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职务犯罪讲座学习心得体会

2024-08-29

预防职务犯罪讲座学习心得体会(精选6篇)

预防职务犯罪讲座学习心得体会 第1篇

学习《预防职务犯罪》心得体会

——XXXXXXX监督管理局 XXX 201X年X月XX日上午,XXXXXX监督管理局在本单位四楼会议室举办了“预防职务犯罪现”的讲座,XXXXXX局的全体干部职工参加了本次讲座。讲座由XXXX同志主持,县检察院反贪局XXXX同志主讲。他从目前国内贪污腐败的现状与严重性、职务犯罪的特点、职务犯罪的原因、职务犯罪的危害,结合大量的实际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使在座的听众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廉政教育。通过这次讲座,我受益匪浅,以下浅谈一下我个人的心得体会。

一、警惕人生的七本账。

这七本账本分别是:政治账、经济账、各意账、亲情账、家庭账、自由账、健康账。良好的修养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位与价值,一个有很高个人修养的人,才具有个性和人格魅力。当今,市场经济把每个人都推向市场,利益驱动越来越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个人面对挫折的乐观程度、情绪控制能力以及交往能力等,都是自身修养的重要内容。许多案例标明,在个人欲望的驱使下会逐步淡漠了理想信念和法制观念,在权力关、地位关、金钱关和美色关面前丧失原则,置党多年的培养教育于不顾,利用职务之便做出了有悖于原则的事,把国家和人民赋予的神圣权力当成了谋取私利的工具,在政治上丧失信念、经济上贪得无厌、生活上堕落腐化,“只讲实惠,不讲理想;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只讲金钱,不讲原则”,从而踏上了不归路,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记住人生的七本账,知道事情应该如何谱写进自己的人生账本。

二、规范自己的思想。

在学习讲座上讲了以下四点,这在我将来的工作上,生活上都起到了一定的思想规范作用。

1、任何犯法的事情不能有第一次(门坎效应)

2、运气不是救命的稻草,当你只靠运气而走偏门的时候,最后一定会丢失一些你不可承受的事物。

3、没有企业或公司的负责人,会死保党干部。

4、时刻要保持着对法律的敬畏。

三、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

个人权力不受约束是产生腐败的温床。应该看到,当前一些腐败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干部缺乏抵御腐朽思想的能力。因此,建立健全严密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干部的管理监督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加强对干部的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组织和群众的监督是一种警戒,是一面镜子,经常照一照,时刻想一想,检查一下自己有什么不足,及时改进和纠正,不论权力多大,地位多高,都要自觉地把自己置于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做到模范执行党的纪律和各顶规章制度,表里如一,做好表率。如果一个党员、领导干部把自己凌架于党纪国法之上,心存侥幸,铤而走险,顶风犯罪,就必然走到向邪路,成为人民的罪人,走上一条不归之路。

通过这次的讲座学习,我认识到,首先,要严于律己,不贪、不占、不霸权、不泛权,要常怀律己之心,常弃非份之想,正确履行党和人民赋予自己的权利。其次,我们要勇于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武器,这既是真正关心领导和同志,又是防止领导同志犯错误的有效途径。再次,一旦发现领导、同志间有违纪行为的苗头就坚决制止,拉他们一把,避免他们在犯罪道路上越滑越远。

201X年X月XX日

预防职务犯罪讲座学习心得体会 第2篇

4月15日,在国税局八楼会议室参加了由市检察院组织的关于预防职务犯罪的专题讲座。通过此次讲座,给我很大启发。我国作为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职务犯罪依然存在,人民痛恨职务犯罪,要求惩治职务犯罪,消灭职务犯罪,以维护自已的利益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首要基本特征,也是其本质特征,职务犯罪自然也不例外,其也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但职务犯罪由于其犯罪主体的特殊性——具有一定职务、掌握一定权力而表现出其比一般犯罪更为严重,社会危害性更大的显著特征。具体表现为:   (一)危害多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造成公共财产的大量流失。   (三)腐蚀国家的肌体,危害国家的长治久安。   减少职务犯罪,打击是治标之举,预防才是治本之策。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任何事物都是在内因和外因的交互作用下发展变化的,职务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自然也不例外。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从内因方面只有不断优化、强化职务行为人的素养、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职务行为人具有良好的素养,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而不想为职务犯罪,才能达到预期目的。预防职务犯罪除了优化、强化内因以外,还应劣化、弱化外因,消除引发职务犯罪的外部因素。下面从社会风气、规章制度、监督管理及执法环境等方面谈点个人心得:   1、净化社会风气   这涉及到干部教育监督管理制度、干部人事制度、行政审批制度、财政管理制度等方方面面的社会问题,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国家的直接参与,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制度等措施从宏观上加强规范和引导,更需要每个公民、各个单位、部门的直接参与,从我做起,从本单位做起,从小事做起。就后者具体来讲,依法照章办事,消除单位、个人为谋非法、违章之利益而走后门、拉关系的非分之想;守法照章行事,消除非法、非分之想,不给有关单位、个人开后门,得好处提供条件。如上述所说去做,那么,上述不良社会风气定能在不远的将来得到遏制,减少,消失。当然,万事万物都有其特殊性和不完备性,我们不可能制定出绝对完备的法律、法规制度,更不可能人人都依法照章办事、守法照章行事,所以,净化社会风气只能是相对的,它是一个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它又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境界,需要你我去实践,身体力行。   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狠抓监督管理   这是的“规章制度”既包括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制定的部门,也包括单位内部的监督管理。实际生活中,很多职务犯罪与规章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有关。规范、科学的工作程序和及时有效的监督管理可使职务行为人不敢、不能为职务犯罪,从而有效地减少和避免职务犯罪的发生。所以,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加强对各行各业,包括本单位工作特点、规律的调查研究,并注意加强对各种职务犯罪发生的原因、规律的调查研究,为制定科学、完备的规章制度提供有效依据。再科学、完备的规章制度,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就得不到执行、落不到实处,而使之成为一纸空文,所以,我们还应狠抓监督管理,使各项规章制度得以执行,落到实处,发挥规章制度的效用,预防和减少因监督管理不到位而引发的职务犯罪。   3、预防职务犯罪,需要党委的领导,政府的支持,需要职能部门主力军作用的发挥,需要各个部门及全社会的积极参与。

预防职务犯罪讲座学习心得体会 第3篇

一、“社会学习理论”下大学生犯罪的原因

社会学习理论, 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的。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 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班杜拉认为人类行为是受个人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相互作用的影响。

基于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认为犯罪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 聆听周围环境中人们的言行或直接经验犯罪活动获得的, 获得犯罪的外部条件是家庭成员的示范和鼓励、亚文化群体的影响、大众传媒中言语文字、图像等符号的示范;犯罪行为由于得到外部强化而得以保持。

基于上述分析, 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 大学生自身因素。大学生处于青春期, 其心理正在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在面对诸如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强烈的人际交往需要和自我封闭矛盾、自身知识能力水平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自尊和自卑的心理矛盾等一系列矛盾和冲突时, 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加之大学生人生阅历较浅, 而社会又极其复杂, 这些矛盾和冲突若不能得到有效的化解, 就可能演变成为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基础。

第二, 家庭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同时也是未成年人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的环境和教育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和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家庭的物质观、消费观、人际关系的处理方面都会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 大多数中国式的家庭教育注重孩子的智力发展, 但忽视了其心理健康的需要, 导致很多大学生在刚进大学时对环境的适应力低下, 不知如何处理突发事件等现象。

第三, 社会环境因素。犯罪是个人致罪因素和社会致罪因素相结合的结果。目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 一些非主流文化的负面影响及不同背景下的西方文化、港台文化对大学生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社会的主流文化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对大学生起着正面的引导作用, 但是极端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使不少大学生产生消极、颓废的倾向, 对于社会流弊存在认识上的肤浅而极易产生不满或不加选择地加以模仿。

二、对大学生犯罪的预防

预防是减少犯罪最有利的方法。大学生犯罪预防工作是一个复杂而系统而艰巨的任务, 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但是由于家庭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而且每个家庭又有不同的情况, 家庭因素我们无法有效控制的。同时我们更关注的微观层面和实际操作层面, 因而结合高校教育实践, 加之学校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 因而以下着重从学校教育方面讨论预防大学生犯罪。

(一) 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档案

首先, 在大学生入校之初, 便通过心理测量、调查访谈等方法建立每个学生的心理档案。对学校而言这是预防大学生犯罪的第一步, 在整个体系中起到预警的作用。不仅能从整体上对大学生心理特征进行分析, 也可以观察到学生个体在性格或心理上有无异常或不稳定状态, 以便对这部分学生采取特殊管理方式, 以免对其造成进一步的刺激, 另外应建立随访制度, 可以有针对性地对该类学生采取有效的引导和矫正。对于学生而言, 建立心理档案可以让他们更加了解自己, 从而对自身一些没有意识到的不良状态进行调节。

其次, 要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建立专门机构来负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 并由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人员负责, 使学生有了心理问题可以及时得到解决, 避免心理问题的累积酿成犯罪。

再次, 建立以宿舍、年级和学校为单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管理中心, 对学生进行测试和调整。

(二) 对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状况进行调研和甄别

目前高校中预防犯罪教育工作大多是面向全体学生展开的, 这种普遍性的预防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弊端是没有针对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厘清犯罪预防工作的对象, 即要区分预防工作是要面向全体大学生还是只针对大学生群体中部分心理和行为表现异常的个体。笔者认为要把犯罪预防工作落到实处, 就必须对异常群体和个别心理发展失衡的个体予以特别的关注和帮助。而这种甄别是在建立心理档案和心理测量与行为观察的基础上得到的。

文章分别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和访谈的方式调查了大量的在校大学生和因犯罪在狱服刑的大学生。测量结果显示, 犯罪大学生群体有一些共同得特质:他们的性格中有很高的冒险性和敢为性, 但是却权宜敷衍不负责任。另外, 他们的心理发育水平明显低于同龄人, 其表现在于心理发展片面化, 对刺激性情景更容易做出线性归因, 并且受情绪波动的影响很大;从访谈的情况来看:他们都伴随有不同程度得焦虑, 并且缺乏生活的目标和意义, 没有一个明确的价值体系。在了解他们的成长史后发现他们的压力与焦虑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从小面临家庭危机, 如父母感情破裂, 离婚, 家庭氛围冷漠或者被溺爱;承受巨大的学业负担, 特别是来自父母与老师的巨大期望以及强制约束、导致自我意识被压抑和性格畸变;人际关系紧张, 他们在群体中更容易被边缘化, 更容易和同伴形成敌对关系。

另外, 从归因方式来看, 参与访谈的犯罪大学生对自己的犯罪事实更容易做出外部归因, 很少对自己做出客观的评价。比如某些犯罪的大学生对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有一种强烈的占有欲, 并且这种占有欲使他们更多倾向于偷盗、抢劫和诈骗等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愿望, 而不是通过自己努力去奋斗获取。

(三) 关注出现心理认知和行为上偏差的大学生并对其进行帮助与矫正

1、认识加工模式改造。

在建立了心理档案和甄别的基础上, 应该从实践中去矫正大学生在心理认知和行为上的偏差。在认知矫正方面, 根据社会行为的认知加工模式 (六个阶段) 即:

第一阶段:线索译码过程, 即个体通过感知觉的操作, 选择性的输入情境中对自己重要的信息, 并储存在短时记忆中。

第二阶段:线索解释或表征, 即个体对线索加以解释, 赋予意义, 并由心理表征储存在长时记忆中。

第三阶段:澄清目标或选择目标, 个体选择预期达成的可能目标。

第四阶段:搜索和建构一个新的反应, 个体从长时记忆中搜寻过去曾经使用过, 学习过的行为或构建新行为。

第五阶段:决定行为反应, 即个体对预定行为评估后做出反应。

第六阶段:启动行为, 即发动已决定选用的行为。

上述六个阶段中, 其中一个或几个阶段, 信息加工出现偏差, 都有可能导致行为的偏差。如在第一阶段中, 由于一些大学生在以往的环境中已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 当在遇到外界信息时, 会接收到更多的负性信息, 这会影响到以后的信息加工。在第二个阶段中, 个体曲解了环境中的线索, 对中性或模糊信息做出敌意的归因, 就可能引发攻击或报复行为, 从而可能导致犯罪的产生。在第四阶段中, 个体在构建新行为时很容易获取长时记忆中已有的攻击或暴力行为技巧的反应模式或特征组合, 个体则更倾向于以攻击或暴力行为来对环境刺激做出反应。而且Dodge还认为, 攻击行为信息加工过程是有动力性和连续性的, 某一行为会在社会互动中连接不断的产生, 因此, 这也就意味着大学生同样可能调动其以前的人生经历中所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进行搜寻并构建成新的不良认知模式或反应模式。但是同样基于此种原因, Dodge的理论又给我们提供了进行认知上矫正的可能性, 打破其中一个环节就有可能破坏这种错误的反应模式, 而形成新的正确反应模式, 最好在犯罪动机形成阶段就阻碍其往下的发展。笔者根据Dodge的认识加工模式理论设计了一个三阶段预防体系:

第一, 角色扮演。通过情境扮演的方式让个体对一个冲突情景或刺激性信息作出反应, 由于处于情境中的个体对情境中的信息使用自己的模式进行加工, 所以辅导者观察个体在情境中的反应可以了解个体的信息加工模式。在掌握学生的信息加工模式后, 针对出了问题的环节进行矫正。这个过程由专业辅导教师来引导。一是专业教师可以更好的引领学生进入情境, 造成内心冲突。二是专业教师可以及时把握学生在情境中的反应。如在课堂中开展模拟法庭审判活动, 我们可以在模拟法庭中让某人扮演冲突情景中的不同角色, 如“被侵犯者”、“侵犯者”、“旁观者”、“法官”等, 使之对冲突情景中的刺激信息进行多角度的加工, 并最终赋予其正确意义, 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个人, 也适用于团体辅导之中。在团体辅导中, 对角色扮演中个体的不同反应加以深入讨论, 也会促使他人的不良行为模式得到替代性的矫正。

第二, 行为训练。运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虽可以让个体对同一事件进行不同角度的信息加工, 并让其体验不同行为导致的结果。但是它并不能导致错误反应模式的彻底改变, 因此还必须在角色扮演的基础上进行行为训练, 即针对不同的冲突情景和刺激性信息, 将正确的反应模式进行反复训练的方式与外界刺激信息建立条件反射, 这样使在生活中遇到相类似信息可以迅速提取正确的反应模式。

第三, 强化与巩固。通过外部学习得到的行为, 不经强化和巩固会产生消退。现在的大学生犯罪具有激情性特点。大多数人对犯罪性质及后果认识不清, 往往在受到惩罚后才后悔莫及, 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就应该在“角色扮演”和“行为训练”的基础上对于不良行为给予法律上的评价。所以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法律的认知度, 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 让其充分认识到不良行为带来的后果。

2、教育指导和心理咨询。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着眼于宏观的犯罪预防工作。他们应该在测量与调查的基础上对每一个班级成员的心理状况进行综合评估, 在此基础上对该班级的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另外, 对辅导员和教师进行心理知识培训。在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 教师与辅导员应该对班级成员心理成长和发展趋势进行长期持续的观察, 并实施有针对性的帮助。对个别心理障碍特别严重或行为表现特别异常的同学要进行专门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3、完善学生组织。

在大学生犯罪预防工作, 学生组织和学生关系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力, 其作用不可忽视, 在学生组织和学生群体中大家更容易发现同学生活与学习中的困难, 也更容易感受到其他人的心理异常, 可以及时地发现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而且群体关系本来就有治疗功能, 建立健全各种学生组织, 让大学生们能更广泛地参与其中, 这样可给学生营造一种归属感、责任感, 避免人际关系的冷漠和避免产生个别同学被边缘化, 可为同学的成长与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摘要:近年来, 大学生犯罪率呈上升趋势, 虽然犯罪的大学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但对犯罪者本人、受害者还有社会造成的危害却是无法弥补的。预防大学生犯罪是对人才的珍惜, 是对社会的责任。文章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出发,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结合中国大学生犯罪的特点, 探讨适合中国大学生犯罪预防的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预防,甄别,角色扮演,行为训练,强化与巩固

参考文献

[1]、姜玉.高校学生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其心理矫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9 (5) .

[2]、记洪娟, 唐辉.大学生犯罪与学校教育的改革[J], 德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3 (4) .

[3]、颜小冬.当代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M].中国检察出版社出版, 2004.

[4]、魏小琳.论亚文化及其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J].教育发展研究, 2003 (11) .

[5]、杨慧芳.攻击行为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式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 2002 (2) .

预防职务犯罪讲座学习心得体会 第4篇

刘建勋副检察长对此次讲座从职务犯罪概念与银行系统常见的犯罪类型以及相关相关法律知识,职务犯罪案件的基本特征和犯罪心理,并结合农商银行从业人员易发生的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进行了深入解读;他还就基层支行行长与客户经理如何做好职务犯罪预防工作进行了专门指导,对今后农商行系统预防工作提出了三点要求,即要抓住要点,重点预防: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关效解决预防工作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加大基层所职务犯罪预防宣传力度,落实“一把手”监督机制。在说教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真实案例以案说法,以案释法,以案施教。最后,就如何预防职务犯罪向与会人员提出了建议,并告诫大家正确对待和谨慎看待职务权力,学法懂法,防忠于未然,加强职务监督,抓好制度落实。

此次讲座案例生动详实,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尤其是对于农商行来说,具有较强的警示教育意义。聆听讲座的人员也纷纷表示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和深刻的教育,受益匪浅,在今后的工作中,也将会时刻警醒自己,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认真依法履职、规范用权、廉洁从业,切实加强自身建设,真正做到从源头上预防职务犯罪,为深入推进全行党风廉政工作,促进全行依法合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预防职务犯罪讲座心得体会 第5篇

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科学把握侦防工作的职能定位,全面担当惩治_犯罪、维护党的执政地位、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维护国家政权安全的多元使命。要充分认识侦防工作多元使命既是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属性决定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决定的,也是党风廉政建设的复杂性决定的,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突出的法律性和广泛的人民性。要深刻认识侦防工作多元使命的基本内涵,综合运用多元化的执法方式,充分发挥打击、预防、监督、服务、保护等功能,努力实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构建方式多元、功能多元、效果多元的侦防工作新格局。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全面履行侦防工作多元使命,主要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牢牢把握执法为民的根本宗旨;坚持解放发展生产力的根本要求,自觉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社会主义法治原则,促进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推动工作创新发展;坚持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坚持在全部工作中队伍建设是根本的人本观念,努力建设过硬侦查预防队伍。

要把加强侦查预防能力建设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来抓,积极实施政治强侦灵魂工程、实战强侦主体工程、科技强侦信息工程、人才强侦战略工程等“四大工程”,不断提升侦防工作科学化水平。要准确把握刑事政策,推进侦查办案法治化;综合运用侦查手段,推进执法专业化;强化组织指挥能力,推进侦查办案协同化。要全面加强反贪局建设,坚持政治建局,强化机构整合,强化侦查一体化机制,强化业务指导和理论研究,特别是要强化执法监督,规范执法行为,严格落实“八项禁令”和“八个公开”,提升侦查预防战斗力公信力威慑力。要把适应刑法修正案(九)的新标准作为侦防工作的当务之急,认真做好思想准备、组织准备和工作准备,统一思想,积极应对,加大力度,狠抓质量,提高效率,确保办案工作平稳健康发展。

听“预防职务犯罪”讲座心得体会 第6篇

我于xx年xx月xx日参加了“预防职务犯罪”的讲座,通过听这次讲座,我受益菲浅,以下是我个人的心得体会:

一、《讲座》产生的背景

《讲座》产生于我党反腐败斗争形势非常严峻的重要时期,也是产生于我党反腐败斗争战略的重大转折时期。改革开放后,由腐败所引发的社会矛盾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我党对腐败的打击力度亦愈来愈大,但是难以最有效地遏制腐败特别是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的猖獗活动。进入新世纪后,我党开始调整反腐败斗争的策略,将反腐败斗争从重打击惩治,调整到重教育预防上来;从治标调整到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治并举、注重预防、抓紧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上来。并将预防腐败“从源头上不断铲除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五次全会上指出:“坚决惩治腐败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有效地预防腐败更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在这种形势下,我省的预防职务犯罪《讲座》就应运而生了。

二、综合理解“讲座”的内容

讲座原则性回答了“为什么要将预防职务犯罪立法?”“什么是职务犯罪?”“预防职务犯罪的方针和原则是什么?”“如何开展预防职务犯罪?”“预防职务犯罪的主体是什么?”等问题,是预防职务犯罪的总纲。

1、确定了预防职务犯罪的目的是加强和规范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促进国家工作人员公正、廉洁,依法履行职责。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纳入法律化、规范化的轨道。

2、明确了预防工作“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突出预防工作。

3、明确了坚持“两个结合”的原则。内部预防、专门预防、社会预防相结合,指出了预防工作的方式,这种预防是内外结合、全民参与的大预防;教育、管理、监督相结合则明确了预防方法,突出了“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障、监督是关键”的反腐败体系建设。所以“两个结合”的原则是方式方法的统一,是原则性规定与能动操作的统一。

4、明确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主体。《讲座》规定: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建立单位各负其责,检察机关指导、监督,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维护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正常工作、生产和经营秩序。这条规定明确了预防主体是单位、检察机关和社会各界。结合中国共产党中央建立的反腐败机制,我对预防主体的认识是:

(1)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必须置于党委的领导下。在讲座中虽然没有明确规定,但《讲座》是党的意志上升到法律的反映。我党的反腐败领导工作机制和领导体制是: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是反腐败工作重要有机组成部分,理所当然地置于党领导之下。

(2)从预防主体的地位看,各预防主体之间不存在领导被领导关系,结合 “预防职责”的内容分析,各预防主体应当结合本部门的工作实际,积极做好本单位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这就说明,各主体之间是相互联系、合作的,不具有从属性。

(3)从预防主体的任务性质看,大量的预防工作应是单位和社会各界来完成,他们是预防工作的先导和基础力量,而检察机关责任重大,是负责指导、监督预防工作的主体。但是,检察机关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切忌提升位置,混淆职责,包办预防,从而削弱内部预防、专门预防和社会预防主体的预防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正确依法履行各主体预防职责

各主体预防职责是《讲座》硬性规定的,既具有原则性又具有可操作性。我的认识是:

1、各级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监察、审计等执法部门也是单位主体。各级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监督、审计部门既要履行单位预防的职责,又要负起指导监督或监督的预防职责。因此,其预防职责具有双重性。即既要履行好自身指导监督或监督的预防职责,更不能忽视本单位的反腐败斗争,忽视自身的腐败。

2、各单位预防职责在预防责任制的保障下,具有工作环节流程性,可操作性强。其流程顺序为:制定工作计划——措施——考核(内部监督)(外部监督)

3、各单位预防职责的计划内容具有明确性、措施具有针对性、考核具有对象性、且具有工作的能动性。预防职责就告诉各单位应怎样去制订计划,怎样拟就措施。为了保证预防计划措施的落实,监督又具有双重性,即单位内部的考核和各执法执纪部门的指导、监督。

上一篇:小学厕所卫生管理制度下一篇:青春期早恋系列教育心得(结局):少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