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与城市建设

2024-08-18

生态学与城市建设(精选8篇)

生态学与城市建设 第1篇

生态学与城市建设

1.城市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据历史资料和考古的研究,城市的出现至少已有五千余年的历史。自从工业化以来,城市化的速度不断加快。这个集中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市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从而使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提高。

国内外城市的发展表明,城市化具有正、负两个方面的效应。一方面,城市化可以促进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城市化能集约地利用土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能促进教育、就业、健康和社会服务的进行。

另一方面,城市化在为人们带来许多益处的同时,又产生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民健康产生影响。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市的气候变化(如热岛效应)和环境污染,包括水、空气、噪声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二是自然资源的耗竭与短缺,特别是淡水、化石燃料、耕地的过度利用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三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导致大量的社会问题,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绿地减少、教育与卫生滞后,其中住房问题一直是许多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2.城市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世界各国都开始重视城市的生态建设问题。特别是从1992年的联合国环发大会后,人居环境问题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近代城市的发展正在摆脱过去传统的以建筑和视觉为中心的发展模式,而探索一条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道路。生态城市建设应运而生。新的城市历年对生态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生态学也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取得了新的发展,以至于形成了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城市生态学。

众所周知,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长期以来,生态学是以自然界的有机体或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上人口的增长和资源与环境等全球性问题日益激化,生态学家在投身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摆脱了其初期的狭隘的纯自然的倾向和学科局限,把人类活动包括在其研究的范围之内,把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作为宏观领域的发展方向,在理论和研究方法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发展,展现出了勃勃生机,以崭新的面目跻身于现代科学之林。

城市生态学是生态科学和城市科学的交叉学科,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但是古代的中国人居环境、欧洲城市和美国西南部印第安人的村庄都体现了城市生态学的思想理念。20世纪70年代一批生物学家开始从生物学的角度研究城市。他们的研究重点在于城市环境影响下动植物区系的变化历史。20世纪70年代初,罗马俱乐部发表的第一篇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其对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前景所做的估计,进一步激起了人们从生态学角度研究城市问题的兴趣。1971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领导下开展了一项国际性的研究计划———人和生物圈(MAB)计划,其目的在于研究日益增长的人类活动对整个生物圈的影响以及世界各地可能发生的环境过程和环境压力,找出人类合理管理生物圈的途径和方法。此外,国际生态学会(INTECOL)于1974年在海牙召开的第一届国际生态学大会成立了“城市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并组织出版了季刊《城市生态学》杂志。世界气象组织(WMO)、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城市环境研究所(IIUE)、国际景观生态学协会(IALE)、欧洲联盟(EU)、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都开展了相关研究。我国城市生态学的起步稍晚,但发展很快。20世纪80年代初,城市生态学传入我国,引起了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地理学家以及城市规划和城市科学家的广泛兴趣。1984年12月在上海举行了首届全国城市生态科学研讨会,重点讨论了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目的、任务和方法。1986年6月在天津召开了全国第二届城市生态科学研讨会,其重点在于城市

生态学的理论研究以及城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的实际应用问题。1987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城市及其周围地区生态与发展学术讨论会,为促进我国城市生态学研究与国际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创造了条件。1997年12月,全国第三届城市生态学术讨论会和“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专题讨论会在深圳和香港的相继召开,对“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理论、方法与实践”这一主题进行了专题研讨。1990年中国生态学会在珠海和澳门展开了生态城市研讨会,特别需要指出的是2002年8月在中国深圳召开了国际生态城市大会,并讨论通过了生态城市建设的深圳宣言。这些都对我国的城市生态学的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城市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应用生态学和工程学的方法,和多学科的综合与融会,研究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以及系统组成成分间和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优化系统结构,调节系统关系,提高物质转化和能量利用效率以及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3.生态城市建设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与“绿色城市”、“健康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等概念虽有联系,但又具有一定的差别。

生态城市目前虽然没有统一的定义,可以理解为与生态文明时代相适应的人类社会生活新的空间组织形式,即为一定地域空间内人与自然系统和谐、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是人类住区(城乡)发展的高级阶段、高级形式。生态城市的特征主要有:整体性、和谐性、高效性、多样性和全球性。

生态城市是一个由自然、经济和社会三部分组成的复合系统,各子系统既相互制约,又互为补充。建设生态城市包括以下5个层面:即生态安全、生态卫生、生态产业、生态景观和生态文明。

生态城市要求具有良好的区域景观和生态环境,各类土地得到合理的利用,因地制宜地确定植被的覆被率和乔、灌、草合理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环境、水环境达到清洁标准,噪声得到有效控制,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回收效率高;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其生物环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生态建筑得到广泛的应用。

生态城市要求建立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经济是以产业生态学为基础的生产体系,他包括生态农业的实施;实现清洁生产,以全过程的污染控制代替末端污染处理;能源结构更为合理,可再生清洁能源成为能源结构的主体;此外,生态交通、生态建筑、生态旅游等也是生态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以“生态文化”为核心的新文化体系,包括消费模式的生态化,即可持续消费模式;倡导生态文明;人们在生理上、心理上保持健康,人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社会管理效率高;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健全,综合服务能力强;人口结构优化;交通方便。

目前对生态城市的评价应用了多种不同的方法。如城市代谢方法(urbanmetabolismmethod)、生态足迹法(Footprintmethod)、生命周期评价法(Lifecycleassessment)、模糊数学方法(fuzzymethod)、单指标评价(individualindicatorassessment)和综合指标评价模型(integratedassessmentmodels)等。目前在我国应用的比较多的是单项和综合指标评价的方法。当前我国正在研究评价指标的规范化问题。评价指标的选择至关重要,其选取应遵循以下3方面的原则:

第一,代表性。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所选指标要能反映该城市的本质特征、复杂性和质量水平。第二,全面性。指标体系应具有综合性,全面反映自然、经济和社会系统的主要特征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且应使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相结合。第三,规范性。指标的选择应遵循使用国内外公认、常见的指标的原则,使指标符合相应的规范要求。

此外,香港在研究城市生态时成功地运用了城市代谢法。在广州和青岛等城市生态的研究中则引入了生态足迹的方法。

4.展望

根据城市化发展要求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城市生态学研究和生态城市建设方面,应当着重于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重视城市生态学理论的探索,特别是不同规模城市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第二,扩大城市科学研究的范围,即从由单一的城市为对象的研究,转变为对城乡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包括半城市化地区的研究和乡村工业化与城市群的研究;第三,发展生态城市建设适用技术体系,促进现有技术的生态化;第四,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生态景观规划和生态文化的方法论上的指导;第五,建立相应的政策、法令和奖惩制度,促进生态城市的发展;第六,加强教育、培训和生态城市的能力建设,增强生态意识;第七,加强国际间、城市间和社区间的合作与交流。

生态学与城市建设 第2篇

复习要点

第一章:生态学概论(P3)

生态学的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P3)

1、生境(生物的生活环境):物理环境(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P6)

2、生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对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及其他条件的总和。(P12)

3、生态因子:组成生境的因素称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有两方面因素所组成: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P12)

4、种群:在一定是空中同种生物个体的总称(P17)

5、种群增长模式:内禀增长率(A)、实际增长率(B)、环境阻力(C):A—B=C(P20)

6、生态位:有机体在生物群落中的功能和位置。(P22)

7、群落:概念: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P24)

8、群落的特征:a)群落中的优势种;b)群落的物种多样性;c)群落的种间关联性;d)群落的交错区和边缘效应;e)群落的稳定性。(P25-26)

9、生态系统:生态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系统(P29)

10、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生产者;b)消费者;c)还原者;d)非生物环境(P29)

11、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a)生物生产;b)能量流动;c)物质循环;d)信息传递;(P35-39)

12、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P42)

第二章:城市生态学及其基本原理

1、生态学的创始人:帕克(P46)

2、城市生态学的定义:城市生态学市研究城市人类活动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包括城市自然生态学、城市经济生态学和城市社会生态学。(P46)

第三章:城市生态系统的构成及特征

1、城市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体。(P65)

2、城市生态系统的特征:(P73-78)

城市生态系统区别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根本特征

城市生态系统的人为性

城市生态系统的不完整性

城市生态系统的开发性

城市生态系统的高“质量”性

城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城市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第四章: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基本功能

1、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生产功能、能量功能、物质循环、信息传递。(P84-99)

第五章:城市生态系统分析

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问题:(P108-120)

a)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b)土地占用和土壤变化;

c)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

d)用水短缺和水污染;

e)人口密集与绿地奇缺;

f)城乡生态问题严重。

第六章:城市生态规划

1、生态规划概念:是在自然综合体的天然平衡情况下不作重大变化、自然环境不遭破坏和一个部门的经济活动不给另一个部门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应用生态学原理,计算并合理安排天然资源的利用及组织地域的利用。(P135)

2、城市生态规划的定义:是运用系统分析手段、生态经济学知识和各种社会、自然信息、经验,规划、调节和改造城市各种浮躁的系统关系,在城市现有的各种有利和不利条件下寻找扩大效益、减少风险的可行性对策所进行的规划。(P137)

3、城市生态规划的目标:(P138)

致力于城市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建立城市人类与环境的协调有序结构 致力于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同步化

致力于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4、城市生态规划内容:人口适宜容量规划;土地利用适宜度规划;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生物保护与绿化规划;资源利用保护规划等。(P139)

5、城市生态规划步骤:(P141)

第七章:城市生态建设与调控

1、生态城市的概念:生态城市市一个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与生产力,并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系统。(P157)

2、生态城市的衡量标准:(P1578-158)

A)高效益的转换系统;

B)高效率的流转系统;

C)高质量的环境状况;

D)多功能、立体化的绿化系统;

E)高质量的人文环境;

F)高水平的管理功能。

3、城市生态建设的内容:(P159-161)

A)确定人口适宜容量;

B)研究土地利用适宜性程度;

C)推进产业结构模式演进;

D)建立市区与郊区复合生态系统;

E)防治城市污染;

F)保护城市生物;

G)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八章:环境概论

1、环境的定义: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P194)

2、全球十大环境问题:(P200-203)

A)臭氧层耗损

B)温室效应及全球变暖

C)酸沉降危害加剧

D)生态系统简化

E)森林锐减

F)土壤退化

G)淡水资源危机

H)海洋环境污染

I)固体废物污染

J)有毒化学品污染

3、中国的环境问题:(P203-210)

4、环境污染:(P210)

1、城市环境基本概念:是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P228)

2、城市环境效应:(P230-233)

3、城市环境容量:

概念:城市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

影响条件:城市自然条件;城市要素条件;经济技术条件。

城市环境容量若干类型:城市人口容量;城市自然环境容量(P234-241)

第十二章:城市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1、环境质量的概念:是指环境的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P307)

2、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是: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在对一个区域的各种单要素评价的基础上,对环境质量进行总体的定性和定量的评定。(P307)

3、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内容:(P308-310)

A)城市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背景的调查分析

B)污染源的调查与评价

C)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

D)环境污染生态效益的调查

E)环境质量研究

F)污染原因及其危害分析

G)综合防治对策研究

4、环境质量评价类型:

A)单个建设项目的环境质量评价

B)区域开发的环境质量评价

C)战略性环境质量评价

1、层次:宏观规划;专项规划。(P345-347)

2、城市环境区划:(P360)

3、土地适宜度分析:(P361)

4、生态适宜度分析:(P363)

景观生态学与城市绿地建设 第3篇

1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研究

1.1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这一概念是德国学者德罗特尔于1939年提出的,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相交叉的学科。其主体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交叉。景观生态学以整个景观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景观结构、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的原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

1.2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景观生态学将景观看作一种由能量和物质流动连接起来的生态系统的镶嵌体,为研究使用规模的景观提供了关键的概念基础。

1.2.1 斑块—廊道—基质理论

景观基本结构是由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和基质(marix)组成。斑块是指动植物群落或非生命物体如裸露岩石和土壤以及建筑物等。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如树墙、防护林、河流、道路等,这些大多由人类干扰所形成。基质是景观中面积最大、连续性最高的景观要素,它在景观动态中起着重要作用。

1.2.2 景观异质性理论

景观异质性理论是景观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景观异质性包括3种类型:空间异质性(Spatial heterogeneity)、时间异质性(Temporal heterogeneity)和功能异质性(Functional heterogeneity)。目前景观异质性研究还是以空间异质性为主,时间异质性和功能异质性研究还有待深入。

1.2.3 景观连接度及连通性理论

景观连接度是描述景观中的廊道或基质在空间上如何连接和延续的一种测定指标,是景观中各元素在功能上和生态过程上的联系。景观连通性是指景观元素在空间结构上的联系。

2 景观生态设计

2.1 景观生态设计的概念

景观生态设计是以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为指导,运用其分析方法,对某一尺度的景观进行规划和设计。景观生态设计是将景观作为一个生命系统来考虑,在设计中注重景观空间格局和空间过程的相互关系。

2.2 景观生态设计的基本原则

2.2.1 景观整体优化原则

不同尺度的景观都是由一系列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在设计中,应从宏观着眼,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使各个景观要素协调一致,达到整体最优化。

2.2.2 景观多样性原则

景观多样性指生态镶嵌式结构的拼块的复杂性。相关生态研究表明,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与系统内部结构复杂性、物种多样性成正比。

2.2.3 景观独特性原则

每个景观,由于当地的气候、土壤、植被、动物等因素的地域性,自然会呈现出不同于其他景观的独特面貌。自然条件是因地制宜设计的基础,同时,地域文化传统也是景观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2.2.4 生态关系协调共生原则

生态关系协调共生原则指人与环境、动植物与环境、动植物之间、景观中的人工结构与自然结构、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等方面关系的协调。经济的发展建立在景观系统的完整与健康之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

2.2.5 全面综合原则

景观是社会、历史、文化的载体。景观生态设计需要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因素,自然条件方面的,如:气候、地理、土壤、植被、动物以及文化因素,如:历史遗留保护等。景观不仅仅是一种良好的视觉效果的展现,也是一种发展演变的过程。景观系统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自身的演变,以及对历史遗留的保护与继承。

以上原则都可以用作城市绿地建设的理论指导。不同的绿地具有不同的功能特点,自然以上原则在每块绿地中不可能都得到体现。根据具体情况,侧重于某些方面的景观生态设计原则。

3 城市绿地

3.1 城市绿地的概念

城市绿地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城市中多种绿地类型与规模的绿化用地的整体,主要包括植被、水体、土壤等多种要素。在我国,城市绿地系统多指园林绿地系统,由城市公园、道路交通附属绿地、各类企事业单位附属绿地、居住区绿地、经济林、防护林等各种林地,以及风景名胜区等各种绿地组成。

3.2 城市绿地的分类

根据绿地功能、特点、范围等因素,我国城市绿地可分为以下6种类型:公共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风景游览绿地、专用绿地以及街道绿地。

3.3 我国城市绿地建设现存问题

1)城市绿地系统布局不合理。2)城市绿化建设过程中对原有生境的破坏。3)外来物种入侵。4)后期植物养护不利。

4 景观生态学对城市绿地建设的启示

4.1 根据斑块—廊道—基质理论,建设健康的城市绿地体系

根据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理论,可将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公园、花园、广场等点状空间看作城市基质上的斑块,而各种道路绿化用地、防护林带等,则等同于城市基质上的廊道。在进行绿地规划建设时,要统筹规划,合理分布不同等级的绿地斑块,并利用绿地系统廊道加以连通,从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发挥最大生态效益。

4.2 建立贴近自然的城市绿地

景观生态学上衡量城市绿地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其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和本土化程度。因此,在绿地建设中,应该尽量保持植物种类的多样性,避免单一化,同时,有必要仔细研究分析乡土植物群落特点,建立合理的复合人工植物群落。

4.3 谨慎引入外来物种

在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对外来物种要进行严格的筛选和实验。要充分研究分析当地的生态特点,避免生态灾难的发生。如目前我国西南部的“紫茎泽兰”入侵事件就是一个教训。

4.4 注重植物养护

要维持良好的绿化效果,离不开养护管理,城市绿地中的植物配置属于人工植物群落,在建立之初其生态系统比较脆弱。再加上人流来往频繁,绿地使用量大,植物生长环境限制等因素,更需要注重养护管理。根据绿地植物生长、发育、成熟情况,可以将城市绿地的生长阶段划分为初龄绿地(定植后1年~3年)、中龄绿地(定植后4年~10年)、成龄绿地(定植后10年以上)。养护工作要求根据不同绿地阶段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养护手段。城市绿地的管理方面涉及的内容比较多,需要管理人员既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又具备一定的指导协调能力,还要注意和市民的交流沟通。

5 结语

城市绿地兼有两种生态系统的属性,即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的属性。因此,生态问题是城市绿地系统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学习景观生态学原理,运用景观生态设计方法进行城市绿地规划建设,使城市成为一个真正具有生态功能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城市。

参考文献

[1]吴霖,周晓铁.景观生态学在环境评价中的应用[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2008(3):33-42.

[2]凌珂茹.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中的应用[J].中国园林,1998(2):51-54.

[3]王小克,张公保.浅议园林景观生态设计[J].山东林业,2007(6):85-87.

[4]陈顶立,傅伯杰.景观连接度的生态学意义及其应用[J].生态学杂志,1996(4):37-42.

[5]高海潮.构筑生态框架实现生态城市[J].山西建筑,2007,33(35):60-61.

论水生态修复与生态城市建设 第4篇

关键词:环境工程学;两型社会;生态城市;水生态修复

2012年4月8日,长株潭试验区官网发布《湖南省“十二五”环长株潭城市群发展规划》,益阳市中心城区被纳入了长株潭都市区范围。另根据《益阳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4—2020)》,益阳市区被定位为现代化新型工业城市,宜居山水生态文化旅游城市,工业发展对水资源的质和量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而生态旅游则在水文化,水景观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下面结合益阳市的实际情况,探讨益阳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如何发挥好水生态修复技术的优势。

1.水资源状况

益阳分属长江流域,境内水资源丰富,有流程5公里以上的大小溪河283条。资水是流经市内最长的河流,流长239公里,流域面积6350平方公里[1]。益阳境内资水的主要一级支流有伊溪,沂溪,志溪河。但由于降水在时空上分布不匀,过境水影响以及受水利、生态环境等条件制约,水资源同样存在着时多时少的问题。

根据《益阳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4—2020)》,益阳市在2020年总用水量将达到72.5万m3/日,用水缺口较大,采用水生态修复技术处理生活污水,出水可作为城市第二水源回用,大大缓解了水厂建设资金压力和水资源供水压力。

2.水污染现状及原因分析

资水干流全年,汛期和非汛期水质类别Ⅱ、Ⅲ类河长为228公里,占总评价河长的92%,Ⅳ类水质占8%。总体看来,益阳境内整体水质较好,资江干流区段达到或优于Ⅱ类水质,33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部分河段污染较严重[1]。目前在水污染治理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认识不够深入

受重城市经济建设、轻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影响,折射到河流整治工作,一方面表现为部分污染企业环保投入不够,治理标准偏低;另一方面表现为水资源保护的活动开展幅度不够、内容单一。

2.2污染源头需治理

由于环保的历史欠帐,志溪河和兰溪河流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十分突出,“两河”流域内的8个乡镇155个行政村,总人口42万,规模化畜禽养殖场147家,养殖专业户2624家,矿山企业44家,工业企业1203家,企业内缺少或没有治污设施,偷排乱排情况严重。

2.3 资金问题

受国家和省政府政策的限制,所规划的项目难以马上实施,加上益阳市和桃江、赫山区、高新区财力不足,缺少配套资金。因此河流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上马较少,开工不足。

2.4水处理配套措施不完善,与生态修复脱钩

目前,兰溪、泥江口、谢林港、新市渡和灰山港镇都没有建成污水处理厂和垃圾中转站,90%以上的养殖场和专业户都没有环保设施,工矿企业环保措施标准低,防范环境污染和化解环境风险的能力十分脆弱,同时城市内河道水网生态景观支离破碎,没有形成体系,生态修复功能不能有效发挥。

3.生态修复技术

城市水体由于流动性小,自净能力差,形成了一个具有内在动力学的密闭系统,城市水体的污染物质主要包括水体沉积物、溶解性有机物及氮磷等溶解性营养盐[2]。

目前国内外常见的城市水体水质改善技术主要有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态修复[3]等方法。生态修复因其投资少,效益高,发展潜力大而受到人们重视,但全依靠自然生态修复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采用人工的生态修复技术。

4.城市水生态修复

4.1 水岸带生态修复应用

水岸带生态修复就是充分利用岸边结构与岸生、水生动植物、微生物之间的交互净化作用,控制水面的无效蒸发转化为植物的有效蒸腾,提高水土环境的自净功能,使水体水质、水量得以保持,土地与生物的过滤净化作用保障了地下水的持续安全补给,使水循环始终处于良性状态。

4.1.1 土地处理技术

可以用卵石、砾石等作填料,在河滩或者河岸构筑渗土地生物膜净化床。土地生物膜净化床因填料的材料和粒径不同,除了利用生物膜降解有机物外,还能产生物理吸附、过滤、沉降等作用,可用来去除悬浮物和氮、磷、重金属等污染物质。

4.1.2 稳定塘处理技术

可以利用河边的洼地构建稳定塘,对于中小河流,还可以直接在河道上筑坝拦水,充分利用了自然地形,避免了占地面积大的缺陷。

4.1.3 生态浮岛技术

把高等水生植物或陆生植物,以高分子材料等作为载体,种植到受污水体中,主要针对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

4.2城市生态公园建设

城市生态公园依据生态学设计原理,通过以土和水为主的自然环境差异性,构建多样并具地域特色的环境类型,充分利用城市生物多样性,逐步形成一个自然、高效、稳定和经济的景观结构。

益阳可按照《水功能区的划分》,结合生态修复技术,打造生态公园,既可以处理水进行回用,又可作为景观欣赏,教育参观之用。 4.3建筑小区中水回用

2013年以来,益阳房地产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小区景观成为购房者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但绿化需要大量用水亦给城市用水带来压力,在小区内采用水生态修复技术一方面处理水回用节约了水资源,另一方面也形成了景观,成为有力卖点。

5.结论

水是城市的生命之源、活力之源。随着城市发展,人们对环境品质和城市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城市水环境系统作为城市生态环境重要的子系统,已经成为城市系统的绿色生命线,对高品位亲水宜居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水生态修复技术改善了生态环境的同时缓解了城市的用水压力。

在进行生态修复工程的同时,要注重种植适宜的经济植物、观赏植物,设置与城市风格相符的附属设施,着力打造城市水景观;在对城市原有历史、文化风格进行继承下,注意营造新的生态水文化氛围,使其成为城市经济文化的热点区域,从而带动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益阳市水环境容量核定分析报告》益阳市环境保护局,2004,07.

城市生态理论与城市生态规划 第5篇

1、复合生态理论与城市生态系统特征

2、生态系统特征对城市化的响应模式

3、城市景观生态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

4、城市化生态过程模拟与结构优化

5、城市近自然生态系统过程及其机理

二、城市生态规划与生态安全

1、城市生态区划与城市生态敏感区规划

2、城市生态模拟和预测

3、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和监测

4、城市生态安全与生态监控

三、城市生态恢复与人居环境建设

1、退化陆生生态系统恢复与城市绿地系网络优化与空间增效

2、受损水生生态系统恢复

3、湿地的保护、管理和修复以及城市河网水系的生态修复

4、生态型城市建设理论与技术体系

5、城市生态社区建设理论与技术体系

四、城市生态系统管理与资源可持续利用

1、自然生态系统(特别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2、人居生态系统的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社会生态学与生态文明建设》 第6篇

《社会生态学与生态文明建设》

——《科技与生态文明建设》

任课老师:

学号:

姓名:

2013.12.20 摘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快速增长,我国的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但这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在我们看到国家发展的同时,生态问题也日趋严重。大气污染,水体污染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而且严重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三鹿奶粉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也告诉我们不仅看到科技给人类带来便利,更要看到其可能带来的安全问题。所以中共十七大表示要建设生态文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逐步实现能源结构的升级和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新能源。

关键字

环境污染

生态文明

科技

食品安全

可持续发展

引言

近年来环境污染已经越来越严重,环境污染对人体,动植物都有巨大的危害。不同的污染会导致不同的危害,它会破坏个体的生长,代谢。如何解决好环境污染已经是当今世界的一大问题。近年来,关于环境污染事件屡见不鲜,从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到转基因大豆,陕西凤翔数百儿童铅超标到重金属污染“菜篮子”等等,就在昨天青岛输油管道发生爆炸,造成47人死亡,超过百人受伤。重金属污染也随处可见。率先开始工业革命的英国花费了一百多年才将遭受生态破坏的环境恢复起来,而现在中国无疑是在走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这其实是非常错误的。以上的事件都说明了解决环境污染已迫在眉睫。中国必须努力建设生态文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正文

生态文明的理念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约在石器时代,为时上百万年。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铁器的出现使人类对自然的适应及改造能力大大加强,为时一万年。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为时三百年。总的来说,其实是科技的不断进步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始终,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愈加严重。比如: 1.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

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文明不断进步,于是各种环境问题也接踵而至。由于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空气中二氧化硫含量不断升高,造成酸雨,对农作物及森林造成极大危害,也给水中生物带来严重灾难。含氟化学物质的使用如氟利昂对大气臭氧层造成破坏,使得大量紫外线从南极臭氧空洞射到地球,危害全球生物健康。最近两年频繁的雾霾天气也警告我们,治理大气污染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同时各种农药化肥及其他化学物质未经安全处理就排放到水体中,对水中动植物的生存造成严重危机。

2.转基因与食品安全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已经可以将不同种生物的优良性状集中的同一个物种体内以为人类所用,也就是转基因技术。这当然给大家带来了好处,但是我们同时注意到其隐藏的危害。比如.可能对蝴蝶等昆虫造成伤害,可能影响周边的植物的生长,也可能使昆虫或病菌在演化中增加抵抗力,或产生新的物种,之后一样有可能会伤害作物。转基因棉花的种植在有效控制了棉铃虫等靶标害虫危害的同时,对非靶标昆虫,特别是对天敌昆虫也会产生明显的影响由于转基因物种集中了多种生物的优良性状,因此在与其他物种生存中占据优势,造成物种入侵使得当地物种难以生存。3.水库建设,核能发电等对环境的破坏

水力发电会影响河川水域生态,对水中动植物生存产生不利影响,比如三峡大坝使得中华鲟无法洄游。火力电厂会排放污染物,排放出来的高温废水会产生热污染。核能电厂之废热及核废料,也可能破坏海域生态及环境,提高人类的致癌机率,潜在的核泄漏危险令人提心吊胆,例如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故。在输配电及供电过程中,架设输配线路及变电设备产生的噪音、振动、电磁波辐射等,都会破坏水土及环境景观,同时也会威胁人们的健康。4.科技进步带来的战争危害

自古以来,战争就是环境破坏的一大重要因素。但是冷兵器时代一场战争过后不过是对沿途的森林植被等的破坏,没有什么后续危害。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高科技不断应用于军事上,战斗机,坦克,导弹,火箭炮等各种武器层出不穷,使战争空前惨烈的同时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也大大增加。更有甚者,化学武器的使用使得战区及周围的无辜百姓深受其害,各种疾病发病率骤然上升,同时也危害了其他生物,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虽然核武器还未有使用,但是贫铀弹早就在战场亮相,美国在伊拉克战场上大量使用贫铀弹,虽然杀伤力巨大,但给当地生态造成严重破坏。5.垃圾带来的生态污染

由于经济增长迅速,城市化加快,人口不断快速增长,大量的生活垃圾随之产生,对环境造成污染。相比生活垃圾,工业垃圾更加的不易分解,且含有更多的有害物质,实验室以及化工企业产生的化学垃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尤为严重。

措施:面对这么多科技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后果,我们 也必须用科技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我国目前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目前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求在项目建设中,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先评价,后建设。要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提高高科技产业在产业机构中的比重。加大对新型能源开发与利用的科技支持,研究新技术新材料来减少能耗。因地制宜地开发和推广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加大对环保科技的投入,加强环境科学研究。

加大对环保科技的投入,增强环保科研院所的基础能力。要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环保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投入,增强保护知识产权意识,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保护企业自主研发的积极性。要解决复杂的环境问题,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和进步,建立起先进的监测预警体系和完备的执法监督体系,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对环境保护的支撑能力。

(三)促进技术研发与创新,大力发展环境科技,全方位应用于环境污染的防治与治理。

目前,环境科技已成为世界各国促进可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众多环境问题的解决更加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此同时,环境科技的研究对象、内容不断增多,手段和方法不断创新,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的内涵不断丰富。追求永续发展的环境科技主要包括:废物回收、水净化、污水处理、环境矫正、烟气处理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等。其目的是通过运用这些技术来达到节能减排的作用。结语

科技给我们带来便利与进步的同时也会给环境造成危害,而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所以我们正确的做法是利用科技的进步去解决发展带来的危害,于是发展环境科技已成为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手段。为充分实现永续经营的目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的全面协调发展。改变以往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方式,通过发展环境科技,将科技发展纳入到环境保护的体系之中,促进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密集型转变,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参考文献

区域生态建设与景观生态学的使命 第7篇

区域生态建设与景观生态学的使命

区域和景观尺度上的生态建设是指一定地域、跨生态系统、适用于特定景观类型的生态建设,即实行科学的生态系统管理和优化环境的建设工程.近年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的生态工程项目,如天然林保护工程、部分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内陆河流域的`生态调水等,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加强区域生态建设,维护国土安全已成为国家的战略需求.依据不同类型区的特点应实行不同的生态建设战略,如生态敏感区、脆弱区和高人口密度的生态压力区,可分别实施以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负荷调整和生态秩序重建为重点的生态建设战略,调控人类活动,实行有序开发,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面对转型期的国家需求,我国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迎来了挑战与机遇并存的重要契机.研究的关键议题包括: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土地利用与生态过程;人类活动胁迫下的景观变化;区域开发人类活动生态影响的定量评价;区域生态安全评价与预警;景观生态建设的模式设计与优化组合.

作 者:肖笃宁 解伏菊 魏建兵  作者单位:肖笃宁(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沈阳,110016;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730000)

解伏菊,魏建兵(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沈阳,110016;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刊 名:应用生态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年,卷(期): 15(10) 分类号:Q149 关键词:生态建设   生态安全   区域   有序人类活动   景观生态学  

论生态环理论与生态城市建设 第8篇

关键词:生态环理论,生态城市建设,总体布局,城建布局,建设规划

现代城市的建设更多考虑经济性, 很少考虑到和谐性。城市建设的和谐性包括社会和谐、生态健康、文化先进、经济发达, 其中生态健康是城市和谐的硬件基础[1,2,3], 在城市生态健康中, 和谐的城市布局是和谐城市的生态框架, 决定着城市发展的规模、格局和未来发展方向。

1 总体布局 (生态环)

区域发展的总体布局, 杜能环考虑的只是经济指标, 而和谐城市布局要综合考虑社会、生态、文化、经济诸因素, 因此城市的总体规划、区域发展的总体布局要以当地的自然、社会条件为基础要件, 注入当地的文化历史, 综合社会学、生态学、文化历史学、美学、系统学等学科手段, 进行科学布局和规划[3,4,5,6]。城市是一个典型的人工生态巨系统, 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要在尊重生态学规律的基础上, 围绕着为人类的健康与幸福服务, 城市的发展建设规划设计要综合考虑社会、生态、文化、经济等因子, 其布局应该形成一个完备的生态环 (如图1) [3]。

(1) 城区。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

(2) 环城公园。城市居民度假、休憩场所, 同时还是生产生活废弃物的消解场所。这里的生产生活废弃物的消解, 不是简单的垃圾填埋和焚烧, 而是通过分类、回收、无害化处理后作为肥料, 培育园林植物, 美化城市。

(3) 森林公园。是城市生态保障区, 消解城市环境污染, 为城市提供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此外, 森林公园还是过境车辆的绕行区、客运和货物中转区。

(4) 半农区。为城市与农区的缓冲区, 进一步消解城市环境污染, 为城市园林绿化、生产生活等提供非食用农产品。

(5) 农业区。为城市居民提供生产生活用农产品。

(6) 牧业区。为城市居民提供生产生活用牧产品。

(7) 林业区。区域发展的生态基础, 同时为城市居民提供林产品。

2 城建布局 (生态块)

城市的总体规模要适中。规模太大, 增加城市生活成本和生态压力;规模太小, 则增加城市建设成本。具体规模大小, 可以按照当地的自然状况, 结合人文社会条件和城市发展方向, 根据生态足迹理论, 模拟出城市的建设规模。因此, 城市的发展规模, 要运用木桶理论, 即生态因子作用的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Liebig’s law of minimum) 和谢尔福德耐受定理 (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 , 以城市所在区域最小生态承载力 (生态容量) 为上限。

Ext为总规模, Resi为按资源计算的城市规模, Disi为按废弃物排放量计算的城市规模, Ol为Resi和Disi重叠的部分, D为生态赤字, I为资源进口, E为资源出口, EP为单位面积单位时间资源生产力。

对于新建城市, 按照城市所在区域的生态容量计算, 则:

Pi为城市所在区域单位时间资源产量, ECi为城市单位时间单位面积资源消耗量, y Fi为根据资源安全状况、社会经济状况、文化历史状况等确定的调整因子, y Fi还可以采取德尔菲法确定。

Dai为城市单位时间废弃物排放量, EDi为城市所在区域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废弃物消解力。

对于老城市, 进行城市发展规划, 可以按照生态生产力求算发展空间:

Ci为城市单位时间资源消耗量, EPi为城市所在区域单位时间单位面积资源生产力。

Dai为城市单位时间废弃物排放量, EDi为城市所在区域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废弃物消解力。

在城市内部布局上, 要实行分块布局, 每一个社区由功能相近或相关联的机构组成, 形成一个功能相对完善的生态块 (如图2) 。

3 建设规划

(1) 尽量利用自然生态因子, 将城市规划融入到当地自然环境中去。城市建设完全可以依山傍水, 而不必移山毁林取土去填海填河填湿地;城市设施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因子改建, 不必毁去重建;城市绿地完全可以利用自然森林、河流、湿地建设, 而不必毁去重建人造景观。

(2) 将本土文化注入城市规划。美丽城市的建设, 关键是要有自己的文化特色, 没有自己文化的城市不是美丽城市。本土文化都是经过千年锤炼, 已经与本地自然生态融为一体, 要实现城市文化和谐, 城市发展规划就要注入本土文化。城市的所有开发规划, 要围绕本区域的特色文化展开, 同时吸收外来和当代最先进文化成果, 并将它们融入到本土文化中去, 而不是简单的堆砌或粘贴。

(3) 建设节约型城市。首先要树立节约建设的观念, 将节约的观念融入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去;其次是要从法律法规上完善城市建设规划的监督, 规定各种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凡是没有达到使用寿命就变成妨碍城市发展或危险建筑的, 一律追究规划和建设施工单位与个人的责任, 对于无故随意拆建没有到期建筑物的, 则追究拆建单位和个人的责任;再次, 科学规划城市物质流和能源流, 最大限度地进行物质和能源复合循环利用, 城市的建设和生活生产, 要实行清洁生产[6,7,8]。

(4) 建设人性化城市。为了方便居民, 同时也为了节约管理成本, 维护城市安全, 城市建筑物要限制高度, 禁止建造高层和超高层建筑, 楼层高度不超过20m左右为宜;减少天上地下管线, 所有管线集中设计安装;长途车站、火车站、物流中转站、机场集中放在一个区域 (城郊的森林公园区) , 方便旅客、货物中转, 最大限度减少移动带来的能源消耗、环境污染;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逐渐实行自行车免费公用制度, 控制使用助行车, 限制使用轿车等小型汽车。

(5) 建设绿色城市。充分利用街道, 使街道成为贯穿城市的公园, 成为消解城市废弃物、噪音、粉尘的生态带, 成为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的骨干框架。城市绿化, 对植物来说, 城市环境条件较差, 日照短、人为破坏大、垃圾多、土壤坚硬、空气污染严重、管线多, 因此城市绿化用植物选择要尽量选用本土的、抗性强的物种, 此外还要有耐旱、耐瘠薄、抗病虫、清洁、吸尘等性能, 不能选择有臭味、飞绒等影响环境的植物。

参考文献

[1]王如松.生态政区规划与建设的冷思考[J].环境保护, 2005 (10) :28-33.

[2]张晓霞.社区自然生态的管理[J].成都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4 (3) :27.

[3]张国庆.和谐的城市布局[J/OL].科学网, [2008-01-18]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4628.

[4]张国庆.论城市建设的和谐性[J/OL].学说连线, [2005-02-03]http://www.xslx.com/htm/jjlc/glkx/2005-02-03-18260.htm.

[5]张国庆.和谐建设现代城市[J].绿色中国, 2005 (6) :55-57.

[6]郭宏忠.生态特区建设理论初探[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04.

[7]张国庆.和谐发展:生态文明之路[J/OL].科学网, [2008-01-11]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4287.

上一篇:议论文写作专题一下一篇:公司人力资源部工作总结及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