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概论教材

2024-06-20

电子商务概论教材(精选6篇)

电子商务概论教材 第1篇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重点

一、重点概念:

1、思想库

2、复杂动态性

3、志愿失灵

4、公共政策终止

5、执政党

6、知识化

7、集团决策模型

8、政府的正常利益

9、公共政策主体

10、目标群体

11、精英决策模型

12、公共政策终止

13、利益集团

14、公共政策客体

15、政策环境

16、头脑风暴法

17、利益选择

18、公民

19、立法机关 20、社会问题

21、国内政策环境

22、政治制度

二、重点问题:

1、公共政策的内涵。

2、如何理解全球化。

3、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的区别。

4、影响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因素。

5、政策工具的特征。

6、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途径。

7、利益的内涵。

8、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历程。

9、对公共政策分析者而言,重视并掌握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的原因。

10、政策执行的特征。

11、公共利益区别于共同利益的基本特征。

12、政策环境与公共政策的互动关系。

13、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14、政策方案规划的特性。

15、政策执行过程的阶段。

16、新政策工具在我国的应用。

17、国际政策环境的主要趋势和特点。

18、公益机构监督困难的主要原因。

19、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

20、政策方案可行性评估中影响政策目标实现的因素。

21、政策宣传的重要作用。

22、公共政策终止的影响因素。

这是中央电大来的。单选、多选以练习册的题为主。资料上的题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就我看,问题的第8题可以排除。

电子商务概论教材 第2篇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毛泽东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道路的起因:

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同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相联系的,也是同如何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相联系的。

第一,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第二,借鉴苏联的教训。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论十大关系》

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总结、探索的初步成果。

讲话提出了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以及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的基本原则;提出了改革过于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初步构想,要求中央向地方分权和扩大企业自主权。讲话提出的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观点,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2)八大召开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指出党和全国人民今后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八大的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7年2月,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的思想; 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强调了要严格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提出了从全体人民出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

提出了发展工业必须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工业化方针。

结论,这一阶段的初步探索是后来探索的开创性工作。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1.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至“文革”前的失误。

由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不长,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更短,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些已经比较清楚,更多的还有待于继续探索。我们党过去长期处于战争和激烈的阶级斗争的环境中,对于迅速到来的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全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对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缺乏深刻的认识。

失误的原因:对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缺乏深刻的认识。

失误的表现: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政治上阶级斗争扩大化。

2.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至“文革”前的有益探索。

(1)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在总结“大跃进”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

(2)党中央许多同志都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结论: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所取得的成果,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前提和条件,为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基础。

第二节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过程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目的:推动全党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认识的过程:

(1)1980年,邓小平第一次提出 “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概念,他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3页)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开始。

(2)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雏形:1986年9月,“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3)1992年视察南方时,对社会主义本质做出了科学的、精辟的、完整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

邓小平之所以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在社会主义本质之中,不是简单地出于社会主义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的逻辑推演,而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科学地把握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当前的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

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看,离开生产力水平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

从中国的具体国情看,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从时代特征看,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新的科技革命迅速发展。

社会主义条件下仍然有解放生产力的任务。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述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邓小平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实现共同富裕,是走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所必经的阶段。

邓小平一再强调,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共同富裕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经阶段。

胡锦涛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发展:“社会和谐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第一、理论意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过去由于缺乏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方面,认为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范围越广、程度越高,越有助于实现共同富裕,甚至脱离实际条件,盲目扩大公有制的范围,提高公有制的程度,结果导致远离根本目的的结果。

过去的认识是把社会主义的特征作为本质,以至于远离了社会主义的目的。

第二、实践意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针对性,一方面是过去只着重于关注巩固和扩大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把它当作目的本身,而忽视了更为基本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目标;另一方面是防止改革进程中可能出现的少部分人富而大部分人穷的两极分化和其他消极现象。这两种情况都不可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的两个针对性:

历史:清算模糊认识;

现实:防止改革的偏差。

第三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这名论断,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首先,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其次,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要求。

再次,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关系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命运。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必然性: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首先,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

其次,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一条主要经验。历史证明,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方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2.如何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总的目标是改造落后生产力,提升传统生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最终整体达到发达生产力的水平。

(2)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3)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

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

(4)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提出过程

1953年,新中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毛泽东就提出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建设我们的国家。

1956年,周恩来代表党中央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

1958年初,毛泽东又提出现在要来一个技术革命,并要求把党的工作重点放到技术革命上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根据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以后,江泽民、胡锦涛先后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等重要论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

第二,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

第三,现代科学技术的超前性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先导作用。

3.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

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思考题

1.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

2.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3.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电子商务概论教材 第3篇

本文涉及的国内外经典概论教材主要有:叶蜚声和徐通锵主编的《语言学纲要》新版 (第四版) 和旧版 (第一、二、三版) 、 (英) 雷德福等著《语言学教程》、 (英) 罗宾斯著《普通语言学导论》第四版和 (美) 弗罗姆金等著《语言导论》第七版。 (1)

一、教材的内容涵盖

作为理论语言学的入门课程, “语言学概论”教材应该写入什么内容, 这是我们首先应该关注的。

从目前国内外比较通用的教材来看, 概论教材基本上都包含了以下内容: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和分支学科的介绍、语言学史、语言的性质和功能、语言的本体研究 (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等) 、语言与文字、语言的发展等。

然而, 我们也看到, 在一些我们所熟悉的语言学领域和学科分支中, 很多教材并没有将其纳入。比如语义学一般都认为是语言学的一个基本研究领域, 不少学者将语义、语音和语法并称为语言的三大要素。然而不少经典教材如旧版《纲要》和雷版《教程》都没有具体介绍语义学。再如语用学, 要不要纳入概论教材, 这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新版《纲要》第五章直接将旧版标题“词义”改为“语义和语用”。而罗版《导论》和弗版《导论》都未涉及语用学的内容。即使是上述基本内容, 不同的教材也有所偏重, 比如罗版《导论》就全面综述了现代西方语言学不同流派的理论基础, 旁征博引地阐述了各学派之间的历史源流和承继发展关系。可见罗版《导论》更偏重语言学史和语言学流派。

此外, 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一些新成果要不要编入教材, 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新版《纲要》在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中加入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第九章增加了语法化研究的新成果。罗版《导论》也已经是第四版, 比起旧版来内容也是大大丰富和深入了。 (2) 尤其是弗版《导论》已经出到了第七版。雷版《教程》只有三个部分:语音、词汇和句法, 而每一个部分都分专节讨论发展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由此, 我们可以看到, 概论教材编写由于其导论的性质, 一般是无法做到大而全的, 也无需大而全, 有所侧重也无妨。这跟编著者自身的学术素养和专长有关, 也正体现概论教材内容的丰富和独特性。但应当注意的是, 我们在使用教材的时候, 要注意在课程设置上与后续课程形成互补, 比如缺少语义学的内容, 可在后续课程中增加专业选修课语义学来弥补。另外, 编写教材还要注意不断修订, 把语言学领域的一些新的研究成果纳入到教材中来。

二、教材的框架体系问题

关于教材的知识体系和结构框架的处理, 基本有两条路线:一是全书基本采用一个学派的理论贯穿全书;二是兼收并蓄。这两种编写方法各有所长。前者的好处是全书结构完整, 便于学习者深入全面掌握某一学派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然后由此及彼, 通过后续课程了解其他。而后者的好处是便于学生掌握语言学各领域和分支学科的全面知识, 对于感兴趣的领域也可以通过后续课程进一步深化学习。

前者的典型代表是旧版《纲要》和雷版《教程》。旧版《纲要》基本采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用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这两条主线贯穿全书, 线索分明。比较而言, 新版《纲要》虽然保留了这两条主线, 但由于增加了语用和语义部分, 完全无法用组合和聚合关系来统摄, 主线已经不那么分明了, 这与结构主义对语义和语用的忽视是有关联的。雷版《教程》全书把转换生成语法学派的理论和方法作为主线贯穿到语音、词汇和语法这三个部分的叙述中去, 简直可以看作是转换生成语法的入门书。值得一提的是徐通锵先生《基础语言学教程》, 也是将其“字本位”理论贯穿全书, 但是作者自己也说, “字本位”理论并不是比较成熟的、学界公认的研究成果, 其实并不适合作通用的教材使用。 (3)

后者的典型代表是罗版《导论》。该书系统阐述了语言学领域内各部门和流派的基础理论, 兼收并蓄, 综合融通。“作者在介绍语言学理论方法的同时, 注意指导读者进一步开拓深入研究语言科学的门径”。 (4)

总的来讲, 国内的语言学概论教材采用结构主义语言学作为主线的教材偏多, 但是普遍的问题做不到比较恰到好处的贯通, 主线显得不清晰。有些教材虽然也想做到兼收并蓄, 但是限于学识和素养, 很难做到客观公允。所以, 我们认为教材的编写者无论采用哪种框架体系, 做到恰到好处、融会贯通即可, 要避免把学界争议较大的“一家之言”编入教材。

三、教材的插图、附录与参考文献

教材插图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 以图代文传递信息, 能启迪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习兴趣。比如讲授发音原理, 需要熟知发音器官, 如果有一幅直观的发音器官示意图的话, 学习起来就方便得多了。然而, 我们发现语言学教材的插图一般都比较少。以新版《纲要》为例, 全书共26幅插图;雷版《教程》的45幅插图, 另有3幅地图和32个表格。插图最为丰富的是弗版《导论》 (5) , 全书几乎每翻一两页就会有一幅插图, 尤其是该书配有大量的具有故事性的卡通漫画。例如该书为说明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的不同, 在教材中配了一副卡通漫画。这幅漫画化用了电影《人猿泰山》中泰山和简初次见面的故事。泰山发现简在树枝上, 于是荡着藤蔓去见她, 心中盘算着如何打招呼:“你好, 我叫泰山, 我相信你就是简吧?”“请允许我自我介绍一下, 我叫泰山, 丛林之王, 你呢?”“你一定是简吧, 我是泰山, 很荣幸认识你。”然而, 当他来到简的面前时只说出了这样的句子:“我, 泰山!你, 简!” (6) 教材以此为例, 生动地说明语言知识和我们对这一知识的运用是有区别的, 使得枯燥的“语言学概论”教材变得生动有趣。

教材的附录和参考文献也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很好的补充和索引的作用。而国内的教材往往不太重视这些, 如新旧版《纲要》既无附录, 又无参考文献。国外的概论教材大多在每一章末尾附有进一步阅读的文献资料, 如罗版《导论》导论仅第一章就列有参考文献64篇。雷版《教程》还附录了本书中出现的重要术语的索引, 弗版《导论》不仅有索引, 还附加了一个小型的语言学词典。附加语言学词典的好处在于, 在教材的编写中我们可以不用板着脸给每一个术语都下一个科学严谨的定义, 否则容易增加语言学的枯燥度。学生通过学习理解这个定义即可, 科学的定义附录在后, 供学生查检。

所以, 我们建议编写概论教材的时候, 不妨借鉴国外这些教材的方法, 增加丰富有趣的插图和供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参考文献, 最好在教材的末尾配上基本的语言学术语的科学解释。

四、教材的配套练习题

从广义上看, 配套练习题也该纳入教材编写的范畴。概论教材一般都配有相应的练习题, 但总体上讲比较死板, 偏向于编写知识类的习题, 简单重复教材的教学要点, 偏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而非理解和操作。旧版《纲要》有相应的学习指导书, 对每一章的重点难点有比较细致的解说和学习指导, 每一章都配有一定数量的练习题, 相对而言做得已经不错了。即使如此, 该书编写的习题基本上也是以记忆和理解为主, 实践操作类的习题偏少。题型也以填空、选择、判断和简答类为主。虽然也有少量的分析题, 但偏容易。以语音部分为例, 旧版《纲要》的分析题编写了三个: (1) 指出下列音素的发音特点; (2) 根据描写指出音素; (3) 指出汉语普通话中下列音位的区别特征。显然这三个分析题仍偏重于知识性的考查, 操作性不强。而语言学作为一门操作性比较强的学科, 这种习题显然是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的。

比较起来, 新版《纲要》的学习指导书在这一点上比起旧版有了进步。同样语音部分的练习题, 明显增加了操作性和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比如归纳音位, 传统的命题方法就是用“举例说明归纳音位的原则”这一类的题目来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即使有操作性的题目往往也是以汉语音位系统为例。其实, 对陌生语言的音位系统归纳, 更能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 突出这门课的性质。如新版《纲要》学习指导书第三章练习题第二大题第九题, 先是列举芬兰语一些单词的语音形式及相应意义, 然后要求学生回答: (1) 每个音素的分布情况; (2) [s]和[z]是否可能归纳为一个音位; (3) [t]和[d]之间属于什么关系。这种题目操作性很强, 如果没有真正理解掌握音位原理, 根本无法入手。这个题目, 编者特别注明编选自霍凯特《现代语言学教程》。可见, 新版《纲要》在编写习题时, 借鉴了国外教材的优点。再以弗版《导论》为例, 该书语音部分, 每一节都设计了练习题, 仅音位原理部分的练习题就有15道, 题量明显比国内教材要大, 题型基本都是操作性的, 没有填空、选择、判断、问答之类的题目。

由此, 我们可以看到, 国内外概论习题编写在理念上存在差异。国外的练习题更强调实践性, 国内偏重于知识记忆。我们建议国内概论教材的编写者都要在编写习题时, 增加操作性强的题目, 减少知识记忆类型的题目。

综上所述, 我认为“语言学概论”教材的编写, 在内容涵盖上没有必要做大而全, 只要有严谨的课程设置体系即可弥补教材的不足。另外, 在教材的编写中要注意不断地更新教材的内容, 将学科前沿中公认的最新成果不断补充到教材中来。对于教材的框架体系问题, 无论是运用某一具有影响力的学派的理论体系一以贯之, 还是融合各学派的理论, 兼收并蓄构建理论框架都无可厚非。只要做到体系严谨, 融合恰到好处即可。教材编写中要重视插图、参考文献和附录的编写, 做到插图丰富有趣, 每一章都有可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的较完备的参考文献, 尽可能地为教材编写简单的语言学词典作为附录。教材的配套练习题要突出对实践操作技能的考查。

摘要:作者以国内外经典“语言学概论”教材为例, 讨论“语言学概论”教材的编写问题, 认为概论教材在内容涵盖上没有必要做大而全, 而应该注意不断更新教材内容。教材可以运用某些学界公认的, 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一以贯之, 也可以融合各学派的理论, 兼收并蓄。教材编写中要重视插图、参考文献和附录, 做到插图丰富有趣, 每一章都有可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的较完备的参考文献, 尽可能地以教材编写简单的语言学词典作为附录。教材的配套练习题要突出实践操作技能的考查。

关键词:“语言学概论”教材,国内外经典概论教材编写要点

参考文献

[1]王洪君等.语言学纲要学习指导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2]徐通锵.基础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3]叶蜚声, 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第3版.

[4]叶蜚声, 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第4版.

[5]弗罗姆金 (Fromkin.V) 等.语言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第7版.

[6]雷德福等 (Radford, A.) .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电子商务概论教材 第4篇

关键词:语言学概论 教材 继承 创新

一、引言

语言学概论(以下简称“语概”)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对外汉语专业的必修课程,是普通语言学的入门课。作为研究全人类语言共性规律的一门课程,语概课程的任务是阐明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学生学习各门具体语言类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作用。新世纪以来,我国出版了大量的语概教材,这些教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具特色,总体上反映了我国理论语言学研究和发展的现状。

本文选取了胡明扬主编《语言学概论》,(语文出版社,2000年4月)、叶宝奎主编 《语言学概论》(修订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申小龙主编《语言学纲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葛本仪主编《语言学概论》(修订本)(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黄智显主编《语言学概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年)、伍铁平主编《普通语言学概要》(修订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胡晓研主编《语言学概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韩宝育主编《语言学概论》(网络远程教育教材,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王红旗编著《语言学概论》(修改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李宇明主编《语言学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彭泽润主编《语言理论》(第五版)(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刘富华,孙炜 编著《语言学通论》(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崔希亮主编《语言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9年)、叶蜚声、徐通锵主编,王洪君、李娟修订版《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邢福义、吴振国主编《语言学概论》(第二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张先亮、聂志平主编《语言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8月)、张树铮主编《语言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岑运强主编《语言学概论》(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等新世纪以来出版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18部语概教材。这些教材针对方方面面的学生和读者,既有全日制普通高校的学生,也有自考学生、电大学生,以及通过网络参加远程教育学习的学生。本文通过对上述教材从内容到形式等方面的比较,探讨目前我国语概教材编写的现状,总结已经取得的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以期对以后的语概教材编写有所借鉴和助益。

二、编者对语概教材基本内容的编写取得共识

我国的语概教材总体上继承了以索绪尔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框架,注重对语言本体进行静态描写,注重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通过下表可以看出,18部教材基本都包括了以下内容:语言的性质、结构、功能、语音、词汇、语义、语法、文字、语言的发展变化等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核心内容。这18部教材中,有5部没有单列出词汇一章,而是将词汇部分的内容分别融入语义和语法一章,如将词义与句义相并列融入语义一章中,将构词法和变词法融入语法一章中的组合规则与聚合规则中。有2部教材的编者认为从严格意义上,文字不是语言学的主要研究对象,而是文字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所以没有将文字部分列入教材。通过梳理可以看出,编者在教材总体内容的编写上基本达成了共识,语概教材要向学生呈现语言本体知识和核心理论,使学生了解语言系统的整体面貌特征。除此以外,不同教材编者还在教材中渗透了自己对有些问题的独特理解以及自己的某些研究成果。18部教材的主要内容比较见下表。

三、与时俱进,反映学科研究新动态

语概教材既要继承传统语言研究的成果,从而保持学科体系的稳定性,又要引进“活水”,反映学科研究的新动态,这样教材才能保持理论的鲜活性。新世纪以来语概教材的编者秉承与时俱进的编写理念,重视理论的鲜活度和理论的实际应用,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科研究的新动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语用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20世纪30年代,美国哲学家莫里斯首先提出了“语用学”的概念,20世纪60年代,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和美国哲学家赛尔先后发表了“言语行为”理论,美国哲学家格赖斯提出了“合作原则”的理论。1977年出版于荷兰的《语用学杂志》确立了语用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语言学分支学科的独立地位。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引进西方的语用学理论,并将西方的理论与汉语特点的研究相结合,语用研究逐渐兴起。通过上表可以看出,18部教材中,有11部都单列语用一章,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这些教材主要从言语行为、言语过程、言语交际的原则以及语境对言语交际的影响等方面讲述语用学知识。进入新世纪以来,受国外语用研究的影响,我国语言学界在重视语言内部研究,静态研究、本体研究的基础上,逐渐从语言基本要素的研究扩展到语言运用和语言功能要素的研究,开始将目光转向语言的外部研究、动态研究与应用研究,语用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二)语言学交叉学科和应用学科迅猛发展

语言是一种复杂的现象,语言与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方面密切相关。语言学与许多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交叉学科日益发展的今天,语言学与许多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产生了很多语言学的交叉学科和应用学科。上述18部教材中有10部教材都分别介绍了语言学交叉学科与应用学科的相关知识。具体包括:语言教学、语言习得、语言规划、语言康复、语言信息处理等语言学的应用学科以及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文化语言学、模糊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语言类型学等多种语言学交叉学科。在教材中积极引介语言学交叉学科和应用学科,充分体现了编者与时俱进,反映学科研究新动态以及重视理论应用的编写理念。

四、在继承发展的基础上,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创新

上述18部教材在传统语概教材编写的基础上,各具特色,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创新,或是框架的创新,或是观点的创新,或是编写形式的创新。

(一)框架的创新

岑运强主编《语言学概论》在继承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传统的基础上,具有明显的创新与突破,对索绪尔提出但没有研究的言语的语言学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语言研究与言语研究相结合,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相结合构成了贯穿整部教材的框架。教材在第二章(语音)、第三章(语义)、第四章(词汇)中将言语的声音、言语的意义、言语的词汇与语言的声音、语言的意义、语言的词汇相并举进行研究,体现了语言研究与言语研究的结合;将一般教材中所论及的语言系统(包括语音、词汇、语义、语法等子系统)的发展变化融合在语音、词汇、语义、语法等各章节知识之中进行阐述,体现了语言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的有机融合。另外教材总论部分对语言学发展历史的介绍以及结尾对当代语言学交叉学科的介绍,这种编写框架突出体现了编者“力争将语言学的过去、现在与将来,静态与动态,单一与交叉,理论与运用等方面和谐统一的编写理念。”②

(二)观点的创新

上述18部教材在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上体现了编者各自新的、比较成熟的观点。

伍铁平主编《语言学概论》在吸收借鉴国外理论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语言机制”的理论。该教材指出:人类的语言之所以能够巧妙地为人类的交际服务,源自人类使用语言的几种机制:预设机制、排除机制、补偿机制、多余机制、类推机制、对称机制和经济机制,这些预设充分地说明了人类使用语言的灵活性和巧妙性③。韩宝育主编《语言学概论》论及语言的形成过程,对荀子的“约定俗成”论进行了现代阐释:指出语音与语义的结合是在具体的交际环境与交际过程中完成的,如果某种人声跟某个具体的行为和环境联系的时间足够长,对应的频率足够高,这里便蕴藏了语言产生的契机,前者便是语言的语音部分,后者便是语言的意义部分。④叶蜚声、徐通锵主编,王洪君、李娟修订版《语言学纲要》将语言看做开放的动态系统,对语言与外界经验世界的关系、语言与语言使用者的关系、句法语义范畴以及语用范畴方面等进行了新的阐释。教材根据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把现实现象分为心理现实和客观现实,心理现实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语言符号是对心理现实的指称。⑤张先亮、聂志平主编《语言学概论》对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提出的“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提出质疑,编者认为:任意性是符号的根本属性,是任何一种符号都具备的属性,不是语言符号所特有的属性,语言符号的性质应该是指语言符号特有的区别于其他符号的属性,主要表现在以语音形式为能指,线条性、多义性、历史传承性和层级性等方面⑥,这样的表述更严谨和科学。彭泽润、李葆嘉主编《语言理论》倡导词式书写的理念,整部教材从拼音的标注到文字的编排格式,都采用了分词书写的形式,这是对传统汉字书写形式的一次大胆改革。刘富华主编《语言学通论》针对语言符号的性质提出了交缘性。所谓交缘性是指语言同三个世界(自然界、社会以及思维中的世界)之间的一种交叉联系。该教材指出:语言是自然界的产物,语言与人类社会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共同发展,语言的实体有一定的物质形式,但语言不是物质,语言与精神、意识有关,但语言不是精神也不是意识。⑦

(三)编写形式的创新

以往的语概教材以理论阐释与介绍为主,语言表达抽象而富有逻辑性,体现了语言学概论理论性与抽象性的课程性质,很多教材所选的语料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感。综观新世纪出版的诸多语概教材,在编写形式上进行不断改进和创新,注意结合日常的生活语言来阐释语言理论,注重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积极引导学生运用语言理论分析语言现象,形式的创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语言通俗,语料生动活泼

上述18部教材的语言总体上都比较通俗浅近,在理论阐述之后,往往结合生活中鲜活典型的语料来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张先亮、聂志平主编《语言学概论》教材在讲述语言符号的约定性时列举了著名艺术家马三立的相声“逗你玩儿”,通过这个例子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相同的能指可以约定不同的所指,两种不同的约定形成歧解,令人捧腹。王红旗主编《语言学概论》教材在阐释语言和言语关系时指出语言是社会的,言语是个人的,但是个人的言语被社会所普遍接受和认可就成为语言。编者举了电视连续剧《编辑部的故事》中的一句歌词:“投入地笑一次,忘了自己”。这里的“投入”本为动词,但是在这句歌词中被词作者活用为形容词,随着电视剧的走红,歌词也被大众所熟知并接受,“投入”这个词也因此具有了形容词的用法,由个人言语进入社会语言。⑧总之,教材中生动活泼的语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言理论的兴趣。

2.课后习题灵活多样

上述18部教材中大多数在正文之后都配有课外习题,还有的专门编写课外《学习指导》(如王洪君、李娟修订版《语言学纲要》)。上述教材在习题的设置上形式更加多样,这些习题中既有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也有对理论问题的思考,还有对基本理论的灵活运用。突出了对语言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考察。李宇明主编《语言学概论》和黄智显主编《语言学概论》密切结合生活中鲜活的语言现象,灵活设计练习题,注重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学理论分析生活中实际的语言现象的能力。气象谚语有“月晕而风础润而雨”,请从符号的角度,分析“月晕”与“风”,“础润”与“雨”的关系。⑨语言符号有哪些特点?现在我们为什么不能叫“狗”为“猫”,秦朝赵高指鹿为马,但结果鹿还是“鹿”,马还是“马”,这是什么原因?⑩彭泽润主编《语言学概论》教材,在附录部分设计了思考练习举例、考试题目举例、毕业论文写作入门知识、毕业论文题目举例等内容,对于学生的课外学习,考试复习,毕业论文写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编排体例更趋科学合理

上述18部教材,基本都在章节之后或书后列有参考文献,有利于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启发学生思维,深化课堂所讲内容。韩宝育主编《语言学概论》教材设计了课前学习提示,课后学习小结,课后扩展阅读小卡片,非常有助于学生自学。申小龙主编《语言学纲要》、彭泽润主编《语言理论》、岑运强主编《语言学概论》等教材在章节前面引用了名言或警句,这种设计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把握章节的主旨和大意,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教材浓厚的人文情怀和文化气息。

五、问题与政策

综上所述,新世纪以来,国内语概教材在继承以往教材总体框架与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静心思考,发现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内容庞杂,主次不明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不同高校语概课程的学时安排大致分别为:32、48、54、56学时,平均为47学时左右。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掌握语言学最主要、最核心的内容,并形成对语言学学科体系的整体认知,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材内容的取舍以及主次安排是教材编者必须慎重考虑的重要方面。目前有些语概教材的编者为了体现教材内容的丰富性和个人的创新性,除了介绍语言学学科知识体系中传统的成熟的理论和观点之外,还大量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又加入编者自己的一些新的见解,这样方方面面的内容都涉及到的一个结果就是教材越编越厚,如有的教材花大量篇幅阐述中外语言学史的内容,有的教材花大量篇幅介绍近几年新兴的语言学的交叉学科与应用学科,有的教材花大量篇幅阐述编者个人有新意的但是并没有被学界所普遍接受的观点。教材内容庞杂,主次不明,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当然,从一定意义上讲,了解语言学发展的历史以及当今语言学发展的新动向,对于学生了解语言学学科的发展脉络,掌握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确实具有指导意义,但是教材编者一定要注意取舍,注意内容的主次,切不可面面俱到,切不可喧宾夺主。如果教材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多,可以考虑设置必讲内容和选讲内容或设置前文(核心内容)和后文(扩展内容),这样既体现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又能做到主次分明,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

(二)重理论,轻方法

语概课程的任务是阐明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学生学习各门具体的语言类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也为学生以后学习其他语言理论课程打下基础。因此语概教材的编写不但要包含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同时也要交给学生语言研究的基本方法。通过阅读可以发现,不同语概教材中提及的语言研究方法有多种,如分布分析法、替换分析法、变换分析法、中心词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义素分析法、语义指向分析法、历史比较法、田野调查法、问卷调查法、语言事实材料统计方法等等。这些方法往往以或隐或显的方式穿插在各章的教学内容之中,目前的语概教材缺乏对这些语言研究方法系统而全面的梳理和归纳,有重理论而轻方法的倾向。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学了理论,不知如何去运用这些理论分析语言事实。梳理归纳方法的过程也就是贯通理论内容的一个过程,建议以后的语概教材编写,应将语言研究方法与语言理论并重,适当加强对语言研究方法的介绍,这样可以对于学生将语言理论直接应用于语言实践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教材毕竟不同于专著,教材编写要充分考虑学科体系的稳定性,个人观点如果没有被学界所普遍接受,就不宜轻易编入教材中,这体现了教材编写的继承性。另一方面,教材编写应与学术发展同步,积极吸收新的研究成果从而保持教材理论的鲜活度,这体现了教材编写的创新性。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是教材编写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目前的语概教材编写中,一方面存在着长期炒冷饭,滞后学术发展的弊病,浙江师范大学池昌海教授曾撰文指出,当前学界在语音、词汇、语法、历史语言学、话语语言学、神经语言学以及认知语言学等领域收获颇多,但是教材对于这些方面的吸收较慢,教材中有的内容甚至在已有丰富的研究成果的条件下仍然保持着几十年前的面貌?。另一方面,有些语概教材的编者为了一味求新求异,以突出教材的特色而将自己或他人的没有被学界所公认的观点写入教材,这样会影响学生学习的信度和效度。因此,教材的编者一定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稳中求变,切忌盲目求新。

六、结语

综上所述,新世纪以来,我国语概教材的编者在教材基本内容的编写上取得共识,秉承与时俱进,继承、发展与创新的理念,注重对语用与语言学交叉学科的积极引介,教材在框架、观点及编写形式上也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创新,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教材编写应注意内容安排的主次与取舍,应适当加强方法的引介,应进一步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希望本文的探讨对今后语概教材的编写有所助益。

注释:

①本文为第三届语言理论与教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苏州,2013)

提交的会议论文。

②岑运强《语言学概论教学再探——谈语概教材的编写》,福建外

语,1997年第1期,第11~18页。

③伍铁平《普通语言学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第47

页。

④韩宝育《语言学概论》,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201页。

⑤叶蜚声、徐通锵主编《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7月,第23页。

⑥张先亮、聂志平《语言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8月,

第47页。

⑦刘富华,孙炜《语言学概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

第39页。

⑧王红旗《语言学概论》(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

第15页。

⑨李宇明《语言学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10月,第9页。

⑩黄智显《语言学概论》,中央广播大学教材,2005年10月,第38

页。

?池昌海《框架、概念和关联——“语言学概论”类教材略谈》,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9月,第5~8页。

参考文献:

[1]胡明扬.语言学概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

[2]叶宝奎.语言学概论(修订版)[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2.

[3]申小龙.语言学纲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葛本仪.语言学概论(修订本)[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4.

[5]黄智显.语言学概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M].北京:中央

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

[6]伍铁平.普通语言学概要(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7]胡晓研.语言学概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韩宝育.语言学概论[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

[9]王红旗.语言学概论(修改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0]李宇明.语言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11]彭泽润.语言理论(第五版)[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

[12]刘富华,孙炜.语言学通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9.

[13]崔希亮.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4]叶蜚声,徐通锵主编(王洪君,李娟修订)版.语言学纲要[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5]邢福义,吴振国.语言学概论(第二版)[M].武汉:华中师范

大学出版社,2010.

[16]张先亮、聂志平.语言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7]张树铮.语言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18]岑运强.语言学概论(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电子商务概论 第5篇

1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第一阶段 1995~1998中国电子商务萌芽,第二阶段 1999年中国电子商务的星火燎原,第三阶段 2000年中国电子商务的泡沫时期,第四阶段 2001~2002年中国电子商务利润为本,第五阶段 2003年非常时期非常商务。

2.电子商务宏观发展历程:电话、电报、EDI(电子数据交换)、互联网。

3.UN/EDIFACT:90年联合国颁布的重要EDI标准。

4.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统称为商流。

5.狭义的电子商务也称电子交易,包括通过互联网买卖产品和提供服务。

6.网上信息的分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非格式化的数据交流,另一种是格式化的数据交流,HTTP是互联网上通用的信息传输协议。

7.电子商务系统的基础环境:公共政策法规和法律环境,安全、网络协议和技术标准。

8.互联网络用户及用途:网络大众化,应用发展预期,中国互联网用户基础,中国网络应用现状。

9.电子商务的技术特点:信息化,虚拟性,集成性,可扩展性,安全性,系统性

10.电子商务的应用特性:商务性(电子商务最基本的特性为商务性,即提供买卖交易的服务、手段和机会),服务性,协调性,社会性,全球性

11.(重)电子商务的优点:降低交易成本,减少库存,缩短生产周期,增加商机,减轻物资的依赖,减少中间环节

12.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的竞争:竞争因素的比较,信息技术的应用,服务质量的比较

第二章:

1.按电子商务的定义分类:Electronic Business,Electronic commerce,Mobile Electronic commerce(移动电子商务)

2.按电子商务交互范围分类:1 企业内部电子商务 2 企业间的电子商务(B to B 交易金额大)3 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BtoC)4 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CtoC 参与人数多)5 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电子商务(BtoG)6 消费者与政府之间的电子商务(CtoG)

3.企业间电子商务发展的三个阶段:企业内部互联(Intranet),企业与企业的互联(Extranet),电子交易(E-commerce)

第三章:

1.计算机网络:将地理位置不同且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将其连接起来,并由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资源共享的系统,称为计算机网络

2.计算机网络的功能:资源共享,数据通信,信息的有机集中与综合处理,资源的调剂功能

3.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从逻辑功能上看,主要包括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两个部分。从结构上看,主要由网络硬件和网络软件两部分构成。

4.计算机网络的拓补结构:星型拓补,总线型拓补,环型拓补,混合型拓补,网状型拓补,树型拓补,无线电通信型拓补,卫星通信型拓补

5.计算机网络的分类:1 按传输信号的不同,网络可分为数字网络和模拟网络 2 按传输范围或互联距离的不同,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 3 按控制方式不同,可分为集中式、分散式、分布式 4 按通信传输方式不同,分为点到点式网络和广播式 5 按配置分类不同,分为同类网、单服务器网和混合网 6 按使用范围的不同,分为公用网和专用网

6.电子商务的网络环境:互联网、企业内部网、企业外部网,这三种网络模式在电子商务中扮演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各有不同。

7.Intranet内部网的特点:信息资源的共享,安全的网络环境,快速的信息传输,采用B/S结构,静态与动态的页面操作,支持非结构化信息

8.Extranet外联网的作用:防止库存积压,缩短运营周期,减少中间环节

第四章:

1.网络安全问题:黑客攻击(口令攻击、服务攻击、IP欺骗)、计算机病毒、拒绝服务

2.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3.电子商务面临的安全威胁:在网络的传输过程中信息被截获,篡改传输的文件,假冒他人身份,不承认或抵赖已经做过的交易

4.防火墙:是一种由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组成的一个或一组系统,用于增强内部网络和Internet之间的访问控制

5.防火墙是放在两个网之间用于提高网络安全的软、硬件系统的集合,有如下属性:1 所有从内到外的通信流量,都必须通过它 2 仅仅被本地安全策略定义的且被授权的通信量允许通过 3 系统对外部攻击具有高抵抗力

6.防火墙的体系结构有两种准则:一切未被允许的都是禁止的,一切未被禁止的都是允许的7.防火墙的功能:网络安全的控制,屏蔽内部信息,控制对特殊站点的访问,集中化的安全管理,提供日志和审计功能、对网络存取访问进行记录和统计,提供报警服务。

第五章:

1.基于5P3F的电子商务模式的概念:5P3F也称5P3流,5P指产品,定价,渠道,促销,顾客定位,3F是指信息流,资金流,物流。5P3F是在麦卡锡营销组合“4PS”分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分析企业经营和管理的一般框架和方法。

2.网络营销:借助联机网络、电脑通信和数字交互式媒体的威力来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方式,网络营销是直接市场营销的新形式

3.网络营销特点:1 超越时空限制,表现形式多样 2 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3 互联网上的促销是一对一的、理性的、消费者主导的、非强迫的、循序渐进的 4 一项极具开发潜力的市场渠道

4.网络营销的功能:网络营销贯穿在企业经营的整个过程中,包括市场调查、客户分析、产品开发、生产流程、销售策略、售后服务、反馈改进等环节

5.网络营销的优势:网络营销具备其他直接市场营销形式的一切优点,诸如直接面向客户、可定向服务、可获得反馈信息、无地域限制、相对成本较低等。又具有自身特有的优势:广域性„„覆盖全球,交通流畅,实时性„„即刻送达,即刻反馈,互动性„„客户参与,充分沟通,低成本„„建设费少,维护费低,可扩展,支持其他营销,可发展为电子商务。

6.网络营销活动的内容:发布电子广告、传递产品信息,建立电子商场,获取商情动态,开展网络服务

7.网上商务站点的策划:1 企业创建网上商务站点需要考虑的基本因素 2 产品策略 3 服务策略 4 信息策略 5 价格策略

8.创建网上商务站点考虑因素:目标市场情况,市场环境,产品、服务与品牌,其他推动力,价格,送货渠道

9.网络营销的适用产品:电脑软硬件产品,知识含量高的产品,创意独特的新产品(“炒新”),纪念物等有特殊收藏价值的商品(“炒旧”),服务等无形产品

10.(重点)电子商务产品:有形产品,数字化产品,服务性产品

数字化产品:是指可以经过数字化并能够通过如互联网这样的数字网络来加以传输的产品。数字化产品的经济特征:特殊的成本结构,对个人偏好的依赖性,网络外部性,无磨损性。

11.所谓客户服务是企业为提高客户满意度(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期望的程度)而进行的一系列的活动

12.服务的构成:售前服务,售中服务,售后服务

13.服务内容:建立完善的数据库系统,提供网上的自动服务系统,建立网络消费者论坛

14.服务观念的转变:1 从顾客要求企业服务(指顾客要求企业为他提供某些服务)转化为企业要为顾客服务 2 从大众化服务转向个性化服务 3 从主要面向售中和售后服务转化为面向售前售中和售后全过程的服务

15.网络营销要领:勤奋的工作,正确的市场定位,网站的质量与专业性,把方便留给访问者,更加坦诚,强调服务质量,推广网站,关注交易额、而不是点击率,网站的更新与改版,互联网无国界。

16.互联网站点的技术层次:启动阶段,数据存储阶段,连接阶段,多媒体阶段,数据库阶段,交互阶段,高级数据存储阶段,高级交互阶段,网上安全支付阶段。

17.域名:用于映射国际互联网上服务器的IP地址,从而使人们能够与这些服务器连通。

第六章:

1.电子支付:是电子商务活动中最核心、最关键的环节。所谓电子商务,是指电子交易的当事人,包括消费者、厂商和金融机构以商用电子化设备和各类交易卡媒介,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手段,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直接或间接向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出的支付指令,实现货币与资金的转移。

2.电子支付的业务类型按电子支付指令发起方式分为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销售点终端交易、自动柜员机交易和其他电子支付

3.电子货币:就是电子或数字形式的货币。

4.(重点)电子货币与传统货币的区别:一是两者所占有的空间不同,二是传递的渠道不同,三是计算所需的时间不同,四是匿名的程度不同。

5.电子货币的分类:智能卡,电子现金(是纸币现金的数字化),电子支票(企业间),电子银行卡,信用卡(促进消费),电子钱包

6.银行卡的应用领域:无现金购物,启动ATM系统,企业银行联机,家庭银行联机,网上交易,银行柜台交易,个人资产管理。

7.信用卡的基本用途:从国内外的特约商店购物,从参与该信用卡组织的成员金融机构预支现金,从ATM机上预支现金。

8.第三方支付模式:是指由已经和国内外各大银行签约,并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第三方独立机构提供的网上支付模式。

第三方支付平台属于第三方服务型中介机构,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宝”是国内最具影响的第三方支付平台

9.网络银行:就是基于互联网和其他电子商务通信网络手段,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银行机构

10.网络银行的业务系统包括企业银行、个人银行和网上支付三个系统

11.第三方物流(3PL):是物流服务供给方在特定的时间段内按特定的价格向需求放提供个性化系列物流服务的交易方式,这种物流服务是建立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基础上的。

12.第三方物流运作的分类:一类提供基本的仓储和运输服务,一类提供仓储和货运管理等增值服务,一类提供一体化物流管理服务。

13.电子商务存在的风险:交易风险,信息风险,税收风险,技术风险,法律风险,信用风险。

重点:

一、影响电子商务的经济因素:

1.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A.是开放式价值链模式的构建

B.是新型中介及虚拟市场的出现

C.是市场竞争的地域特征逐渐消退

D.是金融电子化手段进一步发展,全球金融一体化的环境正逐步形成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的环境里,银行电子化后一般都具备金融信息和交易体系,银行电子化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传统业务处理实现电子化阶段

第二阶段:提供自助银行服务阶段

第三阶段:提供信息增值服务阶段

第四阶段:提供网络银行服务阶段

2.贸易自由化发展的影响:

贸易自由化的目标在于消除贸易壁垒,促进产品与服务在全球范围内畅通自由的流动。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行机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势必会超出一国的范围而进入国际层面,从而对国际贸易关系产生重大的影响。

3.数字化发展水平的影响:电子商务是直接建立在现代网络信息基础上的,直接受一个国家或地区得数字化发展水平影响。

二、影响电子商务的政治法律因素:

1.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法律问题:

A.是在线交易主体的合法性问题

B.是电子合同的问题

C.是网上电子支付问题

D.是网上税收问题

E.是知识产权问题

F.是网上消费者权益保护及网上个人隐私保护问题

G.是电子商务法律适用与管辖问题

2.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因素:

A.文化交融与冲突:文化差异、社会差异

B.跨文化管理问题

三、影响电子商务的市场因素:

1.网络消费者市场和购买行为分析:

(1)网络消费者市场构成:网络消费者是指那些主动在网络搜寻产品或服务信息而形成购买意愿的或购买行为的潜在的或现实的消费者。

网络消费者聚集而形成的市场,我们称为网络消费者市场。

(2)网络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A.从购买行为特征方面看B.从购买动机C.从信息收集方面D.从对信息的分析比较方面E.从购买决策实施方面F.从购买评价与反馈过程方面

2.网络组织市场和购买行为分析:

(1)网络组织市场现状:组织市场是指一切为了自然生产,转售或转租或用于组织消费而采购的一切组织结构的市场,主要包括产业市场、政府市场等组织机构类市场。

(2)我国电子商务企业所面临的问题:

A.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B.企业规模不大C.企业业务流程不规范 D.企业之间缺乏信息共享。

3.网络产业市场的购买特征:

A.交易直接性

B.市场全球性

C.合同格式化

D.需求个性化

4.网络政府的特征:

A.资金来源的公共性

B.采购活动的非营利性

C.采购活动的政策性

电子商务概论 第6篇

大学生开网络商店有利有弊。优点:大学生文化水平较高,对事物较有领悟力,对电子商务比较了解,而且能够熟练掌握电脑,对新事物接受快,思维也较灵活;相对于实体店,网络零售点成本低,简单灵活,可以24小时不停运作;零库存,资金运转的周期较短;由于刚毕业,家长会给自己支持,学校也会有一定的大学生创业基金;还可以累积经验缓解就业压力

缺点:对刚入社会的应届毕业生来说,社会经验缺乏,尤其是人际关系和商业网络,这使得大学生在创业初期存在很多的困难;找不到可靠货源,信用等级低;很多人想一展拳脚,眼高手低,耐心不足,缺乏责任心;另外一些人则过于乐观,认为什么问题都不是问题,胡乱解决,缺乏正确的指导;不能合理安排时间也成为成功开办网络商店的一个障碍。

现在的社会经济很适合大学生开网络商店。计算机越来越普及,人们在网上购物也变得越来越频繁,这都有利于开办网络商店。

2.读后感:社会信用对网络零售的影响及当前障碍分析

当今社会电子商务越来越常见,作为电子商务常见的类型之一,网络零售拥有电子商务的所有特性。

在我国社会信用对网络零售仍然有较大的影响。由于网络零售不同于实体店销售,顾客不能真实的感知零售品的质量,只能凭借他人的评价来判断,也就是所谓的卖家信用。由于社会文化的原因,我国的社会信用现在还比较缺失,与欧美等社会信用管理体系较为健全的国家相比,信用缺失使得我国目前的电子商务发展较为缓慢。

电子商务有几个特点:要求健全和完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社会信用低下,导致网络零售交易成本增加。

当前我国网络零售发展的状况对社会信用导致了障碍。现行信用评价模型存在较大缺陷,买家为了得到优惠有时会违背实际情况对卖家做出好评;网络零售缺乏第三方信用认证,目前,由于网络零售大多属于小额交易,所以参与交易的一般只有买家和卖家两者,并没有第三方进行信用认证;缺乏完善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应该具备较强的信用意识。

上一篇:华海十五周年庆的征文通知下一篇:大学生消费结构社会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