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体育人文教育研究论文

2024-08-06

高职院校体育人文教育研究论文(精选8篇)

高职院校体育人文教育研究论文 第1篇

高职院校体育人文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

教育不断的开展进步,关于培养学生体育素质这方面越来越为人所重视,近年来伴随我国具体相关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已然不再维持过往仅仅简单停留保持于学生体育锻炼的基础之上,而是将向教学开展中注入人文教育的新鲜血液。本文就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人文教育现状展开探究讨论,阐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开展渗透人文教育的内涵,剖析向当前高职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价值,提出相关如何有效向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具体措施策略,以期对顺利开展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

高职;体育;人文教育;渗透措施

体育教学对学生强身健体有着决定作用,在学生的每一学习阶段教学开展都是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在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修养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然而由于根深蒂固的应试教学思想,使得教师在实际教学开展中存有思想误区。我们应当注重人文教育在高职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的渗透,一方面与当前时代发展需求相呼应,培养更多更好的社会需要的新型全面人才,另一方面促进学生自身身心素质及人文素养的培养提升,为其将来步入社会更好生存适应打下良好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尤为重要。

一、高职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教育针对的就是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培养教学,人文素质具体指的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教学开展下对人文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设计学习领悟,从而潜移默化中塑造形成稳重内在的优良品质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开展人文教育的核心内容,教师在实际教学开展过程中,应当贯彻落实可持续反战观,坚持以人文本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强化学生的人文亲挂。教师应当勇于摒弃传统教学陈旧教育理念及方式方法,力求营造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教师作为教学主导的新型课堂氛围。体育教学开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凸显强调以人为本的学习观念,更为注重学生在课堂学习过冲中收获自身个人相关经验积累。

二、高职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价值

有效渗透人文教育于高职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当首先明白清楚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内涵,实施开展人文教育是当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高职院校是传播先进文化、塑造培养学生的重要场所。故而,教师应当深刻意识到开展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在具体实际开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开展进行人文教育重视程度,深入挖掘人文教育潜在价值,提升强化学生自身文化素质和综合修养,充分凸显展示人文内涵价值。与此同时,教师应当在开展进行过程中注意有关人本主义学生观的.树立,强调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地位吗,制定科学合理的相关人文教育,立足于学生年龄特征及发展特点,力求做到因材施教从而利用适当符合学会说呢个的教学方法有效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及学习兴趣,从而更好的利用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有效推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以学生为主体,落实人文主义教学观

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长期处于知识填鸭灌输的被动学习状态,学生按部就班的仅仅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内容,长期以往,很大程度的影响阻碍的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开展。新型高职体育教学具体过程中,教师应当强调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考虑学生学习特点从而设计构建相关教学开展的人文教育环境,制定科学学习目标以及正确选择布局具体教学内容,贯彻落实人文教学观的教育理念,体现强调高职学校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的人文思想以及实践价值。教师应当熟悉掌握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从而具体针对展开制定具体教学策略,从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人文教学内容要丰富

单调的人文教学内容难免使得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降低对科目学习兴趣,影响具体人文素质培养提升。教师应当丰富人文教学内容,拓展开阔学生的人文视野,从而有效促进推动人文教育在高职院校的渗透。教师应当在制定合理体育教学目标基础之上,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相关技能水平入手从而制定相关教学策略,当前体育人文素养及人文价值观的培养教学现状处于低迷状态,教师应当做好体育课程教学的人文环境构造。

(三)从各方面实施人文教育

开展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从各个方面进行人文教育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渗透,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其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相关知识的同时注重自身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培养,挖掘开发学生创新意识及想象思维能力,强化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及竞争意识,将人文教育紧密贴近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开发,开展教学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课堂上的人文教育。总而言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活动中渗透人文教育对于当前时代教育大背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修养有着不容小嘘的重要影响作用,教师应当端正认知态度从而真正重视开展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更好的将人文教育渗透应用于实际开展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国家建设新型全面人才奉献自己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徐林江.关于人文教育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职教论坛,(14):30-32.

[2]李骁衡.人文教育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新校园(上旬),(2):64.

高职院校体育人文教育研究论文 第2篇

高职院校教育理念逐渐关注与重视人文教育。然而高职院校教育自身的发展历史并不长、文化精神沉淀并不足,在理念层面与实践层面上还没有较好地形成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优势特点。随着科学技术与理论观念的不断更新与引进,高职院校已开始认识到技术知识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兼顾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不断分析与探索着一套能够将“做事”与“做人”有效结合起来的新时代教育理念,并且将其不断渗透至当代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教育项目当中。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就推出了新型的教育理念―――“融业务培养与素质教育为一体、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融学习与创新为一体”。这一新型的教育理念不仅能够满足时代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而且还能够更好地反映出当代人文教育的现实意义与历史价值。尽管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工作仍然不太完善、全面、具体,但随着社会化、信息化、技术化的迅猛发展,其必定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教育事业的核心工作。人文性教育课程设置逐渐呈现合理化、高效化特点。目前,国内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工作的关键载体主要是“两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与此同时各高职院校教务处会根据相关教学指标、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来设置出一系列符合“两课”教学要求的课程,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军事理论》等。除此以外,有的高职院校还会另外设置一些有效增强学生人文认识的课程,比如《音乐鉴赏》《美术鉴赏》《书法鉴赏》《逻辑推理》《女性学概论》《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舞蹈鉴赏》《汉语与华夏文化》等。这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而且还能够行之有效地培养学生形成较强的逻辑思维、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从而逐步提高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1.2问题分析

整体上而言,当代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工作的落实情况是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的,然而其仍然存在着一些难以忽视的问题与不足,比如重视理论忽略实践、缺少完善的标准化制度等。具体表现为如下几方面:首先,思想观念方面。国内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意识仍然是较为薄弱的,其中部分学校还过分强调技术忽视素质培养,并且面对日益严峻的应试教育环境,当代的高职院校会过度关注国外理论知识而忽视国内理论知识,不太关注与重视有关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工作。其次,课程设置方面。一般而言,国内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工作主要是交给本校教师负责的,普遍来说课程的规模与整体性并不强,在根本上很难调动起学生深入了解与掌握人文类知识内容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再者,在院校教师方面。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我们发现,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教师对人文教育的认识力度是比较强的,他们会着重关注与强调学生的人文性教育项目,可是他们本身对人文教育内容的熟悉程度仍然有待提高。最后,院校学生方面。新时期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较为缺失,主要表现为如下几方面:思想认识力度不足、拜金思想强烈、缺乏工作责任心等。由此可见,当代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地改善人文教育落实质量,就务必要从问题出发,深入研究导致问题发生的原因,把握新时代的发展机会,采取一系列有效改善人文教育现状的措施,不断加深广大师生对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

2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高职院校体育人文教育研究论文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人文素质教育

0 引言

高职院校园体育文化是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必然产物,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环境,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产生的。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全学生人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人文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情怀、坚强的意志、豁达的性格。高职院校重视和加强体育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应该从人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的高度,促进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形成优秀的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实现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目标。

1 体育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1.1 团队精神教育

团队精神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人文精神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学校体育教学和体育竞赛都是以班为单位进行的,要求全体同学团结互助、齐心协力、互相尊重、互相信任、谅解宽容体现出全班同学的亲和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培养团队精神方面,体育有它特殊的优势,在体育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加以引导。

1.2 主体意识教育

主体意识,就是自主、自强的意识。体育教学是对每个学生自主意识的挑战。一个技术动作由不会到掌握,运动成绩的不断进步,都是靠自己的努力来达到目的。课堂上教师要教导学生遇到困难要对自己有信心,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劣势,也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

1.3 自我实现的教育

作为人文精神的自我实现,是指选择和确定自己的目标,并竭尽全力地加以实现,从而完善自己的人生。在体育教学中,每当学生掌握了一个新的技术动作,达到一定的训练标准无疑是自我实现的结果。是学生充分发挥潜能、勤奋努力和战胜自我的过程。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教导学生,人生就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自我实现的过程,不断地自我实现,就会不断的自我完善,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1.4 审美教育

体育与人们对人体的审美要求是相契合的。塑造健美的人体是体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运动可以使人体各个部分的骨骼和肌肉都得到均衡、协调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形体美。体育运动中表现出来的勇敢拼搏、不屈不挠的精神和高尚风格是一种精神之美;因此,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可以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体育教师应该教育学生用健康的体魄去完善自我,创造自身之美。

2 高职院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亚文化,对于学生,尤其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桥梁,在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校园体育文化可以将社会文化和体育文化通过各种形式作用于学生,同时,学生也通过校园体育文化不断地影响着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健身、娱乐性价值

健身是体育的客观和本质功能,游戏和娱乐是人的本性,早在原始社会,身体娱乐就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现代社会物质文明的高度民主发展更使得娱乐体育成为大学生缓解紧张学习和生活的追求,大学生不仅直接参与健身和娱乐性强的体育活动,而且从观看运动比赛和表演中获得身心娱乐。

2.2 知识性价值

校园体育文化的知识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2.1 健康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有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和身体素质的提高

在课堂教学之外,校园体育文化又能以两种形式促进学生的智力开发和身体素质的提高。(1)利用校园体育文化的阵地和一些体育知识的文化活动载体,向学生传播体育科学文化知识。(2)通过某些娱乐性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激发学生智力的发展。

2.2.2 健康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有助于学生获得生活知识和社会经验

校园体育文化在使青年学生获得生活知识和社会经验,适应社会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活跃在高职院校园的各种体育文化活动,促使学生们学会自己管理自己,不断提高独立生活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社会生活能力,增强自主、自强的意识。

2.3 社会性价值

通过体育文化传播可以学习体育运动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并且以此约束现实生活中的言行和思想。对体育文化中公平竞争、顽强拼搏、自我超越等的理解可以转借到生活中,这就是体育文化的迁移功能。它对人和群体的社会化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高职院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价值往往表现为对体育个体价值的放大和体育基本功能的深化。如现代体育运动的竞争性、公正性、公开性等与时代需要合拍,推动社会价值观念的进步。

2.4 传播性价值

高职院校园体育文化是开放性的文化。校园成员通过各种体育文化活动,获得了许多新知识,使校园体育文化层次得以提高和发展,高职院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价值是接受先进体育文化知识的精华,将其吸收的文化进行加工处理,形成其独特而又鲜明的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于社会,从而实现对人的身体、精神、心灵和性格的塑造,达到体育文化社会化的目的。

2.5 科学性和思想性价值

高职院校园体育文化不仅能满足学生渴望强身健体的要求,而且又能通过锻炼和比赛增强组织性、纪律性和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

2.6 美育性和道德认同性

美可以净化灵魂,陶冶情操,提高道德水平,改善学生精神文化。艺术具有教育和娱乐的作用。体育艺术的教育作用,是以它具体、生动活泼的美感形象体现的,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通过学生的审美实践和美的创造实践,培养和发展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2.7 奥林匹克理想的弘扬价值

北京奥运会结束了,如何有效的利用这一世界性的体育财富成为我们共同关心的话题,萨马兰奇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全面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它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离开了教育,奥林匹克主义就不可能达到其崇高的目标。”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促进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念转变具有重要的价值。

3 体育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

3.1 转变思想,调整思路

传统的体育教学只注重单纯的技能传授和增强体质,却忽视了对学生智育与德育兼顾的培养模式的重要性。一门学科的教育应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时,只有当它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开始影响到人的行为时,它才会具有更高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针对高等职业教育中人文关怀匮乏的现状,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应该转变思想,调整思路,克服体育教学中忽视人文教育的倾向,自觉树立这一意识,在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甚至每一节课的安排上都要充分体现出来。

3.2 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体育教学中搞好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关键在于教师。目前体育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知识面很窄,特别是人文科学方面尤为欠缺,难以适应现实教学的需要。必须加强现有体育教师的培训。教师标准的技术示范,高尚的人文素质,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是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充满人文精神的必要条件。任课教师要树立新的体育教育观,使高职院学生在体育课堂内外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

3.3 培养坚韧的意志品质

体育锻炼如果没有坚韧的意志品质是难以达到锻炼效果的,反复的练习本身就是意志品质的锻炼,只有艰苦不懈的努力才能熟练掌握技术动作。意志品质的培养是体育教育的目的之一,也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一种心理素质。

3.4 培养积极的行为意识

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异较大。在教学中可采用互相检查的教学方法:第一,让学生互相纠正姿势,分析哪些地方表现好,哪些方面有不足,以此调动学生思维能力和观察力。第二,要求练习者虚心请教,通过互检互学,掌握正确规范的动作和审美能力,学会欣赏他人,能使同学之间增进友谊,取长补短,实现共同提高。

3.5 参加校园文化建设,拓宽人文教育的空间

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使学生在高品位的文化熏陶下,潜移默化,养成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和文明的行为举止。体育在高校单靠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是不够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体育教师可融人文关怀于指导学生体育活动之中。

4 结束语

高职院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文化和体育文化的功能连接环,是教育文化和体育文化共同交叉的领域。在功能和价值上,高职院校园体育文化不仅反映了它的时代性、先导性和文化传播性,对德育、智育、美育、技术劳动教育等其他与校园体育文化同属于教育文化体系的文化产生良好促进作用,而且在对同属于体育文化体系的竞技体育文化和群众体育文化也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王邦虎主编.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78-93.

[2]易剑东.体育文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9:20-23.

[3]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

[4]卢元镇.社会教育学.[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高职院校体育人文教育研究论文 第4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人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8-0174-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人们对知识、教育、课程本质及功能的认识也发生了急剧变化。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指出:“一切都要求重新强调教育的伦理和文化内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更进一步把“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和“终身教育”作为21世纪教育的基本原则。体育教学与人文教育融合,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追求,合理的身体素质、优秀的思维品质、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如何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和体育学科的特点进行探索。

1 从体育教学目的把握好人文教育。当前,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些误区:重视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教学的人文性;重视教师主导,轻学生主体;重教学程序,轻灵活变通;重体育知识的传播,轻情感经验的积累;重理智控制,轻情感沟通。没有把人文教育作为教学的重要目的,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上难以收到较好的效果。因此,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就必须充分发挥体育教材的特色、优势及其价值,重视学生的知识、技能、心理、审美教育的有机结合及个性差异,明确人文素质教育目标,加强教学过程中人文环境的建设。努力使课堂教学转变到以学生活动为主导,注重发展学生个性的教学目标上去,使体育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融合。

2 在体育教学内容上挖掘人文因素。长期以来,在高职院校体育认识与实践中有一种误解,以为人文教育就只是人文学科的教育。毫无疑问,人文学科教育是重要的一面,但不是全部。如果只限于此,那就不仅窄化了人文教育的内容,而且误解了教育本身,是在人的教育中置广大教育工作者于无所作为的地步。致使人文教育的对象缺少必要的滋养成分,也使人文学科的教育工作者失去了广大教师的支持。其结果对人文教育的开展极为不利。我们必须在人文教育的实践中扩大教育视野,确立正确的教育观,结合学生实际,以提高教育的效果。例如,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开设“中国人的奥运旅途”选修课就是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因为中国体育的崛起含有丰富的人文教育思想养分。当然,还可以集思广益地开展更多关于体育人文的选修课,使教育的人文性在体育学科中得以充分体现。

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材较好地反映了体育教育的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教育性。其中,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有显现的部分,也有许多内容隐含在体育学科知识体系内部。因此,需要充分挖掘体育学科的人文因素,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灵感,尽可能结合教学内容开展艺术、审美教育,注意教给学生学习中华民族文化、汲取民族精神的方法。与此同时,通过挖掘人文因素,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意志品质。

3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改进教学方法,强化人文环境建设。长期以来,“强制”、“灌输”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屈从、自卑的性格。教育的本质是育人。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不仅是服务于政治、经济,最重要的是通过陶冶、塑造、展开人天然的独特个性,弘扬人的主体性。最终完成对“人”的教育,从而努力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因此,高职院校体育必须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在教学实践中促进个人理性与非理性的发展,以及个性的独立和丰富,在追求善的同时促进个体对真、美的追求。因此,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既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培养辩证思维、抽象思维等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也要注意学生兴趣的激发、意志的锻炼、情感的培养、审美的熏陶,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这样,学生的独立自主性、个性、创造力等才能得到培养和发挥,体育教学的人文性才能得以体现。教学中应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实行多环节寓教于乐的实践和学习;第二,建立民主、自由、创新的教学氛围,重视学生情感陶冶;第三,建立分层次教学模式,创设人文环境。

4 人文与体育相融,实施于体育教学中。人文教育以育人为本。一是要尊重、了解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自尊。以认真、负责的精神感染学生,为学生树立榜样:二是走进学生内心,与学生交流,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培养友爱、合作和组织能力,在教学中体现教学相长。教师以自己的胸襟孕育学生的胸襟,以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以自己的视野拓宽学生的视野。从人文教育出发,挖掘教学内容的内涵与主旨,寓德育、美育、心理等素质于教育之中,加强人文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体育课程不仅是技能的学习,还是体育教育与人文素养融会贯通的学习。另外,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行开放式教学,拓展课堂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自主选择教师、上课内容、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氛围是新《纲要》所提出的要求。“三自主”体育课选课模式,使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什么时间上体育课(一周内的单元时间),选择上什么内容的体育课(运动专项),选择上什么程度的体育课(分层次教学的初、中、高级班),选择上哪位教师的课(学生对教师的选择权)。在体育学习上,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特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变过去被动接受体育教育为自主学习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使兴趣爱好与学习动机得到有效结合。有了学习热情和教师的合理教学,体育教学人文性的实现才能成为现实。

5 指导学生在实践锻炼中感悟体育课程的人文内涵。这是培养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而培养人文素质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体育学科中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应实施于在体育教学指导学生理解动作和运用技能的过程之中,同时受到情感熏陶和道德教育,激起爱美情趣。例如,在教学《跨栏》时,我们获得的表征印象只是跨栏动作,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挖掘蕴含在其中的深刻人文内涵。教师可利用录像指导学生观看刘翔夺冠的精彩画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视频帮助学习,让学生从中领悟训练的艰辛,体验民族自豪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绝不仅仅是为增加知识技能、掌握特长而附庸风雅,更不是要成为运动员,最重要、最根本的是希望以此陶冶学生的情操,铸就完美人格,提高思想境界。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首先教师必须树立人文教育的理念;其次,在体育教育中,应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强调“重实践、重感受、重直觉、重自悟”的人文方法。让学生在接受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不断领悟人本身存在的意义,让学生在经验的获取和积累的同时具有生命的体验能力。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要靠学习主体——学生实践感悟获得,而不是仅仅依靠教师讲解示范。因此,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是必要的,而且已成为高职教育发展和体育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童昭岗孙麒麟,周宁人文体育[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

高职院校体育人文教育研究论文 第5篇

大学职教论文:技术人文教育――高职院校的战略选择

口刘刚

摘要:技术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体现了其培养的人才特点和水平,决定了其人才培养模式和规格。高等职业院校既要强调技术的自然属性,又要重视技术的社会属性,要正确认识技术的人文价值,在技术教育中加强技术人文教育,培养能够正确发明、使用、操作技术的专门人才,这是改变和纠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具化倾向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工具人;技术教育;技术人文教育

作者简介:刘刚,河南信阳人,河南科技学院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河南省软科学计划项目“高等学校对提升河南城市综合竞争力作用研究”(编号:102400450045)。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36-0015-05

高等职业教育是在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培养具有某类职业或行业技能和知识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活动。所以,技术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居于主导地位,技术性是其基本特征之一,体现了其培养的人才特点和水平,决定了其人才培养模式和规格。但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实践中,往往过于强调技术的自然属性,而忽视了技术的社会属性,只看到技术对于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巨大作用,而忽视了技术对人、对社会的巨大影响,进而逐渐形成了人才培养的工具化倾向,高等职业院校成为“制器”之所,而非育人之所。改变和纠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工具化倾向,就必须在技术教育中正确认识技术的人文价值,在技术教育中加强技术人文教育,培养能够正确发明、使用、操作技术的专门人才,这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应然之路。

一、技术之人文意蕴

当今社会,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从我们自身的衣、食、住、行、通讯、交通、健康、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活动,无不打上技术的烙印。但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够造福于人类,也能够给人类带来灾难。现代技术的滥用产生了大量的自然和社会问题,如克隆等医疗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化学化工技术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过渡开发带来的资源枯竭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不得不让人们重新思考技术负载的价值,即技术具有的特殊的人文意蕴。

技术具有二重性,即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技术的自然属性表现在任何技术的产生、发明都依赖于自然物的客观实在性,任何技术都必须服从和遵循自然规律,体现了自然的必然性;技术的社会属性表现在技术伴随着人的出现而出现,所以它不只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一开始就体现着人类改造与控制自然的权力意志,深刻地展示着人的本质力量。

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技术本身所固有的、不可分割的两种属性。传统的技术中性论的观点往往割裂了技术二重性的联系,认为技术简单地是一种达到目的的中性手段或工具体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工具,借以改造与控制自然以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如梅塞纳(EmmanuelMesthene)就认为:“技术为人类的选择与行动创造了新的可能性,但也使得对这些可能性的处置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教学论文 )技术产生什么影响、服务于什么目的,这些都不是技术本身所固有的,而取决于人用技术来做什么。”

后来,一些人文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学者如海德格尔、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开始强调技术不仅仅是一种中性的工具和手段,它负荷着特定社会中人的价值。如,技术哲学家F,拉普认为:“技术是复杂的现象,它既是自然力的利用,同时又是一种社会文化过程”。斯塔迪梅尔(JohnM.Staudenmaier)指出:“脱离了技术的人类背景,技术就不可能得到完整意义上的理解。那些设计、接收和维持技术的人的价值与世界观、聪明与愚蠢、倾向与既得利益必将体现在技术的身上。”总之,技术是负载价值的,体现着人类改造与控制自然的权力意志,其伴随着人的出现而出现,就给自然以及人类自身施加着巨大的影响。尤其是技术革命以来,技术不仅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生存的白然环境,而且也已经渗透到人类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生存方式和历史发展。

二、高职院校的技术性特征与工具人培养

“工具人”假设是管理学中的概念。这种观点把生产活动中的人视作与机械等技术一样的一种工具。生产管理的任务,就是使从事生产活动的人象机械工具一样去做技术动作。基于“工具人”假设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工具人”假设的实质在于忽视了人的本性,取消了管理对象作为“人”的资格,认为管理对象只是管理者实现管理目的的手段,研究人只是为了提高人的丁,作效率,从而更加有效地完成生产任务,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进入现代社会,尽管“工具人”假设已经受到众多的批评,但由于技术主义的盛行,人们已经赋予“工具人”以新的含义。传统的技术中性论认为技术简单地是一种达到目的的中性手段或工具体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工具,借以改造与控制自然以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在此思想影响下,以技术教育为主的当代教育,尤其具有鲜明技术性特征的高等职业教育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教育中的人当作了达成教育目标的工具,教育目标逐渐有了丁具化的倾向,而培养的人才也逐渐偏向“工具人”的倾向。这种工具化的教育目标把人当作一种“器”、“物”,教育目标就是为了“制器”,培养人的过程就是让受教育者接受程序化、技术化的灌输、塑造。教育实际上成为整个社会大工业过程中的一个技术环节,在不断地生产出标准化的工具。高等职业教育更多地体现了其服务社会、适应社会的功能,而相对较少地体现个人的自由发展的价值与功能取向。

高等职业教育的技术性特征加剧了教育目标的工具化倾向,这种教育目标的工具化倾向导致了人才培养的“工具人”倾向。在高等职业学校实际工作中,我们随时可以感受或看到这种“工具人”培养的表现。比如,“培养市场急需的人才”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中一句极其普通的话语,几乎所有学校都在实际工作中遵循这一思想,其实这正是教育目标工具化的一种表现,人才成了可以任意塑造的工具或器物,社会需要什么样类型的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就照此模具塑造什么样的人才。随着“以就业为导向”以及“双证书”、“双技能”等指导思想或办学模式的确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工具化倾向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教育对象成为千篇 一律的可以被任意塑造、规训的工具人。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工具化倾向,有多重深刻的社会原因。比如,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按照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而理性地设计出来的,先于教育实践的目标模式,从整体上表现出明显的国家和社会取向,而不是从人的发展本身出发:培养目标更多地倾向于社会的需要,而教育对于人性的完善、精神的满足等被忽略了,被教育者成为了被动接受教育目标的符号,高等职业教育在目标上实际不是培养独立自主的公民个体,而更多地是培养听话的工具人。

如果再从更广阔的背景来看,这种工具化倾向源于人们近代以来对技术的崇尚。工业革命以来,技术进步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比以前更舒适,人们无时不在享受着技术带来的好处。技术的力量已经被大众无条件地接受,并进而影响和控制了大众的思想与感情。“技术”一词开始成为人类主流的意识形态,人们逐渐普遍认为只要有适当的技术,就可以解决人类出现的几乎任何问题。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技术性特征更推动了培养目标的工具化倾向,在这里不仅把受教育的人当成同一的器物,制订同一的目标,而且把人当作了可以解剖的工具,当作一个一个完全没有感情的机器来加工制作,意图通过各个方面的目标的达成来拼凑成一个整体的人。正是由于这样一种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人们似乎心甘情愿地让人把自己孩子作为东西,作为工具,作为机器去塑造、去加工、去利用”,进而培养出适合社会某一部分需要的工具人。人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完全被忽略,教育目标的工具化自然进一步加剧。

三、高职院校技术人文教育的含义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毕业生不但要懂得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应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技术和组织能力,善于将技术意图转化为物质实体,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善于处理、交流和使用信息,指导设备、工艺和产品的技术改进。因此,技术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技术教育是其应然之策。但在技术教育实践中,我们有意无意地强调了技术的自然属性,忽视了技术的社会属性,往往只看到技术对于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巨大作用,而忽视了技术对人、对社会、对我们的生存的巨大影响。进而逐渐形成了人才培养的工具化倾向,高等职业学校成为“制器”之所,而非育人之所。改变和纠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工具化倾向,就必须在技术教育中正确认识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正确认识技术的人文价值,在技术教育中加强技术人文教育,培养技术主体自觉对自主选择的技术所产生的后果承担责任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人文视角研究和探讨技术,正确认识人与技术的关系,进而以人文指导和提升技术,才能使技术得到有序、妥善的发展与运用,为人类创造更加幸福光明的前途。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剑桥大学的艾雪培认为,技术人文主义是解除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的分裂与隔阂的最后方法:阿什比倡导技术人文主义与之呼应,认为“技术是与人文主义不能分开的。”人文教育是把人文知识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文精神的过程,精神的内化和熏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在教育实践中,人文教育旨在为社会提供一种正确的人文导向,为个人提供一种理想人格的目标或典范,它没有直接的功利性,它的功用主要在于给人以“教化”。高等职业教育的技术性特征决定了其人文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学校的人文教育,具有技术人文教育的特征。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个以培养专门技术人才为主的教育类型,技术教育必须得到重视和强调。但技术教育导致的工具人培养倾向日益得到重视,这不仅是高等职业学校自身发展的问题,更是人的发展的问题。在技术教育中融人人文教育无疑是解决工具人培养问题的主要手段和途径。

所以,技术人文教育可以理解为正确认识技术的人文意蕴,理清技术与人的关系,在技术教育中加强人文精神的熏陶,培养能够正确发明、使用、操作技术的专门人才。借用美国哲学家芬伯格(An-drewFeenber)的话说,我们可以“把技术同技术系统和自然整合起来:把技术同伦理的和美学的符号安排整合起来:把技术同它与工人和使用者的生活和学习过程等整合起来;把技术同它的工作和使用的社会组织整合起来。”

四、高职院校技术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

技术人文教育无疑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应然之路,在开展技术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根据技术性特征设计合适的教育内容,才能在此基础上建构具体的实施措施和模式。技术人文教育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树立和谐技术观

技术观指某一时期人们对技术的总体评价,它涉及到人们对技术发展的总体看法,对技术功能的认识,技术实践与其他社会实践的关系等诸多方面。技术中性论、技术决定论、社会决定论等等都是一种特定的技术观。技术观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技术观。比如,在古代中国,技术是低贱的,技术教育甚至进不了学校的门槛。古希腊更是崇尚自然,追求所谓“幸福的无知”,斯巴达甚至把艺术和艺术家、科学和科学家一起赶出了城垣。及至近代工业革命之后,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于是人们开始崇尚技术,相信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一个美好的未来,培根更是喊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但工业技术在带给人类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现实问题,给自然、社会和人的存在造成了破坏性,甚至是毁灭性影响。于是人们不得不开始对技术进行反思、批判,重新审视技术与人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传统的仅仅把技术视为达到某一目的的手段或工具体系的观点已经不再适用,或者说在人类历史上也从来没有适用,技术本身同它的用处已经不可能完全分开,技术不仅与自然,而且与社会、人紧密相连,变成了一个社会、文化与伦理问题。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同样不能适用现代社会,因为他们只是强调了技术的二重属性中的某一方面,无法使技术与人、技术与自然、技术与社会有机地统一起来。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目标下,我们在高等职业教育实践中应该树立一种和谐的技术观。这种和谐技术观强调技术与人、与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均衡,强调在技术发展的同时,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在发明技术、使用技术和利用技术的过程中,更好地利用技术的好处,减少技术的危害。

(二)学习技术发展史

任何一门科学的产生或者技术的发明都有一个不断积累和发展的过程。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已经深深地渗透到社会的一切领域,影响着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技术教育中掌握必要的科技发展史,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技术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习科技发展史,不但有助于了解和掌握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其总体规律,加深对科技基本理论的理解,开拓知识面,而且对系统地掌握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启迪人们的理论思维,特别是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技术、应用技术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科技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每个时期也都与一些著名的科学家的活动相联系。科技史和科学家们奋斗史的关系是属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科学家的科学活动、治学态度、哲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会对科学的`发展带来这样那样的影响,给科学发现涂上各种各样的个人色彩,这方面来看是偶然的,但从科学发展的整体上看又贯穿着一定的必然性。学习科技发展史可以同时学习了解科学家的生平、科学活动、治学态度、哲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从而得到一种科学精神和人格魅力的感染和熏陶。

科学技术的发展史表明,科技的发展不是实验记录的堆积,也不是知识的单纯累积。科技上的每一个创造,总涉及一些超越前人工作的思想飞跃。科技发展中有渐变,也有突变。科技中每一个新的发现,总是要求重新构思原来的理论,重新评价原来的事实。科技史就是在知识领域内,由量变到质变并引起技术革命的历史。学习科技发展史要正确处理科学发展中继承与批判、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一切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有反映自然规律性的一面,也有它不完善和不精确的一面,即使今天还没有找到它的不完善和不精确的证据。科技史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可能把它从人类活动的其他领域中孤立起来。科技的发展要受到社会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生产的各种因素的推动和制约,因此学习科技发展史可以从一个侧面进一步了解一个时代的发展特点,进而加深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三)培养技术责任意识

无论是技术的发明还是技术的使用,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专门技术人才,他们的工作就是技术性工作,作为技术责任的主体之一,他们的技术责任意识直接影响技术发展和使用的目的和方向。单就技术责任的主体而言,应该涉及广泛的部门、群体和个人。技术形成过程不仅是技术个体伦理价值的表现与渗透,同时也是技术内在地接受社会伦理价值的表现与渗透。技术形成过程中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使得科学家和工程师共同体、企业及其决策者、政府及其决策者、大众传媒、消费者等一起成为技术责任的主体。所以,作为未来的从事技术工作的人,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是技术责任的主体之一,必须树立应有的技术责任意识,即对技术发明、应用产生的后果承担责任的意识。根据技术的二重属性,可以从不同视角对技术责任进行不同划分:从技术的承载主体来看,技术责任可分为个体的技术责任和组织的技术责任:从技术责任的性质来看,可分为道德伦理意义上的技术责任和法律意义上的技术责任;从技术承载的方式来看,技术责任可分为直接的技术责任和间接的技术责任;从影响范围来看,技术责任可分为区域的技术责任和全球的技术责任等。

可见,技术责任是复杂多样的。责任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从人的发展进程来看,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培养自己的道德责任感的过程,人的道德责任是社会对个人的一种规定、一种使命,而对于个人而言则是一种必须完成、无可推卸的任务。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将来作为技术知识的拥有者,掌握着现代技术的发明与应用,直接主宰着大大小小的技术活动。他或他们对技术运用的社会后果无论是可以预知的还是不可预知的,他或他们都应该承担一定的技术责任,包括可以预知后果的通告与预防的责任和不可预知的后果负责。技术人文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前瞻性的技术责任意识,这种责任意识以未来的行为为导向,以培养许多技术人员合作参与意识为基础,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责任,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责任,是一种积极性的行为指导。

(四)感知技术之美

技术美是机器大工业生产与美的规律紧密结合的产物,与传统的工艺美等有根本上的区别。传统的工艺美是个体劳动的产物,有很大的感性艺术色彩,其承载物是手工制作的工艺品:而技术美的承载物是工业产品,工业产品的性质从根本上决定了技术美的表现方式和特性。技术美是功能和形式的统一,功能和形式的和谐一体是技术美最为本质的特性。工业产品的目的首先是功能的满足,只有在功能满足的前提下,技术美才有存在的意义。同时工业产品必须操作安全、方便、简单、舒适,这是衡量和鉴赏技术美的一个重要标准,只有操作得心应手,功能安全齐全的工业产品,才能进入人的视野,给人以美的感受。

自然美和艺术美是人们的常爱,但其中的审美情趣并没有大的变化,乐山乐水几乎是人的天性,而经典艺术作品同样具有永恒的魅力。然而人们对技术美的鉴赏却有很大的变异性。在对技术美的发现和鉴赏中,喜新厌旧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种技术美的变异性,主要是因为工业产品的功能及特性始终受到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只有当科技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在新的技术平台上的工业产品的技术美才能得以实现并被社会所接受。对于技术美来说,科技发展越快,工业产品的换代更新就越快,技术美的变异就越快。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技术美代表一种不断向上、向前发展的勃勃动力,这也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

高职院校体育人文教育研究论文 第6篇

人文教育要融入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当中,需要以人文精神的基本含义为基础为学生建立与之相关的教学环境,即尊重人、爱护人、遵守社会公约和道德准则等社会意识,应作为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具体到教育思想上,即是以学生为中心,实施人本教育。在高职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按照学生的学习风格,来进行学习环境的构建、学习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手段的使用。这样才能够体现人文主义教学观的理念,更好的体现出高职体育课教学中的人本思想的实践价值。将大学生看作高职体育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要做好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水平、大学体育知识、技能的储备水平的了解;其次教师要加强对大学生学习风格的了解,学习风格作为学生持续一贯的,表现出一定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倾向于学习策略的总和。高职体育课人文主义环境的构建,需要学校从物质、制度、评价等方面做出积极的引领。

(二)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

在高职院校学生中,存在着明显的体育能力和个人身体素质的差异,要将人文教育融入到教学中,要使学生能够在体育学习中获得乐趣,体验自我,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积极的人格,就必须将学生在运动中的巨大差异消除。体育教师可以使用分层教学学的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请优秀水平的学生自主进行热身,设定学习目标:进行50米短跑练习两次;100米接力跑1次,800~1000米长跑一次,然后自由活动;请中等水平的学生集体热身,交替进行50米跑、100米跑,完成8000米长跑,然后自由活动;对体能较差的学生,由教师指导进行热身,纠正热身过程中的错误动作,完成热身之后,慢跑400米,休息,拉伸,然后尝试50米短跑,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尽量选择完成800米长跑。这样一来,简单的田径运动更加有规律,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长,也可以尝试更多他们感兴趣的活动,满足自主学习的要求,不受枯燥的田径教学约束,在体育学习中能够感受到更多的乐趣和积极体验。

(三)开展拓展训练活动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最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运动习惯,使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了解和学习体育精神,同时对自己在运动中的表现进行反思,对体育运动中获得的心理感受进行总结和学习。要达到这一教育目标,就应该重视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将普通的校内体育活动转化成拓展训练活动,通过拓展训练,开拓学生眼界,丰富体育教学项目,同时为学生课余体育活动提供更多的选择性。例如,在学校篮球队日常训练中,以篮球技术练习为目标制定拓展训练项目,请篮球队队员进行1V1的运球和投球对抗,规定参与者只能用手和身体接触篮球,不能触碰对方身体,这能够快速训练篮球队员的球技;又如,利用五一、十一假期组织学生进行野外或实习场地的拓展训练活动,在漂流、登山、徒步、骑行的.过程中设计一些游戏环节;在实习场地设计一些与某项体育运动相关的合作工作环节。使学生在校外活动和实习的过程中,也能够进行身体运动,能够感受体育运动的乐趣,在运动过程中进行交流、沟通,领会拓展训练对个人发展的积极意义。

(四)将民族体育纳入到高职体育教学中

民族传统体育是体育教育的一部分,她代表着中华民族体育文化,,是民族体育意识、民族体育精神的象征,高职体育教学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将民族体育融合进去,使学生在体验中国文化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行个人素质反思和学习,实现人文教育目的。例如,学习武术,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在高职院校开设武术体育教学课,不仅能传授健身技艺,同时还能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民族团结等方面的教育;还有许多高校将地区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加入到体育教学中,也起到了很好的人文教育作用,例如,湖南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正是通过舞龙教学和划龙舟教学传播“龙”文化,让学生了解“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都是“龙”的传人,,以此培养学生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精神。广东省一些高校将舞狮纳入到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舞狮、走桩等活动,了解到舞狮文化所蕴含的广东地区少数民族团结、勇敢的精神。这些都是能够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体育教学内容,值得高职院校借鉴。

三对高职体育教学提出的建议

(一)从学生的体育能力实际出发

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采用的教学策略不同,对学生的体育能力基础要求不一,人文教育价值的作用发挥程度也不一样,只有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与教学方法相匹配时,才能实现真正的教学发展。因此,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在进行人文教育渗透时,应对学生的体育能力进行预判,以此为基础设计课堂教学目标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有效性最大化,使人文教育的作用突出出来。

(二)重视体育教师个人素质的提升

无论是进行教学环境创设,还是应用分层教学法、站看拓展训练活动,还是将民族体育内容引入到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都在其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教师个人素质越强,人文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就越强,教育效果越好。因此,在探讨如何在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也要对教师的个人素质有所要求,学校应为体育教师提供相应的学习空间,教师本人也应该重视个人素质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能够从根本上改变高职体育教学的状态,充实体育教育的价值,并且,能够使高职学生整体的素质提高,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一种方式,高职体育教师和学校需要从教学环境的创设入手,使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并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只有这样,体育教学所代表的人文精神才能真正传达到学生中间,体育教学才能在学生人文素质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尹红 单位:贵州省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郭海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和人文教育的融合[J].科教导刊(下旬),(02):125-126.

[2包丽英.论高职体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J].辽宁高职学报,(09):120-121.

[3王秀章.如何将生命教育融入高职体育教学中[J].中学教学参考,(08):123-124.

[4徐林江.关于人文教育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职教论坛,(05):115-116.

[5方萍.高职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教育[J].现代职业教育,2016(06):108-109.

高职院校体育人文教育研究论文 第7篇

一、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现状及原因

1.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现状

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迈向大众化教育的今天,人文素质教育在人才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人的一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高等职业院校的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地位,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然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人文素质教育尚存在较大差距,“人文、社会学科缺乏症”越来越严重。表现在不少学生行为不文明,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善处理人际关系,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等多个方面。

2.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人格心理方面的养成过分依赖理论知识的传授,人文教育内容过多强调理论性。人文教育工作者过于寻求理论体系的完整和宏大,评价机制不与受教育者的切身利益相关联,只是倾向于解决一般的道德认知,忽视了人文教育的实践性。人文教育不能贴近高职生的生活、不能贴近社会发展的变化、不能够贴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校园里无论是课堂上“两课”教师的长篇大论,还是课堂下辅导员的滔滔不绝,大都是知识的传授和说教,理论宏大而收效甚微,造成“空对空”的尴尬局面。

二、在教学过程中将人文教育寓于专业课教学中的可行性

“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科学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着精神文明,自然科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可以说,离开人文素质教育的“科学教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而离开科学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造就的同样也只能算是一种并不丰满的人文素质。这二者的紧密联系为人文教育寓于专业课教学中的进程提供了可行性。

其实,人文素质教育不是单凭某一门课、某一个机构或某个老师就能完成的,它应该渗透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而专业课程作为学生学习的重点,主观上师生都很重视,客观上这些课程有相对较多的课时量,因此,把专业课的课堂作为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阵地,其优势毋庸置疑。在此过程中,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将人文知识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及自身实践内化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由此,学生的人文素质通过此途径得以加强。

三、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

1.加强学生的实习实训,加强针对性,顺应现代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

现代企业除了要求员工具有扎实的专业素质,而且更需要员工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良好的团队意识等。那种只有一技之长而德育素质低下的人员已经被排除在企业的选择之外。但是有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却依然存在着严重的“重技能轻德育”倾向,片面追求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忽视了学生道德素质的发展。所以,在校企合作中,学生远离学校到不同的企业去实习实训,校企各方应在学生的德育工作方面真正的合作起来,避免出现所谓的德育“盲区”。

比如,有的学生个人素质很好,在专业技术方面很是精通,算的上是行业中的能手,但是,当他到了某个企业,由于缺乏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等,只想一人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单打独斗,那么,势必会被凶猛的竞争浪潮所吞没。必然的,最终也不会得到企业的青睐。由此看来,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实习实训的过程中,要深入持久的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培养人的目标一定要加强针对性,顺应现代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注重加强学生的抗挫折力,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抗挫折力——也就是一个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抗挫折力的大小,同人的经历有关,也同人的意识、意志有关。一个能够正确对待挫折,意志比较坚强的人,在同样的不如意面前,他的情绪波动相对就比较少,挫折耐力则相对比较高。

很多学生没有经历过生活的历练,心理比较脆弱,这对他们的发展不利。在实践中经历挫败,在挫败后感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毅力。在实际的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的创造一些机会,对学生进行挫败训练,让学生在反复的观察、研究中经历挫折和失败后再体会成功后的喜悦,从而磨砺学生的心性,培养其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毅力。

3.以人为本,丰富学生生动的个性,充分展示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使受教育者无批判的接受某种固定的价值体系,过分注重培养对象的标准性与统一性,却忽视了对个体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良好个性的培养,客观上产生了束缚受教育者思想的影响。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几乎实行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作为新时代的骄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活动不可避免的受到各种影响和冲击,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如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元化,带来他们思想活动的多元化;就业形式的多元化,带来他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社会实践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带来他们思想的多变性;社会生活环境和国际环境的复杂化,带来他们思想活动的差异性;现代科技传媒的多样化,带来他们思想活动的选择性。

基于以上所述,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现状,使高职人文教育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丰富学生生动的个性,充分展示和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促进其自由、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人文德育教育的研究 第8篇

随着社会水平的不断进步, 人们的思想品质、道德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 多元化是目前人们思想道德的主要特点。高职院校人文德育教育要结合实际, 把自身的发展特点融入市场经济的发展潮流中, 在新的时代教育背景下开创人文德育教育的新局面, 从而使高职院校的人文德育教育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二、高职院校人文德育教育的现状

处在社会主义建设市场经济制度的状况下, 如何把转型期的人文德育教育工作做好, 是目前高职院校主要关注的话题之一。部分高职院校采取传统的说服、灌输等教育方式来改变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 造成学生只具备一种特定的道德价值理念。由于传统的人文德育教育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 没有使学生充分体现出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等优势, 同时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无法将政治思想、道德理念很好地传递给学生, 造成学生道德涵养方面的缺失, 空有技能和理论知识, 最终无法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力量道德品质的培养。

高职院校实施人文德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的全能型人才[1], 所以, 为了使学生能够迈向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就必须落实与市场经济体系相通的高职院校人文德育教育新方法与新渠道。

三、高职院校开展人文德育教育的方法

(一) 开放式人文德育教育体系

1.创新人文德育教育的内容

高职院校人文德育教育在选材方面, 内容要创新, 而且要涉及到社会主义人文德育方面的相关知识, 特别是青春期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伦理道德教育这些领域的理论基础知识, 提高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理想信念的培养, 通过结合社会人才需求与人才人文精神发展方向, 建立起有效的人文德育教育体系。

2.建立开放式德育教育网络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借助社会发展力量的方式, 使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三者紧密结合, 从而达到提升高职院校人文德育教育的目的。就目前社会风貌而言, 高职院校在校内与校外均普遍出现道德双轨的状况, 一方面, 学校通过人文德育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品格涵养, 另一方面学生又会受到社会上的一些与道德行为相违背的现象影响。所以, 高职院校应该把学校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结合, 通过开展多元化的社会公益活动, 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增加学生对校外事物的认识, 增强学生的逻辑性思维能力, 从而提升学生今后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二)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1.民主性原则

高职院校要坚持民主平等的人际交往关系。特别是师生关系的民主性与平等性,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最能够体现出和谐、平等、互助这些情感交流方式, 而且师生关系的前提是以学生作为主体。坚持民主平等这一原则, 能够通过民主活动来发挥出人文德育教育的精髓所在[2], 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 推动学生民主精神、民主思想与民主参与能力的发展。要实现这一原则, 教师要履行自身的职业责任, 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民主平等的校园环境, 尊重学生提出的意见, 支持学生积极参与人文德育课程培训活动, 同时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进行自我解答。

2.活动性原则

高职院校还要通过活动性原则, 来设计、引导、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教育教学活动, 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及培养学生进行全面化的发展, 同时激发学生自身的优秀品格素质, 从而达到提升学生主体性的目的。教师既要仔细观察并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道德品性, 又必须考虑如何完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三) 自律型人文德育教育

1.激发学生的自律能力

所谓自律, 就是通过控制内心的需求来达到完善自我的目的。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学习目标和需求。教师可以采用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的方式, 例如对学生发放名人传记、有关道德品格的选文等,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探讨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 从而激发学生对阅读学习的需求。除此之外, 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开展与道德品质有关的演讲会、报告会等方式, 来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同时, 根据学生的日常行为举止制定出相应的学生守则, 使学生能够进行自我评价与检讨, 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

2.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第一,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成功的名人案例、优秀的英雄典范等教育内容, 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与目标, 提高学生判断是非的意识;同时大力表彰学校内的优秀学生干部, 鼓励支持学生开展友爱互助的公益活动, 批评严惩学生的不良事端, 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第二, 教师应该把日常的道德规范和言行举止标准向学生说明讲解, 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 并能够做到自我约束, 使学生通过在课程教材中学到的知识来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 引导学生对别人进行评价来认清自身的不足与缺陷, 从而达到自我评价的目的。

第三,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年龄阶段的方式, 向学生讲解他们对该阶段的疑惑与可能贵出现的心理状况, 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心理发展特点有所了解, 从而做到自我控制与尊重, 发挥自己的长处, 弥补自己的不足;培养学生养成遇到事情时发现自身缺陷的习惯, 来提升学生的自我评价水平。

3.学生人文道德情感的体验

人文道德情感教育能够对学生的人文品格进行调节, 增加学生的自律意识与能力, 耻辱、同情、自尊等方面的情感都能够激发学生的自律心理[3]。如果不存在这方面的人文情感, 学生的自律能力将无法得到提高。学生的自尊心是出于自信、自重, 耻辱心是出于自我反省、自责, 同情心是出于感动、认同, 只有不断地获得情感体验, 才能够增强自身抵抗外界不良因素的意志力。所以, 教师要遵从学生的自尊意识,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同时要引导具有自卑、不自信等负面心理的学生走出阴暗, 为学生创造出优质的学习环境。对于存在不知廉耻心理的学生, 教师要予以耐心的态度进行教导, 让他们看到自身的缺陷与不足, 学会自我修正。

4.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的自律能力

从实际出发, 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能够加强学生自律能力的活动主要包括体育比赛、学习竞赛、文艺表演、成绩评估等方面, 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参加这些集体活动, 使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品格修养、互相协作、陶冶情操来提升对自我的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理解自己、增强自己的意志力、克服自己的弱点, 能够真正对自己负责, 实现自强自律。自律在人文德育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 教师要通过实践来引导学生养成自律的良好习性。

结语

综上所述, 并不是所有学生的自律行为都属于正确的, 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立正确、有效的学习目标, 尊重学生的人文道德素质, 开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培养学生正确的自律意识。通过结合实际, 高职院校要以学生作为主体力量, 坚持人文德育教育理念, 创新教学模式, 推动人文德育课程的建设工作, 从而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孔蓓蓓.加强和改进高校的德育教育[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 2011, 10 (12) :334-335.

[2]郏宁扬.弘扬传统增强高职学生德育实效[J].价值工程, 2012, 5 (2) :179-180.

上一篇:我从爱你中感受幸福初三作文下一篇:幼儿园园长的岗位培训心得