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利县农村河流调查报告

2024-07-02

监利县农村河流调查报告(精选6篇)

监利县农村河流调查报告 第1篇

前言

之前,我一直认为监利县农村河流(下面所称农村均特指“监利县”农村)最大的问题是污染,但从这段时间我对农村河流系统的调查来看,问题没有这么简单。首先农村河流的问题不仅仅只是单纯的河流问题,其次农村河流也并不只是存在污染问题。所以,这个调查报告的分析对象就不再只是河流,而是整个农村水利。下面,我简要对整个调查的思路进行 介绍,好让大家能对调查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不过,本来想把这个调查做的细致深刻,但因为个人能力和调查方法的问题,整个调查更像是一个常识普及,而且调查中肯定有很多漏洞,所以欢迎有兴趣的人批评指正。如果有更充分的条件,也许我会做得更好。

整个调查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着重介绍农村水利系统及其所面临的问题。下篇将在上篇全面介绍的基础上提出我所认为的正确的治理措施。

首先,上篇先介绍监利县水利系统,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水系。以水源地为标准对整个监利县的水系自然状态进行简要划分,让大家对水系整体状态有一个初步了解。第二个部分介绍水利。首先从水利的管理组织入手,分集体时期和现在两个部分对水利管理组织的功能进行介绍,并通过两者的对比阐述目前监利县水利管理组织的问题存在于哪里。其次介绍水利设施,我在将水利设施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再进行分级,并阐述各级水利的功能,然后分别对各级水利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再假设如果所有的水利管理组织和水利设施都正常的话,整个农村水利应该如何运转,并将其与现在农村水利的实际运行状态进行对比,通过对比让大家对目前农村水利的问题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其次,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我将分别分析农村水利的两大问题——污染、用水困难的原因,并辨析两大问题到底哪个是主要问题,并对主要问题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将基本对农村水系的自然状态和水利设施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我将在下篇分析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

在提出解决措施之前,我会对农村水利系统的属性进行辨析,并从中找到导致监利县农村水利问题的根本原因。然后,再分析目前监利县农村水利治理手段的错误之处,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我所认为的监利县农村水利应当的治理措施。

以上就是整个调查的思路,简单说就是先介绍水利系统的现状,然后分析根本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措施。

上篇 一,水利系统介绍 水系划分

按照水源地划分,监利县水系可以被分为东荆河水系、四湖河水系、长江水系、长江故道水系、老江河水系。各水系所涵盖的供水区域大致可以作如下区分,东荆河水系为新沟、黄歇、荒湖、网市、龚场供水,四湖河为黄歇、汪桥、程集、红城、毛市、分盐、福田、汴河、上车湾供水,长江水系为容城、白螺供水,长江故道水系为上车湾、朱河、尺八、三洲、大垸、桥市、棋盘、容城供水,老江河水系为尺八、三洲、柘木、白螺供水。东荆河通过监北干渠联通四湖河,四湖河直接与螺山干渠联通,长江故道和老江河又通过各种农村河流与螺山干渠联通。最后,四水归堂,都汇入螺山干渠,然后流入洪湖或者走螺山泵站、杨林山泵站流入长江。因为螺山干渠地势在整个水系中差不多是最低的,所以,虽然它的主体部分在监利县境内,但主要还是发挥排涝作用,并不大面积灌溉。所以,按照水源地划分,螺山干渠不能单独成为一个水系。不过,从上我们也可以看出整个监利县的水系都是相通的,不可能硬性地区分某个地区只受某某个水源地的恩惠。但是,监利县水系大体的划分差不多就是上面介绍的情况。

水利区分

水利管理组织的时代变迁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按照时代划分,集体时期监利县的水利管理组织从上到下依次是县水利局、乡镇水管所、地方指导组、村集体、生产队。现在农村水利管理组织从上到下依次是县水利局、乡镇水管所、村集体、农户。集体时代,各级水利管理组织的功能是县水利局统管全县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乡镇水管所协助县水利局进行地方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维护,起上下承接的作用。指导组直接涉及到农村水利有关农业生产的部分,也就是指导一个地区合理利用水利进行农业生产。村集体协调一个村之内的水利设施的建设和日常维护。生产队主要集中力量利用水利设施,解决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困难,比如集体抽水灌溉。集体时期,整个水利管理组织中发挥实际作用最大的应该是指导组这一级,水利设施的建设都是以指导组的划分来建设的,比如三洲的老岭泵站现在基本上仍是供应以前的何堡指导组。日常水利的维护和小水利的建设也都是指导组调集一个村甚至几个村的力量来进行的,比如每年的冬修水利,都是以指导组为单位完成的。现在,集体时代留存到现在的水利管理组织的功能基本没有变化,只是功能实施的效果不容乐观。新增的农户这一级,主要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集体管理水利的力量大幅度削弱,很多问题已经无法集体解决,加上受益对象的改变,只能农户自己解决。比如田地的灌溉、田间小水利的改造等都需要农户自己动手,因为农村农业生产的基本原则就是“谁受益谁出力”。

从上我们可以看到农村水利系统的管理组织中少了指导组和生产队两个级别,多出了农户这一级,这也反映了水利系统的性质已经由单纯的公共性转变为公共性和“私人”性两种属性并存(农村土地都是属于村集体的,如果单纯说是私人的是错误的。但是目前中央政策是农民的土地承包权“长久不变”,所以使得土地上配套的水利设施也具有很强烈的私人属性。为了突出农村水利中农户的私人利益诉求和水利系统公共属性的冲突,我还是决定为这“强烈的私人属性”直截了当的冠以“私人”的名号),且两种属性的力量存在此消彼长的趋势。县水利局、乡镇水管所、村集体管理着农村水利的公共部分,农户管理着农村水利的“私人”部分,但整个水利系统中因为指导组这个发挥着实际作用的集体组织的缺失,使得原本很多靠“集中人力”就可以完成的工作只能以“经济实力”来撬动,但经济资源的匮乏使得它不能完全替代人力完成以前集体可以完成的工作,所以使得水利的公共部分出现严重的退化。而目前属于“私人”的那部分水利比如村里的田边分流沟、自流灌溉台涧等因为数以万计的农户的不同利益诉求而破坏严重,甚至达到了废弃的程度。简单说就是农村水利系统具有公共属性和私人属性两种属性,但属于公共属性的部分因为公共管理部门的乏力而退化,而属于“私人”的那部分因为农户的利益诉求与水利系统的公共属性相冲突而被严重破坏。至于这两种属性是如何冲突,又如何导致农村水利变成现在的状态,后文将单独出来具体阐述。

水利设施的分级及所存在的问题介绍

农村水利设施主要包括泵站、涵闸、河道。泵站可以分为水源地一级泵站、村级泵站两级。水源地一级泵站设在水源地,供应一个地区工农业用水。比如三洲设在长江故道边上的老岭泵站就供应了以前的何堡指导组11个自然村共计约20多万亩农田,设在老江河边上的汪港电排河泵站供应三洲南部十多个村的农田用水,设在老江河边上的罗洲泵站供应中州十多个村的农田用水。村级泵站一般是用于一级取水的设备,是集体时代的产物。因为那时候田都成片,为了用水方便,有条件的村会在村里的主港上修建泵站,直接从主港取水到台涧,然后让水自流灌溉到田间。如中州的东北村和王家塘村以前就有这样的村级泵站。

涵闸可以分为水源地一级涵闸、主河主港的蓄水二级涵闸、村级河流的分流三级涵闸。水源地一级涵闸如长江古道边上的王巷闸,它涉及一个地区的用水供应,作用同泵站类似,但不同的是涵闸不能随着水位高低变化而控制供水。比如水源地河流水量低于涵闸的高度,涵闸就无法供水。相反,水位过高,涵闸又不敢轻易开闸泄洪。所以,涵闸的供水局限性较大。主河主港的蓄水二级涵闸,如从老岭出发的1号河上的五道闸门。1号河沿线基本每一个临河的村都会设一道闸门,在农业用水高峰期打开,之后就会关闭,为的是平时蓄水以备不时之需。村级河流分流三级闸有蓄水、分流两重作用。田有好坏,地分高低,一般供水到了村级主港后就会自然流向各个田块,但是因为自然的水文条件的不同,有些田块不能用到水。这时,村里就会在几个地势较高的位置设置闸门,这样在供水的时候关闭闸门就可以将水逼到地势较高的田块,就可以避免地势较低的田块淹得要死地势较高的田块干的要死的局面。中州的农户就告诉我应该在王家塘八队、后洲苏家缺口、中心河王墩与罗洲交界处设置三道闸门,因为这几处就是上面我所说的关键位置。但是现在那几处原本有的闸门都已经废弃,最后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罗洲泵站辛辛苦苦从老江河泵上来的水,流到王敦前面一点就开始自然地往地势更低的王家塘、东北村流走,因为这两处的主港上闸门废弃,最后水又流回了老江河,整个中州只有约三分之一的水量得到保证。所以,虽然罗洲泵站有两台泵机,但一般只开一台,因为开得越多浪费越多。

河道是整个农村水系中最为复杂的部分,可以分为水源地一级河流、跨镇二级河流、跨村三级河流、村级主港、分流沟、台涧。一级河流如东荆河、四湖河、长江等,这些河流是整个县的命脉,重要性不言而喻。跨镇的二级河流如监北干、西干渠、监北的建新河、监南的抗旱河等,这些河流也都是一个地区的命脉,自身的涵养条件也比较好。跨村的三级河流太多了,如三洲的1号河、泥套港、电排河、尺八的扬水河、高雄港等都属于这一级别。村级主港是一个村的供水命脉,一般一个村都有两条主港,一条进水港,一条出水港,这两条港分别控制着村里的灌溉和排涝,水文条件好点的村子甚至有几条主港。比如中州,这个地方有“四横五纵”九条主港,这使得中州的每个村子都有几条主港。分流沟已经算不上河流了,它的主要作用是将主港的水分流到各块田边,然后由各个生产队自己组织将水抽到田里。台涧就是田边的自流灌溉系统,条件好的村子有一级取水设备,就会直接从村级主港将水抽到主台涧,然后由主台涧分流到各个小台涧,从而实现自流灌溉。条件不好的地方,就会从分流沟抽水到小台涧,然后自流灌溉。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分流沟和台涧是整个水利系统中与农户关系最紧密的集体设施,也因此,它们成了整个农村水利系统中破坏最严重的部分。

上面简要介绍了农村水利的分级及其功能,下面就对目前各种类各级别的水利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

首先谈泵站的问题。一级泵站现在面临的状况是设备老化、人员缺乏。比如三洲的老岭泵站,修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迄今已经有三十多年的使用历史,但从建设之初到现在一直没有全面维修,只是在每年的2月份开始进行小修小补。目前出现的设备老化问题主要是四条排水筒锈蚀损坏严重、电机设备老化、泵机开工不足。老岭泵站的日常管理人员告诉我,四条排水筒从建设之初就没有进行过全面维修,日常重要的上漆防锈工作也没有有效的开展,只是每年换一下严重老化的部分。每年要换两到三个水筒,换一个水筒的材料费加人工费要四千多元,一条排水筒有大概三十多个水筒,且有很大部分是埋在江堤下面,因为资金不足的缘故也只能小修小补。电机、电柜、空气开关等都使用了二十多年,已经超出了使用年限。泵站原本都是四台90千瓦时的混流泵,经过逐步的换代,已经换成了目前的一台132千瓦时潜水泵、两台95千瓦时潜水泵,仍有一台20多年前的90千瓦时的混流泵在使用。目前,泵站供水最多只会开三台潜水泵,因为从老岭到开河段河道堵塞,泵机全开的话会导致上游农田淹没,但是仅靠三台泵站又不能满足全流域的农田用水。老岭泵站目前只有一个日常管理人员,已经64岁。泵站建设之初有5个工作人员,但因为资金问题一直在精简人员,减到去年只剩下一个人了。泵站工作人员的工资构成是每月390元固定工资,再加上每年维修可以赚几千块的工钱,没有医保、社保。泵站师傅说地区的几个泵站管理人员于2009年联名申请过医保、社保,但没有结果,就再没申请过。三洲水管所给老岭泵站开了两个人的工资,也就是每月780元,但村里没人愿意干,泵站师傅只能自己拿两份工资干两个人的活。老岭泵站离河岸还有一段距离,需要乘船才能上泵站。去年的一天,大风大雨,泵站师傅不敢撑船上泵站,最后眼睁睁看着泵站的副空气开关(相当于保险丝的作用)烧掉,至今没有换修,泵站现在只靠一个主空气开关保险。老岭泵站的老师傅之所以还呆在泵站一是因为泵站确实请不到合适的人,二是因为去年汪港电排河泵站一名70多岁有20多年工龄的老工作人员退休时,镇上发了一万多的工龄买断资金。而他有30多年的工龄,镇上答应退休时给两万左右的工龄买断资金。整个三洲目前仍存在的泵站情况也不容乐观。中州的罗洲泵站因为修建在了地区地势较低的地方,不能为整个地区完全供水。汪港泵站因为河道堵塞已经作废,据当地农户说现在汪港的泵站是另一条叫电排河的河港上的泵站。三洲南部专门用于抗洪的沟子口泵站建设之初就因为地基下沉的缘故,在完工之后没有使用过一次。在老江河上还有一座泥套泵站,应该属于当地的一级取水设施,集体时期发挥重要作用。现在,泥套泵站已经作废。只是尺八的林塘村有部分田在附近,所以农户自己用电泵抽水供应农田。我去泥套泵站实地察看,发现从泵站出发大概还有一华里左右的主台涧还可以看出使用的痕迹,其余还有三倍多长度的部分已经被泥土和杂草堵死,基本作废。中州东北村一级取水的泵站,据当地的摩的师傅说也已经作废。总的来说,目前农村泵站除了关系到命脉的泵站还在艰难度日之外,其余的以前发挥重要作用的村级泵站基本废弃。

再谈涵闸的问题。有一种说法,说农村河流之所以污染严重是因为闸门长期关闭导致水流不畅,才会出现严重的水污染,因为流水才能不腐。我们平常也确实看到的一些涵闸损坏严重,看似已经不能使用了。但经过我的调查发现,这种认识其实是不全面的。上面我们也提到了涵闸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蓄水”,所以,为了能关住水,其实涵闸平时关着的时候是占绝大多数的,这种情况无论是集体时期还是现在都是一样,所以涵闸的关闭并不是导致农村河流污染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说,涵闸的主要问题并不是“平时都关着”。我去每个村都会问村里有多少闸、使用情况怎么样,据我这段时间的调查估计,农村闸门十道当中应该只有两道左右是完全废弃的。其他还在正常使用的闸门当中,主要问题应该是闸门年久失修关不住水。比如老岭1号河上的五号闸,因为年久失修已经出现闸板洞穿的情况。村里的老书记跟我讲“我们出了钱用不到水,水都给下游的泥套农场用了。”上面说的都是小问题,据我看,农村涵闸最大的问题出在闸门的使用协调上。比如老岭的1号河上有五道闸,曹岭处在水路的尾端,用水本来就比较困难。正常情况应该是镇上统一协调从老岭泵站供水,直到水路的最末端都供应到了才能关闭闸门蓄水。但是,现在水珍贵了,上游的村子为了自己能够用上水就会私自关闭闸门,镇上因为人手不够也难以应付。曹岭村的农户就只能给上游的村子塞点烟,才能保证用上水。要是在用水困难的年景,就只能日以继夜的抢水或者看天收。曹岭村的村民告诉我,现在他们每年用水的时候河道都会干上一个多月,他们只能用一点“剩水”。这种情况在我调查的村子中间也或多或少出现过。总的来说,现在农村水利中涵闸的设备状态整体上还是正常的,只是有些小问题需要修补,最大的困难在于各个村子之间关于涵闸使用的协调上。

最后谈最复杂的河道问题。上面我们将河道分为了六级,先说第一级河流,这级河流都是当地的大河,本身的涵养能力较强,基本上没有出现河流淤塞堵死的情况,最大的问题也就是水质不如从前了,这级河流总的来说情况还是比较可以的。第二级跨镇的河流,这级河流也是地方的命脉,往往与一级河流直接连通,涵养能力也可以,再加上当地政府比较重视,淤塞堵死的情况并不严重。比如上车到朱河的抗旱河、尺八道陶市的沿江干渠、新沟到监利的建新河(建新河中途转道,没有直接通监利)都是这样的河流。但这种河流的水质污染要比较严重一些,因为沿线居民较多,而且都是穿过了城镇,生活废水和垃圾要多一些。因为这些河道往往沿着公路,曝光率高,也就给人造成了农村河流污染问题是主要问题的印象。第三级河流就是跨村的河流,这类河流很多,比如尺八老江河边上的杨家河、老岭的1号河等,这类河流因为自身涵养能力较差,加上没有资源的倾斜,因而堵塞特别严重。但也不是每条河都堵死,有些也是关系到地方的命脉,比如老江河边上的高雄港、毛市的公路河,情况也还乐观。第四级河流村级主港。可以说,现在基本上每个村子里的主港都是堵死的,除了极个别村子开挖了。第五级河流分流沟。这一级河流在降水稍微少点的月份可以跑摩托车,杂草疯长,泥土淤塞,基本上已经沟不成沟。第六级河流村级台涧。村级台涧现在已经没有了。从上面的介绍我们不难看出从上往下,农村河道的问题是一级比一级严重,其中最严重的应该是第三级及以下的河道,这除了河道自身的水文条件不同外,资源的倾斜和日常的管理也是重要原因。但并不是说最严重的就是最需要治理的,到底哪些是最需要治理的,具体情况后文分析。

上面分别介绍了各级河流所存在的问题,我们不难看出各类水利所存在的问题有程度上的轻重缓急,比如其中闸门的问题相对于河道和泵站的问题要轻一些,河道系统中上级河道要比下级河道问题轻一些。但是,农村水利是一个整体,只要一个地方出了问题最后影响的是一个整体。比如三洲的曹岭村之所以用水非常困难,是因为1号河到了曹岭就没多少水了。1号河之所以没有水是因为上游村子抢水,上游村子之所以抢水是因为泵站开工不足。泵站之所以开工不足,除了泵站自身的问题外,主要原因就是上游从老岭到开河这一段有五公里左右因为河道淤塞水草疯长,堵死了河道。如果泵站开足功的话上游农田就要淹没一大片,但是下游河流还是用不到水。农户用不到水就会自己“改造”小水利,农户的改造又反过来加速了农村水利的退化。也就是说河道堵死这个局部问题,最后影响了上到一级泵站,下到农户用水的各个方面。如果一切水利设备正常,管理到位,农村水利的正常运作应该是这样的。每到用水的季节,各村就会通知镇上,镇上统一供水,泵站开足马力,水流通过各级河流流到水系最尾端的地区。等到流域内各个地方都有充足用水后,各地关闭闸门蓄水,农户直接从分流沟取水到台涧统一灌溉。现在的情况却是这样,因为各级水利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败,再加上管理上协调的困难,第一不能做到统一供水,水路尾端地区和不靠沟港的田块都出现用水困难。出现用水困难后,因为以前的生产队和村集体没有能力解决困难,最后农业生产的集体组织开始瓦解,农户开始各自为政。农户之间因为千差万别的利益诉求开始“改造”水利,农户对水利的“改造”又加剧了农村水利的问题,使得集体更加没有办法解决困难。最后就造成了农村水利系统最明显的两个问题——河流污染、用水困难。一着不慎尚且满盘皆输,更何况现在是着着不慎。

二,河流污染问题的分析

据我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村河流污染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河道的破坏。河道的破坏在第三级跨村河流、第四级村级主港主要表现为河道淤塞。淤塞的原因主要是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以来,集体很大一部分力量退出农村水利的管理,以前需要靠人力来完成的工作比如冬修水利等现在都只能靠经济实力来解决。我问过挖机师傅,开河要用水挖机,一个小时最低收费600,开挖一条河面宽5米的河道100米要六到七个小时,也就是要4000元左右,开挖一公里的话要4万元。尺八一个村的书记告诉我他们村有一千多亩田丢在外面,一条长2.5公里左右的沟港堵死,已经苦撑了很多年,现在基本到了无法灌溉的地步,村里打算明年集资开挖,他估计最低需要6万元。按我所了解的情况,现在在家种田农户基本人均10亩地,一千多亩就是100户农户,6万元摊到每户就只有600元,好像这笔钱农户也出得起。但是,一个村像这样的沟港何止几十条,农户要出钱的话那就要大几千上万,10亩田一年的收成也就1万块钱左右。上面计算的只是村级河港开挖的费用,跨村的三级河流的开挖费用只会多不会少。而且,因为农村地区土壤松散,一条河道挖通之后只能包用三年左右。我在毛市镇陈铺村看到三年前村里把主港挖通了,但只正常使用了一年,三年后的现在又被堵死了。新建的抗旱泵站按村民的说法是“只能抽风,不能抽水”,因此泵机也被挪到其他地方去用了。并且农村河道也不仅仅只是堵塞的问题,还有其他的问题要处理,还需要钱。农村河道的堵塞就算动真格解决,也面临着很多的问题。比如现在农村大量人口外出,呆在村里的只有一半多一点。有村民就告诉我说他们不愿意集资开挖河道,宁愿自己用小抽水机过苦日子。因为在农村种田的农户有很多田都是从本村村民手中流转过来的,在外面打工的户子不愿意出钱修建水利。所以在家种田的农户就担心自己把钱出了,将来哪一天流转田的田主回来了又把田要回去,那在外面打工的户子一分钱都不出就享受到了所有的好处。

第五级分流沟的破坏除了淤塞外,还有就是农户的改造。因为上级水利的破坏,导致分流沟分不了流,只要有一点水各家各户就开始抢。田块靠后地势较高的农户因为水流不过去,就自己在分流沟的高处打一个实心垱,把水逼到自己的田边。而且农户只管打垱不管挖垱,久而久之分流沟就被分成了一段段。其次,集体时期田块成片,统一上工统一下工,有统一的机耕道。但是现在分田到户之后,农户为了就近到自己田边就会在沟港上打一道垱。从尺八到陶市的一条以前的重要沟港上,我粗略数了一下,有十多条垱,一条好好的沟港被改造成了一个个蓄水池。

第六级台涧基本废弃,原因很简单,因为台涧是集体自流灌溉的设施,现在集体没了,它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即使村民都知道有台涧肯定要好些,关键是“谁来管”。要集体自流灌溉的话就需要一条主台涧配一个机码头,还需要有人在用水的时候能守在机码头边上日夜抽水。而且,自流灌溉属于漫灌,这种灌溉方式对水量的要求比较高,因为要排除一部分蒸发和下渗的水量损失。但是现在地区性集体统一灌溉不如从前,再加之上级河道的破坏,使能够到达田边的水量大不如前,漫灌方式已经行不通了,台涧自然也就废弃了。

河道的破坏最终造成了以下几个结果。第一是水流不畅,水体自我排污、净化能力下降。第二是河床抬高,水量减少,自我净化能力下降。打个比方,上一级河流往往要比下一级河道地势高,这样水流才能自然流进下级河流。但是河床抬高之后,上一级河流向下一级河流供水更加困难了。在柘木施栗村调查时,村书记告诉我村里的一条主港河床曾经大幅抬高,有的地段甚至达到了与农田一样的高度,有村民直接在河道里种上了水稻。这样的河流如何排水。同时,河床的抬高也缩小了河道的容量,自然也就减少了水量。水量减少也就导致河流的涵养能力变差,水质变差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第三是水草疯长。河道杂草的疯长首先阻挡流水,减缓了污染物的排出。其次,腐败的水草本身又是河道污染的一个来源之一。再次,像水花生这些不定根水草完全遮盖水面,会导致水下有益的水生动植物死亡,水体自我净化能力下降。这些结果一起就构成了农村河流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是时代变迁,农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我在尺八潭港调查时,一户村民告诉我之所以以前农村河道没有水草是因为水草都被农民收到家里当柴烧了。现在没有谁烧柴了,水草就只能烂在河里。还有就是现在农村的固体生活垃圾增多,有一部分流到了河里。但是,实际上农村大部分河流的固体垃圾污染并不严重,因为农民很少将固体垃圾直接扔到河里,因为他们知道河流是他们的饭碗。之所以农村河流会存在固体垃圾污染,往往都是从较高级的河流漂流而下,而这些河流往往穿过城镇,固体垃圾自然要多一些。再有就是一些垃圾收集设备设置的不合理。我在毛市和老岭调查时就发现很多“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的垃圾箱沿河分布,农民倒在垃圾箱的垃圾要是没有及时清理就会随着雨水流到河里。再有就是现在农村建新房的越来越多,这些新房和以前不同了,排水设备齐全,都装有冲水厕所。但是,如果新房靠河流的话,这些排出的废水就直接进入了河流,因为农民不容易意识到“水是可以污染水”的。但这些新情况对河流污染的程度到底有多深,我也不好作定量分析,只能说生活垃圾其实不是农村绝大部分河流主要的污染源。

再次是生产污染。第一是农药污染,我在各村采访时,村民都说现在农田的肥料加上农药,用量至少是以前的三倍,这些农药随着雨水流到田里就成了重要的污染源。还有就是养殖业的污染,监利县自从引进温氏养猪之后,带动了所在地区农户养猪的积极性。这些农户与温室养猪的关系仅限于购仔猪和解决销路上。所以,很多农户就直接将污水排到村里的沟港。虽然有部门规定了养猪农户要挖蓄粪池,但是仍然有很多农户没有挖。而且我在尺八孙良看到即使挖了蓄粪池的养殖户仍偷偷将蓄粪池污水偷排到沟港里。这种情况在其他地方是不是很普遍呢?因为调查重点的缘故,我没有深究这个问题,但是有一必有二。

上面只列举了三类农村河流污染的原因,但实际上包含了很多种源头,到底哪个是最重要的源头了。最严重的源头应该是农药污染,因为农药污染的量是非常巨大的,而且无所不在。其次是水草污染,因为现在从第三级跨村河流开始,基本上是“有河道的地方就存在水草堵塞”的情况,这些水草本身就是污染源,同时又阻塞水流降低了河流的自我净化能力。再次是一些污染型养殖业比如养猪养鸡,但是并不是所有地方都有这类养殖业,所以说这个污染源头只是局部性的。其次是生活垃圾的污染,但这些垃圾主要来自人口较为集中的地方,然后再分流到其他河流。这类河流只是整个农村地区的极少部分,所以这个源头并不是农村河流污染的重要源头。还有一些其他的零碎的原因,在此不表。在以上各种源头的污染下,河道泥土淤塞再搀和进来加剧污染,最后就造成了现在农村河流污染严重的状况。

三,河流用水困难问题的分析

农村河流用水困难的原因有以下。

第一,水利管理组织发生变化,原本在整个水利中起到巨大实际作用的指导组和生产队消失,造成了集体统一供水困难。集体时期,都是一个指导组统一供水,直到区域内最尾端有充足用水后才会停止供应。现在供水都是各村各行其是,村里需要水了,打电话到镇上,镇上根据各村反映的情况统一安排供水,可水源地供水管理人员却只是根据近处的农田用水情况决定是否停止供水,没有一个统一的反馈机制,这就造成流域尾端的村子出现用水困难。

第二,河道严重破坏。上面所说的统一供水困难除了管理组织的变化所带来的管理缺失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河道的破坏。比如位于水路尾端的尺八潭港村民就跟我说以前集体供水时,水路畅通,一天时间水就可以达到他们村,但现在要4天。水流到达时间变长,增加了蒸发和下渗水量,造成了损失。同时,水流在上中游滞留时间变长也增加了上中游农户“抢水”的积极性,但这又使得下游村子用水更加困难。因为有以上情况的存在,即使水源地能够开组马力供水,也不能完全解决下游村子的用水困难,所以也就失去了开足马力供水的积极性,所以统一供水也就更加困难了。比如老岭泵站基本就没有开足马力供水,因为上游河道堵塞,如果开足马力的话上游村子就要淹没一大片田。而且即使开足了马力供水,下游的曹岭也不能解决用水困难,所以泵站员工就只能根据镇上的安排并结合自己的经验来供水。

第三,村集体力量的衰落和生产队的消失,使得农村水利的破坏加剧,农民集体解决用水困难的能力下降。村集体行政力量的衰落来自于中央的政策安排,为了维持农村地区的稳定,减少“基层腐败”,让农民得到真正实惠,中央有意识地削弱村集体的行政力量,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农民“不服管”。在柘木施栗村,我听到这样一个案例,前年村里一户农户要起屋升墩,但没有土,就请了一个挖机师傅到村里的一条主港边上挖河岸取土。村里书记知道后就去阻止,但没有效果,书记就将情况报到了镇上,镇上党委副书记到现场阻止,但仍没有效果,而且还被骂“关你鸡巴事”。这位党委副书记气不过,让当地派出所把挖机师傅关了几天才解决问题。而且,整个过程中,都是农户请来的挖机师傅在阻止,农户没有出面。给我讲这个案例的农户感叹“有些人都猖狂到了这种程度,农村工作怎么开展,村干部做的不是人。”除了行政权力的削弱导致村集体日常维护水利更加困难外,再就是经济权力的削弱也导致村集体改善水利的能力下降。在新沟夏桥村,一农户说村里原来准备搞农田整改,把田地集中,统一修一条机耕道。但是那年刚好碰到农村税费改革,村里不能找农户收钱了,但有村干部提出将上面拨给农户的补助用来搞整改,但镇上的干部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最后整改就没有搞成。经济这笔账我在上文简单计算过,结论是农村不可能有实力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村集体行政力量的衰落和更上级的水利管理组织的变化,导致导致大水利和中级水利都不能正常运转,因此小水利就更不可能正常运转了,而以前的生产队主要作用就是合理利用小水利。比如集体将水抽到队里田块的台涧,实行农田的自流灌溉。但是现在大水利和中级水利已经极大地削弱了小水利的功能,生产队就必然消失,我调查的村子基本都没有了队长。生产队的消失,影响不在于单家独户的农户没有能力解决所遇到的困难,相反农户比队集体更有能力解决目前农村小水利所遇到的问题。比如他们可以用水管直接将水抽到田边,这样就减少了集体抽水的浪费。生产队的消失所造成的影响在于解放了农户的力量,农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改造”小水利。比如,为了方便去田间,农户会在沟港打一条垱。为了把水逼到自己的田边,农户就会在沟港里打一条垱。如果有生产队的话,这些问题可以由生产队集体来解决,或者有生产队约束农户的行为。但是,现在生产队没有了。虽然村干部会要求农户打垱的时候埋涵管,但没有人会听,最后也就只能听之任之了。虽然村级小水利破坏影响的只是一个局部,但是,小水利的数量何止大水利的几十倍,那总的体量算上来也就不会比大水利小,所以小水利破坏所造成的用水困难不会比大水利小。

第四,自然原因。地分高低,田有好坏。有些村子本身条件就不行,我所调查的村子如曹岭、潭港、夏桥等,本来就处于水路的末端,一直以来都是困难户,所以就存在整体的用水困难。在靠近水源地,条件比较好的村子,如三洲的王巷、柘木的华新、中州的东北等,也因为有些田块远离主河主港而用水困难,所以存在局部的用水困难。以前有集体组织统一协调,困难还能缓解,现在单干后,只能自食苦果。

上面分析了导致现在农村用水困难的几种原因,还原一下整个过程,应该是这样的。从农村单干之后,集体力量很大一部分退出农村水利的的管理,使得统一供水困难,又因为集体力量日常维护水利的能力下降,导致集体供水更加困难。这样,就导致大水利功能的退化。到了村级,因为村集体力量的削弱,使得中级水利功能也严重退化。大水利和中级水利的退化导致生产队不能充分利用小水利解决农户的生产困难,相反农户单独解决困难的能力还要强一些。再加上政策的支持,农户的力量得到了极大的解。这股力量既有好的方面,但不可避免地也破坏了小水利,破坏的小水利反过来又会影响大水利,并使得集体解决问题更加困难,最后也就导致农村用水越来越困难。这个过程就像一个“马太循环”。

四,水质污染与用水困难哪个才是目前农村河流最大的问题

很多人说到农村河流首先想到的都是“污染”,之前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是,通过调查后我发现用水困难才是农村河流目前最大的问题,原因如下:

第一,农村河流污染严重确实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污染的原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原生性的,如农村水系的集体管理力量削弱、土质松散、水草疯长等。一类是外生性的,如城镇生活垃圾及生活废水的排放、生产废物的排放等。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原生性的原因才是农村河流污染更主要的原因。而原生性的原因又是导致农村河流用水困难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导致农村河流用水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也是导致农村河流污染的最重要的原因。可以说,这些原生性的原因首先是导致了农村河流用水困难,然后再导致农村河流的污染。我去各村调查时发现,其实从十多年前开始,农村河流就出现了用水困难,但那个时候农村河流的污染明显是没有现在严重的。总的来说,如果能够先解决好农村河流的用水困难,那污染问题也将得到很大程度地解决。

第二,河流污染并不是一个影响很大的问题。目前,农村河流的最大作用还是农业灌溉,只要保证水质达到能够灌溉的程度就够了。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农村河流的污染物主要是农药和腐烂的水草,对于监利县这样一个工业基础薄弱的县,工业排污和生活垃圾的排放对河流的污染程度不能与农药和腐烂水草的污染相比,而这两者的污染应该是不会使农村河流的水质不适于农业灌溉的。很多人谈到农村河流的污染时都摇头叹息,说小时候还可以在河里游泳捉鱼,现在水都不敢下了。这是犯了浪漫主义的错误,农村河流的开挖不知道耗费了几十万人人力,花这么大力气开挖河流不是为了游泳,更何况监利县是钉螺疫区,下河游泳是很危险的,这样看来农村河流的污染倒是件好事(当然,河流污染造成的破坏也是应该承认的)。所以,我们不能为了浪漫而错误地认为污染是农村河流的主要问题,因而忽视了更严重的用水困难。而且,我所调查的村子都存在河流污染,但并没有因此出现生活用水的困难,因为很多村子都通上了自来水,没有自来水的村子都打了井。我记得小时候我们还能下河游泳的时候很多地方也用的是井水。所以,农村河流污染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农村河流污染对农业生产最大的危害应该在于水产养殖业。确实有一些养鱼的农户向我反映过水质污染导致生产困难的情况,但是,监利县水产养殖在农业中的占比据我估计应该在20%以下。我们不能为了这百分之二十而认为污染是农村河流的主要问题,因而失去了从解决用水困难入手从而彻底解决农村河流问题的机会。更何况解决了用水困难,水质自然也会改善。

第三,我们的认识受到了一些外围因素的影响。比如,很多因为生产生活排污而污染严重的河流往往与公路平行,曝光率更高。这些河流也都穿过了城镇,说它们的污染问题大于用水困难是客观的(这样曝光率更高的河流政府往往会下大力改造,堵塞所导致的用水困难问题并不是很严重)。但是,这样穿过城镇的河流在监利县又有几条。其他用水困难的河流的数量相比与这些河流岂止几十倍。如果不深入调查,仅仅只是根据眼见的情况做出判断的话,确实会得出农村河流污染大于用水困难的结论。但是,不要忘了绝大部分在农村内部曝光率低的河流,那里的农民并不热切地期盼政府把河流改造到能够让他们下河游泳,他们只是希望农田用水能够有保证。

五,农村河流用水困难到了什么程度

农村河流用水困难分为两种情况——灌溉困难、排水困难。下面分别阐述这两种困难到底到了什么程度。下面我通过几个现象反映困难的程度。

灌溉的困难

首先,困难的程度从纵向可以分成流域前、中、后段。前段的用水困难主要是存在于离河港较远的田块,村级沟港堵死,农民只能从主河用抽水机直接抽水到田里,有的农户要接600多米长的水管,如果田块边上没有架电线的话,用水就显得非常困难。中段的问题基本和前端相似,只是水量不像前段那样得到完全保证。问题最严重的是后段,水都被上中游抢走了,后段的村子只能用一点剩水,有些靠后的田块甚至只能望天收。

其次,抢水。现在农村只要种田的户子,户户都有一台抽水机,从1000元到两千多元不等。每次抽水费用摊平到每亩田大概30元左右,一年一般要抽水四次,也就是每亩田每年抽水费用在120元左右。并不是有抽水机就能抽到水,用水条件不好的户子只能等到上游农户不用水的时候抢着抽一点水,而上游农户只有在晚上才会停止抢水,所以下游农户就只能日以继夜地抢水了。并不是说农户所有的用水都是晚上抢的,因为平时沟港也会蓄上一部分水,可以解决部分困难。但是半夜抢水的现象每年在各流域的中下游绝大部分农户中都会出现。还有一种抢水叫打垱,当主港的水流到田边的分流沟后,有些地势较高的农户不能用到水,就只能在分流沟的高处打垱把水逼到自己田边。有人打垱,就有人挖垱,因为垱后面的农户用不到水了。所以,为了这个垱,很多农户闹得不可开交。中州有些村去年因为垱的问题派代表到镇上吵了一架,但是现在“春风依旧”。

再次,翻水。因为村级沟港的堵死,上级河流的水到了嘴边却流不进村子,就只能把水先从上级河流翻到村里的沟港,再从沟港翻到田里。翻水的费用比农户直接从沟港抽水要贵一些。中洲的三号村西南洲片的村民告诉我,他们去年因为出现了一次小干旱,队里就请人日以继夜地翻水,要翻过两道河,总共400多米的距离。最后平摊下来每亩田费用为50元,去年一共翻水4次,翻一次水只能保用4天,要是年景不好,想翻都没水翻。

再次,蓄水。有些水文条件特别不好的地方,没了办法,就只能自己想办法蓄水。我在三洲曹岭调查时,村里一个农户告诉我,去年天旱,她的田块靠后,用不到水,就和相邻的几个农户合伙打了一口井,用地下水灌溉,总共花费8000多元,但这口井还是不能满足这几户共10亩田的灌溉需求。西南洲3、4队的几户农户为了解决用水困难,挖了一个水塘,总共花费三千多元,平摊到每亩田上大概80元。西南洲像这样挖坑的例子还有很多,3、4队还有九个坑是私人的,而西南洲总共只有120亩田。也就是假如西南洲的全部田块都靠水坑供应用水的话,120亩田就有10个水坑。

再次,水田改白田(旱田)。刚开始单干的时候,因为种经济作物收入高,很多农户自觉把水田改成了白田。但是现在水稻行情看涨,而且种了几十年旱田,田已经被种老了,所以农户想把水田改成白田。但因为他们水田改白田的时候已经破坏了水利,再加上农村水利整体状况已经严重退化,他们即使有这样的想法也采取不了什么行动。还有的水改白是因为单干之后,农户选择的可能性增多,有的农户愿意种旱田,他就会把自己的水田改成旱田。但这种个人的改造影响的却是整体,因为旱田用水量不是很大,种旱田的农户就不是很在乎自己田边水利的维护,脚踩牛踏,田边水利自然就被破坏了。因为这破坏的部分靠个人能力不能解决,田主也不愿意解决,就像血管一样,堵塞了一段整体就都不通畅了。那么这一块田受影响的农户没办法,就只能把自己的水田也改成白田。

再次,借水。在三洲镇汪港村有座电排河泵站,这座泵站从老江河取水,但并不供应附近的村子,虽然电排河从它们境内过。因为附近的村子属于泥套农场管辖,而这条河却归属于三洲镇,它要供应的是三洲镇部分村子的水。据附近村子的农户讲,这条电排河疏通的比较好,因为不疏通好的话上游的村子就会到河里“借水”。所以,为了保证电排河真正的供应对象能够用到水,这条河就被保持的比较好。这样水就能顺流而下,上游村子“借水”就没那么方便了。还有一种借水叫买水,曹岭村也是属于三洲镇,上面所说的电排河也走该村附近经过,但是,曹岭村不属于电排河供应的片区。为了能从电排河借点水,曹岭村不得不给相关的村子塞点烟给点钱,这样才能买到一点水供应村里5、6两队部分田。

排水的困难

排水的困难应该说比灌溉的困难更加普遍,因为灌溉困难还可以分为一二三等,但是现在基本上每个村子沟港都是堵死的,也就都存在排水的困难。但就重要程度来说,排水困难应该是次要的。因为村级沟港河流虽然堵死导致排水不便,但是还是可以盛一点水。要是水量实在太大,农民自己也可以修一个小型电排站排水。所以,把村子里的水排出去的困难应该比把从远道而来的水抽进来的困难要小得多。比如泥套村9队去年就新建了两个小型电排站,缓解了排出水的困难。除非是年景特别不好,排出水的困难才会给当地造成比较大的损失。比如尺八潭港村一条主要的出水港堵死,排出水不便。2010年发大水,虽然村里组织了4台抽水机排出水,但最后村子还是有300多亩田淹死绝收。村民说那年水田里的水都到了胸口。

以上通过几种现象以定性的方式展现了目前农村农业用水的困难,那用水困难到底造成了多大的损失,如何定量呢?因为没有拿到准确的数据,我只能从我调查的各村的情况作一个整体的大概估计。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监利县基本上每个农村都存在因水源条件不好而减产的田块,每村大概在200亩到500亩之间。这些田块一般的年景要比正常产量1300斤少个100到200斤,遇到非正常年份如2011年干旱的话,基本要减产一半。我按最粗略的方式计算,假设每村有这样的田块200亩且比正常田块减产150斤,监利县有767个村委会(源于百度),那总减产量就是230.100.00斤,再将这些减产量除以正常亩产量1300斤,得出的结果是17700。如果我从农户那里得到的数字属实,那计算的结果意味着监利县每年因为用水困难所造成的产量不足相当于一万七千亩七百亩水田正常的产量,也就是说如果农村用水问题能得到解决的话,监利县相当于多出了一万多亩良田。当然,这一万多亩良田的经济价值以及社会价值能不能和为了获得它而付出的成本相比,我就没有办法回答了,我只能竭尽所能地提出我所认为的事实。

下篇

一,河流问题的终极原因

上篇我们介绍了农村水利系统的整体概况,并分析了目前农村水利所存在的问题以及造成问题的原因,并最后对问题所造成的影响进行了评估。三部分内容中,最重要的应该是“造成问题的原因”。上面陈述了多种造成农村河流现状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为原生性和外生性两大类,其中原生性原因是主要的。原生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这些,首先是集体力量的不足使得大水利得不到维护,其次是村级行政的衰落使得中级水利退化,再次是农户权益的增加使得他们具有很强的根据自己意愿“合理”改造农村小水利的能力,再加上农村水利是一个相互联通的整体,局部的破坏最终都会造成整体的退化,而现在是整体的各个部分都在退化,而且这种破坏使得集体更加没有能力解决水利问题,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的“马太循环”。

那什么又是导致这个循环形成的更深层的原因呢?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到两种势力,一种是集体力量,一种是农户力量。这两种力量也代表了农村水利的两种属性——集体属性和私人属性。所有问题的产生都源自这两种属性的冲突,那这两种属性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很明显,答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最终还原整个农村水利问题产生的过程的话,应该是这样的。原本农村实行的是集体生产制度,各级组织健全,集体能够调动人力解决农村水利日常的几乎所有问题。所以,那时候没有严重的河流污染和用水困难。但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集体中的指导组和生产队消失了,而这两级是维护农村水利的重要力量。指导组可以集中几个村的力量解决一个村的问题,生产队可以集中一个队的力量解决单家独户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两级消失之后,集体再也不能通过调动人力来解决农村水利的问题了。那么以前靠行政命令调动人力解决问题的方式就被经济实力所取代了,因为经济实力的不足,大水利和中级水利也就自然退化了。单干之后,不仅只是集体力量削弱,还伴随着农户力量的增强。这就造成了农村水利出现两种属性的冲突,农户为了自己正当的个人利益会对小水利进行“改造”,虽然这个改造对农户个人是有利的,但对集体却是有害的。再加上农村水利的联通性,一个地方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体,所以农村水系就呈现了整体退化的情况,只是各级水系的问题和程度不同而已。而现在,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出现了更多导致农村水利退化的新情况,这样就加速了农村水利的退化。所以,最终就造成了现在农村水利不堪入目的状况。一切都源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虽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造成农村水利问题的最根本原因,但是不能就此对它全盘否定。因为它消除了集体制度时的“磨洋工”等阻碍生产发展的力量,极大的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而且,在中国人口众多且绝大多数都还是农民的国情下,这种制度还起着社会稳定器的作用。所以,不能因为这个制度破坏了农村水利就要把它取缔。应该这样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目前不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而是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对它进行改造。那该如何改造?该如何改善目前农村水利的现状?

二,该如何改善农村水利现状

在正式提出我所认为合适的改善农村水利的措施前,我们有必要来说一说目前农村水利是如何在被维护的。

第一,现在农村河流最主要的治理方式是有选择地开挖河道。应该说这种方式是目前农村河流最好的维护方式了,但是很可惜,现在的开挖河道存在着很大的技术上的不足,大多数只是简单地把河底的淤泥挖出来敷在岸边。这样,一场大雨过后淤泥又重新回到了河里。而且开挖河流也不像以前集体时期一样,提前一个月放干河道,等河底淤泥硬化后再开工,而是在河道还未完全干涸的情况下就开始“和稀泥”。有位农户用一首打油诗形容了现在挖河道的情况,“河面有土,河底无坑。铲面做面,挖土建新”。意思是说虽然河面上堆着土,实际上河底并没有挖通,整个工程只是做了一下表面,实际作用不大。这样开挖的河道一般只能保证正常使用3年左右,随后又会堵死。

第二,修建小水利。先不说这种做法到底对不对,只说我所见到的农村小水利的现状。毛市镇是监利县农村水利兴建较多的镇,我调查了毛市镇附近的陈铺村,发现三年前国土资源开发时兴建的一台泵站和两条水泥台涧已经作废,村民在台涧里填了土,方便机械下田。毛家口村三年前修建的涵闸从来就没有开启过,泵房被农户用来拴牛。还有,毛市到柳关的公路边上都修建了很漂亮的泵房,但很多泵房里只装了一块电表。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其间有没有什么内幕?这我不好说,因为我没有接触到这方面的资料。但是,我敢说的是,这种情况之所以出现,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人对造成农村水利破坏的根本原因没有深刻认识,因此犯了指导思想上的错误。

上面说的目前所采取的两种主要的治理措施都不同程度存在不足。那什么是目前应该采取的措施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什么是正确的指导思想?一个字——等。为什么要等?在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得出农村水利破坏最根本的原因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制度削弱集体力量的同时也解放了农户的力量,从而使得农村水利被两股矛盾的力量控制。但是这个制度目前又有它的合理之处,不可能被取缔。那么我们就需要等,等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必须改变的时候。那什么时候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需要改变的时候呢?我们从上面的分析中得出过这样的结论,之所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会对农村水利造成巨大的破坏作用,主要在于“农业人口”(注意这里指的是农业人口,不是农村人口)太多,田块过于分散,各田块上的利益诉求太过复杂,使得集体和农户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在我调查的村子中,一般一个农户要种10亩左右的田,而这十亩田最少分散在4个地方,最多要分散到6处。田块过于分散既不利于水利的建设,也不利于水利的维护。所以,我们必须等到农村的“农业人口”大幅减少,土地流转成片之后再开始大力兴建水利。届时兴建水利就有了很多有利条件,比如集体组织与农户沟通的成本降低,比如大农业主更加有积极性和经济实力与政府合作兴建水利......上面指出现在农村河流兴建小水利的做法是犯了指导思想的错误,其实就是指有人没有认识到现在农村水利状况的大局,错误地认为只要兴建好了小水利,农民就能自己联合起来解决问题了。我在陈铺村调查时村民告诉我之所以新建的泵房会废弃是因为村里的主港开挖一年后就重新堵死了,泵机抽不上水,只能抽风。而上面我们分析过,之所以像村级主港这样的中级水利会严重破坏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下,集体力量被削弱,没有能力维护农村水利。那么,我们必须等到国家有丰厚的资源能够投资水利,必须等到农业人口减少从而使得集体力量能够压制农户个人力量,届时,才应该大力兴建水利。否则,现在兴建农村水利的话,只是浪费资源。所以,我们必须树立“等到农业人口大幅减少才能大力兴建水利”的指导思想。而这个时间应该不会太久,因为现在农村主要的农业人口就是我们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辈,再过20到30年左右,他们将离开这个世界,农业人口也就自然减少了,同时城镇化也会加速农业人口的减少(这话听起来有点不近人情,不过也是实情)。

第二,上面说了农村水利的改善首先要树立“等”的思想,主要是为了防止有人盲目建设水利,导致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但这并不是说农村水利目前就只能“无为而治”了,实际上农村水利迫切需要治理,一是因为农村水利的退化已经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二是我们需要维护农村水利的基础,以便大力兴建水利的时候不那么困难。现在改善水利的最好方法只能是有选择的疏通河道,对其他水利设施局部维修。其中有选择的疏挖河道是主要部分,关键是要技术达标。如何做到技术达标。首先选择需要疏通的河道要准确。哪些河道最需要疏通呢?我们在分析各级河道时指出过“从三级河道开始往下,问题都已经很严重了”。那是不是从三级河道往下都需要大力疏通呢?并不如此,我们应该集中力量在第三、第四级河道上,放弃第五、第六级河道的疏通。之所以要着力疏通第三、四级河道是因为这些河道影响的范围很大,但因为曝光率低一直得不到重视,很容易被人忽略,现在问题已经很严重了。之所以要放弃疏通第五、六级河道,是因为这两级河道最为接近农户,具有很强的“私人”属性,就算集体花大气力把它疏通了,农户为了个人利益也会把它们破坏掉。小水利非常脆弱,即使一个农户也能毁掉一片几百亩田的小水利系统。况且,只要把大水利和中级水利维护好了,小水利的问题农户也能自己想办法解决,只是要吃一点苦。要知道,农村目前的用水困难不是用水用的不舒服,而是很多地方水量得不到保证。其次,疏挖河道时,一定要提前放干河道,等到河泥干涸了再开挖。挖出的淤泥不要简单地堆放在岸边,要运走,不能破坏河岸植被。再次,要以一个水系(不一定是大水系)为单位统一疏通。我在有些村了解到村里每年都有组织打捞水草,但都是各自为政。甚至有上游的村庄在分到捞草的任务后一动不动,等到下游的村庄捞完水草后再开闸放水,让水草自己流走。这也是农村河流水草之所以“生生不息”的一个原因。

总结一下,本调查以弄清农村水利系统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和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为最终目的。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从介绍水利系统的概况开始呈现了农村水利系统的全貌和现在所遇到的问题,并从中抽离出两个主要问题——水体污染、用水困难,然后分别分析了这两个问题产生的原因,接着又辨析出用水困难才是农村水利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并对困难的程度进行了评估。在认识了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之后,就开始进入下篇,这篇的主要目的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我们没有直接提出措施,而是在上篇长篇累牍地分析原因之后,又将各种原因总结在一起,从中分析出了最深层的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以该制度为中心还原了农村水利退化的完整过程。最后才开始提出两个我认为“应该”的措施。

监利县农村河流调查报告 第2篇

日期:2013年2月1日

为贯彻落实《农业部党组关于坚持干部深入基层和加强实践锻炼的意见》,通过深入田间地头、走村入户、与村干部和农民座谈等形式,详细了解了该村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收入、新农村建设等基本情况,并建立了联系点工作机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横台村基本情况

横台村位于监利县新沟镇南端,面积598万平方米,现有8个村民小组,510户共2248人,其中劳动力1150人,占总人口的51.2%;目前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约600人,约占劳动力的52.2%。调研过程中,村民普遍反映,自从农村税费改革之后,种田不交税,每年还得补贴;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也普遍建立。村民们纷纷表示对现在党和国家的农业农村政策十分满意,认为现在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最好时期之一。

(一)农业生产态势良好,农民种田积极性高

在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措施的带动下,横台村的村民们普遍感觉种田收益比以前好,农户发展农业生产积极性很高。目前横台村实际耕地面积6813亩,人均3.03亩,今年共种植早稻1300亩,双季晚稻1500亩,中稻4990亩。除水稻外,横台村还种植夏收小麦面积1673亩,夏收油菜650亩,棉花323亩和冬季种植绿肥500亩,粮食总产量达到5145.45吨。年过六旬的李忠诚告诉我们,目前自己种着10亩地,与福娃集团签订了生产订单,企业供种供肥,还高价收购水稻。今年福娃集团的稻谷收购价达到了1.4元/斤,高出市场价0.1元左右,每亩地能多收入两百元左右。村支书张立友给我们介绍,几年前很多村里的农户只种一季水稻,收割后就到外面打工。这几年农户们种植双季稻,或者水稻与小麦、油菜轮作的现象越来越多,现在横台村基本没有土地撂荒的现象。

(二)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近年来,横台村村民的农业生产收入不断增加,同时务工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收入也日渐增多,总体收入水平比以前有了明显提升。据初步统计,截至目前,横台村全村农户实际总收入2980.6万元,其中种植业837.6万元,养殖业287万元,务工经商收入1800万元,惠农补贴56万元。人均收入13259元,是2002年的6.7倍。村民李忠诚反映,除了自己在家务农的收入外,儿子和儿媳妇外出打工,每年还给家里带回3万元。36岁的村民杨洪学说,自己有10亩承包地,去年又流转了10亩土地,今年光是种粮补贴就比去年多500多元。他自己还养了2000只鸭子,平均每年每只鸭产蛋可以获利40-50元。收入提高后,农民们积极扩建房屋,改善居住条件。调研中,我们走访的几个农户家中都建起了三层楼房,面积都在200平方米以上。目前村里的农民建有楼房460栋,人均居住面积达到了40平方米。

(三)新农村建设效果显著,农村社会管理明显改善

近年来,在各级财政和建设项目的大力支持下,横台村不断加大生产和生活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逐渐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农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02年,横台村建成了100吨自来水厂,2003年完成电网整改,配100千伏安变压器4台,农民生活用水用电问题得到解决,生产用电也得到保障。据横台村郑立友反映,2008年以来,国家对修建公路每公里补贴10万元,村里相继建成通村通组水泥公路6.7公里,硬化生产公路4.2公里。同时,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的支持下,横台村对部分年久失修的农田水利等设施进行了修整,极大地改善了横台村生产条件,促进农民大力发

展机械化生产。目前全村拥有大型耕整机15台,小型耕整机380台,收割机12台,农用运输车8辆。此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横台村目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182人,占总人口的97.1%;297个60岁以上的村民全部参加了养老保险,享受低保金补贴26人,五保供养金2人。

(四)鼓励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按照中央和省市县各级有关部门要求,横台村积极引导农户土地流转,大力培育规模化生产经营主体,鼓励农民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有力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目前,横台村共流转土地820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2%。据了解,横台村土地流转多数是自行流转,外出务工的农户基本都将土地流转出来,由在家务农的农民或专业大户耕种和养殖。新沟镇农技服务中心主任肖开文介绍,横台村现有种植业专业大户16户,户均种植面积约80亩;畜禽养殖大户7户,年出栏生猪350头,出笼肉鸡1万只,鸭15万只。座谈时,村民邓道汉反映,自己今年5月中旬带领5户社员创办了横台村水产专业合作社,并在工商部门登记。每户出资50万元,开展四大家鱼、龙虾、泥鳅等水产品养殖,水产养殖面积达到了1千亩,合作社为养殖户提供生产技术和市场信息等服务。目前合作社刚刚起步,规模较小,但发展潜力很大。

三、进一步推进横台村发展的重点

横台村是湖北粮食主产区中比较典型的农业村。横台村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也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解决好横台村存在的问题,将对促进包括湖北省在内的粮食主产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应在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的基础上,形成工作合力,积极探索推进横台村发展的政策措施,同时待条件成熟后加强面上的指导。

一是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整合有关农业生产资金,积极争取财政扶持资金,继续加大对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通过疏挖沟渠,购置增容排灌等设备,修建水泥生产路,配套田间机车桥梁等措施,提高机械化耕种收水平,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益。二是因地制宜,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动土地流转,合理整合和规划耕地、水面资源,引进和应用新品种,扩大双季稻种植面积,建设无公害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大力推广适合机械化的生产技术,简化油菜生产种植技术,在优势产区大力发展油菜产业发展,充分挖掘生产潜力。改造低湖田亩,实行水产健康养殖,标准化改造老渔池,提高水产养殖业发展水平。

三是大力培育现代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结合本村农业产业实际,积极培育适合村级经济发展和产业化经营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通过保护价收购农产品,为农户提供生产技术、农资供应、市场信息等服务,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组建农机服务和植保机防等中介服务机构,为农户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支撑。四是统筹规划,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制定横台村建设规划,推进村民集中居住,进一步整合宅基地和耕地,继续加强通村公路和生产公路等道路建设,配套污水处理站、垃圾池、排污沟等设施,同时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和教育,通过各种手段彻底优化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五是摸清底数,多措并举,逐步化解村级债务。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角度看,村两委是政权根基。化解村级债务既不能完全由村里背起来,也不能不了了之。可考虑分步化解,对村公共性债务(比如普九债务),可花3-5年时间通过财政补贴的形式化解;对村公益性债务,可研究制定相关政策,通过试点来推动,探索多种途径和方式来化解。

四、落实工作措施为进一步建立健全部领导联系点工作长效机制,确保取得实效,经与地方同志沟通,共同拟订了新沟镇横台村建设远景规划表,同时我们建议:

一是建立部领导联系点工作联络员制度。明确专人,做好情况沟通协调工作。拟由经管司副司长、经管总站站长陶怀颖担任部级联络员,湖北省农业厅副厅长余胜伟、省农业厅经管处

处长张清林任省级联络员,荆州市农业局局长陈斌任市级联络员,监利县县级联络员待定。二是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部领导联系点健康快速发展。按照中央提出的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农村工作上的要求,加强与各级各有关部门的沟通,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形成部省市县四级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具体工作由新沟镇横台村负责实施。

监利县农村河流调查报告 第3篇

关键词:粮食补贴政策,种粮农民,产粮大县

粮食产业具有弱质性、低效性的特点。我国粮食生产依托的土地资源有限, 耕地面积逐年递减, 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在调查监利县时我们发现粮食的生产仍严重依赖自然气候条件, 一部分农民仍处于“靠天吃饭”阶段, 受到以上这些条件的制约, 粮食生产供给存在着较强的不稳定性。又由于生产周期长, 供需弹性小, 粮食价格相对较低, 而大多数农户粮食生产规模普遍较小, 粮食生产难以获得社会平均利润, 农民基本无利可图。近几年我国农业生产基本处于投入产出为负的状况, 粮食经济到了不可持续、农业发展到了不可维持的境地。在此情况下, 政府为保护粮食产业对农民进行了扶持。本文选取湖北产粮大县监利县进行了实地调查, 调研共计发出问卷71份, 回收有效问卷69份, 调研主要针对目前粮食补贴政策执行情况进行了考察, 并提出了具体政策建议。

一、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实施现状

2004年, 我国开始对粮食直接补贴政策进行试点, 这一政策的实施对扩大粮食播种面积、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产生了直接影响, 推动了农村的发展, 改善了农民的生活。

1、推动了粮食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据调查显示, 湖北省监利县粮食补贴资金已由2004年的2963.61万元增加至2013年的23151.59万元, 2004年至2013年农业补贴资金的总额呈稳步递增趋势。政策实施十年来该县粮食产量首次实现“十年增”。该县以恢复粮食播种面积为基础, 以科技为支撑, 以提高单产和发展优质专用粮食产品为重点, 以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为手段, 把粮食生产与优势区域布局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民增收有机结合起来, 积极探索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充分发挥粮食主产区优势, 加强宏观调控, 落实扶持政策, 促进粮食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的形成, 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调查数据显示该县2013年粮食总产量比2012年增加2.8亿斤。

2、耕地抛荒现象减少。

随着粮食补贴政策的实施, 其他相应措施有:加大反哺农业扶持力度、加快土地平整步伐、实行农村土地流转、改变粮食补贴方式、加大粮食补贴力度、实行组织合作化。这些惠农政策让农民切实感受到了国家对粮农的重视和帮助, 不少农民放弃外出打工的念头, 留在农村种田, 这样大大减少了耕地抛荒的现象。监利县自实施“粮补”以来, 抛荒现象逐渐减少。图1显示, 仅6.78%的人抛荒, 减少种植面积, 说明“粮补”政策在监利县的实施改善了抛荒现象。

3、农民种粮积极性有所增加。

粮食补贴政策的实施让农民切实得到利益。监利县政府通过严格执行“五到户”和“七不准”的政策, 确保种粮补贴资金不折不扣地兑付到种粮农民手中。另外, 粮食补贴由单一的粮食直补到2005年对水稻良种的补贴又到2006年对农资综合直补, 再到后来对油菜、小麦、玉米、棉花良种的补贴, 逐渐完善的惠农政策让农民的种植成本降低, 由此以来, 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有所提高。以下是我们调查的粮食补贴政策对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影响。图2显示, 49.23%的农民认为“粮补”政策对种粮积极性有一些促进作用但不大, 而13.04%的农民认为大大提高了种粮积极性。

4、粮食补贴政策改善了农民的生活。

粮食增产也使农民收入进一步增加。在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推行下, 监利县的粮食产量年年大增收, 让农民的口袋也慢慢鼓起来了, 农民生活也得到了一定改善。图3显示, 53.52%的农民认为补贴力度不大, 对生活的改善效果不明显, 42.25%的农民认为相比以前, 生活有一定改善, 只有少数人认为生活明显改善。国家的惠农政策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 但农业物资价格随之上涨, 因此农民的生活改善不大。

5、促进农民调整种植结构。

实行粮食补贴方式改革, 将原来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使农民得到间接补贴, 改变为直接补给农民, 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不会受到影响, 而且会得到更好的保护。全面放开粮食市场和价格, 可以增加农民卖粮渠道, 促进农民学习和运用新的农业生产技术, 根据市场需要, 调整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的种植结构, 改进粮食品种, 生产更多适应市场需要的优质农产品,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行粮食补贴可以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有效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率。实践证明, 实行粮食补贴方式改革有效地减轻了国家在粮食收购、存储和销售环节补贴的压力, 腾出原来用于流通环节实行保护价补贴的粮食风险基金, 用于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而且由“暗补”转向“明补”, 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后就相当于政府增加了对农业的投入。

二、粮食补贴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对粮食产量大县的实地调查后, 我们发现, 现阶段的粮食补贴虽然在促进农民增收、减轻农民种地负担、缓解耕地抛荒现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我国的粮食补贴政策体系目前还处于初步形成阶段, 在一些方面还不是很成熟, 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类问题。

1、政府对粮食补贴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

调查发现, 有近三分之二的农民对粮食补贴政策是一知半解的, 只有三分之一的人清楚政策的具体情况。大部分的农民还处于被动的状态, 政府发给自己补贴, 按照要求, 凭借相关证明, 就去领取相应的数额, 没有一个合适的渠道去全面了解自己的权益。虽然现在采用的是“一卡通”或“一折通”的形式发放补贴资金, 降低了中间环节克扣的可能性, 形成了较为规范的补贴发放渠道, 但是实行政策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民的种植压力, 更重要的是让政策走进农民的心里, 使其全方位地了解政策, 合理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让他们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国家的惠农政策。在对监利县粮食局领导的访问中, 我们了解到, 按照粮食补贴政策的规定, 政府分别从粮食、农资、各种农作物良种三方面进行了补贴。但是为了降低工作量, 监利县粮食局采用了综合发放的形式, 即将各类补贴总和一起发放给农民。但是从农民的角度上看, 他们仅仅知道自己获得了多少粮食补贴, 并不清楚自己到底具体获得了哪些补贴, 可见政府政策宣传力度不大。

2、直补政策资金难以弥补种粮成本的持续上升。

近几年, 农业物资价格不断攀升, 而且农业生产成本上升不是一种短期现象, 而是近阶段农业发展的常态, 直补资金赶不上农资价格上涨的幅度, 不足以有效应对农业生产成本的快速上升, 农民的种植压力也不会也短期内得到有效缓解。图4显示, 71.21%的被调查者认为补贴金额没有这些农业物资价格上升部分来得多, 19.70%的被调查者认为补贴与农业物资价格上升部分持平, 仅有6.06%的被调查者认为补贴比农业物资涨价区间来得多。

3、直补政策无法显著改善农民生活。

关于“粮食直补政策对您的生活影响”, 调查发现53.52%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影响, 42.25%的被调查者认为生活有一定改善, 仅有4.23%的被调查者认为生活改善明显。由此可以看出, 近几年, 农民虽然受到了国家的优惠政策, 获得了相应的补贴, 但是从总体上看, 国家发放的补贴对他们整体生活的影响是非常小的。种植是农民唯一的收入来源, 但是近几年物价起伏不定, 农民的收入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国家补贴虽然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但是在市场大背景下, 补贴毕竟只是冰山一角,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4、直补政策难以刺激种粮面积持续增加和粮食持续增产。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监利县采用的是土地分配制, 即每户按家庭人口数分得土地, 耕地面积是非常有限的, 也有不少农户也会选择租用外出打工的家庭的土地进行种植。但是由于市场的原因, 大部分农户的种植收益并不是很高, 所以很多农户不愿意去扩大自己的种植面积, 认为付出的劳力和收益是不对等的。关于“实行粮食直补后, 您的种粮面积有哪些变化”, 1.70%的被调查者认为补贴后比补贴前多, 38.98%的被调查者认为补贴前后没有变化, 52.54%的被调查者认为种粮面积与补贴没有关系, 仅有6.78%的被调查者认为面积减少。

5、直补政策引发土地纠纷和制约土地流转。

直补带来利益关系调整, 以往强迫农民土地流转和征地补偿不到位的, 农民要求纠正或提高补偿标准;许多在外务工经商的农民纷纷弃城返乡, 他们有的索要原有承包地, 有的将原转包给种粮大户的耕地转交自己的亲属耕种, 担心自己失去土地, 从而引发新一轮土地承包纠纷。同时, 也使种粮大户的规模变小, 影响了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 也进一步强化了小农生产方式。

6、直补范围难以做到客观公正。

尽管以计税面积和计税常产为补贴依据简化了补贴程序, 但却是变“粮补”为“地补”, 由此引发的问题包括:粮田撂荒、双季改单季等都能照样领取粮食补贴, 违背直补初衷;存在土地承包关系的情况下, 直补资金往往由原土地承包人获得, 流转后实际种粮人没有享受到政府的相关粮食补贴;以计税面积或常产为补贴标准忽视了“黑地”问题, 农民长期耕种的“黑地”不能领到补贴款, 尽管2005年财政部出台政策将“黑地”纳入粮食直补范围, 但至今仍有一部分“黑地”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政府对粮食补贴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 直补政策资金难以弥补种粮成本的持续上升, 直补政策无法显著促进农民增收, 直补政策难以刺激种粮面积持续增加和粮食持续增产, 直补政策引发土地纠纷和制约土地流转, 直补范围难以做到客观公正等主要问题, 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1、粮食直补依据农民实际土地面积进行。

在监利县调查农民最希望粮食补贴按什么标准来发放, 59%的农民希望按自己家的土地面积来补贴。因此, 按农民的实际种粮面积来发放补贴可以激励种粮农民多种地, 这样就会大大减少土地抛荒现象。同时可以使粮食直补资金补贴给那些在真正种粮的农民, 而不是那些虽承包了责任田, 但实际不种田已外出打工或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

2、构建粮食直补资金科学化、制度化的动态变动机制。

建立直补总额同国家财政收入总额互动增长的长效机制, 补贴要有一个合理比例, 而不应根据粮食丰欠或粮价的高低频繁变动。政府应该大力支持鼓励农户种植良种, 使用有机化肥和符合国家标准的农药, 提高粮食的产粮和质量。在监利县的研究调查中, 由于有机化肥和符合标准的农药价格比普通化肥和农药的价格高出许多, 大部分农户没有采用绿色生产方式。因此政府应当大力提倡绿色生产方式, 并补足使用普通化肥和农药的差价。

3、粮食直补向粮食主产区倾斜。

改革并不断完善粮食风险基金配套政策, 在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来源制度设计上应该给予主产区更多的倾斜扶持政策。种粮大户对粮价上涨、农业补贴反应敏感, 可以采取类似累进税制的补贴方式, 制定相应的累进补贴标准, 粮食直补以土地经营契约作为补贴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

[2]张照新、陈金强: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框架、问题及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 2007 (7) .

[3]肖海峰、李瑞峰、王姣:农民对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评价与期望[J].中国农村经济, 2005 (3) .

监利县农村河流调查报告 第4篇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59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299-01

为普及农村妇女宫颈癌、乳腺癌(以下简称“两癌”)防治知识,全面提高“两癌”早诊早治率、降低死亡率,探索建立以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区域医疗资源整合、全社会参与的“两癌”防治模式,逐步提高广大农村妇女自我保健意识和健康水平,自2010年开始,县政府将农村妇女宫颈癌、乳腺癌检查工作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项目,计划利用两年的时间,为全县35-59岁农村妇女进行免费宫颈癌、乳腺癌檢查。为稳步推进两癌筛查工作,制定下发了《垦利县农村妇女宫颈癌乳腺癌检查项目实施方案》,制订了规范的工作流程,选择了县妇幼保健院作为项目具体承担单位,配置了相关设备。现将我县此次两癌筛查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1 前期准备工作

11 高度重视,职责明确 卫生局和保健站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专门召开会议,成立“两癌筛查”工作组织管理机构,采取先试点后推开的工作模式,制定了相关工作制度。一是设立多个实施小组:分为检查领导组、检查协调组、检查查体组和检查资料组。二是各组职责明确,保证“两癌筛查”工作落到实处。三是与各镇、街道办事处计生办协商,相互配合,互相支持,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12 加大投入,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为确保该项目的顺利开展,县财政先后投入100余万元配置了乳腺检查便携式彩超2台及宫颈检查专用TCT设备,为项目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3 加大宣传,营造浓厚两癌筛查活动氛围 一是做好前期准备。妇幼保健院对筛查技术人员进行了筛查流程的培训,向适龄妇女发放《关爱女性、远离乳腺癌》及《关爱女性、远离宫颈癌》等相关资料20000余份,充分做好筛查前的准备工作。二是统一要求,规范流程。对“两癌筛查”的具体要求、表格填写、标本采集、信息上报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讲解。三是宣传到位,提升知晓率。充分利用单位网站及各镇、街道、村的板报阵地、宣传橱窗、喇叭、悬挂横幅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向适龄人群发放宣传品20000余份,并在查体过程中细心讲解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好处,让群众真正明白这一惠民政策,同时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争取让更多的群众得到实惠。

14 规范操作,保证质量 一是设立标识。门诊大厅、登记处、妇科检查、乳腺彩超检查处设立提示标识,在大厅醒目的地方摆放“两癌筛查”工作流程,保证了参加检查的妇女,体检程序流程化,做到井然有序。二是记录规范。乳腺彩超检查登记清楚、细致、具体、规范,每日数字汇总及时。三是沟通及时。利用电话信息资源,由相关科室直接和妇女进行沟通,对疑难问题进行指导,各镇、街道对参加筛查妇女,按妇女人数进行安排,使筛查工作不扎堆、不拥挤秩序井然。四是严格操作程序,避免交叉感染。对检查科室的空气、一次性物品和器械的使用、医疗废弃物处理做了具体的要求和规定,保证体检妇女的安全。

2 筛查程序

21 现场筛查程序 一是知情同意,所有参加筛查的群众都必须参加知情同意程序。向参加筛查的对象,宣讲筛查的目的意义以及参加筛查的获益和可能的风险,在自愿的原则下签署知情同意书。二是流行病学调查,统一由经过培训的医务人员进行。三是临床检查,宫颈癌受检对象由妇科医生用窥器检查子宫颈部,同时采集宫颈脱落细胞,送交液基细胞室检查。乳腺癌由外科医师对全部筛查妇女进行乳腺视诊和触诊,记录乳腺大小和硬度。特别注意乳腺出现的一些不被重视的症状和体征,然后统一进行乳腺B超检查。

22 异常人员筛查程序 对检查出的异常可疑人员有专人负责通知,并及时转诊定点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检查确诊。

23 热情周到,优质服务 此次工作中,在县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相关部门科室的积极配合下,克服了种种困难,相关工作人员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科室人员都以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饱满的热情、无私的精神、积极的服务态度、服从全局的观念投入到这次工作中,服务人员在时间紧、工作任务重的情况下,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学习业务知识,检查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为两癌筛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全体工作人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了按时完成任务,加班加点,吃住在乡镇,克服了种种困难,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当中去。在筛查工作中,除了认真细致的检查外,还耐心向广大妇女解释检查结果,提出合理的建议,手把手地教她们乳腺的自我检查,得到了广大妇女的普遍赞扬,赢得了很高的社会评价。

3 筛查结果

自2010年6月7日在永安镇启动该项目以来,截止2011年8月31日,共筛检36476人,查出生殖道感染7457人,子宫肌瘤521人,妇科其它良性疾病3824人次,乳腺良性疾病6895人,其中宫颈癌可疑者241例,乳腺癌可疑者95例,通过进一步检查确诊发现宫颈癌前病变26例、宫颈原位癌65例,乳腺癌14例。各项病例均得到及时的转诊治疗。

4 结果分析

乳腺癌、宫颈癌都是危害妇女健康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全球每年平均有120万新发乳腺癌和50万新发宫颈癌病例,每年有50万妇女死于乳腺癌,20万妇女死于宫颈癌。两种癌症都是可以通过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而达到完全治愈的。乳腺彩超、钼靶检查诊断乳腺疾病有较高的阳性率;防治“两癌”最有效的方法是定期到医院进行健康检查,积极治疗宫颈疾病、乳腺增生和生殖道感染可以降低“两癌”的发病率。

41 筛查工作取得的经验 一是加强政府领导和行政支持是完成该项目的必要保证。该项目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政府的领导以及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合作,同时更离不开政府资金的投入,只有资金及时到位,各项设备、一次性耗材等才能充足供应,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二是提高了广大农村妇女生殖健康知识的普及率及对“两癌”的重视度。通过该项目的开展,使广大育龄妇女提高了生殖健康知识的知晓度,营造了良好的关注自身健康的氛围,也大大提高了农村妇女的健康水平。三是探索科学的健康管理模式。通过筛查工作的开展,将一系列有关宫颈癌、乳腺癌的健康信息和行为干预的方法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帮助农村妇女掌握了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觉采纳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自觉参与早期筛查,最终使广大妇女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提高整体健康水平,形成了良好的健康管理模式。

关于农村河流污染的调查报告 第5篇

调查地点:河源龙川县田心镇

调查对象:田心村的河流

调查时间:2014年03月29日—2014年04月2日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实地调查采访调查

田心镇位于龙川县境中部偏东,随着农村的建设与发展,这里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古人吴钧在其《与朱元思书》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这是古人对山水的美好描写,小鱼、小虾、各种贝螺在河底清晰可见,天气热的话,偶尔还能看到小孩在河道中戏水。但这美好的景象只能在早十年前看到,现在看到的是各种各样的生活垃圾,如瓶瓶罐罐、塑料袋、家畜的尸体等。河水污浊,严重区域还可以闻到一股恶臭味。

村上的河流都是通向我国南方大动脉—珠江的支流东江。东江发源于江西,但南流至广东省河源龙川县以下折向西南,如果东江的上游流域都遭受污染,那么依靠东江为水源生活的广大人们正面临着水源的严重考验!当前我县农村环境形势严峻,环境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因此,加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改善农村环境状况,特别是农村河流污染的改善,提高环境质量,建设村容整洁、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农村河流污染问题的现状与根源

近年来,县政府提高了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度,新建了大量基础设施,但由于主心脉仍旧在发展上,所以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并未取得太大的成效。

1、人口密集,生活排污量大

据调查,目前田心镇有16个行政村、总人口5.7万人,总户数7121户,按平均每人每天产生生活污水50L计算,每天共生产接近3000吨的生活污水,如果乘以365天的话,那数字是非常庞大的!这样的污水每天都在为我村的河流做“贡献”为更好的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环境问题必须要重视起来,就目前农村的河流污染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立即采取行动进行整治。

2、村民环保意识低,生活垃圾直接扔河道

村中生活垃圾,化肥的使用,未经处理的畜禽养殖业污水、粪便,作物秸杆以及残留农膜等农业废弃物随意堆放、下水道污水胡乱排放等现象普遍存在,严从整体看,形势依然严峻,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重污染到河流、地下水,影响到了人们的饮用水质量和饮食的卫生健康。同时,由于人口居住太分散,大多数村无专门垃圾收集、运输、填埋及处理系统,生活垃圾随意抛弃填埋,二次污染十分严重。农田被大量改造为住房,严重破坏了环境的绿化及生态平衡,更是由于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薄弱,随意乱丢乱扔,不管在哪都可见肆意丢弃的垃圾,已经严重影响了环境的卫生与健康

这是我对村上的村民及学生做的调查报告数据:

可见村上河流的污染物各种各样,最多的是瓶瓶罐罐、包装袋、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如果这些污染物长期的积累后果不堪设想。

3、相关机构监督力度不够,厂家随意排污

随着家乡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农村地区兴起,废水、废渣的大量排放对农村河流环境的污染十分严重;如一些工业园的转移,在村上就坐落了一家电子厂,虽然缓解当地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但带来的环境问题是不可忽视的,政府监督力度不够,当地执法人员只是在表面上做工厂的工作,实际效果不大。废水还是照样排放到河流中,因缺乏城乡一体化的环保规划,个别镇街的企业布局分散、规模小,治污设施不配套,导致污水废气乱排乱放现象严重。部分企业受利益驱使,擅自停运治污设施,将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明沟,造成渗漏,污染了当地水质,有些地方甚至发出化学恶臭味。有的镇街工业园区管理不规范,未实现功能分区,工业、生活、商贸和畜牧养殖混杂,既影响了农村居住环境,又造成了污染纠纷。同时,由于没有建立农村环保专门监管队伍,监管能力薄弱,防治措施不到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

4、只为开挖稀土矿,不顾周边环保

前两年我村上有不法商家开挖稀土矿(已被村民毁),那些商家只顾眼前的利益,完全忽视为开采稀土矿所带来的环境危害,据了解开采稀土矿需要用到许多的化学药物来提炼。如硝酸、硫酸、氢氧化钠等浓酸浓碱进行提炼,提炼后的废液直接排放到附近的河流,造成河流严重的污染。实地调查发现,那里的矿点惨不忍睹,山体被开挖得遍体鳞伤,下雨时,大量的泥流冲下低洼地带或河流。附近的植被早已被砍伐完,最严重的是附近河流中啥水生生物都没有,更别说生命力顽强的水蛭了,只有河水安静的流淌着。附近村民怨道农作物的产量都大大打折,这都是那些黑心商家为开挖稀土矿造成的后果。

二、农村河流污染问题的整治措施与建议

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

收回的问卷中有36.07%的村民会把垃圾直接扔到河流中,更令人惊讶的是问卷中问到:假如你看到你家人或你认识的人往河流倒垃圾你会怎么做?回答任由他们的人数居然达35%。数据如下表:

根据这些数据,要想农村河流的得到改善首要的任务是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不断提高村民环境保护意识。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环保知识宣传册、宣传栏等开展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生态环境保护科普宣传,特别是要强化对农村、农民的生态环境教育,积极组织广大群众参与农村环境保护,深入开展农村爱国卫生工作,引导农民群众形成良好的环境卫生和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生活、生产、消费方式和习惯,弘扬生态文明,发展生态文化。

2、不断加强环保执法能力建设,提高执法水平

加快镇街环保机构建设,建立专门的环保工作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使农村环保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干。同时,执法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执法队伍的素质,做到公正执法,严格执法。要加大对环境保护能力建设的投入,重点做好环境监测、监察标准化建设以及应急处理能力建设,逐步使环境监测、监察机构的仪器和装备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不断提高执法质量和水平。

3、多措并举,综合防治,提高农村环保水平

要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落实政府保护农村环境的责任。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对农村工业“三废”污染防治,要加强企业污染物排放监测,严格查处违法排污企业,对超标排放企业实行限期治理。对畜牧养殖小区,要采取政府引导,政策鼓励的办法,鼓励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养殖小区,强化畜禽养殖场选址、污水排放、粪便处理等方面的管理,严禁在村内建设养殖小区;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要通过建全设施,实现定点存放、统一收集、定时清理、集中处置;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要结合农村沼气建设与改水、改厕、改厨、改圈,采取分散或相对集中、生物或湿地等多种方式,逐步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

4、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搞好示范、稳步推进

农村河流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搞好示范、稳步推进。要逐一摸清农村河流地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农村面源污染、农村工业污染等方面的底子,查清全市主要污染物种类及排放数量、排放去向,各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情况和污染治理水平等情况。对排查出来的污染源要逐个建立档案,制定治理规划,定期对照检查考核,客观、动态地反映一个地方污染源增加或减少的情况。

5、政府的执政理念与宣传工作方面。

政府的思想不能太狭隘,要有长远视角。在招商引资时若把经济放在首位而忽视破坏环境的代价,便会走上不可持续的道路,暂时也许会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但若干年后呢,环境不支持再发展了,你便只能坐以待毙,这样岂不是自断后路。农村环境污染的肇事者大部分是广大农村民众,作为农村的主体,他们的觉悟、意识极为重要。如果广大农民自己都能够自觉的遏制污染环境行为,主动地维护各自的生活环境,那么污染又从何而来呢?预防重于治理,基于此,政府的工作还是任重道远的,对于环保观念的大力宣传是迫不及待,势在必行的。要把农村环保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充分利用现有的行政资源,进一步强化领导,加强考核,切实把区域性污染治理好。要注意统筹城乡环保工作,对农村环境保护重点工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方面,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落实好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资金渠道和各部门的责任。要创新农村环保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研究制订优惠政策,运用市场机制吸引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要进一步理顺园区管理体制,整体推进园区规划、整合、改造、规范等相关工作,合理调整镇街工业布局,明确园区招商、财政分成等政策,调动各镇街在园区落户项目的积极性,引导新上项目向工业园区集聚,为集中治理污染创造条件。

结论

大量的废弃物,不卫生的生活环境,影响的不仅是村民的健康,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也抑制了农村的有效发展。只有政府宣传到位,村民环保意识不断提升,相应的环保规划法律体系落实到位,并不断完善,加大打击力度,才可能有效的改善家乡的环境。农村的河流污染问题已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若不采取行动那后果不堪设想。在保护农村环境中,要从农村实际出发,发挥好政策引导,法律督导作用,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同时要组织,协调社会各个方面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舒适环境,是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既是建设者又是受益者,真正实现环境与经济,人与自然,生态与社会,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的社

参考文献

勃利县农村公路管养工作经验材料 第6篇

切实抓好农村公路的管养工作

勃利县农村公路管养工作经验体会

(2011年9月)

几年来,在省、市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县认真细致地制定了养护管理方案,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强化措施,按照计划开展各项养护管理工作,使全县866.158公里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工作收到了明显效果,连续多年保持“全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先进县”荣誉。

现就勃利县农村公路管养所取得的成绩,谈谈我们的体会。

一、做好农村公路工作,各级领导重视是关键

农村公路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农村公路工作不单单是交通公路部门一家的事,它离不开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帮助支持,也离不开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今年,我县的农村公路建设与管养工作是在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进行的。省公路局对我们的工作十分关心,经常过问我们工作的进展情况,并在资金、业务上给予了极大的帮助,使我们的工作得以顺利进行。2005年,县委、县政府把全县乡级公路,由原来的各乡镇分散养护改为由交通局统一养护以来,县财政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每年都及时足额拨付养护管理资金,确保我县农村公路上档次、上水平,应该说,这为我们农村公路养护和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县委书记、县长经常过问养护工作,主管县长经常深入修路一线,解决具体困难,交通局长现场办公,需要机械,租赁;需要资金,投入;需要人力、组织。正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才是做好农村公路工作的关键所在。

二、做好农村公路工作,加大资金投入是根本

勃利县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虽然经济实力比较薄弱,但是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决定无论财政多么紧张,也要保证农村公路管养资金所需,确保农村公路日常管养所需,资金保障有力,是我县实现农村公路工作始终先进的根本所在。几年来,我县出

1台了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筹措和使用办法,在上级养护补助投资的基础上,我县又多渠道筹集公路养护资金。首先明确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资金,足额用于农村公路养护,同时在县财政极度紧张的情况下,把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资金列入县财政预算管理,去年县财政已纳入预算用于拨付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资金240万元,修桥150万元,购买机械设备63万元,清雪阻、治水毁工程资金80万元,合计533万元。今年,这一政策仍然不变,并随着农村公路的不断增多,有增无减。在此基础上,对于农村公路的大中修工程和水毁恢复工程,根据工程量大小,财政追加投资。今年修建桥梁5座,县财政投资300多万元,购置机械设备80多万元,计划外拨付自然灾害处治工程款50万元,原小拖办人头费120万元,全年县财政累计拨付790万元。仅桥梁一项,近四年改建16座,总投资近800万元,使我县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资金有了保障,同时确保了公路安全畅通。其次是充分发挥我县公路路政部门的管理职能,从治理超载车辆中收取一部分资金用在农村公路养护上。因此,勃利县的养护投入在省、市补助的情况下,基本上维持了农村公路日常养护需求。

三、做好农村公路工作,完善管理措施是保障

1、创新管理手段。公路管理工作,尤其是农村公路管理工作,非常之难。难就难在农村公路分散到各乡镇村庄,而且公路分布广、战线长、过境路段多,情况复杂,侵占损害路产路权行为时有发生。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实行了“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行业指导、科学养管、统分结合、包养到人、依法治路、保障畅通”的办法。为了养护好农村公路,县委、县政府把全县农村公路交给勃利县公路管理站专业养护,专门成立了农村公路养护队,配备大型养护机械设备。在养护管理方面,砂石路面采取集中养护为主,成立专业养护道班,由站里配备小型养护机械,由道班长统一调配管理。一般路段承包当地有实际经验、有机械设备并从事过公路养护作业人员进行养护管理。黑白色路面,采取定路段,定人员,定责任,长期养护管理,平均每15公里配备一名班长。县公路管理站每月15日对所有农村公路进行一次定期检查,平时做不定期抽查。在具体养护中,为了保质保量地处理蒿草树

枝,我县配备了三台割灌机。养护砂料采备,实行道班机车自运与集中雇运相结合,由县公路管理站生产股统一调动,并由3人以上检尺验收,每公里备料数量按全年生产计划执行。在安全管理方面,县公路管理站从上至下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减少事故发生。

2.落实管理机制。资金基本解决了,机构人员设立了,如何

来具体操作、确保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目标的实现呢?我县的具体做法是日常养护包养到人,路面养护专业施工,养护质量全面考核,优良次差分等兑现。为确保养护质量,我县采取权力上交的办法评定优劣。也就是县级公路养护的质量,以市交通局全面检查和省公路局抽查结果为准;乡村路养护质量以县交通局全面检查和市交通局抽查结果为准;养护合同款的兑现,以实际检查考评结果为准。为落实鼓励机制,全县30多个道班开展流动红旗竞赛活动,以此促进全县农村公路养护质量达标创优。

3、健全规章制度。确保农村公路养护工作健康运行,必须加

强对农村公路养管队伍的约束和管理,使之职责清晰,责任明确。为此,我县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省公路局的养护要求,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将我县公路养护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我县出台了《勃利县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对养护资金的筹措和使用作了明确的规定,确保公路养护资金真正能够用好、用活,用在刀刃上,充分发挥养护投资的效益。制定了《勃利县农村公路养护工程招投标暂行规定》,全面推行了农村公路养护招投标制。制定了《勃利县农村公路质量检查评定办法》,对公路养护管理的机构与职责,养护任务与标准,养护质量检查评定时间与办法做了明确规定,使我县农村公路的养护有了一个比较完善的检查评定标准。市交通局充分发挥行业主管作用,制定了《勃利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实施细则》,同时印发了《勃利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手册》。把农村公路的职责、任务、工作要求、考核办法都明确地规定了出来,做到了行业管理人员工作有制度,任务有指标,消耗有定额,上班有考勤,岗位有责任,检查有标准。为了确保养护质量,规定农村公路管理人员和养护员工必须通过培训,考试合格才能上岗,全面提高管

理人员素质和养路员工技能。先后对道班和公路养护承包人分期分批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公路养护知识培训。为了调动养路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我县还确定每年进行一次农村公路养护技能大赛,结合平时工作考核成绩和大赛中取得的成绩,对成绩突出的养路员工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使他们成为全县农村公路养管生力军。

上一篇:小班优秀数学教案《糖果真好玩》下一篇:完整输血科制度文件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