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体位安全管理

2024-07-26

手术室体位安全管理(精选5篇)

手术室体位安全管理 第1篇

内容:常见手术体位的摆放及其注意事项

时间: 地点: 实习生:

手术体位是指术中患者的位式,由患者的卧姿、体位垫的使用、手术床的操纵3部分组成。正确摆放手术体位,是手术成功的基本保证,结合本人十多年的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安置原则

1、患者安全舒适、骨隆起处衬软垫或防压疮垫;在摩擦较大的部位,衬以棉垫、油纱以减小剪切力。

2、充分显露手术部位,保持手术体位固定。

3、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运动不受限。

4、大血管、神经不能受压,保持静脉血液回流良好,肢体固定时要加衬垫,不可过紧。

5、上肢外展不得超过90度;保护下肢腓总神经,不可受压;俯卧位时小腿垫高,使足尖自然下垂。

6、安置体位,告知麻醉医生做好相应准备;移位时应动作轻缓,用力协调一致。

二、安置方法

1、仰卧位 如水平仰卧位:患者仰卧,头下垫头圈,双上肢自然放于身体两侧,中单固定双手;双下肢伸直,膝下放一软垫,约束带固定膝部,松紧度适宜。液体一般建立在下肢。上肢外展不超过90度。器械托盘架的高度调整适度。

2、俯卧位 将四个水袋分别用无菌包布平整包裹,呈菱形摆放于手术床上,配合医生将病人从手术床上翻至手术床俯卧于睡袋上,根据病人体型调整水袋位置使腹部悬空,将患者头转向一侧,头下垫软垫或用俯卧位专用头托、头架,双上肢自然放于头两侧用术臂带固定,或平放、置于身体两侧,中单固定;双膝下垫软枕使双髋双膝关节屈曲20度,双足部垫软枕,使踝关节自然下垂,约束带固定下肢小腿部。上麻醉头架,上臂外侧铺盖敷料,使上肢与金属头架隔开。骶尾部及痔手术时摇低床尾约60度,分开两腿以便充分暴露术野。

3、侧卧位 如泌尿外科侧卧位:将患者向患侧移动,肾对准手术台腰桥并垫腰枕,将患者翻向健侧,身体与床成90度;用约束带固定大腿上1/3处,铺无菌巾后升高腰桥,将四个支架分别固定于两乳之间、两肩胛之间、耻骨联合、腰骶尾部,并用棉垫保护受压皮肤,将手术床设定为肾体位,上侧下肢伸直,下侧下肢屈曲90度,两腿之间放软枕,双手用包布包裹好放于自然适位置,约束带固定于病人大腿处。

4、截石位 铺中单于手术床中央,患者平卧;将建有静脉通路的上肢妥善固定于托手板上;另一上肢用包布包裹好并用中单固定于患者身旁;为患者穿上棉脚套,两腿抬高放置于脚架上,腘窝处垫棉垫保护;取下手术床尾板将臀部移至手术床缘,臀下垫护垫;将手术床调至头低脚高约15度;器械托盘置于右小腿上方。

三、注意事项

1、摆体位前与麻醉师、手术医师一起认真查对手术通知单及病历记载的手术部位,体位固定牢靠舒适,身下铺的中单平整、干燥、柔软。应注意患者身体各系统的适应能力和各部位所能承受的压力,应按人体力学要求,摆放安全有效,既暴露切口,又减少各部位压力。大血管、神经无挤压,骨突处受压部位垫海棉垫。上臂外展不超过90度,以上肢与身体成70°~80°为宜,将病人各部位妥善固定。下肢约束带不过紧。四肢如无必要不可过分牵引,病人体表不可接触金属。

2、摆放截石位时,支腿架外侧要垫软垫,支腿架不宜过高,大腿与躯干纵轴呈90°~100°,腿托应托小腿肌肉丰满部位,与小腿平行,膝关节弯曲90°~100°,双下肢分开约80°~90°;腘窝部衬垫应选择质地柔软的海绵;双上肢尽量不要外展,应妥善固定在身体两侧。

3、垂头仰卧位,手术开始,将手术床设置于头高脚低位,倾斜度为30°;头板下调15°使颈部保持过伸位。手术时局麻病人,应嘱其睑裂闭合。全麻病人,注意眼角膜的保护。术前双眼均匀地涂上一层金霉素眼膏,并用透气的3M透明敷贴固定。

4、摆放小儿体位时,四肢要用纱布绷带固定,松紧适度;特别注意保护小儿的呼吸和循环功能,注意保暖。

四、总结

病人的体位由手术的性质来决定,体位不仅应便于医生的手术操作,还须顾及到病人的呼吸和循环功能,此外,取某一体位时,应保护病人,不使其神经和血管受伤,手术体位的正确摆放,不仅使医生能得到最佳的手术部位暴露,也便于麻醉师观察病人,病人在被充分支持和暴露后也能在手术全过程中保持尽可能舒适安全的体位。

五、讨论

术后检查有无压伤,发现皮肤发红者,应用乙醇按摩,送回病房后,认真与值班人员详细交班,并记录在清点单上,签名,随时复查。发现神经麻痹者应第一时间采取综合治疗,糖皮质激素可使水肿消散。甲钴胺可营养神经,促进神经轴索再生,促进修复。及时针灸理疗利于神经水肿吸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合理主动功能锻炼,患者得以快速恢复。

手术室体位安全管理 第2篇

【摘 要】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手术室体位摆放中的应用,方法:成立品管圈,通过品管圈活动步骤查找手术室体位摆放中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分析、总结制定改进措施,并将改进前后状况进行比较。由于“护士年轻化以及培训不到位”等原因而产生手术室体位摆放满意度由原来的73%下降到45%,结论:通过品管圈活动在手术室体位摆放中的应用,规范了标准,提高了操作技能,充分发挥出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提高了科室人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手术体位摆放满意度[1]。

【关键词】品管圈;手术体位;应用

品管圈即质量管理小组,由相同、相近或互补工作场所的工作人员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组织团体,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达到患者满意,员工及社会受益,解决质量管理的问题。近年来,医疗领域的学者和专家越来越多的应用品管圈进行医疗质量管理和患者安全管理。

手术室体位摆放是手术护理配合中非常重要而又十分困难的问题。有些手术时间长,视野暴露不清,巡回护士在术中不断的调节体位,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护士的精力,也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增加病人的痛苦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我科运用“品管圈”相关知识,通过组圈、选题,最终针对“加强手术室体位摆放管理”开展了管理活动,并运用PDCA循环原则,进行现状调查、要因分析、制定实施对策,取得良好效果,现汇报如下:

1.方法

1.1培训

我科自2013年2月对护理人员进行了QCC知识培训,主要是针对年资较长的护理骨干,通过召开会议及观看视频使大家理解、掌握了品管圈活动的意义。

成立QCC小组,小组由六人自发组成,民主选取圈长一名。我们的圈名为“守护圈”,寓意:安全、高效、协作、温暖,安全是手术室工作的基础,高效是手术室工作的特点,协作代表手术室护理是一个统一协调的过程,温暖代表给患者的感受[2]。我们的圈徽由绿色代表生命的希望,红色代表我们的爱心,将两心相连的是我们的手,寓意着用我们的巧手,用我们的爱心,为患者送去生命的希望!

1.2主题选定

召开圈会,运用脑力激荡法,鼓励圈员根据2009年至2013年外科医生对手术室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内的十项内容进行分析发现,从2011年开始手术体位摆放满意度直线下降,由2010年的73%下降至45%,下降幅度十分明显。圈员通过举手表决方法进行主题选定,最后确定为“加强手术体位摆放’作为首要解决问题”。

1.3分析现况,确定改善目标

圈员经过讨论制定了关于手术体位摆放不满意的相关具体问题的调查表,再次调查发现:1外科医生最不满意的几种体位包括俯卧位、侧卧位、截石位、垂头仰卧位。2外科医生对年轻护士摆放的体位满意度低。3 对体位垫不满意。4体位摆放随意性较强,缺乏统一标准。圈员通过与护理人员沟通交流发现:1护理人员对体位摆放重要性认识不足。2 在体位摆放过程中主动性不强。3对体位摆放的细节掌握不够,(低年资护士尤其突出)。基于以上结果圈员总结出,“手术体位摆放满意度低”由四个因素造成:1标准不统一,2体位摆放所需物品缺乏,3人员年轻化,4管理不到位。

1.4对策与实施

针对问题因素,全体“守护圈”成员通过“头脑风暴”讨论作出相应对策计划”,分析、总结最终选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1.4.1规范、统一手术体位的摆放标准

针对“手术室体位摆放满意度低”采取的措施是:圈员们积极组织:1.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2.请外科手术医生参与、组织全员讨论、借鉴外院进修经验制定手术体位摆放标准 3.圈员们模拟摆放标准体位,确定摆放细节。

1.4.2体位摆放所需物品缺乏

结合实际,1.圈员们充分考虑患者年龄、胖瘦,高矮等个体差异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些体位垫,棉垫,肩垫等,2.购置了摆放体位所需标准体位垫,3.圈长组织圈员对各种体位垫的正确使用进行模拟练习。

1.4.3人员年轻化,经验不足。

我科2011新建外科手术室后同时进入新护士11人,均无手术室护理工作经验。加强人员培训:1.圈员对所有新护理士按照制定的体位摆放标准进行培训,2.护理人员分组进行练习,圈员随时指导。3.圈员负责跟台进行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4.培训完成后进行考核,不合格者再次培训直至考核合格。

1.4.4加强管理,提高护理人员责任心

1成立由护士长―品管圈成员―责任护士组成的体位摆放三级管理体系。负责手术病人体位摆放标准的执行和督导检查工作。2严格执行,落实摆放标准;3教育各级护理人员“标准摆放”体位的必要性、规范性;4通过案例教育、分析、强化护士的安全意识;5各种体位垫的使用方法、标准手术体位摆放照片、注意事项、特殊细节、制订成册,悬挂于专科手术间,由圈长负责管理。

2效果评价及分析

2.1效果评价

2014年6--8月圈员们再次发放手术体位摆放满意度调查表,结果显示:满意度由原来的45%提升至85%。效果明显。而且手术室工作人员在解决问题的能力、责任心、自信心、团队凝聚力、沟通能力、品管手法等方面有明显提升。

3讨论

3.1此次品管圈活动采用科学的方法找出了手术体位摆放不满意的最根本原因,并制定、实施对策,制定标准,达到了预期效果,杜绝了以往管理当中“屡犯屡纠,过后再犯”的管理漏洞,减少了手术体位摆放并发症的发生,解决了手术体位不易管理的问题,工作效率和手术安全有所提升[3]。

3.2.QCC活动有利于科室团队建设,增加了团队凝聚力。手术室人数较多、工作量大、工作独立且交流的机会较少,管理者通常是通过制度或惩罚警戒、硬性制度等形式促使某项任务的完成,因此护理人员被动工作,没有空间发挥其他才能。“品管圈”活动使每位圈员都能主动参与到管理当中,鼓励全员出席会议、全员发言、全员协力解决问题,通过随时开会等形式调动了其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增强了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参考文献:

[1]柴春英.品管圈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M)内蒙古中医药2014.33(17)

[2]朱丹 周力 手术室护理学[Μ].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12(16)

手术室体位安全管理 第3篇

关键词:集束化护理,手术体位,安全管理

手术体位安全是手术室安全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手术体位安置是手术室护理中具有相当难度的一项护理操作, 加强手术体位安全管理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和病人安全的需要。对我院220例侧卧或俯卧位手术体位安置进行综合分析, 总结出护理安全隐患及相应的集束化干预策略。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20例手术病人, 男123例, 女97例;年龄16岁~82岁;侧卧位202例, 俯卧位18例;脊柱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17例, 脊柱后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手术18例, 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减压手术10例, 脓胸纤维板剥离术72例, 肺叶切除103例;手术时间4h~12h。

1.2 临床特点

1.2.1 麻醉

本组病人手术麻醉方式均为全身麻醉, 麻醉药物使血管扩张, 血流缓慢, 失去正常的血液循环, 病人麻醉后骨骼肌肉松弛, 知觉消失肌张力减弱, 会暂时丧失对不适的反应。

1.2.2 手术类型及病人情况

本组手术均为手术分类中的四类手术, 病人均有结核病史, 病史长, 病情较重, 营养状况不佳。

1.2.3 手术时间

本组手术时间均超过4h, 最长时间达12h。正常皮肤持续受压2h就可能引起不可逆的细胞变化, 手术时间越长, 发生压疮几率越高。而手术时间大于4h, 每延长30min会使压疮增加33%[1]。

2 安全隐患

2.1 手术急性压疮

手术病人急性压疮是指手术结束时立即发生的皮肤损伤, 是手术体位不当最易出现的并发症[2]。多见于骨突出部位, 如髂部、骶髂部、足跟因长时间受挤压而致皮肤及皮下组织损伤, 在年老体弱、手术时间过长、约束带过紧、手术体位护理不当时更易发生。本组手术病例中出现术后受压部位皮肤轻度压红3例, 发现后及时与病房护士交接, 及时予以处理, 术后1d访视病人均痊愈。

2.2 周围神经损伤

多见于臂丛神经、腓总神经、桡神经等, 其中最易损伤的是腓总神经, 因其走行表浅, 易受支腿架及约束带的挤压而损伤, 使肢体发生暂时性麻痹及功能障碍[3]。

2.3 血管受压

约束带活度压迫及过紧可造成血液循环障碍。

2.4 呼吸受限

在俯卧位手术时若胸廓受压, 可致呼吸受限, 重者可引起窒息。

2.5 颈椎损伤

由于在全身麻醉下颈部肌肉张力丧失, 搬动病人时过度扭拧头部, 可导致颈椎脱位及颈椎损伤。

2.6 烫伤、烧伤

术中要用高频电刀时, 如果对病人肢体保护不当, 病人的肢体与金属物品 (麻醉架) 直接接触, 会引起烧伤。

2.7 因体位垫引起交叉感染

手术体位垫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使用频繁, 与手术病人接触机会最多, 在使用时不可避免地要被手术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 属于高度危险品, 处理不当可引起细菌大量繁殖[4]。

2.8 工作经验不足

轮转年轻护士在手术室工作时间不长, 对手术体位安全意识不强, 由于缺乏相关理论知识、操作不熟练或违规操作, 护理措施不够全面和系统, 易发生安全隐患。

3 集束化护理

3.1 严格执行手术体位安全管理的质量标准

3.1.1 术前访视全面评估, 制定预防措施

手术前1d巡回护士到病房访视病人, 了解病情及手术部位, 认真按照评估表内容对病人进行评估, 根据不同的评分等级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术前要求护士熟悉有关的局部解剖、体位的负重点及支点等相关知识。介绍手术室环境和手术治疗的基本情况, 减少手术引起病人的应急反应。

3.1.2 正确合理摆放体位

3.1.2. 1 合理使用护理工具

根据术前访视的不同病人的情况选用合适的护理工具, 如凝胶垫、俯卧位架、软垫等都可以在手术中有效的降低压力, 防止压疮的发生。体位垫的厚薄、大小要做到因人、因体位而异, 不能千篇一律。

3.1.2. 2 规范摆放体位

安置病人的体位既要满足手术操作的需要, 又要考虑病人解剖、生理的耐受性及安全, 不影响呼吸、循环, 不压迫外周神经、血管。 (1) 手术床单位要干燥、平整、无细小异物。 (2) 将病人抬离床面时避免拖、拉、拽, 减少摩擦力。 (3) 保持卧位稳定、肢体舒展, 衔接部位凹陷处用软垫支撑。 (4) 骨隆突受压部位使用海绵软垫, 预先在皮肤受压的支撑点涂抹凡士林, 然后再帖美皮康敷料, 增强局部皮肤的屏障功能及支撑点的抗压性, 有效降低震动和分散压力[5]。 (5) 保持体位垫与皮肤之间的平顺、无皱折, 皮肤无挤压。 (6) 约束带柔软、平滑、松紧适宜, 必要时衬柔软布垫避开粗糙面, 约束时避开神经、血管处。 (7) 手臂均用治疗巾包裹, 避免与金属接触, 防止烫伤及烧伤。

3.1.2. 3 重点部位的保护

(1) 注意维持颈椎正常生理弯曲, 保证颈椎与身体轴线一致。 (2) 手臂外展不要大于90°。 (3) 俯卧位时前额的支撑点不要低于病人的眼眶, 保护眼角膜, 双眼贴眼贴。 (4) 注意保护压疮的好发部位如前额、颧骨、肩部、膝关节、踝关节及足尖等。 (5) 俯卧位选用中空分体式体位垫, 避免对腹部脏器、胸廓的压迫, 注意避开外阴及两侧腋窝。 (6) 病人全身麻醉后, 俯卧位病人舌头由于重力作用会沿气管插管与牙床的间隙向外伸出, 而引发舌部水肿发绀, 因此应在口腔给予纱布垫保护, 防止舌外伸[6]。

3.1.3 保暖、防潮

严格落实术中病人保温措施, 手术间温度控制在25℃左右, 注意非手术野身体遮盖, 术中冲洗液、输血及大量输液时应加温至合适温度, 以免降低病人的体温。正确使用医用薄膜保护手术野, 保持手术铺巾干燥、平整, 防止消毒液、冲洗液及渗液浸渍皮肤, 情况允许加铺无菌巾, 保持皮肤干燥。

3.1.4 加强术中巡视动态管理

巡回护士在手术过程中严密观察皮肤颜色、弹性、张力, 提醒术者勿将手及物品放于病人身上, 防止外来重力压力, 发现体位倾斜及时纠正。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每隔30 min按摩骨隆突处和受压部位1次, 缓解局部压力。

3.1.5 防止交叉感染

为防止因体位垫引发的交叉感染, 所有体位垫尽可能不直接接触病人皮肤使用, 减少污染的机会。接触病人的体位垫用0.5%有效氯溶液、清水擦拭或更换外套。当日使用者术后清洁消毒归位。每月由专人负责对体位垫清洗消毒1次, 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3.1.6 完善手术交接制度

术前、术后与病房护士认真交接病人情况, 巡回护士在手术护理记录单上详细记录病人术前、术中、术后的皮肤情况。对于术后出现压之不褪色红癜的病人, 与病房护士重点交班, 进行早期处理, 以防压疮发生或压疮的进一步发展。

3.2 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3.2.1 理论培训

手术室体位安全管理中涉及多学科的知识, 体位的合理摆放是手术体位安全管理最重要的内容, 定期讲解人体正常功能位、人体力学的应用、体位摆放的原则、各种体位安置标准和注意事项、各手术体位的并发症, 熟练掌握体位架、体位垫及减压敷料的应用, 特别是急性压疮发生因素, 评估及预防措施。

3.2.2 操作演示

以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安全手术体位图谱”为标准, 由专科培训老师实际演示和讲解体位安置的动作、注意事项及流程, 通过分组角色互换进行操作练习, 并考核通过, 使手术室护士能准确掌握手术体位安置方法和技巧。

3.3 强化整体护理理念

手术室护士在体位安全管理中要掌握多学科的专科知识, 从整体的角度对体位安全进行分析、评估, 以制定一系列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从而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和病人的安全。而手术体位安全管理也不仅仅涉及手术室一个科室, 需要外科病房、重症监护室 (ICU) 等各个相关部门的共同管理和配合。

4 小结

集束化护理是指运用循证护理将目前已证实有效的一系列护理措施集合在一起, 用最优化的干预方式使病人最大限度地减少危害的发生[7]。集束化干预措施的运用是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 将各个独立的措施合并, 而这些“合并”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相互加权而成, 措施与措施之间相辅相成、相互联系, 这样才能保证最佳策略的实行[8]。手术室体位安全管理涉及面较广, 并由于手术治疗的特殊性, 安全隐患较大, 对护理质量要求较高, 单一强调某种护理措施难以保证病人安全, 运用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能够主动、全面的对病人进行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整体护理。强化护理安全意识和整体护理理念, 规范手术体位管理程序, 提高专科知识技能, 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可降低风险, 提高护理质量, 保证病人安全。

参考文献

[1]谢小燕, 刘雪琴, 周萍.手术患者发生压疮的术中危险因素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 25 (1) :21-23.

[2]贺继荣, 李毅.手术中压疮的研究进展[J].天津护理, 2007, 15 (2) :120-122.

[3]王惠吾.手术体位不当所致并发症的预防[J].当代护士, 2010 (5) :120.

[4]俞诗娃, 许晨耕, 柯雅娟, 等.应用三磷酸腺苷生物荧光法对手术体位垫表面细菌含量快速检测[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0, 27 (3) :272.

[5]魏革, 胡玲, 祝发梅.手术患者压疮风险因素评估表的设计与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 (6) :578-579.

[6]周力, 吴欣娟.安全手术体位图谱[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57.

[7]何琼, 刘琼.集束化护理在重症监护室多管道维护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 2012, 10 (10B) :2719.

脊柱手术体位固定探讨 第4篇

【关键词】 脊柱手;体位固定;俯卧位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2-0087-01

我院骨科做脊柱手术多采用俯卧位,神经外科部分椎管手术也采用俯卧位,科学地固定体位是完成手术和避免因俯卧位出现继发损害的重要保证。我院手术室在2009——2011年间配合骨科、神经外科以俯卧手术体位完成76例手术取得很好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6例病人中,性别构成比(男/女)为42/34,年龄年龄(67.38±24.63)岁,急诊14例,择期手术62例。

入选病例:单纯椎间盘突出开窗髓骸取出术24例、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行椎板减压、髓骸取出内固定术21例,脊柱外伤合并截瘫行椎管探查脊柱内固定术9例,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6例,椎管内硬膜下髓外神经鞘瘤行椎板切除肿瘤取出术8例,腰椎蛛网膜囊肿合并尿瀦留、根性神经痛行椎管探查囊肿切除术5例,成人先天性胸椎脊柱裂合并脊髓牵拉致不全截瘫和根性神经痛行脊髓松解术1例。

1.2 方法

1.2.1 手术前准备 ①用物准备:备齐各类形手术体位垫、肢垫、软枕、头部固定支架、固定带、手术床左右支撑架等。②建立牢固的静脉通道,配合麻醉医师气管插管全麻。

1.2.2 体位固定 ①软垫放置:全麻后巡回护士按照俯卧位要求,根据脊柱的不同椎体和手术切口部位的需要,将准备好的软垫根据胸廓宽度放置,其宽度要超过双肩,长度上端至双肩,下端超过耻骨联合,体位垫与身体接触部位为双侧肋骨、髂前上棘。②体位转换:麻醉医师负责观察患者气管插管位置,通气情况,托住头颈部严防插管脱出。有3名医护人员分别站在手术台两侧,托扶患者背部、腰部及下肢体以同一纵轴翻转体位,避免牵拉损伤。③根据手术部位分别体位固定:颈部手术要颈背伸屈,利于术野充分显露,两臂伸展放于身体两侧手术台上加以固定;胸腰椎手术双臂放于搁手架上加以固定。脊柱所有部位的手术,臀部、下肢固定是一样的,臀部、大腿下部约束带固定松紧适宜,两膝关节处垫硅胶垫,小腿处垫软枕,膝盖、脚趾悬空,避免受压。

2 结 果

76例脊柱手术,手术野都得到充分显露,呼吸、循环功能保持良好,均顺利完成手术,仅一例成人先天性胸椎脊柱裂合并脊髓牵拉致不全截瘫和根性神经痛行脊髓松解术,手术时间长达8小时,术后发现上唇受压成褥疮,经处理后很快痊愈。

3 讨 论

各种手术都有一定的体位,由患者的卧姿、体位垫的使用,手术床的操纵三部分组成,安全有效的手术体位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脊椎手术有侧卧位、俯卧位,上颈部手术也可坐位,坐位需要特制的手术椅,而且仅限于上颈部的手术,侧卧位患者体位相对比较舒适,固定比较容易,但术野显露相对不如俯卧位。而在俯卧位时,腰椎及骶椎后侧棘突形成纵嵴,居背正中,其两旁脊柱沟内为骶棘肌,而无重要血管、神经,因此后侧途径是最常采用和安全的入路。但是俯卧位患者的体位摆放固定有很高的要求,如果做得不好,不仅影响手术效果,而且还会给患者造成新的创伤。我院手术室护理人员为了病人坚持脊椎手术俯卧位,合理应用体位垫摆好体位,可有效预防和减少体位并发症。

在全麻前要建立两条,甚至三条安全可靠输液输血静脉通道,最好静脉置管不至于翻身时静脉管脱落,同时俯卧位后手术中出现大出血休克要想再建立新的静脉通道就非常困难,相反有了三条静脉置管一旦出现休克,输液通道就能在45分钟内输入1000-2000ml液体,保证手术的安全[1]

患者全麻后,知觉丧失、肌肉松弛、关节处于松弛状态,身体基本上失去了调节能力。在转为俯卧位时身体各个部位都要有专人负责,统一协调,步调一致,使患者头颈与脊柱同时转动。在搬动脊柱损伤截瘫患者时,更应全身保持在同一纵轴转动。麻醉医师保持气管插管通畅,严防气管导管脱落。

体位改变后,身体的负重点将发生改变,特别是软组织的承受能力和拉力的部位也改变,会导致循环、呼吸、神经、关节、肌肉、皮肤等各个的部位的损害。要充分利用支架、软垫科学的放置,巧妙的固定减少损伤。特别要提出的是眼部的保护,它是俯卧位重点关注部位,要避免压迫眶上神经和动脉导致的眼部损伤,如视网膜脱离甚至失明[2]。要垫好双肩、双肋、髂前上棘、耻骨联合,减轻胸、腹部受压,保持胸部、腹部空间,维持正常呼吸频率、通气功能和静脉回流。只有全面保护,才能做到俯卧位时不造成新的创伤,才能在俯卧位下顺利完成脊柱各种难度的手术。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外科学(第五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52.

手术室体位安全管理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的104例实施甲状腺手术的患者,男57例(54.81%),女47例(45.19%)。患者中,年龄最大的是55岁,年龄最小的是33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3.24±15.24)岁。患者平均身高是(164.99±12.78)cm,患者平均体重为(72.44±16.87)kg。按照患者实施在甲状腺手术中所采用的手术体位不同,将患者分成常规手术组和改进手术组,每组52例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分布、平均年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等一般临床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手术体位方法

1.2.1 常规手术组

按一般仰卧式,患者肩部垫一背垫,各用小沙袋固定颈部左右,头部呈仰卧式,使颈部暴露。从消毒开始到手术切口缝合完毕都保持此种体位[2]。

1.2.2 改进手术组

一般仰卧式,肩部略超过背板上缘,手术床置头高脚低位15~20°角,将头板放下,使头后仰(能充分暴露手术野为佳),患者的头部用头部固定架固定。

在等待标本冰冻切片,以及关闭切口的手术最后阶段,将头板放平,使头与肩放置在同一水平位,其余时间均采用上述体位[3,4]。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比较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对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手术治疗方法后,在腰背痛、头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症状发生率方面的比较:常规手术组的52例患者中的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改进手术组的52例患者的水平,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从目前的临床研究和报道结果上看:针对甲状腺患者所采用的常规手术治疗后经常会出现腰背痛、头痛、恶心呕吐等临床不良症状。进一步分析这类不良反应发生的机理,在很大程度上与患者手术过程中较长时间处于“强制性”的颈过伸位所导致的。

在采用传统的手术体位进行相关手术后,相关患者出现头痛、呕吐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法:首先是对于患者颈脊神经根的压迫,其次是对于患者椎动脉的压迫,此外,从力学的角度进行进一步研究后我们发现:如果让患者保持仰卧的姿势,那么患者的胸曲就会向上弯曲。以往在实施甲状腺手术的过程中,会用一个普通的枕垫抬高患者肩部,在这样的状态下,患者往往腰背部会呈现出悬空的状态,对于整个躯体的支撑程度受到了影响。同时患者腰背部的肌肉韧带过伸,使得患者的腰背部肌肉始终处于紧张状态。如果患者较长时间内保持这一姿势,那么患者发生急性肌肉挫伤的风险和几率会大大增加,从而进一步导致致使患者肌酸、乳酸等相关代谢产物的增加,从而刺激患者的相关组织,最终在临床上表现为肌肉酸痛。

该文所提出的改进的手术体位中无背垫,进而胸阔活动受限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颈后垫小圆枕且体位时间缩短,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尽量减轻颈部、神经、肌肉、血管的受压状态,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了患者手术过程中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比例。

从该研究结果上看:常规手术组的52例患者中的腰背痛、头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比例均显著的高于改进手术组的52例患者的水平,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所以通过以上分析结合该文的相关研究比较结果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甲状腺手术的临床实践过程中,采用改进的手术体位与常规手术体位相比较,临床不良反应较少,临床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王秀清,付秀花,张月玲,等.灵活体位对甲状腺手术患者心率、血压及舒适度的影响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12,9(10):202-203.

[2]张清君,苟丽,李利梅.术前体位训练预防甲状腺术后体位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2010,4(4):287-288.

[3]赵诚,房世保,刘岩,等.颈过伸体位引起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与甲状腺术后恶心呕吐综合征相关性分析[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0,26(7):606-608.

上一篇:描写爱情的优美诗词的内容下一篇:二年级科技电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