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圆明园的感受

2024-05-18

参观圆明园的感受(精选9篇)

参观圆明园的感受 第1篇

圆明园、北京大学参观感受

圆明园在教科书里,总是承载着太多的屈辱,刻板的像一张宣传标语;而在亲友的叙述里,似乎只有最著名的西洋楼一角可看,其余尽是碎石荒山,兴味索然。元旦假期,带着多年期待,带着来自道听途说的残缺印象,我和朋友们首先来到圆明园参观,终于得见万园之园的真正容颜。

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康熙帝厌倦了深囿高墙的紫禁之城,自始着手兴建这座皇家园林,修建历时一百五十年,经过五位清代君王,集中全国财力物力,役使无数能工巧匠。雍正即位后,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等殿,御以“避喧听政”,乾隆皇帝又新建长春园、并入万春园,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圆明园是梦幻艺术的代表,它荟萃了一个人民的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法国文学家雨果如是评价。园中不仅仿建了江南各地的名园胜景,更融入西式园林建筑,馆藏字画典籍、钟鼎宝器等稀世文物,种植数百万株珍稀花木,是当之无愧的“东方博物馆”。

今昔水法残垣破,琉璃山水皆无缘。帝王的欢乐和悲辛,皇家的痛苦和荣耀,都铭刻在这一座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园林之上。它见证了一个帝国的鼎盛光辉,也预示着一个民族的苦难深渊。1860年10月,“两个强盗闯入圆明园,一个抢了东西,一个放了火”,英法联军大肆掠夺一切价值连城的珍宝,更点起大火将园林尽数焚毁。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残存的圆明园又遭浩劫。一代名园终成废墟,国家文物流失他乡,对中华文化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令人痛惜。

从侧门走进圆明园,一路行来,的确只能看到一片片荒芜的空地,注释牌的尽力描绘,也无法帮我想象出昔日胜景。连石桥也是精美而破碎的,一道道花纹在人们经年的抚摸中变得模糊,冬季的万木凋零河水干涸,更增添了凄凉之感。而当我站在西洋楼遗址面前,除了语言和图片难以传达的震撼,我却从断裂中感受到了一种云淡风轻的恬淡,它像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大起大落之后终于清醒,笑看世间所有一时得意就狂妄自大的当权者,安详守望着在绝境中苦苦探索的人们,既不招摇,也不卑微。

圆明园是中华民族的缩影,也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每一处残垣都是一道伤口,将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事实暴露在眼前,坦然承认了中国落后腐朽、软弱 无能的一面,警示后人勿忘国耻——不是憎恨他国、而是躬身自省。每一处残垣也是一种不屈,民族的智慧只能摧毁却难以否认,民族的力量只能沉睡却终将觉醒,那个时代承受了无尽的指控,却是推动文明演进所必然付出的代价。

北京大学是所有文科学子向往的学府,不仅因为名人辈出、历史辉煌,更是因为它兼容并包的精神。漫步在北大校园,我们深切的感受到一种浓厚的人文情怀。

参观北大校史馆,就像重温一遍近代“反侵略、求民主”的历史进程。1898年戊戌变法中,光绪帝颁诏创办京师大学堂,变法失败后依然得以保留。1912年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才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北大的教学楼里,摆放着蔡元培先生的铜像,他担任北大校长的十年,被视为校史上的一段辉煌,“奠定了北大的传统和精神”。蔡先生的办学方针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他提倡学术民主,不但聘请了激进派人士李大钊、陈独秀,西服革履的章士钊、胡适当教授,身穿马褂、拖着一条长辫的复辟派人物辜鸿铭也登上了北大教坛,一时学者云集,思想激烈碰撞。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北京大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北大等多所学校的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宣读了许德珩起草的《北京学生界宣言》,随后示威游行。学生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遭到了军警当场逮捕。蔡元培及其他教授为了营救学生,发动全国工商界罢工罢市,北京的学生运动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反帝爱国运动。五四风云之后,李大钊率先系统地接受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也是在北大图书馆做图书管理员时,逐渐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并结识他的第一夫人杨开慧。中共一大前,中国53名共产党员有21名是北大师生、校友。

未名湖、博雅塔是北京大学的标志性景观,无论何时,这里都有许多人慕名前来游览。博雅塔雄健挺拔,体现着自强不息的阳刚之气,未名湖柔波荡漾,象征着厚德载物的阴柔之美。南岸坐落着一块墓碑,两旁松柏环绕,幽静肃穆,碑上镌刻着叶剑英题词“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之墓”,他就是以《红星照耀着中国》一书让红军长征的英雄事迹为世人所知的美国新闻记者。斯诺1933年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他是一个正直的美国人,爱好和平,主 持正义,十分关切中国命运。1935年12月9日,北京数千学生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要求保全中国领土完整。北京大学是中共领导学生运动的重要阵地,地下党员们在斯诺家里商量了一二九运动的具体步骤、路线,斯诺夫妇则在游行当日和其他外国记者随行报道学生围攻西直门、受阻宣武门的真实情况,给纽约《太阳报》发出了独家通讯,留下大量珍贵资料。北平沦陷后,斯诺在自己的住所里掩护过不少学生,帮助他们撤离北平、奔赴延安。

而今,救亡图存如一张黑白照片载入史册。历史已逝,我们应铭记的,绝不仅是一个个事件,它是一种责任和使命,是青年人对民族炽热的爱,对国家前途和未来的关注。宏大制度的命运终将落在每一个微小个体之上,因此每个人都有为国家抗争的权利和义务。最后,我想引用胡适先生的一句话作结: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

参观圆明园的感受 第2篇

2010 年 10 月 18 日是圆明园罹难 150 周年纪念日。在去过圆明园之后,我也观看了关于圆明园的记录片,影片展示了圆明园的起源,到繁盛以及到最后观看了关于圆明园的记录片,影片展示了圆明园的起源,到繁盛以及到最后 的衰败,发现与现存的遗址真是天壤之别,心中感触颇多。——题记

有谁听过圆明园历史上最华彩的那段乐章?有谁见过圆明园历史上最宏丽的画卷?有谁亲身游历过那座精艳绝伦的“万园之园” 答案一定是否定的,但是纪录片《圆明园》揭开了尘封的印记,利用高科技的数字化技术再现了圆 明园从建园,扩建,被毁的历史全过程。绚丽的三维动画将一座恢弘壮阔的圆 明园呈现,好似游历其中。加上与真实演员相结合的拍摄手法,让人感觉很具真实性。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建于明朝。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多年的经营,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把他精心营造成了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

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圆明园周围连绵 10 公里,由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组成,而以圆明园最大,故统称圆明园(亦称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属园,分布在圆明园的东、西、南三面,其中有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清漪园(后来的颐和园就是在此基础上建造起 来的)等,全园面积合计 5000 多亩。相当于600 多个足球场那么大!

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所有想象力、建筑智慧、诗意与艺术和庞大的物质财富于一体。

园中有宏伟的宫殿,有轻巧玲珑的楼阁亭台;有象征热闹街市的“买卖街”,有象征农村景色的“山庄” ;有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有仿照苏州狮子林的风景名胜;还有仿照古代诗人、画家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仙山楼阁图》中的蓬莱瑶台、《桃花源记》中的武陵春色等。整个园林宛如江南水乡般的烟水迷离,虽由人做,宛自天开。不仅如此,圆明园内还珍藏了无数的各种式样的无价之宝,极为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历代书画、金银珠宝、宋元瓷器等,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法国大作家雨果就曾说:“即使把我国所有博物馆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

同时,乾隆皇帝也说他:“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法国大文豪雨果于1861年有这样的评价:“你只管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心神往的、如同月宫的城堡一样的建筑,夏宫(指圆明园)就是这样的一座建筑。”人们常常这样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东方有夏宫。这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与伦比的杰作。总之,一字以蔽之就是:美!

影片中有一个温馨而动人的场面:炫美的牡丹园中,富贵的皇家牡丹争相 竞艳,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畅游于其中,其乐融融。很多人相信,康熙是因为太喜爱聪明活泼的乾隆而传位于雍正。如果我们相信这样一个说法,那么正在来临的大清帝国盛世便有了一个完美的开头。而这片牡丹所在的园子便成了历史的功臣,当然他扮演的更大角色应是历史的见证者,正如它的一生所走过的那样。

雍正即位,对圆明园进行扩建,圆明园的设计既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了几千年的审美情趣,又处处铭刻着总设计师雍正自己的理想和意志。雍正将圆明园建成了一个帝国的缩影,充满了帝国象征。

乾隆刚刚即位就下令扩建圆明园,扩建工程持续了9年!灿若白玉的台阶依水而建,碧

辉煌的宫阙凭水而立,乾隆将东海的龙宫移到圆明园,雍正时期宫殿的外观都比较朴素,而在乾隆心中,不管是人间还是仙境,所有的美丽和奇迹他都应该拥有,圆明园越来越豪华。圆明园中有一个小城,太监们扮演着各种各样繁荣角色,集市上货物琳琅满目,丝绸,瓷器,古董。影片通过演员的表演将这一幕搬上了荧屏,真实的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圆明园中的各种景色通过电脑特技而重现,一切是那么真实,美丽!罗马式立柱,巴洛克式拱门,通过电脑特技而重现,一切是那么真实,美丽!罗马式立柱,巴洛克式拱门,勒洛特式的植物造型,五彩斑斓的琉璃瓦,这座中西合璧的花园可以和欧洲任何一座园林媲美。

然而在乾隆时期,制度僵化,政治腐败,闭关锁国,使大清在鼎盛的外表下,潜藏着巨大的忧患和灾难!只忙着建筑园林的皇帝不知道,世界以及功能变了,当乾隆陶醉于自己的丰功伟业时,以科学为先驱的西方文明蒸蒸日上!西方列强开始了依次有一次的侵入中国,大清帝国陷入风雨摇曳之中,有一个历史的口吻向我们讲述这个故事!

所以,当那两个强盗扔下火把的那一刻起,所有的奇迹都被抹杀,就注定再也不会有如圆明园这样的东西出现在人世之间。

1860 年 10 月 6 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法英侵略军入园的第二天就不再能抵抗物品的诱惑力,军官和士兵们都成群打伙冲上前去抢劫园中的金银财宝和文化艺术珍品。

英法侵略者究竟抢走了圆明园多少宝物,由于园内的陈设什物及其帐目都一并被抢毁一空,所以已永远无法说清。

不过据参与的目击过劫掠现场的英法军官、牧师、记者描述:军官和士兵,英国人和法国人,为了攫取财宝,从四面八方涌进圆明园,纵倩肆意,予取予夺,手忙脚乱,纷纭万状。他们为了抢夺财宝,互相殴打,甚至发生过械斗。因为园内珍宝太多,他们一时不知该拿何物为好,有的搬走景泰兰瓷瓶,因为园内珍宝太多,他们一时不知该拿何物为好,有的搬走景泰兰瓷瓶,有的 贪恋绣花长袍,有的贪恋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有的往外衣宽大的口袋里装进金条和金叶;有的半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蓝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有一处厢房里有堆积如山的高级绸缎,据说足够北京居民半数之用,都被士兵们用大车运走。-个英国军官从一座有 500 尊神像的庙里掠得一个金佛像,可值 1,200 英镑。一个法国军官抢劫了价值 60 万法郎的财物。法军总司令孟托邦的儿子掠得的财宝可值 30 万法郎,装满了好几辆马车。一个名叫赫利思的英军二等带兵官,一次即从园内窃得二座金佛塔(均为三层,一座高 7 英尺,一座高 6.4 英尺)及其他大量珍宝,找了 7 名壮夫替他搬运回军营。侵略者除了大肆抢掠之外,被他们糟踏了的东西更不计其数。有几间房子充满绸缎服装,衣服被从箱子拖出来扔了一地,人走进屋里,几乎可遮没膝盖。工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一些人打碎大镜子,另一些人凶狠地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不能带走的东西全部捣碎。当 10 月 9 日,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园林,已被毁坏得满目狼疮。这摧残人类文化的滔天大罪,实在令人发指!

可是,更为恶劣的是,正当清政府对侵略者屈膝退让,答应接受全部“议和”条件,择日签约时,英国侵华头目额尔金、格兰特,为了给其侵华行为留下“赫然严厉”的印象,使清政府“惕然震惊”,竟借口其清政府逮捕公使和劣待战俘,悍然下令火烧圆明园。月 18 日、19 日,三四千名英军在园内到处纵火,大火三昼夜不熄,烟云笼罩北京城,久久不散。这座举世无双的园林杰作被一齐付之一炬。

更可恨的是,在圆明园陷入一片火海的时候,额尔金竟然得意妄行地宣称:“此举将使中国与欧洲惕然震惊,其效远非万里之外之人所能想象者”。放火的主使者居然把这种行径看作了不起的业绩,而全世界的正直人们却为这野蛮的罪行所激怒。雨果在 1861 年写道: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洗劫,另一个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两个胜利者,洗劫,另一个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着手,笑嘻嘻的回到了欧洲。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这段话代表着千百万人的心声。

圆明园是带给我们骄傲与荣耀的万园之园” 但更多的,是一段辛酸屈辱的回忆!他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记忆,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记忆。

在圆明园精艳绝伦的建筑背后,有雍正的艺术情操和制国的雄心壮志,也有乾隆望为自大和对西方艺术科学的不屑一顾。康熙帝兴奋地拿起郎世宁赠送的望远镜,透过镜片,他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但是,透过这小小的望远镜,他却无法看到,大陆另一头天朝上国眼中的“蛮夷”们,正在进行的翻天覆地的革命;他更加无法看到的是,曾在他及儿孙三代手中缔造的无与伦比的盛世帝国,竟也会在熊熊烈火和滚滚浓烟中一步步走向灭亡。

曾经,中国离文明与进步那么接近,但这种接近也是如此转瞬即逝。当时的中国人太过狂妄自大,毅然决然地关上了对外的大门,就在他们独自享受腐朽的繁华时,他们也错过了最后一班与世界接轨的列车。

圆明园罹难 150 周年纪念活动期间,我又一次来到圆明园的水法前,看着这片倾圮的废墟,努力想像着他当初的模样。昔日的万园之园,今日的断壁残垣,人们却还可以踩在他残缺不全的身体上拍照合影、谈笑风生,让我不禁感到一阵酸楚。我们看到压弯他脊背的沉重历史了吗?我们在那些不堪回首的历史之后又有了哪些思考呢?

为什么这个人口,农业、工业生产总值都曾占世界三分之一的大国,会在短短的百年之间,被西方列强恣意践踏在铁蹄之下?当英法联军打开圆明园的秘密仓库,发现他们送给清帝的欧洲最先进的枪炮,被当作装饰品一样地摆设时,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相信所有人都会憎恶那两个强盗的恶行,但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更多的寻找自身原因呢? 试想,如果当时中国足够强大,那些蛮夷们还敢践踏我们中国的疆土吗?但是讽刺的是,当英法联军攻入圆明园时,竟然只有二十个太监进行抵抗,我不禁叹息偌大帝国的最后荣耀竟要由二十名太监来保卫!当园中无数珍宝被士兵们洗劫一空,又公然拍卖,当联军火烧圆明园却浑然不知自己将 300 名宫女太监活活烧死时,我的心被又一次深深刺痛了!

当英法联军的坚船利炮将仍旧骑马舞枪的八旗军打得七零八落时,咸丰帝却正在宫中沐浴享乐,这一幕虽有夸张之嫌,却也不失为当时中西方历史发展的缩影。当英国把大把的金钱用来制造坚船利炮的时候;当法国人正一次次掀起革命浪潮的时候;当日本人正在为了“吉野”号而省吃俭用的时候……清朝的皇帝却正在用真金白银为自己编织着一个剧毒的幻梦。躺在自己无知而自大的意识上,骄傲地斜睨着“洋人的机巧之物”,可笑地尊奉着行将就木的“祖宗教诲”。当这些所谓的“机巧之物”瞬间砸碎了他们飘渺的迷梦时,大好河山已经陷落在列强的铁蹄之下。封建王朝自身无权力监督机制体系是它走向灭亡的必然原因。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封建王朝中对帝王权力无制约与监督机制,才使得统治的自身顽疾在国家的实际发展中放大成现实的悲剧。当时的中国,就如马格尔尼所说是“一艘破烂的头等战舰。从先进到落后,答案如此简单,伤痛也是如深刻。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国民自身的落后思想。小农经济、自给自足、重农轻商......受大河文明深深影响的中国人,在封建社会,交了税,生活得到基本保障,就足够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地隐忍活着。大多数人缺乏民主意识、科学的探索意识、创新意识。这就是为何一个庞大的王朝缺乏活力的重要因素。缺乏活力往往就不能进步,不能进步就会在竞争激烈的时代中无疑成为落后者。

以上原因着实验证了“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通俗也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中国要崛起,是为了让屈辱的历史不再重演,惟有自醒与自强才是强国之路。我们要把这篇羞辱的历史铭记

于心。成为我们加油的指引标。历史是不可改变的,它将永远记录在每一代的人心中。但是,它可以改变以后,改变将来我们的生活。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有责任为了以后中国美好的将来奋斗。

但是现在圆明园文物回归还是一大难题,就拿十二生肖兽首的情况:马首、牛首、虎首、猴首、猪首已经回归祖国;在巴黎“拍而不买”的鼠首、兔首;还有就是不知所终的龙首、蛇首、羊首、鸡首、狗首。圆明园学术委员会委员刘阳称,去年10月18 日启动的圆明园海外流散文物摸底调查在第一站美国之行回来后就搁浅了。据报道,计划过早中断,一方面由于资金紧张,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海外寻宝动静太大,已造成一些海外博物馆不理解,甚至对寻宝小组戒备森严,“比如在研究人员到达之前,人家就已经准备好了律师函等法律文案,随时准备对抗。”还有,英法媒体对于圆明园罹劫150周年系列活动的报道或者“简单提及”,或者“忽略”。英国游客;欧洲电视 1 台和法国电视 5 台简单提及纪念活动,但对圆明园被焚则只提到“在英法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战斗中被焚毁”…… 有消息的的文物还只有千余件,而流落的文物数目是达百万件的,再加上各国博物馆并不是十分合作,文物回归之路仍是困难重重。

参观圆明园的感受 第3篇

●对澳大利亚中小学校的总体认识

澳大利亚各州的基础教育体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其学制一般为13年。儿童5岁时入幼儿园或预备班一年, 之后接受12年的小学和中学教育。小学一般是1~6年级, 初中是7~10年级, 高中是11~12年级, 义务教育是1~10年级。学生完成小学课程后就近入中学, 10年级时有一次全州统一的义务教育阶段毕业考试, 学生可获得由州教育部颁发的完成国家规定的10年义务教育的毕业证。有的学生会直接进入社会就业, 绝大多数学生继续在校读高中。

澳大利亚中小学校每个学年分为四个学期, 从2月开始, 12月中旬结束, 每学期十周, 放假四次, 每学期之间有短假期, 一般为两个星期, 12月中旬至翌年1月放暑假, 时间会长些。澳大利亚学生每周一至周五上课, 通常为早晨8:30~9:00上学, 下午3:30左右放学, 每天三至五节课。小学为班级管理制, 班主任教师负责该班各门功课的教学。读完小学课程, 学生便可就近升入中学。中学各年级没有班主任, 各门课程由不同教师担任, 学生没有固定教室, 根据所选课程和层次走班上课。

●澳大利亚中小学校的教育理念

澳大利亚教育凸显“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学校的教育是更注重于人性化的教育, 强调以人的终身发展为本, 重点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采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 而不是刻意培养一些“诵读的机器”和“考试的工具”, 提供一切机会促进学生快乐学习。“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剥夺孩子的快乐”, 这是澳大利亚基础教育的基本理念, 所以澳大利亚基础教育办学首先考虑的是学生在学校会不会快乐, 为学生创造自由、宽松的氛围, 尊重学生差异, 平等对待学生, 发展学生个性, 开发学生潜能。

澳大利亚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市场经济服务, 适应市场需求,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从而促进人类的自身发展。

●澳大利亚中小学校的课程设置

2010年初,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课程管理, 首先制定了英语、数学、科学和历史学科的全国课程大纲, 目前正在制定地理、语言、艺术等学科的课程大纲。各州、各校根据实际确定每门课程所用课时和相关课程的选修课程。

根据中小学各学段的不同特点, 设置面向学生发展的个性化课程。小学1~4年级重点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和识字的基本技能、简单的算术运算能力, 对学生进行一些社会教育、健康教育, 开展一些启发学生智力的活动;5~6年级, 除了进一步发展低年级所学到的技能及知识外, 学校开设英语、数学、社会学、健康、自然科学等课程, 有的还开设了外语、乐器和宗教课程, 此外, 还有很多课外兴趣小组供学生选择参加。

中学课程一般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专门为打算毕业后升大学的学生设置的, 另一类则是为打算毕业后就业的学生设置的。初中7~10年级, 主要开设:英语、数学、科学、历史、地理、音乐、艺术、科技、人类社会与环境、外语、健康教育和体育。

高中11~12年级, 英语为必修课程, 其余大都为选修课, 可选择科目的范围更大, 如外语 (德语、意大利语、日语、法语、中文等) 、人类社会与环境、实用数学、纯数学、商业、法律、经济学、逻辑学、家政、生物、地理、工程技术、电脑及电子技术等课程。学校还开设了与就业有关的课程。

●考察纪实

考察期间, 我们有幸参观了墨尔本Stonnington Primary School。这是一所约有200名学生的公立小学, 具有百年的历史。学校地处多元文化的Prahran地区, 学生来自20多个国家, 使用的母语大概有30种之多, 在这个学校上学, 可以接触多元文化, 感受异域风情。

我们首先参观了学校的升旗仪式, 整个学校不到200名学生, 他们席地而坐, 有几个学生主持升旗仪式, 唱了国歌和校歌, 然后是校长讲话。校长Anne从事教学工作已有35年, 曾在三个不同的国家教书。这些历练, 对她个人的成长和教学经验的积累来说十分珍贵。从我个人来看, 她很有魅力, 金色的头发, 对学生和蔼可亲。她对每个打算来此学校上学的学生都一致接待, 不拒绝任何一名学生。她说:“所有的学生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而且所有的学生, 无论他们的智力水平或生活背景如何, 都可以在老师的专业辅导下, 取得学习的进步, 获得个人的成长。失去这些学生, 应该是学校的损失。我们发自内心地欢迎和关爱每一个学生, 而不仅仅是忍受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和不便。事实证明, 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以及融合, 最终成为这所学校的力量所在。”正是她的包容, 赢得了家长和学生的喜爱。

Stonnington Primary School的教室叫做学习空间 (Learning Space) 。虽然只是叫法不同, 却把学生从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 转换为学习的主体。通过教师引导、发掘和培养, 学生独立思考自觉学习是澳大利亚小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通常在上课时先用十几分钟介绍一节课的知识重点, 然后就进入学生自主学习的小组活动时间。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按照各组选择的方式, 如做海报、做杂志、画画等, 呈现对教师讲授知识的理解, 下课前教师再用十分钟总结课堂内容。这种鼓励探索、以发现知识的奥秘为奖励的教育方法, 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 培养出来的学生, 具有独立的成长意识, 依赖自己更多于依赖教师。

每个班30人, 既有一年级的学生, 也有二年级的学生, 叫做Learning Neighbourhood。这个班就是一二年级A班 (Grade 1/2A) 。混合教学有助于学生知识上的互补, 让他们能够互相学习和帮助。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可以得到二年级学长的帮助, 而二年级的学生在帮助学弟学妹的过程中, 不仅巩固了自己已有的知识也让能力得到锻炼。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 学生不但学习了知识还学会了做人。

参观圆明园的感受 第4篇

活动当日,大家首先来到位于张家口怀来县的董存瑞纪念馆参观缅怀先烈。参加活动的党员和干部,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董存瑞烈士像敬献了花篮,肃立默哀,向董存瑞烈士像三鞠躬、缅怀先烈。随后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大家参观了董存瑞烈士纪念馆,一起聆听歌曲《代代高呼董存瑞》。馆内陈列着董存瑞烈士生前图片、遗物、重要文献、有关文艺作品等物品。一张张珍贵的图片、一件件珍贵的文物,折射出一个伟大战士光辉的一生。在播放厅大家一起观看了1948年隆化攻坚战的影视资料,影片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攻坚战浴血奋战的场面和董存瑞气壮山河的英雄壮举。看着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听着讲解员一句句声情并茂的解说,大家深受感动。

通过参观董存瑞纪念馆,缅怀英烈壮举,追寻英雄成长足迹,大家感到深受教育。这既是一次革命传统教育,也是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大家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继承先烈遗志,弘扬革命传统,学习董存瑞献身革命的精神,时刻鞭策自己,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坐落在海坨山保护区里的平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是此次参观的第二站。纪念馆前面的纪念碑正面是由聂荣臻元帅亲笔题写的“平北抗日战争纪念碑”,背面是彭真同志题写的“平北抗日战士永垂不朽”;步枪刺刀的造型,寓意平北军民以热血和刺刀铸成的铜墙铁壁;断尖的刺刀和埋入地下的枪柄象征着抗日军民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大家首先瞻仰了平北抗日英雄纪念碑和镌刻着牺牲的平北抗日英烈名字的纪念墙,然后进入纪念馆参观。纪念馆展示了日军侵占冀热察边区、八路军第四纵队东进、创建平北抗日根据地、巩固发展平北根据地、反扫荡、反蚕食、反“无人区”斗争及平北军民坚持抗战等的战斗场景和在战斗中使用的武器、日常生活用品及书籍、照片等文物,生动地再现了抗战时期的艰苦斗争环境,详细记录了平北抗战中涌现的英雄事迹。通过学习革命先烈艰苦抗战、保卫祖国的历史,大家深切地感受到,正是无数先烈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不畏牺牲、前赴后继,才换来今天的繁荣富强、文明进步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活动的第三站是到风景如画的闪电河湿地参观。位于张家口沽源坝上草原内的闪电河湿地公园是河北省第一个高原湿地公园。顺着“滦河神韵”的木栈道,大家登上转佛山,在500多公顷的沽源大草原上,形如闪电的河道曲折蜿蜒,宛如天地造化。闪电河湿地是由河流、湖泊、沼泽和沼泽化草甸组成的坝上草原复合型湿地,是距北京最近、保存最完整的高原湿地。

据介绍,闪电河湿地公园总面积4100多公顷,其中湿地资源面积占总面积的80%以上。公园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有湿地植物210多种、禽鸟220多种,这里也是候鸟迁徙通道的重要驿站和繁殖地,每年到此停歇的鸟类有170多种。此外,闪电河湿地还曾是辽、金、元帝王游猎、避暑的夏宫所在地,目前还保留有元代梳妆楼、金代景明宫、元代小宏城遗址等一批历史文化古迹。

为了最大限度保持湿地自然风貌,从2009年起,沽源县在湿地公园实施了围栏禁牧、水资源调控补给、人工植被恢复等工程,全面恢复和重建湿地自然生态景观。沽源县对湿地公园进行了功能分区,除了此次开放的转佛山景区外,还规划了坝上草原湿地、草原湖、鸟类观赏、闪电湖等景观,预计到2018年,公园将建设成为集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培育、生态旅游、休闲观光、科普教育为一体的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基地。

张家口崇礼县长城岭国有林场距北京约220公里,位于冀西北山地与内蒙古高原的结合部,即燕山山脉西段支系的中段位置。它如同一块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北疆大地,妆点着那里的莽原山川。景区内既有山地丛林风光,又有高原草地景致,最高海拔2100米,空旷辽阔,景色秀美。

虽然已是9月,北京还是闷热难耐,这里却是一片清幽静谧,凉爽舒适。在张家口市崇礼区申奥临时指挥部,大家观看着冬奥会赛场的沙盘,听着讲解员的介绍,了解了张家口赛区将承担冬奥会除高山滑雪、雪车之外的所有项目,将有50块金牌在这里产生。讲解员说,将来北京到张家口的高铁开通后,车程只需40多分钟。

此番之行,大家都觉得收获不小。一位年轻的党员说:“张家口之行,既接受红色教育,又看到绿色美景,还感受到集体的暖暖温情。”

一位刚到中心履职的入党积极分子兴奋地说:“感谢中心领导!第一年来中心就参加这次的红色之旅、绿色之旅,感到十分荣幸!旅途中充满了温馨与欢乐!”

中心领导对此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在党建95周年、抗战胜利71周年的金秋,中心党委和工会联合组织了主题党日以及张家口生态建设参观学习活动,在这两天当中,我们走过了平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董存瑞烈士纪念馆红色之旅,也游览了闪电河湿地、长城岭国有林场、申冬奥临时指挥部生态建设绿色之旅。在红绿结合的学习参观活动当中,大家互帮互助,彼此之间交流了思想,增进了理解,加深了情感。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建设一个有活力、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集体。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更需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立足岗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希望今后我们在工作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让我们大家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参观圆明园作文 第5篇

在参观之前,我查了一些关于圆明园的资料:圆明园,位于北京西郊海淀区,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它始建于康熙间年,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因为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建筑面积有16万平方米,所以圆明园有“万园之园”之称。

这回我参观了这些兽首不但拥有中西结合,而且工艺精细。听说,它们都出自乾隆年间。猪首铜像与我平时看见的猪大有不同,尖嘴、长鼻、牙齿外凸,和野猪很是相像。然而猴首铜像却是一副“美猴王”的样子,“毛发”都是一根一根地,让我感觉最栩栩如生的是火眼金睛,活灵活现。虎首铜像,更与我常见的猛虎颇有些不同,如果不是头上有“王”字,我还误以为是一头熊呢。牛首铜像,好像西班牙斗牛的模样,两眼圆瞪,双角弯曲向前,与平时见到的水牛和黄牛是截然不同的。细心的我还发现四大兽首它们的嘴巴都是张开的。似乎在诉说着什么,真是逼真极了。

参观完了四大兽首,我继续向前走,开始参观南北朝石佛像。南北朝石佛像最让我奇怪的是有好几尊石佛像没见到任何残损,甚至有些当时贴上去的箔金,现在都完好地保留着。从展厅出来,一路上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四大兽首与南北朝石佛像会在三坊七巷展出现呢?

回到家里,我打开电脑一查,才知道原来三坊七巷是建于清代,而四大兽首也是制造于清代,因为三坊七巷与四大兽首同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所以四大兽首才会在三坊七巷展出。我还知道了兽首组成了“水力钟”,马是正午12点喷水,于此同时,别的兽首也会同时喷水,据说那声音几里之外都能听得见,真是太神奇了。

参观圆明园有感 第6篇

即使已然只剩下残垣断壁,但是依然能从中窥探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更多的体会到中华民族曾经的耻辱。

这幅图是今天在大水法拍的照片,我特意上网查了一下未被烧毁前的复原图,前后对比令人心痛。

回到宿舍后,我找出了“火烧圆明园”这部影片。那样耗费无数匠人心血和无数财宝的园林,就这样在熊熊大火中化为了废墟。囿于拙劣的文字水平,我想电影中的台词更能表达情感,附在这里。

听,强盗要杀人放火,借口是主人不许他进屋来偷盗。真是荒谬绝伦!还要恬不知耻地大声宣告!

为什么?为什么他们竟敢这样地横行霸道?就因为中国有辽阔的土地,有金银财宝。他们也有,他们有的是野心和洋枪大炮。

一八六零年十月十八日,历史把额尔金这个名字,永远钉在圆明园的残垣断壁上示众。这个英国的勋爵,下了一道震惊世界的命令。三千五百名士兵纵火焚毁了人类一座最大、最美、拥有最多珍宝的园林。无数能工巧匠付出了几个世纪的辛勤,终于把乾隆皇帝下江南带回来的一个园林之梦在北国的田野上建成了。

十月十七日,英法联军司令就命令他们的军士,对园中的陈设和珠宝玉器自由地、文明地、合法地选择。于是,一场掠夺野蛮得旷古未闻。强盗们你争我夺,分赃不匀。他们竟然在大庭广众之下,拍卖赃物。这就是侵略者的所谓文明。拍卖之后,他们又用三天三夜的大火,来掩盖他们的滔天罪行。欲盖弥彰,举世震惊。

火,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同时也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下了深深的仇恨。

火,烧毁的是皇帝的逍遥宫,却唤醒了千千万万浑浑噩噩的梦中人。

火,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拥有亿万双有力的手和亿万双泪汪汪的眼睛,却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地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

这座圆明园始建于康熙二十八年,历经乾隆、嘉庆、道光等五个朝代的不断增建、修缮,到咸丰十年,整整一百五十一年,无以数计的劳力、财富和智慧的结晶,毁于一旦。

参观圆明园有感 第7篇

我们跟导游来到圆明园大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口那威严的狮子,虽然它们身上伤横累累,但雄姿犹存,似乎随时准备和敢于来犯之敌决一死战,把他们活吞下去。

圆明园这座昔日压倒群芳、震惊世界的园林奇珍,今日成了绿树丛中断壁颓垣,伤痕累累的废墟。只要到那里去看看,就会点燃你对帝国主义仇恨的火焰,激起你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但废墟上长出了嫩嫩的小草,路两旁松墙内盛开着五彩缤纷的花朵,充满了无限生机。这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啊”。走到旧址旁,我看见一匹石马屹立在那里,怒视着远方,它好像在咒骂那些夺我们中华之宝、杀我们中华儿女、毁我中华园林的帝国主义侵略者。

听导游介绍,当年康熙爷为躲避紫禁城单调乏味的建筑色彩,以避喧听政为旗号,开始兴建,后来被称作“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经过一个多世纪数位清代君主不断扩建,山环水绕,绿柳红花,楼阁亭台,馆轩殿院,逐渐形成了圆明、长春、绮春、近春等园,人称四十景胜似仙境。美丽的圆明园不仅是清政府的骄傲,更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恬淡美好,山高水长,富丽典雅的圆明园,在1860年10月18日,这个悲惨的日子,被英法联军洗劫一空,纵火焚毁。罪恶的火焰把圆明园包围,熊熊燃烧了三天三夜。当大火终于熄灭,当初富丽堂皇的圆明园已化成我脚下的废墟,一片萧条。只留下遗憾,深深的遗憾。法国文学家雨果以愤怒的笔触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抢东西,一个放了火,胜利者把口袋装满,他们手拉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历史。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

参观圆明园有感 第8篇

作者:

国庆的时候和同学去了圆明园,怀着激动的心情,但更多的却是伤痛之情。这是第一次参观圆明园,起初是在教科书上看到过圆明园,也对圆明园的历史也有很是了解。曾经的康熙爷修筑的,曾经是一个美丽圣地,可以说是人间仙境,可是曾今却因为一场大火,两个强盗,毁了一切,只留下一些荒草,一些碎石头。

刚刚走进圆明园,忽然就感觉有些凄凉之感,于是心情开始低落,刚开始的几分激动也随之而消失,感觉很久的渴望也仿佛被抛到很远的地方,我好想不想进去了,不想去揭开那段伤痛的历史了。迟疑了许久之后我还是准备进去,去看一下,曾经我们繁荣的地方,去感受那段沉痛的历史,去面对曾经的中国。初入园中,迎面吹过几缕微风,是带有伤感的微风,是带有屈辱历史的微风,是带有愤怒的微风。同学也感受到了那段历史带给我们的什么,于是我们继续前行,走了一段路,是很长的一段路,可是我除了几处荒草,几颗树木,和行人来来往往,其他的我没看见什么了,可能是我眼睛没看什么了。

在路上我们聊了一会儿圆明园的历史,它的光辉历史,它曾经是皇家园林,可谓是人间仙境,是只有皇上贵族才可以来的地方,是平常人想都不敢想的地方。可是如今的我们却悠闲的走在这里,走在这个曾经美丽的地方,我们谈论着,可是当我们在感慨它如今的时候,我们陷入了沉默之中,我们没有谁说了一句话,我们继续走着,在路上感觉,我们走得很慢,走了很久,感觉这段路要走很久才可以走完。

在路上,我们终于来到那个我们不愿看到的地方了,只看见有 几处碎石,像是被砸过,也像是被烧过,我不去深究它。同学们拿出那相机拍了几张照片,但在照片中却充满忧伤,充满悲愤,可是我现在在在这里只能拿出手上的手机拍下那段曾经的历史。我走近几块石头旁,深深的看了那石头,我们心中顿时产生几丝莫名的痛楚,我没有说话的走开了。

回想曾经的那段历史,回想曾经的那两个强盗,1860年的那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掠夺之后,将它破坏,将它毁灭甚至在走的时候将他烧尽,我们永远记得那两个强盗做的一切,我们永远记得两个强盗将它毁灭后,把袋子装满后载回国的那种场景。我们永远记得他们留给我们的沉痛,留给我们的屈辱。我们离开碎石头,继续前进,我们还是沉默,忽然我们看见一个湖了,似乎历史想用湖水来洗掉那段历史似的。忽然我听到有笑声,我很快的望去,发现有几个小孩在船上嬉戏,他们的笑声是那么的快乐,仿佛我感觉不到忧伤似的。这是我陷入了思考之中,我们不要再停留在那段历史之中,我们要振作起来,我们要奋发,我们要图强,我们要不断努力,要让世界从新看我们,我们要让强盗知道我们的厉害,要让他们知道中国不是好欺负的。看着如今湖上的小孩,还包括其中的成年人的场景,我们不尽遐想,如今祖国的强盛,祖国的繁荣,我们难道还要继续停留在那段历史里吗,我们要走出那段历史,我们要振兴中华,使中华繁荣昌盛,我们要为中华的崛起而努力,看着那在悲痛后的笑容,我们不禁为现在的祖国而骄傲,而自豪。我们现在一走出那段历史,我们看到更美好的未来,我们从新回到世界的中心,我们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崛起,看到中国的强盛。

时间已飞快的流逝,我们已经走到门口,回头望去看着那些碎的石头,荒草和树木,他们见证了历史,但是也将见证中国的繁荣与昌盛。初入园的那悲伤不知在何时已被抛弃,感觉此时只是高兴与欣慰,不在去停留在那段历史,我们看到的是未来,我们用过去激励自己,激励我们前进,激励我们奋斗,激励我们走向世界的舞台,让世界从新看到我们。圆明园它不仅仅是一个历史留下的耻辱,它更是留下见证中国的发展史,也警示着人们不断努力与前进。

参观圆明园有感 第9篇

周日,天气不错,我和几位同学游览了圆明园。去的时候心情很沉重,参观完心情更糟糕。

圆明园游览的人不多,我们边走边看,游览了蓬莱瑶台,武陵春色,藏舟坞,绮春园的大宫门,正觉寺等地。大部分都是新建的亭子,树木。也不怪,八国联军将圆明园全都烧毁了。我遗憾的并不是这些,而是在圆明园里没有看到足够多的历史宣传资料,给人的震撼不够强烈,是平和而宁静的。几百年过去了,似乎要磨平一切。

曾经的圆明园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圆明三园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圆明园最初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禛的花园。在康熙四十六年即公元1707年时,园已初具规模。同年十一月,康熙皇帝曾亲临圆明园游赏。雍正皇帝于1723年即位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御以“避喧听政”。乾隆皇帝在位60年,对圆明园岁岁营构,日日修华,浚水移石,费银千万。他除了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除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绮春园。至乾隆三十五年即1770年,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辛辛苦苦建造的圆明园在英法联军的侵略下成为废墟。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一条不变的真理。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将来。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伤痛。曾经的泱泱大国,唐宋元明以来,是世界的经济中心,然而在清朝一下子跌入低谷。究其原因,不是中国人愚昧,而是制度的僵化。闭关锁国杜绝了与外国的交流,看不到一个真实的自己,沉浸在“中国地大物博”的美梦中一睡就是几百年,外国的主动访问都不能惊醒他们。直到有一天,轰隆的炮声击落他们头上的翎羽。他们才恍然大悟,自己落后了,然而太晚了,贪婪的外国军队不是来惊醒你们让你发展与崛起,而是来索取黄金,白银和土地,控制国家的领土与主权。

他们彻底觉醒了,“祖宗之法不能变,亡国不能亡祖先。”大臣们僵化的思想在炮火中得到了提升,开始效仿西方的先进文化,然而不触动改变根本的封建制度,国家无法强大。慈禧太后不愿放掉手中的权利,仍然在苟延残喘,大清的末日终究会来临。

历史在不断证明,制度第一重要。没有改革开放的制度,我国就不会有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就不会迅速崛起成为东亚大国。时代在改变,真理永恒不变。在新世纪,我们仍需要不断创新出适合中国发展的创造性制度,一成不变只会迅速衰亡与没落。

中国崛起了,西方的声音是“中国威胁论”。美国从伊拉克撤走了最后的部队,目标从欧洲转移到东亚,他们的下一个目标是谁?世界的舞台在不断上演着硝烟与战火,只有经济强大了,国力强大了,中国才能在峰会上联合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同西方发达国家争辩,传递中国民众的呼声。

上一篇:学会欣赏别人小学作文下一篇:机械维修工安全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