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赏析美丽心灵

2024-08-03

电影赏析美丽心灵(精选9篇)

电影赏析美丽心灵 第1篇

最美的陪伴——电影《美丽心灵》观后感

《美丽心灵》,对它定性的标签中有一块是传记,我负责任地说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传记类电影。约翰纳什,现实生活中被喻为普林斯顿的幽灵。他是数学天才,博弈论大师,二十二岁发表博士论文质疑亚当斯密,三十岁患严重妄想型精神分裂进入长达三十年的学术行为休眠期,之后奇迹般恢复,94年在一片质疑声中抱回诺贝尔经济学奖,坚持学术研究至今。伟人的一生再离奇都是传奇。纳什因为这部电影的成功和风靡重新备受瞩目,而他已是夕阳下颤颤巍巍独自走在人行道上的寂静老人。时间是唯一的绝对公平。

没有花哨的题目,没有宣传的噱头,也没有深刻的台词和宏大的场面,只是对纳什的一生的银幕再现!

看完之后,脑中的存留片段不断回旋。因为人际信任的缺失和对成就的期待,纳什才会有室友和司令的幻觉。孤独的心灵,必然需要某种形式去填补,只是真实和幻想、接受和否定罢了!

看着电影的时候就心有点绞痛。无法想象纳什能和这样的“影子”和谐相处;无法想象有“人”一直跟随自己,施号命令;无法想象一个妻子可以这样不离不弃;无法想象他们可以看着过往一切淡淡地转身„„

在感慨纳什艰辛之余,更是难忘他的妻子——艾丽西亚-拉迪。“我让你感受什么是真实,这是真实„„也许问题不是在这里(脑袋),也许问题可以在这里(心里)解决”,这是艾丽西亚-拉迪在纳什病情反反复复,连他自己都绝望和愧疚时,温情拉着纳什的手,低头轻轻说的几句话。没有海誓山盟,没有不离不弃,没有琼瑶式的苦情,没有大陆剧的独白,简单的几句话确实感动了我!

在正常与幻觉之间,纳什在怀疑,纳什在坚持!30年的时光爬上了纳什的额头,真真假假,是是非非,俨然已经不重要!时光带走了曾经的痛苦和疯狂,但是带不走纳什脑中的幻觉和心中永恒的爱„„

在这部影片中,我看到了人的心灵起到的强大作用,也明白了为什么当年鲁迅先生要弃医从文,孙中三先生要弃医学从事革命。你可以身体残废,但是你不可以精神残废,身体上的残废,那是生理上的一种阻碍,只要你意志将强,你的人生一样可以活得很精彩,你的生活一样可以充满阳光。可是,如果你是一个四肢发达的人,然而因为一件小事情而患上精神病的话,那么你的人生从此被你涂上了黑暗,是你把自己给填埋了。相信自己,这个世界上没有过不去的坎,只有过不去的心灵枷锁。

爱,很多电影的主题。就算看了千遍万遍,就算看到腻了,它依然是世界上最能使人感到幸福的,世界上最不可缺少的。主角之所以能坚持不懈的过正常生活,而不是去精神病院过着什么事都不能做的生活,也是因为爱,为了世界上那些还带来爱给主角的人,妻子、儿子以及那些大大小小支持着人,当然,最重要的就属他的妻子。

永远不要放弃自己,非凡是没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虽然要冒一点险,但人生又何尝不是靠冒险丰富起来的呢

影片落幕了,我久久不能平静,原来仅仅思想的美丽,不非真正人性的美丽,唯有美好的情感才能使思想融入心灵,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丽,即美丽的心灵。

电影赏析美丽心灵 第2篇

人生中,有一种东西总会打动着我们,在饥寒交迫的岁月里带给我们火炉般的温暖,那就是爱。它如源源不断的活水,荡涤着人们的心灵,从此,心灵不再枯竭,浑浊了。最近看了一部电影,叫《美丽心灵》,我的心就再也平静不下来了。

影片以患有精神分裂症的著名数学家约翰纳什为原型,记叙了纳什从研究生到获诺贝尔奖这一感人过程:纳什是个孤儿,不合群,没朋友,所以他很孤独。但他是个数学天才,他21岁便得出了博弈论,推翻了150年来老不刻薄的经济理论。人算不如天算,正当他事业与爱情双收之时,他竟被查出早在他读研究生时便患有精神病分裂症分裂症会使无论再聪明的人一辈子生活在幻想的世界里,往往幻想出根本不存在的人和事,分别出真假。治疗服药会让人无法正常思维,这无不相当于给数学家判了死刑。纳什每次都偷偷背着妻子把药扔掉,他的病更重了,他幻想出的人逼他杀了妻子艾丽西亚,说艾丽西亚知道了最高机密,他也险些伤了她。艾丽西亚没有弃他于不顾,他的同学也纷纷帮助他,他们告诉纳什:你有朋友,你有栖息之地。爱逐渐唤醒了纳什,他也在此期间得出了许多理论,对经济,军事等领域都有着很大的影响。1994年,在众人的簇拥下,登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鲜花虽美,但离不开园丁的悉心照料;瓜果虽香,但离不开农民伯伯的辛勤劳作;一部好的电影,离不开幕后的工作者。人,更是如此,因为没有一个人能独自成功。最让我感动的是影片中的一位伟大的女性,艾丽西亚。当我看到患病的纳什行举反常,自言自语,呆若木鸡是,艾丽西亚还没急我就先急得知跺脚。想想整天面对这样一个人,谁能不着急?谁能受得了?她做到了她一个人把所有的苦都自己扛着,她把孩子交给父母,为了每天能多工作3小时。她支持着随时都可能伤害自已的`纳什,在那黑暗且漫长的岁月对纳什不离不弃,她也已从年轻变老了。要是没了她,纳什也许就不会有今天,是她用爱为纳什撑起了一片天,用爱给他带去心灵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支持。

我不由感慨:爱的力量真是无限的!爱可以改变一个人,使人在逆境中重拾信心,在生活的道路上更加积极奋斗。烈士的牺牲是对国家的爱,医生的看望是对病人的爱,老师的严厉是对我们的爱,父母的教会是对我们的爱。。。。。。无数大大小小的爱便构成了一幅美好的画卷。每个人在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件事,去帮助每个需要帮助的人,努力使自己的心灵变得更加美丽,充实。在别人摔倒时一个主动的搀扶;在别人失落时,一句贴心的安慰‘在别人犯错时,一个原谅的微笑。让这个世界上多一份美好,多一份真情。

电影赏析美丽心灵 第3篇

一、多重叙事时空交织中的复杂情感

这是一部讲述人物内心情感纠结、挣扎, 寻求精神解脱的影片。主人公宋其因为小时候亲眼目睹母亲被害而留下心理阴影。由于长期经受内心折磨, 以至于成年后出现精神幻觉。这部影片打破了线性叙事和几个简单时空的交替, 整个故事都沉浸在幻觉时空、回忆时空、现实时空和梦境时空的多重时空的交织之中。这几个时空并不是孤立和简单交替出现的, 而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呈现出亦真亦幻的时空错觉, 让观众时刻都在梦境、现实、幻觉和回忆中穿梭游走。这种叙事和结构方式展现了主人公宋其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 呈现了她面临精神崩溃和人格分裂的痛苦纠结。

在一小时四十五分钟的电影里, 主人公宋其的幻觉时空就长达五十七分钟。从观影一开始, 观众就被带进宋其的想象世界, 这里面既充斥着情欲、杀戮、背叛, 也不乏深深的爱恋和温情。闺蜜周小西、男友刘东、养父刘建、生父王铁辉, 这些都是宋其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人物, 她的幻觉将这些人物关系一个个打破后再重新组合。闺蜜周小西和男友刘东背叛了宋其, 发生出轨行为;宋其杀死了周小西;养父刘建成为抓捕宋其的警察;宋其在慌乱中开车撞死了刘建。在产生这些暴力幻觉的同时, 宋其又想象着男友刘东是自己的同事, 两个人形影不离、恩爱缠绵;已经去世的生父王铁辉依然活着, 她还在享受着父爱。宋其的幻觉世界是一个矛盾集合体:她最亲近的两个人背叛了自己, 她杀死了最要好的闺蜜和化身为警察的养父。童年的阴影让她的潜意识里充满着仇恨和暴力, 她恨母亲美玲出轨, 恨充当第三者的养父刘建, 恨生父王铁辉杀死母亲;同时, 她孤独的内心又害怕失去和背叛, 她思念着亲生父母, 渴望着亲情、爱情和友情, 对养父刘建也充满着感激。开车撞死刘建以后, 宋其上前拉他, 试图把他唤醒, 并为他擦拭脸上的血迹。在杀死周小西后, 影片两次出现了宋其的梦境时空, 一次在广阔的海滩上, 周小西浑身结冰地站在那里, 宋其紧紧地搂住她, 呼唤着不要离开;第二次在宋其的枕边调皮地喝着奶昔, 宋其伸手去摸她, 周小西却化为了黑烟而消失。梦境时空与幻觉时空交织在一起, 展现了宋其内心的依恋与不舍。

警察的出现让影片的时空第一次发生转折, 观众此时才如梦初醒, 原来一直沉浸在宋其的幻觉时空里。影片用警察的视角让故事回到现实时空, 宋其撞人、警官刘建其实并不存在。随着调查的深入, 以周小西的表妹和郝医生的视角揭示了周小西没有死, 并且已经出国, 而刘东也并非整形医院的医生, 所有的事情都是宋其的幻觉而已。至此, 故事的真实人物关系和脉络被理顺, 背后的故事一点点展开。

回忆时空的展现由刘建的日记开始, 宋其阅读着日记, 将自己带入了对往事的回忆之中。在亲眼目睹母亲被害后, 宋其被刘建带回家中抚养, 在成长过程中她与刘建的儿子刘东逐渐产生了感情, 却遭到刘建的反对。在寻找王铁辉的路上, 刘建遭遇车祸去世。宋其恨刘建与母亲偷情, 但是十几年的养育之恩让她对刘建产生了父亲般的依恋。看到刘建去世, 她一次次伤心地呼唤, 久久不愿离去。料理完后事, 宋其继续寻找生父王铁辉。对于这个给予他生命, 却杀死母亲的亲生父亲, 宋其同样有着爱恨交织的矛盾情感。看到亲生父亲身患肝癌, 常年颠沛流离, 听他讲述着对妻儿的思念和对妻子的愧疚, 宋其释然了。王铁辉平静地离去, 宋其遵照他的遗愿带回了骨灰。回忆时空揭开了宋其爱恨交织的隐秘的内心世界, 原来童年的不堪回忆才是让她精神面临崩溃的根源。

二、多义性的隐喻意象

(一) 童年创伤的延伸

宋其不堪回首的童年经历成为她至今无法摆脱的心魔。幼年的她亲眼目睹母亲被害, 由于那时候年龄小而产生“童年期记忆缺失”, 很多事情已经模糊不清, “但是仍然保留一些回忆, 它们大都形成意象”“儿童同样是只有重要的经验才保留在记忆中”。1在母亲被害那晚, 宋其窥视的洞, 勒死母亲的橙色丝巾, 下雨的天气都成为记忆中的意象, 而这种创伤让她“固着于过去的某个地方, 就好像她都不能使自己从中解脱出来, 并因此与现在和将来都脱离了关系”。2宋其童年创伤发生时的固着是病源所在, 来自她由于年幼无能力应付亲眼目睹父亲杀死母亲的强烈刺激的经验。这些童年创伤的意象延伸到了她成年的幻觉中, 成为她拼贴想象的关键素材。

宋其窥视的洞在影片中两次出现:一次是她幼年时从洞中窥见母亲被害, 一次是幻觉中看见闺蜜与男友出轨。这两件事代表着暴力与杀戮、情欲与背叛, 都是令宋其最不愿看见的, 童年的恐惧固着在她的内心, 延伸到成年后只要遇见令她深受打击的事件, 她都幻想着从这个洞中窥见。橙色丝巾在影片中四次出现:第一次是闺蜜带着新买的丝巾, 第二次是在自己车里发现丝巾, 第三次是拿着丝巾质问闺蜜, 并用丝巾将闺蜜勒死, 第四次男友拿出丝巾质问她并发生争执。勒死母亲的橙色丝巾固着在宋其的童年记忆中, 成为她幻觉中发现男友和闺蜜出轨, 杀死闺蜜, 行为败露的线索。母亲被害的那一幕让她在幻觉中原封不动重现在闺蜜的身上。

下雨的天气在影片中四次出现:第一次是发现闺蜜和男友出轨, 第二次是质问并杀死闺蜜, 第三次是母亲被害那晚, 第四次是刘建把宋其领回家。母亲被害那晚的大雨固着在宋其的童年记忆中, 这种凄冷和恐惧的感觉使她日后生活发生重大转变时, 童年的创伤都在延伸, 都能感受到记忆中的感觉和味道向她侵袭。

(二) 亦真亦幻的水世界

影片里宋其的幻觉和梦境中多次出现大海、深水、岩壁滴水、大雨等多种不同形式的水。在梦的象征作用中, “出生几乎都表现为与水有关的某种东西:人们要么落入水中, 要么从水中游出, 人们把某人从水中救出, 或被他人救出——就是说这种关系是一种母亲对孩子的关系”。3宋其与水的零距离接触仿佛婴儿在母亲的子宫中, 象征着她渴望用填补缺失的母爱来抚慰内心的创伤, 渴望停留在母亲的怀抱中感受温暖和关爱, 以此寻求心灵的洗礼和救赎。

影片中宋其跳入深水共出现了五次, 第一次是影片开头, 一头白发的宋其在水中, 表情释然放松。第二次是幻觉中宋其被刘建追赶, 她跳入深水摸索挣扎着前进, 却遇见被自己杀死的闺蜜周小西, 宋其慌忙逃离出水, 这时的她充满仇恨和暴力, 内心的不平静让她无法释怀背叛的痛苦。第三次是童年时期她落入水中被刘东救起。奥地利心理学家奥托·兰克“曾对神话中英雄的出生做过比较研究, 在神话里把小孩抛入水中和把小孩从水中救出占据内容的主要成分, 这些是出生的表征, 梦中也有很多类似的东西。如果一个人梦到把某人从水中救出来, 他便认为这人是他的母亲, 或任何人的母亲;而在神话中, 一个人把一个婴儿从水中救出是承认自己是此婴儿的母亲”。4在宋其的内心深处对刘东有着复杂的情感, 刘东像母亲, 让她得以重生;刘东是恋人, 给予她深刻缠绵的爱情;刘东是兄长, 给予她温暖和呵护。第四次是宋其整理父亲王铁辉的遗物时发现了一张全家福, 她跳入水中。这次她没有挣扎和摸索, 水中的她伸展四肢, 在礁石中尽情畅游, 她的内心已经宽恕了父亲。第五次是宋其完成了父亲的遗愿, 把他和母亲的骨灰放在了一起, 她跳入水中, 脱去一头黑发, 变成了一头白色短发, 和影片的开头呼应。宋其在水中挣脱了情感的枷锁, 内心得到释然和平静, 心灵得到了洗礼和救赎。

影片中岩壁的滴水多次出现, 这是宋其内心世界里本能的一种外化, 这是一种死亡的本能, 它会派生出攻击、破坏、战争等一切毁灭行为。第一次出现是宋其在浴缸中洗澡, 幻觉中出现岩壁渗下水滴, 但是没有滴下来。这隐约的水滴象征着由于童年的心理阴影而产生的仇恨和暴力, 这些在宋其的内心世界里占据了相当的位置, 时不时会侵蚀她的心灵, 让她陷入忧郁的阴霾。第二次出现是宋其在幻觉中杀死闺蜜周小西后, 岩壁渗下的水滴滴在她的枕头上, 她连忙躲开了。弗洛伊德认为“我们以先除掉某人的愿望为限, 这可能大部分归于梦者无限制的利己主义。每当有人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障碍时梦中很可能准备杀死这个人, 这种利己主义和这种愿望冲动甚至指向其最亲爱的人”。5宋其为自己内心的出现人类本性的恶而感到恐惧和纠结, 她想躲开和逃避。第三次出现是在幻觉中男友揭露宋其杀死了周小西, 两人发生了争执后, 水滴大面积地滴下来形成水帘, 落在宋其的脸上、身上, 使她无处躲闪。宋其杀人事实被男友揭露, 这让她内心隐秘的充满恶念的本能赤裸裸地曝光出来, 这种暴力、杀戮、攻击性的欲望不再是渗出的水滴, 而是她躲也躲不掉的洪流, 将她吞噬和淹没。

三、心灵救赎后的重生

宋其在经历内心情感的挣扎、纠结后, 终于还是得到了精神的解脱和心灵的救赎。在填补自己缺失的那段记忆的过程中, 宋其找到了事件的真相, 她原谅了母亲、父亲和养父, 对仇恨的释然让她的内心重获平静。在影片的结尾, 满头白发的宋其来到她曾经和刘东一起来过的海滩, 在与刘东的见面中, 她的内心、身体、情感都走向新生。

影片结尾处出现了海市蜃楼, 驻足观看的人们为之欢呼雀跃。在欲望与现实的纠缠中, 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海市蜃楼, 它是被粉饰的欲念, 是并不存在的幻影, 它的瑰丽多姿使无数人产生心魔, 并为此付出代价。宋其的母亲美玲和养父刘建为了一时的欲望而冲破道德的底线, 不但摧毁了两个家庭, 也为此付出了生命。宋其的父亲王铁辉在冲动下的行为, 让他一生妻离子散、孤苦无依, 精神上备受煎熬。影片的结尾处, 一个小女孩冲着宋其微笑, 儿童的天真纯净可以荡涤世人的内心, 象征着放下心魔才能得到重生。如果生命真的追寻因果报应和生死轮回, 美玲、刘建、王铁辉都因一念执着得到了最严酷的惩罚。影片接近尾声时, 三个人各自找到了自己灵魂的归属, 美玲和王铁辉合葬后平静地看着他们的女儿, 或许死亡对于罪孽深重者是一次真正的重生。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陈爱卿译.精神分析引论[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0.

[2]克里斯蒂安·麦茨.电影符号学的若干问题[M].崔君衍, 译//杨远缨.电影理论读本.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12.

[3]贝纳德·迪克.电影的叙事手段—戏剧化的序幕、倒叙、预叙和视点[M].华钧, 译//杨远缨.电影理论读本.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12.

电影赏析美丽心灵 第4篇

竞赛中的输赢

年轻的约翰·纳什在普林斯顿大学的校园里下围棋,原本信心满满的他却输给了对手,于是他自嘲地说道:“在竞赛行为中总有人要输。”或许正是这个时候,关于博弈论的想法在他心中扎了根。在博士在读期间,他对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原理提出了挑战:按照斯密的理论,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人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而最终全社会达到利他的效果。纳什试图推翻这种说法,提出了每个人都从团队利益出发,才能找出一种让大家都获利的策略。

影片中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纳什与他的同学去一个小酒馆喝酒,这时走进来三个女孩,其中一个女孩金发碧眼尤其出众。当其他人都在品头论足、跃跃欲试的时候,纳什在脑海中迅速地设计出了唯一确保能追到这个女孩的公式,可他并不付诸实施,而是飞快地跑回寝室,将公式写在了橱窗上。

对于该如何把那个金发碧眼的女孩追到手,纳什的设想是:假如一群人都去约她,其结果是全军覆没,谁也追不到;然后这一群人又去约她的女朋友,其结果也一定是被泼冷水,因为没有人愿意屈居第二。但是,如果没有人去追那个金发美女,那么他们一群人与她互不侵犯,同时也没有干扰到其他女孩,如此便能顺利约到其他女孩,对大家来说都是赢。

这个看似简单,但是大部分人都想不到的理论,就是纳什毕生最有贡献的研究成果——纳什均衡。

在博弈中战胜自己

博弈论最初是在1944年由冯·诺依曼提出的,1950年,纳什发表了他27页的博士毕业论文。在这篇以“非合作博弈”为题的论文中,纳什提出了一种重要的理论,就是后来被广泛应用的“纳什均衡”。

纳什提出的博弈论,帮助人们分析市场经济中的博弈与共赢。而他自己,同样在博弈中度过了很长一段痛苦的岁月。正如电影里所表现的,纳什在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时幻想出了自己的室友。开始执教之后,他的精神分裂症愈发严重,开始幻想自己是在为中情局工作,并且破解了来自宇宙的神秘的密码。在之后的三十年中,纳什不断地与精神分裂症做斗争,并且多次进入精神病院进行治疗。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才逐渐开始清醒,不久之后他得到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肯定—199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在经济学界有一种说法,经济学家要想获得诺贝尔奖,只要活得够长就可以了。这是说,经济学理论并不是一种立竿见影的理论,需要长时间的经济活动,才能见证这些理论的正确性和实用性。在纳什的理论刚提出时,曾被认为过于简单而没有受到重视,进入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后,人们越来越多地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博弈论的影子,也正因为如此,纳什站在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

我们身边的“纳什均衡”

简单来说,纳什均衡的定义就是,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从团队的利益出发,做对团队最有利的事情,从而使整个团队利益最大化,从而达到的一种均衡。

这种理论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就能够分析前不久进行得如火如荼的电商价格战。博弈论所举出的案例基本上都只有两方利益进行博弈,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情况要复杂得多。拿电商价格战来说,市场上并不是只有两家电商进行博弈,而是涉及整个电商行业。

我们可以把整个电商行业看成一个团队,每一家电商企业都是其中的一个成员。他们之间有着竞争关系,也有着合作关系,当各方都从整个电商行业的利益角度出发,保持一个相差不多的价格水平时,就达到了一种均衡。这时每一家电商获得的利润都是在保证团队利益的前提下最大化的利润。

然而当其中的某一方忽然不再遵守行业中的约定,开始大幅度降价的时候,这种均衡就被打破了。价格降低后,销售额会大幅度攀升,但是因为成本并没有降低,实际上获得的利润并不会有所增加。同行业内的其他电商为了挽回流失严重的销售额,则开始采取更低的价格。这种并博弈现象被纳什称为合作博弈这种情况下达到的均衡被称为“纳什均衡”当然是消费者喜闻乐见的,可以用比从前低很多的价格买到同样的商品。可如果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价格战势必会淘汰大部分小规模商家,剩下的一家或几家实力雄厚的电商就可以重新进行联合并对市场进行垄断,把价格抬的更高。俗话说,买的没有卖的精,受到侵害的仍旧是消费者的利益。这就是国家并不鼓励价格战并且会有反垄断法律出台的原因。

由于纳什均衡的提出和不断完善,博弈论开始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中。不光是这些专业领域,我们在生活中打扑克、买东西、下围棋时,都有可能在不经意间运用了博弈论和纳什均衡。我们都不是科学家,但可以站在科学家的肩膀上,利用他们的研究成果帮助我们思考,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

(责任编辑/刘阳)

美丽心灵赏析 第5篇

怀抱着从艺术的角度重新看本部影片,的确能够看出一些自以为是的东西,以下是本次观影说发现的,当然某些观点其实参考了网上对该电影的评论。

一:细节;现代的电影如果要成为经典,它对于细节的处理一定要是十分精致的,这方面在本片中有着特别多地方的体现;无论是纳什入学时宿舍破旧年代久远的箱子们,初创博弈论时酒吧墙壁上的彩色玻璃,还是下围棋时的特写镜头,在特写镜头中的围棋是正确摆放的,而纳什在演讲是背后的黑板上的数学难题也是确有其事的。此外,电影处处体现了它的诚意,电影中的大学时光,整个画面是偏黄的,是经过特殊处理的,使得整个画面看起来更有年代感。

二:引人入胜的情节及推动情节发展的手法;整个电影的情节经过多次反转,引人入胜。尤其有几个地方设置非常巧妙,让人陷入其中,当最终反应过来,便会被电影精彩的剧情深深吸引,第一个在于当纳什精神病开始逐渐失去控制时,当时他在做演讲,他发现了一群人在偷偷的靠近,而当时我们认为这依然是他的幻想,可是当时来的人确是真实的,是精神病院的医生,而究竟是医生还是幻觉,在当时我们是难以察觉的;而当我们已经认定这一切都是幻觉时,新的转机又出现了,老大哥又出现了,而且他把一切都解释的很通顺,他告诉纳什研究室是不会有他的资料的,而纳什从精神病院出来也是他花了大量的精力才弄出来的,他们的工作必须隐藏起来,老大哥解释的如此有道理让观众又陷入了思考,莫非这一切都是真的?当然到了故事 的后面,我们发现这一切都是幻觉,而且这些幻觉正是纳什停药之后产生的,那么故事的反转又变得一点都不突兀,而是非常的理所应当了。除此之外,电影为了使我们深陷故事中,在几个小部分用了特别的手法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包括一开始的纳什用玻璃杯显现出同学的领带图案,后来纳什在惠勒实验室为军方提供密码时,他是纯粹站在数据前,而一个个数据在不停的变化,使得我们主观上认为纳什的能力非常夸张,以至于出现一些情节上比较不合理的地方也也不觉得突兀了。查阅资料还了解到此片运用了主观镜头来展现人物的心理和精神活动,如在纳什进入五角大楼破译密码时,采用旋转镜头来表现面对抽象数字时纳什的思维反应,360 度的镜头旋转带来晕眩感,主观镜头的作用是将观众引入剧情中,体验主人公的感受,增强观众的主观体验;同时运用景深镜头和特写,前景是纳什思考的近景,逐步放大成眼睛的特写,充斥在画面的一角,具有逼迫感,而后景深是行走的人员,与站立思考中的纳什形成对比,凸显纳什的孤独处境。三:前后照应及有效的铺垫;电影多方面体现了前后照应,一是纳什大学时代看到众教授为了表达对会员的终身成就的肯定而放下自己的钢笔,而后来纳什年老后获得诺贝尔奖时也享受了这种待遇;二是前期与纳什竞争的同学到了后期成了旧办公室的拥有者,而纳什口中的你赢了也是照应着前期他们的竞争,并且他们在校园中的下围棋也是发生在两个时间段中的;三是纳什从前到后一直喜欢在玻璃上写下自己的数学推理过程。故事在前期对后面发生的故事是有铺垫的,在电影的后期,我们明白纳什的室友和小女孩是不存在的,而这

个在故事的前期已经有所体现了,体现在纳什的室友从来没有除了纳什之外的同学有所接触,哪怕是纳什被抓走的时候依然没有任何行动,而小女孩在5年后和纳什再次见面时也是没有时候长大,当时纳什已经有所察觉可是用小女孩还小来说服了,更为明显的在于小女孩挥舞着双手跑进鸽子群中,鸽子居然没有时候异样,这些小细节为他们的不存在做了有效的铺垫。

四:线索;故事的线索是非常清晰的,线索是纳什的两个精神世界的交织,分为现实的世界和幻想的世界,他不断地游移于两个世界之中,自己并不清楚这两个世界的区别。在电影中,现实的一条线和幻想的一条线交织在一起,它们的矛盾冲突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另外一个线索是故事中多次出现的白手绢,白手绢第一次出现是在第一次约会,女主角帮他整理衣服,送上白手绢,两个人渐渐的吸引直至永不分离;当纳什病发时,医生要求住院时,纳什不停地抚摸着白手绢,独自坐在床边,对妻子的不舍;而在纳什回到大学,心中迷茫时也是不停的抚摸白手绢,最后纳什获奖后亲吻白手绢,表达了纳什对妻子的爱和感谢。

美丽心灵电影观后感 第6篇

没有花哨的题目,没有宣传的噱头,也没有深刻的台词和宏大的场面,只是对纳什的一生的银幕再现!看完之后,脑中的存留片段不断回旋。因为人际信任的缺失和对成就的期待,纳什才会有室友和司令的幻觉。孤独的心灵,必然需要某种形式去填补,只是真实和幻想、接受和否定罢了!

“一个人最大的成就不是他的功成名就,而是内心的光芒,以及他所照亮别人的影响”,这是我看完这部电影《美丽心灵》最深的感触.

这部电影完全值得我们再多看几遍,这里面有很多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探讨的。记得在第一次看的途中,同学们大都认为纳什的老婆是间谍,以至于看到最后,我们都会心一笑。我想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纳什会出现这种幻觉,剧中提到,纳什不喜欢交际,不喜欢人群,当然也没有得到人群的喜欢,我猜想在纳什么心里是十分希望有朋友的,所以就有了查尔斯这个虚拟的室友,纳什其实很孤独,他不去上课,认为上课是在浪费时间,认为只有自己单独去研究问题才是正确利用时间,老师的讲课会使自己变得愚钝,同学们嘲笑他,他的自负和周围同学对他的态度让他孤独。所以是他自己对周边环境的态度使自己变得孤独,也许这就是天才与众不同的地方,但是事实规律告诉我们,即使你是天才,你不去关心周围的人,周围的人也不会给你温暖,如果纳什能多抽出一点时间来接触人群的话,可能就不会出现后面的病了。

讲到纳什的病,剧情其实一早就有了提示,和威廉在办公室有一次争吵,后来威廉走了,门在威廉身后刚刚关上,舒从办公室出来,奇怪的看着纳什。这就提示了我们纳什是患上了精神病。在从五角大楼回去之后,和舒等的对话里,纳什说,如果我热死了,谁来拯救世界?拯救世界的幻想,就是威廉出现的根本原因。所以我说这个片子值得多看几遍,因为这里面的关系必须要多看才能理顺,如同红楼一样,看一遍很难参得清楚。

可是为什么纳什的想象会这么真实?也许因为,纳什是一个天才,他有着十分缜密的思维,他着能获诺贝尔奖的头脑,所以就算是幻觉,通过天才的脑瓜子想象出来那也是非常真实的。

看完之后,脑中的存留片段不断回旋。因为人际信任的缺失和对成就的期待,纳什才会有室友和司令的幻觉。孤独的心灵,必然需要某种形式去填补,只是真实和幻想、接受和否定罢了!

看着电影的时候就心有点绞痛。无法想象纳什能和这样的“影子”和谐相处;无法想象有“人”一直跟随自己,施号命令;无法想象一个妻子可以这样不离不弃;无法想象他们可以看着过往一切淡淡地转身……

在感慨纳什艰辛之余,更是难忘他的妻子——艾丽西亚-拉迪。“我让你感受什么是真实,这是真实……也许问题不是在这里(脑袋),也许问题可以在这里(心里)解决”,这是艾丽西亚-拉迪在纳什病情反反复复,连他自己都绝望和愧疚时,温情拉着纳什的手,低头轻轻说的几句话。没有海誓山盟,没有不离不弃,没有琼瑶式的苦情,没有大陆剧的独白,简单的几句话确实感动了我!

在正常与幻觉之间,纳什在怀疑,纳什在坚持!30年的时光爬上了纳什的额头,真真假假,是是非非,俨然已经不重要!时光带走了曾经的痛苦和疯狂,但是带不走纳什脑中的幻觉和心中永恒的爱……

就像纳什最后说的那样,“我依然会产生幻觉,他们一直都没有消失,只是我选择不去关注”,所有的煎熬和勇敢,时间和心血都裹藏在这最后的三言两语中了。还记得他说芯片不见了时的`那种难以接受,记得他不能满足妻子的那种内疚,记得他多次和“好友”争辩的那种痛苦,看着他最后的淡定,回想着他过去的痛苦,有种难以言状的心酸。幻觉是他的伙伴,是他最孤独时的伴侣,只可惜,那是另一个世界的存在,只因纳什的存在而存在!孤独时有他们陪伴,幸福时有他们陪伴,既然驱逐不走,不如选择接受!纳什最终还是带着他那形影不离的“幻觉伴侣”得到了大家的尊敬,荣获了诺贝尔奖的至高荣耀。我想,当他和妻子并肩淡然转身离开的时候,“幻觉伴侣”也会默默跟随,捎上一份久违的祝福吧?

电影美丽心灵观后感 第7篇

所以,我很佩服主人翁,不是因为他对很多人都认为枯燥无味的数学的那种痴狂,我个人是喜欢数学的,数学可以带给人一种成就感,不管付出多少劳累,解出难题那一刻它带给你的喜悦,虽然就那么一小片刻,但是你会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了。我佩服他的是他的毅力。客观上来说,他的`外貌,他的举止动作,看上去就是个书呆子,加上他常常喃喃自语说些数学的公式理论,甚至跟自己的竞争对手下棋,由一开始的骄傲到最后输了的那一幕,给人的结论就是他是个死读书的书呆子。但事实呢,他的确为数学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也算一种毅力吧,但他绝不是书呆子,他感觉课堂上的知识不能满足他的时候,他毅然勇敢地选择自学而不去课堂,这一点是那些唯书至上的真正书呆子永远也不会有的。

电影名字叫美丽心灵,我想说的应该是男主角的妻子了。她美丽大方,心地善良,更难能可贵的是她深深地爱着这位被上帝遗忘的数学痴儿。跟其他女孩子不一样的是她懂他,懂他的坦诚,正因为懂他爱他,所以她宽容理解他在她生日约会上迟到,答应他的求婚,正因为爱,她默默忍受他得了精神分裂症的事实,耐心等待他康复,辛苦加班养家糊口,独自照顾小孩,面对他一次次的病发,甚至有一次他因停止服药又犯病差点把他们的小孩子淹死在浴缸里,她的痛苦一点也不会比生病的人少。于是John和医生都认为她应该离开,否则有可能会受伤。这时John承认自己没把握会不会伤害自己的妻子,他无奈也无助,因为爱妻子,他不愿自己做出伤害妻子的事,所以,他让妻子离开。但是,这位美丽的妻子并没有接受医生和丈夫的建议,暂时把孩子送到娘家之后,选择永远站在丈夫身边支持他,爱是一种信仰,有希望生活才有阳光。她对丈夫说,她必须相信。就这样一天天,她鼓励着自己的丈夫去融入集体社会,即使脑海中那些幻想的人物从没间断过对他的骚扰,尽管因为自己的精神病在人们面前大出洋相,受人嘲笑,却十年如一日坚持下去,我想是因为有着妻子的支持吧,还有朋友的帮助。到了老年,他才成功的让自己生活的正常和轻松起来,同时,他年轻时发表的理论在漫长的岁月的过程中被很好的应用在经济生产和其它许多领域,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他获得了若贝尔奖。他得奖时说的话说出了对自己妻子的感动,其实也是妻子那颗美丽的心灵的真实写照,或者说这颗美丽的心灵拯救了另一颗美丽的心灵。

电影赏析美丽心灵 第8篇

在拉·封丹的寓言作品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北风和南风比试谁更有力量。有人穿着大衣走过,北风施展威力,使劲地吹,那人的大衣却越裹越紧。南风微微吹起,带来阵阵暖意,那人敞开了衣襟,不一会儿,他便脱去了大衣。

这个流传了数百年的故事说明这样一个道理:温暖和友善会比暴力和冷酷更有征服力。教育,作为一种“人的灵魂的工作”(雅斯贝尔斯语),就应当以“温暖和友善”作为最主要的手段。上映于2004年3月的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便是一部诠释了“爱的力量可以征服一切”的优秀作品,它告诉我们:教育的真谛在于打开学生封闭的心灵之门,让温暖的阳光照耀他们的内心。影片中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便是马修老师带来的神奇的音乐,更是他那一颗父亲般宽容、仁爱的心。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曾说:“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虚空。”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那所被称为“池塘之底”的寄宿学校,的确处于爱的“池塘之底”。这里幽晦如地狱,没有阳光温暖心灵;学生们犹如井底之蛙、笼中之鸟,没有自在遨游的天地;这里的环境冰冷如冬,污秽丛杂,丝毫没有爱的润泽。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教育理念”便是“行动一反应”原则:一旦有学生触犯纪律,他就将受到严厉的责罚。倘若3秒之内找不到违纪者,所有人都要被关6小时的禁闭,而且取消所有娱乐活动,禁止任何外来探访,直到违纪者“自首”或被揭发为止。在这里,学生们只能在规定时间与亲人见面,其余时间都处于教师的凌威之下;在这里,完全缺乏公义、尊重和爱心。这所学校的校长,自私、贪婪、刻薄而又刚愎自用。虽然他也曾经有过梦想与激情,可在被异化的教育环境中,他的心灵也逐渐扭曲变形。为了向同业委员会争取经费,为了获得晋升和荣誉勋章,他可以不择手段,任意掠取他人的成绩。为了逃避自己的责任,他可以把蒙丹送进监狱,可以宣告合唱团解散,可以解雇马修……在他眼里,唯有绝对的权威和惩罚才能控制消极行为的发生。他不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不倾听教师的建议,只想着寻求晋升的路径和解决经费的来源。他无法认识到音乐的育人功效,认为音乐带给学生们的变化只是一种巧合。在他的压制下,教师个个行为乖戾,面目可憎,令人匪夷所思。他们忘记了说笑,失去了生活的情趣与品位。在他们眼里,看什么都觉得是坏事,这几乎成了他们的职业习惯,或者说思维定势。他们每天如临大敌,与学生没有任何情感上的交流。

正因为如此,这里的学生与教师相互敌视。这里与其说是学校,不如说是监狱。

当教师马修刚出现在这所学校的时候,他所见到的是:学生辱骂他是“秃子”,哈让因为没收了穆东的香烟而被剪刀捅伤,一个被视为“无药可救”的学生跳楼自杀,学生在课堂上创作漫画羞辱校长……马修曾有过音乐创作的梦想,也曾憧憬过爱情诗意的浪漫,但当他步入这所寄宿学校,他的理想和命运似乎也被卷入了“池塘之底”。

第一次与学生相遇,马修便遭遇“重创”。远远地,他就听到教室内喧闹沸腾;推开木门,看到骷髅嘴里叼着点燃的烟头;他刚上讲台就滑倒了,掉落的皮包被学生四下抛传……直到校长出现,教室才恢复了平静。然而,马修还是用善意的谎言,宽容了这群孩子,在学生们惊愕的目光中开始了师生对话。起先,马修要求打伤马桑的乐格克承担责任,可是乐格克在侥幸逃过校长的“恐怖3秒”后,又遗憾地错失了马修给他的宝贵15秒,而被送往校长室。当马修看到乐格克不幸遭受体罚时,他意识到可以用更加人性化的方式去处理——让他去医务室照看马桑,直到后者康复为止。马修实在不忍心,一个孱弱稚嫩的心灵遭到无情的鞭笞与践踏。他申请进行教育实验,请求校长答应三个要求:取消禁止娱乐的禁令,允许他来惩罚违纪学生,允许不透露犯错学生的姓名。接着,马修请被前任教师评价为“天使的脸蛋,魔鬼的心肠”的皮埃尔监管课堂秩序。可惜,当马修处理好乐格克事件回到教室时,却发现皮埃尔在黑板上画出了丑化他的漫画像。面对这一情景,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式,甚至可以依据学校的“行动一反应”原则,关皮埃尔3天禁闭,给他来个下马威。可马修却选择了宽容,他甚至还了皮埃尔一个漫画像。最后,马修请学生们在小纸片上写下自己的姓名、年龄和未来理想的职业。这时,教室里出人意料地静!这群早已听从野性呼唤的孩子,他们从来没有正视过自己的灵魂,没有真正晤对过自己的心灵。现在,马修要他们重新拾起幼时的梦想,重新捡回属于自己的人格尊严,不知是“晴天霹雳”,还是久旱逢甘霖?不过,大家都很用心,也许他们看到了幽晦的天空出现了一道罅隙,一束生命的光芒正照耀在他们的心灵之上。只有佩比诺仍在犹豫着。马修缓缓蹲下,用温暖的大手轻轻搭在他的肩头,耐心地软语询问。如此寻常的动作,倾泻出无限的智慧与力量。对学生们来说,这是久违的场景!学生的答案真实生动而又千奇百怪:他们理想的职业是牛仔、战士、间谍、将军、消防员、驯虎员、热气球驾驶员……

我们无法忘却马修初到学校时惶恐的目光、不解的询问、对人性的质疑、疲惫不堪后的自我反思……他仿佛置身于教育的边缘地带。作为被主流社会忽视的他,更能体察出被教师漠视的学生的心灵世界,更能感悟爱与宽容的力量,更祈求他人对自己言行的理解……尽管这些学生行为逾矩,语言粗俗,但是内心深处却很柔软脆弱。如何温暖他们孤独寂寞的心灵?给心灵涂上怎样的精神底色?这是摆在初到“池塘之底”的马修面前一道严肃的课题。

生命中有许多偶然。一群渴望被理解而又狂野不羁的学生偷拿了马修存放乐谱的皮包,一个个跳跃的音符,引起了学生们无限的遐想。音乐,一个被学校完全忽视了的名词,一种贴近人类心灵节奏的律动,也许会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学生们在宿舍里发泄内心不满时的高歌引起了马修的注意。虽然他们缺乏歌唱技巧,但确确实实是在用音乐表达真情!马修立刻感到一种心灵的震撼:他的音乐创作将和学生们的生命一起迎来新生!马修决定组建合唱团,让学生们在幽晦的“池塘之底”看到希望的光芒,让他们感受到生命深处的滚滚热浪。

皮埃尔,一个因经常偷窃、屡次逃学而被公立学校开除了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他敏感而又有些自闭。他常常独自潜入教室,让自己的歌声穿过围墙,穿越校园,蹿向云霄,冲向生命的高处。可是,他很孤傲,也很自卑,从来不肯在公众面前展示歌喉的美丽,甚至以戏谑的姿态使自己从合唱团里出局。然而,马修却没有在意他有意无意的恶行,而是敦促他回到合唱团。因为马修知道,唯有音乐,才能浸润和清洁他的灵魂;唯有音乐,才能使他自由畅达地奔赴理想;唯有音乐,才能使他远离邪恶,永葆生命的纯净。一如马修在日记中所述:“他自己感觉不到,可我却确信无疑,他的嗓子是个奇迹,预示着一种异乎寻常的音色。”皮埃尔超出常人的音乐天分,在马修的精心呵护和调教下,发挥得淋漓尽致。然而,当马修与皮埃尔的母亲并肩交流时,被蒙丹所蛊惑的皮埃尔,竟将一瓶墨汁泼向马修。尽管格外垂青这个孩子的天赋,但是马修还是适时而果断地惩罚了皮埃尔——砍掉了他独唱的部分。美丽的事物,在即将失去时方觉它的珍贵。在皮埃尔倚柱忏悔时,在他茫然若失的眼神中,我们看到了教育的魅力。当合唱团在表演哈默的《黑夜》时,马修又宽容而富有智慧地将手伸向了皮埃尔。这时,我们看到了皮埃尔在完美地配合着节拍歌唱。在他的眼神里,马修读到了自豪、被谅解的快乐,还有第一次呈现在他眼中的感激。

合唱团活动进行得很顺利。在聆听学生们“成长的拔节声”的同时,马修也感受到自己身上潜滋暗长的力量。学生们精彩绝伦的演唱,让他灵感澎湃,渐入佳境。我们看到了这群学生曾经写满忧郁与痛苦的脸上,已经一扫往日的阴霾。课堂内,操场上,宿舍里,学生们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快乐的笑容。一切都在悄然变化着——当皮埃尔将墨水投向马修时,大家群起而攻之;严苛而古板的校长也加入了足球队,甚至爬上办公桌,放飞纸鸽,放飞童真;刻板的朗古卢瓦老师,在数学课上的语言竟然也充满了和谐的音乐节奏,他甚至加入了合唱团,弹起了风琴;皮埃尔的母亲从变化的孩子身上感受到未来生活的希望,她的生命也发生了全新的转向……马修的出现,给“池塘之底”带来了一束光芒。可惜这一束光芒却转瞬即逝。就在哈桑校长为经费解决而振奋时,一个电话让这一切灰飞烟灭。因被误解而蒙羞的蒙丹,纵火烧毁了学校,留下了一个诡秘的笑容后转身离去。幸运的是,马修恰好带领60多个学生去野外游玩,逃过一劫。然而,马修擅离职守所造成的损失也是无法弥补的。终于,这个可怜的音乐家、失职的学监再次坠入了命运的谷底。他被解雇,并被要求立即离开,不得再与学生们相见……临走时,他带走了孱弱的战争孤儿佩比诺。

约翰·纳什:美丽心灵和美丽数学 第9篇

感谢《美丽心灵》,由Sylvia Nasar撰写的纳什传记,以及由Russell Crowe主演的电影版,使得纳什成为少数在学术圈以外被熟知的数学家。大众会记得纳什的精神疾病以及最后他从精神分裂症中康复过来的故事。但纳什的影响远远超过传记的好莱坞版本。他的同行将他的数学创造,尤其是非合作博弈(这工作使得他获得诺贝尔奖)列为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想法之一。

纳什在博弈论方面的工作最广为人知。一个游戏或者说博弈包含两个或以上的“玩家”。玩家会受到奖励或处罚取决于所有参与者的表现。有些游戏被称为零和博弈,指的是一个玩家得到的是另一个玩家的所失去的。纳什的工作可以应用到非合作博弈中。在这种情况下,玩家可以在不影响其他玩家的前提下单方面地改变策略来增加(或减少)自己的收益。

这样游戏的典型例子是基本的囚徒困境。两个囚犯被拘捕并拘留在分开的牢房中,他们无法互相交流。执行者们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他们在主要的控诉上有罪,但他们可以认一个更轻的罪,从而只蹲一年牢房。囚徒们被提供了这样一个交易:做对另一个囚徒不利的声明(即背叛)并无罪释放,而因此另一人需服刑3年。然而,如果两人都背叛对方,他们将服刑2年。如果他们都没背叛对方(即他们合作了),则两人都会获得更轻的定罪并只服刑1年。结果可以被归纳到一个结局矩阵中。

纳什发现任何这样的游戏都有一个策略,这一策略被称为纳什均衡。任何一个玩家脱离平衡点的单方面策略改变都将会导致对于该玩家更坏的结局。在囚徒困境的情形中,有两个这样的均衡点,结局矩阵的左上角与右下角。确实,对于右下角的情况,如果任何玩家单方面地改变他的策略并决定不背叛,他将增加自己的服刑时间。这个例子特别使人烦恼,因为左上角的策略显然是适用于囚犯最好的方式(他们应保持沉默),但纯理性的玩家会在右下角的位置结束。

博弈论在诸多领域有所应用,包括经济学和政治科学。国际关系中的许多方案可以作为非合作博弈的模型。比如,二战中核计划的发展可以作为类似囚徒困境的模型。其中两方都决定获得原子弹以免对方也会这样做。当然,这会导致核武器数量的大规模扩张这样一个不那么令人满意的结果,相当于两个囚徒都背叛了的情景。

尽管纳什是以他在博弈论上的工作为全球所熟知,大多数学家认为他在黎曼流形嵌入理论上的成果是最具革新意义的。在这个几何分支里, n-流形是局部可以看成n维欧式空间(我们熟悉的典型3维空间就构成一个3维欧式空间)的空间。例如,一个曲面,比如球面或空心的甜甜圈,是个2-流形,因为曲面上的任意一点周围都能画出这样的一块区域:对于站在该点的小虫,这块区域就像一个2维平面(因此古人认为地球是平的)。

如果一个流形存在一种全局一致的方法来定义某个点上与流形相切的矢量之间的夹角,这个流形就被称为黎曼流形。特别的,这使得我们可以定义流形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并找到嵌在流形内曲线的长度。定义了通常的角度和距离的欧式空间就是最简单的例子。

现在试着想象把一个抽象的黎曼流形放到一个欧式空间中。你可能需要把它扭曲或者做各种奇怪的操作从而导致流形上切向量之间的夹角发生改变。纳什-柯伊伯嵌入定理断言我们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即我们可以找到n维黎曼流形浸入n+1维欧式空间的保角的实现方法。接下来你可以利用由欧式空间继承而来的黎曼结构更容易地计算出流形上点之间的距离。

这可能听起来没那么惊天动地,但这个问题已经烦恼了数学家们超过了一个世纪。研究过“地图”的人都知道,所需要的欧式空间的维数不能比n+1更小,比如球面就不能在不改变角度的情况下展开成一个平面。

纳什定理有许多反直觉的推论。比如,它指出任何2维闭曲面可以在任意小的3维球体中实现。

纳什还发明了一个真正的游戏。这个游戏最终被帕克兄弟公司(Parker Brothers)以桌面游戏六角棋为名(Hex)推向了市场。这是个在以六边形为棋格的平行四边形棋盘上玩的游戏,大约同时,丹麦也有人独立地发明了这种游戏。在普林斯顿大学,这种游戏被称作“纳什”,另外,因为人们在数学系男洗手间的地砖上玩这种游戏,它还获得了一个双关语名字“John”。这个游戏有两个玩家,各执一种单色棋子(比如红和蓝)。目标是赶在对手之前在棋盘的一头到另一头连成一个完整的路径。

这游戏有网络版。先行的玩家总有一个获胜的策略;即走第一步的玩家可以总赢,只要他执行恰当的下棋的顺序。

上一篇:教师考核自评报告下一篇:农村环境会议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