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纳税服务外包的建议论文

2024-05-17

发展纳税服务外包的建议论文(精选8篇)

发展纳税服务外包的建议论文 第1篇

发展纳税服务外包的建议论文

当前,《全国税务机关纳税服务规范》2.1版(以下简称《规范》2.1版)已落地运行,标志着纳税服务迈向“车同轨、书同文”的新时代,这无疑为发展推行纳税服务外包提供了契机。

一、我国纳税服务外包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全国纳税服务发展呈现出你追我赶不断创新的新态势,尤其是近年来纳税服务方式网络化、服务手段社会化、服务支撑信息化,纳税人的满意度不断提高,税收征纳呈现和谐互动的良好局面。如我国东部沿海某市税务部门将12366纳税服务热线向社会外包,推行专业化流水式管理,做到“来有问声,答有谢声”,咨询答复的满意率大幅度跃升;解放出来的窗口税务干部集中到风险监控等税源管理岗位,又提升了风险管理的质量。山东省某税务机关将发票领用等非执法性业务委托给第三方,签订代收代售协议,明确委托方和受托方义务,让发票及时到达纳税人手中,让纳税人免受奔波之苦。江苏省某省辖市地税局将纳税人学堂外包,将新办企业辅导工作11个环节中的5个环节外包给有较高资质的税务师事务所独立承担,并对其实行严格的考核,使纳税辅导的精准性大为提升,纳税人自主办税能力得到提高。从全国面上来看,将办税服务、咨询服务、辅导服务和维权服务等非核心业务实行外包,实现纳税服务社会化运作,将是今后一段时期纳税服务工作发展的重点内容。鉴于此,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组织应未雨绸缪,立足前瞻性,对服务外包的内容进行科学归类,才能占领制高点,从根本上把握推行纳税服务外包工作的主动性。不能回避的是,当前税收征管实践中,纳税服务外包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方面,有些地区税务部门将纳税服务全面推向市场,实行社会化运作,尤其是将纳税评估等一些涉及执法性的业务向社会外包。更有甚者,有些地区将税务稽查业务外包,引来了极大争议,事实上也增加了执法部门、纳税人以及中介组织三方的风险,为和谐征纳关系的构建埋下了隐患。另一方面,又有一些地区固步自封,将全部纳税服务业务抓在手中,甚至将社会化服务都纳入日常管理,没有把握税务机关的服务边界,导致“不该管的管不了,该管的管不好”,税务机关不能有效将有限的税务资源集中到税源管理上。

二、《规范》升级与实施纳税服务外包的可行性分析

20**年10月《纳税服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1.0版落地,本着“最大限度便利纳税人、最大限度规范纳税人”的理念,以县级税务机关为突破口,定位于前台服务,明确了9类72项212个服务事项1120个服务规范,着力打通服务纳税人的“最后一公里”。经过5个月的试行,边试边改,贯彻依法治税、简政放权的大政方针,3月推出《规范》2.1版。新升级的规范坚持流程更优、环节更简、耗时更短、效果更佳,充实完善了规范内容,运行范围覆盖省、市、县三级,纳税服务规范的可量化、可操作性为纳税服务外包带来利好。

(一)《规范》权利职责清晰,为制订服务外包的标准提供了参考

自纳税服务概念提出以来,各地税务机关积极推进纳税服务工作,创新了很多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同时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各地出台的`服务制度相对零散、水平参差不齐;服务过程中过度迁就纳税人,可能造成服务越位,不仅模糊了征纳双方的职责,也极大消耗了行政成本;一地一标准的状况使得跨区移动的纳税人难以适从,颇有“车不同辙、书不同文”的困惑,跨区域的大企业集团更有此感触。《规范》的出台,利于在全国范围内做到一把尺子对待纳税人、一个标准服务纳税人,结束纳税服务的“战国”时代。《规范》共包括9部分内容,既从税务登记、税务认定、发票办理、申报纳税、优惠办理等方面规定了征纳双方涉税事项中的权利义务,还从宣传咨询、权益维护、文明规范方面规定税务机关为保障纳税人权利和纳税人维护自身权益的事项。权利义务的清晰界定,极有利于制订服务外包的标准,完成纳税服务外包的基础工作。税务师事务所等涉税中介机构应以此为契机,积极参与纳税服务外包的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

(二)《规范》事项分类升级,为做实服务外包的内容提供了指南

《规范》2.1版依然立足税务部门的前台服务,涵盖纳税人依申请和税务部门依职权的服务事项,具体包括9类76项236个服务事项1372个服务规范,相较于1.0版增加了252个服务规范。每一类包括概述和每个服务事项的业务描述。规范的分类有利于实现业务剥离,制订纳税服务外包的指导目录,完成纳税服务外包的基础工作。如,税务登记规范包括设立登记、变更登记、停复业登记、注销登记、遗失补办、报告备案登记、报验登记、非正常户处理。税务登记规范按税务登记流程来设计,其中的设立登记、变更登记取消了行政审批,就可以考虑将此业务剥离出来纳入外包范畴。

(三)《规范》业务流程流畅,为推进服务外包的运行创造了条件

《规范》对每个服务事项的业务描述和报送资料作出规定之外,还以简单清晰的基本流程图描绘了纳税人办理该项业务所需要经过的流程环节,以及不同情况下征纳双方的应对措施。比如办理设立登记时,税务机关需要核对资料是否齐全、是否符合法定形式或者填写内容是否完整,如果符合要求,继续走程序;如果不符合,一次性提示纳税人应补正资料或不予受理原因。使征纳双方可以更加明白业务办理的步骤以及办理时限,利于操作量化和促进公众监督。《规范》2.1版新增省市税务机关规范事项和地税业务规范事项,明确事项按国地税、省市县、审批类等区分标注,便于基层操作。同时规定了每个服务事项的责任主体,基本规范和升级规范都写明税务机关内部各部门的义务和办理时限,有利于业务的顺利衔接,也利于纳税服务的承包方依法依据履行服务外包义务,与其他部门实现无缝链接和透明化操作,利于纳税服务外包运行流畅。

三、推行纳税服务外包的对策和建议

当前,房地产税、个人所得税改革正向纵深推进,可以想象,未来将有海量的自然人纳税人涌现,这为服务外包提供了无比广阔的市场。为此,涉税中介组织要把握《规范》不断升级的契机,在实施服务外包的过程中,准确有效地推动纳税服务高质量有效运作,着力构建一套系统完备、流程严密、运行有效的外包规范。

(一)创新纳税服务的外包理念

推进纳税服务外包的首要之举是转变纳税服务只能由税务部门提供的传统观念。政府购买服务是国际上的普遍做法,政府采购支出不仅仅针对货物,借助社会力量满足繁多的社会需求、开启PPP模式已是一种潮流。纳税服务作为政府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要善观大势、顺应服务型政府的改革潮流。经济的发展使得纳税人对纳税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对纳税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仅仅依靠税务机关单一渠道主动提供服务难以缓解纳税服务供给矛盾。因此,税务部门可以将部分简单、重复、工作量大且不涉及执法的非核心业务实行剥离出去,交给具有合法资质的提供商处理,从而将有限的税务资源集中到税源管理,为实现税收现代化保驾护航。

(二)确立纳税服务外包的原则

纳税服务外包可以破解税务机关“单一路径依赖”问题,更好地实现“始于纳税人需求、基于纳税人满意、终于纳税人遵从”的纳税服务总目标。但也需要看到,服务外包有其局限性。比如,税务机关内部信息和纳税人部分信息保密,难以与承包方共享,导致信息不对称;承包方良莠不齐容易造成服务事项脱节、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为此,确立科学的纳税服务外包原则是必要的。其一,坚持适度原则。严格区分执法和服务的权限,纯粹服务的业务可以外包,但执法业务绝对禁止外包,将外包范围限于非执法性活动。其二,坚持平稳原则。改革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实践中摸索,把握推进的节奏,及时总结阶段性成果,找出经验教训,成熟之后再推广、推出下一步改革计划,增强纳税服务外包工作的可持续性。

(三)注重纳税人需求分析应用

当前,纳税服务工作或多或少还存在着浅层次、形式化、被服务等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纳税人的期望和需求缺乏全面的调查了解和深入的研究分析。因此,中介机构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对纳税人服务偏好进行详细调查和深入分析,根据调查和分析结果提出加强和优化纳税服务的相关意见,并将调查和分析结果提供各地税务机关参考,使推出的纳税服务平台和方式能够更符合纳税人的喜好和使用习惯。以需求调查和分析结果为导向,不断改进基层纳税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四)制订服务外包的程序规则

服务外包要有实施、有运行、有考核,就必须有赖于实施的运行程序。因此,涉税中介机构要结合自身实际,切合涉税服务和涉税鉴证的服务特点,构建一套适合自身运行特点,符合纳税人期待和税务部门要求的程序规则。一要严格遵守《国家秘密法》规定,加强保密管理,增强发包、接包、分包、转包等服务环节的信息管理,促进服务外包的规范运作。二要严格按照《政府采购法》运作,依法进行招投标。三要密切关注《规范》升级状况,及时作出适应性调整,将涉税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

(五)严格服务外包的监控管理

对纳税服务业务外包监控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从税务部门的角度来说,要明确各环节职责权限,利用可控手段对外包行为实施监控,可以对每项业务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在此基础上,通过绩效考评控制、内部报告控制、外包风险评估控制等方法分别考评外包服务的质量,并通过量化考核指标,设定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来考评外包服务的效率。从涉税中介机构的角度来说,要在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涉税中介内部从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完善激励机制和人性化管理三方面入手,持续完善纳税服务的外包纠错机制,形成符合服务外包特点的行业文化。

发展纳税服务外包的建议论文 第2篇

一、强化招商选资。晨光1865科技产业园是集动画制作、游戏开发、数码科技等服务外包产业于一体的省级服务外包基地,对企业的“磁铁”效应较为明显,因此在招商过程中,要着力引进服外包企业,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努力把晨光1865科技产业园打造成省级服务外包基地,并充分利用大明路科技产业园、通服大厦、成教大厦等重点载体,大力引进软件研发、金融后台、生物医药等服务外包企业,促使我区经济转型升级。

二、强化人才培训。举办多种形式的服务外包知识讲座,免费组织相关服务外包企业参加培训,使企业了解更多服务外包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促进有条件的企业承接国际离岸服务外包项目,帮助企业解决接包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环节。

三、强化优势发展。大校机场搬迁就是我区的后发优势,搬迁后该地势功能已初步定位为“智慧新城”现代服务产业区,加上便捷的交通路网,完全符合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在未来机场开发过程中,建议区政府与机场建设部等规划部门加强沟通协调,以引进服务外包企业为重点,力争使其成为我区服务外包产业的重点基地。

四、强化政策扶持。在积极为企业申请国家、省市服务外包专项资金的同时,建议区政府拿出部分资金,配套奖励有重大贡献的服务外包企业,同时,在房租、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扶持企业做强做大。

商务局

江西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建议 第3篇

关键词:江西省,服务外包产业,建议

一、江西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现状

21世纪 ,江西省开始逐步重视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 ,制定了大量相关政策对服务外包进行扶持。到2009年,省会南昌被确定为国家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示范城市。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江西省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全球外包中心。综观江西省的服务外包产业,其特点较为突出,一是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大型跨国企业选择在江西投资, 目前已有4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安家落户。二是产业外包主要集中在软件产业 ,约占总服务外包的87.3%。三是南昌区位优势明显,导致服务外包企业大量集中在南昌,其服务外包产业收入增速较快,年均增速达约30%。

二、江西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尚存在的问题

尽管江西省这些年来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取得了非常好的成就,但总体来看,在发展中还尚存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服务外包产业过于集中在软件行业, 缺少其他类型的服务外包企业,不利于服务外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企业布局区域过于集中,不利于服务外包产业集群的形成,也不利于全省各地市的联动均衡发展。三是产业总体规模仍然偏小,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少龙头企业,导致相关企业国际营销的经验和能力明显偏弱。四是管理水平落后,管理成本迅速上升,且市场不够规范,外包服务质量的监控不到位、服务外包合同不规范、履行合同不严格等,不利于产业品牌的建设。五是江西总体工资水平较低,难以吸引高素质的服务外包人才。

三、关于江西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建议

上述问题的存在,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江西省服务外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江西省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问题,把握历史机遇,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服务外包产业的深化发展。

1.合理发挥区位优势 , 科学布局产业格局。在地理位置上,虽然江西地处中部,但江西省作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腹地,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向东可以连通浙、闽、苏、台等省,向南可连通粤、港、澳等省,再加上有横贯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使得江西的区位优势非常明显。为此,江西应该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加强与沿海省份的服务外包产业合作。同时,以“赣台经贸合作研讨会”、“江西—香港经贸合作交流会”等为纽带,以“赣州(香港)工业园”、“南昌海峡两岸科技园”、“南昌台湾工业创新园”等为平台,深入推进赣港、赣台在金融、物流、设计等领域的全面合作。

此外,在产业地理布局上,江西省要统筹规划,形成以南昌为核心,向全省辐射的服务外包产业区域发展格局,把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延伸至设区市,利用设区市的资源优势,构建江西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城市集群, 不断扩大服务外包产业的总体规模。同时,在服务外包行业选择上,要不断拓展业务领域,从单一的软件行业向金融服务、工业设计、物联网等领域迈进,打造集研发、生产、服务应用于一体,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

2.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树立自有品牌。在扩大产业规模的同时,江西省要制订相应的扶持计划,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对取得重大科研成果、专利、发明等的企业,可以进行相应的税收减免,或者给予其土地优惠使用,或者由财政对其进行奖励等。另外,政府还应加大推进“产学研”合作力度,充分发挥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功能, 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使高校开展科研能够有的放矢,真正为提高服务外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在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后,企业就有了自主的知识产权。这样,服务外包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就不用受制于人,就可以树立自身的服务品牌,增强国际营销能力。

3. 制定行业工 资标准 , 加大特殊 人才引进 力度 , 强化一般,人才的自我培养。目前,江西省的平均工资水平相对全国而言还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了抑制了相关人才的引进。再加上服务外包企业规模较小,自身难以支付较高的工资待遇以吸引特殊人才。所以,江西省政府可制订特殊人才引进计划, 通过科研课题招标等方式吸引特殊人才,为服务外包企业解决科研攻坚难题, 促进企业纵深化发展。另外, 政府要积极引导大中专院校合理设置专业和课程,鼓励服务外包人才定单式培养,加大对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赢在江西”青年创业大赛等科技学术活动的支持力度等,促进一般性人才的培养。

发展纳税服务外包的建议论文 第4篇

2012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是4705.8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5.6%,居世界第三位。全球服务外包合同签订金额比2011年下降10%,但亚太地区增长31%,中国更是增长了近40%,发展速度令世界瞩目。由于成本、环境和配套设施等优势,全球服务业加快向我国转移,为我国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进一步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带来更大机遇。但我国服务外包产业依然面临国际市场增速萎缩、企业研发创新能力较弱、产业高端人才严重匮乏、经营成本和汇率升高等发展难点。本文针对现阶段我国服务外包发展状况及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规模增长速度快

从2008到2012年,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62.4%,企业总量已达到21159家。2012年,我国共签订服务外包合同金额612.8亿美元,同比增长37%;执行金额465.7亿美元,同比增长43.8%。其中,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合同金额438.5亿美元,同比增长34.4%;执行金额336.4亿美元,同比增长41.1%。而预计到2015年,我国承接离岸业务执行额年均增幅在40%左右的水平。服务外包行业逐步成为各地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手。

金融危机之后,跨国公司后台、研发等业务也呈现出由欧美向亚太、中东欧等地区加速转移的趋势。全球服务外包接包国方面,发展中国家激增,成为服务外包行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拉美、亚太地区的服务外包行业发展极为迅速,亚太地区已经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服务外包投资地,中国、印度、菲律宾承接了全球服务外包60%以上的份额。我国服务外包产业规模迅速增长,已经成为仅次于印度的全球第二大离岸外包承接国。2008-2012年,我国服务外包企业承接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由46.9亿美元增长至336.4亿美元,年均增幅超过60%。

2008-2012年我国服务外包离岸合同执行金额 (亿美元)

(二)美欧日成为我国承接离岸外包的主要市场

2012年我国承接的国际离岸外包占全球离岸外包市场份额已由2008年的7.7%增长至2012年的27.7%,比2011年增长了4.5%。其中,美国、欧盟、日本的外包执行额依次为89.4亿美元、54.6亿美元和48.3亿美元,占比分别为26.6%、16.2%和 14.4%。美国是全球第一大发包方,是我国最大的离岸市场;日本具有较强的地缘优势,也是我国主要离岸市场之一;欧洲是全球第二大发包市场,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三)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仍居于主体地位

2012年,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BPO)和知识流程外包(KPO)占比分别为 56.1%、15.5%和28.4%,其中,ITO业务仍占主导地位,我国万人规模企业主要都是ITO企业,本土业务日益成为关注重点,产业升级日趋加快;BPO业务保持迅速增长,金融行业是BPO发展的重要动力。目前我国BPO业务主要集中在金融服务外包、财务外包、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呼叫中心外包等领域,医疗服务外包是新领域,发展潜力较大;KPO业务比重逐步攀升,成为我国服务外包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兴领域,企业数量相对较少,传统BPO企业向KPO企业发展的趋势加快。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我国服务外包产业链条逐步完善,从中低端逐步向高端延伸。

(四)服务外包园区成为产业发展重要载体,产业聚集效应逐步显现

近年来,各地相继建成的呼叫中心、数据中心、医药研发、创意设计、动漫等专业服务外包园区,作为产业发展的载体,在集聚企业、培育产业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止2011年,全国示范城市经认定的专业服务外包产业园区接近150家,各类服务园区贡献了全国服务外包产业产值的80%,产业聚集效应可见一斑。目前,东部地区是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聚集区,中西部地区服务外包发展速度加快。示范城市是我国服务外包发展的主力军,对全国服务外包离岸合同执行额的贡献率在90%以上。

(五)服务外包企业竞争能力逐步增强,产业内企业并购步伐加快

截至2012年,我国共有服务外包企业21159家,约相当于2010年的1.6倍。近年来,我国服务外包企业资质水平快速提升,提供商加大基础技术研发投入,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2011年中国服务外包提供商合同执行额超过1亿美元的大型企业达20余家,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已经陆续上市。伴随着服务外包产业的不断成熟和潜力释放,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相继发生了多起企业并购,其密度之高、规模之大都是前所未有。例如,2012年文思和海辉对等合并后成为中国最大的海外IT服务供应商,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通过并购进行规模化发展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六)服务外包从业人员规模继续扩大,人才素质不断提升

截至2012年,我国服务外包从业人员428.9万人,约相当于2008年的1.8倍,其中大专以上学历291万人,占67.8%。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为促进大学生、知识群体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服务外包人才素质不断提升,成为吸纳中高端人才的重要领域。我国今后每年700万大学毕业生的供给能力,为我国服务外包企业提供了宝贵的核心资源优势,为支撑整个产业的迅速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现阶段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全球服务外包离岸市场增长率呈现萎缩态势

随着贸易保护主义的再度兴起和内包重启,我国对欧美市场的外包业务增速呈大幅下降趋势,而对日业务也在中日两国之间的不断摩擦和冲突中变得日渐萧条。据统计,我国2012年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合同金额同比增长34.4%,相较于2011年65.0%的同比增长率低了30.6%,增长势头明显放缓。由于全球市场进一步萎缩,大多数的外包买家由于经济放缓,有可能推迟他们的外包决策,出于谨慎考虑,他们更倾向于“化整为零”,超大型与多年度的外包项目日益减少。我国一直以来赖以生存的离岸市场的前景变得扑朔迷离,难以预料,离岸市场的萎缩将对我国服务外包市场影响巨大。

(二)中国服务外包行业的整体规模大而不强,项目质量有待提高

中国服务外包企业的数量远远超过印度,2010年已经超过了上万家,而印度大约只有三、四千家。可以看到,几年来,中国服务外包领军企业占全国整个产值的比重在下降,相较于全球服务外包的发展水平,我国服务外包产业总体规模及企业规模还存在很大差距。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仍然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且主要以政策驱动、成本导向为主,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同质化竞争严重,承接的外包项目业务量和项目质量有待于提高。绝大部分中小型外包企业在离岸市场的竞争中将更加困难,甚至面临生存危机。我国服务外包行业中缺乏大型国际化、集团化的服务外包企业,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即使文思海辉合并后,仍然缺乏在国际市场上同印度巨头分庭抗礼的规模和实力。

(三)技术准备不足,企业研发创新能力较弱

目前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存技术准备不足、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措施不完善等问题,企业创新研发能力较弱,在云计算、大数据外包快速增长的产业变革下,我国外包产业及企业都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在平台化、智能化技术方面均落后于欧美企业,而这一点将直接影响整体产业的全球竞争力及持续发展能力。由于我国服务外包企业起步晚、积淀薄、利润低,多数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企业很难拿出大量资金搞研发创新,由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目前我国服务外包企业的成本构成中,人力资源成本为最大支出,约占企业营运成本的60%,市场支出约占25%,而技术研发投入份额较小,仅占4%。

(四)服务外包政策创新滞后于产业发展,在岸市场开启困难重重

我国服务外包行业在海外推广宣传上缺乏全球战略总体布局,服务外包统计体系与国际不接轨,服务外包政策创新滞后于产业发展等问题都亟待解决。政策期限短、优惠力度小、门槛高是政府支持产业发展在政策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政府应遵循国际市场规律,紧密结合产业发展趋势,不断创新和深化产业政策,为企业创造发展条件,而不是一味扶持。

潜力巨大的内需市场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吸引外资的关键要素,也被视为我国外包产业的核心比较优势。多年来,由于各种原因,我国服务外包内需市场开发一直进度缓慢,企业发包缺乏动力。据统计,2012年前三季度我国企业承接在岸服务外包合同额95亿美元,同比2011年前三季度77.2亿美元,仅增加了17.8亿美元,增长率仅从2011年26.95%增长到了30.84%。目前,我国服务外包内需市场的整体产业环境还不够成熟,本土潜在发包商缺乏发包动力。同时,我国中央及地方政府在补贴、培训、税收等方面给予服务外包产业的大力支持,都是围绕离岸服务外包制定和实施的,在岸业务无法享受政策优惠。我国和印度的情况不同,印度的离岸外包业务超过了七成,而中国的在岸服务量却大于离岸。

(五)服务外包产业中高端人才严重缺乏,人才国际化不足

全球外包的市场竞争更加集中在高级人才的竞争。我国虽然拥有丰富的人才储备,但是服务外包行业中高端人才严重缺乏。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国人力资源基数较大,但是对口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人才数量却不多;二是外包人才流动率高,稳定性差,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三是符合外包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高端人才更为匮乏。我国服务外包人才体系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但是由于人才标准不统一,整个行业仍然面临着人才荒、人才断层、缺乏国际化人才等问题,人才产业链体系尚未完善。

三、促进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

我国服务外包要实现从成本领先、规模制胜到价值驱动和创新导向发展的升级路径,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在创新中找到产业发展的增长点:一是政府要加快公共平台建设,完善创新服务体系,提升创新服务水平,以科研集群基地、孵化基地建设为重点,不断优化基础环境,逐步形成适应产业创新的专业服务体系,优化政策和制度环境。积极与科研机构和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营造适合服务外包产业创新的外部环境;二是突出服务外包企业实践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强知识和技术自主创新,推动国际服务外包创新项目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对于获得国际认证、技术先进、自主创新的企业及个人给予奖励。强化企业运营模式、交付模式等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鼓励企业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产学研合作,在重点领域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积极申请专利,不断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不断加强知识产权和信息安全保护力度。

(二)加强宣传力度,打造“中国服务”品牌

一是加强与全球知名国际服务外包研究机构、中介组织的沟通交流,参加国内外论坛、展会、博览会,全力推广“中国服务”品牌;二是强化客户服务,关注优质客户和潜力客户,凝聚行业口碑,持续提供优质服务,提升服务水平;三是针对从事的业务和行业,不断总结实践成果,通过白皮书、研究报告等方式进行宣传;四是培育产业领军企业和优质产业园区,提高产业聚集效果;五是推动有条件的城市率先发展成全球国际服务外包交易中心。

(三)加强差异化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打造国际化人才供应链

要解决当前人才紧缺的问题,就要制定出有梯度、有层次的差异化人才引进和培养战略:一是服务外包企业可以“引进来”,特别是熟悉国际外包业务流程管理、能与国外发包客户进行直接业务沟通的中高级技术型、项目型以及市场型人才,就要采用人才引进的途径、面向国内外市场招贤纳才,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和鼓励,通过企业文化氛围打造、提升员工工作满意度以及薪酬福利待遇等多个方面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降低企业员工流动率;二是服务外包企业可以“走出去”,即积极鼓励本土服务外包企业人才到产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如美国、印度等地进行学习,通过国际交流和实践获得先进的国际技术、经验和理念;三是引入国际服务外包人才标准或是制定企业岗位说明书,与国内外院校及培训机构开展合作,共同有针对性的培养高质量对口需求人才。通过建立服务外包实习基地,开展校企合作或订单培养,不但可以为学生直接提供工作机会,服务外包企业还可留用适合企业的人才,形成双赢局面。厦门15家高校和48家企业共同发起成立服务外包校企合作服务中心就是一种有益尝试。

(四)加强市场开拓,推动离岸在岸两种业务并重发展

在“外包回流”及“内包重启”的趋势下,企业应当依据《规划纲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针对全球服务外包新特点及新趋势,制定发展及市场策略。通过新建、并购、参股、增资等方式开展境外投资,在欧美本土市场设立分公司及交付中心,有效整合利用国际资源。“走出去”战略符合全球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需求,有利于全面提升我国服务外包企业接单能力、海外交付能力、市场开拓能力以及跨国经营能力等,能够促进我国整体产业的国际化进程。近几年,中国服务外包企业海外并购步伐正明显加快。海辉、东软、软通动力、博彦科技等行业领军企业,纷纷探索合作的路径,提升服务外包承接动力,加快全球化布局步伐。国家应该考虑提供低息贷款,鼓励服务外包企业收购海外资源。另外进一步巩固日韩等亚洲地区市场,努力拓展欧美市场,积极关注新兴市场,保持多元化的国际服务外包市场结构。面对印度等国的竞争,可以探讨采取补贴等措施降低日元贬值给企业经营带来的冲击,采取措施维护市场份额。目前,离岸外包合同执行金额占服务外包合同执行总额的七成以上,所以必须高度重视离岸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

目前,随着全球离岸市场的增速放缓,大力发展在岸市场,扩大内需,成为我国服务外包市场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必须制定具体有效的在岸市场发展举措,打破原有体制限制,积极引导国内潜在发包商,正确认识外包对于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竞争力等的重要作用,提高企业发包动力。另外加大在岸服务外包在业务补贴、人才培训和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切实把握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契机,挖掘在岸服务需求,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国际国内服务外包协调发展、互动发展。

(五)加强竞争力提升,把握好产业转移机遇

目前,服务外包作为新兴的战略性产业,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成为世界各国新一轮竞争的重要领域。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发展方式。跨国企业或大型服务外包企业可以向中西部、东北地区或二三线城市进行产业转移,可凭借企业运营成本低、高校人才优势等吸引企业(如重庆永川服务外包产业园区)、产业园区提供配套工作生活设施等条件吸引人才,成为一线城市企业总部的拓展业务发展的基地,与一线城市优势互补,互相支撑,企业通过资源整合提升竞争力。在服务外包产业转移及升级过程中,建议中央或地方积极营造有利于打造领军企业、有利于中小服务外包企业发展壮大的环境,在低息融资、抗风险补贴等方面采取措施,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整合要素资源,提升产业竞争力。▲

[1]陈刚,服务外包企业要有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规划,中国服务外包网,2011年9月.

[2]陈冰冰、刘莹莹,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及对策分析,《商业经济》,2011年23期.

[3]2012年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中国商务出版社,2012年6月.

[4]曲玲年,解读《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国服务外包网,2012年11月.

[5]冯瑞,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及存在的问题研究,江苏商论,2012年1期.

[6]沙琦,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国际化成为大势所趋,《观韬》,2013年1月.

[7]服务外包或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经济参考报,2013年9月17日.

发展纳税服务外包的建议论文 第5篇

论文摘要: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对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以及增加就业机会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分析了服务外包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多个地区发展服务外包业的经验从环境与区位优势、产业定位、产业聚聚度和政策体系方面探讨了我国发展服务外包业的对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服务外包;发展对策;地区;经验

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其非核心的业务外包出去,利用外部专业化团队来承接其业务,从而使其专注核心业务,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管理模式。从业务领域的发展看,服务外包主要有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和知识流程外包(KPO)三种形式。近些年来,我国服务外包业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战略决策和企业的自身努力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从服务外包的规模和深度来看,一些地区还是处于起步阶段,承接服务外包的能力和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一、服务外包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集聚度不高

国际发包商非常重视接包企业的规模,只有大型企业才有能力接到总包。而当前一些地方的服务外包存在的问题是:一是服务外包企业规模小,有些企业只有二三十人,另外产业收入总量偏小,龙头企业少,吸引大订单比较困难;二是服务外包企业取得开发能力成熟度模型CMM13或CMM14认证很少,资质和能力不足,不具备规模和品牌优势,也很难从客户那里获得大的外包项目。另外,服务外包企业承接金融、会计、人力资源、采购、信息技术服务提供较少,附加值高的知识服务和决策分析、研究开发等高端服务极少,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竞争中处于劣势。

(二)产业基础薄弱

服务业与服务外包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给服务外包打下坚持的产业基础,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而服务外包的增长反过来又会促进服务业的有效增长。虽然有些地区近年来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但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偏低,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行业发展不平衡,服务业结构不

合理,传统服务业占据主体地位。现代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基数低,生产性服务业发育不全,这些都不利于服务外包业的长足发展。

(三)服务外包企业人才匮乏

不仅缺少掌握外包基础知识的初级软件外包工程师,也缺少具有外包项目实战经验、能够带领外包团队的中级技术和管理人员,更缺少熟悉客户语言和文化背景,精通国际外包行业规则,具有国外市场开拓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低端外包岗位无人问津,中高端服务外包无人胜任的窘况是服务外包人力资源面临的巨大制约因素。

二、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对策

(一)依托环境与区位优势发展

作为服务外包业后起之秀的合肥市就是很好的例证。合肥为我国中部城市,中部城市的特点是产业基础雄厚,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城市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制造业的发展将不断催生服务外包需求;另外与东部沿海城市相比,中部城市的在人员成本、租金等方面成本优势明显,企业运营成本较低。合肥承东启西,贯通南北,连接中原,在中部崛起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也是长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资本向内地梯度转移的必选之地。2007年12月,合肥市被国家商务部等部委认定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200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又正式确定合肥为全国20个“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之一。借助这一平台,合肥服务外包产业大踏步前进。据统计,目前合肥市服务外包企业一百多家,从业人员达到2万多人,服务外包合同金额、执行金额成倍增长,发展势头迅猛。近年来,合肥优良的投资环境和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金字招牌”不断吸引优质服务外包企业和项目抢滩合肥。而地处西北部的西安市虽然地处内陆,却凭借着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强烈意识,经过几年时间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跻身于全国仅有的4个国家级软件产业和国家级软件出口的“双基地”之一,成为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代表城市。西安市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给我们的启示是:受地处偏远、气候恶劣等因素影响较大的地区,可以凭借发展服务外包产业规避自然条件制约,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提高地区竞争能力,借以创造新的发展优势。因此,在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应积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依托区位环境和成本优势,大力发展以服务外包产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应该成为众多地区必选的战略抉择。

(二)产业定位明确

位于中国东北部的大连市是第一个被授予中国服务外包基地的城市,以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为主要特色的大连软件产业发展迅速,利用地缘优势积极开拓日本市场和韩国市场,使一批日本和韩国企业落户大连,日韩外包业务也源源不断地转移到了大连,对日软件出口和外包业务已经成为大连服务外包的特色。在发展中,大连已经搭建起以软件和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和研发中心三大产业类型为核心的服务外包产业体系,建立起完整的服务外包产业链,打造了“软件外包之都”。而处于东部地区的杭州则全力打造金融外包之城,杭州有适合金融服务外包的环境优势和产业基础,已经拥有包括花旗银行、汇丰银行、三井住友银行、新加坡星展银行、东京海上火灾保险株式会社等各类金融机构200多家。而同处东部的南京市则以建设“中国软件名城”为契机,积极打造“南京服务”的城市品牌,重点以计算机软件外包等发展南京服务外包产业。目前已形成“两园多基地”的产业发展布局,5个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区错位发展,特色明显。另外,位于江西省的南昌市服务外包业虽然起步较晚,在2005年才被列入南昌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但近几年的发展也非常迅速,南昌市发展服务外包的重点是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工业设计研发、呼叫中心和动漫及文化创意产业。服务外包是现代服务业的最新形态,应该学习和借鉴以上城市经验,做到产业定位明确,突出自己的发展特色和重点,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基础和特色优势,在现有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的竞争中,找准定位,扬长避短,实现差异化的发展,迅速把服务外包产业做大做强。

(三)提高产业集聚度

1997年,大连市政府提出了“建设软件园,发展信息产业”的宏伟构想,1998年软件园正式启动,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尝试,大连软件园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最具竞争力的软件园,综合排名名列前茅,先后被国家部委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创业基地”及“国家软件出口基地”。截止2008年8月,大连软件园入园企业数量达410家,外资企业比例为43%,世界500强企业34家,打造了其产业集群优势。位于华中地区的武汉市形成了一批自主研发、居全国领先地位的软件产品和国家级火炬计划产业基地、国家信息安排创业基地、国家级动漫创业基地及武汉光谷软件园,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群优势。而杭州在长期发展历史积淀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格和文化气质,杭州较好的软环境对于中高端人才有较强的吸引力,由于创新创业氛围浓厚,拥有一批实力强劲的优秀民营企业、勇于和善于创新的民营企业家,杭州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聚,拥有包括浙大网新、恒生电子、信雅达、美国道富等一批有影响的服务外包企业。因此利用好自然人文环境的优越性,也有利于产业集聚的发展。而合肥市现在拥

有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服务外包产业园示范区和合肥国家级动漫和服务外包基地,也在逐步提升产业集聚效应。

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对推动多地产业结构调整起到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大力度,引入知名企业、龙头企业入园,引进和培育一批成长性较好的项目,形成聚集效应。建议加快集聚的规划编制,明确各集聚区的功能定位;然后要根据集聚区规划制定集聚区招商引资导向目录,着力引进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向区内的集聚。同时还需要积极发挥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作用,加强区内科技研发、企业孵化以及信息服务等平台的建设。

(四)完善政策体系

1.政策扶持。针对服务外包业,合肥市政府不断扩大支持范围、加强支持力度,市财政安排服务外包专项资金,重点鼓励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发展,对原有企业突出扶优扶强,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对新引进企业突出招大引强,加快聚集领军企业。南京市政府也是通过政策保障、招商引资、人才培育与引进、平台搭建和资金支持来支持和培育外包服务业。借鉴国内一些省市经验,在财政税收、融资、进口、出口信贷、信用保险、人才培训与引进等方面研究并制定促进服务外包的鼓励政策和措施,形成扶持服务外包业发展特色的政策体系;完善鼓励国内外服务服务外包企业和企业总部投资落户本地的政策,鼓励服务外包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对开展自主出口品牌建设,获得省级、国家级名牌产品的企业,给予奖励;对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重大产品取得成绩的,给予经费资助。

2.优化人才环境。借鉴无锡、常州等长三角城市的经验,建立服务外包创投基金,重点吸引具有从事服务外包经验和对国际外包市场熟悉的“领军”型人才,以及熟悉国际外包业务流程管理、能与国外外包客户进行直接业务沟通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到本地区创业发展。通过引进“领军”型人才、海归服务外包业精英,形成一批服务外包研发团队,引领外包业发展。可借鉴深圳的做法,重视服务外包企业人才的培训,同时,发展定制教育,积极培养专业化的适用人才,针对本地特点,制定“给力”政策,筑巢引凤。而有“天府之国”的成都市跻身全球服务外包新兴城市50强,它的成功经验是在人才方面建立“eSchool-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人才情景训练基地”,填补了国内专业化国际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空白,另外还搭建强力的载体和公共服务平台、引导服务外包企业抱团发展和建立联合促进工作机制等措施。

发展纳税服务外包的建议论文 第6篇

从21世纪初,我国就开展尝试在图书馆中实行移动信息服务,现阶段,许多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都已经拥有移动信息服务,服务方式也由之前的短信服务发展到现在的客户端软件服务,服务终端也有很大改变,包括掌上电脑、电子阅读器以及手机等等,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正处在飞速发展之中。但是,当前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仍旧存在一定弊端,为了实现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更好地发展,就需要结合现状、问题等等进行分析,得出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新途径。

一、我国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现状

(一)信息服务方法与发展历程。自之后,我国就开始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研究,服务方式比较多元化,短信、客户端、WAP服务等等。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普通手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等,都可以浏览图书馆的文章,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是多方面的,能够最大程度上满足读者的一系列要求。在之前,主要使用短信服务,在20之后,WAP网络信息服务逐渐扩大,能够承担更高的信息量。在这种形势下,各大高校也逐渐开始推行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也越来越先进。在之后,电子阅读器也逐渐在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中普及,但是效果不如WAP网络服务好。在近几年,我国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也逐渐在微博等渠道上发展,这样读者不仅能够更加方便读者信息获取,也有助于相关信息的传播。

(二)我国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概况。现阶段,我国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水准相当高,但是在开始的时候,主要是由国内几所知名大学图书馆开始兴办的新型图书馆管理模式,包括清华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等等。在取得一定成果之后,各大高校也都争相效仿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模式。到目前为止,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实现了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但是仍然存在一部分高校没有完成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有的处于刚起步阶段,还有少部分高校处在观望之中。所以,必须要全面实现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根据资料显示,当前图书馆实行移动信息服务模式主要有以下目的:(1)方便阅读;(2)出于好奇;(3)及时了解图书馆信息;④了解图书馆借阅图书的情况。

(三)我国图书馆发展信息服务的特点

1、使用效率低、媒介不平衡。虽然我国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是占图书馆总数比例还是比较低的,这样就不利于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图书馆内部在移动信息服务上也不均衡,移动信息服务发展比较早的清华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等比较大型的图书馆在系统建设、网络管理以及软件开发等方面都有很大建树,但是与这部分图书馆相比,许多图书馆还处于试用阶段,这样可以看出不同图书馆之间的移动信息服务存在很大的差距。当前,图书馆使用比较多的方式还是短信和WAP网站方式,电子阅读器和客户端的使用量并不是很多。

2、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项目比较少。在当前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中,主要的服务项目集中在续借、图书催还、个人借阅记录、书名检索、消息通知、书目预约、用户服务指南等方面,虽然相比过去已经有很大进步,但是与发展比较好的图书馆相比,还需要在此基础上设置相应的服务项目。

二、我国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实行移动信息服务的图书馆比较少。许多图书馆管理人员不了解移动信息服务对图书馆发展的重要作用,认知存在偏差,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二)对新技术的跟踪和调查力度不够。当前,大多数图书馆实行移动信息服务的方式还是以短信或者WAP网站服务为主,这就导致电子阅读器、掌上电脑等客户终端的利用率不高。

(三)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主要渠道就是手机,但是局限性太强,没有很好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虽然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设置的项目比较多,但是仍旧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

(四)用户隐私问题和建设资金问题。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可以在任何网络环境下浏览,这样用户隐私极有可能泄露。另外,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平台需要定期对网站进行维护,这需要有足够的建设资金支持才能完成。

(五)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宣传力度不够。这就使得一部分人不了解移动信息服务的作用,导致移动信息服务作用弱化,效果不明显。

(六)移动信息服务没有了解读者的实际需求。在使用移动信息服务之前没有对当前读者需求进行调查,这就使得服务系统个性化缺失。

三、我国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发展建议

(一)建设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

1、顺应时代潮流,建设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日趋成熟,移动信息服务在各行各业都发挥出很大的作用,在图书馆中实行移动信息服务,也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表现。办公、商务、政务、教育、娱乐等方面都有移动信息服务渗透。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对传统图书馆管理模式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但是也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图书馆可以在这种形势下利用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传统管理模式进行扩展和创新,图书馆界需要顺应时代潮流,开展移动信息服务。从发展历程和现状上分析,我国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起步还是比较早的,但是受技术方面的限制,发展进度并不快,内容上也比较单一,在图书馆界能够提供移动信息服务的并不多。在信息时代潮流下,图书馆将移动信息服务融入到自身的管理体系之中,是图书馆能够长久发展的保障。因此,图书馆人员要结合移动信息服务现状,制定出适合图书馆自身的服务体系。图书馆可以自行对移动信息服务进行建设和开放,也可以借鉴有此方面经验的图书馆。

2、及时对移动信息技术进行更新。结合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现状来看,当前主流的方式还是短信服务和WAP服务方式,比较大型的图书馆也使用电子阅读器和客户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因此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就必须要密切关注此方面的信息,及时对移动信息技术进行更新。当前形势下,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逐渐向终端化演变,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等,都是需要注意的方式。

3、结合读者需求,开展移动信息服务。图书馆开展移动信息服务主要目的就是能够更好地服务读者,因此在开展移动信息服务的时候,就必须要考虑读者的实际需求,利用图书馆现有的条件对读者行为进行研究和跟踪。开发移动信息服务之前,必须要进行准确的调查,尽可能满足大多数读者的实际需求。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正式投入使用之后,要对读者进行跟踪,了解读者的使用状态,以此为根据,对移动信息服务体系进行适当调整。

4、引入系统工程思想,建设动态移动信息服务。移动信息服务是在近些年兴起的一种服务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移动信息服务也在不断变化之中。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新和升级,才能够满足当前读者的需求,这不仅和技术有关,还包括内容服务、用户整合、系统研究和用户管理等方面,这些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对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系统进行规划的时候,要将其考虑为一个整体,在此基础上,对移动信息服务系统进行开发、维护以及更新升级等工作。

(二)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管理

1、图书馆管理系统要融入移动信息服务。有效的管理方式是图书馆能够长久发展的必要保障,在图书馆使用移动信息服务之后,就必须要加强此方面的管理,包括技术、运营管理等等。在技术方面,主要有系统升级、更新维护等内容;在运营方面,主要有服务项目更新、人才队伍建设、资金管理等内容。我国当前许多拥有移动信息服务的图书馆管理方面非常薄弱,只重视建设方面,忽视了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这样就使得移动信息服务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在这种形势下,图书馆就需要建设移动信息服务、数字图书馆以及文献信息服务三位一体的体制,实现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稳定发展,提高读者满意程度。

2、结合读者需求,改进移动信息服务策略。在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管理体系之中,服务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当前移动信息服务主要包括个性化服务、整合服务、主动服务以及互动性服务等,在这些方面图书馆都应该给予足够的支持力度,促进移动信息服务的进一步发展。主动服务:主要就是分类信息定制服务,以手机报或者订阅频道的方式对读者进行消息推送,将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推送到影响力比较大的公共移动信息平台之中。除此之外,结合读者的需求,延伸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个性化服务:结合读者在移动平台下的.需求特点,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要满足读者的需求,尽可能实现对读者的个性化服务,包括个性化门户、个性化查询、个性化检索、个性化定制等等方面。整合服务:结合图书馆自身的资源,整合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体系,图书馆对传统的、数字化资源进行整合管理,形成统一的移动信息服务体系。互动性服务:当前形势下,信息交互技术也在不断发展,读者参与的积极性也在上升。但是,在我国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之中,参与度却不是很高,这样就失去了移动信息服务的优势。实现读者与图书馆的互动,例如可以利用新浪、腾讯、用户论坛或者社区等渠道来提升读者对图书馆的满意程度。

(三)加强宣传,发展读者,提升用户使用率。在当前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体系之中,效果不是非常好,宣传力度不够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宣传力度不够,导致一部分人不了解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作用。在图书馆开通移动信息服务之后,要尽可能利用图书馆内公示栏、图书馆网站以及相关的讲座和新生入学教育等,加强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宣传力度。除此之外,图书馆还可以使用网络媒体和信息服务平台等渠道,对自身移动信息服务体系进行宣传,保证能够有更多的人了解移动信息服务,从而提高用户使用率。在宣传过程中,图书馆可以获取政府相关部门的帮助,宣传工作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在未来一定会成为读者阅读的主要方式,因此图书馆想要能够持续发展,就需要完善的移动信息服务体系;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成效不高,因此就需要图书馆自身发挥宣传作用,在这项服务未开通之前,就要做够宣传,最大程度上博取潜在读者的兴趣,这样宣传工作就能够为图书馆带来一批忠实的读者。另外,要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以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为背景,开展相关主题的活动,将读者的忠实情感调动出来,同时也要调动读者的好奇心,最大程度上实现宣传工作的作用。

四、结束语

发展纳税服务外包的建议论文 第7篇

"第三方物流”在欧美比较普遍,是由第三方全面负责物流的设计和维护、调货、库存管理、装卸、配送等全部物流业务。专业物流企业发展现代配送,既可以依托下游的零售(连锁)商业企业,成为众多零售店铺的配送中心,也可依托上游的工业生产企业,成为众多生产企业的物流总代理。在发达国家中,这两种类型的企业互相配合,共同发展。我国铁路一作为专业的物流企业发展成为生产企业总代理的潜力非常大。

一、铁路运输企业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有非常显着的优势

1、铁路运输作为我国五大运输工具(公路、铁路、空运、航运、管道)之一,以其运量大、运输安全可靠、费用低等在货运领域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加快我国货物的流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其他运输工具的不断完善(如多条贯穿全国的高速公路的建设、快捷的空中货运的逐渐兴起等)。铁路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铁道部各级领导相继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制定了提高运输质量的百条措施、组建了独立走向市场的物流企业中铁快运公司、中铁集装箱运输中心、中铁特种货物运输中心等企业。这些企业的建立作为现有铁路运输业窗口的外延,开展了各种各样的门到门的服务方便客户随时随地地进行货运,进一步改善了铁路运输业的形象,方便了用户、提高了效率、为铁路运输业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铁路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传统物流企业,拥有大量的物流设施,在仓储、包装、运输、管理等方面拥有一整套严格的制度和丰富的经验。

2、“中铁寻呼”已经建立了一个遍及全国(包括海口、三亚、拉萨)的庞大的寻呼网、现有用户140万(截止到99年12月底)、覆盖城镇1100多、拥有全国统一的服务号码95828、95829,现已开通使用95828、95829的城市已达48个(齐齐哈尔、佳木斯、牡舟江、大庆、伊春、加格达奇、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呼和浩特、集宁、唐山、沧州、石家庄、榆次、保定、邯郸、济南、青岛、徐州、连云港、郑州、武汉、西安、合肥、上海、福州、南昌、长沙、广州、南宁、玉林、海口、三亚、儋州、昆明、贵阳、凯里、都匀、六盘水、遵义、重庆、成都、银川、兰州、西宁、乌鲁木齐)、在全国范围内还拥有2600多个营业店面及代理商,经过培训,覆盖全国的撝刑寻郝承阃耆可以成为铁路运输客户服务中心的服务小姐,众多的店面代理商可更靠近用户更好地服务,为配送、包装、管理、装卸等工作还可解决一大批就业问题。

3、铁道部资金结算中心也是一个自成体系的资金流系统,若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巧妙地结合起来,将会建成一个完整的电子商务系统。

二、中铁运输客户服务中心网络结构

总的来讲,中铁运输客户服务中心是一个分布式的,网络化的客户服务中心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快速、准确地收集到整个铁路运输网络上物流路径等信息,为整个铁路运输宏观的管理及调控提供决策分析支持功能。其结构如图一所示。

北京铁路运输客户服务中心除了作为最高等级的客户服务总中心,用于监督管理各区各地市的客户服务分中心外,还作为一个统一的信息管理中心、业务管理中心、业务中转路由中心、统计结算中心、质量监督裁决中心、决策分析中心负责对全网的业务进行整体的管理及控制。

二级分中心除了负责收集、管理本地的各种信息外,还负责收集、下传下属三级分中心的各种业务需求及处理信息,负责将每月、每日的业务信息、用户数据发送到总服务中心。

三级支中心负责收集、管理本地的各种信息(如货运站,送货人等),并负责将这些信息交由受辖的二级分中心。

在全国中心和分中心之间建立信息通道(数字)以及语音通道,从而加快铁路全网信息的流通,同时紧密结合中铁快运、中铁大货特货、集装箱等公司的物流通道,可以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综合信息货物服务中心。如图二所示。

从图二可以看出,建立中铁客户服务中心系统,可以充分利用铁路现有的线路资源进行快速方便的信息流通,并且依托铁路快运、大货特货、集装箱等公司的物流支撑网络,开展服务质量高、效率高等的综合的信息货运服务网络。

三、铁路运输客户服务中心的功能

1咨询业务

提供有关货运知识、托运资费、承运商信息等咨询信息以及发货时间、车皮情况、到货时间等信息、全国铁路电话(以后还可以查各地铁道大厦客房、土特产等信息)的查询功能。其中诸如货运知识、托运资费等都是静态的信息,可以由客户服务中心制作好后统一下发到各个地市的服务中心子系统;对于其他发货情况、车皮资源等都是实时变化的信息,需要与铁路数据库系统紧密结合并利用中铁寻呼全国联网的优势才可以提供优质的服务。

2托运办理业务

对于大宗的货物托运,可以通过撝刑运输客户服务中心斚低辰行上门揽收申请。当用户申请上门揽收时,需要提供自己详细的地址、电话、货物种类、大致数量,以便中铁运输客户服务中心系统可以将详细信息发给快运公司,让他们派出合适的货运工具及人手。同样当货物发送后,中铁运输客户服务中心系统可以将该发货信息及时发送到收方所在地市的中铁运输客户服务中心系统,由该系统主动联系收方,除了一方面通知货物发出消息外,还询问是否需要送货上门服务。如果需要,则将送货上门的信息及时通知到收方所在地的快运公司,以便货到后及时送货到用户的手中。

对于电话、传真方式要求办理托运业务的托运资料的填写,则由受理中心代为填写,并可以由快运公司上门揽收时做进一步的确认。由快运公司负责后期的验货、包装、检斤、制单等托运手续的办理。

3实时跟踪

货物的实时跟踪主要包括三大方面:发送通知、中途实时跟踪以及到货通知功能。

当用户办理了托运手续后,后续的分检入库、送站、交接等实物处理还需要一段时间,当货物上车后,铁路数据库系统就可以将货物发出的信息通知到中铁运输客户服务中心系统,然后由该系统根据用户登记的信息将发货的时间、车次等通知到受/发货人的指定电话、寻呼机、手机上。当火车沿途经过各个大站时,可以将目前所在站的信息通过客户服务中心系统实时通知到受/发货用户。到货后,根据收货人的选择(自己去取还是送货上门)将相应的到货信息发送给收货人或当地的快运公司,以便货物尽快到达用户的手中。

4投诉建议受理

主要包括了对客户服务中心系统的服务质量、快运公司的服务质量、托运时间延误、货物损坏、用户欠钱不还等各方面的投诉信息以及有关增进客户服务中心建设、铁路快运建设、路风建设的良好建议的受理。特别是对于欠钱用户的催缴等功能。

5后台处理

包括了日终、月终统计报表的处理及分析,统计可以按照当日或当月货运的总次数、受理的总次数、用户行业、货物种类、上门揽收的次数、欠费用户信息条目等进行统计,在统计的基础上,列出相应的红黑用户名单、当月的货运繁忙情况等,对下一个月的运营(如是否需要调借车皮资源、是否对大用户提供优惠措施等)提供非常价值的参考依据。同时将相关信息定期上传到全国客户服务中心系统,建立客户数据库,以便为全国铁路运输的宏观统筹提供实际的参考依据。

发展纳税服务外包的建议论文 第8篇

(一) 印度软件产业与服务外包发展经验

印度是进入国际服务外包领域最早、最为成功的国家, 二十多年来, 印度凭借软件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一跃成为世界软件大国和重要的国际服务外包承接国。印度的成功, 除了归因于英语优势、扎实的数学教育、健全的软件人才培训体系、低成本劳动力等优势外, 印度在推动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方面所采取的有效措施是其成功的关键所在。

1.政府大力营造有利于软件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在制定软件产业政策、改善基础设施、发展教育培训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2.重视诚信建设,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注重服务质量。政府与有关部门致力于软件企业利益的保护, 努力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营造优良的商业环境。在商业诚信方面, 印度企业注重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着力为客户保守商业秘密, 严格履行合同, 从而赢得了客户的信赖。在服务质量管理方面, 印度政府鼓励企业按照国际标准制造软件, 除了ISO9000, 印度电子部率先从美国引进了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 (CMM) , 在软件企业中大力推行。目前印度已成为世界上获得ISO9000认证最多的国家, 也是全球通过SEI-CMM5级评估的少数企业的最大所属国。

3.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提升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印度国家软件与服务公司协会 (MASSCOM) 和信息技术产品制造协会 (MAIT) 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牵头制定行业标准, 负责信息统计与发布, 鼓励行业内企业的互动与交流, 引导行业共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广, 并通过论坛、展会等多种形式提升企业国际形象。如今印度已拥有塔塔咨询服务公司 (TCS) 、信息技术系统公司 (Infosys) 、威普瑞公司 (Wipro) 等一批世界级的服务外包企业, 在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具有着很高的知名度。

4.鼓励海外印籍企业家和技术人才回国投资和发展。在海外从事软件业的企业家及技术人员掌握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并熟知西方的商业规则, 了解西方客户需求并且与之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因此可为国内企业提供重要的商业信息, 此外这些海外技术人员可直接回国投资, 从而促进本国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

5.以完善的体制机制和平台为依托, 以创新推动产业发展。近年来, 服务外包的外延不断扩大, 知识类、智力型、虚拟化的服务外包日益增多。印度依托其完善的体制机制, 依靠政策扶持推动企业发展, 引领产业发展创新, 从而促进整个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 国内部分城市发展服务外包经验

2006年, 商务部牵头组织并会同信息产业部和科技部开展了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千百十”工程, 将服务外包定位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十一五”期间, 国家认定了北京、上海、大连、杭州、厦门等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并赋予了30多项优惠政策。与此同时, 发展服务外包受到越来越多地方政府的重视, 三四十个非示范城市也竞相提出发展服务外包战略, 各城市围绕服务外包在吸引投资、产业聚集、产业资源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 经过数年的发展已经形成示范城市和非示范城市两梯队竞相发展的大格局。目前, 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已形成了以城市为主体、以外包企业为落脚点、以政策为手段, 自上而下全面推动的发展模式。纵观成都、南京、上海等服务外包先进城市的发展历程, 其成功经验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充分发挥制度和政策保障优势、突出政策先行的引导作用;二是打造高效便捷的商务环境和优良的投资环境, 以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怡人的居住环境吸引高端人才;三是完善应用型人才培训和服务体系, 为服务外包的快速发展提供充沛的人力资源;四是助推企业集群式发展, 打造产业联盟的支撑平台。五是立足当地资源禀赋, 通过市场与行业的专业分工和差异化竞争, 构建区域比较优势。

二、福建省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总体规模小, 实力弱

2011年福建省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3.8亿美元, 同比增长33.5%;执行额3.5亿美元, 同比增长31.2%, 执行额占全国的1.47%。2011年新增服务外包企业35家, 新增从业人员1.5万人。目前, 全省从事服务外包企业达247家, 从业人员近5万人, 以百人以内的中小企业为主, 离岸外包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只有3家, 主要分布在福州和厦门两市的软件园和科技园区。2011年厦门市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3.1亿美元, 在21个国家级示范城市中居第16位, 主要企业有太古飞机工程和联合船舶代理。福建省国际服务外包产业以工业设计、物流供应链管理、呼叫中心等离岸业务流程外包和以软件开发及IT服务、集成电路设计等离岸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为主。

(二) 产业基础薄弱

服务外包产业属于现代高端服务业, 对人才和产业的依赖性较强, 而福建省人才储备不足且产业基础较弱, 制约了服务外包产业的快速发展。此外, 福建省离岸外包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水平较低、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国际市场接包能力较弱。缺乏能作为一级承包商、带动省内中小企业发展的龙头企业, 未能形成外包企业间相互配套的协作体系, 无法延长增值链条, 难以承接到国内外发包商大额订单和高端订单。

(三) 专业和复合型人才短缺

计算机应用专家和系统分析员等高级软件人才短缺, 具有初、中级程序开发技能的“软件蓝领”总量不足, 业务流程外包的发展需要各类专业和管理人才, 特别是对掌握英语、日语等语种的复合型人才需求量大, 但福建省各类人才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均难以满足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需要。高校毕业生缺乏实际操作技能和项目实践经验, 与企业实际需求仍存在很大差距。兼具技术、商务知识和语言沟通能力的工程师与营销人才更为紧缺, 极大影响了服务外包离岸市场的拓展。

(四) 多头管理且同业竞争激烈

由于国际服务外包所涉行业较多且对口管理部门较多, 出现了财政扶持资金过于分散的现象, 部门间缺乏协调, 政府难以集中资金引导和带动行业发展。同时相关企业对已出台政策的把握与利用也不够到位。据中国服务外包网统计, 全国现有56个城市, 349个园区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 各地也竞相出台扶持鼓励政策。部分城市在金融外包、医药外包等行业已取得了优势地位, 福建省由于在服务外包的软、硬环境均不具备明显优势, 面临着来自其他省市的巨大竞争压力。

三、加快福建省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深化闽台服务外包产业合作

立足产业实际、以差异化发展拓展空间、主动争创新优势是福建省发展国际服务外包的现实选择。与台湾一衣带水的福建省, 发展对台经贸合作具有独特的地缘优势, 同时中央又赋予福建省对台合作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 因此福建省应加大引进台湾服务外包企业和承接台湾服务外包产业转移的力度, 积极探索“国外发包、台湾接单、福建服务”的承接模式, 全方位拓展闽台服务外包产业合作对接, 实现双方互利共赢。2012年8月, 设计容量高达960万兆的首条海峡两岸直达光缆厦金海缆竣工, 福州到淡水的海缆业已在积极建设当中, 闽台间的通信成本降低, 通信线路的速度和稳定性大幅提高, 发展闽台服务外包产业合作的硬件资源已日臻完备。根据两岸产业发展现状, 福建省对台服务外包合作应重点拓展供应链管理、专业服务、集成电路设计、数据服务外包等领域。台湾物流业发展与福建省互补性强, 台湾物流标准化、信息化水平高, 特别是冷链物流技术较为成熟, 福建省可发挥地缘优势和港口优势, 吸引台湾物流企业落户福建, 大力发展物流供应链管理外包, 帮助客户实现物流信息管理、物流方案制定、物流规划组织和供应链的整体解决方案, 提供物流增值服务。发展重点落在福建江阴、厦门、平潭等临港地区, 发展转口贸易及支持服务、离岸贸易及支持服务、区域物流配送中心和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在数据服务外包合作领域, 积极推动台湾中华电信与福建省电讯企业合作, 在福建省建设离岸数据服务中心, 为国内外企业提供数据中心外包服务。利用海西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 吸引台湾会计服务、管理服务、工程技术服务、咨询服务、检测及认证服务、教育服务和医疗保健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在福建省设立分支机构, 为大陆台资企业和台湾地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 以丰富的业态及创新的合作方式争取在新一轮的两岸服务业合作与竞争中抢占先机。

(二) 培育壮大本土优势企业,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近年来, 福建省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现已拥有一批具有相当实力的电子信息企业在行业细分市场上占据了领先地位。其中福昕软件占领了电子书软件开发平台全球80%的份额, 锐达科技自主研发的互动电子白板系统、三五互联的企业邮箱产品、伊时代电子证据保全系统、福富软件的电信IT网管和服务管理系统的市场占有率较为突出。美亚柏科的电子数据取证、新大陆的动物溯源和POS产品、顶点软件的营销证券业务支持平台、福建邮科的号码百事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等市场占有率均位居全国前列。在行业解决方案领域, 福大自动化的“工控”软件、东南融通的银行业IT解决方案、保险业IT解决方案、国脉科技的高端电信外包服务、厦门雅迅自主研发的GPS车载终端及行业解决方案等也均在全国名列前茅。在IC设计领域, 瑞芯在数字移动多媒体高端芯片及应用方案的技术先进性和国际市场占有率方面仅次于美国苹果公司位居全球第二。对于已具备一定优势的本土企业应加大扶持力度, 目标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服务外包领域技术创新体制, 通过技术进步提高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逐步形成品牌效应。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兼并、重组和上市等多种方式做大做强, 在软件、IC设计、行业专业服务等领域率先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服务外包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推进产业要素聚集, 壮大服务外包产业整体实力, 逐步形成外包企业间相互配套的协作体系以延长产业增值链。在大力培育本土企业的同时, 要加大引进国内外领先服务外包企业的力度, 抓住与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世界著名的外包服务企业IBM在安溪合作共建中国国际信息技术 (福建) 产业园的有利契机, 打造国际一流的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积极推动泉州地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

(三) 坚持培养和引进并举, 为加快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完善适应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加快培养既精通专业又熟练掌握外语的复合型服务外包人才。鼓励高等院校加强服务外包紧缺专业的学科建设, 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运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培养服务外包领域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增强院校培养的实效性。鼓励在职培训, 通过企业人才定制培训、从业人员资格培训和职业鉴定、服务外包企业国际资质认证培训等方式, 加快培养熟练掌握外语技能与精通专业的各类实用型服务外包人才。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 逐步建立服务外包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体系。大力引进国内外经验丰富的相关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领军人才, 着力引进台湾服务外包团队和高端人才, 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 成立专门机构推动高端人才的引进工作, 建立高端人才的信息跟踪和联系机制以及服务外包人才数据库, 打造健康有序的人才成长和流动环境。对高端人才在收入、子女教育、简化出入境手续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营造适宜高端人才创业和安居生活的优良环境。

(四) 优化金融环境, 扶持中小离岸外包企业健康发展

优化和完善政策法规、营造优良的软环境是推动国际服务外包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发展国际服务外包的软环境涉及税收、金融支持、市场准入、便利化措施、知识产权保护、信用及监管环境等诸多方面。当前, 基于福建省国际服务外包企业规模偏小, 尚处于成长期, 亟需金融扶持的现实情况, 应加大对成长型中小服务外包企业金融支持力度, 营造促进服务外包发展的金融环境。设立风险投资专项资金, 以组建、参股及引进等多种方式创设服务外包风险投资公司, 鼓励外资、民间资本对服务外包产业进行风险投资, 逐步建立产业风险投资机制并构建专业的风险投融资市场。针对服务外包企业的特殊性, 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信贷及担保方式, 根据服务外包产业特点开展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订单贷款等融资产品创新, 建立适合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多种信用增级模式, 大力支持有市场前景的服务外包企业及项目, 积极为重点服务外包企业在国内外上市融资创造条件和提供服务。在鼓励在岸、离岸服务外包并举的同时, 密切关注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投资风险, 以及在出口担保、市场开拓、出口退税等方面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适时出台相应的金融、财税扶持政策和贸易便利化措施, 促进离岸服务外包企业的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 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尤其是离岸服务外包已成为福建省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外向型经济转型的现实选择。在总结借鉴国内外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福建省的实际, 分析福建省在发展国际服务外包过程中存在产业基础薄弱、企业规模偏小、人才短缺等多头管理问题, 提出深化闽台服务外包合作、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以及优化金融环境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福建省,国际服务外包,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力.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 (2010—2011) ———中国服务外包竞争力评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2]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服务外包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中国福建政府网, http://www.fujian.gov.cn/zwgk/zxwj/szfwj/201209/t20120913_517913.htm.

上一篇:《列夫托尔斯泰》练习题下一篇:申请优秀团员个人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