内容可以看出, 文化创意产业能使文化创意与经济相结合, 发挥产业的功能, 用文化创意来创造市场价值。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是当代经济、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在产业层面的具体表现, 它以其独特的形态演变和运行方式与其他产业发生广泛而复杂的联系, 极大地影响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和社会文化发展。

2、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意产业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极为相近, 国际上比较通行的提法是创意产业。英国在1998年最早提出创意产业的概念:“源于个体创造力、技巧及才能, 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与利用, 而有潜力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 这一概念影响了欧洲、美洲、亚洲等许多有意发展创意产业的国家, 在短短几年内迅速被许多国家或城市所采用。我国上海采用了这一概念, 而北京、香港和台湾等城市则采用文化创意产业概念。

3、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与外延都大于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定义为:“为提升人类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品质而提供的一切可以进行商品交易的生产与服务。”文化产业主要从产出的角度、从所提供的产品及服务的精神文化性质着眼, 只要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产业, 都是文化产业。而文化创意产业, 除了服务于个人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外, 还服务于生产领域提升产品附加值、经济发展中提升产业结构的要求, 明显突出“生产性服务业”的性质, 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相对于文化产业更全面, 影响更广泛。

4、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知识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知识产业的内涵与外延有相近之处, 也有不同之处。目前尚未见到有关文化知识产业的严格定义, 大致可以理解为“文化产业与知识产业的结合体”。“知识产业”最早是美国经济学家马克鲁普于1958年提出来的, 他在《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一书中提出, 知识产业是指生产知识特别是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企业或组织机构。从统计的角度出发, 知识产业涵盖以下范围, 制造业中的高技术产业, 服务业中的通信业, 服务业中的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活动, 服务业中的社区、社会和个人服务。如果说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的结合体”, 很明显知识产业大体上包括了创意产业, 前者比后者包括的内容宽泛得多。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 准确的规定其内涵及产业范围不仅对该产业自身的发展和管理, 而且对该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都有益处。通过上述对文化创意产业及相关概念的分析可以看出, “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相对而言, 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出该产业以产出文化产品, 并且以“文化”作为主要载体进行创意、产出文化或其他相关产品, 从而更好地发展文化产业, 促进其他产业发展, 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多的文化精神层面需求的本质特征。

二、文化创意产业产品市场价值的形成

1、文化创意产业产品具有越来越大的市场价值

(1) 消费升级引发消费者对文化创意产品巨大的市场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 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 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 称为高级需要。消费升级不仅仅体现在消费数量的提高上, 更重要是体现在消费质量的提升上。随着人们消费数量需求和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 人们更倾向于精神层次的消费, 精神需求越来越占主要地位, 在整个消费的结构中, 精神层面的消费比重越来越大, 这不仅体现在纯精神层面的消费品越来越多, 而且体现在许多物质层面的消费品也越来越多地被赋予了精神层面消费的内涵。无论是有形产品还是服务产品, 实际上满足人们高端层次消费的消费品其本质便是文化。毫无疑问, 随着经济的发展, 随着人们消费升级的普遍展开, 以满足人们精神层面需求的文化创意产品会有巨大市场需求。

(2) 文化创意产品主要体现观念价值。从消费者的角度看, 产品的市场价值由功能价值和观念价值两个部分构成。功能价值是消费者为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而愿意支付给产品物理属性的价格部分, 它由科技创造而成, 是产品的物质构成的功能表现, 主要由有形的物质产品体现。观念价值是消费者为满足自己精神需要而愿意支付给产品社会属性的价格部分, 它主要由文化创造而成, 是产品的文化要素构成的观念表现, 主要由无形的精神产品体现。如果说仅能反映功能价值的物质产品和仅能反映观念价值的精神产品是两类产品的两种极端状况, 现实中大部分产品是集两者于一身, 即在物质产品中有文化创意渗透, 形成附加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在精神产品中有物质构成的参与, 形成两者的有机组合, 在更好地实现精神产品的观念价值中体现物质构成自身的功能价值。文化创意产品既能体现自身的观念价值, 又能促进和提升物质产品的功能价值。

2、文化创意产业产品市场价值形成机理分析

作为主要满足人们心理层面需求的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 虽然属于典型的现代服务业产品, 但其产品的市场价值形成机理和价值的表现形式不仅与制造业的物质产品, 而且与传统服务业的产品均有很大区别。

(1) 文化创意产品的价值溢出。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价值不仅体现在生产企业将该产品推向市场, 从消费者那里得到的市场交易价值 (直接价值或效益) , 还体现在产品的溢出价值 (间接价值或效益) 上。文化创意产品作为一种精神产品, 被消费的模式与物质产品及传统服务业产品被消费的模式有很大差异:物质产品被消费是消费者同时占有该产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消费过程同时便是物质消耗过程;精神产品被消费是消费者仅占有该产品的所有权, 产品使用权可能要与他人分享, 并且这种分享不会造成精神产品价值的损耗。这种分享可以没有增量成本的被复制, 形成文化创意产品的价值溢出。

(2) 文化创意产品的价值再开发。文化创意产品被消费后, 其产品的主体价值不但不会被消耗, 还能在被消费的过程中不断被提升或扩展 (产品线的长度、广度与深度) , 形成价值再开发, 甚至产生新的文化创意产品。如刘三姐作为广西人民理想中智慧和勇敢的化身, 她的歌一直为人传唱, 而电影《刘三姐》作为这个文化活动的至高成果, 把一个传说演变成全民文化活动、演变成经久不衰的文化现象, 对塑造和弘扬桂林、广西形象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世人皆知的“山美、水美、人 (歌) 更美”的桂林山水品牌形象的成功树立以及当地由于电影《刘三姐》所引发的商机, 刘三姐文化品牌所起的扬名作用功不可没, 这种价值绝非一部电影《刘三姐》的市场价值所能涵盖。

(3) 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成本、产量及收益为非线性对应关系。物质产品的生产需要消耗相应的要素资源, 其消耗量与产品的产量在特定的技术与管理水平下基本呈线性关系, 产量越大, 消耗越大, 收益越大, 而且产品的直接效益通常要大于其间接效益, 否则企业便会失去继续生产的积极性。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当然也需要消耗相应的资源要素, 但其消耗量与产品的产量在特定的技术与管理水平下经常呈非线性关系。有些产品可以做到低成本高收益, 反之亦有可能 (当然也可能出现其他组合, 如高成本低收益) ;有些产品的间接效益可能要大于其直接效益, 远期效益要大于其近期效益, 这也正是文化创意产业对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有重大推动力和影响效果的原因所在。同时社会也会给企业良性的反馈和支持, 使企业能在这样的文化氛围和环境下得到更好的发展。

(4) 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价值更体现在社会 (民众) 文化内涵的认同上。文化创意产品的本质是“文化”, 从一种文化产品变成由这种文化产品所引发的一种文化现象, 必须要使这种文化产品所拥有及宣扬的文化价值被社会或民众所认同、所接受, 形成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进而对社会产生影响力。也只有当文化创意产品变成一种社会文化了, 该产品的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才可以同时达到最大化, 而这种价值的存在才具有持续性, 才能真正为该产品的价值再开发奠定良好的市场和社会基础。

(5) 区域 (城市) 应作为文化创意产品价值再开发的主体。当文化创意产品的间接效益大于直接效益, 远期效益大于近期效益, 实际这种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就变成了社会效益。此时文化创意产品的价值再开发也变成了两部分内容:一是企业继续开发产品的溢出价值, 二是开发产品的社会价值。虽然在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社会价值的过程中企业也能发挥很大的作用, 但开发的组织实施应由企业转向区域或城市, 区域或城市应承担文化创意产品价值再开发的主要责任, 发挥更大的作用。要把文化创意产品的价值再开发视为更高层面的系统工程来运作, 需要更大范围的统筹规划, 需要更多企业及社会力量的参加, 需要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 需要政府的宏观协调引导。

(6) 区域 (城市) 内民众既是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者, 又是产品价值再开发的经营者。一个区域或城市内的民众对于该地区的文化创意产品来说, 具有双重身份, 既是该产品的消费者, 又是产品价值再开发的经营者。其经营又以两种形式实施:一是区域或城市内的相关企业或组织, 在文化创意产品不断被提升或扩展, 直至产生新的文化创意产品的过程中, 以企业的身份参与并发挥作用, 如桂林有很多相关企业在吃电影《刘三姐》的“饭”。二是民众作为个人在文化创意产品的扩展中, 对产品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作用, 如在思想及行动上与该文化创意产品所提倡的文化价值协同、协调甚至一致, 提高该产品文化内涵的社会认知度, 为该产品的品牌形象做口碑宣传等。

这些文化创意产业产品市场价值形成机理及特点,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

三、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

1、以文化产品为主体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从文化创意产业的构成分类看, 其本身就包括两大类, 一是较为单纯的文化产业, 二是文化与创意结合较为紧密的文化创意产业。当一个地区或企业拥有较为丰富的文化资源或发展文化产业的其他优势时, 应采取以文化产品为主体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模式。这种模式向市场推出的主要是文化产品, 创意的作用只是使文化产品能够更好地符合市场需要, 更好地实现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及诉求和实现其市场价值。这种模式其产品的市场影响力较大, 但有些产品的市场营销半径可能会较小。

2、以文化与创意相结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当一个地区或企业拥有较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及较为丰厚的智力资源, 同时在更大区域内该地区或企业具有较大的文化、经济的影响力时, 应采取以文化与创意相结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模式。这种模式向市场推出的是文化产品和文化与创意相结合的产品, 以后者为主, 以创意为特色、以创意为市场是其主要“卖点”, 同时形成以“文化”为形式、以“创意”为纽带, 联结其他产业的产业集群发展效应, 这种模式其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市场营销半径都应该较大。北京、上海等城市及相关企业应该采用这种模式。

3、通过虚拟经营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文化创意产业

企业虚拟化经营是近年来企业经营模式的变革, 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看, 无论是文化产业自身的企业及其他产业的企业, 实施虚拟化经营实属必然。企业虚拟化经营的本质是各企业之间对功能进行分工和交换 (协作) , 当企业的某些功能通过分工, 形成了集中并逐渐成为一些专业化企业, 这些新企业将原来属于原企业 (主要是制造业) 内部带有服务属性的功能转化成的新企业主营业务产品并推向市场时, 生产性服务业便从工业 (制造业) 中分离出来。从制造业完整的产品制造流程和系统看, 构成了一个以制造业功能环节和服务业功能环节组成的工序链条, 链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属于典型制造业的链条环节, 如产品的制造、质量控制、企业的行政管理等;第二类属于典型服务业的链条环节, 如风险资本、法律服务、会计服务、保险等;第三类是介乎于制造业或者服务业之间的链条环节, 这些业务 (功能) 制造企业可以自己做, 也可以交给专业化的服务性企业去做, 如可行性研究、产品设计创意、市场研究、广告、物流、营销策划、人员培训等。很显然后两类工序链条大部分属于生产性服务业范畴, 其中又有许多属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性质, 而且经济越发展, 社会分工程度越高、越精细, 企业间的协作越紧密, 服务业属性的链条比重就会越大, 对企业生产的影响程度也会越大。

4、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中心城市有较多并且丰富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所需的各种资源, 对文化要素具有强大的吸附作用, 有强大的文化创意产品的产出能力, 有良好的将文化创意产品转化成为文化现象的能力, 容易形成文化“高地”;有强大的文化传播和辐射能力, 将文化强势迅速向其他文化“洼地”推广与渗透, 扩大文化创意产品的文化影响力, 所以要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要避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重复和低水平建设, 以城市为单位形成聚集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做强做大文化创意产业。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园区, 使创意人才、信息、资金和创新意识等相关的资源要素呈现地理上的集聚态势, 构成由众多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文化创意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关系建立起来的产业组织, 使城市能够在文化创意产业中规划、协调和管理的作用, 建立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 加大对创意企业产品权益的保护力度等方面更好的发挥重要作用。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同样急需品牌建设, 文化创意产品及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品牌要形成产品、企业、城市“三位一体”的品牌系统, 因此树立城市品牌是文化创意产品有别于其他产品的特殊任务。城市品牌要立足城市特殊资源优势, 确立城市发展独特定位, 充分挖掘、提炼、宣扬和保护城市的精神内涵、文化个性和城市形象。良好、准确、有差别的城市品牌有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良性发展, 同时城市品牌是整个城市所有的企业和人们可以共享的一个品牌, 很多企业都可以分享城市品牌所引发的品牌效应, 反过来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发展有助于城市的品牌和精神的塑造。

5、企业产业化运作与社会各界文化创意活动相结合

文化创意的产业化运作是以文化为依托形成创意, 进而创造产品并投放市场销售, 最终由消费者所购买, 形成将文化创意变成生意、将智慧转换成市场价值的企业经营模式。同时文化和创意作为社会文明的活动或现象, 在社会各界中存在着大量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文化创意活动及成果。这一方面形成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社会资源, 另一方面体现了文化创意产品的社会价值, 同时又是文化创意产品变成文化现象的载体。因此企业产业化运作要与社会各界文化创意活动相结合, 既能够促进文化创意的产业化运作, 充分运用社会资源生产更多的文化创意产品, 形成更大的文化创意产品市场、社会影响力和效益;又能够促进社会各种文化创意活动的开展, 产生更大的文化创意产品的社会价值。

6、专业化的职业文化创意队伍与民众的创意激情相结合

虽然专业化的职业文化创意队伍需要很高的综合素质, 有较高的文化、智力、科技水平等进入门槛, 但是文化创意产品能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每个人, 反之每个人对文化创意产品的认同程度就会不同, 还会影响文化创意产品的价值实现和作为文化现象的社会普及程度。因此民众对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销售、价值实现及文化现象的普及会形成多种形式的参与, 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这也是文化创意产品的特殊之处。这种参与及影响没有太高的门槛, 不需要同时具备许多较高的条件, 因此很多人既有积极性, 又能够实践其中, 民众对文化事业的参与程度便成为衡量文化创意产业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志。相对制造业而言, 有形产品的制造过程一般是在企业内部完成的, 是封闭的。而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过程可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向社会大众开放, 将民众的文化创意激情、智慧及资源纳入到系统之中, 形成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相结合的创作生产格局, 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力、灵感、理念和技能, 更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利于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消费及推广。

通过网络进行民众的文化创意活动的组织是一个现实可行的方式:通过网络汇集激励民众的创意激情、激发民众的创意智慧、挖掘民众的创意潜力、汇集民众的创意成果。民众作为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者, 如果能够参与创意的过程 (这个过程本身也是消费者消费创意产品的过程) , 会大大激发其消费热情, 易于知名度的扩大, 这是符合服务产品消费者需要参与产品生产过程特征的。

7、文化创意产品要用创新的营销模式

有形产品的功能价值在一定的资源条件、技术水平下, 主要取决于产品的技术性能, 在特定的消费环境下应该是一个相对固定的常数。但文化创意产业创造的精神产品, 其观念价值取决于消费者的主观感受, 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不仅不同的消费者有差异, 而且相同的消费者在不同的消费环境下也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如果说产品的技术性能是客观的, 所以对物质产品的营销不能够偏离客观事实进行营销策略的制定及实施。由于消费者对精神产品的消费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主观的感受, 主观的感受不能用客观的标准衡量其大小及好坏, 但感受能够被引导改变其大小的程度及好坏的方向, 因此要用有别于物质产品的营销模式。在制定及实施精神产品的营销策略时, 既要充分注意产品在生产时所希望赋予产品的功效和用途, 又要注意在营销及消费环节与消费者及社会的沟通, 与消费者及社会形成良性互动, 在相关政策和社会规范的约束下, 主动、积极并富有创意地实施对文化创意产品功效的宣传和引导, 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产品的观念价值, 放大文化创意产品的社会价值。

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其他产业的升级与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非常广泛、强大的融合功能, 能对其他产业产生渗透、融合作用, 把技术、文化、制造、服务融为一体。一方面增加了其他产业及产品的文化含量, 提高了产品档次, 优化了产业结构, 促进其他产业升级, 使其他产业能够更好的、具有可持久性的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 使其产品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更高的精神层面的需求, 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另一方面通过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可以加快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更大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从这个角度上讲,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其他产业的升级与发展, 与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改变其他产业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相比, 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信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改造, 侧重于现代技术, 通过增加传统产业经营要素, 主要是产品的技术、信息含量来提升传统产业的综合水平、市场竞争力及综合效益, 形成对传统产业在“硬件”层面的移植、融合与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改造侧重于文化与观念, 通过增加其他产业各种经营要素, 企业的运营组织甚至运营过程, 尤其是增加企业、产品、品牌的文化含量, 综合提高产业 (企业) 的软实力, 形成对其他产业在“软件”层面的移植、融合与提升。两者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相互促进, 形成加速促进其他产业升级与发展的合力, 产生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显明:什么是文化创意产业?[EB/OL].http://www.xinyiprint.cn/, 2007-02-21.

[2]楼健人、林晔:基于杭州新人文精神的文化知识产业研究[J].杭州科技, 2002 (6) .

[3]厉无畏:文化创意的产业化与产业创新[J].同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2) .

[4]余季方: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差异[EB/OL].http://www.pinggu.org/, 2009-04-18.

[5]周秀玲、王信东:企业虚拟化经营与现代服务业发展[J].商业时代, 2006 (33) .

上一篇:学校督导个人工作计划下一篇:关于晴雯的作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