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以及今后的抉择

2024-09-19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以及今后的抉择(精选5篇)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以及今后的抉择 第1篇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以及今后的抉择

经济体制改革是指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这一客观规律的要求,对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进行的改革。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集中表现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些环节和方面又都集中在经济体制上,因此,我们改革经济体制,就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种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为了大大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

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首先,实现了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其次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再次,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改革开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最后,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长足发展。

现在我国的改革面临比较复杂的形势:一方面,国内发展和国际形势对经济体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社会经济发展仍然有许多体制性障碍,迫切要求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虽然取得了诸多的成就,但是在改革中也暴露出来很多的问题和矛盾。

一、贫富差距拉大。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多年,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平均主义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居民收人分配差距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中国已由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变成一个贫富差距过大的国家。贫富差距在我国的表现如下:

1、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扩大化趋势。

2、除了城乡之间,我国各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也在明显加大。

3、区域间贫富差距扩大。

二、就业形势严峻。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大众化趋势也就不可避免,大学毕业生就业方式也必然走向大众化,在中国这个转变过程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就业人口高峰交织在一起,从而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格外突出。我国就业形势的现状:

1、新增就业劳动力不断增加。

2、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失业率不断攀升。

3、农村就业问题更加突出。

4、人力资源开发不足。

三、环境恶化。人口的压力,构成了对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威胁,人们迫于生存,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乱伐,破坏植被。中国的工业化起步晚,起点低,而且面临快速发展的形势,容易使人们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注重经济而忽视生态,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繁荣。我国当前主要面临的环境问题:

1.水土流失严重;

2.沙漠化迅速扩展;

3.草原退化加剧;

4.森林、耕地资源锐减;

5.生物物种加速灭绝;

6.地下水位下降;

7.水体污染加重;

8.大气污染严重;

9.固体废弃物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

10.城市污染向农村蔓延

四、腐败问题严重。温家宝总理说了我们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腐败,腐败的根源在于制度和体制的不健全。当前面临的党内腐败的原因:

1、法制、体制建设滞后于经济体制建设。

2、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3、思想意识领域存在着种种不良因素。

4、四腐败收益大于腐败成本。

5、监督不到位,反腐败政策落实不彻底

五、食品安全问题。最年来食品问题频繁出现,从“苏丹红“到“毒奶粉”再到如今的“瘦肉精”无不让人担忧。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

1、我国的很多企业只有法律底线,没有行业底线和道德底线。

2、企业间的恶性竞争。

3、食品技术法规和标准严重缺位、重叠、滞后、约束力不强

4、政府部门缺位、监管不力。

六、高房价问题。俗话说居者有其屋,可当今中国的高房价让很多没有住房的人望而却步。出现高房价的主要原因:

1、采取招拍挂的土地出让政策推高土地出让金的数额。

2、对住房的需求大于供给。

3、城市化进程加快。

4、保障房供给力度不足。

5、居民收入过低。

应对当前国际国内严峻形势,面对以上的种种问题,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持久的动力和坚实的制度基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

第一,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加快推进要素市场、资源价格、财税、金融等方面的改革。加快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

第二,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就业、收入分配和社

会保障都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所固有的社会问题。积极扩大就业,推进分配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我国人口多,又处在经济体制改

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双重转变时期,就业压力将是我们长期面临的突出困难,改革、发展和结构调整都要与扩大就业相结合,把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作为重要的 体制改革和政策目标。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主要是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以达到效率与公平兼顾之目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主要是建立健全同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 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实现社会公正和共同富裕为目标,市场竞争不能自发实现这种社会目标。扩大就业、改善收入分配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要依靠国家的政策导向、法律规范、公共管理和宏观调控。

第三,按照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要求,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制度。建立健全有利于地区协调发展的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

第四,按照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促进公平竞争的要求,继续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进一步加快垄断行业改革。继续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关键环节和基本公共服务领域集中。深化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公司制改革,加快推进垄断行业分类改革。继续消除体制性障碍,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第五,按照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的要求,加快涉外经济体制改革。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完善促进生产要素跨境流动和优化配置的体制和政策。继续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切实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完善“走出去”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

第六,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要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科技、教育、文化、公共卫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建立健全相应的体制和运行机制。体制选择和发展战略,都要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七,完善法律与健全制度完善机制。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执法必严。加强信用体制的建立,加强监管力度。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无疑会遇到不少困难。但是,我们具备推进改革的诸多有利条件:经济快速增长为深化改革提供了比较宽松的环境;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为解决改革进程中的矛盾提供了比过去雄厚得多的物质基础;社会稳定和对于深化改革问题愈益广泛的共识;改革实践经验的积累 和指导思想的正确;可供借鉴的国际经验和国际社会对我国经济改革的普遍认同;等等。人们对于我国经济改革的乐观预期,就是以此为基础的。我们所遇到的困难,是前进中的困难,也将在前进中得到解决。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以及今后的抉择 第2篇

佐利克出席了周末在北京召开的、高层政府官员与外请专家参加的研讨会, 他在讲话中表示, 大家一致同意, 中国必须在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 实现经济转型、改善环境、缩小差距, 提升人民生活质量。

佐利克说:“在当前经济增长放缓和信心减弱的经济气候下, 中国调整增长方式的问题显得更加重要。不过, 在过去30年里, 中国已一再证明自己能够在为人民带来繁荣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进而促进地区和全球增长。中国的增长潜力仍然是巨大的。我们相信世界银行可以协助中国实现智能型增长和可持续增长, 避免落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

拟于今年晚些时候发布的研究报告由中国财政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共同撰写。报告寻求协助中国明确在2030年之前所面临的诸多挑战与政策抉择, 跨越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即许多国家都经历过的进步速度放慢的一个经济发展阶段。

佐利克补充说:“中国的‘十二五’规划指出了前进之路上需要‘做什么’, 而这个报告试图帮助说明的是‘怎样做’。遵循中国领导人邓小平的开放战略的传统, 报告将探讨中国可以采取哪些实际步骤从过度依赖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转向更多依靠内需和投资。”

报告研究的课题包括中国怎样才能完成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怎样促进开放式创新;怎样为公民提供均等的机会和社会保障;怎样加强财政体制;怎样成为国际体系中的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研究报告预计于2011年年底之前完成, 研究成果届时将广泛发布。

在北京期间, 佐利克拜会了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 讨论了全球经济形势及其对政策制定者的挑战、气候变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与知识共享等问题。

佐利克还拜会了财政部部长谢旭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鹤和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

佐利克还前往中国东北地区访问。他在长春会晤了吉林省委书记孙政才, 了解吉林省的发展成就, 讨论世行如何帮助吉林省应对发展挑战。

在黑龙江省, 佐利克访问了北大荒, 详细了解了昔日的不毛之地北大荒是如何变成今日的产粮基地“北大仓”的。佐利克参观了制米厂、农业发展中心、农机中心、二道河农场等, 向工作人员和农民仔细询问北大荒的变化对他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高校发展中所面临的矛盾和机遇 第3篇

【关键词】高校文化;高校治理;社会矛盾

高校作为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为社会发展、经济腾飞提供了理论支持,高校办不好,教育得不到发展,也就不会有人才的出现。就目前而言,我认为高校发展面临着如下矛盾,而透过这些矛盾又衍生出了许多机遇,而把握住这些机遇,对高校今后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代高校发展中面临着三大矛盾:

一、高校治理有效与贪污腐败高发并存

高校与社会组织一样,基本都是由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脱离与现实社会但又紧密联系与现实社会,之前高校的任务仅仅局限于教书育人,并不过分注重科研。但在改革开放以后,在与世界接轨后,国家提出了高校也应走出校园,服务社会。所以,科研应运而生,特别是政校合作模式的科研形式把社会组织和高校紧紧联系在一起。潜移默化,社会组织的一些潜规则必定慢慢渗透到高校体制中,两者越来越趋同于一体化。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出现贪污腐败、学术造假,高校本身并无过错,但社会环境决定了高校要生存、要发展,必须与社会组织接轨,必须要有腐败出现,否则高校进入不了社会这个圈子,也不会有好的科研出现。

二、高校的高速发展与市场秩序混乱并存

高校的高速发展主要体现在国际化水平上,引进国外先进大学的办学理念,邀请国外专家讲学以及两校之间互派交流生。但是我们一直没考虑到的问题是两者那么大的文化差异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吗,国内高校几千年的文化底蕴能被彻底改变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把两种完全不能融合的文化生搬硬套结合在一起,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国外的高校文化无法运用到国内高校中,而已经强制采纳的文化也会渐渐腐蚀国内高校文化,使原有的高校文化被瓦解,最后成为两不像。

三、高校基本稳定与社会矛盾并存

高校如同社会,稳定是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当今社会矛盾日益突出,高校作为浓缩型的社会,很多矛盾也处于萌芽阶段。如果不能很好地遏制,那么学生毕业后,矛盾也将被带入社会,并被社会风气所渲染,集中成更大的社会矛盾。作为人才相对集中的部门,其稳定性对于本身以及社会的发展及其重要。高校稳定和社会稳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而,消除校内影响稳定的不利因素,化解内部各种矛盾,谋求高校稳定,这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目标。

高校发展矛盾无处不在,但矛盾也有两面性,同时又是一种机遇。矛盾不能被消除,但能被利用。抓住机遇、充分利用矛盾的两面性是解决校内矛盾的有效途径:

1.高校要利用好文化融合阶段,最终达到校内稳定

在校际间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必定会出现一个不相容的阶段,高校是应该继续融合呢,还是回到原来的样子。继续融合,可能会导致更大不相容,可能会引发不和谐;不融合,则前面的工作全部付诸东流。高校,特别是名牌高校,文化融合是其发展的必经阶段,它不是仅仅为自己融合,而是在为其它普通高校作榜样,作试点。如果名校都不敢去尝试新事物,害怕变革,那么普通高校就更没有能力去试点融合了。只有度过融合这个阶段,才能达到真正的校内稳定。否则,高校还是面临今后几年或者几十年改革的风险。

2.高校内部的有效管理

高校要大力开展校内企业,创造预算外财富。虽然高校不同于企业,但是高校的运营模式一定程度上和企业相同。企业以盈利为目的,高校虽不以盈利为目的,但是总资产却是增加的,校舍、电脑、办公楼、知识产权都是属于资产,也是变相的盈利,只是叫法不同。利用好校企,能解决部分资金问题,减少政府和银行的压力。所以现在的做法的“高校决策、校企执行”、“高校规划、校企运作”。

3.高校有钱时因为掌控了高价土地

在人口众多的中国,土地问题越来越严峻。在建国初期,因为国家大力普及教育现代化,所以高校的校址都选择在经济较发达、交通较便利的地区,而这些地区之后都被开发成高档区域。由于高校规模扩大,原有的校址已经不能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寸土如金的现在,在原有土地上扩张是不现实的,因为面临大量的搬迁的问题。所以现在政府采用换置校区的方法来帮助高校扩张规模。扩张的地点很少会选择在主城区,所以价格低廉。利用好手上高价的土地来换购远离主城区但是有更大面积的校址,是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方式。

高校发展,矛盾和机遇并存,只有利用矛盾、抓住机遇,才能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处于领军地位。

参考文献:

[1]葛建一.江苏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研究[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143

[2]周多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J].南方论坛,2005(12)

作者简介: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以及今后的抉择 第4篇

科技的进步使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油气储运事业快速发展。以西气东输事业为代表, 各条油气长途运输管道的建成使用很好的反映出我国在油气储运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随着油气开采技术的不断进步, 我国的油气储运技术在这一形势之下又面临着新的挑战。以下介绍几个发展前景良好的油气储运技术, 并对其面对的挑战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油气资源在特殊地域的存储技术

多年以来, 我国油气资源在陆地的储运技术已经发展的较为完善。但是, 由于陆地油气资源的总量正在逐渐减小, 人们便把油气资源开采的目光逐渐转移到海洋或者开采有难度的冻土地带上来。传统的油气储运技术并不适应这一新的开采环境, 因此在这些特殊地域, 油气的储运技术面临着重大挑战。

首先是海洋油气存储技术方面。虽然我国通过研究开发已经在海底油气管道的运储设计上有了自己的技术经验, 但是整体发展还不够成熟, 特别是在深海地区。因此在这一方面, 我国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大型储运设备的设计和施工建设;在海平面以下条件状况不良区域进行海底长输管道的设计和施工建设;与储运工程相关的水下输变电等设备和技术的要求。

其次是在冻土层地带油气的存储技术。在有些情况下特别是对外油气贸易中, 无可避免要在在冻土层地带铺设油气运输管道。想要在这些地方敷设长输管道, 首先需要先解决冻土给油气管道敷设所带来的危害。但是经过研究发现, 现有的外来技术虽可以解决冻土问题但并不适合我国冻土的土地情况。而在我国, 也缺少解决冻土问题相应的勘探设计和施工建设的技术, 因此, 在冻土层敷设油气运输管道是我国在油气储运方面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但是由于近年来能源的开采越来越倾向于深海、冻土等一些较难开发的区域, 那里有着丰富的还未被使用的油气资源。因此, 虽然面临一系列问题, 油气存储技术在特殊地区的发展仍然有着很好的空间和前景。

二、新型油气存储技术的开发

目前, 国际上大力开发的油气存储技术叫做吸附储气技术, 除此以外, 在地下盐穴库和地下水封洞库等方面, 油气储运技术也是既面临着挑战又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首先, 吸附储气技术是以一种新型的天然气存储技术。主要的工作原理是用特殊的方法在储气容器内以活性炭作为吸附剂, 通过分子间的作用力使活性炭表面的气体分子浓度高于容器内相对气体浓度。这种技术可以使存储同样体积的气体, 压力比常规存储法降低约10倍。目前吸附储气应用于油气存储所面临的挑战有:进气的净化处理问题;活性炭的更换和再生问题;天然气吸附和脱附时所出现的热效应问题。由此看来, 想要更好的解决吸附储气技术的应用问题, 就只有不断努力深入的研究。由于吸附储气技术可存储天然气的量十分巨大, 也可用于回收油气田内的零散天然气, 因此成为了我国油气储运领域研究的新方向。

其次, 在盐穴库和地下水封洞库方面。世界上约有2000个盐穴被用于存储油气资源, 这类储备库多由欧美发达国家建成。除此以外美、日等国家也都建有地下水封洞库。近年来我国在这两种油气存储技术的研究上取得了一些成就, 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如经验不足;缺乏对核心技术的熟练掌握等。仍需要科研人员努力在这一领域进行开发和探索。由于盐穴库和水封洞库的造价较低, 占地面积小且我国很多地方都具有建设盐穴库和水封洞库的条件。因此发展实力不可估量。

三、天然气水合物的储运技术

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类冰状的晶体, 即“可燃冰”。在油气的存储过程中, 受温度或压力的影响会在管道内形成水合物。如果能保证以液体的形式运输天然气, 不仅可以减少天然气存储的体积, 同时也有利于减少运输成本。同时由于天燃气水合物本身对压力条件和制备温度要求不高, 再次气化的过程缓慢而易于控制, 安全系数较高, 因此, 天然气水合物的储运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四、新型油气混输技术的研究

现在, 油气混输技术已经从实验阶段走到了面向工业化的实际应用阶段。油气混输所要面临的两个技术性问题也得到了较好的解决。首先是海底运输的增压技术已经在国外一些公司开始使用。其次是长距离管道的混输技术, 也在挪威的一家公司开始应用。但是, 和外国的技术相比较, 我国在油气混输技术的研究上面还存在比较多的不足。面临的挑战主要有有以下三点:首先, 混输泵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差距。国际上已经投入使用的油气混输泵单泵最大功率达到6000千瓦, 而我国仅为300千瓦;其次, 大型段塞流捕集器技术上存在差距。国际上投入使用的大型段塞流捕集器容积可达5600立方米, 而我国至今还没有专门制造段塞流捕集器的制造商, 自行设计的最大段塞流捕集器的容积也仅为300立方米;最后, 多相流动态计算软件没有自主知识产权。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 如果我们可以攻克这三个技术性难题, 开启油气混输技术的新局面, 不仅会使我国制造油气混输设备的技术水平得到提升, 还可以极大程度的降低油气储运的研究成本和运作成本, 因此在这一技术的研发方面, 是值得我们尽力一试的。

小结

总之, 努力面对挑战是为了迎接更好的发展机遇。虽然我国在油气储运技术方面存在不足, 但是通过对现有经验的择优吸取、我们自己的努力钻研和创新以及各部门间的交流合作, 一定会为我国今后石油储运技术的发展创造一片广阔的新天地。

摘要:油气存储技术随着各国开采油气资源能力的不断加强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却也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本文主要通过介绍几种重要的油气储运技术来分析一下新形势下石油储运技术所面临的挑战, 并对今后石油储运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油气储运技术,挑战,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孙富科.试析油气储运技术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方向[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 (15) .

[2]赵泉安, 陈娜.油气储运技术发展的现状及趋势[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 (13) .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以及今后的抉择 第5篇

【关键词】合作学习 矛盾 对策

生本教育理念积极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小组合作学习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矛盾。

一、出现的矛盾

(一)教师期望值与学生实际水平的矛盾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顾及教材内容和已有经验,忽视了受教育对象。一厢情愿地设计教学环节,没把学生看成动态的发展个体,不考虑学生的情感需要和接受水平,一味我行我素,使教师的期望值变成“看中月,镜中花”。

(二)共同发展与个体差异的矛盾

互动是目前课堂教学最主要的交流方式。她主要包括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组组互动各种类型。师生互动广泛存在于小组合作学习之中,有意无意之中师生互动的差异便显现出来,这与教育公正的要求产生矛盾。首先,参与合作的机会不均。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小组内职务高的成员拥有更多的自我展现机会。其次,指导评价不平等。小组合作探索过程中,教师更愿意点拨成绩较好的学生。互动评价过程中,无论是教师点评还是生生互评,都受到已有经验和定势的影响。教师评价学业失败者倾向于是与非,而对学业成功者的评价更宽容更耐心;学生互评也常常看人说话,喜欢与老师和大多数保持一致。

要构建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就必须正确认识上述这些问题,对症下药,寻求有效对策,使它发挥效能。

二、解决上述矛盾的对策

(一)坚持效能第一的原则,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

最大程度激活合作学习氛围,尽可能丰富学习方式,减少学生对同一模式的厌倦感。如,学生可以自读教材,自提问题,小组解释;也可以师生共同归纳问题,分步探究;还可以组内外交叉流动,几个小组合作学习,简言之,学习方式的改变都要以教学效能最大化为目标,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通过小组学习产生强烈共鸣。

(二)实施有效的组织策略,兼顾群体和个体的差异

首先,学生按能力强弱编号、重新搭配,使每个小组好中差成员趋于合理,为互帮互学、共同提高打下基础。

其次,对合作学习单位进行渐进式指导。可从较低年级着手合作学习训练,对学生的要求不可一步到位,要坚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对弱势个体应进行专门训练。

第三,可在每一学习小组内培养1—2名核心成员(组长),核心成员负责小组内的组织、协调、交流者的推荐等。教师应注意对核心成员的指导和爱护,但不可偏袒。

(三)营造师生多向交流的渠道,形成宽容而多元的评价氛围

教师作为合作学习的主要设计者和指导者,应努力做到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小组成员。要确保与尽可能多的成员之间互动畅通,给予弱势成员更多的循循善诱的关爱和耐心,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形象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引导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其他成员,保持宽容之心,在和谐的氛围中共同发展进步。另外,应把多元评价作为学生发展的助推器,可以是学生自评,教师导评,还可以在必要时延迟评价,也可以是以不评价代替评价。总之,要有利于学生这一发展主体。

(四)做到几个“优化”

1. 优化师生关系。素质教育和生本教育都要求教师要切实转变教育理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师生关系必须亲和。正确认识学生特点和发展规律,照顾其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在学习过程中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当牧者,不要当主宰,成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好伙伴。

2. 优化小组结构。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探究学习中,教师可以根据个性差异、天赋差异、以往学习基础差异等因素把学生分成一个个学习小组。不论以何种形式组合,都要让学生承担完成共同学习任务中的个人责任,让师生、生生之间产生积极支持、互相配合,产生面对面的促进性和互动信任;要求所有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展开讨论、争辩;集体对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互补加工;还要选好“代言人”汇报集体学习的成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从而使学生渐渐地学会质疑勇于讨论,共同提高全班的思辨能力。

3. 优化学习内容。如果单纯从学习的角度来讲,课堂教学的所有任务都可以通过小组学习来完成,但从提高效率的角度来讲,就必须对其学习的内容进行优化,争取事半功倍的效果,防止讨论过杂过滥,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对问题要进行梳理归类,做到有的放矢。

4. 优化教学过程。合作探究学习使课堂教学由封闭式转向开放型。课前要让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拓宽知识面;科学设计前置性作业,提前预习即将要学的知识,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课堂上要用新颖别致的教学方法和传授媒体,努力增强学生参与的兴趣,让学生多说、多演、多画、多评,使学生乐中求知,兴致盎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回指导和评点,适时引导学生对诸多意见进行综合、归纳,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5. 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情况,准确地把握小组集体和学生个人的学习动机。(1)目的、目标要明确。虽然小组式合作学习是一种比较自由的开放式学习形式,但如果目的、目标不明确就易于流于形式,混乱无序,难以调控。(2)时间要限定。既要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读书和活动的时间,又要防止学生为某些枝节纠缠不休。(3)时机要得当。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如个别学生出现“欲说还羞”时,可以利用小组学习排解思维、语言、表达障碍;解决重点难点时,可以先让好学生发言,使差生受到启发后,再鼓励其发言,在差生发言时,教师要多给予点拨,多给予帮助;遇到问题多解性时,可组织小组议论,让学生展示多种结论进行比较,培养求异能力。(4)反馈要及时。在合作学习即将结束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进行多元性总结 。顾及各个层面的学生,寻求提高今后合作的最佳途径和最好成效。

上一篇:三年级清明节诗歌朗诵下一篇:城市社会学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