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端午”主题班会方案

2024-08-14

“走进端午”主题班会方案(精选8篇)

“走进端午”主题班会方案 第1篇

一、端午节的由来

屈原是楚国的大夫,一直为国家的大事而担心,因为眼看着国家急难而无法拯救他的国家、无法实现他的理想,每天都是愁眉苦脸的,他常常一个人在江边徘徊叹息。不久,这位诗人就抱着砂石,投江自杀了。人民知道后,都赶到江边找寻屈原,可是一直都找不到。为了不让水中的鱼虾把屈原的身体吃掉,他们就在江上划龙舟、敲锣打鼓,希望能将鱼虾赶跑;还用粽叶包米饭,作成粽子,投到江喂给鱼虾吃,希望屈原的身体不要受到伤害。这就是划龙舟、包粽子的由来。

二、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1,划龙舟

民撑船寻找屈原的身体的习俗,龙舟竞赛是端午节最受欢迎的民俗活动 。比赛开始,只见船上的选手在鼓声中,以整齐的动作奋力往前划,河川的终点处插有旗子,看那一队最先夺得为胜。 粽子最早是因乡民于屈原投江后,怕他的尸体遭到鱼虾啃食,就用竹叶包着糯米饭掷入河中,成为现在的粽子。

2. 粽子

粽子的传统种类有台式肉粽,碱粽、豆沙粽、胡州粽、客家粄粽等等而现在的粽子样式多端化,如五谷杂粮、鲍鱼粽、药膳粽、茶粽、南瓜粽、鱼翅粽等等。

3. 香包

香包是种吉祥的避邪物,用各色绸布制成囊状,里面放置香料,因而称为香包。

4艾草、菖蒲

制作的方法是:用彩线系着一个装满艾草,雄黄和檀香粉末,混合香料的小布袋给小孩挂着,防止毒虫侵扰,有防毒避邪的功用。

5.端午节的相关诗词

浣溪沙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

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午日观竞渡

(明。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端午节是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我们一起回顾历史,对屈原的生平和品格有了更多的了解。此次班会让我发现了班级上的同学对屈原的掌握挺深入的,看来平时阅读的知识面挺广。此次班会的目的能够让同学对屈原有更好的了解,我相信我们已经达到了这个目的。

“走进端午”主题班会方案 第2篇

走进端午节主题班会 1

活动目的:

1、缅怀先人,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了解端午节由来和风俗习惯时,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动手能力。

活动过程:

一、知识小竞赛。

1、端午节是哪一天?(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

2、端午节的别称有哪些?(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

3、端午节的活动项目有哪些?

(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吃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二、请学生介绍端午节的由来。

三、大家怎包粽子?

亲历感悟:

我认为本次活动主题鲜明,通过知识小竞赛、师生讨论交流、游戏活动、作

品展示,使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与价值。了解了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既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动手能力,也符合我校对学生进行“欣赏性德育模式”的培育要求。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习俗。可是,就在 2007 年,韩国已经提前申请了端午节为东南亚文化遗产保护,这可给了我们极大的警示:各类中小学校应该多举行这样的主题活动,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习俗,让它们代代相传!

这是我第一次学包粽子,觉得特别新鲜,同学们也异常兴奋。大家都激动得跃跃欲试,齐齐望着社区的阿姨,就等她这老师发号施令:第一步将粽叶卷成三角形状,底部要严实合缝,不可留出小口。可是我卷来卷去卷不好,终于卷到无缝的要求,谁知手一动,好不容易卷好的形状又散架了,唉,重新来过。看看我的同伴们,也都在向“无缝粽叶”的最高目标行进,再看看社区的阿姨,却早已在教如何放糯米了。

包粽子最难过的一关恐怕就是这个“包”字,如何将米包住不漏出来,还要将粽子包成漂亮的立体三角形,这可是一门学问,在场的许多人就是倒在了这一个坎上啊,不少同学直到最后结束还是没有包出标准的立体三角粽,包啊、包啊、包出的都是被我们班主任戏称为“三明治”

的平面三角粽子。忙碌了半天,尽管到下课我也没有包出一个真正合格的“三角棕”,但我依然觉得这节课过的特别充实。因为:它让我更深一步地感受到了屈原炽热的爱国情怀,也激扬着我的爱国热情;它也让我更深切地懂得了做一件事(哪怕是最不起眼的事)都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的道理,启示我在学习上更应该踏踏实实、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可能有所收获。

走进端午节主题班会 2

活动目标:

端午节是中国的四大节日之一,同学们对端午节的印象只是吃粽子、挂香包、看划龙船,从来没有深入去认识端午节,本活动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深入的去认识端午节。整个活动设计先从端午佳节的习俗切入,让学生去寻找端午节的起源故事,动手做香包,以及认识端午节是诗人节,诗人写了很多赞颂端午的诗歌;进而让学生在吃粽子之余,关心一下自己,如何让自己吃得更健康,在看划龙船之余,也能体会一下团体同心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赛龙舟录像 有关端午节的诗歌

活动过程:

一、全体立正、各小队整队

二、各小队长向中队长报告人数,中队长向中队辅导员报告人数

三、出旗、奏乐、敬礼

四、唱队歌

五、主题活动开始:

(一)端午奇缘话习俗。

学生畅所欲言,只要跟端午有关的知识和风俗都可以说,可回答下面的问题。

1、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端午节)

2、那么,你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

3、学生生动地讲述端午节的起源故事。(各种起源故事附后)

(二)外来学生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的习俗。(班上 7 位外来学生)

(三)观看赛龙船庆端午的录像。

(主持人):同学们,你看过“龙舟竞赛”吗﹖端午节龙舟竞渡不单是传统庆

祝活动,也是一项体坛盛事!端午节起源于诗人屈原因不满朝廷腐败而投江自尽,敬重他的村民便以喧天的锣鼓声把江中鱼虾吓走,而同时又把粽子抛进江中喂饲鱼虾,以免它们啄食屈原的躯体。

龙舟竞渡可说是端午节的高潮。龙舟长 10 米多,以龙头和龙尾作装饰,船身还特意雕上麟状花纹,唯妙唯肖;每只龙舟可容纳20至22人,二人并肩而坐,在船首的鼓

手和船尾的舵手引领下,以及围观人群的呐喊声中划向终点。现在,我让我们一起加入这一行列。

(播放赛龙船庆端午的录像。)

(主持人):看了刚才的录像,想谈谈自己的想法吗?

队员们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

六、辅导员讲话:

同学们,今天的活动搞得非常成功,在此向你们表示祝贺。老师高兴地看到同学们参与的热情,强烈的表现欲望以及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少年对信息、资料的搜集能力。通过本次活动,我们近距离接触了端午节,对它有了更深的认识,老师相信今年的端午节大家一定会过得特别有意思。到时候我们再一起来包粽子,表达一份我们对屈原的怀念。

走进端午节主题班会 3

一、设计背景: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正是培育优秀民族文化的沃土,也是培养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今年的端午节是在抗震救灾与支援灾区重建家园的特殊时刻中迎来的,因此围绕“走进端午”这个话题,设计了“端午说由来、端午话

习俗、端午讲故事、端午赛诗会、学生谈感受”等板块,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习俗等,感受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亲身体验我国传统佳节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同时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学习端午节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三、活动地点:五(1)教室

四、活动时间:

五、活动前准备:上网查阅资料、收集故事、多媒体课件等。

六、活动过程

1、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2、那么端午节的由来、习俗你们知道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端午节去了解一下。“走进端午”主题班会教案设计。

3、引出主题:“走进端午”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端午说由来

(一)端午节别称

1、端午节有哪些别称?

2、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很多,谁能告诉大家?(学生交流)

(二)端午讲故事

1、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关于端午节故事传说很多,你们知道哪些与端午节有关的故事吗?

2、学生讲述端午节故事:《曹娥救父的故事》、《屈原投江》。

3、主持人小结。

端午话习俗

(一)赛龙舟

1、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我国地广人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各地有着不同的习俗。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学生自由交流)

2、你知道端午节最热闹的习俗是什么吗?(多媒体课件:赛龙舟)

3、端午节为什么要进行赛龙舟比赛?(学生交流)

(二)话粽子

1、除了赛龙舟,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就是品尝粽子。(学生介绍粽子的由来。)

2、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琳琅满目。(多媒体课件:粽子)

3、我国各地方的粽子还各有特色,请几个外地学生介绍他们家乡的粽子。

(由三名来自浙江、江西、山东学生介绍。)

4、主持人小结。

端午赛诗会

1、屈原是一位爱国诗人,为了纪念他,所以有人把端午节还被称作“诗人节”。

2、请几位学生朗诵端午节的诗篇。

(1)《端午》唐文秀

(2)《五月五日》梅尧臣

(3)《端午节的怀念》

3、主持人小结: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篇,已广泛深入人心,因此,在我国有关端午节民俗文化领域中,大家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谈感受,激发情感

1、今年端午节与往年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过的?

2、你想对地震灾区的小朋友说些什么?(学生交流)

3、快板:《民族精神代代传》

4、主持人总结:两千多年的岁月,这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能算短短的一瞬了,可是尽管大江东去,暮往朝来,诗人屈原的形象却依然留在人们心间。让我们世世

传递端午节,代代都记住他,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

“走进端午”主题班会方案 第3篇

在班会方案的构思和实施过程中, 我深切感受到, 要开好一次成功的主题班会, 需要在“背景”、“主题”、“目标”、“受众”、“特色”、“流程”等六个方面认真思考、精雕细琢, 以此来提高主题班会的实施效果。

1 班会背景

1.1 宏观背景分析

1.1.1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文件明确提出,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部也要求要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这要求辅导员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 用看得见、摸得着、能理解的视角和主题来导入, 用可信、可取、可为的方式和行动来践行。

1.1.2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新春团拜会上提出要重视家庭和亲情教育

总书记指出,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 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 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 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 促进家庭和睦, 促进亲人相亲相爱, 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 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 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辅导员应该及时将总书记的指示和号召落实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工作内容中去。

1.2 微观背景分析

1.2.1 春节期间全民疯抢电子红包, “低头族”们冷落了传统亲情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生离死别。而是我在你面前, 你却在玩手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广泛运用, 曾经的网络段子已成为真实社会的写照。尤其是2015年春节期间, 全民疯抢电子红包的热潮背后, 呈现的是一幅尴尬的社会图景:难得的春节团聚时光, 年轻人在手机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远超陪伴父母。大学生群体更是其中的中坚力量, 沉浸虚拟互动, 冷落身边亲情。

1.2.2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习惯于被动接受父母之爱, 缺少主动关心。

90后大学生从小到大已习惯于被动接受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嘘寒问暖的关怀。有人坦然接受, 有人乐在其中, 也有人视为压力和负担。但大学阶段又有其特殊性:一是从未成年人到成年人的过渡, 二是从家乡到异乡的过渡, 三是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这些变化都要求大学生培养和提高爱的能力, 要学会关爱父母、关爱他人, 学会换位思考、适应环境, 做到心智成熟、人格健全。这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情商教育和素质教育, 同时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1.2.3 大学毕业生远离父母异地打拼成为新常态, 如何维系亲情已成共性问题

2015年1月, 教育部75所直属高校陆续发布了201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报告显示, 毕业生签约率最高的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京津翼、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是就业热点区域。也就是说, 大学生毕业后在异地就业打拼已成新常态。联系到中国正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 可以预见, 未来的中国式养老和亲情维系将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性问题。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视角, 让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意识到这一潜在的问题, 珍惜有假期的大学生活, 重视亲情陪伴父母, 同时为将来的就业观念引导奠定基础, 是辅导员的应尽职责。

2 班会主题

2.1 班会对象:2014级广告学专业学生 (24人)

2.2 班会主题:拾起身边的爱

2.3 主题目的:引导大学生重视亲情、感恩父母、珍惜时光、尽孝当下

2.4 主题特点:

(1) 思想性:感恩教育是思想性较强的主题, 如果不能结合专业特点, 没有形式的创新, 或者一味煽情没有行动引导, 都会影响主题班会效果。

(2) 现实性:重视家庭和亲情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在网络虚拟交流方式和大学生异地求职热潮的双重影响下, 面临新的挑战。引导学生从大一开始重视亲情、感恩父母, 既是激发其学习动力的重要举措, 也是健全学生人格、做好家校互动、形成教育合力的前提和基础。

3 班会目标

3.1 认知目标:让学生认识到亲情的可贵以及自己在与父母相处过程中的不足。

3.2 行为目标:明确此后的行动计划。日常如何完善, 下一个假期作何改进。

3.3 情感态度目标:感恩父母亲情, 反省自身不足, 激发学习动力。

4 班会受众

4.1 受众对象:2014级广告学专业学生

4.2 关键属性:大一新生、广告专业

4.3 受众分析:

(1) 大一新生刚刚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 从圈养式管理到开放式管理的模式转变, 从家乡到异乡的环境转变。面对这些新的变化, 都需要辅导员适时加以引导和教育。以亲情教育作为切入点:一方面, 从心理学视角引导同学们识恩、知恩, 唤起感恩意识, 并在以后的学习中体会父母苦心, 明确学习任务, 承担学习责任, 思考如何加强时间管理, 用大学四年认真学习的实际行动感恩父母;另一方面, 从社会学视角引导同学们认识到未来工作后亲情维系的现实问题, 并将认识转化为行动, 把握好日常和假期, 学会主动关心父母、陪伴父母, 关注父母的精神需求, 形成正确的亲情观念, 从小处着眼,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广告的行业属性决定了同学们的就业预期都集中在“北上广深”等广告业发达城市, 未来异乡求职打拼的现象较其他专业更为凸显。同时该专业同学都是文科生, 感性细腻, 崇尚创新思维, 抵触灌输说教。这就要求辅导员在班会的内容准备和环节设计上, 加强互动分享、体现人文情怀、创新表达方式, 在班会现场善于捕捉和掌控现场氛围, 阐明问题的表象和实质, 将感性表达和理性引导、现场感动和事后行动有机结合, 固化教育效果, 解决实际问题。

5 班会特色

5.1 内容特色

(1) 时效性:以刚刚过去的寒假作为时间导入, 介入引导早, 时效性强。

(2) 互动性:以现场调查、互动分享作为教育手段, 启发式教育, 互动性强。

(3) 说服力:以网上“亲情算术题”作为话题导入, 内容接地气, 说服力强。

(4) 认可度:以“写给爸妈的话”作为点睛之笔, 参与式教育, 认可度高。

5.2 表现特色

(1) 视觉化呈现:班会PPT中大量使用图片、图表, 符合信息传播和现代教学规律, 也符合广告学专业同学信息接收的思维习惯, 是开好主题班会的前提和基础。

(2) 艺术化表达:班会PPT中选择了同学们都很熟悉的一首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作为背景音乐, 烘托现场气氛, 配合班会主题。同时, 班会内容中引用台湾作家龙应台作品《目送》片段, 以文学作品提升班会整体的情绪感染力。

(3) 专业化语言:班会选择了两则与主题相呼应的公益广告, 一则为“放下手机”平面广告, 一则为“时光倒流”电视广告, 专业化语言更贴近广告专业学生。

6 班会流程

6.1 互动分享:这个假期你都做了些什么

(1) 辅导员祝各位同学新学期学业进步、心想事成, 拉近师生距离;

(2) 辅导员提问同学们在刚刚过去的寒假中都做了些什么, 为下一步的话题导入做铺垫。

6.2 话题导入:“亲情算术题”

(1) 辅导员引用一幅网上热议的“亲情算术题”, 为同学们呈现了一幅令人心酸的未来场景图:毕业之后, 也许我们能够陪伴父母的时间是屈指可数的;

(2) 辅导员进一步引导:亲情算术题未必准确, 更多的是一种善意的提醒。百善孝为先, 尽孝不待时。既然未来不可预期, 就要珍惜当下时光。

6.3 现场调查:这个假期你陪父母的时间有多少

(1) 辅导员分发事先准备好的调查问卷;

(2) 组织学生现场填写、现场统计, 并在接下来的班会进程中公布调查结果;

(3) 辅导员结合调查数据引导学生反思两个问题, 第一是同学们假期忙于各种个人事务, 冷落了父母;第二是毕业后大部分同学都选择远离家乡异地求职, “亲情算术题”有可能成为大家毕业之后生活的真实写照, 立足当下, 应该怎么做?

6.4 视频导入:2015年央视春节公益广告“时光倒流篇”

(1) 辅导员播放广告视频。选择与班会主题相呼应的公益广告, 既是班会内容的多元呈现, 也是专业内容的互动分享;

(2) 视频播放结束后, 辅导员适时点评, 同时引用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作品《目送》中的一句话,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 只不过意味着, 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接下来用一位同学讲述开学时父母在火车站送别自己的场景作为衔接, 推动现场氛围走向高潮;

(3) 辅导员总结提炼:给父母的爱是等不了的爱。号召同学们暂时放下手机、走下网络, 同时用一则平面公益广告再次强化了这一点。

6.5 互动分享:此时此刻的心情和感受

(1) 在现场的氛围达到一个高潮之后, 辅导员适时引导同学们分享此刻的心情和感受;

(2) 在现场氛围的感染下, 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 分享自己此时的心情。不少同学留下了眼泪, 这是对主题班会教育效果的最好验证;

(3) 辅导员总结提炼, 阐明今天班会的目的, 同时定格班会主题:拾起身边的爱, 珍惜每一个和父母在一起的日子。

6.6 行动引导:下一个假期, 我们应该如何做

感性分享之后, 辅导员将同学们的思绪引导到更为重要的行动环节。以两个关键字———“少”和“多”来归纳提炼, 给予同学们行动建议和指导。

6.7 互动升华:写下感言, 定格永恒

班会最后, 辅导员提议同学们把此时此刻的心情和最想对父母说的话写下来, 拍成照片发给父母, 同时上传微信朋友圈和个人微博, 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这份温暖和感动。在充满温情的气氛中, 主题班会圆满结束。

主题班会课设计方案 第4篇

关键词:班会;换位思考;严于律己

一、活动主题

换位思考,律己宽人。

二、活动设计理念

通过此次班会课,提高学生对待矛盾的全面分析能力,培养学生严于律己、宽容他人的优秀人格。从情感体验上,启发学生以自己的感受理解体验他人的感受,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三、活动主要目标

1.要了解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意见不合是在所难免的,关键是要正确地对待和有效地解决。

2.和同学友好相处,平时对自己严格要求,宽容对待他人,真正学会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赏他人。

3.建立全面的人生观,看问题多角度思考,善于站在别人的立场看问题。

四、活动主要内容

1.创设情境,启发导入。

2.小品剧表演。

3.针对小品剧讨论分析。

4.配乐诗朗诵《宽容》。

5.看视频,悟友谊。

6.做游戏,说优点。

7.温馨沟通。

8.总结。

五、活动主要形式

小品剧、讨论发言、朗诵、游戏、合唱。

六、活动详细过程

1.创设情境,启发导入

用ppt自由播放班级集体活动时的一些照片,如大合唱、军训运动会、圣诞晚会等等,把学生带入情境,感受集体的温暖与同学的情谊。(背景音乐:相逢是首歌)

同时,教师可帮助学生一起回忆这些美好快乐的时光,在播放完毕时提出:同学们,从一开始进入这个学校这个班级,我们在一起经历了许许多多,大家都能团结一致,互帮互助,使得我们班取得了很多好的成绩。可是,在这些光鲜的背后我们也存在着一些不和谐因素,到底是哪些不和谐呢?

2.小品剧表演

由本班级学生自导自演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发生的一些摩擦,分三个镜头(用ppt放出每一个情境的具体地点,这样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1)教室里

自习课上,学生甲借学生乙的作业本拿来参考,因不小心弄坏学生乙的作业本,乙满腹牢骚,甲也不甘示弱。

(2)篮球场

一学生正在打扫卫生,突然被一只不知从哪飞来的篮球砸到,本来心情不爽,这一下更加生气,顿时火冒三丈。跑来捡球的学生一句道歉也没有,两人便吵了起来,甚至还动起了手。

(3)寝室里

熄灯后的寝室里,同学们都准备睡觉了,可学生丁还在听收音机,而且没有用耳机,学生丙让其戴上耳机,丁没理会。为此两人发生了争执,互不相让。

这些场景都是学生事先自己编排,把最真实的平日里和同学相处的不愉快的事情展现在大家面前,学生在观看的同时也在默默反思着。

3.针对小品剧讨论分析

(师:同学们,看完这几个小片段,是否觉得这些事情也曾经发生在你的身上呢?这些做法对不对呢?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这些矛盾呢?)

全班分三个小组,各组针对剧情,每组分析一个小品剧,有代表最后发言:“如何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总结起来大概有如下几种:

(1)学会道歉

道歉能减轻内心的不安;

道歉能化解矛盾;

道歉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

(2)心理换位

当你与同学发生矛盾时,首先要做的是站在对方的位置,用对方当时的心理来思考一下这件事,是自己的过失还是对方的不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对方的心情,才不会在一顿大吵大闹中互相埋怨。

(3)退一步海阔天空

在你和同学发生争执时,不要认为在这个过程中自己让一步就是畏惧、是退缩、是没有本事的表现。相反,就在你忍让的那一刻起,你周围的人会对你的行为发出无声的赞叹。

(4)心平气和地与之交谈

遏制矛盾进一步深化的处理办法就是静下心来与其交谈。可能在你先心平气和之后,对方也不好意思争吵下去,也会转“仇敌”为友好。

经过同学们的讨论与建议,我们请刚刚的同学再次进行表演,并做出正确的处理。

4.配乐朗诵《宽容》

由班级里朗诵好的学生配乐朗诵,让学生再一次体会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仅要律己,也要宽人,遇事多多换位思考。

5.看视频,悟友谊

茫茫人海,能够相逢就是缘,能作为同班同学更是缘。那么,同学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呢?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同学之间互帮互

助的视频),感悟友谊。

6.做游戏,说优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平时相处中我们应该放大别人的优点。请几位同学说说另几位学生的优点。

这一环节,我的幻灯片用的是一个人拿着很大的放大镜,我在边上写上“找优点”。这也是给学生暗示,平时我们要尽量放大别人的优点,不要揪住缺点不放。

7.温馨沟通

(师:到目前为止,很多同学都可能和其他同学发生或多或少的矛盾,利用这个机会,让大家把想对同学说的话写在纸条上,放进事先准备好的“爱心箱”中。)按顺序,学生一一上台随机抽取箱中的纸条读。

“对不起,我们还做最好的朋友吧。”

“上次那件事是我不好,我太大小姐脾气了。”

“老师,上次您找我谈话,我态度不太好,惹您生气了,对不起。”

……

8.总结

播放最后一张幻灯片——全班合影,让全班学生起立跟着音乐齐唱《相亲相爱一家人》,在歌声中结束班会。

班主任寄语:希望同学们通过这次的班会,在以后的日子里都能真正地做到严于律己、宽容他人!

(作者单位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高等师范学校)

走进端午传承文化主题班会 第5篇

1、让学生知道端午节的来历;

2、让学生们了解一些有关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难点: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

4、活动过程:

1、激趣导入:

师:大家都知道,端午节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那么端午节是如何来的?关于端午节的风俗有哪些?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端午节我们的传统节日》。

2、漫话端午:

师:课件出示关于端午节来历的内容,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后,想一想,端午节和历史上的哪位名人有关系?

生:认真阅读后,积极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大家说的很好,端午节是为纪念著名的历史人物屈原的。

师:请同学们再想一想,端午节的别称有哪些?

生:积极分组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大家说的很好,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等。

三、畅谈感想:

师:课件出示介绍全国各地过端午节风俗的内容,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谈一下自己的感想。

生:认真观看后,积极分组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畅谈感想;

师:大家说的真好,观点十分独到,让我也深受启发。

师:尽管全国各地过端午节时的风俗各异,但是都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师:同时过端午节,更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

师: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都能成为一个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向上的好孩子。

《走进端午节》主题班会教案 第6篇

一、设计背景: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正是培育优秀民族文化的沃土,也是培养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今年的端午节是在抗震救灾与支援灾区重建家园的特殊时刻中迎来的,因此围绕“走进端午”这个话题,设计了“端午说由来、端午话习俗、端午讲故事、学生谈感受”等板块,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习俗等,感受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亲身体验我国传统佳节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同时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学习端午节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三、活动地点:三(2)教室

四、活动时间:

五、活动前准备:上网查阅资料、收集故事、多媒体课件等。

六、活动过程 【活动导入】

1、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2、那么端午节的由来、习俗你们知道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端午节去了解一下。

3、引出主题:“走进端午”主题班会现在开始!【活动一】端午说由来

(一)端午节别称

1、端午节有哪些别称?

2、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很多,谁能告诉大家?(学生交流:内容参考)

(二)端午讲故事

1、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关于端午节故事传说很多,你们知道哪些与端午节有关的故事吗?

2、学生讲述端午节故事:《曹娥救父的故事》、《屈原投江》。

3、主持人小结。

【活动二】端午话习俗

(一)赛龙舟

1、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我国地广人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各地有着不同的习俗。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学生自由交流)

2、你知道端午节最热闹的习俗是什么吗?(多媒体课件:赛龙舟)

3、端午节为什么要进行赛龙舟比赛?(学生交流)

(二)话粽子

1、除了赛龙舟,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就是品尝粽子。(学生介绍粽子的由来。)

2、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琳琅满目。(多媒体课件:粽子)

3、我国各地方的粽子还各有特色,请几个外地学生介绍他们家乡的粽子。(由三名来自湖南、江西、四川的学生介绍。)

4、主持人小结。

【活动三】谈感受,激发情感

1、今年端午节与往年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过的?(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2、你想对地震灾区的小朋友说些什么?(学生交流)

3、唱歌:《56个民族是一家》

4、主持人总结:两千多年的岁月,这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能算短短的一瞬了,可是尽管大江东去,暮往朝来,诗人屈原的形象却依然留在人们心间。让我们世世传递端午节,代代都记住他,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教师总结】

走进端午节主题班会体会 第7篇

一、积极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追溯端午渊源,充分认识“端午节“的有关 知识 学校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黑板报、宣传栏等多种方式进行了广泛宣传有关 “端午节“的知识与内容,同时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

让学生通过查阅图书、互 联网以及向长辈和他人请教等多种途径,搜集有关端午节的由来,了解这一传统 节日的相关知识。

二、开展各种的活动,丰富“端午节“内容

(1)各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中队主题会 端午节前夕,布置学生通过书籍阅读和上网查询,了解端午节的相关知识, 并在班会上进行交流学习。

我校利用少先队活动课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系 列主题活动。

为了活动的顺利开展,少先队大队部对活动进行了部署,分年级开 展专题活动:

一、二年级以文明的生活方式为主题,宣传普及卫生防病知识,让学生养成 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四年级开展收集有关端午节的诗歌,并在中年级中进行吟唱; 五、六年级开展端午风俗手抄报比赛,共同纪念了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让学 生传承爱国主义精神,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主题活动之后,有的中队布置了假期亲子活动,让学生在端午节当天向长辈 学习粽子的`各种制法。

自己动手制作粽子,感受着民俗文化。

(2)倡导健康防疫,开展除尘活动 古人把五月端午称作卫生月,广插艾草,以免灾去病,端午节成了我国全民 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的大节日。

我校结合当前痢疾的流行及我市开展争创文明城 市的契机,宣传健康防疫知识,开展环境卫生教育、健康教育,净化校园及生活 环境,并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卫生清洁活动。

(3)网上学习传承传统文化此外,学校还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网上主题活动,动员学 生参与由__ 开设的“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积极参加“我们的节日端 午”相关节日和爱国知识的网上学习,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个人传统文化素 质。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过好传统节日, 增强爱国情感,提高文明素质,做名副其实的文明城市文明人。

“走进端午”主题班会方案 第8篇

一、两堂主题班会课的基本思路

以下为两堂“责任”主题班会课的简案。

主题班会一:《责任在我心》。

背景及目标:针对初一学生不负责任的现象, 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责任感。

活动过程: (一) 诗歌朗诵。 (导入) (二) 个人篇:1.讲述美国总统里根的故事。2.小品表演学生学习中不负责任的现象, 学生发言反思自己在学习中不负责任的行为。 (三) 集体篇:1.视频展示汶川地震画面、班级集体活动画面, 让学生感受集体的温暖。2.快板朗诵《我为集体增光彩》。 (四) 家庭篇:1.学生讲述父母为儿女劳累的故事。2. 讨论我们应该为父母做什么。 (五 ) 学生宣誓。 (六 ) 老师总结。

主题班会二:《班委大家做》。

背景及目标:开学初, 老师宣布要改选班委。一班干部给班主任写了封辞职信, 不愿继续当班干部。目的:让学生明白班级建设是每个人的责任, 引导大家共同承担管理班级的责任;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

活动流程: (一) 履行承诺, 宣布改选班委。老师朗诵班委的辞职信。 (二) 前任班委讲述辞职原因。 (班级纪律太差.同学们不服班干部管理等。 ) (三) 学生讨论:1.就班委的发言进行讨论, 再老师小结。 (课堂上, 学生在本环节中的讨论演变成了班委和其他同学之间的相互指责。老师针对这种现象进行引导, 使学生学会换位思考。 ) 2.PPT展示班级共同奋斗的视频、画面。 (引导学生感受班级的温暖, 理解和欣赏别人。 ) 3.再次请辞职的班委谈自己的想法。 (四) 班委改选:1. 讨论怎样为班级尽责任。 ( 通过老师的适当引导和学生讨论, 探索出新的班委轮流值周的班级自主管理制度 。 ) 2.根据讨论结果进行分组, 在班级中建立7个班委小组。 (五) 老师小结, 并要求大家在一周之内讨论出执行班委轮流制度的具体措施和要求。

二、对两堂主题班会课的分析

第一堂课的设计意图是从个人、集体和家庭责任三方面入手, 力图通过诗歌、故事、视频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责任心。由于一堂课时间有限, 很难将三大模块的内容进行细化、深入, 朗诵、故事、诗歌等形式虽美, 但难以使学生产生深层次的共鸣和思考。这样的课只能使学生对责任的认识停留在浅表的感知层面, 很难使学生内化于心并外显于行。第二堂课由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引出,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最后由学生自己讨论出班委改选制度并制定规则。在这堂课中, 老师并没有将“责任”两个字时时挂在嘴边, 便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反思自己, 欣赏别人, 换位思考, 主动为班级奉献智慧, 责任心在此过程中悄然生长。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 如果一堂主题班会课的目标过大、内容过全, 则将陷入“高大全”的误区。一堂好的主题班会课应当立足学生生活中的现象、问题, 敏锐地捕捉其背后蕴含的教育意义, 引导学生在点滴小事中审慎思考、自主探索, 使学生的思想在原来基础上有所发展, 于无痕中达到育人的目的。

三、主题班会的几个“小”策略

主题班会怎样小? 应该从哪些小角度入手, 才能摒弃传统的灌输式、假大空现象? 笔者认为, 从选题、目标、规模、问题等方面入手, 对这些要素进行细化、分解和解读, 是实现主题班会教育目标的有效策略。

(一 ) 小 选题

主题, 是主题班会课的灵魂, 活动的内容、过程都要围绕它进行。当前中小学开展的主题班会课大多由学校统一安排, 如文明礼仪活动、学雷锋活动、安全教育活动等。这种大而空的主题, 班主任如果拿来就用, 则显得空洞无物, 需要通过以下两个步骤将这些宏大的主题变小。

首先是分解主题。小的主题可以使教师更清晰地明白开展班会的目的, 引导教师的思维向纵深发展。第一堂课主题为“责任在我心”, 通过它我们知道本节课与责任有关 , 但具体内容是什么, 指向哪一个方向却不明晰。一堂班会课的时间有限, 如果对所有的小主题都面面俱到, 必然浮光掠影。因此, 在拿到一个大的主题时, 首先要对其进行分析、解读, 将大主题细化为一个个小的模块。

其次是对接生活。德育源于生活, 为了生活[2]。在细化主题之后, 还应该认真梳理班级或学生的现实问题, 将之与细化后的小主题联系、归类, 高 (指细化了的小主题) 、低 (指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 两个层面相互结合, 确定自己的“小”主题。以责任这一主题为例, 我们首先可以将之细化为个人、集体、家庭等责任, 再选择学生生活中具有普遍教育意义的事例与之结合, 切入主题班会活动。

(二 ) 小 目 标

学生的思想是否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是判断一堂主题班会课是否有效的标准之一。思想是隐性的、内在的, 只有通过语言或行动外显出来, 才能被人了解。在主题班会中, 教师应该通过帮助学生分析、思考, 启发学生表达思想, 对原有问题产生新的认识。这样一种思维的深度培养, 显然比那种把学生当成“美德袋”, 往里面倾倒美德的方式有效得多。这样的课堂才能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吸收和接纳, 理性地思考问题, 获得道德的发展。

同主题一样, 过大的目标是难以实现的。第一堂课“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责任感”这一目标存在如下问题:一是目标过大。责任心是一个大范畴, 包括集体、家庭和个人责任等, 一堂课能培养这么多的责任心吗?二是目标不明确。责任心和责任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到底本堂课是要达到什么目的, 需要一个更精确的表述。三是目标过高。依据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人的道德发展是一个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过程。责任心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仅凭一堂短短的主题班会课就能培养起学生的责任心吗?

主题班会的目标应立足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 遵循明确、具体、可达成原则, 不盲目抬高教育目标。第二堂课即如此:首先通过对班委辞职事件的讨论、思考, 让学生明白班级建设是每个人的责任。其次在讨论班委辞职的原因时, 由于出现了班委和其他同学互相批评、推卸责任的现象。对此, 老师及时引导学生换位思考, 懂得理解别人。最后通过新的班委制度的建立, 学生以实际行动担负起集体责任, 实现内化到外化的转变。

(三 ) 小 规模

“小规模”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目前流行的那种充斥着舞蹈、小品等花样繁多的“表演型”主题班会课一般要花很长时间准备, 一个班级一学期能上一两次就很不错了。主题班会应该具有即时性和生活性特点, 随时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伴随学生成长的全过程。

其次, “小规模”还指形式的适切。道德生成的最有效途径在于学生内心的体悟, 外在的灌输无益于道德成长。“表演型”主题班会课过分注重形式之美, 将教育目的明确地摆在学生面前, 违背道德学习规律。因此, 主题班会应当摒弃以形式之美打动人的观念, 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与感悟, 对诗歌、小品、讨论、辩论、宣誓等多种形式慎重选择。第二堂课虽然只有小组讨论和辩论两种形式, 但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 ) 小 问题

首先, “小问题”指课堂上临时生成的问题。在第二堂课的第一个讨论环节, 老师本意是想通过学生讨论, 理解班委的难处。没想到却出现激烈的学生相互指责的情况。见此情景, 老师灵机一动, 巧妙引导学生从相互指责转向相互欣赏, 在相互欣赏中, 学生加强了理解, 增进了信任, 走向了合作。

其次, “小问题”指老师在主题班会中为促进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而进行的追问。在第二堂课的环节四中, 老师为了引导学生自主管理, 进行了一系列追问:1.大家愿不愿意承担班级责任? 2.怎样承担班级责任? 3.我们怎样将自己对班级的责任坚持下去? 这三个问题从意到行, 逐层深入, 启发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讨论出新的班级管理制度。

最后, “小问题”还指班会课结束时的留白。比如, 在一堂名为《感悟生命》的主题班会中, 教师通过张海迪、舟舟等残疾人的事迹让学生感悟这些残疾人在挫折面前顽强不屈的精神。最后, 教师说:“他们是残疾人, 生命之花还开放得如此灿烂, 我们作为健全的人, 又该怎么办呢? ”对这一问题, 老师并没有让学生讨论或回答, 而是就此打住, 下课, 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种留白手法, 引发了学生对人生的思索, 更显得意蕴悠长。

总之, 要走出主题班会“假大空”的误区, 必须立足学生生活从小处着手, 以一种朴实而深刻、简约而不简单的主题活动形式通过体验、感悟等多种方式, 引导学生对成长中的道德问题进行理性思考, 探寻解决生活问题的办法, 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

参考文献

[1]迟希新.有效主题班会八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16.

[2]高德胜.生活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49-69.

上一篇:心理健康的小知识下一篇:职工证明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