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2024-09-22

北京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精选8篇)

北京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第1篇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2)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有关定向知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多种的学习方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

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三、教学难点:

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主题图

六、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

1、出示情境图。

如果你是赛手,你将从大本营向什么方向行进?你是怎样确定方向的?

2、小组讨论: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得到大致方向。

①训练加方向标的意识:加个方向标有什么好处?

②突出以大本营为观测点:为什么把方向标画在大本营?

(二)、探究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质疑:

1、知道吐鲁番在大本营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了吗?

2、如果这时就出发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

小组讨论:沿什么方向走就能保证赛手更准确、更快的找到目标:地。

研究时,可以用上你手头的工具。吐鲁番在大本营东偏北30度

练一练:你说我摆,为小动物安家。

(课前剪好小图片,课上动手操作。)

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 偏 , 的方向上。

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西偏北30°的方向上,熊猫摆在哪?

讨论:为什么猴子的家在西偏南30°,而小兔家在南偏西30°的方向? 解决问题,寻找得出距离的方法。如果你的赛车每小时行进200千米,你要走几小时能到达考察地?

图上没有直接标距离,你有什么办法解决它呢?

仔细观察地图,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试一试解决。吐鲁番在大本营东偏北30°。

(三)、教学例1

1出示例1.

教师:东偏北是什么意思?东偏北30°表示什么?起点到终点的这一条线段表示什么?

如果我这样叙述:1号检查站在北偏东60°,距离起点大约1千米的地方。那1号检查站改画在什么位置上?

(让学生发现这两种说法所表达的意思是否一样。)

请你在这一副图中标出一个2号检查站:东偏南30°,大约走2千米。

2号检查站能不能换一个说法呢?(南偏东60°,大约走2千米)

小结: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提供的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2完成第20页“做一做”。

(四)、练习:

1、以雷达站为观测点,填一填。

护卫舰的位置是 偏 度,距离雷达站 千米。

巡洋舰的位置是 偏 度,距离雷达站 千米。

鱼雷艇的位置是 偏 度,距离雷达站 千米。

2、以电视塔为观测点,按要求填空。

文化广场在电视塔西偏南45度的方向;体育场在电视塔东偏南30度的方向;博物馆在电视塔东偏南60度的方向;动物园在电视塔北偏西40度的方向。

(五)、课后延伸

游乐场要新建两个游乐项目:一个在观览车西偏北40o方向上,约200米处新添一个“登月舱”,另一个“天外来客”在观览车南偏东20o方向上,约150米处。请你在平面图上标出这个新项目标:位置。

(六)全课总结

(七)作业布置

北京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第2篇

一、填一填。(每空1分,共22分)1.一个数的最高位是百亿位,这是个()位数;一个八位数的最高位是()位,与它相邻的数位分别是()位和()位。2.由40个亿、40个万和4个十组成的数写作(),读作(),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约是()。3.∠1+直角+35°=平角,则∠1=()。4.260×55的积末尾有()个0,积是()位数。

5.860÷75的商是()位数,458÷56的商的最高位是()位。6.在里填上“>”“<”或“=”。

7.下图中,从点P引出的几条线段中,最短的一条线段是()。

8.根据15×17=255填出各题的结果。

15×34=()

150×17=()9.“水立方”的占地面积约为6(),内蒙古自治区的面积约为118万()。

10.小明完成下面三件家务:扫地8分钟、烧水10分钟、沏茶1分钟。至少要用()分钟。

1/ 9

二、辨一辨。(对的画“√”,错的画“×”)(每题1分,共5分)1.一个五位数四舍五入后约等于5万,这个数最大是49999。

()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要么是相交关系,要么是平行关系。

()3.4 8÷39的商一定是两位数。

4.1700÷400=4……1。

()

()

()5.

图中共有4个平行四边形。

三、选一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题2分,共10分)1.下面是用一副三角尺拼成的角,()拼出的角是150°。

A.

B. C.

2.一个数精确到万位是30万,这个数可能是()。

A.294999

B.295789

C.305998 3.与560÷35的得数不相等的算式是()。

A.(560÷5)÷(35÷5)

B.560÷7÷5

C.(560×7)÷(35÷7)4.四年级举行100米赛跑,四(1)班的3位选手的成绩分别是A:16秒,B:19秒,C:21秒。四(2)班的3位选手的成绩分别是甲:15秒,乙:20秒,丙:23秒。四(1)班选手的比赛顺序是A→B→C,如果采取三局两胜制,四(2)班选择()的比赛顺序就能获胜。A.甲→乙→丙

2/ 9

B.乙→丙→甲 C.丙→甲→乙 5.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不可能拼成一个()。

A.平行四边形

B.梯形

C.三角形

四、计算挑战。(共20分)1.口算或估算。(每题1分,共8分)8×90=

76÷38=

105×40=

540÷6=

722÷60≈

400÷80= 98×31≈ 910÷70=

2.用竖式计算。(每题2分,共12分)125×43=

410÷54=

五、几何世界,动手操作。(每题4分,共8分)1.以给出的线段AB为一条边,画一个正方形。

2.在下面的点子图上画一个和右边大小、形状相同的梯形,再在里

3/ 9

750×44=

409×28=

702÷13=

6500÷120= 面画一条线段,分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六、统计与整理的能力。(每题5分,共10分)四(3)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情况统计表

1.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完成条形统计图。

四(3)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情况统计图

2.根据上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每一格代表()人。(2)四(3)班一共有多少名同学?

(3)元旦晚会时,四(3)班准备购买一些水果,请你为购买水果的同学提出合理的建议。

七、解决问题。(每题5分,共25分)1.幸福小区开展节约用水活动,前3个月共节约用水435吨。照这

4/ 9

样计算,幸福小区一年能节约用水多少吨?

2.学校用4000元为同学们买书包和足球。(1)买了105个书包,还剩多少元钱?

(2)用剩下的钱买12个足球还差80元,每个足球多少元钱?

3.学校长方形科技种植园的长不变,宽增加到24米后,面积就是960平方米。科技种植园的长是多少?原来科技种植园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理发店的李师傅带了200元买洗发露,最多可以买多少瓶洗发露?

5/ 9

5.徐师傅要给学校做700套课桌椅,已经做好了16天完成,平均每天做多少套?

6/ 9

220套,剩下的需

答案

一、1.十一 千万 亿 百万

2.4000400040 四十亿零四十万零四十 40亿 3.55° 4.2 五 5.两 个

6.> > < = 7.PC 8.510 2550 9.公顷平方千米 10.11

二、1.× [点拨] 这个数最大是54999。

2.×

[点拨] 没有强调在同一平面内。3.√ 4.× 5.×

三、1.B 2.B 3.C 4.C 5.C

四、1.720 2 90 5 13 4200 12 3000 2.5375 33000 11452 7……32 54 54……20

五、1.略

2.(答案不唯一)

六、7/ 9

2.(1)3(2)15+9+12+7=43(名)答:四(3)班一共有43名同学。

(3)建议多买苹果和橘子。(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七、1.435×(12÷3)=1740(吨)答:幸福小区一年能节约用水1740吨。2.(1)105×20=2100(元)4000-2100=1900(元)答:还剩1900元。(2)(1900+80)÷12=165(元)答:每个足球165元钱。

3.960÷24=40(米)40×8=320(平方米)答:科技种植园的长是40米。原来科技种植园的面积是320平方米。

4.200÷56=3(组)……32(元)32÷32=1(瓶)3×2+1=7(瓶)答:最多可以买7瓶洗发露。5.(700-220)÷16=30(筐)

8/ 9

答:平均每天做30套。

北京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第3篇

关键词:以学定教,诗境,诗情

在“同课异构”活动中,三位年轻教师共同执教了叶圣陶先生的《瀑布》,把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引导学生直观欣赏瀑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认知与体验。笔者深深地为他们娴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所折服。但观课之余,总觉课堂缺少了一些东西。仅举例“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教学片段,说说自己的困惑所在。

师(出示句子):同学们,知道这句话运用了什么写法吗?(些许学生低语“夸张”“比喻”)

师:对,就是夸张。1丈=10尺,1米=3尺。千丈呢?(有不少学生默算,教师急切地说)其实,这里就是夸张,是在说山———(生:特别高)

师:那你们知道,“一道白银”是怎么回事吗?想想,白银有什么特点?(生:亮、有光)那这句话就是说———

生:就是说瀑布像白银一样,闪着亮光。

师:那这句话是运用了什么方法写瀑布呢?

生:比喻。

师:对,就是比喻。想看看这是怎样的景象吗?(师连续播放多张精美照片,生惊讶不已)想象着这样的画面,再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吧!

(生一字一顿“有滋味”地朗读)

经过此教学过程之后,学生收获了什么呢?是学到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方法?似乎学生早就有了概念。还是感受到了山很高,瀑布在阳光下闪亮?这些字面的意思,学生初读已知。如果说学生最大的收获就在于透过教师精选的瀑布图片,真切感受到了瀑布的壮美,试想,是不是又因直观形象的出现,而让学生缺少了丰富想象的机会呢?……

写景诗文教学,重在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见作者之所见、闻作者之所闻、感作者之所感,这是诗歌“寓情于景”的特点所决定的。如何用语文的方法去感受诗文的意象与意境,感受祖国壮丽山河之美?如何让诗歌教学充满语文味,得意、得言、得法呢?磨课后一位教师作了如下尝试。

【片段1】尝试自读,了解学情起点

本节课的学情起点在哪里呢?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都应依据学情而定。所谓学情,包括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学生的学段认知水准、学生课前的预习程度、学生对新知的情绪状态等基本情况。

初读后,教师让学生说说对叶老笔下“瀑布”的了解及内心的困惑。

生1:读了课文,我觉得这座瀑布很高,水流很长,特别美。

生2:我和爸爸妈妈去年旅游的时候就去过贵州,看见了黄果树瀑布。

生3:我还知道瀑布的声音很大。可我不知道什么叫作“叠叠的浪”“珍珠的屏”,为什么说“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

可见,学生已经初步感受到瀑布的声势浩大、形态壮美。但对“叠叠的浪”“松涛”“屏”等用语的认知缺失,还是影响了学生对瀑布的感知、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学生的语感、想象力、“由意到象”体悟诗情等语文能力,还有待发展。所有这些,都为教师接下来的“教”明确了方向。

【片段2】师生对话,互助互学互启

知道了学情,此时教师不急于解答学生的困惑,而是引导学生展开如下课堂“交流对话”。

回望满脸自豪的生2,教师请他继续与大家分享游行见闻。

生2:我当时就觉得瀑布的声音真的特别大,离得老远就能听到。

师(面向全体):想一想,这就是文中第一节所说的——(生齐读:还没看到瀑布,就听到了瀑布的声音)正如刚才这位同学和作者所说的那样,瀑布的水势汹涌,从崖上直泻下来时,拍击岩石发出的巨响,隔半里路就能听到!(转向生2)那你能形容一下瀑布的声音吗?

生2:有点像夏天打雷似的,轰隆隆的。

生4:我知道,我知道!(生读书中语句“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师:刚刚有同学说他不知道什么叫“叠叠的浪”,“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是怎样的声音呢,谁来给大家说一说?

生5:(急切补充)我知道海水涨潮的时候,总是前边的大浪还没有退下去,紧接又有一个大浪跟着向岸上涌过来,哗———哗———哗———,总是不停。

师:那这句话是说什么?

生3(恍然):瀑布的声音就像海浪涌上海滩时,后浪紧接着前浪,一浪一浪重叠着一样,连续不断地发出声音。

师:现在,谁能再说说“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是怎样的声音?(生答略)

师:听到这样的声音,作者就想到它好像“浪涛汹涌之声”“松涛阵阵之声”,这就叫———(生:比喻)其实,这小节写的是作者听到的,叫“所闻”。(板书“比喻”“所闻”,并引导学生进行批注)下面请你闭上眼睛认真听,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瀑布的声势之大。(播放音频)

顺应着学情,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展开了多角度的对话,不知不觉间,第一小节瀑布的声势之大令学生“如闻其声”,同时,借助板书与批注,学生也初步了解了这是作者借自己的所闻突出瀑布的声势之大,感受到作者巧用比喻的修辞方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果然,放手之余,学生、教师、文本、作者(编者)之间的“对话”继续着———“看到瀑布的时候,我都惊呆了”“站在瀑布边上,水花把我的衣服都溅湿了”……远望瀑布时如“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的壮美,仰望瀑布时如“珍珠的屏”般的精美,风吹瀑布时“如烟,如雾,如尘”的细腻之美,学生如见其形、如临其境。

【片段3】适时出手,巧妙点拨提升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叶圣陶语)作为教师,如何“相机诱导”,做一位“善教者”呢?除以上师生对话中的相机引导之外,针对学生的认知盲点、困惑、不够深入之处或偏颇所在,还应该适时出手,巧妙点拨。

学生通读了诗文,初步了解了诗意,但尚未能将“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转化成具体的意象、画面,未能感受到作者浓烈的情感。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引导。

师:瀑布发生的声音让我们渴望尽快见到瀑布。看,随着“山路忽然一转”,我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读读第2小节,谁来说一说?(生答略)

(在结合夸张的写法、联系生活经验后,学生理解了“千丈青山”“一道白银”)

师:在这句话中,作者特别用到了一个“衬”字,想一想这个字用得好不好?如果换成“挂”字呢?

生:“衬”的意思是“衬托”。我想,这里是说把青山和瀑布做对照,青山衬着瀑布,瀑布从那么高的青山上流下来,就显得更长更亮了。

师:这句话中,还有两个表示颜色的词呢!谁能结合刚才那位同学的理解再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知道了,这样一写,青色的山体和银色的瀑布就融为一体。如果用“挂”字,就没有这样的感觉。

生:我也有这样的感觉。“挂”,就好像两样东西分别摆在那里一样,山是山,瀑布是瀑布,能分开似的。可如果说青山“衬”着瀑布,就像一个整体一样,不能分开。

师:想一想我们积累的古诗,是不是也有这样景象的描写?

生: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就是这样写的。

师:谁能对比着这两首诗,说说两位作者都是在哪儿观赏瀑布的?想象并与同伴说说作者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师:真壮观呀!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看到这样的景象,作者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你能读出来吗?

(生联系上下文,结合“啊”“这般景象没法比喻”等语句体会作者惊讶、赞美之情,有感情地诵读)

师(出示“一带一”阅读诗文):我国明代的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考察瀑布后,曾发出了这样的赞叹:“捣珠崩玉,飞沫反涌,如烟雾腾空,势甚雄伟;所谓‘珠帘钩不卷,匹练挂遥峰’,俱不足以拟其壮也,高峻数倍者有之,而从无此阔而大者。”请你对比着再读读,体会叶圣陶和徐霞客对瀑布的描写有哪些不同?

区别于零碎的理解、直观的再现,在联系学生积累的对比阅读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到了作者同为“遥看”的观察角度,落实了课后习题的要求;同时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在比较表达方法的异同、推敲文字运用的精妙中,整体再现了瀑布的形象;结合“意象”的再现,学生身临其境般感受着作者的感受,自然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更难得的是,教师通过“一带一”篇目的推荐和比较阅读,将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了更广阔的空间。

显然,这样的“教”充满了语文味,更关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关注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发展语言的过程;在学生得意、得言的同时,也引领学生习得诗文学习的方法———想象诗文意象,进入诗文意境,情感诵读诗文。

北京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第4篇

1、通过欣赏、讲解,初步了解中国画写意花鸟小品的基本知识,体会小品画的笔情墨趣,提高对中国画花鸟小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2、通过练习,基本掌握花鸟小品画的表现技法,运用一定的构图方法创作出富有情趣和具有画面美感的花鸟小品。

3、通过欣赏和表现花鸟小品,促进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素质。

二、教材分析

1、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内容。教师的欣赏引领和作品示范能使学生更好地表现花鸟小品;小品画立意、选材、构图、注重留白的知识要点能使学生更好地表达情感、把握画面;画家作品和同伴作品的欣赏分析更是拓宽了学生的创作思路;对于创作仍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进行临摹练习以掌握基本的花鸟画技法。

2、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花鸟小品画的独特魅力,初步掌握画花鸟小品的表现技法。

难点:运用一定的构图方法创作出富有情趣和具有画面美感的花鸟小品。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毛笔、墨汁、宣纸、笔洗、调色盘、毛毡等中国画工具材料。

(教师)教学课件、教师范作及常规的中国画工具材料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欣赏音乐(可选古筝曲等),进入教室。

2、组织纪律、安定情绪、进入学习状态。

(二)体验探究

1、初次尝试用水墨画枝条

师:老师想带大家玩个游戏,请同学们以最快的速度用水墨来画一画你印象中的一根枝条。

2、交流反馈,师小结

师:哦,发现没有,同学们表现的枝条方向都是不同的,请一位同学来说说为什么?指名回答

生甲:我所表现的是梅花,想表现它的苍老,就从下用力地往上画。

生乙:我想表现的是柳条,它是垂柳,所以就从上往下画了

……

师:因为同学们观察的角度和所表现的枝条不同,所以才会出现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自左向右或自右向左……

3、再次添加枝条体验

(1)师:老师现在请你们在原先的枝条旁再加一根枝条。

尝试添加

(2)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分析评价

师:请同学们来看一看谁的枝条看上去比较舒服!

比较讨论

师:为了看上去比较舒服!在一幅画中,常常把这两线组合画得“一长一短,一多一少,一纵一横,一大一小”这样才有新意。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枝条都画在了什么不同的位置上。你认为和上面画的不一样的拿上来。

生挑选不同的画法上台展示

4、欣赏画家作品构图

(1)生欣赏名家作品

师:这幅海棠花就是右面出枝花是主线,叶是副线。这可以看成是一纵一横交叉式构图。 这幅菊花也可以看成是一长一短交叉式构图。

师:像刚才画家这种构图我们称之为二线构图,画家正是有了很好的构图才创作出很多精彩的作品!其实常见的二线构图形式还有很多。

(2)欣赏构图方式

出示画家不同形式的二线构图

5、第三次尝试构图

(1)选用自己最喜欢的构图方式重新构图

师:那么请同学们选一种自己比较喜欢的构图方式再来画一次两根枝条

动手重新尝试。

师:恩,不错,同学们都能够马上学以致用了!点个赞!

(2)三线构图

师:如果老师请你再加一根枝条,怎样才能画的漂亮?请一位同学上来画一画。

a、指名上台演示

b、欣赏画家常用的三线构图

师:其实这种就是三线构图,三线构图是在二线式构图的基础上增加一条路线的构图,它使画面更加丰富多彩,一般分“主线、辅线、破线”,辅线是辅助的线,没有辅线,主线会显得过于孤立。破线的作用是破坏原来的效果,使画面不呆板,有变化,形成新的效果。

师:当然了,除了画家这些常见的构图方法以外还有很多

(三)欣赏名家作品,体验小品内容及寓意

1、师:光学会构图还不行,我们再来看看大师们的作品,比较一下我们现在的画面和他们的作品还缺些什么?

生欣赏回答:内容、题款和印章三部分

2、教师示范

师:那就看一看老师是怎样添加这三部分的内容的。

(四)出示课题

1、欣赏齐白石《蜘蛛》

师:画家将蜘蛛画的栩栩如生,猜一猜这幅画有多大?该作品只有6×9cm的大小,是多大呢?(出示名片)却在2005年拍卖出107.8万元高价,创下了近代中国画单位面积最贵的纪录,像这样画幅较小,表现手法简练,却意趣鲜明的画称之为小品画。

2、出示课题《花鸟小品》

(五)尝试创作花鸟小品

1、说创作内容

师:我们想不想来画一幅花鸟小品?别急,画之前请同学来说一说自己想创作一幅怎样有意义的小品?

2、生说创作内容

3、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品评价

1、评价内容:①是否富有情趣?②画面构图是否美观?③用笔用墨是否有变化?

2、生生互评

附:部分学生课堂作品

(七)拓展延伸

1、小品寓意

师:每一幅小品花鸟都有一定的寓意。

2、欣赏蕴含象征意义的题材的作品。

北京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第5篇

第一课时

教学

内容 20皮巧根桥

教学

重点 引导学生认识到用爱心做些有益于人们的事。

教学

难点 同上

教 法 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学 法 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自读自悟

知识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能力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3、抓住课文重点,读懂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危险、朽烂、不约而同”等词语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

(板书课题)

出示为课题后,可就课文题目进行如下谈话,同学们见到过许多桥,有木制的小桥,有坚固的石桥、混凝土桥,今天我们学习一课叫《皮巧根桥》。为什么叫皮巧根桥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画出要求认识的字,借助注音认识生字,记住本课要求会认的字。

3读生字卡,说说用什么办法记住这几个字。

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悟

围绕课后问题再读课文:

1、皮巧根为什么要架 桥?

2、后来,有了新桥人们为什么还是那样喜欢叫

1、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加 注音或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

2、指定学生朗读,评估朗读效果。抽几个学生分段读课文,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

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3、学习生字交流记忆的方法。

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遍。 课前收集有关知识对文章的学习和理解是必要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了望学生对本课生字的认读情况,培养学生在朗读中主动认字的习惯。

“皮巧根桥”?

3、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二、巩固练习

1、认读要求认识的字,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几个生字的?

2、挑选自己喜欢的词语,写在课后的空花篮中。

三、指导理解时教师可抓住:以下几个问题:

1、谁架了一座什么桥?

2、是怎样架桥的?

3、人们管这座桥叫什么?

4、后来有了新桥为什么人们还是喜欢这样叫他?

5、

反复朗读仔细体会

并让学生尝试评价,学生夸讲,与评价的语言。

学生重点理解:

第3 题是句子练习,教学时让学生读一读这两句话,说说自己对带点词语的理解和在什么情况下能用这些词语,然后再造句。

全神贯注是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用于形容人工作或学习时注意力高度集中。

再三:一次又一次,用来表示一种动作、行为多次反复,例如:他的病还没有痊愈,就再三要求出院上班。 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抓住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认真品味精美的词句,学习描写的方法。

培养学生自学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拓展知识面。

教师的活动及教法 学生的活动及学法 设计意图

1、补充资料:

不约而同: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

混凝土:一种建筑材料,用水泥、沙、石子和水按比例拌和成的,具有耐压、耐火、可塑性性能。

陡峭:本课指河岸坡度很大,直上直下。

2、《语文同步读本》指导:

引导学生自学《搭石》、《圣诞老人》。这两篇课文表现了“友善”的主题,通过文章后的“读一读想一想”都着重启发学生感悟文章中人物展现出来的美好心灵。 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20皮巧根桥

架桥的原因:

架桥的经过:磨斧-砍树---把大树架在河----砍光柳枝

这篇文章围绕告诉了我们无论在什么权威下,我们都要坚信自己的正确判断,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又鼓足勇气面对今后的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

重点 引导学生认识到用爱心做些有益于人们的事。

教学

难点 同上

教 法 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学 法 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自读自悟

标 知识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能力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3、抓住课文重点,读懂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危险、朽烂、不约而同”等词语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

(板书课题)

出示为课题后,可就课文题目进行如下谈话,同学们见到过许多桥,有木制的小桥,有坚固的石桥、混凝土桥,今天我们学习一课叫《皮巧根桥》。为什么叫皮巧根桥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画出要求认识的字,借助注音认识生字,记住本课要求会认的字。

3读生字卡,说说用什么办法记住这几个字。

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悟

围绕课后问题再读课文:

1、皮巧根为什么要架 桥?

2、后来,有了新桥人们为什么还是那样喜欢叫

1、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加 注音或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

2、指定学生朗读,评估朗读效果。抽几个学生分段读课文,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

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3、学习生字交流记忆的方法。

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遍。 课前收集有关知识对文章的学习和理解是必要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了望学生对本课生字的认读情况,培养学生在朗读中主动认字的习惯。

“皮巧根桥”?

3、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二、巩固练习

1、认读要求认识的字,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几个生字的?

2、挑选自己喜欢的词语,写在课后的空花篮中。

三、指导理解时教师可抓住:以下几个问题:

1、谁架了一座什么桥?

2、是怎样架桥的?

3、人们管这座桥叫什么?

4、后来有了新桥为什么人们还是喜欢这样叫他?

5、

反复朗读仔细体会

并让学生尝试评价,学生夸讲,与评价的语言。

学生重点理解:

第3 题是句子练习,教学时让学生读一读这两句话,说说自己对带点词语的理解和在什么情况下能用这些词语,然后再造句。

全神贯注是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用于形容人工作或学习时注意力高度集中。

再三:一次又一次,用来表示一种动作、行为多次反复,例如:他的病还没有痊愈,就再三要求出院上班。 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抓住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认真品味精美的词句,学习描写的方法。

培养学生自学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拓展知识面。

程 教师的活动及教法 学生的活动及学法 设计意图

1、补充资料:

不约而同: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

混凝土:一种建筑材料,用水泥、沙、石子和水按比例拌和成的,具有耐压、耐火、可塑性性能。

陡峭:本课指河岸坡度很大,直上直下。

2、《语文同步读本》指导:

引导学生自学《搭石》、《圣诞老人》。这两篇课文表现了“友善”的主题,通过文章后的“读一读想一想”都着重启发学生感悟文章中人物展现出来的美好心灵。 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板书设计 20皮巧根桥

架桥的原因:

架桥的经过:磨斧-砍树---把大树架在河----砍光柳枝

教学后记 这篇文章围绕告诉了我们无论在什么权威下,我们都要坚信自己的正确判断,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又鼓足勇气面对今后的学习。

北京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第6篇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让它们自由生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版)四年级上册的课文。它处于本册第四单元,这一单元的教材以“人与自然”为主题,以“了解文章叙述的顺序,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为训练重点。《让它们自由生息》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的是瑞士的日内瓦,这个以油画般的湖光山色闻名遐迩的现代化国际大城市,却有野草和鸟儿可以自由生息。在那里野草有园林工人定期修剪、养护,鸟儿可以与人们和睦共处。文中日内瓦人对野草、野禽的偏爱令人钦佩。

2.教学目标

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我在本课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日内瓦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采用的是从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叙述方式;

(3)会认瑞、筋、镶、嵌等9个字;会写钢、筋、政等10个字;掌握钢筋、统一等6个词语;会用 “虽然……但是……”、“几乎”造句。

3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日内瓦人是怎样让“它们”自由生息的。

难点:了解课文采用的是从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叙述方式。

4.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5.教学时间:两课时。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求知欲望强,有一定的探究能力,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比以前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为此,我从课题入手,让学生读题质疑,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自读自悟;在教学过程中,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进入到课文描写的特殊意境,理解日内瓦这座城市的与众不同。

三、说教学、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教学本课时,我采取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拨法和读写结合法,以课题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使他们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迁移。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在感知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突出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三、教学流程设计

本课教学流程是: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质疑导向--朗读训练、探究体验--学习升华--拓展延伸

1.检查预习、质疑导向

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词的掌握程度,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由于文章题目发人深省,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提出:“课题中的‘它们’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让它们自由生息?在什么情况下自由生息?自由生息之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并把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多读几遍。【设计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读意识和探究意识。】

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之后,我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并让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为解决突破教学难点作好铺垫。

2.朗读训练、探究体验

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从那几方面写“让它们自由生息”,日内瓦人是怎样让“它们”自由生息的。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然后跟同学们交流。

预设学生的交流汇报应解决如下问题:

(1)哪些自然段让你感受到野草在自由生息的?哪些自然段让你感受到小鸟在自由生息的?读读有关的部分,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2)日内瓦人怎样让野草“自由生息”的?找出课文中有关句子读一读,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相机出示课件:学生谈到的重点语句;日内瓦美丽的自然风光.)学生朗读、理解,并引导感悟:一般的现代化城市对野草会怎样?这个现代的国际化城市为什么带有如此“野”(自然)的气息“虽然……但是”表明什么?“只有……没有”看出什么?

(3)日内瓦人怎样让小鸟“自由生息”的?找出课文第5、6自然段中有关句子,读一读,想一想,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这一环节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朗读、探究体验中,突破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日内瓦这座城市的与众不同以及日内瓦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再读课文,体会写法

课文从野草和鸟儿两方面描述日内瓦人怎样“让它们自由生息”。这是叙述性文章一种常见的叙述方式。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写作方法。指名读课文,提问:课文用什么方法连句成段的?重点出示:日内瓦的鸟也像野草般自由生息。(1)“也”说明什么?对什么而言?(2)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这篇课文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课文写“野草”、“鸟儿”两部分内容和第4、5、6自然段都是围绕重点句进行具体描述的。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运用在三年级学到的“抓到重点句,理解段的内容”的学习方法,读懂每个自然段、每个部分都写了什么,进而理解全文的重点句“让它们自由生息”。 接着,我还创设情景,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假如你是这里的一只小鸟,你会怎样对别人介绍你在日内瓦快乐、自由生活的?”

4.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在总结全文后,我设计了课件“让地球家园更美丽”,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事例,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共享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设计意图:教育不是告诉,也不是外塑,而应是在学生情感与文本引起共鸣时,及时将文本进行拓展,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鼓励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四、作业设计

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课文特点,我设计了如下作业:

1.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

2.课后练习3:读句子,用带点的字各写一句话。

3.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

家乡的星岛湖风景迷人。

四、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是我和学生共同完成的,直观形象,一目了然,突出了重难点,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巩固和掌握本课所学的知识。

附板书设计:

让它们自由生息

随处可见

野草 ﹤

定期修剪、养护

鸟儿 活得自在、有尊严

人与自然的和谐

北京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第7篇

师:同学们,这里的小麻雀一看到有人在餐桌前坐下,就会飞到桌子上,一蹦一跳地向面包靠近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名客人,面对这种情景,你会怎么做?

生:我会撕几块面包让它们吃

生:看着这么可爱的小麻雀,我真想把它们放在手心,这不是扫了游客们的兴致吗?

……

反思:面对这样的“担忧”,我不能断言这位学生说的不对,倒觉得这位同学说的也是实实在在的现象,但承载着教育思想和文本理念--让它们自由生息,体现人与鸟儿和谐相处的教学设计以及我,应如何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课堂生成呢?在全班学生的笑声之余,毫无思想准备的我只能以风趣幽默的方式来“解决” 了 当时我便半开玩笑说:“同学们,这么灵性乖巧的鸟儿哪能在客人面前出丑呢!”

课虽然结束了,可我却因为课堂生成的这一事件没有妥善处理而耿耿于怀,又找了一些关于如何处理课堂生成事件的资料来看,可依然是茫然一片,没有找到更合适的方法来对应我的课堂事件面对这种情景,我深刻地认识到:课堂,是丰富多彩的,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和交流的基地

今后的教学,我会更加珍惜每一节课,收集能促进我专业成长的素材

《让它们自由生息》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瑞士日内瓦这座既是闻名遐迩的旅游城市,又是国际性城市的独特之处这里的人们让野草和鲜花自由生息,让小鸟们也自由生息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生活情态在教学“人与鸟儿和谐相处,小鸟自由生息”这一课文重点时,具体的课堂中呈现了这样的教学情境:

师:同学们,这里的小麻雀一看到有人在餐桌前坐下,就会飞到桌子上,一蹦一跳地向面包靠近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名客人,面对这种情景,你会怎么做?

生:我会撕几块面包让它们吃

生:看着这么可爱的小麻雀,我真想把它们放在手心,这不是扫了游客们的兴致吗?

……

反思:面对这样的“担忧”,我不能断言这位学生说的不对,倒觉得这位同学说的也是实实在在的现象,但承载着教育思想和文本理念--让它们自由生息,体现人与鸟儿和谐相处的教学设计以及我,应如何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课堂生成呢?在全班学生的笑声之余,毫无思想准备的我只能以风趣幽默的方式来“解决” 了 当时我便半开玩笑说:“同学们,这么灵性乖巧的鸟儿哪能在客人面前出丑呢!”

课虽然结束了,可我却因为课堂生成的这一事件没有妥善处理而耿耿于怀,又找了一些关于如何处理课堂生成事件的资料来看,可依然是茫然一片,没有找到更合适的方法来对应我的课堂事件面对这种情景,我深刻地认识到:课堂,是丰富多彩的,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和交流的基地

今后的教学,我会更加珍惜每一节课,收集能促进我专业成长的素材

北京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第8篇

师:进入第七单元, 我们学习了《倔强的小红军》和《小兵张嘎夺枪记》这两篇课文。这是两篇战争题材的故事, 写得生动形象。今天, 我们放慢学习的脚步, 回味学过的两篇课文, 来研究研究如何把大家熟悉的事写成一篇好作文。A同学, 你喜欢看电视吗?

生:特别喜欢, 我是电视迷。

师:那你能不能说一段话, 用这段话来表现自己是个电视迷。

生:每天学校一放学回到家, 我就坐到电视机前看电视, 常常是一看就入迷, 妈妈叫我吃饭, 我都不去。我看完了动画片, 又看电视剧, 看完了电视剧, 又看娱乐节目, 看完了娱乐节目, 又……

师:停!别看了, 再看都得看到下课。 (生笑) 你这样写, 字数是多了, 但也不能表现你是电视迷呀, 没完没了地看电视, 只能说明你感觉无聊。要体现你是一个电视迷, 这放学回家的一个过程, 就能写上一百多个字, 你信不信?

生:不可能吧?

师:假如你最喜欢的一个节目与你放学的时间离得很近, 放学铃一响, 你是慢慢悠悠地走出教室吗?

生:我拎起书包就往外冲。

师:“冲”这个字用得很好, 体现出了你的着急, 你越是着急, 越能让人看得出来你是一个小小电视迷。电视迷拎着书包冲到马路上的这个过程谁能描述一下。

生1:在交通路口也不等信号灯变绿, 直接就要往对面过。

生2:为了抄近路, 也不走斑马线了。

生3:从马路中间的护栏翻过去, 心里想着自己要是变成刘翔就好了。

师:说得不错, 一个人在着急的时候, 不仅仅在动作上会有体现, 还会有一些心理活动。我把你们刚才说的内容总结一下, 大家听听与刚才A同学说的那两句话有多大不同:放学铃一响, 我拎起书包就冲出了教室。在回家的路上, 我一边跑一边想:昨天老师布置了那么多作业, 我都没看够电视节目, 今天正好要演关键时刻, 我可不能落下一点儿的剧情啊!我跑着跑着, 来到了交通路口, 看着远处的斑马线我摇头叹息, 再看一眼手表, 离节目开演, 只剩下5分钟了。我决定跨越护栏, 横穿马路, 就在这时, 一辆小轿车正好从旁边驶过, 惊出我一身冷汗。可我顾不得多想, 纵身一跃, 跨过护栏, 只听“呲啦”一声响, 一股凉风灌进裤腿儿, 不用看, 准是裤裆又开线了, 我撒腿继续向家奔去。同学们, 我说的这段话已经超过一百字了, 这还没开始看电视, 只是介绍了回家的过程。电视迷到了家门口, 还会有一连串的动作, 你们想一想, 电视迷进家门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生:直接就撞进去。

师:那就没命了, 现在楼房里装的都是防盗门, 那可都是铁的呀!

生: (笑) 应该是拿钥匙开门。

师:拿钥匙这个动作怎么体现出着急?

生:拿错钥匙了, 打不开门。

师:对, 拿错钥匙的情况很有可能出现, 忙中出乱呀。电视迷掏出钥匙, 对着锁孔就往里插, 可是怎么也插不进去, 急得他满头大汗, 也顾不得再去翻找正确的钥匙了, 抡起拳头就往门上砸, 还抬脚上去踹, 一边踹门, 一边大喊:“老妈, 快来开门!”妈妈过来给电视迷开门, 又是需要你动脑筋想怎么写具体的地方。你们说, 妈妈打开门后, 电视迷会怎么进门呢?

生:背着书包就往屋里跑, 把妈妈都撞倒了。

师:开门的时候, 都会把中间的路让开, 而且开门的时候, 是先开一半儿, 再说一个小孩子, 没那么大力气把大人撞倒吧?

生:从妈妈胳膊下面钻过去, 来不及换鞋, 就冲到了屋子里。

师:说得很好, 现在的家里进门都要换拖鞋, 电视迷着急看电视, 所以就顾不上换鞋了。他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这段是最关键的, 最能体现出他是一个电视迷。你们说说, 他看电视时是什么样子?

生:全神贯注地看着电视节目。

师:全神贯注, 聚精会神, 目不转睛……这些成语我也会用, 可今天不让你们说这些词, 请你们来描述一下, 目不转睛地看电视, 是什么样子的?

生:睁大眼睛, 都不舍得眨眼睛, 眼珠一动不动地看。

师:这样写才叫生动呢!你能理解一个成语的意思自然是件好事, 你会用一个成语当然也是好事, 但在作文里, 这样的好就可能变成不好。你们看, 用一句生动的话来描述, 是不是要比用一个干巴巴的成语好得多呀!电视迷为什么会舍不得眨眼睛呢?

生:舍不得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瞬间。

师:说得对!在看电视的过程中, 电视迷又是什么样子的, 会有什么变化?

生:变化?一直都是盯着电视看呀。

师:随着电视节目情节的变化, 他……

生: (恍然大悟) 随着电视节目情节的变化, 他一会儿紧张, 一会儿害怕, 要是电视节目有意思, 他会哈哈大笑。

师:电视迷已经完全融入到节目中了, 所以妈妈叫他吃饭, 他都听不到。“我是个电视迷”这件事儿虽然小, 虽然很平常, 却可以写出一篇三百字以上的好文章。

揭秘:写出他的“样子”来

师:我们为什么会把一个简单的故事变得如此丰富呢?那因为我们在运用一种写文章的重要方法——用形象说话。 (板书:用形象说话)

生:什么是形象呀?

师:“形象”这个词, 可以用一个通俗易懂的词儿来解释。刚才我们在讨论“电视迷”的时候, 多次提到过一个词儿, 电视迷在做一件事儿的时候, 是什么……

生:什么样子!

师:对!用一句通俗的词来解释“形象”, 就是“样子”。我们描述电视迷着急回家看电视, 并没有提到“着急”这个词, 而是介绍了他着急的时候是什么样子。这样写, 不但把一个电视迷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而且让整篇作文富有趣味。由此可见, 在一篇好的作文里, 形象起着多么关键的作用呀!现在, 我为大家读一个作文片断, 这个片段是要说明小主人公的一种心情, 但在这段话里, 却没有提到这个词。我读完之后, 请大家猜猜, 小主人公当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师朗读) “我站在老师跟前, 耷拉着脑袋, 脸火烧火燎的, 眼睛眨巴眨巴, 泪水在眼圈里直打转, 嘴唇翻动几下, 想说话又不敢, 两只手没地方放, 只是一个劲儿地搓着衣角, 两条腿无力地支撑着身子。我心里真不是滋味, 好像打翻了五味瓶, 酸甜苦辣麻, 什么滋味都有。同学们信任我, 选我当中队干部, 我却干出这种丢人现眼的事儿, 我对得起谁呀, 是学校里的老师、同学, 还是家里的爸爸、妈妈?我的目光在地面上搜索着, 如果发现一条裂缝的话, 我一定会钻进去。”在我刚读了这段话的开头部分时, 就有同学在下面小声说, 这段话是描写“我”难过, 还有的同学说是伤心。我先不评价你们说得对错, 就凭开头的几句话, 大家都意识到这段话是写“我”的情绪很糟糕, 可见小作者的本事多大呀。“我”做了错事, 觉得对不起家长、老师和同学, 这到底是一种什么心情呢?

生:惭愧!

师:哈哈, 说得好!作文虽然是由文字构成的, 但一篇好的作文, 让人读起来就像是在看一场电影, 情节和画面都是连续出现在眼前的。如果这段话变成一句“我做了错事, 我觉得很惭愧”, 你还会为这篇文章叫好吗?我们平时就是这样讲话的, 这叫叙述, 用最简单明了的语言把一件事儿讲完。在作文里可不需要你这样, 作文里要用到的方法是描写。现在我考考你们, 描写的种类都有哪些?

生:夸张、拟人、比喻……

师:看来我这个问题是问对了。你们刚才说到的词可不是描写的种类呀, 它们有个统一的名字, 叫修辞手法。我给大家一个提示, (在黑板上画画:一幅简单的人物图) 如果我要写一篇关于这个人的作文, 我都可以从他的哪些方面进行描写呀?

生: (恍然大悟) 心理!

师: (在黑板上画画:在人物图上画一个心形, 板书:心理描写) 你说得对, 这才叫描写, 其他同学也受到启发了吧, 谁来说说还有哪些描写?

生: (纷纷回答) 动作描写、对话描写、神态描写!

(师在黑板上分别写出几种描写方法)

师:你要表现一个人的喜怒哀乐, 只有运用这几种描写, 才能把一个人写活, 我可不希望在同学作文里出现的都是“死人”呀!活人要有面部表情, 有动作, 他还要会说话, 有时候也会有心理活动, 写出了这些, 才能让人在作文里“活”起来。

生:怪不得老师总说我写的人物一点也不生动呢!

表演:作文本上“大变活人”

师:这回你们都不敢小视描写的功劳了吧?今天我们就要让描写的成就发扬光大。你们知道人物都会有什么心情吗?

生: (纷纷回答) 高兴、伤心、生气、害怕、紧张、后悔、得意、激动…… (师在黑板上写出同学们说到的词)

师:我在黑板上写出了大家刚才说的词, 又给你们补充了几个, 现在就请你们任选一种人物心情, 写一篇百字左右的片段, 要做到“用形象说话”。比如你写高兴, 文中不要提到“高兴”这个词, 也尽量不要提到与“高兴”有关的词, 你要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动作、语言、神态这四种描写来表现人物高兴时的样子。如果大家能准确地猜到你写的人物是什么心情, 你的文章里还没有提到类似的词语, 那你的这个片段就算成功啦!

(生写作, 师巡视、指导, 20分钟后)

师:请A同学来读一读他写的片段, 其他同学来猜一猜他写了人物的什么心情。

生:星期三的下午, 我放学回家, 悄悄地打开家里的房门, 探头向家里看了看, 确定家里没有人后, 我立刻藏到了家里最隐蔽的地方——大衣柜。躲在大衣柜里, 我的心怦怦地乱跳, 现在真希望妈妈永远别回来。可是, 躲在大衣柜里的我, 还是隐隐约约听到了钥匙开门的声音, 紧接着就是重重的关门声, 随即我听到妈妈的声音:“好小子, 你竟然考试不及格, 赶紧给我出来!”我心里一凉, 完了, 刚才光顾着躲起来, 我自己的鞋忘记藏了, 妈妈一看就知道我已经回来了。没办法, 我只好憋着气, 不发出一点声音。没过多久, 我就听到有脚步声向我走来, 妈妈一把拉开大衣柜的门, 拽着我的衣领把我拎了出来, 将我摔到床上。我还没反应过来怎么回事儿, 妈妈的巴掌就朝我挥了过来, 她大声向我吼道:“你还敢躲起来, 今天看我怎么教训你!”

师:你们猜到他要写人物的哪一种心情了吗?

生: (纷纷回答) 害怕、生气。

师:A同学自己说说, 你要写的是什么?

生:我要写妈妈生气时的样子。

师:我也从你的这段话读出了两种心情, 一个是你的害怕, 另一个就是妈妈的生气。我倒觉得你把自己的害怕写得更好呀!这段话里, 最好集中体现一种心情。不过, 既然大家都猜到了你要写的人物的心情, 说明你已经成功啦, 这个小片段也写得非常好。我刚才走了一圈, 看到大部分同学写的都是害怕、生气、紧张这样的心情, 而且基本上都是因为考试没考好, 或者等待考试发分引起的。大家好像都生活在恐惧中呀!有没有同学写了其他心情, 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生:我的好朋友方亮站在领奖台上, 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脸上带着笑容, 我在方亮的脸上找不到一点喜悦的神情, 在他的脸上, 好像还带着严肃, 他明明是得了第一名, 怎么一点也乐不起来呢?当校长走到他的面前, 亲自为他戴上花环, 又为他颁发了长跑冠军的荣誉证书时, 方亮的嘴角轻轻动了动, 两行眼泪涌了出来。校长让他讲话, 他声音哽咽着说:“谢谢, 谢……谢谢大家……”当他带着这些荣誉来到我的面前时, 我看到他眼圈红红的, 我突然明白了什么。为了这次比赛, 他每天付出那么多, 流了那么多汗水, 这样的辛苦, 只有他知道。方亮打开他的荣誉证书, 仔仔细细地端详了好久, 终于笑了。

师:你们猜到B同学写了方亮的什么心情吗?

生:是激动!

师:看来B同学写的这个小片段也是成功的, 让你们一猜就猜到了。人在激动的时候, 是和高兴有区别的。高兴时, 人都会咧开嘴哈哈大笑, 但激动时就不一样了, 有个成语叫喜极而泣, 这就是激动的泪水。同学们想一想, 如果我把A同学的作文变成一句“我考试没考好, 心里很害怕, 妈妈很生气”, 把B同学的作文改成“方亮得了第一名, 他激动极了”, 你们一定无法想象“我”害怕是什么样子, 妈妈生气是什么样子, 方亮得了冠军后又是什么样子。

生:要是这两大段话就变成两个句子, 作文就没意思了, 还是让作文丰富起来好。

师:这就是我今天要告诉你们的“用形象说话”。我们刚刚学习过的《倔强的小红军》和《小兵张嘎夺枪记》这两篇课文, 就是运用这种方法使文章变得生动的。你们要在以后的学习中, 对这句话加深理解, 让你作文里的语言生动起来。希望大家再写作文的时候, 不要忘记带上我们今天讲到的四种描写, 不要再让活人变成“死人”啦。

备课笔记

把薄书读厚

你知道吗?我们的肚子和脑子都需要吃东西。可是, 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喂肚子的时候, 孩子们喜欢抓大的:大个儿的“巨无霸”、大个儿的烤鸡翅;喂脑子的时候, 孩子们喜欢抓小的:薄薄的小册子、短短的小文章, 最好只是一个小笑话、一则小寓言。难道是肚子喜欢吃大的, 脑子喜欢吃小的吗?根本不是, 而是懒惰心理在作怪。这样吃下去, 孩子们将撑出一个肥肚皮, 饿出一个瘪脑子。

一本语文书, 只有一百五六十页, 算是一本薄册子了, 可是, 我们却要用一个学期的时间来阅读。所以, 语文教师要拥有把薄书读成厚书的本领。

高尔基说:“读了一本书, 就像对生活打开了一扇窗户。”所以, 捧起小笑话、小寓言, 你先别高兴, 如果你一边阅读一边联想自己的生活, 一本薄薄的书, 也会变得厚厚的——小东西里藏着大学问。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一个长途跋涉者拖着疲惫的像灌了铅似的双腿, 在漫漫长路上艰难地挪动着身体。突然, 一个神秘的声音在他耳畔响起:“请捡一些石头装在背包里。”跋涉者没去理睬那有些讨厌的声音。“如果现在捡了石头, 明天太阳升起的时候, 你就会既高兴又后悔。”这句话让跋涉者停住了脚步:怎么会既高兴又后悔呢?好奇心驱使他弯腰捡起两块石头, 塞进背囊。第二天, 太阳升起来了, 跋涉者一骨碌就下了床, 打开了背囊。背囊里放出耀眼的光芒——两块普普通通的石头, 竟然变成了两颗价值连城的钻石。“耶!”他手捧钻石, 惊喜得一跃而起, 但是立刻, 他懊悔地长叹一声:“唉, 如果昨天多装几块石头, 该多好啊!”

如果你读完了这则寓言, 只是叹一口气:“唉, 这个傻瓜, 多捡点儿石头该多好。”然后, 就把书翻到了下一页, 那你就成了寓言里的“傻瓜”了。你想想, 难道寓言里讲的只是一个傻瓜跟两块石头的故事吗?跋涉者怕累, 只捡了两块石头, 这与我们往大脑里装知识, 是否很相似呢?如果你怕累, 只装一点儿知识, 将来是不是要后悔呢?今天, 多几块“知识石”装进背囊, 明天, 飞翔的翅膀就增添一份力量。由此, 你可以继续展开联想的彩练, 想到“知识就是力量”, 想到成功者的故事, 想到贫困山区的小伙伴对知识的渴望, 想到自己在学习的道路上是勤奋, 还是懒惰……这样一来, 一则小寓言就变成了一个大话题, 够你思考半天的了, 也够你写好几篇文章的了。

就这样, 一边阅读, 一边联想, 你会把小文章读成大文章, 把薄书读成厚书。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文, 备课时也应该展开联想, 把丰富的读写知识引入课堂, 这样, 一本薄薄的语文书变厚了, 一间小小的课堂就变大了。

教育文摘

调查查:半数以上教师不幸福

教师节来临之际, 教师的幸福感问题备受关注。为此, 《人民政协报》开展了专门调查。短短5天, 关注此调查的已高达103066人。被调查者16.79%来自一线或省会城市, 46.63%来自中小城市, 36.58%来自边远地区。其中公办教师高达93.91%, 民办教师仅占6.09%。就教师身份而言, 中学教师占59.55%, 小学教师占27.17%, 其他教师占13.28%。

在关于“你目前的幸福感如何”的选项中, 只有4.24%的教师选择“幸福”, 选择“非常幸福”的仅占0.87%, 38.71%的教师的幸福感“一般”, 57.87%的教师感到“不幸福”, 其中觉得“很不幸福”的教师占21.19%。选择“幸福”的老师, 29.43%是因为喜欢孩子, 21.15%觉得收入不错, 19.76%则是出于社会大环境好, 比较受尊重。而收入少, 待遇差, 工作压力大, 重复劳动, 缺乏成就感, 社会尊师重教的大环境不佳, 晋升空间有限等因素则降低了很多教师的幸福指数。

上一篇: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下一篇:食品添加剂的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