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的经典语句

2024-08-08

佛家的经典语句(精选6篇)

佛家的经典语句 第1篇

“世人诽我谤我笑我侮我辱我,我该如何处之?”

”我自泰然处之,待十年后看谁笑谁!”

执着于悲天悯人,其实本身就是堕入了旁门左道

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

月色松涛总是闻,禅心妄想圣凡分。消归一念无生处,此意如何把似君?

万事无如退步休,本来无证亦无修,明月高挂菩提月,净莲深栽浊世中。

枫叶生时春恨生,枫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长路车轮声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会!

佛家的经典语句 第2篇

2) 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3) 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快乐,但却没有人真正了解什么是快乐。

4) 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5) 勇於接受别人的批评,正好可以调整自己的缺点。

6) 由积广大施福资,出离凡俗而成佛,往昔诸佛所未度,诸有情众我当度,我以所有救生业,及施所生诸福善,愿证佛位度世间,从烦恼中得解脱,新春吉祥。

7) 人可以违背因果,别人可以害我们,打我们,毁谤我们。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憎恨别人,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保有一颗完整的本性和一颗清净的心。

8) 缘聚缘散缘如水,背负万丈尘寰,只为一句,等待下一次相逢。

9) 俗语讲「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是障碍,不要说佛门外,佛门裡面都有障碍。佛教不是没有力量,而是不团结、不和合。

10) 锋芒毕露的人没有福报,所谓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11) 人世间有百媚千红,唯独你是我情之所钟。

12) 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源自:《华严经》

13) 一切诸佛身,皆有无尽相,出现虽无量,色相终不尽。——源自:《华严经》

14) 若欲放下即放下,欲待了期无了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15) 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16) 欲为第一火,痴为第一暗,瞋为第一怨,此三在世间。——《正法念处经》

17) 撒谎是罪恶的根源,它使一个人生活在不好的境界,嘴里出现臭味,他所说的话语,不为人喜欢,而且受别人轻视。

18) 慈祥的您是我心目中的“观世音”。远方的我祝您:祝母亲春节快乐!顺心如意!嗡嘛呢叭咪吽!

19) 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佛家的经典语句 第3篇

伴随着人类的产生,中华武术的原始因素也随着生产劳动的进行开始积累,并在人类自身的争斗和战争中得到精炼和提升,形成了以技击和搏杀为目的的技术体系。虽然这些积极和搏杀技术是中华武术的发展源点和核心,但经过数千年文化洗礼与积淀的中华武术已远远超出了形而下的技术层面,而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不但能让人们在习练和比赛中感受到东方文化的魅力和“以和为贵”的民族思想方式,更能让人们在习练中体悟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从而促进世界文明的和平发展。

今天的武术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在于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道家以及佛家的思想文化的浸润和滋养,并对其进行了辩证的扬弃,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价值、功能体系和表现形式。正如伍绍祖先生所说:“武术属于体育,又高于体育”。

1 儒家思想对中华武术的影响

儒家学派为春秋时期的孔子所创,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代表。孔子在承袭周“礼”基础上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道德体系,通过对人理想人格的塑造,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目的,并围绕其主张的“仁”的思想形成了以“中庸”之道为典范的处世哲学。特别是在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准儒术”的建议以后,在两千余年的封建时代,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不仅影响和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个角落,也给人们的思想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儒家学派的思想可以用《易传》中“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两句话来概括,既提倡自强不息的拼搏奋斗精神,又注重厚德载物的完美人格塑造。所以,儒家学派对中华武术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自强不息”的尚武精神的提倡与“艺以德先”的武德修养的培养。

1.1 自强不息的尚武精神

儒家思想对中华武术自强不息的尚武精神的影响,首先是由孔子的家庭出身决定的。孔子出身于春秋时期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其父叔梁纥便是一个武勇超群的勇士。据《左传》记载,襄公十年,鲁、晋诸国围攻偪阳,偪阳人自觉无力正面交锋,于是设下计谋,以诈降为借口请诸国之士入城商议,然后突然放下悬闸,企图将入城之士聚而歼之,叔梁纥及时奋力举起悬闸,才使得众人得以逃脱。这件事情不仅说明叔梁纥有超人的武力和勇气,也说明它具备一个武士应该具备的敏锐判断力和果敢精神。孔子在这样的家庭长大,自然耳濡目染,自幼通晓武艺。《列子》中载到:“孔子劲能招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说明孔子勇力非凡。《淮南子》中也记到:“孔子智过长弘,勇服于孟愤,足蹑郊兔,力招城关”。也表明孔子身手敏捷。虽然孔子以“礼”和“仁”为人格修养的目标,讲究谦让和顺,不以武力胜人,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他日常的言语中看出他对武艺重视与提倡,例如《论语》多次论及孔子射御之事:“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又《礼记·射义》曰:“孔子射于瞿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这不仅说明孔子技艺超群,也说明孔子对技艺所追求是以“礼”为前提的君子之争,而不是一贯的好勇斗狠。此外,《论语》还有关于孔子驾车技术的论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这不仅说明孔子有较高的驾车技术,也说明其爱好和平、以“仁”为处事原则的价值取向。

春秋时期,群雄并起逐鹿中原,战火连绵的社会现实是儒家学派崇文尚武的现实依据。孔子深知要想在战火连绵的硝烟中安身立命,仅靠“修德”、“讲礼”、“仁政”是不能“治国平天下”的,必须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方可外御强敌,内可安邦兴国。所以,身处乱世的孔子,在宣扬“仁政”的同时也强调“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并在日常的教育中以“六艺”为具体教育内容,其中“射”与“御”属于当时的军事技能。正如其在《论语·述而》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为加强其弟子对“武”的重视,还对习武精神作了相应论述:如“刚毅木讷近仁”;“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此外,并以“藏武仲之知,公倬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为具体标准。受此影响,在武术的传承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强不息的尚武精神,如“夏练三伏,冬练三九”,“闻鸡起舞”,“武可以百年不用,不可一日不备”等。

1.2 促进武德的形成———拳以德立德为艺先

从《论语》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的目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也是最低的层次在于修身,由修身达到“齐家”之目的;第二个层次,在于教人,通过自身修养的提高起到模范作用,并教化和引导更多人去提高思想修养,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修养水平;第三个层次,在通过完美人格的塑造,为“治国、平天下”做好思想修养和技能的准备,最终实现经国济世的目的。而这些目的实现,要以“周礼”和以“仁”为核心的思想道德体系为实现手段,提出“仁者人也”的做人标准,认为“仁者”爱人是“仁”首要标准。进而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与“仁”相关的内容,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罗列出忠、孝、智、仁、勇、宽、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一系列的具体标准。

孔子认为作为一个武士,要塑造自己完善的理想人格,必须具备“仁”、“礼”、“义”、“信”、“勇”的品质。“仁”要求一个武士首先要有博爱之心,要心系国家和人民的安危,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孔子曰:“仁者必有勇”(《论语·宪问》),这不仅是指存在于个人之间的小勇,更是在于论述敢于为国家和人民牺牲、舍生取义的大勇,既仁者无敌。

儒家学派又被称为礼教,把“在家为孝,入国为忠”作为道德的最高标准,究其原因在于它强调“礼”对社会秩序的规范作用。认为“礼”是仁义道德的节度,并由此产生的谦恭辞让之心和接人待物的礼节仪容。孔子曰:“勇而无礼则乱”,强调的便是“礼”对“勇”规范作用。

“义”不仅是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更是正义与道德的化身。因此,“义”在儒家学派思想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超过了生命。如孟子曾在《孟子·告子上》中写道:“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

孔子在《论语·里仁》中提出了“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的行为处事标准。因而儒家思想不仅提出“义”对“勇”的规范作用:“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也提出了“勇”对“义”的维护和伸张作用,即“见义不为,无勇也”

“信”在儒家思想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提出“人无信,则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行为处事标准。诚实守信、一诺千金是“信”的精神内涵,也是人们相会交往的基础和纽带,所以,《荀子·非十二子》曰:“耻不信,不耻不见信”,把欺诈和失信看作是人所不耻的行为。

“勇”乃为武士的鲜明特征,表现为有勇不惧,有勇必为的坚毅品格,同时“勇”必须符合于“仁”,要用“仁”、“礼”、“信”、“义”去规范和引导“勇”。这些思想都对武术的传承产生了重要影响,被逐步融入到了武德之中,形成了“习武先习德”、“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修德”、“尚德不尚力”、“拳以德立,德为艺先”的武术道德体系。

2 道家思想对中华武术的影响

道家为春秋时期老子所创,因以“道”为源头与核心展开论述,认为世间万物由“道”衍生,即“道可道,非常道”,故称之为道家,因其与《黄帝内经》统承一脉,又称黄老道家。道家思想以世界本原问题为研究起点,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正如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论述的那样,道家对大自然的思考与探究,奠定了中国古代科学的基础。从哲学的角度出发,道家为武术理论和技击思想提供了理论指导,奠定了方法论基础。其中,道论气论及“天人合一”对武术影响最深,成为武术功法和技术的理论核心。

2.1 道论

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给出了“道”的特殊含义———“道可道,非常道”,即这里论述的“道”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道(道路或道义),继而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道”是生成万物的本原,如《易经》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不言而喻,武术的本原也是“道”,由“道”而衍生出千变万化的招数与套路,因而套路和招数是“道”的表现形式。通过不同套路和招数的习练,可以体悟“道”的真谛,从而达到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的目的。《易经》曰:“一阴一阳谓之道”,说明“道”可以用阴阳来阐释。而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观点之一,认为世间万物皆是在“阴阳二气”的此消彼长的相互转化中发展变化的,产生了相反相成和物极必反的矛盾观点,并由此产生了阴阳五行论理论,认为组成世界最基本的元素为金、木、水、火、土五种,由五行相生相克衍生出了千变万化的大千世界。这些哲学思想在武术拳理中有很好的体现,如《太极拳经》所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形意拳中的劈、崩、钻、炮、横就是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原理的具体体现。而武术演练和实战中的动静、急缓、虚实、刚柔、进退等则是阴阳相反相成理论的具体运用。

道家“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哲学阐释,以及“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和“是以强兵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具体阐述了中华武术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技击思想来源。如太极拳的“四两拔千斤”,堪称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以巧胜拙的典型。太极拳理讲究避实击虚、顺势借力,以其人之力还以其身,以增加拳势,形成了粘、随、挤、靠的技击特征。庄子以“反者道之动”的思想,在《庄子论剑篇》中提出了对武术技击思想影响深远的“后发先至”思想:“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人以发,先人而至”。“后发先至”在于因敌变化,根据敌方进攻确定自己的进攻位置和方法,即防守反击。

2.2 气论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可谓是中华武术的精髓,不仅精炼概括了武术的练习内容,也生动体现了武术注重“内外兼修”的法门。道家认为支持天地、人体运行的是“气”,如《庄子》中说:“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通天下一气耳,圣故贵一”。“气”蕴含着天之精华和能量,故在“练内”过程中采用不同的动作,通过以意导气的方式使人体内部运行的丹田之“气”与外在“天地之气”相通,从而使天地之能量源源不断地注入自己体内,以达到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和攻防技击能力的目的。“气论”在武术中的具体运用则是俗称的“内三合”,指的是精、气、神的配合,要求习武者在练习武术时,要气沉丹田,以意运气,以气催力,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正是所谓的内练一口“气”。“气论”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传统武术的内家拳派之中,如形意拳中要求的“心与意合,意与气合”;太极拳讲究“以意导气”,“以意调息”等,通过“气”的运行,使习武者的内练与自然相通。

2.3 天人合一,以术悟道

《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说明人体与天、地的运行规律相同,而这种自然规律存在于自然万物之间。《庄子·齐物论》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说明物我同源,同属于一个整体。这种理念在武术中首先表现为整体运动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不仅要求习武者会套路演练,更要求习武者通过套路的演练达到身体能力和实战能力的提高,套路演练是实战能力的基础和手段,实战能力是套路演练的目的与归宿;第二层,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外部肢体的发展要与内在的脏腑锻炼协调起来,外强需要内壮的配合与支持;第三层,以武修身,通过肢体的锻炼和磨砺,达到参悟人生、人与自然、天地宇宙的目的。在形而下的技术层面,则表现为“三合”,分为“内三合”与“外三合”,“内三合”指的是精、气、神的协调配合;而“外三合”既指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的技术要求,又指手、眼、身、法步等外形的协调配合。在形而上“道”层面,通过吐纳、打坐、入定等形式,达到“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寿敝天地,无有终时”的神明境界。其次,在于对“天人合一”的追求,武术中内功就是所谓的“练内”,指的主要是对人体脏器和内循环的锻炼,通过意识引导不同的身体动作,促使不同脏器的蠕动从而达到内壮的效果。在“阴阳五行学说”理论的指导下,心、肺、肝、脾、肾分别对应“五行”中的火、金、土、木、水,而火、金、土、木、水又对应一天之中的不同时段,且各“行”在对应时段的运行规律不同,故“练内”还要分时段即在不同的时段对不同的脏器进行锻炼,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

3 佛家思想对中华武术的影响

佛教,发源于印度,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是关于世界本原探索、人生价值及其人生解脱的学问。自东汉末年由印度传入中国以来,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很好的融合,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佛学,即以“不立文字,明心见性”为修行手段的禅宗。佛家自进入中原以后,倍受历代皇家恩典和推崇,为武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强的物资基础和政治保障。

3.1 佛教能在中国兴盛发展的原因

佛教虽然是“舶来品”,但能与儒家、道家形成鼎足之势、长久不衰,并对武术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点:首先,佛教并非我们日常看到和听到的那样,是宗教迷信,而是研究宇宙形成、生命起源于价值、实现人生解脱以及如何延长寿命和保持健康的,是一种科学的认知,这些观点容易与儒家、道家的思想契合,因而容易被本土化。其次,佛家倍受皇家的推崇与信赖,特别是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唐太宗李世民和武则天,都受到过佛家寺庙的庇护和恩惠,所以隋唐时期皇家经常大兴寺庙并把土地分封给寺庙,这是佛教能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政治保障与物质基础。再次,佛教讲“修行”,讲“成佛”,讲“六根清净,四大皆空”,讲“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讲“空”,也讲“空而不空”,虽然从表面来看,这些词让人感觉有一种看破红尘的感觉,但一经深入就会发现,这些都是智慧,可以帮人们应对人生的很多迷惑,实现人生的解脱。正如苏格拉底所说:“真正带给我快乐的是智慧,而不是知识”。从佛家的原本意思出发,就是要修大慈大悲的菩提心,实现普度众生的目的,通过“忘我”,让人放弃私欲,为芸芸众生谋福利,并在这种“修行”中提升自己对自身的“佛性”(修行)觉悟,最终彻底觉悟,见性成佛,因而容易让人们接受,有很好的群众基础。

3.2 佛家对武术传承的推动作用

佛家对武术的影响,可以从大家耳熟能详的“天下武功出少林”看出,虽然这句话有些言过其实和逻辑上的错误,但足可以看出少林寺在武术传承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佛家寺庙(以少林寺为代表)传习武术的首要原因,就是为了保护寺院的财产,因为寺庙大多都有皇家封赏的财物和田产,为防土匪、歹人的抢掠,特别是在朝代更替的混乱年代,寺中僧人就必须武装以自保,但出于佛家慈悲心,寺庙传习的武术以杀伤力较小的拳术和棍术为主。其次,僧人的修行以吃斋、念佛和打坐为主,时间一长难免身体虚弱多病,必须有锻炼筋骨之方法。传说达摩祖师所创的《洗髓经》和《易筋经》就是在结合印度瑜伽的动功基础上,以提高僧人的身体素质为目的。《续高僧传》又载:“宫中常设曰百僧斋,王及夫人手自行食。斋后消食,习诸武艺”,就是佛家具有健身与娱乐功能的最佳证明。再次,少林武术与军事武术的交流,使军事武术的先进技术流入庙堂,如十三棍僧救唐王、僧兵抗倭及俞大猷对少林寺僧的棍术传授等,使少林武术与时俱进。而少林武术正宗的地位确立,受益于少林寺与民间武术的频繁交流。如五代时,少林高僧福居邀请十八家武林高手入寺献艺,在博采众长、去粗存精之后,汇成《少林拳谱》。金元之际,少林高僧觉远与兰州高手李叟、洛阳名师白玉峰(后在少林寺出家,法号秋月)订交,三人同归少林,新创拳法七十余手。明末清初之际,少林武术广泛吸收了北方许多拳派的精华,同时也吸收了南方的棍术和枪术,在本寺武功的基础上加以融会提炼,最终形成了内容广博、技艺精湛的少林拳系。

3.3 禅宗与武术的结合———以武参禅,禅以武显

佛家对武术理论的贡献在于禅宗要义与武术的完美结合———以武参禅,禅以武显。“达摩东来一字无,全凭心意下功夫”是对禅宗“不立文字,明心见性”特征的精炼概括。佛家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蕴含了无限的禅机,只要能够认识并领悟到这些禅机,就能大彻大悟,见性成佛,如《坛经》所云:“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禅宗的修行在于“悟”,通过“悟”开启智慧之门,领悟自身的佛性,“悟”可以通过一句话、一个动作或一顿棍棒、拳脚来实现,即所谓的“棒喝”。武术的习练也需要“悟”,特别是练到思维道断、思路断绝之时,只有靠本身的悟性,才能返璞归真,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所以,习武和参禅只是形式不同,并无本质分别,只要专心修炼,待到顿悟之时,都能修成圆满的“觉”。这是“以武参禅”的源头所在。禅宗还要求“身心双修”,从而达到“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的境界。少林武术通过“身心两修”达到“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最高境界,说明少林武术的“无意之意”是禅宗的“不修之修”本质的具体表现,受此影响,李小龙提出“一法不立,万法皆容”的截拳道理论。

3.4 佛家思想对武德的影响

出家人以慈悲为怀,十分注重慈善之心的修为,而且一直教导人们一心向善,善待一切事物。佛教讲的慈悲,是一种关怀,是无条件地关怀一切生命。这一点与儒家“仁”的思想又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讲究博爱,但又超出了儒家思想只为世人的狭窄范围,因为世间的生命没有任何所谓的“高低贵贱”之分,每一个生命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真正做到了“扫地不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的大慈大悲菩提心。佛家的慈悲首先体现在佛门的戒律上,《佛教持诵必要》中五戒曰:“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并以此作为收受门徒的首要标准,在剃度前要一一问剃度之人对此能持否,否则,是不会为他剃度的。后来形成了少林“十禁约”:即一禁叛师,二禁异思,三禁妄言,四禁浮艺,五禁盗窃,六禁狂斗,七禁违戒,八禁抗诏,九禁欺弱,十戒酒淫。从佛教“五戒律”和少林武术“十禁约”内容来看是一脉相承的,全部包括在“十禁约”内,只是“十禁约”更突出了武德内容,这正是佛教与少林武术的重要结合点之一。所以,少林歌诀再三强调,“忠诚善良传衣钵”,“少林真绝技,莫传恶歹人”。受此影响,武林各派都行了相应的门规戒律,如武当派的戒律中有“十传十不传”,规定凡犯奸、盗、邪、浮、赌者都属于违反戒律;明代内家拳法有五不传:“心险者,好斗者,狂酒者,轻毒者,骨柔质钝者”不传。湖南巫家拳提出:“狂妄之徒不教,轻浮之徒不教,忘恩负义之徒不教”的戒条。《峨眉枪法·戒谨篇》称:“不知者不与言,不仁者不与传。谈元授道,贵乎择人”;《咏春白鹤拳·拳谱》则讲求习拳要持四善:“善修其事,善正其心,善慎其行,善守其德。

其次,佛家的慈悲心体现在对技艺的限制上。武术搏击与佛家的慈悲相违背,所以对其做了相应的限制,如《少林七十二艺练法》告诫说:“技击之道,尚德不尚力,重守不重攻”,并形成“八打八不打”规定,不准击打容易把人致死、致残的部位。此外,对武艺的限制还表现在技艺和兵器选择上,少林武术以杀伤力较小的拳术和棍术为主。

4 结语

老师们的经典语句 第4篇

有一天外面下大雨,老师满脸雨水地走进教室,在讲桌前不知道找着什么东西,找了一会问前排的同学:“我擦纸的脸呢?”

初中,某数学老师讲方程式变换,在讲台上袖子一挽大声喝道:“同学们注意!我要变形了!”……

我初中老师讲题目喜欢投身其中。“我的底面半径是20厘米,我的高是50厘米,那么我……”下面有人说“是饭桶……”全班爆笑。

初中英语老师是个秃子,一天上课,他问一个同学:“what day is today?”(发音类似“我的头是秃头?”)同学想了一下,回答:“Yes.”

某日,我们高中数学老师跟我们讲函数周期表时讲到“周期”二字时激动地走下讲台,对着全班同学说:“你们还不了解周期啊,真是猪都比你们聪明些。”然后他指着第一排一女生说:“你知道什么是周期吗?你跟他们解释一下。”全班均晕倒。

初中语文课的女老师刚从师大毕业,什么都好,就是喜欢突击式地抽同学上黑板默写名词还要写出解释。记得有一次,抽到一个不爱听讲的男生。老师一遍遍地重复念着“间或”,那男生抓着头皮在黑板前熬了好几分钟,突然刷刷刷地写下:贱货,意即下流胚,不是好东西。全班暴笑,女老师气得面红耳赤,一句话都讲不出。

我上高中时,一个同学在课堂上抽烟被老师发现了。老师批评了他一通以后问:“你还抽吗?”这同学胆子大脸皮厚,说:“抽!”于是老师就说:“要抽把脑袋放到课桌里抽,别再让我看见啊!”

高中语文老师是个戴眼镜的老头。他记性不佳,老记不住我们的名字。上课提问,总是根据同学的衣服颜色来叫:“请那红孩子起来回答问题。”“请那绿孩子起来回答问题。”(汗,不知道我们是什么进化来的。)

以佛家为主题的经典语句 第5篇

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学佛第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

业障深重的人,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

每种创伤,都是种成熟。

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你不要直不满人家,你应该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

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

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毁灭人只要句话,培植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条疯狗咬你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口吗?

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永远不要浪费你的分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

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著与追求。

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佛家的经典名言 第6篇

1、修行是点滴的工夫。

2、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一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

3、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4、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5、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6、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7、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8、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9、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10、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11、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12、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13、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14、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15、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16、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17、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18、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

19、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20、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21、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着与追求。

22、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23、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24、今日的执着,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25、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26、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

27、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28、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29、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30、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31、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32、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33、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34、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35、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着,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36、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37、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38、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39、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40、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41、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不要光埋怨自己多病,灾祸横生,多看看横死在你刀下的众生又有多少?

42、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43、这个世间只有圆滑,没有圆满的。

44、你随时要认命,因为你是人。

45、眼睛不要老是睁得那么大,我且问你,百年以后,那一样是你的。

46、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47、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48、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49、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

50、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51、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52、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53、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

54、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55、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56、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57、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58、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59、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上一篇:勘查技术与工程下一篇:简单员工辞职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