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故事

2024-06-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故事(精选14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故事 第1篇

我心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听起来好像很深奥、很玄妙。其实,它的内容很明确、很具体,就体现在社会成员的具体行为中,体现在现实生活里,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我爸爸的朋友王叔叔就是这样一个人。

王叔叔在政府部门工作,手中有一定的权力,托他办事的人也挺多的,经常有人请他吃饭,有的还往他家送礼。每次遇到这样的情况,王叔叔总是客气但坚决地拒绝。

前几天,我和爸爸到王叔叔家做客。刚进家门不久,王叔叔家门铃响了。叔叔起身开门,原来是他以前的一个同事约他吃饭。叔叔客气地问他什么事情,那叔叔笑着似乎毫不在意地说:“也不是什么大事,尤其对你而言,更是小事了!”原来,他在驾车回绍兴的途中,违反了交通规则,驾照被交警扣留了,要一个月以后才能拿回。对于一个习惯了以车代步的人,驾照被扣是一件让他很不方便的事,他知道王叔叔和和交通部门有一定关系,所以,他想请王叔叔帮忙拿回驾照。

听完他的话,叔叔脸色有点儿变了,他停了停,严肃地说:“如果是想叙旧一起坐坐,我去,我买单;可是,你请我吃饭是想请我帮忙拿回被扣的驾照,我吃了饭,帮你的忙,那我不是在拿手中的权力与你做交易吗?那你请我吃饭是让我做违法的事,我能去、能做吗?再说,你违反交通规则,不好好接受处罚,对你今后开车也没有好处。”那位叔叔听完王叔叔这番话,惭愧得低下了头。他们的故事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展现了温暖人心的道德力量,促使人以德养心,厚德善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有坚实的支撑,而这些感人故事具有生活基础,非常鲜活,就发生在我们普通人的身边,处处是美景,幕幕都动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故事 第2篇

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平等的小故事。一天早晨,王丽来到学校,她走到楼梯口,碰到班里一位腿有残疾的同学,她说,我扶你上楼吧。同学说,谢谢你。当她们走到教室门口时,有两位调皮的男同学在模仿那位同学走路的样子。那位同学伤心地哭了。王丽生气地说:你们这样是不对的,我们大家都是平等的,如果大家也这样学你,你心里是什么感受呢?这两位同学被说得哑口无言,羞愧地低下了头。

关于文明的小故事。电影院里,大家都在专心至致地看着电影,突然,一阵手机铃声响起,紧接着一位男士在大声地讲着电话。周围的观众纷纷指责他,这是公共场合,要注意文明,不能大声喧哗。那位男士不好意思地拿着电话快步走出电影院。

二五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故事 第3篇

关键词:新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指明了方向。 在新形势下采用广大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充分利用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传播方式和运营机制, 建立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的长效良性互动机制, 根据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统筹课堂教育、 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于一体, 通过各个培养环节的横向结合, “依托新媒体有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于百名教授成长故事沙龙活动”项目构想应运而生。

一、百名教授成长故事沙龙传播方式与路径

( 一) 立足载体建设

创新载体对于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空间, 提高教育实效有着重要意义。沙龙具有开放化、气氛活跃、共享性、平等性、 深入性和易行性的特点, 因而成为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

以 “百名教授成长故事沙龙”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载体, 将其打造成教授和青年学生之间思想交流与碰撞的阵地, 也是启迪智慧与交融观点的平台。通过对桂林电子科大学一百名优秀教授成长故事的挖掘, 邀请百名教授作为沙龙访谈嘉宾, 以他们对于生活和生命的感悟为载体, 给予我校大学生敬业、诚信、友善等优良品质, 以鲜活生动的故事案例向青年学生传递正能量。

( 二) 建立传播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需结合新思维、采取新方法、利用新媒介, 将单向的疏导教育转变为双方互动的传播, 让传播者和接收者由对立走向分享, 进一步适应媒体融合带来的挑战。本项目传播机制体现在以下方面:

1. 现场传播。百名教授成长故事沙龙会依据主题选定不同的地点开展。通过教授与学生面对面分享与交流, 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 谈论曾经面对的困惑和苦难, 分享过来人的经验和建议, 为学生创设感悟和培养珍贵情感的平台, 引导大学生自身去感悟世界, 体验人生, 理解人与世界的关联。每期沙龙现场有来自各学院的学生代表, 与教授提问互动, 50余位大学生在现场分享这场有思考、有疑问、有价值观、有锋芒的思想碰撞。以沙龙形式开展, 相对于传统、 枯燥的说教方式更加形象、生动, 也是现场传播的一种方式体现。

2. 网络传播。现场传播在其具有较强影响力与感染力优势之外, 存在受众范围的局限, 为了让大学生受众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本项目依托校内媒体、主页网站、官方微博、微信等平台, 利用网络载体, 打造网络育人新平台, 实现全媒体的概念。把线下、电视、互联网全部集合到一个平台上, 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搭建平台。以百名教授成长故事沙龙为契机, 实现多方联动, 扩大活动辐射面, 建立多方位、立体化的传播体系, 实现信息传播全覆盖, 让学生在享受视觉冲击的同时, 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二、百名教授成长故事沙龙项目的意义

( 一) 现实性强: 紧扣党政工作大局和青年需求

以科学的、积极的价值观引导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发展, 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 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发展, 需要找准引领的着力点。在这样的背景下, 积极、向上、更具时代人文关怀的本项目应运而生, 其立足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及审美需求, 倡导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和坚守。

( 二) 角度新颖: 量身定制的 “第二课堂”

本项目目标受众定位于90后在校大学生, 设计了一个青年与榜样近距离平等交流的平台。充分利用本校自身的资源优势, 邀请校内德才兼备、行为世范的学者、教授, 演讲青年感兴趣的主题, 分享自身关于人生、梦想、奋斗、选择的人生经历和感悟思考, 这样的人生课堂本身就极具吸引力。除教授讲述之外, 安排与现场大学生进行交流、提问, 打破了以往课堂 “一人讲”、“有讲无问”的僵化形式, 在一个坦诚、平等的交流环境中, 更容易产生思想碰撞的火花。

( 三) 具有针对性: 满足大学生的心灵需要

对于未来, 青年人有迷茫、困惑、焦虑甚至压抑, 迫切需要过来人的指引, 需要从榜样身上汲取力量, 需要从更多的人生经历中获得启迪和思考。本项目把握住了受众的需求, 选择年轻人关注和困惑的话题, 褪去严肃和说教的外衣, 以一个个真实的人生案例来分享人生智慧。这些有温度的故事让大学生看到了成功背后的艰辛与不易, 看到了同样的困惑和选择, 看到了故事中说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 四) 凸显时代性: 展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复合性

探索和寻求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动力机制和外化途径, 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依托新媒体的力量, 不以承担教育为主要任务, 而重在传播新闻信息、引导校园舆论、聚焦文化生活, 使教育成为附载于上述功能之中的亚功能, 但又让其附载随处可见, 在活动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 渗透良好的价值观念、体现高尚的道德情操, 让教育效果呈现多极辐射状态。

参考文献

[1]李东.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J].青年记者, 2014 (17) :96-9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故事 第4篇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价值旨归和价值指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内核,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升华和高度概括,他们共同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中。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基本关系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5-0022-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在价值层面上的具体表象,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核心价值体系得到高度概括和提炼升华,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核心价值体系的应有之意。因此,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的指导地位,助推我国价值哲学的发展,进一步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底蕴和哲学基础,都有着十分重大的理论创新意义和深厚的现实价值。

一、相关内涵的科学界定

从哲学意义上讲,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它反映的是客体的存在对主体需要的效用、意义、关系和某种需要的满足。核心价值指的是一定社会群体中人们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理念或价值原则,它在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指导地位,表明某些事物对人们具有普适性的、一般的有用价值。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通常是在统治阶级的号召或倡导下形成的,它对于维护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提升本民族的认同感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它在一个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

所谓价值观,就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实践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关于价值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它是在价值评判、价值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言行准则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们对某一事物的原则立场、价值评判、态度需求等。价值决定价值观,价值观通过多种形式反映价值本身。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所谓核心价值观,就是在一个社会中居于支配地位的核心理念,就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尺度和理论守则。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在哲学层面和价值领域的根本表象,是社会主义社会中稳固的生产关系及价值目标追求的集中映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表现和价值升华。它纵观于社会主义的理论学说、现实运动、根本制度和社会形态中,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驱动和内在需要,是一个相对稳固的思想理念。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关系

从实质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关联,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偏重于横向解析的话,即偏重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宏观领域方面的内容的话,那么核心价值体系则更倾向于纵向解构,即更倾向于理论、理想、精神、道德等意识层面。只有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才能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提供稳固深厚的价值支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追求和实现提供坚强保障。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旨归和价值指向

工人阶级由自在阶级转为自为阶级,由自发斗争转为自觉斗争,其目的就是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压迫,在生产力极大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构建“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联合体,这个联合体本身就是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在价值层面的同义表达。这一最高价值观本身就内蕴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的核心价值理念,这正是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表现,也是我们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导向和价值抉择。

马克思在依据作为主体的人的生存发展状况,把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形态: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体系中,从宏观的社会场域来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国家作为整体的价值取向,即在集体主义价值原则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微观个人层面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又内在地包含着个人生活得到富裕、政治权利得到保障、文化修养得到提升、人际关系得到改善等内容。可见,既注重国家的整体利益,又不排斥个人的合理诉求,既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又尊重和保护个人的正当权利,而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只有借助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只有具体落实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上,才能真正得到最后实现,才具有现实性、普遍性、彻底性和人性。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内核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在生产这种社会主义能集中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愿望、和要求,它时刻折射出公正、平等、共享和改善民生的人文理念,因而它本身就具有内化为大众信念、外化为群众生活实践、转化为人民生活能力的诉求,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好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彻底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的社会现象。

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价值标准,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终极价值取向。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和强调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合规律性的要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合目的性的要求。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合规律性的又是合目的性,必然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内核。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升华和高度概括

一方面,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也是坚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迫切需要。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因为爱国是具体的、历史的,国家必须以一定的社会制度表现出来,爱国也就转化为热爱一种社会制度的行为,在现实中国,这种制度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同时,爱国从本质上看,也属于一种集体主义,或者说是一种最高形式的集体主义。因为国家就是一个“放大”了的集体,是单个集体的社会化。所以,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就是高扬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旗帜。体现时代进步的改革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这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和主义的重要品质,能够被人民群众以一种平等的主体姿态、共同持有的自觉信仰、精神价值取向和现为规范准则,从而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表征。

另一方面,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也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指引和价值准则。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树立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社会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因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涵盖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各方面,集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新时期道德的精华,为提升广大人民群众道德修养达到更高境界提供了最核心的价值导向。

三、结语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既有内在关联性,又各有侧重点,相互区别。从某种角度上说,二者是表象和内容、外延和内涵的关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中。

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前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发展和递推式演进。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合理内核和最高抽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和精神,决定着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根本走向,引领着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范式和潮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通过人民群众把核心价值体系建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个坚实感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吴向东.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陈章龙.冲突与建构—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陈章龙,周莉.价值观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袁贵仁,韩庆祥.论人的全面发展[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故事 第5篇

读了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当时我认为这种宣传主旋律的书一定是深涩难懂,看起来一定很枯燥乏味。但当我深入读里面一则一则的故事时,才大大改变了我的思想,让我不由得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感情。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是从理想信念、民主法治、忠诚爱国、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和谐文明、敬业奉献、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宽厚兼容、求真务实、改革创新12个方面共用了120个故事来向我们介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个体能否满意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景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凝结人心。必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马克思在《资本论》的故事里面,我感受到了理想信念的巨大力量。这个故事给予了我无穷的动力,在我困难时克服一切困难。我知道马克思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他的知识领域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宗教学、逻辑学、美学、政治学、文学,他能阅读欧洲许多国家的文字,能用德、法、英三种文字写作,我想如果没有强大的理想信念做支撑,马克思早就放弃了艰苦的写作工作,转行做别的工作来改善生活条件了,而不是不惜流亡海外也要完成旷世巨作《资本论》。这足以见他坚强的决心了。

今天,有中国特色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弘扬爱国主义、提倡荣辱观、以人为本、发展生产力、实现共产主义”。在这一思想体系中,弘扬爱国主义是前提与核心,提倡荣辱观是最新教育方式、以人为本是主体、发展生产力是手段、实现共产主义是最终目标。

弘扬爱国主义是前提与核心。列宁认为,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里所爱之国指的是作为祖国的国家。爱国,也就是对祖国之爱。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千百年来一直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抵御外敌的一面旗帜,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源,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以及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重人作用。这种爱国主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华儿女总是对祖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人好河山表现出一种简中的、朴素的热爱之情。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在赞赏祖国的同时,对祖国前途、民族命运具有高度的责任感,积极参加反对国家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伟大实践。作为一个小学生,不一定要做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大事,而是在于思考怎样体现和维护一个民族的爱国精神。我们要拥有中国这个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应有的荣誉观,这是对社会道德建设的补充和发展。这本书传播的是一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神和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所表现出来的英勇无畏、敢于献身的精神。它教会了和引导了我们更加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使社会主义核心夹杂观为我们青少年所理解、掌握、遵循,从而塑造心灵、规范言行、引领风尚。

我将会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莱芜市钢城区颜庄镇谰头小学五年级二班

吴 雪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小故事 第6篇

第一个故事:

一天晚上,天空中一颗流星划过。我和爷爷都默默许了愿,我问爷爷:“爷爷,您许得是什么愿?”爷爷说:“我许得愿望呀,是希望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变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我好奇的问:“什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爷爷说:“对,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文明、社会和谐。”我望着深邃的夜空,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第二个故事:

一天,我和表弟一起在姥姥家玩。表弟悄悄的对我说:“哥哥,我昨天不小心把别人家的花瓶打碎了,不过,没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不是说,社会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吗,那不就是说我们可以自由自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吗?打碎别人的花瓶也没关系,对吧?”听完表弟的话,我不禁笑了出来,心想,还真得教育教育他。于是,我认真的对表弟说:“不对,所谓自由,是人的思想自由、生存和发展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只有社会公正、法治,我们才有真正的自由和平等。自由平等需要我们自觉遵纪守法,维护社会公正正义,而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懂了吗?”表弟一脸崇拜的望着我,说:“哥哥,我明白了,要想自由平等,就必须遵纪守法,爱护公物。我这就去给他们承认错误。”

第三个故事:

一天,在课堂上,王老师问我们:“同学们,今天这堂课的主题是《我长大了想干什么》,请同学们畅所欲言。”郝思恒站起来大声说到:“老师,我长大了要当一名解放军,保家卫国。”王彩蓓也不甘示弱:“老师,我长大了要当一名工程师,把我们的城市建设的更美好。”燕飞宇举手举得老高:“老师,我长大了要当一名人民教师,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听到大家的话,我心潮澎湃,也大声说出自己的理想:“老师,我长大了要当一名科学家,让宇宙飞船飞向未知的星球。”听到我们的理想,王老师高兴的说:“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无论是保家卫国,还是踏实工作,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我们共同的理想。”“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我们共同的理想。”同学们在心里默默的许下自己的愿望。

第四个小故事——文明小故事

从前,有两个年轻人,他们在同一所私塾念书,成绩也都很不错,他们俩是非常要好的朋友,而且两人的兴趣爱好也非常相似。唯一不同的是其中一个年轻人很有礼貌,对任何人都很尊敬,对待自己的长辈更是如此;而另一个年轻人一点儿也不懂礼貌,对自己的长辈的态度很差,而且说话时总带着一副不耐烦的样子。

就这样,两个人快乐地成长着,别人也看不出两人有多大的区别。直到有一次,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想找一个年轻人,把自己的学问传授给他,让这个年轻人当他的接班人。老人看中了这两个年轻人,但是两个年轻人中只能选一个,于是乎,老人对两个年轻人展开了一系列的考验:考验的主要内容就是文明礼仪,一个人如果没有文明礼仪,有再多的学问也没有用。

首先老人乔装打扮,使人认不出他来,然后他先对那个讲礼貌的年轻人展开了考验,他等在年轻人的必经之路上,等他过来时,老人故意把自己的东西扔在了地上,让年轻人捡起来,等年青人捡起来后,又把东西故意扔在了地上,看年轻人的表现,年轻人又捡了起来,老人接过东西,也不说一声,就走了,但没走几步就假装倒在地上,虽然看得出是假的,但年轻人还是不假思索地冲上去,将老人扶了起来,还问了一句你没事吧!老人见小伙子如此这般,心里暗暗高兴。接下来老人就要去考验另一个年轻人了,老人还是故伎重演,这位年轻人捡起第一次后就不再捡了,第二次还是在老人的催促下才捡起来的,而且捡起来后又不是用给的,而是直接扔了过去;老人接住东西后很生气,但还依照上一次的做法,没走几步就假装倒在地上,但出乎意料的是,年轻人假装没看见就径直走了。老人考验完两个年轻人后,当机立断,他要把学问都传给那个讲礼貌的年轻人,让他当他的接班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故事 第7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故事 第8篇

这27所高校, 从地域角度而言, 分布于全国各地, 具有普遍的地理代表性;从办学层次、类型、历史等特征而言, 基本涵盖了全国各类型的高校, 具有极强的范围代表性;从内容上而言, 基本都可归纳概括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合点, 具有很强的意义代表性。从这兼具多种代表性的27所高校的校训里, 我们窥见大学校训在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 进而诱惑笔者从这27所高校出发, 探讨我国大学校训的魅力与他们超前的时代意义。

一、地域分布广泛

本次选取的27所高校, 分布于全国各地。从行政区划而言, 一共包括14个省、3个直辖市和一个内蒙古自治区。地理区划而言, 一共包括6个地理区位, 其中, 华东9所;华中3所;华北8所;西北2所;西南1所;东北4所。从地理区位的选取角度而言, 这些高校基本已经代表了全国各地的高校, 在地理意义上, 具备足够的广泛性与代表性。

二、学校特征各异

目前, 我国高校数量众多, 类型各异, 因此, 所选取的高校必须在不同类型中进行挑选, 才能有效证明高校校训广泛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性。在刊载的27所高校中, 从办学层次而言, 属于国家“985”重点建设高校共计19所, 占到总数的70.4%;属于“211”重点建设的高校共有5所;属于省、市属重点高校的有1所;属于一般性高校的有2所。各个层次的兼顾, 说明各层次高校的校训均具有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占到绝对比重, 也说明高水平高校在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过程中所肩负的更重大、更艰巨的使命与任务。从办学类型而言, 85.2%的高校属于综合性院校, 这多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 高校合并、全面建设后综合性院校比重增加所致。从办学历史而言, 百年老校的有14所;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前建校的有11所;新中国成立后建校的有2所。各个历史时期建校的高校都有所涉及, 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说服力, 尤其是百年老校占到最大比重, 说明历史悠久的高校对于中国传统礼仪的坚守与传承, 也足以表明高校校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先天的遗传基因与一脉相承的特性。

三、内容全面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纵观这27所大学的校训, 我们大致可以总结出以下特点。

(一) 校训内容大多来自古典诗文, 继承并发扬了中国传统道德与文化礼仪。

经过统计, 27所大学中, 有19所, 近70%的大学校训是直接或间接引用中国传统古典诗文的。这些校训的确立者内心都是希望利用中国传统道德与文化教化学生, 教育学生要效法古代贤哲先贤, 以他们的价值观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并以此作为大学教育的目标与旨归。

(二) 校训内容各具特色, 体现大学的精神与作风。

27所高校校训各不相同, 从字面意义上体现了各自的特色与区别。从校训的提出、讨论、研究到最终的确立来看, 各个大学或是从学校筚路蓝缕、建校的艰辛凝练校训;或是从学校学科特色出发总结校训;或是通过对时代要求的考虑, 不断创新、调整校训的内容。这些无不体现出大学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优良作风与独立思考、严谨务实的治学精神, 也是校训之所以能成为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因之一。

(三) 校训内容先天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定契合度。

在契合度上, 我们首先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要求, 再对27所大学校训进行分析, 探究两者的契合度。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二十四个字, 主要是从三个方面阐述的。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代表国家层面, 主张国家的自强与独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代表社会层面, 主张社会的公平与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代表公民个人层面, 主张个人的道德修养。

2. 校训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

经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分析, 我们大致进行了总结概括, 27所大学校训中有25.9%的大学校训体现出校训创立者从国家命运出发, 要求学生勤于治学, 为民族解放与国家富强而奋发图强。有14.8%的大学校训则表现出, 学校要求学生要形成公平意识, 为建设先进的法治社会而努力。有高达59.3%的大学校训显现, 大学要求学生能够以传统的“仁义礼智信”作为为人处世的准则, 传承并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与礼仪, 以良好的道德养成作为大学教育的目标。

四、结语

从以上三方面可以看出, 中国大学校训在一定程度上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说明这27所大学的校训具有足够的普及面、代表性、广度与深度, 足以说明中国大学从整体上能够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正因为此, 深入研究大学校训, 并积极在大学生群体间开展以校训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 具有极大的价值与深远意义。

摘要:2014年4月起, 光明日报陆续刊载了“校训的故事”系列文章, 展现了27所大学的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契合与联系, 强调了利用校训作为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与意义。我们对这27所大学从地域、发展变化、学校特征、校训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分析与归纳总结, 从各个角度说明我国大学的校训确实具备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性与作用, 各高校应该以此为契机, 深入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故事 第9篇

关键词: 核心价值体系 价值观 基本内容

一个国家和社会,需要有一种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来维系和支撑,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它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我国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体现在社会成员的具体行为中。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我认为作为政工师,其必须从四个基本层面加深理解,并结合实际工作加以践行。

第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才能有效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达成思想共识,团结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进步。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集中地代表了我国各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共同利益与愿望,是保证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团结一致,克服任何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武器,有利于增强我们党员干部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影响,始终保持正确立场、头脑清醒。目前,一些国际反动组织妄图分裂我国,西方资本主义试图用和平演变等方式同化我国,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党员的价值观取向,直接影响我们党的执政之基。

第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一是民族精神蕴含着民族的理想和信念,一定社会的时代精神赋予爱国主义精神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体现民族的思想道德观念及其行为准则,是统一思想、规范行动、保持团结稳定的强大力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维系国家统一。民族精神之所以能够维系民族的团结统一,核心因素是爱国主义。这种历久弥新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紧紧地把所有中华儿女维系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当代共产党人也需要一种精神,就是肩负起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新中国使中华民族摆脱了封建主义枷锁和殖民主义屈辱。如今,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使祖国重新以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精神永远是我们凝神聚力的精神支柱。

二是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改革创新同爱国主义精神在本质上是相统的。民族精神的發展进步,靠的就是不断改革创新,任何一个民族,如果闭关自守、孤立发展,就必然走向落后和衰亡。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汲取一切先进科学的精神营养并充实到自己的民族精神宝库之中,推动民族精神的发展,才能生生不息,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包括与时俱进的精神,开拓进取的精神,求真务实的精神,讲求效益的精神,奋勇争先的精神。中国人民就是依靠这种精神,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经受了各种严峻考验,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开辟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发展最好最快的历史新时代。

第四,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其他社会成员有着很强的示范作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党员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自觉提高个人思想品德修养,带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党员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道德问题是做人的首要的基本问题。许多腐败分子走上犯罪道路,大多是从操守不严、品行不端、道德败坏开始的。党员干部必须自觉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生活情趣,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浩然正气,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影响群众。

除了理论的学习外,我认为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好的方式,就是向周围的先进人物学习,包括每个系统、每个单位的先进人物,要学习他们牢记宗旨、执政为民的公仆情怀。虽然先进典型身处不同岗位,从事不同职业,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善于把实践党的先进性要求与本职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竭尽全力为人民谋利益,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党旗增辉、为党的形象添彩。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政工师必须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这将是一次精神洗礼,将进一步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在新的形势下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故事 第10篇

有人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灯塔,它照亮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彼岸。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高度概括,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总的共同目标。

还有人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标尺,它规范着每个公民的一言一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中国公民应该树立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应该遵守的根本道德准则。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与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故事 第11篇

领导干部从政核心价值观

中共柳州市委党校谭清华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应对世界思想文化呈现交流交融交锋新态势的必然要求

(二)适应我国思想意识呈现多元多样多变新特点的必然要求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三、领导干部从政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基本内涵

(一)领导干部从政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形成(二)领导干部从政核心价值观提出的主要原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故事 第12篇

《 人民日报 》(2014年03月20日 07 版)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既有分别更有联系的“三观”。因为相互分别,“三观”成立。人生观居其中,受世界观、价值观影响大;它们也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生实践;三者紧密联系而成一体,或称“三观一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上集中体现这“三观一体”,蕴含人们对世界、人生、社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价值共识;既部分来源于人生观,与人生观在价值上有共通性和一致性,又高于人生观,指导人生观;既是人生观的价值准则,又对实现人生价值起着不可替代、不能逾越的积极作用。

核心价值观与当代人生观在价值上的共通性和一致性

在中国,核心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共通性和一致性,自古皆然,一脉贯通,当代集为大成、蔚为大观。

中国人向来有天下意识、家国情怀、家园情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把人生与国家和社会贯通起来,形成人生与国家和社会的共通性和一致性,或曰共通景象、一体模式。这种共通景象、一体模式,在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是主航道;在民族救亡图存征程中,是主流;在民族复兴进程中,是强大精神动力,支配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实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国家、社会和公民三方面的核心价值观凝为一体,彰显社会主义本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融合世界文明成果,符合人类美好价值追求,体现当代中国人的价值理想和要求。在价值主体、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上,展现人生与国家和社会的共通性和一致性。

在价值主体上,都是当代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谁”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是生长在社会主义中国的中国人的。当代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同时也是当代中国人的人生观的核心内容,是你的我的他的、你们的我们的他们的、十几亿中国人的人生观的核心内容。价值主体具有同一性。这种同一性表明,两者都来源于当代中国人,属于当代中国人,作用于当代中国人,为了当代中国人;都从当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中来,回到当代中国人的价值实践中去。

在价值目标上,都为祖国繁荣发展。国家是人的生长地、也是归宿处,是根基、也是平台,是前提、也是结果。人生与国家是命运共同体,与国家兴衰息息相关;国家好、民族好,人生更好。人生观与国家发展观具有共通性一致性,都把国家发展放在头等位置,都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都激励人们在贡献国家发展中实现人生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国家发展目标,也同时确立人生为国家发展奋斗的目标,人生在国家发展坐标体系中的方位定位,体现国家发展目标与人生奋斗目标的有机统一。

在价值取向上,都为中国社会健康发展。社会是人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大家庭”,其好坏优劣制约人生质量和境界。在社会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各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交流

交融交锋之时,一种积极健康、昂扬向上、积淀“最大公约数”的价值观,对于社会增强认同、稳健发展何等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中国当代社会的走向和价值取向,明确哪些是核心的、非核心的,哪些是主流的、非主流的,这也同时确立人生的社会价值导向,人生如何处理好自我与社会关系的价值指向,人生实现社会价值的价值标准。

在价值准则上,都为提高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道德水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于当代中国人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精神道德世界和怎样建设这个精神道德世界,致力于提升当代中国人的“软实力”和精气神,与人生观所推举的精神道德高度契合并一致。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公民或个体的伦理规范,与人生观有关内容原本一体;把核心价值观这方面内容贯穿于人生观,人生观的价值内涵或人生价值观得以固化和升华。共同价值链条把它们紧紧联系在一起,为人生联通核心价值观开启“直通车”、并入“快车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一面精神旗帜,也是当代中国人生观的精神向导和价值内核。就人生观而言,亦可称为当代核心人生价值观。那种认为核心价值观与人生观无关或是“两张皮”的观点,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把核心价值观当作外在于人生、与人生是两码事乃至对立的看法和做法,站不住、说不通,有的甚至是错误的。

核心价值观对建构当代人生观的作用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居于社会思想观念体系的主导地位,决定当代人生有无时代意义,是当代人生观的“指南针”、“主心骨”、“过滤器”和“孵化器”。

说是“指南针”,在于它确立的方向和理想。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仁人志士的精神放歌,是当代中国的奋斗方向和理想,也是中国人的人生方向和理想。核心价值观回答了我们的人生为什么奋斗、朝什么方向和目标奋斗这个重大问题,鼓励我们的人生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我们的时代与以往不同的是,它更接近于实现这个宏伟理想和目标,我们的人生也更接近于实现这个宏伟理想和目标。朝这个方向而不是别的什么方向、为这个理想而不是别的什么理想而奋斗,我们的人生更有时代价值和意义。

说是“主心骨”,因为它是精神支柱。一个古老而朝气蓬勃、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泱泱大国形成的价值理想,一个十几亿民众聚集的集体意志,是一根多么雄浑而博大、强劲而坚韧的精神支柱。中国人的脊梁得由中国的“主心骨”顶着、撑着。有这么一根具备擎天柱力量的柱子顶着、撑着,我们就可以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继续改革开放、攻坚克难、勇攀高峰、创造人间奇迹。有这么一根具备擎天柱力量的柱子顶着、撑着,我们在人生道路上顺畅前行时,就能一帆风顺、开足马力;遇到曲折或风浪,就能增添正能量、化解负因子,增强自信、坚定信念,转危为机、化险为夷,使人生更为壮阔和精彩。

说是“过滤器”,因为它是科学价值观。它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基础上的主流意识形态,是符合中国国情、融合世界文化发展观念的先进理念,是当代中国兴国强国之魂。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应坚持和弘扬;非科学的、伪科学的、反科学的,该过滤和淘汰。什么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什么拜金主义、定命主义、唯意志主

义,或悲观主义、虚无主义,或极端个人主义等的人生观,什么贪赃枉法、唯利是图,或好逸恶劳、好吃懒做的人生态度,统统可以用以核心价值观统领的人生观来展开精神救赎。“激浊”才能“扬清”,“匡正”才能“祛邪”。人生成与垮,做好加减法。轻装前行,才能又好又快实现人生价值。

说是“孵化器”,因为它在建构一个现代的精神世界。中国人民用几十年时间建成一个位居世界前列的物质世界,同时也在建构一个现代精神世界。这个现代的而不是古代和近代的精神世界的核心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三方面凝神聚气,推动改革开放,凝聚社会共识,树立良好风气,孵化时代、孵化国家、孵化社会、孵化公民。人生观是建构人生的观念学说,也在孵化人生、滋养人生,孵化人生理想、孵化人生价值,帮助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更好改造客观世界。融会贯通核心价值观的人生观,可更好引导人们树立远大人生理想、正确人生目的、积极人生态度、科学人生评价。

核心价值观对于人生观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践行核心价值观,就是践行当代核心人生价值观,就能实现人生价值。

照核心价值观实现人生价值

价值观和人生观都属实践理性,都需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落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作当代中国人的核心人生价值观,就要把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人生价值。

内化于心,增强定力。核心价值观和人生观都在人的大脑里搞工程,都在建构主体精神价值,都需内化于心。人生观主要包括目的观、态度观、评价观;将核心价值观内化其中,就是把它融入这“三观”中。我们为何而活或活着为什么?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活,为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而活,人生意义何其重大。人生对国家、岗位、他人取何种态度?就是秉持爱国立场、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道德,诚信而友善地对待他人。人生评价标准是什么?把核心价值观订立的价值标准当作一杆秤,称称我们的人生观是否与之适应适当,晒晒心目中的价值观是否与之合辙合拍,提高人生治理能力和档次。世上人生观林林总总,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让内化于心的核心价值观占据核心位置,就能强魂健体、意志弥坚。

外化于行,垒石成峰。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核心价值观的贯彻,人生观的转化,历经从倡导培育到自觉规范、日常践行、蔚然成风“四部曲”。当前整体处于倡导培育阶段,放眼望去,到处见到自觉规范和日常践行的生动局面。人生实现自我价值也经四阶段:基于现状、超越现状、实现目标价值、使人实现自我价值。人生总是向好、向更好的。基于现状,提炼思想道德精粹,迈向超越;提振精神,超越现状精神状态,逐步接近乃至实现人生核心价值观;实现目标价值,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推动实现国家价值和社会价值,这也是在使人实现自我价值。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价值。实践是将理想变为价值的唯一有效途径。实现人生价值不能一蹴而就,积少成多、蹄疾步稳,即可聚沙成塔、垒石成峰。

营造环境,化成风气。人生之于环境,既是固然的,也是应然的;既是受动的,也是能动的。人生以实现自我价值和使人实现自我价值为最高价值,显现应然和能动特性。核心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应然或应当、能动为关键词。核心价值观是应当的、能动的价值观,所指导引导的人生观也是应当的、能动的人生观。应当的、能动的,就是善待他人、善待环境,影响他人、影响环境,改变他人、改造环境。“家风教育”一经推开,应者四起;大学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推广以来,收到效果;“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精神,成为精神家园的基本遵循。人人按核心价值观实现人生价值,处处照核心价值观铸造精神家园,核心价值观就能在神州大地蔚成风气、化成天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故事 第13篇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必要性

1、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是构建核心素养体系的理论基础

大学生价值观大多都呈现多元化、矛盾化及功利化特征,当然也存在一定的无序性、逆反性与盲目性。要想缓和并化解当下大学生的盲目、困惑和迷茫,就必须要通过建立具有针对性的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通过提倡健康积极的,反对腐朽落后的来规范并调整社会多元价值观,从而使当下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不再犹豫不决,进而要认同并归依于满足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标准。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居于统治地位、发挥其指导作用、深层次地解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在马列理论体系中居核心位置的价值理念。在当前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中,只有以马列思想为灵魂,以我国社会主义理想为主旨、以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为精髓、以八荣八耻为基础的核心价值观,才能被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社会主义核心思想观、核心政治观以及核心道德观。社会主义核心思想观,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中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因此,现代大学生应坚持用科学理论(比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等)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运用马列主义的观点及其方法来解决生活或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掌握有效的方法论。当前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政治观要求大学生应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树立社会主义最高理想,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又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观,不断增强自身的爱国意识和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道德观则强调诚信为本、和谐为先的思想道德观,集中表现在社会主义“八荣八耻”上。总而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与马列主义思想中的“真善美”是息息相关的。在当前形势之下,构建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保障,并以此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2、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育方向是实施核心素养体系的重要途径

构建并实施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关键在于增强现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并将之设立为人生价值追求,掌握科学的评判标准。这也就无形之中要求当下大学生在系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将个体价值目标追求与所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目标相结合、将时代发展与社会本质要求相结合、将日常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根本目的在于从信念层面引导大学生遵循正确而又科学的价值取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列入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来要求当下大学生,启发并引导学生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也应以最根本的价值理念来规范部分思想简单、缺乏基本道德操守的大学生。具体而言,一方面,必须对少数大学生所存在的错误价值观进行严肃批判,坚持运用马列主义的观点及方法来指导大学生,积极引导大学生认识社会发展的主流思想,从而进一步构建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促进现代大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针对社会思想多元化的现象,高校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个性差异,并对其进行适当地指导,进而保持个性张力,增强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保持时代的主导精神。

3、坚持以价值观教育为核心是处理好现实困境的根本奈何原则

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建设旨在处理好各种现实困境。在传统德育体系中,课程内容即是高尚的道德品质,其内容、形式均呈现单一化。而核心素养体系则将教育目标进一步细化,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置了精细的目标,加强德育的可控制性,从而有利于促进高校德育课程的发展与进步。此外,高校价值观教育必须融合其他学科,实现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等共同发展,继而推动时下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不应以学科知识为核心,而是以社会对大学生的最终期望为目标,这种价值导向能够最大限度上地促成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统一,发挥教育合力的优势。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具体路径

1、深化改革力度,充分发挥高校思政教育的渠道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有机融入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首先要融入思政课程教育教学,通过走进教材、深入课堂,进而烙印到大学生的内心。多年来,高校思政课程由于教学方法单一,重填鸭式灌输而轻引导启发,教育理念也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因而,教育效果也必然不佳,离国家标准和社会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要想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就必须牢牢占据当下大学生的思想价值阵地,对高校思政教育教学进行不断的改革。首先,要尊重当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平等交流、实事求是。本质而言,教育活动就是传播活动。传播的最佳境界在于实现双向平等传播。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并非是被动式的接受,而是以主体身份来衡量思政教育的意义,并在其过程中对思政教育内容进行认真的识别、诊断、筛选和吸收,最后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来彰显。其次,高校要加强对思政教育师资力量的建设,形成具有深厚思想理论和强大人格魅力的教师团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融入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其关键在于思政教育教师的水平和素质。

2、以多元文化为载体,全面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形式上来看,高校思政教育具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教育固然有效,但如果不加以引导,就很容易受到大学生的抵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因此需要依靠文化载体力量来共同培育大学生科学的思想价值观,并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创新及发展过程中要融入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从而使得当下大学生能永久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具体而言,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高校应不断推广先进的优秀文化,创造更多的文化作品,促进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并在校园人文环境建设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从而更好地建立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从抽象的思想理论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引导当下大学生正确认识价值判断和追求,帮助他们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不断培养并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推动我国高校教育的全面建设与发展,乃至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3、立足核心素养体系开展高校课程建设,引导学生成为有用之人

首先,立足核心素养体系有利于创新价值观教育和确立品德框架。在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基础上探讨价值观教育,传授给大学生最正确的价值观,建立与国家及社会相适应的素养系统,进而使他们发展为良好的社会公民,不断促进全球化发展进程。比如,在新加坡核心素养体系中,通过价值观的有效指导,公民教育包括三大内容(身份、关系、抉择)和六大领域,这也是高校教学大纲的重要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融入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周围的人,并积极同他们构建稳定而和谐的关系,从而适应将来社会的发展。其次,立足核心素养体系有利于推动各学科相互融合,充分发挥“育人合力”。核心素养体系应以大学生素养为核心,促进课程改革,突破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意识。比如,日本教育研究所于2014年出台的课程报告提出:要想培育综合型人才,就必须制定以学生素养为核心的课程方案,并且融合道德教育和智力发展,形成“知心合一”。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构建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是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也是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因此,高校应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中心,构建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最大程度上地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从而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周宏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素养体系论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故事 第14篇

王学勤秘书长在报告中重点阐述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二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报告的开篇,王学勤秘书长指出,今年全党全社会政治生活的中心任务,就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要按照中宣部有关学习贯彻的通知精神,原原本本地学,学习十八大报告、党的十八大通过的党章,学习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在谈到第一个问题时,王学勤秘书长指出,党的十八大报告在第六部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倡导富强民主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并提出了两个积极的工作目标:一是积极培育,一是积极践行。再次明确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作为重大的理论创新,“三个倡导”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最新认识,与培育和践行构成一个完整的篇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教育不容易,转化为自觉行动更难,所以培育与践行相比较,践行更加重要。按照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百年的目标,即建党百年和新中国成立百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也是百年大计。所以,无论是“三个倡导”,还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都任重道远。

在谈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认识时,王学勤秘书长还就学习十八大报告与之相联系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和社会心态这三者关系与“三个倡导”、两个积极相关的范畴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如何认识科学发展观指导之下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和社会心态为话题,谈了自己的学习体会。

在如何认识人文关怀的问题上,王学勤秘书长提出了三个关注:一是关注人文关怀的主体性。他说,我们所谓的人文关怀,核心要义就是要承认人的主体性,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在企业就是以企业广大干部职工为本,如何发挥主体作用是以人为本的基本要义。人文关怀、以人为本,指的是主体,而不是部分,也不是个别。二是关注人文关怀的政治性。他说,人文关怀不仅是经济上道义上的,而且是政治上精神层面的,更重要的是强调解决思想,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人文关怀中特别重要的就是要尊重差异,只有注重差异,才能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中的平等理念。三是关注人文关怀的自主性。他说,人文关怀在强调主体性的前提下,特别强调自主选择、自我完善。十八大在强调群众性文化建设方面,用了三个自我,即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企业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群众文化。要建设企业文化,就在于干部职工的广泛参与。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按照科学发展观引领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就必须贯彻十八大提出的“四个必须”,即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必须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按照“四个必须”的要求,在新形势下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的第一要义就是以人为本,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这样才能有为、有位,而基本要求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大政工格局的实际作用。

在谈到如何认识心理疏导问题时,王学勤秘书长认为,心理疏导对思想政治工作来说,更应该关注的是人群、公众或者说群体的认知、情感、信念、态度的心理倾向,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心理疏导简单地等同于医疗卫生行业的心理治疗。思想政治工作强调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理应由思想政治工作者承担,并首先是从信念、理念、认知、情感、态度出发的。在这个意义上,特别强调的是引导或者调适个人,一定要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确保三者利益有机统一。要把心理疏导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离开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心理疏导就会迷失方向,人文关怀也就会游离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关于社会心态问题,王学勤秘书长指出,在思想政治工作范围内,解决社会心态问题,就要按照十八大精神,建立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基础之上,建立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之上,这是基本前提。

他说,明确了对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和社会心态的认识问题,就不难理解十八大再次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这个着力点,这是多年来实践基础上的以一贯之,同时又结合了新的实践和经验。十八大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强调社会心态,也是首次。可见社会心态之重要,更可以反证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自十七大以来,任务还远没有完成。所以,无论是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还是塑造良好的社会心态,都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旗帜、道路和制度的要求来进行。十八大以后,有一个非常令人瞩目的鲜明主题,也必然可以成为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抓手的就是中国梦。我们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中国梦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完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中国梦的科学内容,把中国梦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这是中国政研会确定的今年的重点研究课题。

王学勤秘书长在报告的第二部分,谈到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时,旁征博引,以大量的案例,佐证核心价值观建设是百年大计、千年谋略。在梳理问题时,把核心价值体系集中到核心价值观,把核心价值观集中到公民核心价值观,把公民核心价值观集中到诚信道德。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部内容,在三个倡导中毫无疑问都已经包含了。现在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包括领导干部,都在思考和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理念。我以为,最集中或者说最大的公约数,就是全社会最关注的诚信问题。诚信问题,作为文化强国建设一项重要任务,是和经济发展密切相连的,无论是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看起来好像是文化层面的事,但是如果再作区分,应该是和政治建设、经济建设都相融相通的。道德建设,必须建立行为准则,不能光停留在说教。企业文化的基础建设在于道德,道德的基础在于诚实正直。行为准则要体现道德的理念,要体现核心价值观。通过制度建设,使诚信以规范的方式能够完备并得以体现。王学勤秘书长还指出,十八大报告在两个部分对道德建设进行了阐述,即第六部分和第十二部分。第六部分讲的是文化建设,是对全社会提出的文化建设的使命和任务。第十二部分关于党建工作的部分提出了八项任务,第一项任务就是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这是呼应第六部分对党员干部提出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作风建设抓起,为全党做了一个表率。这是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好体现。

(本文系中国政研会秘书长王学勤在中国机械政研会秘书长工作会议上作的学习报告摘编)

(责任编辑:李 直)

上一篇:文化旅游景区建设规划下一篇:2023年网络技术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