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关于启示的作文:大自然的启示

2024-05-21

六年级关于启示的作文:大自然的启示(精选18篇)

六年级关于启示的作文:大自然的启示 第1篇

大自然的启示六年级作文

人们一直以来就十分憎恨蚊子,发明了蚊香、灭蚊器等来消灭蚊子。而今天,关于蚊子给了我一个启示。

一天晚上,我睡得正香,突然耳边传来一阵“嗡嗡”声-------蚊子的叫声,我举起手朝着耳边拍下去,没声音了,蚊子应该死了,我便又睡着了。早上起床,我发现自己的腿上被叮了好几个包,我便想:蚊子叮我时,我怎么没有感觉?带着好奇,我找来很多关于蚊子的图片,看了以后我才知道,蚊子的嘴十分十分的细,真是细如发丝,所以我们在被蚊子叮咬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感觉。突然我想起来小时候生病打针,每次被护士阿姨扎针的`时候都疼得我呲牙裂嘴,如果我们能依照蚊子的嘴形做成一种针头,扎进皮肤的时候就一点也不痛了,这样护士就能在孩子们不知不觉中将针扎进去、拔出来,可以减少孩子们在打针时的痛苦了,这样的针头就非常完美了。我不禁美滋滋地沉浸在我的幻想中。

我希望我能早日步入奇妙的科学殿堂,研究出更多的新发明、新发现,造福于人类!

六年级关于启示的作文:大自然的启示 第2篇

草虽弱小,但坚韧,接受雨之洗礼而不倒下;接受风之倾诉而不离地;接受雷之怒吼而不弯身;当是植物中一代豪杰。小草是自然的灵魂,也是中国魂。春寒陡峭时,小草便从泥土中钻了出来,晃动着它那黄绿色的尖脑袋,观望着它似曾相识的世界。狂风呼啸时,万物皆弯了腰,可它依旧如“军人”一般傲人挺立。它贪婪地吸吮着春天的甘露,不几天,那嫩绿而狭长的叶子便在春风中欢舞起,无论在肥沃的原野上,还是在贫瘠的山梁上,它们都生机勃勃地生长着,并以自己翠绿的身躯点缀着大地,使春天更加绚丽。看到这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股催人奋发向上的力量便油然而生了。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冬日严寒,万物凋零,唯“梅”独盛,为白色世界添上一抹妖艳的红,它为冰寒的白茫茫的世界增添了一抹妖艳与生机的红。梅应当成为磨炼坚持的“代言人”。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竹和“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石灰,都让我得到了大启发。

大自然为我师,大自然教导我,大自然给我启示。

水滴石穿,轻柔的水滴通过不懈的努力,也能将石头滴穿。正如张乖崖所说“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久而久之,水滴便能滴穿石头”水滴告诉我,只要努力,只要坚持,只要有目标,就能成功,就会有好结果,就会得到回报。

蚂蚁搬食物,一人搬不动,那就两人搬,两人搬不动,那就三人搬……正如一只筷子折的断,一把筷子便折不断了;蚂蚁逃离火场,抱作一团,滚出火场为减少伤员,蚂蚁告诉我要团结友爱,要无私奉献,要舍己为人。

美洲灰熊护崽,为保护小灰熊,与猎人硬拼,受伤也不故,只为救自己的孩子,让它逃离“战场”。它们重情谊,爱孩子,为了孩子连生命都可以不要。

六年级关于启示的作文:大自然的启示 第3篇

在《资本论》中, 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理论。马克思指出“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 作为有用劳动, 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 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 (1) 劳动“是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按照对自己有用的方式来改造自然物质的形态。” (2) 劳动过程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 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 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 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 因此, 它不以人类生活的任何形式为转移, 倒不如说, 它是人类生活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的。因此, 我们不必来叙述一个劳动者与其他劳动者的关系。一边是人及劳动, 另一边是自然及其物质, 这就够了。” (3) “只是指人用来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人类生产活动, 它不仅已经摆脱一切社会形式和性质规定, 超乎一切社会之上, 并且作为生命的表现和证实, 是还没有社会化的人和已经有某种社会规定的人所共同具有的。” (4)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理论指出了人类以劳动为媒介而产生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包含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人类通过劳动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自然以适应自身的生产与发展的需要, 可以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持续发展;二是人类通过劳动盲目地改造自然以适应自身的生产与发展, 会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恶化, 最终使人类自身的生产与发展面临着严重威胁。其核心是要求人类以劳动为媒介正确处理人类自身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之间的互动协调发展关系。

二、马克思指出了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过程的可持续发展愿景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理论要求人类通过劳动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自然以适应人类自身生产与发展的需要, 促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稳定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按照这个原则, 必须深化认识和正确处理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和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1. 深化认识物质资料生产与人类自身生产之间相互关系。

第一,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自身生产得以存在与发展的必需。首先, 物质资料生产使人成其为人本身。马克思指出:“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 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 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 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 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所发生的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 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 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5) 其次, 物质资料生产为人类自身生产提供了现实的物质基础。“自然界、外部的感性世界是劳动者用来实现他的劳动, 在其中展开他的劳动活动, 用它并借助于它来进行生产的材料。”“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一种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 即如果没有借以进行劳动的对象, 劳动便不能生存;另一方面, 自然界也在一种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 即提供劳动者本身的肉体生存所需的资料。” (6)

第二, 人类自身生产是物质资料生产得以进行和发展的条件。一定数量的人口是全部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如果没有一定的最低限度的人口, 就不可能有任何社会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物质生活;如果没有人口的世代更新, 没有人口一代又一代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积累, 就没有物质资料生产的继续和发展。所以, 人类自身生产是物质资料生产得以进行和发展的条件。

同时, 物质资料生产与人类自身生产还相互制约对方发展。首先, 物质资料生产制约着人类自身生产。马克思指出:“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 (7) 人们不能任意选择自己的物质生产条件, 人类自身生产只能在已有的物质资料生产所提供的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 人类自身生产的发展与变化归根结底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与变化的结果。其次, 人类自身生产也反作用于物质资料生产。在物质资料生产条件已定的情况下, 当人类自身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在数量、质量等方面相适应, 就可以对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 当人类自身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在数量、质量等方面不相适应, 就可以对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起着延缓或阻碍的作用。

2. 正确处理好物质资料生产与人类自身生产之间的按比例协调发展关系。

马克思指出:“要想得到和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品量, 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量的社会总劳动量。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 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 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 这是不言而喻的。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换的, 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 (8)

物质资料生产与人类自身生产之间按比例协调发展, 使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否则使自然资源或人力资源遭到破坏和浪费。马克思指出“生产资料的数量和规模, 必须足以使这个劳动量得到充分的利用。……生产资料, 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是充分的, 因此, 必须一开始就估计到这一点, 并按照适当的比例准备好。换句话说, 生产资料的数量, 必须足以吸收劳动量, 足以通过这个劳动量转化为产品。如果没有充分的生产资料, ……劳动就不能得到利用;……如果现有生产资料多于可供支配的劳动, 生产资料就不能被劳动充分利用, 就不能转化为产品。” (9)

三、马克思指出了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过程的不可持续发展倾向

马克思在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中揭示了人类通过劳动盲目地改造自然以适应自身的生产与发展需要, 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恶化, 最终使人类自身的生产与发展面临着严重威胁。具体表现在:

第一, 揭露了在物质变换过程中对土地的滥用和破坏, 使人类最基本的生存与发展条件面临严重威胁。马克思在比较小、大两种土地所有制同滥用和破坏土地自然力的关系时, 更强调大土地所有制的破坏性。他说:“前者 (指小土地所有制———引者) 更多地滥用和破坏劳动力、即人类的自然力。而后者 (指大土地所有制———引者) 更直接地滥用和破坏土地的自然力, 那末, 在以后的发展进程中, 二者会携手并进, 因为农村的产业制度也使劳动者精力衰竭, 而工业和商业则为农业提供各种手段、使土地日益贫瘠。” (10)

第二, 揭露了在物质变换过程中对森林等自然资源的破坏。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曾经写道:“耕作的最初影响是有益的, 但是, 由于砍伐树木等等, 最后会使土地荒芜。” (11) 森林可以调节水分, 从而影响气候, 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等作用, 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所以保护和培育森林就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第三, 揭露了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大量过度开采等, 给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马克思在分析由于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作用而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矛盾加剧时指出:“劳动生产率也是和自然条件联系在一起的, 这些自然条件所能提供的东西往往随着出社会条件决定的生产率的提高而相应地减少。……我们只要想一想决定大部分原料数量的季节的影响, 森林、煤矿、铁矿的枯竭等等, 就明白了。” (13)

四、马克思的物质变换理论给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启示

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 但所面临的形势仍然是严峻的, 其主要表现在:一是自然资源短缺且开发利用不尽合理。水的日益紧缺是我国面临的最为严重的资源问题。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 而且时空分布不均, 大部分城市缺水。我国人均耕地0.1公顷, 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4%, 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耕地质量退化, 面积减少。我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仅0.1公顷, 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7%。在资源的利用上, 缺乏规划和管理, 不少地方存在着乱采乱挖的现象, 对资源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二是环境污染严重。全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多年处于较高水平, 大部分城市空气污染较重。加之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 使本来就短缺的自然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三是生态恶化趋势仍未得到彻底遏制。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和荒漠化土地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 全国受荒漠化影响的人口近4亿, 因荒漠化造成的损失每年高达540亿元, 目前全国有1300万公顷农田受到荒漠化危害, 耕地退化率超过40, 草地退化率达56.5。全国有2/3的河流和1000多万公顷农田被污染。因此, 走“可持续发展”的发展道路, 自然成为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

马克思的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理论为我国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13)

首先是实施以高科技为基础的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的战略创新。我国目前工业化处于中期阶段, 要同时完成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大力推进信息化的双重发展目标, 这就使得我们有机会充分利用全球信息化的最新成果带动工业化, 促使信息化与工业化进程相互融合, 协调发展。一要大力发展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 要占领一些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高点, 形成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尽快使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新的成长链;二要通过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特别是要加快我国制造业的优化升级步伐。三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使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形成互动的良性循环。

其次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创新。我们要充分考虑我国资源短缺、环境脆弱的基本特点, 不断提高工业化的科技含量、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实现新型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互动的良性循环。一是要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 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资源勘探, 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推进资源的综合利用。二是要加强生态建设, 遏制生态恶化。大力植树种草, 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大防沙治沙力度, 加快小流域治理, 减少水土流失。加强草原建设, 遏制草原退化和荒漠化。三是要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加强环境保护关键技术和工艺设备的研究开发。完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加强执法和监督。开展环保教育, 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再次是实施人力资源充分开发与利用的战略创新。走工业化发展道路的目的不是排斥劳动力, 而是一个不断创造和扩大就业领域的过程, 进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就迫切需要加快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此必须做到:一是继续严格控制人口数量, 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高出生人口的素质是实施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前提和基础, 并且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振兴的前途。二是加强教育和培训。教育和培训必须为了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源源不断地提供各类人才, 使人才结构更加趋于合理, 促使人力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开发与利用, 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与人力资源充分开发与利用形成互动性的良性循环。

注释

1[1][2][3]《资本论》第1卷, 第56页、第87页、第208-209页

2[4][10]《资本论》第3卷, 第921页、第917页、第289页

3[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 第373页

4[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人民出版社1979年, 第97页

5[7][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 第533页、第580页

6[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 人民出版社, 第33-34页、第272页

7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第53页

四年级阅读主题:大自然的启示 第4篇

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对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向导的冷淡, 招来了同伴们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喊。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幼龟,朝大海走去。那只嘲鸫眼见到手的美食丢掉,只好颓丧地飞走了。

读后实践

1.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叼( ) 幼( ) 淡( )

叨( ) 幻( ) 谈( )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句话中的“自然之道”是指:_______________。

(2)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词语可以看出向导救幼龟是他不愿意做的事。

《蝙蝠和雷达》文段选读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蝙(biān biǎn)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bǔ pǔ)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bì pì)开。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ruì yuè),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试验。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科学家又做了两次试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读后实践

1.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2.写出近义词。

灵巧( ) 敏锐( ) 启示( )

3.照样子写四个含有数字的四字词语。

横七竖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4.按要求,给下面的句子换个说法。

(1)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蝙蝠到处乱撞。

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

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科学家做了_______________次试验,目的是弄清楚_______________这个问题,最后得出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苍蝇与宇宙飞船

令人讨厌的苍蝇,与宏伟的航天事业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仿生学却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了。

苍蝇是声名狼藉的“逐臭之夫”,凡是腥臭污秽的地方,都有它们的踪迹。苍蝇的嗅觉特别灵敏,远在几千米外的气味也能嗅到。但是苍蝇并没有“鼻子”,它靠什么来充当嗅觉的呢? 原来,苍蝇的“鼻子”——嗅觉感受器分布在头部的一对触角上。

每个“鼻子”只有一个“鼻孔”与外界相通,内含上百个嗅觉神经细胞。若有气味进入“鼻孔”,这些神经立即把气味刺激转变成神经电脉冲,送往大脑。大脑根据不同气味物质所产生的神经电脉冲的不同,就可区别出不同气味的物质。因此,苍蝇的触角像是一台灵敏的气体分析仪。

仿生学家由此得到启发,根据苍蝇嗅觉器的结构和功能,仿制成功一种十分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这种仪器的“探头”不是金属,而是活的苍蝇。就是把非常纤细的微电极插到苍蝇的嗅觉神经上,将引导出来的神经电信号经电子线路放大后,送给分析器;分析器一发现气味物质的信号,便能发出警报。这种仪器已经被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里,用来检测舱内气体的成分。

这种小型气体分析仪,也可测量潜水艇和矿井里的有害气体。利用这种原理,还可用来改进计算机的输入装置和有关气体色层分析仪的结构原理中。

读后实践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紧密——( ) 立即——( ) 启发——( )

2.在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表达下面句子的意思。

(1)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 ( )

(2)名声败坏到了极点。 ( )

(3)追逐奇臭的人。 ( )

(4)肮脏、不洁净。 ( )

3.苍蝇的“鼻子”——嗅觉感受器分布在头部的一对触角上。 这句话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A.解释说明 B.语音的延长 C.意思的递进

4.仿照下面的句子,用加点的词造句。

这种仪器的“探头”不是金属,而是活的苍蝇。

大自然是个无穷的宝库,你有没有从周围的动物、植物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呢?想一想,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小学六年级作文:大自然的启示 第5篇

有一天,我在花店里看见了一株绿油油的猪笼草,正当我好奇地盯着猪笼草身上那一个个胖嘟嘟的“瓶子”瞧时,一只蚊子飞了过去,可是过了一会,蚊子竟然没有飞出来。我在猪笼草周围找了一圈,也没有找到。妈妈告诉我:“蚊子大概被猪笼草吃了。”

猪笼草怎么会吃蚊子?它是怎么捉蚊子的?一连串的问号跃入我的脑海。带着这一连串的问题,我打算好好观察一下它。为了便于观察,我买了一株猪笼草回家。经过观察,我发现猪笼草用的是它那个“瓶子”。蚊子一飞进“瓶子”,上面的叶子就把瓶口封上,蚊子就被关在里面了。我还上网查阅了资料,发现正如我所料,它靠的就是那个“瓶子”——叶笼。叶笼里会分泌液体,并且散发出香味,虫子就会被吸引过来。虫子一旦进了“瓶子”,猪笼草就会把盖子盖上,虫子想逃也逃不出去。虫子在“瓶子”里淹死后,就会被猪笼草分解消化掉。这真是太神奇了!

猪笼草真不愧是大自然的“魔术师”!我突然想到上周末在墙角看到好几只仓皇逃窜的老鼠,它们常常咬坏家里的东西,偷吃家里的零食,它们是那么狡猾,每次“作案”后逃之夭夭,我们都无可奈何。我顿时灵光一闪,打算照着猪笼草设计一个捕鼠器来消灭它们。我设计的捕鼠器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分别是盖子,捕捉瓶和储存瓶。捕捉时,捕捉瓶发出一阵阵食物的香味,老鼠闻到香味后,便会钻进去。在瓶口,有一个感应装置,它感应到了老鼠,盖子便会在一秒钟内盖上,老鼠就被关在了里面。盖子盖上的同时,中间的通道门也打开了,老鼠迅速逃进了储存瓶,在储存瓶里的感应装置感应到老鼠,通道的门就会关上,这样老鼠就被捉住啦。再次利用时,只要把储存瓶换一个就可以继续工作了。

小学六年级作文:大自然的启示 第6篇

一个星期五的晚上,我上楼梯时发现一只壁虎粘在墙角,我觉得非常有趣!它的四肢短短的,头圆溜溜的,上面还长着一双明亮但很小的眼睛。用手一摸,呀!身上冰凉凉的,还有一些小斑点。

我以前听说过“壁虎断尾”这个词语,十分好奇!今天我一定要让它断尾。我小心翼翼地走过去,把手伸出来,时机一到,我用手指赶紧按住它的尾巴。“命中!”我心里不由得这样欢呼。

按住它的尾巴以后,它使足了劲在我的手中挣扎,不过这也是徒劳无功的。过了几分钟后,它还在挣扎,那细长细长的尾巴不断在我的手指下摆来摆去,我感觉挺舒服的。可我又觉得有点过分。突然,只听轻轻一声“啪”,壁虎的尾巴断了,我刚想看看它断尾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它就赶紧跑了。我愣了一下,自言自语地说:“壁虎大哥,你尾巴不要了吗?”这时我感觉有东西在我手上动,我低头一看,没把我吓得魂飞魄散,居然是壁虎的尾巴。虽然断了,但怎么还会动?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蛇。那一整夜我似乎都没睡着,脑海中不断浮现出白天的情景,心里像有个石头压着似的。

第二天早上起来,我急急忙忙地打开电脑,在百度上查找有关壁虎的资料。后来才查到:壁虎断尾是一种自救的办法,不几天后尾巴还会重新长出来,这时我心里的那块石头才落了底。

又过了几天,我重新见到了那只“壁虎大哥”,发现它的尾巴重新长好了。那条尾巴至今我都在保存着,它成了我的珍藏品。

大自然的启示小学六年级作文 第7篇

“哗啦啦,哗啦啦……:看来它又得失败了。唉,可怜!看到这样的倾盆大雨如黄豆般从天而降,我不禁为在瓦砖旁(婆婆家)结网的蜘蛛感叹道。有时候我真为动物的命运感到悲哀,它们从在世那天起,不是任人摆弄,就是生活充满危机与艰辛。

我在偶然玩捉迷藏的游戏中,发现了这全身黑不溜秋的小家伙,当时他正在一点一点地吐丝结网。现在这大雨连绵,它肯定的饿几天。这不,刚刚是阳光普照的`晴天,眨眼间又晴转阴。它织的快要大功告成的网,被雨捅得七零八落,织一次,破一次;织一次,破一次……,不知失败了多少回,但它似乎从来没有想过放弃。终于有一天,我特地去看了,那可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啊!“小黑”(我给蜘蛛起的小名)织了一个又大又密的网。上面还挂着几只误入陷阱的蚂蚁。网在阳光的照耀下似银丝般闪动,同时也在两个房子之间(柴房和住房)牵展了一座美丽的桥梁……。

小虫-----珍爱生命

雨后的夜晚,是最令我讨厌的,总会有小虫从窗口飞进来,停在地板上,到处爬行,骚扰着坐在地毯上津津有味地看TV的我,实在可恶。

记得有一天晚上,我再也受不了了,于是,我决定恶整它们。我对准虫子的大翅膀用力一按,接着又用力一捻,它的翅膀便双双脱落了。看着小虫子光秃秃的身子,我觉得太有趣了。我便如法炮制每一只虫。哈哈…!它们的样子太滑稽了,好像毛毛虫的袖珍板。我心想:哼!看你们怎么飞,敢惹我?我会用你们的生命付出代价,反正你们又不是善类,刚好除害!然后,我又拿来缝衣针刺它们,可它们跑得太快,总刺不中。嘿!刺中了,那个倒霉的虫子成了跛脚,可它仍然走来走去,看来它并没有放弃逃生的希望。我玩尽兴了,便做了一个纸盒子,把虫子放进去,弄上一个密封口,扔到了床底下。第二天起床,就把这事给忘了。

不知过了多少天,我们全家大扫除,我又发现了这个纸盒子,纸盒子只不过是上面破了几个小洞,虫子们全跑了。啊!我震惊了,它们个个身负重伤,竟还逃得了!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样顽强?

我知道了……

是它们对生命的渴望,对生活的追求......那种强烈的求生欲望而爆发出来的力量!

小草——不择处境,顽强生存

绿油油的颜色布满全身,纤细的腰骨――好似一位柔弱的少女.但它并不像它的外表那样脆弱,其实骨子里充满了刚劲儿,到哪都能生存.土地上,树下,田野里...,甚至是只有一丁点儿缝隙的地方,它也一股脑向上钻.有句诗说得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生存"这词似乎是草儿永恒的使命.天涯海角,小草似微生物那般无处不在.它不需要人来栽种,一点阳光,一些雨露,就能使它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对于草来说,到处都是它的家.看到这在风中悠然摇摆的青草,我不禁呤背诵诵一句:无论平地与山涧,无地喷限地盘草儿钻!

感悟

如何写大自然的启示 第8篇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习作”: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对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有了更多的了解,收获一定很多。我们来开一次学习成果汇报会,可以介绍搜集到的有关大自然启示的资料,也可以谈谈自己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还可以谈谈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哪些启发,想发明什么。

先分成小组交流,再派代表在班上汇报。在汇报中,听的人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向别人请教。交流之后,把自己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发现写下来,也可以把活动经过或心得写下来。写完后,同学之间互相修改。

拓展思路

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它给我们的启示太多了!根据锯齿草发明锯子;根据牛蒡发明鞋带上的魔术粘;根据螳螂发明镰刀;根据鸟发明飞机;根据变色龙发明特种军服;即使一群蚂蚁抬走大青虫,也能启发我们要团结……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真是举不胜举!没有它,人类社会可能还没有现在这样发达呢!

习作提示

1.留心观察是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你要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这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启示。习作前,要认真回忆观察到的现象,它能给人什么启发?或者人们的发明创造是受什么事物的启示?你对哪一件事情了解得最清楚,就选择哪一件来写。

2.叙述明白是重点。

写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最重要的是把事情说明白。先写什么,再写什么,表达要有顺序。如根据飞蓬草发明车轮,就应该先写飞蓬草的花枯萎之后遇风便在空中飞旋,再写由水平旋转联想到垂直旋转,最后写发明轮子。这样,思维清晰,叙述清楚,一目了然。

3.写清联系是关键。

六年级关于启示的作文:大自然的启示 第9篇

游戏规则:随机请一学生(女生)上前,让她请上自己要好的男生,上来手拉手。再由该男生请上要好的女生,继续拉手。以此类推,请上自己要好的异性同学。最后全班同学绕着桌椅外围,拉手围成一个大圆。

2. 师生问好后,请学生说说玩游戏的感受

生:有点不好意思,不过大家团结一致。

师:讲得非常好。

生:这个游戏让人玩得很害羞。(生笑)

师:第一次玩嘛,总有点害羞的。

生:我觉得不好意思,因为和男的手拉手,这样不太好。

师:没拉到过,下次多拉拉。

生:有点恶心,但为了玩游戏豁出去了。

师:豁出去就好了。

生:我觉得这个游戏很好玩,看到了大家的害羞。

师:这个游戏会有很多的启发,但是现在大家还没想到,学了今天这篇课文之后,我再请你们说一说,你们可能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3. 直接入题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师出示课题:大自然的启示)

师:一起读。(生齐读课题)

师:谁来说一说“启示”是什么意思?

生:它的近义词是“启发”。

师:对。

生:通过某个事物使人们发明、创造些什么东西。

师:想到些什么东西,对不对?非常好。

师:再增加点难度,“启”是什么?

生:启发的意思。

师:“启”就是“启发”的意思?猜吧,我估计你们都不知道,那就猜吧。

生:“开始”的意思。

师:为什么这么说?(该生接不上)你是从哪个词语当中想到的?

生:启动。

师:“启动”就是开始的意思。

生:道理。

师:道理?不对。

生:事故。

师:不对。所以很多时候,一个词语的意思我们是知道的,但要去想一个字的意思就不知道了。“启”的意思,你们知道吗?

生:发现。

师:也不对。老师告诉你们,“启”的意思就是“打开”。喝酒的时候有一个“启瓶器”。“启示”连起来就是“启发”的意思。

4. 明确学习要求

师:怎么来学习这篇课文?我们来看要求,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呈现略读提示语,请一生读要求)

师:学习这篇课文有两个要求,第1个要求是——

生:说一说其中的每篇短文主要讲了什么,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师:对,这是第1个要求。第2个呢——(标画两个要求)

生:画出自己感受深的语句,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它们抄下来。

师:你有一个字读错了。“画”,我们南方人都读“划出划出”,其实是错的,应该是——

生:画出。(生齐读)

5. 感知内容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要求,在屏幕上。

(生先自学,然后教师引导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过程略)

6. 认读新词

师:了解了主要内容,再来看一看生字和词语。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师:这里有个词语“遭殃”,“殃”是什么意思?又靠猜了。(生猜)

师:破坏,猜错了。

生:灾难。

师:猜对了。今后要多预习,特别关注每一个字是什么意思。

7. 理解课文

师:森林遭了什么殃?请同学们再次打开课本,把森林遭殃的这段话用笔画出来。你到前面来画。(呈现《“打扫”森林》的课文,请一位学生在白板上画,利于后面校对)

师:对不对?(该生画出了第3段)

生(齐答):对。

师:我们一齐来读一读。(生齐读所画段落)

师:老师有两个问题,第1个问题,这段话中把什么比作扫帚?

生:把干枯的橡树和菩提树比作扫帚。

师:讲得非常好。谁再来讲讲?

生:把干枯的橡树和菩提树比作扫帚。

师:第2个问题,为什么要把它们比作扫帚?(稍等待)来,这位同学。

生:因为橡树和菩提树的叶子越来越少了。

师:所以——

生:所以把橡树和菩提树比作光秃秃的扫帚。

生:这样更表现了森林遭了殃,菩提树和橡树的叶子越来越少了。

师:你是这样理解的。还有没有不同的理解?

生:我觉得这样才能体现害虫的破坏力大。

师:才能够体现出来,是这个意思对吗?还有没有?你说。

生:因为森林里没有了那些脏东西,像枯枝烂叶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现在橡树和菩提树的叶子越来越少,所以作者把它们比作一把把扫帚。

师:好。我们来看一看这个课题,“打扫”森林,“打扫”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生:它代表反义词。

师:反义词什么意思,就是不打扫?

生:破坏的意思。

师:你觉得是破坏森林。好的。

生:“打扫”有特殊含义,它不是真正的“打扫”森林。

生:加双引号含有贬义的意思。

师:就是不好的意思。现在再来想一想,为什么把它们比作“扫帚”?

生:因为林务官一打扫,那些树一片叶子也没有了,所以把光秃秃的树比作扫帚。

生:因为林务官已经破坏了生态平衡。

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再次打开课本,快速浏览第5、6自然段,找出这两段当中的一个总起句,把它画出来。(师出示要求)endprint

师(巡视,指点):总起句,不要拿起笔就画,想一想。画出一句。

师:请一个同学读出来。

生:原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师:对不对?

生:对。

师:有些同学画到最后去了,老师提醒了之后就画对了。“总起句”是在前面的(白板中红线慢慢标出总起句),开始的时候写的这句话叫“总起句”。有的同学画到第6自然段去了,那个不叫“总起句”。今后一定要听清楚老师的问题。

师:我们来看这句话,“原来”(白板上红笔圈词),这个词语是针对哪句话来说的?联系上下文来思考一下。

生:第4自然段中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师:对,“原来”是针对上文的。

师:“互相联系” (红笔圈词)针对哪里?

生:针对下文。

师:很好。现在请同学们4人小组合作。合作要求,请看大屏幕。

师:比如说“枯枝败叶”,它和“土壤”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师边讲解边示范画法、写法)它是“土壤”的“肥力”。“枯枝败叶”还与什么有联系呢?“土壤”又与什么有联系呢?老师给大家发了一张纸,4人小组一起完成这个作业。写得越多越快越准确,越好。你们有5分钟的时间。开始。这条线(白板时间线)没了,就结束了。画好了,可以贴到黑板上。(生小组合作。组长张贴合作单)

师:我们叫下面的老师也来参与一下我们的学习,好不好?选一个老师上来,选一个小组汇报。(一位教师主动上台选了一张小组合作单)

师:来介绍一下你们的成果。

生1:我们小组认为“枯枝败叶”对“土壤”有肥力作用,它们也是有些动物的食物,动物也会为森林提供生态平衡。(学生对着思维导图讲解)

师:你们觉得这组怎么样?

生:很好。

师:鼓掌。请你选一组。

生2:我们组认为枯枝败叶可以让土壤增加肥力,土壤为大树提供养料,大树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排出氧气,供养人类,又为小鸟、动物提供栖息地,小鸟为大树捉害虫。(学生对着思维导图讲解)

师:好不好?(生主动一齐鼓掌)再选一组。

师:(对生2)你觉得比较好的选一组。放投影上。

生3:我们组从灌木联想到害虫,从害虫联想到天敌,由害虫又联想到鸟类,由鸟类联想到树木,从树木联想到土壤,从枯枝败叶联想到肥力,从兽类联想到栖息的地方,从兽类还联想到隐蔽的场所,从栖息的地方联想到昆虫。

师:这个同学的表述有个问题,没有讲清楚,对不对?你们组有没有人能讲得更清楚?他就讲了一个词“联想”,关系没有讲清楚。你来,能不能讲清楚?

生4:由兽类联想到灌木。

师:又“联想”了。

生4:兽类在灌木丛里有隐蔽的场所,有栖息的地方。灌木丛里有害虫,就有鸟类来制服害虫,还给树木捕捉害虫。树木吸收土壤的肥力,给人类提供氧气,枯枝烂叶提供肥力给土壤。

师:先回去吧。这张图主要的问题出在哪里呢?为什么两个上来的同学都讲不清楚?

生:没写清楚。

师:对,他们把作用也写进去了,“鸟类”“昆虫”“栖息地”,“栖息地”应该写在横线上就非常清楚了。这张图虽然看起来很漂亮,但还需要修改。下课以后可以修改。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句话,一起读一遍。

师: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再来学习下一篇课文《人类的老师》。你自己先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然后找最要好的同伴交流,这次不限男女。时间是3分钟。

(学生自学,找同伴交流。教师巡视、倾听,发现一个没有同伴的孩子)

师:你们一起好不好?

师:时间都去哪儿了?都花在学习上了。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要求是说说你的同伴怎么说的。(引导互相倾听)

生:啊?(略显意外)

生:我的同伴是这么说的,“如果没有这些动物启示我们人类发明这些、创造这些,我们的生活不会这么多姿多彩”。(师示意自由传话筒)

生:我的同伴说:“人类要从大自然中学习,从大自然中发现。”

生:我的同伴说:“大自然中的奥秘是很多的,所以,我们要有所发现,有所发明。”

师:同学们都有很多的感受,很好。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生齐读)

师:你自己说说学了这篇课文以后得到了哪些启发,结合课前的游戏,重新思考一下有哪些启发。

生:我知道了不能破坏生态平衡。

生:我们必须团结友爱。

生:我们认为的枯枝烂叶也有用处,不能随意清理。

师:我记得你刚才说“有点恶心”,现在觉得刚才的游戏有没有意思?

生:还是有点。

师:会不会比刚才好一点?

生:好一小点。

生:我知道了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是互相联系的,我们人类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发明一些东西。

师: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互相联系,我们同学之间是不是互相联系的呢?我们同学是不是应该联系在一起呢?

师:最后做一个作业,把老师提供的词语之间的关系图画出来。画好的就下课。

小学六年级作文:大自然的启示 第10篇

在这种昏暗的环境下,飞机每次都能安全降落,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人们从青蛙身上得到了启示。

青蛙很爱吃飞虫,它每次都能夠准确无误地吃掉飞虫,从来没有吃错过东西。即使有一大堆死的飞虫,仅有一只是活的,它也不会吃错。难道青蛙有一种特殊的能力,能感觉到身边的活飞虫吗?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科学家做了两次试验。第一次,科学家把青蛙放在一个玻璃盒里,然后又在它的身边放了几只死苍蝇,过了几天,青蛙被活活饿死了。第二次,他们仍然在玻璃盒里放了一只青蛙,不过在它身边放的是一只正在飞的活苍蝇,青蛙马上就把它给吃掉了。两次不同的实验证明,青蛙看不见死苍蝇,但看得见在飞行的活苍蝇。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解开了青的蛙能准确捉住活苍蝇的秘密。只有运动着的物体,青蛙才能看到。蛙眼视网膜的神经细胞分成五类,一类只对颜色起反应,另外四类只对运动目标的某个特征起反应,并能把分解出的特征信号输送到大脑视觉中枢——视顶盖。视顶盖上有四层神经细胞,第一层对运动目标的反差起反应;第二层能把目标的凸边抽取出来;第三层只看见目标的四周边缘;第四层则只管目标暗前缘的明暗变化。这四层特征就好像在四张透明纸上的图画,叠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图像。因此,在迅速飞动的各种形状的小动物里,青蛙可立即识别出它最喜欢吃的苍蝇和飞蛾,而对其他飞动着的东西和静止不动景物都毫无反应。

六年级大自然的启示作文500字 第11篇

水滴不断地袭击石头,击中后分散了,又凝聚身体,继续砸向石头……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岁月,水滴也不知砸穿了多少块石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告诉我们要坚持不懈。

清澈的小溪缓缓地流淌,悄无声息,并孕育了许多可爱的小鱼,所到之处更是滋润了一方土地。这告诉我们要默默无闻。

大雁成群结队地飞过天际,同一方向,无一乱群之雁,不管什么样的阵形,方向总是不会变。这告诉我们集体要目标一致。

秋天的稻谷成熟了,金黄一片。稻穗却不像成熟的高粱那样高擎火把,而是低着头弯着腰。这告诉我们要谦虚。

一棵小树苗在人们的精心呵护下,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烈日炎炎之时,它为人们撒下一片阴凉的休憩之地;狂风暴雨之时,它张开手臂,为人们遮风挡雨;建屋造桥时,它又不惜奉献自己的身躯,给人们带来便利。这是告诉我们要知恩图报。

乌鸦在父母的哺育下长大后,父母年迈了飞不动了,不能再去寻找食物了。小乌鸦便飞出去找食物回来,喂给自己的父母吃。乌鸦反哺,这告诉我们要懂得孝顺长辈。

蜜蜂每天在花丛中,穿来穿去,辛勤地采集花粉,酿出甜美的蜜汁,奉献给人们。这告诉我们要能吃苦耐劳,还要无私奉献。

六年级大自然的启示作文500字 第12篇

有一天,我刚下楼就发现了一块儿格外引人注目地饼干,上面有一只米粒小的蚂蚁,我的好奇心驱使着我,我不由得蹲下来。来观看这“一出好戏”。只见那只小小的蚂蚁正在用它的触角顶着,但是好多次都没有成功,他没有放弃,他又用他的前腿使劲地抬起那块饼干,可能是因为吃不消的原因吧,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着,这样做却又无可奈何。

它走啦,我以为他放弃了,心想:呵呵,真是个懦夫!只见一条长长的“黑蛇”涌来,它们前脚蹬,后腿抬,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可是得到的却还是屡战屡败,“他们一定会放弃的!”我得意的说道。只见又有一群“支援队”正在跑过来,小蚂蚁指挥着他们更加有信心了,只见几只淘气的小蚂蚁爬上饼干,用触角不停的顶着饼干,他们正在干什么呢,不过一会儿一块儿饼干被分成了几小块儿,这样应该就很容易搬动了吧,果真让我说对了,有好几群蚂蚁正在努力的抬着,有一只小蚂蚁却孤零零的站在饼干一旁,哈!一些蚂蚁大部队正在帮助它!“一二,一二!”它们成功了!

你瞧!小小的蚂蚁都能知道团结,众志成城的道理,。所以我们也用次威格的一句名言激励自己: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

六年级关于启示的作文:大自然的启示 第13篇

一、顺应自然, 培养有德之人

《应帝王》以浑沌的故事作结, 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南海之帝和北海之帝为了报答中央之帝浑沌的善待, 为其凿七窍, 一天凿一窍, 到了第七天浑沌就死了。《人间世》里讲了一个爱马人的故事, 他用精致的筐子去接马粪, 用珍贵的盛水器去接马尿, 爱之深矣。一次见蚊虻叮在马身上, 便出其不意扑打蚊虻。那匹马因受惊而咬断口勒, 毁坏笼头和肚带。“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 可不慎邪!”好心并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庄子》在《至乐》中还谈到一个鲁侯养鸟的寓言, 说从前有个海鸟落在鲁国之郊, 鲁侯把它迎入庙内, 献酒给它饮, 奏九韶给它听, 摆上牛羊肉给它吃, 三日而死。这种违反本性, 用养人的办法来养鸟, 爱得愈深, 害得愈深切。虽然他们的本意是好的, 但违背了浑沌、马、鸟的自然本性, 故适得其反。

人之教育也即如此, 如不随顺人之性, 而强欲以种种个人主观意识治之, 则如络马首, 穿牛鼻, 以人为改天然, 其结果足以致苦痛, 以至扭曲人格, 此乃人为之痛弊也。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齐认为教育是:依靠自然法则, 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教育有它自己的客观规律, 并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只有认识并掌握教育之道, 在教育实践中自觉地按照教育规律办事, 才能培养出具有理想人格的有德之人。

庄子把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性的人, 称为有德之人。《德充符》中, 庄子凭空杜撰出几位相貌特异、“恶骇天下”, 但却德行超众的人, 同形全德亏之人进行对照, 说明人的德行比形体更重要。《德充符》的真正含义就是:道德充实于内, 而万物应验于外, 内外冥合无间。《德充符》的主旨, 就在于超越外形残缺, 注重生命内在价值的提升。庄子说, 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

“道者, 人之所共由;德者, 人之所自得也。”德, 合乎自然之道也。向庄子的道一样, 庄子的德是一种视野更加开阔、包容万物的海一般的伟大情怀。

道家特别尊重个性, 强调个性自由, 这和儒家的个性发展的主张没有什么大的冲突。作为家长应该尊重儿童, 顺着其性格加以合理的引导, 否则就会出现相反的结果;作为老师, 更要尊重孩子的选择, 按照孩子的个性发展, 把孩子的身心愉悦放在第一, 给孩子快乐的素质教育, 而不是出现“拔苗助长”, 要还学生于自由空间, 让孩子从小体验快乐, 成为一个有德之人。

凡物皆由道而各得其德, 凡物各有其自然之性, 苟顺其自然之性, 则福当下即是不许外求。

二、遵循学科特点, 培养有道之人

庄子以道为宗为师, 他说“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先有真人的开放心灵、开阔的视野, 才能培养真知。这真知是认知主体透过他对宇宙、人生的深刻体验后所表现出来的。庄子《达生》是说孔子向一位游泳术极高明的人求教, 明白了完全顺着水道, 一点不存个人主观的因素, 这就使他的游泳本领达到惊人的地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有丰厚的教育思想, 非凡的能力, 还要心胸宽广恢弘, 才能进入“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的神妙境地, 培养出有道之人。

庄子的作品汪洋辟阖, 仪态万方, 通过形象化的故事描绘“道”, 让人们通过寓言去领悟“道”。以语文教育为例, 其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既包括语言和文字本身的教育, 也包括有关文学、文章, 乃至文化、思想、情感等方面的教育。庄子以为语言文字, 不过是一种粗迹, 最高的真理, 当求之于语言文字之外。即是“言不尽意”或 “言有尽而意无穷”。他还举了“轮扁斫轮”来说明“得之于手而应于心”的技巧是用语言表达不出来的, 而要靠个人的心领神会。在言不尽意论的基础上, 庄子又提出了“得意忘言”之说。

筌 (捕鱼工具) 者所以在鱼, 得鱼而忘筌。蹄 (捕兔工具) 者所以在兔, 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 得意而忘言。

《外物》庄学于言之外, 又言无言;于知之外, 又言不知。然庄学所说之无知, 乃经过知之阶段, 实际上指知与原始的无知之合也。此无知经过知之阶段, 与原始的无知不同。这种“不言之言”, 重在使人悟道、会意, 不仅使读者在理智上读懂书本文字, 更要作用于读者的情感, 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思索。

当语文教学被界定为“语言课”时, 语文教学成 “字词教学”, 教师把优美的选问分解成枯燥乏味的字词堆砌, 学生无法体会文章蕴涵的思想和美感, 语文课则索然无味, 学生的兴趣一落千丈。字词只是一个载体, 富有生命力的还是在此基础上充实进去的思想。语文教学不能只关注语言文字, 即言的形式, 还要立足于学习主体, 准确地把握“说什么”, 对蕴涵的意或暗含的道心领神会。

语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悟道, 还要学习得道的方法。庄子在《大宗师》借女禹之言, 详细地叙述了学道的方法、途径。道从目见、耳闻、口诵而来, 通过不断实践, 不知不觉中就会达到一种最高的境界。大教育家朱熹强调说:“大抵观书, 须先熟读,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 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然后可以有得尔。”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科特点, 教会学生如何思考, 如何感悟, 教会学生灵活掌握各种方法, 逐步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的学道、懂道、有道之人。

“天乐之乐”“解衣般礴”“言意之表”已成为我国古代音乐、绘画和文学所竭力追求的一种最高的境界。“教是为了不教”应成为教学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郁沅.中国古典美学初编

[2]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

[3]张采民.忘筌.梦蝶——庄学综论

[4]胡道静.十家论庄

六年级关于启示的作文:大自然的启示 第14篇

在生活中,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有很多,这次习作我们就来写一写“大自然的启示”。我们可以介绍搜集到的有关大自然启示的资料,也可以写自己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还可以写一写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了哪些启发,想发明什么,等等。写完后,同学之间互相修改。

【互动空间】

小伊:老师,这次习作比较难,我不知该从何处下笔。

老师:细读本次习作要求,结合本单元学习内容,我们发现本次习作是写“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

小涵:我们要怎样来拟题呢?

金老师:这次习作要求题目自拟,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考虑:如写发现,就可以用《有趣的观察》《我们的搜集发现》等为题;如果写自然界的动植物给人类的启示,那就可以用《大自然的启示》《从?菖?菖身上得到的启示》《神奇的?菖?菖》等;如果写自己根据动植物的启示而产生的想象发明,就可以用《水面行走鞋》《植物吸尘器》等为题。

玮玮:大家一起来搜集一下素材吧!

小涵:我来说有关天气方面的启示: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久雨大雾必晴,久晴大雾必雨……

小伊:我来说动物、植物的构造、生活习性给人的启示:利用蛙眼的特殊构造能制成电子蛙眼;利用萤火虫的发光原理能制成日光灯;利用鲨鱼皮的特点设计了比赛用的游泳衣……

小君:我来说说有关环境方面的启示: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启示我们要爱护环境,保护大气层;洪灾与旱灾启示我们要加强植被保护,不要乱砍滥伐……

老师:大家说得真好,相信你们一定能写出精彩的作文。别忘了,写完以后,多读几遍,将文章修改得更加精彩。

六年级关于启示的作文:大自然的启示 第15篇

其中,大白鲨最引人注目。他的身体呈流线型,体大而凶猛,而且抵抗力很强,体内还有一种抗癌物质。如果人类能把它提取后再繁殖,那人们就不用害怕癌的袭击,癌就不会再成为“不治之症”了。

回到家,我翻书查找鲨鱼的资料,一看,令我大吃一惊:鲨鱼在海洋里已经生活了3亿多年,而且时速高达70千米。科学家在显微镜下检查深海鲨鱼的皮肤时,意外地发现鲨鱼的鳞屑是扇形的,而且有小槽。过去人们认为,表面越光滑产生的阻力就越小。科学家们把数百个模型鳞片按不同的角度摆放,经过测试表明:这样,摩擦损失比光滑表面还要小10%,这项新发现如果利用在仿生学上,将飞机的外壳改进后,便会使每架飞机每年减少了350吨的燃料。如果每年来往于世界各地的客机都装上这种外壳,节省的燃料可达数十亿美元,并且二氧化碳和氮氧化合物也会大大降低,改善了地球的温室效应。

大自然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呀!人们从大自然身上学会了很多东西,为人们造福,我们应该保护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大自然的启示相关作文:

六年级关于启示的作文:大自然的启示 第16篇

今天测试才考了69.5分,老师严厉的呵斥,同学的嘲讽声音犹在耳畔,就像一支支凉飕飕的箭,飞快地把我射了个透心凉。我真想大哭一场。我看着乌云密布、灰蒙蒙的天空,心想,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吧!

果不其然,刚到家,外面就划过一道闪电,紧接着,下起了细针般大小的雨,密密麻麻倾斜着落下的雨声化作音符,天上的炸雷送来了暴风雨的兴奋剂。我呆呆地望着这雨的狂欢。

渐渐地,雨势越来越大,“噼里啪啦”雨撕去了圣洁的面纱,露出了狰狞的面孔,愈下愈大,似乎不把房子撕碎决不罢休,刚才针般大小的雨滴已经变成了黄豆大小了。风变得更加狂躁。“噼啪”一声脆响传入我的耳中,紧接着,我循声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棵大树。是它?它的一断枝条被狂风折断,躺在地上,片片嫩绿的叶子也逃不出“恶魔”的手掌啊!我愣愣地看着眼前的大树陷入了深思……大树的生命力是多么顽强啊!能在无数的风雨交加,风吹雨打的环境下生存下来,可它依旧挺拔,丝毫没有认输的意思。

不知什么时候,摇滚乐曲停了下来,带走了空中的灰尘,同时也带走了我心中的烦恼。天边架起了一道绚丽的彩虹。我走出家门,来到了那棵折了枝条的大树前,看到经过雨水洗礼过的大树更加翠绿,亮得直逼你的眼,充满着无限的生机。是呀,在漫长的人生中,我只因一次考试的失利,就这么点挫折就想放弃,就如此颓废,真是太脆弱了。人生又不是一帆风顺,总要经受点挫折,才会知耻而后勇。我站在大树前,静静地思考着。

在人生中,肯定会有许多挫折,只要坚持不放弃,就一定可以成功。风雨之后的彩虹,一定会更美!

冯老师说:风雨中的大树,经过风雨的洗礼,更加挺拔葱绿。而考试失利的小作者却从中汲取到了力量与勇气,面对自己人生的一次次风雨。本文中,小作者对环境的描写,十分生动形象。成为文章的一个亮点。

六年级关于启示的作文:大自然的启示 第17篇

早晨,窗外响起了“啪啪”声,下起了下雨。 在上学的路上,我发现路边有许多植物都湿了,颜色也更深了,它们被雨打得都垂了下来,像个无精打采的孩子。唯独那花坛里不起眼的小草,个个神气十足,光彩夺目,挺直了腰板,像一位位保家卫国的战士,严肃地站立在自己的岗位上,不但丝毫没有要退缩的意思,反而更坚强了。我看到这一幕,心中对小草的敬意油然而生,不禁发出感叹:“多么坚强不屈的小草啊!” 是呀,小草是多么坚强!但是,你可知道,我们平时在生活中不也是如此吗?就比如说我小时候的那件事吧! 至今,我仍清晰地记得那是一次夏天:我到小区的广场上准备溜冰。我一进广场就被那广场上放的歌吸引住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听了半晌,我才想起来我今天来这的目的——溜冰。我穿上溜冰鞋,手扶广场四周的栏杆,慢慢地站了起来,走到广场中心。随后,我迈开八字步,一步一步往前滑,渐渐地我一步比一步快了,但在一个拐弯处,不知为什么,脚不听使唤,“啪”地就摔了一跤。真想不到,开心地玩儿也会有痛苦。“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激扬的词曲又萦绕在我的耳际,使我振作起来了,使我忘记了疼痛,一遍一遍地摸索着动作要领,又一次次地摔倒,但我又一次次站起来。可是,我在经历一次次的摔倒中意识到:自己摸索着学的进度太慢了。所以,我又到周围请教了一些技术熟练地大哥哥、大姐姐,他们告诉我向前滑的时候,身子要往前倾一点,好稳住重心,拐弯时身子要往里倾一点,一脚用力,另一只脚带着……他们还给我做了示范。经过一次次的请教、领会、观察、实践,我终于能够行走自如了,我不禁唱起了那首歌…… 回想到这里,我又看了看小草,不禁被它那坚强不屈的精神所折服。它是那样的顽强!随后,我又想到:有哪一条人生的道路是平坦的呢?它起初是一条逶迤的小路。而平坦的小路呢?它则是由于我们有坚强不屈的精神,而被我们踏出来的。从这一刻起,我暗自下定决心:我要做一棵坚强不屈的小草。

自然肌理对染织设计的美学启示 第18篇

一、肌理与染织设计

自然和生活中处处存在着肌理现象,当物体有规律地重复、组合、连接时,可以产生一种全新的视觉效应,也就是肌理现象。荡漾的湖面,汹涌的海浪、细柔的沙滩、嶙峋的峭壁、飘渺的星空等等自然界中的变化万千肌理,给予我们无穷无尽的自然肌理美。同时,肌理与光影、色泽、形态相融,又传送了肌理美所不同的感受,与人的心理感应交汇混合成为美的感受。色泽鲜亮、反光强烈、表面光滑的形态肌理,能产生轻灵扩张的心理效应;反之,色泽暗淡、反光微弱、表面粗糙的形态肌理则产生厚重收缩的心理效应。因此,人们在自然之中,都积累了丰富的自然肌理所引发的不同体验,这种体验既是人们对肌理产生丰富心里联想的基础,也是创作各种装饰肌理的源泉,例如毛皮纹理、树木纹理、流水纹理、冰裂纹理等图案的染织面料。而这种人为表现的视觉肌理又会引起人们对以往自然体验的联想,触发各种遐想,产生多彩的审美感受,也就是肌理应用与染织艺术的魅力所在。

然而,自然肌理是不能直接用于实际的染织设计的。因为染织设计必须受工艺条件和装饰功能的制约,复杂的自然肌理其色彩与形态,必须经过分解、概括和提炼。例如构成肌理的每个小元素都可以看成是点,当它排列起来就成线,这些线再排列起来又构成面,我们就会有不断的灵感和素材。所以设计师不能将自然肌理直接照搬于设计,而是要得根据染织设计的要求,研究多种肌理形态可应用于染织设计的途径以及表现仿佛,从自然肌理得出启示,激发创作的灵感。

二、染织设计中的肌理表现

对染织设计的肌理表现而言,重点在于认识和研究各种自然肌理形态构成的纹理节奏、韵味与特具的美感,认识肌理给人的情感联想与审美感受,从中得到设计的灵感和思路。染织设计要结合工艺,肌理在其表现上可以根据工艺进行分类。

1、织出来的肌理表现

即由各种不同属性的纤维、不同种类的纱线、运用不同的织造工艺和组织结构,而形成丰富多样的纺织品面料的肌理表现。这种肌理表现是纺织面料本身的肌理状态,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面料的质地。这种肌理表现即便我们不刻意设计,面料本身也有自己的肌理效果,如我们用天然麻纱上的不规则的麻结也会在面料上形成自然质朴的肌理效果。当然如果我们从自然中得到灵感,结合工艺进行再创造,会出现各种不同的肌理效果,例如从树皮肌理中得到灵感,设计绉组织,使面料具有树皮般的绉效果。随着纺织工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纤维、花式纱线品种越来越多,织造和提花工艺不断提升,以及纺织CAD技术的发展,使设计师可以融合多种纤维、纱线、组织工艺,结合色彩,进行肌理效果的创新设计,从而开发出丰富多彩的具有肌理美的纺织面料。如利用表面具有圆润绒球或是蓬松圈圈的花式纱线,在织物上呈现绘画般的立体效果;将两种以上的纱线复合,使织物表面出现多彩丰富的对比效果,产生奇特的肌理表现等。

2、染印出来的肌理表现

即运用不同染色或印花工艺,将具有肌理效果的染织图案表现在面料上,从而使面料具有图案本身的肌理效果表现。这种肌理是设计师通过一定的方法创作肌理效果运用于染织图案,然后用印染工艺将具有肌理效果的图案加工于纺织品之上,使之产生了同样视觉效果的织物肌理纹样。例如在古代,人们便从自然肌理中产生灵感,利用扎染、蜡染等工艺方法生产出晕染、冰裂等极具肌理效果美的图案。随着印染工艺的发展,设计师们设计的各种从自然肌理中提取的肌理图案都可以表现在纺织品上。设计师们首先获取灵感和思路,然后使用手绘法、印拓法、喷洒法、渍染法等特种技法,将肌理图案设计绘制出来,然后通过一定的印染工艺处理,表现在纺织面料上。如今,由于人们对时尚生活的追求,时尚出现快速化趋势,而数码印花技术的成熟和各种计算机绘图软件的普及,使更加复杂、更加有趣、更加独特的肌理效果图案能够方便快捷地表现在纺织面料上。利用计算机绘图软件,生成各种形式的肌理效果,并可以将不同的肌理效果进行合成,制作肌理图案,还可以添加花卉、宝石、抽象纹样等元素进行合成,设计更加绚丽的染织图案。然后通过数码印花工艺,可以不经传统的分色、制版等工艺,直接将图案更加真实、细腻地表现在纺织面料上。

3、后处理出来的肌理表现

即在织物形成印染之后,通过磨毛、起绒、轧光、轧绉、烂花等各种后整理工艺或抽纱、拼合缝缀、复合、面料再造等后加工工艺进行肌理表现。这种肌理表现的形式很多,并且在不断创新。可以通过面料内部改造实现,如局部调整或破坏面料的经纬结构而形成新的装饰效果;可以通过织物表面处理实现,如磨毛做旧、做褶皱处理、染后加皱再染、印纹加皱再印纹等,形成各种不同的肌理效果;可以通过面料再造实现,将相同或不同的面料以各种形状的块片或条片拼合,使面料间形成拼、叠、衬、镶等形式,创造出各种层次对比、质感对比以及缝线凹凸的肌理效果;可以通过多层复合实现,将透明、半透明的面料与其他面料进行叠合,形成各种层次变幻、迷离虚幻的肌理效果等等。

上一篇:排水画大班美术教案下一篇:灭蟑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