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助育人励志感恩

2024-08-10

资助育人励志感恩(精选10篇)

资助育人励志感恩 第1篇

我叫XX,是路井镇中心小学三年级二班的一名学生,来自一个贫穷家庭。妈妈含辛茹苦把我养大。我深深感知他们的艰辛,所以我从不让家里担心,每次回家都会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我很爱这个家,虽然经济拮据,但我从不抱怨。在这种情况下,是你们伸出援助之手,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给予我很大帮助。

对于我这样的学生,平时总是对我嘘寒问暖;每次过六一儿童节,学校的老师都会送我一些书籍以及学习用品,还有好吃的。

在此,我的感谢国家,感谢社会,感谢学校对我的关爱和帮助,让我在这个充满温暖、充满关爱的环境中成长。这个资助让我明白,人生是需要感恩的,社会给予我们资助,我们就更应该学会去感恩社会,让自己成为一个会感恩的人。在以前,我的身边也有因为家庭经济而辍学的同学,这让我更加明白,国家给我这次资助机会的可贵。

正是因为有了社会各级及镇党委、镇政府和学校的关爱,让我们在路井镇中心小学真正感受到了如家般的和,学校及老师们用他们的行动证明了他们的关爱,我们是学校的一部分并没有被在角落。在暖暖的阳光下,我们不惧的压力,我们会继续好好学习,有你们与我们同在,明天我们一定会让爱之虹绽放的更加灿烂多彩。

资助育人励志感恩 第2篇

借助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契机,大家的工作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着来之不易的便揵,富足和安康,然而,人们可曾留意到身边的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体,可曾因为自己富裕的生活条件而不知人间疾苦,理所应当的认为所有人都已经步入小康生活……

所以,我想说的是,很感谢您们对我学业上的支持,我想虽然这些资助金额不是一个很大的数,但它里面所包含的东西却是沉甸甸的,可能我的家庭条件不如其他人的,在学业上也不是最出类拨萃,可这只不过是一段落的结束。我的人生还很长,还有许多的路要走,而这些资助无疑是将我以后的道路铺平了点,让我免除了不少学习的后顾之忧,让我心里倍受感动。

我是感谢您们,而作为对社会的回报我目前所能做的就是,以更加努力,更加勤勉、更加认真的态度对待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挫折,以及无畏的精神迎接每一次新高度的挑战,而我也会牢记这份,并且我也会将这爱心传递下去……

资助育人励志感恩 第3篇

高校中贫困生的教育和资助工作,一直以来是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但是该工作的工作重心往往在于贫困生资助工作,即贫困生材料的审核与保证专款专用等,而与其紧密相关的后续实践工作——“感恩教育”和“励志教育”却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目前,高校开展评定和审议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的主要是根据其日常行为表现、学习成绩、社会实践情况以及与老师和同学相处的关系等是否符合学校政策上受资助的标准,并没有对其受资助后应表现出的正确行为——以实际行动来报答社会、奉献他人,建立起有效的约束和监督体系。导致各高校中普遍存在部分贫困生“等、靠、要”的依赖心理较重、自我造血能力较差等现象,如何让国务院颁布的各项贫困生助学政策真正落实到最需要的特困生中去,如何进一步加大贫困生的励志教育、学业教育和感恩教育,如何发挥贫困生自立自强的优势,用自己的能力报答社会、实现自我造血功能。

2. 实现高校贫困生自主模式转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有助于强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果。感恩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有助于提高德育的绩效。针对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如何有效的实现德育目标。我们希望可以通过加大对贫困学生的关怀力度,增进师生间、同学间的感情,用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来增强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使贫困学生能够以正确的心态来对待其所受到的资助,树立起知恩图报的意识,从而进一步强化落实德育工作的价值功能,全面强化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果,充分体现高校资助工作的实践价值。

(2)有助于加快建设文明校园、文明社会。整治校园内的不良风气,我们通过励志教育来引领校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学风建设的优良风气,充分消除大学校园中对于贫困生资助的许多消极思想和心理障碍,并通过励志教育增强贫困学生的责任意识与吃苦耐劳精神,激发贫困学生艰苦奋斗的学习热情,充分强化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建设,加快推进构建和谐文明校园。

(3)感恩教育和励志教育一直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加强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和励志教育,使大学生懂得感恩,艰苦奋斗,回报社会,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成果,也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贫困生的自我造血功能,自食其力,自立自强。

3. 实现高校贫困生自主模式转变的主要方法

(1)进行物质上的帮扶,为实现自我造血功能奠定经济基础。充分利用当前国家政府对于贫困生奖、助、贷、勤、补等较为完善的相关政策体系,建立健全科学系统的高校贫困学生经济资助运行体系,从根本上缓解贫困生就学积极困难的问题,在最大限度上消除贫困大学生因经济条件而产生心理焦虑的影响,激发贫困生的学习热情。

(2)进行学业能力帮助,为实现自我造血功能练就过硬本领。强化对贫困学生在学习上的帮助,有助于帮助贫困学生树立自信自强的心态。由专业辅导老师、学习成绩优异学生和学习困难的贫困生一起组成“师生共同体”,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传”、“帮、“带”的活动,全方位挖掘贫困学生的潜能,发挥出贫困学生的优势。

(3)进行心理活动帮扶,为实现自我造血功能提供心理保障。贫困学生群体在校园内的身份较为特殊,所以他们所面临的处境更为艰难,这就会使得他们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心理负担,容易引起心里焦躁的情感。高校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安排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开展相关的心理咨询,利用校园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深入开展与贫困学生的心理沟通与情感交流。

(4)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创新,为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氛围开展激励教育。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励志教育、诚信教育等各种思想教育工作,增强贫困学生的责任意识与吃苦耐劳精神。鼓励并组织贫困学生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学术研究与讨论,积极参加科技类、体育类、文化类的相关比赛,让他们在这些活动中感受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苦难带来的喜悦及成就感,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培养起自立自强意识。

总结

通过创新感恩教育、励志成才教育的载体,建立健全受资助学生感恩回报社会的约束与监督体系,统筹兼顾,举办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励志教育、学业教育等活动。

摘要:本论文突出对贫困生的感恩和励志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加强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和励志教育,使大学生懂得感恩,报答社会,既是做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体现,也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贫困生的自我造血功能,自食其力。另一方面这种由“输血”到“造血”过程的转变,也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模式的一种新探索。

关键词:贫困生,励志教育,感恩教育,造血模式

参考文献

[1]崔石.高校贫困学生认定与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5期.

[2]赵炳起.高校贫困生认定机制——优化与重构[J].教育财会研究,2006(04):20-26.

资助育人励志感恩 第4篇

【关键词】高校;资助育人;感恩教育;路径

为体现教育的公益性原则,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平等机会,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事实上已成为维护高校乃至社会稳定的一个亟待解决不容回避的问题。教书育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职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也要紧紧围绕“育人”这个中心开展,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才。在这个过程中,“感恩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教育被资助学生懂得感恩,是我们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一些大学生身上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漠、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淡薄、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其最根本的原因是缺少道德修养和感恩意识。应该通过向大学生进行传统的感恩思想教育,引导和点拨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让他们自觉自愿地感知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自觉地修身、修养、修己,以感恩的心态回报社会和他人的关怀呵护,并使感恩成为做人的基本准则。感恩教育可以使大学生以一种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面对人生,有助于大学生心胸宽广,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增强社会责任感,推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提高社会整体的文明程度。感恩意识的养成和教育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感恩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大学生德育的一部分,也是德育的一个突破口。如果能够与一些课程结合起来,通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生价值等内容来教育引导,使让学生在生活中体悟做人的道理,了解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和义务,这种教育的效果会远远好于空洞的说教。感恩教育让大学生不仅学会对父母、老师感恩,而且能够学会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感恩。感恩教育可让德育焕发出新的动力,是提高大学生德育实效性的新途径。

二、目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感恩教育的现状和原因

(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感恩教育的现状

国家和各高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都非常重视,相继出台一些实质性的措施给予帮助。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一种以“奖、贷、助、补、减、免”为主要内容的多元化资助体系,且逐年增加助学力度和投入。这些措施对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大学学业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被资助的群体中却存在着不懂感恩的现象,认为国家和社会的帮助是理所应当的。无偿资助的方式虽然能解“贫困生”的燃眉之急,但是也产生了一些很明显的弊端。一是部分“贫困生”产生了当然和依赖的心理,认为学校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的;二是学生对待贫困的态度也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学生伸手“要”补助的现象比以前相对更为突出,个别学生出现购买高消费品的情况;三是部分学生为拿到困难补助和老师拉关系、找人情,造成了非常不良的影响。

(二)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分析

1.资助的形式多样,但对被资助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感恩教育重视不足

学校比较注重通过多种多样的资助形式和发放资助的形式来开展教育。但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等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有针对性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教育则明显不足。个别部门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简单地归结为经济问题,认为只要资助到位,把他们的学费和生活费解决了,就不存在其他问题了,缺乏与多元化的资助体系相配套的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贫困生的感恩教育更是重视不足。传统的德育往往采取灌输式的方法,没有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法在学生的内心真正引起共鸣,学生觉得单调、空洞。

2.被资助学生自身存在的道德困惑

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权力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强烈,但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缺乏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淡薄,享乐思想、依赖思想严重。部分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差,不仅认为父母和社会为他们所提供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而且还怨天尤人,抱怨社会对他们的不公平,而对自身的基础文明修养缺少反思,对父母如同仆人,对师长如同陌生人,对不文明的行为习以为常。在日常生活中将道德规范挂在口头上,而行动上却是另外一种情况。有远大志向,但缺乏具体的行动;对社会上各种丑恶感到现象深恶痛绝,但往往置身其中;期待合理的道德秩序,但自身又不能严格遵守,比如有的同学经常带早餐去教室上课,还有个别同学经常穿拖鞋上课等。在评价标准上,往往采取双重标准,常常以集体主义的价值标准要求他人,却用利己主义的价值对待自己,现在的大学生在诸如入党、做学生干部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功利主义倾向。

三、完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感恩教育的措施

(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主渠道,加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必须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要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比如,通过开展心理课程教学,实现健康知识多学科渗透;通过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实现学生心理问题疏导;通过开展集体心理讲座、团队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二)加强贫困生“感恩”教育,建立贫困生激励和制约机制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不能强迫,不能依靠外力,它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我校通过召开座谈会、辅导员谈心等活动加强对学生的知恩感恩教育。通过召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座谈会,一方面解决了学生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鼓励他们“勤奋学习、树立良好心态、立大志、有作为”,使学生们深深感受到学校的关怀和温暖;另一方面让他们知恩感恩,教育他们“吃水不忘挖井人”,永远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奋发图强、回报社会。学校要求辅导员要通过一对一的谈心活动,在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教育。学校还通过报告会、网络、短信等途径,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知恩感恩教育,以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他们受助思恩、受助思学、受助思报,做一个知恩图报、献身祖国的有用人才。

(三)通过师德师风建设带动感恩教育

爱是感恩教育的基础。教师首先必须有“爱”心,要懂得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师要注意营造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和谐教学环境,设法让学生理解和尊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教师辛勤的付出,让学生发现关爱,珍惜关爱,学会关爱。任课教师要将育人理念贯穿于教学始终,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教育学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国家和社会的栽培之恩。高校应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增加或完善教师评价体系中的育人考核指标,并作为教师晋职晋级、岗位聘任和评优选模的重要依据。

总之,新形势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感恩教育任重道远。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讲,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大力支持,更需要精神上的关怀与心理上的疏导。因此,要按照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新要求,做好资助育人工作,积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困难紧密结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责任感,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教育学生以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资助,做到物质上帮助学生、精神上培育学生、能力上锻炼学生,促进资助育人工作更加健康地开展。

参考文献:

[1]巨思义.上好感恩教育这一课[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11).

[2]胡虹霞.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5):13.

[3]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9.

[4]张桂权.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6(1):30-33,115.

[5]蔡景华.当代大学生感恩情怀培养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2006.

[6]裴巧玲,姜德红.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6):59-60.

[7]刘欢.以感恩教育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010(2):211.

[8]简宾,刘新华.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感恩教育[J].教育战线,2009(3).

[9]孙长锁.加强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思考[J].北京教育,2010(1):39-40.

作者简介:王姗(1985—),女,江苏连云港人,宿迁学院五系辅导员。

资助育人感恩励志征文 第5篇

这个故事非常感动,有了资助我育人这项政策让我们感受到国家社会给予的温暖,力量。我们现在很小,能帮助别人的也很少,我希望大家能按以下要求做:一。在学校捐赠物品或钱向贫困山区的时候,我希望大家可以积极参加,捐些自己的物品,如:穿不上的衣服,文具类的。二:自己在家时也可以去向贫困山区的孩子玩耍,再带些玩具,能让他们和我们一样快快乐乐的成长。

国家资助育人让很多贫困地区的孩子,家庭不富裕的孩子们上了大学,走向了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他们不再伤心,难过,不再那么失落,他们也能像我们一样散发未来的光芒,他们也有了辉煌的未来!

资助育人感恩征文 第6篇

20xx年那年,还记得那时的我才13岁,那年的夏天格外闷热,似乎是一个多事之夏——父亲被市人民医院确诊为尿毒症,需要每周两次血液透析来维持生命、父亲可是我们家的一个顶梁柱,可这个病对于我们这个家庭来说却是一个“无底洞”!当时我小什么都没有想,大脑中一片空白,我紧紧抱住妈妈,生怕她像别的女人一样,丢下我和爸爸跑掉。不过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一年过去了,我十四岁,那年春天,一个暖暖的季节,我的心却像冰一样凉。妈妈走了,真的走了,那一刻,我非常恨她和破坏我家庭的那个第三者。那段时间,我沉默了许多,寡言少语,脸上没有了笑容,家里陷入了一片寂静。母亲走后,家里少了一份经济来源,奶奶年纪大,偏偏祸不单行,去年年底爷爷过世了,父亲又患重病,仅靠低保与政府补贴还有两个姑姑鼎力相助来维持医药和全家生活费用。由于父亲的病是慢性病,享受合作医疗,医药费用可报销85%,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家里人的负担,但生活仍然艰难,每次透析,自带干粮,透析完了,当天赶回家,买的是月票。可是,我呢?我该如何解决日常生活呢?它就像一块绊脚石,阻碍着我现实梦想,眼看理想逐渐破灭。

其实我的心里一直隐藏着一个秘密。初中毕业之前,我想了很多很多:父亲希望我好好读书,将来考上好高中,读一个好大学,当时的我也是满口答应,可是家里这样的经济状况,读高中、大学或许只是一个梦罢了。那时的我觉得职业学校对于我来说也许是比较好的选择,我从职高招生老师那里得知,只需两年便可快速掌握一门专业,然后便可步入社会,那时,我的心里想的却是如若能尽快步入社会,那不就可以减轻家里人的负担了吗?想到这,我便选择了一所职业高中。可面对学费,我该如何解决呢?

于是,我便找到了招生老师——张志森老师,把我家里情况对他说了之后,老师极为同情我的遭遇,对我说:“你的情况极为特殊,现在国家的政策很好,所以你也不要太担心了,关于学费与伙食费的方面也没有太大问题,因为我们学校有勤工俭学这一方面的政策,关于其他还有什么困难我们会帮助你解决困难的。”一番情真意切的话语,让我的心里充满了喜悦与兴奋,我知道人生又给了我一个现实梦想的机会。

尽管学校在学费与伙食费上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暑假我开始勤工俭学,但是我的生活上还是有着不少的困难,无法解决。这个时候,国家资助政策如雪中的炭火,送来阵阵温暖,如黑夜里的灯火,照亮我前进的道路。

进入职高后,我常常感觉到,国家、学校没有忘记过我。我仍然可以像别的同学一样,可以坐在明亮的教室中,听着老师的谆谆教诲;我的青春依旧可以美丽而快乐的绽放,在校园、在班级这个大家庭里,爱与帮助无处不在,时时刻刻帮助那些干涸的种子,给予爱的滋润。一年去了,我学到了许多计算机专业知识,我从未后悔当初的选择。

生活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追求没有理想。是国家,是学校,给我这样家庭的孩子一个机会,一道亮光,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所以我一定要感恩国家,感恩学校,通过国家的资助,能够继续我的学习生活,让我在知识的海洋里欢快的遨游,为自己今后到社会拼搏打下基础。自从有了国家的资助政策之后,让我能够乐观坚强的去面对,去承担,去经历生活与学习中的一些事情,以更加健康的心态去面对我周围的人和事与物。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每到大周末,我回到家里,起早帮助家里烧饭、洗衣、整理家务。我把获得国家资助的好消息告诉爸爸、奶奶。他们非常高兴,连声对我说:“你一定要好好读书,千万不能辜负国家给予你的帮助。”我是个懂事的孩子,连忙点头。

这份温暖,我终身受益。贫困不是我们的过错,出身,不是自身所能掌握的,国家和社会帮助我们,手上拿着的钱就应该用到刀刃上,我作为国家助学金政策的受益者,应比任何人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今后的我踏上职场时,要用行动去回报国家,回报学校。

资助育人感恩征文 第7篇

当得知国家助学金的覆盖面扩大到我这一名普通学生高校时,我作为一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高兴极了。因为,这对我们来说简直就是雪中送炭,给我们解了燃眉之急。在我们中间,有的同学家庭兄妹过多,开支过大,导致经济困难;有的同学父母下岗,无经济来源,生活没有着落;有的同学父母年纪过大,身体状况欠佳,甚至失去了劳动能力,导致家庭一贫如洗。总之,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我们这些同学的贫困。但是,虽然遇到了暂时的困难,却依然阻挡不了我们求知的渴望。在学习上,我们都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在生活上,我们都勤俭节约,从不乱花一分钱。我们一直抱着化鱼成龙的梦想,决不放弃。终于国家助学金的阳光照进了我的生活,照进了我们潍坊学院,照进了我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田。

现在,我们已经深深的感受到党和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注和高度重视。作为国家助学金的享受者,我们感到无限的温暖,感谢党和国家对我们的关怀,感谢学校领导对我们的重视。我们感到国家更加富强了,教育更加公平了,党和国家对人才更加重视了。

我看到,在我们潍坊学院,各级领导都高度重视助学金的评审工作。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他们严格按照国家助学金的相关政策,集体讨论,民主评议,切切实实把国家的助学政策落到每一个贫困学生。公开、公正、公平、透明的评选出每一个应该享受国家助学金的人,并张榜进行了公示。他们一心一意为同学们办实事、办好事,看到这一切,我们感动极了,在这里我想说一声:“你们辛苦了,我代表大家向你们表示深深感谢!我们一定会努力学习,全面发展,决不辜负你们的期望!”

当梅花与寒冬做不屈斗争的时候,它会想着奉献自己的美来作为对阳光雨露的回报。我在受到国家帮助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去帮助别人,如何回报社会。我会严格要求自己,为学校做力所能及的事,对学校给的工作尽职尽责。想到自己接受了国家给予的太多爱而回报太少时,我会一遍又一遍地告诉自己,一定要好好学习,用实际行动兑现自己的承诺,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资助育人励志感恩 第8篇

关键词:新资助政策,贫困生,励志,感恩,诚信

一、贴近学生实际, 正确认识新资助政策的影响

2007年,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 建立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新资助政策体系。随后, 相关政策、措施相继出台, 形成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 (即通常所说的:“奖、助、贷、补、减”) 等多种方式并举的资助政策体系。

新资助政策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解决路径:即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 以国家励志奖学金等为辅, 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住宿费问题;以国家助学金为主, 以勤工助学等为辅, 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问题。这个资助体系帮困奖优并举, 在积极促进教育公平的同时, 也优化了教育结构。

在新资助政策的激励下, 受助学生能更加努力的学习。那些因为自身原因暂时没有获得资助的学生, 也开始努力改变自己不好的行为习惯, 努力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来争取下一次的资助。所以新资助政策无论对获得还是未获得的同学都起着鞭笞和激励的积极作用。

自新资助政策实施以来, 我们也在学生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1) 缺乏诚信, 弄虚作假。因为资助金额较大, 部分学生的家庭经济并不困难, 却出具假证明, 以骗取助学金; (2) 不正确看待国家助学金。大部分学生对资助政策存在着只要是贫困生就应该受到资助的认识误区。有些贫困生因为表现不佳没有获得国家资助, 他们不但不检查自身原因, 反而通过违纪等消极行为来表达对政策、学校、老师的不满; (3) 不恰当地使用国家的资助。有的贫困生在领到助学金后不是把钱拿来用作学费或生活费, 而是随意挥霍浪费, 甚至买一些奢侈品; (4) 恶意欠费。在助学金评定过程中, 有些学生是实实在在经济困难, 交不出学费, 只能暂时欠学费, 但有些学生明明有学费, 为了表明自己“十分贫困”, 故意拖欠, 以获取助学金。

二、实现教育功能, 融入励志、感恩、诚信教育

高职院校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实施新资助政策中, 融入励志、感恩、诚信教育, 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促使学生全面成才。

(一) 融入“励志”教育, 发挥激励作用

励志教育是人生观教育, 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少家庭贫困学生由于经济原因, 给他们心理上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表现为迷茫、自闭、脆弱、敏感, 对未来没有信心。新资助政策的实施, 不仅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 更重要的是消除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重新树立起他们对美好未来的信心, 培养起自立、自强、积极、乐观的健康心态。

同时, 学生的思想品质、行为规范表现也很重要, 利用好资助政策, 把资助对象的评定条件与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考核挂钩, 可以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一些助学金获得者在维护寝室卫生、严守各项纪律等方面起到很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这样也能带动其他同学, 形成良好的班风班貌。

(二) 融入“感恩”教育, 引导正确的情感体验

不可否认, 有相当一部分受助学生感恩意识淡薄。他们认为受到帮助是理所当然的, 对他人的帮助从来都“毫不客气、欣然接受”, 有些学生还因为资助金额太少而怨声载道。这些学生中“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 不懂得知恩图报, 甚至当帮助过自己的人面临困境时也无动于衷。

对于广大高职生来说, 感恩不止是简单的回报, 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我们应加强对学生的关爱, 了解他们的内心思想, 在给予他们资助的同时, 也要给予他们心灵的扶持。应深入开展关心他人、学会感恩、知恩图报的感恩价值观的宣传教育, 同时配合社会教育逐渐使学生学会知恩图报, 常存感恩之情。此外, 还可开展感恩教育的实践活动, 例如召开“感恩”的主题班会、感恩志愿者活动、感恩的模拟情景教学等,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自我、反省自我、完善自我。

(三) 融入“诚信”教育, 打牢做人的基础

在贫困学生资助范畴内, 不诚信的事例屡次见诸报端, 高校学生的诚信教育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做假”问题, 更是一个危及学生成才、成人的大问题。

1. 抓师德师风建设, 教师做诚信的表率

作为教师, 要以身作则, 时时事事讲诚信, 给学生作诚实守信的榜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诚信教育, 发挥教书育人的强大功能, 把诚信教育落到实处。特别是教师要善于利用辩论、讨论、思想交流等多种形式, 摆事实讲道理, 驳斥学生错误的看法和言论, 帮助学生分清是非, 提高思想认识。

2. 营造诚信环境, 引导学生共建和谐校园

校园环境建设要体现诚信教育, 如规划诚信教育专栏, 在教室等公共场所设置诚信格言、警句牌, 在校园网上设置诚信道德建设网站, 形成诚信文化氛围。还要营造诚信教育舆论环境, 用诚实守信的榜样鼓舞人, 用弄虚作假的反面教材警示人。

3. 开展诚信实践活动, 强化诚信意识

我们应通过开展有益的活动深入、细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从而强化学生的诚信道德意识。

4. 建立信誉档案, 形成考评体系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可建立学生诚信或个人信用档案, 将其作为就业、毕业、评奖的重要指标。还可确定诚信度测评的标准, 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议三者结合的方式, 对学生诚信作出评价。

三、衔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 形成教育合力

最后, 高校还应注重与学生家庭的联系, 充分发挥新资助政策的激励导向作用。一方面, 从经济困难的学生家庭来讲, 家长希望子女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 而新资助政策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因此, 家长一定会督促学生在学校要努力学习, 争取成为优秀生, 获得国家或学校的资助, 这有助于学生励志成才。

另一方面, 从学校教育来讲, 新资助政策的积极作用使家长能更好地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家庭和学校共同监督学生对资助金的使用,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资助金, 又促进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

总之, 我们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国家的资助, 要把“助学、励志、育人”作为学生资助工作的发展目标和工作原则, 努力实现“济困助学”和“励志成才”相结合。

参考文献

[1]马静, 刘利才.论当代大学生励志教育[J].学术论坛, 2008 (8) .

[2]姜微微.高校贫困生主要心理问题及其励志教育初探[J].科教文汇, 2009 (15) .

[3]刘锴栋.国家助学贷款与贫困生诚信问题探究[J].文教资料, 2009 (2) .

[4]刁艳红, 高小华.关于高职贫困生感恩意识培养的思考[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6 (4) .

[5]张革, 杨迪.对贫困大学生贷款诚信问题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 2008 (5) .

资助工作与感恩励志教育探究 第9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 资助工作 感恩教育 励志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B-0026-02

近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奖、助、免等的职业教育资助体系。吸引了不少初、高中毕业生和社会适龄青年接受职业教育,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然而,在中职资助政策出台十多年来,中职学校的资助仍主要停留在物质上的资助,在精神上的影响非常小,思想教育不足。虽经济资助多样,但教育力度不够,全员育人格局有待提高。

一、中职学生感恩励志缺失的现象

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学校)学生的资助力度越来越大,全面实施了“奖、助、补、免”等多元化的资助模式,几乎所有的中职学校内的学生都能获得至少一项以上的资助。这些资助在物质上极大地帮助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解决上学的困难,大部分学生对良好的国家资助政策都怀感恩之情,立志学好技能将来回报社会。

不过,也有不少学生出现感恩缺失的现象——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只懂得一味索取,不愿意付出,更不愿意吃一点小亏。国家的资助被他们认为是理所应当,他们一拿到资助就立即挥霍,月初是土豪,月中就花光,不懂得感恩,更谈不上励志。这些学生贪图安逸、不愿劳动、不愿奋斗,以至厌学逃学,没有追求,没有目标,精神空虚,缺乏责任感,等等。现实中,更有不少学生甚至因贪玩丧失学习兴趣,出现厌学、辍学,沉迷网络游戏等现象。

因此,这就成了中等职业学校资助工作中亟待完善的一环——感恩励志教育。

二、中职学生感恩励志缺失的现状

中职教学感恩励志教育中出现的这些现象也是有原因的,仔细分析,有如下原因:

(一)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群体的个人原因

由于社会的观念、家长的心理等因素,认为成绩好的学生应该选择读高中,有的家长甚至会尽其所能一定要孩子上高中,认为读中职没有出息。现在的社会观念认为,上高中考大学才是“正道”,才有前途。这些“前途”都是为成绩好的学生准备的,而只有成绩不好的学生才会选择中职学校。

这样一来中职学校的生源整体来说就是来自各校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有很多共同的特点:成绩偏差,充满失败感,自认为没有前途,未来灰暗,他们心里问题也较多。比如考试成绩较低,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差,具有失败心理,对前途感到悲观迷茫,对教育的敏感度较低,教育管理难度较大。

一般中职学生可以分为四类:

1.留守儿童或是来自单亲家庭。

2.家庭富有,父母溺宠,任其挥霍。这类学生在初中时调皮捣蛋,且年龄尚小,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不能马上就业而且也不需要他们赚钱养家的,这些学生的父母将其送到中职学校的目的就是要他们在学校多混几年,而且是跟父母协商好每月得多少钱后才来学校的(等于是用钱请学生来上学的)。这类学生只懂索取,不爱学习,不在乎学校的资助,用钱经常挥霍无度。稍有不顺,就和老师、家长对立,完全没有感恩之心。

3.初中毕业考不上高中,家庭一般的学生。他们来读中等职业学校的目的就是靠着国家的各项资助来完成几年的学业,混个毕业证,个人生活规划较差,同样无目的性,无进取心,对学习对学校的各项活动毫无兴趣。然而他们对国家资助有着极强的期盼心理,对资助只懂得一味地索取。

4.家里贫困,交不起学费杂费的学生。因为有了国家资助政策,得以继续求学。这类学生往往进取心较强,对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较为珍惜,有个人的人生规划以及较强的学习目的性。这类是怀有感恩之情的学生群体,他们积极乐观,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于全校师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传播感恩意识和爱的力量,这类学生也成为各大中等职业学校独特的风景线。

(二)受助学生对国家助学金的不合理使用和对学校资助工作的不理解

国家助学金是对贫困生的资助,希望贫困生能够更好地完成学业。但一些获得资助的学生把这当作是理所当然的事,不懂得感恩国家和社会、学校。没有把助学金用于学习和生活,而是用来请吃请喝,任意挥霍。这些学生甚至还抱怨学校老师把钱发得慢,等等,这种感恩缺失的现象是目前比较严重的一个问题。

在进行资助工作中,这种无偿的资助方式虽然解决了学生的“燃眉之急”,但也产生了一些弊端,使得一部分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并把学校给予他们资助的视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毫无感激之情,甚至感恩的意识都没有,甚至出现把获得助学金的多少当作攀比的对比物的现象。

(三)学校教育的片面性,忽视感恩励志教育

长期以来大部分的中职学校重视学生的专业教育、能力的培养和就业出路等问题,对技术教学,不少学校成立专门的比赛特训团队,高度重视本校有多少学生能在某某级别比赛中获多大级别以及多少奖项。相对来说,对资助工作则以完成任务为标准,往往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其中的育人功能。

虽然在中职的德育课中也把“感恩励志”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许多中职学校对德育课的态度是雷声大,雨点小,甚至有些学校随便找一个其他专业的老师来上。德育课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是次要。段考随堂,期考更是用一篇作业来完成,也就是说,忙起来就可以不用上德育课。很多关于感恩的教育活动都是走过场,走形式,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四)社会转型带来的负面效应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富裕起来的人们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金钱至上,物质至上的社会现象不断地影响着中职学生,社会上的那种急功近利、追求享乐、重利忘义等严重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90后”“00后”,他们感恩意识薄弱,只知索取,不懂感恩,更不懂奉献。不少学生不会体谅父母,不懂得教师的辛劳,没有爱心,没有责任感。更不知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教师的教导之恩,更不知道感谢祖国、社会对自己的培育之恩。

三、加强中职学生感恩励志教育的措施及途径

感恩励志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它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的社会工程,想要较好地完成这项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多方面的通力合作,形成好的合力。

(一)从家庭教育着手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应该成为孩子感恩励志教育中的启蒙老师,并将家庭教育看作孩子获得感恩意识的第一个平台,教会学生明事理,立志成才。从孩子来到这个世上开始,接触最多的是父母,孩子与父母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密切接触。因此,父母可以随时随地地利用生活中的点滴,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恩教育。

人类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思想的完善都不是与生俱来的。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父母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当发现孩子有要帮助父母的意识时,要及时给予鼓励,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和行为,让孩子体会到实施感恩的快乐。并言传身教,树立“仁爱之心”,常存“感恩之念”,尊老爱幼,善对亲友,关心别人,对待工作、家庭、社会负有责任感,构建团结和睦的家庭环境。为孩子提供榜样,做示范,这样能够促进孩子更加自觉地知恩、报恩和施恩,为感恩励志教育创建良好的氛围。

(二)以学校教育作为主导手段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把感恩励志教育作为其重要的内容之一

学校要加强感恩励志教育,并把它作为加强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思想道德教育是一种比较抽象的“行为”,想要将思想道德教育推进,需要通过各方面进行“具体化”的工作。而感恩励志教育则是其中比较有实效的方法。感恩励志教育的主要目的便是要人懂得感恩,让人明志,有奋斗的方向,并在不知不觉当中引导学生知恩感恩,知荣明耻,进而知礼明德,促进思想道德发展。

在开展感恩励志教育中,要从细微处着手,于细微处见精神,教育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生活中的道德教育作为感恩教育的基础,在道德教育中渗透感恩励志教育。教育学生,无论是学校生活还是社会生活,都要用感恩的心来对待。只有有了感恩的心,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社会才会更和谐、更阳光。

2.把感恩励志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校园文化对学生成长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要把感恩励志教育融入其中,并把感恩励志作为重要的校园文化因素之一。让校园处处都体现出感恩励志的力量和感恩励志的意识,把感恩励志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具体来说,学校在不断优化物质环境的同时,建立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创设和谐的校园环境,让师生都能感受到校园生活的美,把校园建设成为富有激励的阳光的文化环境,建设良好的班风、校风。通过这样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熏陶学生,使之受到感染与鼓舞,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感恩和励志。

(三)把社会教育作为辅助

充分利用实习见习活动,开展切实的感恩励志教育活动。学生到企业实习时虽然脱离了学校的管理范围,但仍受学校管理。因此,在实习过程中,学校要把感恩励志教育带动实习活动中,并把它贯穿始终。教育学生在与社会人员的交往中学习为人处事,在工作中学会吃苦耐劳,得到别人的帮助要懂得感恩。特别是在实际工作中,要尊重师傅和工友,当师傅传授技术时,要虚心听讲,要以感恩的心来对待师傅。同时,学校也要争取得到企业的支持,让师傅在传授技术的同时,把社会生活中的道德礼仪知识等教给学生,把它当作一种有益的社会教育形式,融入学校的感恩励志教育体系中,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作为有益的补充。与学校教育联动,共同作用于学生,促进学生成长。

总之,中职资助工作中的感恩励志教育是建立在物质的资助的基础之上,把精神的关怀和心理上的疏导融合起来,让学生在感恩励志教育的实践活动中,自信、自强、自立,进而以感激的心对待国家和社会,加倍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励志成才,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社会、国家。

【参考文献】

[1]魏宇.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感恩教育[J].今日湖北,2013(10)

[2]廖远志.高校资助工作与感恩教育[J].考试周刊,2013(95)

[3]黄晓钰,宋齐明.浅议如何有效实施中学生感恩励志教育[J].学园(教育科研),2012(11)

【基金项目】南宁市教育科学规划2014年度南宁市学生资助研究专项课题“职业学校感恩励志教育途径探析”(2014XSZZ08)

资助育人励志感恩 第10篇

感恩教育”主题班会 会议记录

会议名称:

“资助育人

感恩教育”

会议时间:

会议地点:

主持单位:

主持人:

参加者:

记录人:

应到:

实到:

请假:

会议内容:

“资助育人

感恩教育” 国家资助政策宣传 主题班会

一、班会背景

高校学生经济困难问题是与家庭和谐、社会稳定有着直接关系的民生问题,也是事关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问题。资助工作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不仅要重视经济扶贫,更要重视精神扶贫,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教育工作,使受资助的学生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拼搏学习、自立自强,更好地回报社会。

二、班会目的

为加大对学生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使国家这项惠民政策和民生工程在校内得到充分宣传,深入人心,确保国家对大学生的各项资助政策得到更好的贯彻和落实,进一步维护教育的公正、公平,顺利推进我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三、班会主题

资助育人 感恩教育 四、班会时间

五、班会地点

六、参会人员

七、班会内容

本次班会由辅导员主持。在此次班会中老师以践行“资助育人 感恩教育”为主题,着重强调了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认真贯彻大学生国家资助政策,受资助的学生要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拼搏学习、自立自强,更好地回报社会。

会议开始,辅导员老师就此主题班会的目的、背景和要求进行简单介绍。紧接着,老师从资助范围,资助标准,申请条件和时间等方面详细讲解了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并系统的讲述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和还款流程以及注意事项。之后,老师向同学们说明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的申请标准、评审及发放相关程序;针对有考研意向的同学以自己切身经验讲解了就读研究生期间的国家奖助政策。最后,部分获得资助的同学上台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感悟,同时,老师就同学们提出的相关疑问进行了系统详细的解答 八、班会意义

通过班会的开展,加强了资助政策宣传,普及了资助相关知识,让每位学生都能全面了解国家的各项学生资助政策,掌握各种资助

上一篇:《知识产权法》教学辅导下一篇:财务部统计专员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