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生态环境分析及措施

2024-07-09

中国海洋生态环境分析及措施(精选8篇)

中国海洋生态环境分析及措施 第1篇

中国海洋生态环境分析及措施

2012级护理二班 刘丹 众所周知,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生态环境的任何改变都有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的变化,海水的有机统一性及其流动交换等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的有机联系,使海洋的整体性和组成要素之间密切相关,任何海域某一要素的变化(包括自然的和人为的),都不可能仅仅局限在产生的具体地点上,都有可能对邻近海域或者其他要素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和作用。生物依赖于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当外界环境变化量超过生物群落的忍受限度,就要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从而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

海洋生态平衡的打破,一般来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然本身的变化,如自然灾害。二是来自人类的活动,一类是不合理的、超强度的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另一类是海洋环境空间不适当地利用,致使海域污染的发生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现状

海洋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基地,海洋存储巨大,是海洋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靠丰富的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海洋环境和海洋生态也遭到了严重破坏,海洋环境保护任务繁重而迫切。20世纪90年代,我国近岸海域的污染问题已经相当严重。从1999年开始,我国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1

海洋污染加重的趋势得到遏制,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基本上处于逐年下降趋势。2007年我国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4.5万千米,比2006年减少0.4万千米;2008年面积约为13.7万千米,比2007年减少了0.8万千米。虽然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的治理近年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国近岸海域污染总体形势仍然严峻。据国家海洋局近年来对相关生态监控区的监控结果表明,我国近海海域生态系统还在进一步恶化。主要海湾、河口及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大多数监控区都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

·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的原因

过度注重经济发展

随着海洋资源的逐渐被发现,人们意识到海洋是一个巨大的宝库,于是便开始了肆无忌惮的开发利用。这样不仅造成了大量的海洋生物被捕杀,濒临灭绝的危险,在海洋生态环境方面,也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污染。有些海洋工程在新建,扩建的同时造成了对海洋带的侵蚀破坏,而一些填海工程则把有害物质带入海洋,这不管是对生物还是他们所赖以生存的海洋环境,都是一种毁灭性的破坏。

对海洋环保的执法力度不够

我国的海洋执法管理部门与海洋管理一样,分散于有关的涉海部门内。我国海上执法部门和单位主要有中国海事、中国海监、渔政渔港监督、环境保护和公安边防等5个部门,形成当前海上执法体制所谓的“五龙闹海”的局面。

我国现有的这些海上执法力量虽然具有一定的规模,但还存在很多问题。各执法力量的职责虽然有分工,但有些是交叉的,有些是不明确的。这种分散的海上执法力量,由于部门分割和法律规定一方面的管理执法只能由一个部门的执法队伍调查处理,其他部门的执法队伍在海上即使遇到违法行为,也无权进行监管;同时,由于一支执法力量只有权负责一个方面的执法,而不能承担海域所有行政执法任务,致使一些领域无人执法,出现执法真空。部门之间缺少联系沟通机制,上面的部门抢职责,下面的部门推工作。以上问题造成对一些违法行为特别是发生在我国管辖海域的侵害我国海洋环境的行为不能被及时发现,以致造成严重污染后果。

另外,保护海洋和海岸带环境的意识缺乏也是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开发步伐加快,海洋经济发展迅速,但作为海洋环境保护的必要条件,海洋知识特别是海洋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却没有同步进行。

·应对措施

提高民众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

海洋环境问题主要源于人类对海洋自然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的不合理利用,而这些损害环境的行为与人们对海洋环境缺乏正确的认识密切相关。加强海洋环境教育,提高人们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使人类利用海洋的行为与海洋环境相和谐,是解决海洋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普及、宣传海洋知识,增强民众的海洋意识是引导群众参与海洋管理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国政府在制定海洋环境保护的相关

法规政策中,如果对与民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进行决策时,应举行听证会,充分听取利益相关者的意见。这既能弥补立法者的考虑不足,又可以调动公众的积极性,使相关法规政策在以后的执行过程中更为顺利。

完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为基础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政策体系,但现有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还不够全面,有的政策性法规内容比较原则,缺少配套的实施办法和细则,适用性、可操作性不强;有的专业性法规适用范围比较窄,规范对象比较单一。因此,应当认真总结梳理我国海洋环境保护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一步完善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充实和细化相关立法内容,增强海洋环境保护法规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科学开发海洋资源

鉴于沿海地区工业林立对海岸带已带来的严重环境危害,当务之急是要严格控制高污染企业尤其是重化工企业在沿海地区的扩张。国家有关部门和各地政府要对沿海新上项目进行严格的环境质量评估,强化评估论证的科学性、民主性,提高高污染企业在滨海落户的门槛。而对于一些滨海新区而言,更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布局,其整体设计应遵循综合利用海洋、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绿色GDP发展的理念,切实实现有毒有害物质的零排放和无害化。

建立统一的多职能的海上执法队伍

目前我国海上执法力量分散、五大部门各自为政、相互缺少协调合作,造成执法空白和重复执法,这也是导致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律得不到有效实施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应建立一支统一、多职能的海上执法队伍。统一海上执法队伍有利于有效维护我国海洋权益,保护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多职能的海上执法队伍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装备,承担多种海上执法任务,为多个海洋管理部门服务,既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利用,又能提高效率,切实履行海上执法职责。

海洋生态环境的恶化,是人类生存条件和生存环境恶化的一个信号,这一趋势目前还在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其影响固然直接危及当代人的利益,但更为主要的是对后代人未来持续发展的积累性后果。因此,只有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才能真正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中国海洋生态环境分析及措施 第2篇

姓名:张悦

学号:201305071106

院系:外国语学院 商务英语班

一、我国海洋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一)海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现状

据1998年全国环境状况公报,1998年近岸海域水体污染严重,局部海域环境质量仍呈恶化趋势。因水质污染和过度捕捞,近海生物资源下降,近海海水养殖自身污染严重。总之,我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总体上未见好转,主要污染指标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与重金属。

渤海污染继续加重。海域内90%的监测站位超过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和铅。其中辽东湾局部海域无机氮已超过三类标准。另外,渤海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和渔业资源衰退。据调查,10年来渤海鱼类群落生物多样性指数大大下降,经济鱼类低龄化、个体小型化、生长周期缩短。

黄海污染总体较轻。海域内的45%监测站位超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铅。其中胶州湾和大连湾无机氮分别超三类和二类标准。

东海污染严重。海域78%的监测站位超四类海水水质标准。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铅和汞。

南海水质较好,局部污染严重。海域内28%的监测站位超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铅。珠江口海域污染突出。1、我国海域海水环境质量

年代以来 ,我国海洋环境污染一直比较严重。其中,我国近海水质劣于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面积,从1992年的10 万平方公里,上升到1999年的最高值20.2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年以14.6%的速度增长。1999年以后,我国的海洋环保工作初显成效,总体污染状况得到改善,污染加重的势头得到遏制,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由1999年的20.2万平方公里,逐年下降到 2004年的16.9万平方公里,减少了16.3%,环境污染状况得到了初步的改善。但2004 年的数据显示 ,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6.9万平方公里,比2003年增加约2.7万平方公里,我国近岸中度和严重污染海域范围增加。对于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海区的2001-2004年海水环境污染状况研究表明: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海区中 ,渤海和东海海水污染程度较重。渤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约占渤海总面积的 1/ 3 ,受污染程度较为严重;黄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中大部分为较清洁和轻度污染,受污染程度相对较低;东海主要污染区域相对集中且污染程度较重 ,主要集中在长江口和杭州湾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中严重污染和中度污染比重相对较大;南海总体污染程度较低,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中大部分为较清洁和轻度污染 ,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海域主要集中在珠江口、汕头和湛江港近岸局部水域。2、主要入海口海域污染状况 世纪末以来,由于江河携带大量陆源污染物入海,我国近岸 2/ 3 的重点海域受到营养盐污染。其中,辽河口、大连湾、胶州湾、长江口、杭州湾、象山湾、三门湾等海域污染较重,且污染范围不断扩大,大部分河口、海湾以及大中城市邻近海域污染日趋严重。对我国主要入海口海域污染状况研究表明:入海口海域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着其直接承受沿海、沿江居民排放的城市生活污水、食品工业废水及残渣、造纸工业废物等富含有机物质及其他污染物,是污染物最为集中,密度最高的区域。在我国受污染海域中,主要入海口海域污染程度相对严重,主要污染物质是无机氮、磷酸盐、油类以及有机物和重金属。3、海洋生物质量状况

海洋生物是海水环境和沉积环境污染的直接受害对象,并且海洋环境中的污染物对海洋生物质量的影响具有累积作用,其体内的污染物含量反映了其生存环境的质量,可食用底栖生物质量的好坏对人体健康更是有着直接的影响。目前,我国海洋生物质量状况并不乐观,主要表现为:海洋生物结构失衡,珍稀濒危物种减少;主要经济生物体内有害物质残留量偏高;沿岸经济贝类卫生状况欠佳。、近海沉积物环境质量现状

从1999到2004年海洋沉积物质量监测结果表明,我国近海和远海海域的海洋沉积物质量总体上保持良好,沉积物污染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较低,但部分近岸海域沉积物受到污染比较严重,尤其是一些河口、海湾的沉积物污染较重。在我国近岸、近海和远海海域中,海洋沉积物主要污染物为汞、铜、镉、铅、砷、滴滴涕、多氯联、有机质等。其中,大连湾、锦州湾和珠江口海域沉积物五年来污染持续加重。部分区域贝类体内残留的铅、镉、砷、滴涕及粪大肠菌群等有毒物质含量数年居高不下。

(二)海洋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海域的环境质量状况很不乐观,不仅是由于多种污染和不合理开发等原因造成的,而且还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的观念有关。

1、海洋污染源的形成 ① 陆源污染

海洋污染物总量的 85 %以上来自于陆源污染物,其成分主要是化学需氧物质、氨氮、油类物质和磷酸盐四类 ,合计占总量的 95 %以上,还有硫化物、锌、铅、铬、挥发酚、氰化物、铜、镉、汞等。陆源污染物主要来自于工业三废、城镇生活垃圾、农业养殖使用的化肥、农药和禽畜粪便等。因此,陆地污染源可分为四类: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陆上养殖污染源。② 不合理的海洋开发和海洋工程兴建

我国曾在 20 世纪 50 年代和 80 年代分别掀起了围海造田和发展养虾业两次大规模围海建设热潮 ,使沿海自然滩涂湿地总面积缩减了约一半。其后果是滩涂湿地的自然景观遭到了严重破坏,重要经济鱼、虾、蟹、贝类生息繁衍场所消失,许多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绝迹,而且大大降低了滩涂湿地调节气候、储水分洪、抵御风暴潮及护岸保田等能力下降。对沿海滩涂的破坏面积仍呈逐年上升趋势。海岸工程破坏自然滩涂,我国沿岸大于10平方公里的海湾有160个。许多海湾已建有大、中型港口,小型海湾普遍为天然渔港。但是,在大城市毗邻的海湾,由于填海建港、填海造地,岸线缩短、湾体缩小、人工海岸比例增高、浅滩消失,海岸自然程度降低。再加上海水养殖业的盲目发展,养殖自身污染也较为普遍,海湾潮间带和水域中天然生长的鱼、虾、蟹、贝普遍衰退。不合理的海洋开发和海洋工程兴建可分为四类:海水养殖、围海造地、海岸工程、深海开发。

③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污染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造成的海洋污染主要产生于两个方面:一是正常作业污染,即海洋油田的勘探和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污染;二是突发性污染,即海域油井意外泄漏。④ 倾倒废物污染

近几年,随着经济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以及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加大了对海洋倾倒区的使用力度,其中倾倒的废物主要是疏浚物、渣土等。进入21世纪,我国海洋倾倒区的个数由2001年的61个增加到了2004年的80个,签发的倾倒许可证数由2001年的541份增加到2004年的602份,倾倒的废物量从2001年的8965.2万立方米增加到2004年的14661万立方米。国家海洋局对部分海洋倾倒区的全面监测结果显示:与倾倒区选划时的环境质量状况比较,个别海洋倾倒区的环境状况发生显著的变化,部分倾倒区及周边底栖环境的总生物量略有减少,底质环境状况局部倾倒区恶化,但尚有底栖生物存在,其优势类群主要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部分倾倒区的水深略有减少。⑤ 船舶排放污染

船舶对海洋的污染主要指船舶在航行、停泊、装卸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相关资料统计表明,海洋环境污染中有35%的污染物来自于船舶。特别是海洋中石油类污染物,其中陆上工业排放和城市排放占37%,而船舶操作性排放则占33%。船舶排放物已经成为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扰乱海洋生态平衡系统的主要污染源之一。船舶海洋污染主要包括民用船舶污染和军用船舶污染。民用船舶污染主要是操作性污染,即船舶有意识地将船舶产生的污染物质排放入海,军用船舶除了能产生民用船舶的污染之外,其核动力船舶还能产生放射性辐射污染。⑥ 海上事故污染

海上事故污染是指运载有毒有害物质的船舶在航行中因过失或不可抗力而造成的有毒有害物质泄漏所形成的污染。由于不可抗力致使船舶触礁、碰撞、搁浅、爆炸等事故,使有害物质进入海洋,对局部海域造成重大污染。这类事故 多发生于近岸海域,对海洋环境造成的危害特别大,主要有溢油污染、化学危险品污染、液化气船重大事故污染等。

2、海洋污染的深层次原因 ① 人口和资源对海洋的压力

人类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口的急剧增加,使资源的供求量相应增加。陆地资源的稀缺性,使人类不得不到海洋去获取资源。解决人口、环境和资源三大问题,主要依靠海洋。② 社会公众海洋环保意识的淡薄

社会公众对海洋环境的保护意识是极其薄弱的。用生活垃圾填海、农业用药的不合理处置等使许多鱼类、贝类产卵场、栖息地被破坏。由于社会公众的海洋环保意识淡薄,使海洋遭到严重损害。资料表明,受陆源排污影响,约80%的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污染严重。③ 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海洋经济得到了发展,但对海洋环境的污染也随着沿海经济的增长而上升,对海洋环境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企业对海洋环境造成的污染、近岸养殖业对海洋环境的污染、船舶对海 洋环境的污染、来自海洋石油勘探的污染、海洋开发活动决策失误所造成的污染、港口建设对海洋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等方面。④ 现代海洋科技的应用

海洋污染除了由于大量工业三废、生活垃圾、农药、石油等所导致外,还有海洋放射性污染。海洋放射性污染通过生物体富集或食物链富集辐射整个海洋环境,危害人类或其他生物。现代高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深入到现代海战武器(如激光炮、电磁炮、微波武器等)之中。此外,目前一些国家建立了海底核基地,其海底核实验活动直接或间接对我国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也是相当严重的。⑤ 海洋监察手段落后和执行力不足

国家海洋局每年承担常规海洋环境监测,以及两次污染基线调查、陆源污染及重点排污调查、几个海湾的海洋环境容量与总量控制调查,以对近岸海域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控制。目前,海洋环境容量的大小和污染源的对应关系仍不清 楚,还不能有针对性地控制污染物质的排放,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另外,在监测的空间和时间覆盖范围方面体现出执行力不足的问题。

二、我国海洋环境污染治理的实施对策

第一,建立健全海洋法律体系与管理体制,制定新的《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统筹部署全国的自然保护与生态建设。将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有机地结合,来指导各部门、各地区和重要流域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规划与协调管理,实现生态系统管理“全国一盘棋”。

第二,分类管理、突出重点,提高森林、草地、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能力。应采取多种措施来提高森林、草地和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能力,在一些关键地区尤为如此。

第三,加强各级政府在生态系统管理的综合协调,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局面。生态系统管理的成功取决于各级政府在生态保护与建设中的有效协调,取决于各类社会团体(企业、社区、NGO等)的广泛参与。

第四,推进实施生态补偿政策,增强对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的长期投入。近十多年中央政府的工程项目投入和财政补贴在森林、草地和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五,加强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提高对生态系统管理的科技支撑能力。建议建立国家层面的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开展5年一次的国家生态系统状况评估,推动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适应性的监测、研究与示范,开展生态系统管理的教育与培训工作。

第六,营造海洋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目前,我国海洋开发总体水平仍然不高,海洋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赤潮等海洋灾害造成的损失逐年增加,因此,要提高全民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充分认识治理海洋污染,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七,实现海洋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优化海洋产业结构。从海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对海洋资源的依赖程度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我国多年来的海洋产业结构一直是以海洋第一产业为主,今后应提高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在实现海洋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的过程中,使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不断的优化和升级。二是优化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沿海地区所产生的“三废”绝大部分通过直接入海,河水和地表径流、酸雨等形式流入近海,影响着近岸海域的环境,近岸海域的环境状况和沿海地区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变化有着高度的相关性。

中国海洋生态环境分析及措施 第3篇

关键词:海洋生态,资源环境,补偿,对策

海洋里面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对海洋的开发力度呈现逐年增大的趋势,导致我国的海洋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导致海洋生态资源问题频出。国家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峻性,并且采取了一定的措施,防止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促进海洋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海洋生态补偿机制是解决海洋生态资源找到破坏的有效办法,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需要结合海洋生态资源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海洋生态补偿机制,以便更好的促进海洋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1 中国海洋生态资源存在的环境问题

1.1 海洋环境遭到严重污染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一直在大力发展经济,中国经济得到良好发展的同时,也使海洋环境遭到了破坏。通过对海洋环境破坏程度进行了解可知,轻度污染的海区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但是重度污染海区却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海洋内积聚了大量的海洋垃圾,海洋污染物总量较多,影响着海洋生态的稳定,导致海洋灾害频发,制约着海洋经济的发展。

1.2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过度

渔业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对海洋渔业的开发力度过大,导致海洋渔业生物种类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并且人工养殖消费的鱼类比例逐年上升,对海洋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除了鱼类之外,海洋中的其它生物也遭受到了一定影响,最典型的就是红树林,导致红树林的面积逐渐减少,使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1]。

1.3 海洋工程兴建和开发不合理

国家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造成海洋生物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导致海洋生态系统出现不平衡现象。当前海洋工程开发项目较多,主要的项目有:海洋矿产资源勘探、围填海和潮汐电站等。海洋工程的新建,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着较多不合理现象,使海洋环境资源遭到了肆意的破坏,缺乏统一的管理和统一的规划。

2 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对策

2.1 制定海洋资源补偿标准

首先,需要对海洋遭到的破坏情况进行了解,结合海洋生态资源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完善的海洋资源补偿机制,将海洋资源的价值作为海洋生态资源发展的基础,运用市场价值法,对海洋产品的价格进行合理定位,对海洋资源进行评估。海洋资源具有流动性和复杂性特点,在对海洋资源进行评估时,需要对海洋资源进行系统的了解工作,确保评估工作的合理性。海洋资源补偿标准的制定,需要将海洋资源评估作为基础,对海洋资源补偿的费用进行合理的核算,结合海洋生态资源的价值,制定出合理的评估体系[2]。

2.2 构建海洋生态补偿体系

海洋生态补偿对策的提出,对保护海洋生态资源,确保海洋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作用。一切海洋生态补偿活动的开展,都应该建立在海洋生态资源保护的基础上。在进行海洋生态资源的保护上,政府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性作用,作为海洋生态资源的管理者和代理人,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征收生态税等方面,加强对海洋生态的管理,实现海洋生态资源价值的补偿。海洋生态补偿的方式主要有:政策补偿、实物补偿和资金补偿等形式,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实现对海洋生态资源的补偿。对于渔业出现的过度开发情况,可以通过经济补偿的形式来实现,实行休渔转产、人工增殖放流和资源补偿。对于红树林出现的资源衰退状况,可以通过植树育林和退鱼还湿来进行资源补偿。

2.3 拓宽海洋生态资金补偿渠道

海洋生态资金补偿渠道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海洋生态补偿基金,是海洋生态资金补偿的主要渠道,政府部门需要根据受益范围原则和成本受益,来进行资金的补偿,政府会将其纳入到财政预算中,加大了对海洋资源的保护力度。(2)海洋生态税,主要是为了保护特定资源和生态环境而进行的生态资金补偿渠道,能够实现对海洋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防止生态环境出现的破坏和环境污染情况的产生。(3)海洋环境责任保险,环境责任保险对解决生态资源环境问题具有重要作用,主要是运用金融手段来解决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提高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防止海洋生态资源遭到破坏。政府部门应该给予大力支持,鼓励海洋生态资源利益方积极进行投保,并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建立合理的保险制度[3]。

3 结语

海洋资源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了防止海洋生态资源遭到破坏,应该加大对海洋生态资源的保护力度,建立完善的海洋生态资源保护机制,促进海洋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防止海洋生态资源遭到破坏。需要全社会意识到海洋生态资源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结合海洋生态资源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海洋生态资源环境价值的评估方法,拓宽生态补偿资金的来源,为海洋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宫小伟.海洋生态补偿理论与管理政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

[2]马凤媛.我国海洋强国战略视角下的海洋环境保护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

中国海洋生态环境分析及措施 第4篇

【关键词】海洋渔业;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措施

海洋水产养殖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而当生态环境出现污染时,生态条件和生态空间均出现恶化,渔业的发展也就受到巨大阻碍。近年来,我国海洋渔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近海渔业资源不断衰退,水域环境也进一步恶化,渔业生产质量严重下降。这就要求国家相关部门在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的同时,积极推动渔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以确保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海洋渔业生态环境污染现状

近年来,我国海洋渔业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污染事件频发,引发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如我国东南沿海水域富营养化问题严重,赤潮灾害频繁发生,造成海洋生物和海鸟等大量死亡。同时,塑料污染严重,2015年3月,中国国家海洋局发表了每年一度的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其直接点名了海洋“塑料”问题,指出塑料废弃物是中国近岸海域海洋垃圾的主要类型。

2014年,我国全海域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为15万平方公里。海洋水体的污染破坏了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使得海产品产量和质量大幅下降,直接影响海洋渔业的发展。

二、海洋渔业生态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1.养殖业污染。养殖业自身的污染是海洋渔业生态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为追求更高的产量和更大的养殖面积,养殖户在缺乏科学规划和设计情况下盲目扩大养殖格局,采取高施肥和高投饵的方式提高产量,且养殖垃圾未能有效清除,造成养殖水域滋生大量致病微生物,水质严重恶化。在流动水的散播下,造成大面积的水域污染。

2.海上污染。海上石油开采和溢油事故是造成海洋渔业生态环境污染的另一大原因。为满足国内不断增加的石油需求,我国加大了海洋石油的开采量,其造成的海洋污染问题不断加重。同时,进口石油数量进一步增加,海上石油运输频率加快,船舶溢油污染事故频发,导致海洋渔业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波及和影响。

3.陆地污染。工业和农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经由江河径流到海洋当中,或由沿岸排污口排入大海,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有毒物质,农业废水则包含化肥和农药,城市生活污水中有着大量无机盐类和致病微生物,所有废水一起进入海洋渔业水域,使得该水域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

三、海洋渔业生态环境污染的有效治理措施

1.落实海洋渔业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为有效治理海洋渔业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应首先落实海洋渔业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充分发挥相应法规的管理约束作用,避免人为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主观破坏。严格落实《海洋环境保护法》、《渔业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等环保法规,对于违反相关法规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责令相应污染单位进行限期整改,如屡次不达标者进行严厉查处。

2.强化渔业水域污染源的有效控制。强化渔业水域污染源的有效控制,避免污染物源源不断进入到渔业水域。一方面,对工业发展进行有效布局,控制污染源流向,避免其进入到渔业水域。同时,对于需要排放的单位进行严格审核,符合相应标准方才予以通过。另一方面,严格控制石油开发污染,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溢油事故发生,将石油污染控制在最小范围。

3.加强水域生态保护以及修复工作。加强水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对已经污染和破坏的水域进行生态补偿和修复。一方面,依据实际污染情况,利用科学修复技术,如通过生物、技术或工程手段对遭到破坏的水域生态进行有效修复。另一方面,强化水域生态保护管理工作,将自然和人为破坏作用降到最低。通过保护和修复手段,逐步恢复渔业水域的生态平衡。

4.科学合理地发展可持续养殖渔业。虽然水产养殖业同样造成渔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但只要通过科学发展手段,便能够实现水产养殖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平衡。首先,制定出科学的水产资源开发方案,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制定可持续发展策略。其次,根据渔业水域调查结果制定水产种质保护区,并通过增殖放流方式丰富水域渔业资源种群,实现生物多样性,不断优化渔业生态环境。

结语:

海洋资源是地球的宝贵资源,海洋渔业则是我国经济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证我国海洋水产资源的可持续供应,就必须充分认识到当前海洋渔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渔业生态环境污染源出发,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做好渔业水域污染源控制工作和水域生态修复工作,科学合理发展养殖渔业,才能实现污染的有效治理,达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高强,高乐华.我国海洋渔业生态失衡机制与修复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2011,01:150-157.

[2]王淼,段志霞.我国海洋渔业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J].河北渔业,2007,09:1-5.

中国海洋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 第5篇

中国海洋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

中国海洋环境基本状况 1.中国海域自然状况 中国海域位于亚洲大陆东侧的中纬度和低纬度带,其他各海与大洋之间均有大陆边缘的半岛或群岛断续间隔,基本属封闭性海区,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三个气候带.中国海域岸线漫长、海域辽阔、岛屿众多、资源丰富,海洋生物物种和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多样性.过去70多年的`调查研究已在我国管辖海域记录了20 278种生物,其中包括许多特有属、种和珍稀物种.中国海域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滨海旅游资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十分巨大.中国大陆岸线长达18 000公里,海域分布有6500多个岛屿,沿海滩涂380万公顷.

作 者:王斌 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刊 名:环境保护 PKU CSSCI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PROTECTION年,卷(期):“”(20)分类号:关键词:

中国海洋生态环境分析及措施 第6篇

英语1103班 201122010308 黎法滔

摘要:海洋作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源宝库和天然通道,是国际政治经济和军事斗争的重要舞台,其对国家安全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目前,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呈现出“陆稳海动、陆缓海急”的状态,其中东部南部海域一带局势紧张,动荡频繁。我国的海洋国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在应归中国管辖的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中, 有150——190万平方公里存在着同邻国的争议。我国是一个沿海大国,但由于种种原因, 海洋国土却屡遭侵犯, 至今仍悬而未决。

关键词:周边形势 海洋国土 维护

一、中国海洋国土概括与形势

据统计中国大陆海岸线长约1.8万公里。海岸地势平坦,多优良港湾,且大部分为终年不冻港,是条件极其优良的港口的军用基地选址,中国大陆的东部与南部濒临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域面积473万平方公里, 但我国的8个海洋邻国,对我海洋国土和权益均提出不同程度的无理要求,总面积达10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广阔的海域面积也就意味着维护主权的难度性加大,尤其在当前中国海军还没足够强大的时候,,或者这可以用心有余而力不足来形容,根本无法阻止其违法行为。南海诸岛位于热带,生活条件艰苦,无法长期驻守,于是大多数国家混水摸鱼,其中有超过三分一的岛屿早已被周边国家瓜分,导致了中国主权的一步步被侵食。钓鱼岛屿一直是中国毋庸置疑的领土,由于历史原因和现今日本正在谋求大国的地位和与美国共建亚太势力圈,日本企图把钓鱼岛据为己有,甚至出现”东京都筹款买钓鱼岛”一闹剧。钓鱼岛屿附近海域有其丰富的海洋资源,日本人早虎视眈眈,撇开资源不说,钓鱼岛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位置,是美国在亚太地区向西部署的第一岛链的最前沿,也是最为严密的一线,因此中国必须捍卫钓鱼岛的主权,突破其包围圈。

二、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1)政治利益。海洋权利属于国家主权的范畴,是国家领土向海洋延伸而形成的一些权利。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沿海国由领海基线向外不超过12 海里范围的海域为该国领海,领海的主权地位与领土同等并且“此项主权及于领海的上空及其海床和底土”。专属经济区是主权地位稍低于领海的国家管辖海域,它指的是由领海基线向外不超过200海里但不包括领海的海域。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享有勘探和开发、养护和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和海床及其底土的自然资源为目的的主权权利。宣示有关海域主权的归属,既能在国际论坛上拥有更多的发言权,为以后的经济活动、军事活动开道,又是应对国内民族主义呼声、平息国内矛盾的捷径,任何一国政府在涉及到国家主权问题时都是绝不敢掉以轻心的。

(2)经济利益。经济利益主要体现为海洋渔业资源和海底矿产资源,尤其是石油天然气资源。上个世纪60 年代末,联合国牵头搞了一次从黄海到南海的科考活动,参加活动的一位美国科学家对东海和南海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惊叹不已,惊呼这一海域为“第二个海湾”。此后,东海、南海的不少周边国家就陆续提出主权要求。日本外务省曾露骨地表示,只有争得钓鱼岛的主权,日本才可能和中国划分东海大陆架大约2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并进而夺取东海丰富油气资源的一半。一些东南亚国家甚至出兵抢占南沙群岛的岛屿。现在,在本应由中国管辖的300 多万平方公里海域中,被掠夺最多的海洋资源就是石油和天然气。目前,南沙海域已经有200多个油气田、超过1000 口油井被东南亚国家勘探和开发,每年开采的石油超过4000 万吨,其中马来西亚的开采量最多,而中国参与开采的却很少。小国文莱竟因石油开采一跃成为东南亚头号富国,这无疑对周边各国有着极大的诱惑力,梦想通过开采石油、天然气走向富国之路。

三、安全利益。一个国家的安全利益是和发展利益统一的,也就是说国家的发展会遇到哪些安全上的威胁,国防力量就要去关注、减少乃至消除这些威胁。对一个濒海国家来说,出海口和航道就是该国的发展基石,可谓得之则兴,失之则亡。因此,除了能源因素外,钓鱼岛和南海诸岛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是日本和东南亚各国争夺它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南海诸岛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咽喉,扼守两洋海运要冲,是多条国际海运线和航空运输线的必经之地,也是扼守马六甲海峡、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等重要海上通道的关键。谁控制了这条航道,就等于卡住了使用这条航道国家的脖子。仅以重要战略物资石油为例,作为石油消费大国日本,其进口石油的90% 以上都要从这条航道经过。对中国而言,其重要性更是自不待言,目前,我国经过马六甲海峡运送的石油数量约占石油进口总量的70% 以上,每天通过马六甲海峡的所有船只近60% 是中国船只。所以,能否保护好自己在东海和南海的海洋权益,对周边各国来说都是事关国家安全利益的极大问题。

三、鉴于周边的环境,我国应当采取的进一步措施(1)作好战略性长远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更好地防止周边国家侵害我海洋权益,保护我海洋资源,针对有关国家所采取的手段,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从战略高度作好我国海洋产业、海军发展的规划。一方面要确保首先实现台湾回归这个重点,同时还要兼顾到东海和南海的权益,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2)建立高效协调机构

维护海洋权益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一个部门管理或是各个部门各管一摊,力量太薄弱。必须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联系协调有关海洋权益维护的工作,使我国外交、海洋机构、海军、科调、民间力量有机地协调起来,互为补充,平时作好预案,一旦有事便能快速反应。(3)加快联合性调查开发

依据2003年7月1日生效的《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管理规定》,谁对某岛进行管理开发,谁就享有其主权。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联合性调查开发:一是我国国内各有关单位在协调机构的协调下,对上述岛屿进行资源调查,这既是一种显示主权的行动,也为将来进行资源开发打好基础;二是以承包的形式鼓励国内团体或个人对我国有关海域进行开发;三是联合国外大石油公司开发东海、南海油气资源,既解决了我国目前面临的资金、技术困难,又可大大减小开发的风险;四是联合周边国家进行渔业、油气资源的开发,按照“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实现主权归我、资源共享。

(四)、加强持续性实际控制

从海洋争端解决的实践来看,先实际控制争议地区是最常见的宣示主权的方式,然后才是其他手段的跟进。从国际惯例来看,实际控制的时间越长,解决争议时就越有优势。

(五)、实施决定性力量建设

对于中国而言,要做到完全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必须拥有一支决定性的海军力量。没有海上力量对争议海域的实际控制,就无法搞开发、旅游、管理和执法,就谈不上有效维护我国的领土领海主权。当我们的海上力量能够走进“蓝水”,在“第一岛链”外执行任务时,台湾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就会增大,中国维护自己海洋权益的安全系数就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论我国海洋国土面临的形势及对策》

《中国海洋形势分析与海洋政治战略评价》

海洋生物环境资源保护措施 第7篇

近几年来,过度的海洋开发及海洋环境的严重污染,使海洋生物资源减少,有些种类甚至灭绝。所以,对海洋生物资源进行合理的保护与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现阶段加强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管理的措施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法制上

(1)对海洋生物资源进行专门立法,使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管理有法可

依。因此,我国应尽快制定《海洋生物资源保护法》。

(2)健全海洋生物资源保护法律体系,即在制定法律法规的同时完善相关

配套措施的立法。

(3)提高海洋行政执法效率,建立健全统一的各部门协调机制。

(4)加强海陆一体化管理,防治海洋污染,从源头改善海洋环境。

二、经济上

(1)严格控制过渡捕捞,保护近海、浅海渔业资源,积极开发外海、深海

渔业资源,稳步发展远洋渔业。

(2)加强对船舶及钻井、采油平台的防污管理,对船舶及钻井、采油平台的管理者,进行防污教育,增强其防污意识,提高除污救灾技能。

(3)合理规划沿海城市工业区,做好污水净化监督,同时认真合理规划沿

海旅游区开发,不过度开发沿海资源,不过度接待游客,及时清理沿

海垃圾。

(4)认真实施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1、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开发利用。

2、全面贯切“科技兴海”战略。

三、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对海洋资源的保护意识。

中国海洋生态环境分析及措施 第8篇

1 海上风电项目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1.1 海底电缆及风机的施工污染了水质, 对海洋生物造成一定伤害

海上风电场在建设施工过程中, 风机基础通过打桩锤直接打进海底, 海底输电电缆的铺设也需要深挖海沟, 这都会导致海底泥沙悬浮, 一些沉积物也会被带起来, 水体浑浊, 加上一些含油废水的不慎泄漏, 该海域的水质就会被污染, 浮游生物的繁殖遭到破坏, 海洋底栖生物就会死亡, 对海洋的生态平衡造成一定伤害。

1.2 海上风电项目的施工期和运行期对鸟类的影响海上风电场对鸟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风电场施工期间, 机器噪声、灯光、磁场都会对鸟类的觅食, 繁殖和迁徙产生一定的影响。

(2) 若风电场位于鸟类迁徙飞行路线上, 鸟类与风机发生撞击导致死亡。

(3) 近海上风电场的建设会直接占用鸟类的栖息地, 影响了海鸟的筑巢和繁衍。

1.3 海上风电场的建设改变了原有的自然景观

海上风电场的建设必然会改变原有的自然景观, 有些风电场选址在海洋深处, 风机排列的比较规则、有序, 随风转动起来也是一道风景线;可是有些风电场选址离海洋湿地生态区比较近, 不仅会对动植物的生态圈产生不良影响, 从视觉上也破坏了这种天然的美感。

2 海洋生态环境的防治措施

2.1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避开重点保护海域

与陆上风电场相比, 海上风电场的规划、建设要求都比较高, 必须要做到先科学规划, 后建设施工, 把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首先, 海上风电场的规划选址要远离海洋生物的栖息地、繁殖地、迁徙路线等, 向深海领域发展布局, 以减少风电场在施工和运行期间对海洋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其次, 海上风电场要避开海上交通航道、城镇建设和港口工业区填海用地、湿地风景区等海域, 减少对海上交通、渔业和港口建设的影响, 同时避免风电场后期深度开发的不利因素。

海上风电场是对海洋资源的一种深度挖掘, 是海洋新能源产业发展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积极做好统筹规划, 科学引导, 避开海洋生态保护区、渔业资源保护区、港湾河口、油田等重点保护海域, 尽量减少对其他敏感海域的影响。

2.2 做好风电项目建设的监督和预警

一是风电建设相关部门要严格按照条例规定认真履行海上风电项目的建设审批和监管职责, 对海上风电场项目的建设施工、后期运营展开全面的监督管理。如海域功能划分、施工时间、施工区域、施工范围、高压电缆铺设位置等都要监管到位, 检查其是否与海洋生态环境有冲突之处。

二是海洋环保部门要将海上风电场纳入重点环保监测单位, 不仅要对其进行定期的环境测评, 还要对其环保信用进行评价, 及时将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对环境信用评级较差的单位, 要求其严格按照环境信用评价进行项目建设和整顿, 抓好海洋环境保护, 维护生态平衡。

三是建立并完善海洋环境保护预警机制。进一步提升海上风电场的环境检测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海洋环境检测方面的能力。扩大海洋环境检测范围, 不再局限于海洋水质的监测, 积极开展海洋生物、鸟类、海洋渔业资源的相关跟踪监测, 要做到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四是海上风电场项目竣工后, 项目负责方要及时向环保部门申请环境质量验收。每一台海上风机都要接受严格的质量监测, 海底电缆要接受电磁辐射标准的检验。海上风电场正式投入运营后, 要定期接受环保部门的环境影响后评估, 该评估报告会直接影响企业的信用等级。

2.3 风电场最初选址要远离海岸线, 最大程度保留原有自然景观

海上风电场选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而且还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作用。目前我国很多海上风电场的选址都是在近海海域, 在开发初期时非常方便快捷的, 但是对于附近海域的海洋生物、鸟类、渔业、城市规划、交通航道影响较大。

随着海上风电的迅猛发展, 近海海域风电场的建设已经难以满足风能发展的需要, 且对海洋环境的影响较大, 因此世界各国都开始着手向深海海域筹建风电场。我国海上风电场建设在未来规划中也要有意识避开已经开发利用的海域和功能多敏感度高的海域, 逐步向深海海域发展海上风电, 促进海上风电与其他产业的和谐共进发展。

我国在开展深海海上风电项目前期, 要充分做好勘测、论证、实验工作, 做好深海海域的风能和海底地质勘测工作;提前规划好风机部署路线和输电线路的方向;密切监测深海的地理、气候环境的变化, 找出规律, 做好验证;与西方发达国家共同开发深海海域风电场, 学习经验和技术, 逐渐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对已经在近海海域选址的海上风电场, 要与当地城市建设规划相融合, 远离城市未来发展规划区域, 尽量减少建设用地、用海, 对于施工过程中修建的围堤, 在风机安装完成后要及时拆除, 恢复原有的自然景观。

3 结束语

我国海上风力发电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对缓解我国东部用电荒有着积极的意义, 同时还促进了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步伐。目前,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和法律法规, 支持海上风电场项目的建设, 大力发展新型能源。

上述分析结果表明, 海上风电场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在建设施工阶段, 对海洋浮游生物、鸟类的影响比较大, 但并不是不可修复的破坏, 随着建设施工的结束, 这些影响就会随之变小, 甚至消失。总之, 海上风电场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并不是长期, 具有严重破坏性的, 是可以自行修复的。海上风电场建设是符合我国新能源战略规划要求的, 大力发展海上风电的同时还要处理好海上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实现风电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摘要:海上风电是我国“十三五”规划中重点发展的新能源领域项目, 该项目将会大大推进我国风电技术的革新和进步, 也是符合我国能源结构调整时期的发展要求的。文章主要是针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海上风电项目建设过程中对海洋生态环境如海域水质、海洋生物、渔业生产等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剖析, 进而提出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的可行性方案, 同时也希望能够为后期风电项目的建设、施工提供参考。

关键词:海上风电,生态环境,防治对策

参考文献

[1]何杰, 赵鑫.海上风电场规划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工程科学, 2010 (11) .

上一篇:螺纹钢质量证明下一篇:《小鞋子》观后感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