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武术社团活动方案

2024-06-09

学校武术社团活动方案(精选8篇)

学校武术社团活动方案 第1篇

河底镇初级中学武术特色学校实施方案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面向全体学生,贯彻教育方针,以五步拳、长拳、少年拳教育为纽带,建立发挥学校教育整体功能的“武术特色的办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与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使全体学生和谐发展,成为富有朝气的新人。通过武术特色学校,打好特色教育牌。

三、创建目标

1、通过创建活动使全体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法,提高全体教师的身体素养;

2、通过武术教育使学生具备与武术审美鉴赏密切相关的武术历史文化知识和美学修养,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3、通过武术美育教育探索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发现美,理解美,创造美的美好情操及人格和谐发展的最佳途径。

4、通过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优化武术教育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外活动的整合。

5、通过教学实践,开发校本课程,建立武术特色课程,出版相关校本教材。

四、创建内容

(一)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

1)美化校园,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

学校着力从建设校园文化、改善艺教设施入手,积极进行武术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大力营造武术教育氛围。我校将因地制宜,科学构思,精心布局,使校园整洁、文明、美观、朝气蓬勃。完善教学设备,开辟设施齐全的音乐室、体育室、泥塑室、书画美术室、手工编织室;精心打造百米武术橱窗,使武术橱窗成为民间武术教育宣传的重要阵地。

2)以人为本,创建良好的人际环境。

(1)完善校训、校风、等,切实贯彻《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实施年级、班级工作量化管理,做到常规化,制度化、科学化,建立和形成良好的班风。

(2)充分发挥校训的作用,大力倡导 “今日我以中小为荣,明日中小以我为荣”的思想,做中小好学生。

(3)倡导良好的学风和教风,让智慧充盈指尖,让课堂涌动灵性,使学生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中学会交往,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

3)交流互动,创设协调一致的社会教育环境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通过校园及校外活动,提高学生审美观。完善家长学校,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使学校教育、家庭、社会形成合力。

(二)优化武术教育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家庭教育的整合1、民间武术教育与课堂教学结合让民间武术教育渗透到学校的整个教育中去。在开好美术、体育、音乐课的基础上,在其它学科中渗透武术教育。如语文教师排演课本剧;体育教师组织太极拳、五步拳等武术基本功训练;学校开设腰鼓、太极拳、扇子舞、彩画、体育(武术)等多个跨年级段、班级界限的兴趣小组。兴趣小组活动做到时间、场地、对象、教师“四落实”和计划、内容、组织、讲课、检查、考评“六到位”,努力做到校有特色、班有特点、生有特长。

2、武术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1)发展校园文化,建立课外活动阵地,活跃校园生活

为学生搭建施展武术才华的舞台,使武术苗子脱颖而出构筑平台。坚持每学期举办一次书画展、每学年举行一次大型文娱汇演,为学生施展其武术才华提供舞台;通过活动竞赛,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武术特长生。

(2)加强课外活动使它成为武术课堂的有机延伸

建立腰鼓、太极拳、扇子舞、彩泥画、体育(武术)等兴趣小组,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武术才能,诗意地爱孩子,诗意地爱自然,诗意地爱武术,诗意地爱生活,着力创设教育生活的最美境界,营造浓厚的武术教育氛围。

(3)武术教育与社会相结合。

带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组织专场演出,开辟展室展示,向社会汇报武术教育成果,参加地方组织的文艺活动,把学校武术教育推向社会。开展社会武术实践,建立校外武术实践基地,利用双休日组织学生到野外写生;外聘专家来校举办师训班、短训班,广泛吸取武术营养;开展民间音乐美术学习活动等,大力拓宽学校民间武术教育的舞台。

4、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建立有武术特色的课程

(1)课程设置:

①全校所有班级,均开设必修课和必选课程。

②兴趣小组:在完成必修和必选课课时计划的基础上,根据特长类型的不同,分别开设美术、音乐、舞蹈、体育特长课。

其主要目的是培养非特长学生的武术情趣和审美鉴赏能力,发现和发展普通学生的武术特长。

③全校所有班级均开设活动课。其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生活,发展学生特长。

(2)课程开设的保障

学校所有班级,由学校统一制作课表并由学校统一安排教师。以上所有课程的开设,均纳入学校相关考核中。学校确保以上方案的实施。

五、具体措施

1、学校成立武术教育特色创建领导小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组织教师实践并进行监督。

2、课题研究责任到人,教师要严格制定并执行研究计划,做到有计划、有过程、有总结、有汇报交流。

3、加强师资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组织青年教师认真学习创建实施方案以及有关教育理论,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和提高,根据实验工作的需要,适时聘请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组织教师到外地学习、参观、了解实验信息,掌握研究动态。

(1)成立实验小组,制定计划并组织实验。

以科研促教研,鼓励教师人人有专题,人人参与试验,定期组织专题研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2)制度保障,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武术特长。

积极为他们创设施展特长的平台;引入激励机制,发挥教师潜能。凡在武术教育第一线的专兼职教师,在职称评定、先进评比等方面给予优先;在经费安排上优先满足武术学科的需要,给武术学科教师以充分的观摩、科研和创作时间;武术学科教师课外辅导都计入教学工作量。

(3)健全机构,形成武术教育科研网络。

广泛开展课题研究,构筑起以科研处为龙头,教研组为依托,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武术教育科研网络,并及时进行考核评估;

(4)外聘内兼,壮大武术教育队伍。

学校本着专兼并举的原则,采取就地取材的办法,让部分有一定武术基础的其它学科教师兼任武术教学,同时聘请高等院校的知名学者、教授来校兼课、讲学。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一支由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武术教育骨干、多名兼职武术教师组成的武术教育师资队伍。

4、保证武术教育队伍的基本稳定、创建经费、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和支持,优化教学内外环境。

5、做好实验成果的总结和推广展示工作。

六、实施方法

1、学科渗透法

武术特色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渗透武术教育,丰富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按照美的要求,造就身心和谐发展,志向高远,品行高尚,性格优良,知识丰富,举止文明,体魄健美的人。

2、实践活动法

把武术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学校各项活动中,要求学生具有琴、棋、书、画、唱、舞等武术才能,促进学生的五育和谐发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开展各种富有武术特色的活动,3、可控性与开放性结合法

学校为每一位学生创设有利于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个性专长发展,提高学生武术素养的最优化条件,既要利用好学校内部的可控性教育条件,又要

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资源的开放性外部条件,使两者结合起来,以达到促进学生武术素养全面提高,个性充分发展的最佳教育效果。

4、常规体现法

武术教育既需普及,又要提高,要充分利用好学校优良的专业师资队伍,抓好常规教学。

七、实施步骤:

特色学校实验研究程序和进度如下:

1、准备阶段

(1)论证确定实施方案。

(2)建立实践机构,落实参与教师。

(3)学习实施方案,进行人员分工,落实研究任务。

(4)按研究专题搜集和整理资料。

2、前期实施阶段

(1)选定民间武术教育教学对象,建立实验对象基本情况和武术情况档案。

(2)根据实验目标制定学生武术情况评价表。

3、中期实施阶段(1)根据实验目标进行实验,注意实验开展资料整理。(2)对实验对象进行观察,跟踪调查,随时记录。(3)广泛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武术教育活动。(4)实验组教师撰写心得、体会。(5)实验对象和对比对象进行比较、测试、得出结论。

4、总结阶段(1)汇总整理各阶段的成果资料,进行武术性教育成果总结性汇报活动。(2)撰写课题研究的总结报告、请有关专家进行鉴定。

(3)申报市级武术教育特色学校,准备相关材料。

八、组织机构:

为使创建特色学校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特成立创建特色学校领导小组。特聘:宋金才马敬龙等

组 长:陈传峰

副组长:何立宪陈承华

成 员:郝秀春宋艳琴樊素珍王秋荣王月霞王辉郑艳雨陈玉梅及音体美教研组长。下设各课题组,由有关教师担任。各课题组制定出科学的工作计划,定时开展教研活动,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推广先进经验。

九、评价与保障

创建武术特色学校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必须循序渐进,并加强实验过程的监督、指导,对实验的每个阶段及时给予评价,以提高实验的实效性。

1、在遵循科学性、指导性、激励性原则的基础上,组织人员制定对实验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

2、聘请一些专家、学者、教研员及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专家指导小组,负责对实验过程的指导,并依据实验评价体糸和标准,对实验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价。

学校武术社团活动方案 第2篇

二、社团活动主题:

为活跃校园气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学生的体质,锻炼学生的意志,提高防身自卫的能力,增强自信心,向全校推广武术运动。“礼义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 就是中华武术的精神实质,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把武德列为习武的先决条件,武术在中国几千年绵延的历史中,一向重礼仪,讲道德,尚武崇德。诸如尊师爱友,包含了深刻广泛的道德内容,互教互学,以武会友,切磋技艺,讲理守信,见义勇为,不凌弱逞强等品德。通过组织学员进行武术训练,提高学生对基本武术知识及技能的认识和了解,传承中华武术文化,并给热爱武术的学生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课外武术社团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提高基本技能,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为今后培养人才起着积极推动的作用。

二、社团参与人员:

个旧十一中7、8年级的学生均可按自愿原则申请参加武术社团。有参加过武术训练的优先考虑。

三、社团活动教授课程

二十四式太极拳、北京长拳、少林拳

四、社团活动时间: 每周二下午12:30-13:20

五、社团活动地点:

上操场

六、社团活动目的:

1、培养一支具有鲜明特色的社团团队,通过社团的活动,使学生的武术特长得到更好的发展,进一步了解武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

2、扩大社团影响力,传承中华武术,发挥社团在校园文化中的积极影响作用。

3、积极督促社员参加训练,提高学生的武术技能,达到既锻炼身体,又修身养性的作用。

4、培养学生个性特长,让学生更加自信,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六、社团活动步骤:

武术社团是体育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与体育课堂教学相比更加具有灵活性和可塑性。但是它比较容易受到学校常规教学及考试或者其他活动的限制和冲击,有一部分学生往往不能有始有终,保质保量地坚持到底。所以要办好武术社团,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将武术社团办的有声有色。作为主办教师,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着手。

(一)、组织健全武术社团

武术社团的成员不应该太多,大约20人左右,所以参加这次社团的人员除了自愿以外还是体育方面比较有特长的学生。活动要固定,而且不能轻易暂停,除了特殊情况外。教师要做到精心计划,精心备课,精心上课,这样才能保证社团的深度、广度和力度,才能培养出一支优秀的校园武术队。

(二)、具体计划小组活动内容

学的多不如学的精,加上时间有限,教师不应该给学生制定具体很多的学习内容和复杂的,难度大的武术套路,这次的社团学习的内容主要从基础方面着手,以套路为主,基础课程为辅。所以,小组具体的活动内容分为三个:

(1)重点训练学生的基本功及辅导学生套路方面的学习。

(2)重视基础方面的学习,从而来解决课堂中难以解决的疑难问题。

(3)指导学生通过套路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热爱生活的习惯.(三)、定期举办学生作品展览

定期每学期在学校举办武术交流活动、回顾、总结学习成果,可以为学生提供表现自己机会,增强自信心。作为教师则要精心指导,严格把关。对于一些才华出众、个性鲜明的同学应当予以鼓励。

(四)、举行武术比赛

武术比赛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能力。到一定的时期,可以让学生举行小规模比赛,通过训练比赛,能够促进学生快速、准确、熟练的技能.这样,更能使学生产生极大的热情,对武术更加热爱,从而积极认真的去学习。

开展武术社团活动,真正使学生学有所得,老师应该做出很大的努力,勤于思考,大胆实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武术社团开展得丰富多彩、富有特色。

学校武术社团活动方案 第3篇

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人们对学校武术教育的认识及其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回眸过去,把握现在。从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去寻找学校武术教育的作用,使我们能够把握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规律,以指导当代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

1 古代学校武术教育及其作用

在回顾古代学校武术教育之前,首先需要明白“武”与“武术”的差异。从内涵与外延来说,“武”与“武术”是有很大区别的。文治武功,武与文是相对而言的,“武”更倾向于是一种军事训练手段,如作为古代学校教育内容的六艺中的射、御,其形式和内容与现在所言之“武术”是根本不同的,且武之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而现在所言之“武术”,则是一种通过身体活动进行的个人修为,所以,将射、御等与武术相提并论显然是不合适的。战国至鸦片战争(公元前475-1840年)的两千多年时间里,由于“文武分途”,逐渐形成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特别是汉代以后长期处于“儒学独尊”的局面,学校只重儒经,包括武术在内的体育内容基本上被排除在学校教育之外[1]。隋唐时期,音乐、舞蹈、艺术等与“体育专业”属于封建统治机构中的“太乐署”,并没有列入“国子寺”这样的专门的教育部门。唐代以后,虽然教育从军事政治中独立出来,但由于封建教育等级制度,使教育成为少数统治阶级的教育,教育对社会影响面很小,即使有体育教育的内容,其对社会文化的整合也是有限的[2]。

春秋时官学开始衰落,私学开始兴起。分别以孔子和墨子为代表。这两家私学都与武术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儒家思想核心是“仁”,“杀身以成仁”[3],“舍生而取义”[4]但孔子“劲能拓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不以力自矜,知夫筋骨之力,不如仁义之力荣也”[5]。可见,儒家把力与德对立起来,“武”是服务于“文”的,“武”都是与“礼”结合,更为关注“礼”的培养、“仁”的实现,其重文轻武的思想可见一斑。而墨家与武术关系密切的则是“侠”的称号。墨家对武术的重要贡献,是把侠义精神贯穿于武术教育之中,使具有技击性的武术受到“义”的引导,这有助于习武者为社会锄强扶弱,惩恶扬善。这一教育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可见,墨家认为力与德是统一的。墨家对武术的影响是较为全面的。只可惜,墨家在古代社会不处于主流而逐渐被淹没在儒道文化的大潮中。清初进步的教育家颜元主张培养人才要文武兼备。他晚年主持漳南书院,计划“建正庭四楹,曰‘习武堂’。……‘武备’课兵法、战法、射御、技击等科”[6]。其中射御、技击等与武术教育有关。而毛泽东则认为,“习斋远跋千里之外,学击剑之术于塞北,与勇士角而胜焉。故其言曰:‘文武缺一,岂道乎?’……皆可师者也[7]。私学盛行,智者倡导,对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而重文轻武大环境的影响,却使得这种影响微乎其微。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通过学校对武术进行传播的记载和事例较少,这是“重文轻武”、“独尊儒术”的社会环境造成的直接后果[8]。

纵观古代学校武术教育,大致有以下特点:致力于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和接班人;受众较少;重视伦理教育,礼法的规范使其成为实现“仁”的手段。从春秋战国时代的“文武分途”之势到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始,伴随着重文轻武的教育思想、教育体制和社会风俗由“为政尚武”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由“六艺”到“四书五经”、“诗词歌赋”再到“君子劳心、小人劳力”等的变化,中国也正式走上了文弱之途。虽然,在某些时候,随着战争的兴起,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而暂时重视武备教育,但是这种影响毕竟是有限的。直到近代,在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之时,这种重文轻武的消极影响便彻底显现出来,以往的暂时策略不再发挥作用,中国到了不得不觉醒和改变的时候了。

在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以前,在中国的封建教育中均未出现过体育教育的内容。在所见文献中,也鲜见以人自身健康为出发点,关爱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倡导公民从事体育活动的官文。由此可见,中国古代体育文化不可能对当时的社会文化产生重大影响,也不可能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文化的组成部分,体育文化的形态仍然是不独立的,体育被视为实现政治和军事目的的一种手段[9]。应该说,在武术没有形成独立的文化形态前,在社会并不是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时,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武术教育。明清时期,武术集大成,形成了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才开始以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面貌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其独特的作用。

2 近代学校武术教育及其作用

这一时期,多方面的原因促使武术进入学校,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与当时以斯巴达教育为教育改革的楷模并提倡以“尚武”为核心内容的军国民教育思想是分不开的。将尚武与民族存亡、强国强种相联系有助于培养尚武精神和增强体质的军国民教育思想的形成,克服了中国传统的“文弱”教育弊端并满足了效法西方实施军国民教育以达强体御侮的需要,提升了体育包括武术的社会地位,引起了社会各阶层对体育及武术的重视。1904年,清廷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标志着军国民教育思想被官方正式确认。1912~1913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行的《壬子癸丑学制》规定了以军国民教育思想为基础的体育教学要求;学校设置以兵式体操为主要内容的体操课,则成为实施军国民教育的象征[10]。1914年,徐一冰在《整顿全国学校体育上教育部文》中,就曾建议将武术列为高等小学、中学、师范学校的正课。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提出,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各界的群情激愤、掀起的大规模的爱国运动,使得加强军事训练和体育教育、实行全国皆兵的呼声日益高涨。武术开始在较多的学校得到推行,更多的拳师进入学校任教,客观上加速了武术进入学校的进程。1915年,北京体育研究社在“全国教育联合会”上,委托北京教育会代为提出《拟请提倡中国就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议案,并得到教育部采纳[11],教育部军国民教育实行方法案规定“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此项教员于各师范学校养成之”[12]。至此,武术被正式列入学校体育课程,促使武术按照学校体育的要求,改革教法,将原来师徒相承的传习法改变为课堂式的团体教练法;同时也促进了武术教材的编写,一些原来散存民间靠口传身授的武技,被整理成规范的图解教材;并且出现了宏观介绍武术的《国术概论》、《国术育理论》等书籍。时人评论道:“教育界能注重于体育实自此始;吾国旧有武术得加入学校课程,亦自此始。”[13]由此可见,武术此时进入学校主要是因为:近代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水深火热之中,在学校中开展包括武术在内的体育教育,既可以培养民众的尚武精神,又可以以此唤起民众的觉醒,给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一丝活力。这种想法虽然不能完全拯救中国于危难之中,但是它开启了武术在学校中开展的先河,虽然它只是特定历史时代背景下的产物,但是这对武术在此后的发展意义还是深远的。武术不再是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其受众会越来越广。武术的理论、技术及形式、内容和方法也会逐渐走上科学化的道路。这可以说是武术的千年转身。值得一提的是,马良创编的“中华新武术”对武术进入学校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和示范作用。

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的。由于特定的历史时代背景和军国民教育思想的影响,人们把体育仅仅视为尚武的手段,教学内容也限于兵操范围之内,体育教学实际上成为简单的兵操训练,全面素质的要求被简化为绝对地服从和持枪步伍的技能[14]。体育究竟何为?仅是对人尚武精神的培养吗?体育教学内容应该有哪些?仅是简单的兵操训练吗?武术是在近代中国国破家亡的背景下作为振奋民族精神的手段进入学校的,事实证明,学校武术教育确实起到了对人尚武精神培养的作用,但是,其作用不仅仅也不应该只是如此,学校武术教育后来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从教育学的角度讲,从体育教育的特点来说,作为学校教育内容的武术,其首先是用来满足人的身心健康需要的,当然,这种想法在当时是可望而不可及的。20世纪20年代,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勃兴,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自然主义体育主张先后在中国流行起来,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使以德日教育体制为榜样的中国开始认真反省兴学以来选定的教育宗旨,实用主义教育学不仅动摇了以军国民教育思想为核心的教育宗旨、教育目标、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也冲击了体育=尚武=军国民教育的观念。在反思兴学以来体育发展的历程中,引发了一场何为体育的前所未有的大讨论。这场讨论,集中表现为“兵操废存”与“新旧体育”之争[15]。人们在反思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的时候,认为把尚武与体育简单地等同,和在实践中以兵式体操训练为体育教学内容是不合适的,需要重新认识体育的本质和选择体育教学内容。中国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及中西体育文化的强烈冲突使中国人对欧美体育有一种本能的排斥心理,认为“袭他人之形式,未克振己国之精神”,而“提倡中国旧有武术,以振起国民勇往直前之气”[16],因此,开展学校体育教育,不仅要以西方体育文化为内容,更要以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为对象,这种民族心理从“土洋体育”之争中可见一斑。人们在扩大体育手段选择视野的同时,开始真正关注武术这种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综上可见,在从尚武教育的张扬到体育真义的探讨中,在批判以斯巴达教育为教育改革的楷模并提倡以“尚武”为核心内容的军国民教育思想的过程中,武术才真正开始以一种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面貌对人的身心和谐发展起着其独特的作用。

此后,武术专业性院校的出现,高校武术选修课的设立,及武术占一定比例学分的实施等都是“学校武术”发展的标志。在战争年代,特殊的社会状况使学校体育的发展处于极端不平衡的状态。在日占区和国民党政府统治区,武术在学校中的境遇可想而知,但在解放区各级学校中,武术仍旧发挥了其独特的健身和自卫作用。

3 现、当代学校武术教育及其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时期,武术成为社会主义文化、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以全新的面貌在学校中开展。不同的时代人们对武术的认识不同,武术所起的作用也随之不同。那么,此时的学校武术教育又如何呢?

随着武术在学校中的开展逐渐步入正常轨道,武术的“地位”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经历了由体育院系的正课到选修课再到专业课,一系列武术教材也相继得以出版。为了使武术成为全国普通大、中小学学生增强体质的手段,各学段的体育教学大纲得到编写,武术被列为基本教材,相应参考书陆续出版。改革开放以后,学校武术的变化还反映在许多大、中小学在群众性武术锻炼的基础上,成立了武术辅导站、学校武术协会及校际武术协会,使武术教学、训练、比赛等,开始进入系统管理的轨道[17]。此后,武术馆校蓬勃兴起。一些高校相继开始招收武术硕士、博士研究生。这些都是学校武术教育的大事。还有就是通过学校进行的国际武术交流。2004年3月3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颁发了关于《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武术随之又被提到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高度。《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研究》课题组进行的中国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就是基于此而展开的。

从民间技艺到学校武术,由师傅徒弟到老师学生,由打打杀杀到高校教育,由国内武林到世界武坛,武术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武术的社会地位也越来越高。学校给了武术“施展才华”的舞台,但是这种“崇高地位”与武术实际所起的作用相符吗?如果说古代学校武术教育是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服务的,近代学校武术教育力图拯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中,那么,当代学校武术教育应致力于社会现代化的实现。当代社会处于现代化建设时期,它不仅指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的现代化,更深刻的是指文明和文化的现代化,表现为人的现代化。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现代化只有在人的现代化的基础上才能根本实现,人只有实现自身的现代化,才能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人的现代化不仅指人的身体方面的素质,能够应对“未来的冲击”(托夫勒:《未来的冲击》1966),更重要的是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和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其他精神境界的提升。教育对此是至关重要和责无旁贷的,学校武术教育也应为此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

4 结束语

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主旨从服务于统治阶级到力图拯救中华民族于危难再到促进社会现代化的实现的转变过程中,学校武术教育表现出“重德轻力”到“尚武精神”再到“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规律。在当代,要充分发挥学校武术教育的作用,必须对人发展的现实需要有全面的理解,对武术及学校武术教育有正确的把握。

摘要:武术独立文化形态的形成使学校武术教育成为可能。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人们对学校武术教育的认识及其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古代学校武术教育是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服务的,表现为“重德轻力”;近代学校武术教育力图拯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中,表现为“尚武精神”;当代学校武术教育应致力于社会现代化的实现,表现为“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代,要实现社会的现代化,其关键是文化现代化即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不仅指人的身体方面的素质,能够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指人的社会和精神方面的素质,需要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改变。教育对此是至关重要和责无旁贷的,学校武术教育也应为此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

学校武术社团活动方案 第4篇

关键词:阳光体育 健康第一 增强体质 活动 比赛

2006年12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发出的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市、区教育局又先后下发关于开展学校“阳光体育”工作的具体文件。我们在认真领会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切实把“阳光体育”活动做到实处。让“阳光体育”活动在我们的校园里生根发芽开花,和谐飞扬!

要想开展好冬季阳光体育活动必须注意以下事项:

一、认真学习文件精神,提高思想认识:

学校要组织各部门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通知”、“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 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文件,进一步提高认识,特别要注重对学生的健康教育,使学生在思想上正确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培养他们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

二、加强组织领导班子,建立专门负责工作小组:

为了保证学生冬季阳光体育活动的顺利实施,须成立阳光体育活动领导小组,由校长主管负责,成员由班主任、体育教师、代课教师、校医、后勤人员组成,此外,还必须分清组成人员的任务和职责。

三、加强宣传营造阳光体育活动的良好氛围:

学校要加大冬季阳光体育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氛围。要制订详细的宣传计划,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广播站、宣传栏、校园网等各种宣传工具和手段,开设专题栏目,大力宣传阳光体育活动,广泛传播“健康第一”的思想,使“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深入学生心中。

四、以体育课教学为基本平台,与课外活动有机相结合:

1、学校在继续执行国家关于每周2--4节体育课的基础上,认真组织每周2节体育活动课。体育教研组要积极认真开展好体育教学活动,更新教学理念,实施新课程方案,并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加强“健康知识教育和科学健身理念”的培养。

2、要不断完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记录体系,建立《标准》测试报告书制度,并将报告书归入学生毕业档案,做为学生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如实反馈学生体制健康状况。

五、选择有效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

学校开展冬季阳光体育活动除了以体育课和实施《标准》这些主要载体外,还要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譬如,计划每学年第一学期期末举行冬季长跑越野赛、校园广播操比赛、跳绳比赛、室内篮球赛、排球赛、下雪天举行堆雪人比赛、雪中足球赛等等。利用这些大型体育比赛和娱乐活动为有效载体,培养学生运动健身理念,激发他们对户外活动的兴趣和体育锻炼的热爱。

六、我校冬季阳光体育活动具体安排:

星期一

七年级和小学一、二年级室内进行科技创新小制作,由班主任、代课老师负责完成。

八年级和小学三、四年级室外进行跳绳比赛,要求个人之间,班与班之间进行比赛。由班主任、体育教师负责完成。

九年级和小学五、六年级室外进行拔河比赛,要求班与班之间进行比赛。由班主任、体育教师负责完成。

星期二(则是顺序由上往下循环)如下:

九年级和小学五、六年级室外进行拔河比赛,要求班与班之间进行比赛。由班主任、体育教师负责完成。

八年级和小学三、四年级室外进行跳绳比赛,要求个人之间,班与班之间进行比赛。由班主任、体育教师负责完成。

七年级和小学一、二年级室内进行科技创新小制作,由班主任、代课老师负责完成。

星期三、四、五的顺序以此类推。

当本周的活动结束时,对成绩优秀的个人和班级进行表扬和奖励。下一周的阳光体育活动则可以选择别的活动项目让学生参与、发挥。

七、时间上要有保证:

要合理安排好活动时间。

1、每天组织住校生跑早操,以班级为单位跑操,由班主任和体育教师负责,时间为20分钟左右。建议走读生每天走或跑步上、放学。

2、每天上午课间操时间组织学生跑操,各班动作要求整齐、大方,口号要响亮。必须跑步进退场,时间为15分钟左右。

3、每个年级每周的体育课与组织当天的阳光体育活动不重复。活动课时间要科学安排。

八、要做好安全教育工作:

1.要经常检查场地、器材,发现不安全因素要及时采取措施。查运动场地和跑道是否平整无坚硬杂物、组合器械是否牢固等。

2.要教育学生遵守运动安全的卫生要求,加强自我安全保護意识,锻炼时要穿运动鞋,服装一般要求宽松适合,禁止将胸花、别针、小刀等尖锐锋利物品放在衣服口袋里以免发生伤害事故;

3.要做好准备活动和整理运动,准备活动可以提高人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克服人体机能活动上的惰性,协调各器官系统的工作,为参加剧烈运动做好准备,当活动结束时,应组织学生做好整理放松运动,尽快穿好衣服注意保暖,以防感冒。

九、要做好运动锻炼期间的医务监督:

医务监督是指用生理卫生知识和医学知识对自己参加体育锻炼后的身体健康和身体机能进行监护,预防锻炼中各种有害因素可能对身体造成的危害,通过自我检查,了解对锻炼内容和运动量的适应情况,为今后的体育锻炼提供依据。

十、完善制度,抓好落实,保障活动安全有序地进行:

学校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并逐步逐项落实,学校领导小组将不定期进行检查、督促,对不能完成目标任务的,要通报批评,并与年终考评挂钩。体育场地器材由教务处、体育教研组具体负责定期维护,预防学生在锻炼中由于器材问题出现意外伤害事故,学校建议各班鼓励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为学校处理好意外伤害事件提供必要保证。

参考文献:

1.教体艺〔2007〕14号文: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通知。

2.教体艺[2006] 6号文: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 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

武术社团活动方案(本站推荐) 第5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社团性质:本组织全名是“实验中学武术社团”,以校内喜爱武术的学生为基础而创建的社团组织。接受学校领导和统一管理。第二条 社团目的:为爱好武术的广大同学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第三条社团宗旨:丰富校园文体娱乐活动形式,积极开展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第二课堂作用,为校园文明建设服务。

第四条 社团口号:“精、气、神”。

第二章 成员

第五条成员资格:本校在籍学生、本校老师,对武术有浓厚兴趣的师生、家长均可申请加入,审核成员基本准则;有足够的热情和自信,善良,文明,有责任感,努力上进,遵守实验中学学生守则和本社团章程。

第六条会员的权利与义务 权利

(一)获取参加本社团的培训班和举办的活动资格。

(二)社团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三)向理事会提出意见或建议。义务

(一)遵守本社团章程,接受本社团领导。

(二)积极参加本社团的活动,听从社团安排。

(三)对外积极树立本社团的良好形象,为社团的发展出谋划策。

(四)按时注册。会员中途退出,需向理事会上交说明。

第三章 组织机构

第七条本社团设社长一名,副社长两名。理事(队长)若干,任期一年。理事会由理事(队长)组成。社团成员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组,队长各一名。

第八条社长,理事产生办法:

(一)社长在校学生会社团部监督、考核下,经社团全体大会选举产生。确定后,报院团委备案。

(二)理事由社长提名,经社团全体成员选举产生。

(三)理事会成员任职期间,因各种原因造成职务空缺需要增补成员的,按以下程序进行。社长空缺的,有理事会提名推荐人选,并向全体会员通报;理事空缺的,由社长提名,经理事会讨论通过,并向全体会员通报。

第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理事会成员,采取直接罢免方式;

(一)组织的活动违背社团章程。

(二)在社团内部拉结派,造成社团内部不团结的。

(三)作风不正派,严重影响学院社团名誉的。

(四)累计三次无故不参加社团和理事会举办的活动或会议的。

(五)以社团名义谋一己之利的。

第四章 管理制度

第十条每学期全体成员大会

学期初召开全体大会:新成员作自我介绍,技术展示交流。社长发言,布置本学期社团日常训练及活动内容。的一些工作要求;发放会员证。学期末全体成员大会:理事会作学期工作总结报告,听取各会员提出的要求或意见,罢免和选举产生理事会,对一些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各会员展示本学期学习到的技术动作。

第十一条连续三次无故缺席训练及活动者,视为自动退会。第十二条社团成员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内活动,听从安排,私自在规定之外的时间及地点活动的,产生的后果自负。

第五章 活动时间、地点

第十三条活动时间:周二-周五早上6:30-7:25,周一-周四下午17:00-18:00,周二、周四下午第七节课。活动地点:学校操场。第十四条 其他活动时间由社团统一安排。

第六章 附则

第十五条本章程解释权归实验中学武术社团。

第十六条社团章程未免有简略或不尽之处,日后由理事讨论通过尽可能把章程更完善。本章程批准之日起实施。

一、场地:综合楼四楼舞蹈室

二、学生:武术队队员

三、任务:武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鲜明特点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在其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中,武术吸取养生之精髓,集技击之大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技术体系。从现代的家庭来看,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身体状况非常的不均衡,而且在思想上成熟很慢。面对这些种种的问题,给予他们适当的锻炼和磨练,是很有必要的。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武术,正是要求习武者在身体上的锻炼,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得到更高的修为。同时武术训练可以解决了目前青少年在身体素质和思想上的问题,主要还要教育他们在学校中,该怎么样做好一名学生。尊师重道是首要问题之一,在武术中强调“凡吾习武之徒,必须以贤为师,谦虚好学,尊敬师长,崇扬武德”。“尊师”,即尊重师长,泛指学生对老师的固定礼节,“重道”即崇尚武道,爱好武术与道德修养,泛指人的品格与技能兼修的境界。在这种训练的氛围下,学生会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为他们今后的努力教学的学习和充实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步骤与要求:

1、崇尚武德 要求:武德是尚武与崇德的统一。千百年来武术界把“崇尚武德”作为一种民族的优秀传统,不断发扬光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武术的基本手法,步法

分类与要求:基本功是武术之本。有坚实的基本功,这也是为以后更好的去进行武术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3、武术的柔韧基本功

分类与要求;柔韧在武术中是非常重要的,它的好坏直接会影响到武术动作的优美程度。

4、武术基本腿法

要求:武术基本腿法是对武术柔韧性的充分的体现。

5、武术基本套路——梅花拳

要求:这是武术套路中最基本,最简单的套路,所有动作都是由基本步法,基本手法组成,充分体现出武术套路的精、气、神。活动时间:周二,五,八下午大课间。

武术操比赛活动方案 第6篇

活动目的:

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体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训练学生团结拼搏的团队精神,展现学生的自信、自立、自强的风采,决定在全校举行武术操比赛。活动内容:武术操评估

活动时间:2013年11月19日 活动地点:学校操场

参加对象:七八年级全体学生。

比赛顺序:八年级在前,七年级在后。活动领导组及评委:

组长:王兴武

副组长:王天生张春红李翠红

评委:冯太清 刘淑彦 袁春云刘海翠张琳王美珍刘秀峰

水冶一中政教处

2013年11月11日

评比标准:

(一)人员要求: 原则上每班全体学生参赛。(注:有备案的身体有缺陷的学生可不参加比赛,但不扣分。请病、事假的学生需在比赛前向少先队提交家长请假条)无故不参加者,每少1人,从班级总分中扣2分。(需班主任老师上报班级总人数)

(二)比赛要求:

1、各班设领操员一名,负责进退场、报告和领操,要求声音响亮,动作规范。

2、各班级进退场动作迅速、安静、整齐。

3、出入场队形每班5列纵队,从低至高排列。每个学生站一个蓝点,领队的口令要响亮,出场时有班级口号,展现出班风班貌。开始做操时要面向南,退场时各班集中后左转弯齐步走,带回到原先的位置。

4、武术操动作准确、整齐有力。

(三)具体要求:

1、比赛采用一次性决赛的办法。

2、每个参赛队必须提前到达操场东侧整理队形。第一组开始展示后,第二组做准备;以次类推。

3、进退场由各班领操员指挥,进场后向裁判长报告班级、应到参赛人数、实到参赛人数,裁判长同意后方可进行比赛。

(四)评分标准:比赛采用百分制标准评分

(五)主要得分项:

①精神面貌精神饱满,体现出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10分)②服装整洁、尽量做到统一。(5分)

③队列整齐(10分)

④领操员站位得当,调动队伍合理,动作正确、规范。每个班有一名学生举班牌。(5分)

⑤进退场做到动作迅速,安静,整齐。(10分)

⑥武术操动作准确、整齐有力、合节拍。(60分)

(六)奖励办法:

按照年级名次的高低进行奖励(得分计入班级得分)

七、八年级各设一等奖一名(3分)二等奖二名(2.5分)三等奖二名(2分)其他为优秀奖(1.5分)得分计入此次期中考试班级总分。

备注:

1、学生第二节下课后,到操场上集合,不带凳子,按照升国旗的队站。(看当天天气情况,如果天气炎热,将会通知搬凳子,请注意听广播。)

2、展示时,每班领队与班主任老师站在队伍前列,搭配老师要负

责管理好相应班级的纪律(队评委外)。

3、比赛前,体育老师整好队后,有序进入会场。

4、比赛成绩为班级对应体育教师的期中考试成绩。

国庆小学武术操活动方案 第7篇

一、活动主题

我健康 我运动

二、活动目的课间操有助于消除紧张学习后所产生的疲劳,使大脑得到积极的休息,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身体各部分得到充分 舒展,防止形成不良体姿,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育。在某种意义上说,搞好课间操就是抓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抓校风学风的建设。

三、活动时间

每天上午大课间

四、活动地点

学校操场

五、活动总结

学校武术教育目标体系研究 第8篇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在学校武术教育特征基础上构建其教育目标体系,并分析学校武术课程教学三维目标特征、武术健身功能、武术文化传承。得出学校武术教育目标体系和学校武术教学实践的三维目标。同时,得出学校体育教育健康育人观与武术健身价值相契合,以及学校武术文化传承的具体教学实践,即武术文化不可评,但必须被教授。本文的研究以提供给当前的学校体育课程实践和学校武术教育实践。

【关键词】武术;教育;体系;

学校武术教学内容应该在武术课程标准下进行设置,目前关于学校武术教学标准的研究主要涉及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武术部分的相关标准,以及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中武术教学理念、方针、课程设计思路等内容。详细针对学校武术《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目标的研究不多,本文主要研究武术进入学校体育课程后,遵循教育学规范进行学校武术教育的目标体系设置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学校体育武术教育目标模型,基于当前世界学校体育教育的总目的、体育课程领域目标、体育课程教学目标,构建学校体育视野下的学校武术教育目标模型。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本文采用中国知网CNKI(1979—2015)、万方数据库(1998—2015)、Pubmed(1956—2015)、 Spring(1955—2015)等中外数据库等资源,以关键词“学校体育教育目标”、“体育与健康”、“武术教学”、“学校武术教育”,“physical education goals”, “physical education objectives”, “WUSHU teaching”进行检索,精选得到51篇中文相关文献和22篇英文期刊以及图书章节。

专家访谈法:主要采访国内体育专业高校的武术学院、系部等武术专业教师和大中小学武术专业体育教师咨询学校武术教学开展情况及相关建议。

逻辑分析法:梳理这些文献和专家访谈建议,构建学校武术教育目标体系、分析学校武术三维教学实践。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学校武术教学内容述评

武术是中华民族发展至今传承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目前多数研究者认为武术具有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攻防技击、艺术审美、健身修身。[1-3] 官方把武术分属于体育范畴,而体育是西方文明下身体运动形式的代名词,其是以游戏规则为限定标准的身体运动方式。学校体育选择武术的健身价值达到学校体育的目的,其主要原因是武术项目与简单劳动、现代体育项目相比更具民族文化特色。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针对学校体育武术教学做出了明确的规范,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师用书、初中《体育与健康》教科书和教师用书中同样按照新课标的规定设置了学校武术教学内容、学时、评价等具体教学任务。高中现行的《体育与健康》实验教科书和教师用书中也同样设置了具体的武术教学内容。多数高校的一、二年级《体育与健康》教学中也存有武术教学内容,以及全国学校武术项目联盟针对学校武术教学内容进行的设计,见表1。

表1现行大、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全国学校

武术项目联盟设定的武术教学内容概述

学龄阶段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武术学习内容[4]现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师用书、教科书武术学习内容[5-10]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设定学习内容[12-13]

小学小学1-2年级:手型、抱拳、马步、蹬腿、冲拳,3至5个简单动作组合小学3-4年级:武术基本动作, 6至8个简单动作组成的武术套路,小学5-6年级:少年拳、地方特色拳种、9—10个简单动作组成的武术套路小学1-2年级: A:基本功,正压腿、侧压腿、压肩。B:基本动作,手型(拳、掌、钩)、手法(抱拳礼、抱拳、冲拳、推掌)、步型(弓步、马步)、腿法(正踢腿、侧踢腿、蹬腿)。C,健身操(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旭日东升)。注:小学3-6年级内容还没有出版武术礼仪、武术典故、武德。武术动作技能:基本动作(冲拳、推掌、穿掌、拍脚、腾空飞脚、旋风腿、腾空摆莲、侧手翻、乌龙绞柱、鲤鱼打挺)。基本功(吻靴、下腰劈叉、正踢腿、外摆腿、内合腿、拍脚)。某拳种套路。武术格斗(以踢打为主的武术攻防技术练习,即冲拳、掼拳、侧踹、正蹬腿、侧踢腿等攻打技术。打靶、脚靶、沙袋的功力练习)

初中9至10个动作组合的武术套路初中1年级:健身长拳(6式);初中2年级:健身南拳(10式);初中3年级:健身短棍(10式)武术礼仪与武术文化教育。基本动作(旋子、前手翻、后手翻、侧空翻)。基本功。某种拳种。武术格斗(以踢打为主攻防技术的有条件实战、功力练习)

高中目前国家教育部还未颁布新的高中、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形神拳、刀术、散手、女子防身术武术基本功、武术礼仪与武术文化教育。某拳种套路、某太极拳套路、武术格斗中的实战练习和功力练习。

大学 初级长拳、棍、剑,太极拳、太极推手,散打、跆拳道。[11]武术礼仪与文化教育。某拳种套路、某太极拳套路、格斗实战练习。

武术这一民族传统文化形式一旦进入学校教育范畴,就必须遵循着教育的发展模式,即设置较为完善的学校武术教育目的、具体学校武术教育目标、武术课程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过程和效果评价等相关教育因素。国家职能部门及相关学者、专家在经过调查论证后,确信学校武术教学内容在促进强身健体、传承武术文化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也是当前武术教育的实践。然而,这些内容的选择在现代体育科学(动作科学、运动学、生物学等)视野下或许有待商榷。比如,儿童、青少年“劲力”的学习与评价(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师用书、教科书),[14-15] 以及小学阶段设置基本动作中乌龙绞柱(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教学内容)等动作难度较大,通过实证后得出多数(70%常模)实验个体(健康学生)不能掌握。[16]现代体育(身体)教育教学内容设置是有一定的范围、序列、平衡原则的,教学内容的设定是根据儿童、青少年个体身心发展、动作发展特征为依据的。[17] 比如,个体在儿童期到青春期的学校阶段(在中国小学一年级6岁,高中毕业大约在17岁)体育项目的学习范围领域是一个由少到多、再到少的发展过程。[18]序列是课程一年中不同时间的内容进度,其任务是帮助不同学生个体在每一个年级水平上得到适合自己发展阶段的行为活动和动作技能学习。序列的重要性体现出教学内容选择通过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整个教学计划的可适性问题,其是建立在发展视野下构建个体教学内容的限制性工具。课程中的平衡是指在体育教育中所有目标都得到尽可能的覆盖,以体现教育的平衡与补给作用。然而中国近几十年的体育课程标准多数都是以身心发展、体育学科、教育目的等设置教学内容项目,没有考虑个体阶段、动作发展特征。[19] 故,学校武术教学相关设置建议在原有身心发展基础上增添动作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依据,以使学校武术教育更加适应儿童、青少年发展特征,起到学校体育武术教育促进儿童、青少年发展的平衡与补给作用。

2.2 构建学校武术教育目标体系

武术发展到今天传承了其技击、健身、审美娱乐等功能,这一传统项目进入学校领域后主要发展其健身功能,附带有其他技击、审美娱乐等功能。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规定了学校武术教育的相关内容和要求,相继全国学校武术项目联盟提出了学校武术教育目的、教学理念、改革思路以及教学内容设计等,但是,它们是否适合学校体育教育的要求与发展模式,还有待教育系统的验证。正如,中国历经近百年学校武术教育,调查表明学生从学校中学到的武术内容不多。[20] 本文基于学校教育范畴下的武术本质属性(民族传统文化视角)、体育学科特点(动作科学依据,即动作发展、动作学习、动作控制理论与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知识经济时代健康的需求),构建出学校武术教育目标,即学校武术教育的总目的、具体领域目标、武术教学目标三个层次。本文拟通过学校武术教育教学目标的构建体现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即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提升民众健康福祉。学校武术教育教学目标体系作为国家政策力量、规范和引导当前学校体育教育武术教学实践活动。

武术超越体育主要是指其健身、文化层面上,虽然武术的价值功能(健身、技击、文化、审美娱乐、经济等)已经超出了体育这一游戏现象的范畴,但是,武术传统文化项目一旦进入学校教育领域,就要遵循学校教育、学校体育的发展模式。目前学校武术教育侧重武术健身功能的体现,这也是武术走向官方学校教育必须付出的代价,也可以说是武术的另一种发展模式。当然,民间武术等仍然还是沿着其技击功能、健身娱乐审美、经济等功能发展,只不过在发展速度上赶不上学校体育这种自上而下地在政府行政和财政推动下和支持下的发展速度而已。目前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社会发展需要不同文化,武术这一传承到今天的文化能否适应社会需要,是检验其在当下价值的时刻,“需要——创造”是武术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思想。[21] 今天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武术形态是社会的选择,也是武术被改造或发展的一种模式,目前综合多个因素,学校体育教育观下主要突显了武术的健身价值。

2.3 构建学校武术教学实践三维目标体系

当前学校教育采用三维目标进行学习与评价,从教师教学实践的角度分析,学校武术教学主要包括传授武术文化知识和发展技击与格斗技能、采用正确的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获得这些知识和技能、实现个体武术情结三个方面。 学校武术教学实践三维目标简图。武术文化知识和技击与格斗技能是武术经过长期发展积累的间接知识与技能,学习这些知识和技能必须采用正确的方法体验学习过程,最终彰显武术情结。如果采取错误的方式方法获得知识与技能,则不能表现出恰当的武术情结。情结是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弗洛伊德认为情结是一种受意识压抑而持续在无意识中活动,以本能冲动为核心的欲望。[22] 武术情结是当别人对武术中存在的现象进行议论或质疑时,个体产生一种受意识压抑的感觉,从而形成一种以本能冲动为核心的欲望。[23] 比如,在武术学习中仅仅为了获得高水平的运动技能而没有体验或感受武德的护航,高水平的武术技能由于社会诱惑可能走向社会的对立面,不能彰显正面的武术情结,学校武术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立方体,每一条目标都是该立方体中的一个点,每条目标与三维都有关,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比如,在武术动作技能学习过程中,融入历史事件、故事情节等武术文化内容,增强武术教学的情境性。

基于学校教育三维目标下,学校武术教学实践体现为,学生能够从武术教学中获得什么?什么样的知识技能是学生持久或终身理解与掌握的?什么样的武术文化和技击与格斗技能在今天最有价值?武术传承到今天以健身价值充实到学校体育教育范畴,遵循着现代教育过程的相关发展路径。学校武术教育的两个主要方面(武术文化和武术套路、技击)在教育学三维目标规范下应该体现出,通过正确的师生教学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获得武术基本动作、套路、技击技能过程中认同武术文化价值,体验由于武术学习而带来的震撼,在个体生活中彰显武术情结。

2.4 学校体育教育健康第一的育人观与武术健身功能不谋而合

武术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需要——创造”的结果,其功能由生存技击、军事武术、表演武术发展到今天的强身健体、攻防自卫、审美娱乐、经济等功能,这些功能是武术传承的社会需要和自身改造适应的结果。武术与传统养生的结合而产生了今天武术的健身价值。[24] 中国养生术是独立于武术的另一传统文化形态。养生对武术的改造发展了武术技击的实战功效,同时,也是对武术极大发展的过程。比如,武术吸收养生术后产生了武术内功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武术内家拳法。太极拳当前盛行世界各地首要目的是练习者从养生角度看待太极拳,其太极拳的技击功能属于附属目的。目前国际武联委托北京体育大学徐伟军教授制定“世界太极拳锦标赛”的动作规格和竞赛规则,这是武术当今进入学校体育、走出国门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示的极佳机会,说明通过武术健身价值国际化、现代学校教育推广模式使得这一武术项目太极拳得到了世界人民的普遍认可。

手段与目的是相对的,也可以转化的。今天武术的健身价值能否成为学校教育、学校体育健身价值的体现,是发展武术健身价值的最佳时机。虽然武术具备健身、技击、审美娱乐、经济等多种功能,学校体育教育追求健康第一的育人观与武术体现的健身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不谋而合。同时,武术这种“天人合一、内外合一”的和谐、自然、统一的文化特征与现代社会生态意义上的健康意识相契合,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以前养生促进武术的发展,人们追求长寿而选择了武术,今天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能否成就武术健身价值也是武术能否适应社会发展传承下去的检验,但愿学校体育能成就武术健身价值的极大发展。

2.5武术文化在学校体育武术课程中不可评,但必须被教授

人的发展主要包括生物性、社会性和精神性发展三个方面(西方发展科学认为四个领域,即身体、认知、情感、动作)。学校体育的本质是促进个体健康发展、增进人类幸福和社会进步,也是人类教育的重要构成元素和资源。教育是人类的平衡与补给、人类灵魂的调整过程,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其让人具有独立判断的能力。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方面,不是单纯的知识和技能的增长,更应该表现为驾驭知识、技能能力的增长。武术本来是以人类的攻击性为基础,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吸收了养生术而呈现出一种向人类生存艺术的转化过程。在转化过程中,人类的伦理意识进一步汇聚成系统的武德,并且凌驾于武术技能之上,也是武术者驾驭武术技击能力的体现。武术文化是保障武术技击、健身、审美娱乐功能正常发挥引导作用。武术在传承过程中崇德重于崇技,将武术文化放在一个较高的位置上,追求武德置于知识和技能之上,教导个人关注他人和群体的利益,采用道德规范维系群体与社会的和谐。武术文化主要包括仁、义、礼、信、勇等,以及天人合一、内外合一、阴阳理论等中医和哲学思想。虽然武术文化涉及的武德修养、礼仪规范以及中医、哲学思想等在师徒式、世家等传承模式下可以潜移默化的传承,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事件证明等。但是武术如今进入现代学校教育,其是西方量化、游戏规则规范下、目标学习和达标考核,武术文化作为传授的学习内容是不能学习后即刻评价的。根本原因是学校体育课程的局限性,是教育走向科学化而成为课程必须付出的代价。目标只是教育结果中可评的部分,并不是教育结果的全部,教育的结果包括可评与不可评两个部分。[25] 武术文化虽然目前不可评,但它属于学校武术教育的结果部分。随着社会科学对武术的改造,如果评价武术文化可以采用心理、社会量表的形式进行间接评价,只是要经过相关量表的制定、效度和信度检验测试等具体工作。相信随着武术的现代发展,武术文化传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会得到解决。

从知识和技能的角度讲,武术文化必须被教授才能使学生更快的掌握。当前社会发展多元化,儿童、青少年、以及大学生受到多方面的诱惑与刺激,而传统知识、文化仅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一些武术动作技能附带文化的内涵或意蕴也只有通过在技能传授过程中讲授,学生个体才能理解并加以编码与认同价值转化。比如,长拳抱拳礼的教学,简单的动作多数武术学习者都会做,其中的含义,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即五湖四海的朋友、出拳者的谦逊、希望向大家学习的精神、心中默念希望能够在别人身上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技能。这也是学校武术教育中融入文化动作意义,其区分于现代体育运动项目的唯一内涵(武术动作的文化意义)。再如,长拳中学习“虚步亮掌”时,个体要深刻体会“礼让”的精神。[26] 这种“礼让”精神如何实现生活化是武术文化在当前的现实转化,即武术生活化、教育生活化的体现。因为中国武术是一种民族化的生活方式,这种民族化的生活方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民族得以传承与生存的重要因素。[27] 这些武术动作技能所蕴含武术文化只有被教授,才能产生一定效果的武术体验。文化的传承是灵魂的交流,对儿童、青少年的文化精神信仰、价值观形成具有教育的终极意义。武术的学习是文化的,是“博我以文、化成天下”的精神载体,学校武术教育教学目标规范武术应实现人的性向发展和人生存价值上发挥积极作用,这种武术的学校教育教学与学校和教师、家长和学生密切相关、休戚与共。民族传统武术发展到今天是社会需要与自我改造的结果,这种现实没有“对”与“错”之分,仅仅是一种武术功能转换的现象而已,也是武术文化传承过程中适应现实的一种体现。

3.结论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形式从古代发展到今天是不同时代社会需要和自我改造的结果。本文主要根据武术项目的属性、现代体育学科特征、社会需要等相关因素构建学校体育武术教育目标体系以及三维教学实践特征概述,主要体现为学习掌握武术基本动作、套路、技击技能,体验武术文化,彰显武术情结。当前社会飞速发展,根据社会需要改造属于今天学校体育教育适应下的武术传承,是武术人、教育人的共同职责。

参考文献:

[1] 赵国庆. 传统武术真意的思考与寻绎[J].体育文化导刊,2003,9:38-40.

[2] 杨建营. 从20世纪武术的演进历程探讨其发展趋向[J].体育科学, 2005,25(7):53-58.

[3] 刘文武. 武术基本问题反思[J].体育科学,2015,35(3):20-29.

[4] 耿培新,吴庆茂,等. 《体育与健康》,1至2年级全一册教师用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213-232.

[5] 耿培新,余小鸣. 义务教育教科书,《体育与健康》,七年级,全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57-60.

[6] 耿培新,陈珂琦. 义务教育教科书,《体育与健康》,八年级,全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47-50.

[7] 耿培新,陈珂琦. 义务教育教科书,《体育与健康》,九年级,全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43-46.

[8]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S].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37.

[9] 耿培新,陈珂琦等主编.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体育与健康[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29-134.

[10] 耿培新,陈珂琦等主编.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体育与健康,教师教学用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250-291.

[11] 武冬,吕韵钧. 高等学校武术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3):92-98+105.

[12] 赵光圣, 戴国斌. 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选择:写在“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成立之际[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1):84-88.

[13] 张峰,赵光圣,吉洪林. 回归武术本真[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3):41-45.

[14] 王兴泽,黄永飞,谢东北等. 小学生(U6—11阶段)动作发展与运动技能学习目标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7):94-100.

[15] 王兴泽. U12—14阶段动作发展特征及武术运动技能案例教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9):101-110.]

[16] 王兴泽.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报告. 动作发展视野下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究[R].2015.

[17] Paul W., Robert P., Mary J., et al., Dynamic Physical Education for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M]. 7th Edition, Benjamin Cummings, 2012:59-64.

[18] Capel S., Susan P. Issues in Physical Education [M]. Routledge Falmer, 2000:124-129.

[19] Greg Payne, 耿培新,梁国立.人类动作发展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序言.

[20] 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课题组. 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状况调查研究[J]. 体育科学,2009,29(3):82-89.

[21] 温力. 中国武术概论[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234-498.

[22] 辞海编辑委员会. 辞海[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198.

[23] 温力. 不断变化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生态和武术运动的发展[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8,42(1):5-12.

[24] 曲天敏. 对武术与养生之历史关系的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8):88-90.

[25] 崔允漷. 追问“学生学会了什么”[J]. 教育研究,2013,7:98—104.

[26] 宋宜清. 论高校武术教育中如何传承武术文化[J]. 当代体育科技, 2015,5(18):178-179.

上一篇:对完善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的几点思考下一篇:人才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