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故事走进数学课堂

2024-06-02

让故事走进数学课堂(精选8篇)

让故事走进数学课堂 第1篇

让数学故事走进课堂

在教学“0的认识”的时候,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先在黑板上画了一只可爱的小猴子,对学生说:“小猴子的妈妈因为小猴子爱学习又遵守纪律,所以奖励给它两个桃子。”说的同时,在小猴子下面贴了一个盘子和两个大桃子。“小朋友看,小猴子多很开心呀!”接着小猴子就开始吃桃了。我先从盘子里取下一个桃子,这时让学生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盘子里只剩下一个桃子了。我接着问:“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学生答:“可以用1来表示。”然后我又拿走一个桃子,并说:“小猴子又吃了一个桃子,这回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小猴子不知道了,那就让我们来帮助小猴子解决这个问题,好吗?”这样学生很自然的就说出了“0”。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很高,同时就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教后反思 :学生是在童话故事中慢慢长大的,他们喜欢听童话故事,也非常喜欢讲童话故事。因此,有趣的数学故事就经常走进我的课堂。数学故事不仅深深吸引了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知识,而且在讲数学故事的过程中,还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深受故事的感动和启发。一年级的学生在上学之前,几乎天天都接触童话故事,在故事中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情感,他们非常喜欢听故事。在课堂上故事的魅力依然不减,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一大法宝。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都是刚刚入学的儿童,天真烂漫,爱说爱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课堂上,有时要玩一会儿与学习无关的东西,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话。传统的教学思想把这些特征视为影响学生学习的缺点而加以约束,限制学生“动”,强制听课,有的甚至还认为是患了“多动症”。上课不专心听讲,老师批评,家长责备,他们上课时像是被捆住了手脚,束缚了思维,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一堂课下来,又苦又累,从小产生厌学情绪。新教材的内容设计非常贴近儿童的生活,以儿童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数学的思想方法,学习内容和练习的设计非常注重童趣,如果我们上一年级课的老师,能够让孩子们一上学就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小培养起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对孩子们来说,将受益匪浅。

让故事走进数学课堂 第2篇

一、案例描述

我们学校一年级每个班级都有五十个学生。没有多媒体设备,单靠教师控制课堂纪律,费力又不讨好,教学秩序难以维持。后来我观察到《品德与生活》课金老师上课时小朋友们都很安静,听得很认真,原来金老师把课文的内容都编成了童话故事。对呀,六七岁的孩子,刚走进学校开始学习文化知识,还沉浸在童话故事的世界里,脑袋里想象着小动物们的活动,他们很爱听大人给他们讲一些小动物的故事。于是,每次上新课,我也根据教材的内容,自编一段故事,或者配上一段音乐,在讲故事开头,创设一种情景,再进行一组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来导入新课。一说到讲故事,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小朋友们个个都竖着耳朵,听得可认真了。故事讲完了,孩子们还沉浸在故事里,动脑筋为故事里面的小动物想办法解决困难,解答问题,数学知识也同时进入了学生的脑海。这不就是我们经常提倡的“寓教于乐”吗?

在小朋友学习人教版第一册P29“0的认识”的时候,上课一开始我就用故事导入:“小朋友们,你们听说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吗?今天林老师就给大家讲一个小猫钓鱼的故事。有一天,阳光灿烂,猫妈妈和小猫背着鱼竿高高兴兴地来到小河边钓鱼。猫妈妈非常安静的坐在河边,聚精会神的在钓鱼,小猫也学猫妈妈的样子,坐在猫妈妈旁边钓鱼。一会,猫妈妈就钩到了一条大鱼,而小猫这时候看到飞来一只美丽的蝴蝶,就跑了过去抓蝴蝶,结果没有抓到。然后又回到河边钓鱼,过了一会,猫妈妈又钩到一条大鱼,而小猫又看到了一只蜻蜓,又跑去抓蜻蜓,结果还是没有抓到。再回到河边钓鱼。……谁能帮老师把这个故事讲完?”学生们个个争先恐后,你一言、我一语,绘声绘色地讲了起来。有的说小猫不专心钓鱼,最后一条鱼也没钓到,有的说小猫玩累了,以至于钓鱼时睡着了等等,总之当太阳下山了,要回家的时候,猫妈妈钓到了好几条大鱼,而小猫一条也没有钓着,“两手空空、垂头丧气地回去了”。生动有趣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每个学生,我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了两只水桶,一只装着5条大鱼,另一水桶空空的,让学生数一数猫妈妈钓了几条鱼。小朋友在数猫妈妈和小猫钓到的鱼的只数时时候,“0”也就顺理成章的被学生接受了。在最后,我还让学生说一说小猫这样做好不好,让他们懂得要认认真真的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道理。

二、案例反思

学生是在童话故事中慢慢长大的,他们喜欢听童话故事,也非常喜欢讲童话故事。因此,有趣的数学故事就经常走进我的课堂。数学故事不仅深深吸引了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知识,而且在讲数学故事的过程中,还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深受故事的感动和启发。一年级的学生在上学之前,几乎天天都接触童话故事,在故事中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情感,他们非常喜欢听故事。在课堂上故事的魅力依然不减,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一大法宝。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都是刚刚入学的儿童,天真烂漫,爱说爱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课堂上,有时要玩一会儿与学习无关的东西,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话。传统的教学思想把这些特征视为影响学生学习的缺点而加以约束,限制学生“动”,强制听课,有的甚至还认为是患了“多动症”。上课不专心听讲,老师批评,家长责备,他们上课时像是被捆住了手脚,束缚了思维,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一堂课下来,又苦又累,从小产生厌学情绪。新教材的内容设计非常贴近儿童的生活,以儿童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数学的思想方法,学习内容和练习的设计非常注重童趣,如果我们上一年级课的老师,能够让孩子们一上学就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小培养起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对孩子们来说,将受益匪浅。

让美丽的故事走进课堂 第3篇

一、用于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新课的导入是教学全过程的开端, 它正如电影“序幕”一样, 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兴趣。故事导入法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化学小故事能抓住学生的心理, 从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的求知欲, 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 使课堂气氛很快进入活跃期。例如, “原电池”新课导入, 我讲了一个“两颗假牙”的故事。在伦敦上流社会, 有一位贵族夫人格林太太, 幼年时曾掉了一颗牙齿。为了显示她的富有, 格林太太特意装上了一颗假牙。不料, 自此以后, 这位夫人整日感到精神萎靡, 找遍各大医院会诊也不见效果。后来是一位化学家开出了一张处方, 为她解除了痛苦。这是一张什么样的处方呢。它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处方——“换掉一颗假牙”!为什么换掉一颗假牙就能解除格林太太痛苦呢?听到这里, 学生一个个瞪大双眼, 露出渴求知识的目光。这时, 话题转入原电池的学习,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用于教学过渡, 设疑启智

化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 各个知识点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巧妙的过渡既是教师教学机智的表现, 同时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 将学生带入知识新天地。例如, 讲完“硝酸跟金属反应”向“王水”过渡时, 可以这样处理。设问“有没有比硝酸的氧化性更强, 能氧化金、铂的溶液呢?”答案是肯定的, 有例为证。我讲了一个“玻尔巧藏金质奖章”的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德国法西斯占领了丹麦, 下达了逮捕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玻尔的命令。玻尔被迫离开自己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和防止诺贝尔金质奖章落入法西斯手中, 他机智地将金质奖章溶解在一种特殊的液体中, 在纳粹分子的眼皮底下巧妙地珍藏了好几年。直至战争结束, 玻尔重返家园, 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 并重新铸成奖章。在学生惊奇之余, 又反问:“你们知道这种能溶解金的溶液是什么吗?”故事很自然地引起了学生的共鸣。“硝酸”“王水”的氧化性及“王水”的成分, 这几个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用于教学结束, 延展知识

为了前后知识的连接, 一节课结束时可引出下一节课的内容。成功的课堂教学, 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 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从而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的效果。化学故事应用于课的结尾, 能借此激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求。例如, 在“乙醇”一节课的结束阶段, 教师可以向学生讲一个“造酒不成变成醋”的故事。相传杜康是制酒的鼻祖。杜康之子黑塔子承父业, 移居江苏镇江一带操起了造酒的行当。有一次, 黑塔根据父传秘方将谷物薰熟后放入酒窖发酵, 后来有事外出, 一去21天。回家后, 方才想起先前的一坛酒, 他想这坛酒肯定变质了, 慌忙来到酒窖, 揭起盖子, 意外地发现, 酒坛中飘出一股清香, 酸中带甜, 酒不仅没有变质, 反而变成了另一种东西, 黑塔就把它称为“醋” (意在“廿一日”加一个“酉”字) 。于是, 具有特殊风味的调味品——醋就来到了人们的餐桌上。那么, 为什么酒会变成醋?这中间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呢?这样的提问, 自然就给学生留下一个强烈的悬念, 促使学生课后自觉地、主动地去预习、去讨论、去探索, 为下一次讲“乙酸”埋下了伏笔。

让故事走进课堂 第4篇

【关键词】故事 ; 课堂 ; 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165-02

一、利用故事,激趣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在上课的开始就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呢?我们可结合学习内容,精心设计故事并配上绘声绘色的表演,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第三册教材“认识多边形”时,我创设了一个童话故事情境:多媒体出示带笑脸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这些图形唱呀、跳呀,并配音:这些图形呀在一起玩得可开心啦!这时,他们提出来玩分家家的游戏,就是找出一个与其他图形明显不同的分出去,可想呀想呀,谁都不愿意被分出去,(出示图形绞尽脑汁想问题和愁眉苦脸的样子)怎么办呢?我们二(1)班的小朋友来帮帮他们,好吗?一听说是做分家家的游戏 ,同学们兴致可高了,个个神采飞扬,各抒己见。形象直观的故事情境营造了宽松、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又比如,在教学第三册教材“可能性”时,我设计了阿凡提抛金币的故事:有一个老财主可小气了,阿凡提给他做了一年工,可到了年终,阿凡提问他拿工钱,他却找碴不给,最后说让阿凡提抛二十次金币,如果每次都是正面就把工钱给阿凡提。阿凡提心想,可要狠狠地治治这个吝啬的老财主,回到家,阿凡提想呀想呀,后来终于想到一个好办法,让每次抛的金币都是正面,老财主只好乖乖地把工钱拿给了阿凡提。同学们,阿凡提到底想了一个什么好办法呢?你们想知道吗?这可要用上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可能性。

二、巧用故事,突破难点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的学科,尤其是算理方面的知识更是如此,有时巧用故事则可化难为易。如在教学第四册教材“隔位退位减”时,结合计数器的演示,我绘声绘色地讲了起来:个位上0减9不够减,个位弟弟着急了,这时,十位说话了:“个位弟弟,你别着急,我来帮助你,可十位一看,哎呀,自己一个也没有呀,怎么办呢?忙可要帮到底了,我来问问百位吧!可百位也没有呀,只好求助于千位了,千位大哥一听个位有难,很快就把十个百借给了百位,百位又连忙把十个十借给了个位(边说边在计数器上演示),看到千位、百位、十位都这样热心帮助自己,个位弟弟可感动了,连忙说:“谢谢各位大哥。”你们看,个位、十位、百位、千位它们多团结呀,我们可要向它们学习,互相帮助。同学们在故事和操作中理解了隔位退位减的算理,又从中受到了深深的思想教育。

又比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循环”的意义,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跟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跟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跟小和尚说……学生听完三遍后,让学生说说听故事的感受和自己的发现,并让学生接着讲一讲,学生从这个有趣的故事中知道了循环就是周而复始,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三、通过故事,结束新课

课堂总结能把一节课的知识融会贯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故事则能起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我们应善于把所学知识编成童话故事,来加强对知识的巩固。比如,在教学完“0的认识”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多媒体动画出示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数字0,边表演边说:“我是数字0,同学们喜欢我吗?我虽然表示一个也没有,在尺子上也可表示起点。小朋友们可千万别小看我,我的作用可大啦!今后,我会经常来看你们的,我很愿意做你们的好朋友,再见啦!”

又比如,在教学第五册教材“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快下课时,我给同学们讲了一个《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在向西天取经的路上,天气可热了。有一天,孙悟空和猪八戒找到了一个大西瓜,他们可高兴了,商量着怎样分这个西瓜,如果平均分,他们师徒四人,每人能吃到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可是猪八戒却说:“猴哥,我想多吃一点,行吗?”孙悟空听了,说:“你这个馋猪!就给你这个西瓜的四分之一吧。”猪八戒一听,急忙说:“不行,不行!四分之一太少了!”孙悟空眼珠子一转,计上心来,就说:“那你就吃这个西瓜的八分之一吧。”“太好了,太好了!”猪八戒一听,心里乐开了花,催着猴哥赶快分西瓜。孙悟空把西瓜平均分成了八份,给了猪八戒其中的一份。这时,猪八戒手捧着西瓜却哭笑不得,大呼上当。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同学们听了故事后,根據所学的知识一一讨论起来,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心理发展、情感体验和个性差异。教师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最重要的是挖掘数学的魅力,设置出让学生置身其中的故事情境。让我们保持一份童真,和学生一起在故事中寻找乐趣,寓趣于教,寓趣于学吧!

让科学小故事更多走进科学课堂 第5篇

在我的课堂上,每当我根据平时积累说出一个和本节课相关的小故事,我发现原本喧闹的学生这时也静了下来,他们听得那样认真。当我把这个小故事讲完询问学生其中包涵的科学道理时,恢复安静的课堂重又人声鼎沸,那是学生们高举着手嚷嚷着要回答老师的问题呢!

蕴涵科学道理的科学小故事何以这么受欢迎?学生首先觉得它亲切,从儿时父母身边到幼儿园老师身边,醉人的故事有着无尽的魔力牢牢吸引住了孩子的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中获得情感的陶冶和知识的熏陶。小学生对故事的依恋热情依旧不减,这正是科学教师利用小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更便捷达到教学目标的有效教学手段。利用科学小故事服务于教学有以下几点需要斟酌:

一、引用小故事的目的

科学老师经常会结合生活中的现象来提问其中包含了怎样的科学道理,这样的问题往往一两句话就足够了,剩下的事就是等着学生发言了,和引用科学小故事相比优点是省时,缺点是氛围营造不足,缺少儿童喜欢的探密情节,科学小故事恰好具有这一优势。科学课引用的小故事有着强烈的目的指向性,那就是让学生能透过故事的包装发现或推断出其中所含的科学道理或规律。进而对学生理解当堂所讲知识有激趣或拓展的作用。即科学小故事一定要服务于科学课堂。比如讲“食盐的溶解”一节,可以利用“小马过河”的故事,教师为配合本课教学可以稍加演绎:妈妈让小马驮着盐到集市上去卖,路过一条涨水的小河,小马小心地往河心走,最深的地方才到小马脖子的一半,小马放心地游过去了,到了河对岸,小马感到身上轻松多了,回头一看身后,原本鼓鼓的两麻袋盐现在不但湿了,而且扁扁的贴在身上。“哎呀,谁偷了我的盐?”表情安详的水牛爷爷看着小马有心想考考他,说:“你看那麻袋口扎得不是很紧吗?你过河时不是也没有谁跟着你吗?”这样一说,小马更糊涂了,“牛爷爷说的都对,那我的盐怎么会没有了呢?”讲完这个故事,学生的思路也会跟着故事留下的悬疑继续走下去,积极地思考小马身上的盐到底哪儿去了。教师利用这样有目的性的小故事设疑会加深学生对溶解的认识。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思想首先要先行,只要激发起思想的火花,后面的学习才更有探究的动力。

二、引用小故事的时机

小故事里隐含的科学问题实际就是课程教学中要解释的重要知识点。插入故事的时机依据授课的前后可分为授课前插入和授课后插入。在一课的开始就讲科学小故事那是设疑,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都只是猜想、推测,在开始阶段就接触小故事可以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但发言的角度会因对规律没有深刻认识而五花八门。在教师看来利用小故事作“引子”能很快地稳定学生,使学生随故事更快地进入探究科学知识的轨道。带着问题学习,在设疑→讨论→实验→小结→释疑的过程中逐步获得对问题的解决。这种插入故事的时机可以说是以故事开篇,以故事中的问题引领学生走入正题,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得出结论回答故事中的悬疑,给一课的学习划上一个完满的句号。授课后引出科学小故事那是巩固、是拓展。是学生长时间学习后轻松的调剂,由于有前面书面资料的渗透、动手实验的体会,对知识点梗概有了基本的把握。教师在学生得出初步结论后引用科学小故事,就像数学讲完要做练习题、语文讲完要模拟造句一样,只不过是换另一种形式来做巩固,把书本上的理论、实验器材上的体会活化为故事中的情节,科学本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能通过故事中展现的生活现象来解释其中的道理和规律,实际也是在考察学生活学活用和触类旁通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授课后插入的小故事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拓展训练:拓展语言、拓展交流、拓展讨论、拓展思维。经过科学小故事等实例的演练,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将不再只停留于笔端,他们会感觉出科学的趣味,放眼于生活中的现象,专注于去生活中观察、讨论和质疑,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解决问题。这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大有裨益。

三、引用小故事的来源

科学小故事的来源既可以是现成故事(故事书、动画片、电脑资料等)的采集,也可以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目的性地自创或改编而成。现成故事也要有删减,删去科学结论部分换成吻合结论的问题,在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再小结出谜底。自编科学小故事虽说少了现成资料的辅助,增加了备课时间,但另一方面也会让教师无拘束地构想科学小故事框架,锻炼了文笔。小故事中的主人公可以是个性鲜明的小动物形象,也可以是和所任教年级同龄的学生形象,目的就是拉近和学生听众的距离,使他们也设身处地地替主人公出主意、想办法。自编故事的语句要简短,口语化要强,使学生易听易记,考虑到课上时间的分配,科学小故事要突出“小”字:篇幅短,情节简,对话少,枝蔓无。只有这样才能既发挥小故事本身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热情的作用,又使学生在故事指引下形成乐于思考的好习惯,为积极探究做好铺垫或拓展。

能讲故事的老师特别受欢迎,学生对老师的感觉也会更亲切。他们会乐于与老师交流体会,翻看知识读本找寻更多科学奥秘,这种对科学保持浓厚兴趣的孩子也才会更有目的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讲科学小故事会让更多的孩子迈进科学的奇妙世界,那就让科学小故事更多走近学生,扮靓我们的科学课堂吧!

创新科学小故事,引航课堂探究活动

虎门镇红旗小学

邹秀霞

【 摘要 】小学科课学学教注重生的与活联系,提倡生学在“科中做”学

学科如激学,何 发生脑、动

学动手究首探先

呢?要住学抓小生的趣在:爱

兴所听事。古今故中外,流传很着 多很多精彩的科学故事,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爱迪生孵小鸡,阿基米德把地球“推动”等 等。不是普论科小故还科事,是学家故都的,源

事于活科生的学知用生识,于活,孩都能子对

它产浓们生厚的兴趣。因 此,故事教学,可贯整以穿个探的程,究过 对学学科教有着大的很推

动用。

作 【 关词

键】故事教学

动手实验

自探究

主 《学》作

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 第6篇

南京市百家湖中学徐惠

摘要:数学的内涵十分丰富,数学应该作为一种文化走进数学课堂,渗入实际数学教学,努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

关键词:数学文化课堂教学数学历史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时常会碰到这样的尴尬:有部分学生在努力学习数学的同时,逐渐地厌烦、冷漠数学,而且随着数学知识的丰富,厌倦的程度也在加剧;还有部分学生在离开学校若干年后,你问他哪些数学知识现在还能派得上用场,他却茫然不知如何回答,或是干脆回答:真不好意思,除了加减乘除,其他的都还给老师了。一旦数学解题的任务完成了,数学教育的功能也就消失了。我个人认为:这不能不说是数学教育的悲哀。凡此种种,也促使教师不得不再一次来反思数学教育的价值。

其实数学的内涵十分丰富,数学应该作为一种文化走进数学课堂,渗入实际数学教学,努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

比如在“勾股定理”的教学中如何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教案:

(一)引入 师:同学们,当你每天手握三角尺绘制自己的宏伟蓝图时,你是否想过:他们的边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来探索这一小秘密。

(二)实验研究 取方格纸片,在上面先设计任意直角三角形,再以它们的每一边分别向三角形外作正方形(如图1)

设网格正方形的边长为1,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

(此时讨论难点:以斜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找法)

交流后得出一般结论(用关于a、b、c的式子表示)

(三)探索所得结论的正确性

当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时,是否一定成立呢?

1、指导学生运用拼图正方形网格纸构造或设计合理分割(或补全)图形,去探索本结论的正确性。(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

在学生所创作图形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割、补图,展示出来交流讲解,并引导学生进行说理(如图2)。(用补的方法说明)

师:(出示图片)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一位哲学家、数学家。一天,他应邀到一位朋友家做客,他一进朋友家门就被朋友家豪华的方形大理石地砖的形状深深吸引住了。于是,他立刻找来尺子和笔,又量又画。他发现以大理石地砖的相邻两直角边向三角形外作正方形,它们的面积和等于这块大理石地砖的对角线为边向三角形外作正方形的面积,回到家里立刻对他的这一发现进行了探究证明‥‥‥终获成功。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发现,将这一定理命名为“毕达哥拉斯定理”。

2、用割的方法去探索(如图3)

师:(出示图片)中国古代数学家们很早就发现并运用这个结论。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大禹治水时期,就曾经用过此方法测量土地的等高差,公元前1100年左右,西周的数学家商高就曾经用“勾

三、股

四、弦五”测量土地,他们对这一结论的运用至少比古希腊人早500多年。公元200年左右,三国时期吴国数学家赵爽曾构造此图验证了这一结论的正确性。他用几何图形的补割法来证明代数式之间的相等关系,既严密,又直观,为中国古代以“形” 证“数”,形、数统一方法树立了一个典范。我国数学家们为了纪念我国在这方面的数学成就,将这一结论命名为“勾股定理”。2002年,世界数学家大会在我国北京召开,当时选用这个图案作为会场主图,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

3、用构造新图形的方法去探索(如图4)

师:(出示图片)勾股定理是数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的证明在数学史上屡创奇迹。从毕达哥拉斯到现在,吸引着世界上无数的数学家、物理学家、数学爱好者对它的探究,甚至政界要人——美国第20任总统加菲尔德也加入到对它的探究证明中。图4是他当年设计的证明方法。据说至今已经找到的证明方法有400多种,且每年还会有所增加。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继续探讨…… b

图2 图3 观的层面上展示了数学的特征、作用和力量。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的发展,应该是人格与智力的和谐发展,但长期以来数学教学轻人文教育,重科学教育,教学中往往过于强调通过“求真”要求学生的思维和行为合乎客观规律,比较轻视侧重于社会价值、规范、情感的形成和确立的人文教育。因此数学课堂中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往往处于被动状态,除了少部分尖子学生有一些学习兴趣外,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感到讨厌、害怕甚至恐惧,少有亲近感。添数词写成语,猜猜数学名词,听一听数学家的故事和趣闻,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里感悟数的奥妙,在浓浓的生活气息中理解数学名词的内涵,尤其是唤起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数学家不是“书呆子”,而是全面发展、富有人格魅力的人,他们和自己一样也有一个从不懂到懂的成长过程。研究数学作为探索真理的事业,会造就一个人独特的人格气质;探索数学的过程,也是数学家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地求实精神体现。于是,学生眼界开阔了,对事物的判断和联想的参照系增多了,学习的兴趣增强了。特有的数学文化教育在使学生们亲近数学的同时也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料,改变了学生对数学的态度,使学生感到学习需要责任心,学习数学是做人的需要。

当然,一定时间保证的数学文化的数学教育自有它的优越性,但同时,也应看到这样的数学教育不应是数学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唯一方式。因为培养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长期任务,所以,不管是哪套教材,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课,结合所学的数学知识对数学的知识背景、来龙去脉、训练思维的价值和应用价值都需要深入浅出,适时渗透。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都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广大教师认识与理解上的偏差,很少有人从文化的角度去研究数学教学。数学教学中文化性的缺失给当代学生造成了什么影响呢?为此,曾经有人做了学生调查,一个班90%的学生认为学习数学最大的好处是用来计算。学生的片面认识,反映出目前数学教学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即过分强调数学的工具作用,弱化了数学的文化价值,忽视数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这非常不利于学生视野的拓展与数学素养的提高。我认为,教师应尝试从数学文化的角度去从事数学教学,让同学们在数学文化的背景下学数学。

在实践中我收集和总结了一些具体做法:

(一)、营造数学文化氛围

1、搜集数学家故事,感受数学家的科学精神

数学家们废寝忘食、孜孜不倦的态度,屡遭失败、永不放弃的意志,身处逆境、矢志不渝的精神……都极大地鼓舞着学生。尤其是一些成绩中等的学生了解到许多数学家少年时资质平平,甚至被人误为傻瓜,但他们都没有丧失信心,后来终成一代大家的故事后,更是激动不已。阅读数学家的故事,拉近了学生与成功人士之间的情感距离,给学生树立了学习榜样,确立了奋斗目标。

2、查找数学符号来源,体会科学发明过程

学习数学,是从学习数学符号开始的。每一个数学符号,它的产生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对它们寻踪探源,可以让学生在了解数学发展史的同时,体会到数学符号并非枯燥乏味,而是充满着智慧、闪烁着生命活力。如,在学习有理数的时候,就有学生问为什么把整数和分数的统称叫有理数,我不明白,这两种数有什么道理呢?通过查找证实其中的确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是翻译上的一个失误。“rational number”这个单词,日本人把它译做了有理数,我们又从日文译成了中文。在这里,译者只知“rational”的最常用的意义:理性的,合乎情理的。一般字典上也只有这个译法。但“rational”还有另外一个意思:比。“rational number”是指“可以精确地表示为两个整数之比的数”。这样一来恍然大悟,就再明白不过了。一个个生动的数学故事,引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强烈好奇心,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3、探访数学史名题,领略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

在数学活动课上,老师根据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程度,适当安排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史上的一些名题。如,向学生介绍中外数学家解决“幻方”的不同策略,杨辉法、罗伯法、巴舍法;斐波那契的“兔子问题”、牛顿的“牛吃草问题”等等。这些数学史上的名题,因其精妙的解题思想与策略向人们展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启迪着他们的心智,激荡着他们的心灵。

(二)、再现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

数学是人类在一定文化环境中所从事的创造性活动。教师的任务应该为学生提供自由广阔的学习天地,有意识地启发学生通过自身活动,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

1、揭示知识产生的背景

数学知识的产生与自然客观的需求是分不开的,它昭示着人类进步与发展的历程,向学生阐述其产生的背景,能帮助学生更为深刻的认识与理解知识,学生清楚地看到知识出台的原因,就能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消除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使他们在内心深处亲近数学。

2、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

费莱登塔尔认为:每一个学生都可能在一定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获得数学知识。教学中,教师要防止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发生,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活动,对知识的形成过程建立清晰的表象,主动地完成知识的建构。

3、预示知识发展的前景

数学中前后知识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先学的内容往往为后继学习做知识与方法上的准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瞻前顾后,给知识的发展留有余地。数学是创造的,也是发现的,数学教学应当努力还原、再现这一发现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对于夯实他们的数学文化底蕴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三)丰富课外作业的形式

1、撰写数学小日记、小心得

学生因其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他们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有着强烈的个性色彩。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过程有条理的纪录下来,不仅可以掌握学生的思维动向,还可以促使学生对问题进行反思,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通过撰写数学小日记,如:《数学的美》、《动手心得》、《简单而又不简单》

等等,给数学教学增添了文化的韵味。

2、自办数学小报

办报需要考验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版面设计、信息搜索、美工誊写等。而且,为能使小报能够吸引“读者”(老师可将学生自办的小报收集装订,挂在班中的小读书栏,供学生自由翻看),学生想尽办法充实小报的内容,有的自编了数学童话故事,有的搜集了数学家的奇闻轶事,有的则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学生方法,有的选编了数学趣题……显然,通过自办小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养,提高了他们的人文素养。

3、制作手工模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得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工具。教师常结合教材进度,布置一些动手操作类的作业,如设计建筑模型、绘制学校平面图等等。这些作业,需要学生综合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原理创造性地加以完成。

实践证明,以上这些课外作业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知识的余地和思考空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半个多世纪以前,著名的数学家柯朗在《数学是什么》的序言里这样写道:“今天,数学教育的传统地位陷入了严重的危机。数学教学有时竟变成一种空洞的解题训练。数学研究已经出现一种过分专门化和过于强调抽象的趋势,而忽视了数学的应用以及与其它领域的联系。教师、学生和一般受过教育的人都要求有一个建设性的改造,其目的就是要真正理解数学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科学思考与行动的基础。”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也就一定有属于这个文化的数学文化,数学作为一种文化早已是人们的共识,融入了古老和先进的数学文化,数学教学将会变得更加富有生机。

参考文献:

李求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66年版黄毅英:《数学教育学报》、《数学观研究综述》,2002年第1期

肖柏荣、周焕山:《数学史与数学方法论》,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第一版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第7篇

每一位教师都应把教学植根于这种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只有如此,学生才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大胆探索。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活学生思维。

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出了一道有趣的数学题,在黑板上写“8、80、800”,问学生:“谁能加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把这三个数连起来?”这个问题学生感到新奇,思维十分活跃。有的说加上元、角、分,有的说加上分米、厘米、毫米,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此时,数学学习已变成学生的一种自我需要,学习兴趣大大增加。

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例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这一课时,我创设了“某班要去当地三个景点游览,时间为8:00-16:00,请你设计一个游览计划,包括时间安排、费用、路线等”。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过程中,要了解景点之间的路线图,各景点的门标及乘车所需的时间、车型与租车费用,同学喜爱的食品和游览时需要的物品,最后还要计算出每个同学需要交纳的费用等。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目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开展争论,激发创新情感。

创设生动活泼的情感氛围,抓住小学生喜欢争论的心理特点,通过争论有效地刺激兴奋点,一步步地把学生情绪推向高潮,“进入角色”,这样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比的意义》时,我故意提出:“你认为比的后项可以是零吗?为什么?”学生好胜心马上被激发,展开争论。一学生说:“比的后项不能是零,因为根据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既然除数不能是零,那么比的后项也不能是零。”另一个学生马上反驳说:“比的后项可以是零,我是体育迷,在电视上看到记分牌上有2:0的。”课堂上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

让有趣的英语故事走进课堂 第8篇

一 英语故事的选择原则

英语故事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促进作用, 因此如何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故事就变得非常重要。很多时候需要教师对一些故事进行改编, 也可以根据教材中的语言知识自编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

1.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选择

故事教学的一个重要功用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选择一个好的故事是学生和老师共同学习的兴奋点。在选择故事时, 教师可以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 故事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与兴趣特点? (2) 故事中所使用的语言是否适合学生英语语言知识掌握的程度和理解能力? (3) 文句节奏与韵律感能否吸引学生仿读?只有在学生接受能力范围内的材料才能真正起到教学效果, 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认真选择。否则, 教学和教育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

2. 故事中的语法结构和词汇要适合学生的英语程度

美国应用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可理解性输入假说 (Comprehensible Input Hypothesis) , 认为决定外语学习的关键是让学习者接触大量可理解的、有意义且关联的目的语。只有当孩子接触到略高于自己现有语言水平的“可理解性的输入材料”时, 即“i+1”, 学习才有可能产生。因此, 教师在选择英语故事时, 应注意所选故事语言应难易适中, 要符合并略高于学生现有的语言技能水平。

3. 所选故事应符合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选择故事的一个重要依据。比如冀教版初中英语教材以不同的功能项目划分单元教学。在故事的选择上一方面, 要和该单元的功能项目一致, 另一方面还要体现该单元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句型和语法。另外, 应该选择线索清晰的故事, 以便学生根据故事线索理解、复述或表演故事。

二 英语故事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 有趣的英语故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迫切的求知欲, 也是学好英语的首要条件。兴趣和动机的激发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生动有趣的英语故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英语的信心,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 故事能提供更丰富、更易于接受的语言输入

贴近生活及学生年龄阶段的阅读能为学生提供真实、自然、丰富的语言输入, 有助于学生掌握语言。读了一篇感兴趣的文章, 学生乐于在阅读过程中朗读、模仿和记忆。这种主动记忆会逐渐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3. 故事能提高学生使用英语的综合能力

故事强调人物、情节等“深层结构”, 而不仅仅是词句的背诵这种“表层结构”。初中学生的学习需求已经从单纯的模仿性学习转为创造性学习, 从词、句的学习转为段、章、篇的学习, 从简单的跟读转为有较高难度的阅读, 他们渴望用英语做更多的事情。故事教学为满足学生的这种学习需求提供了条件:学习材料更加丰富, 更有逻辑, 充满智慧, 故事教学中的阅读训练, 帮助学生充分发挥阅读理解的能力;读写训练帮助学生系统地运用语言, 听力训练更是充满了挑战;学生还可以通过复述、表演故事充分展现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 英语故事的教学实践

1. 教学内容

笔者在进行冀教版初中英语第四册第二单元Plant a plant教学时, 将几篇课文重点内容进行重组, 构成了一段有趣的对话, 内容如下:

(A:a little seed B:a tree C:a girl)

A:I’m a little seed.I want to grow into a big plant with root, stems, leaves and beautiful flowers.What should I do?

B:First, you must jump into a pot with soil.Second, you should stand in the sun.Sunlight can make food for you.Third, you need some water to drink.

(The little seed does what the tree said.)

A:I’m so excited.You see, I have grown a bud and roots.

B:Yes, roots bring water from the ground to the plants.And the bud will soon become a stem.

(Few days later)

A:Big tree, you are right.Look at my stem.It’s so straight.And I have some new leaves.They make me a handsome boy.

B:Ha Ha, a handsome boy!Do you know what the steam and leaves do for you?

A:Sorry, I don’t know.I think they just help me be more handsome.

B:No, The stem carries the water from the roots to the leaves and flowers, and holds the leaves and flowers in the sunlight.Leaves can make food for the plant.

B:Flowers?Where are my flowers?

(few days later)

C:Look.There are some beautiful flowers.And they smell so sweet.How wonderful!

A:Oh, I have beautiful flowers. (He is dancing with a happy smile.)

B:But don’t you know plants have flowers because the flowers make seeds?

A:No, I don’t know.That is to say, the little seeds can grow into plants like me, and are they my sons and daughters?

B:Yes, of course.Now, you have grown into a plant.

2. 教学思路

通过课前的沟通, 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学习“植物”这一个单元本来没有什么兴趣, 因此笔者想通过一种拟人的手法将课文内容重组成一个主要由一粒小种子和一棵大树间的对话。在对话中, 不仅体现了植物的生长过程, 也可以清楚地了解植物各个部分所起的作用。学生们在学习中可以真正地站在这粒小种子的角度, 期待着每个生长过程的特征出现, 并更好地体会各个部分所起的重要作用。这不仅比学习几篇课文更加有趣, 也让学生们真正掌握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随后又鼓励学生根据关键词句的提示, 根据故事发展的顺序对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提问和操练, 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故事, 掌握语言。接着, 通过重点词的提示, 学生们进行复述。最后, 请学生表演这个故事。通过表演, 既能检验学生是否理解故事, 同时也能锻炼学生讲述故事、运用语言的能力。

上一篇:江西平安集团采购管理办法下一篇:施工现场燃气管道及设施安全保护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