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环境保护局

2024-06-22

淮安市环境保护局(精选8篇)

淮安市环境保护局 第1篇

淮安市环境保护局 淮 安 市 教 育 局

淮环发[2007]107号 文件

关于开展2007年度“绿色学校”

创建活动的通知

各县(区)教育局、环保局,开发区城乡事业局: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精神,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环境意识。同时实现市委、市政府在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中确立的加强环境教育和创建“绿色学校”的工作目标,着力提高“绿色学校”的数量和质量,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的建设,促进我市中小学环境教育的深入发展,经研究决定,继续开展创建“绿色学校”活动。现将2007年度创建“绿色学校”活动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内容和要求:

1、创建“绿色学校”活动的具体工作内容按照“淮安市绿色学校评选及管理办法”要求实施。各县(区)主管部门要做好县(区)级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同时做好申报市级“绿色学校”推荐工作。

此项活动由教育部门牵头,环保部门全力配合,确保完成市委、市政府“四城”创建工作任务中下达的“绿色学校”创建任务。

2、按要求如实填写《淮安市“绿色学校”申报表》,提交的“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实施报告要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创建工作的过程。创建市级“绿色学校”申报材料包括“申报表”和“创建工作总结”材料各一式三份。

3、提交一定数量的、能全面反映创建绿色学校活动的相关文字、图片或视频资料,内容涉及环境教育的组织管理、环境教育教学、校园生态建设、污染控制及能源与资源的节约和利用,以及开展校内外环境实践活动、营造校园环境文化氛围等方面的成果和现状的典型材料。

4、各县(区)所属学校申报材料需经县(区)教育、环保部

门盖章后报送;报送材料寄(送)市教育局宣传处(德育处)收,联系电话:3605334;市环保局宣教中心联系电话:3675537。

二、创建工作安排:

各县(区)级“绿色学校”确认工作要求在2007年9 月底前

完成,上报市级“绿色学校”材料截止日期为2007年10月底前。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由市教育、环保部门对各地申报学校进行考察,经评选后,年底前命名公布。

附件:淮安市“绿色学校”申报表

二00七年六月八日(盖章)

主题词:创建绿色学校活动通知报送:省教育厅基教处,省环保厅宣教中心淮安市环境保护局办公室2007年6月8日印发

共印45份

淮安市“绿色学校”申报表

淮安市环境保护局 第2篇

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

市环发〔2008〕277号

各环保分(县)局、各直属单位、机关各处室:

现将《西安市环境保护局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〇〇八年七月二十五日

西安市环境保护局

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1.总则

为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提高应急防范能力,保障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健康发展,制定本预案。

1.1编制目的确保我局基础网络、电子政务系统与其他重要信息系统的日常业务能够连续运行;确保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靠性;保证我局在发生突发性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时,能够迅速、高效、有序的进行应急处理,避免或最大限度的减轻事故的损失。

1.2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国务院第147号)。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3】27号)。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4)公安部、国家保密局、国家密码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关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公通字【2004】66号)。

(5)《陕西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和修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框架指南》(陕政办函【2004】121号)。

(6)《陕西省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陕信发【2006】54号)。

1.3工作原则

(1)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部门协作和“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的原则。

(2)坚持因地制宜、快速反应、果断处置的原则。

(3)坚持统筹规划、整合资源、信息共享的原则。

(4)坚持依法管理、规范有序的原则。

1.4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西安市环保局所属网络与信息系统。

1.5事件界定

网络与信息安全重大突发事件是指由于自然灾害、设备软硬件事故、人为事故或破坏、黑客攻击和利用计算机病毒进行破坏,以及境内外敌对势力、敌对分子利用信息网络进行有组织的大规模的宣传、煽动和渗透活动,或者对国内信息网络或设施、重点网站进行大规模的破坏活动等原因,严重影响到本局网络与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出现业务中断、系统瘫痪、数据破坏、信息失窃或泄密等,从而对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或公共利益等利益造成不良影响以及造成一定程度间接或直接经济损失的事件。

1.6事件等级

按照对安全造成的危害程度,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由轻到重分为五个等级: 第一级,为单一地点及冲击或损害相对较小的事件。

第二级,为单一地点及冲击或损害相对较重的事件。

第三级,指一个或者一个以上地点受到严重冲击或损害的安全事件。

第四级,指多个地点受到特大冲击或损害的安全事件。

第五级,适用于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的重要信息和信息系统的核心子系统,受到破坏后,会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造成特别严重损害。

本局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实行分等级响应。对第一级别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由事情发生的单位报信息中心后根据本单位应急预案自行处理;对第二、第三级别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时间,由局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领导小组协调启动相关部门共同根据应急预案进行处理;对第四、第五级别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启动全局应急预案,并报市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办公室备案,必要时申请启动全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

2.组织领导体系及职责任务

2.1组织领导体系

全局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防范及应急处置工作由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协调。

(l)西安市环保局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及成员组 长: 主管局领导 副组长: 办公室主任、监察室主任、信息中心主任

成 员: 机关各处室负责人、各分县局分管局长、各直属单位分管领导

主要职责:组织领导全局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管理工作,审查批准全局信息网络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指导各单位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对各单位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应急处置预案、应急处置准备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决定第四、第五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启动;指导监督第一、第二、第三级突发事件处置工作。

(2)西安市环保局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领导小组下设西安市环保局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办公室(以下简称局应急办)

主任: 信息中心主任

成员:信息中心技术人员

主要职责:对各单位在突发事件处置工作中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督促、检查和协调应急救援和灾难恢复的准备工作;根据领导小组的各项指示,负责实施、协调并督促、检查、落实各项应急救援和灾难恢复工作;

2.2主要职能分工

(1)局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有关部门查处利用计算机网络泄露国家秘密的违法行为。负责对全市各分县局、直属单位的保密宣传工作。

(2)局监察室:负责对网上有害信息、传播的处置;负责对影响社会稳定的网上热点问题恶意炒作事件的处置;负责对重大敏感时期和重要活动、会议期间网站发生信息安全事件的处置。

(3)局信息中心:负责所管辖网络基础设施的安全应急保障工作,确保信息、传输通畅。负责互联网信息监控及网络运行安全检测,互联网信息网络安全报警处置;会同有关部门提出信息、网络安全突发事件具体等级标准;负责计算机病毒疫情和大规模网络攻击事件的处置。

(4)局各有关单位:负责各自单位内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参照全局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建立本单位应急处置机制。

3.应急处理

3.1预案启动

(l)各单位应当根据事故等级及时做出是否启动本级预案的决定,对发生的事件进行调查核实、保存相关证据,确定事件等级,报局应急办备案,或局应急办提出启动预案的申请。

(2)局应急办接到申请后,应当立即上报局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领导,并尽快按预案对突发事件性质、级别及启动预案的时机进行评估,提出启动预案的意见,报局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领导小组批准。

(3)局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领导小组在做出是否启动市级预案的决定后,立即报告局领导。

3.2事件处置

3.2.1处置程序

(1)当发生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时,事发部门应做好先期应急处置工作,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同时向局信息中心通报。

(2)局信息中心在接到局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信息后,应加强与有关方面的联系,掌握最新发展动态。对第一级别的突发事件,由各相关单位自行负责应急处置工作,有关情况报局信息中心。局信息中心在接到发生第二、第三级和有可能演变为第二、第三级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时,要为局信息网络安全应急协调领导小组处置工作提出建议方案,并做好启动本预案的各项准备工作。各相关部门要根据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发展态势,视情决定赶赴现场指导、组织派遣应急支援力量,支持事发地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3)局信息中心接到发生第四、第五级或可能演变为第四、第五级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报告后,应立即向局信息网络安全应急协调领导小组及省应急办汇报,请求启动应急预案,同时准备抢险救援各项工作。

(4)局应急办和各应急小组,根据市信息网络安全应急协调领导小组组长的指令和职责分工,指导、协助、督促事故发生单位快速、高效、有序地开展抢险救援工作,救援应急小组应在局应急办的指令下达后1小时内赶到事故现场,指挥参与救援。

(5)在事故原因基本查清、各项消除措施落实到位后,局应急办视事故的危害和影响大小向局信息和网络安全应急协调领导小组、局应急办报告事故情况和抢险救援情

况,必要时向市应急办请求支援。

3.2.2处置要点

(l)收集事件相关信息,正确定位威胁和安全事件的来源,缩短响应时间。

(2)检查安全事故造成的后果,确定暴露出的主要危险。一般应检查系统、服务、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检查攻击者是否侵入了系统,是否还能再次侵入、损失的程度等。

(3)及时控制事故影响进一步扩大。一般应采取的手段有:关闭不必要的服务,修改防火墙和路由器的访问规则,阻断可疑用户得以进入网络的通路,提高系统或网络行为的监控级别,必要时从网络上断开相关系统。

(4)事故受控后,应及时对事故进行分析与评估,找出事件根源,明确相应的补救措施并彻底清除。

(5)恢复数据。将系统和网络设备还原到正常的工作状态时应进行相应的安全处理。如果在系统数据遭到破坏应及时启动 备份系统。事故中涉及的机密数据恢复,遵照国家机密系统的恢复要求进行。

3.3预案中止

事故险情已经消除或者得到有效控制后,应当根据调查组的建议,宣布结束事故应急期、撤销抢险救援特别管制区,确定撤销或者继续保留事故区事宜。事故发生区域内的单位在事故原因查明后二日内向局应急办提交事故报告,如果属于责任事故,应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同时提出下一步预防准备、检测等方案措施和意见,并移交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备案后组织实施。事故发生单位应当根据事故情况和防范需要,统筹规划、安排事故区信息网络畅通的后续重建工作,保证网络和系统的正常运转。

4.保障措施

4.1制度保障

积极推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逐步实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各类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建设时要充分考虑抗毁性、冗灾备份及灾难恢复,制定并不断完善信息安全应急处置预案。针对基础信息网络的突发性、大规模安全事件,各相关部门要建立反应迅速、周密细致和制度保障的处理流程,制定突发信息、网络安全事故的应急防范措施,进行周期性的检查。

4.2管理保障

局信息中心应当抓好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实专门技术人员负责此项工作。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应急处理知识、技能培训,提高应对各类突发性信息网络安全事故的应急响应能力。

我局各部门应加强自身防范意识,建立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的网络安全防范责任制,健全信息网络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对因制度、管理和责任不落实等原因造成重大事故的,要追究相关领导责任。局信息中心要通过对本单位网络的分析,采取必要的安全技术防范措施,保障安全支撑平台的正常运转,严格实行内、外部网络物理隔离制度,并不断根据需要调整安全策略,确保系统安全、信息安全、运行安全。

4.3人才及技术保障

加强信息安全人才培养,强化信息安全宣传教育,尽快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技术的信息安全核心人才及管理队伍,提高全局网络与信息安全防御意识。大力发展网络与信息安全服务,增强应急支援能力。

5.附则

(1)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是指在发生突发性信息网络安全事件时,为了避免或最大限度减轻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而采取的不同于正常工作程序的紧急支援抢救行动。

(2)信息网络安全事故灾难恢复,是指在发生突发性信息网络安全事故后,利用技术、管理手段以及相关资源,确保已有的关键数据和关键业务在事故发生后确定的时间内可以恢复和继续运营的过程。

(3)本预案每年应根据网络技术的发展进行修订和补充完善。

(4)各单位应根据本预案和单位职责制定各自的具体实施办法。

(5)本预案由西安市环境宣传教育信息中心制定并负责解释。

淮安市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初探 第3篇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代生活节奏和古建筑的矛盾,现代城市发展和古建筑的矛盾,人口增长和古建筑的矛盾都日益表现出来。现代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各地许多历史文物古迹、历史建筑或地段、世界文化遗产在经济建设生活中遭到了无情的破坏,甚至在推土机的轰鸣中全然倒塌,永远消失。如何处理好古建筑发展、保护与利用间的关系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 淮安古建筑现状概述

淮安市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文化悠久,秦时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境内古迹名胜众多,有著名的“下草湾”文化和“青莲岗”文化遗址,有唐代文通塔、宋代镇淮楼、妙通塔、明代明祖陵以及“东方庞贝”水下泗洲城,更有韩信钓台、吴承恩故居、梁红玉祠、关天培祠等著名人文景点。历史上淮安曾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驻有漕运总督府,明清鼎盛时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为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有运河之都”之称。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淮安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对历史遗迹进行保护与开发利用已是必然的趋势,但在这一过程中,城市更新与历史遗迹的保护之间矛盾冲突不断,其结果大都以牺牲历史文化作为代价。

淮安还有不少历史资源尚未开发,对于这部分历史文化资源应慎重对待;这些数量众多的古建筑从不同的侧面昭示着运河之都的辉煌过去,妥善地保护好这些古建筑是十分必要的。

2 淮安古建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保护意识淡薄,损毁严重。由于环境受到污染、资金短缺、科研技术缺乏、保护意识不强等内外因素,一些古建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滥用,古建筑所蕴含的文化得不到有效的挖掘、利用,这正是目前淮安市古建筑发展中面临的最大问题。

2)盲目的开发利用和建设性破坏。淮安市的古建筑大多位于楚州区城市中心部位,土地的有偿使用使地价寸土寸金。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开发商出于切身利益,很少顾及城市的历史保护,将有保留价值的一些古建筑当作包袱大片拆卸。在历史街区“旧貌换新颜”的同时,古城风貌及古城文化也随之消失,代之以毫无特色的多层住宅或商业大厦,不仅破坏了历史文化大城市的风貌,也破坏了历史文化小城镇的历史风貌。

3)新旧建筑的不协调。在楚州古城,原本保留着大片的富有特色的古民居,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来的老房子已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于是很多古民居被无情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私搭乱建的钢筋混凝土现代建筑。古民居和新建的民居不协调,影响了古建筑风格和色调和谐,新旧建筑的混杂,影响了古城的整体布局和视觉审美效果。

4)保护措施滞后。近些年来,虽然政府开始重视古城文化的保护,并且制订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但是其内容的全面性和保护效果还不够。保护的滞后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a.保护法规文件缺乏,目前还没有系统、完整的古建筑的调查资料及保护缺乏科学的指导和必要的管理。b.保护技术力量不足,淮安市现存的古建筑形式多样,既有木质的也有砖质的,年代有明代的也有清代的,风格各异,对保护、维修的技术要求较高,但近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有这方专长的民间工匠越来越少,给这些古建筑的保护带来了技术难题。c.保护人才和资金的缺乏,古建筑保护人才紧缺,此外,修复古建筑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各种古建筑的修缮经常面临资金匮乏的窘境;同时资金的缺乏也不利于培养人才,留住人才。

5)旅游产品形式单一。淮安古建筑的历史久远,独具风格,蕴含着无限的文化价值。但目前其文化内蕴的开掘整理方面尚未开始,优秀的历史文化内涵没有充分挖掘,旅游新产品的“含金量”和文化品位尚待提高,文字资料涉及的古建筑风格、艺术极少,无法满足游客对古建筑的审美需求。目前,古建筑旅游产品形式过于单一,旅游活动较为单调,主要是看老房子、逛老巷子、听导游讲解,尚需开发能体现古建筑旅游特色并具有吸引力、参与性强的旅游新产品。

淮安是淮扬菜的主要发源地,淮扬菜与鲁菜、川菜、粤菜并称为中国四大菜系,素有“东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实”的美誉。但现在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服务将其提供给旅客,让游客体验、享受这里独特的饮食文化。

3 淮安古建筑保护和利用的策略

1)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古建筑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所负载的原真性和完整的历史信息上坚持修旧如旧就是要保存现状和完整性,正如梁思成大师所说:“保护古建筑是要使它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联合园科教之组织出台的“古建筑保护道德守则”,目的也是敦促人们保留古建筑的原始风貌。因此,坚持“修旧如旧”保护原真性和完整性是古建筑保护的基本原则,它体现的历史空间是无法替代和再现的。2)保护和建设好古建筑周围的环境。由于古建筑年代久远,当地居民卫生意识差,古建筑其内部环境和周边环境存在着脏乱差的现象,严重损害了古建筑的形象和游客们的观赏兴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整治村容村貌,保护和建设好民居周围的生态环境显得尤为重要。旅游服务要体现古城特色,提高整体服务意识,服务水平,改善接待条件,提升古城文化品位。3)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保护意识。古建筑的保护不仅是政府部门的事,而且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要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利用一切可能的途径进行宣传和教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a.宣传古建筑保护的意义和国家、政府保护古建筑的方针、策略和法令;b.普及古建筑的知识;c.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古建筑保护意识,树立自觉保护的观念,以期能在工作中将正确保护理念灌输给旅游者,由此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形成专业部门保护与公众参与保护相结合的社会环境氛围。4)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培养人才。我国古建筑保护的资金主要依靠国家投入,地方政府承担一部分,但这些资金只能解决少量主要古建筑的修建和维护问题,对于大量的分布于各处的古建筑只是杯水车薪,因此扩展资金的筹集渠道十分必要。除了政府拨款外,还可以有以下四种筹措方式:a.设立古建筑保护基金进行集资,通过接受捐赠、吸纳市场资金等进行广泛筹资。b.通过立法明确规定从旅游创收中保留一定比例资金,作为保护经费的重要来源。c.通过发行旅游债券或银行贷款进行融资,提取一定比例用作古建筑保护专项资金。d.对一些古建筑可以采用“领养”的方式,在规定范围内,按照“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进行挂牌出售。一方面解决了政府财政负担,另一方面又可以妥善地保护好古建筑。古建筑的保护是一门非常复杂的科学,要求保护专业人员应具备建筑城市、历史、考古、艺术、旅游等多方面知识,因此,除了由经过严格培训的专业人员来指导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工作外,还要挖掘传统手工艺和古代工艺技术,培养熟悉本地建筑工艺和技术的匠师、工人,组建有一定素养和技艺的保护与修复施工队伍。5)挖掘文化内涵,开发旅游项目,丰富旅游内容。挖掘文化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建筑艺术的介绍和扩展,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独特的“科举任宦文化”的挖掘,让游客深刻地学习和体会淮安的文化。在旅游项目上要开发和创造一些符合当地文化背景的、反映风俗民情的趣味性的活动,以增加游客的参与性。a.发展古民居住宿,民俗节庆娱乐。鼓励当地居民对民宅进行设备更新,特别是改善厨房和卫生间的设施,办家庭旅馆、茶室等。b.全力发展淮扬菜特色饮食,鼓励当地餐饮的发展。c.开发一定的具有当地建筑特色的商业街,丰富购物内容。d.重启都天庙会,淮安河下都天庙于农历五月十六出会,俗称大都会;若重启都天庙会,适当地加以宣传,合理地加以包装,一定能够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6)为学生提供教育、写作和创作的场所。古建筑因为其特定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完全可以作为青少年了解历史、接受教育和作品创作的良好题材。一方面,部分景点可以免费对青少年开放,让他们了解当地文化,提升爱国主义热情。另一方面,很多的古建筑可以适当的收费或免费来吸引学生进行写生,摄影等创作活动,扩大古建筑的知名度。

4 结语

古建筑的保护利用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城市建设中,要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把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把保护历史文化的古城风貌与体现时代特色结合起来真正地保护好发展好建设好历史文化名城

参考文献

[1]刘敦桢.中国古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2]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第5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高朝.中国历史文化城镇保护与民居研究[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2.

[4]宋言奇.城市历史建筑周边环境的设计[J].城市问题,2003(8):92-95.

[5]李箭飞,彭涛.对旧城中心区分区规划编制的认识与实践[J].规划与观察,2002(13):56-58.

[6]徐嵩龄.中国遗产旅游业的经营制度选择[J].旅游学刊,2003(22):72-75.

[7]范凌云,郑皓.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发展[J].规划师,2003(53):102-105.

淮安市环境保护局 第4篇

摘 要:江苏省淮安市在实现市域教育现代化过程中,不断推进“三通两平台”在教学、教研和教管中的有效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建立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动态更新与运行机制,充分利用信息化环境的技术支持,促进了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教育,提出社区学院(社区教育中心、居民学校)成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协同教育平台的可行性。

关键词:信息化;中小学;协同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0-0026-03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重视培养信息技术时代的学生创新能力。江苏省淮安市为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实施科教兴省战略,从2009年起全面启动创建区域教育现代化工作,至2013年12月,以全市四县四区通过省级验收为标志,实现市域教育现代化。为进一步整合资源,落实江苏省政府于2013年1月公布的《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要求,推进“两个率先”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推进教育现代化应用水平,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绩效,淮安市电教馆在全市中小学进行了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调研,旨在了解信息技术在教学、教研和教管中的有效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建立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动态更新与协同运行机制,不断探索符合教育信息化规律的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教育发展道路,实现“十二五”教育信息化的整体目标。

二、协同论与协同教育

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物理学家哈肯(Hermann Haken)于1976年提出协同论,认为系统千差万别,属性各不相同,但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合作的关系,存在从混沌无序状态向稳定有序结构转化的机理和条件,能形成一些微观个体层次所不具有的新的结构和特征的普遍原理,揭示了系统变化的普遍程式:旧结构→不稳定性→新结构,系统要素间的独立运动和协同运动推动系统进入有序状态。[1]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家庭教育系统、学校教育系统、社会教育系统,彼此相互交叉、合作竞争而产生新型协同教育。现实生活中学校教育是主要途径,家庭与社会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学校对学生的影响以正面为主,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正负面混杂,家庭影响介于两者之间,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价值观,尤其网络上形形色色的负面消息,由于缺乏分辨能力和判断标准,更容易影响学生;[2]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家庭教育作用不可忽视,家校协同显得至关重要,否则,孩子在不同环境中面临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既影响孩子的人格塑造,又影响将来市民整体素质;学校、家庭与社会协同教育,能使学校教育发挥最大效能,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再加以社会、家庭的协同配合,营造健康的、和谐的、积极的、人文的、向上的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环境。

三、信息化环境下的协同教育

信息化环境下的协同教育指技术支持下的家庭、学校、社会优势互补、合作引导而达成协同教育。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学习——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密切有效的家校合作是提高教育效率的前提,充分发挥家庭和学校的优势,家庭教育可以支持和强化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又能够引导家庭教育,即双方优势互补、合作竞争而达成协同教育。影响家庭教育系统、学校教育系统、社会教育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从分立走向协同的因素有很多,信息化环境起了融合作用,解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协同中出现的问题。传统的家(含社会,下同)校协作中存在次数有限、过程短暂、持续性差、衰减快等问题,即协同论的“快弛豫参量”;[3]信息化环境下的中小学教育,可以利用技术支持的协同教育,家校信息沟通便捷,协同过程和学生发展历程可记录、可查询,特别是大数据支撑下学生发展诊断,引导家庭教育系统、学校教育系统、社会教育系统三个子系统协同运动,驱动子系统的协同发展,通过信息正反馈来控制和强化自组织不断演化,使子系统从原来的简单有序状态向高级有序状态跃迁,慢弛豫参量将充分发挥序参量的作用,促进学生快速成长,引导家长共同进步,增进社会和谐发展。[4]

四、信息化环境下的淮安市中小学家校协同教育

1.淮安市中小学家校协同教育的技术支撑

江苏省淮安市从2009年起全面启动创建区域教育现代化工作,至2013年12月,以全市四县四区通过省级验收为标志,实现市域教育现代化,“三通两平台”的基础设施全面建成,为淮安市基础教育家校协同发展提供了全面技术支撑。据淮安市电教馆2014年6月在全市中小学进行了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调研的统计,截至2014年3月,有72.6%的学校开通了家校通系统;有 63.7%的老师有自己的个人网页、博客等知识管理空间,有87.2%的家长有自己的QQ或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家长智能手机拥有率为90.7%,94.5%的家长有老师的QQ、微信或电话号码等通讯方式,53.4%的家长有E-mail邮箱,24.2%的家长知道老师的E‐mail邮箱;家长对教育重视和升学的期待,电视、网络的普及,使家长有更多闲暇时间关注孩子的成长,了解家庭教育方法,学习基本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为家校协同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撑。

2.淮安市中小学家校协同教育——网上家长学校

淮安市网上家长学校,搭建了教育新闻、招考信息、法制教育、政策法规、作文在线、心理辅导、体卫艺等栏目。作为连接学校与家长的桥梁,淮安市网上家长学校在针对学生提供在线教育内容的同时,更注重家庭教育板块建设,传递教育理念,帮助家长提高自身教育能力,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协同发展。淮安市网上家长学校的板块和内容力求贴近淮安地方特点,力求理念指导性和实践操作性,提供家长教育经验和案例分享,如小学生生活习惯、心理健康教育、人际交往、健康与安全、劳动和社会实践、道德体验、消费和娱乐等,并结合淮安区域特点,开设了隔代教育、民工子女教育、保姆家教等个性化板块,针对这些群体特点,内容以视频为主,以访谈形式为主,不定期举行线下的免费家长课堂,传播现代家庭教育理念,创设学校与家长、家长与老师、家长与教育专家、学校与专家的多维互动。

3.淮安市中小学家校协同教育——校讯通平台

校讯通平台是基于移动通讯的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家庭与学校快捷、实时沟通平台,可以有效解决老师和家长之间沟通,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信息交流系统。老师通过平台向学生家长以手机短信方式发送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作业及管理方面的要求,包括孩子在学校的考勤、学习状态、测验成绩、学校的动态和临时通知等,家长也可以向老师交流孩子在家里的表现。校讯通是增进家长与教师感情交流、亲密沟通的有效桥梁,是家长获取子女在校信息的实时手段,是获得家庭教育帮助与培训的有效渠道。校讯通在日常教学中以其快捷、便利和高效,赢得了教师、家长双方的信任和重视。淮安市中小学家校通系统通过充分运用、合理运营,完全能够发挥联系师生家长、沟通信息、有助学习管理的作用,为中小学开展协同教育,共同促进教育质量提升发挥应有的作用。

4.淮安市中小学家校协同教育——校园网

淮安市中小学在创建教育现代化的推动下,开始陆续建立并发挥校园网的作用,以开展更大范围的协同教育。淮安市中小学校园网建设以为学校教学、教研和管理提供信息化环境为目标,具备教务、行政和总务管理功能,淮安市教育资源网的访问量已达47万次,淮安市中小学校园网的教师备课系统、网络教研系统、电子阅览室深受教师欢迎,淮阴区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家长空间充分发挥了家校互动功能,一年来,家长空间的家教动态访客量为43740次,心理健康、家校互动版块的访问量都在4万次以上,教师空间、学生空间内容丰富,实现了学校-学校之间、学校-家庭之间、教师-学生之间、学生-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协同工作基本功能,为教育信息的及时、准确、可靠地收集、处理、存储和发布等提供网络环境,家长通过校园网可以参与一些教育环节,比如通过发表博客、作业评价、网上留言等,进行协同教育,学生通过校园网可以展示班级的活动、个人的作品,让家长、社会了解班级与个人成长动态。

5.淮安市中小学家校协同教育——即时聊天工具

即时聊天工具已经成为淮安市中小学协同教育的重要形式。淮安市的许多中小学,如淮安市开明中学、第六中学、淮安市淮海中学、淮安市清浦中学等建立了学校QQ群、微信群;还有不少班级,如淮安市外国语实验小学、淮阴区王营小学、开发区徐扬小学等,纷纷建立班级QQ群、微信。学生、教师、家长间的教学、学习、家校间的管理与沟通,都通过QQ及时进行交流;有问题、想法通过QQ群迅速与别人取得联系,进行交流,这些聊天工具的优势在于,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家长,大都会使用,普及率广,参与率高,其平等的、双向的交流方式易于接受,可以实时、也可以非实时进行交叉发生,极为便利。大多数教师、学生、家长都有QQ与微信号,这为淮安市中小学家校协同教育提供重要补充。

五、信息化环境下淮安市中小学家校协同的未来展望

乌克兰伟大的教育家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篇文章《我们的家长学校》中就提出了协同教育的理念,认为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学校应当承担起正规的、主体的、正面的角色,但学习不应该成为学生成长的全部途径,家庭、学校与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协同发展,承担各自的教育角色。家校协同教育,即学校起主导作用,家庭和学校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协调一致,相互支持和配合,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实现教育的最优化。在江苏教育从县域基本现代化向省域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于2013年1月23日发布了《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提出推进数字化学习型社区建设,未来的社区学院(社区教育中心、居民学校),在承担居民职业技能培训、道德教育、文化生活教育的同时,也将承担社区学生的活动中心职能,成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协同教育平台。在实施教育现代化保障能力提升工程中,通过教育全过程信息化建设,建立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动态更新机制及高质量的“三通两平台”建设,建立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普及共享,也是信息化环境下淮安市中小学家校协同教育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德]赫尔曼·哈肯,凌复华译.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72-73.

[2]黄立新.网络环境下的协同教育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03-105.

[3]李运林.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J].电化教育研究,2007(9):21-23.

淮安市环境保护局 第5篇

------------------其它

按照全市2009民主评议工作统一安排部署,我局针对2009年民主评议自查自纠阶段征集到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整改,现将整改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做法

1、充分认识整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整改阶段是民主评议中解决问题的关键阶段,是衡量民主评议工作是否取得实效的重要阶段。我局领导班子针对收集到的建议和意见,进行了认真分析和研究,对整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要求全局干部职工要明确整改过程是一个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过程,是一个改进工作促进发展的过程,必须从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度来认识整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思想认识和行为实践统一到整改中来,扎扎实实抓好整改,促进环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2、认真制定整改方案。我局领导班子对照自查、评议中提出反映的问题,结合单位实际情况,认真制定了整改方案,提出整改措施。方案操作性强,目标明确,把群众集中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整改工作的重点,摆在首要位置进行整改并抓好落实。

3、落实整改责任制。在制定整改方案的同时,针对存在的四方面的突出问题,详细列出需要整改的条目,对整改任务逐个进行分解,并落实到具体科室和责任人,明确了工作职责。目前,四个方面问题的整改工作已基本结束,以整改的实际行动和效果取信于广大群众。

4、建立长效机制。我局把建立民主评议长效工作机制作为着力点,进一步健全规范了环保办事依据、工作程序、工作标准与要求、各科室岗位职责、机关各项规章制度等,实现对干部职工教育与管理的长期性、连续性。

二、具体整改落实情况

(一)加强环保宣传,普及环保知识和法律法规,提高群众、企业的环保意识。

整改落实情况:

1、一是充分发挥电视、报纸新闻舆论作用,对环境治理先进企业和落后企业予以表扬和曝光;努力提高《生态武安》栏目质量,共计编排34期,增强了公众参与意识和自觉行为。二是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增强公众的环境意识。在6.5世界环境日前夕,组织了环保摄影比赛;开展了环保街头宣传活动,发放宣传材料5000余张,受教育逾万人。

2、开展环保知识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五进”宣传教育活动,广泛深入地宣传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3、将各科室工作职责、单位服务承诺、相关许可事项办事程序等上墙公开,在办公室外设立了举报箱,公布了举报电话;在政务信息网及时将工作情况进行通报,广泛接受群众监督。

(二)加强环保执法与监管,加大对重点污染企业监管力度,严厉查处环保违法行为。

整改落实情况:一是认真落实环保第一审批权。将总量控制作为项目审批的“总闸门”,从严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法》、“三同时”制度及国家有关产业政策,严格环评审批、验收,强化污染源头控制。今年以来,共审批项目78个,验收35个,否绝突破环境容量、不符合环保和产业政策要求新建项目11个,环保“三同时”执行率大中型项目100%,小型项目98%以上。强化了辐射环境管理,目前我市7家涉源企业全部办理了辐射安全许可证。二是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实行严查重处。开展了水泥行业、城区噪声专项执法行动,共计出动执法车辆110辆(次),排查各类企业60家,立案查处企业环境违法行为10多个,有力打击了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三是创新举措,强化环境监察。在抓好日常监察的基础上,对排污企业“黑白厂”的问题,开展了“清晨行动”,有效打击了治污设施白天开、晚上停的违法行为。四是化解信访纠纷,维护群众环境权益。建立了24小时接访制度、协调办案制度、案件督查制度、举报回访制度,今年以来,共接待群众举报和信访案件103起,已办结98起,没有发生一起越级集体上访。由于工作得力,环保信访工作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和表扬。五是做好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工作,制订了我市的方案,将严控不合理的资源开发,以畜禽养殖场为重点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察,以旅游、交通为重点的非污染项目纳入生态环境监察范围,严格非污染项目的环评审批,促其落实生态保护措施。六是强化排污费征收,今年以来,认真总结以往排污费征收经验,以《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为依据,以提高征收比例为重点,以拓展征收范围为切入点,以规范排污费征收管理为突破口,强化排污费征收。截至目前,共计征收排污费3237.5万元,全年任务已超额完成。

(三)加强法律法规学习,提高干部队伍整体能力。

整改落实情况:

1、落实学习制度,对环保法律法规及政策、现状、动态进行统一集中学习;加强内部管理,严格执行对外服务四项制度;做好行政执法的基础性工作,现场执法时,执法人员要落实两人以上到场,亮证执法,携带好必备的文件与法规,做到执法有理有据;严格考勤制度。

2、派工程技术人员到企业参观了解生产工艺和流程,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增强环保工作人员实践能力。

3、加强环境执法人员法规知识和业务知识的培训学习,多次组织干部职工参加业务技术培训班。

三、整改成效明显

1、工作责任感进一步增强。通过扎扎实实地整改,全局干部职工责任感进一步增强,工作作风得到明显转变,表现在一是工作纪律得到明显好转,能严格遵守本局各项规章制度,要求自我严格,力求各方面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二是服务观念得到明显增强,对来本单位上门办事人员都能做到笑脸相迎、热情接待,并把群众、企业是否满意贯穿工作始终,切实增强服务经济、服务大局、服务企业的意识。

2、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通过扎扎实实地整改,全局干部职工以争创一流环保工作为目标,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高,做到职责范围内工作不推诿、不拖拉,对当场能解决的问题立即解决,对因客观原因不能及时解决的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和说服工作。

淮安市环境保护局 第6篇

第一条考评总则

为促进和保证效能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形成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考评目的客观、公正评价全局工作人员在行政效能建设工作中的德才表现、工作效率和工作实绩,并为年度考核和年度评优、评先、任免、奖惩、培训、辞退以及调整职务、级别和工资提供依据。

第三条考评对象

广安市广安区环境保护局全体工作人员。

第四条考评内容

按照“德、能、勤、绩”四个方面,重点考评效能建设工作实绩。

德,主要指思想素质与道德品质表现,政治态度与理想信念,依法行政,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廉洁自律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能,主要指业务能力,管理能力,文字能力,创新能力和业务学习情况。

勤,主要指工作态度,勤奋敬业表现,出勤情况,吃苦精神,事业心和责任感。

绩,主要指完成工作任务的数量、质量、效率及所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等。

第五条 考核标准

考核标准以岗位职责和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为基本依据。考核结果按不同对象划分为三个等次,即优秀、称职、不称职。

各等次的基本标准是:

优秀:积极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自觉执行效能建设各项规定。道德品质优良,廉洁奉公,工作勤奋,业务熟悉,能力强,有改革创新精神,出色履行岗位职责和完成各项任务。

称职:自觉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无明显违反效能建设的各项规定,清廉爱岗,业务能力较强,履行岗位职责和完成任务较好。

不称职:政策水平较低,组织纪律性较差,工作责任心不强,业务水平不高,任务完成不好;虽经教育帮助,仍不能适应工作要求,失职过错被追究责任的。

第六条考评方法

考评的基本方法是:领导考评与群众考评相结合,平时考评与年度考评相结合,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相结合。

平时考评以岗位目标责任制为基础,由各股室队对所管辖人员日常履行岗位职责的工作实绩和表现适时进行讲评。

半年小结一次。

年度考评每年进行一次,一般在年终工作总结和评选先进时进行。

第七条考评机构

平时考评工作由工作人员所在股室队负责。

年度考评工作由局考评小组负责。考评小组由分管领导和各股室队负责人组成。

第八条结果应用

年度考核结果是使用和奖惩工作人员的重要依据。除按照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的要求执行外,还应按以下规定执行:

(一)被确定为优秀等次的,可参加年终评选优秀公务员。年度效能考评为不称职者,年度考核等次确定为不称职。

(二)被确定为优秀、称职等次的,具有晋职、晋级和晋升工资的资格,其中被确定为优秀等次的予以优先。

第九条奖惩办法

(一)对国家公务员的奖惩以《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国家公务员奖励暂行规定》、《国家公务员职务升降暂行规定》、《国家公务员辞退暂行规定》为依据。

(二)对于违反有关行政效能建设规定的公务员,经调查属实的,按照规定程序给予诫勉教育、效能告诫、被诉待岗等,构成违法违纪的,报送有关部门调查处理。

(三)各股室队一年内被投诉4起以上,个人被投诉3起以上,并经调查属实的,股室队负责人年度考核不能确定为优秀等次;影响恶劣的,年度考核确定为不称职,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党纪、政纪责任。

第十条附则

局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将适时召开会议,对本局工作人员在效能建设工作方面的表现情况进行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效能建设工作的日常监督检查工作,及时掌握各股室队及工作人员效能建设工作的开展情况,并做好记录,以推动全局效能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淮安市环境保护局 第7篇

市环发〔2010〕73号

各环保分(县)局,各直属单位,局机关各处室,各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理和验收监测机构:

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是实施固体废物源头监管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及省环保厅有关要求,将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纳入到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中,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仍存在环评报告和验收监测报告中有关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内容单薄,对固体废物产生环节、种类、数量和性质等描述不清,危险废物委托利用处置单位资质不明,以及污染防治对策措施操作性不强等问题。为进一步规范建设项目环评、监理和验收工作,充分发挥环评、监理和验收等技术文件对固体废物环境管理的指导作用,强化固体废物的源头监管,现就加强建设项目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工作提出以下要求:

一、明确建设项目固体废物评价分析的基本要求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在编制建设项目环评报告时,要深入分析固体废物的产生环节、种类、性质和危害特性,科学预测产生量,评价其利用处置方式的环境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首先,在环评的工程分析阶段,对固体废物的分析应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结合建设项目的工艺过程,梳理说明各类副产物(固态、半固态及高浓度液体)的产生环节、主要成分和理化特性。第二步,根据《固体废物鉴别导则(试行)》(国家环保总局公告2006年11号)的规定,对各类副产物是否属于固体废物进行判断。属于非固体废物的,则不需再作进一步评价分析。属于固体废物的,应依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判断其是否属于危险废物,凡列入《名录》的,属于危险废物,不需再进行危险特性鉴别;未列入《名录》的,应根据产生环节和主要成分进行分析,对可能含有危险组分的,应明确在项目试生产阶段,对其作危险特性鉴别要求,并提出鉴别指标选取的建议方案。第三步,对分析结果进行汇总,以列表形式说明建设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的名称、类别、属性和数量等情况。接着,在评价建设项目固体废物的环境影响时,要逐项评价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的固体废物利用处置方案是否符合环保要求,并对其可行性进行论证。最后,环评机构要根据建设项目固体废物工程分析和环境影响预测结果,提出废物分类收集、安全贮存和利用处置的合理建议。

二、加强建设项目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环境监理

需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并且经环评预测产生危险废物的建设项目,应实行环境监理制度。其它产生固体废物建设项目的环境监理,环评机构应当根据建设项目所属行业、所在环境敏感程度等提出建议,由负责环评审批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监理机构应将建设项目危险废物管理纳入到环境监理的整体工作中,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规范以及建设项目环评报告书和审批意见,指导和监督检查项目配套的危险废物

污染防治措施的落实情况。监理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危险废物贮存设施(场所)的建设情况;危险废物预处理或处置设施(设备)的建设情况;采取委托利用处置方式的,需核实接受单位的经营许可资质和能力等情况;调查试生产期间危险废物管理台帐、转移计划、转移联单和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等制度的执行情况。

三、规范建设项目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环保验收

环保验收监测机构要根据环评、可研、初步设计和试生产申请等资料及其批复文件,核实评价建设项目的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的落实情况。建设项目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环保验收监测工作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核实固体废物的产生种类和数量。验收监测机构应在正常工况下,选择一到两个生产周期,统计产生种类和数量,根据生产负荷,将生产周期内的产生量折算成年均产生量。建设项目的一个生产周期超过一个月的,则建设项目固体废物的种类和数量按一个月统计;生产周期在两周以内的,应统计两个生产周期的数量和种类。对于在试生产阶段尚未产生的固体废物,如废水处理设施的污泥、废催化剂和报废吸附脱色材料等,验收监测机构可通过同行业类比调查或者环评报告预测结果,估算固体废物的种类和产生量,同等条件下,优先采用同行业类比调查结果。在此基础上,验收监测机构要将调查结果与环评报告预测结论进行核对,废物种类发生变化或某种固体废物产生量的预测和调查结果差距超过50%的,验收监测机构应会同建设单位分析说明原因。废物种类增加或数量较环评预测结果增幅较大的,负责审批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可要求原环评机构补充分析环境影响。二是核实配套工程落实情况。建有固体废物或危险废物贮存设施的,分别按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贮存有关技术标准检查,重点检查贮存设施的标志标识、防渗、污水导排、包装容器和分类存放等内容。建有固体废物填埋、焚烧等处置设施的,要对试生产期间设施的运行和污染物排放情况分析和监测。三是检查固体废物利用处置方案和管理制度落实情况。应与环评报告提出的利用处置方案、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和相关管理制度等进行对比,逐项检查落实情况。固废利用处置工艺或接受单位发生变更的,要说明原因。属危险废物委托利用处置的,要核实接受单位资质情况,检查委托利用处置等协议合同,并说明试生产期间转移联单执行情况。

四、明确建设项目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责任

建设项目的业主或依法负有管理责任的单位(以下统称“产生者”)对其产生的固体废物,应承担污染防治责任。在建设项目正式投入生产前,产生者应当如实提供建设项目的生产工艺、设备和原辅材料种类、性质和数量,分析可能产生固体废物的环节、数量和性质以及固体废物贮存、处置的方法和途径,供有关部门及单位审阅。产生者应按国家有关法规要求,妥善利用处置产生的固体废物。属委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在委托前,产生者应对拟接受委托的处置者的处置资格、能力等进行调查核实,查明其处置设施是否满足处置的需求,其技术、管理和操作水平是否能达到环保安全标准。在此基础上,产生者应与接受单位签订书面委托协议,明确拟交与废物的种类、性质、数量、交付方式、运输和利用处置要求与标准等事项;处置时,产生者应主动了解、核实处置情况,保证委托协议得到实施,确保废物得到妥善、安全和无害化利用处置。

五、深化建设项目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要严把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三同时”监督和验收关。各环保分(县)局在产生固体废物的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中,要尽快将本通知的要求落实到位。自本通知印发之日起,尚未通过环评审批的建设项目,需按本通知要求执行;环评已经环保部门审批的建

设项目,其环境监理和“三同时”验收工作可参照执行。同时,要进一步理顺建设项目固体废物环境管理的工作机制,不断加强“三同时”监督管理,监管部门要提前介入,及时掌握新增固体废物情况,切实做好建设项目固体废物管理的指导服务工作。对危险废物产生种类较多、危害性或数量较大的建设项目的环评和验收报告评审,应邀请危险废物利用处置方面的专家参与。

附件:1.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固废污染防治章节编写指南

2.环保验收监测报告固废污染防治章节编写指南

淮安市环境保护局 第8篇

关键词:黑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策略

黑河隶属于黄河流域, 处于渭河流域的中游位置, 同时也是渭河流域支流中的一级支流。渭河古名芒水, 是渭河在陕西省境内最大的支流, 流域面积最大, 流程较长。黑河流域水资源一部分为山区发电之用, 一部分供灌溉之用, 主要一部分供西安市之饮用, 剩下的流入渭河。但是据实地调研, 黑河水资源保护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如不采取适当策略将会引起一系列的影响。

黑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地理位置

黑河流域位于东经107°43'-108°24', 北纬33°42'-34°13'之间, 东邻西安市户县, 南邻南山秦岭, 西邻宝鸡市眉县, 北邻兴平渭河中游段, 流域面积2258km2。黑河峪口以上山区段干流长91.2km, 河道平均比降8.8‰, 峪口以上的流域面积为1888 km2;黑河峪口以下平原段干流长34.7km, 峪口以下的流域面积为370km2。整个流域共涉及15个乡镇, 都位于西安市周至县境内, 属于山区的乡镇有7个, 属于平原区的乡镇有8个。

2.水资源分区

考虑到黑河流域的地形和地貌的特征以及水资源的具体状况, 把黑河流域可以划分成两个水资源五级区, 见表1。 (1) 源头——黑峪口为中高山区, 区域内人口较为稀少,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也较低, 为黑河流域的主要产水区。 (2) 黑峪口——渭河主要以平原为主[1]。

3.水资源总量和可利用量

水资源总量指当地降水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的产水量, 即地表径流量和降水入渗补给量之和[2]。黑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80275.5万m3。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可预见期内, 在统筹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的基础上, 经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 在流域水资源总量中可以一次性利用的最大水量[2]。黑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为42561万m3, 地下水可利用量为1236m3, 扣除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的重复利用量, 资源可利用总量为45720m3[3]。

黑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对资料数据的计算和实地考察情况的综合分析, 发现目前黑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存在以下问题。

1.水土流失、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黑河水源地共有耕地3390.9公顷, 其中坡耕地占到总面积的86.9%。由于坡耕地的坡度在25之上, 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 致使坡耕地中由于施肥所富集的氮和磷等污染物进入到河道。而氮和磷进入河道后会增加水体中的营养成分, 因此水库水体由于富营养化而滋生出大量的藻类, 会严重影响到水厂对库水的净化和处理。大量的水土流失造成河道, 水库淤积, 抗灾能力下降, 士地贫瘠。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自然灾害日益频繁。黑河流域地处山区及平原, 特别是山区段, 水土流失普遍, 常出现泥石流及滑坡, 也是黑河河道砂石堆积的主要源区。黑河水库建成后, 砂石资源无法补给, 加之近几年砂石资源的开发, 年砂石资源也在逐步减少。

2.点源污染呈加重态势

黑河水源地的点源污染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分别是在开发矿产时产生的污染和周围居民生活产生的污染。黑河水源区现在一共有6处矿区开采点, 其中的马鞍桥金矿是在洞内开采矿石, 之后把开采到的矿石运输到秦岭山外进行选冶, 余下的5处都是比较少量的开采和季节性开采的矿区。由于水源地所占区域还涉及5个乡镇 (包括43个行政村) , 沿着河道还有各类旅舍、餐馆48家, 5个旅游休闲度假村、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3个企事业单位、13所中小学等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

3.突发交通污染防护率低

108号国道从黑峪口开始沿干流河道穿越了黑河的水源区, 长度为82.65 km, 平均每日的车流量有5400辆。各类车辆所带来的汽车尾气中的铅的污染、费油带来的油的污染、有些车辆运输有毒有害的化工物品带来的泄露污染和交通事故启发的突发性的污染都会对水源产生各种污染, 目前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要做好车辆的检查和突发事件的处理。

4.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 水资源利用率低

黑河流域大部分工程是20世纪50-70年代修建, 大部分配套不全, 超年限运行, 设备严重老化、维修资金缺乏, 工程效益逐年下降, 导致水资源利用率低, 工程急需更新改造, 从而提高水的利用率[4]。

5.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高

截至2013年底, 黑河流域地表水资源总量为7.25亿m3, 开发利用量为3.89亿m3, 主要用于向西安市供水, 地表水资源开发率46.3%, 开发利用程度过高, 会给后续的用水带来不利。

6.水体受到污染, 水环境逐渐恶化

黑河周至县工业、农业用水区, 金盆至渭口段34.6km, 该区有排污口5处, 年接纳废水432万t, 导致黑河下游至入渭口水体污染严重, 水环境逐渐恶化。河流水质污染, 生活污水处理率低, 再生水回用率低, 对资源和环境构成双重压力。

黑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的策略

根据当前西安是黑河流域水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应采取以下策略来更有效的保护。

1.加强对水源地的保护

黑河流域的引水系统现在一共有七个水源。其中黑河的金盆水库是主要的水源, 石头河水库则为主要的补给水源, 石砭峪水库的作用是备用水源起调节补充作用, 田峪、就峪、沣峪和甘峪都是辅助水源。它们共同承担着西安市城区人口的集中式供水重任, 其水质的优劣, 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 因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黑河水源地的保护工作: (1) 做好水源地群众外迁, 水土易流失区积极退耕还林[5]。 (2) 环保部门定期检查, 规范采矿行为, 做好矿渣处理, 要落实水源地的垃圾往外运输和处理的项目, 同时还要防止周围居民产生的生活垃圾在遇到洪水冒雨是被冲入河道, 从而对库区存水带来污染。 (3) 建立遇到污染的应急处理机制和水质自动在线监测机制。108国道穿越了水源区, 从而随时都可能发生突发性的交通污染事故, 如能建立水质的自动监测系统, 随时对水质进行检测, 这必然能更科学及时的保护水源地。 (4) 在黑河引水系统补充水源地、备用水源地建立保护站, 加强辅助水源地的保护工作。

2.根据不同流域采取对应的水环境治理策略

黑河水库以及地下水集中水源地均应建设水源保护区, 强化水源保护, 达到安全供水。黑河中下游地区所有企业的废污水均应达标排放,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增加有机肥施量, 减少化肥用量, 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业, 从源头控制污染。健全水质监测网络, 对水质进行全面监控。

3.采取多层面措施, 推进节约用水

要积极有效地推广节约用水的技术, 使工业生产用水的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改善现有的农业生产灌溉用水的技术和设施, 同时推广节水农作物的种植, 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农业生产的用水。在城市要实行更为合理的用水定价政策和节水的激励机制, 从而达到减少生活用水的目的。在全社会要广泛开展保护黑河水资源的宣教工作, 增强国民大众节约用水的意识和行为。

4.实施多种工程, 加强湿地生态保护

对秦岭的生态保护工作要进一步加强。除了实施原有的生态保护工程 (即“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针对天然林的保护工程和针对野生的植物和动物保护工程和针对已经认定的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工程) 外, 还要实施实地保护工程和重点水源涵养林工程, 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的建设与保护。做好入渭口湿地生态保护工程, 同时把渭河生态湿地种植芦苇等植物的种植计划纳入渭河流域污染治理计划, 完成全流域湿地建设, 形成上下游水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赵淑兰.黑河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J].浙江水利科技, 2012, (5) :32-34.

[2]范如山, 马如国.沙坡头北干渠受水区水资源评价分析[J].宁夏农林科技, 2007, (3) :29-30.

[3]西安市黑河流域综合规划.西安市水利规划勘测设计院, 西安理工大学, 2011.

[4]李元红, 孙栋元, 胡想全等.黑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模式研究[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3, 24 (2) :62-66, 71.

上一篇:社区残疾人工作总结下一篇:低年级识字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