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户农民家庭调查报告

2024-07-09

千户农民家庭调查报告(精选9篇)

千户农民家庭调查报告 第1篇

千户中国农民家庭调查系列报告

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那么人的城镇化的主体——农民工与他们的家庭,在当前的城镇化浪潮中发展如何,感受如何,对未来有何期盼?2013年,受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委托,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开展了“城镇化进程中的村庄变迁”调查。此次调查由中心组织180位民情观察员,走进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70多个村庄,分别与170位村干部、1120户村民家庭代表面对面问卷调查,全面采集当前村庄变迁的真实数据,从中也了解到城镇化对农村农民的巨大影响,以及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真实现状。系列调查报告将陆续刊出。

报告一:农民工与城镇化

60%以上农村家庭主要劳动力进城务工

调查显示,被访农村家庭的主要劳动力中,常年或大部分时间在家务农的不到四成(39.87%)。其他劳动力则承担着为家庭经商、打工挣钱的重担,近两成长年在外务工或经商(18.99%),其余农村劳动力则处于兼业状态,打工时长为6个月~12个月、3个月~6个月的比例分别是14.69%、13.64%。

通过对打工者目前外出务工所在地域的调查显示,有超七成的农村劳动力选择在省内打工,其中15%在本省省会或本省较大城市,23%在本县,34%在本乡镇。与务农迥异的城镇工作与生活,给亿万农民家庭打开了一扇增收致富的大门。针对农户家庭的收入情况调查显示,家庭平均净收入33227元,家庭平均农业经营收入7082元,家庭平均务工收入24676元,家庭平均股票及房屋出租收入634元,家庭平均转移性收入910元,家庭平均集体收益分配收入817元。农民工的务工收入达到了其家庭年净收入的77.26%,位居各项收入之首。

近半进城农民工无社会保障

农民工离开家乡、走进城市寻找打工、创富机会,仍然是一场艰难的寻梦之旅。尽管近些年间出台的公共政策对这一群体予以高度关注,但直到目前,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状况仍然呈现出生活质量低、难以获得城市公共服务等特征。1

针对在务工城市的居住情况,本次调查显示,有超过五成(54.89%)的受访者选择在务工城市租房居住,有16.89%的受访者自购住房。另外,不少务工者在打工所在城市无固定居所,只能居住在工棚等地。体现在本次调查中,24%的受访者选择“其他”。

在所务工的城市,获得“五险一金”式的全方位社会保障,对绝大多数农民工都是种奢侈。本次调查中,仅过半(54.81%)的受访打工者表示自己在务工城市参加了社会保险。他们参加不同保险种类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医疗保险(47.65%)、失业保险(31.36%)、工伤保险(19.26%)、养老保险(8.40%)。

尽管许多打工者事实上已经长期在城市生活,甚至其二代、三代也已经在城市就业、入学,但总体来看,打工者将其户籍从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的仍是少数。本次调查发现,目前打工族结束“候鸟式”往返城乡生活、将户籍从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的比例占到15%。

农民工选择落脚城市看重五大要素

农民工是新型城镇化的主体,他们对落户城镇充满期待。本次调查中,在问及“希望落户城镇的原因”时,就业机会多(66.22%)、生活较舒适(59.12%)、子女教育好(56.76%)、工作挣钱多(53.04%)、医疗养老等福利好(41.22%)是农民工选择最多的五个要素。对于农民工来说,其“落户城镇”希望获得的发展机会,重点是就业,同时,与家庭的迁徙密切相关的生活舒适度、子女教育质量、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覆盖等,都是农民工在谋划家庭的未来发展时着重考虑的。

但是,真正完成“市民化”的农民工仍是少数。调查显示,完成了“市民化”、将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的比例为15%,仍有85%的在外打工者没有完成户籍从农村向城镇的转变。在已经转为城镇户口的受访者中,按转出到不同地域的百分比由高到低依次为“就近迁移到乡镇”(25.85%)、就近迁移到县城(22.45%)、中小城市(20.41%)、省会城市(16.33%)、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14.97%)。可以看出,就近迁移、省内迁移是多数打工者在谋划家庭向城镇发展时的共同选择。

报告二:“农转非”的焦虑

对于生活在农村的一半中国人来说,城市,理应能让生活更美好。迁入城市,仍然是一个值得几代人为之努力奋斗的“中国梦”。我国城镇化率目前已经超过50%,但不容忽视的是,这其中包括长期处于“半城市化”状态的农民工群体,而这一群体向市民化迈进的过程,仍处于滞后于城镇化发展的状态。仅半数农民工家庭希望落户城镇

在对农民工落户城镇意愿进行调查中发现,42.9%的被访者对“落户城镇意愿”问题表示“说不准”“不清楚”,而明确表达了希望落户城镇的农民工家庭所占比例仅为50.5%,另有6.6%的农村家庭明确表示“不会到任何城镇落户”。

农民工“农转非”的进度远低于群众意愿,并存在部分违背农民意愿的“被转非”现象。调查显示,85%的在外务工人员仍没转为城镇户口。而在已经转为城镇户口的15%的受访者中,存在一定的强制现象。

承担调查的民情观察员在海南省某村调查时了解到,由于所在农场规划和管理的要求,这一村庄中大部分人的户口都转成了城镇户口,但在访谈中,几乎每户人家都表示不愿意转成城镇户口。

一旦决定举家迁出农村,在本县的县城生活成为不少农民工家庭的发展愿景。反映在本次调查中,农民工家庭对落户城镇类型的意愿最高的是县城(42.9%),其次是50万以上人口设区市(较大城市)(41.7%)、50万以下人口设区市(较小城市)(31.6%)和乡镇(28.3%)。

“转非”三大焦虑:怕吃亏、高成本、难融入

农民工群体对落户城镇有哪些担忧?本次调查显示,对“置换”城镇户口的政策,现实操作方式与农民工群体的愿望存在较大落差。

调查显示,对“愿意以何种方式落户”这一问题上,选择“无条件落户,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林地经营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均保持不变”的占了受访者的四成以上;选择“以土地换社保”占了受访者的两成以上;选择“补齐三年社会保障的”的比例只占到了受访者的10%左右。这说明,对于用农村户口换得城镇户口的条件,大部分农民还是希望保持承包地等权利。

事实上,农民对城镇化必然带来的“农转非”,一直有隐忧。2010年11月,在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开展的“我心中的城镇化”全国问卷调查中,有关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利益的变动现状,受访民众也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猜测和不确定性。

50.2%的被访者认为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成为市民只是有了身份,可是目前社会保障过低,缺乏就业培训,新市民能不能在城市过得好很难说”。更有31.6%的被访者表示,“农民吃亏了,他们被迫放弃土地保障进了城,可又没有在城市发展的能力,可能成为城市贫民”。

城镇生活的高成本、难以融入的现实,阻滞了农村家庭向城镇迁徙的步伐。在本次调查走访的农民工当中,有超过五成的人是在城镇租房居住,三成农民工居无定所,只有不到两成的农民工是自购住房。

在社保方面,有超过四成(45.19%)的农民工在务工城镇未参加任何社保。在教育方面,农民工随迁子女中有两成不能进入务工城市的公立学校就读。“接不住”的落户政策

事实上,为给农民工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一些旨在放宽落户限制的政策已经出台。然而,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组织的民情调查员在云南省调查完后总结道:“在目前政策已经放宽的情况下,选择转户口的农民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根本原因在于农民工很难在城市立足。就业问题是首要问题,没有就业什么都是空谈;其次,住房也是很大阻碍,城市房价高、房租贵,不是一般的农户可以接受的;再次,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这也造成了城市生活的诸多不便。”

对于农民家庭对“农转非”的谨慎、犹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徐小青在接受本调查中心专访时表示,在目前的政策和社会环境下,出现这一现象完全可以理解。

虽然农民工申请落户的政策在许多地方已经放开,但由于打工族达到“有稳定职业且工作满三年”要求并不容易,而在不断高涨的房价、房租面前,“有合法稳定住所”无疑也是一道门槛,因此一些政策在现实生活中的可操作性并不强。更有少数地方推行的落户条件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农民的真实意愿,农民进城的愿望自然不高。

千户农民家庭调查报告 第2篇

县千户家庭上网活动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加快全县互联网和计算机的推广、好范文版权所有,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应用,提高全民的信息化意识和科技意识,树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带动信息网络服务业的发展,推进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促进小康和谐社会建设,按照《咸阳市

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开展十万家庭上网活动的实施方案》的要求,县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决定从今年起至2007年在全县开展“千户家庭”上网活动。为确保活动的顺利实施,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全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目标,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企业化运作的模式,坚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吸引广大群众参与,普及推广计算机网络知识,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在信息化社会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促进小康和谐社会建设。

二、目标任务

1、实施千户家庭宽带入户工程,到2007年底,全县家庭宽带接入数量达到3000户,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直接获得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和实惠。

动员各方面力量,在全县16个乡镇挂牌设立“数字家园”(电脑室),为群众上网提供基础条件。

2、发挥各方面优势,建立企业、学校、社区、家庭等多层次的志愿者队伍,推进信息化普及工作。

3、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培训,帮助群众初步掌握上网基本操作能力、上网浏览和查询能力。

4、开展“千户家庭上网”系列专题活动,开发集影视、娱乐、学习、资讯等内容于一体的网上信息服务,开展网上竞赛、网上创业和文化休闲活动,让群众充分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网络文明和便利。

5、开展“绿色上网活动”,遏制色情、暴力、邪教等不良内容在网络中的传播,创造纯净的网络空间,维护网络信息文明。

6、开发多样化的网络远程教育,为群众提供各种学习、深造的机会,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三、任务分解

1、开展多种形式的计算机知识培训。

团县委、县电信公司组织大中专学生等志愿者队伍,开展“数字家园”培训活动。

县妇联围绕建设学习型家庭,组织妇女进行计算机知识技能培训。

县教育局开发多样化的网络远程教育,为群众提供各种学习、深造的机会;组织信息化基础条件好的学校,对外开放电脑室,开展对群众的培训。

县文明办要把信息化知识培训作为创建文明城市市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安排实施。

县科协、科技局要组织科普工作人员利用科普活动中心开展计算机知识培训。

县电视台、电台、县政务网站等宣传媒体要开办信息化知识专栏、专题节目,普及宣传信息化知识。

责任单位:各乡镇、县信息办、团县委、妇联、教育局、文明办、科协、科技局、县电视台、县广播电台、县电信公司

2、实施“千户家庭”宽带入户工程。各电信运营商要进一步完善网络平台,提供多种互联网宽带入户方式,采取优惠措施,降低用户入网条件,完善服务质量,使全县宽带用户到2007年达到3000户,拓展服务内容,满足家庭宽带上网要求。

责任单位:各乡镇、县信息办、各电信运营商

3、开展“数字家园”评选活动。充分发挥现有基础,按照城乡兼顾、挂牌鼓励、扶助建设相结合的原则,依据各乡镇上网普及情况和网络在乡村管理、文化建设方面的应用程度,全县共评选出10个乡镇为“数字家园”示范乡镇(今明两年各评出5个),颁发“数字家园”牌匾,并适当给予物质奖励。

责任单位:各乡镇、县信息办、县电信公司、县网络公司

4、开展绿色上网活动。结合中小学校信息课程,开展互联网知识普及和绿色上网活动,引导青少年养成正确的上网习惯,激发探索互联网知识的兴趣,消除部分家长和群众对网络的担忧,促进家庭上网。

责任单位:县信息办、县教育局、文明办、县电信公司

5、开展信息化便民活动。在政务网站和各行业网站上发布政务公开、交通、通信、工商、金融、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等便民服务信息,方便市民查询。

责任单位:各乡镇、县信息办、教育局、卫生局、文体局、交通局、发展计划局、城建局,各电信运营公司、各商业银行等

6、开展宽带进农村活动。坚持以信息化推动农村产业经济发展,服务于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路,将宽带网络向乡镇村一级发展,建设乡镇信息服务站、村级信息服务点,向农民提供多样化的致富信息,配合“电话村村通”、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和“电子农务”,提高我县农村信息化程度,帮助农民致富。

责任单位:各乡镇、县农果局、县电信公司、广电网络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

7、积极参与全市网站手拉手活动。县信

息办要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宣传,并咸阳市门户网站下载网站手拉手活动标识,放在我县政务公众信息网首页醒目位置,让上网访问者方便地找到全市各个网站。

责任单位:县信息办

8、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培训活动。

(1)组织开展信息化和办公自动化知识电视大奖赛。

责任单位:信息办、广电局、电信局、移动公司、联通公司

(2)在全县党政机关干部中开展计算机操作技能大比武活动。

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人劳局、信息办

(3)举办“老我县、新我县”摄影作品展示活动。组织广大摄影爱好者利用数码设备,拍摄反映咸阳历史、文化、人文、环境等的作品在网上展示。

责任单位:县信息办、文体局、电视台

(4)举办青少年计算机网络作品竞赛活动。对评选出的优秀作品在网上展示。

责任单位:县教育局、团县委、县科技局

(5)开展家庭网页设计大赛活动。

责任单位:县信息办、妇联、科技局、文明办

9、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好范文版权所有,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

(1)举行“千户家庭上网”推进仪式,加速我县城乡经济社会信息化进程。

责任单位:县信息办、电信局

(2)开展“千户家庭上网”服务活动。组织各网络运营商、青年志愿者为各乡镇群众开展电脑网络及数字产品使用指导和服务。

责任单位:各乡镇、县信息办、团县委、各网络运营公司

(3)开展信息化文艺作品创作征集活动。组织文艺工作者编排反映信息化技术给家庭、社会、工作、生活带来的变化的文艺作品。2007年下半年进行全县展演评比。

责任单位:各乡镇、县文化局、信息办

(4)开展信息化、办公自动化和网络安全培训活动,对全县各乡镇党政秘书、县级各部门文秘人员以及信息网络中心负责人进行系统培训。

责任单位:县信息办

(5)开展优秀网站评比活动。通过群众投票、专家评选等办法,对全县各类网站进行评比,评选出全县“五大优秀专业网站”。

责任单位:县信息办、县电信公司

四、工作步骤

本活动从2006年4月开始到2007年12月底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1、宣传启动阶段。从2006年4月到5月底。制定千户家庭上网活动方案,召开动员大会,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此次活动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等,调动各方面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培训与应用阶段。从2006年6月到2007年10月。开展培训与家庭上网体验,举办各类主题活动,促进网络和信息技术应用,全方位推进千户家庭上网工程建设。

3、总结推广阶段。从2007年11月到2007年底。总结千户家庭上网活动开展情况,交流推广活动经验。

五、组织领导

全县千户家庭上网活动由县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实施。为了指导、组织和协调大赛各项活动,县上成立全县开展千户家庭上网活动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吴若阳任组长,常务副县长王生江任副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主任及县直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信息办,统一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各乡镇也要成立领导机构,县直各相关部门要确定领导和工作人员负责此项工作。

六、活动要求

1、要高度重视。开展千户家庭上网活动,是全县今明两年信息化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组织开展好这项活动,对于推广普及信息化知识,提高全民信息化意识,营造信息化发展的良好氛围,促进全县信息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各乡镇、各部门一定要从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开展这项活动的重要意义,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活动。

2、要精心组织。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县上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各自实际,认真研究,精心策划,周密安排,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并充分准备,认真组织开展特色鲜明、主题突出、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确保活动深入开展,取得实效。

3、要广泛宣传。各乡镇、各部门要运用各种宣传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做好活动的宣传工作。县电视台、广播电台、县政务公众信息网站及其它宣传媒体要开设专栏专题节目,开办知识讲座,介绍计算机知识,及时报道活动开展情况。要大力宣传介绍活动中好的典型和做法,带动面上工作的开展。

4、要加强组织协调。各乡镇、各部门要落实领导,明确工作人员,保证活动所需场地、设施和经费。要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紧密协作,抓好落实。县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将对各乡镇、各部门活动组织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和评比通报,并把活动开展情况作为今年信息化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考核,表彰先进,批评后进,促进活动扎实深入开展。

2011年农民家庭收入调查 第3篇

华中师大中国农村研究院执行院长邓大才介绍说, 务工与务农收入差距是导致农村收入扩大的重要因素。最高收入的20%样本农户中, 务工农户占比88.9%, 务农农户占比11.1%;在最低收入的20%样本农户中, 务工农户占比17.5%, 务农农户占比82.5%。

报告显示, 2011年我国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3 191.87元, 与2009年调查数据相比增长15.09%。

华中师大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徐勇则分析说:中国农民过去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土地, 土地的多少决定了农村社会分化的程度, 因此, 在改革初期, 国家通过均分土地、土地流转等措施来缩小收入差距;但在新的历史时期, 农民收入差距主要来自务工, 这就意味着在农村地区需要更加强调为农民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发展现代农业、加大社会保障, 防止贫富差距的恶性扩大。

一、农村民间借贷活跃

调查显示, 2007—2011年中国农民借贷总额增长近5倍。其中, 借出金额增长3.98倍, 借入金额为原来的6.11倍。与此同时, 2011年的借贷差额相对于2007年增长了5.75倍。而且4年间, 受访农户中参与民间借贷的数量增长了2.48倍。

另外, 随着农村民间借贷的增长, 由此引发的安全问题亟待重视。调查显示, 2007—2011年, 农户借出资金有合约的占比为74.32%, 其中56.76%仅是通过口头约定, 而25.68%的借贷农户无任何合约。

二、医疗、教育、人情支出压力大

除日常消费外, 教育支出、人情支出和医疗支出成为农民支出的主要内容, 成为农民支出的“三座大山”。数据显示, 2011年农民支出中, 教育支出占22.42%, 医疗支出占9.95%, 而人情支出则占12.27%。

2011年中国农村家庭户均现金收入已攀升至38 894.38元, 同比增长14.13%, 但人情支出3 092.51元, 占当年家庭收入的7.95%;医疗支出2 506.86元, 占当年家庭收入的7.28%;教育支出规模更大, 人均教育支出达1 518.63元, 占当年家庭收入的17.79%。

注:基尼系数是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 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 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的规定, 基尼系数一般情况下处于0~1, 0.4为收入差距扩大的国际警戒线, 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严峻, 进一步扩大则有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

千户农民家庭调查报告 第4篇

来自民众镇的市民吴耀光是2015年危房改造项目的受益者之一。吴耀光今年52岁,家里有无业的妻子、正在上高中的儿子以及一名因车祸致残的女儿。在危房改造前,吴耀光的家是一栋破败的砖瓦房,十几年来一家四口挤在这间只有40平方米的房子里。一到下雨天,房子就四处漏水,要是遇上强台风,一家人就得“卷起铺盖”到亲戚家借宿。

2015年,吴耀光申请到了政府的危房改造资金。仅仅一年时间,过去的破旧危房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新的白墙瓷砖房,住房面积也扩大到了78平方米。新房分为两层,一楼是客厅、厨房和浴室,二楼分布着一家人的卧室。

危房改造只是这个家庭走向新生活的第一步,但能住进新的房子,吴耀光已经很感激了。8月份“妮妲”台风过境珠三角时,吴耀光一家人不用再東躲西藏或全家用盆接水了。吴耀光现在从事理发工作,不再申请低保。他深信,往后的日子将会越来越好。

在未来,中山市民政局和中山市福彩中心将继续凝心聚力,让更多困难家庭从蜗居走向安居、住房条件得到改善,让公益金项目成为人民生活的民心工程。

千户农民家庭调查报告 第5篇

一、活动目的

紧紧围绕“提高办学水平,突出办学特色,宣传教育政策,彰显教育成果,构建和谐校园”这一教育主题,通过家访,切实加强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的联系,共同了解学生成长环境、思想动态及校内外表现。及时通报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宣传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征求学生及家长对教师和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营造关爱学生、教育学生的`德育氛围,办满意教育。

二、主要内容

1.汇报学生(幼儿)近期在校的进步;

2.学校近期取得成绩和规划;

3.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特别是好的表现;

4.和家长交流教育体会,提出家庭教育建议;

5.征求家长对学校及老师的意见和建议;

6.做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宣传工作。

三、活动措施

1.各校成立以班级为单位的家访小组。班主任为组长并具体负责本组活动安排,任课教师参加的家访队伍。

2.家访前摸排工作:家庭住址、电话、家长姓名、学生思想动态,因人而异制定家访计划。

3.家访时间:

1月19日~1月29日

4.家访结束,学校、小组成员间进行交流,形成书面材料,以班级为单位交10份记录至办公室。

5.到户交流为主,个别无法到户交流的可用电话等其他形式访谈。

四、活动纪律

1.各小组要丰富家访内容,创新家访形式,确保活动时间和活动质量,力戒形式主义,走访率100%。

2.强化过程管理,做到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

3.坚持实事求是,真诚沟通交流,严禁告状式家访。

农民家庭收入支出情况调查报告 第6篇

一、调查结果

1. 人均年收入、户均年收入、户均年纯收入稳步增长。人均年收入至分别为3332元、3563元、3960元、4078元、4358元、4799元,每年增长率分别为6.9%、11.1%、3.0%、6.9%、10.1%,平均增长率为7.3%。户均年收入年均增长率为7.3%,户均年纯收入年均增长率为9.0%。

2. 户均农资成本逐年增加。20至20分别为元、2097元、(baogao.cnrencai.com)2240元、2512元、2457元、2828元,年均增长率为6.7%。

3. 户均教育费用逐年增加。年至年分别为2415元、2576元、2536元、2738元、2521元、3314元,年均增长率为6.2%。

4. 户均医疗费用先涨后落。2002年至2007年分别为762元、705元、836元、1005元、1340元、1049元,2007年跌幅很大,这与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后,农民看病的费用降低了有很大的关系。

5. 涨幅最快的是电话费开支。2002年至2007年户均电话费分别为436元、501元、602元、707元、780元、872元,年均增长率16.7%。

6. 户均总开支平稳增长。2002年至2007年户均总开支分别为6664元、6880元、7156元、7937元、8074元、9063元,每年增长率分别为3.2%、4.0%、10.9%、1.7%、12.2%,年均增长率为6.0%。

二、反映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群众普遍认为当前国家政策好了,不光免了农业税,还增加了各项补贴,包括良种补贴(水稻、棉花)、粮食直补、农机具补贴、燃油税补贴等等,尤其是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九年义务教育费用减免等,更是使他们感受到了党的关怀和温暖,也使他们的生活有了明显的好转。

县农民家庭现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 第7篇

县农民收入多年来一直存在两个指标。一个是国家统计局调查队通过120户抽样调查的指标,截止2010年上半年,农民现金收入2017元;一个是由调查队提供,县统计局上报市统计局的农民收入指标,截止2010年上半年,农民现金收入1929元。两个指标长期并存,虽然差距只有几十元,但对外形成了很大的误导。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剩余劳动力转移较多,农民家庭收入情况到底怎样?根据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的指示,该局组织人员对农民家庭现金收入开展了调查。调查工作为期一周,于2010年7月26日至8月日进行。

二、调查经过

这次总共调查乡镇17个,它们是罗卜田、晓坪、禾梨坳、罗旧、岩桥、大洪山、杨公庙、土桥、洞下场、碧涌、大垅、板山、罗岩、麻缨塘、竹坪铺、木叶溪、五郎溪,包括21个村、84家农户、302口人。调查按照上门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人员根据预先设计的表格所设计的问题提问。

根据统计口径,农民收入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构成(具体内容附表)。根据这四项包含的具体内容,逐一向被调查农户提问,把农户的回答记入表格相应的栏目中,通过电脑录入汇总数据,得出调查结果。

三、调查显示的农民收入的特点

据调查统计汇总显示,今年1-7月份,被调查302户农村居民家庭现金总收入人均达5306元,比今年同期预计的全县农民现金收入2241元多3065元,增长了136.8%;比今年同期的全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828元多848元,增长了17.6%;是今年同期预计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4396元的36.9%。其中:工资性收入人均为4193元,占现金总收入79%;家庭经营性收入人均为950元,占现金总收入17.9%;转移性收入人均为163元,占现金总收入3.1%。农民现金收入呈现的特点:

1、工资性收入中,打工收入为主,而打工收入又主要以外出打工(本乡以外)收入为主。乡内打零工人均收入614元,占工资性收入的14.6%;乡以外从业收入人均3548元,占工资性收入84.6%。

2、家庭经营收入中,主要以粮食蔬菜瓜果销售为主。粮食蔬菜瓜果销售收入人均660元,占家庭经营收入69.5%;畜牧家禽销售收入人均209元,占家庭经营收入的22%;渔业收入人均53元,占家庭经营收入5.6%;林业收入人均28元,占家庭经营收入2.9%。

3、转移性收入中,主要以各种政策性补贴为主。粮食补贴人均100元,占转移性收入的61.4%;报销医疗费补贴人均47元,占转移性收入28.8%;亲友赠送(人情往来)人均8元,占转移性收入4.9%;养老金收人均4元,占转移性收入2.5%。

从上述情况看,被调查农户的现金收入主要是工资性收入,这块收入占到了农民现金总收入的78.4%。家庭经营收入只占到总收入的12.5%,其他占9%左右。这表明,当前农民收入主要以打工工资收入为主要来源。

四、调查数据的可信性及对全县农民现金收入推算结果

这次调查采取进村入户面对面提问的方式进行,数据来源是真实可靠的。所调查的17个乡镇中,一类乡镇4个,二类乡镇7个,三类乡镇6个,农民外出务工数和收入数都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根据302人占全县32万农村人口的比重,除去城镇人口和贫困人口数进行推算,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大致在4477元左右。

五、合理建议

1、加速推进城市化,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扩大农民本县打工机会,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一方面为农民开辟更广泛的就业门路,另一方面方便农民工照料家庭。

2、切实做好土地流转,大力发展农村集约经济。土地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要素,灵活有效的流转机制,农业资源配置的效率和优化,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效途径和必然趋势。切实做好土地流转,大力发展农村集约经济,培育粮食蔬菜瓜果、畜牧家禽、林业、渔业大户。

3、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研发短平快项目,快速增加农民收入,短期完成农村原始资本积累。

4、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是一项农民增收的基础性工程。

5、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工作

一要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速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真正使农村弱势群体衣食无忧。二要加大对农村贫困人口的排查力度,力争使符合条件的农民做到应保尽保;二是要保证县级配套资金的落实,确保低保对象足额领取保障金;三是加强监督,严格杜绝人情保、关系保,确保这一“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公平、公正。

千户农民家庭调查报告 第8篇

一、基本情况分析

为了保证问卷的可信度和代表性, 作者在问卷设计和调研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控制措施。

(一) 取样地点

在样本选择时, 选了密云县3个具有代表性的村镇 (太师屯镇辖27个行政村、东邵渠乡辖15个行政村和地处与河北省交界的古北口镇辖6个行政村) 作为调研对象。其中, 受访对象53.3%为男性, 46.7%为女性。家庭成员数为2-3人的样本家庭数占51.11%, 75.56%的家庭中有老人, 73.33%的家庭中有正处于就学阶段的孩子, 年收入主要在5000-20000元之间, 占44.3%, 居住的房屋主要为自建, 占样本总数的77.8%。

(二) 样本年龄层次分布

不同的年龄层次对理财的了解会有所不同, 理财素质也会有一定的差异。根据生命周期理论, 人的一生经历婴儿、童年、少年、青年、中年一直到老年的不同时期。婴儿期、童年期、少年期没有经济来源, 青年期是收入的主要来源期, 老年期的经济来源也十分有限, 因此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是个人理财的核心环节。本次调研主要选择处于20-60岁之间的人群进行调研, 但是基于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接受调研者的平均年龄为47.11岁。

(三) 取样方式

本次调研深入到这些村镇的各农户家中, 采取面对面方式, 通过与被调研者的直接交谈, 当场填写问卷。考虑到部分农民文化水平较低的原因, 所以有的问卷由被访问者直接填写, 有的则通过问答的方式由访问者根据农民的回答如实填写。这种面对面填写、当场发放当场收回的问卷调查方式, 不仅保证了问卷填写的真实性、有效性, 而且也保证了问卷的回收率。

(四) 样本整理

基于调查过程中受访农户的态度、注意力等因素的变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调研的信度, 作者对所收回的问卷进行了初步筛选, 剔除了明显不合理的问卷。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 农民家庭理财收支情况结果分析

调查显示, 农民年毛收入在5 000元及以下的约占5.2%, 5 001-10 000元的占19.3%, 10 001-15 000元的占36.7%, 15 001-20 000元的占27.5%, 20 001-25 000元占10.2%, 25 001元及以上的占1.1%, 平均家庭年毛收入为11 918.48元。一家按4口人计算, 每人平均年毛收入2979.62元。有2个年龄段的年均收入处于这一水平之下, 说明农民收入较前几年有了一定的增长, 但是整体和城市居民相比还不是十分的高。

根据调查统计得知, 绝大部分农民家庭收入依靠种植粮食, 有一半的农民家庭要打工, 有2.3%的人搞养殖业, 但因缺乏技术、资金和销路而收益并不好。此外规模养殖也有年收入在3.5万元以上的。虽然选择这种方式作为收入来源的农民不多, 但这说明了农村养殖正在从每家每户的小养殖规模过渡到专业养殖, 农民在掌握专业养殖知识, 形成规模养殖业, 这也不失为一条良好的致富之路。虽然有78.57%的农民收入来源中都有种粮食, 但其收入的比重却是这4项中最低的, 说明传统的种粮食所得收入已不再是农民的主要收入, 加上可用耕地的不断减少, 种粮食不赚钱是不争的事实。对农民来说, 他们直接收获的是粮食, 而不是现金, 他们认为种粮食收入是指卖掉那部分粮食的收入, 加之对粮食行情把握上的差异, 不可能准确算出粮食收入。也有一部分家庭对自己各种收入结构不清楚。

关于农民家庭一年支出方面, 年支出在5000元及以下的占18.5%, 5 001-10 000元的占46.2%, 10 001-15 000元的占26.3%, 15 001-20 000元的占4.6%, 20 001-25 000元占3.5%, 25001元及以上的占0.9%, 平均家庭年支出为6716.52元, 按一家4口人计算, 每人平均年支出1 679.13元。由此看出低支出家庭远远大于低收入家庭比例, 高支出家庭远远少于高收入家庭, 说明一部分高收入家庭低支出, 消费水平较低, 我国农民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仍然在发扬光大。当然高支出家庭也可能是低收入家庭, 低支出的家庭也可能是高收入家庭, 不同档次结构不一定一一对称。

农民家庭日常支出主要是购买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教育经费和各种保险、养老费和做买卖的投入, 农民自己产粮、产菜, 为何购买生活资料的选择率会这么高?原因是农民把盖房娶媳妇支出认为是生活必要开支, 而我们设计选项里没有盖房投资。

(二) 农民理财素质分析

本次调研以密云县不同收入层次的农民对“理财”一词的理解为出发点, 落脚于记账习惯两个方面对其理财素质进行分析。

1. 不同收入层次对理财的了解程度不同

根据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 随着收入的增加不理解“理财”一词的农民家庭比例呈现明显减少趋势, 听说过“理财”一词但是不太了解其含义的农民家庭数在不同收入层次中基本持平, 而比较了解理财含义的家庭数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呈现增加态势。可见,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 密云县的农民家庭对理财的认识在不断提高, 以满足其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

2. 各收入层次农民家庭的记账习惯比较接近

密云县各收入层次的农民家庭记账习惯没有明显差异。本次调研样本家庭中从不记账的平均比例达到46.32%, 经常记账的平均比例仅有25.83%, 由此可见普遍没有很好的记账习惯。

(三) 农民家庭理财状况调查结果分析

1. 农民投资品种及结构情况

整理调查结果得知, 储蓄存款占47.8%, 仍然是大多数农民投资的首选, 而储蓄的目的很大部分也是为了以后盖房子。对于购买国债、股票等投资方式几乎无人问津, 恐怕是农民对此没有相关知识和经验, 同时也没有城市那样发达的证券交易市场。农民一旦有了剩余收入, 只会用做小生意、盖房 (分别占19.2%和16.3%) 等维持生活的简单初级投资。

2. 农民投保情况

本问卷主要调查的是商业保险情况, 因为在2009年北京市密云县约90%以上的农民都已经参加了国家的社会保险。50份问卷调查中约有29%的家庭投保, 具体情况是养老保险约占69%, 有9个家庭选择;重大疾病保险支出占54%, 只有7个家庭选择;选择孩子意外伤害保险的有10个家庭;储蓄性红利保险有2个家庭选择;但是该数据代表性不强;问卷中的其他险种很少有人选择。大部分家庭在购买保险时的投保对象集中在意外伤害保险、养老保险和重大疾病保险。由此可以看出农民投保意识有待增强, 对未来的诸多不确定性认识还不够。有的家庭没有多余的钱投保, 有的虽然有钱, 但对投保知识欠缺, 或认为有比投保更重要的投资方式。保险公司应该加大宣传力度, 另外也说明了保险公司存在一些诸如信用、实际执行效率等问题。

三、对策建议

关于农民理财, 目前国内尚未形成相对统一的概念。结合我国农民和农村的特点, 作者从合理安排收支、提高农民理财素质、财富增值管理等3个方面提出建议。

(一) 农民家庭理财收支方面

为使农民能够充分利用资金, 合理安排住房支出、子女教育支出、保险支出等各项支出。要从降低农业成本出发, 做好农耕工作, 同时要提高农民的非农就业, 达到增收的目的。结合当地实际, 大力支持农村节约型农业的发展。比如, 促进秸秆等副产品和生活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提高乡镇企业、家庭工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 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条件以及返乡创业的环境。

通过科学消费提高生活质量。比较而言, 农民的积蓄与其他人群相比更显得来之不易, 所以在消费上应避免盲目行为。建房购物时不要攀比, 要量力而行;尤其是不要将消费用于封建迷信、赌博等活动;应考虑将积蓄适度用于子女教育, 以提高整个家庭的文化水平。传统意义上的农民, 致富靠勤劳;而现代农村, 发家靠知识。对于子女的教育是一项金额大、期限长的投资活动, 目前还有一些农民不愿将钱投入这一方面, 尤其不愿对女孩的教育投入资金,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有待更新。

(二) 农民理财素质方面

提高理财能力, 基于理财产品层出不穷的现状, 立足于农民的理财素质还处于初级阶段的事实, 政府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对农民理财的宣传力度, 避免其陷入跟风购买的误区之中, 从而减少农民的损失, 不要使农民产生理财抵触的心理。通过合理引导使其建立良好的理财观念, 不但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而且可以增加他们抵抗各类经济风险的能力。

(三) 农民家庭理财状况方面

当前农民家庭经济收入来源调查 第9篇

当前农民家庭经济收入来源调查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邹玉叶

指导老师:唐振先

摘要:本文通过农村住户资料调查,了解中国农村家庭经济收入来源的现状、结构及要进行快速增收所面临的制约因素等,并探讨增加农民收入的策略和途径,促进农民经济收入的快速增长,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关键词:农民纯收入,来源,制约因素,对策与建议

0引言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国家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居民的收入整体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虽然我们对于农村家庭经济来源这个领域的调查比较陌生,但是我们从小生活在农村,熟悉农村的情况,加之我们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和理论性文章,逐渐的了解到农村家庭经济来源问题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在中国农村占大多数的现状之下,农村的经济发展关乎国计民生,对于农村家庭经济来源的了解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我们只有在了解了中国广大农村家庭经济来源的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地探究其原因,探讨增加农民收入的策略和途径。

1数据调查

抽样数据调查显示,接受调查的石亭子镇241名村民去年的家庭经济年收入5000以下的占调查人数的33.34%,5000~10000为28.99%,10000~20000为21.74%,20000~30000为8.7%,30000以上的仅有7.25%。各收入段比之去年平均增加10%。其中农民家庭的收入来源39.24%来自外出打工,13.92%来自农产品收入,7.59%来自养殖业,10.13%来自家庭副业,5.1%来自本地乡村企业收入,6.33%为自己的企业,其它为17.72%,农民收入方式多却各种所占的比例都低,尤其是来自本地乡村企业收入,仅占了5.1%。相比过去几年,农民家庭平均收入有所增长,但是增长速率不大。农民纯收入来源分析

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0年,农村住户全年人均纯收入为4137.5元,比上年增加529.4元,增长10.5%;从收入来源的四个层次看,其中农民收入来源分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收入四个部分组成,其中家庭经营收入可分解为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整体上家庭收入呈三增一减趋势。

1.1 工资性收入稳中有升

随着经济运行的企稳回升和物价、务工工资的上涨,与上年同期相比,农村住户各种来源的工资性收入也程度不同的增长。2002年本镇人均获取外出从业收入为1208元,对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为41.9%,比1997年增长了74%。五年来农民共获得工资性收入为4567元,平均每人每年913元,年均递增11.7%,高于人均纯收入增速4.6个百分点。

1.2 家庭经营纯收入略有增长

2002年本县农民人均从家庭经营二、三产业得到的纯收入为464元,比1997年增长28.2%。对农民纯收入增量的贡献率为16.1%,分产业看,二产业的贡献率为7.8%,三产业的贡献率为8.3%。五年来农民共获得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为2207元,人均每人每年441元,年均递增5.1%,略高于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递增速度0.4个百分点。五年来农民家庭经营二、三产业呈马鞍型,2000年是高峰期,人均502元,比1997年和2002年高出127元和38元。

1.3 转移性收入稳定增长

2010年,农村住户转移性纯收入人均增加133.4元,同比增长24.2%。在增加的来源中,家庭非常住人口寄回和带回收入人均达6.9元,同比实现了零的突破;城市亲友赠送人均11.2元, 同比增加8.4元,增长291.8%;报销医疗费下降70.0%;两相比,由于呈增长的收入来源所占数额较大,所以,整体转移性收入也呈现稳定增长趋势。

1.4 财产性收入降幅较大

从两年资料对比看,住户财产性纯收入降幅较大,人均减少35.7元,下降25.6%;其中,利息收入下降8.5%,土地征用补偿收入下降80.4%,其他股息和红利、租金以及其

他财产性收入等程度不同均有所增长,但由于前两项减幅较大,使财产性收入总体下降25.6%。

从农民家庭经济收入来源数据四个部分增减情况分析,可以看出未来中国农民家庭收入会上升,但由于受某些因素的影响,目前农民家庭经济增加速率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农民收入快速增加的制约因素

3.1 农民家庭经营规模限制了生产的发展

首先是土地规模小,农民人均耕地仅为1.2亩,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受有限耕地面积的制约,使每个劳动力拥有的耕地面积极少,使得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得不到充分利用。农业生产小而散,规模经营无从谈起。其次是畜牧规模养殖户少,畜牧养殖散户多,畜牧养殖户不到全市乡村户数的1%,不利于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2 农民文化素质低,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成为影响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由于农村教育基础薄弱,本身文化素质低下,对农业新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存在很多困难,导致农产品生产科技含量不高,经济效益不佳。同时,部分农村劳动力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外出务工因缺少一技之长,存在找工作难的问题,即使找到了一般也是收入低的苦活脏活。

3.3 农产品价格不稳定因素增加了农民发展生产的顾虑

由于大部分农产品没有收购保护价,使其价格变化幅度增大、变化频率较快,农民的生产经营存在后顾之忧。如2006年的大蒜价格高刺激农民的种植愿望,增加了种植面积,2007年价格大幅度下降,造成农民对大蒜种植风险心理,种植面积减少。

3.4 自然灾害增加了农民发展的顾虑

目前农民由于基础实施薄弱,仍然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局面,如遇大的自然灾害,将影响农产品产量进而影响农民收入。去冬的大雪灾害将陈家庄村养猪户张某新建的养猪大棚压塌,直接经济损失达30000余元。今年严重干旱,导致农业生产受到影响,粮食产量减收三成多,直接导致农民农业收入下降了22.1%。

3.5 农民生产、销售信息渠道不畅通

掌握信息不及时,只是根据往年习惯组织生产,农产品的销售以坐等收购上门为主,直接减少了农民的收入。据调查,2007年一月份毛猪收购价格一些乡村为7.7元/公斤,而大部分地区为8.5元/公斤左右。

3.6 农民种植成本增加

据调查推算,以种植玉米为例,今年农民每种植一亩玉米直接费用为310元,增加了近55元,增幅达20.0%。其中:种籽平均每亩为50元,与去年每亩44元相比提高6元,增幅13.6%;化肥平均每亩费用是120元,与去年每亩97元相比提高23元,增幅23.4%;玉米除草剂平均每亩费用30元,比去年增加了3元,增幅11.1%;农机耕地、拉运平均费用100元,比去年增加20元,增幅25%。另外还有农具购置等费用也都不同程度上涨。农业生产资料上涨,导致了农民种植成本大幅增加,影响了农民的收益。调查中还发现,今年的主要农资如化肥、粮食种子等价格一路走高,与去年同期相比涨幅较大,特别是化肥平均价增幅近20%;如磷铵每袋零售价160元,比去年增加了35元,上涨28%;尿素每袋价格105元,同比上涨15元,增16.7%。种子价格平均每公斤也上涨1.5-3.0元,涨幅为12.5%,如农大84号18元/公斤,同比增加了2元,上涨12.5%;农用柴油同比每吨上涨近1000元,增幅为15.2%。

针对影响我国农民家庭收入快速增长的因素,为了能达到预期愿望,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我们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建设新型农村过程中的难题,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和对策

4.1 农民家庭收入组合化

村民可以根据自己家庭实际情况,自行组合几项家庭收入,以提高家庭经济收入,政府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请求各大 高校的教授或专职人员给予科学的指导家庭收入组合化,例如一户家庭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农产品的种植同时可以适当的选择养殖业,这样既可以提高家庭的收入,又可以把一些资源的合理运用。

4.2 建立起农产品信息收集和发布机制

农业、畜牧等职能部门应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收集各方面生产、价格等市场信息,并及时向农民发布,化解由于信息梗阻而导致的农业风险,避免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保障。

4.3 积极拓展农民就业渠道

具体来说有如下几种,一是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完善政府扶助、面向市场的培训机制,提高农民科技致富或转岗就业的能力,为农民工外出就业打好基础。二是增强农民工自主创业能力,积极引导返乡农民自主创业,并提供各项优惠政策和扶持资金,促使他们在本地大胆创业,扩大从事二、三产业经营的能力,带动就近劳动力就业创收,进一步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4.4 继续扩大养殖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养殖效益

从农村生产规模方面:一是推进规模养殖,提高抗风险能力。坚持以规模养殖和小区建设为重点,推广一系列标准化规模养殖模式,进一步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二是培植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充分利用全县生猪生产资源优势,从政策、资金方面支持向屠宰、生鲜肉、肉制品一体化方向发展,增强企业精深加工能力,延伸产业链,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三是科学管理,尽可能的减少养殖成本,促进养殖效益的稳步提高。

4.5 进一步加大投入,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

就目前的形势而言,通过加大“三农”投入,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是增加农民务工收入,直接或间接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也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有力举措。总结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必须把目光更多地关注占全国人口三分之二的农民,要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农民收入少的问题,必须实事求是,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要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和保护力度;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转变农民观念,提高农民素质、转移农村劳动力等。同时了解他们的收入状况和生活状况,分析其收入增长慢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保护农民的利益,促进小康社会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德文.农民收入问题[M]

[2]农户家庭收入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2008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3]王秀芝.二元结构下劳动力转移效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05期

上一篇:森林奇案作文下一篇:中医重点专科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