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24-07-11

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精选6篇)

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1篇

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文/鲍思思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学质量的要求也有明显的提高,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初中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让学生亲自参与到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中,可以使他们进入一个全新的探索过程,在知识的海洋中去体会、去理解。以生为本是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核心,联系生活是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实验活动是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支点,情境教学是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纽带,及时检测反馈是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

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2篇

一、以生为本是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核心

叶澜教授曾经讲过:“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有的人生中的重要生命经历,是他们个体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传统课堂教学则把传递知识的价值视为重中之重,这样高效课堂就不可能得到实现。如果把课堂教学演化成以完成认知目标为宗旨的课堂和演绎“教案”的过程,就会制约师生的活动,导致课堂教学程式化,非常的机械和沉闷。这样的课堂就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也成为导致学生厌学和教师厌教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实施初中科学教学时,我们应根据教材知识的内在体系,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并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把课堂演绎成学生获取新知和探寻真理的乐土。

笔者在今年的温州市精品百课展示课《地形和地形图》中,对地形图的教学抛弃了传统的设计: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地形部位和等高线地形图,并让学生识别。这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没有自己获得新知的体验。笔者做了一些创新设计:用海绵制作了各种不同的地形模型(山地、丘陵、盆地),4人一小组,随机发给每组,学生亲身体验将三维的地形特征转化为平面的图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观察自己亲手画出来的等高线地形图,得出各地形部位的等高线分布特点,根据等高线的`疏密来判断山坡的陡缓,标出地形部位。然后将每组学生的作品进行实物投影,让学生将地形图与模型一一对应,并各抒己见、讨论总结。

二、联系生活是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

科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并受生活的启迪。在一定程度上,教学中能否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学习科学新知识,影响科学学习的效果。有效的科学教学需做到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积淀和已有的知识积累,让学生将生活中科学问题集中展现在课堂,并借助生活经验思考科学问题,要让学生将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如,笔者在《地形和地形图》中对地形的教学时,给出了温州的几个地点:乐清雁荡山、瑞安万松山、文成大峃镇和温瑞平原的照片,判断地形,这些都是学生最熟悉也最容易忽视的地方,原来故乡有这么多地形。然后百度一段文字材料介绍家乡温州的地形特点,加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并且安排了关于地形对经济发展影响的思考题,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从学以致用的角度引导学生养成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的习惯;(2)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的需要,使学生初步懂得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往往和当地自然条件紧密相关的道理;(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长大后努力改变家乡面貌的感情。

三、实验活动是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支点

初中科学是一门以实验活动为基础的学科。在科学教学时,让丰富的科学事实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才能为学生的思维提供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如果学生死记硬背现成的结论,不进行实验活动和探究,就无法学到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无法感受到探索自然科学的乐趣,也无法真正地掌握自然科学的知识。

如,在《大气的压强》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大气压,笔者让学生用挂钩、饮料、吸管设计实验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并作解释。更巧妙的是教师事先在吸管上做了手脚:有些吸管上被剪了小洞,有些吸管完好无损。学生通过实验活动,体验了大气压的存在,知道了用吸管吸饮料是由于大气压。对“为什么吸管上被剪了小洞的话饮料就吸不上来了”这个问题进行了小组讨论,因此对大气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四、情境教学是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纽带

初中科学具有实践性强等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明显的作用。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引入多媒体等丰富的教学手段,从实际的生产或生活中,从现实社会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中选取素材,也可运用科学实验等创设教学情境,使教学情境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近几年电视节目里魔术很流行,于是笔者将其作为情境搬进了课堂,并作为导线贯穿了《大气的压强》一堂课的始终:通过“魔术大表演—魔术大揭秘—跟我学魔术—生活中的魔术—历史的魔术再现—创造魔术”六个环节将本节课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后以“生活中处处有魔术,魔术中处处有科学”结束。

总而言之,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科学课堂最关键的支撑点和根本出路。教师应不断探索与创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行为,以学为本,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3篇

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教师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取大量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

教学效益是指学生一节课的收获,包括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教学效果同教学效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评价课堂教学不仅要看教学效果,更要看教学效率。如教学“水的密度”这个知识点时,一位教师花了15分钟达到了教学目标,另一位教师花了20分钟达到了教学目标,显然这两位教师的教学效果相同,但教学效率却不同。

一、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状分析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殷切期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的责任,更是压在每个教师肩上的一副重担,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然而,纵观当前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现状,虽然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已贯彻多年,但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在影响着大部分教师。如在教学理念上,有的教师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在教学内容上,有的教师只重视书本知识,轻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有的教师不注重结合新的形势,理论与现实脱节。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有的教师只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忽视科学课特有的生活体验效果。在教学评价上,以考试分数定优劣仍是很多人根深蒂固的观念。凡此种种,都不能适应初中科学教学的新目标和新要求。其结果往往导致课堂效益低下,甚至出现“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的现象。针对上述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教师应该不断反思,痛定思痛,并提出一些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建议。

二、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和措施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内容总量×学生接受内容的百分数。由此可知,有效性的教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二是教学对象。但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有效性教学的决定因素,主要取决于教学对象———学生,即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专注性。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学会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认知智慧增值。要切实提高初中科学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应该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等方面入手,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教学理念的转变

先进的教学理念,都来自于成功的教学实践:理念指导实践,实践孕育理念。

初中科学新课程最核心的理念是通过科学学习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具体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立足学生的发展;三是体现科学的本质;四是突出科学探究;五是反映当代的科学成果。也就是说新的教学理念主要体现为:要实现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转变,树立民主观念和以学生为本的意识。在这种观念下,学生不再是承纳知识的容器而是有待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教学重心向学生转移,不再单纯以传授知识为重点,而应经常思考如何使学生获得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意识,以及独立的分辨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等。为此教师要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弱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统一性,注重与学生对话过程的再生性和多样性,不以固定的结论限制学生的思维和智慧,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维度发展学生的能力体系和人格体系。同时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优化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业务素质,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种教师业务、理论、实践培训活动,努力成为一个教学素质好、基本功扎实、教改意识强、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不要用自己任教时间,对原来教材的理解按经验教学,认为传授完知识,就完成了任务。而应该通过课堂教学,认真关注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会不会学”,用这样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

2. 教学目标的转变

教学目标是教学有效性的保障,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限定了教学内容,影响着教学策略的选择,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基础。所以对教学目标制定策略的研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同时,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学习目标为依据,它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众所周知,教学目标过于笼统一直是教学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不少教师确立教学目标,往往是凭经验或照抄参考书。传统的教学目标又是陈述教师应该怎样做,做什么,多采用“使学生……”、“让学生……”等语言形式,使得教师一直是教学内容的制定者,教学过程的控制者。而新课程则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所有经验,关注学生已有发展水平以及将要获得的发展,在目标设计上具有明确的“学什么”、“做什么”的意义,体现“学为主体”的理念。

3. 教学方式的转变

谈到教学方式的转变,我们最常想到的是课件等现代科技手段。事实上,电脑、幻灯等现代手段只是最基本的教学手段的转变,而要提高初中科学课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运用现代教育理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

(1)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模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办法之一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以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专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组织“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在科学教学中,讨论和交流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为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创造各种条件和形式,加强学生间的讨论和交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当然,在合作学习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才能促进学生之间有效地沟通。

(3)突出“科学探究”的教学模式。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通过科学探究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探

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

梁方智

(海口市龙华区咸东小学,海南海口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思维、实践能力、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方式,既是每位教师最关心的话题,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途径。我觉得必须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充分挖掘各种教育资源,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下面浅谈我在优化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一些认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由于学生的好奇心强,他们的积极思维往往就是从疑开始的,因此,在一节课的开始,我结合实际,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主动学习。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我精心设计了问题情境,具体做法是:我依次写数,与学生共同判断这些数是不是3的倍数,看谁想得又对又快。其中15、27、33、57几个数小,学生都能很快地判断出来,当写2160、5988、6708时,学生一时判断不出来,接着我说这3个数是3的倍数。为什么这么大的数,我会判断得这么快呢?难道我有诀窍?学生很想知道其中的奥妙,求知心切,进而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能更有效。而有效的学习过程则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反复练习与被动吸收。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例如:在教学“1÷11=?3÷11=?4÷11=?5÷11=?……”时,先用计算器计算结果,探索规律,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每个算式和结果的特点)、比较(不同算式之间的异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提出猜想的过程。在教学中,不仅应注意学生是否找到规律,更应注意学生是否进行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规律,教师就应鼓励学生合作交流,通过交流合作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在这样和谐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就能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从而使得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并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调查、信息搜集及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此外,要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应该做到这样几点:教学语言要有艺术性、教学方法要有灵活性、教学过程要有情感性、教育手段要有策略性等。

三、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出现的困惑

新课程实施后,课堂教学逐渐冲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但一系列新问题也随之而来。

1.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的现象

新课改使得教与学在方式方法上发生了很大变化,课堂气氛比传统教学时有了很大改善,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在教学过程中,有过分强调探究性学习而否定接受性学习的倾向。其结果

三、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际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的活动,它不仅易于提高兴趣,便于建立表象,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促进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发展。例如:在教《长方体的认识》时,我是这样做的:上课前一天,布置学生准备好下面的学具:番薯或萝卜一个,小刀一把,上课时,我让学生跟着动手,先对番薯纵切一刀,“切出”了长方体的一个面,然后横切一刀,“切出”了长方体的两个面,一条棱,再左切一刀,“切出”了长方体的三个面,三条棱,一个顶点……这样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亲手“切出”的长方体。学生经历了面、棱、顶点的形成过程,不仅仅轻松地从感性材料中获得了知识,实践能力也得了锻炼。

四、精心设计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质量的练习是学生掌握好新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上“求表面积练习课”时,我精心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题。第一层次是巩固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第二层次是表面积计算在实际中的应用。第三层次是一道提高题:用了3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用4个呢?能摆成几种,表面积各是多少?这三层次练习面向全体学生,做到中下生“吃得消”,优等生“吃得饱”,进而培养每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调动学生的情感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对其数学教师的情感转化形成的。因此,要培养学生对数学这门课程的热爱之情,就必须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使学生感到教师的温暖,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教师的良好形象。教师授课理应面向全体学生,只偏爱少数学生的教师和责任心不强的教师是很难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学生在测验、板演、回答问题时难免失败或失误,教师要满腔热情地帮助其查找原因,给予鼓励,并尽量给学生“挽回面子”的机会。教师非神,免不了有说错话解错题的时候,要知错就改,切忌不懂装懂,否则就容易损伤与学生间的感情。

总之,在新课改的实践中,我体会到课程改革后的数学课堂应创设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是一堂课热热闹闹,又是讨论,又是辩论,甚至还有小品表演,虽然生动活泼,但是基础的东西落实不够,导致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尽如人意。如何把活跃的课堂气氛和掌握基础知识有机地统一起来,是新课程改革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和探讨的。

2.华而不实的教学手段和方式

科学知识中有许多抽象枯燥的概念和理论,为使知识变得生动直观而又深入浅出,使用课件能给学生以愉悦和美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在现在的科学教学中,有一种“过度”使用课件的倾向。一堂课使用课件的情况,要由所授课程内容决定。有的内容并不需要,甚至不宜使用,有的教师却仍然使用课件,不仅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反而适得其反。这是因为,课件内容具有模式化和固定化特点,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教师的主动性和课堂授课水平的发挥。因此,采取什么样的教学形式,必须从教学的需要出发,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应该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等方面入手,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4篇

一、兴趣的培养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

初中科学概念、规律较多,而且有些比较抽象,学生一时难于理解,就容易产生厌学心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生动有趣的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利用科学史实激发学习兴趣

一些科学史料中的典型事例,可以用来讲授新课。例如,讲《简单磁现象》,教师可以通过介绍我国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来讲授新课;讲阿基米德原理时可以引用阿基米德称皇冠的故事或曹冲称象的故事来讲授新课。这种讲授新课的方法,其最大的特点是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有助于启发学生进行科学思维,也是生动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很受学生欢迎。

2.利用疑问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讲《阿基米德定律》时,教师可先提问学生:一只铁钉放入水中会沉下去,为什么用钢铁做的大船在水中反而不会沉下去呢?在学生感到疑惑和惊奇的同时导入新课,效果非常好。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学生有了疑问,就会对研究的对象产生兴趣,有了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高涨起来,这样,学习的效果无疑是好的。

当然,我们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错误经验,利用实验,利用介绍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利用对联、口诀、谜语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普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如果在学校里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师生间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关系,教师成了学习的促进者而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就能保证学生心情愉快、积极主动地学习、发展,逐步形成进取、探索、创造性的良好学习品质。如教学《物质的密度》一课时,教师有意让学生观察“我今天外表看起来有什么变化?”在学生发现老师今天手指上佩戴一枚“金戒指”这一“新大陆”后,惊喜之余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本节课的开展营造了轻松的氛围。然后,教师再郑重地告诉学生:老师本来是不允许戴首饰的,但是这枚戒指是我刚刚在路上捡到的,同学们想知道它是否是纯金的吗?这样的教学设计设置了悬念,诱发了学生个体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求知欲。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有思维的撞击,师生完全处于平等状态,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理想场所。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效途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段。在科学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很多抽象的概念,而按照学生现有的逻辑思维很难理解这类概念,又不能通过生活经验、生产实践或者实验等方式加以解释。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可用动画模拟“在点燃条件下氢分子、氯分子加速运动分解为原子,两种原子重新自由组合构成了氯化氢分子”。这种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画面时间短暂,却把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构成新的分子的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根据需要还可以反复回放,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解决了疑难问题。对于一些危险的化学实验的讲解,只是口头的描述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实际操作也有相当大的危险性,怎么办呢?例如,浓硫酸稀释的正确操作是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缓慢注入水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切不可将水注入浓硫酸中,否则会发生危险。但如何危险,学生不能亲自体会。这时向学生展示将水注入浓硫酸的实验录像,学生就会对此有较深的印象,错误操作出现危险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少。总之,在化学教学中能巧妙运用现代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

多媒体辅助教学将视觉和听觉等同时作用于人的感官,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效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变化,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美的熏陶。随着教育形式的发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必将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和发展趋势。

四、有效的教学行为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课堂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和行为。有效教学行为指能够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行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和具体情况设计出多样化教学。

1.变演示实验为师生同台表演

教师的演示实验,不可能也不应该全部变为学生实验。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眼、动口,特别是动手机会,对一些演示实验,我不演示,让学生亲自实验,自己观察。如讲电压表、电流表时,我将一些仪表送到学生手中,让他们自己观察表的刻度盘、指针、旋钮,使他们的头脑中产生直观的认识,比教师单纯地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如在讲《测平均速度》时,我大胆地让学生走上操场,在操场上测出10米、20米、30米、40米的距离,分别让4个学生测出几个同学跑过这些距离所用的时间,然后赶回教室,用测得的数据计算平均速度,学生的积极性全部被调动起来。

2.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

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2~6人,在教师的引导下让他们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这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通过相互提问与讨论、合作与交流,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无须教师做全面的讲解,也避免了课堂中过于沉闷的教学气氛,同时也可使教师有时间解决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在讲解“近视眼及其矫正”时,我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眼睛近视的学生说说自己不戴眼镜和戴上眼镜时看物体的感受,再让学生提出一些有关近视的问题,并让学生们根据他们的经验和已学过的科学知识,分组讨论:“近视眼是怎样形成的?”“如何矫正近视?”“怎样预防近视?”等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学习气氛较热烈。还有一些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如“什么是真性近视?”“什么是假性近视?”“中学生近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配戴眼镜?”“近视眼的激光治疗是怎样进行的?”等等,学生们在课后通过调查、网上搜集资料等方法来尝试解决。如此探求知识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生对知识保持的程度,使他们的思维得到相互启发和训练,还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

五、及时检测反馈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当堂练习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它对学生消化、掌握当堂内容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每节课结束前十几分钟,都要对学生进行当堂测试。教师先对习题进行精选,选择具有启发性、典型性、规律性和针对性的习题,可先让一位学生汇报结果或上讲台作解答,并要求其作适当的讲解,然后师生共同分析、讨论或待学生完成后立即公布答案和评分标准,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或同伴合作方式互评,并统计测试结果,使全体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测试达标效果,教师获取反馈信息后,及时进行矫正与巩固,进行差生辅导。这种有目的、有意识、有反馈的学习,则是解决学生目标达成障碍的有效手段。通过让学生及时知道学习结果,教师及时了解教学效果,提高了教与学双边的实效性。

总而言之,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科学课堂最关键的支撑点和根本出路。教师应不断探索与创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行为,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陈厚德.有效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李召存.教学中主体参与的有效性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0(5).

[3]王舜之.科学探究活动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J].教学参考,2003(6).

[4]王玲玲.有效学习的心理因素分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4(4).

提高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探微 第5篇

宋东军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孙端镇中学)

摘 要:从课堂实验教学、课外实验教学这两大方面展开讨论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关注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从而阐述如何提高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实验教学;实验设计;有效性

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曾说过:“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就如何提高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体会。

一、设计趣味性实验作为新课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可以用“瓶吞鸡蛋”的实验作为大气压的存在的新课导入。方法:点燃一张纸,放到广口瓶中,然后剥了壳的熟鸡蛋小头朝下迅速塞住瓶口,让学生猜想会发生什么现象?结果:鸡蛋被“吞”进瓶子。学生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但事实就在眼前。马上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此现象?而新课就这样诞生了。学生在新课学习过程中一直带着这个问题,最后让学生通过已学知识解释,有90%的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原理:燃烧消耗氧气,瓶内压强降低,低于大气压,大气压将鸡蛋“推”进瓶子里。

再如,学刘嫌变“烧不坏的手帕”魔术,引出汽化和液化的教学内容。这样的例子还有许许多多:“气体的压强与流速关系”的教学时,在一个倒置的.漏斗中放入一个乒乓球,请一个学生沿斗柄用力向下吹气。“乒乓球会掉下来吗?”这时,学生个个全神贯注,思维进入活跃状态,猜想着结果会怎样。而事实上乒乓球不会掉下来,学生都感到惊讶、神奇:为什么会这样呢?从而在疑问和好奇中展开了思维的翅膀。

新奇的实验现象立刻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和揭开谜底的欲望主动地进行探究,上课的注意力很集中,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利用身边的物品作为实验器材,使实验“贫民化”

在实验中,我们应避免难度大、繁琐。可以简化的实验装置要从简,尽量找生活用品代替复杂、昂贵的实验专用器材,从而使实验操作比较简单并节约时间。

例如可乐瓶很容易获得,在实验中是最好的帮手之一,并且效果明显。学习力的两个作用效果时,用手捏瓶,瓶变扁,直观地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随手一抛可乐瓶,就可以证明另一个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研究大气压的存在以及液体内部的压强。前者只要将盛过热水的瓶子将水倒掉,立即盖紧瓶盖,稍后瓶变扁。后者的操作过程如下:我们在灌满水的可乐瓶侧壁上1字形排开,用大头针戳三个小孔,这时由于液体对该容器侧壁产生压强,且其效果随着深度增大而越加明显,液体就会从这些小孔中喷出,越往下的小孔射出的液体越远,从而来验证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这个实验的设计材料经济易得,操作又简单,效果又明显。

这些“贫民化”的实验在农村学校都可以开设,而且可以避免学生在实验中陷入一些繁杂的过程中,而忽视一些比较关键的问题,使实验中没有过多的干扰,这样学生就会将精力集中放在探究科学原理上,从而顺利获得实验的结果或想要得到的事物的规律。多用身边的物品做实验,使生活成为课程的重要素材。在很大程度上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

三、积极改进课本实验,提高实验效果的有效性

教材中大多数实验可操作性强、现象明显,但也有少数实验,看似非常简单,做起来却经常遭遇失败或实验设计存在不足等。对于这些实验,需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学会创新,对不妥之处要予以改进,以提高实验效果的有效性。

如,课本上的《会沉浮的气球》实验,原实验存在缺点:(1)气球不易戳破;而且一旦破掉,气就全部放出了,实验易失败。(2)戳破后沙子散落较脏;实验不易观察,不能重复操作。(3)实验现象不明显。三个状态:漂浮、悬浮、下沉很难控制。改进后所需器材:气球、锌粒(学生可用小石块、橡皮泥等代替)、带橡皮管的玻璃管、止水夹、打气筒、透明容器、细线。实验步骤:a.先将锌粒(代替细沙)放入气球(使气球有一定的质量)b.用打气筒打足气,并用细线固定到玻璃管的一端,另一端用止水夹夹住橡皮管(不漏气);c.再在透明容器中装满水,将气球放入;d.然后用止水夹边放气边实验。

四、将验证性实验设计成探究性实验,让学生自己建构认识结构

传统的学生分组实验教学,通常先由教师就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数据采集及处理办法清清楚楚地讲一遍,然后学生按照实验步骤做实验。实验中,学生只是“照方抓药”,难以激发他们的自动性和培养探究精神。因此,这类实验可设计成探究性实验,实验时间可放在知识教学之前。

比如,“凸透镜成像实验”可以在教学“凸透镜成像规律”之前加入作为探究式实验进行。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先让学生利用手头实验器材在光屏上分别成放大、缩小、等大的三个像。不要害怕学生做不出,不要认为你不讲什么是光屏、焦点等,学生就会丈二摸不着头脑。我已经试过好几届的学生了,学生不一会工夫就完成了我的任务。再反过来让学生观察刚才三种情况时物距、像距的关系,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究的过程,自然得出成像规律,不用死记硬背。而且,在以后的学习包括练习中效果也很好。再如,“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物质酸碱性测定”也可以采取这种方式。对于练习使用仪器类实验,如“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温度计的使用”“天平的使用”等这样一些实验,要通过学生自己阅读使用说明,了解其基本原理和基本使用方法,并能够应用这些仪器进行相关量的测量。

五、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实验的效果

学生在操作实验时,有时对实验的结果或现象不能作出判断时,可以用多媒体技术来指导学生。如,在学生操作显微镜观察装片时,学生首先要会对光,“当从目镜中看到一个光亮的光斑时,说明对光已对好了”,可是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不知道怎么样才算调好光了。以前我要一个个给学生去“鉴定”,一节课下来,两腿发软。而且效率不高。如果演示时在显微镜的目镜上安装一个摄像头,再把摄像头与电脑连接,就能够直接把显微镜的效果投影在屏幕上,学生只需要把他自己的实验现象与屏幕上对照即可了。再如,粗准焦螺旋与细准焦螺旋的调节作用,很多学生都只认为粗准焦调节有变化,细准焦螺旋调节无变化,如果还是用刚才的这个方法,让全班所有的学生一齐来观察教师演示时,屏幕中像的变化,肯定会改变学生认为无变化的观点。当然,这个实验条件对农村来说是很苛刻的,因为即使在我们城区实验室装多媒体的还很少。

总之,作为科学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实验,积极指导学生开展课外实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帮助他们获得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真正体现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6篇

新安县石井镇中心小学 陈世泽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理念,强调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新课程不断推进的今天,在这些理念的引领下,我们欣喜地看到科学课上,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亲身经历着一个又一个的探究过程,在活动中体验了学习科学的乐趣。然而,学生的探究效果到底如何呢?在看似热闹的探究背后却存在着探究低效的现象,这种“探究”的低效性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那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呢?

一. 让问题成为科学探究的起点

探究源于问题,发现和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始阶段,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探究就是从问题开始,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而解决问题则是探究的目的,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活动,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敢提问、愿提问、会提问。如在教学《比较水的多少》一课中,老师设计了一个“比眼力”的游戏,第一关,下面的线段哪根长;第二关,下面的线段都是水平的吗?到第三关,大屏幕却没有了题目上,在学生迷茫之际,教师说道:“其实第三关的题目就在你们的桌面上,你知道是什么问题吗?”学生看着桌面放有水的一个大瓶和一个小瓶,自己就把问题提出来了,“哪瓶水多”;在《摆的研究》一课中,先引导学生自己组装一个摆,并记录下自己的摆在10秒钟内摆动的次数,然后将各小组的摆动次数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进行比较,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为什么摆在相同的时间内摆动的次数不同?摆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呢?”从而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导要探究的问题上来了。

二.选择有结构的材料是有效探究活动的支撑点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材料是探究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是科学探究活动的支撑点。正如张洪鸣老师所言“怎么才能活动呢?空口说白话,黑板上种田,不是胡扯嘛,要有点东西才行。这东西就是材料,材料是死的,怎样使死的材料活起来呢?这就必须加上教师的智慧,根据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精心选择,精心设计,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典型的教学材料,这样的包含科学概念的材料组合,便称为‘有结构的材料’”。因此,在进行探究活动前,教师要为学生的实验探究提供典型的、丰富的、有结构的材料,通过有结构的材料,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研究空气热胀冷缩的性质,用学生熟悉的乒乓球,并把它按瘪,而且其中一个还破的,这就使材料变得有结构了。如教学《电磁铁》一课,教师开始为每组提供的铁钉大小不同,在每组学生制作好电磁铁后,全班比赛用电磁铁去吸回形针,发现各自所吸数量不一样,激发学生矛盾。再如在《比较水的多少》一课中,教师就为学生提供了形状、大小不同的瓶子以及一些形状、大小一样的器材,让学生在探究过程发现测量水量的方法。有了有结构的材料,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这样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三.动手之前先动脑是有效探究活动的关键点

纵观我们的科学课堂,我们不难发现小学生是乐于动手的,面对眼前的各种实验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然而却不善于动脑,实验中只顾“热闹”,看不到“门道”。皮亚杰曾指出:“儿童在做的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远不如他们在思考做法时学到的多。”“探究式”教学不仅仅是动手,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没有深刻理解“探究”的意义,认为只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就是探究,却脱离于学生的动脑,实验前的动脑是让学生的思维从模糊走向清晰的重要一环。在动手操作前的准备不光是待会儿要用到的各种材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动手前经过一番自己的思考。如理清在实验时一共要用到的材料;我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哪个步骤是比较关键的。甚至能够想到怎样确保动手实验顺利达成的有效措施。如在教学《抵抗弯曲》时,教学生对“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分别作出了不同的假设。有的认为横梁越宽,抵抗弯曲能力强;有的认为横梁越厚,抵抗弯曲能力越强„„对于学生的所思所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究竟谁的猜想对呢,这时学生不得不思考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观点。学生在设计实验研究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哪些条件需要改变,哪些条件必须保持不变?在动手实验前,学生感到了这些思考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渗透了科学、严谨的思维方法和操作方法,从而保证了后续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磨刀不误砍柴功”,在科学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关注动手前的动脑,让学生“想好了再做”,是让学生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关键。

四.给予必要的指导是有效探究的保障点

第斯多惠说:“不好的教师传授真理,好的教师叫学生发现真理。”这也就是说,教师要有“点金之术”。探究学习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并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努力地成为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合作的伙伴。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有效的指导,从而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

上一篇:单位综治会议记录内容下一篇:工程完工承诺书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