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华文化的传人

2024-07-06

做中华文化的传人(精选11篇)

做中华文化的传人 第1篇

做雷锋精神的传人

1963年3月,毛泽东主席挥毫题词,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这一伟大号召。从此,一代代祖国儿女唱着雷锋的颂歌,从校园走向社会,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一批批青年战友,踏着雷锋足迹,成为雷锋精神的忠诚实践者。30多年来,雷锋精神不仅镌入了祖国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而且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然而,近年来少数人对学雷锋产生了异议,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现象,影响了学雷锋活动的深入开展。作为革命战士,如何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努力实践雷锋精神,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澄清学雷锋问题上的模糊认识

一个人不可以没有灵魂,一支军队不可以没有军魂,一个国家不可以没有国魂。我们党的一代又一代领导人之所以倡导学习雷锋精神,我们的人民之所以一再呼唤雷锋精神的回归,希望的就是铸造社会主义革命事业接班人的灵魂,铸造中国共产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的军魂,铸造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魂。可是,在学雷锋活动深入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思想认识却出现了一些偏差,必须正本清源,加以澄清。

1、澄清学雷锋与时代“不合拍”的模糊认识。持这种看法的人认为:雷锋精神产生于大锅饭盛行的60年代,雷锋精神所体现的道德素养、理想追求、价值取向,只适应于当时的大集体主义社会环境。而如今是市场经济时代,人们追求的是竞争、效益和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提倡的是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无论干什么事情,客观为的是别人,主观则是为了自己。如果此时再提倡学习雷锋的公而忘私、全心全意为他人服务的精神,显然与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不合拍,是扼杀“人性”,违犯“人不为己”的生存规律的。再说,按照物竞天择、新陈代谢的社会发展规律,“典型的太阳不能永不落”,雷锋不能总是领导社会“新潮流”。

存在这种思想认识显然是一种片面的、错误的。诚然,雷锋是生活在60年代,难免带有那个时代的局限性,不可能成为跨越时代的人,但典型人物与典型精神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典型人物所产生的进步精神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时代的跨越性。雷锋精神作为一种升华了的崇高精神和进步意识,不仅在那个时代具有蓬勃的生机,而且在时间跨越了36年的今天,依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尽管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与60年代有许多的不同,但是,现在我们社会上“见死不救、见难不帮、见弱不助”的现象,却是那个时代没有的。难怪常见人对此扼腕喟叹“雷锋叔叔不见了!”、“雷锋叔叔出国了!”这足以说明,广大人民群众还是强烈要求、大声疾呼雷锋精神重返神州大地的。这是为什么?这一方面说明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真善美的崇高追求。一方面又说明了我们现在仍然需要能够与雷锋相伦比、甚至超过雷锋的典型,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由此可知,雷锋精神并没有过时,相反,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更应把学习雷锋的大旗举得更高。因为雷锋那种苦干实干不计报酬和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能给那些受消极影响而产生的个人至上、“一切向钱看”的思想和道德观念给予灵魂的冲击,对社会上一切先进的人们则是一种鼓励和支持,使社会风气出现一个新面貌,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保证经济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澄清雷锋精神“学不来”的模糊认识。有些人认为雷锋精神是高尚的共产主义精神,是至善尽美、通体纯净、美玉无瑕的道德天尊,是超越现实,无法企及的完美人格结合体。而我们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学雷锋显然是“拉郎配”,倡导雷锋精神无疑是“超前消费”、“超越了时代”。

我们承认,从历史巨大变革和进步中诞生的雷锋精神,根植于社会主义的大地,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闪烁着共产主义思想的光辉,是完美的,是人人向往和追求的高尚社会道德“集合体”。可是,我们也应看到,共产主义并不是渺茫的,也不是“水中月”、“镜中花”,可望不可及。雷锋及许许多多先进典型的实践,是共产主义的“实际开端”,是现实生活中萌发的共产主义幼芽。大家知道,雷锋是一个平凡的战士,他同无数普普通通的青年一样,做着普普通通的工作。他没有重大发明创造,没有显赫的战绩丰功,他所做的事情是一般青年、一般战士都能做到的,绝不是“超现时,无法企及”的。雷锋又是伟大的,因为他在平凡的岗位中贯穿了不平凡的精神。正象列宁所说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绝不能靠一时表现出来的英勇气慨,而需要在日常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最持久、最顽强、最难得的英勇精神。”在我们努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深化改革的今天,大量的是平凡日常工作,谁能在日常工作的一切方面都发挥出这种“最持久、最顽强、最难得”的革命精神,他的言论行动就自然放射出伟大的光辉。雷锋正是这样,雷锋绝不是“神”,他的高尚行为是大家可以看到的、做到的。

3、澄清学习雷锋“吃亏”的模糊认识。大家都看过影视剧《离开雷锋的日子》,影片主人公乔安山出差途中救助一名出车祸的中年人,结果,不仅没有得到好报,反而被救的家人反咬为肇事者,让其担负一切经济损失。在我们生活的周围,的确存在着这种救人得不到好报,献了爱心又赔钱的现象。于是,便有一些人认为,现在时代变了,学雷锋不但经济受损失,精神还要受打击,何苦呢?

近年来,在学雷锋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这毕竟是极个别的现象。尤其在市场经济发展迅速、国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关键时期,极少数人见钱眼开、见利忘义,为贪图财富,巧取豪夺、甚至出卖良心,从而干出令人不齿,惹人痛心的缺德之事,的确让人心疼。不过我们也应当看到,这绝非是社会的“主流”,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向善向美之心,打击了学雷锋同志的积极性,可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人们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这种现象一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我们绝不可“因噎废食”,放弃了学习雷锋的行动。这好比我们在工作中遇到困难一样,是不能因困难的出现就放弃了工作,放弃了生活。再说,象这种学雷锋过程中出现的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怪现象,终究会被澄清的,待真相大白于天下之时,受委屈的做好事者,依然会赢得人民赞誉的。更何况,我们在学雷锋群众性活动中,绝大多数都得到应得的“报酬”,赢得了应有的“荣誉”,象徐洪刚、孙茂芳、邱玲等。有全社会亿万人民支持学雷锋作后盾,有全国上下共同倡导雷锋精神作为旗帜,有我们军队千万个学雷锋积极分子与你“同行”,我们大可不必因学雷锋活动遇到小小“困难”而“退缩”。

二、深刻领会雷锋精神的丰富内涵

从雷锋精神的内涵来说,它的容量很大,即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着社会主义公德,又闪耀着共产主义道德。概括起来,雷锋精神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毛泽东曾经讲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种精神,就是指远大的革命理想,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有了这种精神,国家就有民气,军队就有士气,人就有志气。作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身上表现出的一心向着党,向着社会主义,向着共产主义的高贵品质,正是这种精神的生动体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把这种精神名之为“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刘少奇誉之为“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邓小平则用充满哲理的语言称道:“谁愿当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就应当向雷锋同志的品德和风格学习”。雷锋在日记中,也曾用生动而通俗的文字写道:“吃饭是为了活着,可活着不是为了吃饭。我活着是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人生在世,只有勤劳,发奋图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贡献自己的一切,这才是最幸福的”。

2、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雷锋对中国共产党无限热爱,对社会主义无限向往,对反对党、破坏社会主义的敌人则象严冬一样残酷无情。他把党比做母亲,认为党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坚信“我们的党是英明的、伟大的、正确的”;他把社会主义视为“命根子”,认为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是最幸福的。雷锋这种坚定的政治立场使他对社会主义事业和祖国前途充满信心,决心“为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直至生命”。他以自己的行动实践了这些誓言,赢得亿万人民的衷心敬仰。

3、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精神。雷锋在旧社会苦大仇深,他经常告诫自己不能“好了疮疤忘了痛”,“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事事要精打细算,不能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他要求自己“在工作上,要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正因为如此,他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都十分注意勤俭节约,努力支援国家建设,帮助受灾群众和有困难的同志。雷锋精神的内涵中最光辉、最感人肺腑的是他的无私奉献精神。他说:“我觉得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他是大公无私的,所作所为,都是对人民有益的,他的责任是没有边的„„”他要求自己成为这样的革命者,“决不让有一点肮脏的个人利益和低级趣味的东西来沾污自己”。雷锋利用一切机会实践这一誓言,只要对国家、对集体、对人民有利的事情,他都满腔热忱地自愿去做。他当工人时,为支援农业生产起早拣粪积肥,他用自己的被子盖工地上被雨淋的水泥;入伍后,他带病主动到工地参加义务劳动,他为旅客买票,帮老大娘找寻亲人„„“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同志的快乐看成自己的幸福”,始终如一坚持为群众做好事。

4、对同志象春天般的温暖。雷锋对同志有一颗温暖的爱人之心,战友家里有困难,他就悄悄地将自己积蓄的钱寄到战友家中;战友的衣服破了、被褥脏了,他就一声不吭地帮助补好洗净;有的同志病了,他细心照料,体贴入微。雷锋处处为他人,时时帮战友,以给予他人幸福和快乐,而且从不炫耀自己。当雷锋牺牲后,他所在连队的上百人,几乎都说他们曾得到雷锋这样或那样的帮助。雷锋在与同志相处时,不仅态度温和,而且有善于容人的气度。一次有位战士吃饭洒了不少饭粒,雷锋上前劝说几句,那位战士却挖苦说:“你是节约标兵呀,地上的饭粒该你捡起来吃”。对此,雷锋心中虽生气,但并没发火,而是耐心说服,并真的把饭粒捡起来吃了,最后感动得这位战士热泪盈眶。

三、努力做好雷锋精神的传人

30多年来,学习和发扬雷锋精神,已成为我们人民军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更应该进一步弘扬雷锋精神,做雷锋精神的忠诚实践者,以肩负起精神文明建设排头兵的职责,从而推动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做为一名普通的战士,如何在具体工作中实践雷锋精神,我认为应做好以下五个结合。

1、学雷锋必须与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结合起来。雷锋之所以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一方面是他对党、对人民、对社会主义有着纯真的感情,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十分注重革命理论的学习,在他入伍的当天,就给自己提出了六条要求,其中第二条是“加强政治学习,多看报纸和政治书籍,按时参加部队各种会议和学习,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密切靠近组织,及时向组织反映情况,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他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只要有时间,不论是在电影院、驾驶室,还是在工具棚、厨房,他都抓紧时间看书。他先后通读了《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和许多单行本,还订了许多小本子,专门从报刊上剪辑和摘抄革命导师的语录,写下了大量的心得体会。从他的日记和诗文当中,可以看到雷锋的成长进步,看到雷锋坚定的政治立场和信念,与他刻苦学习,自觉用革命理论指导自己言行是密切相关的。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今天,我们学习雷锋就必须要首先学好政治理论,只有学好政治理论,就会坚定信念,头脑清醒,方向明确,不致于在工作中走弯路,犯错误。

2、学雷锋必须与立足本职干好工作结合起来。雷锋是一颗革命的螺丝钉,无论拧在哪里,都能永不生锈,闪闪发光。在他的短短一生中,曾经历了十多次的工作调动,总是干一行爱一行,干什么都干得非常出色。治水抗灾时,他当过模范;农场劳动时,他是优秀拖拉机手;在鞍钢工作一年多,三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十八次被评为标兵,五次被评为红旗手;入伍不到三年,又三次立功,被评为优秀战士、节约标兵。他对革命工作,既不挑三拣四,拈轻怕重;也不干一行怨一行,见异思迁,更不是把工作视为有高低贵贱之分。这与我们有些战士在工作中挑肥拣瘦、这山望着那山高,干一行厌一行;小事不愿干,大事又干不来,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我们立足本职工作岗位,象雷锋那样干一行爱一行,专一业精一行,都能在本职工作中干出一番事业的。

3、学雷锋必须与发扬无私奉献精神结合起来。雷锋不计个人得失,乐于为人民奉献,在于他希望给予社会贡献大一些,从社会拿取的东西少一些,以少拿多给为乐。雷锋乐于为革命奉献,就在于他总是用革命理想的砝码衡量个人得失,把个人“吃亏”与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他在日记中写道:为祖国为人民“贡献自己的一切,这才是最幸福的”。雷锋乐于为革命奉献,还在于他善于对比。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常和先辈先烈比,常和英雄模范比,结果是越比越有干劲,越比越觉得幸福。可是,如今我们有些战士在工作中不是比奉献,比牺牲,比作为,而是比地位,比待遇,比享受,于是越比心胸越窄,越比眼光越浅,越比思想包袱越重,最终把自己“比”进极端个人主义的泥淖,更有甚者,把自己“比”到堕落犯罪的道路上去。不管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要想生存和发展,都必须提倡奉献精神。作为以奉献为职业的军人,就更应向雷锋同志看齐,以奉献为本,做无私奉献的楷模。4、学雷锋必须与培养勤俭节约美德结合起来。雷锋一生以艰苦为荣,克勤克俭,厉行节约,珍惜一针一线,一分钱,一度电,把一切能节省的都节省下来,为了支援社会主义建设,他自己从来舍不得花一分钱,却舍得为人民献出自己的全部积蓄。雷锋为此曾在日记中写道:“什么是时代的美?战士那褪了色的、补了补丁的黄军装是最美的,工人那一身油渍斑斑的蓝工装是最美的,农民那一双粗壮的满是厚茧的手是最美的,劳动人民那被烈日晒黑的脸是最美的„„这一切构成了我们时代的美,如果谁认为这并不是美,那他就不懂得我们的时代”。虽然,我们现在不需要再穿补丁撂补丁的军装,但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作风绝不能因此而丢失。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事业,我们的军队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唯有如此,才能尽快实现富国强兵的愿望。作为军人,我们必须从点滴做起,从节约一粒米、一张纸、一块煤的小事做起,来培养自己俭朴节约的作风,尤其是我们青年军人正处在人生最宜播种理想的时节,切莫丢掉勤俭美德,沉醉于安逸之中,为追求物质享受折断了自己理想的翅膀。

5、学雷锋必须与学时代英雄楷模结合起来。我们应当看到,雷锋自己就是学习崇高先进模范人物而成为一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因此,我们提倡大家学雷锋与学时代模范人物相结合,就是因为这些时代楷模身上体现的精神正是雷锋精神的闪光点,是和学雷锋相一致的,象朱伯儒、徐洪刚、孙茂芳、李国安等,都是新时代的活雷锋。再看我们身边的艰苦奋斗标兵,训练标兵,专业能手,正确对待个人得失的模范等大批典型。无一不是雷锋精神的具体再现者。所以我们在工作中学习他们,效仿他们,本身就是向雷锋同志看齐,弘扬雷锋精神,实践雷锋精神的实际行动。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雷锋精神是人类文明的丰碑。而今,根植于中华大地的雷锋精神已经走向广阔的世界,属于二十一世纪的雷锋精神正在迈向新的未来。雷锋的故事在续写,雷锋的道路在延伸,雷锋的传人在壮大,雷锋的精神将世代相传,永远充满着无限的生机和魅力。

做中华文化的传人 第2篇

还记得那首好听的《学习雷锋好榜样》吗?耳熟能详的旋律,如风飘过田野,在我的脑海中掀起阵阵金浪,熠熠生辉。雷锋品格需要我们学习,雷锋事迹需要我们传唱,雷锋精神更需要我们弘扬。雷锋为我们留下了太多太多,让我们行动起来,做雷锋的传人。

雷锋身上仿佛有一个三棱镜,从平凡中折射出伟大,从艰苦中折射出上进,从朴实中折射出善良。雷锋为世界留下了太多可贵品质,需要我们学习。做雷锋的传人,说着容易,真正做到却不简单。作为中学生,我们该如何去做呢?

做雷锋的传人,就要学习他热心服务、乐于助人的精神。他曾在日记中写道:“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雷锋经常为别人做好事,虽然辛苦了自己,但能帮助他人。为他人解决了困难,自己也更能真切地体会到快乐。“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一件件小小的事如一滴滴水,总能汇成大海。帮助别人,就应从身边小事做起:给老人让座,为希望小学捐出零花钱……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能帮上他人的大忙。渐渐地你会越发乐于助人,心里也会更加快乐。让帮助别人成为一种习惯,让助人为乐成为一股热潮。

做雷锋的传人,就要学习他的“钉子”精神。要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有“挤”劲和“钻”劲。“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学习中,我们更需要“钉子”精神,要不断地钻研知识,深入学习,有疑难主动向老师请教,多思、多想、多钻、多究。我们要保持那种如钉子般的上进心,努力学习,用心学习,使自己的`成绩不断提高,使自己“挤”出庸庸碌碌,脱颖而出。我们更需要和时间赛跑,不断的“钻”时间的空子,“挤”时间去学习,去汲取知识的精华。

做雷锋的传人,就要学习他勤劳节俭的精神。“业精于勤,荒于嬉。”勤劳、踏实肯干、兢兢业业才能有所作为。以辛勤劳动为荣,自己也会获得实实在在的收获。雷锋还是“节约标兵”,他处处精打细算,从节约一粒粮食、一颗螺丝钉、一度电做起,不乱花一分钱,把省下的开支支援农村生产与灾区人民。今天,地球正在超负荷运转,更需要我们节约能源:随手关灯、二次用水、回收塑料袋……这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就能为地球出一份力。

做中华文化的传人 第3篇

中华上下五千年,盘古开天辟地,孔子带来了几千年的文明,四大发明,郑和下西洋……这些都是我们中华儿女的骄傲。其中,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可贵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

还有自强不息、勤奋学习的范仲淹,他也值得我们去学习。他幼年丧父,母亲很穷,没有依靠,范仲淹只好跑到寺院去读书。他把自己关在屋里,足不出户,手不释卷,通宵达旦地读书。长大以后,白天、深夜,他都认真读书,孜孜不倦。他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展现了他的政治抱负,受到世世代代人们的赞誉。

寻龙的足迹学龙的精神做龙的传人 第4篇

【关键词】“小盘龙文化”;校园文化;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2-0072-02

【作者简介】蔡晓瑛,江苏省苏州市盘溪中心小学(江苏苏州,215000)校长,一级教师。

江苏省苏州市盘溪中心小学坐落在苏州美影千年的古盘门边,创建于1915年,常年守望姑苏区的南大门。悠久的办校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助推学校不断寻求自我突破的原动力。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基地建设项目犹如一股暖暖的春风吹拂到这座百年老校,给老校注入勃勃生机。2014年,我们加入到了“基地建设项目学校”的大家庭中,在近两年的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得到省教育厅基教处、市教育局基教处教育专家的多次业务指导,得到区教育局在经费投入、项目建设等多方位的关心支持,以校本特色课程开发为切入口,通过创设鲜明的特色环境,注重教学方式变革,搭建互动的学习平台,建设丰富的学生社团,提升课程实施水平,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课程建设背景

苏州这座水城早在明清时期就以密集的水路枢纽连接着全国东西南北,打开八方城门迎来五湖四海的宾客,经济的繁荣,南北文化的碰撞,让当时的苏州迈入鼎盛时期。而今的苏州有一种城市精神叫“融和”,它更以博大的胸怀,海纳百川。盘溪中心小学就诞生于这样的水城,它位于姑苏城南盘门。盘门,“古作蟠门,尝刻木作蟠龙,镇此厌越。”古运河的分支盘溪从学校门前潺潺流过。这里,龙盘水陆,古盘门的坚守凝固了时光;古运河环绕,曲水流觞,折射出灵动智慧的光辉。卧龙街、蟠龙桥诉说着自己的故事。独特的地域本身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盘门和运河,坚守又灵动,孕育了“小盘龙文化”。

二、“小盘龙文化”课程

(一)寻、学、做,形成特色课程模型与主要内容

“小盘龙文化”课程以“抱朴出新”的校训为引领,致力于培养志远笃行、朴直灵动的盘小学子。课程模型分成三个板块:寻龙的足迹;学龙的精神;做龙的传人。

1.寻龙的足迹:创设“文化寻根”课程。

千年文明浸润岁月,积淀下厚重的历史。走访名胜古迹,探寻龙的足迹,从寻根出发走向未来。探寻盘门、胥门、瑞光塔、吴门桥、蟠龙桥、文庙、卧龙街、古运河等历史古迹,我们以三年级为起始年级,共分8单元,每单元围绕一个主题,5~6课时,其中包括1次校外的实践活动。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开展访问活动、探究活动,完成考察报告。

2.学龙的精神:创设“盘门人物”课程。

盘门脚下运河奔流,吴门桥畔人文荟萃。了解盘门人物,感悟龙的精神,从思辨追寻走向未来。伍子胥、范仲淹等古代名人,盘门的民间艺人章维伟、徐荣兴等,我们从三年级开始,围绕1个人物,2-3课时,通过“名人故事”“盘门诗词”“艺人故事”“非遗实录”“与名人对话”等章节,以讲故事、读经典、写感受、辩论会等孩子们喜爱的形式,用盘门人物所传递的精神净化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品质。

3.做龙的传人:创设民间“三艺”课程。

学习民间体育、民间工艺、民乐的技能,传统与时尚辉映,争当龙的传人,从民间传统走向未来。全校每周五集中开设民间“三艺”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老师通过选拔统筹等方式将每一位学生编入各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科目。“民间三艺”有非遗的传统,来自于民间,也有时尚创意的元素,来自于孩子们。它培养了孩子们的时代精神和创造能力。

(二)雅、静、美,营造优美的课程教学环境

校园及四周宁静幽雅,无形中呈现一种飘逸出尘、闲适安详的美。学生在这样的校园里学习、生活,身心自有说不尽的愉悦,思想也会无止境地翱翔。“借山光以悦人性,假湖水以静心情”,这对于学生的情感意志、个性品格、道德操行等心理特征的熏陶和潜移默化,是不可估量的。

(三)乐、艺、戏,充实多姿的学生社团活动

每周五“小盘龙欢乐时光”社团活动:民间体育有花样踢毽、花样跳绳、踩高跷、转陀螺、滚铁箍、赛龙舟;民乐有舞龙、琵琶、扬琴、民歌、民族舞;民间工艺有棕编、剪纸、面人、画扇面等等;信息、美文鉴赏、足球也融入了民间元素,民间传承与时尚创新交相辉映。学艺过程本身需要动手动脑,考验孩子们的耐心和毅力;民间体育既有运动时对体能的考验,更需要孩子们合作完成。社团活动注重实践体验,锻炼了孩子们的创造、合作、耐挫、创新能力,也让个性得以自由发展。

(四)研、培、谨,打造完整的机制组织保障

1.课程师资建设。

我们成立了小盘龙特色文化的课题小组,以学校主课题《民间艺术融入学校文化的实践与研究》的研究活动为载体,开展教科研活动。外聘内培相结合,所有课程的教师始终明确自己的使命与责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和成长,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以集体的智慧创编了《小盘龙在行动》《吟诵经典》《初学扬琴》《有趣的民间体育游戏》《趣味剪纸》《欢乐足球》等校本教材。

2.创建互动平台。

建立师生互动的资源平台,不断完善学校课程资源库,积累课程素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师生实现共享。我们又在校园网站上开发了可供学生自主学习的软件平台,活跃校级互动的交流平台。苏州市敬文实验小学给予我校大力支持,我们建立了合作研究项目小组,开展教育科研交流活动,进一步拓展、挖深两校教师对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认识和实施能力。

三、课程建设成果

1.形成共识,教与学的方式正发生着变化。

我们始终坚持课程开发与学校发展相结合,做好顶层设计,融会贯通,与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一致,制定完整的课程规划和分年段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循序渐进的课程内容,创编课程教材,完善评价体系。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相结合。校本课程注重知识性、趣味性、可操作性,渗透到其他学科教学中,让特色文化成果充分运用于其他学科中。课程建设中,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启迪学生展现自我、表达自我,注重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的体验与感知。教师允许学生失败,允许他们发出不同的声音,关注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真诚赞美学生。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获得和谐,闪现智慧;在实践的历练中发展自我,锻炼意志。

2.注重过程,初步构建过程性评价框架。

设立“学生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成长心路、展示学生作品、以及教师、学生、家长对学生成长过程的评价,评价侧重于学生是否付出应有的努力,与最初的自己比较是否在进步,在碰到困难时如何处理学与玩的关系,能有多长时间的坚持等等。同时我们形成一套分年段的“小盘龙之星”评价目标,平时有小盘龙班级排行榜、班级明星榜,期末会评选出各类“小盘龙之星”百余名,并进行隆重的颁奖仪式,让孩子对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有着深深的自豪感。

3.水到渠成,点滴积累师生共同成绩。

做一个汉字传人的阅读答案 第5篇

①世界上有四大古文字,唯有汉字硕果仅存,至今不衰。其实汉字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它曾面临“拉丁化”的挑战,计算机的挑战……不过事实告诉我们,承载着几千年人类文明的汉字,是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的。但,当下,汉字依然面临着挑战。作为人类的智慧成果,汉字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敬重;作为文化传承的工具,汉字也没有得到精心的维护。在汉字教育和汉字运用方面,有不少问题是值得关注的。

②比如字理的模糊。和拼音文字不同,每一个方块字都有着独特的字理,研究字理成了一门学问,这就是“ 小学”,即文字学。我们的前辈文化人,几乎都曾受到文字学的熏陶。陈独秀曾在狱中编写《小学识字读本》;鲁迅听章太炎讲解《说文解字》,写过别具慧眼的《门外文谈》;郭沫若更是甲骨文方面的研究专家。可是,今天的识字教育似乎无“理”可言,文字学早被驱逐出课堂,学生只知点横撇捺,不知造字理据。所以才会有人经常把“天翻地覆”写成“天翻地复”,把“不胫而走”写成“不径而走”,把“草菅人命”写成“草管人命”。

③又如读音的`紊乱。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准确的读音,是掌握汉字的基本要求。有些人却视读音为儿戏,秀才识字读半边,古已有之,于今为烈。于是,“龋齿”成了“yǔ齿”,“濒临”成了“pín临”。“说服”的“说”字,字典里注音为“shuō”,口语里读音为“shuō”,却被不少电视台的主持人刻意改读成“shuì”。

④再如形体的失范。汉字的字形有一个演变过程,到了汉代经历“隶变”以后基本成熟,从笔画到结构,形成了社会共识。新中国建立以后,通过自觉的文字改革,书写有了明确的规范要求,可这些规范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遵循。“世博会”的“博”左边常被写成“忄”了,“康师傅”的“康”下边写成了“水”。甚至电脑字库里的有些字,一打出来就是错的,比如“假”字的右上角误成了“几何”的“几”,“肺”字的右半边误成了“城市”的“市”。当年铅排时代,印刷厂的字模要经过专家严格审核。如今电脑字库各行其是,错了也无人过问,出现了文化管理上的盲区。

⑤还有书写的退化。世界上有近两千种文字,唯有汉字形成了一门独特的书写艺术——书法。写字,历来是文化人的基本功。看看“五四”以来的作家手稿,哪一个不是写得一手好字?“墨宝”,曾经是一个十分流行的词语。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汉字书写被边缘化了。当年教育部长蒋南翔曾经说过:“我最怕两样东西:一是北京售货员的脸,二是中国大学生的字。”

⑥汉字,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汉字能有今天,是和一代又一代汉字传人的努力分不开的。如今汉字的接力棒已经到了我们手里,作为一个汉字的传人,如何正视汉字的生存现状,提高汉字的文化地位,让汉字绽放出更为灿烂的花朵,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作者:秦光,有删改)

14.(2分)说出本文的结构方式。

15.(2分)第2段举陈独秀、鲁迅、郭沫若的事例,想表达什么样的观点?

16.(2分)读第5段,说出划线句子采用的两种论证方法。

17.(2分)“撼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这是故宫博物院赠送给锦旗上的感谢语。上面有一个错别字,请你指出并改正这个错别字。故宫作为研究古文物和古文字的地方,竟然也写错别字。如果将这个事例放到文中,你认为放到第几段最合适?

18.(2分)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要做一个汉字的传人,我们可以怎么做?

14.总分总(或总分)

15.我们的前辈文化人,几乎都曾受到文字学的熏陶。

16.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或引用论证)(说出两种即可)

弘扬长征精神,做红色传人的作文 第6篇

“红军”二字的红排在首位,让我一下子就想到了如鲜血般的红色,那种张扬,那种即便付出鲜血和生命也要坚持走完长征路的信念。而排在第二的军字,就是代表着军人的精神,那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呢?它就像沙漠中的白杨有着笔直的树干,没有多余的分枝,它的根深深的扎在地底下为自己摄取所需要的水分,无论地底下的水源离它的根有多远,它都会竭尽所能的将根伸向水源,这种行为正体现了军人的品质。我最常听到奶奶和我说红军长征的故事,她说红军在长征途中,常常因为没有足够的粮食,而挨饿,当他们饿急了的时候,他们会去挖野菜,草根,树皮来填饱自己的肚子。还有敌军的围追堵截也是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十分棘手的问题。

当时敌军派了几十万大军在我军前方堵住我军去路,后面又有敌军在穷追不舍,左右拦截。红军一边抵挡着敌军的攻势,一边找到敌军薄弱的地方,硬生生将敌军的包围圈撕出一个裂口,踏着无数不知敌我的尸体,冲出包围。其实红军的困难不仅仅只有这些,还有如缺医少药,疲劳困乏,伤病困扰等。

做中华文化的传人 第7篇

王二小是一个放牛的孩子,他和我们一样拥有美好的童年,但他的命运却和我们截然不同。

随着“牛儿还在山坡上吃草,放牛的孩子却不知道哪去了……”这首歌,电影开始了。二小在山坡上一边放牛,一边为八路军放哨。有一次,鬼子进山扫荡,王二小赶着牛群前去侦查情况。鬼子在山里迷了路,他们看到了王二小正在山坡上放牛。于是就问王二小,说:“小孩,知道卧虎沟怎么走吗?”王二小回答说:“知道。”鬼子说道:“你的,前面带路。”王二小说道:“我的妞还在山坡上呢。如果牛丢了,地主又要抽我鞭子了。”鬼子说:“牛大大的有,给皇军做事,没有人敢抽你鞭子。”王二小一边说:“好吧!”一边在心里想着:小鬼子有你们好看的。于是王二小领这鬼子在山里面转圈,小鬼子的队长起了疑心,拔出军刀威胁王二小,王二小心里很镇静,但他却装出一副非常害怕的样子说道:“你不相信,还让我给你带路。”最后王二小终于把柜子引到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鬼子发现中了埋伏,便把英勇的王二小刺死在了大石头上。王二小就这样牺牲了,而那时王二小年仅十三岁。

在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王二小不畏牺牲,乐于奉献的精神,也看到了王二小的机智、勇敢和镇定自若,还看到了王二小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这不就是长征精神吗?

看完这部电影我也感慨万千。我们生活在和平建设时期,拥有着美好幸福的生活。但这些都是来之不易的,这是由无数条革命先烈的生命换来的,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懂得珍惜。

同学们,我们在父母、学校和社会的呵护下无忧无虑,快快乐乐的成长着,或许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只知道一味的索取,却不知道奉献,也没有经历过艰难困苦,没有体验老一辈的艰难生活,但我们不能生在福中不知福啊!因此我们应该向王二小学习,严格的要求自己,从点滴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认真的学习,做个不怕困难,乐于奉献,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学生。

做中华文化的传人 第8篇

最早记载用刺血疗法治病的文献为马王堆汉墓三号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和《脉法》。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著作《内经》中, 刺血疗法在全部162篇中约有40余篇对针刺放血疗法都进行了详细论述。名医华佗曾以刺血法治愈过红丝疔 (淋巴管炎) , 更为曹操医治了“头风”之症。

金元时期, 医学争鸣之风极大地推动了刺血疗法的发展, 在金元医家中, 应用刺血疗法祛邪治病最有成就和最具创新的医家首推李东垣。李东垣根据《内经》的理论, 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 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刺血疗法, 在其代表著作《脾胃论》一书中, 就有“取三里、气街、以三棱针出血”, “于三里穴下三寸上廉穴出血”以治疗痿症的论述, 总之, 金元医家在刺血治病方面, 是自《内经》以来最具大发展和大突破时期, 也是对前代医家的刺血疗法理论和实践的一次总结和提高。

金元大医家李东垣把独特的刺血疗法毫无保留地传给了后代, 经过后代人的传承和发展, 刺血疗法有了新的飞跃, 其所治病症已从传统病症向现代病症拓展, 据统计, 刺血治疗的病症有100种之多, 遍及内、外、骨伤、妇、儿、皮肤、耳鼻等各科, 既包括了多种急性病症, 如坐骨神经痛等, 还包括了不少难治疗的, 诸如骨与关节等多种慢性疾病, 刺血疗法, 除了治疗疾病外, 还能起到预防某些疾病的作用。

金元大医家李东垣的传人———哈尔滨李氏中医理疗研究所李泽鑫所长, 完整地继承了前辈们“刺血疗法”的医技, 在大量医疗实践的基础上, 李泽鑫所长总结出了现代的“泻血疗法”理论:“万病根源在于淤, 淤血疏通, 供血正常, 受损的器官才得以恢复, 疾病也就随之消失, 人也就会自然变得健康。”人体各个器官供血末端有51个最易淤寒的通道, “泻血疗法”是系统并有针对性地泻出体内的寒滞及淤血, 使全身气血畅通, 达到各器官正常供氧和输送营养的目的。气血顺畅了, 各器官就能发挥正常的功能。

做中华文化的传人 第9篇

“龙中有羊,龙羊一体” 远古华夏族祖先之一的炎帝就出自“姜姓”,以“羊”为部落名和姓氏的古羌部族。根据释义,羌为牧羊儿,姜为牧羊女,而炎帝所在的部族恰以羊为图腾。直到后来,炎、黄二帝所在部族与其他部族历经融合,“龙”这一聚集了多种动物形象的图腾,才慢慢形成。甚至有研究者说,虽然象征宏伟和气魄的龙,与拥有友善、吉祥、纯洁、鲜美、公正、讲礼、和合、奉献品质的羊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两种性格,但羊本身,却也是两种性格兼备,柔和之外有刚毅。

《诗经·召南》中就有“文王之政,廉直,德如羔羊”的说法。传说在尧时期,主持刑狱事务的皋陶很敬重羊,身边跟随着一头能协助判案的神兽,名为獬豸,形似羊,黑毛,四足,头上有独角,能看出人是否有罪,分辨是非曲直。

“龙中有羊,龙羊一体”的说法也在青铜礼器上有所体现。与羊有关的青铜礼器上,龙常常与羊结伴出现,如四羊方尊,就是四羊四龙相对的造型。

另在唐传奇《柳毅传》中,本是祝福五谷丰登的羊则成为跟随龙布云播雨的神物:“柳毅路遇牧羊女,女子请他代传书信,并自言是洞庭龙君之女。柳毅同情龙女的不幸,又好奇地问:‘你既是龙女,牧羊何用?难道神灵也像人间一样,畜牧为了宰杀吗?’龙女答:‘这不是羊,是雨工。’柳毅问:‘何为雨工?’龙女答:‘雷霆之类也。’”这段描述中,龙女牧羊,而羊是雨工。

墓葬里有没有“羊”分辨贵族? 到了两汉时期,羊的“图腾”意味更加清晰而明确,它的形象也逐渐从单纯熔铸、雕刻于器物之上,转而变身为器物的最终形态,或进入贵族陵墓的壁画和彩绘中。

据《封氏见闻录》记载,石象生最初的作用是装饰和点缀陵寝,及作为墓主的仪仗銮驾。而石羊,则是銮驾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羊已不仅仅是“吉祥”的化身,更被赋予“瑞兽”的地位。在这个重厚葬的年代,稍微有点身份地位的人,都习惯在墓中陪葬各种“羊文物”,为家人及后世祈祝吉祥富贵。

除了之前所说的石羊,雕刻着羊的“摇钱树”算得上是贵族墓穴中最常出现,与羊有关的明器(即冥器)。它常常是一株饰满铜钱的铜质或陶质树,靠近根部的树座上,有各种动物的浮雕,除了蛤蟆、玉兔,羊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动物。

当然,仅仅陪葬“羊文物”还是不足以彰显墓主的地位,这时候,兴起于西汉早期,流行于东汉的墓室壁画就成为许多贵族、高官或是地方豪强在修建陵墓时的选择。根据资料,大多数汉墓中都有以羊为主题的壁画。

羊群兴则部族兴,羊的生殖能力很重要 在上下五千年历史之间,游牧民族对羊的重视和崇拜,催生了与中原文化大相径庭的羊文化。

对游牧狩猎者而言,他们驯羊的同时,也捕猎野羊。羊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羊群兴旺则部族兴旺,羊群凋零则部族凋零。于是,几乎所有游牧先民留下的与羊有关的岩画,都包含了一个意思:羊为衣食之源,因此希望羊群繁衍,羊只增加。

新疆米泉县独山子的一幅岩画上显示的,是两个猎人分别将箭射入两只雌性山羊的臀部。这幅岩画透露着原始巫术的味道。古时,箭除了用作狩猎之外,也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而这幅岩画就是希望通过箭,将人的生殖力传递给羊,是人与羊的交感和互渗。

也有岩画会通过描绘怀孕的母羊,或刻画交媾中的羊来祈求羊只增加、羊群繁殖。内蒙古乌拉特中旗有一幅岩画,画面中四只山羊呈“井”字形排列,皆昂首挺立。其中一只鼓腹,显然是已怀孕的母羊。新疆托克逊县的一幅岩画上,刻有两只小羊和三只大羊。三只大羊糅合在一起,其中两只前后相向站立,前面那只前腿立地,后腿抬起,是正在与后面那只交合的情状。

有时候,为了夸赞羊的生殖能力,代表生育的阳具还会表现得尤为突出,被刻画得异常粗大。

有关做雷锋传人日记 第10篇

47年前,毛主席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3月4日,我们五爱小学江南晚报小记者集体到市政协礼堂聆听雷锋班三任班长讲雷锋故事。报告会时间虽然较短,但我却深切地感受到了雷锋“对同志要像春天一样温暖,对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敌人要像严冬一样冷酷无情。”我决心向像雷锋学习,做雷锋传人。

雷锋对工作认真负责。他是一位优秀的驾驶员,1950年雷锋所在的连里面有辆微型汽车。当时汽油很紧张,而且那辆车十分老化,需要技术精湛的同志才能驾驶,雷锋主动请缨要求驾驶那辆车,在他驾驶的2年中,他安全行驶了2万多公里。人们都说:“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有一次他到火车站,看到一位大嫂因丢了火车票十分着急,雷锋立即掏钱给了大嫂,让她再买一张。大嫂感激的问:“你叫什么名字,住在哪里啊?”雷锋谦和的说:“我叫解放军,住在中国。”

雷锋1962年8月15日因公牺牲,年仅22岁,但他的精神永远照耀我们茁壮成长。

学军史,知传统,做传人 第11篇

————在浩瀚军史中追寻前辈们的激越旋律

走过八十多年辉煌征程的人民军队,涌现出数不胜数的英雄人物。每一个英雄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是一曲荡气回肠的爱国壮歌。

我们一起追寻张思德、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雷锋、苏宁、李向群、杨业功、华益慰、胡筱龙、李中华、方永刚等我军80多年来不同历史时期各条战线英模代表人物。他们让我既看到了战争年代英模们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冲锋于硝烟炮火,奋勇杀敌、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又看到了社会主义和平建设时期英模们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公而忘私、顽强拼搏的时代精神。通过对我军历史上著名英模人物的追寻,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我军的光荣史、奋斗史,激励部队官兵继承和弘扬我军“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和代代相传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忠实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

一、在学习军史中感悟军人使命

为了讲好这个课,我认真学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这本书,下面我就结合这本书和大家一起来简单复习一下我军的发展历程。

这些历程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两个历史阶段中的军队战斗史和建设史。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从1927年到1937年的十年土地革命战争历史。这次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国内革命战争,经历了:创建工农红军;开展游击战争,开始实行“工农武装割据阶段;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大发展,连续粉碎敌人大规模“围剿”的阶段;王明“左”倾错误领导者推行冒险主义军事战略,革命战争遭受严重挫折的阶段;红军主力被迫撤出根据地进行长征,革命大本营奠基西北的阶段,在长征途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着重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国内和平基本实现,中国革命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过度阶段。中国工农红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消灭了近百万敌人。

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由全国各族人民和海外爱国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是中华民族百余年来反扰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的民族解故战争。8年抗战:我军在广大人民时大力支援和密切配合下,与敌军共作战12.5万余次,歼灭日军52.7万余人,歼灭伪军118.6万余人,解放国土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1.2亿,解放区遍布19个省区;我军则由战争开始时的5万余人发展到120余万人,民兵达260余万人。在与日军作战的同时,我军还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三次反共高潮,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第三次世界大战至此结束,中间人民历经8年的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首先灭亡中国、进而吞并亚洲和称霸世界的狂妄企图,为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奠定了胜利基础。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的革命战争历史。全国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境治,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而进行的伟大的人民革命战争。国民党统治集团发动全国规模内战以后,人民解放军在党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英勇顽强,艰苦奋斗,制订出各项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决策,运用十大军事原则,实行正确的作战方法,仅用4年时间,就消灭国民党军807万余人,其中生俘458万余人,毙伤171万余人;敌军投诚63万余人,起义和接受人民解放军改编113万余人,解放了台、澎、金、马等部国土。这一胜利,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的一个伟大转折,给世界历史的进程带采了深远的影响。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兄弟国家朝鲜,与朝鲜人民军一道,同世界上最现代化的以美国为首的侵略军队进行的一场现代化战争。敌方,实行的是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拥有喷气式飞机二大口径火炮、火箭炮和坦克等现代化武器。我方,实行的是步兵、炮兵和少量装甲兵的协同作战,没有海军直接参战,空军也主要用于掩护后方,难以直接支援地面部队作战,进行的还只是初级的现代化战争。敌我现代化技术装备对比悬殊。但是,我志愿军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英明领导下,愈战愈强,最后赢得了战争。当时,我国所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在这种形势下,是否出兵参战,便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的战略抉择问题。党中央认为,要敢于斗争,只有出兵援朝参战才是积极而正确的决策,才是对我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有利的决策。另一方面,在战术上,党中央又非常讲究斗争方法。第一个时期只打防御战,然后配合朝鲜人民军举行反攻;初战胜利后,又连续取得了第二、第三次战役的胜利,将敌人从鸭绿江边打到“三八线”,扭转了战局,奠定了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基础。以后,我军又连续进行了第四、第五次战役,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在此情况下,美国被采取新的战略,即一面同朝中进行停战谈判,一面又加强扩充军备。党中央和毛主席认真分析了这一情况,及时提出“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结果,我军愈战强,不但成功地粉碎了敌军多次进攻,而且对敌坚固阵地也胜利地进行了多次战术性进攻,直至战役规模的进攻,大量地歼灭了敌人,最后迫使美方同朝中方面签订了停战协定。据战绩统计;从1950年10月25日至1953年7月27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歼敌718477人,其中毙伤敌671954人,俘敌46088人。加上朝鲜人民军同期歼敌数,中朝军队共歼敌1093839。中国人民解放军自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诞生之后,已经走过80多年的光辉历程。80多年来,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全国人民一起,前仆 后继,英勇奋斗,战胜了国内外的强大敌人,夺取政权。巩固国防,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为世界的和平和发展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与此同时,人民解放军在长期的建军和作战实践中,由一支弱小的单一军种的军队发展成为诸军兵种合成的、强大的现代化人民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水平不断提高。人民解放军在80多年的战斗历程中,积累了极其丰富的革命战争和军队建设经验,这些经验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在军事博物馆里感悟我军光荣历史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过军事博物馆?我想大家以后有机会的话,一定要去那里看看。在北京天安门西面的长安街延长线上,风光秀美的玉渊潭南畔,矗立着一座金碧辉煌、气势巍峨的高大建筑,这就是闻名海内外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他是中国惟一的大型综合性军事历史博物馆,在这里你可以了解到我国军事发展的历程。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中国唯一的大型综合性军事博物馆,1958年9月正式组建。展览大楼于1958年10月动工兴建,1959年7月竣工,是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首都十大建筑之一。同年10月开始内部预展,1960年建军节之际正式开放。营区占地面积9.3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6万平方米,陈列面积近4万平方米。展览大楼中央7层,两侧4层,高94.7米,顶端托举着金碧辉煌、直径6米的镀金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军徽。展览大楼有22个陈列厅、2个陈列广场,自然展线长达12公里。陈列厅高大宽敞,通透明亮。建馆50多年来,平均每年接待观众200万人。2008年3月免费开放后,观众成倍增长,2010年接待观众达500多万。先后被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宣部、民政部、人事部、文化部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先进单位”。

军博的诞生和成长,倾注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关怀和厚爱。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馆名。周恩来总理亲自批拨经费,陈毅元帅自带毛笔赴军博题写分馆馆名。周恩来总理和朱德、彭德怀元帅捐献了自己的一级红星金质奖章,彭德怀、罗荣桓、聂荣臻元帅赠送了红军的“伙食尾子”,聂荣臻元帅捐赠了自己的手枪和拍摄的照片,陈毅、叶剑英元帅请军博同志挑选自己保存的全部照片,贺龙元帅指示部队追寻红军长征带到陕北的唯一一门山炮并送到军博。

1、文物藏品情况

建馆以来,军博收藏34万多件文物和藏品。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793件,大型武器装备207件,油画252幅,国画809幅,书法作品514件,对外军事交往中受赠礼品2500多件。

2、基本陈列 2011年以前,军博的基本陈列有《古代战争馆》、《近代战争馆》、《土地革命战争馆》、《抗日战争馆》、《解放战争馆》、《新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馆》、《抗美援朝战争馆》、《兵器馆》、《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外交往友谊馆》(《礼品馆》)、《军事艺术馆》等,荟萃了五千年中华军事文化的珍贵遗产,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从南昌起义到井冈会师、从万里长征到陕北奠基、从八年抗战到解放全国的光辉历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巨大成就。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成吉思汗弯弓射雕的威武身影和横扫亚欧大陆的蒙古铁骑;领略康熙大帝三战雅克萨的非凡风采和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民族豪情;铭记列强侵略的罪行和鸦片战争失败的惨痛历史教训;体味孙中山先生开创革命事业的艰辛和南昌起义第一枪响的震撼;赞叹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惊世壮举和中华儿女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叹服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在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丰功伟绩;感受“三大战役”空前紧张的决战气氛和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恢宏气势;而琳琅满目的武器世界和兵器知识介绍使广大青少年产生浓厚的兴趣。军博以其博大恢宏的气势、深沉凝重的氛围直观形象地再现了中国军事历史的宏伟画卷,现已跻身于世界十大军事博物馆的行列。

三、用军史教育激励官兵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之志 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向全军提出了“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从历史的角度阐明了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一直都是我军战斗力的重要源泉,是我们必须十分珍视的政治优势。从军史中解读军人核心价值观之源

核心价值观是历史的积淀,军史则是对军人核心价值观最为生动的注释。我军特有的核心价值观,是同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全部历史密不可分的。一部军史,就其蕴涵的精神财富来说,实质上就是一部生动的描绘我军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作用与体现的历史画卷。从这个源头,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科学精神。

军史充分展示了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历史过程。军人核心价值观与我军优良传统一样,是适应我军伟大斗争实践的需要而产生,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军史大跨度、全景式地描述了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从八一南昌起义那一天起,人民军队就在血与火的征程中,用苦难铸就着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的坚贞品质,并最终凭借着这种意志、这种忠贞铸造了胜利的辉煌,并赢得了崇高的荣誉。无论是创建根据地的物力维艰,还是反“围剿”的百战艰难;无论是长征途中的艰险突围,还是抗日烽火中的慷慨悲壮;无论是解放战争的气壮如虹,还是抗美援朝时的爬冰卧雪;无论是和平时期的支援地方经济建设,还是危难时刻的力挽狂澜,都让我们看到了这支军队铁心跟党、忠心为民、一心为国的光辉形象和特有秉性。80多年的军史表明,我军形成的一整套优良传统和特有的价值观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军事斗争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在我军同国内外强大敌人进行生死较量的过程中,在无数革命先烈为着人民利益前仆后继的过程中,在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支援国家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革命实践的必然产物。

军史充分展示了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丰富的科学内涵。从唯物史观来看,80多年的军史以全景式的历史画面,对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都作了充分诠释。核心价值观的五句话,每一句话都可以在军史中找到无数的例子来加以证明和解释。可以说,我们从军史中所具体感受到的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决不是一个个单调的抽象物,而是一个个无比丰满的“生命体”,在不断地激励、塑造着全军官兵,并引领这支军队不断发展壮大。军史充分展示了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深刻的精神实质。革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是我军优良传统烛照官兵立身做人的“魂”,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它既贯穿于优良传统及其表现形式中,又始终主导和支配每一名官兵自觉地继承和发扬传统。在我军历史上,尽管核心价值观的某些具体内容和形式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其精神实质始终没有变。培育和践行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军队建设基本规律的反映,只有自觉弘扬它,我们这支军队才能胜利地走向未来,并不断铸造新的辉煌。军史是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最基本、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部队一些官兵的价值观念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变化。“80后”、“90后”成为了部队的主体,由“打江山的一代”变成了“长在红旗下的新一代”,他们对军史了解不多,体会不深,容易对军史产生隔膜感和疏离感,从而缺乏对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同。在这种情势下,加强军史教育,对于深刻总结我们党建军治军的历史经验,大力弘扬我军优良传统,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史励志,一部军史就是一部承载着革命军人核心价值理念的皇皇巨著。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浓郁的忧患意识和对未来的深刻把握,不会自动生成,需源于对历史的掌握和领悟。官兵如果对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不能做到信之坚,就不可能达到行之笃。在长期的军史教育中,一些核心价值理念已经变得形象、具体、厚重,慢慢地为官兵所接受和认同,并逐渐内化为官兵的“精、气、神”,从而形成较为稳固的价值系统。

学史明德,一部军史就是一部群星璀璨感人至深的英雄史。古代西方著名学者西塞罗曾说:“历史是时代的见证,真理的火炬,生活的老师和古人的使者。”军史教育之所以具有励德功能,是因为80多年的军史留给了我们许许多多光彩夺目的英雄形象,留下了许许多多激动人心的英雄事迹。这些英雄模范的事迹和情操,永远是官兵立身做人、自觉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榜样和楷模。

学史尚武,一部军史就是一部百折不挠英勇善战的战斗史。战略家克劳塞维茨把精神力量来源归结为两大要素:苦难和胜利。我军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与苦难斗争,同强敌较量,无论是同国内反动派搏斗,还是同外国侵略者抗争,都英勇无畏,所向无敌。我军的胜利史,几乎每一页都是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凝结而成的。开展军史教育,使官兵真正从丰厚史料中去解读领会我军战斗精神的历史源头和传承过程,形成一个正确的、与军人根本职能相适应的价值观,从而自觉地强化使命意识、责任意识,更加自觉地投入到军事斗争准备实践中,不断提高履行职能使命的价值追求和能力素质。

四、学好优良传统,当好合格传人

在我们警营里面,不少90后战士喜欢的英雄是《亮剑》里的李云龙、《暗算》里的钱之江、《潜伏》里的余则成„

影视英雄,为何比现实英雄更有光彩?人们一度感到困惑。

然而,一本《苦难辉煌》在广大读者中的走俏,拉直了这个问号。

当我第一次翻开红色书籍《苦难辉煌》,一个发问萦绕心底:我从哪里来?我们从哪里来?我迫切地想知道,曾经的中国、曾经的青年;想知道革命军人根源之所在,想知道今日中国繁荣之所来„„”

完全记载我党我军历史真人真事的《苦难辉煌》,为何让读者爱不释卷?书中一些前所未闻的人和事,深深打动了我的心:衣衫褴褛、脚穿草鞋、干粮袋里只有一个破洋瓷碗的红军师长胡天桃,飞夺泸定桥“要桥不要命”的红一军团2师4团团长王开湘,第一个登上腊子口悬崖的苗族战士„„

其实,《苦难辉煌》作者金一南教授的一段话,正是问号的谜底—— “近代以来中国那段最为艰难曲折、最为惊心动魄的追求、选择和奋斗史,其中的养分太多了,值得我们好好思索的东西太多了,值得我们今天警醒和借鉴的东西也太多了。对这笔巨大的财富,因种种原因,并没有很好开掘。现有的开掘又多被认为是观念说教,难以引起广泛持久的注意„„”

因此,我想告诉大家:“讲传统,发现比存在更稀缺,开掘比拥有更可贵,把简单的历史结论还原成鲜活的血肉,才能让传统本身的力量凸显出来,把沉睡的宝藏变成有效的教育资源。”今天我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希望大家好好分享这顿红色经典大餐并有所收获。

养成学传统的“传统”,才能把根留住。记得又一次给战士上教育课时,我讲了一个“刘伯承换军帽”的故事,在战士们心中激起波澜——

1937年9月6日,抗日誓师大会上,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29师的红军战士们伫立在雨中,谁也不愿意戴缀钉着“青天白日”帽徽的新军帽。

刘伯承师长对战士们说:“为了打日本,换帽子算不了什么,红军的八角帽换下来了,我们人民军队的本质不会变,红军的传统不会变,帽徽是白的,我们心永远是红的!”

八路军,继承的是红军的传统。战士们为之感慨:“当时,红军的名称变了,番号变了,军装变了,帽子变了,连帽徽都变了,但是传统没有变。今天,信息时代日新月异,变得更快了,但我们能借口时代变得快了,就把传统丢了吗?”

这些感悟,让一名战士产生联想:“我们都说要向雷锋学习,大家想过雷锋是向谁学习的吗?”

我觉得他提的问题很好,为此我做了一番考证:雷锋参军前在湖南望城县给县委张书记当公务员的时候,有一次陪张书记下乡,看到书记从烂泥里拣起一个螺丝钉。从此,“螺丝情结”深藏雷锋心中,直到孕育出家喻户晓的“革命螺丝钉”精神。信息时代,讲传统可以“时尚”一点。信息时代,网络对部队官兵的影响太大了,连他们的作业里都出现了网络谐音词:灰常(非常)、童鞋(同学)„„

说起这些事情,我们军队的政治教员们感到既有趣又有压力。一个事实没法回避:90后官兵,几乎是在网上“泡”大的。他们天然地认为,人与人的交流途径就是手机和网络。

所以我现在有一个想法,我们青年官兵在学习我军传统方面,可以具备时代特征。比如运用我们的网络制作红色传统文化方面的动画、相册、视频等。

传统,不一定是前辈创造的。其实,我们天天在创造新的传统。我们今天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的所作所为,就是后人学习的传统!

由于军史和党史是不可分割而论的,人民军队是由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所以我们在学习军史的同时也是要注意学习党史。我在军史传统上的学习还不够深入,如果讲的不好的地方还请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上一篇:定额宣贯材料课件下一篇:XX年工商系统述职述廉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