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赏析

2024-07-26

《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赏析(精选14篇)

《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赏析 第1篇

久去山泽游35,浪莽林野娱36。

试携子侄辈37,披榛步荒墟38。

徘徊丘垄间39,依依昔人居40。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41。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42?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43。

一世异朝市44,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45,终当归空无。

《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赏析 第2篇

陶诗大多即景就事,平铺直叙,在平淡中见深意、奇趣。这首诗也是一首平铺直叙之作。诗的第五到第八句“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紧承首段的末句,写“步荒墟”所见,是全诗的第二段。这四句诗与首篇中所写“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那样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画适成对照。这是生与死、今与昔的.对照。既淡泊而又多情、既了悟人生而又热爱人生的作者,面对这世间的生与死、时间的今与昔问题,自有深刻的感受和无穷的悲慨。其在“丘垄间”如此流连徘徊、见“昔人居”如此依依眷念、对遗存的“井灶”和残杇的“桑竹”也如此深情地观察和描述的心情,是可以想象、耐人寻绎的。

诗的第九到第十二句是全诗的第三段。前两句写作者问;后两句写薪者答。问话“此人皆焉如”与答话“死没无复余”,用语都极其简朴。而简朴的问话中蕴含作者对当前荒寂之景的无限怅惘、对原居此地之人的无限关切;简朴的答话则如实地道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而在它的背后是一个引发古往今来无数哲人为之迷惘、思考并从各个角度寻求答案的人生问题。

诗的第十三到第十六句“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是最后一段,写作者听薪者回答后的所感。这四句诗参破、说尽了盛则有衰、生则有死这样一个无可逃避的事物规律和自然法则。诗句看似平平淡淡,而所包含的感情容量极大,所蕴藏的哲理意义极深;这正是所谓厚积而薄发,也是陶诗的难以企及之处。正如朱光潜在《诗论》第十三章《陶渊明·他的情感生活》中所说,一些哲理,“儒、佛两家费许多言语来阐明它,而渊明灵心进发,一语道破。我们在这里所领悟的不是一种学说,而是一种情趣、一种胸襟、一种具体的人格”。读陶诗,正应从中看到他内心的境界、智慧的灵光,及其对世事、人生的了悟。

《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赏析 第3篇

开头八句写“归”之因。开首两句旗帜鲜明地宣告了自己的本性:不适俗, 爱丘山!对于世俗社会的庸俗虚伪难以适应, 对于山水田园的自然美好喜尚有加, 亦即出山入仕本非素志, 酷爱田园才是真情。作品起笔很远, “适俗韵”前缀加“少无”, “爱丘山”前饰以“性本”, 只有从少年时代、人生之初写起, 才能说明他厌弃世俗、喜爱自然的思想由来已久、根深蒂固。接着两句一转, 痛悔自责前半生违逆本性入仕为官。“误落”表明诗人对过往人生道路的彻底否定, 大有一失足成千古恨之慨。“尘网”见出诗人对庸俗险恶官场的鄙夷憎恶:“尘”点其庸俗污浊, 不得本真, “网”点其束缚严密, 不得自由。“三十年”不是几次出仕时间的累计, 而是着意夸言时间之长 (官场居然耗去人生半辈子光阴) , 突出痛悔程度之深。接下来的“羁鸟”“池鱼”之喻有两重意思, 一是形容自己身在官场的痛苦处境, 如同关进笼中的鸟, 不能自由飞翔, 如同禁锢小池的鱼, 不能随性浮游, 深受束缚, 憋屈难忍。在官场中的种种束缚下的诗人, 亦如“羁鸟”“池鱼”痛苦不堪、失去生机。二是强化自己回归田园的迫切心情, “恋旧林”“思故渊”是鸟和鱼的本性, “羁鸟”无时不在向往能自由飞翔的“旧林”, “池鱼”也无时不在憧憬能随性浮游的“故渊”, 正像鸟恋旧林、鱼思故渊一样, 诗人迫不及待地想挣脱“尘网”束缚, 回到美好的大自然, 透一透新鲜空气, 放飞自由的心灵。正因为如此, 下面顺理成章地写到回归园田。“开荒”“守拙”点题, 言从此回归园田。“开荒”即“躬耕”, 让人想到“田园将芜胡不归”的感叹, 诗人离家出仕多年, 田园自然荒芜, “开荒”一词不仅具有农事意义, 更意味着久违的自由生活已重新开始。“南野际”点出园田所在——庐山之南广阔的田野, 山南向阳, 故此“南野际”给人的感觉不仅是宽广, 而且是温暖。此层最后一句关合诗歌篇首两句, “守拙”上呼“少无适俗韵”, “归园田”上呼“性本爱丘山”。“守拙”表面看是谦词, 实际上却有倔强内涵, “守拙”是对自由个性的坚守, 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抗争。“归园田”就是为了守住自己的本心, 保持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这两句伏应转接, 承上启下, 既收束了“误落尘网”思念田园之苦, 又引出下文对田园生活的歌咏。

中间八句写“归”之地。“方宅”四句扣住“园田居”简述自家庭院的风光, 是近景的静态描绘。那是真正的“园田居”:园在田中——住宅四周环拥十余亩农田, 屋在园中——八九间草屋参差坐落其间。“方宅”句言园田面积, 写平面, 暗示有宅有院;“草屋”言家宅形制, 写立体, 暗示整中有散。枯燥的数字一经诗人化入诗中, 就被赋予无限活泼的生命力, 透露出诗人散适淡泊的心境。“榆柳”为乡村习见之树, “榆”“柳”连出, 概言树密树多, “荫”不仅写了树枝繁叶茂, 而且暗示了树的高度, 否则是无法“荫后檐”的。“桃李”既写出果木之多, 又暗示了桃之红、李之白, “罗”言桃李不是一棵两棵, 而是连成一片, 堂前明艳的红白相间, 与后面沉暗的通体一绿前后辉映。明黄文焕说此处写得“语俗而意愈雅”, 乍看平淡无趣, 细揣意味无穷。屋前桃李有花, 竞艳争芳;屋后榆柳有荫, 清凉爽心;院外禾稼茂盛, 绿色片片, 绚丽与素淡交掩成趣, 无不显现出田园风光的淳美清新, 房屋主人生活的简朴安详、情绪的快慰满足溢于其间。诗歌又由农家庭院的令人惬意写到山村环境的令人惬意, 接下来四句从近景转到远景, 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推拉, 勾勒出悠远苍茫的乡野背景。“暧暧远人村”是诗境的横向展开, 日落黄昏, 远远望去村落显得若隐若现, 模模糊糊;“依依墟里烟”是诗境的立体突出, 村落做晚饭的炊烟轻柔袅娜, 徐徐飘升。“暧暧”、“依依”两个叠词运用尤见功夫, “暧暧”二字显现了日光逐渐昏暗的动态, 还暗示了诗人透过暮霭遥望远村的神态;“依依”两字展现了炊烟徐徐飘散的动姿, 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完全不一样, 有静缓优柔之美。“暧暧”“依依”虽都表示模糊不清、依稀可辨, 但不可互换, “暧暧”是写黄昏中远处村庄的总体轮廓难以清晰呈露, 着眼于模糊而安详的静态, “依依”是写夕阳下远村炊烟的飘浮之状率皆若隐若现, 着眼于模糊而舒缓的动态。这两句远景写意, 传神地勾画出黄昏乡景, 晚霞静静地铺洒在田园大地, 村落显得格外宁静, 给人平静祥和之感, 令人不觉神往陶醉。在这冲淡静谧之境中, 诗人又添几声鸡鸣狗吠。“狗吠深巷”是远闻之声, 深巷吠声受到阻隔曲线传递, 给人悠远之感, “鸡鸣桑树”是近闻之声, 树颠啼声畅达无碍直线传递, 给人嘹亮之感, 这两句远近相应, 虚实结合, 以声状静, 静中有声, 更把日落后村庄的宁谧和谐衬托得淋漓尽致。狗与鸡是乡村中最常见的家禽家畜, 鸡犬之声给作品增添了淳厚古朴的乡间风味, 这与“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相似而有别, 山林蝉鸟鸣叫是人迹罕至的虚寂, 表达的是隐逸高士的情致, 村落鸡鸣犬吠是人迹烟火的宁静, 表达的是归田之人的趣味。以上八句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 构成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相与为一的诗意境界。

结尾四句写“归”之乐。由绘景转入叙事, 由状物转入写人。“虚室”与“户庭”对应, 既指故园空闲寂静的居室, 又指诗人悠然常闲的心境。“无尘杂”, 是说户庭安静, 无车马喧闹, 无俗人打扰, 无杂事烦心。“有余闲”, 是说心宽意舒, 空间任己支配, 时间任己安排, 行动任己自由。诗人虚静的生存态度和自由的生活目标, 通过“无”、“有”的鲜明对照得到突出强调。最后两句总括全篇, “久”遥呼“三十年”, “樊笼”遥呼“尘网”“羁鸟”, 再比官场为“樊笼”, 足见诗人痛恨之切、决裂之绝。“复得”照应“归”, “返自然”照应“爱丘山”, “自然”与上文“性”相映, “返”点明“魂兮归来”的乐趣。“返自然”既指归耕田园, 回到大自然的怀抱, 又指回到原来的自然本性, 过上顺应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返自然”——生命与心灵的回归——是点题之笔, 有力地揭示了诗作主旨。黄文焕在《陶诗析义》中说, “返自然”是“诸篇之总纲”, 也可以说“返自然”是诗人人生理想, 是这一组田园诗的主旋律, 是陶渊明一生的主旋律。

《归园田居》其一在艺术上典型地体现了陶诗的特征。其一, 拙而实巧的章法。诗作的结构看起来径情直遂, 从归之因写到归之地, 再写到归之乐, 以“归”字一线贯穿, 但自然而不平板, 整一而显工巧。写归之因揉直使曲, 写归之地由近及远, 写归之乐由境到心, 每层富于变化;它的巧体现在题文高度和谐, 前面着重写“归”, 中间着重写“园田”, 最后着重写“居”, 合起来就是“归园田居”。其二, 写意融情的画面。诗中纯用白描, 随意点染,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看似偶然的排列组合, 却构成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和谐画面, 其中融入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和归隐田园的舒畅快乐, 自然与人生浑然一体, 实境与心境水乳交融, 画面见情见性, 神韵品咂不尽。其三, 淡而有味的语言。不见雕镂之工, 毫无粉饰之词, 仿佛信笔写来, 句句明白如话, 形象贴切生动, 对偶自然天成, 富于音韵之美, 素淡中见绮丽, 浅易中寓丰腴, 质朴中藏深味。

附:《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归园田居赏析 第4篇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译文:

我怀着怅恨情拄杖回家,崎岖的小路上长满荆榛。

山洞里的流水又清又浅,可用来洗我足振奋精神。

滤一滤我那新酿造的酒,杀一只小鸡儿招待近邻。

日落后房屋里已经昏暗,没明烛也只好点燃柴薪。

欢乐时都怨恨夜间大短,不觉中又看到旭日照临。

赏析:

这首诗是陶渊明《归田园居五首》的最后一首。诗的前四句写作者独自策杖还家途中的情景;后六句写还家后邀请附近邻人欢饮达旦的田园乐趣。

对诗的首句怅恨独策还,有两种解说:一说认为这首诗是紧承第四首而作,例如方东树说,怅恨二字,承上昔人死无余意来(《昭昧詹言》卷四),黄文焕也说,昔人多不存,独策所以生恨也(《陶诗析义》卷二);另一说认为这一句所写的还,是耕种而还(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中语)。这两说都嫌依据不足。如果作者所写是还自荒墟的心情,则上首之披榛步荒墟为携子侄辈同往,何以独策还?如果作者是耕种归来,则所携应为农具,应如这组诗的第三首所写,荷锄而归,似不应策杖而还。联系下三句看,此句所写,似不如视作性本爱丘山的作者在一次独游的归途中生发的怅恨。其怅恨,可以与本句中的还字有关,是因游兴未尽而日色将暮,不得不还;也可以与本句中的独字有关,是因独游而产生的孤寂之感。这种孤寂感,既是这次游而无伴的孤寂感,也是作者隐藏于内心的举世皆浊我独清(《楚辞·渔父》)的时代孤寂感。次句崎岖历榛曲,写的应是真景实事,但倘若驰骋联想,从象喻意义去理解,则当时的世途确是布满荆榛,而作者的生活道路也是崎岖不平的。联系其在《感士不遇赋序》中所说的夷皓有安归之叹,三闾发已矣之哀,不妨设想:其在独游之际,所感原非一事,怅恨决非一端。

诗的三、四两句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则化用《孟子·离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永浊兮,可以濯我足句意,显示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委身自然、与自然相得相洽的质性。人多称渊明冲淡静穆,但他的心中并非一潭止水,更非思想单纯、无忧无虑。生活、世事的忧虑固经常往来于其胸中,只是他能随时从对人生的领悟、与自然的契合中使烦恼得到解脱、苦乐得到平衡,从而使心灵归于和谐。合一、二两句来看这首诗的前四句,正是作者的内心由怅恨而归于和谐的如实表述。

这首诗写的是两段时间、两个空间。前四句,时间是日暮之前,空间是山路之上;后六句,则在时间上从日暮写到天旭,在空间上从近局写到室中。如果就作者的心情而言,则前四句以怅恨发端,而后六句以欢来收结。作者尝自称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其归田园居的主要原因,如这组诗的首篇所说,为的是复得返自然,以求得本性的回归,保全心灵的真淳。这首诗所写的始则怅恨,终则欢来,当忧则忧,可乐则乐,正是其脱离尘网后一任自然的真情流露。

后六句的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四句,写作者还家后的实事实景,如其《杂诗十二首》之一所说,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从这四句诗可以想见:酒为新熟,菜仅只鸡,草屋昏暗,以薪代烛,宛然一幅田家作乐图。这样的饮酒场面,其实很寒酸,但作者写来丝毫不觉其寒酸,读者看来也不会嫌其寒酸,而只会欣赏其景真情真,趣味盎然。篇末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二句,即张华《情诗》居欢惜夜促意,也寓有《古辞·西门行》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而夜长,何不秉烛游几句中所抒发的人生短促、光阴易逝的感慨。而为了进一步理解、领会这两句诗的内涵,还可以参读作者的另一些诗句,如《游斜川》诗所说的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又如《己酉岁九月九日》诗所说的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从这些诗来看作者的这次欢饮,显然有聊以忘忧的成分,在欢的背后其实闪现着忧的影子。同时,作者之饮酒也是他的逃世的手段,是为了坚定其归田的决心,如其《饮酒二十首》诗所说,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二十首之七),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二十首之九)。当然,他的饮酒更是与其旷达的心性相表里的;这就是他在《饮酒》诗的首章所说的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

《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赏析 第5篇

导读:

这首诗可以看成是作者领悟人生的一首诗。其原文如下:

归园田居・其五

陶渊明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归园田居其五翻译:

独自怅然拄杖还家,道路不平荆榛遍地。

山涧流水清澈见底,途中歇息把足来洗。

滤好家中新酿美酒,烹鸡一只款待邻里。

太阳落山室内昏暗,点燃荆柴把烛代替。

兴致正高怨恨夜短,东方渐白又露晨曦。

归园田居其五背景:

公元4(东晋安帝义熙二年),亦即是陶渊明由彭泽令任上弃官归隐后的第二年,人便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当时诗人四十二岁。此诗是其中的最后一首也就是第五首。

归园田居其五字词解释:

(1)从内容上看,此诗似与上一首相衔接。 诗人怀着怅恨的心情游山归来之后,盛情款待村中近邻,欢饮达旦。诗中虽有及时行乐之意,但处处充满纯朴之情。

(2)怅恨:惆怅烦恼。策:策杖,拄杖,这里作动词用。崎岖:地面高低不平的样子。历:走过。棒曲:树木丛生的曲折小路。

(3)濯(zhuo浊):洗。

(4)漉(lu鹿)酒:用布过滤酒。滤掉酒糟。近局:近邻。

(5)暗:昏暗。这句和下句是说日落屋里即昏暗,点一把荆柴代替蜡烛。

(6)日入:太阳落山。荆薪:烧火用的柴草。

(7)苦:恨,遗憾。天旭:天亮。

归园田居其五赏析:

第五首写归来,“怅恨独策还”,虽仍有子侄跟随,诗人却不愿多言,形同孤雁,踽踽“独”行;“崎岖历榛曲”,一任小径上的灌木丛牵掣他的衣衫。诗人“怅恨”什么呢?惆怅的是人生必然的幻化,恼恨的是自己的不悟。如果早离官场,多同故友相聚些时日,不就实际上最大限度地推迟了这一悲剧的降临?

那么,诗人又是如何从这种怅恨的心情中解脱出来的呢?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也许是因为访友不得的余哀,也许是因为旅途的困顿劳乏,诗人在溪涧边坐下来小憩片刻。这溪水清澈见底,直视无碍;濯足水中,顿时,一股凉意流遍全身,也使他从纷繁的思绪中清醒过来。他仿佛又从悲哀的幻梦中回到了现实中来。我不是到底归来了么?“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归去来兮辞》)人生固然短暂,我不是还有所余无多的宝贵时日?昔人固已凋零,我不是还有许多“披草共来往”的友人?词因景设,意随词转,暗暗传出心境的微妙变化,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足当“行云流水”之誉。

这首诗是陶渊明组诗《归园田居》五首的最后一首。对此诗的首句“怅恨独策还”,有两种解说:一说认为这首诗是紧承第四首《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而作,例如方东树说,“怅恨”二字,承上昔人死无余意来”(《昭昧詹言》卷四),黄文焕也说,“昔人多不存,独策所以生恨也”(《陶诗析义》卷二);另一说认为这一句所写的“还”,是“耕种而还”(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中语)。这两说都嫌依据不足。如果作者所写是还自“荒墟”的心情,则组诗第四首《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之“披榛步荒墟”为“携子侄辈”同往,应该不会“独策还”。如果作者是耕种归来,则所携应为农具,应如这组诗的第三首《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写,“荷锄”而归,似不应策杖而还。联系下三句看,此句所写,似不如视作“性本爱丘山”的作者在一次独游的归途中生发的`“怅恨”。其“怅恨”,可以与此句中的“还”字有关,是因游兴未尽而日色将暮,不得不还;也可以与此句中的“独”字有关,是因独游而产生的孤寂之感。这种孤寂感,既是这次游而无伴的孤寂感,也是作者隐藏于内心的“举世皆浊我独清”(《楚辞・渔父》)的时代孤寂感。次句“崎岖历榛曲”,写的应是真景实事,但倘若驰骋联想,从象喻意义去理解,则当时的世途确是布满荆榛,而作者的生活道路也是崎岖不平的。联系其在《感士不遇赋序》中所说的“夷皓有安归之叹,三闾发已矣之哀”,不妨设想:其在独游之际,所感原非一事,怅恨决非一端。

此诗的三、四两句“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则化用《孟子・离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永浊兮,可以濯我足”句意,显示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委身自然、与自然相得相洽的质性。人多称渊明冲淡静穆,但他的心中并非一潭止水,更非思想单纯、无忧无虑。生活、世事的忧虑固经常往来于其胸中,只是他能随时从对人生的领悟、与自然的契合中使烦恼得到解脱、苦乐得到平衡,从而使心灵归于和谐。合一、二两句来看这首诗的前四句,正是作者的内心由怅恨而归于和谐的如实表述。

这首诗写的是两段时间、两个空间。前四句,时间是日暮之前,空间是山路之上;后六句,则在时间上从日暮写到“天旭”,在空间上从“近局”写到“室中”。如果就作者的心情而言,则前四句以“怅恨”发端,而后六句以“欢来”收结。作者尝自称“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其“归田园居”的主要原因,如这组诗的首篇《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所说,为的是“复得返自然”,以求得本性的回归,保全心灵的真淳。这首诗所写的始则“怅恨”,终则“欢来”,当忧则忧,可乐则乐,正是其脱离尘网后一任自然的真情流露。

后六句的“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四句,写作者还家后的实事实景,如其《杂诗十二首》之一所说,“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从这四句诗可以想见:酒为新熟,菜仅只鸡,草屋昏暗,以薪代烛,宛然一幅田家作乐图。这样的饮酒场面,其实很寒酸,但作者写来丝毫不觉其寒酸,令人读者看来也不会嫌其寒酸,而只会欣赏其景真情真,趣味盎然。 从这句诗来看,诗人显然已经抹去了笼罩心头的不快的阴云。酒以陈为美,而“新熟酒”一词,一是说明家无余财,二也在点明诗人此刻“喝酒如狂”的迫切心情。这一“招”多么传神!足不出户,隔墙一呼,而知邻曲必不见怪,招之即来。相形之下,反觉“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过故人庄》)之为繁缛了。这不禁使我们想起诗人所著《晋故征西大将军孟府君传》一文中那段有趣的对答:

“(桓)温尝问君(孟嘉):‘酒有何好,而卿嗜之?’君笑而答曰:‘明公但不得酒中趣尔。’”

如果我们此刻问渊明:“酒有何好,而卿嗜之?”想来他也定会回答我们“但不得酒中趣尔”。是啊,这“酒中趣”太丰富、太玄妙了:它消除了诗人一天的疲劳;它排解了访友不得的余哀;它使诗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趣;使诗人重又乐观起来,达观起来;它也加深了诗人同邻曲的理解和感情。主客俱欢,频频举觞;暮色降临,诗人胡乱燃起荆柴,学一个“秉烛夜游”。满屋烟火之气不仅不使人感到穷酸,反而凭添了热烈亲切的气氛。什么人生如寄之悲,什么故旧凋零之叹,一霎时都悄悄地消融在这人生真谛的通达领悟之中了。

归园田居·其三赏析 第6篇

guī yuán tián jū qí sān

归园田居其三

táo yuān míng

陶渊明

zhòng dòu nán shān xià,cǎo shèng dòu miáo xī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hén xīng lǐ huāng huì,dài yuè hè chú guī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dào xiá cǎo mù zhǎng,xī lù zhān wǒ yī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yī zhān bù zú xī,dàn shǐ yuàn wú wéi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赏析

本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暗用杨恽诗作。后四句是本诗的第二层,抒写的则是作者经过生活的磨励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当他辞去彭泽县令解绶印归田之际,就已经做出了抉择,宁可肉体受苦,也要保持心灵的纯洁,他坚决走上了归隐之路。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又有何惧?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惜”了。这种思想已经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坚定信念,本诗结尾两句,可谓全篇的诗眼,一经它的点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合盘现出。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翻译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

《归园田居》教案 第7篇

1.通过时代背景、诗人生平, 了解其归隐的原因, 深刻体会其鄙弃黑暗官场、渴望回归田园之情。

2.品味诗歌质朴的语言, 了解诗歌比喻、借景抒情等艺术特色, 从中体会陶渊明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

3.学习陶渊明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 以及热爱田园生活并怡然自乐的精神。

【重点和难点】

1.理解诗歌中比喻、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及其含义。

2.体会陶渊明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和崇高的人生追求。

【教学手段】

传统板书教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简介作者, 导入新课

1.播放歌手羽泉的同名歌曲《归园田居》, 请学生留意歌词内容并思考。

教学用语:同名歌曲《归园田居》描述的是一个人悠闲自在地过着田园生活, 体会人生的真谛。唱的虽不是陶渊明所写的《归园田居》, 但其中“为了什么而离开, 又为什么而归来, 故乡是永远能给我原谅的胸怀”一句歌词可以说是对陶渊明当初做出弃官归隐这一重大抉择的最好回答。

2.了解背景和作者

教学用语:在封建社会, 人们要建功立业, 要实现政治理想, 只能当官, 走仕途。东晋诗人陶渊明少时有宏愿, 但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 毅然弃官归隐。直至今天, 他的精神依然为人所称道, 他归隐后的生活依然为人们所向往。今天, 让我们一起学习陶渊明的诗歌, 《归园田居》的第一首, 走进他归隐后的田园生活, 探寻他“为什么归来”。

二.反复吟诵, 疏通文意

1.全班同学齐读《归园田居》, 结合备注和工具书, 扫清字音障碍, 疏通词句的意思。

教学用语:要读懂古诗, 首先要能读古诗。给你们二分钟的时间, 你们结合工具书和书本的备注, 自行查找不懂的字音, 弄懂词句的意思。

2.听课文录音, 体会朗读的节奏和感情。接着自由朗读课文。

教学用语:“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要反复吟诵, 才能把握诗句的含义, 体会诗人的感情。思考一个问题:全诗围绕哪一个字写的?

三.分析诗句, 理清文脉

教学用语:全诗围绕“归”来写的。“归”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归还, 归隐”。给四分钟你们朗读并思考:诗人为什么归, 归往何处, 归后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1.“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

教学用语:这八句解释了诗人“为什么归”。联系时代背景和诗人经历, 对诗句进行分析, 我们发现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正是诗人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一个“误”字, 显示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误入官场的悔恨交加的情绪。坚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诗人选择了“守拙归园田”。拙, 这里指清贫乐道。

2.“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

教学用语:这十句交代了诗人“归往何处”。诗人给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美好的田园风光呢?请两位同学分别翻译这十句诗, 其他同学做点评。

3.“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教师用语:最后两句与前面照应, 写出了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喜悦心情。

四.赏析艺术特色

(一) 巧用“比喻”修辞

教学用语:这首诗多处运用了比喻。一开始, 诗人就以“羁鸟”、“池鱼”自比, 形象写出了他在仕途中的压抑苦闷, 流露出对自由的向往;结尾又以“樊笼”比喻仕途, 与前面互相照应。请大家快速读一遍全诗, 看看还有哪几处运用了比喻, 有什么作用?

(二) 善用“借景抒情”手法

教学用语:一切景语皆情语。“方宅十余亩”到“鸡鸣桑树巅”勾勒了一幅恬静幽雅的田园风光, 富有生活气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五.体会诗人情感, 理解诗歌主旨

教学用语:诗人对田园风光的描写表达了他向往自由、热爱并欣赏宁静的田园生活之情。返回田园, 使天然本性得以回归, 体现了诗人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

六.课外延伸

归园田居·其三赏析 第8篇

guī yuán tián jū qí sān

归园田居其三

táo yuān míng

陶渊明

zhòng dòu nán shān xià,cǎo shèng dòu miáo xī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hén xīng lǐ huāng huì,dài yuè hè chú guī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dào xiá cǎo mù zhǎng,xī lù zhān wǒ yī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yī zhān bù zú xī,dàn shǐ yuàn wú wéi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赏析

本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暗用杨恽诗作。后四句是本诗的第二层,抒写的则是作者经过生活的磨励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当他辞去彭泽县令解绶印归田之际,就已经做出了抉择,宁可肉体受苦,也要保持心灵的纯洁,他坚决走上了归隐之路。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又有何惧?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惜”了。这种思想已经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坚定信念,本诗结尾两句,可谓全篇的诗眼,一经它的点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合盘现出。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翻译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

《归园田居》其一赏析 第9篇

⑵尘网: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官场。

⑶三十年:吴仁杰认为当作“十三年”。陶渊明自太元十八年(三九三)初仕为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四○五)辞彭泽令归田,恰好是十三个年头。

⑷羁鸟:笼中之鸟。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⑸南野:一本作南亩。际:间。

⑹守拙:守正不阿。潘岳《闲居赋序》有“巧官”“拙官”二词,巧官即善于钻营,拙官即一些守正不阿的人。守拙的含义即守正不阿,可解释为固守自己愚拙的本性。

⑺方:读作“旁”。这句是说住宅周围有土地十余亩。

⑻荫:荫蔽。

⑼罗:罗列。

⑽暧暧:暗淡的样子。

⑾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

⑿这两句全是化用汉乐府《鸡鸣》篇的“鸡鸣高树颠,犬吠深宫中”之意。

⒀户庭:门庭。尘杂:尘俗杂事。

⒁虚室:闲静的屋子。余闲:闲暇。

归园田居其三全文赏析 第10篇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

南山:指江西庐山。

晨兴:早上起床。兴,起。

理荒秽:除杂草。理,整顿。秽,田间杂草。

带月:披着月光。带,一作“戴”。

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草木长:草木长得高。长,这里易于作“长(chánɡ)”,因草木长得高,才易于打湿衣裳。

沾:沾湿。

愿无违:不要违背隐居躬耕的最初心愿。

【古诗今译】

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子地,地里杂草丛生,豆苗却长得很稀。早晨天亮就起来到田里锄草,晚上披着月光扛着锄头回家歇息。高高的草木覆盖了狭窄的田间小路,露水打湿了我的衣裳。衣裳湿了倒不重要,只要不违背我的初衷就行了。

【赏析】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晋浔阳柴桑(今属江西九江)人。早年曾作过几次地方的小官,四十一岁任彭泽县令,仅八十余日即弃官归隐田园,直到老死。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为后人所称赞。他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诗人,其诗的艺术成就很高,对我国后来的诗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有作品《靖节先生集》传世。

《归田园居》共五首,本篇是第三首,写的是诗人的劳动生活情况和隐居田园的决心。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两句写诗人归田园后在南山的山脚下种了一片豆子,那地很慌,草长得很茂盛,可是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平实自如,如叙家常,就像一个老农在和你说他种的那块豆子的情况,让人觉得淳朴自然,而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为了不使豆田荒芜,到秋后有所收成,诗人每天一大早就下地,晚上月亮都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虽说比做管要辛苦得多,可这是诗人愿意的.,是他最大的乐趣。正如诗人在《归田园居》(一)中所说的那样:“少无适俗韵,本性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诗人厌倦了做官,“守拙归田园”才是最爱。从“带月荷锄归”这一美景的描述就可以看出来,他非但没有抱怨种田之,反而乐在其中。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狭窄的小路被齐腰深的蒿草封盖着,晚上挂的露水打湿了诗人的衣裳,但衣服湿了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初衷就足够了。“衣沾不足惜”一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恰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更为充分。这里的“愿”蕴含了诗人弃官归田以洁身自好的愿望,从另一个侧面看,也更能突出当时社会官场的腐败与黑暗。

诗资料归园田居赏析 第11篇

诗五首有关资料归园田居赏析

第三首写他的劳动,《诗五首》有关资料:《归园田居》赏析。“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辞官归田的人当然不会种田,他种的豆,草盛苗稀,难得的是早起去锄草,一直到带月才归,这时已是夕露沾衣了。他想的不是怕衣服沾湿,而是把豆种好,这是辞官归田者的想法。就农民说,只想把庄稼种好,根本不会想到衣服的`沾湿;辞官归隐而不劳动的人根本不会有这种体会;只有渊明才有这样殷切的体会写出了这样反映真实思想的诗。注家都引《汉书·杨恽传》里杨恽感叹:“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箕。”借南山的荒秽不治来讽刺汉朝的政治。渊明在这里并没有这种思想。按:渊明不满意刘裕代晋,但在他作这几首诗的义熙二年刘裕平定桓玄的篡位以后,没有入朝执政,还谈不上刘裕代晋的事。这里只是反映渊明从事劳动时的心情。

就这几首诗看,在艺术构思上的特色,正像《诗林广记》里引苏轼说:“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又引杨时说:“冲淡深邃,出于自然,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诗五首》有关资料:《归园田居》赏析》。”诗的语言比较质朴,也是简约的。把做官比做“落尘网”“在樊笼”,把归田说成本性是这样,这里有很多感触,都没有细说。把遇到乡里人只说“但道桑麻长”;写劳动,只是“晨兴”到“带月归”,怎样的艰苦也不写。在这些地方,把深情和感受都含蕴着,所以“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可供体味,所以感到内容深邃。这也同他的性格有关,他是那样冲虚恬淡,把一切生活遭遇用自然朴素的话表达出来。假如光看他的语言朴素简约,就会像《诗品》说的“世叹其质实”。假如能体会到在朴素简约的语言里含蕴着深厚的情思,从中反映出他的真挚的性情,高尚的节操,就会像萧统在《序》里说的:“其文章(诗文)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与比京。”萧统不愧为最早赏识渊明的人。

归园田居其二翻译赏析 第12篇

白天依旧柴门紧闭,心地纯净断绝俗想。

经常涉足偏僻村落,拨开草丛相互来往。

相见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

我田桑麻日渐长高,我垦土地日渐增广。

经常担心霜雪突降,庄稼凋零如同草莽。

归园田居其二背景:

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这是第二首。

归园田居其二字词解释:

①野外:郊野。罕:少。人事:指和俗人结交往来的事。陶渊明诗里的“人事”、“人境”都有贬义,“人事”即“俗事”,“人境”即“尘世”。这句是说住在田野很少和世俗交往。

②穷巷:偏僻的里巷。鞅(yīng央):马驾车时套在颈上的皮带。轮鞅:指车马。这句是说处于陋巷,车马稀少。

③白日:白天。荆扉:柴门。尘想:世俗的观念。这两句是说白天柴门紧闭,在幽静的屋子里屏绝一切尘俗的观念。

④时复:有时又。曲:隐僻的地方。墟曲:乡野。披:拨开。这两句是说有时拨开草莱去和村里人来往。

⑤杂言:尘杂之言,指仕宦求禄等言论。但道:只说。这句和下句是说和村里人见面时不谈官场的事,只谈论桑、麻生长的情况。

⑥这两句是说桑麻一天天在生长,我开垦的土地一天天广大。

⑦霰(xiàn现):小雪粒。莽:草。这两句是说经常担心霜雪来临,使桑麻如同草莽一样凋零。其中也应该含有在屡经战乱的柴桑农村还可能有风险。

归园田居其二中心大意:

全诗主要叙述农村日常生活的片断,表现了乡村的幽静及诗人心境的恬静,创造出一种宁静谐美的境界。

归园田居其二语言特点:

陶渊明《归园田居》赏析 第13篇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赏析】

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本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暗用杨恽诗作。

“种豆南山下,苗盛豆苗稀”。此二句引用了杨恽的“田彼南山,芜秽不治”,是对其劳作情况做总体交待,先指明耕种的是“豆”,再说劳作的地点在“南山下”,五个寻常字,将事情叙说得非常清楚。诗人毕竟是“少学琴书”,士人出身,躬耕田亩缺乏经验,“草盛豆苗稀”的劳动后果,也就不足为怪了。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可怜的劳动成果并没使诗人灰心丧气,牢骚满腹。这两句写出了他勤勤恳恳,乐此不疲地从清早到夜晚,躬身垄亩铲锄荒草的状貌。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

后四句是本诗的第二层,抒写的则是作者经过生活的磨励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通过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体细节描绘,显示出了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诗人身体力行终日劳作在田野,所以他深深地体验到了农业劳动的艰辛,它绝不像那些脱离劳动的文人墨客所描写的那般轻松潇洒。但是作者仍不辞劳苦,继续坚持下去,正像他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中所说:“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对于诗人来说,人生的道路只有两条任他选择:一条是出仕做官,有俸禄保证其生活,可是必须违心地与世俗同流合污;另一条是归隐田园,靠躬耕劳动维持生存,这样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坚持操守。当他辞去彭泽县令解绶印归田之际,就已经做出了抉择,宁可肉体受苦,也要保持心灵的纯洁,他坚决走上了归隐之路。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又有何惧?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惜”了。这种思想已经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坚定信念,本诗结尾两句’,可谓全篇的诗眼,一经它的点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合盘现出。[4]

在本诗中陶渊明却勇敢地反对了传统观念,冲破了陈旧的精神枷锁,毅然地告别官场,辞去了彭泽县令,不做劳心治人的“君子”;决然地返回家园,心甘情愿地扛起了锄头,辛勤地躬耕垄亩,偏要做个劳力的“小人”。这等无畏的精神,美好的人格,高尚的境界,赢得了后世多少人的称赞、钦佩乃至效仿。

【译文】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

清上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锄归去。

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赏析 第14篇

种豆南山,草盛苗稀,有人说这是因为陶渊明初归田园,不熟悉农务。其实他的田主要不是自己耕种的,他只是参与部分劳动,这话说得没有意思。组诗第一首《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有“开荒南野际”之句,可以证明南山下的土地是新开垦的。所以不适合种其它庄稼,只好种上容易生长的豆类。这道理种过田的人都懂得。如果不考虑运用典故的因素,这两句就像一个老农的闲谈,起得平淡,给人以亲切感。

草盛就得锄,所以一早就下地了。这是纪实。但“理荒秽”三字,用得比较重,似乎别有用心。杨恽诗中“芜秽不治”,是比喻朝廷之荒乱。那么,在陶渊明看来,社会的混乱,是由什么引起的呢?那是因为许多人脱离了自然的生活方式,玩弄智巧,争夺利益,不能自拔。于是天下战乱纷起,流血无尽。“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这诗表明陶渊明把自耕自食看作是每个人都应遵循的根本道理。所以,“理荒秽”,亦包含了以自耕自食的生活方式纠治整个社会的“芜秽”之深意。

“带(戴)月荷锄归”,说明整整干了一天。陶渊明毕竟不是真正的农民,既有僮仆和他一起下地,即使他干起活不那么紧张劳累,这一天也够受的。但他的心情却很愉快。因为没有好心情,写不出这样美的诗句。月光洒遍田野,扛着锄头,沿着田间小路往家走,这是多么漂亮的画面!另一首诗中,陶渊明对田间劳动说过这样的话:“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身体虽然疲劳,却避免了许多患害。这不但包括兵凶战厄,也包括人群间的尔诈我虞。在劳作中生命显得切实、有力,所以是愉快的,美的。

上一篇:机修自我介绍范文下一篇:基础群众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