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西村翻译范文

2024-07-24

游山西村翻译范文(精选8篇)

游山西村翻译 第1篇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出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官宦家庭,陆游的高祖是宋仁宗时太傅陆轸,祖父陆佃,父亲陆宰,他诞生于宋金战争的烽火之中,从小饱尝了颠沛流离的痛苦,同时也受到了父亲陆宰等士大夫爱国思想的熏陶,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他十余岁就熟读了陶潜、王维、岑参和李白的诗篇,有“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的好学精神,12岁便能诗文,有“小李白”之称。17岁便有诗名。25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曾几学诗,确定了他爱国诗歌的基调。二十九岁那年,赶赴临安应试,因名居秦桧孙子秦埙之前,触怒秦桧,遭到黜落,秦桧死后三年才被启用。

他始终坚持抗金,1158年(绍兴二十八年)入闽任宁德县主簿.据《宁德县志》卷三《宦绩》中记载:“陆游,字务观,即放翁也┅┅绍兴二十八年任邑薄,有善政,百姓爱戴”。在宁德的南漈山上建有陆游塑像。浙江绍兴的鉴湖村内也有陆游塑像。曾任镇江隆兴通判。1170年(乾道六年)入蜀,任夔州通判。1172年(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后官至宝章阁待制。 陆游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要求“赋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事宜覆大商”,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游山西村翻译 第2篇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注释

选自《剑南诗稿》。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①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

②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足:足够,丰盛。

③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④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⑤箫鼓:吹箫打鼓。

⑥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⑦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⑧若许:如果这样。

⑨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⑩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叩(kòu)门:敲门。

译文

正值丰年,朴素的农家自酿腊酒,杀鸡宰猪殷勤待客,可别笑话那酒浆浑浊,酒香中溢出的农家热情早已使人心驰神往。

寻寻觅觅,山峦重重叠叠,溪流迂回曲折,似已无路可走,继续前行,忽然柳树茂密,山花鲜艳,又一村庄出现在眼前。

春社祭祀的日子近了,村里吹箫打鼓的热闹起来了,农家人布衣毡帽,淳厚的古风犹存,好一派清新古朴的乡村风貌!

从今后,若是您(农家)同意我随时来拜访,闲来时我将会拄着拐杖,踏着月色,前来叩门。

赏析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豚,是小猪。足鸡豚,意谓鸡豚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读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当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摹,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所以钱钟书说“陆游这一联才把它写得‘题无剩义’”(《宋诗选注》)。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人们读后,都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此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下一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这个节日来源很古,《周礼》里就有记载。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到宋代还很盛行。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成就及特色

游山西村翻译 第3篇

一、在反复诵读中, 感受古代诗词的音乐美

古代诗词的音乐美体现在声调的平仄、停顿的节奏、音节的押韵上, 学生只有通过反复诵读, 才能感受其音乐美。

1.《游山西村》的平仄如下 (“|”表示“平”, “—”表示“仄”) :

莫笑农家腊酒浑

||--|--

丰年留客足鸡豚。

--|||--

山重水复疑无路,

--||--|

柳暗花明又一村。

||--|--

箫鼓追随春社近,

-|---||

衣冠简朴古风存。

--|||--

从今若许闲乘月,

--||--|

拄杖无时夜叩门。

||--||-

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 教师可启发学生运用汉语拼音的声调分析, 品味诗歌中的平仄交替、相对的艺术特征。不过, 教师不必对平仄讲得过深, 只要让学生明白古代的平声相当于现代汉语拼音中的第一声和第二声, 仄声相当于第三声和第四声足矣。另外, 要让学生明白一个字的声调, 古今存在着差异。

2.《游山西村》的诵读节奏如下: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学生诵读的停顿, 有时可以根据字词的含义进行变化。如, “莫笑农家腊酒浑”中的“腊酒浑”和“箫鼓追随春社近”中的“春社近”以及“衣冠简朴古风存”中的“古风存”, 可采用逻辑停顿来划分诵读的节奏。莫笑/农家/腊酒/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3.《游山西村》中的押韵的字有“浑”、“豚”、“村”、“存”、“门”。其韵母为“un”或与“un”相近。学生可以运用汉语拼音知识找出押韵的字, 但很有可能忘掉第一句末尾的“浑”, 错加一个“近”, 在此, 教师有必要提一下“律诗”押韵的格式:首句可以押韵, 也可以不押韵, 偶句末尾的字一定要押韵, 且要是平声字。

二、启发学生再造想象, 体会古代诗词的图画美

古代诗词中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很注重形象的描绘, 后人评价为“诗中有画”。这诗中之画, 是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进行描绘的。要使今天的初中生, 体会其中的图画美, 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作者的文字描绘, 发挥再造想象, 将文字描绘的图画, 变为自己所想象的图画。《游山西村》中陆游用文字描绘画面的诗句就是“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陆游的文字描绘, 运用美术知识和技能, 构想并画出再造想象的简笔画。

三、在咀嚼揣摩中, 领会古代诗词语言的凝练美

古代诗词很讲究炼字, 体现在《游山西村》中的炼字就是“拄杖无时夜叩门”中的“叩”字, 用得生动形象。为引导学生领会其中的妙处, 可采用替换“推”、“敲”、“击”等字进行替换比较, 分析其表达效果上的异同。不用“推”、“敲”, 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字不是仄声字, 不用“击”, 主要是因为不是表达作者随意赴农家作客的悠闲, 不能表达与民共乐的融洽关系。

古代诗词的语言美, 还体现在作者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对语言进行装饰, 展现文采。《游山西村》属于七律, 七律诗要求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严格的对仗, 不仅要求上下联词性相对, 意义相关以外, 还要求仄起平落, 平仄相对,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上四个方面咀嚼揣摩, 体会对仗的修辞效果, 领会古代诗词凝练的语言美。

四、换位思考, 体验古代诗词浓郁的情感美

诗词, 是感情的艺术。古代诗词具有浓郁的情感。古代诗词在表达情感时有两种方式, 一是直抒胸臆, 二是含蓄抒发。《游山西村》的感情抒发就属于第二种表达方式, 作者的情感隐藏在字里行间。要让学生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人生背景, 融进作者所写的情境, 换位思考, 设身处地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 他的《游山西村》写的就是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所感。纵观全诗, 作者的行文思路是由实入虚, 首联写丰年景象和村民的殷情好客, 颔联描写自己在深山幽谷中顺着蜿蜒曲折的山路跋山涉水的情景, 在疑惑困顿中, 眼前突然出现一座红花绿柳的小山村, 颈联写乡土习俗, 描写了村民欢欢喜喜迎接一年一度的春社祭日的情景, 以上都写实, 只有尾联虚写想象未来, 悠闲地随时在月夜之下游访农家朋友。

学生通过查阅作者的写作背景, 利用工具书翻译诗句所写的内容后, 不难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字面上写景, 实际上写自己面对国家分裂、人民颠沛流离的残酷现实, 感到困惑时, 突然见到了希望, 心情格外惊喜。颈联表达了作者在“国破山河在”的悲叹中, 看到民间古风尚存之时, 内心感到无比欣慰的思想感情。尾联表达了作者对山西村的村民的热爱之情。

五、分析景、情、理之间的内在联系, 领悟古代诗词和谐的意境美

《游山西村》教学反思 第4篇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如何让学生在凝练简洁的诗句中驰骋想象,理解诗意,领会诗情呢?在教学时,我分三步走,第一步:与文本对话,第二步:与作者对话,第三步:与自我对话。

在教学中,我首先设置问题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在与文本对话的环节中,我让学生反复地读,要求学生必须要达到字正腔圆,有板有眼,韵味十足。通过学生的读,从读中去感悟,从读中去想象诗中的画面,以及诗人的情怀等等。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抓重点字、词,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去体会,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如:我紧紧抓住“足”、“莫笑”等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足”是什么意思?指什么足,想象一下,村民会怎样招待客人?在作者眼里,这里的足难道还单单指酒菜足吗?那还指什么足?你能把村民的这份淳朴、好客情感通过读不折不扣的,足足的表达出来吗?“莫笑”是什么意思?不要笑什么呢?村民招待客人会说些什么呢?相信此时此刻诗人已被村民这份淳朴,这份热情深深的打动了,同学们,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诗人内心的这份感动表达出来吧!这样通过理解“足”、“莫笑”等词语,学生能体会农家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其次我在教学设计上合理安排学生与在作者对话。在这个教学环节中,除了让学生了解作者以外,还要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以及对学生的情感、人格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课前的预习作业,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通过自己的预习了解和自己与文本的对话,以及教师的引导、材料补充,让学生受到诗歌中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教育。从而达到课标指出的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的要求。

最后,在与自我对话环节中,即诗歌教学的拓展环节。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你的人生路上,如果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去面对?如诗中名句“山重水复无疑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把作者当时由疑惑到惊喜的转变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理解时我先问: 诗人看到了哪些景色?“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指什么?“疑无路”是什么意思,此时诗人的心情怎么样呀?都感觉无路可走了,这眼前之景不正和陆游此时的心境想吻合吗?你想想,陆游被罢官了,他的心情怎样?在山重水复,作者以为无路可走的时候,突然他眼前一亮,他看到了什么?这景色怎么样?从刚才的“疑无路”到现在的“又一村”,作者此时的心情怎么样?本来以为自己是陷入绝境,无路可走的,突然发现一片无限的风光,诗人此时的心情肯定是非常的……那这份欣喜之情,你能把它读出来吗?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受到乡亲们热情款待的陆游心情豁然开朗。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他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

语文课程必须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我相信,学生有了这“三步走”的学习体验后,一定会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的。

(作者单位:贵州省凤冈县崇新完小564200)

是词句矛盾,或是说法反常,初读起来会以为是作者的笔误。其实,他们正是作者的良苦用心所在。学生运用寻找关键词的方法,找到看似矛盾的词,问题的质量就更高。

2.依据文章结构、文体特点质疑

要真正读懂一篇文章,光了解语句的表达作用还不够,还需要了解文章的结构布局,从整体把握,教会学生段、篇质疑的方法,那么段、篇质疑如何进行?我认为;尽管文无定法,但有规律可循。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各类文章的基本阅读方法,以及与此相关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其次,了解析段的基本手法:划分层次,归纳段意,理清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与联系,注意段落层次之间的过渡与照应(尤其要明确照应的几种类型;首位照应、情节照应、人物语言照应等)

明确了这些知识,就能以其引导学生的思维。面对的是一篇说明文,学生就会联想到这一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就此可以质疑;本文说明了事物的什么特征?分几部分来说明的?课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的作用是什么?运用什么说明顺序?有什么好处?主要语段在文中的作用怎样?看到的是一篇小说,学生就会联想到小说的有关知识:①以艺术概括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③对环境做具体描写。想到小说的阅读一般从分析人物、情节、环境入手,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由此可提如下问题: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塑造的这一人物对中心表达有什么作用?文章在清洁安排上有何特点?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主要语段与其它语段的关系如何?段与段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当然,还可以根据具体的课文,把内容写上,使问题提得明确些。

以上训练有规律可循,学生避免了质疑的盲目性、随意性。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质疑也就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引发了学生独立钻研课文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训练,学生基本上自己能有针对性地质疑了。

3.从比较中质疑

毛泽东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一种很好的认识问题的方法,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可以作为阅读理解的一种重要手段。将有意义的几篇课文或挤出语段等组合在一起进行同种求异、异中求同的分析、比较,从中挖掘出更为深刻的疑点质疑,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具体把握,大大提高学生感知文本、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写作思路、文章技法等方面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对所学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我们要培养学生比较质疑的能力,可从下列几方面进行:

①前后比較。

通过前后比较提出问题,

②异同比较。

即把主体相同题材相似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从中发现它们的异同,由此质疑。

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更能理解作品独特的内涵及魅力。

③题目与内容的比较。

题目好比是文章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视全文的主要内容。学生阅读时,可针对题目提出一些问题。

④个人前后认识之间的比较。

学生面对一篇阅读材料,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接收的信息总有不相适应的地方。由于知识面不广,往往会弄不懂。这就是课文的疑难点,就是学生难以理解之处。我们在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进口这些疑难点质疑,就可引导学生改变思维方向,进入搜索的情景,以浅化难点,平缓坡度,使之进入自我求通的境界。

质疑无疑是交给学生学会钻研课文的方法,使他们有意识的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努力理解新的,还不能充分理解的课文。

因此,为了适应现代教学方法改革的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注意以学生的学习为立足点,坚持“授人以渔”,相继把各种思维方法教给学生,指导和训练他们把规律性的知识转化为探索新的方式,积极培养学生主动质疑截获的习惯,鼓励他们不迷信课本,不迷信教师,勇于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充分肯定他们敢于质疑、善于发现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蒋艳.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研究[J]. 新课程导学. 2013(20)

[2] 旷碧桃.高中化学新课改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来自新课改实验区的教学实践与体验[J].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5)

[3] 刘家勤.浅谈高中新课程教法的转变[J]. 考试周刊 2009年13期

游山西村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5篇

游山西村原文翻译及赏析1

朝代:宋代

作者:陆游

原文: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屿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注释

⑴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

⑵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足:足够,丰盛。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⑶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⑷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⑸箫鼓:吹箫打鼓。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⑹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⑺若许:如果这样。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⑻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叩(kòu)门:敲门。

1、鹤鸣.陆游经典作品选.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52、陈国林.高中生必背古诗文:龙门书局出版社,20xx年8月:78

赏析

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描写丰收年景,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品行。

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描绘山村风光,被后世用来形容已陷入绝境,忽又出现转机。

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既写出春社欢快,又表达民风的淳朴可爱。

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写出诗人乘月闲游,夜访村民。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腊月酿制的酒。豚,是猪。足鸡豚,意谓鸡猪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读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当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摹,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所以钱钟书说“陆游这一联才把它写得‘题无剩义’”(《宋诗选注》)。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人们读后,都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此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下一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这个节日来源很古,《周礼》里就有记载。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到宋代还很盛行。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跃然纸上。

诗人被投降派弹劾罢归故里,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陆游七律最工。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又层次分明。尤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归里。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闻雨》)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此诗即在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所作。

游山西村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游山西村

陆游〔宋代〕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不醇厚,丰收的年景农家待客菜肴非常丰盛。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社日将近,一路上迎神的萧鼓声随处可闻,布衣素冠,淳朴的古代风俗依旧保留。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随时会拄着拐杖来敲你的家门。

注释:

(1)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

(2)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足:足够,丰盛。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3)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4)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5)箫鼓:吹箫打鼓。

(6)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7)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8)若许:如果这样。

(9)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10)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

(11)叩(kòu)门:敲门。

赏析

这是一首纪趣抒情诗,抒写江南俗村日常生趣,诗人紧扣诗题“趣”字,但又不具体描写趣村的过程,而是剪取趣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趣兴。全诗首写诗人出趣到俗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趣。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趣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就和恬淡、隽永的格调。此诗题材比较普通,但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俗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足鸡豚”一个“足”字,表达了俗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俗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迷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俗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当然这种就界前人也有描摹,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读过此联后,人们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就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颈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俗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俗家祭社祈年,满着丰收的期待。节日来源与《周礼》。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入俗桑社。”可见到宋代还很盛行。陆趣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尾联诗人故而笔锋一转,表明诗人已“趣”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月光之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从今以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俗把酒言欢,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俗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诗人被弹劾罢归故里后,心中难免有抑郁不平之气。相较于虚伪的官场,家乡纯朴的生趣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仍心系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就和所趣之就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陆趣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趣”字,而处处切“趣”字,趣兴十足,趣意不尽。又层次分明。尤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陆游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游山西村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

作者:陆游

朝代:宋朝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

不要笑话农家的酒浑,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当山和水不断出现在我眼前时,我正疑惑无路可行,忽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吹箫击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近,布衣素冠,简朴的古风依旧保存。从今后,如果允许大家在晚上闲逛,那么我将拄着拐杖,不定时地会在夜晚敲响农家朋友的柴门。

注释:

选自《陆游集》。陆游(1125~1219),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主要作品:《示儿》《钗头凤》《夜游宫》《鹊桥仙》《沁园春》《沈园》等。

1、腊酒浑:腊月里酿造的酒,称为腊酒;浑,浑浊。酒以清为贵。

2、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足:足够,丰盛。

3、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4、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明亮。

5、箫鼓:吹着箫打着鼓。

6、追随:紧跟着。

7、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作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8、古风存:保留着淳朴的古代风俗。

9、若许:如果这样。

10、闲乘月:乘着月明来闲游。

11、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

12、叩(kòu)门:敲门。

赏析:

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穷。表现了诗人与众不同的思维与精神——在逆境中往往蕴涵着无限的希望。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游山西村原文翻译及赏析4

原文: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不醇厚,丰收的年景农家待客菜肴非常丰盛。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布衣素冠,淳朴的古代风俗依旧保留。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注释

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

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足:足够,丰盛。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箫鼓:吹箫打鼓。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若许:如果这样。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叩(kòu)门:敲门。

赏析:

这首一首纪游抒情诗,是陆游的名篇之一。前三联主要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足鸡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当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摹,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读过此联后,人们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此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颈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农家祭社祈年,满着丰收的期待。节日来源与《周礼》。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可见到宋代还很盛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尾联诗人故而笔锋一转,表明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月光之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从今以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把酒言欢,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诗人被罢归故里后,心中难免有抑郁不平之气。相较于虚伪的官场,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仍心系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游山西村翻译 第6篇

游西村

作者:陆游朝代:南宋 昨夜雨多溪水浑,不妨唤渡到西村。

出游始觉此身健,无食更知吾道尊。

药笈可赊山店酒,筇枝时打野僧门。

《游山西村》 第7篇

想起刚才走来的时候,前面一座座大山重重叠叠,一条条小河弯弯曲

曲,我都找不到路了,一下子,在长满柳树、开满花儿的地方,我看见了这个美丽的村子。春天拜土地公公的日子快到了, 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疑惑无路可行间,忽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人们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近,布衣素冠,简朴的古风依旧保存。我多N喜欢这个地方,如果你答应,说不定在哪个有月亮的夜晚,我这白发老翁也要随夜乘兴,拄着拐杖,敲开你家得柴门。

令我印向最深刻的是去山西村游玩。

这天早晨,阳光明媚,春风拂面网 ,来到了山西村。山西村的村民热情地招待了我。

他们纷纷拿出了自己家酿的腊酒。你可别笑农家酿的腊酒很浑浊。在丰收的年代,山西村的村民对客人很热情,宴席丰盛,有鸡、有鸭、有猪、有鱼等等。村民们都叫我多吃点。大家一会儿给我夹这个,一会而又给我夹那个。把我的肚子撑得圆圆的。许多村民又叫我去他们家住几天。“我还要赶路呢。”我说道。那些村民说:“你不是来游玩的嘛!我们是山西村的人,对于这里的路线比较熟,还能送你一段路呢。”我也不推辞,怕破坏了村民们的好意。

过了几天,我就走了,许多村民都来送我。走了一会儿,我便让大家都回去了。可是山重重叠叠,水曲曲环环,我还以为前面没有路了。没想到走了几步后,前面又出现了一个柳阴深深,花丛簇簇的村庄。

游山西村翻译 第8篇

一、博物馆文本翻译的两大特征

(一) 博物馆文本翻译属于应用文体翻译

应用文体翻译以传递文本信息为主要目的, 注重信息传递的效果, 偏重使用性和交际目的。博物馆文本的英语翻译, 旨在通过语言这一载体, 将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信息传递给外国游客。山西博物院文本的翻译在此基础上又呈现出几个特点, 分述如下:

1. 简洁性

博物馆文本主要提供相关展品的名称、年代、出土地、功用、艺术价值等信息。为了让游客在短时间内对展品的诸多信息有大致了解, 必须用简短的单词或短语来表达, 避免重复、啰嗦和冗余。例如, 将展厅介绍中的“沧海桑田, 生生不息”译为“Time went by as generations lived on”。这就是用简洁的语言充分表达成语之义的生动体现。

2. 准确性

这里的准确性并非指死译、硬译, 而是根据展品的形态与功用, 结合其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所做出的灵活和具体的翻译。博物馆文本翻译重在信息传递的结果, 即游客本身能否理解翻译的文本。因此, 语言必须准确, 生动。如将“枣园稼穑”译为“Farming Culture in Zaoyuan”。“稼穑”泛指农业生产劳动, 这里没有用agriculture, 而用了“farming culture”。这是因为agriculture指广义的农业, 包括农、林、牧、渔业, farming则是指耕作的农业。这样的翻译符合展品所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农耕文明, 也考虑到了词汇的广义与狭义之分。

博物馆中的展品反映的是某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或社会面貌, 因而用词的考究不仅是对待翻译应有的严谨态度, 更是对历史的尊重。

3. 灵活性

除了意译能够体现翻译的灵活性之外, 同义词汇的不同表达、不拘泥于汉语文本格式的翻译也运用了翻译技巧。

如明清晋商展厅中有这样一段话:

“公元1368年, 明朝建立后, 为固疆守土, 设九边重镇;为筹措军饷, 行‘开中’盐法;为充裕边镇, 开边贸马市。”

对应的译文为:

In the year 1368, Ming Dynasty was established.In order to safeguard its border areas, the ruling class stationed heavily armored troops in nine border towns of great military significance.Meanwhile, the law acting on salt trading was implemented to ensure soldiers’pay and provisions and the border horse markets were encouraged to add strength and life to the border towns.

汉语文本运用了排比句式“为……”, 而译文根据涵义对这一个字灵活翻译, 分别用了“in order to”“to ensure”以及“to add”, 避免了重复使用“in order to”的单调。同时, 译文没有采用相应的平行结构, 而是用紧句来表达, 意思既通顺也避免了“翻译腔”。

(二) 汉语多采用四字词, 英语翻译多以“The+名词+of+名词或名词词组”为模式

汉语是音、形、义相结合的方块结构, 注重结构的整齐美和音乐的韵律美。汉语的四字词有三大优点:内容上言简意赅;形式上整齐匀称;语音上顺口悦耳。博物馆文本中四字格的使用是由于汉语对音韵上的节奏美、形式上的整齐美、内容上的意象美和行文上的简洁美的追求。

如:文明摇篮The Cradle of Civilization, 夏商踪迹The Trace of the Xia and Shang Dynasty, 晋国霸业The Achievements of Jin Kingdom, 民族熔炉The Melting Pot ofDifferent Nationalities.

二、博物馆文本翻译的不足之处

(一) 文化内涵的缺失

博物馆展览中, 文物的解释是有效传递文化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国历史与文化有其独有性和特殊性, 使得博物馆文本的汉译英实践有一定困难——中国的特有文化在英语语言中没有直接对应的词。

早期的青铜器多为烹饪用具, 但随着奴隶制的进一步发展, 青铜器的功用逐步演化为礼器, 相应地出现了表示等级的“鼎簋制”。当时的天子拥有九鼎八簋以示尊贵, 而诸侯则用七鼎六簋表明其地位。若没有对这一特有的历史现象作出解释, 翻译就会毫无意义。如将“晋姜簋”直译为“Gui of Jin Jiang”, 无法有效传递出文物的内涵及意义。

不可否认, 成语的英译也是翻译实践的一大困难。特别是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因其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含义, 单纯地翻译成语的字面意思则难以彰显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如“假道灭虢”展板就只有题目的翻译, 而内容则无对照英语译文。

(二) 国宝级文物缺少英语解释

目前, 山西拥有的12件 (组) 国宝级文物有10件 (组) 藏于山西博物院。国宝级文物是出土和传世数量稀少, 形体完整, 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文物精品。文物包含了显性文化信息 (如外表、颜色、质量等) 和隐性文化信息 (如生产工艺、艺术风格等) 。而笔者发现, 在山西博物院, 诸如龙形觥、刖人守囿车、玉组佩等国宝级文物只有简单的名称翻译、出土时间及地点, 缺少对展品功能、意义及其价值的英语介绍。这样的失误会造成文化信息的空白, 进而难以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理想效果。

(三) 细节上的失误

1. 信息不对称

在博物馆文本中, 信息不对称常见于标牌或展板的翻译与实物不匹配。

如彩绘木盘。木盘为浅盘造型, 在当时多用来盛放食物。而翻译却是A Painted Wooden Basin。basin的英文释义为:a large round bowl for holding liquids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7版第148页) , 多用来指盆。plate的英文释义为:a flat, usually round, dish that you put food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7版第1513页) , 笔者认为, 这里用plate代替basin更合适。

再如金银错工艺展板。展板主要介绍的是金银错工艺的制法, 但标题的翻译是CRAFTWORK WITH GOLD AND SILVER INLAY。craftwork英文释义为:work done by a craftsman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7版第465页) , 也即工艺品;而craftsmanship的解释为:the level of skill shown by somebody in making something beautiful with their hands.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7版第465页) 笔者认为, 这里如果用craftsmanship更符合展板内容。

2. 翻译不一致

翻译的不一致主要指相同事物的译法有较大差别。在山西博物院, 以以下两类较为明显:

(1) 标题与内容不一致

“晋侯风采”展板将标题中的晋侯译为“Princes of Jin”, 而内容中的晋侯译作“Jin Marquis”。marquis指侯爵, prince相当于周朝的天子。显然, 这里用marquis表示诸侯更为妥帖。

(2) 同一事物翻译不一致

同样是骨针, 却有两种不同的翻译。一种译为holey bone awls, 另一种则译为bone needles。awl侧重于指钻子或锥子, needle多用来表示针或针状物。

(3) 拼写错误

如“邦国遗珍”展板中第六行, 将“t r i b e”错写为“bribe”。

(4) 译文与原意的出入

侯马盟书是国宝级文物, 见证了春秋末期晋国赵鞅参与晋国内部由六卿内争至四卿并立的一场激烈政治斗争。但其中“纳室类盟书”的翻译略有出入。依据标牌的说明, 纳室是指对土地和奴隶的侵占和兼并。参盟人员发誓不“纳室”, 并反对和声讨宗族间的“纳室”行为。盟书的内容是反对侵占与兼并, 用Receiving Covenants翻译与内容相违背。笔者认为, 纳室类盟书可译作Covenants against Aggression。

结语

上一篇:告别2017迎接2018的说说下一篇:预备期间半年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