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宗教信仰对策

2024-07-24

大学生宗教信仰对策(精选6篇)

大学生宗教信仰对策 第1篇

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德育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中信仰宗教的人数比例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应当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及有关教育部门的足够重视。大学生精神价值倾向不仅与国家的蓬勃发展紧密联系,更对未来中国社会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宗教观,成为了当下一个具有迫切意义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信仰;德育

大学生思维敏锐,较少保守思想,勇于改革创新,他们的世界观和信仰往往受所处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有研究表明当前大学生对传统价值中的合理部分产生了怀疑态度,部分大学生对理想前途感到困惑和迷惘;毕业意味着将要走向社会,有的学生感到前途未卜、没有安全感,在内心有一种畏惧感、恐慌感,试图走进宗教寻求精神慰藉。

宗教信仰者在大学校园里虽是少数,但却是一股不可低估的力量,他们能否树立正确的宗教观,能否得到学校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将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环境的稳定和教育?|量的高低。本文结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实际情况,通过调研,力求找出大学生宗教信仰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可操作性强的方法和措施。

一、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

大学生对宗教理论有了一定认识,但并不表示他们全面掌握了宗教知识,事实证明他们的宗教知识还很欠缺的,对宗教组织的了解也很少。调查过程中了解到很多大学生不了解五大宗教的产生过程,分不清它们之间的差别。通过调研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初步的结论:目前在校大学生由于宗教知识较为缺乏,其经常生活的环境很少受到宗教活动的影响,其宗教信仰是模糊的,对宗教态度是宽容的,对宗教价值的理解是感性的和传统的,总之,受社会宗教活动影响不大。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宗教知识,缺乏对宗教的理性思考,加之受现代社会思想多元化的倾向,一旦宗教活动影响他们生活环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们也可能是潜在的宗教信仰的人群,而这一点值得注意。

二、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

当今的大学生,信息视野扩大,经济意识萌发,人际交往广泛,对社会各种现象都充满新鲜感、好奇感。由于社会的、家庭的诸多因素,使得相当数量的青少年学生对宗教产生了兴趣,甚至盲目信仰宗教,不得不令人深思和担优。从现实状况看,宗教影响大学生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有:宗教典籍对大学生吸引力,如《圣经》、《古兰经》等对好奇心强的大学生来说都很容易产生吸引力;宗教思想通过文学作品中对大学生产生吸引力,这比单纯的说教更具有说服力;受信教的家人、亲戚、邻居、朋友、同学的影响,其中家庭影响比较明显,其它影响不是很大;形式新奇、内容丰富的宗教活动的影响,如基督徒的“礼拜”活动,教堂集会庄严肃穆,很容易给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以震撼力,深受其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大学生对过宗教节日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如圣诞节,许多大学生走上街头彻夜狂欢。此外宗教的各种艺术形式也会对大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如寺庙、佛像,教堂、耶稣、圣母雕像等。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给大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今天的大学生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专业选择与学习的适应,人际关系的协调处理,恋爱交往问题的困扰,就业与竞争等诸多现实影响困扰着大学生,造成了许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面对各种压力,有些人会产生心理障碍,出现消沉、迷惘、失落、焦虑,甚至在宗教中寻求心理慰藉。此外,大学生身体存在缺陷、家庭影响、成长经历中的阴影,往往也会导致大学生信仰宗教。

三、德育对策与建议

(一)做好正面引导工作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宗教文化类的选修课和有关的讲座、报告,正面介绍宗教知识,增强对宗教的感性认识,消除大学生对宗教认识的神秘感。宗教不仅对信徒的影响是全面的,而且对不信仰宗教的人的影响也是深刻的。

(二)加强科学精神的教育

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要积极开展科学主义教育,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用科学的信念充实他们的心灵。[1]

(三)提高党建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的宗教心态现状使我们看到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与时代对它的客观需要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一些思想政治工作者知识面单

一、陈旧,不能很好解答学生提出的思想疑问,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思想教育公式化、教条化,可能造成大学生政治信念不够坚定,在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下摇摆不定。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在下功夫练好内功的基础上,要积极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大力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心理素质

通过教学、课堂、讲座、活动等形式带动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实施;要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设计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成才目标,引导他们有意识、有选择地参加各种素质拓展活动,与此同时广泛开展校园文化科技活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五)针对当代校园越来越突出的学生心理问题,学校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比如邀请专家为大学生做心理辅导、设立心理咨询诊所、开设心理卫生课等,为健康大学生的心理提供保证。高校要不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化和体系化建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和引导,缓解和排除各种心理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社会和学校要加大力量关注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树立起生活的勇气。“弱势群体”主要是指因家庭贫困、人际关系不和谐、就业压力、感情压力等造成的心理存在或可能存在问题的大学生。对这个群体学校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关怀。要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个性品质,引导他们与身边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环境,带动大学生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

(六)要在大学生中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

采取报告或专题形式,结合新形势、新要求,抓住大学生普遍关心的国内外热点问题,及时向大学生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政策,引导学生在思想上、政治上与中央保持一致。同时,让学生学会正确分析和判断国内、国际形势的能力,用社会进步、发展、开放的角度来认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矛盾,从而坚定信心,少一些困惑。

参考文献:

[1]陈全成、甘满堂.福州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调查与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10,(6)

作者简介:尹怡朋(1980-),男,汉族,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宗教信仰对策 第2篇

我国高校始终把培养大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其神圣职责.通过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及原因的分析,高校可以从客观认识宗教、教育者观念的更新、教育目标的重塑、改进信仰教育的`内容及形式等方面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

作 者:雷蕾 LEI Lei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广东,广州,510631 刊 名: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DULT EDUCATION OF GANSU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INSTITUTE 年,卷(期): “”(5) 分类号:B920 关键词:大学生   宗教   信仰教育  

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与对策分析 第3篇

一、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

1、信仰宗教的比例不容忽视

赵良等的调查结果为明确表示信仰宗教的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10.11%。杨晓慧等的调查结果为4.1% 的大学生明确表示信仰某种宗教, 14.6% 的大学生表示倾向于信仰宗教。关于信教大学生人数比例的调查结果还有11.14%、10%、17% 等。综上可见大学生信教比例不容忽视。即使取最少的4.1%, 那么一所中等规模大学的信教学生也将达到几百人, 这个绝对数相当可观。

2、确切人数摸底困难

学校禁止一切宗教活动和宗教宣传导致学生信教行为在学校隐蔽化。这给摸底普查工作带来了难度。调查研究经常采取的问卷调查法, 容易被学生尤其是信教学生的故意弃权和错填所失真。又因为信仰为公民的自由既可以随时发生改变又没有强制措施要求准确申报, 所以摸底工作即使认真开展也会因为对方配合的原因造成不准确。

3、对宗教的理解片面而肤浅

我国目前并不广泛存在信仰某一宗教的客观环境, 所以大学生对宗教的认知几乎都来自个人的渗透和影响。大部分人即使信教也仅仅停留在有兴趣的层次, 对其信仰的宗教非常了解的人很少。对宗教与迷信的区别、宗教与邪教的区别、信仰宗教能否入党等问题, 多数学生概念模糊。因为宗教的世俗化发展, 大部分大学生对宗教持宽容态。只有极少数学生表示反对信仰宗教和对信仰宗教持“鄙视态度”。

4、具体宗教的影响

各宗教对学生的影响并不均衡, 信仰天主教和道教的情况极少。自称信仰佛教的学生很少参加宗教活动和遵守教义规定, 仅仅是表现为口头信仰。信仰伊斯兰教的学生几乎全部为全民信教的少数民族。信仰基督教学生参与宗教活动的程度最高, 基督教堂和家庭据点在高校周围广泛分布。宗教在高校的渗透也以基督教渗透表现最为突出, 笔者所在高校遇到的宗教渗透情况全部为基督教渗透。

二、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原因

1、家庭原因

据我们抽样调查, 一半左右信教大学生受家庭成员的影响而信教。从小受家庭熏陶而信教很难通过后天教育改变。这个群体可以被认为是坚定的信徒。

2、自身原因

在现实中遇到挫折的人更容易在非现实中寻找心灵慰藉。我们的调查发现, 性格内向、缺少朋友、缺乏安全感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宗教渗透并期望在宗教活动中寻找自己位置。好奇和求知欲也促使一些学生了解宗教思想和参加宗教活动。

3、社会原因

我国目前社会转型期存在的社会问题, 会导致部分学生心理失衡。学校思政教育以正面单向灌输为主, 在一定程度的脱离实际。加上社会对宗教的宽容态度以及渗透形式的多样化, 因此大学生的信仰转向宗教存在现实和客观的土壤。

三、对策分析

1、第一课堂弘扬主旋律

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不可忽视。高校要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 教育学生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和方法 ,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使学生尊重科学、遵循客观规律、不断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 , 引导他们认识宗教唯心论的根本属性, 了解宗教存在着长期性、民族性、国际性、群众性、复杂性等特征的原因, 理解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通过加强教育, 坚定青年学生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2、第二课堂实践主旋律

要高度重视第二课堂实践育人的作用。要不断优化校园文化建设,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在文化活动和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在实践中, 使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以致用并开阔胸襟和眼界, 通过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来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自觉地抵制有神论的渗透和侵蚀。

3、做好特殊群体和个体的帮扶

在现实生活中, 特殊困难群体或个体如果受到宗教组织的救助或帮扶, 就会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使宗教渗透的进行变得顺利和通畅。大学生中群体中存在着一定比例的学习困难、经济困难、心理障碍等特殊群体, 一些学生个体会因为家庭突变、感情挫折等意外事件造成学业和生活的困难。如果学校对这些特殊群体和个体的帮扶不够, 而恰好宗教组织对其进行了雪中送炭式的帮助, 那么对此无论怎样开展教育工作都将苍白无力。所以思想教育工作一定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让需要帮助的学生能够真正及时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那么宗教渗透在现实中自然无的放矢。

4、依法抵御渗透

高校要建立抵御渗透的组织机构, 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依法对校园宗教渗透进行预防和处理。要发挥信息员的作用, 及时甚至超前掌握相关动态, 对有苗头侵害大学生思想的非法宗教渗透进行必要干预和防范。要积极与上级相关主管部门建立沟通机制, 坚决把宗教布道者挡在校园之外, 坚决取缔校园周边的非法宗教集会。对师生的校园传教行为一定要依法依规处理, 对校外人员入校传教要及时发现并移交公安机关。

参考文献

[1]赵良, 温成涛.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以吉林省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2) :138.

[2]杨晓慧.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及德育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 2006 (12) :19.

大学生宗教信仰成因及对策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信仰;对策

一、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

当前,大学生信仰宗教现象已成为不争事实,并且呈现出信教人数多、信教种类广,呈民族分布的特点,但大多数学生又对宗教真正认识不清。

1.信教比例不高,绝对数大。综合学者在各高校调查结果和本人在新疆的调查情况,不考虑区域差异性和少数民族地区受传统宗教影响的特殊性,当前大学生信仰宗教人数比例最高在32%左右,最低在3.0%-4.0%之间,对于绝对数量十分庞大的大学生总人数来讲,若按2011年大学生总规模3105万人计算,信教大学生最多达993万人,最少也有93万人,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带来了重大挑战。

2.信仰宗教种类多,成区域分布特点。从总体上看,大学生信仰的宗教主要有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从区域分布上看,受传统性信教影响,汉族聚居地区或生源主要为汉族的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主要是佛教、道教、基督教,另有少数大学生信仰其他宗教。在少数民族地区或有自身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大学生占大多数,少数民族传统信仰的宗教在区域内高校成为了大学生宗教信仰的主要部分;从大学生民族成分上看,汉族学生信仰宗教多为佛教、道教、基督教,较为分散,而少数民族大学生一般信仰本民族传统宗教。

3.大学生对所信仰的宗教认识不深刻,有盲目信仰倾向。信教大学生对所信仰宗教的宗教文化并不甚了解,对宗教文学著作、宗教音乐、宗教舞蹈等知之甚少,了解不深;而且信教大学生到宗教活动场所真正参加宗教仪式的人数并不多,大多数只为参观、祈福而已,并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信徒。

二、大学生宗教信仰成因

1.大学生自身因素的推动。一是以宗教信仰为寄托排解学习生活压力。当前大学生面临生活、学习中的诸多问题,如学习、恋爱、就业、人际关系等,部分大学生处理问题能力不足,适应能力欠缺,易产生消极情绪和逃避心理,容易倾向于从虚拟的宗教世界中寻找答案,为自己辩护或自我安慰。二是大学生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的推动。大学生作为知识分子群体,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探知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宗教领域恰是大学生群体在日常教育中不易接触的且极具神秘色彩的事物,更能激发大学生对宗教的兴趣。而且,大学生心理还不稳定,具有可塑性,容易随外界环境变化而改变,甚至不自觉地盲目跟从信仰宗教。三是以宗教信仰作为表达自我的方式。与从小学到高中的紧张生活相比,大学生活将他人约束为主变成了自我约束为主,大学生多了自由和自主性。在反叛心理的作用下,大学生容易将以前教育中的压力以一定的方式发泄出来,追寻一种另类表达自己的方式,缓解自身的孤独、失落和焦虑。

2.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的影响。当前,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期和社会发展的转型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发展中必然出现的问题,如腐败、就业等,少数大学生对此类社会问题认识不清,理解不够,易产生一些消极情绪,加上学习生活中的压力,转而向虚幻的宗教寻找答案或寻求慰藉。家庭对大学生宗教观的影响不容忽视。在长时间的共同生活中,因家庭成员信教或民族传统信教,家庭成员的宗教情感和信仰行为主动引导或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大学生宗教认识和宗教信仰,使之成为大学生内化的思想认识,成为家庭成员宗教观念先入为主的事实,构成了传统性信教。

3.宗教神秘性和渗透性的吸引。宗教本身就是极具神秘色彩的事物,而在我国的国民教育中,宗教作为一个系统性内容讲解的并不多,教材中涉及内容少,深度不够,加之宗教已渗透到道德、文化、艺术等领域,大学生在当前的信息社会中很容易接触到此类书籍、影视作品等,都进一步增加了其对大学生群体的吸引力。

三、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宗教观的对策

宗教文化是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劝人抑恶扬善,引导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方面有着一定积极作用,然“宗教易造成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排斥心理”。高校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对于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有着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

1.注重教育,加强引导,以真理和事实塑造人

①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巩固无神论阵地。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主要是充实“两课”教育的内容,转变教育方式。在教育活动中多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多讲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明确宗教的本质和根源,把宗教观教育内容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重要内容去宣讲;同时,要加强对党的宗教政策的宣讲,注重将理论讲授与学生讨论、学生演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及时为信仰宗教学生解难答疑。

②加强科学文化教育,强化大学生对宗教的科学认识。引导学生明确宗教产生和存在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在当时的条件下,由于科学技術的限制,无法对一些社会或自然现象进行科学、合理、让人信服的解释;更让学生明白现代科技文明的发展,解决了一系列宗教提出的疑难问题,举例子,摆事实,如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就承认生物进化论,大气流动形成风而非有所谓的风神等。

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释放大学生对宗教的依赖性。许多大学生信仰宗教是面对学习生活压力,或缺乏自我调节方法,或无处倾诉释放,无法排解所致。高校应注意心理疏导,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心理咨询室,发挥好心理咨询室和日常心理辅导的引导作用,注重同学生思想上的交流沟通,解决大学生心理困惑,注重培养大学生理性认识和健康人格,提升大学生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

④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问题。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要求强,社会期望高。学校要充分利用形势政策教育,对当前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不回避,详细讲透怎么看和怎么办的问题,加大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宣传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决心和信心,充分发挥典型宣传的榜样作用和示范作用,增强大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正确认识,提高对社会和生活的热爱和信心;切实解决现实问题。学校对学生提出的合理要求要及时满足,不合理要求也要认真、细致、耐心地解释,做好学生服务工作,特别是要积极引导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和建立新的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抓好管理,抓好教学,抓好就业服务,让大学生在大学的生活中有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降低宗教的吸引力。

2.注重管理,强化秩序,以制度和纪律规范人。高校应充分运用上级及高校规章制度,加强师生管理,减少学生宗教行为。明确教师是学生模仿和学习对象,对学生有言传身教不可忽视的作用。加强教师管理,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要求教师要注意自身的言行,牢记讲台有纪律,不信教,不传教。加强学生管理,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不散播宗教言论,不参与和组织宗教活动,不成立宗教团体和组织。

3.注重文化,优化氛围,以先进的校园文化熏陶人。高校应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先进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教育的途径和载体,也是教育的外部氛围和环境。营造平安、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对帮助大学生缓解压力、增强自我主体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这要求学校要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以积极向上,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为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丰富多彩,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文娱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和自信,自发抵制宗教的渗透。

参考文献:

[1]孟兆怀.宗教信仰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宜宾学院学报,2010(5):2.

[2]孙琼茹.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回顾与展望[J].中国青年研究,2008(5).

[3]陈一祥,林伟荦.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探源及其教育对策[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

[4]饶夏溦,黄玉钗.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心理根源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7(6).

[5]杨晓慧.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及德育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6(12).

[6]张宗鹤.当代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调查报告:以北京、天津地区为例[J].金陵神学志,2006(3).等

大学生宗教信仰对策 第5篇

试论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

摘 要: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危机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对河南省几所高校的调查研究,从学生、学校与政府、社会及宗教本身等四个方面来探究大学生信教的原因,并提出了应对之策,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信仰;原因;对策

Abstract:The belief crisis of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h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nowdays.Through several colleges survey in Henanprovince,we try to analyse the causation of why academicia believe in religon and bring forward strategy in order to help college students help studentsestablish a correct outlook of world,life and values.

Keywords:undergraduate;religious belief;cause;strategy

近年来,大学生信教人数呈逐步上升趋势,笔者于今年5-6月在河南多所高校进行的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985份,有效问卷759份,其中汉族学生中信教率为18%,少数民族信教率28%.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原因,整理一、大学生自身层面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迷茫期,面对多重压力时,很多学生缺乏应有的信心和勇气,失落、恐惧、迷茫的感觉应运而生。学生不知道自己应该追求什么,应该怎样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和目标,精神世界往往处于信仰模糊甚至真空状态。此时,那些未得到及时引导教育的学生就会倾向于将自己交给那些神秘的、不可知的外在力量(如宗教、迷信等),以求获得解脱;再者,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都具有一种猎奇心理,他们从小在单一的马列主义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灌输中成长,因而对于宗教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模糊心理,正是这种好奇心驱使他们去接触宗教,从而慢慢成为一名宗教徒。

二、政府与学校层面

政府和学校应当对学生的信仰起到规范和引导的作用。调查中发现,约有70.4%的大学生表示从未接触过有关我国宗教政策的宣传,这直接影响了我国宗教信仰政策的落实;另一方面高校两课教育由于教学手法问题往往流于形式,使得高校仅存的.信仰教育难以深入学生的内心,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社会层面

我国现在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激烈的社会变迁带来的社会失范与社会结构重建,必然产生拜金主义、贫富差距过大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而一些学生产生了严重的信仰危机,开始怀疑马列主义,进而宗教中那些劝人向善的教条教义则吸引了他们的眼球。

四、宗教本身

在信教大学生中,24%的信教大学生表示宗教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文化结构和文化魅力是其信教的主导因素。加之基督教《圣经》本身就是一部历史典籍、文学作品、神话小说,文学性、故事性强,又通俗易懂(佛经则晦涩难懂),这甚合部分精神空虚、寂寞的大学生的口味,由欣赏进而接受,信起上帝来。

五、提出几点意见

1.进行宗教本质教育,帮助大学生认清宗教的本质宗教道德本身就是世俗社会道德宗教化的结果,是将世俗道德绝对化、神秘化和片面化的结果,他们之间是一种支与干、流与源的关系。其次,宗教劝人向善的作用并不是它的主流,与宗教道德的核心内容相比较而言,它只是次要的、派生的,如在基督教中“信仰神、服从神、崇拜神乃是一切宗教道德规范的首要原则,它通过上帝和神明所谓的种种信条来调整人与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极力贬低人生价值”.[1]

2.强化“两课”的教育功能,开展切实有效的大学思想政治工作在我国,“两课”是宣传马列主义的重要途径,担任“两课”的教师应切实履行自己的教育职责,强化自身修养,优化教学手段,贴近学生身心,使“两课”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体现。

其次,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思想阵地,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错误的思想就会去占领。”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能及时介入并引导迷茫期的学生,便能帮助他们树立牢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否则,这些学生更容易投向宗教的怀抱。

3.加强宗教学的基础研究,开设有关宗教基本知识的课程部分学生正是在我国马列主义的单一教育模式下,才对宗教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神秘感,进而接触其甚至成为宗教徒,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开设宗教基础课程剥去其神秘外衣,让学生及早地认识对宗教本质,这样当大学生再面对宗教时,就不会感到盲目无知,才能更好的抵挡其渗透。

参考文献

[1]陈安金。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思考[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9)。

大学生宗教信仰对策 第6篇

摘 要: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担负着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重任。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对国家的长治久安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影响。本文通过五所高职院校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的问卷调查,对高职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高职学生 马克思主义信仰 现状调查 对策研究

一、调查目的、内容与方法

1.调查目的

2013年5月4日,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也是广大青年应该牢固确立的人生信念。”①可见青年信仰,尤其是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重要性,它直接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做出正确判断、做出正确选择。正所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②习主席认为青年的精神脊梁立于坚定的信仰,青年的成长依靠信仰的滋养与净化,只有坚定信仰,青年才能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中发奋图强。

然而,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全球化视野下的多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同时由于青年学生思想不够成熟,政治素养基础相对薄弱,高职院校学生相对在学习能力和辨别能力上缺乏足够的主动锻炼,更容易受到不良思潮的诱惑,在树立理想的路程中更容易迷失方向。在此情况下,高职院校如果不能及时跟进教育、坚守思想政治教育阵地,青年一代的信仰领域就会受到影响。

2.调查对象

课题组以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五所高职院校的全日制三年制专科学生为调查对象,抽取2013级和2014级两个年级共900名学生。为了增强此次调查的科学性与普遍性,抽取的学生涉及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商务英语、涉外旅游、空中乘务、动漫设计、铁道工程、航海技术、产品造型设计10个专业,其中男生占46.7%,女生占53.3%。

3.调查方式与技术路线

课题组通过问卷发放、个别访谈、集体座谈等方式对上述五所高职院校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进行调查与研究。主要方法是随机抽样发放问卷,要求匿名答卷并当场收回。课题组一共发放调查问卷900份,回收874份,其中有效问卷853份,有效回收率为94.8%。

二、调查情况与结果分析

在关于大学生是否有信仰的问卷调查中发现,68%的学生回答自己有明确的信仰;17.9%的学生则认为自己目前还没有信仰,但是想拥有信仰;有12.7%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信仰;而1.4%的学生则没想过信仰是什么。大学生中有76.7%的认为信仰很重要,而有23.3%的大学生认为信仰无关紧要、或不重要,也占相当比例。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意识到信仰的重要性,然而现在大学生的总量基数大,尽管不重视信仰的比例不是很高,但总人数却不少,值得思政教育者关注。

1.“信仰选择”的问题

调查中543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自己的信仰,约占总人数的63.65%;共有65人选择了“拜金主义”,约占总人数的7.62%;共有49人选择了“个人主义”,约占总人数的5.74%;共有149人选择了“宗教”,约占总人数的17.47%;还有22人选择了“其他”,约占总人数的2.58%。

综合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共有36.35%的人选择“非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自己的信仰。

就不同专业学科而言,在文史类学生中423人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约占文史类学生总人数的75.40%;在理工类学生中,84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约占理工类学生总人数的66.14%;艺术体育类学生中127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自己的信仰观,约占艺术体育类学生总人数的68.64%。可以看出来文史类专业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情况要好于理工类和艺术体育类学生。

从学生的政治面貌看,学生党员中有94人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约占党员学生(含预备党员)总人数的96.90%。非党员学生中有441人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自己的信仰观,约占非党员学生的总人数为58.33%。从以上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信仰的选择上,党员学生(含预备党员)与非党员学生还是有很大差异。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得出,大学生群体中信仰状况总体而言是乐观积极的,大部分学生都心存信仰,并且能够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选择。

2.高职院校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看法及认知程度调查

在“你认为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有必要吗”的选择上,566人选择了“非常有必要,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指导思想,作为当代高职院校学生必须了解”,约占总人数的66.35%;196人选择了“一般性必要,因为学校课程设置相关课程,考试需要通过”,约占总人数的22.98%;54人选择了“完全没必要,马克思主义对日后的工作、生活起到的作用不大”,约占总人数的6.33%;还有37人选择了“不知道,因为对马克思主义相关方面不感兴趣,觉得可有可无”,约占总人数的4.38%。从以上数据反映出,现今存在一部分的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动机出现偏差,仅仅为了考试的需要而学,或者因为马克思主义对于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作用不大而对其不感兴趣,认为对于它的学习可有可无。

3.高职院校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途径及效果调查

在“你认为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效果的原因是什么(可多选)”的选择上,663人选择了“理论相对较脱离实际,较为枯燥,空话多,课程内容针对性、实效性差”,约占总人数的77.72%;136人选择了“任课教师水平较差,师资队伍不强”,约占总人数的15.94%;241人选择了“课程内容与就业毫无关系,学生学习没有兴趣,动力不足”,约占总人数的28.25%;319人选择了“空泛的大道理,难以理解且学生不感兴趣”,约占总人数的37.40%。

被调查的853名大学生中,741名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来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占总数的86.87%;336名认为报纸杂志是他们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要途径之一,占39.40%;301人通过广播、电视来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占35.29%;另有29.3%和12.7%的大学生分别通过网络、家庭来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可以看到,当代高职院校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其次是报纸杂志及广播电视,网络也是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一种有效途径。而选择“其他”选项的学生列举了一些他们所认为比较易于接受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有效途径,包括到红色景区参观学习或组织学习先进人物的事迹的主题教育等,都是实践性比较强的途径,也是高职学院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南京地区高职院校学生接触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学校的思想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但缺乏实践教学。同时,也反映了对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来说,教学内容大多为空洞枯燥的理论,教学方式不够新颖,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也难以使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接触马克思主义。

三、对策与教育建议

1.构建科学的高职院校学生信仰教育体系

首先,必须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对信仰意义的认识,不能单纯地依靠任课老师从理论知识方面的灌输。此外,高职院校在通过理论课教学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同时,也要注意改变单一的教育模式,善于运用启发式的教育模式,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辩证讨论,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理论知识的内化,将信仰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时代主题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因此,教育者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去教育学生,让学生全面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理论成果,即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南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等,让当代大学生真正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2.强化高职院校主阵地作用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高职院校是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要阵地,而课堂教学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要渠道,师资队伍和校园文化都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在以下方面存在一些问题:(1)在书本教材内容方面,存在与社会实际脱节的现象,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不够紧密,需要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内容的改革;(2)在教学方式方面,大多高职院校的教师还是比较注重传统的理论知识的传播,教学手段单一,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应该从灌输式教学转变为互动式教学,教师与学生应该更多地进行讨论、交流和沟通,吸引学生参与理论教学。此外,课堂教学也应多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走出校园,让学生亲身体验理论知识的真实性;(3)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一些高职院校不够重视,教师数量不足,需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经验,整体的素质和专业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4)在校园文化生活方面,内容不够丰富、品位不够高雅、主题性和教育性不够鲜明。另外,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微博等高技术手段在理论课教学中的积极作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育人氛围。

3.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因此,自我教育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和自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互相联系、相互制约、彼此促进的两个方面。比如,充分发挥班级、学生会、大学生党团组织、大学生社团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方面,可以通过优秀学生党员影响带动周围同学,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抵制各种腐朽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侵蚀;另一方面增强学生对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此外,学校应该积极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提供一定条件和支持。如加大资金投入,为学生组织和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充足的活动经费;加强各种教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提供场所;帮助大学生组织聘请指导专家,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提供咨询,等等。

注释:

①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5/04/c_11563

9203.htm.②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05/c_11105

28066.htm.参考文献:

上一篇:教师个人课题研究计划数下一篇:城管局局长先进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