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学会预习

2024-06-05

如何让孩子学会预习(精选8篇)

如何让孩子学会预习 第1篇

01让孩子尽量自己解决学习中的疑难。

有的家长,生怕学习上的疑难难住了孩子,只要孩子一提出,而自己又能帮忙的话,马上就会为其代劳。这样一来,孩子原本经过思考,费点力就能解决的问题,却要依靠家长解决了,久而久之,形成依赖习惯,学习上就难以养成自己克服困难,解决疑难的习惯了。这对孩子的预习和自学是十分不利的。

02预习方式不要过于简约

预习方式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浏览式预习;二是自学式预习。我们同学通常采用第一种预习方式的比较多,这种方式只是对未来的课堂内容作了浮光掠影式的了解,但对于未来概念出项的盲点和难点不能做较好的估计和确定,这种方式对文科类科目比较适合,或者由于时间比较短促,所以只能采取简单的浏览式预习的方式作为应对。自学式预习不仅要细致的阅读和研究,并且能根据课后练习或找相关的练习册的练习题来验证自己掌握的水平和程度,这种方式对理科类科目比较适合,不过这种方式对中等程度以上的学生更适合。

03坚持预习,要有恒心

做作业的效果和效率怎么样,取决于听课的效果;而听课的效果怎么样,取决于课前的准备——预习做得如何。有的学生对此缺乏认识,每天疲于应付作业,所以会说:“作业太多,没有时间预习。”而缺乏自信的学生认为:“老师没有讲过,所以看不懂。”还有怕麻烦善找借口的学生说“都预习了,还上老师的课有什么用?”由于对预习的偏见、忽视,以及方法上的不当,也就直接影响预习效果。所以如果对预习的方法、意义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并且能更规范的开展预习,使预习成为学习的习惯,对学生学习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04坚持对孩子的预习作定时检查

家长最好每天或每次孩子完成作业后,提醒孩子作新课预习。并且对孩子预习的结果进行检查。这就要求家长自己首先得付出一点时间,真正了解孩子的课程,知道他们现在该做什么,明天该学什么,让督促和检查能有的放矢,这也是对孩子的一种帮助。

如何让孩子学会预习 第2篇

中心小学 秦雪飞

有爱的孩子才能活得更健康更快乐。如果孩子连亲爱的父母也不知道尊敬,对父母任何付出都不知回报的话,将来的人生将会孤独而寂寞。尽早纠正孩子的坏习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家长们很容易溺爱,对其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认为毫无保留地付出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认为家长的付出和对自己的千依百顺是应该的,不但不知道感谢,反而在稍微不如意时就大吵大闹,更有甚者撕扯家长的头发和身体。这种极度不良的破坏性行为不但让父母伤心,还会给孩子心理的正常发育蒙上阴影,埋下骄横跋扈、自私自利的种子。

在后悔莫及之前,家长们必须统一战线,痛下决心彻底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构建健康的人格和品德:

第一,不要对孩子付出太多,干预太多,不要为孩子打理一切事务。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保护过多,那么孩子就会渐渐习惯父母的包办代替,就会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久而久之,孩子就很难再感谢父母对他们所做的一切了。

第二,不要让孩子吃独食

从小让孩子吃独食,会让他觉得他吃好东西、拥有好东西是理所应当的,如果孩子习惯了被给予,只知道索取,便很难在以后的生活中考虑别人的感受。一个不懂得关爱别人、关爱父母的人将来很难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第三,不要有求必应,更不要无求先应,不要让孩子拥有的东西来得太容易。

对孩子提出的要求,父母应先思考一下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则坚决拒绝,并且要告诉孩子为什么不合理,给孩子一些经受挫折的机会。不要孩子想星星就一定给他星星,想月亮就一定给他月亮,应该让孩子自己去争取自己需要的东西。当孩子通过一些努力获得所需的时候,他才会知道在父母的爱和保护下是幸福的。同时,父母也不要预先对孩子承诺太多。有些父母总想给孩子最好的食物和衣物,总想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条件,生活中面面俱到,时间长了,孩子会觉得这一切来得都很容易,甚至认为他本来就应该拥有,于是也不懂得珍惜。

第四,父母还可以经常给孩子讲一讲自己的工作艰辛。

每一位父母在工作中都很不容易,但父母们却爱给孩子一张笑脸,给孩子一些超脱的环境,怕艰难的现实生活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其实,如果父母们能经常告诉孩子一些自己的苦恼,那么孩子就会在体谅和感恩中渐渐长大。

第五,父母要为孩子做出榜样。

如果家中有老人,有好吃的要先给老人吃,逢年过节给老人送礼物;如果老人离得较远,应该经常给老人打打电话。要让孩子看到父母不仅对自己有爱,对长辈也有爱。身教的力量远远大于言教。

第六,给孩子回报的空间。

如何让孩子学会合作 第3篇

其实,孩子所有的毛病比如自私、不懂得团结友爱等,都是在生活中渐渐养成的。当孩子第一次产生私心、做错了事,没有被及时纠正;当孩子第一次表达了爱心,却没有被肯定、被接受、被鼓励,那么,孩子小小的善恶之念就可能离轨。幼儿园的教师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应培养孩子学会合作。

一、从一日活动中着手,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

每天进园,我总是把目光停留在每个孩子的身上,仔细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记下他们的一言一行,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孩子从家里到幼儿园,由一个人独处到和许多人一起游戏、玩耍,刚开始,有些陌生,然后觉得新鲜、兴奋,但是不一会儿,矛盾就出现了。晨间活动时,帅帅跑过来说:“老师,祥祥打我。”我就问他:“你们为什么打架?”帅帅说:“我不小心踩了祥子,他们会经常挂在口边哼唱,做父母的要保护孩子这种积极性,不能因为打扰了大人休息或交谈而加以训斥,孩子如果没有演唱兴趣,父母还应抽出闲暇时间,以身示范,循循善诱地鼓励孩子放声歌唱。家长在和孩子一起唱歌时,对于演唱的曲目,要帮助孩子筛选,力求歌词浅显易懂,曲调优美纯正,音域适合孩子(基本上儿童的音域是从中央C到G),音型排列紧密、风格适宜儿童爱好的经典作品。唱歌需要音调准确,节奏正确,吐字清楚,最初,也许有的孩子在音准方面会有困难,但不用担心,只要经过反复练习,就会有所提高。通过一些优秀儿童歌曲也可以让孩子欣赏,进而掌握初步的演唱技能技巧,做到用歌声的变化表达感情,培养孩子有声、有情、有表现力的唱歌能力。

(二)我们这里所说的跳舞并非专有名词的跳舞,而是让家长和孩子一起随音乐合拍地做动作,随音乐的节奏变换动作。曾经有音乐心理学家研究得到,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人们听到音乐时就会动起来(摆动身体,跺脚,摇头等)。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婴儿(一岁以下)当他们听到音乐时就会做出一些动作上的反应。音乐不仅可以增强孩子的节奏感,还可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通常孩子的注意力都是很分散的,也容易被动态的事物吸引,这样的方式进行音乐训练,比较符合孩子的习性,不会很沉闷。

三、接触多彩的音乐世界,并尝试简单的音乐创作

正如饮食营养要均衡一样,音乐学习也要了解各种风格的音乐,传统音乐、古典音乐、流行音乐,还有各国不同的民族音乐等等,让孩子在接受这些不同的音乐和节奏时,更能促进他们对音乐的了解,同时也让孩子拥有了多彩的音乐世界。在孩子的儿童时代,家长应该和孩子一起尽情地歌唱、跳跃或是演奏音乐,每天和孩子一起融入音乐,这种经历可以最快地为孩子构筑出音乐的概念,在这种持续的、广泛的音乐经历中,祥的脚,祥祥就打我。”我对祥祥说:“就因为一时不小心踩了你一脚,你就把刚才对方给你带来的快乐忘得一干二净。以后别人是不敢跟你玩的。”说到这里,孩子们似乎悟到了一点什么。这时明明说:“被踩了脚有什么关系呢?他又不是故意的,如果是我,我是不会打他的。”刚才的祥祥和帅帅也不由地低下了头。这时我又乘机给他们讲了一些有关合作交往的故事,如《鸡和小鸭》、《骄傲的大公鸡》等,让孩子们明白合作交往的重要性。另外,我也加入到他们之中,和他们一起游戏。就这样,我天天和他们在一起,不厌其烦地处理他们之间的小吵小闹。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吵架的事情明显减少了,能力较强的小朋友也会模仿着我的样子去解决一些小问题了。

二、充分利用晨间谈话的机会,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

我还利用晨间谈话让孩子乐于合作。让幼儿喜欢与人交往、合作,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除了要动之以情,还要晓之以理。利用谈话的机会对幼儿进行交际能力方面的教育,就显得非常必要。我把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分成三个阶段:一是让他们了解交往是必然的,二是让他们了解交往是很重要的,三是让他们喜欢交往。每个阶段举行相关的活动。在每次活动中,我通过讲故事、角色表演、资料展示、观看录像等孩子们喜欢的形式让他们明白:交往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必不可少的活动,处理好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后,可以使自己获得更多的快乐,甚至还能影响到你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呢。

孩子的音乐观念才能有所发展。

接触的音乐多了,音乐观念发展了,那么是不是可以尝试一些简单的创作了呢?在著名歌星席琳·迪翁访谈录中,曾谈到她的家庭是如何在饭桌旁建立乐队,“拿来各种印制餐具,在玻璃杯和桌面上敲打出相得益彰的旋律。家中年幼的孩子不停地敲打节拍,年长的孩子配合着年幼的孩子,节奏层次感强,每个人都唱歌。”创作音乐活动,不一定就要创作出完整的作品,一个小小的片段,都可以达到创作的效果。在创作过程中,可以体现出孩子对音乐的掌握和感受,表达出孩子心中已有音乐观念,这也是所有思维创作的一个良好的开端(音乐创作在形式上相对容易有成就感)。

四、请家庭音乐老师辅助训练

受各方面条件制约,这一环节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才得以进行。家庭条件允许的话,家长可以给孩子找一个好的家庭音乐老师。因为以上的训练活动都是在家长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展开的家庭音乐教育,但多数情况下家长要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和孩子一起进行音乐训练,这样的话,家长就要为孩子找一个好的家庭音乐老师。那么怎么寻找一个好的家庭音乐老师呢?

首先,老师要热爱音乐,喜欢孩子,并且能让孩子也喜欢她(他),这样,老师才有耐心教,孩子才有兴趣学。其次,家庭教师不能只强调音乐技巧,更重要的是要灌输音乐理念,因为家庭音乐教师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专业音乐教师,她(他)的音乐教育目的是为了辅助智力开发。

结语

一个人可以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音乐天分,但是如果他无法接触音乐,他就不可能在音乐方面取得任何成就。因此,首先在家庭中即为儿童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让他们的生活充满音乐,这也是提高儿童音乐智能的最佳途径。

如何培养幼儿的书法兴趣

丁菊香

(启东市近海镇中心幼儿园,江苏启东

书法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与骄傲。让孩子从小就从书法中吸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对陶冶情操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提高学习成绩也有好处。但是,在所有的艺术门类基础教育中幼儿书法基础教学大概是最为枯燥的了。如果说动听的音乐、优美的舞蹈、丰富多彩的图画都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兴趣,可是书法就不同了,它是一门深奥无比而又比较单调的艺术,让孩子学习起来确实有很大的困难。

在这几年的书法教学中我体会到,学习兴趣的培养比灌输高深的学问更重要。失去了兴趣也就失去了勤奋的动力,书法教学的过程归根结底是兴趣培养的过程。那么,我是如何培养幼儿书法兴趣的呢?

一、学玩结合,培养兴趣

古希腊的柏拉图曾说:“若把强制与严格训练成为少年孜孜求学的方式,改为引导兴趣为主,他们势必动力喷涌,欲罢不能。”孩子天性爱玩,常常提出“玩”,时时念着“玩”,学与玩虽然对立,却又可以统一,从幼儿的兴趣入手,把玩的要素渗透到学中,这样才能调动幼儿的主动求知的积极性。如孩子们把墨汁弄到了手上,我就让他们用手指直接蘸墨汁书写,既让他们感到了玩的乐趣,又让他们认识了书法中的又一技法———指书。

二、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少儿书法应符合其生理、心理特点。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天真浪漫,活泼好奇,这就要求我们在指导他们选帖时,不能以教师的主观愿望为出发点。我们最好不要让他们一开始就去临习那些运笔时提按转折过于繁复,不易掌握的碑帖,这与幼儿手指、手掌的发育不完善、稳定性较差,以及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全有关。有些字帖在孩子们看来是呆板沉闷的,与他们那自然浪漫的特点格格不入,如果硬要如此,难免弄巧成拙。我们不妨让他们从那些用笔、字体稚拙率真、天然奇趣的

三、在各项活动中,强化幼儿合作

在区域活动中还应让幼儿合作阅读、合作记数字、合作做手工等等,让他们在游戏中逐渐明白良好的合作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孩子们的友谊增进了,他们之间多了几分彬彬有礼的气氛。

我在平时组织各项活动时,注意强化合作交往。丰富多彩的幼儿园生活是孩子们最向往的,幼儿在各项活动中能否有一种正常的交往能力呢?为此,我经常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如组织班级幼儿进行跳绳比赛、系鞋带比赛,让他们在比赛中有一种正常的竞争观念;组织孩子外出郊游,让他们在活动中培养起一种团结合作的精神;鼓励孩子向同伴说一句祝福的话,使他们从小就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并能去衷心祝福别人;组织孩子参加公益活动,使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多一份爱心;组织参观活动,使他们在与他人交往中多一份求知的欲望……

四、家园配合,引导幼儿合作

在培养教育孩子的合作过程中,也离不开家长的配合教育。家长应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注意培养孩子遵守社交规则的良好公德。如在参与团体游戏的时候,要懂得“排队”的规则;在商量做哪项活动时,要知道“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等的道理。还可以教孩子一些具体有效的社交策略,

碑帖入手,这会使孩子们有一种亲切感,从而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激情。著名书法家周慧珺建议10岁以下的孩子不要一味临摹名家的法帖,而应该让他们“开心地涂涂画画,培养兴趣,了解毛笔丰富多彩的笔性”。

练书法是大脑对手上大肌肉小肌肉的控制———轻、重、缓、急,多练书法可以起到和练钢琴一样的刺激大脑的作用。而且练书法可以培养孩子的耐心和注意力。如一开始写毛笔字,一学期下来就只能写个点、横、竖,三、四岁的孩子的心智发展只能到这个阶段,不必强求结果,重要的是过程和兴趣的培养。

三、培养良好的习惯

目前,中国的家庭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中的一部分生活自理能力差,性格较孤僻。调节心理素质、规范行为的好办法之一就是练习书法,可以使学生进入相对静止状态。现在的学生不是不聪明,而是太马虎、不认真、不专心。而练字要全身心地投入,久而久之就可养成严谨认真的好习惯。事实证明,要想写好字必须心静气和,端正姿势,持之以恒。学生最缺少的韧劲与耐力,恰好可通过一笔一画的书写练习来获得,纠正草草了事、粗枝大叶、马虎的毛病,从而养成锲而不舍、精力专注、耐心细致、不怕困难的好习惯。在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些小问题,比如孩子不爱护笔,打翻墨水瓶,或者是写字过程中墨水溅到同学身上,特别是小班年龄较小,可能会频频出现这些问题,问题虽小却很麻烦。这表明在写字的时候,学生没有完全没有把心放进去,如果用心投入了,又怎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唐代书法家柳公权有句名言“心正则笔正”,问题的出现跟孩子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很大关系。我们应该在写字教学中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例如笔的使用和保养,文具的摆放,特别是墨汁和墨水在使用时的注意点。我在教学生练习毛笔字时就曾专门讲过学习习惯的问题,开始或者教孩子注意观察。如果小朋友在游戏中出现了麻烦,如搬不动东西时,可以主动上前提供帮助。同时要教会孩子与同伴友好合作的方式,学会为别人着想。爸爸妈妈应教育孩子在活动时对同伴有礼貌,打招呼用别人喜欢的名字。要与同伴互相谦让,友好相处,分享玩具、图书;对大家都喜欢的玩具不争抢,可以让别人玩一会儿,自己玩一会儿。如果家长事事为孩子打抱“不平”,为孩子讨“公道”,这不利于孩子形成乐群性的性格,不利于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同伴也有想法:“这人真没出息,就知道找妈妈!”或者“他爸真厉害,咱们别跟他玩了。”这会使孩子被群体孤立。

家长还要引导孩子注意观察他人的情感变化,因为,对他人情绪的正确感受和积极反应是交往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看电视、玩游戏等方式,教孩子观察别人的情绪变化是如何通过脸部表情及肢体动作来表现的,引导孩子学会思考自己的行为对他人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当然,教育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宽容大度、虚心好学、乐于助人等品德,更是孩子获得友谊的法宝。

如何让聋生学会预习 第4篇

关键词:聋生 预习 有效

正文

高效课堂如一夜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各地都在轰轰烈烈地开展。很多学校都推出自己特有的高效课堂模式。但课堂要高效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前提:有效的预习。聋生在课前进行了有效的预习,对教材才会熟悉,他们在课堂上学习才能有重点,才能实现和其他同学的合作学习,也才能使我们的课堂真正的达到高效。

那么如何指导聋生正确而有效地进行预习,让预习真正落到实处呢?聋生预习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方法的指导,还需要建立常规制度,让聋生来重视预习,形成预习习惯。

一、明确预习要求任务,为课堂教学扫除障碍。

我是一名高年级的语文教师,高年级语文在阅读方面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我班的学生要达到 “理清思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有一定的难度。对词语的理解只能借助查字典来完成,但不能根据课文内容来理解词意。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本班的预习任务:1、通读课文,熟悉课文的主要内容。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3、完成每篇课文后的“预习题”。当然,每一课的课文体裁不同、内容不同、写法不同,在预习时也都会有不同的要求,但以上几点基本上都可以融入到具体要求中,而且这种设计既是聋生力所能及的,也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聋生在上课前充分预习了课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让学生汇报、交流,并进行指导,这就达到了高效。如在教学《挑山工》时,我布置了这样的预习任务:

1、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

2、借助手语书自学手语,查工具书理解词语。

3、想想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并把挑山工讲的话画下来?

这三项预习的内容旨在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扫清文字障碍,对课文的内容有最基本的了解。学生在课前独立完成后,课堂上教师就不必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讲授,给学生更充分的时间进行探讨,使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效。

二、指导预习方法,促进预习的有效。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教给聋生预习的方法十分重要,在强调预习内容和要求的同时,必须教给行之有效的预习方法。预习应该指向聋生的智力挑战,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各项作业,使各种训练扎实到位,让预习发挥有效价值。通常我们的预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

1、阅读:首先应把书本上有关内容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一遍,容易理解的可以“走马观花”。对于陌生的新知识则要多看几遍,反复研读。可在重点和难点地方做记号,以便引起自己足够的重视。

2、完成问题:现在的教材上都有“预习”、“思考与练习”等栏目,这些栏目中的问题一般都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我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看能否将其解决,对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标记,这样课堂上听课就更有侧重点。同时要求学生关注老师编的学案,解决老师在学案中提出的预习问题。

3、查工具书:对于新词用不理解的词语要求聋生查词典和结合语言环境进行理解,同学还可以互相进行交流;对于新词的手语要求学生查手语书学习。

以上预习方法要教师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要做到扶放循序渐进,逐渐形成能力。刚一开始,聋生的预习能力几乎是零,预习习惯没有养成,如果只把预习任务布置下去,很难收到实效。我在教五年级时,是先在课堂上带领聋生进行预习,讲清楚预习的步骤和达到的要求。如理解词语,都要找出词语在文中的句子,查词典结合课文内容来进行反复示范。等到班里的聋生基本上掌握了预习要求和预习方法后,我才把预习这一环节放在了课外,要求聋生自主完成。随着聋生预习能力的逐渐提高,对预习的要求也可以逐步提高,这是一个过程,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跟进。

聋生掌握了预习的方法及步骤后能自主地预习每一篇课文,按要求完成预习内容,促进了预习的有效性。

三、注重预习的评价,让预习落到实处。

检查和评价是保证聋生认真预习、乐于预习的重要手段。通过检查预习情况,教师可以掌握聋生的学情,使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同时也有利于聋生养成预习的习惯,而对聋生预习结果的评价,能激发聋生预习的兴趣,使聋生看到自己的力量,乐于在预习时自主探究。

我从五年级就要求本班学生进行预习新课,现在已是八年级了,这些年来,我班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已经养成,自学能力也随之得到了发展。我发现预习对于聋生来有以下帮助:

(一)预习有助于聋生从被动学习过渡到主动学习

就我们聋校语文教与学的现状而言,聋生的学习基本是老师教一步就学一步,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没有目的,没有重点,上课时似乎听懂了,下课后很快就忘了。在听课之前,聋生对课文的了解多限于读了一两遍、找出了很多不理解的字词,好些的会把这些字词的释义从字典词典里搬到书上来。所以,当老师进入授课阶段,特别是第二、三课时的分析课文时,聋生基本上都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通过聋生对课文进行一些较为深入的预习,其课堂学习的主动性、有效性会大大增强。如以前自习课上我们班的学生做完作业后就无所事事了,现在不同了,他们能主动预习新的课文。

(二)预习能切实提高聋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聋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多是存在于教师的论文和带有较强表演性质的展示课中,在日常的教学中,聋生能够自主有效地学习的极少。也正因为如此,培养聋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既是我们聋校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而有效地预习本身就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体现,可以说在聋校,教会聋生预习是过渡到聋生能自主学习的必要步骤。

(三)預习能提高聋生的听(看)课质量

如果没有预习,聋生对课文的字句理解都有很多困难,深入的理解只能是老师代为包办。聋生听课,主动思考的地方不多,如果预习中能有一些针对性的思考题,老师在课堂上的点拔才能真正把生的思考引向深入;聋生听课,还有一种现象,就是不会记笔记,如果老师没有提醒让记,聋生基本上是不动笔,如果老师提醒让记,聋生又多是从头抄到底,这种盲目性的听课,大大影响了学习效果。

如何让孩子学会大方 第5篇

要培养孩子的慷慨行为,那您不能急着让孩子做出这种表现。尤其不要自己作主把孩子的玩具送给其他孩子。这样看似慷慨,但只是您的一厢情愿,对孩子来说,却是对他的一种威胁和损失。从此以后,对于来访的小朋友,孩子都会深怀戒心,担心别人抢走他心爱的东西,更不会主动将玩具与别的孩子分离或送人了。

不愿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这是小孩子正常的表现。只有孩子在逐渐学会关心和爱护他人之后,才会逐渐变得慷慨起来。追根溯源,培养孩子的慷慨行为,要从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做起,

此外,要想让孩子有慷慨的表示,可以给孩子买两件相同或相似的玩具,在他玩过一段时间以后,可以主动征求他的意见,“你有两个同样的玩具,隔壁的孩子一个都没有,咱们送他一个好不好?这样妈妈会很高兴。”在孩子高兴的时候提出这种建议,孩子往往乐于接受。一旦孩子表现慷慨,就要给他积极的反应。但不能以许诺给孩子什么东西为条件,否则孩子的行为只是交换报酬,而不是慷慨。注意这些指导的时机和方式,孩子就会逐渐变得慷慨起来。

如何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第6篇

要想提高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首先要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意识。有了明确的意识,孩子才会自觉遵循,把自己的需要和自我管理结合起来,像对待吃饭睡觉那样,对待成长过程中的自我管理。

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二战中和二战后,都是世界的风云人物,他的愿望是从政、做首相,为此,他进行了长期的准备。他曾担任《晨邮报》的记者,到南非战场采访,并且积极写作,靠撰写文章赢得名声,参与上流社会的社交,结识权贵,发表演讲,树立政治威望„„他凭借自己良好的自我管理意识,并且付诸实践,等待时机,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父母要帮助孩子认识到自我管理是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思想、言论和行动的意识,自觉地管理自己,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最大。

方法二:掌握科学的自我管理方法

科学的自我管理方法的形成需要父母的引导和帮助,然后在实践中孩子才会慢慢掌握。父母可以为孩子介绍自己或成功人士的自我管理的经验,让孩子学习和效仿,帮助孩子探索适合自己的自我管理新方法。下面是3种行之有效的自我管理方法。

系统科学的自我管理方法。此方法是将孩子的成长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去研究、设计和管理,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进行分析,使孩子的成长更加符合教育和成长的规律。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也会做出错误的决定,影响孩子的发展。向孩子解释系统的自我管理方法,遇事就可以多进行逻辑推理,找出最佳方案,少走弯路。

行为科学的自我管理方法。行为直观地体现在每个人身上,受孩子思想的支配而表现在外面,人们评价孩子也往往通过他的行为,从行为进行评估和纠正,可以帮助父母把一些不正确的思想消灭于萌芽状态,帮助孩子实现思想和行动的统一。

预见未来的自我管理方法。预见未来的自我管理,是源于对客观事物正确认识基础上的科学预见,帮助孩子预见某种决定或行为的后果,能够大大提高孩子成长道路上的自觉性,减少盲目性,使孩子的人生获得主动权。

帮助孩子掌握科学的自我管理方法,孩子就会学习用科学的方法来管理自己。父母要让孩子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合适的方法,帮助孩子管理自己。

方法三: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生活

父母在生活中总是为孩子包办代替,这会使孩子形成“只要我不愿意做的事情,父母就会帮我去做”的意识。因此,父母要通过各种形式让孩子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更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有能力管理自己的生活。在信心的鼓舞下,孩子会很好地管理自己的生活。

王辉小时候,妈妈总是会为他做好很多事情。他想自己试着穿衣服,妈妈不同意;他想自己吃饭,妈妈硬要喂他。王辉。觉得自己可以做好生活中的这些小事,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妈妈,妈妈欣喜于孩子的想法,于是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

他第一次穿衣服时,竟然将扣子系错了,妈妈看到很想笑,但是她觉得这是孩子的第一次,于是好好地表扬了他一番,见到熟人就跟别人夸奖一下:王辉会自己穿衣服了。王辉听到夸奖以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热情更高了。

明年他就要上幼儿园了,妈妈对他一点也不担心,她相信孩子自己会好好照顾自己的。

孩子能否管理好自己的生活,是自我管理能力中最重要的。如果孩子连自己的生活都无法管理,那么,就很难相信他会在其他方面更好地管理自己。

只要孩子可以做的,父母就不要代办。衣服脏了,教给孩子如何去洗;孩子的房间乱了,教给他自己去整理,父母可以在小事中逐渐锻炼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方法四: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各方面都很不成熟,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总会表现出情绪不稳定,偶尔会大喜大悲,偶尔会焦躁不安,而善于管理自己情绪的孩子,在这方面的表现就不会这样,他们会合理把握自己的情绪,知道应该如何控制和释放自己的情绪。

父母可以和孩子达成一定的协议,比如当孩子因为父母不给他买某件东西而大哭大闹时,可以用事先约定好的语言或目光暗示孩子,孩子看到后,就会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行为,用文明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有个小男孩脾气很暴躁,有一天,爸爸给了他一袋子钉子,告诉他,每次发脾气或者和他人吵架时,就在家里的篱笆上钉一根钉子。第一天,男孩钉了37根钉子,以后的几天,他稍微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了,每天钉的钉子也变少了,并且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并不难。

终于有一天,他一根钉子都没有钉,他高兴地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爸爸。爸爸对他说:“以后只要你一天没有发脾气,就可以拔下一颗钉子。”日子一天天过去,最后钉子都拔光了。

他高兴地带爸爸来到篱笆边,爸爸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孩子,你做得很好,但是你看看篱笆上的钉子洞,这些洞永远也不会恢复了。就像你和一个人吵架,说了些难听的话,就好像是在他人心里留下了一个伤口,无论你怎么道歉,伤口总是在那儿。你的朋友是你宝贵的财产,所以不要去伤害他们。”

父母只有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孩子才能逐步纠正发火、骂人、说脏话等不良习惯。孩子在说脏话的时候,可能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是已经成为习惯了,所以改正起来很困难。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父母要教育孩子正确对待与他人的摩擦,以宽容的心态来原谅他人的过失。

同时,父母还要帮助孩子找到适当的宣泄方式,如:鼓励孩子把不开心的事情告诉父母或是其他人,以缓解内心的不快,还要教孩子不要轻易流露出自己的情绪,要学会用合适的方式来暗示自己。

此外,父母还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乐观、幽默的性格,以此来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方法五: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

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父母就要教给孩子在学习中应注意的事项,以及在学校里应该注意的常识,比如要爱护和整理书包、课本、文具,怎样使用文具,并且要教孩子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制作简单的教具等。

每天一回到家,姜菲就打开电视,看完电视再去做作业,常常做作业到很晚,这天,姜菲做作业都到十点了,还没有做完。

妈妈觉得这样下去,会严重影响她的身体和学习,于是为她制定了严格的规定,她先看电视,后做作业,就以减少她的零花钱为惩罚。在严格的规定下,姜菲自觉地克制自己,回家后先认真做作业,然后再看电视,有时候作业多了就不看电视了。姜菲慢慢地学会了管理自己的学习。

父母要给孩子学习的自由,不要代替孩子做作业或是帮助孩子检查作业,父母那样做,孩子就会认为那是父母的工作,自己就不会检查作业了,对学习的兴趣也会降低。父母要让孩子学会自己学习、自检作业,锻炼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如何让孩子学会接受批评 第7篇

法国心理学家高顿教授通过一项专题研究证实,那些难以接受批评的孩子长大后,也大多会对批评持“避而远之”或干脆“拒之门外”的态度。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如何让孩子学会接受批评,希望有所帮助!

批评孩子时要客观具体

镜头1:在散步的过程中,敏敏妈妈发现女儿的裙子被弄脏了,她立刻生气了,开始冲着女儿大声责骂。看见女儿大哭以后,她又马上给了女儿一小块点心。敏敏嘟着小嘴,一脸疑惑地看着妈妈,并往嘴里塞着点心。

分析:

敏敏在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的情况下就被妈妈责骂,心里已经很不舒服了,但在挨骂之后马上又得到一块可口的点心,这时,敏敏已经被弄得糊里糊涂,她不知道为什么母亲会责骂她,更不知道挨了骂后她为什么又得到了点心。母亲这样的做法,让女儿弄不清是非,这对她的成长是相当有害的。

妈妈对策:

第一,在批评孩子时,父母要做到有理有据,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为什么批评她。要直截了当地告诉孩子她的哪种行为是不该做的,哪种行为是正确的,不能含糊不清,让孩子不知所措。这样,孩子明白是因为她的错误的行为,父母才会去批评她,孩子才可能更容易接受批评。

第二,要用平静而坚定的语调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父母的口吻和语调也在向孩子传达重要的信息,我们的平静告诉孩子我们是清醒和理智的,我们的坚定告诉孩子这件事情他一定是做错了,要不然妈妈不会批评他。批评时语气一定要严厉,声音可以比平常大一些,但千万不要在生气或发怒的情况下批评孩子,这样孩子会觉得父母不理智、不清醒,进而觉得父母任由情绪的左右对待自己是不公平的。

不要当着众人的面批评孩子

镜头2:妈妈带毛毛出去玩儿,刚下过雨,毛毛偏偏在水洼里走,还一边使劲踩一边大笑。妈妈生气地说:“毛毛,看你把鞋子都踩脏了。说过多少次了,每次出门都乱跑乱玩,把衣服弄那么脏。”妈妈的声音很大,从旁边经过的人都回头看看毛毛。毛毛不笑了,默不作声地跟在妈妈身后。

分析:

即使是幼小的孩子,也有较强的自尊心,当着众人的面批评孩子往往会让他觉得失去面子。

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妈妈的批评或表扬就是他们高兴或烦恼的指挥棒,能得到妈妈的表扬是宝宝们最高兴的事,而一旦受到妈妈的批评,就会伤心难过,情绪低落。面对批评,有的孩子会进行争辩、对抗或是死不认账;有的会满肚子不高兴,生好几天闷气;有的则可能毫不在乎,不把批评当回事。实际上,这几种态度都是没有真正接受批评的表现。久而久之,就有可能产生抵触父母的心理。

妈妈对策:要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批评孩子。明智的父母要学会在众人面前称赞孩子,不应该当着外人的面揭孩子的短,而在孩子遇到问题或犯了错误的时候,要在家里单独进行教育。只有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批评孩子,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而且在相对融洽的气氛中,孩子处于轻松的心境状态,也乐于接受批评。

英国作家洛克说过:“对儿童进行批评时,要在私下里执行;对儿童的赞扬,则应当着众人的面进行。儿童受到赞扬后,经过大家的一番传播,意义会很大,他会以之为骄傲和目标,并在以后的岁月里更加努力去获得更大的赞扬。而当众宣布他的过失,会使他无地自容,会使他失望,因而父母制裁他的工具也就没有了。”

不要在饭桌上批评孩子

镜头3:4岁的华华吃饭时经常用勺子把食物搅到餐桌上或者弄到地上。有一次,华华又开始乱搅食物,妈妈走到他身边捉住他的手,并怒视他,用极其不高兴的口吻说:“华华,你怎么总是乱搅食物,以后再这样,我们就不让你吃饭了!”华华一脸委屈地放下了勺子。

分析:

在饭桌上批评孩子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行为。小孩子吃饭是很开心事,结果父母不停唠叨,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很容易厌食。为了避免在饭桌上挨训,许多孩子在吃饭的时候总是匆匆扒几口,即便饭桌上有他们爱吃的菜,但相对于父母的批评来说,他们宁愿放弃吃最好吃的菜。

妈妈对策:尽量避免在饭桌上批评孩子。父母可以在吃完饭后,心平气和地给孩子解释,妈妈可以耐心地和华华说:“华华,你乱搅食物会将餐桌弄得乱七八糟,这样我们就必须花好多时间来收拾,以后你要学会用勺子好好吃饭,好吗?”下次吃饭时华华按照妈妈的要求做后,妈妈可以说:“你这样做才是好孩子,大家才会喜欢你。”

确实需要批评时,要适当增加身体接触。对于胆小的孩子,家长在批评时可以搂着它的肩膀,或拉着他的手讲道理给他听。有些听不得一句重话的孩子会非常排斥所有指责他的话,所以,当我们实在需要责备他时,我们应该用眼睛正视孩子,一边指责一边适当增加身体接触,这样就能够达到恩威并用的效果,而且尽可能不影响孩子吃饭的胃口。

用孩子可以理解的语言来批评

镜头4:明明是个马马虎虎的.孩子,经常会忘记把自己的玩具放到哪里。这不,明明要和小朋友出去玩,可就是找不到他的小汽车,于是明明就向妈妈要。妈妈一听就生气了:“你这个孩子怎么回事啊,老是忘这忘那,以后这样可怎么好啊,学习上马虎,考不上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还没等妈妈说完,明明一溜烟跑出了家门。

分析:

孩子其实是很敏感的,他不能理解批评就是为了他好,毕竟是小孩子,他的思维不可能达到那样的高度。孩子在家没有了踏实的感觉,从幼儿园回到家后,跟父母的沟通就会越来越少,这样一来,双方的隔阂就会越来越深,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妈妈对策: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讲大道理总是无法起到真正的效果,孩子们往往会这只耳朵进,那只耳朵出,这不是代表孩子们故意与家长作对,而是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无法理解高深的道理。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要学会用孩子的思维思考问题,用孩子可以理解的语言来友善地批评孩子。给孩子讲道理的时候,要给他们说一些容易理解的道理。不能用某种高深难测的东西强行向他们灌输。书本上的道理应该换一种方式给他们讲,不能搬弄出那些晦涩的文字,那种学究式的大道理孩子是很难接受的。如果明明妈妈说:“你把玩具乱丢,让玩具找不到家,它会难过的。如果你找不到妈妈,你会不会着急呢?”也许比讲大道理更能让明明接受。

用讲故事的方法批评孩子

镜头5:亮亮从小娇生惯养,怕吃苦。这让妈妈很担心有一次,妈妈给亮亮讲了《蚯蚓和蜜蜂》的故事。故事情节主要是:在很久以前,蚯蚓和蜜蜂长得差不多,身体都是圆圆的。后来,蜜蜂每天采花酿蜜,时间一长,它的身上竟然长出了两只翅膀,能够飞来飞去采蜜了。而蚯蚓却整天躺在大树底下玩耍,饿的时候就吃些果子。冬天来了,蜜蜂酿了许多蜜,他的日子过得非常惬意,但是,蚯蚓却整天为了食物而发愁。有一天,蜜蜂带着自己酿的蜜去看望蚯蚓。蚯蚓远远就见到蜜蜂向自己走来,感到非常羞愧,于是,它一头扎进了泥土里。后来,蚯蚓决定每天帮果树松松土,捉捉泥土里的虫子,改变懒惰的坏习惯。时间一长,蚯蚓圆圆的身子变得越来越细,受到了农民的赞扬。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了亮亮,讲完故事后,妈妈趁机问道:“你愿意学小蜜蜂呢,还是学蚯蚓?”“当然学小蜜蜂了!”亮亮毫不犹豫地回答。“那你说说看,小蜜蜂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那你以后有什么要改正的呢?”

分析:

孩子的自尊心是脆弱的,他们不喜欢父母赤裸裸地批评他们。如果父母能够采取委婉的手段,通过故事、寓言、名言等方式来批评孩子,取得的效果会更好。

妈妈对策:要在平时多积累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在孩子遇到相似情况时,用故事来教育孩子。因为,在故事中,孩子自然领悟到了其中的道理,这比父母讲大道理的效果要好得多。所以,父母平时要多积累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在孩子犯有过失,如果父母能通过讲相关的故事,心平气和地启发孩子,不直接批评他的过失,在不断地引导中让孩子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孩子会明白父母的用意,愿意接受父母的批评和教育。这样做也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不仅可以避免亲子冲突的产生,而且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涵养,进而更加尊重父母、崇拜父母,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

批评时允许孩子做出解释

镜头6:妈妈来接花花,老师一看见她,就告花花的状,说花花又打小朋友了。因为花花确实喜欢和小朋友打闹。妈妈听了老师的话,就狠狠地批评花花,花花看着妈妈,欲言又止。其实,这次老师冤枉花花了,花花是把小朋友绊了一跤,但不是故意的。是两个小朋友撞在了一起,花花也差点摔倒呢。

分析:

当孩子受到冤枉时,父母还是不顾孩子的感受,一味强制性地批评孩子,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虽然表面上孩子也许会不反对,但在内心里他对他尊敬的爸爸妈妈的权威已经产生了怀疑。

妈妈对策:美国教育家塞勒·塞维若认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父母批评教育子女,靠强制压服是行不通的,只有给孩子充分的说话机会,他们才能剖析自己的行为,触及灵魂的最深处,才可能使其心服口服。”所以,家长发现孩子有错误的言行时,一定要冷静分析,切不可贸然批评。要俯下身子,多和孩子沟通,多听听孩子的心声。特别是当自己没有搞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而造成对孩子的批评不当或批评不符合事实时,那么就更要允许孩子做出解释,并且要对孩子表示歉意。因为,让孩子虚假地表示接受批评,但心里大感委屈,实际上不仅于事无补,还可能引发种种弊端。与此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解释的目的并不是推卸本来应负的责任,还应要求孩子保持解释时心平气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如何让孩子学会学习 第8篇

一、培养兴趣, 激发自学的动机

兴趣是学习自觉性的起点, 是智慧、灵感的源泉。学生有兴趣, 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何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我觉得老师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小学生崇拜老师, 最听老师的话, 愿意模仿老师, 想了解老师的学习经历。因此, 我利用自己兼管图书室的便利, 课后常常泡在图书室, 浏览适合学生们阅读的书籍, 把故事梗概绘声绘色地讲给孩子们听, 引起他们的阅读共鸣, 然后把适合阅读的书推荐给学生。如《鲁滨逊漂流记》《海底两万里》《汤姆叔叔的小屋》《爱的教育》《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等等, 学生们被深深吸引, 内心充满了无限向往, 纷纷带书到学校, 津津有味地读。每天上课前, 我用两三分钟时间让学生交流, 使好书加以推广。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 我还开展了读书成果展示会, 教学生学会摘记法、列提纲、写体会等读书方法并让学生养成诵读积累的习惯。读书成了学生们最感兴趣的事。每到午饭后, 学生就缠着我到图书室借书看。读书成了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当然, 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还要注意因势利导。学生志趣不同, 对阅读物的选择自然也不同。如有的学生喜爱童话, 陶醉在童话的世界里乐哉乐哉; 有的学生专注于历史故事, 成语故事, 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优哉游哉; 还有的学生就爱看名著, 被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感动的热泪盈眶……教师要善于引导, 分别待之。学生只要对读书产生了兴趣, 就会驱散懒散, 把读书看作是最快乐的事情。

二、教给方法, 养成自学的习惯

实践证明, 课前预习是一种良好有效的学习习惯。它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叶圣陶老先生说过: “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 自己领悟。”我教给学生预习方法的具体做法是:

1. 提出要求。学生预习时要做到: 读、画、查、思、写五点。“读”即熟读课文, 是真正的预习, 是搜索疑难、解答问题的前奏。学生必须明白: 初读课文时, 要求读得正确, 不添字, 不漏字; 再读课文时, 要求读得流利, 自己觉得用什么语气读就用什么语气读。“画”就是画出生字、生词、重点句或不理解的字词句等。“查”即查字典、词典等相关资料。“思”即边读书边思考, 或者带着导读中的问题、课后的问题读书。“写”就是写出自己的感悟或者心中的疑惑。

每一篇课文在布置预习时侧重点又不同。例如, 我在布置预习《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课时, 我让学生注重了“查”这一点。我是这样布置作业的: ( 1) 查阅相关资料, 了解修筑青藏铁路的艰难与意义。 ( 2) 查字典、词典理解不懂的字词。上课时, 我围绕以上两个问题检查预习, 学生思维异常活跃。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也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还锻炼了学生动手的能力, 真可谓一举三得。

2. 及时检查。对于学生的预习应及时检查, 作出评价。预习检查的方法也要灵活掌握, 可以通过课堂提问检查; 可以抽看学生的预习笔记检查。同时, 对学生的预习情况给出恰当的评价, 以评价促预习, 以评价增效果, 以评价导习惯。

3. 督促引导。预习习惯的养成和预习方法的掌握, 不可能一蹴而就, 必须经较长时间的训练。小学生自制力差, 反复性强, 兴趣转移快, 依靠他们自己的意志力是很难养成的。要避免学生预习时情绪的时高时低, 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督促。习惯一旦养成, 孩子将受益终身。

三、鼓励质疑,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

鼓励学生敢想、敢疑、敢问, 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

首先, 把微笑带进课堂,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在对话中进行, 对话中的师生是平等的, 教师不要高高在上, 要放下架子, 主动以平等的态度融合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 要尊重每一个学生, 相信他们都能提出问题, 使学生树立起质疑问难的信心; 要当好对话中的“引领者”, 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教师还要和学生一起质疑、探究, 从而使学生在平等和谐氛围中大胆质疑问难。

其次, 教给质疑方法, 激发学生质疑兴趣。具体做法是: ( 1) 从题目入手质疑。如《金色的脚印》一课, 是谁的脚印? 脚印为什么是金色的? ( 2) 从重点句子入手质疑。如《穷人》一课中“她的心跳得很厉害, 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的心为什么跳得厉害? 为什么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 3) 从重点词入手质疑。还是《穷人》一课中, “哦, 我们, 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为什么用“熬”这个字? ( 4) 从标点符号入手质疑。如《老人与海鸥》一课, 倒数第二自然段为什么省略号自成一段? ( 5) 从表达方法入手质疑。如《祖父的菜园》一课, 尽管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但我看到学生们对课文内容很感兴趣, 每个孩子都对文中的“我”在祖父的园子度过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和充满恶作剧的快乐童年充满无限的向往, 我便把略读课文改为精读课文学习, 引导学生提出: 祖父的菜园是我童年的乐园, 可为什么不以“童年的乐园”做题目呢? 学生满以为课文理解好了, 这一问题的提出, 令他们一惊。再读课文, 终于明白: “我”童年的快乐是与外祖父的慈爱分不开的呀! 这正是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动力啊。

四、重视评价, 培养学生自学的持久能力

“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 苏霍姆林斯基) 。学生的学习活动离不开老师的评价。教师的评价, 特别是对学生个体的评价, 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功”的情绪体验。教师对学生评价所使用的个性色彩语言, 应该是帮助学生对自己为什么能成功进行合理归因。比如, 当学生准确回答出《白杨》一课结尾处为什么“父亲的嘴角又浮现出一丝微笑”后, 我及时地进行了鼓励性评价: 显然, 这位同学联系了全文内容, 联系了自己的生活实际, 而且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茫茫大戈壁的艰苦环境, 因此准确地理解了句子含义。这种学习方法真棒! 我明显地感觉到, 孩子的眼睛一亮, 而且在以后的学习中表现格外积极主动。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教案《按颜色排序》及教学反思下一篇:联城镇2009上半年度政务公开自查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