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后感

2024-07-03

读《论语》后感(精选6篇)

读《论语》后感 第1篇

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1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知道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己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己的缺点。”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应该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应该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应该要假若发现了自己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必须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应该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论语》,孔子,传颂千秋万代……

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2

读《论语》有感《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弟于言行的语言,孔子死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辑录而成。这是一本十分值得让人去阅读,去品味的书。

四年级起,我便开始阅读这本书,这里面记载了孔子关于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的道德修养各个方面的言论。

每当一有时间,我会棒着它贪婪地看。里面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么一句:子贡问曰“孔文子向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子贡问孔子:“为什么孔子的谥号是“文”呢?”孔子说:“他聪敏好学,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导,所以谥足是“文”。”

读了这句话,让人有所深思。是的,我们在学习上能不耻下问,虚心请教别人,就一定会有所提高。可是有的同学认为问别人会显出自己的笨、不聪明、这是不对的。你想想,连孔子这样的大人物也请教过别人我们就不能吗?孔子认为,什么人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所以他遇不懂的问题总是虚心向别人请教。所以,我们小学生就更要虚心地向别人请教了。不懂就问,不要感到羞耻,不会就不会,正所谓知只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是知道,不知道是不知道,不要不懂装懂,要虚心地去向别人请教。

《论语》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让我从中得到的乐趣不计其数。大家需多读这样的书。因为,它值得你用心去阅读。

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3

我喜欢《论语》,论语里面记录着咱们的老祖宗孔子说的一些话,孔子可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学家,他的一生出了《春秋》、《论语》等著作,每一篇都是博大精深。

寒假中,老师布置我们要背诵论语,我读到这么一段:子游问孝,子曰:&ldqu;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rdqu;这句话,我&ldqu;推敲斟酌&rdqu;了很久,才知道意思是:今天的孝者认为养父母就是给他们一点吃的,他们想要什么就给他们买什么,能养活父母。(其实)连狗马等牲畜都能得到饲养。假如对父母不敬的话,供养父母与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rdqu;我感慨万分:

孔子说的太对了,这句话说出了孝道,我寒假听到一则新闻,一位独处的80岁老人有5个子女,但是直到老人在家中去世1个多星期后,在同一座城市的子女们才在警方的通知下赶到老人的家里,为老人办理后事。听了以后我很气愤,父母是我们的长辈,把子女一把屎一把尿地养大成人,呕心沥血付出了一切,到头来,这位老人却得到了这个结果,不能不说这些儿女真的是大逆不道啊!

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觉得我要从现在做起,听爸爸他*的话,长大以后要多陪陪父母,好好地孝顺父母。

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4

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有一本书记录了他与他弟子的言行——《论语》。

《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所编撰的一部语录体著作。这本书涉及政治、文学、哲学、道德以及教育的道理等多方面,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这本书里的每一个句子都能告诉我一个道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让我知道了如何才能保持君子风格;“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让我明白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让我了解了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让我知道了要向一切人学习,要随时随地注意学习······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这句话阐述了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恕”。宽恕是一种润滑剂,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宽恕是一种镇定剂,可以使人在众多纷扰中格守平静;宽恕是一缕阳光,可以消融彼此之间的猜疑积雪;宽恕是一座桥梁,可以将彼此间的心灵沟通······宽恕是生活里必不可少的一种因素。如果没有宽恕,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无比沉重,身后的包袱就会越来越重。总有一天,它会把我们压垮。

《论语》中的句子不长,但是每一个句子中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感悟。大家有时间可以看看这本书。

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5

前者说,几个人一块儿走路,其中一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后者说,聪明敏捷并且爱好学习,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作耻辱。这两句话出自古代圣人之口,但是到现在仍有着深刻的启迪作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蕴含着这样一个道理:能者为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一些人,他们各自都有长处什得我们学习,可以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就拿我们班来说吧,有到四十五人的班集体,有的擅长绘画,有的擅长音乐,有的写得一手好字,有的是篮球场上的猛将……多少这样的同学值得我们学习啊!你见过高山吗?你见过密林吗?高山之高,是因为它不嫌一粒粒的小石子;密林之密是因为它不弃一颗颗小树苗。如果你想具有高山一情怀和密林的亲密,就应寻找自己的身边的良师与益友,学习他们的点滴长处。如果说拜能者为师是理所当然的,要做到不耻下问就不容易了,我们应该放下架子,虚心向别人请教。

名人也有不少不耻下问的例子。例如,李时珍为了写好《本草纲目》,到处收集有关资料,甚至常常问当地农民。白居易自幼聪明,五六岁即会作诗,每写完一首诗都去读给邻居家不识字的老奶奶听,以便修改。一个不懂医学的农民怎能比得上一个有文化,聪明的识诗人。

朋友,让我们放下架子,虚心请教,知识宝库的大门将永远向你敞开。

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6

《论语》这本书汇聚了春秋时期的大儒学家孔子云游四海、辅佐君王、教育弟子时曾经说过的话,读《论语》有感作文400字。聚集了孔子毕生的心血,处处展现了儒家“仁”的思想结晶。

此书总共有十三篇。自古以来都是用于教学和治理国家的。常言道:“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它的作用是如此之大呀!

读完此书后,我印象最深、感觉也是最有用的一句话是“三思而后行,行而再思也”。在如今的法治社会里,做任何事不仅要有实力,最关键是要有智慧的,在任何情况下,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再三思考,做到沉着冷静,不能鲁莽,这样才能做出一番事业,读后感《读《论语》有感作文400字》。同样,我们在学习中,每件事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才能开动我们的脑筋、丰富我们的知识;在平时考试中,每一道题解答前一定要审清题目的意思,经过全面的思考后再下笔解答,力争做到做一题对一题,因为“磨刀不误砍柴功”,省去了做完考卷后再重新思考重新答题的时间。

可见,孔子的知识渊博,《论语》的博大精深,他所宣扬的儒家思想,至今仍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

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7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孔子死后由其弟子或再传弟子整理而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作。《论语》全书共二十篇,涵盖了哲学、政治、伦理、经济、文学、道德等诸多方面。

在《论语》中,有记录孔子言行举止的,有孔子回答弟子问题的,有孔子评论别人的……每一句话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给人启发。

记得在三年级的时候,有做作业遇到了一道不会的题目,我绞尽脑汁地想,可怎么也想不出来。当我准备向同学请教时,忽然想到如果同学嘲讽我:“这么简单的题目,难道连李思敏都不知道怎么做吗?”于是我立刻打消了向同学请教的念头。可眼见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转眼间到了该交作业的时间,我只好空着交给了老师。课 后金 老师找到我,火冒三丈地对我说 :“你怎么这么粗心啊?居然漏写题!”我把事情的原委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老师,老师这才压低了火气,语重心长地说:“不会没关系,可以问同学,《论语》中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思是说,勤勉而好学,不以向比他地位低下的请教为耻。希望你以后有什么不会的多向同学请教。”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一遇到什么不懂的就虚心 向 老师、同学请教,使我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论语》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髓,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类似的经典语录还有很多,诸如“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使我明白了许多深刻的道理,使我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

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8

这个寒假我利用空闲时间读了一本名叫《论语》的书,这本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这本书讲的是君子行为和为人处事的原则。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这样一句话“三思而后行”,遇到什么事,先冷静,想办法。只有这样,才能战胜困难,创造奇迹。

这让我想到了一件事。一次表演中,因为下雨,两个表演者不能来了大家都慌了,“怎么办呢?马上就上场了,又少了两个人”。这时老师走过来说:“大家别慌,一起想想还有没有办法。”于是,大家又开始想办法了。有人说:“我们不要他们了,自己演吧!”“不行,我们演的是话剧又不是舞蹈。”又有人说。突然,我想到了我两个闺蜜。我在家时,也让她们陪我练过,只能让他们上了。我给大家说了一遍,大家都说只能这样了。我拿起了三把伞,向外跑去,还好她们家离学校很近,不一会儿,我带着她们回来了。我们换上了服装,让她们两个练了几遍。

上台了,大家都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观众,虽然没有原来的好,但是掌声依然热烈。表演结束了,大家都说我真聪明呢!

所以说,遇到困难不要害怕,只要冷静想办法,一定能战胜困难,创造奇迹。

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9

《论语》这本书汇聚了春秋时期的大儒学家孔子云游四海、辅佐君王、教育弟子时曾经说过的话,读《论语》有感作文。聚集了孔子毕生的心血,处处展现了儒家“仁”的思想结晶。

此书总共有十三篇。自古以来都是用于教学和治理国家的。常言道:“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它的作用是如此之大呀!

读完此书后,我印象最深、感觉也是最有用的一句话是“三思而后行,行而再思也”。在如今的法治社会里,做任何事不仅要有实力,最关键是要有智慧的,在任何情况下,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再三思考,做到沉着冷静,不能鲁莽,这样才能做出一番事业,小学六年级作文《读《论语》有感作文》。同样,我们在学习中,每件事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才能开动我们的脑筋、丰富我们的知识;在平时考试中,每一道题解答前一定要审清题目的意思,经过全面的思考后再下笔解答,力争做到做一题对一题,因为“磨刀不误砍柴功”,省去了做完考卷后再重新思考重新答题的时间。

可见,孔子的知识渊博,《论语》的博大精深,他所宣扬的儒家思想,至今仍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

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10

我国春秋时期,有这样一位思想家、教育家,他创建了儒家学派,周游列国,广收门徒,不问出身与家境,提出“仁”的学说,并留下了《春秋》一书,他与弟子的言论被整理为《论语》,他就是孔子。在语文课本上,我们学到了来自于《论语十二章》,让我受益匪浅。

这十二则中,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到做人三个方面教育后人。学习要按时复习;被别人误解而不生气;积极向他人学习;思考与学习要共存;珍惜时间……这些都是孔子和他的学生们留给我们的无价财富,每一则都让我惊叹于先人的智慧,让我感受到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我们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论语》不仅要读,更要应用于实际中。

每一天老师教授的东西复习过了吗?思考了吗?向自己的目标前进了吗?很多知识总是学过后堆积在脑海里,每天不断吸收着新的营养,但是在实际学习生活的面前却仅仅只是一堆文字,这些知识应该在问题面前能够及时“跳”出来,进行实际应用,而不只是一堆空洞的文字积累在脑海里,它们的深层含义以及蕴含的知识道理才是更重要的。学习要活,活学活用,让这样宝贵的精神财富散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仁”是孔子创立的学说,也是社会需要的正能量,制止并反对苛政。“仁”包含了一切的美德,仅是一个字也可以折射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个字应该印在脑海中,时时刻刻能够想起。

《论语十二章》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中华民族汉字背后蕴含着多么巨大的精神财富。

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11

《论语》当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是知也。”每当我读这句话时就会想起寒假的一件事。

“咚!咚!咚!”有人敲门了,会是谁第一个来拜年呢?我打开门,看见姑妈一家人先来,奶奶就叫我带六岁的小妹妹去玩。我就带她去堆雪人,正在滚雪球时,她问我:“娟娟姐姐,你觉得我聪明还是你聪明呀!”我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是我聪明呀!我比你懂得多。”她又问我:“那我就问你两个问题,好吗?”“可以呀!”我心想她是个孩子,问的问题我一定能回答,就爽快地答应了。

她一开始问我:“雪是什么颜色?”“白色呀!”我肯定地回答。她又接着说:“雪不管怎么样,都是白色的吗?”我说:“只要不加有颜色的东西,一定是白色的。”只见她把雪放在手上,走进屋里,她手上的雪就溶化了,变成了透明色。“哎哟!”我怎么没有想到这一点哪,真后悔。

接着她又问第二个问题:“雪和冰一样吗?”这是我沉思了一下说:“不一样。”她又说:“只要不加任何东西,都不一样吗?”“对呀!”我笑着说。随之,她把雪和冰放在手上,又拿进屋里,雪和冰都变成了水,她说:“这不是一样了吗?”我顿时哑口无言,脸红耳赤。

这件事后,我又想起了《论语》当中那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从此,我也真正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最聪明的。

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12

《论语》这本书讲的是孔子对学习、执政、敬孝、仁德、礼节和天道地论述。

我认为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道出了人生的真谛。孔子对弟子说,老师教过的知识要时常温习,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由此能获取新的更深的道理,这样就可以为人师表。如果学习了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迷惑;只是去空想而不去学习那就白学。学的知识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执政就要用道德教化来推行政治;做人要孝敬父母;奉承君主要有献身精神;和朋友交往要讲信用;为别人出主意要忠实,要广泛地与众人友爱;君主使用臣要以礼相待;臣奉承君主应当以忠相待,作为君子要谨慎地说话,敏捷地行动。

我也要用孔子的道理和品德来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动。对学习,我要经常复习,而且要深入思考,要经常去实践,不能空想,做到虚心好学,说话要有分寸,不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要孝顺父母,父母不愿听的话要委婉的劝说,为父母做事不要抱怨。尊敬师长,要听从师长的告诫,不冒犯长辈,做一个有孝心的晚辈。和朋友交往要讲信用,要珍惜朋友之间的友谊。长大以后做国家的栋梁之才。

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13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莫属《论语》最为经典了。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一生的言行。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在《论语》中分24个章节,分别是子路、颜渊等,在其中我感触最深的是《学而篇》。这篇讲述了为人如何学习与做人的道理。这篇中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使我颇受启发。它告诉了我们学习要有无时不学、无处不学的态度,才能使内心充满着掌握真理的愉快;远方的朋友来了,应该因可以一起切磋知识而感到快乐;人为人处事不能因小事而自寻烦恼。如果做到这些,就可以更好地成为有作为的人了。

确实,在日常生活中,因为人的记忆有遗忘性,所以我们在学习中要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就象我在复习阶段遇到以前学过的知识,因为平时也没有很好地巩固,有时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竞一直想不起来。平时有什么疑问我也很喜欢与同学一起讨论,虽然有时候会争论起来,但与同学的相处会让我获得很多一个人思考不能获得的快乐。以后,在生活中,与周围的同学相处,我一定不能因为一点点小事情而与同学争吵起来,破坏了彼此之间的友情。

《论语》这本书确实无愧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俗称“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将始终是我人生中的好老师。

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14

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值得观察的事物,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它们,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奥妙。再往远处看,那娇艳的蝴蝶花如同翩翩起舞的蝴蝶花在风中摇摆。于是,我拿起一个小型的烟花;涂上了美丽的颜色。”看到奇奇很有智有谋,老狼便从身上拿出一颗蓝宝石对奇奇说:“你可别小瞧这颗蓝宝石,它能给你变出美味可口的食物,还能逢凶化吉,请你收下吧。

这两座山虽然高,却不会再长,我每天挖一点,总有一天会把它挖掉。”愚公的这种坚持不懈、不畏艰难险阻、不屈不饶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值得我们学习。记得我曾经在数学小测验上,考得不理想,很多题目都不会做。回家后我也不管了。

就在这时,妈妈拿了一本我已经读烂了的书,告诉我不要一遇到困难就气馁,一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就不做了,而是我先要心静下来,万变不离其中,多看书,仔细想一想,肯定能做出来。所有的题目平时我要多做一些练习,关键是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越是遇到困难,越要去战胜它。同学们,我们学习了《论语》,要把愚公移山的精神运用到学习当中,不管前面的道路有再多的困难,只要怀着一颗坚定的心,任何困难都难不倒我们,我们一定会成功的!当我们学到了知识本领后,长大后才能回报祖国。

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15

《学而篇》开篇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虽然,对这句话不是很理解,但“君子”,我仿佛知道些。能称“君子”的人,应该是讲诚信的人。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我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诚信。若想正自己的身心,必须要有“诚”的思想、心境与行为。在“诚”上,我是要勉励自己的。

有天,我答应同学要给他课外书,结果回家玩起来便忘记了。次日,同学向我要,我明明知道是自己忘记了,却偏要说,是对方在放学时没有提醒而忘记的。其实,我说后的瞬间就后悔了,所以,第三日的早晨,我不仅把课外书带来,还与同学表达了真诚的歉意。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有时,不打不相识,自与同学道歉后,我们便成为了好朋友。我们还有了约定,无论发生什么事,我俩都要以“诚”相待,说到做到。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我喜欢这句话,因为有了诚实,才能有正确的思想。当我们听说一件事情后,一定不能盲目地说给别人听,万一事情不是本来的样子,那么就会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传万……

有可能会把错误的事情当成了正确的事情。在我与小朋友们的交往中,总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因为这是我们小孩子的专属。所以,我们要多读书,多读圣贤书,多思辨,才能使自己拥有明辨之心。

当然,能称为“君子”的人,不仅需要诚信,更需要一颗“至诚”的心灵。我想,这将是我努力学习的方向。

读《论语》后感 第2篇

我读《论语》这部书,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从《论语》中我读出孔子治学态度,他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我与学生一起读《论语》 第3篇

一、读《论语》的背景

读《论语》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说:“最重要的人文关怀,最重要的人类的智慧,最重要的人类的普世价值,都在那些伟大的著作当中,我们的前辈,我们的后辈不能代替我们,我们也不能代替我们的后辈,他需要每一代人重新开始拿起书本和那些最伟大的思想,最伟大的精神和那些最伟大的心灵去进行沟通、交流、对话。”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方面的文化也得以生机勃发,“国学”兴起,读“经”的风气也渐次繁盛起来。衢州作为南孔庙的所在,受先贤的教化,《论语》学习由来已久,于今尤盛。但仅几十公里之隔的江山,《论语》教学却未能跟上,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深感遗憾。所幸《<论语>选读》出现,弥补了这一缺憾。

读《论语》也是新《课标》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关于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的教学目标有这么一段话:“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可以说,选择《论语》也正符合了新《课标》的要求。

二、读《论语》的方式

说实在话,教《论语》之前,我的心里是有点担忧的。尽管在大学读书时已经学过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的《论语》节选部分,但时过境迁,知识的遗忘再加上时代的要求已经发生了变化,如何上好这门选修课我自己心里也没底。但经过去年的杭州培训,暑假里自己又读了部分和《论语》相关的书籍,如李泽厚先生著的《论语今读》、南怀瑾先生著的《论语别裁》等,并查阅了相关资料之后,我便心中有数了。

接下来的就是如何与学生一起商讨教学与学习的方式了。上这门课之前,我先让学生提出对《论语》学习方式的要求——想要老师怎么讲。许多学生都很积极,当堂就提出了许多要求:通过多媒体多播放一些《论语》相关的影像资料,上课多讲一些相关的小故事,多结合现代的生活来讲……而对我们语文教学中要求的听、说、读、写似乎兴趣不大。我也提出了我自己的一些方式:以“读”为根基,结合其他的多种方式,进行合作和探究。考虑到《<论语>选读》有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从培养兴趣入手,注重理解和积累、分析和鉴赏、评析和传承,必须有较为合适于学生的方式才能很好地把教学内容落到实处。

1. 诵读

众所周知,语文新《课标》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以“读”为根基。离开了“读”这一最基本的方式,其他的将无所施展。与文本、作者或师长对话是要有资本的,有了资本的积累才有对话的资格。而“读”正是积累这种资本的最原始、最有效的方式。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而“读”也有不同的时间和形式:利用早读课朗读,上课时齐读,课后个人诵读;为集中解决某几段难点而读,为背诵某些章节而读,为体会作者的情感而读。各种时段、各种方式交叉进行,使读变成一种乐趣,一种享受。早上,我和我的学生们一起朗读,“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朗朗的书声在校园中飘荡;课堂里,我指导学生们齐读,“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响亮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课后,我和学生们一起探讨朗读的感受,“不愤不启,不徘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深沉的音调在生活中荡漾。短短的两个月,我和我的学生们已经通读了《<论语>选读》的全部章节,基本理解了文章的内容,许多章节已经能够熟读成诵,脱口而出了。

2. 课堂探究

著名语文教育家张鸿苓指出:语文学习,小学重在记忆,初中重在理解,高中重在培养批判精神。而课堂探究就是为了在记忆、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同学们的批判精神。我在介绍孔子的人生经历时,向同学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孔子一生周游世界,颠沛流离,却未能做上大官,施展自己的抱负,孔子在人生事业上能算成功吗?围绕这个问题,学生的讨论非常激烈。尽管大多数学生都觉得孔子在治学上很成功,教学上也很成功,但按今天的标准来看,孔子的事业好像算不上成功。有位学生说:“按今天的标准,一个人的成功,首先是事业上的成功。而孔子所追求的治国方略却在诸侯中多处碰壁,未能实现,因此算不上成功。”而另一位学生则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不能只看官位,孔子在教育上的成功应该也算在事业上。”一时间,观点众多,莫衷一是。这时我想到了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的观点:“能够训练出大批具有聪颖智慧、美好道德的人去治理国家,其贡献远远超过他一个人去参与政事。”于是,我把苏格拉底的观点亮给了学生,再结合孔子的成就,给学生生动地上了一课:人生的成功不在于你的官有多大,钱有多少,而关键在于你的生活态度和你能给别人什么样的帮助。孔子的成功在于他通过自己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和入世的精神,影响了他的学生、后人,以至我们今天的许多人。因此,他本人一生可能并不顺利,但他应该算是成功的典范。

3. 写感受

《<论语>选读》上完后,我组织了一次以随笔的形式,针对读《论语》心得的写作。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有的写孔子的评论,有的写颜回的评论,更多的直接就写读《论语》的收获。如学生随笔《<论语>竟然是这样》中写道:“原本以为《论语》高深莫测,晦涩难懂,没想到《论语》的知识竟然是这样的深入浅出,娓娓动人。我从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如何做人。”另一篇《说“礼”》中不仅列举了大量的古代礼仪知识,而且批评今人礼仪知识的缺乏,提倡今人要向古人学习,讲究礼仪,这样中国才不愧礼仪之邦的美名。

4. 利用多媒体教学

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给了我们许多的帮助,于是,我便用多媒体经常给学生播放一些与《论语》相关的影像资料,其中放得最多的当属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所讲的“于丹《论语》心得”。每次书本中的内容讲一部分,我便播放一部分。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于丹教授的讲解,生动有趣,古今中外,信手拈来,故事中蕴含有哲理,妙语中展示着智慧,为广大同学所喜爱。我自己在这之间也获益匪浅。

三、读、教《论语》的些许遗憾

1. 像《论语》这样的经典,不仅我们这些成年人需要它,我们学生更需要它。

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一种“温暖”(于丹教授语)的感受,而且也给年轻人带去一种知识、一种力量。学生对《论语》的欢迎程度,是远超出我预先想象的。这么有魅力的教材,能让我们今天的高中生接触、感受到,应该说是编者的智慧、学生的幸运。可惜的是仅仅只有半个学期,两个多月的时间,36课时的安排,略显仓促,给人以意犹未尽的感觉。

2. 限于条件,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还不够。

学生有着大量的作业、练习、考试,很难抽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与我们的先贤对话,去精研文章。学生手头缺少现成的资料,上网查找又有许多的不便,因此,读书的质量、成效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 学生的学习心得还写得太少。

假如下一次再上这样的教材,我想我会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练笔,学生通过练笔,无论是对教材的把握,还是对教学的成效,抑或是对教材的提炼,都会有更多的收获。

4. 教学的方式还太单调。

像这样的教材,完全可以有更多挖掘的空间。但限于条件,许多更好的方式还未能开展。比如说辩论赛,让学生去确定主题,搜集资料,组织比赛,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两个多月的《论语》读、教下来,我觉得自己收获良多。不仅给自己的人生重新上了一课,而且也和我的学生们一起走近了孔子,感受了他的伟大和深远。正如著名学者易中天所说:“真正伟大的思想决不会只适用于一时一地或一人。它们总是具有普遍的意义,也应该具有普遍的意义。”《论语》给我的感受正是如此。

参考文献

[1].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论语>选读》,语文出版社。

[2].苏格拉底著,刘烨编译《苏格拉底的数化哲学》,中国戏剧出版社。

《论语》热中读《论语》 第4篇

19世纪末到21世纪初,遭遇最有戏剧性的历史人物,首推孔子。要说这近百年来有哪一本书经历了从“半部《论语》治天下”到“奴隶主复辟的白日梦”如此悬殊的评价,那就是孔子及后学们所写的《论语》。近二百年,孔子与《论语》的命运随着国运的兴衰而上下起伏,构成了近世中国最引人深思、让人回味的文化现象。如今,中国兴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传统文化复兴热潮。从学术界兴办中国文化书院到金融界热炒的儒商文化;从于丹《<论语>心得》在百家讲坛的名利双收,到民间各种文昌庙、魁星阁的香火旺盛,可以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整个中国对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表现出了近百年来前所未有的热情与兴趣。本文试从《论语》入手,梳理百年来的《论语》阅读接受史,研究不同思潮学派对《论语》的阅读与理解,并以此为借鉴,思考全球化时代中,现代人应该如何以正确适宜的姿态来阅读《论语》。

一、近二百年来《论语》的遭遇

孔子由“素王”降为先秦诸子之一家。自清代中期始,学术界经历了一个自省的时代,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点即是诸子学的兴起。从高邮王引之、王念孙父子的《读书杂志》等著作开始,到德清俞樾的《诸子评议》,再到孙饴让的《墨子闲诂》、章太炎的《国学概论》等著作,可以明显看出一条诸子学逐渐明晰到成为显学的线路。诸子学的崛起显然打击了儒家《论语》一枝独秀的局面。同时,随着近世民主思想的兴起,尤其是在认识到西方的文艺复兴、启蒙时代的“人类群星闪耀”之后,逐渐明白:所谓儒家,亦只不过是共同奠定了华夏文明思想的一支而已。这种反思可溯源到清中期,肇兴于清末,在学科发展上的标志性事件则可以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中文版的出现为代表,胡适第一次正式将《论语》与《老子》、《庄子》等诸子放到一起进行专论,但在当时对这种观点的认可尚不在多数;直到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出版,学界的争议之声才稍歇,转而对其报以赞扬,由此正式开始了研究中国学术的“子学时代”。《论语》开始与《老子》、《吕氏春秋》等书平起平坐,在教科书上只有篇幅多少之别,而无档次高低之分。学人开始由仰视改为平视孔子,而像林语堂这样对传统文化抱以温情主义态度的人,甚至还敢于写出像《子见南子》这样开老夫子玩笑的剧本来,就更不用说郭沫若写的《豕蹄》、《孟夫子出妻》这样大逆不道的小说了。

对孔子与《论语》的功利主义的利用从来没有停止过。近代孔子在学界的第一次被利用,始于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与《新学伪经考》,康有为在书中俨然将孔子打造成了一个托古改制,力图改变现实社会的改革家。当然,从历史现实来看,康有为的做法有其合理的一面:通过对孔子的改造,为其当时的变法注入历史的逻辑,提升戊戌变法的合理性。但是,这种功利主义的利用显然是对孔子原始形象的扭曲,将孔子打造成为一个改革先锋显然无益于从历史、文化、学术的角度来理解儒家思想,也蒙蔽了《论语》文本的真正价值。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与康有为的“左派《论语》”相反,在七十余年之后,孔子成了“代表腐朽没落的奴隶主阶级,为奴隶主复辟服务”的“孔老二”,《论语》也相应成为了“供批判用”的“大毒草”,孔子成了与林彪并列的反面人物。这两个活动,一左一右,将孔子捧到九天,又摔倒九地,体现了巧合般的历史对称性。

近三十年来对孔子的重新评价。十年动乱期间,在全国对孔子大加伐钺时,有四位文化名人坚决不批孔,他们是新儒家梁漱溟、文字学家胡厚宣、通儒吴宓、史学家陈寅恪。其中,与毛泽东渊源颇深的梁漱溟在“批林批孔”一开始,写下了《敬告各位朋友,我将这样参加批林批孔运动》与《我们今天该怎样评价孔子》两篇文章,宣称:林彪是个野心家,与孔子并无关系。梁漱溟迫于时势,对孔子作出的赞扬是有保留的,但他的文章仍不随时流,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与自由精神。文革结束,李泽厚先生第一个发表了对孔子的全新的评价:《孔子再评价》。此文虽然仍是建立在阶级论的基础上,但是通过对先秦历史的梳理,为我们勾画出了一个活生生的孔子形象,并且正确恰当地评价了孔子的历史贡献与局限。随后,他还配合出版了《论语今读》一书,该书的一大优点就是对语句的解释与注疏不囿于朱熹的《四书集注》的经典见解,能够将自己的独立思考贯注其中。随后,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以及钱穆在台湾注解的《论语新解》等书也被重版与引进,成为读《论语》必备的参考书籍。

二、近三十年《论语》热的文化生态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论语》热持续升温的三十年。

《论语》热来自于全球化影响下自我文化认同的需要。除了《论语》之外,国家大修《清史》,重印《四库全书》,编撰《四部文明》,各大高校成立国学院等,都是全球化影响下的民族尊严自我捍卫的手段。在全球化影响下,民族主义的兴起,也成了《论语》重获生命力的契机。孔子曾经说过: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论语·八佾篇》)。《论语》所持的华夏文化中心论,显然暗中契合了现世对中国崛起文化想象的需要。

功利主义仍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论语》的阅读与利用。通过对最近一系列文化事件的观察,可以发现,在对《论语》的阅读与利用中,主流意识形态对它的控制欲解读、影响仍然存在,这以北师大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播讲的《论语心得》为代表。《论语》被解读成了“心灵鸡汤”,孔子被矮化成了一个蹩脚的心理治疗师。孔子提倡的独立人格、大丈夫气概、君子品行都被过滤掉了,取而代之的是大儒主义的思想,孔子论道成了“幸福生活指南”,孔子的文化观念被简化为《读者》式的小故事。北师大一位从事古典文献研究的学者就曾揶揄于丹“这到底是于丹说《论语》呢,还是《论语》说于丹”?

可见,在当下读《论语》是一件复杂的事情,需要我们仔细的甄别与反思。

三、全球化时代如何读《论语》

批判地接受仍是阅读《论语》首要的立场。从对近百年的文化史的考察来看,我们发现:五四时期,鲁迅胡适们的反孔,其针对的是被官僚体制利用的“孔教”或“孔家店”以及利用这些文化的官僚体制,他们从来没有对孔子本人做过不恰当的人身攻击,但是,他们这一代人拥有极强的主体意识,在研究阅读儒家经典同时,对经典中有违于现代民主自由科学等普遍价值的言论,具有明确的辨别意识,他们读经典,经历了怀疑——否定——扬弃的过程,以达到有利于现世文化发展的目的。以鲁迅为例,他在《故事新编·出关》中描写的孔子,是一个城府极深的人物,但是,鲁迅并没有对其进行丑化。在《十三年的读经》、《四库全书珍本》等文中,鲁迅对“孔家店”阉割、扭曲文化的现象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同时,又在《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等文中,对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传统培育出的士大夫表达了自己的敬意。这就是鲁迅,以否定之否定来阅读经典,思考传统。胡适亦不例外,他的“整理国故”就是希望在扬弃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重新建构民族文化,使其达到与现实无碍,甚至有利于文化建设的目的。

紧扣文本是阅读的主要态度与方式。这里的紧扣文本有三重意思。首先要使用好的出版社版本,优秀学者的注本。优秀的本子在字词的删定、词句的考订上有极大优势,这与完全理解孔子思想有极大关系。这些版本中,在版本的忠实性与注解的规范性上,首推中华书局杨伯峻先生校注的《论语译注》;在注解的思想性与批判性上,首推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在儒家思想的完整呈现与阅读的通俗性上,首推钱穆先生《论语新解》。第二,指阅读要以文本为主,而不能以《百家讲坛》式的文化事件来代替文本的阅读。孔子曾经说过:强立不反,谓之大成。读《论语》尤需要这样的思想风骨,仔细阅读原文,参考先人注解,得出自己见解,这是现今读书最需要的境界。如果远离文本,而以《论语心得》式的视频音频观赏代替阅读,那么得到的永远不会深刻。第三,指要通晓《论语》的全盘思想,有必要同时阅读除《论语》外的《四书》、《五经》,孔子曾经如此教育自己的儿子:“不读《诗》无以言,不读《礼》无以立。”中国古代儒家传统是一个整体,要对其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必须广为涉猎。

“抽象继承”是利用、继承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主要方法。 “抽象继承”是冯友兰先生在建国后提出的对儒家文化继承的方式,大意就是:对儒家文化要批判性继承,继承的方法可以以抽象精神的继承为主,即抽空孔子所说话的具体语境,将其中积极方面转变为普遍价值,从而成为日常生活中的规范性准则。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例,在后人的理解中,这里头当然有孔子作为历史人物的局限性,但是,一旦抽空其中的文化背景,将其转化为一种各居己位、各安其事的处世态度,就对社会的良性运行有极大的推动所用。再比如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句话显然是蔑视女性的,与现代价值中的男女平等相悖。但是,使用抽象继承法,将其中的蔑视女性的成分抽去,转变为藐视小人,显然在现代社会也是可以通行的。

《论语》是一本常读常新的经典,在全球化时代,此书也体现出新的价值,绽放出新的光彩。现代著名的第一代新儒家,绍兴人马一浮先生在指导学生如何读经时,有这样一段极有现实价值的话:一、此学不是零碎断片的知识,是有体系的,不可当成杂货;二、此学不是陈旧呆板的物事,是活泼泼的,不可目为古董;三、此学不是勉强安排出来的道理,是自然流出的,不可同于机械;四、此学不是凭借外缘的产物,是自心本具的,不可视为分外。在全球化时代,阅读《论语》尤其需要以这样的思想为指导。

读《论语》读后感 第5篇

读《论语》读后感1

作为对于儒家原典思想的现代阐释,《论语今读》表达了李泽厚和孔子的对话。一方面,李泽厚让孔子复活,仍然以其生命力向人们言说;另一方面,他又凭其独特的方式针对孔子的问题给予回答。对于本书的读者来说,值得思考的不仅是孔子自身的思想,而且是李泽厚所阐释的孔子的思想。

李泽厚认为,《论语》这本书所宣讲、所传布、所论证的那些“道理”、“规则”、主张、思想,已代代相传,长久地渗透在中国两千年来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谚语、活动中了。它已成为规范整个社会活动和人们行为的准则和指南,并且“百姓日用而不知”,由文化而心理,不仅极大地支配和影响了人们的思想、理解答认识,而且也作用于人们的情感、想象和信仰,是有关中国文化的某种“心魂”所在。孔子和《论语》所代表的儒学,在塑建、构造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严重作用。

因为重要,李泽厚重新译注了《论语》,并围绕今日如何读《论语》这个中心,写下了自己的评论、札记和解说,统称为“记”。它们长短不一,品类不齐;或讲本文,或谈哲学;或发议论,或表牢骚;或就事论理,或借题发挥;并无定规,不一而足。

读《论语》读后感2

孔子的至理名言,比不上老子的意味深长,比不上庄子的逍遥洒脱,却是一剂朴素的灵丹妙药,短短几句,往往就能使人受益一辈子。

论语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则,莫过于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第一则说孔子想住九夷那蛮荒之地去,大家觉得奇怪,就去问他怎么去住那么落后的鬼地方呢?他却答君子住在那,又怎么会闭塞落后呢?此话又说到了两个方面,一是君子不回在乎外界环境的好坏,毕竟自身内心的清净重要于外界环境的清净。二是人改变环境,还是环境改变人,有一则小故事说把胡萝卜放到开水里,胡萝卜变软了,把鸡蛋放水里,蛋清蛋黄都凝固了,把咖啡豆磨碎了放开水里,水就成咖啡了,这足以说明三种对于外界环境的态度,是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

直到被环境慢慢改变还是与环境对抗,亦或者是如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孔子正是说,君子能到九夷去像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那里就不会闭塞落后了。

读《论语》读后感3

从一年级起,我们每天就在悠扬的音乐声中进行20分钟的国学诵读,从《论语》、《弟子规》、《三字经》到《千字文》,我们在经典中浸润心灵,在音乐中培养习惯。 《论语》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它的内容广泛,记载了孔子关于政治、哲学、教育、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的言论。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我最喜欢的两句话。就拿我们这个四十多人的班集体来说吧,我们班有的人是“跑步健将”,有的人是“绘画能手”,还有的人是“数学专家”、“英语博士”、“折纸大师”……大家各有各的特长,只有取长补短,互相学习,才能共同提高。还有一次,语文姚老师给我们讲解习题,其中有一道题我认为讲得不对,在经过查资料核实后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向姚老师指出了错误,没想到姚老师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在全班表扬了我。姚老师的年龄比我们大那么多,知识也比我们渊博得多,可她却勇于在全班同学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这件事情在班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人贵尽孝——读《论语》后感 第6篇

《论语》内容广泛,记载了很多方面的言论,是了解中国文化绝对不可不读的作品。一直以来,我都没有细心地品读过这本书,俗话说得好“半部《论语》治天下”,所以我也想进一步了解一下孔夫子的思想。

孔子重孝,“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之本。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孝道也是非常重要的。《论语》里多处讲孝道,“父母在,不远游”,“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今之孝者都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做,何以别乎”„„

中国古语说“父慈子孝”,可论语中只看到“子孝”的讨论,并没有写父母的爱。其实,根本不需要提,因为那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儿女呢。

父母是那么的爱我们,关心我们,而我们又对父母有多少关心。就拿自己来说,小时候,不懂事的时候,父母为我处处操心,对我的关心真是无处不在,而我却觉得自己受到了干涉,父母的唠叨声让我很厌烦,甚至对父母的爱有一种反感,现在想起来,自己真是“该当何罪”啊!

论语里说,孝是仁之本,而孝首先是要了解,关心自己的父母。我想我做到了,我懂事了,我知道父母的爱了,我会真心去对待这些爱。

其实我真的觉得自己挺不应该的,会跟父母顶嘴,吵架,可我却不知道父母骂我是另一种表达爱的方式。也许在生活中的一件很小事就能让父母感觉到自己对他们的爱,比如:做一件家务事,替妈妈分担;过新年说上几句祝福语;吃饭的时候像父母照顾我们一样为他们加一点菜„„

《论语》是一部先圣的经典,带给后人的启迪和价值说不尽,而且越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出来。对于《论语》,正如编着所说的:它是一切炎黄子孙不可少的人生教科书。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读《论语》后感】相关文章:

读论语读后感08-19

读论语有感06-30

读论语有感范文05-21

读论语心得体会07-04

最新读论语有感精品08-17

读论语悟人生范文05-29

读论语心得有感范文06-15

读论语有感800字08-18

最新读论语有感精品12-02

读论语有感1000字12-06

上一篇:这天,我回家晚了下一篇:平面设计个人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