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工业园模式研究

2024-07-25

生态工业园模式研究(精选8篇)

生态工业园模式研究 第1篇

生态工业园模式研究

提要 本文从生态工业园的基本特点入手,介绍目前国内外建设生态工业园的四种模式,并结合我国西部产业发展现状,得出我国西部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选择启示。

一、循环经济在产业层面的实现形式——生态工业园

生态工业园是循环经济理念在产业园区层面的具体体现。生态工业园作为以生态循环再生为基础的工业园区,包括产品和服务的交流,更重要的是以最优的空间和时间形式组织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的交换,从而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废弃物的减量化,达到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它的基本特点有:

1、拥有内部实现清洁生产的微观企业;

2、在园区内要具备完善的具有代谢、共生关系的产业生产链;

3、建有完善的信息交流平台;

4、拥有科学的园区管理体系;

5、与大学、科研机构具有密切的技术支持关系。

二、生态工业园的模式

(一)自主共生型生态工业园——卡伦堡模式。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是目前国际上最早也是最成功的生态工业园。该园区以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制板厂这四个厂为核心,通过贸易的方式把其他企业的副产品或者废弃物作为本企业的生产原料,建立起一种工业共生和代谢产业链关系,实现了园区废弃物“零排放”的目标。园区内的四个核心企业都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在所有权上不具有隶属关系,驱动这些企业走到一起的动力是较低的交易成本。此外,在园区内还有专门负责在四个核心企业之间进行协调、组织、结算、监督工作的管理队伍,并且为新的废弃物利用项目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使物流、能流和信息流得到优化配置,促使循环经济得以有序进行。

(二)产业共生型生态工业园——贵糖模式。广西贵糖生态工业园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生态工业园。针对制糖业本身是一种排污量大的行业,贵港集团经过多年的探索形成了以生态甘蔗园为起点、生态工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两条工业生态链。该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产业共生及在“3R”原则指导下的生态农业与生态工业的共生,农业和工业高度一体化,将当地乃至广西的甘蔗种植纳入产业链条中,在“减量化”原则的指导下抓源头提高甘蔗园的产量和甘蔗质量,并且将

甘蔗园作为整个产业链条的收尾环节(即复合肥返田)。通过工农产业一体化形成的产业群有效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改造型生态工业园——美国Chattanooga模式。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以杜邦公司的尼龙线头回收为核心的Chattanooga生态工业园。Chattanooga曾经是一个污染严重的老工业区,目前在该园区内,围绕杜邦公司的尼龙线头回收企业为核心建立起了一系列环保产业,推行企业零排放改革,不仅大大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而且形成了老工业区新的产业空间。这种老企业主导型生态工业园模式的特点主要是通过重新利用老工业企业的工业废弃物,修补、扩展产业链,实现老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来减少污染增进效益。这种模式对于我国一些污染严重的资源型老工业企业的改造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四)虚拟生态工业园。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Brownsville生态工业园。由于该模式不严格要求其参与者在同一地区,而是通过系统模型、数据库等一系列信息平台的构造建立成员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联系,所以这种生态工业园的建立有利于突破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的限制将具有产业关联度的企业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非传统意义上的跨区域产业链,而且在原有参与者的基础上可以不受地域限制地增加新成员来担当修补现有产业链的角色,增加了产业链条扩展的灵活性。

三、对我国西部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选择启示

以上四个模式各有特点。卡伦堡模式体现了市场机制在发展生态工业园的过程中所起的主导作用;我国的贵糖生态工业园则体现了生态农业与生态工业产业共生这个特点,从某种角度说,这种模式也适合于以资源为主导建立的生态工业园,通过技术的创新、产业链条的完善来实现生态工业与生态农业的共同发展;美国的Chattanooga生态工业园(也可参考包铝模式)体现的则是为了对原有老企业进行改造从而建立生态工业园的经验;虚拟生态工业园的建立更多的是依靠畅通、完备的信息网络和发达的基础交通设施。根据我国西部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较之东中部而言发展滞后的农业经济、发展极为不均衡的工业体系以及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状况,笔者认为目前在西部地区应该大力倡导以贵糖模式为代表的产业共生型生态工业园和以美国Chattanooga模式为代表的改造型生态工业园。这是因为我国西部地区的市场机制不健全,循环经济理念还未在地区政府、企业和大众中得到树立,所以目前还无法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对于我国西部而言,还需要政府在发展生态工业园的过程中发挥主导、引导作用;同时,西部地区无论从信息网络的建立还是从区域交通网络建设方面都还没有达到构建虚拟生态工业园的要求。所以,笔者认为产业共生模式和改造型模式应该是西部地区发展生态工业园的主导模式。

产业共生型模式适合在西部地区具有特色农业资源的地方进行发展,例如在前文所述的贵糖生态工业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广西贵糖生态工业园的建立不仅解决了制糖工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的问题,还通过生态农业园的建设促进了甘蔗种植技术在当地的发展,同时还解决了附近地区甘蔗的销售问题,真正实现了生态工、农业相互促进的局面,对于我国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和落后的农业生产技术来说,发展这种模式将会是一种很好的选择。而美国Chattanooga模式则可以向西部地区大型的、存在严重污染问题的企业进行推广,这是因为三线建设时期在我国西部建立了一批国有重工业企业,这些企业大部分都存在着对周边环境的污染问题,为了实现西部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对这些大型企业进行改造,促进企业的清洁生产,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延伸产业链条等措施来建立生态工业园。

我国西部地区在发展生态工业园过程中还应注意联系生态工业园所在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和模式的选择,因地制宜,本着“3R”原则合理选择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进行生态工业园建设。■

生态工业园模式研究 第2篇

摘要: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工业生态化的研究现状,阐述了企业层次工业生态化的`内涵,从生产系统和管理体系两方面提出工业生态化企业模式,分别涉及采购、生主、销售、消费和企业文化、组织结构、管理机制等七方面要素,并以水泥企业为例进行生态化生产系统的论述.作 者:杨洁 毕军 周鲸波 万群 张炳 高霞红 YANG Yie BI Jun Zhou Jing-bo WAN Qun ZHANG Bing GAO Xia-hong 作者单位:杨洁,YANG Yie(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南京大学-江苏省环境保护厅环境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93;苏州科技学院,江苏,苏州,215011)

毕军,万群,张炳,BI Jun,WAN Qun,ZHANG Bing(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南京大学-江苏省环境保护厅环境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93)

周鲸波,Zhou Jing-bo(苏州科技学院,江苏,苏州,215011)

高霞红,GAO Xia-hong(江苏省江阴市环境科学研究所,江苏,江阴,214400)

新型生态工业园的运营模式研究 第3篇

在2009年12月7日至18日于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上,中国政府承诺的2020年减排目标为:碳排放下降40-45%。世界气候大会的召开是全球各国在应对可能成为现实的世界性的环境灾难时所采取的一致行动。对于可能出现的环境灾难当然不是本文的研究主题,但是,当全球各国均将减排定为应对全球性环境灾难的措施之一的时候,中国作为其中一员当然不能漠视[1]。中国政府所给出的2020年减排目标实际上是对中国所应承担的全球责任的一种最有效阐释。对中国所作出承诺的政治意义的诠释显然超出了本文的研究范畴。但是,在减排目标之后的经济意义却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因此,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减排目标的确定是对以往新型生态工业园区粗放发展模式的终结。

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环境问题是中国承诺减排目标的动因,当考虑到“减排目标事实上终结了国内各个地方原有工业园区的粗放式发展模式”时,作为管理者,对已形成粗放式发展的生态工业园区可否通过“小改良”或“大改进”的方式,实现国家承诺的减排目标。在当前科技兴国已经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的前提下,传统生态工业园如何在创新上体现生态发展定位,是园区实现升级与发展的关键。

综合上述两个因素,对传统生态工业园的运营与发展的思考不可再停留于早期“资源消耗型”或“资源主导型”的思路,而应该结合环境变化的要求和科技创新与应用的需要,思考新型生态工业园的运营模式。本文主要从新型工业园的运营模式方面给出园区发展的路径选择。

1 路径之一:互用废弃物模式

以互用废弃物模式运营的EIPs侧重于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和副产品的再利用问题,提倡EIPs中一家企业产生的废弃物处理后直接作为另一家企业的原料或生产性输入再次投入生产过程。其中,卡伦堡共生系统是目前国际上最为成功的以互用废弃物模式运营的EIPs之一[2]。

在卡伦堡EIPs内,发电厂是该园产业链的核心之一。电厂向炼油厂和制药厂供应发电过程中产生的蒸汽,使炼油厂和制药厂获得了生产所需的热能;通过地下管道向卡伦堡全镇居民供热,由此关闭了镇上3500座烧油渣的炉子,减少了大量的烟尘排放;供应中低温的循环热水,使大棚生产绿色蔬菜;余热排放至水池中用于养鱼,实现了热能的多级利用。炼油厂作为火力发电厂的热源利用企业之一,也从自身角度进行了必要的综合利用改造。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火焰气通过管道供石膏厂用于干燥石膏板,同时减少了自身火焰气的排放。另外,炼油厂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进行酸气脱硫处理后,生成的稀硫酸供应给附近一家硫酸厂,其脱硫气则供应给电厂燃烧。另外,粉煤灰提供给筑路公司和水泥厂用于筑路和生产水泥,石膏板厂则用电厂的脱硫石膏做原料生产石膏板。卡伦堡工业园内还进行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炼油厂的废水经过生物净化处理。通过管道向电厂输送,年输送冷却水达70万方。而整个工业园区由于进行了水的循环利用,每年减少25%的用水量。卡伦堡工业园区通过上述循环经济的实践,使得工业污染降低了,水污染减少了,浪费减少了,但利润却得到了显著提高。卡伦堡生态园区内企业间的运作关系如图1所示。

促使卡伦堡共生系统的众多参与者聚合在一起的原因有很多,对于经济原因的分析并不是本文考虑的重点,而共生系统众多参与者的聚合模式是本文关注的焦点。进一步分析卡伦堡共生系统中多个企业的聚合方式,如前文对共生系统的描述,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板厂为现有共生系统中的核心企业[3]。因此,可以将卡伦堡的共生系统构建模式归纳为多核心工业共生网络,其结合模式如图2所示。

在EIPs内的企业组织模式中,除了上图以卡伦堡共生系统为典型代表的多核心工业共生网络,还有另外一种企业组织模式——单核心工业共生网络。在单核模式下,企业间的运作关系如图3所示。

2 路径之二:闭环供应链模式

闭环供应链(Closed-loop Supply Chain,CSC)是传统供应链运作形式———开环供应链(Open-loop Supply Chain,OSC)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当然也是构建绿色供应链(Green Supply Chain,GSC)的重要前提[4]。在CSC模式的理论指导下,EIPs园区内企业供应链运作的经典模式如图4所示。

闭环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的运作模式相比较,在原有的“生产——消费——废弃”的线性模式中插入了“回收——拆卸——再利用——再生产”的逆向过程。这一逆向过程使得在原有线性模式中参与园内供应链运作的主体: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用户等的基础上,增加了负责回收、拆卸、处置和再利用的其它企业主体。当各企业主体在EIPs中按照统一规划运营时,则可形成如图5所示的闭环运作关系。分析图5中对园内企业的运营关系,行为主体之间原有的协作关系依然存在。依照传统供应链理论,可以部分认为上述协作关系是对传统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一种延伸,表现为合作伙伴之间的功能性联系,这可以由图5中的每个圆圈所代表一种功能可以说明。另外,上述EIPs内企业间的功能性联系,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供应链上、下游主体之间的联系。因为EIPs形成的特殊性,图5所描述的闭合环路可以脱离传统的供应链组织中合作伙伴间所需维系的关系,包括前述的功能性或上、下游间联系。对于EIPs内所行车个的园内企业间联系,可以理解为更为广义的一种供应关系。基于此,本文将传统供应链合作伙伴间的关系作进一步推广,可以将其定义为EIPs形成所构建的供应网络关系,为闭合的供应网络关系,如图5所示。

3 路径之三:虚拟共生模式

虚拟共生模式将借力信息技术与物流运作技术优势,在由计算机所组成的网络关系中,构建网络成员间的物、能交换关系,实现企业运营中以供需为基础的EIPs内外企业成员之间的有机联系,进而形成园区企业所特有的工业企业共生模式[5]。虚拟共生模式与前述的闭环供应链模式和互用废弃物模式相比较,区别在于,虚拟共生模式的虚拟性可以打破园区企业间必须存在的物理联系。因而,虚拟共生模式可实现更经济、在更大可能范围的生态工业共生系统。

4 结论

本文主要针对新型生态工业园的运营模式主题展开,根据国内外EIPs的运营现状,提出三种不同的EIPs运营模式:(1)互用废弃物模式;(2)闭环供应链模式;(3)虚拟共生模式。在此基础上,指出当前生态工业园运作模式的可取之处及理论上的可行性。另外,对模式之三——虚拟共生模式,文中仅给出了理论上的生态工业园运作模式,这可作为后续跟进的研究方向予以展开。

摘要:本文首先由环境动因视角指出传统工业园建设向新型工业园转变的必要性,然后基于已有的研究结论给出了三种新型生态工业园运营的可选路径模式,并对各路径选择的可行性和适用性作了定性分析,得出对新型生态工业园发展具有一定裨益的研究结论。

关键词:生态工业园,运营模式,闭环,共生

参考文献

[1]S.Ali.A.Fakoorian,Mohsen Tolou,Hassan Taheri.Energy assignment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with Hierarchical Cluster-based Routing.08/05/2008.

[2]Su-Ann Mae Phillips etl.A Place for R&D.The Singapore Science Park[J].Urban Studius,Vol.40,No.4,707-732,2003.

[3]The clean edge of American Clean Energy Trends2007.(R/OL)http://www.cleanedge.com/reports/trends2007.

[4]M.卡斯特尔,P.霍尔.世界的高技术园区[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12-13.

生态工业园模式研究 第4篇

摘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以高技术成果产业化、产业集聚化为目标建立起来的特定经济区域。然而,在当今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在生产过程中,通过与传统工业不同的、更隐蔽的方式对生态环境产生更为严重的影响,是污染的更高形式。因此,提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生态化、建设生态工业园,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生态工业园

1引言

所谓集群是一个生态学概念,生态学中的生物集群是指在一定的区域或环境里各种生物种群,相互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结构单元。集群被经济学家引用到经济学领域中,形容企业的生态群落,从而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个特定的区域内,一些具有纵向、横向或互补性联系的高新技术企业集中在一起,在政府和科技中介等相关支持机构的协同作用下,沿科技和产业价值链集结成合作网络,通过不断创新形成科技领域的持续竞争优势,并根植于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的集群经济现象。

生态工业园是根据循环经济理论和生态工业学原理而设计成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来设计工业园区的物流和能流,园区内采用废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把一个企业产生的副产品或废物作为另一个企业的投入或原材料,实现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形成相互依存、类似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工业生态系统,达到物质能量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

2构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生态工业园的思路

构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生态工业园不仅涉及区域功能定位、产业分类选择和生态建设,还涉及政策法规、价值观念、科技水平、人口素质、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和人文环境等的根本转变。下面简要提出一些思路。

(1)以规划为先导,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基础上实行集群生态化改造。

我国产业集群化发展已经达到相当大的规模,在传统产业集群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实行生态化改造,是构建产业集群生态工业园的可行路径。规划部门和有关专家要牢固树立生态理念,力求把经济纳入生态体系,至少给予经济和生态同样重要的地位,而不是把生态环境当作经济的外部因素。将区域国土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生态环境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融为一体,促进城乡结合、工农结合、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结合。培育掌握必要生态环保知识的决策人才,利用各种教育形式和宣传渠道,进一步宣传和普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观,提高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

(2)以企业为单元,培育自觉构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生态化的行为主体。

企业是集群内部的行为主体,引人市场竞争机制,激发企业生态化发展的原动力,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生态化发展的资本市场化运作机制至关重要。顺应企业追求盈利的要求,充分利用产业外部效应在集群内部化的特征,组织相关企业与机构在一定区域集聚,克服在单一产业和单个企业层面上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的局限,将环境因素纳入企业生产全过程,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找到不同企业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产业生态系统中的合理位置和循环途径,构建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链网;通过不同企业或工艺流程间的耦合优化及资源共享,削减污染源和废物源,提高原材料和资源(含废弃物)的使用率、再生循环率;同时将污染预防、生态管理(生态评价、生态设计、生态工程等)、组织创新(改革内部组织结构、建立外部新型关系、与相关部门协调等)等贯穿于企业的成本预算、竞争能力、管理体制和发展战略等各方面;实施采购、培训、突发事件处理、废物管理、环境信息系统及其它支持服务体系的群内企业共享,降低集群内企业的综合成本,提高综合绩效,提升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遵循生态规律、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内企业真正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形成对“生态效益好——经济效益高——生态效益更好”的良性循环机制的路径依赖,最终使整个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各企业集体获益,实现企业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的“三赢”。

(3)以科技为支撑,努力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生态工业园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涌现,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无法估量的。

科技是发展产业集群生态化的重要支撑。现代科学技术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生态工业园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能源和新途径,这就使得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减少污染、变废为宝、耦合优化、提高效能提供了可能。大力发展产业集群生态化工业园,关键是积极探索和不断创新反映生态学原理的新型生态技术、生态工艺和生态管理,研发集群内外部物质与能量循环途径的技术和措施,研发产业集群生态化所必须的特定技术,包括信息技术、水重复利用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回收与再循环技术、重复利用与替代技术等。调整和完善集群生态经济结构,保证发展过程低(无)污、低(无)废、低耗,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倡导绿色技术创新和生态结构重组,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建立起系统内生产、消费、废物处理的产业生态链等等。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科技对生态产业集群的智力支持作用。如在集群内部可设立专门针对其生产流程的研发机构,或与大学合作,研究如何节约使用原材料和能源;淘汰使用有毒有害原材料的生产技术,淘汰高能耗设备的技术;生产过程中如何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及设计生产对环境友好的产品等。针对集群污染比较集中的问题,要着力研发减轻其危害的技术。如治理造纸废液技术在我国已经取得重大突破,只需建几个水泥池子,放进培养的产酸菌和特效产甲烷菌种,就可以使污染严重、腐蚀性极强的碱法草浆造纸黑液和亚硫酸盐法草浆造纸黑液达标排放。应发挥市场中介组织和社会服务体系的作用,加强集群上下游企业及国内外市场的联系,促进集群内生态技术与信息的传播、扩散与创新。特别地,政府应积极鼓励环保技术的研发与创新,保护生态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尽量缩短其研发成本的回收时间,提高其盈利水平,进而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3构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生态工业园的模式探索

国内外出现的各种生态工业园区,已经具有一定的产业集群生态化性质,从中可以总结出主副产业衍生型模式、多种产业共生型模式、改造型模式、虚拟型模式等几种模式。而在构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生态工业园时,这几种模式值得借鉴。

3.1主副产业衍生型模式

这种模式以一种产业生态化发展为主线,从中衍生出多种副产业,彼此配套,形成衍生型生态产业集群。例如,国内一些地方以钢铁生产为主业,同时利用炼钢产生的灰渣、炉渣生产建筑材料,回收余热发电,净化水处理的再利用等,使钢铁、建材、电力等产业配套发展,实现部分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形成主副衍生型生态产业集群。这种

模式通常是先发展主导产业,以后再通过利用主导产业的各种排放物和相关资源形成副产业,虽然各种产业之间有主副之分,但是都具有一定规模,而且配套整合,形成比较完整的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体系,符合生态产业集群要求。又如举世闻名的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就是以4个核心企业(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制板厂)为中心,建设或吸收那此能将集群中企业所产生的废物或剐产品作为自己的原料的企业,即延伸产业集群的生态产业链条,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2多种产业共生型模式

这种模式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多种具有共生关系的生态产业紧密联系,同步发展,形成共生型生态产业集群。例如,广东农垦局所属的湛江垦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已经初步形成多产业共生的生态产业集群。该集群位于我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总面积大约n33平方公里,由四大产业构成:一是种植业,主要种植甘蔗、剑麻、橡胶、水果等南亚热带经济作物;二是养殖业,主要养殖生猪、奶牛和家禽等;三是加工业,主要以垦区的农副产品为加工原料;四是服务业,主要围绕种养殖和加工业发展配套服务。虽然目前这四大产业的产出总量有一定差异,但是基本上是平行发展,具有共生关系。以甘蔗种植和加工为例,种植甘蔗属于种植业;甘蔗榨糖,利用蔗渣造纸、发电,利用滤泥生产有机肥属于加工业;部分蔗苗作为奶牛饲料,猪牛排泄物作为甘蔗肥料是种养殖的结合;蔗糖销售则属于服务业。

3.3改造型模式

这种模式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以杜邦公司的尼龙线头回收为核心的Chattan00ga生态工业园。Chattan00ga曾经是一个污染严重的老工业区,目前在该园区内,围绕杜邦公司的尼龙线头回收企业为核心建立起了一系列环保产业,推行企业零排放改革,不仅大大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而且形成了老工业区新的产业空间。这种老企业主导型生态工业园模式的特点主要是通过重新利用老工业企业的工业废弃物,修补、扩展产业链,实现老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来减少污染增进效益。这种模式对于我国一些污染严重的资源型老工业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生态化的改造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3.4虚拟型模式

生态工业园模式研究 第5篇

近日,在潼南县上和镇后沟村看到该村千亩生态农业产业园已初具规模,稻田蟹、稻田鳅、稻田鱼生态种养新模式让人大开眼界。“这是付伟投资400万元创办的千亩生态农业产业园,这里生产的农产品不仅绿色、生态、环保、无公害,而且效益很好,每亩的产出在5000元左右,是典型的生态特色效益农业。”上和镇负责人介绍说。

付伟是今年从部队转业回乡的一名团长,他在部队帮扶地方经济发展时,就曾经和当地村民一起搞过稻田蟹、稻田鳅、稻田鱼,学到了知识,积累了经验。没想到的是,他所学的知识、积累的经验,如今派上了用场。

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付伟联合几位朋友和亲戚,共同出资400万元,流转农民土地近千亩,成立了大鞍山优质粮油种植专业合作社。

稻田种水稻,这不是新鲜事,但稻田里既种水稻又养螃蟹,这在潼南还是头一回。“稻田蟹是一种‘一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两收’的高效立体生态种养模式。”付伟介绍说,稻田蟹就是采用田边挖沟养蟹、田中种稻、生物防虫、测土施肥等技术方法,利用稻蟹共生、互利互促的原理,让螃蟹清除稻田杂草,预防水稻虫害,同时粪便又能提高土壤肥力,不施农药化肥。这种种养模式,既能保证稻蟹产量,又能生产出生态水稻、螃蟹。

“今年,我们种植的水稻是重庆市审定的目前唯一一个一级稻新品种——川优8377,预计每亩可产稻谷1000斤,按目前市场价每斤1.5元计算,亩效益达1500元;放养的螃蟹是阳澄湖大闸蟹,预计每亩可收获大闸蟹40斤,按目前市场价每斤80元计算,亩效益达3200元,亩综合效益近5000元。”付伟说。

经该县农委测算,付伟的稻田鳅经济效益也不错,每亩可收获泥鳅230斤,按目前市场价每斤15元计算,亩效益达3450元,亩综合效益近5000元。稻田鱼也同样看好,每亩可收获鲫鱼400斤,按目前市场价每斤8元计算,亩效益达3200元,亩综合效益近5000元。

付伟介绍,稻米不打农药、不用化肥、原生态自然生长,口感香甜,深受消费者喜爱;蟹、鳅、鱼也以其生长环境适宜、无病害、口感鲜嫩,比常规养殖市场价高出20%。

“稻蟹、鳅、鱼共生的生产结构,将养殖业引进种植区,改变了单一的种植结构,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该县农委负责人说。

“下一步,我们还将流转土地500-1000亩,发展大棚蔬菜,种植经济价值高的特色农产品,并将园区生产的优质稻米、大闸蟹、生态泥鳅、生态鱼、无公害蔬菜等注册商标,包装上市。”付伟对未来充满信心。

目前,大鞍山优质粮油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县农委的帮助支持下,已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申报了“潼南绿”大米、“潼南绿”大闸蟹、“潼南绿”生态泥鳅、“潼南绿”生态鱼商标品牌。

日本生态工业园规划和机制研究 第6篇

日本是个岛国,国土面积小,资源非常贫乏。随着日本工业的不断发展,面临着庞大城市生活垃圾和资源稀少的严峻挑战。资源问题的不断严重迫使日本工业和整个日本社会不得不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日本领导者认识到生态工业可以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从1997年就从“零排放”的构想出发,开始规划和建设生态工业园。

一、日本生态工业园区产生的背景

1、资源环境问题

日本一直面临资源环境问题。目前,日本每年消耗近195亿吨自然资源。日本的国土面积狭小,日益增长的生产和生活垃圾无处可倒,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外,经济发展也没有足够的空间,后劲不足。虽然《空气污染保护法》的颁布和末端治理的推行,使日本的环境污染治理大大得到改善,但它的环境问题仍然严峻,尤其是焚烧垃圾造成的CO2及其他二氧化物的排放,使日本的空气污染严重。

2、政策法规变化

日本政府提出,到2010年垃圾要减少一半。怎样处理垃圾,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经济泡沫的破灭给日本敲了一记警钟,日本人开始考虑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日本企业界达成共识:先污染后治理的方式成本太高,废物交换和实行零排放是一种潜在的经济资源。日本政府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实践也认识到,要建立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只能首选生态工业方法。于是,日本政府开始鼓励发展生态经济,从1991年的垃圾治理修改法以及可再循环资源利用法的颁布开始,相继在1995年、1997年、2000年、2001年颁布了相类似的法律法规或条例,这一系列的环境立法和政策迫使企业对环境问题予以重视。

3、经济社会因素

日本是一个集体意识十分强的国家,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者能够同心协力;日本交叉产权的产业结构,内在要求产业在某种程度上的联合和统一,以形成成本和风险共同分担的形式;日本的人口密集、产业密集,各个企业间废物交换非常方便;日本的基础交通设施非常完善,可以大大地节约交通运输的成本,也便于生态工业园区的向外扩展。

日本于1997年始,在“零排放工业园”的基础上,通过在区域层面建立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开始规划和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最早的生态工业园区是藤泽(Fujisawa)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比较有特色的生态工业园还有井底瘦(Kokubo)生态工业园区、北九州生态城和日本太平洋水泥公司,这4个生态工业园区各具特色,为日本的生态园区建设树立了典范。

二、典型生态工业园

1、藤泽生态工业园

它由EBARA公司发展而来。日本EBARA公司成立于1912年,该公司生产高科技工业机器、精密电子产品和环保设备。其产品范围包括从精密泵、涡轮机、真空机、空调设备到污水和固体废物处理系统和各种洗涤设备。

为了满足环境工程公司由末端治理技术向减少废物和降解废物方面转化的要求,ERABA公司决定把零排放作为其主要经营目标之一。作为零排放的发起者之一,该公司开始实施生态工业园的建设计划,把其35×104m2的藤泽工业区变成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生态工业园。

2、井底瘦生态工业园区

井底瘦生态工业园区是在由工业承租商、山梨大学和山梨市政府共同建立的“政府-工业-学术”联盟的促成下发展起来的。井底瘦生态园缺少其他生态工业园区那样的典型核心企业,其园区企业主要由 2

电子生产商和零部件制造商构成,只有部分企业之间以产业链形式形成紧密联系,其他企业则相互间没有直接关联。

井底瘦生态园是工业企业通过采取减少废物措施寻求经济优势而建立的生态工业园的典型。园区企业通过废物的集中收集、统一处理和循环利用形成纵向闭合循环,而企业之间主要是并联关系。

井底瘦模式对生态化建设具有非常积极的探索意义,因为不少工业园区由企业群构成的,没有核心企业,而且企业间也没有产业链条的上下游关系,对于这类并联关系的企业群,可以考虑采取废物集中处理、循环使用的方式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井底瘦模式的特色还在于当地的大学或科研机构与生态工业园区的开发与建设紧密结合,并为之提供智力支撑。

3、北九州生态城

北九州生态城现在已发展成为完善的生态循环工业园区,成功地驶上建设循环型社会的新干线,成为了日本生态工业园区的样板。

北九州生态工业园区建于2001年,是再利用型生态园区的代表。日本政府给予园区的企业30-50%的投资补偿;地方政府给予10%的投资补偿。园区内的土地由政府统一购买长期租给企业,以此鼓励园区内环保产业的发展。在北九州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由企业、大学及行政部门组成的“北九州环境产业推进会议”,制定了园区建设基本工作方向,实施了环境政策与产业振兴相结合的独具特色的地方政策。

北九州生态工业园区内设立了两个区域:①实证研究区:企业、行政部门、大学联合起来将最尖端的废物处理技术、再循环利用技术与进行实证研究的机构集中在一起开展研究,目标是成为相关技术的研究基地。②综合环境联合企业•响滩循环利用区:北九州市在响滩地区建立了资源循环型工业园区。通过园区企业的相互合作,建成为零排放资源循环基地。

另外,园内进行了道路、公园、河岸的美化,屋顶绿化,建设了大型风力发电系统,实施了“环境修复”工程(净化近海水质,治理被污染的土地等),基本实现了垃圾零填埋,因此被日本政府认定为“资源循环样板市”。该市计划在2010年建成“国际资源循环基地”,可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4、太平洋水泥公司

以日本的太平洋水泥公司为核心形成的生态工业群落是关键型生态工业园区的典型代表。该公司周围有100多种工业企业。

太平洋水泥公司积极追求的目标是不使用直接资源和直接燃料并最终成为零排放企业。公司建有两个生态水泥厂,将发电、化工、钢、有色金属、纸、汽车制造、民用废物和炼油企业的废弃物作为生产水泥的初级原料,在东京的工厂每年可使用430万人产生的废物生产出16万吨水泥。为促进电厂和水泥厂之间的副产品交换,公司修建了相应的交通基础设施。

三、日本生态园规划和建设机制

在日本的生态工业园的规划和建设中,虽然政府通过行政手段较多地介入了各个方面,但是通过各种机制的建立和运行,充分调动了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基金会等民间机构以及社会公众参与其间的积极性,有效地推动了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和发展。

1、统一规划机制

日本的多数生态工业园区不是自发行为的产物,而是一开始就由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直接主持或参与园区建设的统一布局、统一规划,采取有计划、有步骤的建设。

日本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和管理主要由环境省和经产省共同负责。各地方政府围绕某一主题提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并报送日本环境省和经产省。环境省和经产省对地方政府呈报的规划进行联合审查和批准,得到两省认可后才能进入园区建设实施阶段。

2、官产学协力机制

在日本的生态工业园运行中,政府起着主导作用,企业是研究、开发和生产的主体,大学和研究机构则是研究人才、创新思想和研究成果的摇篮和发生器。为了推动生态经济建设,促进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经产省一般会在园区设立产学官共同研究中心,密集官产学关系,加强政府、企业和科学技术界的交流和合作。

3、资金筹集机制

生态工业是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但是资金也是是园区发展的重要因素。日本建立了多源头、多渠道来筹集资金:

(1)政府投资。其主要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和研究设施的建设、基础研究、政府计划项目等。它包括政府通过预算拨款投资于园区建设设施,或以专项增款支持某项技术开发 等直接投资和政府实施财政补贴、奖助计划、发放低息贷款、基金会等间接投资。

(2)民间资金。民间资金在园区开发总经费中所占比重较高,其主要来源于大公司、私人银行、保险公司、个人、大学及慈善事业基金等。

(3)银行融资。中小企业金融金库和民间金融机构专门向园区的高技术中小企业贷款。

(4)风险投资。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科学技术与金融相结合的投资机制,是生态工业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风险投资的主体模式以大公司、大银行为主,其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政策性补贴、银行低息或无息贷款、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风险企业创办者自身的资金、各种资助,等等。日本政府对风险投资业采取了种种鼓励和扶持政策,主要有:①直接参与。日本政府建立了风险投资公司、风险资本基金,直接参与风险投资活动。主要面向私人风险投资公司不愿投资的、风险更大的生态工业技术领域。②开辟二板证券市场。通过这一方式迅速增加风险投资。

4、人才培养机制

优秀的人才是建设生态工业园的关键。日本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大多是在企业与研究机构、政府之间强有力的合作下展开的。园区一般离原有企业聚集地及学术研究区很近,建立多个试验基地,可以利用原来工业化建设中育出来的人才及技术,吸收大量高科技人才进行科学研究;产学官组织以推动园区的产学研活动、创造新产业、实现高度技术化为主要任务。这些都为人才的培养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保证了最尖端的高新技术可以在第一时间应用于企业,投入生产,推进生态工业园建设。

5、环境教育和公众参与机制

提倡并大力弘扬健康、积极的消费理念与生活方式,形成全社会愿意为环保产品支出成本的消费理念与消费行为。通过消费行为,制约企业的生产行为,迫使企业增强环保意识,提高环保水平。同时,百姓环保意识的增强,可以为生活垃圾的处理提供有效的基础条件,减少垃圾产生量。

生态工业园模式研究 第7篇

生态工业理论在啤酒工业中的应用研究

分析了我国啤酒工业生产工艺过程、废物产生和治理情况的现状,指出我国啤酒工业存在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即对啤酒工业运用生态工业理论,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在啤酒企业内部实施清洁生产,促进啤酒工业集成整合,外向拓展三个不同层次,构建啤酒工业生态工业体系.与此同时,本文积极按照“3R(Reduce、Reuse、Recycle)”技术原则,体现循环经济理念,研究啤酒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力求实现啤酒工业在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协调发展.

作 者:张波 郎咏梅 作者单位: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250013刊 名:啤酒科技英文刊名:BE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1)分类号:F4关键词:啤酒工业 生态工业 清洁生产 循环经济 企业共生

生态工业园模式研究 第8篇

一、区域联动开发的产业园区特征

1. 产业集群化。

产业集群作为有效实现企业之间的协作, 对于静脉产园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 工业园区通过形成产业集群化, 可以扩大集聚经济带来的正向效应, 从而促进企业内部的区域分工。使得外部能有效得到本行业竞争的信息, 招聘到有专业技能的雇员, 有效获得供应商的服务, 得到本企业需要的配套服务与产品, 降低成本, 奠定价格竞争的基础。

2. 城园联动化。

在目前存在的“城园联动化”背景下, 静脉产业园区的发展要符合互动模式, 从而避免“联动不足”现象。也就是说, 在工业园区与母城只是区域相近、空间成一体, 缺乏深层次的功能整合。需要工业园区的综合功能以及完善的结构使得承担母城的多项功能。同时还存在“联动不善”, 即随着静脉产业园区的发展以及与母城之间的互动逐渐增强, 空间扩张速度极快, 但是只求速度不重视质量, 导致园区与母城无序蔓延。需要静脉产业园区与母城的联动性应该以实际情况具体对待, 处理好空间性、功能性, 实现更好的联动发展。

3. 区域一体化。

区域一体化要求工业园区的发展必须基于整个区域的协调发展的视角, 工业园区在数量上保持适度。技术基础、人力资源、集聚效应密集的地区容易形成增长极的生态工业园区。反之, 生产力低、资源欠缺丰富、人才缺乏、技术落后等的工业园区的建设自然难度大。政府应该发挥能动性, 培育生产要素能互动的区域经济环境, 选择适当的增长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技术规模, 推进集聚效应的快速形成, 带动区域联动发展。

二、区域联动开发的产业园区发展模式

本文认为, 以大连市国家生态工业园为基地, 以废旧金属、废旧汽车、废旧塑料、废旧家电和废旧轮胎为主的静脉产业为产业核心, 以周边的工业园为辅助, 构建区域联动的静脉产业园区模式。可利用已经建成的生态工业基础和经验, 并且促进现有的生态工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考虑到交通区位的因素, 庄河市处于丹东与大连之间, 处于东北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的交汇处, 区位优势明显。其发展模式以大连生态工业园为核心园区, 以静脉产业园为主导, 与大连市、沈阳市等生态工业园、工业园、企业等进行较为紧密的合作, 进行资源整合, 与周边地区进行合作, 保持信息、物质、资金、技术、人才等双向交流、共享, 互动合作, 以弥补大连生态工业区内部的不足。

同时本文认为, 静脉产业区属于微观系统的子系统, 区域发展属于宏观领域。可以从微观层面对系统内部、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微观与宏观的层面构建区域联动的内容结构, 微观层面的联动发展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1. 物流园区内部系统的联动。

以单一静脉产业园区的系统运营企业的角度而言, 应做好该生态园区内部资源能力的整合和协调管理, 实施该生态园区的内部联动发展。另外, 要做好该生态园区设施的整体规划与运营管理, 构建入驻园区的各废弃物处理企业联动发展的公共信息平台, 实现信息共享。

2. 静脉产业园区与生态园区之间的相互联动。

在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下, 各区域尤其是中心城市一般均建立多个产业园区以及整体规划。各区域的经济发展通常缺乏协调, 不利于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环境下, 各产业园区应结合区域产业布局、空间布局的方向, 实施差异化发展。 (上接179页) 合系统的联动。静脉产业园区是区域生态工业园区的核心构成要素, 要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需要构建区域性的网络化体系, 推动静脉产业一体化的形成。应基于不同区域间的空间联系和产业布局, 分阶段实施规划。采用“以点带面, 连面成片”, 与其他产业联动发展规划, 形成区域网络化体系。

三、区域联动开发的产业园区路径选择

大连市国家生态工业园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联动发展需遵循利益共享、协同发展的原则, 适应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在静脉产业园区的总体发展路径上, 依据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 以市场机制为主导, 以静脉企业为主体, 以政府调控为基础,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实施区域联动效应, 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以大力发展静脉产业为出发点, 由各城市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构成的区域协调管理机构着眼于区域生态系统的统筹规划, 再根据区域生态系统由市场自发调整产业结构与布局, 进而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 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 实现区域发展一体化。

1. 以市场主导为主要推动力, 大力加强企业合作。

与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相比, 大连市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区与周边地区的联动发展缺少政府、地区部门的政策、法规背景支持, 需要从市场的角度进行冲破区域分割、产业优化配置, 推动区域之间的联动效用。企业是实现区域经济合作、联动发展的重要载体, 而具体的资源使用情况需要由市场信号决定。以市场主导为静脉产业园区的推动力, 从而加强企业间的联动合作。

2. 以政府合作为依托, 为园区联动提供稳定的政策环境。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自身存在缺陷、不完善, 同时市场自身存在盲目性, 在推动区域整体发展的同时并非万能, 需要依靠政府之间的合作, 政府应加强统筹规划, 为企业联动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经济环境保障。政府机构包括决策部门、实施部门、监督部门、管理调控部门、服务部门、统一纳入推进联动效应“服务一体化”的框架体系。

3. 深入浅出、循环渐进开展区域联动。

区域经济合作与联动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同样, 大连市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联动发展也是一个由小到大、深入浅出的渐进过程。起初通过单一项目、单一领域开始合作, 逐渐转向多领域合作进行转化。从生产性项目合作, 逐步拓展到市场开发、拓展, 技术创新、技术管理, 教育培训、信息咨询等各种服务领域, 实现互补、联动发展, 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和协作体系。另外, 由较短期的合作项目逐渐转为长期资产合作联动:通过合资、参股、控股、兼并、收购的方式, 促进资产之间跨地区的优化组合, 扩展资源优化的空间。

摘要:首先介绍了大连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发展的基本概况, 然后从产业集群化、城园联动化、区域一体化三个视角分析了区域联动开发产业园的特征;并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基于区域联动的大连生态工业示范园开发模式;最后确定了大连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域联动开发的产业路径选择。

关键词:生态工业示范园,发展模式,大连

参考文献

[1]聂永有.循环经济条件下的静脉产业发展探索[J].南方经济, 2005, (12) :95-97.

[2]王军.循环经济理论与研究方法[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7:25-28.

[3]章和杰, 张琦.构建浙江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的路径探索[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07, (1) :30-32.

[4]秦海旭, 万玉秋, 夏远芬, 张炜.城市静脉产业体系的初步构建——以常州市为例[J].生态经济:学术版, 2007, (10) :185-188.

上一篇:《昆虫记》的读后感作文下一篇:野草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