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的原因

2024-05-12

劳动教育的原因(精选8篇)

劳动教育的原因 第1篇

“政策原因是教育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甚至是主要原因。”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案例研究课题组在日前结题时得出这样的结论。sO100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总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但是课题组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袁振国教授说,教育差距还在进一步拉大,教育差距的程度和拉大的速度在有些方面超过经济差距的程度和拉大的速度。“有很多的事情我百思不得其解”,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参加课题结题鉴定会的专家柳斌指出,某发达城市一年所收的教育附加费就多达10亿多到20亿元,可是一些领导宁愿拿这些钱去办“窗口学校”,却不愿推行全免费的义务教育,造成校与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课题组认为,很多教育差距的缩小需要在社会文明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逐步解决。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很多教育差距是由政策本身造成的。这些政策有些制定的时候就存在偏差,有些制定这些政策时的社会条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仍然使用这些政策已经不能反映社会进步的要求,有些政策经过努力创造条件可以得到明显的改进。这些,理应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在这些政策中影响最广泛、最深刻的是在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形成的城乡区别对待的教育政策,或者可以称为城市偏向的教育政策。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从根本上改变城市偏向的教育政策,逐步消解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教育政策的长期目标。再比如教育财政政策、重点学校政策、学校评估政策等等,都有调整的必要。又如,民办教育政策的不健全、不到位,显然是民办教育未能得到充分发展的突出原因。

造成教育差距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对于怎样看待教育差距也有不同的看法。简单地消除差距,既不现实,也不尽合理;用简单拉平的方法或降低领先地区、领先人群、领先领域教育发展的速度更是不可取的。在任何时期、任何情况下,均衡总是相对的,不均衡是绝对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不仅提供了解决这个问题的目标,也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方法论。

首先,和谐发展的教育既是一种状态,一个目标;也是一种努力,一个过程。从状态、从目标的角度说,它既是保证所有人受教育的权利,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又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保持教育相互促进的动力;在教育系统内既能保持不同层次、不同教育之间的衔接和分工,又保持不同教育发挥各自优势和特色的空间。从努力、从过程的角度说,它既能立足现实、兼顾公平与效益,保证教育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发展;又能最大限度地反映所有人的利益,体现教育发展的未来走向。

第二,承认差距,但要将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目前缩小差距之所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成为政府着力工作的重点,就是因为目前社会差距包括经济差距、教育差距以及其他领域的差距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情况,严重地影响到社会的公平和稳定,影响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我国目前表现在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差距已经临近甚至超过了差距的临界线。继续发展下去,既不公平,也没有效益。所以缩小差距成了当前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明确教育差距的合理范围,将教育的城乡、地区、阶层和类别差距控制在一个适当范围内,成为当前工作的重点之一。

其中,要把消除教育贫困作为公共教育政策的首要目标。

课题组指出,1986年我国颁布了《义务教育法》,明确了使每个适龄儿童接受9年义务教育是政府的责任;2000年我国实现了基本(85%)普及义务教育的目标;2003年xx宣布要在5年内完成西部“普九”任务。基于此,我们可以把不能接受9年义务教育作为教育的绝对贫困。按照国家“普九”的有关规定,对经费、师资、完成率、合格率、毕业率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并且采取了督导检查的措施。我们就把这些要求作为教育的贫困线。在消除教育贫困的过程中,我们还要特别防止“普九”反弹、有名无实、虚假数字和师资缺位的情况。

不能“普九”可以看作是教育的绝对贫困,但消除教育贫困光有教育绝对贫困的概念是不够的,还需要建立教育相对贫困的概念。因为地区间存在严重的教育差距,地区内同样存在严重的差距,有时这种差距甚至大于地区间的差距。至于教育类别的差距更不是用百分比或倍数所能概括得了。不同发展地区、不同教育类别都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建立起“教育贫困基本标准”。而且教育贫困线还必须随着形势的变化、跟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修订,并且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这实际上也就是把《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的法律规定具体化。这样,缩小教育差距才有据可依,有据可查,有责可追。

劳动教育的原因 第2篇

根据《劳动法》第18条的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劳动合同和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都是无效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无效,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确认,引起无效的原因大体有以下几种:

1、合同主体不合格。

如受雇一方提供了假的学历、学位、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聘用单位不具备招聘资格等。

2、合同内容不合法,

即劳动合同有悖法律、法规及善良风俗,或是损害了国家及社会的公共利益。如约定制造假钞等。内容不合法的劳动合同不受法律保护。

3、意思表示不真实。

劳动合同是双方合意的产物,应该是当事人真实的意思表示。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违背一方的真实意愿,因而是无效的。

4、合同形式不合法。

这是指劳动合同没有采取书面形式、当事人也未实际履行主要义务,或者依法或应当事人要求应当鉴证的`劳动合同没有鉴证等。在一般情况下,只要当事人采取补救措施,使合同形式上合法化后,就可以认定合同有效。

知识延伸

劳动合同变更条件:

1、订立劳动合同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已修改或废止;

2、用人单位转产或调整、改变生产任务;

3、用人单位严重亏损或发生自然灾害,确实无法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

4、当事人双方协商同意;

5、法律允许的其它情况。

劳动合同变更程序

1、及时提出变更合同的要求;

2、按期作出答复;

教育性别失衡的原因浅析 第3篇

我们现在实行的是男女混合的教育, 学校、教材、考核标准和行为标准都不分性别, 在这里性别“平等”变成了“等同”。的确, 抹杀性别差异是有问题的:男孩和女孩的本身就不同, 他们的成长方式不同, 成长速度也不同, 例如多数男孩在写字认字各方面都较女孩慢, 连静静的坐着这种简单的能力也不例外。从一进学校男孩就要面对一个大多由女性教师和女性管理者统治的世界。全国学校男教师的比例现在是40年来的最低水平。女孩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比男孩长, 阅读速度快, 控制情绪的能力也较强, 对今天的教育重点 (培养合作和表达情感等方面的能力) 更为适应。因为混校教育, 为了安全起见, 学校里几乎没有什么男孩子渴望的活动和安排。

男孩大多羞于表达, 不容易在课堂上集中精力, 忽视老师的指令, 功课马马虎虎, 扰乱课堂秩序, 活泼好动, 易惹事、闯祸。从幼儿园开始, 我们的幼儿教育几乎是清一色的女性天地, 小学男孩留级或跟不上功课的比例高于女孩, 中学毕业不再升学或中途辍学更是男孩居多, 特别是低收入家庭、困难家庭、少数民族男孩的处境更差, 我们的教育体系生产出了大批没有为高等教育作好准备或者根本就没有想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男性, 他们匆匆踏入社会, 这对男人、女人、国家的经济前途及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不利。

除现行的教育方式和文化因素外, 这之间还有些什么差别?

一、差异来自基因

在识别了女性X染色体中所有基因之后, 专家们发现与男人相比, 女性的两条X染色体上多出了200到300个活跃基因。由于X染色体上与智慧相关的基因是其他染色体的3.4倍左右, 因此这些额外的基因可能令女性更加复杂、多样, 而且适应能力比男性很可能更强。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X染色体可能是很多赋于人类智慧的基因发源地, 这些基因促使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语言和文化, 还有研究者认为, 这些基因可能解释人类更高级的精神活动和科学探索的发明等。

研究认为女性的两条X染色体只有一条起作用, 另一条早在她出生前就已停止工作。但也有证据表明, 女性体内那条失去活性的X染色体上确有些基因已经打破沉默并活跃起来, 科学家们发现其中多达25%的基因都在工作, 它令女性体内很多重要的基因产物的含量高于男性。那条失活染色体上的25%活跃基因中, 15%是所有女性共有的, 而另外10%则是随机出现的, 这种随机性使与X染色体相关的行为更具多样化的表现方式。这些更多的活跃基因可能对女性有着多方面的影响。例如, 女婴成活率高, 女性更长寿, 口头表达能力、社交能力较男性更强, 还有血友病、色盲症、多动症等等, 更与男性相连。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3年一项研究报告表明, 在43个发达国家中, 女性几乎在各方面的学术成就优于男性。有人认为把男女之间的差异由失活染色体的基因来解释仅是一个侧面而已, 确定行为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 因为基因和文化的因素相互依存, 彼此渗透, 很难分的清楚。随着信息时代以及各类现代化工具的盛行, 那金戈铁马的冷兵器时代裹着和它男性特征明显的社会分工已离我们远去。

二、差异来自身体

女性与男性看、听、触、摸和感知的方式, 甚至生理机制都不相同, 这些也是造成职业取向和社会分工的基础依据。

女性的脑重量较男性轻9%, 但脑供血流速快0.3%。女性的右脑 (负责联想、情感等) 更发达。而男性左脑 (负责逻辑思维等) 更发达。

女性的听觉更敏锐, 尤其是分辨高频率的声音, 因此更能区分人噪音的细微差别和变化。

女性的声带较男性短, 因此声音尖细, 语速更快。

女性的平均心率为每分钟80%, 而男性则是70%。

女性的夜视能力及目测能力皆弱于男性。

女性皮下组织分布比男性多15%的神经末稍, 因而更重视触觉。

女性视野开阔, 视力的余光能更好地照顾到旁边发生的事情。也更注意中间色及过度色调。

女性的平均体温比男性低0.2摄氏度。男人的汗腺数量是女性的1.5倍。

女性更擅长轻巧的运动, 例如针线手工等。

女性更易陷入抑郁, 女性患神经官能症及与之相关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概率是男性的2.5倍。

由于身体的物质交换, 女性的血管适应性更强, 不易患动脉粥样硬化。男性的血液浓度较女性高10%, 更增加了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因此, 男性脑卒中和心肌梗塞发病率是女性的两倍以上。

三、社会文化与技术进步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以后, 尤其是自改革开放以来, 现代中国人的性别角色社会化已发生较大改变, 一些有关男女性别角色的封建内容如男主外、女主内;夫为妻纲;女子无才便是德;成年女子要从一而终等等, 早已成为历史。随着中国加入WTO, 与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 现代中国人与外国人在性别角色社会化上表现出较大的一致性。与亚洲其他国家相比, 我国在性别平等方面已遥遥领先。

这是个巨大变革和转型的时代, 它不仅是一个时间概念, 而且也包含了“空间性”要素。每一个时代的经济基础、社会制度、文化流转等因素都构成了人们活动的广阔“空间”, 制约着人们的选择。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技术因素, 更是成就今天文化领域里众多女性从业者的基础。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女性更多地拥有较高的文化和职位。技术成为现时代的象征, 成为时代的“空间性”要素中造福人又制约人的因素。但众所周知事物都有两面性, 技术的演进也是一把双刃剑。社会的“现代”效果是将过程压缩以使结果极度奏效, 即“压缩过程所有的时间性, 尊重效果所具有的空间性, ”这就是节约时间为空间服务。技术体现了一定时代下人与自然的关系, 反映了人对自然的征服程度, 因而反对技术无异于反对历史进步, 并且也是不可能的。但对个体而言, 技术不能带来人的精神生活的自然提升;对社会而言, 技术往往加剧不同群体之间的文明鸿沟。正是如此, 城乡二元状态下的女性分化尤其明显, ——技术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成为现代人的异化力量。

技术是时代降临到人的普遍性力量之一, 它同商品、货币、资本一样是使人陷入两难境地的异化力量。对于时代纠缠于人身上的种种矛盾, 马克思指明了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 就是通过时间, 借助人的实践力量予以解决。对文化领域的女性化倾向考察认识, 我们不仅应把握她们与上一代在遗传信息、生理构造上的一致性, 更应考察理解我们这个时代, 现代世界和社会凸现出对人本身价值的重视和张扬。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 文化领域的这些女性是在拥有良好教育、健康和财富的同时越聚越多。我们也应该看到, 在技术与时代的双刃剑下、在政府经济和就业统计中的性别敏感、增设收入、社会保障、失业和非正规就业等性别指标, 那些基于性别、年龄、身体、地域的歧视, 而妇女面临的是多重歧视造成的伤害。那些没有良好教育背景的女性失业率高于同类男性也是我国失业人口的特点之一。

男人和女人, 彼此的行为差别是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 这种观点如今被广泛地接受。然而那些性别差异是“生理的”, 那些是“文化的”或“环境的”, 人们对这个问题争执不下。前年在哈佛的一场争议说明了这个问题的敏感性, 当时的哈佛校长劳伦斯·萨默斯说先天能力是女性很少在数学、工程和物理学方面取得杰出成绩的重要原因。立刻引发了轩然大波, 即使只是把这个问题作为讨论题提出来也会让一些人觉得不可接受。

劳动教育的原因 第4篇

关键词 劳动;劳动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1-0012-02

1 劳动的概念及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劳动,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之间的活动。劳动的实质就是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有一定目的的自身活动,来调整和控制自然界,使之发生物质变换,即改变自然物的形态或者性质,从而达到为人类生活和自身需要服务的目的。因此,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劳动是整个生命世界共有的现象。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在对人类及动物界的起源及进化过程进行了科学、系统的研究论证后得出结论,即从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来看,劳动不仅仅存在于人类自身。事实上,自然界的所有动物种群都是通过不同形式的劳动来维持其自身的存在与进化的。我国新文化运动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严复,在对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所著的《物种起源》一书进行翻译后,得出生物进化的核心理论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观点,从本质上也说明动物通过劳动来适应自然条件的变化的意义。因此,有理由认为,劳动是动物进化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唯一手段。

那么,劳动的具体概念是什么呢?通常认为,劳动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使用劳动工具所进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是生产的最基本内容。劳动是人类本身对自然界与社会关系的积极改造,其根本标志在于制造工具。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它既是人类社会从自然界独立出来的基础,又是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重要标志。

人类通过劳动所生产出的所有财富,都是劳动力、生产工具、劳动对象这三种基本要素共同作用的产物,而劳动力则是其中的决定因素。众所周知,劳动不仅创造了文明,劳动也创造了财富,劳动又促进了人类发展,推动人类历史不断前进。

劳动是生存的需要,是生活的需要,也是生命的需要,更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需要。人们只有通过劳动,才能改变自己,改善生活,改造世界。劳动是人类健康和智慧的源泉,也是快乐和进步的手段。人与大多数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类的劳动是主动的、有智慧的劳动,是通过制造工具来达到目的的劳动,而大多数动物则是被动地劳动。然而,笔者认为,尽管动物不能够制造工具来进行劳动,但是譬如蜜蜂筑巢、蚂蚁“盖楼”等行为,足以说明动物也在运用它们的手脚和头脑来进行劳动。唯一遗憾的是,动物在劳动中体现出来的智慧与快乐,人类到目前为止还不足以完全地读懂它们而已。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常常会提到人性。人们都明白,既然人类来源于动物,那么人类也必然具有动物的很多本性,即动物性。也就是说,人性存在两面性,即人性的一面和动物性的一面。换言之,就是人性的善与恶并存于一身。人性的善表现为勤劳、善良、克制、节俭、尊重、感恩等;而人性的恶则表现为懒惰、邪恶、放纵、浪费、好斗、无情等。作为教育者,如何通过教育来弘扬人性,扼制动物性,使人类社会健康、有序、稳定地发展和进步,就是需要共同思考的重要命题。而这一切教育的根本,就在于劳动教育。

劳动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马克思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个小孩子都知道的。”更何况所面对的是具有一定知识积累和文化底蕴的大学生。因此,面对目前大学生劳动意识淡薄,劳动习惯缺失的现象,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并且认真分析研讨,找出教育的针对性。

2 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缺失现象及原因分析

与多年以前的往届大学生相比,最近几年大学生劳动教育缺失现象越来越严重,其主要表现为:1)缺乏劳动意识,好吃懒做,作风散漫,思想懒惰;2)缺乏环境意识,随地丢垃圾现象严重,部分班级整体卫生状况堪忧;3)缺乏责任心,自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非值日时间不肯义务劳动,缺乏奉献精神;4)浪费现象严重,消费奢侈,不珍惜父母和别人的劳动果实,尤其是浪费粮食;5)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抗挫折能力下降,性格脆弱,易怒,任性,娇气等;6)大学毕业生就业反馈信息中,不能适应工作环境、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较差等反馈评价比例呈上升趋势。

上述现象越来越多地表现在大多数学生身上,现状令人担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综合上述现象,认真分析和研究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以下几种因素值得注意和引起思考。

1)中国特殊的独生子女现象,造成过分集中的家庭关爱,正在日益剥夺孩子劳动的意识和权利。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尤其是在计划生育政策下,独生子女成为每个家庭的重中之重,掌上明珠。以前分给几个甚至十几个子女的爱,全部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由于两代长辈共同关爱一个孩子,导致家长承担了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应承担的一切自我劳动的义务,家庭的溺爱和事事包办,于无意识中剥夺了孩子成长所必需的劳动意识教育和劳动权利。比如,每天都会看到在接送孩子上学的路上,年迈的爷爷、奶奶或者父母任劳任怨地替孩子背着书包;在公共汽车上,已经十几岁的孩子心安理得地坐在座位上,对旁边站着的家长视而不见,脸上看不到丝毫的同情与感恩,对于孩子时常表现出的谦让,家长总是会理所当然地回绝,将孩子感恩的火花无情地熄灭,并且认为这就是爱。

2)社会和家庭条件的优越,弱化了孩子对劳动的需求。家境优越、社会富有、时代进步为当代学生提供了优越的成长条件。但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充分利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出现好逸恶劳的不良发展倾向。很多孩子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用品都分辨不清,连最基本的生活能力都不具备。作为教师,经常会看到,每年新生入学时,学生的一切事务全部由家长代为打理,很多女孩子连袜子都不会洗,甚至连床铺都不会整理,这种由于家长的爱而剥夺孩子劳动能力和生存能力的现实,着实令人担忧。

3)高考制度下的学校对学生劳动教育的削弱甚至消除。绝大部分中小学一味抓升学率,重智育轻劳动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劳动这一概念,在很多学校被个别教师扭曲异化成为惩罚“问题”学生的手段,导致更多学生对正常劳动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完全背离劳动光荣这一积极概念,反而形成劳动可耻的错误观念,进而躲避、厌恶劳动。而好逸恶劳的恶习一旦养成,绝非朝夕之力所能改变。

4)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给学生带来的种种消极影响。偶像剧的盛行,是影响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因素,很多剧中角色都是富家公子或小姐,优越的生活环境,使他们恃宠而骄、任性放纵。而这样的一些角色塑造,给学生带来的更多的是负面影响,他们向往剧中角色的优越生活,却不知道用什么方式达到目的才是正确的选择。因此,他们不能面对现实,对自己的父母、学校及生活环境形成越来越严重的抱怨情绪,不劳而获却不觉得满足,而且毫不感恩。

此外,造成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缺失的原因还有很多,必须认真分析,高度重视,深刻剖析,并认真探索和实践,帮助学生填补缺失,使他们形成健康、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3 结语

劳动教育的原因 第5篇

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产生差异的原因中美教育的差异其时我很早就在思考,当然.我不是专家,用了”思考”这个词可能不太合适,但我又不能找到其它更好的词语来代替,只能将就着用了.有一句话叫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想,这句话同样也适合我今天要说的中美教育产生如此大差异的原因.众所周知,中美两国的经济情况是截然不同.美国,作为全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其经济如何当然不用多说,是实打实的大哥大,其国内的各种基础设施是非常齐全的.反观中国,虽然近年来中国的GDP大幅提高,目前已经上升到仅次于美国的位置,但不可忽视的是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各种基础设施不完备,中国还有很多地方需要用钱.中美两国都非常重视教育,美国自从与苏联开始争霸就非常重视教育,而中国了更是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但是因为国情不一样,投入到教育上面的资金差距就很大.因为具体数据不好收集,我这里给打击作一估算.2010年,中国的总GDP为5.7451万亿美元,假设中共用于教育的资金占总GDP的4%(总来没有达到过),那么中国的教育投入就将是2298亿美元,当年中国人口为13.46亿,人均为171美元.美国2010年GDP为14.6242万亿美元.按照5%的比例算(远远不止),当年人口为3.1595亿,人均为2314美元.这样估算出来,美国人均所有的教育投入是国人的13倍以上.排除物价的原因,以及中美两国受教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等因素,保守估计5倍应该是有的.如此一对比,我们对美国学校小班教育,教室内各种设施丰富多样,而中国呢,一个教室五六十人正常,七八十人不少,超过一百个人也有,教室里面都有些什么呢?电脑?大多数没有.图书?除了课本就没有了.多媒体?绝大多数地方还没有普及?有什么?黑板和粉笔而已.

我国教育不均衡发展的原因 第6篇

捂裤裆

从教育层面看,我国教育不均衡是由于教育政策及制度安排造成的,尤其是“重点校”政策、“地方负责、分级管理”政策和“教育督导与学业水平评价城乡双重标准”政策等造成了严重后果

从社会层面看,我国教育不均衡是社会二元结构的必然产物,是城乡差异、地区差异和阶层差异等在教育上的反映,是长期“城市中心”、“精英主义”及“效率优先”等制度安排的体现。

从制度层面看,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带有明显的历史痕迹。改革开放初期,国家为了早出人才、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在当时资源短缺和教育投入不足的条件下,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配置,各地举办了一批重点中小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市场机制配置人力资源、就业竞争激烈的形势下,高等教育的竞争压力逐渐传递到基础教育,导致义务教育阶段的竞争,加剧了学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造成了公立学校教育不公平。

从社会对教育需求角度看,人们的教育期望远远超过了教育供给能力和发展水平,也超越了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尤其是我国独生子女政策、劳动力价格分化等因素,以及东方文化传统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纷纷以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为参照系,希望以现代化教育标准来要求中国教育,社会旺盛需求与教育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始终十分突出。

浅析中国农村教育的失败原因 第7篇

现在家长对农村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但是农村教育的质量却不断滑坡,随着学生人数的锐减教育问题的严重性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想。

一、不讲科学发展,教师伦为工作的机器 要尽可能减少教育行政化管理对教育的冲击。教育管理的行政化带来的是文山会海,教师占用上课时间学文件,写计划等已经成为见怪不怪的正常现象,教师可以不上课,但绝不能不按时完成领导布臵的各项非教学任务。我想教师最大的政治应该是搞好本职工作,服务于学生。另外教育和非教育机构时常借用教师,从事非教育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现在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不能专心教育教学工作,越来越多的行政性工作已经严重冲击了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没有精力从事自己的工作,每天忙于写各种政治学习笔记,业务学习笔记,今天缴一篇论文,明天缴一篇调查报告,天天写出作业批改记录,学生素质报告,法律笔记,教师过关课等等花样繁多就是让你没有多少时间真正钻研教材,静下心来读一点书。教育的行政化已经严重冲击了学校工作,许多学校停课传达文件,落实相关问题已经成为正常现在象。

二、学校领导工作错位,培训不到位 学校领导忙于应对各种检查评比,无法对教师教育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制定各种计划、制度、参加各种会议、落实会议精神基本成为他们的大部分工作。不管你的工作做了什么,没有文字记载一律不认可。教师办公室墙上贴满了计划、承诺、制度类的东西,但实际工作怎么样很少有人过问。在教学管理中部分领导不讲教学民主、不讲科学,老子说了算。所谓的精细化管理已经变味为严重的教条和素质教育的羁绊。

三、教育投资效益不高,教育目标不切实际

许多有识人士认为现在有限的教育资源更加垄断在少数重点学校手中,垄断在城市学校手中,而承担众多学生教育任务的广大农村学校却举步维艰,陷入困境,校舍新了学生没了,关门的学校会越来越多,资源的浪费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现在对农村学校教育的关注仍然太少,教育资源投入分散,浪费情况严重。农民因教育致贫成为现在的一大贫困原因,农村辍学现象十分严重,长此以往,必将影响我国的发展。同时在农村扫盲等工作中制定目标时不考虑国情和我国

农村的现状,目标制定过高,造成全国性的造假形为,国务院及教育主管部门难辞其咎,值的反思。

四、缺失人性化管理,农村教师人格和身心的健康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农村教师教学任务繁杂,工作条件艰苦,生活中有逐多的不便,他们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但是个别领导在不同场合讲话时针对工作不敬业的教师时说,:“要让城里的教师下乡,乡下的教师上山”,但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辛勤劳动的广大农村教师的人格尊严。我们总认为有一分努力就应有一分收获,但我们更应该想到这两者之间并不一定成正比,可能你已付出了很多,但是你的收获却很少。教育不是万能的,认为公民素质的提高靠教育就可以完成,公民缺少环境意识就在学校开环境课,公民缺少道德就在学校开道德课,缺少健康知识就在学校开健康课,妄想一切用教育来改变。农村学校教师人员少,教师承担课程多、教学任务重,同时由于专业知识的原因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备课程要有所侧重,不能一律要求教师每样课程都备详案,要尽可能的减轻教师的负担,有些课程写出周或学期教学计划未尝不可。

五、农村学校之间的横向交流不够

农村小学教师人员少,担任同一年级、同一科目课程的人员少,很难有机会进行交流和探讨。要让优秀的教师流动交流,进一步开拓眼界,促进教师自身和薄弱学校的发展。加强各学校的交流和互助对推行新课程的改革意义重大。农村学校现在学校50岁左右的教师占了大半,专业课老师很少,课程设臵较多,许多老师要备多种学科的课程,教师的学历在提高但教学水平并没有带来大的发展。由于教师人员太少缺少交流的平台,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有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的学习和交流,但老龄化的教师结构和教师人数的减少成了阻碍农村小学发展的主要障碍,教师资源也得不到充分发挥,老中青搭配结构不合理,人性化、科学化的管理不够,边远山区农村学校教师成了工作的机器,现在农村学校教学条件和教学水平远不能满足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期望。

六、对素质教育不重视,只是落实在口头上

只重视表面工作,不注重实际。教师按学科也分了等级,造成的后果是教师没有了专业化分工,美术教师、体育教师上数学,历史、地理等没有专业课教师授课,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七、农村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得不到重视 各校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并没有受到重视。同时各学校在制定学校教研计划时要将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和利用资源对教师的培训纳入学校教研计划,要增强教师应用意识,避免只做表面文章,重管理

不重视应用的现象,教师的计算机培训要有针对性,要进一步提高教师计算机应用水平。要应用好远程教育资源,各学校的领导首先必须是教育资源应用的内行、必须是教育资源应用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现在学校大多数远程教育专干都是学校的教学骨干,他们兼职过多专干不专,后期培训没有跟上,业务水平亟待提高,上一级远教专干无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教学管理人员不了解工作流程,对远程教育专干工作量估计不足,严重影响远教人员的积极性。

八、不重视调查研究和帮助教师解决工作中的困惑。

在制定管理办法时,要注重调查研究,对新课程不了解,沿用以前的办法确定学生作业的次数,制定很死板的作业批改符号,只是方便了检查,但缺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互动。重视听汇报,看材料和听课为主的常规检查和督导,不重视和教师及家长学生的交流走访,对学校、教师、学生的校情、教情、学情不甚明了。批评多、指导及民主交流少。要为教师创造环境、创造机会、创造明天,使他们有用武之地。

九、考评制度滞后、缺少科学性,严重影响素质教育的推行 现有的教师考评办法始终脱离不了应试教育的痕迹,一切以学生的成绩为出发点。简单的量化考核办法使许多事情变得简单、方便、明白、规范、清楚,便于操作,但是,素质教育的丰富内涵在于细节这是很难反映量化的教师实际工作业绩。素质教育推进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是评价体系和考试体系不改变,人们的思想跟不上,社会硬件跟不上。我们既没有像欧美那样开放地教学,也没有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又没有像台港日韩那样严格的教学管理和教师至高无上的权威,结果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响,应试教育却越来越疯狂,领导的意志越来越强,专家声音越来越大,广大教师的呼声却越来越小了,教育的民主和争论已经失衡,教育需要我们做出深刻的反思。

十、农村新课程改革失败已经承现,教育必须打假

当学生成绩出现大面积下滑时,面对阅卷教师,领导要求你要提高学生成绩的提示时,你会发现问题已经很严重了。教育打假行动需要我们对教育行为进行反思,特别是各级教育官员。

十一、小班额教学模式下教师绩效工资的实施将成为学校矛盾的新的爆发点

随着农村小学学生人数的逐年锐减,小学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减少,学科不同、年级不同、题目的难易程度不同、学生的基础不同等等,使的工作的量化考核标准难以确定。这些问题并不能由教师自身能够解决,新一轮收入不公的现象即将出现,新的矛盾将不可避免,需要我们积极的研究应对,不然将影响学校的安定和正常秩序。

劳动教育的原因 第8篇

道德教育的主旨是培养教育对象的道德情操, 完善道德品格, 提升道德修养, 其根本任务在于养成受教育者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急剧变革的时期, 社会利益交错运行、社会矛盾复杂多变, 对社会意识形态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在全球化背景下, 伴随着对外开放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 国际上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并纷纷传播进来。人们在现实中经常面对大量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 难免会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产生诸多迷茫、困惑和疑问, 甚至会产生一些分歧和错位, 如不及早加以纠正和解决思想认识上存在的种种问题, 势必会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产生较大的副作用甚至是反作用。对成人进行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思想道德教育, 也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 成人道德教育能够塑造成人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诚实守信、尊重他人、互助友爱、恪尽职守的良好风尚, 对社会上各种浅薄、混沌、片面甚至错误的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现象进行矫正, 自觉抵御和清除社会上各种消极意识、腐朽思想等各种错误价值观念的侵蚀。

(二) 成人道德教育能结合社会生活和行业生产的特点与发展的需要, 对成人进行社会道德与职业道德教育, 宣传贯彻社会行为准则和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规范, 使成人成为有道德的劳动者。

(三) 成人道德教育能按照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所制定的法规, 对成人进行遵纪守法教育, 维护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秩序, 使成人成为维护法纪、遵守纪律的劳动者。

(四) 成人道德教育的教育对象作为参与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当班人, 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联系紧密, 其思想认识、行为方式对全社会道德观念的形成、发展与完善有着直接的影响力。

二、成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及原因分析

我国的成人教育侧重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授与培养, 偏重于学历补偿教育, 对成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和支持, 思想道德教育还显得十分薄弱, 大多数成人高校不设置思想道德教育课程, 即使设置了该课程, 在学时或学分分配上也尽量压缩;缺乏完善的符合成人教育特色的思想道德培养体系, 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手段、培养方式、培养内容等;还没有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稳定的成人道德教育师资队伍, 成人道德教育仅由从事日常管理工作事务的班主任或辅导员负责, 而且人手少、事务多, 使班主任及辅导员们也缺少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成教学生自身对思想道德课程也没有表现出较大的学习兴趣, 学习动力不足。成人道德教育的缺失显然不符合社会对成人教育功能的要求。这需要我们进行认真的思考, 积极应对。

成人道德教育缺失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成人高校普遍认为成人教育的对象即已是社会意义上的成年人, 其思想道德水平已基本养成或基本定型, 再接受系统、全面的思想道德教育有些不合时宜。

(二) 大多数成人教育院校重规模重效益, 而对思想道德教育这种具有明显外溢性的教育内容不甚感兴趣, 或者因需增加更多的成本而不愿从事。

(三) 成人教育生源日益萎缩导致成人教育招生规模变化较大, 与之相配套的思想道德教育师资队伍也就不够稳定,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师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四) 成教学生对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他们普遍认为参加成人教育就是为了追求知识更新、层次提升、技能增强, 以获取就业的筹码, 忽视了对个人道德素养层面的再认识、再提高。

(五) 作为社会政治、经济的附属物, 现时的思想道德教育还缺乏独立性, 总是跟着社会运动转, 传授内容与现实需求脱节较大、形式主义严重, 实效性不佳, 已无法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打动学生的心灵了。

(六) 成人教育的对象学历层次复杂、组成来源广泛、基础差异较大、学习形式多样, 客观上也增加了设置与讲授思想道德课程的难度。

三、成人思想道德教育缺失的应对策略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有效的道德教育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向学生传授的道德价值必须能够指导学生的道德生活, 帮助学生处理他们所面临的道德问题;二是教育者的行为必须表现为对真理的尊重, 并鼓励学生对现实的道德和社会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 从而发展学生对道德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做出自律的道德判断的能力;三是教育的要求、方法必须是合理的, 在全部教育过程中都应坚持对学习者自由和自治的尊重。在此理论的引领下, 成人思想道德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应对:

(一) 教学内容要突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要在讲授中国传统美德与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基础上, 积极融入时代特征, 把构建和谐社会理论作为成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来讲授。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 明确指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 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深入进行素质教育。我们要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不断充实学生的思想认识, 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具有的积极意义、特定的本质要求、具体的现实努力等基本内容融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 使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行动指南与道德规范, 用和谐理念指导自身的工作和学习, 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 教学过程遵循成人学习的规律, 注重实效性与针对性

成教学生由于有着丰富的实践经历, 在学习中注重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与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相联系、相印证, 以巩固所学知识, 提高学习效率。当所学理论不能完全解释现实问题时, 成教学生就有可能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 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与形式主义, 用典型事例与普遍事例说明理论内容,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学用结合的目的。

(三) 教师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要基于成教学生实践认识多于理论认识、经验积累多于学问研究、直接感受重于间接引导、理解力强于记忆力的特点,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教师要贴近学生, 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沟通, 承认成教学生个性的差异, 鼓励学生多样化发展的个人选择, 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平等的权利, 关怀同情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同时, 教师要重视并加强良好的个性品德修养。教师的个性、思想、意志、性格等将对学生有着极强的示范作用。因此, 一位好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师应具备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德、应当热爱学生、乐于奉献。

(四) 发挥大学精神的导向作用, 用大学精神积极营造成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

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约束大学行为的价值和规范体系, 以及体现这种价值和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大学精神中的人文精神、科学批判精神、独立精神、关怀精神和创新精神等, 已逐渐演化为大学深层次的群体意识。精神力量是富有渗透性的, 这种渗透实质上是思想方法、道德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启迪、感化、陶冶作用, 以此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在大学接受教育的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大学精神的感染, 它已经外化为学生的行为, 内化为学生的品格和信念。成教学生在边学边实践的过程中, 就会把大学精神自觉地传播到社会上去, 从而影响社会道德、思想认识、人际关系的发展, 进而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积极的作用。

(五) 建立成人道德教育体系, 实现成人道德教育的全方位、全员化和全程化

成人教育是面向全社会的一种大众教育, 其教育对象的成人来自企事业单位、公司及社区等社会的各个层面。因此, 成教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已经不单纯是思想道德课教师的事, 也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我们要从过去单纯依靠思想道德课教师和管理者的教育转到依靠全员、全社会的教育上来, 实行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三育人”。

摘要:文章简要说明了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加强成人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重点对成人道德教育缺失的原因以及教育对策作了理论上的思辨与应答。

关键词:成人道德教育,和谐社会,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杜时忠, 程红艳.“无德而富”与道德教育的根本性危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7, (1) .

上一篇:公司与组织机构图下一篇:安全警示教育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