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素养与高新技术》读后感

2024-07-06

《科技素养与高新技术》读后感(精选8篇)

《科技素养与高新技术》读后感 第1篇

《科技素养与高新技术》读后感

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学生,我不能写出惊世骇俗名垂千古的科技论文,也不能为科技作出什么贡献,但是必竟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当下来看,我们国家其中的一项国策不就是科学发展观吗?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和我们息息样关。对于神奇的科学领域我也一直心存美好遐想,而《科学素养与高新技术》这本书对我正中下怀。读这本书我学到了很多,也感悟了很多,甚至爱上了科学技术。我相信提高自身的科技素养和了解当今高新技术对我、对每个人或者对社会都善莫大焉。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能够在这个社会上立足,暂且不去谈什么人际关系,自身的素养才是一把最关键的钥匙。正如儒家所宣扬的处世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古以来。凡是有所作为的的人,他的一切的作为都是以修身为本。所以自身的素养才是成功的关键。

谈到自身的素养,这个肯定是包括很多方面的,科技素养是其中之一,是必不可少的,科技素养正在成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从小处说,一个人如果缺乏起码的科技素养,将难以分享现代人类思想的丰富成果,也难以在现代社会中高质量地生活。从大处讲,国民科技素养的高低,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选择发展道路的能力。其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而《科技素养与高新技术》这本书对于我科技素养的提高相当有帮助的,虽然书中对于科技素养定义本身的介绍过于繁琐,但是它确确实实地给了我们一个明确方向,给我们源源不断的动力义无反顾地去追随科学的步伐。

科技素养,科技素养,顾名思义就是科学素养与技术素养。科学和技术是密不可分的,但却各自有所侧重。科学重在探究,而技术重在设计。如果分开来讲,科学素养并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在人的一生中科学素养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需要追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增强,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相对于科学素养,技术素养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它反映的是一个人所具有的一种能够对技术加以理解和思考的综合素养,概括而言有以下三个方面。在知识方面,一个具有技术素养的人能够理解基本的工程概念及术语;理解技术所反映的社会价值观及文化。在思维及行为方式方面,一个有技术素养的人能够就技术的益处和风险向自己和他

人提出恰当的问题;能够在适当的时机参与有关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决策。当然,一个有技术素养的人还要有一定的动手能力。科技的发展带给我们的是一个个惊喜、一次次赞叹。只有两者紧密结合,提高科技素养,我们才能更好地去生活,更好地享受生活。

书中详细介绍了四次科技革命,可以说是将科技的发展史血淋淋的展现在我面前。科学理论从最早的日心说到进化论到相对论,慢慢发展到了比较完整体系的科学理论,人类的认识一直在进步。技术革命从工业到电力到信息技术再到新能源的探索,新的领域不断得到开拓。如今科技正在蒸蒸日上,相信总有一天,科技将无所不能,关于那些还不能解释的迷团,那些人类未踏足的宇宙角落,相信科技一定会是所有迷的迷底,科技将会把人类的足迹留在宇宙的各个角落。

说实在的,书中我最喜欢也认为最实用的部分,是此书所用篇幅最长的高新技术部分。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十分发达的信息社会。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使得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比如高新技术已经在医学技术领域中广泛应用。随着高新技术在医学领域里应用程度的广泛深入,人类将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新时代。从四次科技革命来看,每一次都是以最新的科技成果为代表。而书中高新技术部分所介绍的各个领域的成果,都是当今最新的成果,这不仅开拓了我的视野,也学会了一些生活中用到的技术。对提高科技素养也是受益匪浅。

从大方面来讲,高新技术是经济发展的每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在政治上有深远的影响力,在军事上有强悍的威慑力。而这些对于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似乎没有多大的关系。但从小方面来讲,这些高新技术或多或少对我们是有好处的,从另一个角度看,有些技术对我们非常实用,很贴近生活。

说到最贴进我的生活,对我来说最实用的技术,莫过于信息技术了。当下社会是数字化和信息化的社会,我们的生活已经和信息密不可分,我们离不开电脑,离不开电话,更离不了网络。可是曾几何时,你是否真正明白信息技术到底是什么?除了电脑、电话等一些实物外,你脑海里还剩些什么呢。而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真正的信息技术,让我对信息这一如此抽象的概念的理解进上一层楼。我不仅知道了计算、网络的内在知识,还对正在研究的高新技术如“物联网”等技术充满了无限的渴望。手机已经成为我们的随身物品,可是在读这本书之前,根本

就不知道手机为什么能通话,为什么能上网,不知道什么是Wi-Fi,不知道什么是WLAN,不知道所谓的2G、3G究竟是什么。我相信这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困惑,很多人都在懵懵懂懂,虽在都用这些信息电子产品,却是不能说出个所以然来,现在想想,这真的是一种悲哀。而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一切,原来看似普通的一样事物背后竟然就隐藏着如此深奥的知识。这本书不仅让我学到这些知识,还让我会用很多以前不会用,甚至连听都没听说过的一些功能。

高新技术所涉及的领域之广,项目之繁是不能用支言片语就能叙述得完的,而每一种技术、每一个细节都充斥着我的眼球,给我展示异样光彩。我虽不能精通于此术,但至少我能略知一二,不轻易受人蒙骗。

总之,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见识,不仅仅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本质的升华。这本书提高了我的科技素养,更提高了我适应信息社会和创造价值的能力。读完这本书真的是受益匪浅,有百益而无一害。如此好的一本书,不读之是一种损失啊,这本书对我一生都将会有影响,从此我与科技更亲近了。

这本书还详细地介绍了历届的世界博览会,让我对每一个时代的成果了如指掌。每一个新技术都引发新的变革,比如力学的崛起,导致蒸汽机的发明,从而出现了汽车等,人类开始步入机械的时代;电学的进步导致了电话、电动机等电力技术产品;微电子学的进步,出现在计算机、网络等,使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的殿堂。每一届世博览会都是展示当时的最新的成果,这些博览会所展示的都是人类伟大的发展历程啊。

世界博览会是由一国政府主办,多国参与的国际性大型活动,可见它是面向全人类的,它把人类发展水平向全人类汇演,这是有巨大意义的。而每一届世界博览会的主办国在当时都是相当有影响力的,综合国力指数一定在世界水平之上。甚至是主办城市也是城市化程度相当高的。从历届的世博会来看,1851年的伦敦、1873的维也纳、1889的巴黎、1939的纽约等。主办国都是当时不能说国力最强,但必定不弱。所以能举办世界博览会是这个国家的荣幸,也是这个国家的国民的骄傲。可以说哪个国家能举办世界博览会,说明那个国家崛起了。非常有幸的是,距今时间最早的一届世界博览会是2010年,这一届是在我们国家的上海举办,对此我感到非常骄傲。

我们国家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自古就是一个

强大的民族,只是到了清代由于骄傲自大,闭门自以为是,从此与世隔绝。而些时正是西方崛起之时,正所谓双拳难敌四手,刀剑岂能与火枪火炮对垒。最终骄傲自大的清政府终于让一个伟大的民族沦落了。值得庆幸的是,经过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经过了几百年努力,中国蒸蒸日上,2010年的上海博览会说明,中华民族又一次崛起了,我相信中华民族将会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万里长城永不倒。

《科技素养与高新技术》读后感 第2篇

姓名兰雄

学号

院系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班级

德育实践与职业素养总结分析报告

一、思想道德素质与社交能力

大一加入校团委团活督导检查中心检查部和原学生会伙食部,在思想道德素质的自我锻炼方面做出努力,在校团委团活督导检查中心检查部期间,通过大量的学习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的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观。在那时立下了要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锻炼自己的胆识,学新的知识,结交更多的友人的正确人生路线,最终在大三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那段时间通过撰写团活学习材料锻炼了自己的文笔和编辑的能力,知道了标准文件的格式要求和注意事项。通过检查各个院系的团活锻炼了自己独立完成工作,灵活应变各种突发情况的能力。通过组织公开团活、学代会、科院之星、我的科大之梦等大型活动,锻炼了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可以说,在那段日子里,虽然每天奔波于教室、校团委团活督导检查中心、寝室和食堂之间,很是疲劳,但是过得很充实,充满乐趣。

然后是在院学生会伙食部的锻炼经历,这段经历没有在校团委团活督导检查中心检查部那么风风火火,但是确实朴实而充满挑战的。伙食部的工作是辛苦的,除了冬天组织扫雪就是日常的关于食堂的工作,例如或是调差,撰写或是调查报告等等看似琐碎却也不简单的事情。这需要的不单是耐心细心更要有决心。冬天的组织扫雪是到了冬天,整个学院最重要的事情之一,辅导员老非常重视。在每年的扫雪开始之前都会有扫雪动员大会暨上学年先进表彰大会,然后是细致的分摊区域划分和通知到每个班级的伙食班长。在每一场大雪来临之前都得通知下去。在这些工作中锻炼了自己很好的沟通能力和不畏艰难困苦的意志。

刚进大学,我就积极参加班委的竞选,当上了伙食班长,除了发放伙食补助需要细心不得有半点疏忽,主管冬天班级的扫雪具体工作更是一个挑战,尤其是对于一个在南方几乎没见过雪的重庆长大的我更是一个锻炼。

可以说大一的这一年是我人生宝贵的经历,是锻炼能力、磨练意志的一年。是思想道德素质与社交能力突飞猛进的一年。

二、知识积累与职业素养技能

除了完成学校基本的课程外,大一上学期期末,我加入了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通过在寒假期间的努力,有幸争取提前返校加强学习的机会,通过那一周的提前的强化学习,加快我一步步踏上网页设计道路上来的速度,这为我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紧接下来半年的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提高可以说是大学最繁忙也是收获最多的一个学期。

进入大二,除了做一些网站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发现不足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更有意义的事是基地开始招新,我开始准备给新学弟准备面试题目,宣传,然后是进行培训。可以说,在自己所学东西都还那么有限的情况下培训新的师弟真是一个锻炼,既是无偿的奉献,又是对自我技能的提高,而且需要很好的为人处世之道,我说不上最好,但是与人友善,乐于帮助他人,不但是他们的师哥给他们传授知识,更成为他们的好朋友,这是我人生的宝贵财富。

除了做做网站,我还自学跟专业紧密相关的单片机、FPGA等。在不断探索的道路上我无所畏惧的前行着。

大二下学期到大三上学期我参加了基地的java培训,经过这段java培训学习,我深深明白了一个道理,大学,自学才是王道,任何

老师任何人都帮不了你,他们能做的只是引导你,帮你解决疑惑和难题。这才是以后人生学习与工作最重要的财富,有问题找百度是我这个时段最乐趣的口头禅,也是一个哲理。

我的大学在旁人眼里过得很充实,也有些乱,我学了很多东西,也放弃了很多。我探索了很多道路,有过头破血流,有过自暴自弃,有过迷茫,也有过随波逐流。人生的快乐也许是丰富的经历,我的大学过的很丰富也很充实。经过的都已经是历史了,面对历史,我要用乐观的态度前行。

在大三下学期和大四上学期,我为了学习PLC方面的知识和考取助理自动化系统工程师(助理ASE),参加了黑龙江省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专业培训,遇到了大学之外的另一群人,有工程经验丰富讲课语速超快的孙老师,有讲课很有水准的陈老师,还有热心肠的国老师、李主任等等。在那里,学到的不只是理论知识,更是实际工程的经验,也许像他们说的“你们学到的都只是皮毛,但是开了这个头,接下来你们的路会相对平坦,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我们看好你!”

大学已经到了快尾声了,我现在继续在创新实践基地查漏补缺,自学应该会却不会的东西,为毕业找工作和一个更好地人生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三、关于工作计划

我计划回到大西部,回到我的家乡去工作,为西部大开发做贡献。寒假回去应聘PLC或网页设计相关工作,或是利用大学期间所学网页设计的知识业余从事兼职,包括创业初期准备。我相信机遇的重要性,更相信机会是会垂青有准备的人!

四、总结

《科技素养与高新技术》读后感 第3篇

一、提升科技工作者整体素质的深刻时代背景

新世纪是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为人才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同时, 激烈的国际竞争、深层次的经济矛盾和问题也给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 特别是人才科技创新能力的不足。因此, 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召开就确定了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全社会形成了激励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良好氛围。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 中国目前在尖端科学研究领域仍然没有发言权, 诺贝尔奖依然是国内广大科技工作者心中的痛。除了加大对科学研究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创造有利于科学研究的环境之外, 人们更应该深刻反思的是科技工作者自身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我们的教育体制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这样的人才。这是时代的要求, 更是社会良性发展和国家不断进步的必要前提。

二、中国科技队伍的总体状况

以2006年显示的数据为例, 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3800万人, 比2005年增加了300万人, 增长8.6%;每万人口中科技人力资源数从2005年的268人增加到289人, 人口科技素质继续上升。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数从2000年的1000万人增加到2006年1600万人, 其比重从2000年的40.0%提高到2006年的42.1%。根据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标》, 美国具有大学学位的科学与工程劳动力总量 (相当于中国的本科及以上学历科技人力资源总量) 1999年为1300万人, 2003年为1570万人, 中国本科级以上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经赶上美国。

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 提高了中国科技人力资源的供应能力。以2006年为例, 包括普通高等院校、成人高等院校和网络学院在内共招收本科生381.8万人、专科生461.9万人, 分别是2000年招收量的3.3倍和4.5倍;全国共招收研究生39.8万人, 是2000年的3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从2000年的12.5%提高到2006年的22%。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2006年底达到2500万人。

“十五”期间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大幅度增长, 2005年普通高等院校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本专科毕业生达到152.8万人, 其中工学为109.1万人;医学为20.3万人;理学和农学分别为16.5万人和7.0万人, 为国民经济各行业输送了大量的科技人才。

从上面的统计资料以及近几年的发展趋势来看, 目前中国科技人才队伍稳步壮大, 规模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科技人才储备总量较为充足, 这为中国科技的腾飞奠定了雄厚的人才储备的基础。

三、当代科技人员所应该具有的素养

关于科技工作者所应该具有的素养问题, 最早始于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 钱老提出了科学工作者不单要懂自己的专业, 还要懂艺术, 培养自己的情趣, 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大师级的科学家。他的观点意义深远, 为我们培养科学家提供了重要依据。那么具体地当代科技工作者应该具有怎样的素养呢, 我想不是一种素养, 而应该是两种素养的有机结合, 即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统一。

所谓科学素养是指能运用科学原理和方法解释或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常见问题, 其重点在于对科学的态度, 观察和思考问题的科学性, 以及批判精神。二战以后,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对民众进行科学素养的教育逐渐兴盛起来了。西方的研究认为, 在科学素养中, 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科学精神。它是指一个科研工作者对于科学的事业和具体的工作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 对科学研究所持有的怀疑和论证精神, 科学研究的开放性、接纳不同意见和看法的胸怀以及社会的正义感等。

科学家的人文素养主要包括哲学素养、音乐素养、美术素养、文学素养。这些人文素养一方面能帮助他们树立起一个良好的世界观、认识观, 从而更清楚地明白自己所肩负的科学使命及社会责任;另一方面能促使他们有一个安静的心态, 去放松、陶冶自己的身心, 从而更有利地从事自己的科学工作。此外, 不仅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且他们自身的生活态度也在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

在机械时代的现代化生产中, 科学技术是骨骼, 人文素养的注入能赋予它肉体与灵魂。从这一点上来说, 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之间存在着内在一致性。因此, 一名科技工作者应该既具有良好的理性思维 (好的数学基础) , 又具有哲学思维和审美情趣;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又具有与交叉学科知识有关的广博知识储备;既要有勇于探索、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 又应有思维的敏感性和灵感;既要有科学的团结协作精神气质, 又要有奉献社会的精神。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中国当代的科技工作者有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同时也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科技工作者在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上两者不可偏废。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 中国很多科研工作者缺乏人文素养, 科学精神也存在不足。甚至很多科研人员只是机械地重复一些操作性的工作, 毫无创造性可言。因此, 必须大力提倡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素养并不是短时间可以培养起来的, 教育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着手:一方面是从制度建设上, 在学校教育上要打破专业的壁垒, 尤其是初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开始阶段, 打破文理科的限制, 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人文熏陶和科学训练, 培养多方面的学科兴趣, 打下比较广泛的学科基础;另一方面, 开展通识教育, 很多教育界的有识之士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 并已经开始实践, 很多高校都开始了通识教育课程。同时科技工作者应该有意识建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并使两者有机统一, 应有意识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学科兴趣, 扩大科研活动的范围, 加强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交流, 多关心社会问题, 多与不同学科的专家进行交流。同时要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这一点非常重要, 因为通过审美, 能很好地激发自己的创造性, 更好地推动自己的科研能力。

以上是笔者对科研工作者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统一的一点看法, 也许很不成熟, 而且也没有什么体系。确实素养的养成不是一件易事, 但它对科学研究的意义非常大, 所以广大科技工作者应该重视在日常学习和科研中很好地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

摘要:本文试图从中国科技工作者所面临的时代背景和中国科技队伍的实际状况出发, 在分析当代科技工作者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对科研工作者应具有的素养进行论述。论文提出了科技工作者提升自身素质的关键是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统一, 并通过对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相关阐述, 着重强调两者的内在一致性, 旨在提出合理的素质结构, 为科研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科技工作者,科学素养,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汪宏.简论科学家的人文素养与创造性思维[J].石油科技论坛, 2002, (4) :49-51.

[2]董春雨, 德布勒夫.中国科学家哲学与人文素养提高的途径自议[J].辽东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 :24-26.

《科技素养与高新技术》读后感 第4篇

《通用技术学科技术素养评估研究》的基本思路:确立一个评估理念,把握两个关键问题,遵循三个评估原则,建立四维内容结构,构建三维四要素评估体系,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确立一个评估理念

现在,国际社会对技术素养的一般认识是“技术素养是人对技术的理解、使用、改进及决策能力。”实际上,技术素养的表征是一个人对技术方面问题的情感态度、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是人在技术方面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品质与涵养。拥有一定的技术素养,有利于适应技术为主导的当代社会发展,以及提高生活质量。为此,必须确立技术素养的评估理念。

技术素养的评估基本理念是:把在注重拓展学生技术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作为其核心的功能。

如何更有效地构建和塑造学生的技术素养?技术素养的培植和其他素养的培养一样,有一个“知、情、意、行”的过程。在教学中要牢牢地把握通用技术学科教学总体目标,突出通用技术课的特色,使通用技术课成为融知识、技能、方法、情感为一体的课程。

笔者在教学“结构的连接”时,涉及到各种连接方法的讲解,如铆接、榫接等,这些知识点单纯靠教师口授,学生感觉很抽象,而采取让学生走进实验室,操起工具亲身操作的方法,学生便有兴趣学,对各种连接方法理解便透彻,记忆便牢固。

二、把握两个关键问题

技术素养就是人在对待技术问题方面所具有的态度、习惯和一般理论、知识、工艺、思想等的一定水平。在评估技术素养时必须把握好两个关键问题:质与量的问题。技术素养内涵丰富、结构复杂、领域宽广,要把这些都做实了无疑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量”和“质”的问题,也即技术素养标准指的应该是最低要求,是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并通过生活和生产实践活动能够达到的基本标准。另一方面,由于个体不同,技术素养存在很大差异,但无论是什么样的差异,都必须综合考虑技术素养的四维结构,这就是“质”的问题,也即技术素养标准的制订必然是完备结构的基本标准。

笔者在教学便携式小凳的设计时,让学生在完成制作的过程中,根据“信息收集——设计分析——方案构思——方案呈现——实验制作”的实验步骤写一份实验报告。在写的过程中,学生又提出了很多改进的想法,实现了创新思想的再提升。同时,要求学生把所做的实验步骤写下来,即自身的思维步骤,从而逐渐形成了技术设计的思维方式。

三、遵循三个评估原则

根据技术素养的内容范畴,结合学生认知规律、认知特点及心理发展水平,在评估通用技术学科技术素养时应该遵循以下评估原则:

1.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鼓励发现、探究与质疑,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学生手脑并用、发展学生实践能力。

2. 体现学科的基础性和通用性。通用技术课程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且是应用广泛、具有时代特征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可以经常以项目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进行技术实践学习,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素养和交流表达能力。这个过程中就落实了核心素养中人际交往的目标。

3. 体现体系的开放性和可行性。技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要符合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际,评价标准是期待实现的目标,但又必须是目前条件下能够达到的,以利于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评价要点必须是可观察、可感受、可测量的,便于评价者进行判断;评价办法要注重质性评价和综合判断,力求简单、易于操作。

湛江地区是台风多发区,每年都要经受台风的考验,广告牌被刮落的现象时有发生。笔者在《模型或原型的制作》教学时,让学生课前观察广告牌的样式、制作工艺和安装方法,上课时组织学生讨论并要求设计一款抗风广告牌,要求完成作品设计方案(包括材料、结构、工艺、流程的设计和草图绘制),还完成对方案自我评价等环节。

四、构建三维四要素评估体系

技术素养是一种结构性的存在,涵盖了知、情、意、行各个方面,是一个多维的复杂体。它的内容结构是理解技术、选择技术、使用技术、管理技术,这四个方面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构成了技术素养完整的结构(如图1所示)。

1. 技术素养评估维度。为使评价具有可操作性,我们把技术素养分为三个维度。维度一:学生需要掌握的技术素养的知识;维度二:一系列技术学习的过程,包括言语与操作技能、确定问题、制定计划、设计、生产、解释与评估结果;维度三:知识及技能的应用,包括制造、能量、交流、计算机控制、建筑、生物工程等。从这三个维度制定科学合理的通用技术学科技术素养评估体系,并进行整体、综合、全面的评价,引导和促进学生对通用技术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和发现自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 技术素养的结构。从要素来看,技术素养包括技术知识、技术行为能力、技术思想和方法、技术态度与情感。技术知识是技术素养的基础,技术行为能力是技术素养的核心,技术思想和方法是技术素养的灵魂,技术态度和情感为技术素养的导向。四者在各自的方向上,呈现出前后发展的连续性,技术素养便表现为四个方向上四种发展状况的整体交汇点(如图2所示)。

3. 技术素养评估体系(见表1)。

五、反思三个主要问题

1. 评价的短期效应与长期效应问题。学生学习通用技术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缓慢变化的过程,本次实践在短期内,有些已初显成效,有些还不明显。只要教师有发展性评价的意识和能力,坚持长期开展实践探索,不断总结提高,一定会有显著的效应。

2. 评价的科学性与公平性问题。学生的学习过程处在不断地变化中,对技术素养的评估应该是动态的,如何建立切合实际,简单可行而又科学的评价方法有待探索。

3. 如何真实评价通用技术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值得研究。通用技术课程情意目标的评价在实际实施中是对学生技术活动的精神层面的分析和评价,问题较多,操作也困难。评价的原则、评价的途径、评价的方法等还需进一步深入地探讨并在实践中继续总结和积累经验。

总之,建立有利于学生和教师共同发展的评价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评价改革中,永远没有完美的,一成不变的评价策略。我们应该始终贯彻“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建构促进通用技术课程实施和推进行之有效通用技术学科技术素养评估新体系。

(注:《通用技术学科技术素养评估研究》为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重点项目立项,批准号:2014ZQJK031)

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读后感类 第5篇

院系:

专业班级:

姓名:

————读《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

1938年,默顿在科学史著名的杂志《伊希斯》上发表的《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就是试图用清教伦理和当时英格兰工业发展的需要,解释英格兰的科学为什么在17世纪特别的突飞猛进,默顿致力于科学的历史——文化动力学探索,侧重于从社会学功能分析的角度探讨17世纪英国科学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遂成为科学社会学的代表之作。这篇论文就是在读完这部代表之作有感而写。

默顿指出十七世纪的工匠传统和培根所提倡的实验科学有力地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实质性变革并使科学更具实用价值。同时提出的有关清教主义促进英国近代科学制度化的观点,即所谓“默顿命题”,一直是科学史界与科学社会学领域最具争议的论题之一。本书既是科学社会学这门学科的奠基之作,也是科技史外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十七世纪的英格兰是世界科学与工业之都,当时在那里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历史转折性事件。作者在本书中对当时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进行了精辟的定性定量分析,涉及公众对科学技术的职业兴趣;清教伦理、文化价值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科学研究的动力,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科学文学及技术等许多问题。作者在本书中勾勒出了科学社会学这门学科的基本轮廓,提出了它的基本命题。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在科学史研究中,所谓内史,主要研究某一学科本身发展的过程,包括重要的事件、成就、仪器、方法、著作、人物等等,以及与此相关的年代问题。科学内史学家主要关注科学思想的产生、科研手段的发展及研究结果被接受的缘由与形式。所谓外史,则侧重于研究该学科发展过程中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以及该学科在历史上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性质;而这外部环境可以包括政治、经济、军事、风俗、地理、文化等许多方面。科学技术毕竟不能脱离于社会之外,因此,近些年来科技史的研究趋向于外史论的观点。江晓原归纳了外史研究的三重动因:

一、科学史研究自身深入发展的需要;

二、科学史研究者拓展新的研究领域的需要;

三、将人类文明视为一个整体,着眼于沟通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前两种动因产生于科学史研究者群体之内,第三种动因则可能吸引人文学者加入到科学史研究的队伍中来──事实上这种现象近年在国外已不时可见。随着“外史倾向”的兴起,正日益融入文明史、文化史研究的大背景之中,构成科学与文化交会互动的历史观照。与先前的研究状况相比,如今视野更加广阔,色彩更加丰富。

二、本书的主要内容

本书第一章是序言,讲述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专门用来对科学迅速发展及与其相关的其他社会的和文化的发展之间的种种复杂的相互关系做出(在很大程度上是具体的)描述。在结尾的章节中还将简要考察另外一些因素——人口统计的因素和意识形态的因素。第二、三章的主题是各个职业领域的人员流向和各门科学之间的兴趣转移。在陆军和海军的职业兴趣变化中,“第一次(兴趣的)增强发生在1636—40年这个五年期内,尤其是在其最后两年间,而在下一个五年期达到高峰然后衰减。与这种激增相联系、伴随着苏格兰叛乱和内战而出现,是一支英格兰常规军的建立。下一个高峰随着八十年代后期奥林奇的威廉的战役而形成”。在对艺术职业的变化分析中,作者认为“这种衰落被归诸于各种不同的来源,如清教主义、新哲学和科学,它们的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具有日益增长的功利主义和现实主义。”。在新式教育和编史学中作者认为:“这个时期对教育职业的兴趣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增长,这实在令人感到惊奇。不过,在教育目标方面,却出现了一种重大的、决定性的变化”、“现代历史学家同样也已注意到这个时期对历史的兴趣的增强”。在医学方面“四十年代的引人注目的高峰可能是因为流血的内战引起人们对外科手术和医疗服务的需求,这加强了那种长期趋势”。

第四、五、六章的论述了清教和科学的假说。作者认为“许多研究业已证明,新教的精神气质业已证明,新教的精神对资本主义具有一种刺激的作用”。同时,作者认为清教对科学具有刺激的作用,“毫无疑问,清教原理在某种程度上给当时的科学和知识进步提供了活动场所。”。“清教和禁欲主义新教教派,是作为一种在情感上首尾一贯的信仰、观点和行为的体系而出现的,这个体系对于激发科学上的持久兴趣起了非同小可的作用。如果按照词的本意来使用„教育‟一词,我们可以说清教主义是这一时期科学教育的主要成分。” 总结这部分内容,我们可以得出作为一种新教,它重视研究自然,探索自然的奥秘,并以此来赞颂上帝,赞颂造物主的伟大;它宣扬注重改造现世的功利主义精神,提倡应用科学技术造福于人类,并以此来行善;它提倡刻苦与勤奋,强调积极入世的禁欲主义;它崇尚教育,鼓励人们看重学识型职业,提倡与经验主义结合的理性主义。

第七、八、九、十的主题是经济和军事对科学研究范围的影响。作者认为“煤炭工业已经发展到十七世纪之前所未有过的程度。而且,这种增长导致了商船的显著增加,我们将会看到,这种发展对科学兴趣的方向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军事对科技的影响上,“军事上的需要不仅促进了早期资本主义的为兵器提供原料的炼铜、炼锡和炼铁工业的发展,而且也是„对改进铸造技术的一个巨大刺激‟。不仅如此,增进了大炮的效能就迫使人们改进防御工程技术,这又进一步提出了吸引工程师与科学家注意的技术问题”第十一章是人口、社会互动和科学,作者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最后得出“十七世纪英格兰的文化土壤对于科学的成长与传播是特别肥沃的。”这个结论。

三、对本书的评价

外史论的观点既给科技史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但它也存在着自己的缺陷。如1959年,科学史家吉里斯皮对因默顿等人工作而影响渐强的外史研究,表达了他的担忧。在他看来,科学凭借客观性将真理从谬误中分离出来而获得进步。因此,科学在两方面呈现给历史。一是科学本身的演化,二是科学对文化的调节。科学思想的进化把科学进步和自然联系起来,故而它是严格、精确的,但科学思想的文化历史却难尽人意。吉里斯皮认为:“由于科学是面向自然的事业,因而其内容不能由科学家的社会关系所决定。至多,这种关系只可能影响科学的风格和步调(在由科学逻辑依赖性所制约的限度内)以及影响到它的发展步骤。” 另一位著名内史论者霍尔在1963年发表的著名论文《再访默顿或17世纪的科学和社会》中,对以默顿命题为代表或受其启发而发展出的编史思想及科学与社会的互动研究提出了严厉批评。在霍尔看来,社会和经济解释只告诉人们关于科学的运动,而没有说明作为关于自然界知识系统的科学真实情形。霍尔在比较了发表时间仅相差一年的默顿的论文及柯瓦雷《伽利略研究》对科学史的影响后指出:“外在主义的历史说明作为一种社会学说明,倾向于把科学的观念发展限制在相当狭窄的范围内……而思想的变化是一种必须在思想史中来寻求对其说明的变化;就此而论,科学史完全与哲学史类似”。实际上,霍尔早在1954年论《科学革命》的教科书中,就已经反复论证了思想因素比社会因素更本质地规定科学发展的命题。不管怎么说,默顿开辟了在科学技术史研究中的一条新路。正如科恩所言:“默顿的《17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于1938年发表以来的半个世纪里,至少在两个知识领域成为经典:定量科学史和科学社会学。”而库恩1968年在论述科学史的发展时亦指出,默顿提出了一种关于“大文化”如何影响科学发展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科学史只强调思想史的弊端,也纠正了一些所谓的唯物主义者过分强调社会经济因素的决定作用的错误,从而为科学史的发展开辟了某种新的视界。

四、STS视域中的《17 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

默顿在《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一书中,探索了十七世纪英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其中将社会互动作为宏观意义上的社会因素之一剖析之后认为高度的社会互动涉及到许多过程,这些过程一般有利于社会文化的变迁,特别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本文对这一观点作了评述,并认为,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科学研究与创新思维的发展更需要科学工作者,知识分子之间广泛的社会互动与交流,同时,需要为科学家、知识分子提供有利互动的文化环境,这便是科学的社会化过程。

所谓社会互动,又可称社会交往,社会学家认为,交往是人们通过各种手段而进行的人际、群际乃至国际间的联系与接触,从而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心理环境等方面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书中,默顿对当时英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相关因素分析是全面而多层次的,他从作为文化价值表现形式的宗教是如何显示出一种新的有利科学进步的精神气质,谈到经济、教育和文化等社会因素与科学发展的关系。社会互动虽然仅占其中极少一部分,但综合起来,作者在书中占极大篇幅的有关新教伦理最终成为宗教之异化力量———科学的推动力的论述。这显然是建立在社会互动的基本观点上,表述了:“只有当这种文化系统的子系统同科学基因发生了互动,才可能产生作用于科学发展的影响机制”的观点,况且在科学日益走向社会化、国际化的今天,社会互动与科学发展的关系更有其理论探索的意义。默顿认为,社会互动有利文化变迁,特别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预示着三方面的意义。第一,是指通过人们的互动,某些突发性的思维火花可以催化出新的科学发明的成果。因为互动之前,观点是个人的,互动使得原本为一个人的思考扩展为多个人的思考,而多个人的观察、思维领域宽泛得多,因而,增加了“这些观察可以被一个理论所统一并系统化”的可能性。反之,个人如果仅仅作为自我思想的载体,而不将其成果交流给别人,则个人的思维难以获得延续,扩展和升华,随之失去其知识内涵的价值。社会互动的特征是双向性,人们参与社会互动,主观上总是试图对他人的思想和行为作出反应,这便是默顿所说的“互动使一些观念纳入科学发展的洪流”。如17 世纪英国的里谢和惠斯顿的交往,就结合出了摆钟的发明成果。第二,是指在社会互动过程中,科学家之间的理论交流,必然形成不同评判标准的价值冲突,群体内部引起类似学术性的争议,这就对发明成果提出了建立在科学的实证基础上的要求,意味着某项发明在问世之前必须取得更广泛的社会认同,督促个人不得不反思其观点的科学严谨性。因此,不同价值标准的冲突对科学发展的积极效应就在于使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某项科学发明本身,而冲突的解决就使科学研究本身前进了一步。正如默顿所肯定的“社会互动为高度严谨的科学研究提供了确定的动力”、“考察证据的批判的头脑数目愈大,作为一个理论分支的强制力就更为严厉,以使之在科学上成为可接受的”。

第三,社会互动有利科学发展的意义是,人们思想观念的交互影响,这可以捅开原本闭塞的社区意识。各类群体都有所谓的心理区域,社会认同也属此类。科学家之间的互动更主要的是精神交往,而其实质是在社会宏观范围内建立起人们的交互影响,使一个群体的文化意识流动于另一个群体的文化价值系统内和新的东西融为一体,从而萌生文化变迁的幼芽,渐而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文化思潮,促使宏观的文化背景更有利于接受创新成果,促进科学发展。这就是17 世纪英国的一些科学家跨国旅行,以扩大其科学认识的文化背景的理论注解。

科学发展的文化环境背景、文化冲突与创新值得提出的是,默顿强调社会互动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依存一定的文化背景。他认为,社会互动对科学发展产生特定的效应,至少须有这样的文化环境:一个动态的社会价值复合体。从广义上理解,这种社会价值体系包括整个社会系统的客观条件,如稳定的社会秩序,社会管理为科学发展提供的制度保障;国家在政策上、经济上为科学发展提供的物质条件等等。因为科学“想有任何系统的发展,首先必须得到社会的赞助”,而这种赞助既包括物质的赞助,又包括精神的赞助。从狭义角度说,这种社会价值体系则专指规范,观念等一系列文化意识现象。科学发展依赖于两极冲突的文化模式,默顿把它解释为,一端是传统化的“行为和思想形式,固守原有的价值体系“而恐惧接受任何创新成果”,另一端是特征为“模式模仿”的鼓励变革,随时准备“迎接”革新成果的价值体系。文化有其历史延续性,社会在发展中不可能完全抛弃原有的精神遗产,任何社会都有当时意义上的传统规范与观念;然而人类的创新意识又总会起来向旧观念挑战,“高度评价创新和知识积累”的价值观念形成一种超前的科学意识而构成文化的另一端。两种文化模式在剧烈的矛盾冲突中产生一种张力,这种态势即所谓文化的两极运动律。而对于科学,科学家是在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点上进行研究创新,这种新旧之间的互动,创新,就是在两种文化模式的矛盾冲突中进行并攫取自身的发展条件。问题是哪一种文化模式占主导地位,超前的科学意识取而代之传统的规范观念,则此种文化背景有利于高度的社会互动,从而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17 世纪英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文化背景正是如此“, 发生的情况是,对传统的规范失去了敬意,并出现了一种令人注目的倾向,即从功利主义的,理性化的观点看待传统的价值”。

二十世纪末,世界经济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价值日益突出,知识经济与科技成果的转化,其核心与灵魂是创新,而创新恰恰有赖于科学家,知识分子之间的广泛交流与互动。以发达国家美国为例,20 世纪,美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崛起与科学研究领域的瞩目成果,从社会学意义上说,正是一种高度社会互动的产物。美国是举世闻名的移民国家,早期不同的种族群体,聚合在这块新移民的土地上,实施着新的“排列组合”,政府以经济、人才、政策上为科学家的互动与科学创新思维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流动的文化环境,正如默顿在该书中引用的马克思、恩格斯所说:“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闭关自守和自给自足状态已经消逝,现在代之而起的已经是各个民族各方面互相往来和各方面互相依赖了。物质的生产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默顿所肯定的这种有利科学技术发展的文化环境应当成为科学社会化和国际化的范例,而这种文化环境最初恰恰源于人们的社会互动。邓小平在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要论断的同时,强调了知识分子地位和创造一种有利科技发展环境的重要性。认为: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材脱颖而出;为科学教育工作者创造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使他们能够专心致志地从事科研、教育工作;要坚持百家争鸣,允许争论,提倡学术交流。之后,又进一步阐述了鼓励留学与支持国际学术交流的思想。这些都为创造一个有利科学发展和知识创新的文化环境提供了制度保障。未来世界科学和知识必将成为各个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我国要迎接新世纪挑战,关键亦在于科学工作者之间更多的和谐的交流与交往,这是因为知识分子是科学技术的载体,而科学发展的内涵又决定了科学需要人们不断更新知识、扩大视野和得到有关周围现实的各种情报,因而,它特别地依赖于社会互动。

总结:

科学与人文有不同的内涵,但有必然的内在联系。科学是探索事物的规律,是求真;人文是把握科学的方向,是“求善”,如何做人。科学不能解决方向问题,价值观问题;人文不能直接解决科技问题。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便能产生最佳效应,推动社会和事物前进。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在中国古代《四书.大学》里早有精辟论述。该书提出教育的八大要素: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面两要素是讲科学,“格物”即研究客观世界,“致知”即认识客观世界;中间三要素“诚意、正心、修身”,讲的是做人,人文精神;后面三要素:“齐家、治国、平天下”,讲的是通过科学与人文的结合,达到的目的。

专业技术人员科学素养与科研方法 第6篇

一、简答题。

1、专业知识学习要求是什么?(131页)

答:一是学无止境,常学常新,常研常进;二是对本专业的经典文献要精读细研;三是批判性阅读,独立性思考,切忌因循守旧;四是把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课题研究相结合。

2、专业技能培训要求是什么?(131页)

答:一是初学者应请教本行中有经验者;二是要参加专业培训,聆听高水平,报告或讲座;三是要学习研究报告、科研论文写作规范和技巧。

3、什么是思维概念?(153页)

答:思维是一种认识活动,是认识的理性阶段,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形成概念、判断、推理的过程。

4、什么是知识产权?(193页)

答: 知识产权是指个人或单位对其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领域里创造的精神财富所享有的专有权,亦即基于其智力创造性活动的成果所产生的权利。

5、治理学术腐败措施有哪些?(194页)

答:完善评审机制,健全监控机制,设置惩治底线,建立举报制度,加强宣传教育,做好表率作用等。

6、什么是科学?科学的实质是什么?(18页)

答:科学是人们对自身及周围客体的规律性的认识,是伴随各种认识活动的不断丰富和深化并逐渐形成了对某些事物比较完整而系统的知识体系。

7、科研课题的来源:(51页)课题的设置一般视国家需要、社会需求、经费来源、项目管理机构等因素决定,如:指令性课题、指导性课题、委托课题、自选课题等。

8、系统方法:(112页)

系统方法是指将研究对象视为一个系统,研究其中的要素或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功能变化等关系的一种现代科研方法,其特点有整体性、协调性、最优化、模型化等。

9、创新思维训练:(154页)

一是科研逻辑方法的学习与应用,二是创新思维方式的学习与实践,三是有效克服思维活动中的障碍,四是大胆怀疑缜密求证超越自我。

10、科学素养的提高:(16页)

对于专业技术人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其科学素养:专业知识吸纳,专业技能培训,科研方法学习,思维方式训练,工作环境认知,发扬团队精神,注意为人为事。

11、素质的概念定义:(4页)

素质是指事物或人本身所具有的固有属性,是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是人在某些方面具有的本领特点和原有基础。

12、科研选题的程序及方式:(46—47页)

科研选题的程序:选定科研选题,需要经过一个提出问题—查阅文献—形成假说—构建方案—确立课题—选题报告—申报取向等过程。

科研选题的方式:一是选题源于招标课题;二是选题源于所遇问题;三是选题源于文献空白点;四是选题源于旧课题延伸;五是选题源于要素的重组;六是选题源于领域的跨越。

13、研究性学习科研的基本含义及主要特征:(66页)

所谓研究性学习科研,就是采取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学习并体验科研过程,从中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和必备的科研技能,促及专业学习质量和效率的提高。研究性学习(有时称创新性学习)是指一种的学习模式和理念,而不是一种特定的学习方式或学习活动,泛指对问题的探究以及贯穿在各科、各类学习中的探究活动。

研究性学习主要特征:一是以创新学习观为指导;二是以探究方式进行学习;三是注重学习过程的体验;四是带着问题去学习实践。

14、数学方法:(88页)

数学方法是指将研究对象进行提炼,构建出数学模型,使科学概念化、公理化,通过数学符号进行逻辑运算和推导,从而定量地揭示研究对象客观规律的方法。因此,数学是一种简明精确的形式化语言,数学方法是定量描述客观规律的精确方法,也是科研工作者应当首先掌握的科研方法。

15、分别简介“老三论”、“新三论”及新老三论的关系。(96—98页)

老三论:即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新三论:即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和突变理论。新老三论的关系:有上述简介可知,新、老三论在发展过程中互为基础、互相促进、不断渗透、交替前进,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复杂关系。简而言之,新三论与老三论是基础与发展,相互衔接、依赖的关系。在新三论中,又有诸多对老三论的继承和创新之处。

二、论述题:

1、试述为什么要治理学术腐败?治理学术腐败需要采取哪些措施?(186—193页)

答:治理学术腐败:一是有利于净化学术空间和环境,重塑学术神圣权威;二是有利于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三是有利于弘扬学术道德观念和学术文化,提高产权意识;四是有利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五是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实现国际间的互利共赢。

治理学术腐败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应建立健全学术成果的评审和推出机制,堵住不规范操作漏洞;二是应建立健全学术反腐监控机制,构建完善反腐监控与反馈系统;三是应建立健全学术惩戒机制,使违规者不敢触犯学术规范的底线;四是应建立学术举报制度,这是实施学术惩戒的前提;五是加强学术规范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六是应让学术导师以身作则,在学术反腐中起表率作用。

2、试论如何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科学素养。(14页)答: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专业知识吸纳。对专业技术人员而言,需要熟悉和掌握本专业的知识体系以及相关的拓展知识,结合岗位需要学习,及时更新知识体系,以更好地适应科研工作的需要。

二是专业技能培训。目前,各国政府的劳工部门,对于职业专业技能的鉴定,使用专业证照的制度,并限定某些职业必须有其证照,才能从事其行业,所以要参加岗位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技能。

三是科研方法学习。如搭建研究性学习的平台,构建项目交流网络,分享科研方法学习,及课题研究经验等。

四是思维方式训练。主要包括两个过程,即思维方式知识的学习和科研思维方式的实践训练。五是工作环境认知。以研究性学习和科研性工作为视觉,重新认识和感知工作环境。

六是发扬团队精神。要有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要有向心力、凝聚力,只有善于团结并精诚合作,才能取长补短达到共赢之目的。

七是注意为人处事。目标设计要适度,理想追求要执着,注意把握做事分寸,与同事之间工作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

3、试述什么是创新团队?并阐述优秀创新团队的条件。(123页)

答:创新团队是在某一学术领域围绕某一创新研究方向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科研团队,通常以杰出人才为首席专家,由中青年骨干组成。

一个优秀的创新团队,一般应具备如下条件:良好的基础,稳定的方向,突出的成果,合理的梯队(举例说明)。

4、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你认为初学者应该做到哪几个方面。(115页)

答:夯实基础,厚积薄发;提出问题,追求学问;不取亦取,虽师勿师;孜孜不倦,终生研习。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学无止境,常学常新,常研常进。科研工作者是一个勤奋的群体,由于必须使自己跟上知识的发展步伐,因此对知识技能的学习是永无止境的。要不断根据科研需要,及时补充、吸纳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专业知识和和科研信息。知识常学常新,科研常研常进。二是对本专业的经典文献要精读细研。对研究资料的阅读需要精心安排,保证有计划、有目的,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平均分配时间阅读,要对本专业的经典文献加以精读细研,且不受既定思维方式的束缚,要带着问题去研读、反复读。一有所得,应立即记录,避免遗漏。

三是批判性阅读,独立性思考,切忌因循守旧。阅读已经发表的文献时,不应盲从,应该理性、批判性地阅读,这包括论文提出的研究方法、理论推导、方案设计、实验结果、分析讨论、某些结论及推论等。要提倡阅读中的独立思考,不因循守旧,阅读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并试图给出自己的解答方案或设想。四是把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科研的目的在于创新,以获得前人未发现或者研究未达到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要把专业学习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即边干边学,干中学,干中用。只学不用,等于空谈理论;只干不学,则课题研究不能深入,研究工作走不远。

5、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试述知识探究型学习和创新型研究型学习。(71页)

答:知识探究型学习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主动拓宽学习范围,吸纳新知识和新方法,获得对知识拓展及发展构建的体验,形成探究式学习报告,这种学习方式称之为知识探究型学习。这种类型在研究型学习中属于基础层次,能够有效地促进学习者拓宽知识面,了解新事物,激发学习兴趣,有助于学习者独立解决学习中遇到的诸多“是什么”的问题。例如,专业课学习中的一题多解、特殊解法、多元阐释、分项解读等均可纳入该类型之列。

创新型研究学习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在新知识、新方法的发现及结构方面有所创造,从中获得对问题的探究体验。这种学习方式称之为创新研究型学习。这种类型在研究型学习中属于最高层次,能够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科研兴趣,促进其将书本知识与科研实际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科研素质,提高其课题研究技能;有助于学习者独立解决学习中遇到的诸多“为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例如,专题研讨、疑难探究、课程设计、准学术研究、综合实验等均可纳入该类型之列。

《科技素养与高新技术》读后感 第7篇

(讲义)

《专业技术人员科学素养与科研方法简明读本》

个人的能力与职业的匹配关系。没有素质的人,往往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智商、情商、胆商、逆商。职商(简称CQ,全称职业智商,是一种包括了判断能力、精神气质、职业态度在内的综合智慧,它关乎自我与工作、现状与发展的契合度。主要有四个方面:职业化的工作技能,职业化的工作态度,职业化的工作道德,职业化的工作形象)

职业成熟的心智特征和行为特点:

宽视野、高立足点看待工作;深度认知工作道德,工作行为有道德前提(敬重优秀对手,向优秀对手学习。见贤思齐,见不足而自省,在竞争中自我精进);深度认知工作责任,投入工作、深度工作;工作方法的敏感性、有效性与自动化程度;持经达变即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

党校:以教学为中心、科研为基础、行政后勤为保障、信息化为手段。

对于专业技术工作者来说,科学素养与科研能力是职业适应、职业成功的重要因素。科研是专业技术工作的基础。‚冰山一角‛ 搞教学不如搞科研,搞科研不如搞管理。

讲四个问题:一是科学与科学的作用;二是专业技术人员的科学素养;三是专业技术人员的科研能力;四是专业技术人员提升科研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一、科学与科学的作用

1、科学。罗素说:‚科学是一种探索未知的行为,它所借助的工具是对事物的观察及其在观察基础上的推理。科学总是首先从特殊的事实出发,进而建立起联结诸多事实的规律,然后再借用这些规律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

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种认识活动,科学是理论化的知识体系,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科学是社会化的活动,这种活动被制度化了,形成了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体制并存互动的科学建制)、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一般方法与技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检验与评价。专门技巧与方法:分类法、比较法、对比法、试错法、观察法、统计法、逻辑推理法等)

科,会意字:程也,‚从禾从斗,斗者量也‛。用斗量米物;故‚科学‛一词乃取‚测量之学问‛(程:十发为程,十程为分,十分为寸)。(科。表示严谨性,数量性,定量性,精确性)(说文解字)。唐朝到近代:科举之学。近代:日本学界将英文中Science翻译成科学,由康有为引入。与‚格致、格物‛并用。英文来源于拉丁文Scientia,意为‚知识、学问‛。我国古代:所有知识称为学问,自然物道理的学问称为物理(即自然科学)。明代时期:格致、格物。广义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狭义科学:指自然科学。

1888年,达尔文曾给科学下过一个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作出结论‛。

‚科学‛一词由近代日本学界初用于对译英文中的‚science‛及其它欧洲语言中的相应词汇,欧洲语言中该词来源于拉丁文,意为‚知识‛、‚学问‛,在近代侧重关于自然的学问。明治时代日本启蒙思想家西周使用‚科学‛作为‚science‛的译词。科学这个词不是中国固有,而是从国外引进的,最早引进科学这个词,使用的中国译词是‚格物致知‛或‚格致‛,科学一词在中国古汉语中意为‚科举之学‛。1893年,我国学者康有为在翻译日本著作时,首先使用了‚科学‛一词。随后,严复在翻译《天演论》和《原富》时,也用了科学一词。比此,这个词在中国被广泛应用。

科学:如实反映客观事物(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固有规律的系统知识。‛《辞海》1999年版:科学: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逻辑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是人类活动的一个范畴,它的职能是总结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并使之系统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

科学: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就是运用逻辑思维形式反映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固有规律的知识体系。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2、科学的社会作用(帮助人们提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效率。正面与负面)科学是改造世界的强大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进入生产过程的那部分自然界,即未经过人们加工的自然物,如树木、矿藏等;另一类是经过人们加工的物质资料,如种子,织布用的棉纱,制造工具用的钢铁等。科学技术更新社会生产面貌。科学技术是社会物质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力: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

科学是管理社会的重要手段:社会系统有两种调节机制,一种是自发的调节,再有一种是自觉的管理,即有目的地施加作用与影响给社会。由自发的调节转向自觉的管理,需要科学知识。社会科学具有管理社会的重要功能,自然科学在改造社会生活和管理社会秩序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如运用数学、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管理社会)。

科学发展促进社会意识变革:如人们迷信思想的消除、哲学的变革(依赖于19世纪三大科学发现:细胞学说:1838~1839年间由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所提出,直到1858年才较完善。它是关于生物有机体组成的学说;达尔文进化论;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对哲学的发展起了革命性的作用。科学对法律、道德、艺术等社会意识形态也会产生重要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已经由‚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为‚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地质学、胚胎学、动植物生理学和有机化学等一大批说明自然界联系和发展的科学,纷纷建立和发展起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使人们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周围世界成为可能,因而,从哲学上概括自然科学的成就,全面、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唯物辩证性质的条件已经成熟。

科学技术始终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进步的、革命力量。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提高人类的认知能力、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变革和协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等方面。

(一)科学技术的认知功能

科学技术对人类战胜迷信、愚昧,提高认识能力,对文化教育的发展,对改变人的精神和道德面貌,都能起到促进作用,这些就是科学技术认知功能的体现。

首先,科学是自然界本来面目的反映,它揭示了自然界的客观现律,从它诞生起,与迷信和愚昧就是不相容的。从近代欧洲支艺更兴起,自然科学成为了人们批判宗教迷信和旧的习惯势力,宏扬理性、解放思想的有力武器。人们通过学习、掌握和发展科学技术,不断提高自己认识自然界的理性思维能力,不断探索新的认识领域。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着文化教育的内容,不断为教育提供先进的设备和手段,并且往往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方向,从而为全面提高人类智能状况,开发人类的智力资源创造了条件。再次,在科学研究的历史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尊重实践、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晋级,对整个社会精神面貌和人们的道德观念都发生深刻影响,推进了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发展进程。

(二)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

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资产阶级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19世纪中叶,马克思作出了‚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的精辟论断,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进入20世纪后,科学技术逐步成为了生产力诸要素的主导要素。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驱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继承马克思的思想,极其深刻地指出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阐明了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

(三)科学技术的社会变革功能

马克思‚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在历史上首次揭示了科学技术的社会变革功能。科学技术变革社会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对生产力的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本身就是社会变革表现的一个方面,而且它还是其他社会变革的前提和基础。其次,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或迟或早会引起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近代欧洲科学技术的采用,仅使得在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且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取代封建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当然,社会制度的变革不可能仅仅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在这里,科学技术的作用就在于给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奠定物质技术基础。

(四)科学技术的生态调节功能

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但同时也出现了盲目使用这些能力,造成生态环境迅速恶化的趋势。现在,全球性的环境污染、能源危机、资源短缺已成为人类必须正视的严重问题。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提供了认识这种严重后果,并自觉控制人类活动,之朝着不危害人类生存的方向进行的可能。科学技术的生态调节功能,就是在掌握自然规律、正确认识人类对自然过程干预不当所引起后果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地调节和控制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应用科学技术防止和消除有害后果,有效地、充分地、经济地利用自然资源,维持生态平衡,创造一个适合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当然,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在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生态调节功能的同时,加强社会的改造和管理、严格立法、执法,实行综合治理,才可能有效地解决。

科学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唯科学主义)(其实就是真与善的问题)

科学技术在为人类创造巨大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同时,也可能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并挑战人类社会长期形成的社会伦理。

剑桥大学教授马丁〃芮斯在《我们最后的时刻》中认为,人类已经前进到了这样的位臵,我们自己现在是我们最大的敌人:在一直威胁着我们的自然灾害之外,还加入了科技。现代科技使得个人或者小团体的力量得到了高度放大,以至于实验室里的一次错误就可以产生一场大浩劫,带来只有上个世纪的核战争狂人才能想象得到的严重破坏。他曾以一千美元打赌,在2020年之前就会有一场生物恐怖攻击或者生物意外,会导致一百万人丧生。芮斯的估计未必很准确,但是科学实验以及相关的设施、材料可能是危险的来源,这应该是无疑的。

科学研究所产生的另外一种负面影响,是有关医学和生物学实验对实验动物和人体所产生的危害。纳粹医生和日本军国主义731部队的医生所进行的也是科学研究活动是违背人类伦理的行为,是不折不扣的犯罪行为,应该受到良心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求知的欲望、甚至科学研究的热诚也是不能超越不伤害人类这一基本伦理规定的。

人类是万物之灵:人类,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也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如果把地球45亿年的历史缩成普通的一天,早上4点,出现了第一批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此后16个小时没有取得多大进展;晚上八点四十出现了第一批海生植物;晚上九点零四分三叶虫出现;快到晚上十点的时候,植物开始出现在大地上;然后陆生动物出现;十一点恐龙出现;十一点四十分,哺乳动物时代开始;午夜前一分钟十七秒出现人类;按照这个比例,我们人类全部有记录的历史不过几秒钟上,而一个人一生只不过是刹那功夫。

人类可查证的正式文明史,至今大约五千年。按照人类生育繁殖的周期,一代人按20年计算--5000年只有250代人。250个人依次站成一排,传递着一支生生死死的接力棒,人类就一代代地登上了进化之阶?在人类一般的家族史上,三代同堂、甚至四代同堂的事屡见不鲜--250代人,不过是七、八十个三代同堂或五、六十个四世同堂而已!最初的人类,只能在山洞中的描出笨拙的岩画,他们披着兽皮,靠钻木取火,靠结绳记事……而今天,人类已经能够在一根头发上雕刻出山水鱼虫,能进行激光手术,能猜解遗传基因,能运用电脑在一秒钟内进行几十亿次的计算--难道只经过了七、八十次三世同堂,仅仅依靠五、六十个病态龙钟的、四世同堂的老头儿,人类就完成了这不可思议的飞跃吗?人类把接力棒传递250次,就占领和改变了一个行星,可以想象,只要再有250次这样的的传递,他们完全可以占领某一个星系。

科技是一把创新的钥匙,要合理掌握才能打开通往美好未来的大门。

一、环境污染。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工业生产的急剧增长,环境污染日益显出全球性,对 5

整个人类的生存构成了威胁,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核放射污染是具体的一些环境问题。

二、生态危机。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特别是利用科学技术向自然无限索取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和瓦解,从而危害人类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森林毁坏、物种灭绝加快、土地荒漠化是具体的一些生态问题。

三、战争和恐怖活动及犯罪活动。战争中,交战双方利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制造各种武器,人类之间互相残杀。而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已经可以看出,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的战争所造成的破坏与损失远远不是以前可比.甚至有可能造成人类灭亡的命运恐怖分子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恐怖袭击,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社会动荡。现在平均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犯罪行为发生,而其犯罪手段大多都与时下的新科技相关,如短信诈骗、电话诈骗,网上诈骗等。

四、资源短缺。随者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已经面临自然资源短缺的局面,如矿产资源匮乏、能源危机、水资源精湛等。联合国有关机构已发出警告:‚不要认为水是无穷无尽的天授之物,事实上世界上的水荒正在不断地加剧,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五、人口和健康问题。人口问题好似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恶果之一,它又为成为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粮食紧张等全球问题的重要根源。其中人口膨胀、人口老龄化、粮食危机等问题日益严重。各种新兴病菌不断出现,很多病菌的杀伤力已经远远超过以前。

人对科学技术的过度依赖(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与精神价值的淡化。

网络依赖症:网络性心理障碍是指患者往往没有一定的理由,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国际互联网上持续聊天、浏览,以致影响生活质量,降低工作效率,损害身体健康,并出现各种行为异常、人格障碍、交感神经功能部分失调。其典型症状表现为情绪低落、无愉快感或兴趣丧失、睡眠障碍、生物钟紊乱、食欲下降和体重减轻、精力不足、精神运动性迟缓和激动、自我评价降低和能力下降、思维迟缓、有自杀意念和行为、社会活动减少、大量吸烟、饮酒和依赖药物等。精神空虚、情感受挫、无所事事的人最容易患上网络依赖症。他们开始是精神上的依赖———渴望上网,而后可发展为躯体依赖,表现为每天起床后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和食欲不振,上网以后精神状态才能恢复至正常水平。截止2012年底,全国网民数已达5.64亿人。手机网民数达到4.20亿人。

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思想(理性)、情感(月亮与嫦娥,感情淡漠)、日常生活(相处方式网恋、虚拟性的人际交往。空调、电视。卡等),改善了人与人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内容与竞争方式。

《宇宙与人》解说词:宇宙,一个伟大物质演化的史诗,它一个没有知觉的物质系统,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能够理解它的生物。从人类用笨拙的手在岩壁上用简单的图形记录自己的生活,到创造辉煌的史前文明,最后穿越宗教的黑暗,迎来科学的曙光,只用了几万年。今天,人类更加强大,这种强大连人类自己都为之振奋。的确,宇宙已经把物质智能交给了我们,但是精神的道德准则却要靠我们自己来建设,否则,文明的级别越高,毁灭的概率也就越大。我们相信,一个还拥有40亿年太阳光辉的智能生命,将不会辜负如此厚爱我们的宇宙。

用一滴墨水去污染一瓶清水是很简单的事,然后,将一瓶污染了的水澄清却很难。

1988年,8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在法国巴黎达成共识:如果人类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我们相信:产生于人类文明“轴心时代”的以立己立人为根本宗旨、以智周万物为心智条件,以以人为本为导向、以道德抓手为工具偏好,以中庸之道为价值导向的具有东方色彩的领导、管理方式,必然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大放民彩,越来越成为管理和领导的圭臬

科技伦理(真与善的关系问题)。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第九条第三款规定:本条约所称有核武器国家系指在1967年1月1日前制造并爆炸核武器或其它核爆炸装臵的国家。根据这一条约规定,目前只有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才是被普遍承认有核发国家地位的国家。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在西部罗布泊地区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武装的国家。1945年7月16日早晨5时30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标志着原子弹的诞生。这颗原子弹是美国试制的,于1945年7月15日安装完毕,在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空军基地上试爆。这颗原子弹的威力相当于2万吨黄色炸药。爆炸发生后,在半径16公里的范围内,所有的生命都已消失,连砂石也全都变成了绿黄色的玻璃状物质。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标志着人类科学技术水平又跨入了一个新纪元。

1945年5月8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德国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7月26日,美国、英国和中国三国发表‚波茨坦宣言‛,敦促日本迅速无条件投降,但日本政府臵之不理。为迫使日本迅速投降,1945年8月6日8时15分,美军一架B-29轰炸机飞临日本广岛市区上空,投下一颗代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小男孩‛是一颗铀弹,长3米,直径0.7米,内装60公斤高浓铀,重约4吨,梯恩梯当量为1.5万吨。炸弹在距地面580米的空中爆炸,在巨大冲击波的作用下,广岛市的建筑全部倒塌,全市24.5万人口中有7.815 7

万人当日死亡,死伤总人数达20余万,城市化为一片废墟。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将核武器用于实战,广岛成为第一座遭受原子弹轰炸的城市。

8月9日,美军又出动B-29轰炸机将代号为‚胖子‛的原子弹投到日本长崎市。长崎市约60%的建筑物被毁,伤亡8.6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37%。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至此结束。

美国用原子弹轰炸广岛和长崎,也使日本人民遭受到军国主义者发动侵略战争带来的严重灾难。日本人民成为战争的受害者,同时也亲身体验了原子弹造成的无穷遗患。据日本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10年,广岛因受原子弹伤害而死亡的人数已达26.9446万人。

有核国家: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中国; 匿核国家:以色列、伊朗、日本; 非法拥核国家:印度、巴基斯坦、朝鲜;

弃核国家:阿尔及利亚、阿根廷、巴西、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克兰、南非。目前已确信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为:美国,约6000枚战略核武器及1670至3300枚战术核武器;俄罗斯,约5500战略核武器及3000到4000枚战术核武器;法国,384枚战略核武器及60到80枚战术核武器;英国,185枚战略核武器;中国,130件核弹(含战略弹头),80件预备核弹,印度,30到100枚核武器;巴基斯坦,15到50枚核武器。到目前还不能确信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是:以色列,100到200枚核武器;朝鲜,1到2枚核武器。

二、专业技术人员的科学素养

1、素养(现代汉语词典:素养,最基础的修养):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美国物理学家劳厄先生说:‚素质就是把所学的知识忘光后剩下的东西‛。素:本色的,白色的。本来的,原有的、基本的。养:教养,修养。素养,是指一个人在从事某项工作的时候,所应该具体的素质与修养。包括品德、知识、才能及体质等诸多方面。

‚绘事后素‛(着色与出彩必须在素描之后、框架之后,底子之后):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绘画。比喻有良好的质地,才能进行锦上添花的加工。

2、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素养: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 8

了解程度。目前各国在测度本国公众科学素养时普遍采用这个标准。具备基本科学素养:只有在上述三个方面都达到要求者才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10年11月25日对外发布第8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称,‚十一五‛期间中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明显提升,2010年中国大陆(不含港、澳、台地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3.27%。也就是说,中国有近97%中国公民不具基本科学素养。中国科学技术部2012年5月9日发布《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十二五‛专项规划》提出,到2015年,使中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5%。目前中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相当于日本、加拿大、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公民的比例比2005年的1.60%提高了1.67个百分点,比2007年的2.25%提高了1.02个百分点。2007年美国为25%,我国只有2.25%。日本(1991年3%)、加拿大(1989年4%)和欧盟(1992年5%)

一个夏利车主的省油秘诀:我有辆车开,虽然不是很好的车,夏利。咱知足,过的滋润,国家还有那么多的下岗工人,咱好歹还开辆品牌车出去打工。近一段油价涨了,涨的厉害,噌噌的涨。辛辛苦苦赚的钱都捐给石油公司了。可报上说中石油,中石化直嚷嚷赔了,死皮白脸逼着国家再涨价。我得想办法,为国家分忧,为自己省钱。我得想一个能节省油的方法,既为国家节省能源,也为让中石油少赔一些钱,更让有车的朋友省一点银子。于是,我翻报纸,看电视,上网络。终于,我设计了一个科学的严谨的省油改装组合,就先拿我的车验证一番,就是试验失败毁了车我也乐意。

我首先把车上的拖把,毛巾,卫生纸一切可用可不用的东西全放家里,连备胎都拿了下来,我连茶杯都不敢拿,穿布鞋,为了减轻车上的载重量,有人说这样可以节油10%。

我换了四条高性能轮胎并冲氮气,它的广告说可以节油5%。

我又买了一瓶汽油精,加到油箱里,说是可以节油10%,动力增加5%。机油里我加了高科技纳米机油精,它承诺可以节油20%,动力增加10%。我加装了35-F脉冲省油王,厂家介绍可以节油20%,动力增加5%。还加装了增氧型汽车节油器,厂家说节油15%,动力增强10%。还装了安达奇节油器,可以降低油耗30%,动力增强10%。

又装上了世能节油器,节油率可以达到35.8%。不过这个节油器现在已经买不到,说是工商查封了,但我敢拍胸脯说,是因为节油效果太好,被中石油、中石化打了黑枪、告了黑状。

来到汽修厂,改了轻质皮带轮和轻质离合飞轮,说是能节油35%、动力增加20%。最后在商家的极力推荐下我又装了一个不知名的空气喉,它节油20%,动力增强5%最后,我改装了行车电脑,不但动力增强10%,油耗还直接下降10%。

改装完毕。来到加油站,我加了50元的油,按以往,可以跑150公里,我跑跑试试。今天专门跑路做试验!开着车我就上路了改装的车就是好,动力强多了,轻轻松松超宝马,强啊,毕竟动力增强了75%啊半天我就跑了小三百,看看油表,好像没落。高兴的我嘴都笑歪了,毕竟我是做了一件利己、利民、利国的好事啊!继续试验,我接着跑。又是二百多公里,油表还是不往下落,好像看着还长回去了。转悠到了滨海大道上,飞快的掠过一辆路边停靠的警车,忽然,后面传来警笛声,‚靠边,前面的车,靠边‛,吓的我急忙停车,1分钟后一辆警车开了过来,我忙下车,赔笑:‚警官,我没违章呀,我守法良民呀。‛警察训我:‚先不说你超速的问题,一个夏利敢跑220的时速?你先看看你的车,油箱漏了都不知道,着了怎么办。‛我回头,从我车下一条油线蜿蜒向后远去,危险。我忙跑到车侧面,打开油箱盖,嗯?奇了怪了,满满一油箱油,正从加油口往外冒呢。忽然,我明白了。原来我加装的这些节油产品节油率达到了190.8%,车它不用油还冒出油来!

中国民众的科学素养为什么不高?

一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马克思说:‚社会的需要比一百所大学更能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战争是有效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

二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较早由敬神转向了重人事、由敬奉自然转身了注重人事。神到圣。黄帝四面。夔一足。贵生理念: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不语怪力乱神。六合之外,存而不论

蔡元培说:‚自汉以后,虽亦思想家辈出,而其大旨不能出儒家之范围。我国从前无所谓科学,无所谓美学,唯用哲学以观测一切事物,往往各家悬想独断。‛《中国人的性格》一书的作者亚瑟〃史密斯在晚清中国生活了22年之后说:一个拉丁诗人信奉 10

一句格言:‚一个了解事物缘由的人,才是幸福的。‛如果他住在中国,会把这格言改成:‚试图寻找事物缘由的人,是要倒霉的。‛他还说:分布在城市边的四个村子,跟城市相距一到六里,但每个村子都叫做三里屯。

中国称为格致学(格物致知:穷究事物的道理,求得知识。格,至,即,即物穷理也。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最初是物理学的中国名称)。

奇技淫巧:《书〃泰誓》:‚商王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 孔颖达疏:‚奇技谓奇异技能,淫巧谓过度工巧。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受这一观念影响颇深。尤其是当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学说开始成为统治思想。形而上,形而下。开始将科学技术视为‚形而下‛的‚小道‛,从而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设臵不少人为障碍。如汉代大儒郑玄就明确提出这么一句杀气腾腾的口号:‚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张之洞强调‚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 ;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庄子会买iphone5吗?灌园叟不想让功利机巧伤害他心灵的淳朴,而宁可凿井抱瓮灌园,拒绝使用省力又有效率的桔槔。‚ 抱瓮灌畦‛,出自《庄子〃天地篇》所说的子贡和汉阴丈人的故事。子贡是孔子的弟子,据说很有口才,曾经做过卫国和鲁国的国相,访问过许多诸侯国家。至于‚丈人‛,是古时对老头的通称,所谓‚汉阴丈人‛,就是‚汉阴地方的一个老头‛之意:子贡访问南方的楚国,回来时又准备到晋国去,经过靠近汉水南岸的一个地方,见一老头儿正在灌溉田地。他的灌溉方法很落後:先开好一条通到井底的坡道,然後抱着一个水瓮,一步步走到井里去,取了水,再抱到田里去浇。这样一趟一趟地来回走,费力大而功效极低。子贡对他说:‚老人家,您为什么不用汲水工具来灌溉呢?例如有一种叫做‘桔槔’的,利用它来灌溉,一天能浇一百畦,又快又省力,您难道不知道吗?‛老头听了,很不高兴,勉强笑道:‚谁说我不知道呢!但是,我不愿意用那种玩艺儿。我这样干了快一辈子了,还不是过来了?再说,我也习惯了。‛由于这个故事,後来人们讽喻安于拙陋,不求改进的落後保守思想,就常引用‚抱瓮灌唯‛,也叫‚抱瓮灌圃‛。

‚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甕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昂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为槔。’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 11

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子贡瞒然,惭。。。顼顼然不自得,行三十里而后愈。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鲁迅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三是当前功利性的社会、潜心钻研的人太少。短平快的直线方式实现更高、更快更强、更有钱,更有地位,更胜于人。写一本书,随便翻一下就有重复的地方。甚至一页之中就出现重复的地方。

3、专业技术人员的科学素养:

专业技术人员的科学知识:作为背景知识而存在的科学知识。作为理念与法则存在的科学知识。作为分析工具而存在的科学知识。作为专业对象而存在的科学知识。

专业技术人员的科学精神

1、怀疑精神与批判精神(问题意识,好奇心):热水比冷水结冰块,这种自然现象是坦桑尼亚中学生埃斯托〃姆佩姆巴第一个发现的。1963年,姆佩姆巴在热牛奶里加了糖,准备做冰淇淋。如果要等热牛奶凉后再放入冰箱,恐怕别的同学把冰箱占满了,所以他便把热牛奶塞进冰箱。令人惊奇的是:姆佩姆巴的热牛奶比别的同学的冷牛奶结冰要快得多。他的这一重要发现,当时不过被老师和同学们当成笑料。姆佩姆巴不顾人们的嗤笑,求教于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物理教授奥斯博尔内博士。奥斯博尔内博士做了同样的实验,证实这种自然现象确实存在。

《特别关注2013年第五期》: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社会科学工作、理论工作者、党建理论研究者特别需要有负面偏好。

人有种正常心理,叫‚负面偏好‛,人们更多地注意负面信息和事件。

坏事对人的影响大(好事发生之后会趋于平和,但是,从坏事中恢复所花的时间要比好事长,恢复的程度通常也小。你赚到100元钱的高兴劲和亏了100元钱的难过劲是不同的,亏钱的影响更大)

坏言行深刻影响亲密关系(大棒比胡萝卜更有效(惩罚比奖励更有效)

大脑对坏刺激反应强烈

我们擅长处理坏信息(坏的信息会让我们投入更多的注意力,进行更彻底的分析和更广泛的联想)。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这个消息指的就是坏消息。

坏印象容易形成

2、求实精神。尊重事实。实证精神:科学认为世界是不依人们主观意志决定的客观存在,科学活动要求人们从事各种物质创造活动时应该遵循‚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求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运动,因此,客观唯实、追求真理是科学精神的首要要求。求实精神就是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也即实事求是精神。世界的发展、变化是无穷尽的,认识的任务也是无穷尽的。科学要追求真理,不盲从潮流,不迷信权威,不把偶然性当必然性,不把局部看作全体。

来自美洲古老的玛雅人曾有过非常灿烂的文明。玛雅人预言2012年12月21日的黑夜降临以后,12月22日的黎明永远不会到来,这一天是世界末日。玛雅人在一瞬间全部消失,谁也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至今,这仍是一个密团.但是.玛雅人留给我们太多的问题了,他们的预言百分之99都变成了现实。他们预测到了汽车,飞机的生产日期。他们预测了希特勒出生和死亡的日期。据说还成功预测了人类历史上的3次大浩劫,其中一次就出现的玛雅人身上,即使他们预测到了也改变不了。依照玛雅历法,地球由始到终分为五个太阳纪,分别代表五次浩劫,其中四个浩劫已经过去。当第五个太阳纪来临,太阳会消失,大地剧烈摇晃,灾难四起,地球会彻底毁灭,按照马雅历法是三一一三年,换算为西历便是二○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丹麦人雅各布是一位极聪明的人,一天,他家的花瓶打碎了,他没有把碎片马上扔了,而是将碎片按大小排列并称过重量,他从中发现了一个奇迹:10-100克的最少,1-10克的稍多,0。1-1克的和0。1克以下的最多,尤其有趣的是,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有着严整的倍数关系,即16比1,次大碎片与中等碎片的重量比为16比1,中等碎片与较小碎片的重量比为16比1,较小碎片与最小碎片的重量比也是16比1。后来,他发现的这一倍比关系的规律被广泛应用到考古或天体研究,从而由已知文物、陨石的残肢碎片推测它的原状,并迅速恢复它们的原貌。

3、原理精神(探索精神):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曾经说过:‚每个人在年幼时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好奇和敬畏。‛科学是发现规律,揭示事物最本质、最普遍的原理。普遍性是规律的基本特征,不具有普遍性的 13

不是规律。科学就是根据事物的普遍性去处理事物的特殊性。最基本、最本质的,同时是最普遍、最共同的。也就是先通过科学研究,弄清事物的原理,以科学理论指导自己的行为,这是理性社会的重要特性。在门捷列夫归纳出化学元素周期表后,化学家就通过这种规律又发现了其他好几种元素,并对物质世界的组成做出充分的预期。

19世纪中期,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制定了化学元素周期表,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宣称:把元素按原子量的大小排列起来,在物质上会出现明显的周期性;原子量的大小决定元素的性质;可根据元素周期律修正已知元素的原子量。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被后来一个个发现新元素的实验证实,反过来,元素周期表又指导化学家们有计划、有目的地寻找新的化学元素。他根据元素周期律编制了第一个元素周期表,把已经发现的63种元素全部列入表里,从而初步完成了使元素系统化的任务。他还在表中留下空位,预言了类似硼、铝、硅的未知元素(门捷列夫叫它类硼、类铝和类硅,即以后发现的钪、镓、锗)的性质,若干年后,他的预言都得到了证实。

人类在规律面前的无奈与弱小。数、定、缘、凭、定数。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 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暗算

历史的天空: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兴亡谁人定啊。盛衰岂无凭啊。一页风云散啊。变幻了时空;聚散皆是缘哪,离合总关情啊。担当生前事啊。何计身后评。长江有意化作泪,长江有情起歌声。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人类发展过程的几次关键革新,1000年之后的人类面貌。

4、创新精神:思维不固化,学术无权威,有清醒的头脑和独到的观点。据说篮球运动刚诞生的时候,篮板上钉的是真正的篮子。每当球投进的时候,就有一个专门的人踩在梯子上把球拿出来。为此,比赛不得不断断续续地进行,缺少激烈紧张的气氛。为了让比赛更顺畅地进行,人们想了很多取球方法,都不太理想。有位发明家甚至制造了一种机器,在下面一拉就能把球弹出来,不过这种方法仍没能让篮球比赛紧张激烈起来。终于有一天,一位父亲带着他的儿子来看球赛。小男孩看到大人们一次次不辞劳苦地取球,不由大惑不解:为什么不把篮筐的底去掉呢?一语惊醒梦中人,大人们如梦初醒,于是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篮网样式。去掉篮筐的底,就这么简单,但

那么多有识之士都没有想到。听来让人费解,然而这个简单的‚难题‛困扰了人们多年。可见,无形的思维定式就像那个结实的篮子禁锢了我们的头脑,使得我们的思维就像篮球被‚囚禁‛在了篮筐里。于是,我们盲目地去搬梯子、去制造机器……生活中许多时候,我们就需要这样一把剪刀,去剪掉那些缠绕我们的‚篮筐‛,生活原本并没有那么复杂。

创新精神与经验固着(经验崇拜):经验可以让我们的行为和工作进入某种自动化状态,进入一种“照此办理”的思维惯性。但是,经验又是对创新的约束。永远照经验办事,就永远不会有创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创新精神是有社会条件的:牛顿(英国)与莱布尼茨(德)几乎同时发现微积分。达尔文(英)与华莱士(英)几乎同时提出进化论【在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作出进化论的时代条件已经具备了,从社会文化背景和社会经济背景上看,已经出现了产生进化论的可能性。文化背景上,前人为达尔文提供了很多科学成果:选种育种的经验,植物与动物学领域积累的大量资料,古生物学研究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前人布丰、拉马克、圣提雷尔已经有了进化论思想的萌芽。经济背景:纵的比较求助于地下发掘物,横的比较要多看一些地方。这一点,达尔文有幸生活在资本主义造船工业发达起来之后,达尔文乘坐‚贝格尔‛号进行自然资源考察,有机会让他周游世界,认识世界各地的动物】。与莱特兄弟(美国)同时研制飞机的,还有一个名叫兰利(美国)的人。

《李宗仁归来》中有段话:‚假如我们每一个人,不是从一岁向八十岁生活,假如时间的顺序可以颠倒,每个人都从八十岁向一岁来生活,那么,我们这个世界上,就可能有二分之一的人可以成为伟人。‛);何国平说:没有经验想经验,有了经验却受害于经验,过去的经,未必验于今,远离了经验就远离了懒惰,远离了经验就是最终的经验。

有一个年轻人跟从师傅学习理发,师傅让他在大冬瓜上练习剃发技术。年轻人每次剃完冬瓜皮后,总喜欢随手把剃刀插在冬瓜上。通过一段时间的勤学苦练,年轻人掌握了剃头要领,师傅便叫他给客人剃头了。小伙子高高兴兴地施展了手艺,三下五除二,一个大脑袋就剃光了,然后他顺手把刀子一插,正准备邀功时,却听到客人一声惨叫。(习惯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习惯也是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可以使一个人受益终身。

5、独立精神:有个著名的小故事,对科学的怀疑精神作了生动的描绘:哲学家苏格拉底在课堂上拿出一个苹果,让学生们闻空气中的味道。一位学生举手回答说:‚我闻到了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个学生面前走过,并叮嘱道:‚大家再仔细闻一闻,空气中有没有苹果的香味?‛这时已有半数学生举起了手。苏格拉底又重复一遍相同的问题,结果除了一名学生没有举手外,其他的全都举手了。苏格拉底走到了这名学生面前问:‚难道你真的什么气味也没有闻到吗?‛那个学生肯定地说:‚我真的什么也没有闻到!‛这时,苏格拉底向学生宣布:‚他是对的,因为这是一只假苹果。‛这个学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柏拉图。这个故事告诫人们,科学的怀疑精神,就是讲求 ‚实事求是‛,就是鼓励‚去伪存真‛的、独立的批判性思考。

科学:应该诉诸于理性而非权威(传统的权威与启示的权威)。

主导文化(意识形态,统治阶级的文化,用来教化社会,整合社会。说教性,苍白性)、精英文化(批判社会,理性主义,反思性。与流行文化。特定历史时期由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作为社会的统治思想而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文化。教化性是它最明显的特点,体现对社会各阶层进行群体整合的需要。(主旋律文化)

精英文化即知识分子文化,体现社会批判愿望,承载社会责任和人类的良知,进行社会关切,实现“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的社会引导功能。(有时是不合时宜的。“深刻的片面,片面的深刻”)

大众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伴随着中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以都市大众为主要消费对象,通过现代传媒传播的文化。(通俗性、娱乐性、消费性、复制性)

《假如毛泽东去骑马》:离开郑州之后,毛溯流而上,他很急切地想知道1960年完工的大工程——三门峡水库现在怎么样了。这工程当时是何等的激动人心啊。诗人贺敬之的《三门峡梳妆台》曾传唱全国:展我治黄河万里图,先扎黄河腰中带——神门平,鬼门削……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银河星光落天下,清水清风走东海。

这里却不是想象中的高原明镜,而是一片湿地,但见水雾茫茫,芦花荡荡。原先本想借这座水库拦腰一斩,根治黄河水害,但是才过几年就已沙淤库满,下游未得其利,上游反受其害,关中平原和西安市的安全受到威胁。黄河上游每年来沙16亿吨。到1965年库内已淤沙50亿吨。再修十个水库也不够它淤填。当初上上下下热情高涨,又相信苏联专家的话,并没有精细地测算和科学地论证,就匆匆上马。建设和打仗一样,也是要知己知彼啊。它比战争还要复杂,战场上可立见胜负,而一项大的经济建设决策,16

牵涉的面更广,显示出结果的周期更长。黄炎培的儿子黄万里,水利专家,清华大学教授。当年三门峡工程上马,上下叫好,只有一人坚决反对,这就是黄万里。1955年4月周恩来主持70多人的专家论证会,会开了7天,他一人舌战群儒大呼:不是怎么建,而是三门峡根本就不宜建坝!下游水清,上游必灾啊。果然,大坝建成第二年,上游就受灾农田80万亩。黄的意见没人听,他就写了一首小词,内有‚春寒料峭,雨声凄切,静悄悄,微言绝‛句。1957年6月19日的《人民日报》第六版登出了这首词,黄一夜之间就成了大右派。毛泽东记起自己说过的一句话:‚真理有时在少数人手中。‛不觉长叹了一口气。

文明大道种脐橙。

科学思维(特别是辩证思维):整体与部分、特殊与一般、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逻辑与历史、抽象与具体、精确与模糊、顺向与逆向、定势与创新。

三、专业技术人员的科研能力

1、发现问题的能力

通几之学:见微知著。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找十几篇论文,综合起来,就可以成一篇文章。以有通无,以有悟无,无中生有。不通一艺莫谈艺。

爱因斯坦在瑞士苏黎士联邦工业大学就读时,导师是数学家明可夫斯基。有一次,爱因斯坦问:‚一个人究竟怎样才能在科学领域,在人生道路上留下自己的闪光足迹、做出自己的杰出贡献呢?‛明可夫斯基被问住了,直到三天后才兴冲冲地找到爱因斯坦:‚你那天提的问题,我终于有了答案。‛他手脚并用地画了一阵,怎么也说不明白。于是拉起爱因斯坦就朝一处建筑工地走去,径直踏上了刚刚辅就的水泥路面。爱因斯坦被弄得一头雾水:‚老师,你这不是领我误入歧途吗?‛‚对,歧途!看到了吧?只有这样的歧途,才能留下足迹!只有新的领域、只有尚未凝固的地方,才能留下深深的脚印。”从此,一种非常强烈的创新和开拓意识,开始主导着爱因斯坦的思维和行动。他曾经这样说:“我从来不记忆和思考词典、手册里的东西,我的脑袋只用来记忆和思考那些还没有载入书本的东西。”

2、分析思考的能力

分析思考能力,首先必须有足够的心理空间、知识积累和智慧丰裕度 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善言人者,必有验于己。

知(智)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周易》)

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中庸》)

子绝四:勿意,勿必,勿固,勿我。

在善的世界里,恶只是一只迷途的羔羊!而在恶的世界里,善却是一只任人宰割的羔羊!

分析思考能力,还必须有正确的方法和思路:整体与部分、特殊与一般、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逻辑与历史、抽象与具体、精确与模糊、顺向与逆向、定势与创新。

分析思考,必须经历艰苦的过程: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元〃陈绎曾《文说》)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深度思考、全面思考

原因(一果多因与多因一果。历史的现实的;主观的客观的;表面的深层的,天灾的人祸的)

表现(时间上空间的表现,点上的面上的,定性的定量的)(趋势:方向,暂大或暂小。见微知著)

意义或危害(正面的负面的;近期的长远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生态的;社会的部门的员工的)

措施或对策(曾经采取的措施,治标与治本、树立理念、引起重视、加强领导、思想教育、法制约束、多方配合、重在落实、强化督促)

作始也简,将毕也巨。朱德:上山伟大,下山也伟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广博为基,精深为用。

3、形诸文字的能力(表达科研成果的能力)前世不烧香,今世写文章。报刊文章练坏手。

《二战视野中基于基本国情的中日战争阶段性进程研究》 修改的能力(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

著名诗人贾岛为了斟酌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题李凝幽居》诗中是用‚推‛好还是‚敲‛好,不知不觉地撞进韩愈的仪仗队,当韩愈弄清真相后,与之一起思考,并由韩愈确定用‚敲‛字,后来,人们就把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再现了贾岛苦苦吟咏,专心推敲的诗人形象。

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做滁州太守时写《醉翁亭记》。文章写好后,他抄了六份,让衙役把分别贴到各个城门口,一个城门贴一份,让过往行人帮助他修改。同时,他还派出六班锣鼓手,在各个城门口鸣锣击鼓,招来行人。这天,有一个五十多岁的砍柴老头在城门口转悠半天,然后直奔太守府参拜过欧阳修后说:‚大人,你那篇文章,我听衙役读了,句句讲的是实情,就是开头太罗嗦了!‛为了让老头提出具体意见,欧阳修就把开头背诵了一遍:‚滁州四面皆山也,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刚念到此,樵夫把手一扬,说:‚停,毛病找到了。‛欧阳修恍然大悟,连忙说:‚你的意思,是不必点出这些山的名字?‛

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到‛、‚过‛、‚入‛、‚满‛)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但看黄花不用伤。

四、专业技术人员提高科研能力的途径

能力是个性心理特征的一个主要部分。所谓个性心理特征,就是个体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成分,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个性的特征具有先天性和后天性、共同性和差异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独立性和统一性、客观性和能动性。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例如形成一个人脾气暴躁、性格外向,其含义是通过一段时间的了解、看到这个人的一些行为表现,才产生这样的评价,所以,心理特征在一段时间内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个性心理特征在个性结构中并非孤立存在,它受到个性倾向性的制约。

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决定着人对周围世界认识和态度的选择和趋向,决定人追求什么。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态度、理想、信仰和价值观。

1、夯实知识基础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知识能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见识,养性灵‛(林语堂)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可以形成和精进技能。知识制约着技能掌握的快慢、深浅、难易、灵活性和巩固程度。知识可以拓宽眼界,可以明理: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庄子)知识可以支撑道德、可以修剪‚性格枝蔓‛(不敢妄为些子事,只因曾读数行书)

求知过程可以习练理性,可以增进感性: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辨,知识塑造人的性格。

量变导致质变的发生(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致广大而极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知识基础作为顶板和瓶颈。

柳暗花明又一村:输入同质知识(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歧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输入异质知识(平行学习)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经历三个境界与学术研究的“高原期”突破: 在工作精进过程中,到一定时期有时会出现成绩的暂时停滞现象。原因:旧经验;心理和生理的疲劳;动机强度减弱,兴趣降低;意志品格差,缺乏继续提高的勇气和信心;自满;可能正在进行潜在学习。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老子》第33章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山上寺庙有一尊铜铸的大佛及一个大馨。深夜,大馨向大佛抗议:‚你我都是铜铸造的,你高高在上,每天有人向你献花供果,烧香奉茶,向你礼白,可是每一次有人白你时,我就要挨打,这太不公平了吗?‛大佛安慰道:‚你也不必羡慕和嫉妒我,你可知道,我当初被工匠铸造时一棒一棒地捶打,一刀一刀地雕琢,历经刀山烈火的痛楚,日夜难忍,才铸成佛的眼耳鼻身。我的苦难,你不曾忍受,我是走过难忍能忍的苦行才能坐在大殿里,接受香花供养和人们的礼白;反观你,只要别人在你身上轻轻敲打一下,你就痛得直喊叫。‛

同种石头,一块被打造成了台阶,另一块被雕刻成了神像。每天踏着石阶来膜拜石像的人络绎不绝,石阶很不服气.终于有一天,石阶忍不住问石像:人们为什麽要礼拜你而践踏我?石像很平和地说了一句:你打造出来只被割了4刀,而我是被千刀万剐才雕刻出来的!20

2、强化道德引导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陆游)

小胜在于技巧,中胜在于实力,大胜在于人格。(温元凯)

著名京剧演员郑亦秋认为:作为一个演员,从不成到小成比较容易,从小成到大成却很难。因为前者主要依靠“才”和“学”,而后者则要靠“德”与“识”,德、识、才、学兼备,方可成其大品。

道德,特别是职业道德,对职业行为有始动作用、定向作用、强化作用、调控作用和激励作用。专业技术工作有朴实性、枯燥性、量变性、寂寞性。需要用道德和信念来提携、激发活力、保持活力。

水之积之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小胜凭智,大胜靠德。为职业精进最后封顶的是“红”而不是“专”:作为教师,为职业精进最后封顶的是“身正为范”而不是“学高为师”。作为医生,为职业精进最后封顶的是“仁心”而不是“妙手” „„

智慧之巅是德行(鲍鹏山)

让职业行为有道德前提,为职业成功获得社会宽容度和人际宽容度,从而使人际关系由职业成功的阻力变为助力。

道德感悟为职业行为拓展发展空间,赋予职业行为道德意义,激发和唤醒非智力因素,特别是在职业精进的“高原期”(歌德说:壮志和热情是伟业的辅翼。非智力因素:坚毅、自信、进取心、谨慎、节制。其实,非智力因素代表着一个人的胸怀)

提升职业目标层次,稀释职业目标的功利性。(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借助哲学工具 具体科学、美学、哲学。

李瑞环 在《学哲学 用哲学》一书中说:哲学是明白学、智慧学,学懂了哲学,脑子就灵,眼睛就亮,办法就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我当了15年工人,搞过100多项技术革新,当时被称为革新的能手,几乎是干什么就革新什么。我搞了个木工计算法,为此还拍了个电影。60年代初,建筑业一度抹灰工短缺,领导上要我们木工队改行作抹灰工,在一年零八个月的抹灰工作中我搞了一套机械抹灰法,据说,迄今仍有人使用。1965年我转为干部,从一个工厂的总支书记到今天,中间多次转换工作岗位,有时工作内容和性质变化很大,但都能很快适应、很快熟悉,并有所作为、有所创新。这都是哲学帮了我的忙。哲学这门学问说来也神,你的工作越变化、越新,它显得越有用;你的地位越高、场面越大,它的作用越大;你碰到的问题越困难、越复杂,它的效力越神奇;面对的问题越关键,它发挥的作用越关键。

哲学不是叫人信仰它的结论,而是要你思考(马克思)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以简驭繁”(一理管百事)

不谋万世者,不足于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加乘法与减除法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凡物、凡事、凡人皆有道。道不远人(繁复和精彩后面必有简单朴素的道理)下学而上达

得一,就是得道,就是得到最基础的分析工具和看问题的角度。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老子第39章》)一:天地之道,人事之道,九九归一。得一就是得道,认识规律并按规律办事。天得之而清明;地得之而宁静;神得之而灵妙;河谷得之而充盈;万物得之而生长;侯王得之为天下之统领。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 里仁》)

遵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 子罕》)

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4、科学人文互动

火车头与火车司机。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诗可以兴观群怨(文学可以丰富情感,可以让人学会抒发情感,可以提升情商,可以提高理解力)科技工作者的人文素养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许多著名的科学家,无不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直接影响着科技工作者的思维方式、思想境界和科学技术的应用发展。

‚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人文素养涵义宽泛,既蕴含人文科学的价值意义,又对自然科学发展起着极大作用,较高的人文素养,使人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尤其是科技工作者的人文素养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从一 22

个人的命运到思想再到人文素养,在学术的研究上具有共性。纵观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趋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流融合,已是一种历史潮流,全社会要形成提高人文素养,提升人生质量的学习氛围。

比如,医学是研究人的科学,它的特殊性在于具有自然、人文、社会等多重属性。医学人文素养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人生的境界,是一个渴望成功的医者必须拥有的基本素质。就医学教育而言,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已是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使命。

人文素养对科技工作者的重要影响:科技工作者的人文素养对科技发展有着极大推动作用,一位优秀的科技工作者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技能操作能力,而且还要有丰富的人文情怀、高尚的精神和崇高的道德感,能够充分地表达出对于人生价值意义的真切理解和人类命运的关切。一方面,广泛的人文社科知识和深厚的人文素养,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可以激发各种非逻辑思维的产生;另一方面,人文素养开阔了科学研究的视野,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知识与眼界。人文素养直接影响非逻辑思维能力,科学家的灵感和直觉很多都来自人文素养的修炼,科技工作者应具备的人文素养:

(一)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热情,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二)具有献身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科学需要艰苦创业,勇于献身的精神,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可以陶冶情操、磨炼意志,从而在科学的道路上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地追求。爱迪生作为‚发明大王‛,其成功的背后是经历了许多失败。为寻找灯丝,他实验了数千种材料;为了试制一种新的蓄电池,他失败了八千次,为此他讲道:‚天才不过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三)在生活学习中,要培养广泛的兴趣,有积极向上的态度。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家都兼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两个领域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爱因斯坦不仅是位物理学家,同时也是一位音乐爱好者。他说:“物理给我以知识,艺术给我以想象力,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开拓的想象力是无限的,它可以概括世界的一切,没有想象力就不可能有创造力。”科学家的成功光有在自己专业领域内的刻苦钻研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深厚的人文修养做依托。科学家‚学术能力‛的提升,需要扩大自己的人文空间,宽厚的人文素养使科学家以更广阔的视野去开展某一领域的研究。翻开科学的历史,牛顿、爱因斯坦等伟大的科学家,他们的兴趣大都很广泛,他们的人文修养,一点都不亚于一些文学家、哲学家。

1869年2月,由梦启示元素周期律的发明。门捷列夫。当时已经发现了63种元素,科学家想到,自然界是否存在某种规律,使元素能够有序地分门别类、各得其所?35岁的化学教授门捷列夫苦苦思索着这个问题,在疲倦中进入了梦乡。在梦里他看到一张表,元素们纷纷落在合适的格子里。醒来后他立刻记下了这个表的设计理念: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有规律的变化。门捷列夫在他的表里为未知元素留下了空位,后来,很快就有新元素来填充,各种性质与他的预言惊人地吻合。

在工业化的服装生产出现之前,人们概念里的缝纫针都是一样的:穿线的洞开在与针尖相反的一头,因此针穿过布料的时候,线最后才穿过。对手工缝纫来说这没什么问题,但工业化的缝纫机需要让线先穿过布料。当时的发明家们采用了双头针或多针的方法,但都效率不高。19世纪40年代,美国人埃利亚斯〃豪在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困恼中入睡,梦见一帮野蛮人要砍掉他的头或煮他来吃,豪拼命地想爬出锅或躲过砍刀,但被生番们用长矛恐吓着,在这时他看到长矛的尖头上开着孔。这个梦使他决定放弃手工缝纫的原理,设计了针孔开在针头一端的曲针,配合使用飞梭来锁线。1845年他的第一台模型问世,每分钟能缝250针,比好几个熟练工人还快,真正实用的工业缝纫原理终于出现了。

苯在1825年就被发现了,此后几十年间,人们一直不知道它的结构。所有的证据都表明苯分子非常对称,大家实在难以想像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怎么能够完全对称地排列、形成稳定的分子。1864年冬的某一天,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坐在壁炉前打了个瞌睡,原子和分子们开始在幻觉中跳舞,一条碳原子链像蛇一样咬住自己的尾巴,在他眼前旋转。猛然惊醒之后,凯库勒明白了苯分子是一个环,就是现在充满了我们的有机化学教科书的那个六角形的圈圈。

5、注重团队合作

《科技素养与高新技术》读后感 第8篇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作为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主要手段之一的科技传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党和国家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2006年2月6日, 国务院发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2006—2010—2020年) 》 (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 , 这是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制定的。这是继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发布《全民健身行动计划纲要》和200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发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之后, 我国在提高公民素质方面所做出的又一重大举措;是贯彻科学发展观, 建设和提升全民综合素质的关键决策, 也是从根本上提升新世纪我国竞争力的重大战略部署。它对于提高公民科学素养, 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 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我国公民科学素养建设正式纳入了全党全国工作大局, 打开了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的历史新篇章。《科学素质纲要》中提出了实施“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本文就结合《科学素质纲要》来论述大众媒介科技传播与公众科学素养的关系。

1 科技传播

科技传播是科技信息流动的一种形式, 指科技知识和信息通过跨时空的扩散使不同个体间实现知识共享的过程, 也即将个人或少数人所掌握的科技信息和知识传送给更多人的过程[1]。科技传播的实质是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 目的是实现科技信息和科学知识的交流与共享。科技传播是人类社会科学与技术系统得以产生和存续的基本前提, 是科技发展的基本条件, 是科技工作者进行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基本支持[2]。假若社会与科技被视为人体的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话, 科技传播无疑就是两者结合最紧密的功能——肺泡中气体的交换, 它是人类社会得以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得以不断进步的关键一环。

科技传播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产生的, 并且伴随着社会而的进步不断发展。科技传播在古代和近代都受到了缺少传播工具和传播渠道不畅的制约, 传播效果不佳, 但在知识积累和创新过程中, 科技传播却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不近是直立行走, 更重要的是能够发明和使用工具, 原始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力及其有限, 部落内部技术发展缓慢, 随着原始人类部落活动范围的扩大, 部落之间的交流使得技术有了传播。而智人与尼安德特人的相遇更是技术传播史上的重要结点。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传入西方后, 推进了全世界文明历史的加速发展。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和广泛传播标志着近代科学传统的基本形成。近现代科技发展史上, 科技成果通过欧美几个科学中心交流辐射作用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传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标志, 人类基因组计划充分加体现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科技的传播更加快捷高效。

2 公众科学素养

对公民科学素养涵义的理解和表述,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化而更新, 而且有着深厚的时代背景。由于目前对科学素养的研究尚处于研究完善阶段, 还没有形成统一、广泛认可的表述, 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 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目前各国普遍采用这个标准, 我国也一直沿用此标准进行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只有在上述三个方面都达到要求者, 才算是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

公众科学素养是衡量现代公众整体素质的重要内容, 集中体现了国民综合素质, 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基础性影响。一个国家公民的整体科学素质, 直接反映着这个国家的社会文明进步程度与现代化发展水平。因此,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公民科学素质状况, 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发展指标加以监测, 并把它作为制定本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3]。

中国科协于1999年提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 (2049计划) ”, 即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之际, 使我国18岁以上公民人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结合2004年8月提出的“全民科学普及行动计划”, 形成了后来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2006—2010—2020年) ”, 简称“科学素质纲要”。

3 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有了大幅提高, 但与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 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1992年以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参照国际通用调查题项的同时, 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 在大陆地区对18~69周岁的公众展开8次调查, 比较这8次调查结果, 尤其是解读2010年的调查数据, 能让我们深刻地了解国人的科学素养状况。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于2009年11月展开, 至2010年5月结束, 此次调查主要从“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崇尚科学精神”等3个方面定量评测中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 被调查者只有同时通过3方面评测, 才被认定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

2010年11月25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对外发布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称, “十一五”期间中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明显提升, 2010年中国大陆 (不含港、澳、台地区) 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3.27% (其中, 了解必要科学知识的公民比例为14.67%, 掌握基本科学方法的公民比例为9.75%, 崇尚科学精神的公民比例为64.94%﹤见图1﹥) 。较2007年第七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的2.25%提高了1.02个百分点, 而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上世纪末期即能达到3%至10%[4]。结果表明, 目前中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相当于日本、加拿大、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

调查结果还表明:我国公民普遍崇尚科学精神, 但对科学知识和方法的掌握不够;对科技信息的兴趣不输发达国家公众, 超八成被调查者最关注“医学与健康”;越来越多的人主动走进科技场馆, 新媒体日渐成为科普主力军。

通过调查分析, 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现状如下。

1) 整体上公民科学素养水平呈现出逐年提高态势, 且发展势头越发迅速, 但与同期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2) 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表现明显:男性高于女性、年轻民众高于老龄民众、城市居民高于农村居民、随受教育程度增高而增高。

3) 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的变化显示, 近年来科学素养较低群体的水平有较快提高, 对公民整体科学素养提高影响显著。

4) 公民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水平普遍较低。

5) 公民科学精神还比较欠缺, 学校对科学精神的培养力度还不够。

4 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影响因素

影响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因素有很多, 总结起来有教育、经济、政治和文化, 还有就是我国国情所决定的特有体制。其中, 教育是影响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主要因素, 经济是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驱动因素, 政治因素对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起指导性作用, 文化也深刻影响我国公民科学素养, 有促进作用也有制约作用, 而体制性的因素在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过程中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障碍。

教育是影响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主要因素。建立和完善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民终身教育体系, 特别是大力发展社会教育, 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互相衔接, 是持续提高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

经济是提高公民自身科学素养的驱动因素。一方面, 经济投入增加会为公民科学素养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另一方面, 我国国民经济建设需要大批具备科学素养的劳动力, 个人需要不断提高科学素养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相关政策法规的制订、政府对公民科学素养建设的重视程度、各级领导干部的科学素养水平对我国公民整体科学素养影响很大, 是提高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指导性因素。

文化对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有深刻的影响, 既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正确地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扬长避短, 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 建设中国社会的主体文化, 可以为我国公民科学素养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

我国特有的体制阻碍了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中国科学界许多重要的科学发现和先进的理论, 没法进入到教育界。欧美发达国家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科学教育体制改革, 由科学界对整个科学教育体制进行改革, 教育界与科学界合作改革科学教育课程。这在中国有许多难以逾越的体制上的障碍, 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5 如何提高公众科学素养

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的庆祝大会上说:“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科技是关键, 人才是核心, 教育是基础。”在落实和实施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 在建立和谐社会的实践中, 均需要有高科学素养的公民;而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 更需要有高科学素养的中国公民, 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已成真正的国家大事。

那么如何提升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呢?结合上述影响因素以及《科学素质纲要》, 笔者认为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工作。

5.1 全面深入发展科学教育

建立科技界和教育界合作推动科学教育发展的有效机制。动员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专家参与中小学科学课程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科学教师培训[5]。

加强科学教育研究, 按照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的要求, 促进科学课程的完善与发展, 更新课程内容, 提高中小学科学课程的教材质量, 改进教学方法。

加强高等教育力度, 让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加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各类培训中科学教育的教材建设。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科学教育和培训。

5.2 积极稳步推进科普创作

引导、鼓励和支持科普产品和信息资源的开发, 繁荣科普创作。围绕宣传落实科学发展观, 创作出一批紧扣时代发展脉搏、适应市场需求、公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并推向国际市场, 改变目前科普作品“单向引进”的局面[5]。

集成国内外科普信息资源, 建立全国科普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流平台, 为社会和公众提供资源支持和公共科普服务。

5.3 努力提升科技传播能力

加大各类媒体的科技传播力度。电视台、广播电台科技节目的播出时间, 各类科普出版物的品种和发行量, 综合性报纸科技专栏的数目和版面, 科普网站和门户网站的科技专栏等大幅度增加[5]。

打造科技传播媒体品牌。提高科技频道、专栏制作传播质量, 培育一批读者量大、知名度高的综合性报纸科技专栏、专版和科普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 形成一批在业内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科普出版机构。

发挥互联网等新型媒体的科技传播功能, 培育、扶持若干对网民有较强吸引力的品牌科普网站和虚拟博物馆、科技馆。

5.4 大力建设科普基础设施

拓展和完善现有基础设施的科普教育功能。对现有科普设施进行机制改革和更新改造, 充实内容、改进服务、激发活力, 满足公众参与科普活动的需求。整合利用社会相关资源, 充分发挥科研基础设施的资源优势, 发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5]。

多渠道筹集资金, 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前提下, 新建一批科技馆、自然博物馆等科技类博物馆。各直辖市和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至少拥有1座大中型科技馆, 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至少拥有1座科技类博物馆, 全国科技类博物馆的接待能力有显著增长。

发展基层科普设施。在城乡社区建设科普画廊、科普活动室、运用网络进行远程科普宣传教育的终端设备等设施;增强综合性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科普教育功能, 有条件的市 (地) 和县 (市、区) 可建设科技馆等专门科普场馆;在一些市 (州、盟和县) 配备科普大篷车, 以“流动科技馆”的形式为城乡社区、学校特别是贫困、边远地区提供科普服务。

6 加强大众媒介科技传播能力, 提高公众科学素养

伴随着媒介科学技术的进步、媒介科技意识的增强, 以及媒体中科技报道团队的建立, 大众媒体已经影响到科学传播的进程, 并在科学传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通过不同形式把适合于不同受众的科学信息传播出去, 在不同个体间实现共享, 并与受众形成良好的交流互动。在使科学走向民众、让民众了解科学的过程中, 大众媒介的科技传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3]。通过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报告中的图表不难看出, 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电视和报纸等大众传媒手段 (见图2) 。但是仅仅依靠电视和报纸是远远不够的, 良好的科技传播体系应该是由多元化的, 更应该是有重点传播方式, 并且进一步强化传播效果。

6.1 加强大众媒介的科技传播力度

采取有力措施, 逐步增加电台、电视台科技节目的播出时间、综合性报刊科技专栏的数量和版面、各类科技出版物的品种和发行量;建设科普网站和门户网站的科技专栏, 营造多层次多渠道多格局的科技传播的社会氛围, 使传播者与公众形成良性互动。

6.2 提高大众媒介从业者的职业操守

一直以来, 贴着“高端”标签, 发出“深奥”光芒的科技知识形象获得普遍认同, 也树立起了一些大众媒介的权威性, 使得公众形成大众媒介所传递科技知识都是真理的习惯性思维, 而不加质疑与考证。在这种情况下, 科技媒介从业者由于自身科学素养不高而形成的无意过错, 甚至个别人员在追名逐利不良动机下极力炒作出来的有违科学的“杰作”, 都将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 在加强大众媒介的科技传播力度的同时, 也要净化大众媒介的科技传播环境, 提高大众媒介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

6.3 精心打造科技传播的媒体品牌

鼓励和支持大众媒介培育打造精品科技栏目和名牌科普产品;积极创建电视科技频道和广播, 培育一批读者量大、知名度高的综合性报纸科技专栏、专版和科普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 形成一批在业内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科普出版机构;建立与市场、公众需求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加强科技、教育、科普创作、大众媒介之间的协作, 构建全社会科普动员机制。

6.4 充分发挥互联网等新型媒体的科技传播功能

互联网的出现丰富了科技传播的模式, 从在线信息和新闻服务的不断完善到网站BBS、博客的日益繁荣, 科技知识的接受渠道更为便捷, 使得公众可以充分了解到科学的多元背景, 密切关注到科学发展的前沿动态, 以及身边科技的无穷奥妙。而数字技术、卫星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也使大众媒介在自身技术进步的同时为科学传播提供了更好的手段和条件。因此, 充分发挥新型媒体的科技传播功能, 比如建设国家科普信息网络平台, 加强各种大众媒介的科普宣传力度;培育、扶持若干对网民有较强吸引力的品牌科普网站和科学博客圈, 以及数字科技馆、虚拟博物馆等等, 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参考文献

[1]林坚.科技传播的特性及社会文化指向[J].科普研究, 2008 (2) :34-38.

[2]何苏六, 张国平.科技与传播:策略及创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3]蒋晶丽.媒介科技传播能力与全民科学素质提升[J].科学新闻, 2007 (5) :8-11.

[4]雷绮虹, 陈玲, 何薇, 张超, 张占光, 李海蓉.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现状和影响公民科学素质的因素研究报告[R].北京, 2005.

上一篇:新学期教师会上校长讲话稿下一篇:全国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所使用的规范、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