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滑动摩擦力教案

2024-07-12

高中滑动摩擦力教案(精选6篇)

高中滑动摩擦力教案 第1篇

滑动摩擦力教案

物理学07级05班马铃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知道滑动摩擦的概念、产生条件;

(2)、知道决定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及数学表达式。

2、能力目标:让学生认识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归纳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对牛顿的分析,培养学生淡定、宽容的生活态度;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严谨、执着、创新、理性、求真、协作的科学精神。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难点: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三、正文

1、引入:用小实验验证牛一,并得到矛盾。

复习牛一,提问:根据牛一,给桌子上的书一个初速度,它将怎样运动?小实验:桌子上有一本书,给它一个初速度,观察它的运动情况。

和预期结果不一样,提出假设:牛一是牛顿吹的一个牛。

引出牛顿的话:让时间去证明一切吧。分析这句话,得出“我们都应该有淡定、宽容的生活态度。”

2、正题:牛顿是正确的,为什么试验结果和理论结果对不上号呢?因为我们还有知识没有学。

滑动摩擦力

定义: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所受到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产生条件:a 两个物体; b 接粗面不光滑;c 物体间存在压力;d 物体间存在相互运动。

三要素:。a作用点 :在物体与物体的接触面上

b方向 :总跟接触面相切,并跟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c大小 :实验感受

小实验:a将手放在桌面上轻轻滑动,用力!再用力!再用力!感觉滑动摩擦力不断增大;b 将手放在纸上重复上述动作。

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2),实验器材:滑块、砝码、弹簧测力计、棉布、纸等。

(3),实验步骤:a提出问题: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b作出假设:① 跟作用在接粗面的正压力有关系

② 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系

③ 跟接触面积大小有关系

④ 跟运动速度有关系

c证明假设:利用弹簧测力计测滑动摩擦力

d分析,得出结论:F滑=μFN

e、实验精神:严谨、执着、创新、理性、求真、协作。

3,实际应用:

a课内思考:

如何改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1)什么时候需要增加滑动摩擦力?怎么办?

(2)什么时候需要减小滑动摩擦力?用什么方法?

方法归纳:

(1)改变动摩擦因素μ

(2)改变正压力

b实际例题:

例:一个重G=500N的物块贴着地

面滑动,已知物块和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为μ=0.2,拉力F=100N,如图所示,则此

时物体所受地面的滑动摩擦力F滑的大

小为多少?

解:如图

F滑= FNμ

= μ G =0.2*500N=100N

C发散思维:

(1)、F拉总等于F滑吗?

(2)、生活中正压力都是重力G吗?若不是,滑动摩擦力怎么求?

(3)、不使用测力计,利用另外器材,验证滑动摩擦力大小公式。(创新)(小提示:斜面)

4,作业:(1)实验报告(500字以内)

(2)发散思维题目的大概思路,建议组成团队讨论。(500字以内)5,结束语:物理世界随时欢迎大家前来观光、研究。

四、板书设计:

采用PPT教学,只在黑板上作必要解释说明。

高中滑动摩擦力教案 第2篇

【教材分析】

“摩擦力”一课是高一《物理》第一章第四节内容,该节知识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它不但是力学的基础,也是组成整个高中物理知识的一块“基石”,所以对这节内容的教学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要把它放在一个较高的教学层面上来对待。由于摩擦力问题的复杂性,且在具体问题中又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尤其静摩擦在许多情形下似乎又是“若有若无,方向不定”,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真是扑朔迷离,不易理解。也正是由于教材内容的上述特点,本节课又易于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易于培养学生的辩证观点,易于锤炼学生的物理素质。要充分用好该节教材内容,深入挖掘知识间的有机联系,对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思维训练,进而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本节课中的主要知识点有: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或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处产生的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的力,叫做摩擦力。由定义出发,摩擦力又可具体分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1)静摩擦力: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随其它的外力或运动状态的变化而变化,大小可在零与fmax之间变化,方向亦可变化、一般需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来计算它的大小。虽然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但有时由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难以判断,所以它的方向往往也需由物体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等来确定。(2)滑动摩擦力:大小为f=μN,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一般情况下,相对于静摩擦力来说,滑动摩擦力还是比较容易确定的,它像一个恒力似的,但有时滑动摩擦力在问题中亦是一个变化的力,其大小与方向均可改变。这两种摩擦之间也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两种摩擦也可以相互转换。

【学生情况】

学生在初二时已学过有关摩擦力的初步知识,并且初中把摩擦力详尽地分成了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三种形式,同时,在初中阶段学生也较为完整地学习了二力平衡的知识,初步学习了在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的知识,进入高一以来,又学习了力、重力、弹力等三节知识内容,其数学知识在物理方面的应用能力也随着各科的学习而有所提高,尤其是前一节弹力的知识,与本节摩擦力的知识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首先,它们都是被动力,在求解时,其大小和方向往往要由其它力的大小及方向来确定;其次,它们均为接触力,物体间必须相互接触才能发生此类相互作用。当然,关键的是它们之间是有很大的区别:首先,力的性质不同;其次,弹力是法向力,摩擦力是切向力;物体与物体接触之处,有弹力未必有摩擦力,但有摩擦力时则必有弹力存在,等等。这些不同之处也正是要认真学习的。在教学中,要注意复习旧知识,做到恰当而有益的迁移,但同时又要让学生正确牢固地树立新概念,严防头脑中已有的相关知识、概念的“负迁移”,使学生对该部分知识和技能达到顺利的“内化”,同样,教学重心不宜提得过高,应关注学生的“知识最近发展区”,调整教学内容、步骤和设计教学方法,力争使学生“奋力一跃”后,便可达到学习目标要求,让学生切实尝到经努力后“成功”所带来的喜悦。

【教具准备】

教师做演示静摩擦力用的教具有:毛刷、滑块、弹簧秤、毛巾等;教师做演示滑动摩擦力用的教具有:滑块、厚白纸、定滑轮、弹簧秤、细线等。学生每两人一组随堂实验用的教具有:小木板、滑块、简易测力计、重物、细绳等。为使学生便于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还需使用大屏幕实物投影仪,此外,为了演示静摩擦与滑动摩擦相互间的转换,还需利用多媒体以及相应课件,以强烈的动画效果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想象和思维空间,因而要认真完成课件的设计和制作。

【教法选用】

课堂中应多使用观察法、实验法等直观教学手段,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教学过程及其各部分的过渡、衔接,均应采取启发式的教学,做到恰当铺垫,适时点拨,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切实维护,必要的讲授、讲解都要紧紧围绕这一宗旨而适可而止。课堂内在引导学生做实验或根据情景思考问题时,教师要主动巡视,巡视时要重视对个别学生的学法指导,以求全体学生在各自原有的水平上都得到提高和发展。

【解法指导】

习题练习也是学习物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因而,教学中也要注意对学生进行习题训练的具体解法的指导,处理本节习题的常用方法有下述几种:

滑动摩擦力的“五性” 第3篇

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有三点: (1) 接触面不光滑; (2) 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弹力存在; (3) 物体间存在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这三个条件, 缺一个则滑动摩擦力为零.但当滑动摩擦力为零时, 不具备的条件则多种多样.

例1 (1993年全国物理卷考题) 如图1所示, C是水平地面, A、B是两个长方形物块, F是作用在物块B上沿水平方向的力, 物体A和B以相同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由此可知, A、B间的动摩擦因数μ1和B、C间的动摩擦因数μ2有可能是 ( )

(A) μ1=0, μ2=0

(B) μ1=0, μ2≠0

(C) μ1≠0, μ2=0

(D) μ1≠0, μ2≠0

解析:因为A与B一起作匀速直线运动, 说明它们之间的摩擦力为零.可能是A与B无相对运动, 但其接触面不光滑, 即μ1≠0;也可能是A与B无相对运动, 但其接触面光滑, 即μ1=0.而μ2≠0, 所以选项 (B) 、 (D) 正确.

例2 (2004年上海物理卷考题) 物体B放在物体A上, A、B的上下表面均与斜面平行 (如图2所示) , 当两者以相同的初速度靠惯性沿光滑固定斜面C向上运动 ( )

(A) A受到B的摩擦力沿斜面方向向上

(B) A受到B的摩擦力沿斜面方向向下

(C) A、B之间的摩擦力为零

(D) A、B之间是否存在摩擦力取决于A、B表面的性质

解析:设斜面C的倾角为α, 以A、B整体为研究对象, 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得整体的加速度为 a=gsinα.

假设A、B之间有摩擦力, 且为 f, 隔离物体B,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mBgsinα=mBa.

代入 a 得 f=0, 所以选项 (C) 正确.

二、矢量性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无关.我们所说的某个物体在运动是以地球为参考系的.所谓相对运动方向, 即是把与研究对象接触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研究对象相对该参照物运动的方向.当研究对象参与几种运动时, 相对运动方向应是相对接触物体的合运动方向.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所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 即是把与研究对象接触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假若没有摩擦力研究对象相对该参照物可能出现运动的方向.

例3 如图3所示, 质量为 m 的物体放在水平放置的钢板C上, 与钢板的动摩擦因数为μ.由于受到相对于地面静止的光滑导槽A、B的控制, 物体只能沿水平导槽运动.现使钢板以速度 v1 向右匀速运动, 同时用力F拉动物体 (方向沿导槽方向) 使物体以速度 v2 沿导槽匀速运动, 求拉力F大小.

解析:物体相对钢板具有向左的速度分量 v1 和侧向的速度分量 v2, 故相对钢板的合速度 v 的方向如图4所示,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 v 的方向相反.根据平衡条件可得:F=fcosθ=μmgv2v12+v22.

从上式可以看出:钢板的速度 v1 越大, 拉力F越小.

三、唯一性

物体在某一个平面里的相对运动只有一个, 所以物体在这个平面里的滑动摩擦力也是唯一的, 不可能在一个平面里同时存在两个滑动摩擦力, 也不可能同时存在一个滑动摩擦力和一个静摩擦力.

例4 如图5所示, 重G=100N的木块放在倾角θ=20°的斜面上静止不动, 现用平行于斜面底边、沿水平方向的外力F拉木块, 则F为多少时, 可使木块沿斜面匀速滑下, 已知木块与斜面间动摩擦因数μ=0.5, 取 sin20°=0.34, cos20°=0.94.

解析:许多同学认为木块受两个摩擦力作用:一是沿斜面向上的静摩擦力与重力在斜面上的分力平衡;二是与F相反的滑动摩擦力.实际上这是错误的.木块受四个力作用, 即重力、推力、支持力和滑动摩擦力.因为木块匀速运动, 由平衡条件

F2+ (Gsinθ) 2=f=μGcosθ.

代入数值得F=32.4N.

四、突变性

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是有条件的, 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 (如正压力或接触物体的运动状态) 时,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均可发生突变.而这些变化往往隐藏在物理过程中, 要认真分析并进行挖掘.

例5 如图6所示, 传送带与地面的倾角θ=37°, 从A到B的长度为16 m, 传送带以 v0=10 m/s 的速度逆时针转动.在传送带上端无初速的放一个质量为0.5 kg 的物体, 它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 求物体从A运动到B所需的时间是多少? (sin37°=0.6, cos37°=0.8)

解析:物体放在传送带上后, 开始阶段, 传送带的速度大于物体的速度, 传送带给物体一沿斜面向下的滑动摩擦力, 物体由静止开始加速下滑, 受力分析如图7 (a) 所示;当物体加速至与传送带速度相等时, 由于μ<tanθ, 物体在重力作用下将继续加速, 此后物体的速度大于传送带的速度, 传送带给物体沿传送带向上的滑动摩擦力, 但合力沿传送带向下, 物体继续加速下滑, 受力分析如图7 (b) 所示.综上可知,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在获得共同速度的瞬间发生了“突变”.

开始阶段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mgsinθ+μmgcosθ=ma1;

所以 a1=gsinθ+μgcosθ=10 m/s2;

物体加速至与传送带速度相等时需要的时间

t1=v/a1=1 s;

发生的位移:

s=a1t12/2=5 m<16 m;

物体加速到10 m/s 时仍未到达B点.

第二阶段, 有:mgsinθ-μmgcosθ=ma2;

所以:a2=2 m/s2;

设第二阶段物体滑动到B的时间为 t2, 则

LAB-S=vt2+a2t22/2;

解得:t2=1 s, t′2=-11 s (舍去) .

故物体经历的总时间 t=t1+t2=2 s.

五、耗散性

一对相互作用的滑动擦力总是做负功, 其大小等于两物体间相互作用的滑动摩擦力Fμ跟它们相对路程 s 的乘积, 而且这一值也等于系统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化的多少.即两物体间由于摩擦而产生的热量Q热.

例6 (2004年全国考题) 如图8所示, 长木板 ab 的 b 端固定一档板, 木板连同档板的质量为M=4.0 kg, a、b 间的距离S=2.0 m.木板位于光滑水平面上.在木板 a 端有一小物块, 其质量 m=1.0 kg, 小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0, 它们都处于静止状态.现令小物块以初速 v0=4 m/s 沿木板向前滑动, 直到和档板相撞.碰撞后, 小物块恰好回到 a 端而不脱离木板.求碰撞过程中损失的机械能.

解析:设木板和物块最后共同的速度为 v,

由动量守恒定律:

mv0= (m+M) v.

设全过程损失的机械能为E, 则有:

E=12mv02-12 (m+Μ) v2.

在全过程中因摩擦而生热Q=2μmgS, 则据能量守恒可得在碰撞过程中损失的机械能为:E1=E-Q=2.4 J.

高中滑动摩擦力教案 第4篇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滑动摩擦力;教具;课例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3)5(S)-0067-2

1.传统“滑动摩擦力”实验教具的不足

“滑动摩擦力”是高中《物理》(必修1)中的重要内容,它既是本章节的重点,又是以后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物体平衡、动量、能量等知识的基础。因此,学生对该内容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许多力学问题的解决。本节课的重点是做好实验,引导学生探究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以及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并得出关系F=μN。

以往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都是手拉着弹簧测力计牵引木块在木板上匀速运动,让学生观察测力计示数,根据二力平衡得到摩擦力大小。但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以下问题:(1)由于测力计指针和刻度很小,第一排的学生都难以观察,后面的学生更是无法看见;(2)手拉着测力计牵引木块“匀速”滑动,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到匀速,因此测力计的读数忽大忽小、不稳定,学生不容易观察;(3)即使物块做匀速运动,由于弹簧测力计也在运动,读数时视线要随着弹簧测力计移动,要准确读数很难,测出的滑动摩擦力误差较大。难以探究出滑动摩擦力和压力之间的定量关系。

2.改进“滑动摩擦力”教具介绍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特意设计制作了“滑动摩擦力”教具,该教具如图1所示。

该教具有两种使用方法:第一种是把图1中的竖直挡板及其附属设备去掉,木箱内侧装有轨道,轨道上有一个垫板,它可以沿着轨道来回滑动。木块置于垫板上,在支架、垫板,木块上都贴有红色的标记,用于判断它们的相对位置。可以先让三个标记对齐,学生通过观察标记的位置变化,直观判断出木块相对运动的方向。进而判断出摩擦力的方向。第二种使用方法如图1所示,将木块和木板叠放于水平桌面上,不可伸长的细线系住木块绕过定滑轮与竖直方向的压力传感器相连,用力拉动木板,使它在桌面上滑动,读出压力传感器的读数,根据二力平衡条件测出木块与木板间的滑动摩擦力。当拖动下面的木板时,静止的物块就会受到滑动摩擦力。由于木板太光滑,摩擦力太小,通过反复的研究发现,牛皮纸反面的粗糙程度最合适,也便于拖动,因此用牛皮纸来代替课本中的木板,可以大大的提高实验的精确性。在实验操作中,由于滑动摩擦力与相对运动速度无关,无需匀速的拖动牛皮纸,这给实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通过观察改进后的实验发现,当拖动下面的牛皮纸时,发光二极管显示的读数也不再跳动了,可见设备的改进是非常成功的。

3.教学案例——“滑动摩擦力”教具的应用

在滑动摩擦力这一节中,滑动摩擦力方向的判断和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本节的难点。

基于学生在初中对滑动摩擦力的认识。滑动摩擦力的定义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学生都容易掌握理解,但学生容易有以下几个错误的认识:(1)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运动方向相反;(2)滑动摩擦力一定是阻力;(3)静止的物体不会受到滑动摩擦力。

先在实验教具的支架、垫板和木块上都贴上红色的标记,以便于判断它们的相对位置,让三个标记对齐,由于支架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可以把它看做是地面,教师迅速的向左拉动垫板,请学生注意观察,木块的运动情况,并作好记录。如果木块在支架标记的左边,则木块的运动方向是向左的,此时木块相对垫板滑动了;若木块在垫板标记的右边,说明木块相对于垫板的滑动方向是向右的,在这个过程中,根据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有接触、挤压,相对滑动和接触面粗糙,所以受到了滑动摩擦力。然后根据物块的运动状态来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由于滑动摩擦力拖着木块由静止向某一个方向运动了,所以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即是该方向。通过该自制教具的实验演示。能非常容易改正学生“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运动方向相反”的错误认识。

对于“滑动摩擦力一定是阻力”的错误认识,教师可以这样,先让三个标记对齐,用力地抖动垫板的拉绳,由于垫板上的木块并没有受到绳子的拉力,但它却能在垫板上相对支架向前运动一定的位移,说明摩擦力起到动力的作用,也容易知道该力是滑动摩擦力。这个实验充分说明了滑动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在第三个实验中,仍是让三个标记对齐,并将木块用细绳固定在支架的一端,然后向另一侧拉动垫板,很明显,木块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但木块相对于垫板是有相对运动的。从数码显示管的读数中可以判断该木块在这个过程中也受到了滑动摩擦力,而木块却是静止的。这就证明了静止的物体也可能受到滑动摩擦力。

利用自制教具进行演示实验,澄清了几个容易混淆的认识,这里的实验运用了一定的观察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积极主动的,学生从中有所发现,获得了一定的成就感。

最后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以先让学生回忆在初中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将木块放置于水平长木板上,由弹簧测力计水平拖动木块做匀速运动,根据二力平衡,测出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从而得到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就越大,滑动摩擦力与相对运动速度和接触面积无关。在初中,学生得到的只是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的定性关系,不能测出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利用该教具,滑块通过细线绕过定滑轮与竖直方向的拉力传感器相连,滑块置于水平长木板上,当我们拉动长木板时。滑块相对与拉力传感器而言是静止的,但相对于长木板运动且受到长木板施予的摩擦力,该力与细线对滑块的拉力平衡,由二力平衡容易知道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此时便可以通过数码显示管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由于木板太光滑,摩擦力太小,通过反复的研究发现,牛皮纸反面的粗糙程度最合适,也便于拖动,因此用牛皮纸来代替课本中的木板,可以大大的提高实验的精确性。在实验操作中,由于滑动摩擦力与相对运动速度无关,无需匀速的拖动牛皮纸,这给实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通过观察实验结果,发现当拖动下面的牛皮纸时,数码显示管的读数没有跳动,会稳定在某一个数值。通过该实验教具进行实验后。对所获得的实验数据的分析不难发现。滑动摩擦力和压力的比值几乎是恒定的,也就是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滑动摩擦力和压力的比值是相等的,由此得出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成正比,并得到数学关系式:f=μN。

教师用自己制作的教具与使用现成的教具来讲课,教学效果是不一样的。使用自制的教具,在实验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更能让学生看到仪器的内部构造,了解实验的工作原理。更重要的是:当学生看到那些用生活物品与身边的常见材料来做实验,会使他们觉得物理离自己更近。更容易激发学生热爱物理、热爱科学的情感。

高中滑动摩擦力教案 第5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和滚动时,都会产生摩擦。

2、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了解摩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的存在。

2、经历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过程,领悟其中的科学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摩擦的利弊分析,使学生对事物的两重性有具体的认识,有助于确立正确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教学难点:滑动摩擦力的定义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播放录像导入新课:

① 从滑梯上滑下的儿童,在水平面上滑行一段距离后,慢慢停下来;

② 滑雪运动员停止动作后滑行一段停下来;

③ 推出的沙壶球,在轨道上慢慢停下来。

教师:它们的运动最终都会停下来,这是为什么?

二、新课教学

(一)生活中的摩擦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认识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接触面间就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摩擦力。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教师:你们是否感受到过滑动摩擦力的存在?

对于学生给出的正确答案,教师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不正确的答案,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受滑动摩擦力。

教师:同学们提出了许多生活中常见的与滑动摩擦力有关的现象。现在,请同学们参与以下的活动。在活动中,细心体会手或脚的感觉。

① 用手按在桌面上滑动;

② 改变手按在桌面的力的大小,再在桌面上滑动,体会与 ① 有什么不同;

③ 用手在衣服或者头发上滑动,体会看看与在桌面上滑动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1.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

教师:同学们在刚做过的小活动中,体会到了摩擦力的大小是不一样的。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了解的有关知识,猜想一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请把你的猜想写下来,然后与组员讨论,提出共同猜想的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师在教室里巡视,督促每个学生都积极认真思考,写下自己的猜想。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猜想,避免学生盲目猜想。在必要时,可以启发学生根据以下现象来感知滑动摩擦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① 手在衣服上、桌面上、头发上滑动的感觉; ② 手按桌面的力不一样,手的感觉不同;

③ 分别拉动重力不同的两个物体,感觉会不一样。

教师将学生主要提出的猜想列在黑板上。帮助学生排除掉一些不必要的因素,确定出需要探究的猜想。

2.制定计划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制定一个验证我们提出的猜想的计划。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交流,根据交流情况,适时提出可以在研究过程中采用控制变量法。

3.设计实验与收集证据

根据实验计划的思路,每组设计出实验方案,选择实验仪器,分小组进行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解决实验中出现的临时问题。

设计表格,要求学生如实记录实验数据。4.分析与论证

组织、指导学生交流讨论实验结果。

教师进行小结。学生填写P19空格 [阅读]摩擦定律与滚动摩擦

(三)增大摩擦与减小摩擦的方法

教师:生活中摩擦现象普遍存在,这些摩擦都是有害的吗?

学生进行讨论,举出例子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摩擦都是有害的,生活中也存在有益的摩擦,如:鞋底摩擦大可防滑等

教师:可见,生活中存在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我们要增大有益的摩擦,减小有害摩擦。谁能提出增大摩擦或减小摩擦都有什么方法。

教师利用音像资料,向学生简单介绍“气垫船”和“磁悬浮列车”等,还可以给学生讲解气垫导轨的原理。

学生讨论交流,提出各种各样的方法和实例。如:

① 轮胎印上花纹,增大摩擦;

② 用力握紧瓶子,可以增大手与瓶子间的摩擦;

③ 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可以减小摩擦;

④ 在自行车轮的轴承中加润滑剂可以减小摩擦。

等等。

[教师总结]:增大摩擦的方法:① 增加压力;

② 使接触面更粗糙。

减小摩擦的方法:

① 减小压力;

② 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③ 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

④ 使摩擦面分离。

三、课堂小结

摩擦力产生原因,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四、作业 板书设计:

1、滑动摩擦力产生:物体有有相对滑动

2、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压力大小有关

《滑动摩擦力》说课稿 第6篇

【知识与能力】

探究得出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计算公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滑动摩擦力的存在,实验探究产生滑动摩擦力的条件以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提高实验技能和探索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能提高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态度,锻炼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和计算式。

【难点】

实验探究的过程。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几个情景:孩子玩滑梯、火车急刹车、冰壶运动等。

通过提问这些情景中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得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导出新课。

(二)科学探究

问题1:滑动摩擦力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结合前面学的静摩擦力条件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需要有压力、粗糙的接触面以及相对运动。

问题2:为什么冰壶、火车、孩子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不同呢?

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猜想:与压力有关,与速度有关,与质量有关,与粗糙程度有关等等。

2.设计实验:用弹簧秤拉动木块,可通过加减砝码改变压力,改变拉动速度,更换接触面,例如玻璃、木板、石板、毛巾等。弹簧秤示数便是滑动摩擦力示数,设计表格进行记录。

3.进行实验:6人一组进行实验,注意小组内部的分工问题,教师巡视。

4.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5.交流讨论:分享实验中的数据和实验细节,误差处理等;讨论控制变量法的注意事项,即控制无关变量相同,只改变探究的物理量等;实验安全问题、保护器材问题等等。

6.总结:结合实验结论和教材,得出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f=μN

问题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判断呢?结合示例分析并讨论。

示例:木块在地面上滑动、木块在木板上滑动并带动木板一起滑动。

学生讨论: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相对运动方向有时并不是运动方向。

问题4:滑动摩擦力有什么作用呢?举例说明。

回答: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可以见到滑动摩擦力,车辆的刹车系统是利用滑动摩擦力进行减速,打磨东西也是利用了滑动摩擦力,同时机器中的滑动摩擦力会损耗器材,所以需要使用润滑油来减小滑动摩擦力等等。

(三)巩固提高

给出适当例题,运用公式求解摩擦力大小,判断摩擦力方向。

(四)小结作业

小结:浅谈本节课收获。

上一篇:农村模范家庭最美家庭评选先进事迹典型材料下一篇:会吸水的杯子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