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课题研究与实践课题小结

2024-08-08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课题研究与实践课题小结(精选6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课题研究与实践课题小结 第1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小结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内容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论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模式的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课程资源开发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评价研究。

2006年5月,确立课题方案后,对实验教师集中进行生活培训,储备必要的理论资料,2006年9月到今进行实践研究,研究内容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等研究,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现实”指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解题策略,以及有关的数学知识结构,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认识结构对新知识的学习有着主要的作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精确切入;

(二)尊重学生的数学现实,巧妙设计;

(三)提升学生的数学现实,画龙点睛。

本阶段着重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等和小学教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论,进行研究,取得一定成效,实验班学生素质有了提高,但关于课堂教学中课程资源开发和有效教学的评价研究方面,本阶段没有取得什么成效,在今后阶段,组织对有效教学策略进行研究同时,着重对这两方面进行研究。

一、设计具有趣味性和开放性,练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强化练习的趣味性

小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以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新的兴趣,失去数学学习不断取得成功。但数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往往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会到数学是那么生动、有趣、富有魁力,强化数学练习的趣味性十分重要。

(1)以趣引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通过趣味性练习设置悬念,揭示矛盾,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学生就会生疑,就会要求释疑。就会产生求知欲。

(2)以趣诱奇。

好奇心,是对新异事情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他们会对新异的信息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推动他们去观察、思考。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趣味性练习,对学生的好奇心加以诱发,激发他们的求和欲。

(3)以趣促思。

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克服压倦心理,保持强烈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有效思维。

2、精心设计开放性练习。

在数学教学中,只要把封闭式练习加以改良,就会变成更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开放式的练习,使学生有机会运用一系列的思考策略进行活动,以巩固和实践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发展数学思维能力,使他们由模仿走向创新。下面就谈谈在各类知识的教学中,如何把封闭式统习改良成开放性练习。

把现行教材中的封闭练习通过改良转达化为开放性练习。从而给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逐步养成创新习惯。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形成技能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在教学中要对课堂练习进行精心设计,做到目的性强,层次分明,突出重点,形式新颖,有利于学生在练习中轻轻松松地学习,使学生养成主动运用知识的习惯。

在练习中,教师设计一题多解的练习,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培训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课堂练习的设计中,还要注意练习题组的多样形式,如改错、竞赛、抢答、填写必答卡等等,通过这些形式新颖趣味性较强的练习题,就学生被动做题为主动参与。既能增大练习面,又能使全体学生主动参与。

综上所述,练习的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练习的开放性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的机会、成功的机会,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发展。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二、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数学教学中,假如学生在课堂上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那么他们不但可以在学习时获得愉快的情绪,而且可能对学习产生积极的体验,越来越喜欢学习。研究表明,当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时,他们的学习会更有效率,收获更多。

1、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在完成小组任务的过程中相互沟通、相互合作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要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就要对每个学生的素质进行分析研究,掌握各学生的特性,分组时要考虑每个组成员的组织能力、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问题,要考虑各学生的层次性。教师要使每个学生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使他们体验到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解决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每个人的能力,能使大家友好相处,从而对小组合作学习产生认同感。此外,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这样使小组成员更易于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

2、在灵敏学课堂教学中,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有选择的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该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都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如果对于一些简单和显而易见的问题也让学生去合作学习,去讨论研究,那是毫无意义和极不科学的。合作学习的项目和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要达到教学目标,并精心设计教学方法。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在教学中,教师设计合作学习的任务和目标要非常明确,并且是学生合作行为的指南,要给学生留有实验、提问、尝试的机会和空间,让所有学生都能充分参与进来。

总之,合作学习的方法对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使学生形成相互鼓励和尊重、合作与相互承认自身价值、积极互补、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课题研究与实践课题小结 第2篇

三(1)班 林素云

一、课题研究的达到预期目标

1、通过研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性教学策略,指导教学、服务教学。

2、通过研究,转变我们的教学理念,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自觉地在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我们的自我反思能力和数学教学研究能力。

3、通过研究,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性教学策略

1、活动教学的策略

(1)、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2)、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形式走向实质。

2、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的策略(1)、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数学问题(2)、贴近学生实际,探索数学问题(3)、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3、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1)、备教材要“懂、透、化”。(2)、备学生要 “实”。(3)、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三、具体研究方法

1、调查法:对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建立课题实验的现实基础。

2、文献法:查找已有的与有效教学策略相关的文献、资料、成果,进行验证和实践。

3、行动研究法:以教师为研究主体,通过教师的教学实验、反思、总结,再实验、反思、总结,去芜存精,取得预期成果。

四、在实际教学中进行研究

1、抓住重点——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有效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达成的前提,对新课程教学目标及课堂教学目标把握得越好,教学就越有效。所以,我认为准确确定一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并加以完成是一节课有效的第一标准。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有效性,首先在这节课中设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是否准确。其次,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否关注了学生。教学目标的的设定一定要符合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只有设计了关注学生的目标而不是关注知识的目标,才能有效。

如:我在执教《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情况: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动手操作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两次对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学生加深了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首先做到: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其次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

2、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课改以来,“创设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教师们眼界大开。如何使设计的情境具有有效性,这是我们课题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了孙悟空和八戒去西湖游玩分水果和月饼等生动有趣的情境,从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引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实际,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一半”的认识,引入到1/2的理性认识,并使学生在具体的“分物品”活动中体验分数的产生及意义。让学生在学习认识分数的过程中,设计了一些让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活动,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动脑、动口,认识不断加深,尤其是在学生动手操作产生分数的活动中,让学生亲自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最后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学会表达与合作、学会倾听与欣赏、激发了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探索知识的欲望,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每个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得到发展。实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

3、以学定教——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

备课时,我们经常绞尽脑汁考虑怎样设计情景,怎样设计问题,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等问题,而容易忽视学生本身,所谓的学情分析也经常是照本宣科,没有进行真正的调查了解。在我教学《可能性》一课的活动探究环节中,通过摸球让学生初步体验“一定”、“可能”和“不可能”。开始教学时,考虑到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我想通过对比学习让学生在一次活动中就能体验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于是把六个小组的盒子里的小球分成三种情况(全是黄色球、有白色球和黄色球、有白色球蓝色球和黄色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从盒子中摸球并记录摸出的小球的颜色),然后每个小组汇报活动情况,让多种情形同时展示出来(摸出的全是黄色小球;摸出的有白、黄两种颜色的小球;有白、黄、蓝三种颜色的小球),可是当每个小组在汇报时其他小组的同学根本没兴趣听,接下来的验证猜测引出“一定”、“可能”、“不可能”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高,只有少数学生在发表意见。第一次试教,没有达到我预想的效果。课后我认真的反思了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简单事件发生的规律性的发现仍然来自直观的实验,在一次活动中同时展示三种摸球的情况,对于他们有一定难度,因为每个小组只验证了本组的发现,对于其他小组的结论没有经过验证所以很茫然。第二次试教,我让学生经过两次活动,第一次:每个小组的盒子里都装的是黄色球,学生通过摸球活动体验了事件发生或不发生的可能性,理解了 “一定”、“不可能”;第二次:每个小组的盒子里都装着两个黄色球、两个白色球,通过小组在一起猜测、验证,体验了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理解了“可能”,两次活动层次清楚,学生建构知识的思路清晰。

在试教中让我深深体会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只有真正的了解学生,才能准确把握教学定位,进行教学设计。所以说,教师要充分的了解学生,以学定教,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进而教学相长。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课题研究与实践课题小结 第3篇

一、精心组织,合理安排

1.明确研究目标

(1)提高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的主动性。通过对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的研究,教师要能够正确界定课题,能够有效分析问题情境的作用以及问题情境的呈现方式。根据学生需求、教学内容合理设计问题情境, 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在设计、应用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感受问题情境对课堂的影响,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以此为起点,变课堂教学需求为教师的发展需求。

(2)增强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性。通过对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的研究,感悟问题情境的设计,不仅能体现教师的引导艺术,更能体现学生自主建构的内化过程,变“形式化”的问题情境为“内涵性” 的问题情境。

(3)促进教师教研能力的提高。通过对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的研究, 促使教师在经历教研的过程中,个人特征和教学智慧得到充分体现, 变“传授型”教师为“研究型”教师。

2.把握研究内容

(1)对创设的“问题情境”的资料进行分析。通过对数学课堂上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进行观察、分析,通过与教师、学生的交流访谈, 从设计教学情境的目的、作用、方式等方面入手,找出我校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中普遍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大量的感性资料。

(2)对创设“问题情境”的要素进行研究。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要以学生已学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环境,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为落脚点,以引发教师对课堂教学深度思考为切入点,引导教师对实践层面的数学问题情境的类型进行整理,对教材进行个性化、生活化、活动化再加工,促进教师对问题情境的系统认识。

(3)对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进行研究。从教师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提炼和总结经验,探索小学数学问题情境设计的基本策略,结合具体的课例,系统地对设计方法进行分类整合。

3.落实研究方法

本课题总体上以行动研究为主,并辅之以经验总结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坚持课题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改进实际工作为目标,强调研究与行动相结合。

4.进行合理分工

为使课题研究工作有序深入地开展,在课题申报成功后,课题组就对人员进行了合理分工:课题组长负责课题的组织实施、工作的总体安排与布置; 课题指导老师负责各个阶段工作研究的组织实施、进程监控及业务指导;信息收集老师负责拍摄、录制、整理教研课例和活动图片视频等资料;教研组长负责具体工作的布置与组织,撰写实施方案;教研组副组长负责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撰写研究报告;各备课组长负责具体工作的开展与资料的收集,做到责任到人,全员参与。

5.推进有序研究

(1)准备阶段。本阶段从2011年5月至2011年8月,在这一阶段,课题组确定了人员分工,对教师现状和学生现状进行了分析,确定了研究起点, 策划选题并进行课题概念的界定,确定研究的基本思路,确立成果评定指标, 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建立课题研究档案。

(2)实施阶段。本阶段从2011年9月至2015年4月,在这一阶段课题组分两个时间阶段开展研究工作。

第一阶段(2011年9月—2012年2月):一是进行教学状态评估。课题组对教学资料、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设计、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分析, 对课题操作、实效性进行研讨。二是进行数学问题情境化的课堂教学研究。对数学问题的“提出方式”进行分析,对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分析。引导教师挖掘教材中的“问题情境”资源,通过对新旧教材的对比研究,体验新教材中教学情境的设计,依据知识结构对教材中“问题情境”进行整理。三是感悟问题情境的功能。课题组通过组织对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 “问题情境”进行分析、交流,引导教师对现有“问题情境”的教学效果进行思考,多角度地进行比较,从“问题情境”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的改变,对达成学习目标的促进,对学生思维的启迪等诸多方面,感悟问题情境对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

第二阶段(2012年3月—2014年12月):根据方案进一步进行研究, 呈现情境化的课堂教学。一是整合社会生活资源、现代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二是拓展问题情境功能,使其贯穿教学过程;三是关注学习过程,进行课堂生成性“问题情境”的探索;四是研讨“问题情境”具体实施策略,建立了 “说—看—评”研究实践平台和“微课— 同课异构—辩课”研究实践平台。同时, 组织课题组教师交流讨论研究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成因,寻找解决途径; 撰写案例,录制课例;召开课题研讨会, 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分析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的可操作性,对创设策略进行小结,形成结论。

(3)汇总阶段。本阶段时间从2015年1月至2015年4月,在这一阶段, 课题组归类收集研究过程中各种资料, 并进行统计、分析,形成课题研究的实施意见,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整理汇编成研究成果。

6.规范研究过程管理

确定每月一次的课题研究日,坚持做到“四定”(定人、定时、定内容、 定形式),确保课题研究扎实有序地进行。学校为保证本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每个备课组订阅了《福建教育》 《小学数学教育》《小学数学教师》等刊物,购置了许多特级教师和名师的课堂实录碟片,作为老师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的重要资料。

二、学习释疑,积极探究

1.重视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素养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课题组按照计划组织专题学习, 先后组织老师学习了新课程标准、新教材关于“问题情境”的编排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理论和策略、各教学环节问题情境的创设的有机联系等内容。要求课题组教师每天都花半小时以上向书刊学习,捕捉、收集教育教学和教科研信息,并写好学习笔记。 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骨干培训,并做到 “三个一”:写好一份学习心得,整理一份讲座笔记,提一项合理化建议。通过学习,教师转变了教学观念,提升了自身素养,丰富了知识储备,加强了对课题与课堂教学联系的认识,为自身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开设专题讲座,解决教师疑难问题

为使组员认识到“问题情境”教学的意义和难题,尽快掌握教育研究方法, 课题组开展了题为“创设有效情境,成就高效课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走近辩课”“构建简约有效的数学课堂”等的专题讲座。通过开设讲座,老师们明确了研究目标和内容, 解决了“什么是情境?”“什么是问题情境?”“怎样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等相关问题,能够有效分析问题情境作用,促进教学理念的进一步更新,能根据学生需求和教学内容合理设计问题情境,并应用于教学实践。

3.优化创境策略,引导教师达成共识

在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上,老师们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探索,自主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地发展。课题组在有效促进学生发展上,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二是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三是创设活动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四是创设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五是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三、搭建平台,深入实践

我校课题研究活动坚持聚焦教学课堂,引导教师创新研究活动模式,建立“说—看—评” 和“微课—同课异构— 辩课”研究实践平台,通过这样的实践平台,引领教师在实践活动中磨砺、成长,有效地培养和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搭建“说—看—评”研究实践平台

在研究初期,课题组建立了教学 “说—看—评” 研究实践平台,以备课组为单位,通过课前说课、研课,课中观课、听课,课后评课、反思,形成了全方位、全员参与的“说—看—评” 系列研究活动。每个备课组每期承担一次研究展示活动,同一备课组教师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在组内进行交流研课, 随时记录教学点滴。同时,以教研组为单位举行每年一次的新教师教学评优, 每期一至两次的教学疑难问题探讨…… 这些活动的开展为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学质量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搭建“微课—同课异构—辩课”研究实践平台

在研究中期,课题组在“微课”“同课异构”“辩课”独立研究模式基础上, 把这三项活动进行整合,使“微课”“同课异构”“辩课”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了新的“微课—同课异构—辩课”教学互动实践研究平台。这个研究平台每个学期课题组安排三次活动,一般上学期安排二、四、六年级承担,下学期安排一、三、五年级承担。每次活动先由同一数学备课组选取两位老师进行微课堂同课异构,备课组老师分成两个指导小组开展研课,两个执教老师在同一节课内各用二十分钟的时间完成相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经过试教、评议、改进, 然后在课题组进行研究课交流展示,由课题组组织多方辩课。这种实践研究模式对于引领教师专业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推广成果,促进发展

1.教师成长——成果丰硕

在课题组的安排下,每个备课组初期选定三个课题,全组教师共同备课, 研究课应做到有教学设想、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和评课记录,并及时上交课题组。研课活动重在激发教师参与研究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热情,鼓励教师合作、 交流,共享成果,切实提高研究活动的实效。如,郭华老师执教的《秒的认识》 创设的“红绿灯”的问题情境,王小凤老师执教的《认识钟表》创设的“时钟宝宝”教学情境,曹荣荣老师执教的《周长》一课创设的动态教学情境,郑华健老师执教的《等候时间》中创设的“卸货策略”问题情境等,亮点频出,精彩纷呈。三年多来,课题组共组织教学讲座、研课38次,有4节优质课获省一等奖,2节优质课获市一等奖,2节优质课获县一、二等奖;课题组参研老师有30篇教学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 7篇教学论文在市级刊物发表,16篇论文在县级刊物发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很好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2.学生成长——积极主动

我们的课题研究不但使老师们的专业水平得到了较快的提升,同时也促进了孩子们快速、主动地发展,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数学,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数学成绩稳步提高,学生思维非常活跃,动手操作能力大幅度提高,观察、分析、 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促进了他们思维的发展、潜能的开发与良好习惯的形成。三年多来,我校有30多人次参加县数学“五项全能”竞赛获一、二等奖,60多人次参加县数学小论文比赛获一、二、三等奖。

五、回眸研路,聚神凝思

在课题实验开展初期,老师们对 “什么是情境”和“什么是问题情境” 认识比较模糊,由于教师对教学情境的理解不同,产生的情境创设的类型也多样,有些数学课却不管教学是否需要, 把情境创设当作体现新教学方法的时尚,致使教学情境的创设失去了应有的价值。面对问题我们聚神凝思: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要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主动探究,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数学材料和知识背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发现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数学行为——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形成数学能力,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问题的发现、解决与应用的过程。在研究中,我们明确了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原则:1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生活;2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注重学生的体验;3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体现选材的趣味性;4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注意学科的属性;5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激发思维的发展;6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讲究内容的简洁。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课题研究与实践课题小结 第4篇

《新课标》指出:在课堂研究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主人。其任务是自主地发现问题,确定研究对象,搜集整理资料,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分析、探讨、论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得出结论。老师是引领者,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学生的学习行为由“带着教材走进教室”转变为“带着问题走向老师”。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等为指导,通过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改善了小学数学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基于问题的有效学习。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发现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实践证明,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能及时反馈信息,有的放矢解决问题;提问也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鉴赏、表达的能力。教师提问还需关注每个学生,根据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学生对象,采取不同的提问方法和提问角度。

小学数学的学习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作出具体安排。课堂上问题的提出,需充分考虑到小学生自生发展的特点,尤其是生理、心理、学习活动的变化,是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掌握课堂提问技巧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灵活、机动的提问方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兴趣和好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提问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便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问不仅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而且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在课堂教学提问时,要注意哪些方面,可以使我们的提问更加有效呢

课堂提问是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多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数学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很多教师提问的作用发挥的不如人意。如提问数量过多使学生忙于应付;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局面;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置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学生思维的虚假活泼,削弱了教师的讲授作用;提问的技巧尚未掌握好。

二、研究的过程与措施

1.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学生在小学这一阶段,他们的思维逐渐从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思维为主,由于儿童的知识水平和所接触的事物都极其有限,所以他们的思维只能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步由具体形象性向抽象性、逻辑性的特点转化,但他们在思维方面很大程度上仍然具有一定的形象性。根据这一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以形象性、具体性为主。无论是内容和方法,都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抽象的东西切忌过早让学生接触。

2.研究教材,提供有“生命”的材料激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学生学习数学不是被动地吸收书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过程。数学知识本身蕴含着思维方法,我们在研究数学知识时,绝不能只看表面,而是要通过例题看到知识的本身,揭示知识所蕴含的思维方法,以一定的思维方法为指导,构建知识是鲜活的,有力量的。

知识结构本身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将零散的、孤立的知识教给学生,也不可能在一例题的范围内进行练习。这就势必要我们教师打破传统的模式,在加强知识的内在联系上下功夫,抓住点与点的关系来钻研教材,研究每一知识与整体知识结构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研究已有知识怎样成为后续知识的基础,从中悟出科学的方法。

3.增强学生质疑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问题意识

“问题”从何而来?如何设计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去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何有效的提出问题?设计问题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解决此问题达到预定目标。新课程改革的数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自己产生疑问、提出问题的能力。数学知识来源于客观世界,现实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知识。我们在教学中透过知识看背后的真正数学,把数学知识融入到熟悉的生活中去,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有所思考、有所探究、有所发现。

4.培养学生的数学元认知,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首先教会学生自己质疑提问,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教师的引导作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客观的分析,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题。学生们追求寻找高质量问题、高质量答案的同时,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学生质疑问题的意识和质疑问题的能力也随之逐步提高。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三、研究的成果与实效

1.初步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许多学生碰到数学问题时,他们对信息的搜集无所适从,只知道急匆匆地去找答案,这时候他们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我在指导学生搜集任务时,结合数学问题,提出搜集的具体内容,使每个学生明白自己需要搜集什么,达到什么样的结果。同学们搜集到信息后,又让他们讲一讲:你是从哪里发现的,找信息时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么解决的。学生在找信息时有了方法和目标后,逐步减少了搜集信息的盲目性。

新课程很注意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我们搜集和处理信息提供方便,可以以课堂内学习内容为切入口,搜集我们所需要的信息。课内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内外联系,开放课堂,开放教材,让学生根据课内知识带课外搜集信息,使数学内容更丰富,学生的视野更开阔,学生获得了超大的信息量,这样,例题就“只是一个例题”。长期这样搜集、处理问题既丰富了数学内容,又增长了学生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意识和习惯。

2.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研究后作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尝试解答的能力

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敢想、敢问。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幼稚可笑的,漫无边际,离题万里,但也不可一言否之,应耐心的提示孩子换个角度再想想。多一些宽容,多一些鼓励,学生只有在良好的人际氛围中,才能大胆主动的提出问题。

问题提出后,我们必须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动脑筋,然后再让学生回答,学生在回答之前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自己问题的答案;使自己的答案更完整、更充分;也让更多的学生来回答问题;并使害羞和回答慢的同学能有更多的参与;也使学生的回答更富有想象力;学生更容易交流,更有信心。因此教学时一定要把握好学生思考问题时间的尺度,如果问题的目的是激发学生思考,给出新颖、具有独特性的答案,思考问题的时间应较长,让学生有充分的考虑时间,从而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

一个经过精心设计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课堂提问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

讨论探索的过程,是知识量扩大的过程,是各种思维不断扩充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对信息进行大胆分析、猜测、质疑,并不断变换角度重新修正、反复思考,最终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通过聆听不同的声音,能这样扎实、全面地学习新知识,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性,不断深化、发展,超越自己。

3.发展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的意识,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质疑,提高思考的深度,培养合作意识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在学习小组内进行思维碰撞、互相质疑、辩驳,从而取得共识的一种学习形式。以合作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的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使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完成自己知识建构的一种学习形式。人人参与、组织互动、竞争合作的课堂常常有思维碰撞后的火花闪现,这样的课堂能给人以享受和启迪,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所以,我们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他们怎样与同伴合作,培养他们合作学习的习惯。

4.通过亲身参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养成爱质疑、自觉研究、努力思考探究的能力。提高学习自主性与积极性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种种思维方法产生碰撞的过程中解决了实际问题,激起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对生活的关注。学生在不断的创造性学习中,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学生个性在数学课堂学习中充分得到张扬发展,实现个性化思维的超越。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数追求意念和力量。学生想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他们必须用内心的创造激情,在学习中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实现自我超越,主要包括自尊、自信、自强的前提下勇于自我展示,乐于在课内外探究发现并能创新的解决问题,并不断地进步与发展,作为教师就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因素,尽量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开放思维,允许“标新立异”,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情景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创造性学习中实现自我超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课题研究与实践课题小结 第5篇

新课程的实施,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教学的效率。这该如何实现呢?唯一的做法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课堂提问是最直接、最方便的一种,那么我们该如何运用好课堂提问,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呢?

我了解到目前我们的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一些问题:

1、提问的目的不明确,不能准确把握知识本质。如这个知识点的知识基础是什么,又能为后面哪个知识点的学习做服务?重难点是什么?我们该从哪儿切入提问,只有准确把握知识本质,才能正确切入提问。

2、提问的个人主观性太强,太随意。在一节课中的提问多的可达几十个问题,少的却只有几个问题。在教师的随堂课上,这类问题非常严重,教师的问题设计不合理。

3、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课堂上学生无时间提问,很少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教师提问的实效性欠缺,答案开放的问题比较少,不敢放手,驾驭课堂能力不够。

由此可见,目前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差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不该问的而问,低效的重复性应答式的提问,以问代讲形成满堂问等现象还较为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依托课例进行实践,努力实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为了提高数学课堂中提问的有效性,我有计划的开展了多节数学教学听评课活动,主要从提问的数量要求少而精、提问的难易适度、提问要切中要害等几个方面入手对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同时,我还经常深入同事们的课堂,观察课堂中老师们的提问技巧,学生们的提问能力,从中吸取对自己有用的经验和教训,并经常和老师们一起探讨如何让自己的提问更深入,更有针对性的方法和策略。为了让缩短自己和名师之间的距离,我从网络或是杂志上搜寻了名特优教师的一些精彩片段和精彩视频,一句句的学习,以使自己的进步更快一些,更大一些。

在自己的课堂中,我首先转变自己的观点。改变了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现象,在课堂上展开充分的对话和沟通,让自己从一个传授者转化成引导者,由管理者转化成合作者,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其次,我尝试让学生主动参与。在课堂中发扬民主,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师生互相争辩,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努力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我是这么做的:(1)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教师应相信学生的潜力,给予学生提问的机会,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及时反馈,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给予表扬。长期坚持,必定会形成良好的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鼓励学生大胆置疑。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的疑惑和见解,即使学生的问题很幼稚,也应给予积极的肯定。(3)让学生参与课堂提问的设计。在预习、学习或复习阶段,均须安排学生参与到课堂提问的设计中来,因为学生提出的问提才是他们真正感兴趣的问题,才是他们关心的问题,才是他们的真正疑惑。教师允许学生将自己的问题写出来,交给老师,然后教师以此为基础,将学生的问题设计到课堂教学环节中,这样会使课堂教学更能吸引学生。使教学更科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课题研究与实践课题小结 第6篇

一.课题概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教学的效率,打造高效课堂。那么这一目的该如何实现呢?其做法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问题是学习之始,提问则一向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好的提问,或者有效的提问,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启发学生由表及里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最终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那么我们该如何用运好课堂提问,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呢?基于以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我把“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作为我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目标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的重要的双边教学形式,是知识传授、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它在数学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我认为,有效提问是指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把握有效提问的含义:一是从学生方面看,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促进其思考,激发求知欲望,及时反馈教学信息等;二是从教师方面看,能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师生有效互动,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课题研究任务的主要措施

(一)把握整体方向,找准问题根源。

我了解到目前我们的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一些问题:

1.提问缺乏计划性。教师提问随意性强,不能提前确定提出的问题、提问的对象、提出的时机。随“时”而问,想什么时间提问就提问;随“题”而问,想到什么问题就提什么问题;随“人”而问,看见谁就问谁,使课堂提问缺少针对性、目的性,失去其应有的意义。

2.提问缺乏启发性。教师只是提出问题,不能积极启发诱导学生回答,没有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课堂上经常出现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沉默不答,即使是指名回答,也是答非所问。无奈之下,教师只好自问自答,把答案灌输给学生。不启不愤,不悱不发,启而不发,表明了教师的启发不得法。这样的提问既不能活跃课堂气氛,又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

3、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课堂上学生无时间提问,很少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教师提问的实效性欠缺,答案开放的问题比较少,不敢放手,驾驭课堂能力不够。

由此可见,目前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差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不该问的而问,低效的重复性应答式的提问,以问代讲形成满堂问等现象还较为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努力实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依托课例进行实践。为了提高数学课堂中提问的有效性,在自己的课堂中,首先转变自己的观点。改变了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现象,在课堂上展开充分的对

话和沟通,让自己从一个传授者转化成引导者,由管理者转化成合作者,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其次,我尝试让学生主动参与。在课堂中发扬民主,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师生互相争辩,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努力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我是这么做的:(1)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教师应相信学生的潜力,给予学生提问的机会,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及时反馈,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给予表扬。长期坚持,必定会形成良好的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鼓励学生大胆置疑。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的疑惑和见解,即使学生的问题很幼稚,也应给予积极的肯定。(3)让学生参与课堂提问的设计。在预习、学习或复习阶段,均须安排学生参与到课堂提问的设计中来,因为学生提出的问提才是他们真正感兴趣的问题,才是他们关心的问题,才是他们的真正疑惑。教师允许学生将自己的问题写出来,交给老师,然后教师以此为基础,将学生的问题设计到课堂教学环节中,这样会使课堂教学更能吸引学生,使数学教学更科学。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课堂提问的功能、优化问题的设计、把握提问的方法.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四、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改进措施

(一)取得的成绩。

1、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这一课题的自主学习研究,我真正认识了课堂提问,明确了课堂提问对于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性,学习了提高课堂提问的策略,并通过实践证明了真正有效的课堂提问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得事倍功半。

2、学生们则在老师精心设计的“精问”、“设问”中争当学习小主人,改变了被动、懒惰、依赖等不良学习习惯,自然的开始理答、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他们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思维得到一些锻炼。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研究学习,我们的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1、教师自身的理论功底不够扎实,对课堂驾驭能力较差。

2、课堂教学时提问还不能每个都是“精问”,不能对问题做到“适时,适量,适度”。

3、提问时不够全面,层次感不明显,致使学生思维发展参差不齐。

4、学生虽然敢问,善问了一点,但离“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尚有一段距离。

(三)今后的改进措施。

首先,我会继续狠抓教学研究。在这次研究的基础上长期深入地进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学习课堂提问的更多高效的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虽然无法为每一个学生设计一套问题,但要注意提问层次和梯度,并根据问题的难易提问不同的学生,使得学生全面发展。并努力做到提问目的明确,在引入新课、新旧迁移、解决难点、促使学生思考等等方面进行提问,尽可能地设计针对性强,有实际意义的提问,使提问恰到好处,为课堂教学知识穿针引线。以及,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注意趣味性,课堂提问的内容新颖别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

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学习。其次,我将进行多渠道的学习,注重平时积累,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定期进行空中课堂的学习,学习更先进有效的教学策略。然后,我会建立个人成长记录袋,装载每次研究过程中的个人研究成果以及个人撰写的案例分析、教学反思、教育教学心得体会、教学论文、优秀课例、研究课题等等,记载教师成长过程,便于随时查看自己的成果,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不断反思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研究素质。

上一篇:比尔盖茨的领导风格下一篇:基金申请书的选题与撰写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