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

2024-07-15

如何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精选14篇)

如何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 第1篇

如何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

一、精心备课,做到心中有数

课前准备,我们不仅要备教材,还得备学生。一堂课下来,教学内容对于全班学生来说,有哪些学生基本不用引导就能掌握;哪些学生需要在教师的点拨中才能领会;哪些学生必须在教师的引导或是重点关注下才能达成目标的,这些我们教师课前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1)备教材,领会编写意图,明确教学目标。

(2)备学生,找准教学起点。(3)备教法,设计弹性教案。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1、在导入新课时,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谜语等,可以帮助学生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的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

2、在教学中,内容越接近实际生活,学生就越容易接受和理解。比如这节课

三、组织教学,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针对小学生的语言特点和习惯,教师输出的语言信息,比如口语、提问、板书等一定要准确、清晰、富有感染力。教师要善于运用声音、音量、语速吸引学生。要利用有效的课堂提问,给学生以恰当的认可和鼓励,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积极性。还要注意控制好语言量的度,超过了这个度,学生就会有厌倦情绪。总之,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语言信息,控制好课堂教学秩序和节奏,四、小组合作,做好培优补差

作为教师要做好小组学习任务的分配,要加强巡视指导重视整体评价,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做好配有补差工作,加强小组合作的整体水平,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要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

这节内容与前面所学的整数大小的比较有内在联系。充分利用这些有利的条件,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小数的大小比较进行尝试,激发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在探索中,开展小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如:“位数多的小数一定比位数少的小数大”这句话对吗?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大胆地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五、设计练习,体现不同课型,练习题的数量要适当,能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需要,练习设计要有坡度,有层次,难易适度,适应儿童的特点。要有一定的基本练习题和稍有变化的习题,也要有一些综合题和富有思考性的习题”。

(一)新授课的练习设计:一般的说,在新授课之前要安排一些“铺垫性”的练习;讲解新知识之后要安排巩固练习,即通过提问、板演等形式,及时了解各类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巩固练习中加深理解,消除疑难,力争使新知识当堂消化。

(二)练习课的练习设计:练习课主要是以练习为主,教师要针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以及不同的知识点,通过多种方式设计练习。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形成娴熟的技能技巧。

认真开展教学反思活动,每一位教师都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们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们更有效的教学?通过反思切实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

教学是科学,一切要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是我们应该始终坚守的信念。

如何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 第2篇

数学作为我国教育教学体系的基础,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探究能力、科学精神与数学素养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影响和作用。课堂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阵地,也是影响和决定数学学科价值和效用的发挥的主要因素,同时也对学生学习效率和能力提升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优化数学教学过程,构建数学高效课堂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构建高效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与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追求。但由于应试教育等传统教学观念的根深蒂固,仍有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单一、落后的教学方法,致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使得整个课堂教学效率大大下降,抑制了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转变落后的教学观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构建小学数学的高效课堂。本文从精心设计问题、创设直观情境和融入生活元素三方面出发,分析和探究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与策略。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对此展开一番具体的研究与论述。

精心设计问题,调动学生思考动机

问题是知识的有效载体,也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因素,问题的提出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思考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但是当前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只是随便向学生提出问题,或者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导致提问并没发挥其价值和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根据数学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精心设计问题,使问题更加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同时,数学教师也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向学生进行提问,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动机,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展开自主探究,从而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稳步提升。

例如,在教授《什么是面积》这部分知识时,为了调动学生们的思考动机,激发学生们强烈的求知欲望,笔者在教学中为学生们精心设计了几个问题,问题如下:通过之前所学的内容,我们已经知道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质,那么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是什么呢?我们该如何求解这些图形的面积呢?问题提出后,学生们立即开始思考,在一段时候后,学生们得出问题答案。这样一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笔者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有效调动了学生的思考动机,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创设直观情境,加快学生理解速度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较强。学生在教师的语言讲解与教材的文字描述下很难真正理解和吸收数学知识,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图片展示、视频和音频播放等功能来进行数学知识的直观化、动态化展示,实现立体化、多样化的知识呈现方式,带给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感官刺激,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从而有效加快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速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授《相交与垂直》这部分知识时,为了加快学生们的理解速度,笔者利用多媒体为学生们创设了直观的学习情境。在学生们面对本节课时,学生们都会对同一理论知识产生疑问,那就是什么是相交?什么是垂直?而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最后的解决办法就是将理论知识转化成直接的经验,所以,笔者结合多媒体将本节知识直观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们更加迅速地理解相交与垂直各自的特点。这样一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笔者通过创设直观情境,有效加快了学生的理解速度,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知。

融入生活元素,巩固强化知识掌握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也是知识的最终归宿,只有加强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才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将一些与数学相关的生活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中,从而还原或者创设出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场景,让学生置身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实现知识思维向应用思维的转化,更加明白数学知识的具体应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并有效巩固和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有效掌握,从而有效推动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例如,在教授《人民币的兑换》这部分知识时,为了丰富学生们的情感体验,巩固强化学生们的知识掌握,笔者为学生们融入了生活元素。首先,笔者先对学生们介绍了在生活中购物时所需要的钱币,然后在将每件商品的价格告诉学生们,最后,笔者以“购物”为主题为学生们开展了游戏活动。这样一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笔者通过融入生活元素,有效巩固强化了学生的知识掌握。

如何构建有效的数学“对话”课堂 第3篇

那么作为教师该如何实现课堂的真正对话呢?

一、少一点权威, 多一些尊重, 在平等中对话

心理研究表明, 作为生命个体都有得到尊重的需要, 生命的激情就是在受到尊重的过程中得到释放。对于教师而言, 真正有利于师生双方发展的关系, 应是朋友, 更应是严师。常言道:“无规矩, 难以成方圆”, 学生需要被理解被尊重, 也需要被管束被要求, 宽而有限度, 严而不苛刻。在课堂上, 学生能否得到尊重, 将决定着课堂师生关系是否和谐与融洽, 也决定学生是否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对话中来。面对学生主体的对话参与, 作为教师该如何定位, 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呢?

(一) 理解、鼓励, 营造对话的氛围

要贯彻落实新课程中提倡的教学对话, 需要师生有一个平等的对话环境, 教师应该放下自己的身段, 把学生当成知识的传授者, 又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而学生领会到教师的谆谆教诲之后, 才会亲其师, 信其道, 和教师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老师和学生是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 而课堂则是他们活动的载体。只有这样, 老师和学生才会进行平等的对话, 才会获得高效的课堂。

为了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我们教师必须放下架子, 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言, 建立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课堂。只有这样, 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激情, 激发学习的信心。也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在促进学生进步与发展的同时, 也促进自身的提升与发展。

(二) 平等、真诚, 共享对话的资源

教材的内容基本上是固定的, 而具体的对话常常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在里面, 因此, 造成了对话的不固定性。怎样让动态的对话切合教材内容, 是个棘手而且重要的问题。笔者采用了很多方法, 最终发现, 引导学生将课本上的内容引申到自己生活中的实际, 从自身实际出发, 把教学目标分解开来, 让师生共同讨论, 交流。像这样, 教师将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 消除了学生在对话交流中的畏惧、紧张心理, 给学生创设一个平等、轻松的学习氛围, 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和尊重, 让对话课堂充满着温馨和愉悦的气氛, 这样, 才能让学生表达出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最坦白的声音。因此, 作为教师, 我们要转变“权威”角色, 把自己当成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是“平等中的首席”, 与学生共建民主平等、互尊互爱、互教互学的新型师生关系, 让学生进入平等对话的氛围, 享有平等对话的权利, 拥有平等对话的条件。

(三) 导向、修正, 提升对话质量

另外, 值得一提的是, 在对话中, 我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平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对话, 并不意味着教师要放弃引导的职责。学生毕竟还小, 各方面的阅历和经验都是有限的, 他们不可避免地会对课本上的内容造成理解上的偏差, 甚至, 有时候学生表达出来的思想是错误的, 和课本不符。那么, 这样的师生对话便毫无益处。不要认为学生七嘴八舌的议论就是对话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那只是表面现象,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发言的情况适时发挥自己的向导作用, 引导学生对课本做深入的发掘和体会。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引而不发, 导而勿牵”, “引在迷茫处, 导在关键点”, 让学生沿着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展开生动的教学对话。

二、少一点预设, 多一些生成, 在创造中对话

课堂教学应该是活跃的、随机应变的, 而不应该是设置好的流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力, 教师根据这些“点子”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会让课堂生动而富有灵性。教师必须根据交流中的这些不确定因素, 进行即兴设计, 随时能够接住学生抛过来的这只球, 或回应, 或反击, 或再击、组织、参与、引导。有效的对话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创造和设计, 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课堂上的对话当时显现不出明显的教学成绩, 但是, 通过自由奔放的对话形式, 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见解, 从而使他们更加积极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去创造, 使他们受益匪浅, 这对教师而言, 也是一项丰硕的成果。

法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 那简直是愚蠢的。”学生的课程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时都会出现小插曲, 而学生的思维活动也不在老师的控制范围之内, 只有让学生尽情地释放自己的个性, 课堂才能显得精彩纷呈, 充满生命的活力。当教师发挥了自己的向导作用, 让学生都能各抒己见, 以课本为原材, 深入探讨的时候, 才可以让各个不同的见解得以呈现和展示, 可以让问题在对立和交锋中得到有效解决, 通过思维的直接碰撞, 还可以让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培养。所以, 教师要及时总结师生在对话时新奇有效的见解, 鼓励学生放飞心灵, 让他们能带着问题深入地钻研课本, 提出并且解决更加高效的问题。

三、少一点批评, 多一些赞美, 在欣赏中对话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晓云认为, 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 是一种脆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诚然, 批评自有它的教育价值, 如帮助学生辨别是非, 能使他人得到警戒, 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可是在实际生活中, 每个人都需要善意的赞美。可见, 赞美和批评是不可缺少的两种教育方法, 赞美是教师把对学生的希望转化为现实的艺术, 而批评的玄妙恰在于它的适时适度。

作为教师来说, 赞美学生是一种感情的投入, 是驱使其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动力源泉。甚至, 教师的一个笑脸, 一句发自内心的鼓励或者一次诚恳的期望, 都会触及学生的心灵, 甚至震撼学生的心灵。在课堂中,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恰当地赞赏, 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你的调查角度真有创意!”“哦, 你获奖后很开心, 恭喜你!”“你说得太棒了!”正是教师这样充满激情的鼓励话语, 使教学对话更充分, 课堂始终充满着激情, 学生的思维更活跃, 精神更振奋, 所以学生的回答才精彩纷呈, 学生的个性才得以张扬, 情感得以宣泄, 心灵得以净化, 人格得以完善, 生命价值得以提升。

如何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 第4篇

关键词:新课改;体验;有效课堂;合作交流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319-01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引起了数学教学的变革。新观念,新教材,新教法,新学法,带来的是新的课堂模式等。数学教学由传统的以讲授为主导的数学课转变为提倡自主探索、体验分享、引导发现的教学。数学课改核心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强调“让学生站在课堂教学的中心”,既突出学生的未来发展,又要关注学生现实生活,更主要的是教学模式的转变。

一、转变角色,使课堂和谐有效

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师不再是课堂上的绝对核心,而是扮演着学生学习活动组织引领者,参与共同学习者等角色。适时相机点拨、引导那些有疑问的学生。新课改下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和谐关系,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教师扮演学习者的角色去体验数学学习,从学习者的立场随时了解学生的思考情况,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加以针对性引导,进而引发学生“学会向数学知识提问”,“学会向数学问题解决提问”。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例如在《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教学中,在新课开始就抛出一个例题:32×13=?直接让学生着手独立思考、尝试。在学生独立冥思苦想,小组合作交流数次,未能解决,教师始终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讨论交流,展示小组的32×10=320;32×3=96;320+96=416的成果就定论32×13=416。试想一下,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教师能以一个共同学习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当中去,是不是更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发挥呢?

二、处理教材,使学生能再创造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整体,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在这种思想下,要求老师不仅仅是对教材合理加工整理了,明确表示在传统数学教学观念上要有创新。教师应该一改传统的数学课目标定位在以围绕例题而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上,不能采用向学生灌输知识。现代数学课堂就是要把学生看成能动的主体,教学目标也定位在“全面性”这样层面。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并合理灵活运用,不能一味“忠实于教材”严格地按照教材的程序组织教学。

其实,新课标下提出教师不但要深入研究、钻研教材,而且学会发掘教材所包蕴的创新理念,精心加工组织,设计教学中实施新理念的知识体系。围绕“以学生发展个性为本”这个主题,把学生终身既提高其全面素质水平,又努力发展个性差异作为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体验数学,使学生活跃思维

对于课堂教学中一种临场应变何驾驭课堂的能力的随机应变是传统教师的主要表现形式。如今的教师则强调更多在备课环节多下苦功。以备课中的多变应对课堂教学中的一变或者多变,从而体现教师的亮点与风采。

正是因为这样,从本质上看,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顺应学生的思维。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认知动力,结合教学内容设计能有利于让学生动脑筋思索,动手操作,积极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教与学都以“做”为主体。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也强调让学生找一找、量一量、拼一拼……挖掘学生创新思维。例如:复习平面图形圆的周长和面积时,设计一个开放型练习,给学生一根长62.8厘米棉线,把它围成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圆等不同平面图形。你认为它们哪个图形的周长谁长?哪个图形的面积谁最大?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的过程,发展合情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思维能力。”大大改善了“纯数学”去解决问题的方式。现代课堂由教学问转变为教“思维方式”了。让学生探索、发现新知识,整理,自己概括,因此设计问题要顺应学生的思维程度,轻松学知识,活跃思维。

四、合作交流,主动参与学知识

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获。强调构建知识必须使学生通过活动的形式形成认知体系,因为只有在合作,互相探讨的机会中,开展独立尝试与讨论的学习方式,才能使数学知识是学生接受――建构的特点。数学课的内容学习而言,只有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才能实现知识构成过程,才是有有意义的。我们只有不断寻找适合学生自主探究,把握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数学学习方式,提高数学课堂效果。例如:学习“圆面积公式推导”新课。新授之前,让学生四人一组合作准备一个圆,他们分工:画圆、分等分、沿等分线剪开(不剪断)、拼图。让他们感受分工合作既省时又省力。接着互相观察,叙述自己的发现,归纳结论,与其他小组的成果进行交流比较。在此期间,教师可以适当提问“长方形的宽和长与圆的哪些部分相等?”以学生为中心,在合作交流中,主动参与建构知识。

五、精心设问,提高教学有效性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在“体验式”教学实践中,提问的有效性是否体现在问题抛出后有多少学生能进行正确的思考和给出正确的解答?如果想通过难题来激发他们思维的活跃性,教学场所就不能是课堂,是竞赛场;如果提问后只有个别学生能解答,那么只能说这种提问是选拔人才的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关注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情况,而提问正是起到帮助学生更好的领悟知识的作用。

构建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第5篇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在课堂教学阵地上,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花费最少的时间,投入最少的.精力,尽可能地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最优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教学价值需求.在小学教学课堂上怎样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使课堂充满活力,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是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热衷的课题.那么,如何构建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呢?

作 者:王玉红  作者单位:湖北省郧县谭山镇中心小学 刊 名: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AL TECHNIQUE & EQUIPMENT 年,卷(期): “”(7) 分类号:G62 关键词: 

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 第6篇

摘 要:数学是一门具有很强逻辑性和思维性的学科,对于刚刚接触各学科的小学生而言具有一定难度。因此,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显得尤为必要。“高效课堂”是新课改提出的要求,即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限度的教学效益,使小学数学课堂真正具有实效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并学会用抽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小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策略

构建高效课堂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最佳方法,教师要全面把握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适当改变课堂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趣味的高效数学课堂。那么,到底如何才能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通过情感教育,创设良好氛围

小学生缺乏理性判断,易受别人的情绪影响,因此,教师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的态度和情感。课堂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的重要舞台。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首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热爱数学学习的榜样,以严谨的教学态度、风趣幽默的教学方法和自主引导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通过情感教育,使学生与自己产生感情的共鸣,让学生体会到来自教师的尊重和关心。此外,通过对小学生思维形式的研究可以发现,如果题目比较接近生活或者和生活事物比较接近,或者题目在小学生的识字范围内包含一些文学性因素都会增加小学生解题的信心。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和夸奖学生,不要吝啬于言语上的肯定,教师要实现“爱的教育”就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可以说,数学情感教育是“生活”和“人文”的结合,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实现情感教育。

二、改变课堂形式,实行趣味教学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适当改变课堂形式,让数学学习充满趣味。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1.采用游戏教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游戏教学法是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的最佳方式。可以说,游戏法是小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把握住小学生的这一特点,让每个学生都“玩中有学,学中有玩”,快速进入学习状态,集中注意力。例如在学习“乘法口诀”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找十位学生分别扮演数字“0~9”并且将相对应的数字贴在胸前,下面的学生随意说出数字“20”时,两位胸前贴着“4”和“5”的学生就抱在一起;如果在说出数字“12”时,“3”和“4”可以抱在一起,抱错的学生则被淘汰。通过游戏的方式改变了“死记硬背”的枯燥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促进了高效课堂的构建。

2.开展“数学知识小竞赛”

小学生往往具有强烈的表现欲,因此,教师可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设置“数学知识小竞赛”环节。通过竞赛的形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以通过小竞赛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教师可以在小结学习结束的时候举行竞赛,帮助学生回顾知识,提高小学生的操作能力。教师在设置竞赛时要将学习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小学生更加乐于听讲。

三、巧设课外作业,促进科学学习

在“减轻作业负担,提升作业质量”的背景下,数学课外作业的设计应该遵循“有趣”“有效”的科学原则,我们必须做到以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创造力和求知欲为出发点来进行课外作业的合理布置,设计要精简提炼。教师需要提升课外作业的质量,与此同时也要考虑到其他学科的作业量。作业要达到承接课程的效果,例如,在学习“比例”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只是简单提供一个题目“我家的厨房”,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基本资料,通过小组组合的方式一起设计属于自己的厨房。教师的要求可以是:使用合理的比例尺画在设计纸上;要求整理设计数据和演算过程。此外,作业设计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方面,设计要具有可行性。另一方面,形式要多样化,要让学生喜欢上多样化的数学作业。传统的书面作业往往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和消极思想,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减少此类作业,增加动手动脑型的作业。

小学数学的学习将为学生以后更深层次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在新《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下,不断革新教学思想,优化教学结构,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日常的数学学习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则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为学生以后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参考文献:

如何构建有效课堂 第7篇

一、有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

因此,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以保证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的过程。

二是学习者在“做”中进行学习。

目标一旦确立,学习者在进行主动建构的过程中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操作对象,也就是说总是要有一定的事情让孩子们去做。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鼓励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先讲授所要学习的概念和原理,而后再让学生去做一定的练习,尝试去解答有关的习题,其潜在的假设是:学和做是两个独立的过程,只有先学会了才能去做,去解决有关的问题。

我们所倡导的现代教学理念,正好用相反的思路来设计教学。先鼓励学生去做,在做中学。因为在学生做的过程中,学生要综合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甚至可能还要查阅有关的资料,从而作出合理的综合和推论,分析、解释当前的问题,形成自己的假设和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提炼和概括,使得学习者所建构的知识更明确、更系统。

二、有效的教学应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

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单向的。教师们应该认识到学习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还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

因此,在学生学习中的交流就应该是多向的,教学过程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应包括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就是说,知识是合作掌握的,学习是学习者、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是合作的,而不是权威型的命令或控制。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作为促进者,教师参与协商,鼓励和监控学生的讨论和练习过程,但不是包办代替,不是控制学生讨论的结果。

作为指导者,教师应抓住学生学习中形成矛盾的地方,设计出相应的问题情境以启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提供必要线索的反馈,发展学生判断、交流、反思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通过示范、讲解,尤其是提炼和概括,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作为合作者,教师把自己当作学习者,与学生一起去学习,敢于承认自己不如学生的地方;同时也愿意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和专业人员合作,敢于冒风险去开拓自己专业以外的领域。

三、有效的教学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

学生主动建构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操作对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

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应更多地取材于现实生活,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与问题解决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存在,并学会利用材料中提供的各种原始数据去进行分析、思考,展开探索,提出假设,进而检验假设,得出结论。

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因为在学习者面对一个新问题时,必然先要求他们用自己的头脑独立思考,在有了一定的想法和努力方向之后,开始尝试用一些方法对该问题展开探索。根据尝试后的结果,学习者还需准备自己在小组中需要交流的信息,必要时甚至要写出书面的提纲。

这些环节是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必要环节,教师必须给予时间上充足的保障,这样学生知识建构的质量才会提高,反之常常会流于形式。

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空间上的便利。这里的空间主要是指学生座位的安排。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往往是插秧式地编排座位,每个孩子被安排安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努力去理解黑板、教材或教师提供的学习内容和材料,这使得学习常常被视为孤立、个体化、相互存在竞争的活动。

如果我们把孩子们编排成一些工作小组,从空间上给予一定的调整,孩子们会十分乐于彼此进行交流、倾听、解释、思考他人的观点以及自己进行反思,从而更有效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四、有效的教学旨在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真正的理解,而不是表面上的理解。这样在课堂上教师想通过提问“你们懂了吗?”或“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来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学生是否形成了深层次的理解大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能否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知识;

能否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

能否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

能否综合几方面的相关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

五、有效的教学必须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

学习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习者要不断监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判断自己的进展与目标的差距,采取各种增进和帮助思考的策略,而且学习者还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推论中是否包含逻辑错误等等。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即培养反省认知的意识,引导学生思考:“我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我的解题途径是否最佳?”“是否还有更好的解题途径?”“今天学的这些知识(或研究的这些问题)之间有何联系?”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在评课时教师对学生进行自我监控与反思能力的培养无疑是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

(六)有效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学生在学习某门学科时,总是带有一定的情感的。这种情感的投入与学生学习该学科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密切相关。

谈如何构建和谐有效的数学课堂 第8篇

一、仔细研究学生, 认真钻研教材

好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的层次感, 研讨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点等都基于对学生的了解。搞好学情分析是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好的构思和创意都有很强的针对性, 都需要对学生真切地了解。如学生在认识函数图像方面, 能从图像中读取数据, 能对数据进行计算与比较, 但是能发现一般规律或推断出隐含的结论却有一定困难。对学生了解的越清楚, 教学中就更能心中有底, 通过及时反馈调节教学的重点与进程, 就能适时进行质疑, 把追问的问题引向深入,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个体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原有的基础, 重视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 进一步了解学生心理倾向和认知规律, 了解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材、学生与数学、学生与课堂的关系,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创设民主、平等、融洽、开放、宽容的教学氛围, 是保证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其次,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使教材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出发点, 让学生在教材所搭建的数学活动平台上展开数学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由浅入深、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方式逐步渗透教材中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给学生充分探索和交流的机会。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呈现有两个特点:一是情感化;二是技术化。所谓情感化, 就是要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体现人性化色彩。教师应创设富有情感的课堂教学氛围, 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轻松地学习教材。所谓技术化, 就是要善于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帮助学生理解和探索教材的知识。在现有教材内容的处理、组织等方面多下工夫, 适当引入一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实例, 使课堂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 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 形成提出数学问题的习惯。

二、创设有效情境, 激发探究欲望

教师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才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 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例如, 德国一位学者就情境做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如果让你咽下15克盐, 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如果把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 你会在享用佳肴时, 不知不觉地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 犹如汤之于盐。教学实践表明,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 精心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可以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的同时, 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完善学生认知结构, 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创设有效情境有很多方法, 如趣味故事法、设置悬念法、动手实验法、制造冲突法等等。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质疑, 并保持力求解决问题的学习心态。课堂教学时, 教师不仅要释疑、解疑, 而且要启思、设疑, 引导学生在明了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例如, 在“三角形按角分类”时, 课前制作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纸片各1张, 先任取其中1张, 出示这张三角形纸片的锐角部分, 其余的遮住, 然后问学生能否判断它是什么三角形。若出示含钝角的那一部分, 那么能否判断呢?出示含直角的那一部分呢?等学生回答了之后再追问:“为什么同样是一个角, 有的能判断三角形, 而有的就不能判断?”这一问题使学生遇到了“认识冲突”, 立即产生解决问题的要求, 使学生的精力集中, 处于最佳状态。

三、构建有效学习方式, 生成优质高效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动手实践, 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 实现有效学习。

1. 重视探究学习

如许多几何图形的性质与判定, 只要学生操作实践, 就很容易得到证实。又如有些数学问题的延伸, 要综合运用新旧知识来探究, 才能得到结果。通过探究学习, 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当然, 在重视探究学习的同时, 我们也应该注意到, 数学学习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我们更多要考虑的是学习内容是否适合于探究学习, 以保证学习的有效性。

2. 加强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主体的一种学习活动, 它有明确的目标导向, 强调学习共同体中各因素的互动合作。它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教学过程中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 提供合作学习的契机。

3. 不排斥接受学习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学, 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 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 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得到答案的。换句话说, 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 需要在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中获取。如有理数混合运算顺序的规定、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等等。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 达到更佳的效果。

如何构建生动有效的数学课堂 第9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设情境      兴趣培养     自主探究

现行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所提出的小学数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最基础知识,能够正确而迅速地进行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计算,初步了解现代数学中的某些最简单的思想,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论述如下:

一、了解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现状

1.就优等生而言,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水平较高。推理、想象与解决问题能力较强,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思维表现出较好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等品质。但由于教学定势影响,其独创性思维不够,而且其形象思维能力较明显地呈现弱势。

2.就中等生而言,其数学思维能力处于中等发展水平。 对于较简单的数学材料及其问题的解决,具有 较强的推理、想象解决问题能力,但对于难度较高的问题,其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与独创性就显得差些。

3.就学困生而言, 其数学思维能力尚处于较低层次的发展水平。知识结构、学习习惯与行为方式等直接造成了他们思维的迟钝与肤浅,能力弱。由此又导致学生失去自信,缺少学习数学的兴趣;这反过来又制约了他们思维能力的提高,如此构成了恶性循环。

二、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首先,数学老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数学老师要热爱学生,并且要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爱,进而热爱数学老师。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课余时间数学老师要多与学生接触,与学生交流,倾听学生的絮叨,与他们一起参加活动、游戏,要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像他们的亲人一样。这样,因为热爱数学老师,渐渐地,学生就会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其次,在数学课的教学中,要注意一些技巧。

1.以旧知导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精彩的课堂开端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精神饱满,促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及年龄特征,巧设导语,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诱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2.注重悬念设计,培养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奇心特别强、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等特点,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悬念,有意创造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困惑,让学生去思考,从而在似懂非懂、似知非知的情况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样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重视学生操作,发展学习兴趣

重视实际操作,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让学生通过操作、讨论、思考、应用等形式充分感知,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究,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培养学生动手的实际能力,让学生以动促思,以思促言,达到学以致用,自主学习的境界。

第一,通过动口、动手,丰富认识。在教学“角的认识”一课时,先让学生把身边的角找出来,然后让学生对角的样子用语言进行描绘,再自己动手画一画角,在总结完角的种类后,又让学生进行比赛,看谁画不同的角多,最后举例说明角在日常生活当中的实际应用。这样,使学生对角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第二,感怀愉悦,各抒己见,提高效率。数学学科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外,千万不要忽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有些教师认为口头表达能力训练是语文课的专利。其实,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和高见,除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外,还培养了学生追求真知的热情,同时消除学生学习紧张的情绪,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牢牢掌握知识。

第三,举一反三,培养创造能力。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直接参与,在活动中产生思想,充分给学生动手操作,以动手思考的机会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除以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外,还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即举一反三能力,从而扩展学生思维,增长学生知识。如教“乘法口诀”时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来体会“几个几是多少即是口诀几几得几”,从而延伸到体会每一句口诀的含义,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同时还可以适当设计一些表演,调动学生创造的积极性,如我教“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时,专门请一些同学扮演数字和小数点,然后让扮小数点的学生根据我出示的小数在数字中进行移动。整个表演过程,学生情绪高涨,笑声叠起,而学生的素质也得到提高。

4.给学生成功体验,稳定学习兴趣

“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有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别,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层次不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例如,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解决基本的问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发现并肯定学生的成功,并让其他学生一道分享成功的欢乐,还要注意多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当提问学生“卡壳”时,如果教师不负责地让其坐下来,就会逐步磨灭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从而对数学产生畏惧感、厌烦感,从而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不是我们新课程教育理念所期望的。如果教师能循循善诱,扶上一把,使他们取得点滴的成功,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那么,他们就能获得成功的满足,从而逐渐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5.运用多媒体手段,丰富学生学习兴趣

计算机具有声像并茂的多种信息功能,能使教学手段趋于全方位、多层次,能创造一个更适合学生学习的开放的、探索式的学习环境,恰当地使用课件,能再现生活实际,使学生直接闻其声、临其境,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促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何构建有效课堂 第10篇

如何构建有效课堂

 

作者/ 王海娟

摘 要:一堂课要做到高效率,教师就要辛苦一些,在备课、上课、拓展延伸、练习、辅导等方面都要做好准备工作。

关键词:高效;有效;延伸

连贯紧凑是一节有效课的必备条件。一堂课既要有变化又要有顺序,在特定的顺序中有新有变,不离文章主旨,在新变中又有着内在联系,使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向前发展。将不同的活动任意堆砌在一起会使人觉得不舒服和混乱,因此,必须事先考虑好教学活动如何安排。

而要做到高效率,教师就要辛苦一些,在备课、上课、拓展延伸、练习、辅导等方面都要做好准备工作。

一、精心备课

备课是教学的基础,它对课堂教学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备课中要做到细致、新颖、独特,具有操作性。

之所以在这里说精心备课,是因为,备课是每位教师的基本功,但要做到精心,就未必人人能行。备课不仅要熟读文本、研究文本、深挖问题,更重要的是能预设问题。

教师能将每个环节都提前准备好,还怕课上得不好吗?或许,这项工作会费时很久,没有关系,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活蹦乱跳的学生,他们的未来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的一点疏忽,都有可能带给学生无尽的痛苦,带着这样的自警,去做任何和学生相关的工作,花点时间也是应该的。再想想学生收获时的喜悦,我们也会感到

欣慰。

二、高效上课

何谓高效上课,在我看来,就是节约一切能节约的时间,把这些时间还给学生,具体到课堂上就是不该说的.话,一个字也不多说,利用好每一分钟,甚至是每一秒钟。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些,那么课上能研究、解决的问题就更多了,也能给学生更多思考、讨论的时间。

高效不是说什么东西都要讲,而是在课堂40分钟的时间里,解决文本中的重难点,努力做到让每一分钟都发挥极致。课堂语言要充满活力和感染力,要抑扬顿挫,要风趣幽默。这需要教师自己的感情投入,要进入角色,眼睛有神,动作有力。

课堂要像相声演员那样设计些“包袱”,让学生在张弛有度的环境下学习。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要做到有趣性,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我们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该还给学生的,教师千万不能代劳。不要因为怕学生做不好,浪费时间,就承担了所有工作。我在这里提倡高效,就是要教师节约时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真正的主人,慢慢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适当延伸

一切学习都是为了今后在社会上更好的生活,所以,适当的延伸是培养学生拓开眼界的有效方法。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很大,很少有时间去行万里路,他们更多是的读万卷书。所以教师要适当的制造机会,让学生拓开眼界和思维。而最有效的就是对文本的拓展延伸。

正确的引导和适当的拓展是培养学生价值观的途径之一,所以,对文本的适当延伸才是一堂完整的课。

四、有效练习

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课后练习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这是巩固知识的有效方法之一。练习是学生获取知识、掌握知识、探索知识的重要途径,是课堂知识巩固的基本环节。所以,抓好练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高中生的作业很多,因为有很多地方还在提倡题海战术,事实上,如今很多高校已经不提倡这种做法了,所以,练习不在于做很多的题,而在于掌握方法。所以,我在这里说的练习是有效练习。练习设计要做到多样、开放、创新,具有实效性,才能达到有效地

效果。

以上只是我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感悟所得。近几年我们一直在追求高效课堂,可到底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作为人民教师,我一定会继续努力,在教书育人这条路上,继续探索,继续努力,寻找更有效的方法,把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如何构建有效的高中语文课堂论文 第11篇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它不仅仅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高中语文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也开始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这就给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教师要认真研读新课标,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可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标的误读,使教学实践得与失并存,教学成效不高。所以,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高中语文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模式依然唱主调

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至今仍然被一些老教师沿用。而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部分教师为了保证“升学率”,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迫使学生一味地听老师讲那些枯燥的知识点,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想法,缺少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语文素质差,实践能力欠缺,没有创新意识,因此,课堂教学成效很低。

(二)只重模仿形式,忽略内容

近几年来,多地在小学及初高中进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吉林省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多次派遣教师到课改示范校进行观摩学习。教育改革的出发点是好的,针对多年应试教育下,学生能力不足的问题,进行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但在真正的改革过程中,外出学习这部分教师,仅是学到了示范校新的教学模式,而对内涵理念的研究并不透彻,所以他们回到所在学校后只是将新型教学模式传播给其他教师。多数教师也只是模仿这种教学模式,但简单的改变教学模式并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成效,反而这种突如其来的改革让学生们手足无措,他们无从下手,只能是应付了事。教师们从课堂中被解放了出来,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但是这样的教学成效反而更低了。

(三)高中语文教学的局限性

在新课标中明确地指出了针对高中生应该有的阅读量和相关的知识积累,可在真正的教学实践中,高考应试的问题占据了主要位置。为了能在高考中取得成绩,学生手中更多的是备考资料,更多的时间是用于背诵一些文言篇目和示例文章。对于学生本身来讲,他们每天徜徉在题海中,他们只能在问题中获得一些知识和信息,真正的文学方面的知识他们掌握的并不多,高考过后,留给他们的只是一些支离破碎的文学知识,很快就会忘记。

二、如何构建有效的高中语文课堂

(一)积极转变高中语文教学理念

要想将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真正落到实处,就要抛弃传统的陈旧的语文教学观念。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认真领会中学素质教育的本质,还要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上不断创新,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这样才能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而且教师必须要对自己正确定位,就好比旅游景点的导游,风景美不美要游客自己来发现和体会,导游讲的再多,也只是片面的。所以语文教学的主体应该是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只是引导和辅助,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能力和素质,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二)针对教育教学现状和学生情况,结合新型教学模式,形成相应的教育教学新模式

教育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需要教师们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一步步走出来的,所以,在新课改的前提下,我们教师本身要对课改新模式有深入的理解和研究,不仅在形式上有所借鉴,在内容上更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不同教学方式,尽可能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问题的设计上进行有梯度的预设,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可以独立完成的问题和学习内容,在对问题的解答和展示的过程中,也可以调动起后进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如,让学生们在课堂教学中都能展示自我。讲解《荷塘月色》时,可以让对朗诵感兴趣的学生尽情展示他们的朗诵才能,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味文本中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只有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才能对我们的课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我们的课堂教学成效也会提高。

(三)构建有效的教学过程

1.有效的课前准备。课前准备是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语文有效备课需做好如下几点:一是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具体认知水平,以教材为基础,并注重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的联系与融合,精选教学内容,为每一节课制订可行的学习目标。二是要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实践体会既要有感性认识,还要有理性认识,准确把握和处理好各种课型的内在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课堂教学有所提高。三是教学设计要真正实现从“教”向“学”的转移,以“学”定“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四是要提高提问的有效性。确定好教学的难度、坡度、角度,加强提问的针对性、启发性、开放性。

2.有效的问题设计。

(1)问题要有预设性。教师在课前必须做好问题设计这一环节,围绕文本内容和学习目标预设一些有效的问题,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可以做到环环相扣,增强课上与学生的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达到完成学习目标的要求。

(2)问题要简洁明了。要实现一堂有效的语文课,教师必须做到清晰、简洁地陈述问题。若出现学生可能在回答该问题时所需的生僻词汇、术语时,教师应提前给出解释,或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预习,查找相关的内容和资料。

(3)问题应具启发性。要想使语文课问题变得有效,问题必须具有启发功能,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学文本,独立思考学习内容并组织答案。教师要避免提出一些花哨的问题,因为问题会让学生觉得不必探求课堂内容就随便猜一个答案来搪塞。

(四)增加课堂之外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关注个体构建有效数学课堂 第12篇

对于每个智力正常的学生来说,只要教师能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为其提供充足的时间和适当的帮助,那么他们都能学会并达到正常的学习水平.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学生个性的`数学教育,扬长补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必需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教师应注重因材施教,增加学生个体参与学习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潜能,突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真正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

作 者:陈梁森  作者单位:贵池区乌沙中心学校,安徽,池州,247000 刊 名:管理观察 英文刊名:MANAGEMENT OBSERVER 年,卷(期): “”(23) 分类号: 关键词:数学   个性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 第13篇

一、预设:构建有效数学课堂的基石

教学是一种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 教学的运行需要有效的预设。没有预设的教学, 只能成为一种信马由缰的活动, 是不会产生什么效果的。传统的教学预设过分关注精细的提问, 预定标准答案, 写下教师上课要讲的每一句话, 准确计算好一节课不同环节的时间分配等。课堂上, 见书不见人, 教学成为忠诚地实施教案的过程。这样的预设, 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学的互动生成, 互动生成的前提是以学定教。以学定教的教学预设, 在课前是一个开放的多种教学预案设计的总和的“弹性方案”, 在课中是一个结合学生表现选择预案、随即产生方案的弹性的、动态的形成过程。较之传统教学预设来说, 这种预设线条要粗得多, 留下了较多的不确定性、可变换的弹性目标、空间和时间。

二、组织素材

数学学习素材是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的基本载体, 是小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价值、形成正确数学观的重要资源。素材的选择不仅关乎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动机以及对数学的理解, 而且直接影响他们学习潜能的发挥, 决定学习活动能否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在教学预设中, 组织学习素材主要目标应涉及:

1.能引发探究的动机 。要让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诱惑性和吸引力, 学习材料的“现实性、趣味性和挑战性”应是首当其冲的, 无数成功的数学教学实践事实上都已充分地论证了这一切。因此, 在选择素材的过程中, 教师应更多地将视角投向现实生活, 努力开掘那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同时又暗含着某种数学现象或数学规律的实际问题来建构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体系。

2.能支持探究活动的展开 。教材在没有进入教学过程之前, 只是处于知识储备的状态, 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可能。由“教材”进到可供学生探究的“学材”, 将数学知识本身所承载的数学意识、数学方法、数学情感功能释放出来, 就需要将“形式化”的数学改造成“教育形态”的数学, 即把“现成”的数学变成“活动的”、学生重新建构的数学。以“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为例, 我们对学习素材作了如下重组与诠释: (1) 呈现实例, 初步感知。投影出示学校操场的照片, 指出沿着操场跑一圈的长度叫做操场的周长。 (2) 动手操作, 建构概念。描一描:教师提供一些图形, 如五角星的轮廓、自行车的轮胎、树叶、一些多边形等, 请学生描画出它们的周长;量一量:同桌合作, 量一量自己和同学的腰围、领围, 由这些数据你还想到什么?围一围:给正方形手帕四周围上花边, 算一算一共用了多长的花边。 (3) 类比迁移, 构造模型。让学生应用周长的概念独立计算一些图形的周长, 由此将一般多边形周长的计算迁移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并加深对长方形周长的几种不同计算方法的理解。 (4) 实践应用, 拓展延伸。学校展室想给每张荣誉奖状配上镜框, 请你算一算每个镜框的用料;生活中, 在哪些情况下需要计算图形的周长?这样组织素材, 着力表现出“问题情境——自主探索——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逻辑结构, 更多体现“让学生做数学、研究数学”的价值取向, 为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3.素材选择, “肥”“瘦”相宜。 情节不宜太多, 要尽可能使情节明快、集中, 便于学生集中精力和时间对问题作深入的有效的研究讨论, 让学生有可能思绪飞扬、兴趣盎然, 有可能摩擦出创造的火花, 涌现新的问题和答案。我们常发现教师在设计教学时, 不去认真钻研教材, 了解学生, 而是去翻阅期刊, 寻找教案, 或在记忆的深处搜索名师课堂的场景, 总感觉这个活动很新潮, 那个活动也不舍得丢。结果, 教学情节非常臃肿。课堂上, 学生思维紊乱, 教师顾此失彼。参考借鉴, 本来无可厚非。但是, 参考借鉴不能被名师所困, 不能被他人教案所累, 应透过现象看实质, 将“他山之石”, 为我所用, 并加以放大。情节不在于多而热闹, 而在于简约有效。

问题空间大小有度。把问题编得十分细碎, 学生容易获得标准答案, 由一串细问题循序渐进走向目标, 有教师控制具体过程、规定学生思维路线之嫌;相反, 问题空间太大, 不着边际, 生成太杂。高质量的问题既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答案, 又能让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充分显示其自主性和创造性;既能为学生提供可创造之物, 又不包办学生自主创造的过程。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学生必须调动自己的经验, 经过思考才能解决;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 经过思考又是能够解决。

如何构建有效的高中数学课堂 第14篇

关键词:有效;高中数学;教学办法

随着数学知识的增多,高中数学的知识难度也在不断增加,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也越来越困难,不少高中生因此而对数学的学习产生了恐惧,从而导致高中数学成绩下降。对此,高中数学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来制订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更好地构建有效的高中数学课堂,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一、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加强对学生的了解

教学是一项双向传递的活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自己对于学生的知识传递,也要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反馈,

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进一步增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然后才能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制定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效率。为了更好地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加强对学生的提问或者提倡学生的主动发问。如,在进行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随机抽取学生来回答问题,如随便拿一个立体图形,然后让学生回答从他的角度看,正视图、左视图以及俯视图怎样的,通过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就可以有效地了解学生对于所教数学知识点的理解程度,从而制定更加完善的教学措施。如,在提问的过程当中,教师发现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三视图的内容,那么教师就没有必要再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来让学生完成,如果在提问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三视图的掌握程度并不高,那么教师就要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来巩固学生对于三视图的学习。

二、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想构建有效的高中数学课堂,那么教师就要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一些生活例子来进行辅助教学,通过借助生活例子来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地营造有趣的课堂氛围,进而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而且加强生活例子在教学中的运用,也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高中数学的理解程度。例如,在学习古典概型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列举生活中常见到的经典例子来进行教学说明,如扔骰子,我们所扔出来的结果是有限的,只有六个可能,分别是扔到1、2、3、4、5、6,这就是古典概型。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就可以引入古典概型的教学,古典概型就是指随机试验所发生的可能是有限的。所以,为了更好地构建有效的高中数学教学课堂,教师就可以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加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随着信息技术在我国教学中的普及,因此要想构建有效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进行辅助教学,从而让高中数学教学变得更加直观和生动,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平面平行和垂直的教学时,为了让教学更加直观形象,那么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帮助来进行辅助教学,借助多媒体技术来将平面的平行状态和垂直状态都展现出来,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平面平行和垂直的认识和理解。因此,为了更好地构建有效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师就可以加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四、注重提问教学后反馈,提高教学效率

高中教学是非常紧张的,因此高中学生所需要学习的内容非常多,所以高中教师的教学是非常紧凑的,也正是因为高中的教学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所以部分高中数学教师在开展完提问教学后,就会忽略了反馈教学,从而使得高中数学教学效率无法得到相应提高。要想构建有效的高中数学课堂,那么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就要认识到教学反馈的重要性,在提问学生后,教师就要加强教学反馈,如,在进行指数函数教学时,通过提问,教师得知学生对于指数函数的运行了解程度不高,所以教师就应该加强对学生指数函数的教学,并且加强学生对于指数函数的课后练习,进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于指数函数的理解和记忆。除此之外,教师也要结合学生的完成作业情况来开展反馈教学,如教师发现学生在完成指数函数作业时,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准确地完成作业,只有极少部分学生没有全部正确地完成作业,那么教师就可以在课后的时间对这几位学生进行课后辅导,这样就不用在课堂上来再次加强对指数函数的教学了。

五、加强对学生合作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由于高中数学的知识点越来越多,而且学习难度也越来越大,所以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合作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首先,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来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其次,教师要结合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布置难度适宜的数学任务来让学生通过合作来完成;最后,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评价和反馈,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改進学习中的不足。

总的来说,要想构建有效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师首先就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强对学生的了解,然后再根据自己对班级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来制定更加完善的教学策略,进而更好地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宋维刚.新课程下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21):83.

[2]黄涛.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有效课堂的构建[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5(10):4.

上一篇:玩皮球课程下一篇:三年级游泳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