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青藤书屋范文

2024-09-18

绍兴青藤书屋范文(精选3篇)

绍兴青藤书屋 第1篇

青藤书屋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徐渭《题墨葡萄诗》

青藤书屋原名榴花书屋,是一处具有园林特色的汉族传统民居建筑。嘉庆重修《山阴县志》卷二十八载:“榴花书屋,在大云坊大乘庵之东,前明徐渭故宅”。青藤书屋位于绍兴市区前观巷大乘弄10号,占地460平方米。书屋面积不大,但精致、幽雅,是绍兴现存的一处具有文人园林特色的建筑。青藤书屋现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绍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05月,青藤书屋和徐渭墓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徐渭(1521年-1593年),字文清,后改文长,号天池、青藤、田水月等。他一生连应八次乡试,都因不拘礼法而失败,由于徐渭刚正不阿,不喜结交权贵,遭遇坎坷不平,最后贫困潦倒而死。后人对他的书画评价最高,是中国绘画史上大写意画派成熟期的代表,被尊为青藤画派始祖。他的诗,明袁宏道誉其为“光芒夜半惊鬼神”的“旷世奇才”。他创作的两种杂剧《四声猿》和《歌代啸》,令汤显祖拍案称奇。至于绘画,他更是我国艺术史上成就最为特出的人物之一。郑板桥对徐文长非常敬服,曾刻一印,自称“青藤门下走狗”。近代艺术大师白石老人,也对他深为倾慕。此外,他对佛经、道术、医学、兵法都有研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是全方位的,纵观数千年来的中国文化史,似乎惟有苏轼一人与之比肩。他还是军事家,在胡宗宪门下时,为抗击倭寇,常常深入前线,观形势,度地形,施奇计,作方略,为胡所倚重。

据说他生性极为聪慧,六岁能读,九岁能文,十岁仿扬雄的《解嘲》作《释毁》,轰动全城,二十来岁时被列为“越中十子”之一。似乎从书屋延伸出去的,是条锦绣前程,但恰恰,怪诞的命运为他设置了一连串的悲剧性事件:

百日丧父。十岁,生母被遣散出门,母子分离。21岁入赘潘家,然而妻子潘氏不到二十岁去世,只有搬出潘家在城东赁房设馆授徒。考中秀才后,三年一次的乡试,连考八次,次次落榜。幼年失怙,青年丧偶,家园零丁,科场顿挫,命运一次次将这个潦倒落魄的文人玩弄于股掌之间。在古代艺术史上,徐渭身上的癫狂前无古人后无来者。1565年,因牵涉胡宗宪案件,45岁的徐渭焦虑、抑郁、恐惧以至精神错乱,他写好《自为墓志铭》,备好了棺材,并实施了头穿钉子、锤碎睾丸和发狂杀妻等极端行为。晚年,贫困潦倒、恶疾缠身的徐渭以卖画卖书为生。1593年,在异常悲惨的境遇中,73岁的徐渭艰难走完了一生,死时身边唯有一狗与之相伴,床上连一铺席子都没有。

在他辞世六年后,他才遇见第一个知音。当年,公安派的文学领袖袁宏道路过绍兴,偶然在好友陶望龄家里读到了徐渭字迹漫漶的《阙编》,不觉惊骇跃起,一把拉住陶望龄:“这个徐渭是古人,还是今人?”

艺术不能拯救生命,但能拯救灵魂。四百多年前,徐渭的灵魂就蛰伏在此,仿佛在冰冷岩缝中被压迫变形而又苦苦挣扎的那棵青藤。园里的这颗,虽非徐渭手栽,它屈居围墙阴湿一隅的青藤,痛苦地扭曲、纠结、盘旋,最后似一条苍龙,越过老墙而去,它又似乎是他的化身。

青藤书屋历经四百多年历史,几经变迁,虽一度荒芜,但方池,石栏,题刻,青藤,楹联,徐渭亲笔所题“一尘不到”匾,晚明陈洪绶书写的“青藤书屋”匾,都保存了下来。房子一律是粉墙黛瓦,整齐干净,墙高近一丈却幽静古朴,在一条用青石板铺就的小巷子深处就是青藤书屋了。青藤书屋的乌漆大门内有个小小的园林,竹子在风中摇曳,边上的小草也绽放着点点红花;还有翠绿的芭蕉伸展着宽大的叶片,葡萄架上半黄半绿的叶子,小径两侧如丝的兰草,屋角那棵缠绕的老藤。

三间平屋为主体建筑,书屋坐北朝南,一排花格长窗依于青石窗槛上,屋子正中高挂着徐渭的画像、《青藤书屋图》对联及陈洪绶手书“青藤书屋”匾,南窗上方悬挂着徐渭手书“一尘不倒”木匾及“未必玄关别名教,须知书户孕江山”对联,下方长桌椅列文房四宝,东西两壁分别嵌有《陈氏重修青藤书屋记》及《天池山人自提五十岁小像》,书屋之后现辟为徐渭文物陈列室;书屋之东有一小园,园内种植徐渭生前所喜芭蕉、石榴、葡萄等植物,书屋之南有一小园洞门,里面有徐渭手植青藤一棵及一方盈池(称天池),园门上刻有徐渭手书“天汉分源”四字。如今,青藤书屋是绍兴仅有一处具有明代文人园林特色的民居。

书屋右面有一个圆洞门,门外是一口古井,门内是一方小池,池两岸有两株古树,一株腊梅,还有一株青藤。据说因为徐渭爱青藤,所以这里就叫青藤书屋。因为叫青藤书屋就不能没有青藤啊,所以就种上了一棵,这棵青藤却也和徐渭一样命运多变,据说原来的青藤被雷电打成了两半,一半死了一半还在,留下的一半也没有逃过,在文革的时候连根被拔了。现今能看到的是后来移上来的。

屋前有池,方不盈丈,不涸不溢,号称“天池’,旁有大安石榴树,书屋因此得名。池边青藤一株,为徐渭手檀,枝干蟠曲,不如虬松,覆盖方池。池的周围有石栏,造作古朴。近北横卧平桥,下以方柱承托,柱上刻“砥柱中流”,桥上建书屋,构柱上刻楹联:“一池金玉如如化,满眼青黄色色真”,背刻“自在岩”。这些都是徐谓的手书。池水清幽、寂冷,一群鲜红的金鱼在无声无息地游弋,仿佛在追寻着那张饱经沧桑的脸容。

绍兴青藤书屋 第2篇

三味书屋,原名三余书屋,是晚清绍兴府城内著名私塾,位于都昌坊口十一号。三味书屋是三开间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坐东朝西,北临小河,与周家老台门隔河相望。鲁迅12岁至17岁在此求学。各信游客,听完这些,你们想去三味书屋看看吗?那就跟我来吧!

游客们,请看。寿家台门此边的厢房就是鲁迅先生的读书处――三味书屋。游客们,你们知道吗?三味书屋的一切都保存得完好无损。三味书屋有11套桌椅,都是学生当年自己从家里搬来的。鲁迅先生的座位排在北墙边,是一张带抽屉的长方形课桌,课桌后面放着一张低些的椅子,桌子上刻着一个简单的“早”字。关于这个“早”字,还有一段来历:鲁迅小时候,家里十分穷,他的爸爸又长年生病,于是,小鲁迅就要干好多活,上学就总是迟到。有一次,他又迟到了,受到了老师的批评。于是,他便在桌上刻下了一个“早”字,来提醒自己不要迟到。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听完了故事,你们想去鲁迅小时玩的地方――百草园看看吗?那就请排好队,跟我来吧!现在,我们来到了百草园,请大家自己快乐游玩吧。

青藤书屋人寂寂 第3篇

悻悻然而出兰亭。创作之家叶老师知我,未带我去大先生之周家祖宅、百草园、三味书屋,那里观者众,太喧嚣。而是绍兴城中前观巷大乘弄青藤书屋,此乃我最神往之所。

青藤者,晚明青藤画派开山之人徐渭雅号也。彼自嘲:“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大先生之《南腔北调集》,书名出于此,可见徐渭在他身上留痕甚深。

面包车在一条老街边停下,至青藤小屋前,门庭落雀,清冷之极。可,跨入小院,却别有洞天,芭蕉横叶,石榴遮天,丹桂清馨,一阵秋风徐来,金黄朱红铺地。冥冥之中,仿佛徐文长戴乌布,着大襟白裳,款款走来,迎迓于门前。

徐渭者,字文长,生于官宦之家,幼孤,性绝警敏,九岁能文,名震山阴。年少时追慕长沙季公,入一代大儒王阳明弟子帐下,究儒之大道,却陷入禅境,后辗转于科举,少年得志,竟然屡试不中,命运多舛。令其孤高之心大受挫折。后,幸被浙江总督胡宗宪所识、所宠,招至幕府,作了一位书记官。徐渭高才终得用武之地。文章天下,彼虽无功名,却一夜之间声名鹊起,倾倒不少封疆大吏,称其鬼才也。然,徐文长还是一副文人禀性,放浪形骸,落拓不羁。胡宗宪议军中大事,呼其名,彼却在酒肆中与文人墨客雅集,喝个滥醉,夜深,乌巾布衣闯辕门,肆无忌讳。可胡公喜其雄文大才,视为小节,仍纵其任性。后,胡公下狱,大树既倒,文长忧其祸及自己,遂发狂,用巨锥剌双耳,用斧劈头,自残未遂,不死。妻死后,续弦,又辄以嫌弃,击杀后妻,入狱,后被友人救出。从此潦倒半生。

仕途之门关上了,另一道艺术之门骤然打开,徐渭可谓少年得志,中年丧妻、晚年下狱,命运宠幸彼,亦戏弄彼,彼将这些成败毁誉凝结于丹青笔端,命运沉浮铺陈于宣纸,化意、化禅、化佛,终登化外之境,化成明月清风,紫藤长青,化作老辣入禅之书法,还有《四声猿》歌咏行板。一个以“青藤”命名的画派,崛起于才子聚集之山阴。

徐渭的入世与出世,无疑影响后来公安派与性灵小品文。彼穷途潦倒,了此一生,死后,人声皆寂。忽一日,公安派之三袁宏道下榻于驿馆,忽得一部铺满风尘徐渭文选,彻夜研读,晓风月淡之时,彼惊呼,奇才,奇文!

徐渭之友梅客生寄语公安三袁之宏道,称其“病奇于人,人奇于诗,诗奇于文,文奇于画。”徐渭则说自己书第一,诗次之,画再次,文最后。而余观之,徐渭画第一,文第二,字第三,诗则垫底也。

离开青藤书屋,余购中华书局所编徐渭集四册。此去经年,余仅存诗集第三册,搜寻多年,终在青藤书屋得也。

上一篇:软件开发行业前景分析下一篇:让人流泪的离别赠言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