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堂教学改革计划

2024-06-24

学校课堂教学改革计划(精选9篇)

学校课堂教学改革计划 第1篇

一、指导思想:

以抓住听说训练为主线,以趣味教学为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目的,努力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未转变,学习主动权没能真正还给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的不够。

2、教学目标落实不到位,“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没能全面体现在课堂教学中。

3、过多追求形式化,忽视了实效性。

三、对策:

(1)根据人类学习语言的规律,“听、说、读、写”要以“听、说”领先,以“听、说”训练为主线。

(2)“因材施教”原则。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

(3)“学生自主学习”学习方法。这种方法能有效地促进了我班课堂改革,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依据此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理论,我班英语学科课堂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点,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为基础,实施以下几点措施。

(一)“五分钟预热”。是针对学生听说能力方面较弱的情况而实施的。

(1)创设情景教学,在40分钟课堂上尽力创设英语环境,进行听说方面的训练。

(2)选材,A、选择与教材同步内容训练。B、选文化与科技、体育与娱乐、邮政与电信、人物传记、幽默小故事、生活小常识、诗歌和riddle、chant等材料。

(3)目的性,A、增强听说能力训练。B、增大学生的知识面。C、活跃学生的思维。

(4)效果,A、改变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与语言的表达能力。B、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对话中三环节教学法”

a)依据:英语教学大纲提出:“外国语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信息及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指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造更多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

b)原则:由知识型——实践型转变。

“三环节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提出的,他认为,“语言思维过程,可划分为:认识、理解、运用。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并加以运用。”

c)基本操作:1、新课导入:(认识过程)“引入和呈现”。其形式根据课文话题的不同而各异,可提出一两个理解题,设计与话题有关的小话题,给出话题背景材料,说图或以各种提问等来引入,恰当地呈现对话课文中将遇到的关键词语,也可补充必要的背景材料的生词。然后,听录音,放对话课文录音,同时操练对话,进入角色。

2、落实理解:A、通读对话全文,落实对表面信息的整体理解。B、细读交际用语,读懂交际用语使用的环境。C、落实语言点(languagefocus),设计情景,弄清主要用法。D、操练对话。在对话形式上要求应用look,speak,method,在细节上均应作些恰当的替换与转换。

3、操练运用:采用“makeupasimilardialogue”形式演绎对话,在此基础上,编练“performanewdialogure”,以训练在与“陌生人”对话思维的应变能力和语言的即席发挥能力。对交际用语作较充分的Response的专项操练,突出交际用语,使人人开口。正确而迅速地说出新的语言,可采用“Rippledrill,Backchaining”方式。即兴练,锻炼活用语言的能力。

4、目的性:A、达到知识的迁移与创新。B、对原材料进行创造性深化。

(三)合作语言学习教学法:

1、理论依据:“CooperativeLanguageLearningApproach”是18JohnDewey(约翰。杜威)在芝加哥创办“实验学校”时,主张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在学生的学习中起协助、支持和辅导的作用。

2、意义:合作学习有助于引导学生相互尊重彼此的语言文化背景,鼓励学生民主平等,相互支持和优势互补。在课堂上化“竞争”为“合作”,为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相互支持,相互帮助。

3、15组分层合作:特点在于同时强调个人负责和小组集体负责两种责任制,每个小组成员独立完成自己负责的一段,成为这一部分的专家。把学生分为三层次,A层、B层、C层(AB层、AC层、BB层、BC层)合作。

4、目标分层合作。A、教学目标分层次,提出问题,但共同讨论分析,共同合作。B、教学基础操作过程:

教师展示目标→教师授新课→教师点拨释疑→教师提问答疑→形成性检测→教师巡视小结。

5、效果:A、由个体到整体。B、由分组到共同。C、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四)建立“课内与课外的交互”体系。

学好英语不但要在课内获取知识,还必须通过大量阅读课外知识获取更多的信息,课内课外要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课堂教学要增加语言实践活动的广度和密度,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拓视野,增强智力和培养能力。其办法:A、增设“阅读理解”。要有一套完整阅读材料体系,B、邀请外国教师授课、讲学。学生们从中能得到了不少有关中西文化的差异和中西方的风土人情。C、开设英语角,英语晚会,演唱英语歌曲。

总之,根据语言发展规律,以“听、说”领先,“读、写”跟上,在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方法传授不同的知识。

学校课堂教学改革计划 第2篇

(2012-2013学年)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育改革的永恒主题。素质教育最终要通过课堂教学过程来实现,优化教学过程,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了在本中提高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水平和教学质量,现将具体工作做以下安排:

一、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在本我校将要求教师认真落实课堂计划,努力上好每堂课,实现学科素质教育目标。教师在工作中要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管理,指导,按学科素质教育的要求备好课,上好课,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指

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

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教学大纲,对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要做到精选,认真分析,研究,理解教材,在授课过程中,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抓好关键知识的联系,构建知识结构,教学内容的安排要有序,抓好技能训练,智力开发及非智力因素的结合,培养学生的智能及良好品质。

三、采用多种课堂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目标,内容及学生情况确定自己的教学方法,坚决清除应试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的原则,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做好课堂教学评价工作

中等职业学校课堂教学改革 第3篇

一、参与式教学的思路

参与式教学指:全体师生共同建立民主、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参与和发展机会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导他们自主学习, 教学就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以参与式教学的思路贯穿课堂教学, 借助教学任务这条线索, 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 让课堂教学向课前、课后进行延伸扩展。在参与式教学的思路下: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任务准备、小组讨论、演习;课堂上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评价、总结;课后通过实践对学习成果进行检验。

二、课堂教学的改革

中职学生的厌学情绪是无效教学、低效教学的主要原因。对于不想学习的学生, 无论教师再怎么努力教, 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因此,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爱上学习。

下文以参与式教学的思路, 从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评价这五个方面对课堂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一) 教学设计改革

格罗 (G援Grow) 提出: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会经历“依赖、产生兴趣、积极参与和自导学习”四阶段。与之对应, 教学设计可分为“学生依赖—教师主导”“学生参与—教师引导”“学生主导—教师促进”“学生自导—教师服务”四种模式。教学模式要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将课堂的主体地位让给学生的学习, 教师作为教学设计者, 主要职责是答疑解惑。

教学设计改革是指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 根据学生所处的阶段, 采用不同的模式。中职学校的一年级学生处于“学生依赖—教师主导”阶段, 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培养, 即“授之以渔”。所以, 面对一年级学生, 在教学设计上要逐步向“学生参与—教师引导”的模式进行过渡。接着, 根据学生的参与程度、学习情况, 再逐步转向“学生主导—教师促进”的模式。这时, 在特定的学习任务下, 学生已经能够较好地驾驭自主学习的方法和进度, 课堂的主导地位已经让渡给学生。“学生自导—教师服务”是参与式教学的最高级别, 对师生的要求都非常高, 教师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二) 教学环节改革

课堂教学一般包括:新课导入、设定目标、课内探究学习、练习反馈、作业布置这几个环节。在中职学校, 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较多, 课堂时间有限, 如果在课堂上完成所有的教学环节, 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就会非常有限。像推销这种以训练为技能习得主要手段的学科, 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不合适。

以高效课堂为出发点, 笔者认为可通过将教学环节进行前推、后移, 课堂主要用于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评价反馈。具体来说, 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将全班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 运用班级博客、QQ讨论群等方式, 提前将新课内容、教学目标、任务书、评价标准传递给学生, 鼓励学生通过各种资源、方法进行学习, 并提前练习、讨论;第二阶段, 在课堂上,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相关知识的总结、提炼、评价与反馈, 并将作业布置下去;第三阶段, 课堂的拓展, 主要以学生的作业、实践为主, 通过班级博客、QQ讨论群、实习报告这些方式进行检验。这样, 既可以解决课堂时间有限的问题,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又能提高学习效率。

(三) 教学方法改革

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 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 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教学方法改革是指运用参与式教学法,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参与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不同, 在教学过程中, 强调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 在教师的引导下,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团队协作等活动来解决问题、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 强调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参与式教学法”并不是指某一特定的教学方法, 而是一种类型教学方法的总体概括。教师要分析学科和学生的特点, 选择合适的方法, 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将不同方法配合使用。总之, 以学生的高度参与为前提, 结合教学任务的内容, 可以综合运用各种参与式教学法开展教学。

(四) 教学管理改革

课堂教学管理是指对课堂教学的引导和控制。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不等于说“撒手不管”,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度, 并参与到其中去, 在必要时候提供引导或帮助。承接上面提出的教学环节的拉伸, 教师课堂教学管理的范围也要相对应地进行扩展。教学管理改革包括:管理时间的扩展 (课前任务的布置以及课后实践的监督、指引、反馈) 、管理手段的多样化 (包括面对面交流、多种网络交流手段) 。根据“90后”学生的特点, 利用网络的手段更有利于交流。教师通过建立网络虚拟空间, 供师生进行学习交流讨论、分享学习的成果。如此, 学生会感觉学习的时间、空间更灵活了, 更容易自行把握。

(五) 教学评价改革

不同的学生存在不同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个人素质。教师要“因材施教”, 在评价上面也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 不能搞“一刀切”。为每个学生建立“学习档案”, 根据学生在各个教学任务上的表现, 一一记录在档案中, 从而形成针对学生个体的动态评价。“学习档案”由学生本人、学习小组成员、学习小组长和教师共同填写。这样做的好处有:对于教师来说, 分析学生的个体情况, 能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学习建议, 使评价更具客观性, 做到因材施教;就学生自身而言, 清楚自己的问题所在, 这样, 学习的目标性就会更强, 就能制定出适合的阶段性目标。

根据学生的基础可以把学生大致分为A、B、C类。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小组学习里发挥的作用各自不同, 对他们的要求也有差别:对于A类的学生, 对他们的要求最高, 他们除了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还要负责统筹、组织小组学生, 帮助小组成员完成学生任务;B类学生要求自行独立完成学习任务:C类学生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逐步提升。高效的教学评价机制应该是这样的:帮助学生认清自身情况, 肯定他们的进步, 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能。

三、高效课堂的构想

让我们来想象这样的一节课:上课铃声响起, 教师面带微笑地走进课堂, 学生早已经将教室摆放成一个舞台, 跃跃欲试。本节课的任务是向客人推销手机, 学生在课前已经做好充分准备, 并且经过多次演练, 各个学习小组将派出优秀代表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他们深信自己的表现一定会得到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肯定。结合学生的表现, 各个小组给出诚恳的评价和建议, 最后由教师将其中的知识和技巧进行总结。下课铃声响起, 课堂仍未结束, 学生将自己的体会记录下来, 在课后继续探讨, 当他们遇到问题, 可以选择与其他同学讨论或者是通过各种方式向老师提出, 也可以通过实践来进行检验……这无疑就是我们理想中的高效课堂。真正的学习不是被动灌输的, 而是主动寻求的。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把课堂交给学生。

以学生为中心, 运用参与式教学的思路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 对教师本身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同时, 课堂教学也充满“不可预知性”。对待“不可预知性”的方法只有一个, 就是“以万变应万变”。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 教师在教学的成长道路上哪怕只是迈出了小小的一步, 也是很有价值的。坚持学习、交流, 相信我们会逐步探索出更多宝贵的经验。

摘要:新课程教学改革已经推行多年, 但是中职学校课堂教学仍然面临着无效教学、低效教学的困境。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是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课堂教学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本文以参与式教学的思路, 对中职学校课堂教学改革进行积极的探索。

关键词:有效教学,高效课堂,参与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崔允漷, 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许崇文.“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 2011 (4) .

全民健身计划与学校体育教学改革 第4篇

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滞后于全民健身计划的发展

社会对体育的需求,呼唤着学校体育的改革。为更好地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必须使学生感受到运动的乐趣,进而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主动性。但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普遍存在着盲目追求体育教育目标的近期效益,过分强调学生的现实锻炼,片面地将增强学生体质及教育目标只集中于在校期间学生的体育状况上,体育课也因此变成了素质测验课,缺乏对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意识和习惯以及独立进行自觉锻炼的能力方面的培养。学校体育教学主要还沿袭着“课堂为主、书本知识为主、教师主导作用为主”的“三为主”教学方式。教学形式多数是“命令式、模仿式、检查式”的“三式”教学过程,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极少,由此造成了学生离开教师走向社会后就不知道如何进行体育锻炼,如何去强身健体。

二、关于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1.强化体育意识,树立独立的终身体育观

学生的体育意识强弱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效益和终身体育观的建立。长期以来,中小学生体育意识薄弱,要想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应让学生体验到体育活动中的乐趣,激发起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其次是在学校中营造体育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再次要改革中小学体育竞赛的制度,增加小型多样、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级别、不同项目的趣味比赛,增加智能与体力结合的比赛等。

2.改革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线的教材、教法体系

现行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竞技运动项目过多,教材的难度较大;每项教材的技术要求过高、环节过细,且各年级教材的重复现象严重,加之教材中多采用“填鸭式”的教法,严重影响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竞技运动项目对场地设施要求过高,大部分学校难以保证,从而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转变教学观念

传统体育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其表现就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只会跟在教师后面进行模仿练习。这种旧的体育教学观,不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

4.转移教学重点,着重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

终身体育观的确立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对中小学提出更高的要求:除增强学生的体质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使其学习科学的健身方法,达到体育自立。长期以来,我们的体育教学强调运动技术的精雕细刻,其教学重点实质上是传授和掌握运动技术,加之教材的难度较大,无法发挥其自主性,致使学生的自主活动能力较差。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学中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上,首先要求学生要动起来,在活动中激励学生乐学,然后通过乐教与乐学的结合,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提高体育能力。

因此,在体育教学改革中,首先应当转变教师旧的教学指导思想,变被动式教学为主动式教学。主动式教学,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由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只有教师转变了旧的教学观念,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真正学到体育的技能技术,并能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使之受益终身。

全民健身计划与学校体育教学改革 第5篇

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颁布了《全国健身计划纲要》,这是国家发展社会事业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一项国家领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有目标、有任务、有措施的体育健身计划,是与实现社会义现代化目标相配套的社会系统工程和面向21世纪的发展战略规划。对于实现全民健身计划对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安定团结,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都将产生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

一、全民健身计划赋予中小学体育的历史使命

青少年儿童是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实施对象。做好中小学体育工作,努力提高学生的体育和健康水平,并引导其将来终身参加体育活动是全民健身计划赋予中小学体育工作的历史使命。因此,中小学体育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极相协调,加快自身改革的步伐,培养他们体育锻炼的意识,教会其科学的锻炼方法,提高体育能力,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在中小学逐步形成人人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潮,为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的健身教育打好基础。从而有力地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全面实施,达到全民健身之目的。

二、学校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位作用

学校体育是社区体育、家庭体育的基础。社区体育的发展,是与社会经济生活的逐步改善相伴随的;人们自身对体育功能和作用认识的深化,是社区体育、家庭体育广泛普及的重要原因。社区体育,家庭体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健身娱乐,其群众性,社会性较突出,且个人参与的自由度较大。而学校体育的对象是青少年,众所周知,一个人从6―25岁之间接受的学校教育,对于一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其中,学校体育在这个阶段所担负的角色是举足轻重的。它以促进青少儿身心发展,增强体质为目的,其教育性、阶段性较为突出,且具法定特征,带有了强制性。与此同时,学生掌握体育知识的多少,对体育爱好程度的高低,体育能力的强弱,对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参加体育活动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体育是能够为学生离校后参加社区体育和家庭体育的实践打下基础的。目前,我国有普通中、小学86万6千多所,在校中小学生1亿6干多万,因此,要使全民健身计划得到良性循环的发展,就要把学校体育摆在战赂重点的位置。

这是因为在落实健身计划的过程中,人们要锻炼,就需要方法和手段,掌握方法和手段需要教育和时间。只有学校体育才能使人们接受到良好的体育教育,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人们终身从事体育运动的态度和能力,使受教育者热爱体育运动,自主、自发地参加体育运动,在促进身心发育的同时,自然地创造劳动,享受运动的快乐和运动的本质,使运动文化成为将来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同时可以带动更多的人参加体育运动,使其在全民健身计划的具体初实施中起骨干作用。

三、全民健身计划与体育教学改革

(一)学校体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会对体育的需求,呼唤着学校体育的改革。为更好地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必须使学生感受到运动的乐趣,进而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主动性。但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普遍存在着盲目追求体育教育目标的近期效益,过分强调学生的现实锻炼,片面地将增强学生体质及教育目标只集中于在校期间学生的体育状况上,体育课也因此变成了素质测验课,缺乏对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意识和习惯以及独立进行自觉锻炼的能力方面的培养。学校体育教学主要还沿袭着“课堂为主、书本知识为主、教师主导作用为主”的“三为主”教学方式。教学形式多数是“命令式、模仿式、检查式”的“三式”教学过程,给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极少,由此造成了学生离开教师走向社会后就不知道如何进行体育锻炼,如何去强身健体,如何进行体育锻炼的自我监督。

(二)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1、强化体育意识,树立独立终身体育观

学生的体育意识强弱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效益和终身体育观的建立。长期以来,中小学生体育意识薄弱,要想改变此状况,首先让学生体验到体育活动中的乐趣,激发起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其次是在学校中营造体育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再次要改革中小学体育竞赛的制度,增强小型多样、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级别、不同项目的趣味比赛,智能与体力结合的比赛等。

2、改革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线的教材、教法体系

现行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是以竞技运动项目过多,教材的.难度较大;二是每项教材的技术要求过高、环节过细且各年级教材的重复现象严重,加之教材中多采用注入“填鸭式”的教法,严重影响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三是竞技运动项目对场地设施要求过高,大部分学校难以保证,从面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转变教学观念

传统体育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表现就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只会跟着教师后面进行模仿练习。这种旧的体育教学观,不利于90年代新型人才的培养。

因此,在体育教学改革中,首先应当转变教师旧的教学指导思想,变被动式教学为主动式教学。主动式教学,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由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只有教师转变了旧的教学观念,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真正学到体育的技能技术,并能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使之受益终身。

4、转移教学重点,着重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

学校课堂教学改革计划 第6篇

[摘要]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的一场深刻改革,涉及到学校各个方面,可谓牵一发动全身。校长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关注什么?应扮演一个什么角色?如何为新课程实施提供一个支持性的环境,是校长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学校发展计划校长支持性环境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正在进行的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教育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学校发展计划则是一套从国外引进的比较先进的学校管理理念和技术。在实施学校发展计划的过程中,校长要联系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实际,正确地履行校长在新课程改革中的角色职责,为新课程改革营造一个适宜的管理环境,去统领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一、新课程改革中的软肋——新课程改革需要寻求一个支持性的管理环境

较之以往,新课程改革的确是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涉及到学校各个方面,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当新课程改革实施到了一定深度,触及到学校的文化、制度、管理理念等深层次问题的时候,教师们就会感觉到无奈和无助。教师们迫切需要一个为他们提供开放的、自由的,能够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的,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充分施展才华的支持性的管理环境。然而,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一个软肋就是一个从制度层面、从学校整体出发的管理良性环境没有先期建立起来。尽管在实施过程中,一些学校也能够对原有的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学校管理做局部的改革,但显然这样的做法是被动的和辅助性的。解决这一软肋的关键人物在于学校校长。校长必须为学校进行新课程改革提供一个支持性管理环境,这对校长来说是一个新挑战。在新课程改革中,校长的关注点在哪里?何为校长应为之事?这些问题应引起校长足够的重视、思考和正确定位。校长应成为新课程改革中的主动者,去统领全局,去寻觅和建立一个能从学校整体上,从制度层面上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一个支持性的学校管理环境。学校发展计划无疑是一个可供校长选择的较为理想的选项。

二、学校发展计划与新课程改革。

学校发展计划下的学校管理适合并能够支持新课程改革无论是在学校发展计划下的学校管理,还是新课程改革,都反映了当今时代经济、文化、社会的相同背景,都体现了现代教育、现代学校管理发展的新趋势,其底蕴和渊源是一致的。

两者所处的层面不同,但相互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显然,前者对于后者是一种根本性的支持,能为后者提供一个适宜的良性的管理平台,一种安全背景,一种自由氛围,一个制度支撑,一种生长的“土壤”。这正是前期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许多学校所缺失的,是许多校长在新课程改革中需要寻觅和建立的一个新的学校管理模式。而这一新的管理模式是可以在学校发展计划的技术及理念引领下建立起来的,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一脉相承的.。

三、新课程改革应成为学校发展计划制定与实施的重要关注点。

校长要制定一个能为新课程改革提供支持的学校发展计划总体上说,旧的管理理念及模式与新课程改革是格格不入的。在全国中小学校广泛开展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一些学校管理层面引入了学校发展计划。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因此,校长在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计划的过程中必然要把新课程改革作为一个热点来关注,从而制定出一个能为新课程改革提供支持的学校发展计划。

(一)在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计划过程中,校长必须明确和处理好与新课程改革的关系。如果从学校管理学角度来考查这两者关系的话,学校发展计划引发的学校管理改革必须承担起为新课程改革提供支持性管理环境的历史使命,即在学校发展计划下学校能形成一个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相通的全局性的管理制度、工作平台、文化背景,去正面服务新课程改革。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主动统领和倡导新课程改革,使校内形成一种新课程改革的驱动力。

在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计划的过程中,校长必须将新课程改革纳入视野。一方面校长在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计划的全过程中必须深切关注新课程改革。另一方面,不能将学校发展计划的实施与新课程改革割裂开来,学校发展计划不应是充当一个被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角色,而应该做新课程改革的主角,将新课程改革主动纳入到学校的发展计划当中去,从学校整体层面去规划和推进新课程改革。

(二)既然学校发展计划与新课程改革是一脉相承的,学校发展计划就可以也应该要有意识地将新课程改革的一些具体策略、行动纳入到学校发展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的具体过程中,使这两者同步发挥各自的作用,相互交融在一起,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比如在学校发展计划具体的目标和措施上,应该有目的有步骤地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任务加以体现,并通过学校发展计划的实施得以落实。还可以有意识地通过学校发展计划目标体系去构建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规划,有步骤、分阶段地去推进新课程改革。比如,第一步可以是建立一个与新课程改革目标一致的学校管理制度,第二步是围绕新课程改革实施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抓好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第三步回到课堂上来,通过课堂教学的改革实施新课程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要在学校发展计划基础上建立一个适宜于新课程改革的自主管理机制——校本管理机制。所谓校本管理是指以学校为本位的管理,是学校组织有相当大的办学自主权,并根据学校本身的特性和需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校本管理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学校的管理是否立足于学校的根本,从学校的本色出发,进行自我管理;二是学校是否有能力、有权力、有责任进行自我管理。学校发展计划自下而上,广泛参与等机制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第一个问题,同时也对第二个问题提出了匹配性的要求。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学校能从学校的本源出发,从当地社会发展的特点出发,从学校的条件、问题和特色出发来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管理。学校的本源是什么?当地社会发展的需求是什么?学校的发展条件和问题在哪里?学校需要如何定位?学校需要配备怎样的教师?培养怎样的学生?诸如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学校发展计划的制定过程很好地加以解决,从而更好地配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形成校本课程,开展校本研修,发生真正意义上的校本管理。

(四)在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计划的过程中,校长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培植民主、开放、参与、充分尊重人性的学校文化氛围。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一个适宜的“土壤”,在这样一个适宜的“土壤”里,新课程改革才能充分地、自由地、健康地“生长”。在一个禁锢、封闭、没有参与、只见物不见人的环境里实施新课程改革,会让人们感觉到突兀、别扭,会使新课程改革变形,甚至于窒息。

南岳学校新课程改革工作计划 第7篇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发扬团结协作、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进一步推动和深化新课程改革,认真做好教育科研工作。以学校发展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全体教师参与新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新课程改革真正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和增长点。

二、工作重点:

加大新课程研究的力度,以教研组为载体,以塑造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前提,以先导性和高效率为宗旨,以推进课堂教学素质化为中心,行之有效的开展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研究。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导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优化活动课程与环境课程的育人功能。在研究中谋发展,在研究中求创新。通过教育科研的指导,努力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和谐发展,切实促进我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三、实施机构:

为加强新课程改革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成立学校课改领导小组 组长:尹华亮

副组长:付政石

成员:付力才、袁均军、谢梅芳

四、实施要点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增强教科研意识

⑴ 加大“科研兴校、科研强师”的宣传力度,通过集中学习和考察等活动,宣传“科研兴校、科研强师”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在全校营造“科研兴校、科研强师”的良好舆论氛围。

⑵ 抓好现代教育理论学习,每周利用教职工例会时间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教学信息动态,课程改革有关信息以及教育教学形势分析,积极传播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改革信息,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增强全体教职工的科研兴校意识。

⑶切实有效开展校本培训工作。对于新教师,注重以实践任务为主线;对于3至5年的初级教师要突出知识的更新和实践经验的反思,旨在形成教师的自我意识,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对于中高级教师要以教育科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为重点,实现“通过教师参与教育科学研究,促进他们由‘经验型’向‘专家型’教师过渡”。探索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的管理机制,积极推进科研兴校进程。

2、强化常规,夯实基础,提高教育教学效益

加强常规教育教学管理,确实做好年级组的教研活动是提高教科研水平的基础,我校将进一步规范常规管理。

⑴ 继续完善教师公开教学交流制度,及时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全校每位教师都必须上一堂公开课,做到课前有准备、课后有评价,切实把教研抓到实处。

⑵ 定期举行新教师指导课、骨干教师观摩课,做到有个案研究,有教学讨论与小结。每次活动由各备课组集体备课,由主讲教师在全校讲课,各学科全体教师参与听课、评课,共同探讨教法与学法,不断丰富认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⑶ 加强备课组建设,落实备课组“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课题、定中心发言人,切实抓好集体备课制度。

⑷ 加强与兄弟学校教研交流活动,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断与兄弟学校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促进。

⑸继续开展校级优秀教案(课件)、优秀课、优秀论文教学“三优”的评选工作,每学期举办一次教学常规展览、评选优秀备课组等活动,提高教研活动质量。

⑹积极为青年教师施展才华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3、以老带新,注重培养,不断提高师资水平

⑴ 继续推行“新教师——指导教师制”,以老带新,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⑵ 鼓励教师、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师资学习或培训,为教师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和提供机会。

⑶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组织他们在本校开展举办讲座,上示范课等活动,并且不断培养校级学科带头人。

⑷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属师范专业与教师所教学科紧密相关的提高学历层次和第二学历教育的学习。熟悉本专业、本学科的最新知识和信息,完善知识结构,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⑸组织优秀教师参加课题研究。

4、加强领导,建立制度,提高“科研兴校”成效

⑴ 定期召开“科研兴校”领导组会议,研究和探讨教科研阶段情况。

⑵ 建立激励机制,把是否参与教科研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

称评聘、评先评优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

⑶ 对课改、教改、教研有成效的给予一定的奖励。

⑷ 学期末做好教科研总结,做好课题小结,健全档案资料,实行规范管理。

五、活动安排:

二月:

制定教学改革计划,布置工作;健全教研机构,充实教研力

量。

三月:

1、组织教师研讨《国家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2、做好教研常规工作的检查与督促。

四月:

1、各教研组研究新课程教学公开课;

2、组织开展新课堂教学案例评比活动;

3、做好教研常规工作的检查与督促;

五月:

1、组织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工作;

2、做好教研常规工作的检查与督促;

六月:

1、参加上级教研机构组织的中考讲座;

2、做好教研常规工作的检查与督促;

3、组织教师撰写新课程改革的论文;

4、做好教科研工作检查、评比、整理教科研档案;

5、对教师教科研工作情况进行考核;

6、撰写教研工作总结。

学校课堂教学改革计划 第8篇

一、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目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 重视不够, 生源匮乏

虽然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一直在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但思想上和行动上仍然偏重普通教育, 没有真正把职业教育放在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样, 无论从资金、设备、待遇, 还是从师资、生源等方面, 都明显低于普通教育。这样做, 不仅严重影响了职业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而且严重打击和压抑了职业学校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 在社会上也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致使多数学生家长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到职业学校去上学, 不愿选择职业学校的课程。即使在不得已情况下勉强去职业学校上学, 也是无奈之举, 心理上也是被动的、消极的。这就直接造成了普通教育学校超编、扩班, 而职业教育学校却生源短缺, 招不到学生, 招不满班的现状。

2. 学生基础差, 学习目标不明确

由于生源匮乏, 职业教育学校每年招生大都是不讲条件、不看分数, 只要愿上就可以招收。这样的学生进来后, 由于基础较差, 上课听不进, 听不懂, 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进度。一段时间下来, 不少学生感到难学, 逐渐产生了厌学情绪。另一方面, 职业教育学校招进来的学生, 有相当一部分并不想上职业学校, 而是考普通高中无望后在家长逼迫下的无奈选择。因此, 即使进到职业学校, 也是抱着“破罐破摔”的思想, 学习目标不明确, 意志力薄弱, 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3. 资金短缺, 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由于资金短缺, 一些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设备落后、陈旧, 无法进行及时地更新和修补, 更无法筹建新的教学、实习场地。再加上思想上的模糊认识, 对实践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 把旅游专业的实践教学看作是“辅助性”课程来设置, 一直停留或满足于在简单的实践技能教学上, 没有形成实践性教学的架构体系。这就造成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的大部分课程仍以教师课堂讲授灌输为主, 旅游职业教育思想落后, 教学方法陈旧, 常规教学缺乏市场需求意识, 只是照本宣科, 无法突出自身的特色。

4. 师资力量不足, 质量不高

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大都是近年才开设的专业, 办学历史不长, 不少中等职业学校的旅游专业是在师资、实训设施等均不具备的条件下匆忙开设的, 专业课教师严重不足, 不得不让一些教师临时改行, 或直接让刚毕业的大学生来充任。这样, 就造成了许多旅游专业的教师不仅缺乏专业知识, 而且普遍缺少从事旅游工作的实践经验, 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 致使旅游专业的实践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积极探索, 改变培养目标, 加强实践教学

1. 端正思想, 增加投入

职业教育是为国家经济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技术人才支撑的教育, 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所不可缺少的专门技能教育, 必须引起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足够重视, 下大力气, 加大投入, 把职业教育的发展真正提高到与普通教育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 甚至更高的地位, 才能促使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也只有这样, 才能扭转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给职业教育注入生机和活力。

2. 加大宣传力度, 广开生源门路

针对社会上有些人对职业教育存在的偏见或模糊认识, 各级部门和职业学校应加大宣传力度, 让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以及职业教育对学生就业、技能掌握等的优越性, 吸引有志向的应届毕业生投报职业教育学校, 努力扩大招生数量, 提高招生质量。

3. 依据社会需求, 开发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

随着社会经济和旅游业的飞速发展, 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为此, 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改革应紧密围绕社会需求, 努力培养学生以适应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的广泛需求和职业岗位多变的需求为目标取向, 不断拓宽专业覆盖面, 打好文化和专业基础, 争取成为“一专多能”型的复合型人才。

4. 根据本地经济现状和本校办学条件, 注重学生社会实践及分层次教学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课程设置应根据本地经济现状和本校办学条件, 兼顾本地经济发展的特点, 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 以满足本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同时, 应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具体条件,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分层次教学, 因材施教, 因人而异, 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 培养出不同层次的合格人才。

5. 注重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在课程改革中应充分突出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 注重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 实行“多证书”制度, 即在学生毕业证书的基础上, 还尽量要求学生取得导游资格证, 客房、餐厅、前厅等级证等, 并筹建模拟客房、模拟餐厅、导游模拟室等, 以确保教学实践和技能训练的有效开展。

6. 拓宽渠道, 加强培训, 努力提高师资水平

教育的关键在教师, 强校的根本在师资。教师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和质量。教师的质量、知识能力和文化素养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 应广开渠道, 鼓励教师自学和脱产培训相结合, 加强资金投入和培训力度, 努力提高现有旅游专业教师水平, 以适应新形式发展的要求。

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 为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应当抓住机遇, 及时调整和适应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 增加投入, 深化改革, 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进一步适应旅游业蓬勃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艳.浅谈职业学校旅游人才培养[J].经营管理者, 2009 (4) .

[2]张培茵, 赵阳, 石长波.关于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方法的思考与实践[J].旅游学刊 (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 , 2004 (7) .

[3]吴剑豪.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设计[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 (4) .

学校课堂教学改革计划 第9篇

面对新形势下的新任务,我们既要坚持多年来行之有效基本经验,又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工作思路。在进入低生育水平之前,就整体来看,人口计生宣传教育的特点是:宣传教育的对象是被管理者;内容以政策法规为主;形式以注入式、说教式、集中式和突出式为主;效果旨在打造声势。自进入稳定低生育水平新阶段以来,人口计生工作的社会环境和工作任务发生了质变,其基本特征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以人为本,以法行政,优质服务,综合治理,稳定低生育水平。与此相适应,宣传教育诸因素也必然发生变化,宣传教育的对象不是被管理者,而是计划生育的主人;宣传教育的内容以相关的法律法规、生育质量、生育文明、生殖健康知识为主;宣传教育的形式以互动式、参入式、自助式、启发式、多样性为主;宣传教育的效果要求激励民心、凝聚民气,宣传与服务紧密结合,建设新型生育文化,转变人民的婚育观念,建设社会主义生育文明。这是一次质的飞跃。飞跃本身,决定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必须改革创新。

文兰办事处辖区共有43个单位,其中教育局所属学校89所,为了适应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在工作中结合实际进行一系列创新:

一、从宣传目标入手,进行改革创新

新时期的宣传教育工作,必须从单纯改变人的生育行为向转变新的婚育观念、建设新型生育文化、形成新的生育文明转变。一方面要提高学校教师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另一方面要靠建立新型的婚育制度、宣传科学文明的婚育观念。结合学校实际突出抓好五项建设:即抓理论建设,用科学理论武装人;抓思想道德建设,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抓科技文化建设,用婚育知识以及相关知识教育人;抓好文化环境建设,用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感染人;抓好法制建设,用现行生育政策规范人。简要来说,就宣传目标而言要换位思考,思考如果我是一名教师,我想了解什么知识,教师需求目标是什么。

二、从宣传方式入手,进行改革创新

宣传教育方式是为宣传教育内容服务的。新时期的宣传教育工作,要从注入式、说教式、诫喻式向参与式、互动式、引导式转变。计生干部必须真正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爱心服务,贴心宣传,连心教育”;广泛推广“关心服务法,启发诱导疏通法,交流咨询法,典型示范引导法,算账对比法”等。针对学校教师的特点,根据他们的需求,安排宣传工作。宣传品要充分考虑到城乡差别,比如,农村学校的宣传品多摆在外面给教师看,那么就要色彩浓郁;城市的宣传品如办公台历、折叠图片等很受欢迎。要逐渐形成新的理念——“需求服务,知情选择,有求必应,无求不扰”,使广大教师真正做到“婚恋生育讲科学,避孕节育会选择,生殖健康有办法,合法权益能维护”。

三、从宣传内容入手,进行改革创新

新时期宣传教育要从一般化的宣传内容向有明确针对性的宣传内容转变。人口计生宣传教育工作的内容要根据人口计生工作形式的发展及不同人群的需求而不断调整、拓宽。增强三个意识,按需施教,在针对性上下功夫:其一,增强服务意识,注意宣传内容的针对性;其二,增强质量意识,注意宣传方法的针对性;其三,增强时效意识,注意宣传过程的针对性。通过有针对性宣传教育,使广大教职工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瓦房店市文兰办事处所属辖区89所学校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各级领导高度评价,先后被评为大连市、瓦房店市先进集体。我们也充分认识到只有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大力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计划生育的舆论氛围,通过不断地改革与创新,才能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开创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认识钟表教案下一篇:古建筑文化遗产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