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意境教案范文

2024-06-06

意象意境教案范文(精选6篇)

意象意境教案 第1篇

诗歌鉴赏之

-------意象与意境

教学目标

1、理解意象、意境的内涵。

2、弄懂意象、意境的关系。

3、重点是掌握诗词鉴赏中的意象、意境类题型的解题技巧。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诗歌的意象

先看一首诗: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中写了那些形象?这些形

象让你产生怎样的联想 分析:

先想到啼鸟:早上起来,到处听到小鸟的啼唱…… 风雨:昨晚风雨交加……

落花:花都凋谢了,落了一地…… 再想到:啼鸟:欢快的气氛 风雨:无情的风雨 落花:实让人惋惜

总结: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啼鸟写出自己的高兴的心情,借风雨、落花写出诗人的感伤之情,将喜春、惜春之情表现得贴切自然。

这就是意象。从刚才的诗歌中,可以归纳两点:

1、形象可引发我们的丰富联想。

2、这种联想以我们的生活底蕴、人生阅历为资本,又与诗歌具体语境有关。意象是读者与作者共同完成的。

要由“落花”产生“让人惋惜”的联想,首先,读者要有一定生活体验;其次,作者有明显的语言暗示(“知多少”)。

意象

“意”——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感兴。“象”——物象(人物、事物、画面。)

意象是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是“意”与“象”的统一,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感情的载体。

一些常见意象比较固定的文化内涵

杨柳

长亭

孤帆

驿路

浮云

离别、游子 大风

长云

寒霜

飞雪

苦雨

凄凉悲愁 梅花

翠竹

松柏

幽兰

菊花

高洁隐逸 美人

神女

灵修

国君 羌笛

竹笛

羌管

寒蛩

蟋蟀

思乡

青鸟

鸿雁

雁足

尺素

音信、书信 白雪

玉壶

冰心

高洁

二、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

如果意象是闪亮的星星,意境就是茫茫夜空;

如果意象是天河,意境就是荡漾着天河波光和水声的无限苍穹。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

意象=物象

情思

意境=意象

氛围

三、什么是意境

“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意象是诗意的载体,意境是诗意的空间。意象让人从旁观赏,意境却让人身入其内、神游其中。“就是说,是有形的意象生发出无形的意境,无形的意境是依赖有形的意象而存在的。“一叶落知天下秋“,秋天的意境应该是包括了落叶的意象及其四周弥漫的秋意的“实与虚的统一,显与隐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四、“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下面我们来举例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五、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情感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

意境: 萧瑟苍凉。

情感:沦落天涯之人的孤独之感,思乡之情。

六、走进高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广东卷)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参考答案:“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七、总结方法

【提问方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同学们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六、常见意境举例

雄浑壮丽 壮阔苍茫 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 清幽明净 明丽清新 萧疏凄寂 安谧美好 幽僻冷寂 高远深邃 淡雅幽远 清冷幽静

七、趁热打铁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八、作业、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一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⑴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⑴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

人家、庭院等景物。

意象意境教案 第2篇

教学课题 诗歌意象与意境鉴赏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意象与意境类题型的解题技巧。2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意象与意境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主备人 课时安排 2-3课时授课时间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复习鉴赏意象与意境题型方法与技巧 教学过程:

一、考点分析(教师结合高考考点进行分析)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形象(意象)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杂诗。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诗中的景象是诗人为抒发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所以我们在鉴赏景物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二.高考例题 题型一:意象类

提问方式: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09年宁夏.海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 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答案】(5分)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2、(09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答:

【鉴赏】

这二十八字。可算是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过出画笔难于表现的情韵。可以想象姜夔当年是坐船造访石湖的。“桥西一曲水通村”,自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茂,凭什么来认得“水通村”呢?“岸阁浮萍绿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时飘流出的浮萍。这正像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

果然,“家在石湖人不到”。这自然是说范成大别墅的远绝烦嚣,实亦是对范品格的称颂。范成大以廊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他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不得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于是他落职退隐江湖。他视富贵如浮云,惟恐缁尘再染素衣,所以“家在石湖人不到”。这“人”应该是指那些趋炎附势,抗尘走俗的人。能做到“人不到”,足见操守清介,志在遂初。因而他能在退隐中怡然自乐,沉醉于自然美景中。“藕花多处别天门”,专开门户在荷花繁盛的地方,是何等的雅人深致!三四两句,写景实即写人,写人的品格、胸襟、情趣。

【答案】⑴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题型二: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09年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6分)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折桂令】一曲写苏昆生重访秦淮。秦淮河横贯南京市,河两岸为景胜、繁华之地,但现在苏昆生见到的是一片残败。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解题指导】《折桂令•问秦淮》出自孔尚任的《哀江南》,选入高中语文第四册戏剧单元,教材所选的七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而试题材料选自第四支曲子【折桂令】,写写苏昆生重访秦淮的所见所感,突出南京荒凉残败的景象,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三、方法总结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意境)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深寂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常用术语:寥廓、雄奇、开阔、旷远、悲壮、悲凉、凄清、阴冷、幽静、萧条、荒凉、冷落、衰败、孤寂、恬静、闲适、缠绵、清新、明丽、绚丽、壮丽、秀美、恬淡、朦胧、淡雅。③分析作者表现的思想感情。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离愁别绪、羁旅情愁、思乡怀远、闲适恬淡、乐山好水、感时伤世、吊古伤今、忧国忧民、言志抒怀、叹惋讽谏等。教师强调:

如何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景象,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有时可能相反。要特别注意。

四、课堂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11分)

题李世南画扇

蔡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注] ○1 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2 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3 瓮:这里指水瓮。

○4 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坞。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答案: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给3分。答出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的气氛的,给2分。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西 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问:请分析这首诗画面美

这首诗写了江山、花草、燕子、鸳鸯,四种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显出蓬勃盎然的春意。四种景物并列组合,构成上下对偶两联。上联写远景,下联写近景;上联景物较阔大,较概括,下联景物较特出、较具体;上联是静景,下联是静景。远与近相生,概括与具体结合,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景图。浓艳的画面色彩,谐调的画面组合,相宜的动静描绘,渲染出浓浓春意,观之令人赏心悦目。【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问:这首山水名篇历来为人们称道,请问诗中描绘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主要描绘了幽草、西涧、黄鹂、深树、春潮、雨、野渡、舟自横等景象,诗人通过这些景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表达了作者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和忧伤情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掌握意象描写的方法及意象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考点分析

二、高考例题

1、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辽宁卷)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1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2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从写景的顺序看:

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

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

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

从动静的角度看:

一、二两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两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答出远近顺序的,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1分;答出动静角度的给2分。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6辽宁卷)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答案】

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3分

三、方法总结

1、意象的作用 明确意象的作用:

①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

②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③塑造背景或环境。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④塑造意境。意境是作者描绘自然景物中景物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目的是让读者 “临其境”或“入其境”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

⑤衬托人物节气、品质或性格。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

⑥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⑦以景衬境。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静境——“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满景衬空境——“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等。

2、意象描写方法(1)各种修辞手法

(2)侧面描写———衬托对比

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服务从而突出主要的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与反衬。对比是相并的两方内容相反目的在于突出不同点的手法。(3)正面描写———动静结合

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还可以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4)正面描写———虚实结合

在景物描写中,虚是联想想象之景,如回忆想象未来或幻想幻觉之景;实指当前视听之景。

(5)正面描写———光影、色彩的渲染

立足意象 领会意境 第3篇

那么什么是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呢?二者有什么区别?所谓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事物的融合, 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 它来源于现实生活, 是现实生活的写照。意境则不同, 词典上解释为“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也就是说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 是超越于具体意象之外, 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的境界。简而言之, 在文学上, 意境是指一种感觉, 即作者的思想感情;意象, 一般都是诗歌里描写的客观事物。诗人常常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 融入自己的感悟, 创造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意象。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 常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现特定的情致和趣味, 表达相似或相同的感情, 于是看到某个意象, 人们便会想到它们要传达什么情感。如“月”这个意象往往和思乡、怀念亲人有关,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都是通过“月”来表达对亲人的怀念之情。“柳”更是古代诗歌中诗人抒发惜别留恋之情的特殊意象, 古人也有折柳送别的习俗, 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柳永的《雨霖铃》中“杨柳岸晓风残月”都使用“柳”来表达那种依依惜别之情。再有“莲”, 古人主要用它来表达爱情, 我们知道“莲”与“怜”同音, 而“怜”往往表达的是对女子的怜惜和怜爱之意, 如“怜香惜玉”。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中:“采莲南塘秋, 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 莲子清如水。”同时“莲”又是处于浊世而仍保持气节的高洁之士的象征, 北宋学者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赞赏的就是这样一位君子。另外在古典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还有岁寒三友“松、竹、梅”等。

因此, 教师在诗歌教学中不能仅仅满足学生能背诵诗歌、品味诗句、复述诗句的指称意义上, 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体会诗词中各个意象所蕴含的情感意义。

岑参的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表面看它是咏雪送友之作, 但字里行间却无处不流淌着诗人立功壮志和报国的激情。教学中教师要对诗人描写的意象、创造的意境继续分析, 引导学生感悟意象中“象”的生命动力, 进而体会诗人倾注于“象”的情感。

诗歌开篇就把胡天北风狂卷飞雪的骇人景象出人意料地比喻为“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从而创造“梨花飞雪”的意象, 从梨花在万树绽放, 枝头锦簇, 使人看到祖国山河一夜之间变成银白世界;从梨花的皎洁明丽, 落英缤纷, 令人看到塞外银花, 玉屑漫天飞舞的苍茫景象;从梨花的纯洁淡雅、清香飘逸, 使人闻到浓郁的馨香。天寒地冻的边塞在诗人笔下如江南一样明媚妖娆, 给人一种春意盎然的感觉。本来令人心惊胆寒的恶劣天气通过诗人的描写, 却令人心花怒放。联系下文的“瀚海阑干百丈冰”的壮丽, 不难看出, 诗人虽身处艰苦恶劣的环境中, 内心却充满壮志豪情, 似乎这冰天雪地对他来说不是苦寒难耐的绝地, 而是英雄男儿施展壮志的理想之所。

身在边塞, 诗人没有正面描写战争, 但诗人创造了“百丈冰”“愁云”等意象, 给人愁苦、冰冷的感觉, 它们展现了边塞惨烈的生活场景, 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边塞艰难斗争的一面, “愁云惨淡万里凝”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 但诗人并没有沉浸在这种痛苦中不能自拔, 而是把悲痛化为建功立业、自强不息的动力。

这首诗通篇还突出一个“奇”字, 如“胡天八月即飞雪”是奇事, “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奇景, “风掣红旗冻不翻”是奇寒, 帐中宴饮、帐外送别写友情之深, 这是奇情。“奇”字使全诗焕发出五彩的光芒。

总之, 通过意象的分析可以看出, 全诗在咏雪送别的内容下面, 读者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报国壮志豪情, 也让读者透过意象看到诗人那痛苦矛盾的心。

元代杰出的散曲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堪称小令中的绝唱, 一共五句二十八个字,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篇幅虽然短小, 但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 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难耐的心境。马致远这首小令, 前四句皆写景, 一共选取了十个意象: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阳, 作者一字一词、一字一景, 可谓惜墨如金。“一切景语皆情语”, 因此这些景语都是情语, 然后作者再在这十种景物前分别加上能够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 “枯”“老”“昏”“古”“西”“瘦”“小”“流”“人”“夕”等字眼, 就让这幅浓郁的深秋晚景图更加蒙上了一层无限凄凉悲苦的色调:深秋的黄昏, 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 骑着一匹瘦马, 迎着冷飕飕的西风, 在古道上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 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 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 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 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 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此时此刻, 此情此景, 怎能不让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肝肠寸断, 悲从中来?

这首小令之所以凭借二十八字取得这么高的艺术成就, 就是因为作者寄情于景, 在情景交融中构成了一种萧瑟凄凉的意境, 把难以表达的、抽象的思想感情通过可观可感的、具体的事物, 也就是我们说的意象清晰明了地传达出来, 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 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自己的审美认识和感受之中时, 这些事物便被赋予了感情的色彩, 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小桥流水人家”, 不过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色, 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 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 而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所谓“情因景而显, 景因情而生”, 就是这个道理。《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我国的古典诗歌之所以魅力无穷, 长盛不衰, 就是因为我国古代诗人借助意象这样的载体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意境, 表达了各自不同的情感, 让读者与其产生共鸣。好的诗歌应该既有意象又有意境, 苏轼推崇的“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使读者从有限的、具体的画面中, 感悟形象之外更深刻、更丰富的审美情趣和无尽意蕴。我们学习诗歌也应该从诗歌意象入手, 领会诗歌的意境。

解读意象,品味意境 第4篇

(船山)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我们惊喜地看到,人教版语文教材给我们送来了一阵现代诗的春风,尤其是初中教材由原来的7首现代诗增至现在的17课时23首现代诗,是原来教材的三倍多。这意味着编者正在重新审视现代诗在语文教学中和审美取向中的价值地位,也提醒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不能再忽视现代诗歌的教学,也提醒我们广大中学生读者要更加重视提升现代诗的阅读与鉴赏能力。特别是到了初三阶段,大家除了在诵读诗文的过程中感受、体验、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外,还应有意识地提高欣赏现代诗歌的品位和审美情趣。

钱钟书先生所言:“诗也者,有象之言,依象以成言。”也就是说,诗不是赤裸裸的、无所依凭的直接抒发情感,而是要通过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即意象来抒发。可见,意象是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掌握了意象。鉴赏诗歌也就成功了一半。

一、意象的内涵

“意象”是中国诗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意,指心意,象,指物象。意象即对象的感性形象与自己的心意状态融合而成的蕴于胸中的具体形象。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首次将其用于艺术创造,指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说明构思时须将外物形象与意趣、情感融合起来,以形成审美意象。具体地讲,它是诗人借助艺术想象,通过比喻、象征、拟人、对比、通感等艺术表现手法,把在对生活的审美观照中所形成的感受、体验哲思,渗透和熔铸到诗人所精心选择的客观物象中去。美的“意象”则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中的有机契合和融汇,它具有独创性。

诗的意象的独特价值在于把抽象的情意化为具体可感的美的形象,使情思的表达含蓄蕴藉。这是美的生成,又是一种含蓄的传达方式。如贺铸的诗句:“试问闲愁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里一连叠用三个比喻式意象,透露出闲愁之多:如一川蓬蓬勃勃的杂草,如满城随风飘荡的柳絮,如黄梅时节绵绵不尽的细雨。这就不像那种“我愁死了”之类的大白话,它表达得含蓄、富有诗意,委婉而使人回味。

二、诗歌意象的分类

诗歌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读者对诗的审美评价和依据。诗歌的意象多种多样,笔者从人教版教材现代诗歌的作品中归纳出主要的几类:

1、象征意象

艾青说:“象征是事物的影射,是事物互相间的借喻,是真理的暗示和譬比。”诗人通过象征体的运用,使思想感情具体化,引起读者深思,从而获得审美愉悦。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用“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寄寓了诗人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又如《在山的那边》表达的是信念与理想在人生追求中具有的巨大意义。“翻过山去看海”这个举动以及山和海这两个事物本身都具有象征意义,而且这首诗就是从它们的象征意义生发出来的。如果同学们理解不到这一点,仅仅把它们理解成实际的行动和实际的事物,就不能把握到诗歌的主题了。

2、比喻意象

比喻就是将两个不同的事物取其某一相同点来比拟,使两个形象相互辉映,彼此引证,使诗所要表现的思想和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以便于读者感受。如余光中的《乡愁》,诗人将一种摸不着、闻不到、看不见的抽象情绪“愁”化为“小小的邮票”,来烘托“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时的眷眷思念之情,把它化为“窄窄的船票”,渲染“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的恋恋不舍之意,把它化为“矮矮的坟墓”,来表现“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的拳拳孝子之心,最后把它化为“浅浅的海峡”,来表达“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的绵绵思乡爱国之情。从上文我们知道了诗人为了表达他对于某一事物的独特感受,为了使抽象的、难于描摹的事物具象化,往往会运用比喻意象。

3、拟人意象

拟人就是赋予外在的客观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动作和行为,即物境人格化。它可以使诗的语言形象而富于立体感。如郑愁予的《雨说》,全诗采用了拟人手法,以“雨”为中心意象,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雨”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义的存在。不仅如此,对诗中的其他事物都作了拟人化的生动描写,如“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去听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等。全诗出色的拟人化表现手法,使这首诗具有亲切感人、活跃欢快、充满情趣的风格,它切合儿童的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稚嫩的童心。

4、物化意象

物化刚好与拟人方式相反,赋予人以某种外在自然物的特质,即人格物境化。它往往把人比附为外在的可感性的景物,用以渲染和烘托出诗人含蓄的思想感情。它同样能使语言形象化。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表达作者热爱伟大祖国的火热诗情。但诗中的思想不是作者直喊出来的,而是把思想浸透在意象中,成功地运用了物化手法。诗的开头,作者就把“我”比附为“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的驳船”,让读者从中深切体味到祖国是何等贫困、落后,以及作者隐藏的那份忧患意识。在诗的第三节中,作者笔锋一转,又将“我”化为众多的意象:“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绯红的黎明”等,这些洋溢着生命感的意象使读者真切感受到祖国挣脱了束缚,给人新生和希望。总之,诗人心中奔涌着的爱国之情,由于找到了最恰当的物化意象,得到了形象的表达和生动的抒发,也更有艺术感染力了。

5、对比意象

对比,是一条普遍的艺术规律。小说、诗歌、绘画、戏剧、音乐等文学艺术体裁,都使用对比手法。大小、长短、高低、远近、曲直、阴阳、冷暖、真善美与假恶丑,在对比中相形益彰。如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中,残损的手掌本来是很小的,但它能摸索广大的土地,一会儿“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一会儿又让“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这一大一小的强烈对比构成了独特的语境。还有诗文前半部分用“灰烬”“血和泥”“冷到彻骨”“憔悴”“苦水”等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来描写沦陷区的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后半部分用“太阳”“春”“带来苏生”“温暖”“柔发”等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来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赞美之情。这样前后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更加鲜明。

6、通感意象

在诗歌里往往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几种意象沟通起来,互为转化,从而获得一种新奇,精警的艺术表达效果。如江河《星

星变奏曲》中“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蒙蒙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了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蕴,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再看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第一节开头,“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视觉“老水车”与听觉“疲惫的歌”相连,诗人用这种苍凉的意象开头,一下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极佳的诗歌欣赏状态,地老天荒之中去感受那份震撼,那份深厚,数百年的历史沉寂一下跳到了读者面前,开阔而雄浑,苍茫而深沉。

三、走入文本,把握意象,品味诗情

理解了意象的内涵和类型,下面谈谈如何把握现代诗歌意象,从而学会品味诗情。

1、用吟咏和美读方法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吟咏诗歌是开启理解诗歌大门的金钥匙。所谓“美读”是指“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叶圣陶语)。人教版教材现代诗歌选编篇目大多是直抒胸臆、酣畅淋漓的抒情名篇。如在美国诗人休斯的《黑人谈河流》这首短诗里,作者一连用了四条河的排比体式,像大河奔腾而下,把倾诉的感情宣泄得淋漓尽致;在诗篇组织上,他把“我了解河流”“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这样的诗句,在诗篇前后反复吟唱,起到了一唱三叹,深化主题的效果。又如《星星变奏曲》抒情细腻,意境优美。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和浓郁的诗意氛围。因此,在新诗鉴赏中,同学们要反复吟咏诗歌,把握意象进而达到理智上的领悟,进而介入情感,进行美读,循着语言运动的节奏,触摸到作品的感情脉络,体验作品浓郁的感情,感受诗歌的特定抒情氛围。

2、结合作者的背景生平,理解诗歌意象

在诗歌创作中,由于诗人个体经历的不同,对客观审美对象的感受不一样,每一个物象所激起的诗人的情感体验也会不相同。所以,当诗人把瞬间的感受寄寓在一个特定的审美对象中,其生成的意象,就更多地带有主观色彩,形成一个所谓的全新的意象或诗人原创性意象。当我们在解读这些意象的时候,就必须要全面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创作心境和特殊的人生经历,以期找到一个解读意象的最佳突破口和切入点。

例如《我爱这土地》,我们就要了解艾青的生活经历和创作背景。1932年从法国留学回来的艾青目睹了中国20世纪30年代满目疮痍的现实:在灾难中挣扎求生的人民,世代生存的土地被大片掠夺,与他们生息相通的土地被肆意践踏。艾青作为民族战士,为民族现实的生存而焦虑;作为诗人,他反对赤裸的抒情,主张给感情穿上意象的衣裳。艾青以意象作为现实人生与情感体验表达的通道,找到了战士与诗人、生活和诗歌、时代与艺术有机结合的融合性。因此,艾青在意象的选择上,他找到了具有意象的理性深度内涵,又能体现意象的艺术观感的审美效度的典型意象,这就是人们熟悉的“土地”和“太阳”两个意象中心。这两个中心意象蕴含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艺术感受,体现了他的诗与时代精神的紧密联系。了解这些创作背景,大家就会明白此文中“土地”这意象深藏着的正是诗人对灾难中的人民和受难的祖国一份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赤子之爱。

又如在学习《星星变奏曲》《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我们就有必要了解以舒婷、顾城、江河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的生活经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意象,理解诗歌的主旨。

3、理解诗中意象的特征,发掘意蕴

①抓住意象特点,整合单一意象。诗歌都离不开意象的分析,而意象常常是单一的个体,因此分析时必须抓住每个意象的特征,并把意象整合起来才能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如《我爱这土地》诗人运用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意象——“土地”“河流”“风”和“黎明”,并分别赋予它们不同的象征意义:“土地”可看作是繁衍滋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和“激怒的风”可看作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则是充满生机的民族光明未来的象征。不管是“河流”“风”“黎明”,这一切都发生在土地上,土地是中心,是根,是归宿,所以“我”死了以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以致到最后诗人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的爱、诗人的情都浓缩在“土地”这个意象中。“土地”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

②注意意象的组合方式,发掘意蕴美。一首诗往往不可能只具有单个的意象,作为整体,诗的意象之间往往是相互联系的,并由此而生发出深层含义。因此,在分析各自内在的意蕴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握诗的整体意蕴美。

如上文提到的《乡愁》,我们不仅要理解诗中每一个具体意象所蕴含的情思,而且更重要的是把这些意象联系起来看作一个整体来探寻诗人的情感深处所隐藏的社会和历史的广阔内容。同时,在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的这四种意象,更让读者易于引起联想:可想到生离,想到死别,想到自己曾有过的故人、故园之思。还让读者脑海中呈现出与诗歌内容对应的四幅鲜明而具体的生活画面,在鲜明的画面中体验诗中愁得化不开的乡愁。可以说,四个意象抒发人生四个阶段四个愁情,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在淡淡的哀愁之中如泣如诉地倾吐真切、纯挚的“失恋”之情,仿佛窥探到了诗人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情怀。

又如《星星变奏曲》以“星星”为意象,但文中七次出现“星星”,每一次出现的形象多不相同:第一次是对没有光明时的一种希望,第二次是点缀夜空的星辰,第三次比喻光明和温暖,第四次同第一次含义一样,第五次指的是艰苦的历程中存留下来的一点点的自由和温暖,第六次指挣扎着保留下来的温暖的火种,第七次指大自然的星辰。总而言之,作者灵活运用象征、比喻、通感等艺术手法,打破时空秩序来重新组合意象,丰富意象。运用天马行空的联想将表面毫不相关但又存在偶然性相似的关系的概念组合在一起: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春天、鸟、丁香”等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境界。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这使得这首诗含蓄蒙胧、意境优美。显示了诗人对黑暗冰冷现实的否定,抒发了作者对光明的渴求。

意象意境教案 第5篇

(一)意象

①意象,“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即诗歌中的具体的人、物、景等(物象)。

清代刘熙载《艺概·诗概》说: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 意象可以说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主观色彩的物象。②举例说明 草木类: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苏台览古(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梧桐:

白居易《长恨歌》: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③意象的主要特点:

(1)许多传统意象有着相对稳定的表意功能 ★ 柳——离情别绪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 梧桐——冷落凄伤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 杜鹃——哀怨、凄凉、思乡

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李白)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2)单一物象可以有多重表意功能

燕子(甲)——表现春光的美好,惜时,伤春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 殊)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张可久)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欧阳修)燕子(乙)——表现爱情,传达相思

古诗十九首: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一往情深 晏几道: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惆怅嫉妒 晏殊: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孤苦凄冷 张可久: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留恋企盼

燕子(丙)——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 殊)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张 炎)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文天祥)燕子(丁)——代人传书,倾诉离情之苦

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郭绍兰)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张可久)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3)不同物象可以有相同的表意功能

蓬草 浮萍 浪迹 流云 片羽 孤月 班马(离群之马)都表示漂泊、流徙、客居的情感。

(二)意境,就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的《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词中“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就是意象。这些意象与“独”、“缥缈”、“恨”、“寂寞”、“冷” 等词的感情色彩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但诗人的心念却非常坚定,表达的是作者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这就是意境。绝 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写出初春时节自然界欣欣向荣、生机无限的景象。山日配,着一“丽”字;风花配,着意“香”字;泥燕配,着一“飞”字;沙鸟配,着一“睡”字。意象丰富,春日欣喜,溢于言表,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

(三)意境整合意象

1、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美好的春天如果意象是落叶,意境就是冷萧的清秋 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

意象=物象×情思

意境=意象+氛围

2、从两者的关系看,应该说意境是意象的整合。

(1)意象可以是物态的、零散个体的,而意境必须是情态的、浑然一体的。

(2)松竹梅兰、香兰杜若、山石泉流、珍珠翡翠、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柳絮、转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等等,皆可以为意象。(3)诗人寄意其中、赋情其上,通过描摹、起兴、譬喻、类比、象征、烘托、对照等手段,才能承载和传递丰富的思想情感,进而创造意境。

(4)意境是诗的灵魂。许多字面上要求比较意象的试题,其实命题期待在比较意境。例如: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 夜 四 无 邻,荒 居 旧 业 贫。雨中 黄 叶 树,灯 下 白 头 人。以 我 独 沉 久,愧 君 相 见 频。平生 自 有分,况 是 蔡 家 亲。

谢榛的诗论指出: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

1)诗论说“三诗同一机杼”,请写出这三个诗句在写法上的相同点。

答:人树合写,(说意象)以景衬情,以树喻人,树秋人老,有感染力。(说意境)2)评者认为三人的诗句中“司空为优”,请分析司空曙的诗句“优”在何处。

意境更动人:夜雨、昏灯、黄叶树、白头人,哀景哀情,凄婉悲苦;(说意境)

抒情更强烈:诗人孤独悲苦的心境得到了非常真切地凸现;(说意境)造句更有特色:意象组合回避动词,都是名词铺排。(说意象)【【真题】】 1、04年广东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3(l)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参考答案】(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分析】本题鉴赏诗歌的意境,其实所谓的“意境”就是由几个相关的意象组合在一起表达的情景交融的情景。首联写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但“一腐儒”上冠以“乾坤”二字,又于“自鄙”中透露“自负”,含有“乾坤”之内心忧社稷的腐儒能有几人的怨愤不平之气。颔联紧扣首联,表面写片云孤月,实际上以云、月的皎洁喻自己的忠心,情景交融,对仗工整。颈联咏怀,“落日”、“秋风”写景,表现诗人积极处世的精神。尾联用典,自比“老马”,呼唤用老马的“智”,抒发老当益壮的情怀。2、04年福建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案】“凉”字。“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独(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3、07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答案】用“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的意象,表现时间 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

4、结合注释,阅读下面这首诗,谈谈你对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的理解。《听张立本女吟》高适

危冠广袖楚宫妆①,独步闲庭逐夜凉。自把玉钗敲砌竹②,清歌一曲③月如霜。

注:①“危冠广袖”是一种高冠宽袖窄腰的南方的贵族女装。②砌竹,阶沿下的修竹,以钗击节是唐宋人歌吟的习惯。③清歌一曲,即吟歌一首。

【答案】:这首诗创造了一种清雅幽静的意境。暗蓝色的天幕上一轮秋月高悬,凉爽的闲庭中女诗人依阶低吟。清泠的吟诗声和着玉钗敲竹的节拍飘荡在寂静的夜空,冰冷如霜的月光勾勒出一个峨冠广袖的少女徘徊的身影。写出女诗人超尘拔俗,淡雅清纯的内心世界。

附:常见的意象:

1、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松柏:挺拔、傲岸、坚强、生命力。竹:气节、积极向上。梧桐:凄苦、悲伤。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2、花草类: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灿烂。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菊:隐逸、高洁、脱俗、坚贞。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勇敢面对逆境。兰:高洁。牡丹:富贵、美好。草:荒凉、偏僻、离根,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身份、地位的卑微。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

3、动物类:

子规:悲惨、凄恻。猿猴:哀伤、凄厉。鸿鹄:理想、追求。鱼:自由、惬意。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马:奔腾、追求、漂泊。乌鸦:小人、俗客、庸夫。沙鸥:飘零、伤感。

4、风霜雨雪水云类:

海:辽阔、力量、深邃、气势。海浪:人生的起伏。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春风:旷达、欢愉、希望。东风:春天、美好。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恶劣,恶势力猖狂,人生路途坎坷、挫折。雪:纯洁、美好、环境恶劣、恶势力猖狂。露:人生短促、生命易逝。云:游子、漂泊。天阴:压抑、愁苦、寂寞。天晴:欢愉、光明。

5、器物类:

玉:高洁、脱俗。珍珠:美丽、无瑕。簪缨(冠):官位、名望。

6、颜色类:

白:纯洁、无瑕、丧事。红:热情奔放、青春、喜事。绿:希望、活力、和平。蓝:高雅、忧郁。黄:温暖、和平。紫:高贵、神秘。黑:黑暗、绝望、庄重、神秘、命途多舛、对死者的怀念。

7、时间类:

破晓:初现希望时段。正午:热烈、热情奔放,恶势力对社会、人民的摧残。深夜:愁思怀旧。

8、场景类:

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草原:辽阔、人生境界、人的胸襟。城市(市井):繁荣热闹、富贵奢华。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

9、日月类:

月亮:人生梦圆、缺憾,思乡,思亲。朝阳:希望、朝气、活力。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事物或人生。

10、其他类:

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英雄:追慕古人、自愧自叹。小人:鄙夷、明志、自省、鞭挞。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衰败、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联系)。

常见意象所含意义:

长亭:陆上送别之所。芳草:喻离恨。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梧桐: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也表示凄苦之音。梅花:初用于赠别,后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

牡丹:寄寓富贵。杨花、芦花:顠零之意。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莲: 喻高洁,或表达爱情。

杜鹃鸟:为凄凉、哀伤、思归的象征。鹧鸪鸟: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寒蝉:为悲凉的同义词。鸿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乌鸦: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蟋蟀: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联系起来。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悲伤的感情。青鸟:在古代诗歌中是传书的信使。

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桑榆:比喻垂老之年。

成熟的梅子:少女怀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白云、明月: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诗词常用手法。水: 常常和绵绵的愁思连在一起。

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 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 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 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

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 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

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

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 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 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

意境意象型习题 第6篇

意象意境篇 【学习要点】

1理解“意象”和“意境”两个概念 及其区别。2初步鉴赏诗歌意境

3了解考查模式,弄清景物形象命题指向

4掌握答题步骤,归纳答题的思维流程及答题模式,取得答题的最佳效益。【知识铺垫】

1.理解“意象”和“意境”两个概念及其区别。

(一)意象:“意”是指作者的思想感情,“象”就是具体事物,又叫“物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指包含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事物。

例: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雨时。——卢纶 《送李端》

(二)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古典诗歌意境有:

雄浑壮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开阔苍凉-----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高远辽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幽清明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沉郁孤愁----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和谐静谧----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三)意象与意境的区别:

区别:(1)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则与全篇对应,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氛围。

(2)意象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些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用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

意象=物象×情思

意境=意象+氛围 意象+意象=意境。

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 如果意象是美人,意境就是良宵;

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 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坦克,意境即白色恐怖。【范例剖析】 赏析意象与意境:

【例1】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意象:小楼深巷

氛围 :

静谧幽邃,诗人客居临安的寂寞

意象:春雨杏花

氛围 :

江南早春的气息,预告一个万紫千红的局面即将到来

意境:寂寞的诗人躺在深巷小楼里,春天的脚步随着雨声来到深巷,进入小楼,给诗人带来一个不眠之夜,诗人设想明天早晨该能听到深巷传来的卖花声了,这两句构成的意境,其中有春天到来的喜悦,也有流光易逝的感喟 【例2】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问:创造出怎样的意境?

答:诗人借助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这些意象,与“独、缥缈、恨、寂寞、冷”等词的感情色彩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这个具有象征意义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创造出孤独、凄凉、绝去尘俗的意境。但是诗人的心态却非常坚定,表达的是作者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小练习1】李白《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意象:

意境:

【小练习2】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象:

意境:

【小练习3】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意象:

意境:

情感:

【考查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起到了什么样的的效果?

3、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4、清选择角度,简要分析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要忠于原诗,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如孤寂冷清、萧瑟凄凉、恬静优美、华美壮丽、清新自然等。

3.把握意象具体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规范格式:该诗抓住(采用)„„(意象列举)等意象,给我们描绘了„„的画面,营造了„„的氛围,从而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特别提示:题目中如要求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一定注意结合原诗中的意象进行具体阐释。【答题示例】 【示例1】 绝句二首(其 一)杜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示例2】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6分)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①。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注:①艭: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⑴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1)晚:归艘 钟声 望:江、青山、远帆、老鹤 ⑵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3分)

“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小练习4】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意象意境篇】答案

【小练习1】李白《子夜吴歌》:

意象:一片月色,家家户户捣衣声——浓郁的秋意,深切的思念。秋风、玉关——寒衣送给戍守边关的亲人。

意境:境界阔大。秋风乍起,明月高悬,长安城笼在浓浓的月色之中。家家户户传出捣衣之声,那急促而凄凉的声音散布出浓郁的秋意,这寒衣是送给戍守边关的亲人,声声寒砧都传递着对于边关的思念。【小练习2】《秋思》

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

意境: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诗中的藤是“枯”藤、树是“老”树、鸦是“昏”鸦、道是“古”道、风是“西”风、马是“瘦”马,一系列感情色彩强烈的形容词,营造出的是萧索的风景、疲顿的旅途这样色调暗淡冷寂的画面,渲染了一种孤独、悲凉的气氛,构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对表现作者天涯孤旅的情思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小练习3】《 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景的画面,创造出开阔悠远的意境。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

【小练习4】答案:(1)用“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的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答案:(2)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立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鉴赏材料】

长期的创作实践,各种景、物有了固定的含义特征和感情寄托,这就形成了意象。常见的意象的分类如下: 1.自然景象类:“月”思乡念亲离愁别恨寂寞思归,“流水”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斜阳”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西风、烟、霜”哀怨惆怅,凄苦苍凉,“冰雪”坚贞的心志高尚的品格,“浮云”漂泊的游子。2.植物类:“杨柳”怨别怀远,“落红”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松、菊”高洁、坚强之志,"竹"高雅虚心自持气节,“莲”同“怜”,爱情,“梧桐”光阴易逝、青春不再的惆怅与哀愁,“丁香” 愁思情结,“红豆”相思。

3.动物类:“鸦、杜鹃、子规、猿“衰亡凄楚哀怨,“蝉”凄凉高洁,“鸿雁、青鸟、鱼、鸳鸯、鹧鸪”

相思相爱离愁孤寂。

4.社会意象:“舟、湖、长亭、桥、镜、灯”离情别绪,思乡怀远,孤寂落魄,愁苦伤感。“登高、凭栏”相思报国壮志难酬。“吹笛、吹箫、吹笙”别离相思孤寂。“饮酒”豪情悲愁苦闷郁闷。“折柳”惜别怀远思乡。“捣衣”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 【详解“月”的意象】

千百年来,诗人们对明月、新月倾注了不少感情去歌咏她!情由景生,景由情变。人心好,景色美;人心灰暗,景也灰暗。景色自在人心中!面对亘古的月亮,不同的诗人,不同的环境,各有不同的感受,都把自己独特的感受写出来,绘景寓情,便有不同的吟月诗词。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有所积累。否则,就容易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的错误。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就是这样生发出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诗人“举头望明月”时,一缕乡思便从心头油然升起了。这样一个乡思引动的过程,不但人们很容易理解,而且不少人都亲自体验过,这就突破了诗人与读者之间因生活经验不同可能产生的感情上的隔膜,因而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诗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李白的诗作中,有大量都是咏月的诗歌,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等。

其他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三、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

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

1、在不少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也常常是诗人触景伤情的媒介。

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墙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天地一沙鸥。”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一句写出了一幅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的雄浑情景与浩瀚气势。通读全诗,我们会很容易发现本诗是写诗人垂暮之年漂泊的凄苦景况。而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以乐景抒哀情。

2、在不少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是诗人哀思的借托,是诗人心境的写照。

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此诗前两句写出了一幅残阳暮日的悲壮情景;后两句则写出了一幅明星弯月的凄清景象。这两幅景象虽美,但一个“可怜”揭示了诗人真实的情感。暮时风景固然壮阔,然已近黄昏;夜时情境纵然美丽,独无人欣赏。以美景写哀景,哀意之深实在难以言喻。月在此,早已不可与诗相分离了。

3、在不少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的出现,常常将诗人的内心悲苦上升到一个极高境界。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中所描绘的意象全是诗人在船舱里看到、听到、感觉到的,所有这些都触发着诗人远游的孤独、思乡的愁绪,使他不能入睡,秋深,夜静,西天的上弦月渐渐落下去了,天色变得漆黑,此情此景,使诗人越发感到凄凉难耐。

四、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渺小。在他们的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成了亘古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

李白《把酒问月》中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明月亘古如斯,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这几句诗句将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读来意味深长,荡气回肠。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本诗开篇便用“秦时明月汉时关”勾勒出一幅极为壮阔的月夜之景,纵横历史,时空交错,物是而人非。本诗表面上看写月夜的美景与对李广老将军的推崇之情,实际上,诗人以李广自喻,抒发了自己欲建立像李广一样的丰功伟业,但却因为小人的陷害而无所作为的无奈与悲凉之情。月在此,成了跨越时空的见证人。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江月年年如此,人物代代无究已,诗人从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一种欣慰。

上一篇:在XX乡2012年教师节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下一篇:物业管理论文范文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